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一代青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人为本,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一代青年
——学习马克思主义人学专题有感
摘要: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全面系统、科学准确地阐述了人的本质及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党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为理论基础,提出了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这是对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现代阐释,也体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要求,更为新时期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对我们形成唯物主义历史观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对我们未来的教育教学实践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人学思想
“人学主要从社会的角度专门研究人,它是研究人的本质、行为价值、人生态度、理想及人在自然、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学说,而其核心则是探研人之所以为人、如何做人及人的言行怎样才有益于人类社会的问题。”《中国古代人学思想概要》肖万源,徐远和,3页。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明确指出“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了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深化。
1儒家人学思想简述
人类对人的本质的探究和认识,经过了较为漫长的历程。关于人性、是非、善恶等问题,曾有过多种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论述。就我国古代人学思想的探究而言,不得不首先提及孔子。孔子不是把人当作自然物对待,不是从人生而具备
的形体特征或行为特征去定义人,而是怀着对人生价值的崇高追求,把并不是生而具备的东西定义为人的本质:“仁者,人也。”也就是说,在孔子看来,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
在孔子“为仁由己”思想的基础上,孟子进行了逻辑深化,提出了性善说。孟子所谓的人性,仅指人类独具而其它物类不具有的先天因素。孟子认为,人性不是仁义礼智本身,而是尚未成为仁义礼智,但可以成为仁义礼智的先天胚芽。所以,孟子又称人性为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认为,性善之“善”,不是见之于观念或行动的已经实现了的善,而是一种潜在的为善能力。被孟子视作人心固有的向善趋势,也就是对理义的认同和爱好,人天生具备一种喜悦理义的能力,这是孟子对性善论本质的最终揭示。
战国时期,开始了人性善恶的大论战,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理论。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告子主张性无善无不善论,世硕主张人性有善有恶论。之后西汉时期的董仲舒又提出性三品论。上述种种观点,都不同程度地具有先验论倾向,都把人性看成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其实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
2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论述
2.1人的属性的剖析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是说,人的本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形成的;人的本质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通过人与人的关系表现出来;人的本质不是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人的本质具有双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1.1自然性是人的一般属性
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发展的一个高级形态,是自然界的一部
分。自然属性是人的生理和生物的特征,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属性,也是人类延续的基础。这就决定了人不可能超越自然,人的力量再大也永远无法改变自然界的基础性。人作为生命有机体要维持其生存必须具备必要的自然基础,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来满足其作为自然存在物的肉体需要,如空气、水、粮食、衣服这些东西。人不是植物、不是矿物,而是作为有生命的存在物,有肉体,跟动物一样也要吃、喝、繁衍后代等等,这就规定了他与自身之外的自然的关系,具有自然赋予他自身的自然力和生命力,这些力量作为禀赋和能力,需要从外部得到满足。然而,维持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最基本的生活资料,都取自于自然界,也就说明人不仅产生于自然而且还要依赖于自然。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这就说明自然性是人的一般属性。一方面,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另一方面,人也必须依赖于自然。肯定人和自然的一致,承认人的自然属性,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出发点。
2.1.2社会性是人的基本特性
社会性是人在从事物质生产以及其它各种社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性,即人与人之间各种社会关系的属性。社会劳动使人和动物相分离。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正是在古猿本能的劳动形式的发展中,制造工具的活动逐渐经常化、固定化,而成为一种必然的普遍现象,从此,“人猿揖别”、猿变为人,猿群转变为人类社会。人的社会实践最初是从制造和使用工具开始的,制造工具的劳动就成为人的一个
根本标志,也就是说,劳动是“人猿揖别”的分界线,是人的本质特征。动物的活动是被动适应环境的一种盲目的本能活动,动物只是消极地依赖自然界,它们本能的无目的的活动,仅仅把自身的天然器官作为手段,并以自身的变化来适应自然环
境,从自然界摄取现成的生活资料以维持生命。而人的劳动,则是在一定的主观目的即某种价值观念的策动下进行的自觉活动,是主体自觉支配和改造客体的能动
的创造性活动。正如马克思所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比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就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好了。”通过劳动,人从对象中获取信息、知识、能量等,从而又丰富、充实和发展了人自身。劳动既创造了一个有利于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物质
保障,还改造了人自身,提高了人的素质。人之所以与动物有本质的区别,正是因为人和自然界发生的关系是靠一定的人与社会的关系来实现的,是在理性指导下的
实践基础上达成的,这就使人和自然界的关系高于动物与自然界的关系。
人是社会的存在物。虽然人是从猴子变来的,有自然性、动物性,但自然性、动物性并不是人的基本特性。因为如果只是孤立地看人的自然性,只能看到人是动物,不是矿物、植物,还不能说明人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于是“人是什么一种动物,这就成为问题,几十万年直至资产阶级的费尔巴哈还解答得不正确,只待马克
思才正确地答复了这个问题”。这是因为,人和自然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从更深刻的层次上反映了人与社会的关系。每一个人的存在和发展不仅以自然为前提,更以社会为基础,个人不能不受他所属的社会的制约。人和自然界发生的关系,必须依靠一定的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实现。马克思曾说过: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孤立的一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就像许多个人不在一起生活和彼此交谈而竟有语言发展一样,
是不可思议的。人类社会是每个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环境,它规定着人的现实的存在及其本质和属性,离开人类社会就无法理解现实的活动着的人。也就是说,任何人类个体,实际上都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