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
明清时期的文化
我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的原因
1、中国最早建立封建制度,农业、手工 中国最早建立封建制度,农业、 业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业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从而推动了科技 的发展。 的发展。 2、社会长期统一,相对稳定 社会长期统一, 3、统治阶级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 统治阶级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 了从事科技文化事业的人才; 了从事科技文化事业的人才;
区别: 区别: 中国古代的科技建立在手工业 生产的基础上, 生产的基础上,基本上是经验的 产物,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产物,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西方的科技与机器化大生产密 切相连,是科学实验的产物。 切相连,是科学实验的产物。
答 案
这一时期中西科技成果在内容和方法上的差距 加大。 加大。
答 案
明清时期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主要表现: 明清时期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主要表现: 1、政治上: 政治上: 2、经济上: (最主要) 经济上: 最主要) 3、对外政策: 对外政策: 4、思想文化上 (1)文化专制; 文化专制; (2)反封建民主思想的出现。 反封建民主思想的出现。 5、农民起义水平的提高: 农民起义水平的提高:
历史, 历史, 就是 昨天的瞬间 在 今天的闪现。 今天的闪现。
科技方面
思想方面
文学方面
检测应用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末期,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末期,这时的社会 在政治和经济方面呈现出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在政治和经济方面呈现出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 萌芽; 萌芽;封建专制主义统治进一 步加强,封建制度日趋没落。 步加强,封建制度日趋没落。
综合
宋应星
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明清文化经济知识点总结
明清文化经济知识点总结一、明清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特点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它在政治和经济上有着独特的特点。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稳定和发展,经济也有了一些进步。
在政治上,明朝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采用了科举制度选拔官员,实行封建等级制度,健全了地方自治制度。
清朝则继承了明朝的政治制度,并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巩固了封建专制制度。
在经济上,明清时期中国的手工业和商业都进一步发展起来,同时农业也有了一些新的技术进步,这些都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提供了支持。
二、明清时期的基本经济制度1. 封建土地所有制在明清时期,中国的土地所有制有着明显的封建特征。
土地属于地主,农民只能耕种土地,但不能拥有土地。
封建地主通过提取农民的劳动力和财富来获取利润,这是封建社会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
2. 农业经济为主在明清时期,中国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生产一直是国家经济的中坚力量。
农业生产方式经历了从中原向外拓展和多种植、多作物、多种形式的发展。
3.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中国的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明初,中国手工业和商业都有着较高的水平,棉纺织、丝织和瓷器等手工业品远销海外。
清朝时期,手工业和商业更是隆盛,商品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4. 国际贸易的兴起明清时期,中国开始走向世界,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关系得到了发展。
其中,明初开始对外贸易,特别是在东南亚地区有大规模的输出。
明朝皇帝还修筑了一系列防御工事,以保护国家经济和贸易网络的安全,而清朝时期更是接触到了全球范围的贸易网络。
5. 货币和财政制度的变迁明清时期,中国的货币制度逐渐走向规范化,铜币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货币的大量流通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财政制度在明清时期也有所调整和发展,赋税制度得到了改善,国家的财政收入和支出得到了提高和规范化。
三、明清时期的文化特点明清时期的文化也有其独特的特点,这一时期的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清时期的经济、科技与文化+课件--2024学年中职高一上学期高教版(2023)中国历史全一册
铜钱时代应是不可能的。 ③货—币—摘:自海吴外承贸明《易从使纸得币帝白国银到大白银量帝流国入》 迅速 货币化为主要流通货币
一、明清经济新变化—小结
经济政治旧本质:传统小农经济占主导+君主专制统治
领域
发展表现
带来的影响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1、美洲农作物传入,提高了粮食总产量 2、农业多种经营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 3、很多农民从事副业,增加收入
第14课 明清时期的经济、科技与文化
一、明清经济新变化—农业商品化
明清时期农业发展反映了明清农业的哪些特点?
崇祯15年(1642年) 江苏《吴县志》卷29记载:“西番麦(注:玉米),形似稷而
枝叶大,结子累累,如芡实”。 高产作物引进
粮食总产量提高
——曹树基《玉米和番薯传入中国路线新探》
各地众业兼营的的情形,除了粮食作物外,大体上在沿江沙地和地形高昂的常熟、 昭文、嘉定、坤山和镇洋的大部分地区,以种植棉花、纺纱织布为主……在沿太湖地区 和毗邻浙江嘉兴和生产湖区州域府化的吴江震泽的不少地方,以种桑养蚕、缫丝织绸为主。在属于 吴县的太湖中的洞庭东西山,以蚕桑水果花木种植为主。在太湖、淀山湖、阳澄湖…… 和其他水网地区以渔业为主。在苏州城郊,以花木蔬果为主。
二、明清思想新变化—理学嬗变与启蒙新声
时 人物
代表成果
历史地位/意义
特征
期
李时珍 《本草纲目》
古代医药学的总结性著作
徐光启
明 朝
宋应星
徐弘祖
《农政全书》 《天工开物》 《徐霞客游记》
古代农学的总结性著作 古代工艺学的总结性著作
地理学和地质学名著
利玛窦 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
第五讲 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解析:选A。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体现了皇权至上, 本质上是中央集权加强的表现。故正确答案是A。
(三)明朝地方三司分权
承宣布政使司(藩 (民政财政) 司)
三司分立互 不相属相互 牵制
提刑按察使司(监察、司法) (臬司)
都指挥使司(军政) (都司)
B、清朝政治
(四)军机处的设立——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军机处
雍正 南书房 康熙 议政王大臣会议
皇权到达顶峰
特点:简、精、速、密
皇权得到扩大
互相制约,集权于帝
内阁
皇太极
皇权受到限制
(四)军机处的设立——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1)时间:清雍正年间。 (2)原因:直接原因—办理西北军务的需要;
根本目的—加强君主专制。
(3)职权:由单纯处理军事逐步扩大到其他政务。军机大臣只能秉
【网络特征】
一、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
A、明朝政治
(一)废丞相,权分六部 1、原因:
(1)丞相胡惟庸骄恣擅权(直接原因) (2)废行省设三司使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扩大(具体原 因) (3)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历史原因) (4)相权过大,威胁皇权(根本原因)
2、目的:巩固和稳定封建统治,加强皇权。
“内阁首辅” ≠“宰相”? 内阁制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法定,制度赋权 非法定,咨询机构 无决策权
参与决策 制约皇权
不能制约
▲明朝的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的内阁制度?
明朝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产物,无决策权。不能对皇权制约。 西方近代的内阁是分权民主的象征,总揽行政。有助于防止专
制。
【典型例题】《明史·舆服志》记载“皇帝常服:……袍 黄,……前后及两肩各织金盘龙一。……天顺二年,定官民衣 服不得用蟒龙、飞鱼……并玄、黄、紫诸色。违例奏请蟒衣、 飞鱼衣服者……治以重罪。”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明朝( ) A.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B.君臣之间等级森严 C.纺织技术水平甚高 D.中央集权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1.政治: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基本奠定。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皇帝专制的弊端日趋明显,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出现和发展。
传统社会由盛转衰,封建制度日趋衰落。
2.经济:近代社会转型的前夜,发展与迟滞。
一方面仍以农业手工业为主,农耕经济高度发展,促进了商业和城镇的繁荣,并推动了新经济因素的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经济总量仍处世界前列;另一方面,重农抑商和闭关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中国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3.思想:承古萌新。
一方面,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儒家思想新发展。
教育、科举、文化政策都体现出专制强化的色彩,科技进入总结阶段;另一方面,市民文化繁荣,文学、绘画、戏剧等领域出现新成就。
4.外交:中学西传和早期西学东渐,殖民者东来,朝贡体系强化及开始受到挑战(中国历史进入全球视野)。
一、农耕经济的发展1.农业(1)高产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明朝后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
其中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
(2)灌溉工具:明清时期出现了风力水车。
(3)农业著作: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体现了当时农业科技的水平。
(4)人口的大量增加:由于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大量荒地的开垦,耕作技术的进步,高产作物的推广以及赋税制度的改革,导致明清时期人口急剧增长。
2.手工业(1)农村手工业: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以获取更多的收入。
(2)资本主义萌芽: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
这类情况在清朝继续有所发展。
(3)生产规模:明代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4)成就:①制瓷业:明代烧制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 ; 清代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 ; 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
高中历史:明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知识点
高中历史:明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知识点阶段特征主干知识梳理一、政治: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1.明朝强化专制皇权(1)废除丞相: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丞相,亲掌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丞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2)设立内阁: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但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
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3)完善监察制度:在中央设有都察院和监察御史,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使司。
(4)实行特务统治:设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凌驾于法律和司法机关之上,直接服务于皇权。
(5)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废行省,设三司。
在地方分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别主管民政、司法和军事,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6)文化专制:实行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
2.清代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1)设立军机处:初为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紧急军务而设立。
其后职权不断扩大,军机大臣可以参与处理机要政务,但只能跪奏笔录,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2)加强思想控制: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思想专制更加残酷。
3.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特点及其影响(1)特点①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如监察制度、选官制度、行省制度等都体现了继承性的特点;而内阁、军机处的设置则是一种新发展。
②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主要体现在《大明律》的制定,特务统治的加强,八股取士的推行,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的严酷等方面。
③体现了时代特征。
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2)影响①积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
②消极: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政治上加剧了社会矛盾;思想文化上,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的进步。
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对外关系
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对外关系·秦唐明三朝中央机构的变迁·秦:实行三公九卿制(独相)·唐:实行三省六部,相权一分为三,众多宰相集体议事(众相)·明: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废相)·趋势:皇权逐渐强化,相权趋于消失的态势政治:明清加强专制主义的措施明:内阁制度1.目的:为稳固统治,注重政治制度的建设,大力加强皇权2.措施:①废除中书省和宰相体制:元朝以来的中书省和丞相、中国历史上延续1600年的宰相制度由此终结,包括六部在内的政府各部门直接听命于皇帝,皇帝大权独揽②设立殿阁大学士和内阁制度:a:原因:集皇帝、宰相于一身的朱元璋独揽决策、行政大权,难免力不从心b:过程:使设殿阁大学士,侍从左右,以备顾问,协助皇帝处理朝廷文书。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选拔翰林学士入文渊阁值班,在皇帝授意下参与机务,批答奏章,正式确立内阁制度c:职责:起草诏敕、票拟批答、咨询顾问、密疏进言等d:评价:是协助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内阁必须完全遵照皇帝的旨意行事,强化了皇权,不得妄提建议e:实质:内阁实质上仍皇权的组成部分3.影响:皇权空前强化,君主专制集权体制趋于极端清:军机处的设立1.背景:内阁与议政王大臣会议严重制约皇权:清初,中央政府仿效明朝制度,设置内阁,作为协助皇帝办理政务的中枢机构。
另有源于满足旧俗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其成员大多为手握兵权的满足王公贵族。
军国大事往往不经内阁而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商定。
议政王大臣一旦作出决议,皇帝也无法轻易改变,皇权因此受到一定限制2.过程:①康熙朝:康熙帝在位时,为加强皇权,于宫中设立南书房,招亲信翰林学士入内值班,侍从左右,以备顾问,进而参与机务,草拟诏令谕旨。
他希望通过这一内廷决策机制对权势过重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加以钳制,并将内阁的部分职权归于内廷,但实际作用有限②雍正朝:雍正帝即位后,以应对西北战事为由,在宫内创设军机房,后将这一临时性机构固定为常设的军机处③乾隆朝:乾隆时进一步强化军机处的职能,下令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也形同虚设3.职能:军机处完全秉承皇帝旨意办事,执掌参赞机务、批答奏章、草拟诏纸等。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活各个领域 7、发展: 宋明时期,逐渐吸纳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形
成以“理” 为核心的新儒学 8、批判 明清时期,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 的继承: 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典例剖析
1.(2016·江苏单科·5)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 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 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 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 )
课
列举李贽、黄宗羲、
程 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
标 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
准 发展。
阅读与 归纳
请阅读教材P19序言及课后知 识链接 ,从政治、经济、思想文 化几个方面概括明清之际进步思 潮兴起的背景。
一、背景
1、政 治:专制集权高度膨胀,统治腐败,
阶级矛盾尖锐。
2、经 济: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和资本主义
君臣平等
概括黄宗羲的思想主张。
2、黄宗羲
提出限制君
权的主张,倡 材料三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导子言之论所自非由, 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建而立公监其督非机构 是于学校。
——《明夷待访录》
材料四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
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
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一 人之是非,初无定质。……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也。若失却童真,便 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见:见识)有男女;岂可乎? 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见尽长,女子见尽短,又岂可乎?
清朝历史知识点总结
清朝历史知识点总结明清时期,一般指明朝(1369-1644年)和清朝,那么同学们知道明清的历史知识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清朝历史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清朝历史知识点1一、时间:14世纪——19世纪前期二、历史阶段特征:总体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
1、政治方面: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封建制度由盛而衰;中央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祖国的辽阔版图最终奠定。
2、经济方面: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发展。
3、思想文化方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承古萌新;西方传教士来华,中国开始了解先进的外来文化,出现了"西学东渐"的势头。
4、对外关系方面:明朝前期,中外关系和官方贸易出现盛况;明中后期的"海禁"和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在对外关系中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中国发展;开始遭到外来侵略,中国人民进行反侵略斗争,有力地维护了国家主权。
三、明清时期的政治——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1)废除丞相:明太祖废除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2)内阁制度的建立: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奏章,不参与决策);明成祖正式在文渊阁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内阁制正式形成。
阁臣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的批复意见,称为"票拟";最后再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批红"。
(3)影响: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2、清朝设军机处(1)清朝建立后,承袭明制,设立内阁,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重要的军国大事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2)设立:雍正为适应西北军务需要而设置的军机房。
(3)发展:由一个暂时的军事机构,发展成为位居内阁等中央机构之上、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常设中枢机构。
第9讲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第9讲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程标准 核心概念词提示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1.社会经济领域:高产粮食作物、工场手工业、长途和大额贸易、徽商、晋商、工商业市镇 2.思想文化领域:王守仁、致良知、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工商皆本、明清小说、京剧、《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利玛窦知识点一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1.经济发展(1)农业⎩⎨⎧①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大幅提高了粮食总产量。
②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
(2)手工业: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等行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
清朝继续有所发展。
(3)商业:进入新的繁荣期。
①美洲等地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
②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徽商和晋商。
③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链接·选择性必修2·P 38】2.明清的商贷(1)明中期以后,钱铺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
(2)除传统借贷关系外,清朝资本性借贷也有显著发展,出现了庄票。
3.社会局限(1)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占据压倒优势。
(2)政治: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链接·选择性必修3·P49-53知识点二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1.古代的商路和贸易(1)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
(2)草原丝绸之路:在丝绸之路北面,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的商路。
(3)西南丝绸之路:在沟通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上,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
(4)海上丝绸之路①西汉时期: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
②宋元时期:官方使节和私人商贾出洋航海十分频繁;广州、泉州、明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易枢纽。
(一轮复习)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案
1-6 、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368——1840)——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富源县第六中学---张导勇【考纲要求】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2、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考情预测】本专题明清时期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没落时期,西方工业文明兴起之时,东西文明呈现出了不同的发展趋向,并最终发生了激烈的碰撞。
立足于明清史,既可以考察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过程及走向衰落,又可以考察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碰撞。
从高考命题趋势来看,明清时期是高考的一个命题热点,史论结合的材料题是这一部分的重点,所以应加强材料性题目训练。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废丞相,权分六部;识记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了解明朝内阁制制度形成的经过及其发展;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从多角度分析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和完备对中国的影响。
培养学生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了解明清经济发展的特点;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的原因。
(3)了解王阳明的心学;掌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思想,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1)开展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表达、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论从史出”的历史科学素养。
(2)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探讨有关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认识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名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2)通过学习,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理解我国今天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的重要性和进步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1)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表现。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明清时期考点归纳整理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明清时期考点归纳整理明清时期的考点主要集中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资本主义萌芽、心学、儒学的新发展,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明清时期考点归纳整理,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考纲解读考点提示1、明清时期的政治2、明清时期的经济3、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4、康熙帝复习建议明清时期的考点主要集中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资本主义萌芽、心学、儒学的新发展。
具体的还是要紧跟教材、紧跟我们的复习资料,争取把知识融会贯通,这样解题起来也得心应手。
知识清单明清时期时间明(1368~1644年),清前期(1636~1840年鸦片战争前)时代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古代社会①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明朝废② ,清朝设立③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对外政策:从开放转向④经济农耕文明达到顶峰,农业、手工业发展超过前代水平,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明朝中后期,江南民营手工业出现⑤ ,清朝时缓慢发展文化思想:产生了⑥ 、⑦ 、⑧ 等具有进步思想的学者;科技:中国在传统科技方面继续领先世界,但在近代自然科技和人文科学明显落后于西方;文学艺术:开始出现鞭挞礼教的小说、戏剧作品,如《红楼梦》等参考答案:①由盛转衰,②丞相,③军机处,④闭关锁国,⑤资本主义萌芽,⑥黄宗羲,⑦顾炎武,⑧王夫之考点聚焦考点一、明清时期的政治(一)明朝废宰相、设内阁1.明太祖废宰相。
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借胡惟庸案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2.内阁的设立。
废相使皇帝负担加重,明太祖遂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文渊阁,开始参与机密决策,内阁形成。
后来内阁地位提高,掌握票拟权,首辅权力更大。
但内阁并非法定机构而是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和职权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
(二)清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1.清初:设内阁、置六部,保留议政王大臣会议(限制皇权)。
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八下历史人教版第13课: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一、政治
明朝时期:
1. 发展士大夫集团,形成文人政治
2. 地方官员的选拔制度:科举制度
3. 严格的家法制度,加强了皇权
清朝时期:
1. 打破士大夫统治,实行清君侧
2. 部分地方实行三藩制度
3. 推行科举制度,延续传统文化
二、经济
明朝时期:
1. 种植业、手工业、商业发展,成为世界性经济体系
2. 发展航海业,进行远洋贸易
3. 建立银号,促进货币经济发展
清朝时期:
1. 遵循了明朝的经济政策
2. 发展滇、藏地区的经济,开展盐业和茶业
3. 强制实行单一经济政策,对外交流缩小
三、文化
明朝时期:
1. 反对元、明时期的陈旧文化,提倡新文化、新艺术
2. 经书学、诗赋家、戏曲家在中国文化史上成为文艺巨匠
3. 书法艺术风格幽雅、清丽,代表人物有董其昌和文徵明
清朝时期:
1. 批判明朝时期的新兴文化,提倡传统文化
2. 促进科技进步,开展天文学和制图学
3. 鸦片战争后,发生了一些具有反帝意义的文化活动
总结:
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两个大时期,经济、政治和文化各有特色。
虽然它们都有自己的优点,但也都存在着缺陷和不足。
我们应该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吸取其精华,丢弃其糟粕,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明清时期的文化趋势
明清时期的文化趋势明清时期(1368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经历了明朝和清朝两个朝代的统治。
在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许多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变革,这些变革也使明清时期的文化呈现出一些明显的趋势。
1. 儒家文化主导:在明清时期,儒家文化继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社会文化的主导力量。
朝廷设立了文华殿,尊崇儒家经典,推崇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仁爱之道、礼制文化与教化民众等,影响了社会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2. 反佛道思潮兴起:在明清时期,社会上出现了一股反佛道思潮。
明代朱熹提出了“心即理”的理论,主张“以心求理”,反对佛教的修道思想。
清代王夫之更是批判佛道,并提倡儒家思想。
此思潮使得社会对佛教和道教的影响有所抑制。
3. 文人与士人的兴起:明清时期,士人文化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
士人阶层成为了社会的核心群体,对社会发展和文化推动起到了重要作用。
士人文化强调修身、为国家立言,倡导文化的博采众长、多元化的特点。
4. 文人墨客文化的繁荣:明清时期,文人墨客在中国社会中涌现出大量的作家和文人。
明代出现了著名的文人如杨慎、唐顺之等,清代则有李渔、纪晓岚、石涛等。
文人墨客们从事文学、书法和绘画创作,形成了独特的文人氛围和文化风格。
5. 科举制度的确立: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仍然是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
科举考试对于社会地位的提升和财富的获取有着重要的影响。
科举考试使得文化成为社会上升的重要手段,推动了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承的进步。
6. 对外文化交流的逐渐增多:明朝以后,中国开始与西方国家进行文化交流。
明代万历年间,西方传教士带来了西方的文明和科学知识,对中国社会的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清代康熙、乾隆年间,中国与欧洲产生了多次正式的外交往来,进一步扩大了对外文化交流的范围。
7. 民间文化的繁荣:明清时期,民间文化开始兴盛起来。
民间故事、民间艺术以及各种庙会、节庆等民间活动得到了发扬光大。
这些民间文化的盛行使得明清时期的文化成为多元化的,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丰富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