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让品社课堂动起来
《品德与社会》教学生活化
浅谈《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活化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根据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长期以来,在学校内部,由于灌输式的分科教育和书本知识为中心以及以考试为目的的教学,导致了学生与生活世界和经验世界的分离。
综观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现状,专职教师少,绝大部分是由班主任兼任,教学不尽人意,主要表现在: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现象仍十分严重,教学目标过于理想化,教学内容脱离社会生活;教学模式偏于传统,过于僵化,照本宣科现象严重;教学实效性差;教学评价手段简单、机械,教学成效难于真实反映学生实际品行的综合素养。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即在生活中进行教育,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
在课程与生活之间要保持紧密联系,课程改革就必须要体现生活化原则。
关注学生生活的课程设计,是因为知识的学习不只是认知过程,还是一个情感、体验、感悟的过程,《品德与社会》课堂原本是一个被师生所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体现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打破以往“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构建生活化的课堂,走生活化的教学之路,使学生在学习内容与生活体验间建立一种彼此比较密切的联系,使新学内容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真正达到“知情意行”的自我认知,自我反省,自我教育,从而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实效。
浅谈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
前 的还是一些无声无息 的材 料 , 对 于孩子来 说 , 他们 还是 喜欢使 图 中人 物、 文中的内容变得有血 有 肉。这就 要求 我们教 师做个 有心人 , 探 寻学
生生活 中的矛盾或焦点 , 设计成类似的情境( 如小 品、 生活情境剧等 ) ; 把 些小故 事拍成 录像 ; 一些 学生 一时难 以理解 的知识 点做 成 f l a s h动 画 等, 供 学生探讨 、 解决 , 以达 到激活 学生生 活 、 保证 活动 的指 向性 和有效 性 的 目的, 并 以此充分培养学生 良好的品德。 比如在《 平安 回家》 这课 中, 我特意选 取 了生 活中的一些 真实故 事。 比如《 篮球女孩》, 通过 听故事 引导学生认 识到女孩 为什么会 失去双腿 ? 失 去双腿 又意 味着什么 ?她此后的生活将 面临着什么等 等 , 使学生进 一 步认识到 车祸带给个人 、 家庭的伤害 , 带给 社会的沉重负 担; 懂得道路交 通关系到我们每个人和家庭 的安全 和幸福 。只有遵守交通规 则 , 我们 才 能高高兴兴 出门, 平平安安 回家 。
学{ 罘 辅导
生活化 ’ ’ 的《 品德与社会》 课堂教学之我见
◎黄玲珍
《 品德与社会》 这门课程 的基本理念之一 , 是品社课应 该生活化 。也 就是说儿 童品德 的形成应该 源于他 们对生 活的体 验 、 对 生活 的认 识 、 对 生活的感 悟。只有来 自于孩子实际生活 的教 育活动 , 才能 引发他 们 内心 的而不是表面 的道德情感 , 真实 的而 不是虚 假 的道 德体 验和道 德认 知。 正如曾经有人说过 的“ 告诉 我 , 我会 忘记 ; 给我看 , 我会 记住 ; 让 我参 与, 我才会 明白。 ” 所以 , 在教学中一定要立 足生活 , 贴近生活 , 并 让学生参与 其中 , 使他们在学后还能将 升华 后的行 为 回归到生 活中去 。那 么 , 怎样 使我们 的品社课 堂生 活化 呢?笔者下 面结合 自己多年 的教学实践 , 谈谈 几点体会 。 立足学生生活需要 . 确定教学 目标 《 品德与社会》 课 标指 出 : “ 教学要面 向学生的生活实际 , 加强课程 内 容与学 生实际的密切联 系。 ” 所以我们在确定教学 目标 时 , 要把握教材 的 观点 , 以学生 的生 活实际为 出发点 , 联系学生 的生活实际 , 动态生成教学 目标。比如我在教学《 平安 回家》 一课 时 , 考虑到我 校是一所农 村 中学 , 和城里孩子相 比, 他们对城 市交通法 规缺少 了解 , 在实 际的生 活中接触 交通标 志的机会也相对 较少 , 缺 乏 自我 保护 的意识 和能力 。虽 然学校 、 老师也经常就此 问题进行教育 , 但对于接触不 到这些知识 的孩子来说 收 获甚微 。所 以这堂课 的目标不仅要立足 于学 生的现实生 活, 补充更多学 生不常能看得 到的一些交通 知识 , 更 要 面向学生 的未来 生活 , 让 他们在 头脑中时常紧绷 “ 安全” 这根弦 , 为今后的生 活做好铺垫 。 二、 选 取 素 材 要 源 于 并 贴 近 学 生 生 活 法 国教育家卢梭认 为: 教育应让 学生从 各种 活动 中、 从生 活中进行 学 习, 通过与生活实 际相联 系 , 获得 直接经 验 , 主 动进行 学习 , 反 对让学 生被动地接受说教 , 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 行学习。现在 的新课 程教材配 有大量富有情趣 、 童趣 的图片等课程 资源 , 但不管 怎么 说展现在 学生 面
挖掘学生生活中的学习资源,开展品社教学与实践
方 丹 ( 上 海师 范 大学康城 实验 学校 2 0 0 0 0 0 )
资源 的基本功能是 提供学生获 取理性知 识即 间接 经验的基本途 径 , 如图书 、 广播 、 电视 、 音 像资料 、 博物馆 、 网络等等 。 实践资源的基本功 能是为学生提供活动与实践 的空间 . 目的主要 在 于为学生提供 实践 、 体验 的机会 , 既可 以让 学生获得认知 . 同时又能确保学生获得实践技 能与体验 . 获得直接经验 常见的实践资源包 括家庭 、 户外 、 商场 、 工厂企业 、 社区组织 、 公交
所学 的知识 . 使其转化为学生生活中的知识技 能、 情感 与态度价值观等 挖掘生活资源开展
教学有多种途径与方法 ( 一) 引入 日 常经验 .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此时借助于生活资源 . 进行一些 活动 . 使活动 和教学有机结 合 . 就能
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活动方式可以是采 访 、 调查 、 辩论 、 表演等 , 让学生 自己调查 、 自己画 、 自己说 、 自己表现 , 在活动中成长 . 让课堂充满 活力 。 如 在教 《 我 们都 是 上海 人 》 这 一课 的时 候, 对于城 市 中的民工 话题 . 学 生议论 纷纷 。
车、 旅游场所等 二、 挖掘学 习资源 开展教学的方法途径
◆ 教 学 研 究 令
挖掘学生生活 中的学 习资源 , 开展品社教 学与实践
摘要 :学生生活 中的学 习资源可 以划 分
为认知资 源与实践资源 两种基 本类型 教师 可以通过如 下途径或方 法挖掘 学生的 学习资 源. 开展 品社课 教学 : ; l 入 日常经验激发 学生 学习兴趣 .利用专 门的 生活 资源引导 学生加
探究思想品德课堂多渠道生成资源的形成与利用
学 生活 化 . 引领 学生 走进 缤 纷 的 生活 天 地 , 真 正 关 注生 活 , 体验 生活 , 感悟 生活 , 热爱 生活 的重要途 径 。
笔者在《 品德 与 社 会 》 教学中 , 通过重组教材 、 开放 课 堂、 开 展实 践 活 动等 方 式 , 广辟 教 学 资 源 , 从 真实 的生 活 源 头 出发 , 引导 学生 用 自己的感 官去 认识 , 用 自己喜欢 的方式 去体验 , 打 造 了学 生 喜 欢 的 “ 品社 课 堂 ” , 实现 了《 品德 与社 会》 学科 教学 生 活化 。 重组 教材 。 让 教学 内容 生活化 新课 标要 求 学生 有更 多 的机 会 从周 围熟 悉 的事 物 中学 习, 使 他们 体会 到 知识 就在 身 边 , 从 而感 受 到学 习 与现 实生 活 的密切 联 系 。《 品德 与社 会 》 的学 科特 点决 定 了其 教 学更 需要 关注 生活 。在 实 际教学 中 , 教师 要善 于以学 生 的生活经 验 为依 据 , 对 教学 内容进 行 加 工 和 整合 , 重 组 学 习 材料 , 使 新知 识 的呈 现形 式贴 近 学生 的生 活 经验 ,使 教 学 内容 具有 丰 富 的情 境 性和 生活 性 , 点 燃 学生 的学 习 热情 , 让学 生 在生 活情 境 中学 习生 活 , 理解 生 活 , 感悟生活 , 实 现 教 学 内容 的
关键 词 : 课 堂 生成 资 源 ; 多渠道 ; 形成 与利 用 中 图分 类号 : G6 3 3 2 文献 标志 码 : A
文章 编号 : 1 6 7 4 — 9 3 2 4 ( 2 ( ) 1 3 ) 5 1 - 0 1 6 9 — 0 2
课 程 改革 的 大力 进行 , 对 老 师的课 堂 驾驭 , 提 出 了更 高 的要求 。教 师在课 堂上最 难 以驾驭 的 , 莫过 于课 堂多 渠道生 成资 源 的形成 与 利用 , 而这 一 点 , 又 恰恰 是 衡量 教 师教 学水
“生活体验”让美术课堂充满活力
“生活体验”让美术课堂充满活力美术课堂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感、创造性思维和艺术技能的重要场所,也是学生展示个性、表达情感的平台。
传统的美术课程往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学大纲和规范为依据,缺乏对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尊重和重视,导致课堂显得枯燥乏味。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潜能,让美术课堂充满活力,我们需要引入“生活体验”教学法,通过让学生与生活相结合,实践艺术创作,使美术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一、借助生活体验丰富美术教学内容美术创作的灵感源于生活,借助生活体验丰富美术教学内容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观察自然风光、城市景观,感受生活中的色彩、形状、线条和质感,并将这些感受和体验融入到绘画和设计中。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校园或者社区进行写生活动,让学生感受自然美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绘画创作;教师还可以邀请专业艺术家到校,与学生分享他们的创作经验和生活感悟,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灵感。
二、注重情感表达,赋予作品生命力美术作品不仅仅是色彩和形状的堆砌,更重要的是情感的表达和传达。
在美术课堂中,我们需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赋予作品生命力。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想,倾听学生的内心声音。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名家作品,学习他们的情感表达手法和表现技巧,帮助学生提升情感表达的能力。
通过情感表达的训练,学生的作品将更有灵魂,更有生命力,使美术课堂充满情感共鸣。
三、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想象力艺术创作是一种发散性思维和想象力的表现,而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想象力正是美术课堂的重要使命之一。
生活体验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突破传统的审美观念,开拓视野,激发创造潜能。
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探索自然界的奥秘,学生可以激发出无限的想象力,在创作中展现出独特的艺术个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启发式教学法,如视觉联想、情感联想、想象力训练等,引导学生在观察、思考和表达中进行艺术创作,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美术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多措并举,提高品社课课堂教学有效性 卢小 赵良
多措并举,提高品社课课堂教学有效性牛头崖镇卢王庄小学赵良品德与社会课是知识性很强,集地理、历史、文学等多学科知识于一体的课程,也是一门经验性和体验性的课程,在《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中要突出生活性、活动性和开放性的原则。
教师作为学生活动的支持者、在具体的教学中,要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品德学科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一条主线(儿童社会生活),点面结合(面是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点是社会生活的几个主要因素),综合交叉,螺旋上升课堂教学由许多要素组成,有学生、教师的主体主导作用问题;有教学环境对教学过程影响的问题;有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的问题等等。
课堂教学依赖于诸多要素的合理构成与优化组合。
学习课程标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学习课标,解读目标体系课程目标是课程标准的核心部分,是构成教育目标有机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品德与社会》课程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学习课程标准有利于教师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并达成课堂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分析教材,解读目标内涵1、解读目标内容的综合性品德与社会课是在总结思想品德课和社会课实践的基础上,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精神,为了加强小学生的品德教育,同时有利于解决小学阶段思想品德课和社会课部分内容交叉重复的问题而设置的一门综合课程。
教学目标的内容涉及到了历史、地理、科学、法制、经济、社会等多学科领域。
若教师不加强学习,不改变思维模式,容易把新课程目标等同于以前的思品课目标来确立。
这势必带来品社课课堂教学效率的下降,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解读目标内容的生活性回归生活,关注学生生活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
源于生活 回归生活
础上 ,老师再进行概括 、提炼 ,并播放正确 回家行走的方式 ,使学
生在原有生活经验 的基础上有一个再认知的过程 ,从 而提升他们 的 认知经验 。 我想 ,这几个镜头 ,将会在这个班级学生心 目中 留下深刻的印
象 ,他们也会极 力避免这种危 险的发生 。
三 、品 社 课 堂 活 动 要 生活 化
品德是一个人走 向成功 至关重要 的因素。每个人 的成长轨迹 , 都会与其品性有着千 丝万缕 的关 系。因为在社会 这个 群体组 织里 , 个人 品德决定着大 家对 自己的认 可程度 ,从而形成大家对 自己的期
待和认识 ,无形 中就确立 了你在 群体中的价值 和地位。品德的重要 性 ,不仅仅体现在职场上 , 也表 现在生 活中的方方面面 , 譬 如对于 朋友 、对 于家庭 、对 于社会 ,由好 品德塑造形成的综合印象会让个 人赢得广泛 的尊重 ,成为事业及其 它方面向上的阶梯。好的品德会 有着极强的公众影响力 。 在现实生活 中 , 好 的品德处处 体现出价值 ,会令 家庭和睦 、 邻 里互敬 、朋友 帮扶 、同事 友爱……可以说 ,优 良品德 ,是一个人的
复亲历体验的过程。
《 平安 回家 》中,我采用视频的方法带领学生认识藏有交通标 志 的漫画 ,仔细观察交通 图标 ,联系交通路线说说 自己的发现 。将 认识交通标志与实 际交通状况联系在一起进行学习 、指引 ,学生很 快明 白了这些交通标志的实际含 义和应注意事项 。
要立足 生活 ,贴近生活 ,并让学生参与其中 ,使他们在学后还能将
修养 ,表现 出了无穷魅力 。表现在小事及 细节方面 ,体现出谦让 、 关爱 、诚实 、勤劳等 品质 。既然 品德对 于一个 人 、一个社会 是如此 重要 ,那么 如何让 在校的孩子也能有好 品德 ,走出门都能体现好素 质呢 ?我觉得这与 《 品德与社会 》课怎么上有着重要关系。 《 品德与社会 》这 门课程 的基本理念 之一 ,是品社课应 该生活 化 。也就是说 儿童品德的形成应 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 、对生活 的认识 、对 生活的感 悟。只有来 自于孩子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 ,才
让孩子们的 心灵去旅行——在生活化的品社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主 选择 的场 景 中才 会 激 起 学 习 的兴 奋 点 .才 会 真 正毫 无 顾 忌地 畅 所 欲 言 . 受 课 堂 的快 乐 . 堂 也 才 能 真 正 与生 享 课
活接 轨 。 因此 , 品社 教 学 中 , 师要 尽 可 能创 设 逼 真 的 、 在 教 切合 孩 子 们 生 活 实 际 的模 拟 情 境 .引 导 孩 子 们全 身 心 地 投 入 到 课 堂 学 习 中 来 . 生 一 起 “ 人 其 中 ” “ ” 越 师 沉 .沉 得 “ ” 学 生 的情 感 体 验 就 越 深 刻 . 深 . 导行 效 果 就 越好
、
续编 故 事 。 想 象 中创 新 在
品 德课 程 在 教 育 体 系 中 占有极 其 重 要 的 地 位 .品社
《 程 标 准 》 指 出 : 品德 与社 会 是 以 学 生 社 会 生 活 为 基 课 “
础. 以品 德 教 育 为核 心 . 进 学 生 社 会 性 发 展 的综 合 性 基 促 础 课 。 小 学德 育 工 作 的主 导 渠 道 . 小 学 生 成 为具 有 社 是 对 会公 德 和 文 明 行 为 习惯 的 富有 社 会 责任 感 的公 民起 着 奠 基作 用 。” 此 , 们 品 社 学科 的教 研 理念 就 应 更 新 为 : 据 我 紧 紧 围绕 二期 课 改 精 神 . 以先 进 理 念 为 先 导 . 以实 践 课 改 为
想象 力 , 我们 才 能创 造发 明 . 能发 现新 的事 物 想象 力 是 才
劳动 。冬 天 到 了 , 西北 风 呼 呼地 刮 着 . 花漫 天 飞舞 , 了 雪 知
没 有 食 物 吃 . 要死 了 . 小 蜜蜂 和其 他 小 伙 伴 把 知 了抬 快 是
人类 创新 的源 泉 想 象 力的 作用 就 是 可 以使 你享 受 快乐 .
生活化教学让课堂更精彩
生活化教学让课堂更精彩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教师们都致力于提升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快乐更有成就感。
近年来,生活化教学成为了教育界的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尝试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元素,以期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生活化教学的核心理念是将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与课程内容相结合,引入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学习,这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接下来,本文将从生活化教学的意义、实施方法和案例分析等方面来探讨生活化教学让课堂更精彩的话题。
一、生活化教学的意义生活化教学重在贯彻教育教学的本质,即让学生在主体性的学习中获得自主发展。
生活化教学的意义不仅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在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生活化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生活化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体验、情感、认知、语言等各种感官获得新知识,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内容、增强记忆,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生活化教学强调把课程融入到学生日常生活中去,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使学生在参与实际活动中获得应用性的知识,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活化教学还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相互促进,形成团队合作精神,从而更好地发展个人潜能。
生活化教学是立足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将学习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相结合,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特点和实际需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活化教学的实施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利用真实生活案例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利用真实的生活案例来引导学生学习。
通过真实案例的讲解,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本中的知识,增强记忆,提高学习效果。
真实案例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利用游戏化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利用游戏化教学方法,设计各种生动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
教研组活动主题
教研组活动主题篇一:校本教研活动主题一览表校本教研活动主题一览表各位教研组长和教研组长:大家好!本学期的校本教研活动我们仍然延用上学期的教研记录。
记录共分四页两部分:校本教研活动计划和活动纪实。
请大家认真及时的做好每一次活动记录。
活动一定要突出主题的研究。
为此,我将各学科的研究主题下发如下:学校的研究主题是:突出主体教育实施“四自”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数学学科:低年级的研究主题是实施有效指导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中年级的研究主题是实施有效互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高年级的研究主题是实施有效训练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向发展。
语文学科:研究主题是扎实训练成就有效课堂“聚焦课堂追求有效教学”为主题的教研活动“有效评价”为主题英语学科:研究主题是渗透学习策略,实施有效教学品生(社)学科:研究主题是师生和谐互动,实施有效教学科学学科:研究主题是突出主体探究,实施有效教学综合实践:研究主题是实施有效指导,促进有效教学幼儿教育:研究主题是实施有效活动,打造快乐课堂体育学科:研究主题是口哨在体育教学中妙用音乐学科:研究主题是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美术学科:研究主题是在美术学科中感受美美术学科:研究主题是注:1. 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也要在今后一段时间拿出研究主题,请各位组长做好前期的工作。
2. 校本教研记录每学期八次,请各位组长组织好活动,学校每月对各组的教研活动进行检查,查看校本教研活动记录。
3. 研究主题不是永远不变的,各组在研究的过程中可以修改,不断地完善。
篇二:什么是主题教研什么是主题教研主题教研是指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富有共性的、又难于解决的问题,通过有目的教学活动来解决问题,以促进自我提高和发展的一种专题研究活动。
高阳镇学区各学科教研主题一、语文:低年级——巧识字夯基础练表达中高年级——注重课堂阅读训练指导,提高赏析水平。
二、数学:注重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三、英语:课堂中学生活动的实效性四、品社:如何让品社课堂生活化活动化五、科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品社课堂教学应注重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精品文档
品社课堂教学应注重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对学生系统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多年来它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等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品德与社会》在新课改中,课堂教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逐步走上了“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的道路,强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育环节的渗透。
面对品社教材的课堂教学新的要求,这对教师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就此谈谈个人的心得与体会。
一、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新的理念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一起体验、探讨、研究,通过活动让学生逐步明白道理、分清是非,同时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进而适应社会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我爱爸爸妈妈》一课学生交流时,教师走进同学们中间和同学们一起回忆爸爸妈妈关心自己的一些生活细节。
教师和学生一起交流,这样既融洽了师生关系、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同时要励学生大胆尝试。
教师不要担心自己不讲学生就无法学会,应该相信自己的学生能行,让他们尝试着自己去理解、去探索。
学生尝试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探究的学习过程,即使结果是失败的,但过程也是有价值的。
比如:教学四年级上册品社实践活动《我们爱教师》一课时,课前要求学生在课外仔细观察老师的活动,特别让学生去观察体会老师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然后回到课堂上让他们说说自己的观察和体会。
学生就会各抒己见,教师进一步启发: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通过这个问题就能很好的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相信学生的回答会感情真挚,令人深思。
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拿起笔给自己现在的或幼儿园的老师写一封信,表达你对他们的爱,或者写写你理想中的老师。
这样,理性知识上升到感性知识,把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结合起来,把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把培养情感与提高能力结合起来,从而也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世界。
【K12学习】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品社优质教案
【K12学习】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品社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材第三单元《我们的社会》,具体涉及第七章《生活中的规则》。
本章详细内容包括:社会生活中的规则意识、规则的种类与意义、遵守规则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自觉遵守规则。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中常见的规则,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和行为,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3.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合作精神,增强团队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社会生活中规则的意义和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难点:如何将规则意识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引导他们自觉遵守规则。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视频短片、规则标识牌。
2. 学具:学生分组讨论时所需的纸张、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生活中的规则标识牌,引发学生对规则的关注,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讲解第七章《生活中的规则》的内容,让学生了解规则的种类与意义。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生活中遵守规则的情景,提高他们的规则意识。
4.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具体案例,让学生认识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分享遵守规则的心得体会。
六、板书设计1. 主题:《生活中的规则》2. 内容:规则的种类与意义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如何自觉遵守规则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遵守规则的好处。
2. 答案示例:遵守规则可以维护社会秩序,保障我们的安全,提高生活质量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了生活中的规则,但如何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规则,仍需进一步引导和教育。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家庭、学校、社区等场合,积极宣传和践行规则,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同时,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了解其他与规则相关的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设计;4. 作业设计及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
如何才能将学习与生活相结合?
如何才能将学习与生活相结合?将学与生活相结合:教育的“活学活用”之道教育的本质不单取决于人传授知识,更本质在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将学习与生活相结合,显然是实现“活学活用”的关键。
这不仅仅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更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将生活融入课堂:1. 情境式教学: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构建真实情境以激发学生兴趣,例如:借用日常生活中的案例讲解数学概念,模拟现实场景成功演绎历史事件。
2. 项目式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课题,例如:设计环保主题的宣传活动,研究社区发展问题。
3. 跨学科整合:将不同学科知识整合,在项目或课题的开展中,让学生体验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应用价值,例如:以“美食文化”为主题,整合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知识。
二、将课堂带入生活:1. 实践性作业:布置与生活相关的课外作业,鼓励学生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例如:通过观察记录分析植物生长过程,参加志愿活动体验社会服务。
2. 生活化学习:将学习内容与生活场景相结合,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知识和规律,比如:在旅游过程中学习地理知识,在烹饪过程中学习化学反应原理。
3. 家庭教育协同:家长与学校共同协作,将学习内容与家庭生活相结合,例如:联合阅读理解书籍,并讨论相关内容,参与家庭生活中问题的解决。
三、构建学习与生活的桥梁:1.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将学习内容与自身兴趣爱好相结合,鼓励他们自主探寻、主动学习,例如:通过写作、观看视频等方式学习感兴趣的知识。
2. 重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将学习内容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用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通过写作新闻、参与社会事件等增强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建立学习型社区:帮助和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活动,将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例如:参加社区志愿活动,参与社区发展建设。
四、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拥有不同的生活经验和学习风格,必须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帮助学生将学习与生活相结合。
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也谈品社课教学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永春达埔中心小学康燕丽内容摘要:新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教师改变以前那种单纯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人格。
本文将介绍新课标理念下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活起来的做法。
关键词:动起来活起来主体性作用新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程标准》强调:“思品课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小学生的主体性即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它不是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成为知识的接收器,不敢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养成被动接受和依赖教师的习惯与惰性,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自由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形成良好的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关系,养成积极主动的参与习惯,为今后终身学习,不断认识客观世界奠定扎实的学力基础,同时形成相对稳定的素养和品质。
根据新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课程标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过程,实质上是通过教育因素的有效影响,促使小学生将思想品德规范逐步内化的过程。
这一过程的核心是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激发和发展。
在本课程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
就是这种新型的思品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环境中,学会分辨是非,引发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知,从而成为学生道德形成之路上的奠基石。
同时,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会常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
因此,笔者认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必须全面关注“人”的发展,将老师的注意力从单纯道德意志的传授转移到道德主体的培养与发展上来。
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要创设情境,激发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更要注意促进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品社教学活动的实践性(3篇)
第1篇摘要:品社教学活动是小学阶段社会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践性体现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教学评价的进行等方面。
本文从这几个方面探讨品社教学活动的实践性,旨在为提高品社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一、引言品社教学活动是指在社会学科教学中,通过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
实践性是品社教学活动的重要特征,本文将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教学评价的进行等方面,探讨品社教学活动的实践性。
二、品社教学活动实践性的体现1. 教学目标的设定(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掌握基本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决策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社会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教学内容的选取(1)贴近生活:教学内容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知识的应用价值。
(2)关注热点:选取具有时代特征和社会意义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体现多样性:教学内容应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3. 教学方法的运用(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案例教学法:以典型案例为载体,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社会、体验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 教学评价的进行(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结果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如考试成绩、实践成果等。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的生活化教学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的生活化教学发表时间:2017-12-13T15:54:18.563Z 来源:《科学教育前沿》2017年10期作者:牛淑珍[导读] 让学生在教学中有效地立足生活,贴近生活,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并且使他们在学习后还能将升华后的行为回归到生活中去,即让品德与社会教学生活化牛淑珍(铁锋区边屯中心小学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2)【摘要】让学生在教学中有效地立足生活,贴近生活,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并且使他们在学习后还能将升华后的行为回归到生活中去,即让品德与社会教学生活化【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7)10-096-01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生活化教学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生活化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与生活相融合,为学生多制造感受生活的机会,让学生体验生活,享受生活的乐趣,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更好地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全身心道德素质发展,充分将学生的品德培养到最佳,让学生在未来为国家为社会做出更多的奉献。
一、从生活出发,优化课堂教学方式。
众所周知,小学学生所处的年龄段一般在6岁至12岁之间,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有所差异,对生活中的细节理解与感悟都不尽相同。
在这种情况下,运用生活化教学方式对小学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笼统式的思想品德教育是行不通的,势必会造成教学效果不佳的状况。
针对这种现象,在生活化教学具体方式的选择上应该细化,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状况开展教学。
比如,对年级较低,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老师可以采用生活中的一些趣味小游戏进行指导教学;对年级较高,年纪稍长的学生,老师则应该运用生活中一些比较具有哲理的事例对学生进行教育;只有采用有所区别的生活化教学方式,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才会收到实际的教学效果。
二、要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会主动和学生交朋友。
教学生活化,生活教学化
教学生活化,生活教学化在当今教育领域,人们对于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学的生活化和生活的教学化成为了当下教育改革的热点。
教学生活化,生活教学化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方法,它提倡将学生的日常生活与校园教学有机结合,使教学内容和方法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教学生活化教学生活化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生动、具体、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和活动,使学生能够在感知、体验和认知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生活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教学生活化要求教师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通过生动、有趣的例子和案例来讲解知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知识的魅力,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可行性。
在教学数学时,可以结合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做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价值和意义。
2. 活动化的教学方式教学生活化要求教师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操作、情景模拟等,以增强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参与感,帮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等方式来获得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力。
教学生活化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入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实物等,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真实和丰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1. 创设生活化的学习环境生活教学化要求学校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在校园中融入生活元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生活中能够不知不觉地学习知识。
学校可以设置生活化的展览馆、实践基地、生活体验区等,让学生在参观和体验中积累知识和技能。
2.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生活教学化要求学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来学习知识、体验生活,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附开题报告)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的研究,紧密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把教研重点放在了“探索德育课程生活化”这一研究主题上,开题以来,我们三处学校将本学科活动与当地的地理环境特点紧紧地联系起来,力求通过主题化的研究来带动教学上一系列的研究。
一、研究背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课程改革新设置的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它在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与以往的思想品德及社会课程相比都发生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
新的课程标准是从学生生活领域来设计的,并把其作为新课程的生长点。
学校课程、现实生活和当今世界正被国际化与信息化重新诠释。
而作为学生品德性与社会性养成的主导渠道——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活动还未跟上时代的步伐,还未真正做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方法服务,不能圆满达成教育的本质要求——人的社会化,使学生能积极面对现状适应生活,努力认识社会创造生活,切实遵守法规享用生活。
现实的教育活动中,小学生品德性和社会性的形成还面临着一些突出矛盾,如,教育目标与实际行为的矛盾,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矛盾等,这些矛盾说到底是学生品德性、社会性的养成教育与生活实际脱节、背离的矛盾,它体现在课堂教学远离现实生活、严重“外灌”、目标抽象化与工具化。
现实中最典型的状态是:学生每天在生活世界之中,却没有体验到生活的丰富性和生活的乐趣。
如果学生的学习和受教育背离了生活逻辑,他们就难免现出疲倦、厌倦以至“逆反”的状态。
为了让学生能在生活中体验着自己的生存状态,享受着生命的快活和生活的乐趣,诗意地栖居在生活中,我们决定开展《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
二、研究目的意义1、通过课题研究,改善《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形式单一,效果不佳的现实,努力提高德育实效,使学生为不断成为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良好道德性的一代新人。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5篇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5篇【篇一】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我们的工作,通过近年天来的培训、实践我对小学品德课在关注学生素质发展和如何实现培养目标方面取得了共识。
但是,在涉及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实施步骤、评价方式等课堂教学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的一线教师却不断遇到各种前所未有的困惑和挑战,矛盾的焦点主要表现为——新课程的理念究竟如何有效地转化为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实践。
根据我们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践,新课程背景下的品德课教学整体上进步显著,成绩突出,但局部问题逐渐显露,特别是大多数的兼职教师,在精力和时间上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如何深化新课程改革,怎样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德育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在此,本文就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进行了粗略的反思。
一、盲目奉行“拿来主义”,课堂教学生死搬硬套新的《道德与法治》课给德育课程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比较典型的是在课堂教学实施中生搬硬套,其表现如下:1、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倡导活动化教学,注重相互沟通、与生活的联系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但不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种他人田,荒自家园”的现象却屡见不鲜。
在探讨某一个话题时,把很多时间花在唱歌、跳舞、绘画、游戏上,一节课下来,学生兴奋过度,课堂倒是热热闹闹,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和体会方面的收获却令人怀疑。
笔者认为,课堂活动不等于课堂活力,学生参与活动的多少并不是活动化教学的精髓,道德与法治课也不应是完全的“唱游”课、“游戏”课、“美术”课、“舞蹈”课。
我国第八次新课程改革之所以有不同学科的课程设置,就在于学科之间有相对的独立性,每一门学科有自己的教学任务。
2、通过培训中的一些案例和套路原本只是一种示范,如果“照葫芦画瓢”,原封不动地搬到自己的课堂上,失去了原来特定环境下的幽默与风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化”让品社课堂动起来
——品社课堂生活化的几点尝试
丹徒区石马中心小学严小丽《课程标准》中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
《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品德和习惯,乐以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因此,在课堂上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精神走进生活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的需要,更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但是,这样的课堂应如何开展呢?
一、课前准备,寻找生活化的素材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
在品德教学中,我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课前准备,很多教师认为那是语文,数学课所需要的,其实不然,一堂成功的品社(品生)课,课前的大量准备必不可少。
我们在备课时,不仅要通过多种渠道调查了解学生的思想基础,寻找他们生活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还应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结合课文中需要共同研究的内容观察生活,亲历过程,以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为课堂学习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酝酿有助于该课学习的感情基调,便于
学生在课堂上能更容易地理解教学内容,激发道德情感,提高道德认识。
“共同参与生活素材搜集”是品社(品生)课生活化教学的首要前提。
课前准备活动主要是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进行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收集资料等。
指导学生从多渠道多方面获取信息,在获取的过程中,达到认知目标,情感目标,态度目标的实现。
比如在教学《珍爱生命远离毒品》时,由于农村学生对毒品比较陌生,课前我组织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参观“禁毒”图片展,每个学生收集自己喜欢的知识记录下来,让学生初步了解有关毒品的危害,知道毒品是一种害人、害己的东西,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这种师生共同参加的课前准备活动,能引起学生对现实和社会的关注,不断丰富和发展他们的生活体验,也为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课堂教学,巧用生活化的教学资源
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从学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成活动主题,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
“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课程理念,决定生活化是品社(品生)课程的基础。
1.走进生活,学以至用
品德的效果应是知行并重,“教学不能满足于间接的经验和虚拟的沟通,因为知识的建构有赖于既有知识和直接经验的支撑。
”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詹万生认为,“课堂教育不等于德育。
德育的本身是实践的,缺少实践环节的德育不是完整的德育。
”课堂上,教师通过各种手段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促进情感的内化,道德具
有实践性的特征,离开道德实践活动无法在真实意义上学习道德。
正如杜威所言:使儿童认识到他的社会遗产的唯一方法是使他去实践。
生活化品德教学要注重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打破传统教学在时空方面的限制。
在教学《购物有学问》时,我对学生说:“今天我们去逛一逛商店,好吗?”这样,学生的兴趣就被激发了。
然后,我拿出两个一模一样的书包,告诉学生,一个书包花了25块钱,一个只花了20块钱,这是为什么啊?然后带着学生参观商场,让学生留心一下,商品的价格在什么情况下会变化?参观完几个不同的商店后再回学校列好调查表,让学生分组报告,总结出价格不同的秘密,这时,学生近乎沸腾,他们多开心啊,这样,他们就可以买到比较实惠的商品,学生体会到了购物的乐趣。
这在他们以后的生活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学生兴趣特别浓。
2.关注生活,除旧布新
当今世界的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学生生活在充满各种信息的社会里,有些陈旧的,带着很大程度说教的内容学生很难理解,也很难产生兴趣,老师如果一味的照本宣科,很可能使学生产生厌倦、厌学的情绪,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适当引入一些社会最新消息,热点问题,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目标的有效达成。
比如教学《我心中的那颗“星”》一课,培养学生从他们身上学习优秀的品质。
像居里夫人离孩子们比较遥远,因此在教学前就布臵学生自己去关注并搜集,谈谈自己喜欢的明星,更有学生说自己心中
的那颗星既不是影视明星也不是体育明星,而是“最美教师张丽莉”。
整节课不仅氛围浓厚,而且学生们情感上也收到了熏陶。
3.生活实践,培养能力
新课程提出,教师主要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生活的人。
教师在组织活动时,要联系儿童生活实际,让活动深入、延续,让儿童通过活动体验生活,积累经验,发展能力,初步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品德。
学生在学习《我们在行动》一课时,课堂上我就组织学生开展“比一比”、“找一找”、“做一做”等实践活动,指导学生正确对待别人的优点和不足,学会反思,使学生真正融入到集体中来,成为集体的一份子。
4.活动过程,合理引导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向学生提出明确的活动要求,合理引导,积极调控,承担好活动促进者的角色。
变动的课堂,会不断产生新的矛盾和新的问题,也会出现新的转折和新的教育契机,教师有选择地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收集活动的情况,有效地推动活动的进展,激励学生的参与热情,了解活动的实际进展,观察活动中学生的表现,捕捉活动中的有关信息或资源。
发现活动中有价值的教学因素,引导学生深入的探究问题。
5.鼓励评价,提高兴趣
教学中,教师要全面关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各种心理需求,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同时要注意方法和技巧,为不同层次
的学生创造获得鼓励和成功的机会。
当然,教师的真诚、中肯、鼓励和赞扬都要发自内心,恰如其分。
如:“你的想法真独特!”“你真会动脑筋!”等等。
不失时机地给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新、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诱发其学习兴趣。
三、课堂延伸,联结课堂内外的生活
《品德与社会》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回归生活,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就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精神成长,重视学生的切身感受在道德教育中的价值。
《品德与社会》其主线就是儿童的社会生活,其课程内容都是从儿童的现实和生活的需要出发,遵循生活的逻辑,这些内容正是他们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正是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把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善于联结课堂内的生活与课堂外的生活,教学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儿童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
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
如教学《保护环境》在课前调查中,学生发现学校附近的小溪污染特别严重:河两岸的村民都把垃圾倒在河沿上;河水中不时可看到死猫、死狗等正在腐烂的动物尸体;河水呈暗黑色,散发着臭味……要改变这些现状,靠我们的孩子是力所不能及的。
怎样才能让学生所掌握的观点不是纸上谈兵呢?于是就带领学生再次实地考察学校到
小溪这一段水面污染的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探寻导致水面污染的各种原因;想想提高水质的方法,并设计出实施方案。
后来在交流中,我发现了各种方案:有在村里设臵宣传窗的;有一起合作写了倡议书的;有建议两岸村民设立公共垃圾回收站的……正是在这富含生活性的情境引导下,学生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既要让教学走进儿童的生活,又要让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儿童。
通过教学,把儿童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使我们的品德教学能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体现回归生活,实现品德教育的生活化。
上好《品德与社会》课,要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品德和习惯,乐以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
在课堂上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精神,走进生活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的需要,更是学生个体发展。
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现、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助于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思想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