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17675汽车转向系基本要求-编制说明
汽车设计转向系设计说明书
课程汽车设计题目电动助力转向系设计说明书学号班级指导教师日期2016年6月15日目录一. 轿车转向系设计方案的选择............................................................ - 3 -1. 轿车参数的确定 (3)2. 对转向系的要求 (4)3. 转向系结构设计 (4)1) 转向操纵机构............................................................................. - 5 -2) 转向传动机构............................................................................. - 5 -3) 机械转向器 ................................................................................ - 5 -二. 转向系统的主要性能参数 ............................................................... - 7 -1. 转向系的效率 (7)1) 转向系的正效率 ......................................................................... - 7 -2) 转向系的逆效率 ......................................................................... - 8 - 2. 转向系传动比的确定. (8)1) 转向系统传动比的组成 ............................................................... - 8 -2) 转向系统的力传动比和角传动比的关系 ........................................ - 8 -3) 传动系传动比的计算.................................................................. - 10 - 3. 转向系传动副的啮合间隙 .. (10)1) 转向器的啮合特征 ..................................................................... - 11 -2) 转向盘的自由行程 ..................................................................... - 11 - 4. 齿轮齿条式转向器的设计和计算 . (12)1) 转向轮侧偏角的计算.................................................................. - 12 -2) 转向器参数的选取 ..................................................................... - 13 -3) 选择齿轮齿条材料 ..................................................................... - 13 -4) 轴承的选择 ............................................................................... - 14 -5. 转向盘的转动的总圈数 (14)三.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设计 ................................................................. - 14 -1. 转矩传感器 (14)2. 减速机构 (15)3. 电磁离合器 (15)4. 电动机 (15)5. 车速传感器 (15)6. 电子控制单元 (16)四. 转向梯形机构的设计..................................................................... - 16 -1. 转向梯形理论特性 (16)2. 转向梯形的布置 (18)3. 转向梯形机构尺寸的初步确定 (18)4. 梯形校核 (19)一.轿车转向系设计方案的选择1.轿车参数的确定本次轿车转向系设计的整车相关参数如下:表1 整车相关参数2.对转向系的要求1)汽车转弯行驶时,全部车轮应绕瞬时转向中心旋转;2)操纵轻便,作用于转向盘上的转向力小于200N;3)转向系的角传动比在15~20之间,正效率在60%以上,逆效率在50%以上;4)转向灵敏;5)转向器和转向传动机构中应有间隙调整机构;6)转向系应有能使驾驶员免遭或减轻伤害的防伤装置3.转向系结构设计1)转向操纵机构转向操纵机构包括转向盘,转向轴,转向管柱。
标准-编制说明《重型货车用液压动力转向器耐久性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0927.pdf.pdf
《重型货车用液压动力转向器耐久性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编制说明1项目背景面对国内物流行业发展迅速、竞争激烈的环境,物流企业越来越重视物流效率和汽车全生命周期的成本。
城际间的中长途运输主要依靠重型货车,为了提高运输效率,以前物流企业会进口少部分高端重型货车。
但是,随着国内商用车近些年高端化的发展,物流企业也开始大批量地使用国产高端商用车,但这些商用车上的转向器大多使用外资品牌产品。
目前国内针对液压动力转向器的行业标准是QC/T529-2013《汽车液压动力转向器技术条件与试验方法》。
该标准适用于循环球液压助力转向器和齿轮齿条液压助力转向器两种结构完全不同的转向器,通用性强,但标准要求低,与国际上高端商用车对转向器的技术要求相距甚远,最大的差距表现在耐久性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上。
为促进中国自主品牌转向行业的技术水平与外资品牌同步发展,我们需要有一个针对高端重型货车转向器耐久性的特殊规范,以缩小国内外产品的差距。
2项目来源本标准编制任务来源于浙江省汽车工程学会于2021年8月30日下达的浙汽学标字[2021]20号《浙江省汽车工程学会标准起草任务书》,归口单位为浙江省汽车工程学会标准技术工作委员会,标准名称为《重型货车用液压动力转向器耐久性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起草任务书号:ZJSAE2021006。
3主要起草单位和工作组成员本标准由浙江省汽车工程学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杭州世宝汽车方向机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浙江科技学院、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重型车分公司、浙江亚太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浙江方圆检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湖北恒隆汽车系统集团有限公司、南京东华智能转向系统有限公司、江门市兴江转向器有限公司、江苏罡阳转向系统有限公司、浙江万达汽车方向机股份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邹理炎虞忠潮万民伟蔡磊杰本标准参加起草人:施国标艾红霞张新闻王永红陈汉涛李伟权李琦陈春华闵志宪王春宏金良朱兴旺车佳黎史为成杨阳肖健勇顾亚平高艳军4主要工作过程杭州世宝汽车方向机有限公司根据国际一流商用车制造厂商对重型货车转向器的技术要求,制订了世宝独有的针对重型货车转向器耐久性企业标准,并进行了多轮台架模拟验证试验,积累了大量的试验数据。
转向系统设计计算报告
目录1.系统概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系统设计说明.................................... 错误!未定义书签。
系统结构及组成.................................. 错误!未定义书签。
系统设计原理及规范.............................. 错误!未定义书签。
2.输入条件........................................... 错误!未定义书签。
标杆车基本参数.................................. 错误!未定义书签。
LF7133确定的整车参数........................... 错误!未定义书签。
3.系统计算及验证..................................... 错误!未定义书签。
方向盘转动圈数.................................. 错误!未定义书签。
齿轮齿条式转向系的角传动比...................... 错误!未定义书签。
车轮实际最大转角................................ 错误!未定义书签。
静态原地转向阻力矩.............................. 错误!未定义书签。
静态原地转向时作用于转向盘的力.................. 错误!未定义书签。
最小转弯半径的校核.............................. 错误!未定义书签。
4.总结...............................................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汽车电动转向四项标准的编制说明
汽车电动转向四项标准的编制说明国外汽车业己经开发出电动转向系统,由于它显而易见的优点,已经以每年增加130~150万套的速度迅速发展,用不了几年电动转向将完全占领轿车市场,并向微型、轻型、中型和商用汽车车型扩展。
国内从1998年开始研究汽车电动转向(EPS),2001年国内的昌河汽车厂开始将电动转向器装在北斗星高档微型箱式车,带来了我国汽车转向器生产历史上新的一章,2002年该车型已有6万台配装电动转向器,即电动转向车己占该车型的60%了。
合昌汽车厂也已开始在新车型艾迪尔上装电动转向,广州本田飞度轿车已装电动转向,哈飞汽车厂已开始在新车型装电动转向,另外奇瑞QQ轿车、吉利轿车、扬子皮卡车厂和很多微型箱式车厂、皮卡车厂都准备安装电动转向。
和国外一样,国内汽车在电动转向系统研制成功后必将快速展。
国内已有清华大学、吉林大学、合肥工大等十八院校和6个企业在研究该项目的核心技术--电子控制器(CPU),有的已在国家科委或本省立项,他们已进行了3~4年研究工作。
目前已有3~4家电子控制器(CPU)的研究已经成功,其样品已装车试验和小批量装车。
由于国内已掌握了核心技术电子控制器(CPU),电机和传感器国内配套生产已解决,所以国内企业已开始直接生产转向轴助力的电动转向器。
小齿轮助力电动转向器、循环球式电动转向器的研制已开始。
国内已有株洲南方动力公司,广州跨越汽车零部件工贸公司,重庆驰骋汽车部件公司,北京吉工大科技公司,荆州恒隆汽车转向器有限公司,常州东驰转向系统有限公司,杭州世宝转向器有限公司,杭州万达汽车转向器有限公司等企业已在小批量生产轴助力器电动转向器和试制其它电动转向器,这些企业同时也开发了电子控制器(CPU)。
与此同时还有包括清华大学、吉林大学、合肥工大等十八个大专院校都在开发电动转向电子控制器(CPU)。
还有一批汽车转向器企业正准备试生产电动转向器。
与其相关的的助力电机生产厂家有常州东宇汽车电器电机有限公司、山东博山电机厂、绍兴新高轮电机有限公司、广州惠云科技有限公司等五个企业。
GB17675汽车转向系基本要求-编制说明
《汽车转向系基本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编制说明1 工作简况1.1 任务来源和背景进入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汽车产业持续高速发展,汽车电子的发展和对汽车安全、技术需求的提升使原标准的适应性出现了缺口,比如,希望通过消除机械转向管柱以提高乘员安全性、且更易适应左右置转向盘生产需求的转向操纵装置和转向车轮之间没有任何机械连接的线控转向技术;另外与挂车相关的转向标准的缺失,使GB17675-1999《汽车转向系基本要求》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需要对其进行修订。
本标准修订任务来源为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10年12月2日以国标委综合[2010]87 号文下达的制修订计划,归口单位为工业和信息化部,标准名称为《汽车转向系基本要求》,计划编号为20101254-Q-339。
1.2 主要起草单位和工作组成员主要起草单位: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汽车工程研究院、南京东华智能转向系统有限公司、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国家重型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技术中心、清华大学、江苏大学、江苏罡阳转向系统有限公司、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技术中心、扬州中集通华专用车有限公司、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南京理工大学。
工作组成员:万兴宇、许迎光、陈春华、刘地、季学武、颜尧、周中坚、谷杰、郁金龙、耿国庆、傅培根、王春宏、王良模、农蕃榛、邬世锋、朱春庆、朱德江、许庆卫。
1.3 主要工作过程标准修订工作组一直持续跟踪UN R7茏规的发展演变以及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制修订,翻译UN R7法规原文,对比UN R79与GB17675-199在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中的差异,评估GB 17675-XXXX 参照UNR79进行修订对行业造成的影响,同时结合转向分标委、汽车工程学会转向分会所组织的国内外汽车企业技术交流会,收集了大量信息和技术资料,掌握了最新的国内外现状及动态,并按照拟参照采用的UNR79法规,组织相关单位进行了多轮车辆摸底验证试验,积累了车辆转向系统的分析、试验数据。
《汽车转向系基本要求》国家标准
《汽车转向系基本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编制说明1 工作简况1.1 任务来源和背景进入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汽车产业持续高速发展,汽车电子的发展和对汽车安全、技术需求的提升使原标准的适应性出现了缺口,比如,希望通过消除机械转向管柱以提高乘员安全性、且更易适应左右置转向盘生产需求的转向操纵装置和转向车轮之间没有任何机械连接的线控转向技术;另外与挂车相关的转向标准的缺失,使GB 17675-1999《汽车转向系基本要求》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需要对其进行修订。
本标准修订任务来源为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10年12月2日以国标委综合[2010]87号文下达的制修订计划,归口单位为工业和信息化部,标准名称为《汽车转向系基本要求》,计划编号为20101254-Q-339。
1.2 主要起草单位和工作组成员主要起草单位: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汽车工程研究院、南京东华智能转向系统有限公司、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国家重型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技术中心、清华大学、江苏大学、江苏罡阳转向系统有限公司、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技术中心、扬州中集通华专用车有限公司、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南京理工大学。
工作组成员:万兴宇、许迎光、陈春华、刘地、季学武、颜尧、周中坚、谷杰、郁金龙、耿国庆、傅培根、王春宏、王良模、农蕃榛、邬世锋、朱春庆、朱德江、许庆卫。
1.3 主要工作过程标准修订工作组一直持续跟踪UN R79法规的发展演变以及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制修订,翻译UN R79法规原文,对比UN R79与GB17675-1999在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中的差异,评估GB 17675-XXXX 参照UN R79进行修订对行业造成的影响,同时结合转向分标委、汽车工程学会转向分会所组织的国内外汽车企业技术交流会,收集了大量信息和技术资料,掌握了最新的国内外现状及动态,并按照拟参照采用的UN R79法规,组织相关单位进行了多轮车辆摸底验证试验,积累了车辆转向系统的分析、试验数据。
广汽纯电动车企业标准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备案号:QB/ -2010企业产品标准Q/GQKC 99-2010 GZ6120EV、GZ6120EV1纯电动城市客车2010-05-01 发布 2010-06-01 实施广州汽车集团客车有限公司发布Q/GQKC 99-2010前言本标准的编写按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广州汽车集团客车有限公司提出。
本标准由广州汽车集团客车有限公司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广州汽车集团客车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那仁娜。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Q/GQKC 99-2010 GZ6120EV、GZ6120EV1纯电动城市客车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GZ6120EV、GZ6120EV1纯电动城市客车的产品命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及储存。
本标准适用GZ6120EV、GZ6120EV1纯电动城市客车。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8384.1 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第1部分:车载储能装置GB/T 18384.2 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第2部分:功能安全和故障防护GB/T 18384.3 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第3部分:人员触电防护GB/T18385 电动汽车动力性能试验方法GB/T18386 电动汽车能量消耗率和续驶里程试验方法GB/T 18387 电动车辆的电磁场辐射强度的限值和测量方法宽带9kHz~30MHzGB/T 18388 电动汽车定型试验规程GB/T18488.1 电动汽车用电机及其控制器技术条件GB/T18488.2 电动汽车用电机及其控制器试验方法GB/T 19836 电动汽车用仪表GB/T4094.2 电动汽车操纵件、指示器及信号装置的标志GB/T 13043 客车定型试验规程GB 7258 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 1495 汽车加速行驶车外噪声限值及测量方法GB 1589 道路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GB18655 保护车载接收机的无线电骚扰特性GB 4599 汽车前照灯配光性能GB 4660 汽车前雾灯配光性能GB 478 汽车及挂车外部照明和信号装置的安装规定GB/T 4970 汽车平顺性随机输入行驶试验方法GB 5920 汽车前和后位(侧)灯、示廓灯和制动灯配光性能GB 8410 汽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GB 9656 汽车用安全玻璃GB 11554 汽车及挂车后雾灯配光性能GB 11564 机动车回复反射器GB/T 12428 客车装载质量计算方法GB/T 12540 汽车最小转弯直径测定方法GB/T 12673 汽车主要尺寸测量方法Q/GQKC 99-2010GB/T 12674 汽车质量(重量)参数测定方法GB 12676 汽车制动系统结构、性能和试验方法GB/T 12677 汽车技术状况行驶检查方法GB/T 13053 客车驾驶区尺寸GB 13094 客车结构安全要求GB15082 汽车用车速表GB 15083 汽车座椅系统强度要求及试验方法GB 15084 汽车后视镜的性能和安装要求GB 15235 汽车倒车灯配光性能GB 15741 汽车和挂车号牌板(架)及其位置GB 15742 机动车用喇叭的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GB 16735 道路车辆车辆识别代号(VIN)GB 17509 汽车和挂车转向信号灯配光性能GB 17675 汽车转向系基本要求GB 18099 汽车及挂车侧标志灯配光性能GB/T 18411 道路车辆产品标牌QC/T743 电动道路车辆用锂离子蓄电池QC/T 413 汽车电气设备基本技术条件QC/T 484 汽车油漆涂层QC/T 900 汽车整车产品质量检验评定方法3 产品分类3.1 产品型号及含义GZ 6 12 0 EV 1首次生产不标注;“1”为第1次改进;电动汽车(Electric Vehicle的简称)第1代产品车辆长度为12米客车代号广州汽车集团客车有限公司代号4 技术要求4.1 客车的外廓尺寸、轴荷、质量及转弯通道圆限值应满足GB 1589-2004要求。
小汽车年检新规2023年最新规定(完整版)
小汽车年检新规2023年最新规定(完整版)小汽车年检新规2023年新规定1.2023年,9座以下非营运小型客车可享受6年内免检政策。
解释是9座以下国产车未达到6年使用范围时,不需要将车辆开到车管所进行线下车辆年检,但车主仍需每两年重新申请年检标志。
2.对于免检6年以上的车辆,需要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年检,但年检周期基本已经放宽。
非营运小型车,第6年、第10年需要进行年检周期,10年以后的车需要每年检验一次。
但是在这里,车主也需要注意这些最新的规定,基本上只针对9座以下的非营运车辆。
如果车主驾驶的是营运客车,车主基本上需要在5年内进行一次年检。
对于载重汽车或大型客车,10年内每年都需要进行线下年检。
汽车年审新规2023年新规定明细2023年审车新规,9座以下的非营运的小型载客汽车享受6年内免检的政策。
说明就是9座以下的家用汽车在没有达到6年使用范围的时候,是不需要将车辆开到车管所进行线下车辆年检的,但是车主仍需要每两年后就重新申领年检标志。
对于超过6年的免检车辆就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车辆的年检,不过年检的周期基本上已经放宽,对于非营运的小型汽车,年检周期是需要在第6年以及第10年的时间进行线上检测,10年之后的小汽车则需要每年进行一次年检。
但是这里也需要车主们注意一下这些最新的规定,基本上只是针对9座以下的非营运车辆的。
若是车主驾驶的是运营的载客汽车,车主基本上就需要在5年之内每年年检一次,对于载货的汽车或者是大型的载客汽车,10年之内每年都需要进行线下的年检。
2023年汽车新规:01二手车限制频繁交易自2023年1月1日起,对自然人在一个自然年度内,出售持有时间少于1年的二手车达到3辆及以上的,汽车销售企业、二手车交易市场、拍卖企业等不得为其开具二手车销售统一发票,不予办理交易登记手续。
简单来说就是从今年开始,不管是新车上牌还是旧车过户到个人名下的时间,只要不满12个月,那么一年内最多只能卖2辆车。
汽车转向系统标准要求及试验探讨
AUTOMOBILE APPLIED TECHNOLOGY2018年第6期10. 16638/ki. 1671-7988. 2018. 06. 014汽车转向系统标准要求及试验探讨杨俊华(重庆车辆检测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客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重庆401122)摘要:文章通过介绍转向系统相关标准体系,标准中对汽车转向系统的基本要求,阐述了转向试验方法,探讨了响应时间和转向力是转向系统试验时两个重要的指标,可供试验人员在试验过程中作为参考。
关键词:汽车;转向系统;转向试验中图分类号:U46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7988(2018)06-42-03Standard requirements and test discussion of automobile steering systemYang Junhua(Chongqing Vehicle Test&Research Institute Co.,Ltd.National Coach Quality Supervision&Testing Center,Chongqing401122 )Abstract: By introducing the related standard system,steering system in the standard of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automobile steering system,this paper expounds the steering test method,discusses the response time and turned to the power steering system test is two important indicators,can be used by the tester in the test process for reference.Keywords: automobile; steering system; Steering testCLC NO.: U463.4 Document Code: B Article ID: 1671-7988(2018)06-42-03引言用来改变或保持汽车行驶或倒退方向的一系列装置称为 汽车转向系统。
汽车转向系 基本要求
汽车转向系统基本要求1. 引言汽车转向系统是汽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它直接影响到驾驶员对车辆的操控以及行驶安全。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汽车转向系统的基本要求,包括转向机构、转向比、转向力和稳定性等方面。
2. 转向机构汽车转向机构是指将驾驶员通过方向盘的输入,传递给轮胎的装置。
根据不同的设计和结构,常见的转向机构有齿轮齿条式、滚珠丝杠式和液压助力式等。
2.1 齿轮齿条式齿轮齿条式转向机构采用了齿轮和齿条的配合,通过方向盘旋转产生的线性运动来控制前轮的转动。
这种机构结构简单、可靠性高,并且具有良好的传动效率。
2.2 滚珠丝杠式滚珠丝杠式转向机构采用了滚珠与丝杠之间的配合,通过方向盘旋转产生的旋转运动来控制前轮的转动。
这种机构具有较高的精度和灵敏度,适用于高速驾驶。
2.3 液压助力式液压助力式转向机构通过液压系统来提供辅助力,减小驾驶员操纵方向盘的力量。
这种机构可以大大降低驾驶员的疲劳程度,提高驾驶舒适性。
3. 转向比转向比是指方向盘旋转一定角度时,前轮转动的角度比例。
合理的转向比可以使车辆在不同速度下具有良好的操控性和稳定性。
3.1 快速转向比快速转向比是指方向盘旋转一定角度时,前轮转动角度较大的情况。
快速转向比适用于低速行驶或需要快速变线的情况,可以提高车辆的灵活性和操控性。
3.2 稳定转向比稳定转向比是指方向盘旋转一定角度时,前轮转动角度较小且稳定的情况。
稳定转向比适用于高速行驶或需要保持直线行驶的情况,可以提高车辆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4. 转向力转向力是指驾驶员操纵方向盘时所需要的力量。
合理的转向力可以减小驾驶员的疲劳程度,提高驾驶舒适性。
4.1 转向力比例转向力比例是指方向盘旋转一定角度时,所需要的力量与方向盘旋转角度之间的比例关系。
合理的转向力比例可以使驾驶员更加轻松地操控车辆。
4.2 转向助力转向助力是指通过液压或电动系统来提供额外的助力,减小驾驶员操纵方向盘的力量。
合理的转向助力可以大大降低驾驶员的疲劳程度,提高驾驶舒适性。
转向系统设计指导要点
转向系统设计指导书目录前言...............................................................................................................I I 1范围 (1)2概述 (1)3规范性引用文件 (1)4符号、代号、术语及其定义 (2)5设计准则 (3)6转向系统总布置设计要求 (4)7模块化设计 (8)8零部件标准化结构 (9)9数据表达要求 (9)10部件(材料)选用要求 (9)11设计计算 (13)12 几种客车悬架与转向传动装置的运动校核 (18)13设计评审要求 (23)14装车质量特性 (26)15输出图样和文件的明细 (27)16制图要求 (27)前言为了更好的指导我司底盘部转向系统的设计工作,现将其进行系统化的总结。
形成我公司底盘部转向系统设计作业指导书,作为设计者在工作过程中的基础参考资料。
本设计作业指导书主要包含四部分内容:1、转向系统的设计原则;2、设计及生产过程中的基本技术要求及布置要求;3、转向系统与整车其他系统之间的工作联系;4、转向系统的性能验算。
本文件是第一次修订。
随着今后产品开发体系的完善,以及设计经验的逐步积累,将每年进行修订。
对于下述两项内容:1、国家、行业、企业标准;2、设计需要形成的设计文件、评审文件的基本要求;具体内容不在本文中体现。
请参阅相关资料。
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布置要求,结构设计要求,材料选用要求,性能,设计要求,设计计算,设计评审要求,装车,设计输出图样;本标准适用于百度客车产品转向系统设计过程控制、试验标准的确定及评审验收的标准;本标准不适用于非客车类产品的转向系统设计及应用规范。
2.概述转向系是用来保持或者改变汽车行驶方向的机构,在汽车转向行驶时,还要保证各转向轮之间有协调的转角关系。
驾驶员通过操纵转向系统,使汽车保持在直线或转弯运动状态,或者使上述两种运动状态相互转换。
GB17675汽车转向系基本要求-编制说明
《汽车转向系基本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编制说明1 工作简况1.1 任务来源和背景进入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汽车产业持续高速发展,汽车电子的发展和对汽车安全、技术需求的提升使原标准的适应性出现了缺口,比如,希望通过消除机械转向管柱以提高乘员安全性、且更易适应左右置转向盘生产需求的转向操纵装置和转向车轮之间没有任何机械连接的线控转向技术;另外与挂车相关的转向标准的缺失,使GB 17675-1999《汽车转向系基本要求》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需要对其进行修订。
本标准修订任务来源为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10年12月2日以国标委综合[2010]87号文下达的制修订计划,归口单位为工业和信息化部,标准名称为《汽车转向系基本要求》,计划编号为20101254-Q-339。
1.2 主要起草单位和工作组成员主要起草单位: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汽车工程研究院、南京东华智能转向系统有限公司、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国家重型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技术中心、清华大学、江苏大学、江苏罡阳转向系统有限公司、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技术中心、扬州中集通华专用车有限公司、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南京理工大学。
工作组成员:万兴宇、许迎光、陈春华、刘地、季学武、颜尧、周中坚、谷杰、郁金龙、耿国庆、傅培根、王春宏、王良模、农蕃榛、邬世锋、朱春庆、朱德江、许庆卫。
1.3 主要工作过程标准修订工作组一直持续跟踪UN R79法规的发展演变以及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制修订,翻译UN R79法规原文,对比UN R79与GB17675-1999在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中的差异,评估GB 17675-XXXX 参照UN R79进行修订对行业造成的影响,同时结合转向分标委、汽车工程学会转向分会所组织的国内外汽车企业技术交流会,收集了大量信息和技术资料,掌握了最新的国内外现状及动态,并按照拟参照采用的UN R79法规,组织相关单位进行了多轮车辆摸底验证试验,积累了车辆转向系统的分析、试验数据。
福田欧辉客车可靠性试验方法
欧辉客车可靠性试验方法(试行稿)编号编制审核审定标准批准日期2012-11-欧辉客车事业部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欧辉客车可靠性行驶试验方法本标准适用于欧辉客车的定型和质量考核时的整车可靠性行驶试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然而,所有标准都可能会被修订,鼓励使用本标准的研发人员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7031-2005 车辆振动输入路面平度表示方法GB/T 12543 汽车道路试验方法通则QC/T 900-1997 汽车整车产品质量检验评定方法QC/T 754-2006 液化天然气汽车定型试验规程GB/T23335-2009 天然气汽车定型试验规程GB/T 13043-2006 客车定型试验规程GB 17675 汽车转向系基本要求GB 13057 客车座椅及其固定件的强度GB 16823.3 螺纹紧固件拧紧试验方法GB/T 19204 液化天然气一般特性GB/T 20734 液化天然气汽车专用装置安装要求QC/T 755 液化天然气(LNG)汽车专用装置技术条件GB 7258-2012 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3 术语3.1 常规可靠性试验在公路和一般道路条件下,按一定规范进行的可靠性试验。
3.2 快速可靠性试验在试验场道路上进行的具有一定快速系数的可靠性试验。
3.3 故障后维修汽车发生故障后进行的维修。
3.4 预防维修根据汽车使用说明书规定的周期和项目进行的维修、保养。
3.5 潜在故障已经发生,但尚未被发现的,或在预防维修、拆检过程中发现的故障。
3.6 当量故障数各级故障按其危害性以一定系数折算成一般故障的数目。
4 试验条件4.1 装载质量装载质量按GB/T 12534 第3章第1条规定。
4.2.1 常规可靠性试验道路常规可靠性试验道路面等级按GB 7031中表1的规定。
氢燃料电池载客汽车技术文件
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20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XXX。
1本标准规定了氢燃料电池客车的术语和定义、型号编制、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运输、贮存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本公司生产并在中国境内(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销售的氢燃料电池客车(以下简称客车)。
2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汽车、挂车及汽车列车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客车结构安全要求道路车辆车辆识别代号(VIN)汽车加速行驶车外噪声限值及测量方法汽车用制动器衬片客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汽车操纵件、指示器及信号装置的标志汽车及挂车外部照明和光信号装置的安装规定车用电子报警器载重汽车轮胎汽车风窗玻璃除霜和除雾系统的性能和试验方法商用车辆和挂车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车辆、船和内燃机无线电骚扰特性用于保护车外接收机的限值和测量方法汽车用车速表汽车风窗玻璃刮水器和洗涤器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机动车用喇叭的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制动软管的结构、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客车上部结构强度要求及试验方法汽车转向系基本要求电动汽车安全要求机动车用三角警告牌GB 30678客车用安全标志和信息符号GB 34660道路车辆电磁兼容性要求和试验方法GB 38031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 38032电动客车安全要求GB/T 2408塑料燃烧性能的测定水平法和垂直法GB/T 4208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GB/T 4094.2电动汽车操纵件、指示器及信号装置的标志GB/T 5465.2电气设备用图形符号第2部分:图形符号576338262289440944785810897441155512676140231508215085157421689717578176751838419151GB 7258GB 1589GB 13094GB 16735GB 1495GB GB GB GB GB GB GB GB GB GB GB GB GB GB GB GB GB GBGB/T 4970GB/T 6323GB/T 12548GB/T 13594GB/T 18385GB/T 18387GB/T 18411GB/T 18488.1GB/T 18488.2GB/T 18655GB/T 19056GB/T 19596GB/T 19836GB/T 20042.1GB/T 24545GB/T 24548GB/T 24549GB/T 24552GB/T 24554GB/T 12428GB/T 12536GB/T 12539GB/T 12540GB/T 12673GB/T 13053GB/T 39132GB/T 25085.3GB/T 26779GB/T 26990GB/T 26991GB/T 28183GB/T 29126GB/T 31484GB/T 31486QC/T 476QC/T 480QC/T 897QC/T 900QC/T 29106QC/T 10373GB 7258、GB/T 19596、GB/T 24548和GB/T 20042.1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汽车转向系基本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编制说明
《汽车转向系基本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编制说明1 工作简况1.1 任务来源和背景进入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汽车产业持续高速发展,汽车电子的发展和对汽车安全、技术需求的提升使原标准的适应性出现了缺口,比如,希望通过消除机械转向管柱以提高乘员安全性、且更易适应左右置转向盘生产需求的转向操纵装置和转向车轮之间没有任何机械连接的线控转向技术;另外与挂车相关的转向标准的缺失,使GB 17675-1999《汽车转向系基本要求》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需要对其进行修订。
本标准修订任务来源为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10年12月2日以国标委综合[2010]87号文下达的制修订计划,归口单位为工业和信息化部,标准名称为《汽车转向系基本要求》,计划编号为20101254-Q-339。
1.2 主要起草单位和工作组成员主要起草单位: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汽车工程研究院、南京东华智能转向系统有限公司、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国家重型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技术中心、清华大学、江苏大学、江苏罡阳转向系统有限公司、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技术中心、扬州中集通华专用车有限公司、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南京理工大学。
工作组成员:万兴宇、许迎光、陈春华、刘地、季学武、颜尧、周中坚、谷杰、郁金龙、耿国庆、傅培根、王春宏、王良模、农蕃榛、邬世锋、朱春庆、朱德江、许庆卫。
1.3 主要工作过程标准修订工作组一直持续跟踪UN R79法规的发展演变以及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制修订,翻译UN R79法规原文,对比UN R79与GB17675-1999在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中的差异,评估GB 17675-XXXX 参照UN R79进行修订对行业造成的影响,同时结合转向分标委、汽车工程学会转向分会所组织的国内外汽车企业技术交流会,收集了大量信息和技术资料,掌握了最新的国内外现状及动态,并按照拟参照采用的UN R79法规,组织相关单位进行了多轮车辆摸底验证试验,积累了车辆转向系统的分析、试验数据。
智能网联汽车车控操作系统功能安全技术要求说明书
《智能网联汽车车控操作系统功能安全技术要求》编制说明1.1《智能网联汽车车控操作系统功能安全技术要求》团体标准是由清华大学和国汽智控(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牵头,结合行业需求和专家调研联合向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提出申请。
于2021年8月10日已按《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标准(CSAE)制修订管理办法》有关规定正式通过立项审查,并列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标准研制计划(起草任务书编号为:2021-47)。
本标准由清华大学、国汽(北京)智能网联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相城)、华研优策(苏州)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易特驰汽车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上海蔚来汽车有限公司、东软集团(大连)有限公司、普华基础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博世汽车部件(苏州)有限公司、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苏州智加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地平线机器人技术研发有限公司、北京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中认车联网技术服务(深圳)有限公司、深圳联友科技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畅行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高通无线通信技术(中国)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长城汽车、北京驭安科技有限公司、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上海主线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机动车检测认证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汽创智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赛目科技有限公司、西部科学城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重庆)有限公司、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长沙行深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参与。
1.22021年7月份由汽标委智能网联汽车分标委发布的《车控操作系统架构研究报告》,明确定义了车控操作系统总体架构并分别描述了车控操作系统系统软件架构和车控操作系统功能软件架构里各个主要核心功能和应用需求。
其安全要求类标准化建议要增加车控操作系统功能安全要求,但是并没有具体提出功能安全要求。
2021年7月份由汽标委智能网联汽车分标委发布《车控操作系统总体技术要求研究报告》,对车控操作系统研究背景、系统软件要求、功能软件要求、面向硬件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口要求、应用软件接口要求、系统安全要求进行了说明;其中系统安全要求里对功能安全要求提出相应的流程要求和安全措施,但没有针对车控操作系统里各关键模块进行对应和细化。
转向系统设计规范DOC
转向系统设计规范1规范本规范介绍了转向系统的设计计算、匹配、以与动力转向管路的布置。
本规范适用于天龙系列车型转向系统的设计2.引用标准:本规范主要是在满足下列标准的规定(或强制)范围之内对转向系统设计和整车布置。
GB 17675-1999 汽车转向系基本要求GB11557-1998防止汽车转向机构对驾驶员伤害的规定GB 7258-1997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 9744-1997载重汽车轮胎GB/T 6327-1996载重汽车轮胎强度试验方法《汽车标准汇编》第五卷转向车轮3.概述:在设计转向系统时,应首先考虑满足零部件的系列化、通用化和零件设计的标准化。
先从《产品开发项目设计定义书》上猎取新车型在设计转向系统所必须的信息。
然后布置转向传动装置,动力转向器、垂臂、拉杆系统。
再进行拉杆系统的上/下跳动校核、与轮胎的位置干涉校核,以与与悬架系统的位置干涉、运动干涉校核。
最小转弯半径的估算,方向盘圈数的计算。
最后进行动力转向器、动力转向泵,动力转向油罐的计算与匹配,以满足整车与法规的要求;确定了动力转向器、动力转向泵,动力转向油罐匹配之后,再完成转向管路的连接走向。
4车辆类型:以EQ3386 8×4为例,6×4或4×2类似5 杆系的布置:根据《产品开发项目设计定义书》上所要求的、车辆类型、车驾宽、高、轴距、空/满载整车重心高坐标、轮距、前/后桥满载轴荷、最小转弯直径、最高车速、发动机怠速、最高转速,空压机接口尺寸,轮胎规格等,确定前桥的吨位级别、轮胎气压、花纹等。
考虑梯形机构与第一轴、第二轴、第三轴、第四轴之间的轴距匹配与各轴轮胎磨损必需均匀的原则,确定第一前桥、第二前桥内外轮转角、第一垂臂初始角、摆角与长度、中间垂臂的长度、初始角、摆角,确定上节臂的坐标、长度等确定的参数如下第一、二轴选择7吨级规格轮胎型号:12.00-20、轮胎气压 0.74Mpa、花纹第一轴外轮转角 35°;内轮转角 44°第二轴外轮转角 29°;内轮转角 34°第一轴上节臂参数上节臂球销坐标上节臂有效长度垂臂参数垂臂长度315mm,中间球销长度187mm(接中间拉杆),初始角向后2°第二轴上节臂参数上节臂球销坐标上节臂有效长度中间垂臂参数中间垂臂长度330 mm(接第二直拉杆),中间球销长度230mm(接中间拉杆),中间球销长度269.5mm(接助力油缸活塞),初始角向后6°上述主要参数确定后,便可布置转向机支架、第一直拉杆、第二直拉杆、中间拉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汽车转向系基本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编制说明1 工作简况1.1 任务来源和背景进入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汽车产业持续高速发展,汽车电子的发展和对汽车安全、技术需求的提升使原标准的适应性出现了缺口,比如,希望通过消除机械转向管柱以提高乘员安全性、且更易适应左右置转向盘生产需求的转向操纵装置和转向车轮之间没有任何机械连接的线控转向技术;另外与挂车相关的转向标准的缺失,使GB 17675-1999《汽车转向系基本要求》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需要对其进行修订。
本标准修订任务来源为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10年12月2日以国标委综合[2010]87号文下达的制修订计划,归口单位为工业和信息化部,标准名称为《汽车转向系基本要求》,计划编号为20101254-Q-339。
1.2 主要起草单位和工作组成员主要起草单位: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汽车工程研究院、南京东华智能转向系统有限公司、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国家重型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技术中心、清华大学、江苏大学、江苏罡阳转向系统有限公司、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技术中心、扬州中集通华专用车有限公司、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南京理工大学。
工作组成员:万兴宇、许迎光、陈春华、刘地、季学武、颜尧、周中坚、谷杰、郁金龙、耿国庆、傅培根、王春宏、王良模、农蕃榛、邬世锋、朱春庆、朱德江、许庆卫。
1.3 主要工作过程标准修订工作组一直持续跟踪UN R79法规的发展演变以及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制修订,翻译UN R79法规原文,对比UN R79与GB17675-1999在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中的差异,评估GB 17675-XXXX 参照UN R79进行修订对行业造成的影响,同时结合转向分标委、汽车工程学会转向分会所组织的国内外汽车企业技术交流会,收集了大量信息和技术资料,掌握了最新的国内外现状及动态,并按照拟参照采用的UN R79法规,组织相关单位进行了多轮车辆摸底验证试验,积累了车辆转向系统的分析、试验数据。
通过会议交流、调研和试验对比,系统深入地了解我国乘用车、商用车行业汽车转向系统的技术发展现状和国外先进技术的应用情况,对标准的修订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因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下设智能网联汽车分技术委员会,ADAS及智能驾驶相关内容,由智能网联汽车分技术委员会负责,本标准将不包含ADAS及智能驾驶相关内容。
通过对本标准相关技术条款的分析研究,将尽可能解除原有条款对ADAS及智能驾驶可能产生的限制及约束。
主要技术研究活动如下:(1)第一次工作组会议2015年07月15~16日,标准修订工作组在南京召开GB 17675-XXXX 《汽车转向系基本要求》第一次工作组会议。
来自南汽研究院、南京东华智能转向系统有限公司、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技术中心、清华大学、江苏大学等十多位专家参与了本次会议的讨论。
会议商讨和确定了标准修订工作计划、采标建议和后续工作安排。
会议结论:1、会议确认新工作组提交的工作计划属于原标准修订计划的调整,并原则确认了工作计划时间节点。
2、就《汽车转向系基本要求》的修订依据达成了共识:考虑到原标准参照制定依据为70/311/EEC《各成员国关于汽车及其挂车转向机构的协议》,此协议虽然1999年修订过,但已于2014年11月1日被欧盟废除,现欧盟采用联合国WP29的UN R79法规,故本次标准的修订参照WP29的UN R79法规的相关技术条款,但考虑法规与标准的差异,取消法规中相关认证部分,标准格式按照我国国家标准编制规定执行。
比较WP29的UN R79法规各版本后决定该标准修订以2005年4月4日版的UN R79 Rev.2e版(含2005年6月22日发布的全部勘误)为基础。
在本标准修订期间,工作组同步跟踪UN R79法规的变化,按需及时更新本标准文本。
3、本标准定位为车辆对转向系统的要求,而不仅是转向系统自身的技术要求。
4、对UN R79翻译稿进行工作组内部研读、评审,要求工作组就理解上存在疑义的“ASE”、“挂车转向”、“自循迹转向”等专业术语,各工作组成员进行资料收集和深入分析,以便准确理解和应用,下次会议讨论。
(2)第二次工作组全体会议2016年03月8-9日,标准修订工作组全体成员在长春召开第二次工作组会议,对第一次会议的工作布置进行了检查,并对标准征求意见稿讨论稿及编制说明进行了充分而深入的研讨,尤其对标准的内容进行了逐条逐句的分析和研判,形成了基本共识。
会议结论:1、统一专业术语,如转向角、转向车轮等并考虑与《汽车转向系术语与定义》标准的协调性。
2、标准4.1.5条款中涉及ECE R10的要求,参照对应的国标GB 34660-2017《道路车辆电磁兼容性要求和试验方法》。
3、标准附录3中2.11条款引用的ISO 1402:1994、ISO 6605:1986和ISO 7751:1991的标准,分别用对应的国标GB/T 5563-2006《橡胶和塑料软管及软管组件液压静力试验方法》(IDT:ISO 1402:1994)、GB/T 7939-2008《液压软管总成试验方法》(MOD:ISO 6605:1986)和GB/T 9574-2001《橡胶和塑料软管和软管组件试验压力和爆破压力对设计工作压力的比率》(IDT:ISO 7751:1991)替代。
4、要求工作组进一步收集相关设计、试验方面技术资料和数据,并开展挂车转向定义、结构、性能和试验要求等方面的研究,确定试验项目。
(3)第三次工作组会议2016年09月19日,标准修订工作组在南京召开第三次工作组会议,会议对前次会议要求4月上报的征求意见稿讨论稿进行了讨论,并对试验内容进行了初步分析,讨论了2014年2月13日发布的UN R79 Rev.2/Amend.1对标准修订的影响、UN R79与UN R13&R13H对N1类车制动要求及附件3制动性能要求,达成了共识。
会议结论:1、以UN R79及其最新勘误和增补作为GB17675的修订依据。
2、关于试验验证的原则:与原标准(GB 17675-1999)无区别的技术要求不再重做试验;与国内标准相比有区别,且有条件进行试验的技术要求,工作组成员单位开展专项试验,补充试验验证数据,如挂车方面的试验;与国内标准相比有区别,但因缺少产品实物、试验场地等原因无条件开展验证的技术要求,不进行专项试验,相关技术要求参考UN R79要求,如ACSF相关试验验证。
3、确认挂车随动车桥结构有利于减小转向圆,收集到多轮转向系统定义相关的结构图。
4、对于共用能源系统,转向系统的标准不对制动系统提出制动性能要求。
5、进一步对挂车转向技术要求和试验进行研究,要求工作组与广东富华等挂车随动转向车桥制造商就转向圆、挂车驶离外摆值等交流,收集相关技术资料和试验数据,以论证UN R79中相关挂车技术要求在国内的可实施性。
6、工作组成员跟踪ESF、ACSF/CSF等标准演进、技术实施和验证方案,与汽车设计、制造商、大专院校等就此对转向标准修订的影响进行讨论、分析。
7、评估挂车试验场地,准备挂车转向的符合性试验。
8、要求工作组尽快完成征求意见稿,并在中汽盐城试验场进行中置轴挂车转向圆试验验证。
(4)第四次工作组会议在2016年11月20日重庆召开的转向分标委标准审查会上,标准修订工作组宣读了征求意见稿草稿,同时与会专家要求工作组关注UN R79新的增补文件。
2017年2月9日,UN R79发布Rev.2/Amend.2,为了取消对转向动力来自牵引车的挂车的限制,UN R79增加了牵引车向挂车转向系统提供电能特别规定的附件。
2017年5月8日,工作组部分成员与劳尔专用汽车制造(无锡)有限公司就中置轴挂车转向结构、转向圆半径仿真、欧盟道路宽度标准等做了交流。
2017年7月8日,标准修订工作组和宝马中国、戴姆勒中国、沃尔沃商用车、ACEA等在南京进行交流,讨论了宝马要求提高UN R79中关于ACSF的A类自动控制转向功能最高车速10Km/h的限值的要求、中置轴挂车转向试验的必要性和样车资源及转向系统失效试验的方法。
2017年12月7日,结合在南京召开的转向分标委年会,标准修订工作组全体成员和转向分标委年会参会人员对征求意见稿讨论稿进行了讨论。
会议结论:1、符合GB 15089标准要求车辆长度的劳尔中置轴挂车,其转向圆仿真分析能满足UN R79要求,但仍需进行实车试验。
2、鉴于转向系统失效模式的不确定性,在修订后的标准中增加助力失效时的转向操纵力试验。
3、完善征求意见稿讨论稿,与整车级功能相关的ACSF/CSF的定义、标准、测试等内容从本标准正文、规范性附录中移除,合并为资料性附录。
4、按转向系统结构性能等分类,梳理术语和定义文本结构。
5、对于挂车的转向圆、驶入、驶离外摆圆差异进行仿真分析,完成挂车试验,梳理试验报告和试验数据。
6、与高校合作对中置轴挂车转向进行仿真分析,协调车辆进行实车试验。
(5)第五次工作组全体会议2018年11月22日,标准修订工作组就一年来开展的对UN R79法规跟踪、相关工作组成员在盐城试验场进行的挂车试验、企业进行的实车试验、南京理工大学进行的中置轴挂车外摆圆模型仿真分析等工作,在南京召开了工作组全体成员会议,会议通报了各项工作的进展和结果,并在与全标委沟通后,就UN R79 Rev.3e、UN R79 Rev.4e中电子控制系统安全方面的特别要求等内容和使用同一供能装置的汽车制动性能要求等内容对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
会议结论:1、本标准采标版本为2018.11.7发布的UN R79 Rev.4e。
2、原规范性附录“附录 A 《转向系和制动系使用同一供能装置的汽车的制动性能要求》”,因对涉及与制动系统使用同一供能装置的汽车,在供能系统故障时需优先保证对转向系统的供能,而对制动性能提出了要求,与会专家认为,作为转向系统,设计时应与制动系统协调,相关制动减速度要求应由制动系统确认能否满足,故删除该附录。
3、附录 D 《电子控制系统安全方面的特别要求》因涉及功能安全,请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功能安全标准修订工作组,按GB/T 34590-2017《道路车辆功能安全》的要求编写转向电子控制系统的功能安全要求,并在2019年5月31日前完成附录D的修订。
4、统一了规范性附录 E 《牵引车向挂车转向系统提供电能的特别规定》中对挂车和牵引车的描述。
5、定义GB 17675-XXXX为汽车转向系基本要求,UN R79中相关ACSF/CSF等要求由智能网联汽车分标委进行研究,不在本标准中进行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