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知识点整理
网络传播学概论(第四版)课件第八章新媒体舆论
第一节 新媒体舆论概述
一、新媒体舆论的概念界定 1.舆论的界定 2.从网络舆论到新媒体舆论
二、新媒体舆论的特性 1.丰富性与多元性 2.开放、自由与活动性 3.速成型 4.匿名性 5.非理性和理性因素并存 6.难控性 新媒体舆论存在的问题
三、传统媒体参与度 1.传统媒体的协同动机 2.传统媒体的协同优势
三、传统媒体参与度 3.传统媒体协同效果影响因素 (1)媒体属性 (2)介入时机 (3)话语建构 (4)连续性 (5)层次化
三、传统媒体参与度 4.善用网络民意的最终途径:社会的全面动员
四、相关方反馈 1.相关方反馈的含义 2.相关方反馈的影响因素 (1)回应时间 (2)逻辑吻合度 (3)主体一致性 (4)内容真实性
第二节 网络舆论研究的蝴蝶效应模型
一、新媒体舆论演化的蝴蝶效应 1.网络舆论蝴蝶效应的定义 2.网络舆论蝴蝶效应的要素及特点
二、新媒体舆论演化的模型与变量 1.模型概述 2.网络参与度
(1)网民的内部协同 (2)网民内部协同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3)网络意见领袖 (4)网络媒体 (5)网络推手:一个辅助变量
四、网络舆论蝴蝶效应消解期
五、网络议题出现、议题存活、舆论整合与消散模型 1.议题出现期 2.议题存活期 3.舆论的整合期 4.舆论的消散期
第三节 网络舆论蝴蝶效应的生命周期理论模型
一、网络舆论蝴蝶效应生命周期的特殊性 二、网络舆论蝴蝶效应的酝酿期——“蝴蝶扇动羽翼” 三、网络舆论蝴蝶效应的爆发期——舆论风暴形成 四、网络舆论蝴蝶效应消解期
一、网络舆论蝴蝶效应生命周期的特殊性
二、网络舆论蝴蝶效应的酝酿期——“蝴蝶扇动羽翼”
三、网络舆论蝴蝶效应的爆发期——舆论风暴形成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知识点整理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知识点整理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网络传播已经成为了信息传递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为我们深入理解这一领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理论框架。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梳理其中的关键知识点。
一、网络传播的基本概念网络传播是指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的传播活动。
它具有数字化、多媒体化、交互性、全球性等特点。
与传统传播方式相比,网络传播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信息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更广泛的范围传播。
二、网络传播的技术基础(一)计算机网络技术包括 TCP/IP 协议、网络拓扑结构、路由器和交换机等设备的工作原理。
这些技术是构建网络通信的基石,确保了数据的准确传输和网络的稳定运行。
(二)多媒体技术涵盖了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的处理和编码技术。
使得网络传播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满足了用户对于多样化信息的需求。
(三)移动互联网技术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移动互联网技术如4G、5G 网络,以及移动应用开发平台,为网络传播带来了更大的便利性和灵活性,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和传播信息。
三、网络传播的类型(一)网站传播各类网站是网络传播的重要平台,包括新闻网站、电子商务网站、社交媒体网站等。
网站通过页面设计、内容组织和更新,吸引用户访问和互动。
(二)社交媒体传播如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用户可以创建个人账号,发布动态、分享观点、与朋友和关注者进行交流互动。
社交媒体的传播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强的特点。
(三)电子邮件传播虽然在即时通讯工具兴起后有所式微,但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正式沟通和信息传递方式。
(四)搜索引擎传播用户通过输入关键词,搜索引擎能够快速检索并呈现相关的网页和信息,帮助用户获取所需内容。
四、网络传播的受众(一)受众的特征网络受众具有自主性、个性化、参与性等特点。
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信息,并且能够积极参与信息的生产和传播。
(二)受众的行为包括信息搜索、浏览、评论、分享等。
网络传播概论知识点总结
网络传播概论知识点总结一、网络传播的基本概念1. 网络传播的定义和特点网络传播是指利用计算机、互联网和其他数字化技术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的活动。
网络传播具有即时性、全球性、互动性和个性化等特点,极大地改变了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的方式。
2. 网络传播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网络传播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ARPANET,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传播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3. 网络传播的影响和作用网络传播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了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同时也带来了信息泛滥和网络安全等问题。
二、网络传播的基本理论1. 信息传播理论信息传播理论研究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包括信息的产生、传播和接受等环节,是网络传播研究的基础理论之一。
2. 传播学理论传播学理论是研究传播现象的学科,主要包括传播过程、传播效果和传播媒介等方面,对网络传播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3. 媒介效应理论媒介效应理论主要研究媒介对受众的影响,包括信息传递、态度和行为的改变等,对网络传播的影响和作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网络传播的主要形式和特点1. 网络媒体网络媒体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体,包括门户网站、社交媒体、博客、微博等形式,它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和全球性等特点。
2. 网络社交网络社交是指利用互联网进行社交活动,包括社交平台、社交应用等,它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改变了传统社交方式。
3. 网络广告网络广告是指利用互联网进行商品和服务的宣传和推广,它具有精准定位、互动性和成本效益等优势,成为主流的广告形式。
四、网络传播的影响因素1. 技术因素网络传播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包括互联网技术、移动通讯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它们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推动了网络传播的发展。
2.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对网络传播有着重要的影响,包括广告投入、市场需求、盈利模式等,它们决定了网络传播的商业化程度和发展方向。
网络传播概论重点概念(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网络传播概论主要概念:1、计算机网络:若干台所处地理位置不同,且固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相互连接起来,以实现信息传输和资源共享的一种计算机系统,网络上的每台计算机被称为一个节点。
2、www:伯纳斯李在1989检提出的技术构想。
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第二次飞跃。
互联网中的一种应用方式,主要功能是利用互联网传送超文本信息,即包括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在内的多媒体信息,同时利用超链接将网络中的信息相互连接起来3、物联网:1999年提出,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和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测、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也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4、P2P技术:也称对等网络技术,是一种网络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客户端/服务器结构,整个网络结构中不存在中心节点,每一个节点大都同时具有信息消费者、信息提供者、信息通信等三面功能。
其中每一个节点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对等的。
5、云计算:将庞大的计算粗粒任务自动分拆成多个较小的子任务,然后把这些任务分配给多部网络服务器所组成的系统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返回给用户。
利用此技术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极为复杂的信息处理,实现和超级计算机同样效能强大的网络服务。
6、社会化媒体:基于用户社会关系的社交平台以及内容生产与交换的平台。
主要两个特征:一是内容生产与社交的结合。
社会关系与内容生产两者间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社会关系的需求促进了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内容生产,反过来这些平台上的内容也成为连接人们彼此关系的纽带。
社会化媒体平台的传播机制可以很快从无数信息碎片中将有公共价值的内容筛选出来。
二是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主角是用户,而不是网站的运营者。
7、公民新闻:非专业新闻工作者从事的新闻信息和评论的发布、传播以及其他相关活动。
从总体来看,人们对公民新闻的两点共识是,一是强调公众在新闻报道活动中的参与,二是强调新技术对于公民新闻发展的作用。
4、网络传播概论考研 笔记【彭兰 第4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网络传播概论第一章互联网的演进对传媒业的影响第一节计算机网络:互联网的技术基础从技术角度看,互联网是一种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互联网)是指若干台地理位置不同、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以及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输的一种计算机系统。
一、计算机系统的组成1、硬件系统:若干台计算机、相关的通信设备、有线或无线通信线路2、软件系统: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应用系统、网络通信系统二、计算机网络的分类1、广域网和局域网。
广域网与局域网的区别主要在于网络节点分布的地理范围,以及通信距离和传输速率。
2、有线网络和无限网络。
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通过传输介质来实现连接。
三、网络协议计算机网络中的信息交换,与人的日常交流是类似的。
如果要进行有效的交流,就需要制定相应的交流规则,即交流什么、如何交流、何时交流等。
对于计算机网络而言,这类规则统称为协议。
用术语表示,网络协议(protocol)是计算机网络中为实现实体之间的通信所制定的规则的集合。
鉴于不同实体的任务和实体间通信的复杂性,计算机网络通信一般采用层次结构的协议集合来实现,每一层协议有不同的功能。
采用这种技术实现通信功能的硬件和软件称为通信体系结构,OSI模型是网络体系结构的标准化层次模型,这个模型共分成7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在主机内部需要发送数据时,应用层数据会逐渐转换为更低层数据,直到最底层的物理信号,然后被传输出去;接受数据时会将低层信号逐级转换为高层数据,直到转换为应用层相关数据,被各种程序所调用。
【web技术原理与应用】现在的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是对OSI模型的简化。
TCP负责传输层面的问题,保证数据安全、准确地传送到目的地,而IP负责给互联网的每一台电脑规定一个地址。
IP地址分为静态IP地址(固定不变)和动态IP地址(每一次登录后地址都可能不一样)。
网络传播学概论(第四版)课件第二三章
七、数字鸿沟的加剧 第三节 正确看待网络传播的双刃性
一、互联网对社会进步的推动是主流
二、不能简单地把网络问题的出现归咎于互联网的发展
第三章Web1.0时代网络传播的类型
第一节 网络人际传播 一、电子邮件
电子邮件具有速度快、操作方便、成本低廉、信息多样化、一信多发、比较 安全等优点。 二、网上聊天
网聊的特点包括:1.网上聊天的网民以青少年为主 2.匿名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二节 网络群体传播与网络组织传播 一、BBS BBS的特征: 1.BBS中的人际传播缺乏语境支持 2.BBS中的人际传播具有公开信 3.BBS中的人际传播是ID与ID的传播。 二、基于移动即时通信软件的群体传播 微信&易信
三、正式组织中的网络传播 正式组织传播主要包括组织内网络传播和组织外网络传播。
第二章 网络传播的特点
第一节 网络传播的优势 一、传播与更新速度快、成本低 二、信息量大,内容丰富 三、零成本全球传播 四、检索便捷 五、多媒体 六、超文本 七、互动性
第二节 网络传播的不足 一、信息安全形势严峻 二、“棱镜门”事件带来的启示 三、侵犯知识产权 四、信息泛滥
五、网络犯罪
1.网络色情犯罪 2.网络诈骗、敲诈与非法贩卖 3.网络恐怖主义 4.警惕网络暴力
第三节 网络中的大众传播 中国网路传播发展阶段可以分为: 1.酝酿发展阶段(1995年10月—1997年5月) 2.加速发展阶段(1997年5月—2000) 3.大浪淘沙阶段(2001年—2004年) 4.用户创造内容阶段(2005年—2012年6月)
网络传播学概论(第四版)课件第九章新媒体谣言研究
二、网络谣言传播、扩散及消解模型
(1)“网络谣言传播、扩散及消解模型”说明了网络谣言的生成条件和 传播、扩散路径。
(2)该模型提出
(3)该模型依托网络、以传播学中对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研究为根本, 构建网络谣言的传播、扩散和消解模型。
三、基于“网络谣言传播、扩散及消解模型”的网络谣言消解对策 1.政府机构应增强公信力,实事求是地公开信息,奠定消解谣言的基础 2.注意“塔西佗陷阱”带来的影响 3.新媒体是成功消解谣言的重要平台 4.公众对真心的不懈追求决定了公众是成功消解谣言的最终推动者
第九章 新媒体谣言研究
第一节 谣言的演变
一、谣言的概念研究 1.从史学角度 2.从社会心理学角度 3.从社会舆论的角度
二、谣言传播形式流变 1.传统谣言与网络谣言的关系 2.微博谣言与网络谣言的异同 3.手机微博谣言与网络微博谣言
第二节 新媒体条件下谣言的传播与消解模型
一、高尔顿·威拉德·奥尔波特模型
网络传播学概论(第四版)课件第一章网络传播学的发展
新媒体:并不严谨的概念
• 网络媒体是新媒体的重要成员。 关于“新媒体”(New Media) 的确切定义,业界和学界目前尚 未达成共识。
• 目前绝对多数对新媒体的定义都 是列举式的,不严谨不准确的。
“新媒体”从3个角度去理解: • ①“新媒体”是一个通俗的说法,
严谨的表述是“数字化互动式新媒 体”。从技术上看,“新媒体”是 数字化的;从传播特征看,“新媒 体”具有高度的互动性。“数字 化”、“互动性”是新媒体的根本 特征。
人类信息传播活动。网络媒体的不仅指互 联网,还包括手机媒体、网络电视等多种 形态。
四、新媒体的概念 新媒体的严谨表述是“数字化互动式
新媒体”,而互动性是新媒体的本质特征。 需要注意的是楼宇电视,数字电视等
媒体形态不算做新媒体。 新媒体外延
综上所诉,我们可以将新媒体定义为: 借助计算机(或具有计算机本质特征的数 字设备)传播信息的载体。
四、传播效果研究面临的新课题
五、传统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中的界限变得模糊 1.新闻传播的区域界线 2.发布信息的时间界限 3.各类媒体信息传播方式界限 4.新闻工作技能与计算机网络技能的界限。
六、网络传播对新闻价值及其击
一、改变现有传播格局
新的传播格局体现在:
• ②“新媒体”是一个相对概念,但不等同于 在时间上新出现的媒体;其内涵会随着传 媒技术的进步而有所发展,但从人类传播 史的角度而言应是一个时代范畴,特指 “今日之新”而非“昨日之新”或“明日 之新”。
③新媒体以国际标准为依据。
新媒体: 借助计算机传播信息的载体。
新媒体的使用终端必须是电脑
• 电脑的形态 • PC • 手机 • Apple TV • ……
五、网络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网络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为人类的传播活动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知识点整理
WWW浏览器器是一一种图形化的网网络操作界面面,它打破了了必须使用用命令才能执行行行网网络操作的局限, 使得网网络的操作变得简单、方方便便和趣味盎然。更更重要的是,WWW中的超链接思想,使得网网络信息之 间通过链接产生生了了丰富、多元的关系,这突破了了过去传统媒体的线性的、封闭的信息组织模式。
1 ①广广域网网(WideAreaNetwork,WAN)和局域网网(LocalAreaNetwork,LAN)的区别主要在于网网络节点分布 的地理理范围,以及通信距离和传输速率。局域网网主要用用来构造单位的内部网网;广广域网网则主要是公用用数据通信网网。 ②有线网网络与无无线网网络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通过传输介质来实现连接。有线网网络中,各个计算机之间必须用用一一 定的介质来连接。无无线网网络则采用用视线介质进行行行数据传输。
从起源看,互联网网本身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产物,它解决的是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的连接问题, 目目的是实现机器器间的信息传输与共享。
2、内容与内容的连接:互联网网走走向“媒体化” WWW是互联网网中的一一种应用用方方式。它的主要思想是,利利用用互联网网传送超文文本信息(即包括文文 字、图像、声音音、视频等在内的多媒体信息)且信息之间可以用用超链接进行行行关联。
网络传播概论 第四版彭兰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彭兰引言网络传播是通过互联网和其他数字技术来传达信息、传播观点、交流和互动的过程。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传播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和与他人交流的重要方式。
本文将介绍《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彭兰》一书,该书是网络传播领域的经典教材之一,涵盖了网络传播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
内容概述《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彭兰》一书从理论到实践全面覆盖了网络传播的各个方面。
本书共分为六个部分,每个部分涵盖了不同的主题。
第一部分:网络传播的基本概念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网络传播的起源、定义、特点以及与传统媒体的比较。
通过对网络传播的基本概念的解释,读者可以对网络传播的本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这一部分介绍了网络传播的理论基础,包括信息传播理论、社会网络理论、传播媒介理论等。
通过对这些理论的学习和理解,读者可以更好地把握网络传播的规律和特点。
第三部分:网络传播的技术与工具这一部分介绍了网络传播中常用的技术和工具,包括社交媒体、博客、微信公众号等。
通过学习这些技术和工具,读者可以更加高效地进行网络传播,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
第四部分:网络传播的案例分析这一部分通过对实际的网络传播案例进行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网络传播的实践方面。
针对不同的行业和领域,作者选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和评价。
第五部分:网络传播的管理与战略这一部分介绍了网络传播的管理和战略问题,包括网络品牌建设、危机公关、网络口碑管理等。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读者可以更好地制定网络传播的战略和管理网络传播的过程。
这一部分探讨了网络传播的未来趋势,包括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
通过对未来趋势的了解,读者可以更好地把握未来网络传播的方向和发展。
结论《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彭兰》一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网络传播的理论和实践,对于网络传播领域的学生、从业者以及对网络传播感兴趣的人士都是一本必备的教材。
通过学习本书,读者可以深入了解网络传播的各个方面,并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际的网络传播工作中。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知识点整理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知识点整理一、网络传播的概念和特点网络传播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分享的一种形式。
其特点包括:全球性、即时性、互动性、多样性和社交性。
1. 全球性:网络传播突破了时空限制,使信息能够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传播。
2. 即时性:网络传播实时传递信息,使人们能够及时获取最新的消息和资讯。
3. 互动性:网络传播提供了双向交流和互动的平台,使信息接收者也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
4. 多样性:网络传播形式多样,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可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5. 社交性:网络传播强调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和社交,通过社交媒体等平台进行信息分享和交流。
二、网络传播的主要内容和形式网络传播的内容包括新闻、娱乐、教育、商业等多个领域。
在形式上,网络传播主要包括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
1. 新闻传播:网络新闻传播成为重要的新闻报道媒介,通过新闻网站、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进行即时报道。
2. 娱乐传播:网络娱乐内容包括电影、电视剧、音乐、游戏等,通过在线视频网站、音乐平台、游戏平台等进行传播。
3. 教育传播:网络教育成为重要的教育传播途径,包括在线教育平台、远程教育等形式。
4. 商业传播:网络商业传播涉及电子商务、网络广告等领域,在线购物、电子支付等成为主要形式。
三、网络传播的影响和挑战网络传播对社会生活和传媒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1. 信息获取与选择:网络传播扩大了信息获取的途径,但也增加了信息量和真实性的挑战,人们需要辨别信息真伪和选择可信信息。
2. 社交网络影响:网络传播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但也可能导致信息泛滥、网络暴力和个人隐私泄露等问题。
3. 媒体生态变革:网络传播改变了传媒行业的格局,传统媒体面临转型和挑战,需要适应网络传播的形式和需求。
4. 网络安全威胁:网络传播面临网络攻击、个人信息泄露等安全威胁,需要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和保护机制。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知识点整理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知识点整理本篇文章主要对《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一书中的知识点进行整理,涉及到网络传播的基本概念、网络社交与群体互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网络营销等方面。
一、基本概念1. 网络传播:指利用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共享,实现人们之间的文化、政治、经济与社会交流的过程。
2. 网络化社会:指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全面、大规模、持续地变成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不可逆转的。
3. 媒介:指传播或传递信息的工具或途径,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例如书、报、电视、广播等。
4. 新媒体:指使用计算机技术作为媒介的传媒形式,例如互联网、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
5. 平台:指提供网络传播服务的基础设施,用于用户之间交换信息和进行互动。
6. 消费者生成内容(UGC):指消费者利用网络途径自主创作或发布的各种内容,如照片、视频、音频等。
7. 微博:指一种基于微型博客的社交媒体网络平台,通过用户发布短小的消息实现信息共享。
8. 社交媒体:是一种通过互联网或其他网络技术连接和交流的人们谋求对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多样性、共识和身份的社交化趋势。
9. 互联网思维:指以开放、共享、创新的态度,基于多元化的信息、多级的沟通、自由的访问和自主的交互,通过互联网与网络技术进行全面协作、开放创新和全球化交流的新型思维方式。
二、网络社交与群体互动1. 社交网络:指基于互联网的社交平台,通过分析用户信息和网络行为,形成人际关系网络,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社交活动。
2. 社交媒体:是一种通过互联网或其他网络技术连接和交流的人们谋求对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多样性、共识和身份的社交化趋势。
3. 群体互动:指利用网络和通信技术,实现多人之间的交互和协作,提高交互效率和质量,同时也增强了参与感和主动性。
4. 社交媒体营销:指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市场推广、品牌宣传、产品销售和消费者服务等活动。
《网络传播概论》 必考知识点 超详细笔记
网络传播概论第一章网络传播的发展历史第一节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历史1、万维网的功能具有两大特点:一是突破了平面文字的限制,可展现图形、动画、声音、影响等,成为令人耳目一新的多媒体信息网络;二是采用了超文本链接技术,这是一种有关采集、储存、管理、浏览离散信息,建立和表示信息之间的关系的技术,任何超文本系统都是由存放信息的节点和表示信息之间的链接组成的。
2、这一阶段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态势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个人电脑迅速普及;二是电子商务蓬勃发展;三是网络媒体功能凸显。
3、1992年,美国《圣何塞信使新闻报》创办了全球第一份网络版报纸,从此各类传统媒体先后向互联网进军。
四个发展阶段:1992—1996;1996—1997;1997—2003;2003—至今。
第二节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历史1、第一阶段:1994年4月至1995年4月,从网络管理模式上看,可称为非开放性的学术网络阶段。
1994年5月,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开通曙光BBS站,这是中国内地的第一个BBS站。
2、第二阶段:这一阶段我国的网络传播呈现出与其他国家类似的特点,即网络用户急剧增多,网络媒体功能充分展现及电子商务的渐进发展。
搜狐是中国第一个分类搜索引擎网站。
3、第三阶段:三网融合并不是指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限电视网三大网络的物理合一,而主要是指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
其表现为技术上趋向一致,网络层面上可以实现互联互通,业务层面上互相渗透和交叉,应用层面上趋向使用统一的TCP/IP协议,行业管制和政策方面也逐渐趋向统一,通过技术改造,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目的是想网络用户提供多样化、多媒体化、个性化的服务。
第二章Web2.0时代的网络传播第一节Web2.0的传播理念1、网络界一般将以浏览器为特征的“一对多”式的传播网站称为第一代网站(Web1.0),而将以聚合内容技术(Rss)和标签技术(Tag)为特征的个性化传播网站称为第二代网站(Web2.0)。
网络传播概论课总结(4篇)
网络传播概论课总结第1篇①公共信息获取②微博传播信息时效性强且内容丰富,无中介到达微博用户;再者信息与意见并行传播,用户得到额外收获。
③自我表达与记录④微博为人们的形象塑造提供了不同的手段,更有利于展示人的多面性。
⑤社会关系与社会资本⑥微博用户以个人为中心,通过“关注”与“被关注”建立自己的社交网络,并从中获得自己想要的如名声一类的社会资本。
⑦信息与知识的积累、归档⑧微博对部分用户来说就是“图书馆”或“百科全书”,用户分享、收藏的许多信息成为重要的资料库或知识库。
网络传播概论课总结第2篇说实话,网络传播发展到现在,并没有任何一个教授或者学者以一个真正「学科」的角度来定义和综述它,因为「网络传播」还不是一个学科,或者说它还没有发展出一个学科所应当具有的「完善的理论架构」和「系统的学科研究」。
那「网络传播」是什么?是在一个普通的清晨醒来,我在朋友圈刷到许多熟悉或者不熟悉的人转发一篇名为「Help」的推文,讲述了离我们不远处的一个城市,正在发生的难以想象的真实事件;是在一个普通的深夜,我在微博上看到几万普通人都在转发一个女孩子在物业那里努力的、试图讲道理的保护自己猫猫的音频;是一张一张关于小猫小狗救助的图片,一次一次救援电话的传递,一字一句在无奈和妥协下彼此鼓励和安慰的文档——是两个小小的#号构成的虚拟世界里,无数普通人描述着自己的生活,发出了微弱的声音,组成这个庞大又虚幻的时代。
网络传播是这个世界上,过去发生,正在发生,即将发生的一切,是一切被记录的,被传播的、被感知的,被理解的,被共情的「人」与「社会」的总和。
网络传播是「社会现象」。
网络传播是「网络媒介技术」作为变革社会的底层动力,打破了原本大众传媒构建出的由上至下,由精英向大众传播的社会格局——网络技术的普惠性,让每一个普通个体得以连接上这个巨大的、无中心化的网络社会——于是,每一个普通人都成为了这个社会网络中的一个传播节点,每一个普通人都借助互联网技术与熟悉的他人和不熟悉的他者紧密相连。
(完整word版)网络传播学概论重点
网络传播学概论第一课互联网发展历史一、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历史国际互联网的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1969—1985:初步形成阶段;1985—1995:渐进发展阶段;1995—2003:规模高速扩张阶段:2003年至今:两大方向:在“网内”实现Web2.0式传播;在“网外”呈现媒体融合状态。
二、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历史我国互联网的开发建设比美国晚20年左右;1995年,基本上与世界网络保持了同步的态势。
发展历史分3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筹划至1994年4月正式接入互联网;1994年至2001年“三网融合”目标的提出;“三网融合”目标的实施与发展阶段。
第二课一、人类信息传播阶段二、网络传播特点与优势:1、传播与更新速度快、成本低2、信息量大、内容丰富3、低成本全球传播4、检索便捷5、多媒体6、超文本7、互动性三、“新媒体”的界定P10四个角度:1、“数字化”、“互动性”是新媒体的根本特征。
2、“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3、“新媒体”的“新”是以国际标准为依据。
4、“新媒体”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第三课、Web2.0 的传播理念(了解理论的应用、阴影不用背)一、长尾理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大多数,却是次要的。
优点:成本低、风险低、效益高、选择多元化缺点:收益时间长在Web2.0时代,公司的利润不再依赖传统20%的“优质客户”,而是许许多多数量庞大的原先被忽视的客户;长尾理论因此也成为Web2.0商业价值的重要诠释。
该理论本质上强调“个性化”和“小利润、大市场”。
Google和亚马逊都是典型的例子。
二、六度分隔理论:该理论认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认识所有的人。
在Web2.0时代,六度分隔理论可以让现实世界的60亿人通过互联网,建立紧密的联系。
每一个Web2.0网站都是网络中的一个提供社会网络服务(SNS)的站点。
网络传播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网络传播概论一、互联网的演进及对传媒业的影响网络历程发展@web1.0 Tim Berners-Lee (蒂姆伯纳斯-李)1---·Web2.0和Web1.0相比,到底有些什么区别?从门户网站到社交媒体时代;从受众到用户;从专业生产内容到用户生产内容(UGC);从大众传播到网络传播;语义网(Semantic web) :蒂姆伯纳斯-李: web3.0就是一张涵盖大数据的语义网络,它的核心应该就是通过给全球信息网上的文档添加能够被计算机理解的语义元数据(Meta Data),从而使整个互联网成为一个通用的信息交换媒介大数据(big data) :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来适应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二、网络媒体的演变(一)从复制到创新:网络新闻业务形态的变化①多定时——及时——实时——全时:网络新闻时间观的发展②粘贴——整合——解读:网络新闻编辑方式的发展③单媒体——多媒体融——媒体:网络新闻手段的丰富④必单向——互动——共动:网络新闻受众观的变化(二)从单一到多维:网络新闻分发平台的延展·传统媒体平台·资讯整合平台(门户网站——新闻客户端)·搜索引擎·社会化媒体·个性化推荐平台·视频和VR/AR平台·专业化服务平台·混合型平台(三)从“大众门户”到“个人门户”:网络新闻传播模式的变革“个人门户”模式:1.每一个节点成为一个传播中心:这些节点既包括个人用户,也包括媒体或其他机构用户。
2.关系成为传播渠道3.社交和分享成为传握动力工4.个性化信息服务得以实现5.传播路径易于观测6.传播是多层级的7.整个传播格局呈现出去中心化一再中心化的周面“大众门户”模式:1.网站通过内容来聚集用户2.网站是传播的控制者3.同站提供的是无差异化胺务它4.网站内容的传播效果测量手段有限5.整个互联网传播呈现出越来越浓重的“中心化”倾向三、大变局:网络媒体冲击下传统媒体的变革(一)从独立向融合发展的业务形态与生产机制①媒体的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带来的最终结果就是各种媒体之间界限的模糊、功能的交叉、市场的汇聚。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 笔记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笔记整理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第一章互联网的演进及对传媒业的影响第一节计算机网络:互联网的技术基础第一节主要讲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分类、网络协议、技术,不用深究。
第二节连接的演进:互联网发展的内在逻辑互联网的本质是“连接”。
互联网构成连接的基本要素以及连接的方式在不断发生变化,但“连接”始终是互联网的要义。
因此,互联网的演进也是“连接”的演进。
一、机器与机器的连接:互联网诞生互联网的雏形阿帕网(ARPAnet)于1969 年诞生于美国,它是美国国防部的高级计划研究署的一个实验性网络,最初阿帕网只有 4 台计算机相连。
为了应付可能的战争,阿帕网的设计目标之一是,即使它受到外来袭击,仍然能正常工作,即计算机可以通过任意路由而不是固定路由发送信息。
为实现这一目标,这一网络采用了“分布式”结构,正是“分布式”的网络结构,为互联网成为一种“去中心化”的、分权的新兴媒体奠定了基础。
这种结构不仅使网络具有很高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也造就了信息传播的多样化与控制的复杂化。
在一些人眼里,这种分权结构因此蒙上了一层乌托邦的色彩。
一些人认为,网络具有一种重新赋权的能力,因而可能成为一种民主的工具。
1974 年,文顿·瑟夫和罗伯特·卡恩提出了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和IP(InternetProtocol)。
在TCP/IP 提出10 年后的1983 年,TCP/IP 才被指定为互联网的标准协议,为所有的网络所采纳。
这意味着互联网世界有了统一的“语言”。
TCP/IP 成为互联网的标准协议,是互联网技术史上的第一次飞跃。
这也被认为是全球互联网正式诞生的标志。
文顿·瑟夫和罗伯特·卡恩因此被一些人称为互联网之父。
二、内容与内容的连接:互联网走向媒体化万维网: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的蒂姆·伯纳斯-李在1989 年提出的WWW (world wide web——万维网,亦可称为Web)的技术构想,从根本上改变了商用互联网存在较高技术门槛的现象,也从根本上为互联网成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奠定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二、连接的演进:互联网网发展的内在逻辑
1、机器器与机器器的连接:互联网网诞生生 互联网网的雏形阿帕网网(ARPAnet)于1969年年诞生生于美国。为了了应付可能的战争,阿帕网网的设计 目目标之一一是,即使它受到外来袭击,仍能正常工工作。为实现这一一目目标,这一一网网络采用用了了“分布式”结 构。“分布式”网网络去掉了了中心心交换点,形成了了一一张由许多节点连接而而成的网网络,每一一个节点都有多 条途径通往其他节点。
自自媒体的优势有:
①新闻来源多元化,增加新闻的完整度。②自自媒体令传播权下放,赋予了了更更多人人发布信息、表 达自自我的机会。③大大众媒介从“传播”到“被传播”,受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得到了了一一 定程度的保证与强化。
2 搜索引擎的基本形式有两种,即网网络蜘蛛型搜索引擎(简称搜索引擎)和基于人人工工分类目目录擎兴起后,也在不不断发展——从文文字搜 索向多媒体搜索扩展,从一一般搜索向专业化搜索扩展,从单纯搜索向搜索与社区结合方方向发展。而而未来搜索引 擎的目目标是,实现智能化搜索,这依赖于语义网网等技术的发展。
互联网网上的所有信息相互连接,变成了了一一个统一一的内容网网络。WWW的普及,使得”Web网网络“成 为互联网网主要的信息获取渠道。于是⻔门户网网站和搜索引擎2应运而而生生。
随着社会化媒体的发展,“社会化搜索”3和“社会化搜索引擎”的提法也开始出现。
3、人人与人人的连接:Web2.0与社会化媒体兴盛 2004年年以来,互联网网开始了了新一一轮的变革革,而而这样一一个变革革的核心心特征是调动用用户参与的 Web2.0。
3 社会化搜索是通过搜索形成一一个有共同爱好的人人际圈子子,又又通过搜索每个人人的爱好和收藏为用用户提供一一个更更 为准确的信息。社会化搜索引擎通常都具备元搜索、收藏、圈子子等功能,来满足足他们最终达到一一个全社会知识 共享的概念。其思路路是通过整合用用户力力力量量,来补充机器器搜索的不不足足,我们常说的“人人肉肉搜索”也可以被看做一一种 社会化搜索。而而社会化搜索引擎主要指基于人人们的社交网网络,针对社会化媒体中用用户生生产的内容进行行行搜索的技 术。
人人们对Web2.0取得了了一一定的共识,即它是指允许用用户广广泛参与网网络内容建设和交互的技术。网网 络不不仅是“可读的”,也变得“可写”,因此Web2.0整体指由用用户主导生生成内容的互联网网应用用模式。
相比比于Web1.0,Web2.0具有强烈烈的交互性、个性化。目目前与Web2.0相关的主要技术有RSS (简易易信息聚合)、博客(播客)、维基(Wiki)、SNS(社会网网络服务)、微博、微信等。这些 技术的共同特点是,进一一步突出网网络信息生生产中普遍网网⺠民的作用用,并且通过各种应用用方方式使网网⺠民之 间产生生更更加密切牢固的关系。
2、计算机网网络系统的组成 硬件上看,计算机网网络由若干干计算机、相关的通信设备(如网网卡、调制解调器器、网网关、路路由器器 等)和有线或无无线通信线路路组成。
软件上看,计算机网网络由网网络通信系统、网网络操作系统和网网络应用用系统组成。
3、计算机网网络系统的分类 网网络可以从不不同⻆角度来进行行行分类1。
Ⅱ网网络传播
第一一章 互联网网的演进及对传媒业的影响
一一、计算机网网络:互联网网的技术基础
1、计算机网网络的定义 从技术⻆角度看,互联网网是一一种计算机网网络。计算机网网络是指若干干台地理理位置不不同,且具有独立立 功能的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路相互连接起来,以实现信息传输和资源共享的一一种计算机系统。 网网络上的每台计算机称为一一个节点。
WWW浏览器器是一一种图形化的网网络操作界面面,它打破了了必须使用用命令才能执行行行网网络操作的局限, 使得网网络的操作变得简单、方方便便和趣味盎然。更更重要的是,WWW中的超链接思想,使得网网络信息之 间通过链接产生生了了丰富、多元的关系,这突破了了过去传统媒体的线性的、封闭的信息组织模式。
1 ①广广域网网(WideAreaNetwork,WAN)和局域网网(LocalAreaNetwork,LAN)的区别主要在于网网络节点分布 的地理理范围,以及通信距离和传输速率。局域网网主要用用来构造单位的内部网网;广广域网网则主要是公用用数据通信网网。 ②有线网网络与无无线网网络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通过传输介质来实现连接。有线网网络中,各个计算机之间必须用用一一 定的介质来连接。无无线网网络则采用用视线介质进行行行数据传输。
正是“分布式”的网网络结构,为互联网网成为一一种“去中心心化”的(Decentralized)、分权的新兴媒体 奠定了了基础。这种结构不不仅使网网络具有很高高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也造就了了信息传播的多样化与控制 的复杂化。
这种分权结构因此蒙上了了一一层乌托邦的色色彩。一一些人人认为,网网络具有一一种重新赋权的能力力力,因 而而可能成为一一种⺠民主的工工具。
总而而言言之,Web2.0是以人人为中心心,而而不不是以内容为中心心。它是一一种用用户参与的架构,这既指网网 站内容建设,也指网网络的整体“生生态系统”的建设。
Web2.0的应用用,是一一种社会纽带4,是个体吸纳与整合社会能量量的接收器器,同时也是个体能量量放 大大为社会能量量的转换器器。
伴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自自媒体、UGC、公⺠民新闻5和社会化媒体的概念也应运而而生生。
从起源看,互联网网本身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产物,它解决的是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的连接问题, 目目的是实现机器器间的信息传输与共享。
2、内容与内容的连接:互联网网走走向“媒体化” WWW是互联网网中的一一种应用用方方式。它的主要思想是,利利用用互联网网传送超文文本信息(即包括文文 字、图像、声音音、视频等在内的多媒体信息)且信息之间可以用用超链接进行行行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