“生活化”让品社课堂动起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化”让品社课堂动起来

——品社课堂生活化的几点尝试

丹徒区石马中心小学严小丽《课程标准》中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品德和习惯,乐以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因此,在课堂上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精神走进生活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的需要,更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但是,这样的课堂应如何开展呢?

一、课前准备,寻找生活化的素材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在品德教学中,我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课前准备,很多教师认为那是语文,数学课所需要的,其实不然,一堂成功的品社(品生)课,课前的大量准备必不可少。我们在备课时,不仅要通过多种渠道调查了解学生的思想基础,寻找他们生活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还应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结合课文中需要共同研究的内容观察生活,亲历过程,以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为课堂学习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酝酿有助于该课学习的感情基调,便于

学生在课堂上能更容易地理解教学内容,激发道德情感,提高道德认识。“共同参与生活素材搜集”是品社(品生)课生活化教学的首要前提。课前准备活动主要是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进行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收集资料等。指导学生从多渠道多方面获取信息,在获取的过程中,达到认知目标,情感目标,态度目标的实现。比如在教学《珍爱生命远离毒品》时,由于农村学生对毒品比较陌生,课前我组织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参观“禁毒”图片展,每个学生收集自己喜欢的知识记录下来,让学生初步了解有关毒品的危害,知道毒品是一种害人、害己的东西,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远离毒品,珍爱生命。这种师生共同参加的课前准备活动,能引起学生对现实和社会的关注,不断丰富和发展他们的生活体验,也为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课堂教学,巧用生活化的教学资源

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从学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成活动主题,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课程理念,决定生活化是品社(品生)课程的基础。

1.走进生活,学以至用

品德的效果应是知行并重,“教学不能满足于间接的经验和虚拟的沟通,因为知识的建构有赖于既有知识和直接经验的支撑。”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詹万生认为,“课堂教育不等于德育。德育的本身是实践的,缺少实践环节的德育不是完整的德育。”课堂上,教师通过各种手段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促进情感的内化,道德具

有实践性的特征,离开道德实践活动无法在真实意义上学习道德。正如杜威所言:使儿童认识到他的社会遗产的唯一方法是使他去实践。生活化品德教学要注重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打破传统教学在时空方面的限制。

在教学《购物有学问》时,我对学生说:“今天我们去逛一逛商店,好吗?”这样,学生的兴趣就被激发了。然后,我拿出两个一模一样的书包,告诉学生,一个书包花了25块钱,一个只花了20块钱,这是为什么啊?然后带着学生参观商场,让学生留心一下,商品的价格在什么情况下会变化?参观完几个不同的商店后再回学校列好调查表,让学生分组报告,总结出价格不同的秘密,这时,学生近乎沸腾,他们多开心啊,这样,他们就可以买到比较实惠的商品,学生体会到了购物的乐趣。这在他们以后的生活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学生兴趣特别浓。

2.关注生活,除旧布新

当今世界的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学生生活在充满各种信息的社会里,有些陈旧的,带着很大程度说教的内容学生很难理解,也很难产生兴趣,老师如果一味的照本宣科,很可能使学生产生厌倦、厌学的情绪,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适当引入一些社会最新消息,热点问题,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目标的有效达成。比如教学《我心中的那颗“星”》一课,培养学生从他们身上学习优秀的品质。像居里夫人离孩子们比较遥远,因此在教学前就布臵学生自己去关注并搜集,谈谈自己喜欢的明星,更有学生说自己心中

的那颗星既不是影视明星也不是体育明星,而是“最美教师张丽莉”。整节课不仅氛围浓厚,而且学生们情感上也收到了熏陶。

3.生活实践,培养能力

新课程提出,教师主要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生活的人。教师在组织活动时,要联系儿童生活实际,让活动深入、延续,让儿童通过活动体验生活,积累经验,发展能力,初步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品德。学生在学习《我们在行动》一课时,课堂上我就组织学生开展“比一比”、“找一找”、“做一做”等实践活动,指导学生正确对待别人的优点和不足,学会反思,使学生真正融入到集体中来,成为集体的一份子。

4.活动过程,合理引导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向学生提出明确的活动要求,合理引导,积极调控,承担好活动促进者的角色。变动的课堂,会不断产生新的矛盾和新的问题,也会出现新的转折和新的教育契机,教师有选择地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收集活动的情况,有效地推动活动的进展,激励学生的参与热情,了解活动的实际进展,观察活动中学生的表现,捕捉活动中的有关信息或资源。发现活动中有价值的教学因素,引导学生深入的探究问题。

5.鼓励评价,提高兴趣

教学中,教师要全面关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各种心理需求,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同时要注意方法和技巧,为不同层次

的学生创造获得鼓励和成功的机会。当然,教师的真诚、中肯、鼓励和赞扬都要发自内心,恰如其分。如:“你的想法真独特!”“你真会动脑筋!”等等。不失时机地给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新、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诱发其学习兴趣。

三、课堂延伸,联结课堂内外的生活

《品德与社会》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回归生活,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就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精神成长,重视学生的切身感受在道德教育中的价值。《品德与社会》其主线就是儿童的社会生活,其课程内容都是从儿童的现实和生活的需要出发,遵循生活的逻辑,这些内容正是他们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正是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把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善于联结课堂内的生活与课堂外的生活,教学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儿童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

如教学《保护环境》在课前调查中,学生发现学校附近的小溪污染特别严重:河两岸的村民都把垃圾倒在河沿上;河水中不时可看到死猫、死狗等正在腐烂的动物尸体;河水呈暗黑色,散发着臭味……要改变这些现状,靠我们的孩子是力所不能及的。怎样才能让学生所掌握的观点不是纸上谈兵呢?于是就带领学生再次实地考察学校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