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试题中的案例分析与写作

合集下载

汉语国际教育 案例分析范文基础版

汉语国际教育 案例分析范文基础版

案例分析范文基础版中国学生王兰去美国留学,她到美国发现,老师的穿着比较随便,上课的时候经常坐在桌子上。

老师上课时很少自己讲授而是提出问题让同学们讨论,作报告。

她的美国同学也不像中国学生对老师那样尊重,不但直呼其名甚至会和老师争论的面红耳赤。

王兰对老师的教学方法非常不适应,轮到她作报告时她经常觉得非常不好意思,因为老师和同学总是盯着她的眼睛看她。

在讨论时她的美国同学经常要提出问题,甚至和她争论。

这让她觉得她的美国同学对她有敌意,很不友好。

文章叙述了王美兰同学在美国留学的过程中发现中美师生关系差异很大,同学之间的相处模式也很不一样。

她对于美国的教学方式很难适应,并对学习和生活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发现问题:不适应美国教学模式的问题。

中国学生王兰去美国留学,她到美国发现,老师的穿着比较随便,上课的时候经常坐在桌子上。

老师上课很少自己讲授而是提出问题让学生们讨论、解决问题:用自己的认知去衡量他人,对于跨文化交际来说是有害的。

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必须不断提醒自己人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迥异的习俗。

必须学会观察异国文化,善于与自己的文化对比,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意识。

尊重不同文化,这是对待任何一种文化应有的最基本的态度。

各民族文化尤其是主流文化,都反映该民族的历史和特点,是其民族智慧的结晶。

美国学生如此表现并不像王兰所认为的那样不尊重老师,而是在美国文化中崇尚个人的“独立”“自由”精神,美国师生关系讲求的是一种自由平等的交流方式,进而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

理解与适应目的语文化。

尊重其他民族文化是第一步,对跨文化交际所面对的文化,或新的生活环境中整日接触的异文化以及正在学习的目的语文化,仅仅从态度上尊重是不够的,因为这是必须接触和运用的文化,需要进一步主动理解该文化,尝试适应它。

总之,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尊重理解异文化,培养与各种文化背景的人相处能力,求同存异,互相理解。

只有这样,才能在跨文化交际环境中减少负面情绪更好的开展学习和工作。

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试卷(样卷)及答案

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试卷(样卷)及答案

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试卷(样卷)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试卷(样卷)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壹中外文化及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共80分)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2.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下令全国通用的汉字标准字体是。

3.出土大量甲骨文的“殷墟”位于现河南境内。

4.《格尔尼卡》是画家最著名的绘画作品之一。

5.中国的四大发明中,出现年代最早的是。

6.中国思想史上,把法、术、势思想有机结合起来,成为法家集大成人物的是。

7.京剧中,表示刚正稳健人物性格的脸谱颜色是。

8.佛教的创始人是。

9.在中国,举行观灯、舞龙、耍狮等习俗活动的传统节日是。

10.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建于时期。

11.与汉族早期长篇史诗不发达的情况不同,中国少数民族中往往流传着反映其早期历史的长诗,《格萨尔》就是族的著名史诗。

12.《》是明代修撰的一部最大的类书,原书22937卷,可惜因历史浩劫,散毁殆尽。

13.被称为“亚圣”的儒家代表人物是。

14.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

15.中医四诊法是指望、闻、问、。

16.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是《》。

17.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唐代著名诗人是。

18.中国书法史上的楷书四大家是指颜真卿、、欧阳询、赵孟頫。

19.耶路撒冷旧城是、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三大宗教发源地,三教都把耶路撒冷视为圣地。

20.中国戏剧中角色四大基本行包括生、旦、、丑。

21.二十四节气歌谣里,“夏满芒夏暑相连”中的“芒”指的是。

22.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的是。

23.王勃《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的下一句是。

24.中国的最高立法机关是。

25.美国是一个多种族组成的国家,其中native American所指的族群是。

26.中国现存最早的神话故事集是《》。

27.浮世绘是国的一种传统绘画艺术。

案例分析例文4

案例分析例文4

案例分析^p 例文4汉语国际教育基础案例分析^p 4案例:印尼的某三语学校,校方想采用中国传统的识字教学材料《三字经》作为学生们的汉语学习教材。

开课第一天校方就接到了家长的投诉信息。

因为印尼很多家庭信奉基督教,而《三字经》开篇的“人之初,性本善”与基督教的“原罪说”相悖。

校方最终放弃了教授《三字经》的想法。

案例分析^p :这一案例反映了汉语教学与跨国文化冲突的问题。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教学一定会涉及到文化的传播,而就对外汉语教学而言,教学过程中的跨国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两个文化的相似之处很容易让人产生亲近感,有利于文化上的理解,对语言教学也很有帮助。

然而,文化上的冲突也会对语言教学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正如案例中所述,由于识字教材的内容与当地宗教信仰相悖,而引起了学生家长的不满,以致校方不得不放弃原教学计划。

要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就要求教学计划制定者对中国和对象国的文化有全面的了解,尤其是在风俗习惯和宗教禁忌上。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不仅要考虑汉语知识的编排,还一定要考虑文化因素,要尊重当地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尽量避免触犯当地禁忌的教学内容。

在文化碰撞的问题上要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

“求同”是为了拉近教学双方的心理距离,增进相互理解,使所授内容更易于接受;而“存异”则是要尊重双方的文化习俗,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要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加深理解,才能达到交流的目的。

像案例中那样去触犯当地的禁忌,显然不是明智之举。

而对于对外汉语教学来说,语言教学才是主体,文化是辅助于语言教学的。

因此在中国文化的导入和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在尊重他国文化事实的基础上,谨慎选择教学内容,还要讲求教学方法,这样才能确保汉语教学的顺利进行。

第 1 页共 1 页。

2010年新疆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基础(案例分析写作

2010年新疆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基础(案例分析写作

2010年新疆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基础(案例分析写作)真题试卷(题后含答案及解析)全部题型 3. 案例分析写作案例分析写作1.请根据以下材料,按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写一篇1500字以上的案例分析,要求观点明确,材料充实、结构严谨、条理清楚、语言规范、卷面清洁。

白先生在中国一所高中教中文已有很多年,当他来到哈萨克斯坦教高中学生汉语时,他使用了他在中国遵循的类似的教学法,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语法翻译法为重点的教学方式。

哈萨克斯坦学生对他的教学感到很没意思,有些甚至退选了他的课。

但是白先生并没有意识到他的教学出了什么问题,仍然继续使用同样的教学方法。

为了防止他的课因过少的人数而被迫停开,并且能够使受益于他教学的哈萨克斯坦学生人数最大化,白先生请求了大家的帮助,你们会给他什么建议?正确答案:因材施教助教学案例中的白先生在来到哈萨克斯坦任教之前,曾是拥有多年国内执教经验的高中中文教师,凭借着以往的经验,白先生打算在异国继续使用以往的教学法,却遭到学生的反感,甚至面临停职的境地。

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白先生遇到的困境是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尤其是思维差异酝酿的苦果。

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相当的文化差异。

语文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

它凝聚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所有的特征。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词汇是文化信息的浓缩,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着文化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直接反映着文化的差异。

白先生在哈萨克斯坦所传授的中国教育模式之所以不适用,还要追溯到中外的文化价值观念的来源相异。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弦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

“中”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人生处世要以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思想道德观念作为每个人的行为指南,接人待物,举止言谈要考虑温、良、恭、俭、让,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

2011年沈阳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基础(案例分析

2011年沈阳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基础(案例分析

2011年沈阳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基础(案例分析写作)真题试卷(题后含答案及解析)全部题型 3. 案例分析写作案例分析写作1.请根据以下材料,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案例分析,要求观点明确、材料充实、结构严谨、条理清楚、语言规范、卷面清洁。

材料:麦克和汤姆是英国人,毕业后来沈阳的一所大学担任外教。

一天他们两人被一所中学请去做讲座,那所中学的校长,晚上设宴招待他们表示感谢,并请了几位酒量好的朋友作陪。

席问,校长问两个人喝什么酒时,二人直截了当地说啤酒。

校长和他的朋友们很好客、很热情,一次次和他们两人干杯,汤姆和麦克也豪爽地一杯接一杯的干掉。

校长和朋友认为汤姆和麦克酒量很大,就轮番敬他们酒,二人也每次举杯便干,直到喝吐了为止。

此后两人提到和中国人喝酒,就觉得中国人的热情好客很可怕。

正确答案:跨文化交际处处是学问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由于交际双方往往来自不同的国家,受不同文化的影响,所以在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都会有差异,交往中难免会有摩擦。

本文中,由于中英双方的宴饮习俗不同,导致英国人对中国人的“热情”产生了误会。

在跨文化交际中,处处是学问,需要交际双方多做功课,才能更好的交往。

同文化交际,由于双方享有同一文化,不会因文化问题而产生交际障碍。

而跨文化交际发生在不同的文化之间,两种文化的共同之处有利于双方语言的理解,不同之处则由于差异的存在而造成对语言理解和运用的偏误,并形成障碍。

不同文化间的差异程度是不同的,在差异严重的文化之间所形成的偏误,甚至能引起矛盾和冲突。

以饮酒为例。

在中国,中国人招待客人时,喝酒是必不可少的,不仅主人要喝,还要找来一些人陪客人_起喝,在席间,主人会不停的劝酒劝食,直到双方都喝高了,才算是宾主尽欢。

而在英国,饮酒则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润滑剂。

英国人喜欢在下班后与朋友约在酒馆里小酌几杯。

英国没有中国的这种敬酒文化,在英国没人会硬灌你喝酒,大口干还是小口酌,酒还是饮料,只需凭自己的喜好。

案例分析_汉语国际教育(3篇)

案例分析_汉语国际教育(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汉语作为世界第二大语言,其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

汉语国际教育作为推广汉语的重要途径,受到了各国政府和教育机构的重视。

本文以我国某汉语国际教育项目在某国的实施为例,分析该项目在推广汉语、促进文化交流等方面的成效。

二、项目概述1. 项目名称:某汉语国际教育项目2. 项目时间:2015年至2020年3. 项目地点:某国4. 项目目标:提高该国汉语教学水平,培养汉语师资,促进中某文化交流。

三、项目实施过程1. 师资培训项目实施初期,我国派遣了优秀的汉语教师赴某国,进行为期一年的汉语师资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文化等,旨在提高当地教师的汉语教学能力。

2. 课程设置根据当地学生的需求和特点,项目设置了不同层次的汉语课程,如初级、中级、高级汉语课程。

课程内容包括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等,全面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

3. 教学资源项目为当地学校提供了丰富的汉语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教学软件、教学设备等。

同时,我国还向某国赠送了大量的汉语教材,为当地学校提供了教学保障。

4. 文化交流活动项目组织了一系列的文化交流活动,如汉语角、汉语比赛、文化节等,旨在增进中某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四、项目成效1. 提高汉语教学水平通过师资培训、课程设置、教学资源等方面的投入,某国汉语教学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据调查,项目实施期间,某国学生的汉语水平平均提高了20%。

2. 培养汉语师资项目为某国培养了大量的汉语师资,为当地学校提供了稳定的师资力量。

这些师资在当地学校担任汉语教师,为更多学生传授汉语知识。

3. 促进文化交流项目实施期间,中某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通过汉语角、汉语比赛、文化节等活动,两国人民加深了相互了解,增进了友谊。

4. 提升国家形象汉语国际教育项目的成功实施,使某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更加深入,提升了我国在该国的国家形象。

五、总结某汉语国际教育项目在某国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推广汉语、促进文化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

2010年东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基础(案例分析

2010年东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基础(案例分析

2010年东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基础(案例分析写作)真题试卷(题后含答案及解析)全部题型 3. 案例分析写作案例分析写作1.请根据以下材料,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写一篇1500字以上的案例分析,要求观点明确、材料充实、结构严谨、条理清楚、语言规范、卷面清洁。

材料:美国人大卫去年从华盛顿来中国教英语。

他觉得中国的人际关系很复杂,中国学生也让他捉摸不透。

他在给中国学生上课的时候,觉得自己不管怎么努力也不能让课堂气氛更活泼一点儿。

中国学生更愿意记笔记,很少说话,尤其是在讨论课。

学生很少发表自己的意见。

可是在下课以后却有几个学生总是找他问问题,让他常常在上另外一个班的课的时候常常迟到。

最近发生的一件事情让他非常生气:他两周以前告诉他的学生要在这个周末请他们到自己的家里一起吃饭,可是他所在系的领导昨天却突然通知他,让他这个周末必须参加一个由大学校长组织的晚宴。

他说他已经有安排了,可是系领导却一再强调是学校领导要专门请他们这些外教的,他们必须去。

大卫觉得自己在这个学校的教学生活一点儿也不愉快,自己一点儿也不受尊重,日常生活也没什么意思。

正确答案:案例中描写的一位来自美国的外教大卫,在中国从事第二语言教学过程中所发生的一些事情。

对学生学习风格的不理解,对学校活动安排的不适应,另他觉得是自己不受尊重,生活不愉快,从而给他带来了很多的困扰。

我们首先来分析一下在教学中大卫所遇到的问题。

首先,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在课堂上很少问问题,更多的是在课堂上记笔记,讨论时也并不活跃,这点让大卫十分不解。

误以为是因为自己的教学才会带来的问题。

其实,大卫并不知道,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在学习策略上,性格上,有着很大的不同。

中国学生更习惯的教学模式是,上课安静的听讲,认真记笔记,场独立性极强,所以,课堂气氛自然没有十分活跃,对小组讨论的上课形式,也没有特别习惯。

另外,中国学生在课堂上更多的是倾听,不会在课堂上直接对老师进行提问,因为,在我们的文化里上课时直接的提问往往代表着对老师的不尊重,所以,课下提问是更常见的方式。

2010年四川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基础(案例分析写作)真题试卷

2010年四川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基础(案例分析写作)真题试卷

2010年四川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基础(案例分析写作)真题试卷(总分:2.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案例分析写作(总题数:1,分数:2.00)1.根据以下材料,按照“选择论题——确立观点——论证说明——实践运用”的思路,写一篇1500字以上的自由命题作文,要求观点明确、证据充实、结构严谨、条理清晰、语言表达规范流畅。

材料:我从小就很不喜爱华文。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曾经教过我大姐的华文老师就常常拿我和她来做比较。

华文和我“势不两立”的情结从此在我心里深深扎根。

我对华文、对老师的厌恶和恐惧,如此强烈,以至于上华文课时,我会躲到桌子底下,以为这样做就能躲避华文老师和那恐怖的高级华文。

在家里,当妈妈用华语和我交谈时,我却只会用英语回答。

观看中文电视节目时,我一定会读画面下的英文字幕。

我的中文能力,不用多说,大家也了解。

很自然的,我所选择的都是大家公认的“Kang-Tang”学校。

我中学就读于丹戎加东女子中学,高中则在英华中学(自主)读国际文凭大学预科课程(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Diploma Programme),这是一个专为国际学生所开办的课程,而我所修读的华文B课程,也是专门为完全没有中文背景的学生而设计的。

不过,我却选择到中国留学,主要的原因是为了寻根,为了她巨大无比的经济潜力,为了吸取欧美留学生所没有的经验,最重要的,是要考验自己。

刚到复旦大学时,我粗浅的中文程度根本无法听懂教授的讲解。

我修读的是工商管理,需要选读数学分析和许多其他不同的课程,那些从没听过看过,完全陌生的术语,如“垄断”、“向量”等,让我烦躁和无助。

于是,我开始尝试使用不同方法去学习汉语。

为了能更快掌握汉语,我无时无刻不带着电子字典。

我开始用中文写博客,练习怎样用华文来表达我的看法和意见。

我结交了很多中国朋友,和他们用华语聊天。

我也参加了中国学生的社团,为贫困的农民子弟义务补习英语,以了解中国大部分低层人民的生活和文化。

汉语国际教育案例范文(2篇)

汉语国际教育案例范文(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汉语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关注和学习汉语。

为了促进中英文化交流,提升汉语国际教育水平,我国某高校与英国某知名大学合作开展了一项名为“中国视角”的系列讲座项目。

该项目旨在通过邀请中国专家学者进行讲座,向英国学生介绍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增进两国学生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二、案例目标1. 提高英国学生对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汉语的积极性。

2. 增进中英两国学生的相互了解,促进文化交流。

3. 提升我国高校的国际影响力,为汉语国际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三、案例实施过程1. 选题与策划在项目实施前期,我国高校与英国大学共同成立了项目策划小组,经过多次讨论,确定了“中国视角”系列讲座的主题,包括:中国历史与文化、中国经济与社会、中国教育与国际视野等。

2. 邀请专家学者根据讲座主题,策划小组从我国高校、研究机构、企业等领域邀请了一批具有丰富经验和学术造诣的专家学者。

邀请过程中,注重专家学者的专业背景、演讲经验和英语表达能力。

3. 讲座实施讲座分为线上和线下两种形式。

线上讲座通过视频直播平台进行,英国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观看;线下讲座则在英国大学校园内举行,邀请英国学生和教师现场聆听。

4. 互动环节在讲座过程中,设置了互动环节,包括提问、讨论、小组合作等。

英国学生可以就讲座内容提出问题,与专家学者进行深入交流,提高讲座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5. 评估与反馈讲座结束后,对英国学生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讲座的满意度、收获和建议。

同时,邀请专家学者对讲座效果进行评估,为今后项目的改进提供依据。

四、案例成果1. 英国学生对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兴趣得到提高,部分学生开始学习汉语。

2. 中英两国学生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得到增进,为今后开展更多文化交流活动奠定了基础。

3. 我国高校的国际影响力得到提升,为汉语国际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五、案例启示1. 加强中英文化交流,提高汉语国际教育水平,需要双方共同努力。

2011年青岛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基础(案例分析写作

2011年青岛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基础(案例分析写作

2011年青岛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基础(案例分析写作)真题试卷(题后含答案及解析)全部题型 3. 案例分析写作案例分析写作1.请根据以下材料,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写一篇1500字以上的案例分析。

要求观点明确、材料充实、结构严谨、条理清楚、语言规范、卷面清洁。

材料:在国家有关部门的牵头下,中国甲公司有意从德国乙公司引进生产一种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端机械设备。

甲公司所在地市政府对谊合作项目给予高度重视,派出了由一名副市长带队的代表团前往乙公司考察。

代表团到达德国后,乙公司只是派出了负责该合作项目的部门负责人接待了代表团。

副市长等领导感觉对方接待不够热情,好像没有诚意,心里有些不快。

但考虑到该项目如果成功,可大大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所以,也就没说什么。

代表团参观了乙公司,跟对方签订了合作意向书以后,返回了中国。

一个星期后,乙公司如约来中国对甲公司进行考察。

当地市长,副市长倾巢而出欢迎乙公司代表,并预定了当地最豪华的酒店设宴款待客人。

宴会后,由市长陪同客人游览了市容,并亲自送客人去宾馆体息。

客人对主人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

第二天,市长与甲公司主要负责人一起陪乙公司代表参观了甲公司,然后双方进行实质性合作谈判。

可是,在谈判时,市长始终在唱主角,从各方面介绍该市的投资环境如何好,交通如何方便,等等,而甲公司的主要业务负责人则坐在不起眼的地方。

乙公司代表面对此种情况,有些无可奈何,不得不打断市长的讲话,并说他们得回去好好研究再给甲公司答复。

结果,当天晚上就赶飞机返回了德国。

反馈回来的信息是,乙公司认为,中方太铺张浪费,花纳税人的钱一点也不心疼,因此他们对与甲公司合作不放心;甲公司合作没有诚意,与业务无关的人参加谈判是浪费时间……结果,可想而知,该合作项目流产了。

正确答案:中西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随着全球化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和世界各国之间的商业往来与日俱增,期间离不开商业谈判,它直接关系到商务活动的成败。

国际汉语教育硕士考试案例分析材料及参考文章

国际汉语教育硕士考试案例分析材料及参考文章

国际汉语教育硕士考试案例分析材料及参考文章案例分析与写作(共40分)七、请根据以下材料,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写一篇1500字以上的案例分析,要求观点明确、材料充实、结构严谨、条理清楚、语言规范、卷面清洁。

材料:李晓雨是云南大学的一名毕业生,毕业后通过汉办的志愿者选拔,被派往泰国,成为一名汉语教师志愿者。

她性格一直比较开朗,所以当她只身一人前拄泰国北部的一个中学任教时,也是满怀憧憬;但是她却发现来机场接她的学校人员对她很-冷漠,从机场到学校8个小时的路途上几乎没与她说一句话。

她知道绝不是因为语言不通.李晓雨是个爱说爱笑的人,她几次想打破沉默,但一直不明白自己到底在什么地方得罪了来接她的人,还是别人根本不想和自己说话。

她只好一个人看着车窗外本来很美但不再觉得美的景色。

到了目的地,司机和接待的人把她放到一间小房子里,就走了。

房间里只有一张平板床,没有任何铺盖。

一个初来乍到的女孩,好几个小时没吃饭,没喝水,又不知道商店在那里,身上也没有当地的钱币。

晓雨真的有些受不了了,趴在床板上泪水忍不住簌簌而下。

她问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为什么别人对自己如此冷漠,为什么和她想象中热情好客的泰国人差距这么大。

第一天到学校上班,她的感觉仍然不好,似乎每个学生和老师都对她很冷,没有真诚的微笑,没有主动的招呼.这下可把晓雨急坏了,她开始注意自己每一个细小的举止言行,生怕别人不喜欢.她一直觉得是因为自己做得还不够好,所以别人不接受自己,甚至不接受中文老师的课程。

参考文章作为汉办选派的教师志愿者—李晓雨,被派往泰国之后,一度陷入“文化休克”的境地,受到冷遇。

但倔强的她,不服输,努力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效仿泰国老师“亲吻”同学的做法,继而去参加泰国的升旗仪式,最终改变了泰国老师和同学对她的态度。

透过李晓雨的经历,我们发现了这样几个问题:初到异国他乡的人,置身于完全陌生的环境中的时候,很容易产生一定的心理困境和生存困境,不知道如何与人交谈、不知道如何礼貌待人,甚至连问候和寒暄都难以把握,饮食起居、工作和交往都处于茫然不知所措的状态,这就是所谓的“文化休克”现象。

汉语国际教育案例分析

汉语国际教育案例分析

汉语国际教育案例分析汉语国际教育是指在国际范围内推广和教授汉语的教育活动。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不断增加,汉语国际教育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学习汉语。

汉语国际教育案例分析有助于了解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和实践情况。

一、教学案例:在泰国进行的汉语国际教育项目泰国是一个对中国文化充满兴趣的国家,汉语国际教育在泰国的发展也相当迅速。

某汉语国际教育机构在泰国开设了一门针对初学者的汉语课程。

该机构先派遣了一支由专业教师组成的教师团队前往泰国,对当地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教学。

教学内容涵盖了汉语的基础知识、词汇、语法、听说读写等方面。

这个案例中,该机构充分利用了当地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投入了大量的教学资源。

通过一对一教学模式,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汉语的基础知识,并进行实际的语言运用,提高了汉语的学习效果。

教师团队的专业教学能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交流项目:中美学生语言交流计划中美学生语言交流计划是一个汉语国际教育的交流项目。

该项目旨在促进中美两国学生的语言交流和文化交流。

项目中,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分别前往对方的国家学习和生活,并进行实地考察和文化体验。

学生们可以通过互动和合作,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和对对方文化的了解。

这个案例中,该项目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和跨文化意识,促进了国际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学生们不仅提高了汉语水平,还增进了对彼此国家的了解和理解,促进了中美两国之间的友谊和合作。

三、在线教育项目:汉语国际教育网课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在线教育在汉语国际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汉语国际教育机构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开设汉语国际教育网课,让全球范围内的学生都能够方便地学习汉语。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兴趣,自主学习,并通过网络与教师和其他学生互动交流。

这个案例中,汉语国际教育机构通过在线教育项目,将汉语教育推动到了全球范围内,使更多的人受益。

在线教育的灵活性和互动性,提供了更多的学习途径和资源,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

2010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基础(案例

2010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基础(案例

2010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基础(案例分析写作)真题试卷(题后含答案及解析)全部题型 3. 案例分析写作案例分析写作1.请根据以下材料,设计一个教案,要求教学重难点明确、结构严谨,条理清楚、语言规范、卷面清洁.一封信夏西同学:你好!来中国以后,没有立刻给你写信,请原谅。

你最近忙不忙?身体好吗? 到中国已经一个月了。

从我们首都来北京的时候,我坐飞机坐了二十个小时,在路上停了一天。

到了学校,没有立刻上课,先休息了三天。

我们到北京的公园玩儿了玩儿。

这是我在颐和园照的照片,寄给你几张,现在我们学习比较紧张。

每天上午上四小时汉语课。

中午休息一个半小时。

下午有时候听录音,有时候有辅导。

晚上要在宿舍复习差不多三个钟头。

我们先在语言大学学一年汉语,以后再到别的大学学习四年专业。

刚到北京的时候,不太习惯这儿的天气,我病了一个星期。

现在我很注意锻炼身体,每天下午都要打一个小时球,或者参加别的体育活动,最近有什么新消息?我们的学校有什么变化?请你来信介绍一下。

时间不早了,就写到这儿吧。

等着你的回信。

祝你学习进步! 你的朋友阿里09年10月15日晚具体要求:(1)设计成一个综合课教案;(2)教学对象为在中国已经学了近一个学期的初级汉语水平留学生;(3)课时为100分钟;(4)请根据上面的材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的、教学环节和训练重点。

正确答案:教案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北京颐和园。

2.使学生掌握“有时候…有时候…”、“先…以后…”的表达方式。

3.使学生认识“颐和园”、“紧张”、“辅导”等生词。

4.使学生了解“上四个小时汉语课”、“打一个小时球”的用法。

教学重点中文书信的格式。

教学时数第一课时:阅读课文、注音、介绍颐和园、语法讲解。

(50分钟)第二课时:语法讲解及书信格式的讲解。

(50分钟)教具准备颐和园的图片、标准格式的中文书信。

教学环节第一课时:1.组织教学同学们上课了。

2.新课学习(1)老师将课文读一遍之后,带领学生将“颐和园”、“紧张”、“辅导”等生词注音。

2011年广西民族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基础(案例分析

2011年广西民族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基础(案例分析

2011年广西民族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基础(案例分析写作)真题试卷(题后含答案及解析)全部题型 3. 案例分析写作案例分析写作1.请根据以下材料,自己命题,写一篇1000字以上的论说文,要求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严谨、条理清楚、语言规范、卷面清洁。

学习与习得是人类获得语言的两种不同方式。

有人认为,儿童获得母语靠习得,成人获得第二语言靠学习,两种方法是相互隔绝或相互排斥的。

也有人认为,儿童获得母语以习得为主,也有学习;成人获得第二语言,以学习为主,也有习得。

两种方法是相互交叉或相互补充的。

正确答案:语言习得和学习,这是二语习得问题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

学术上对两者有着明确的定义,二者分工合作。

至于是否矛盾或者相互补充,也有不同的观点。

首先,我们先明确一下学习与习得的定义。

用“习得”和“学习”来区分第一语言学习和第二语言学习把把有意识地学习语言叫做语言学习,把“无意识地”学习语言叫做语言习得。

这种理论认为在自然环境中学习第一语言是无意识地学习,在学校的课堂上学习第二语言是有意识地学习,所以把第一语言学习叫做语言习得,把第二语言学习叫做语言学习。

“学习”是一种行为,“习得”是一种过程:“学习”是为了“习得”,“习得”是“学习”的结果;“学习”中包含着“习得”,但是“学习”不等于“习得”:“学习”和“习得”的关系是一种包容关系。

学习与习得两者也有一定的区别。

习得,特别是儿童第一语言的习得,是从本能的要求开始的,与其生理和心理的自然发育、成熟同步进行的过程,儿童是在不知不觉中习得第一语言的,成人的习得对主体来说也是一种潜意识的行为;学习则是主体为了掌握一种新的交际工具所进行的目的性非常明确的活动,除了本身的自觉要求外,还加上教师的督促、考试、竞争等外部因素的作用,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习得一般是在使用该目的语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学习则主要是在课堂学习环境下进行的,可能有使用该目的语的社会环境,也可能没有。

国际中文教育案例题分析(2篇)

国际中文教育案例题分析(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学习中文成为全球范围内日益增长的需求。

国际中文教育作为推广中国文化、促进跨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受到了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案例以“汉字文化体验营”为例,分析国际中文教育的实施过程、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二、案例描述“汉字文化体验营”是由某中文教育机构举办的针对海外青少年的夏令营活动。

活动为期两周,旨在通过丰富的课程和实践活动,让参与者深入了解汉字文化,提高中文水平,并培养对中华文化的兴趣。

三、案例实施过程1. 课程设置:- 基础汉字课程:通过趣味教学,让参与者掌握一定数量的常用汉字,并学会基本的书写规范。

- 汉字文化课程:介绍汉字的演变、构造、意义以及与日常生活、历史文化的联系。

- 实践课程:组织参与者进行汉字书法、剪纸、陶艺等实践活动,体验中华文化的魅力。

2. 师资力量:- 邀请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中文教师,负责课程讲授。

- 邀请书法、剪纸等领域的专家,为参与者提供实践指导。

3. 活动组织:- 合理安排课程和活动,确保参与者充分参与。

- 注重安全,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4. 评价方式:- 通过课堂表现、实践成果、学习心得等方式,对参与者进行综合评价。

四、案例效果1. 提高中文水平:参与者通过学习,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汉字,提高了听说读写能力。

2. 了解汉字文化:参与者对汉字的起源、演变、构造、意义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3. 培养文化兴趣:参与者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愿意进一步学习和探索。

4. 促进跨文化交流:参与者通过学习中文,增进了对中国的了解,促进了中外的友谊。

五、存在的问题1. 师资力量不足:部分地区缺乏具有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的中文教师。

2. 课程设置单一:部分课程内容与参与者兴趣不符,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3. 实践机会有限:由于时间、场地等因素限制,参与者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有限。

4. 评价方式单一:评价方式过于注重学习成绩,忽视了参与者的兴趣和特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试题中的案例分析与写作1.引言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相互交往过程中会继续坚持本民族文化,还是会迁就他人?显然主要还是会保持固有文化而根据情况适当迁就他人。

这样就使学习和生活中,本国学生和留学生之间难免发生小摩擦。

既然矛盾和摩擦难免会发生。

那关键在于,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态来对待和怎样的方式来处理。

是逃避?是搁置?还是积极的面对寻求解决?请看下面的案例分析。

2.案例分析为方便起见,案例中本人用小李表示,留学生用苏菲表示,留学生的中国同学用小颖表示。

2.1案例陈述背景介绍小李每周四上午常在二体二楼打球,直到中午12:30才离开。

因为那时是苏菲和小颖上排球课的时间。

他们因此经常碰面,并有几次目光的接触。

案例1 初次印象小李在打球时,十分积极的救球、组织进攻并常喊“好球”、“我的错”等等。

另外也是场上主要的得分手。

因此,常是场内外观众的关注焦点。

小李得分时,苏菲在场外有时会鼓掌。

这次,苏菲在场外练球不小心把球打到场内,小李帮忙捡起并面带微笑递给她。

苏菲也微笑且眼神流露歉意并用中文说了句“谢谢你!”。

案例2 苏菲生气小李打完球,到场边铁衣架上取风衣外套。

大家风衣挂同一支架上,小李的风衣在最里面。

他问了一句,“有人吗?麻烦让小李拿下小李的衣服好吗?” 然后又开玩笑的说,“有人吗?谁躲在里面?”因为那么多外套全挂在一个地方,看着很大,所以让人感觉里面藏着一个人。

小李边问边在衣服四周打量。

由于没人反应,所以小李就把衣服抱起来。

准备取自己的衣服。

这时,苏菲和小颖连忙从不远处小跑过来。

小李向苏菲微笑示意,她没有回礼,取而代之的是一脸严肃的表情。

小李一不留神,将自己风衣掉在了地上,却没察觉,苏菲眉头皱了起来。

小李见苏菲的表情,再之没找到自己的外套,有点不知所措,急忙想把满手的衣服都挂回原位。

但是没成功。

接连试了几次都不行。

苏菲这时伸手帮忙,嘴里一边还咕哝着。

小李只听出苏菲说的是法语。

而且声音中含有不满和抱怨的情绪。

小李更加的慌神了,怎么也没有办法把外套都挂上。

这次,苏菲用了非常重的语气说了一句话,是不太标准的中文,“拿过来吧你!”她把衣服用力拽走了,眉头紧皱,表情非常生气,而且侧脸对着小李。

由于苏菲的身材很好,拽的过程中,小李的右臂碰到了苏菲的胸前,条件反射似地连忙把手缩回来,而且一脸尴尬的表情。

这一举动使苏菲转过头来直瞪着小李,小李感觉脸很烫,不敢直视对方。

这时小李的同学汤宁把地上的风衣捡起来,并准备拍两下灰被小李顺势拦住并接过。

小李说,“不用拍,没关系的,外套就是让它脏的。

”之后,苏菲把衣服挂好了,小李对她说了声sorry。

苏菲没有理会。

在一旁的小颖说,“没关系,没关系。

”苏菲又斜视了小颖一下。

小李做了个深呼吸调整了一下心态。

用很谦卑的神态和可爱调皮的语气对苏菲说,“You are so beautiful like la lune!”,“沙律”,“沙哇滴卡”,“欧呵哇呵”。

一旁准备上课的学生们都被逗笑了,但是这些招数对于苏菲似乎没能奏效,小李只好用很无奈很歉意的手势表达了此刻的心情。

刚准备离开时,灵机一动,先微微鞠个躬,然后一边膝盖微微触地,手势做照相状,微笑着用英语问了一句,“Could you say …cheese‟ to me?” 大家都把目光转向了苏菲,苏菲没有理会,转身背对小李,小李只好离去。

案例3 苏菲say“Hi”过完周末,星期一,小李去一教上专业课的途中,有个女生相向走来,小李没有认出是苏菲。

走到跟前时,苏菲主动微笑着说,“你好!”小李这才认出是苏菲,连忙回礼,“沙律”。

案例4 两人默契星期四,又是体育课,这时苏菲在场外,当小李回头看她时,她用手示意了一下。

小李也向她挥了挥手。

接着,她用手指了指小李挂在支架上的风衣,又指了指她自己的风衣,然后做了个对调的手势。

小李明白了她的意思,微笑着用力地点了点头,给了个OK手势,并大声说,“OK!OK!”2.2案例分析2.2.1跨文化交流阶段分析小李与留学生的上述跨文化交流的案例可以归纳为四个阶段,即友好的开始、风波的引发、积极的补救和重归于友好。

下面来逐一分析。

第一阶段——友好的开始首先,小李和苏菲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具备较高的素质且都有与人为善的意愿;其次,苏菲来中国求学也是对此怀有美好的憧憬;再者,小李也是个爱交朋友的人;最后是体育课给了他们时间和空间上的接触机会。

通过初步接触,双方都展现了各自的闪光点。

小李的闪光点有俊朗、健康、活力、热情等,这可以从案例1中小李的外貌神情和打球时的表现看出。

如:积极救球、喊好球、帮人捡球等。

苏菲的闪光点有美丽、聪明、善良、良好素养等。

这可以从苏菲的外貌神情以及案例1中苏菲在场外鼓掌以及将球打到场内时歉意的表情中看出。

由于双方在对方面前都只传递了正面的信息,因此,他们很自然是种友好的开始。

第二阶段——风波的引发首先,小李犯了“己所欲施于人”的错误。

他不介意别人打量和触碰自己的衣服,就想当然别人也不会介意自己这么做。

尽管事先问了一下,可由于没考虑到对方的情况是个留学生,可能对我们的话反应不够迅速。

更何况打玩球手是比较脏的。

接着碰到女性身体比较敏感的部位后,又流露出猥琐的神情。

最后的一串逗人笑的举动更是哗众取宠。

上述行为使苏菲的反感逐步升级,先是严肃,接着皱眉,进而咕哝,愤怒地说“拿过来吧你!”,双眼直瞪,以至于到最后,背对着我。

其次,小颖说,“没关系,没关系!”显然是站在我们中国人的价值观上,认为我不是有意的,可以原谅。

另外,小颖是苏菲的同学,她对苏菲可能比较了解,知道苏菲不是个心胸狭窄的人,所以肯定会原谅我,因此大胆断言或代言。

但是,毕竟小颖不是苏菲,她没有权力代表苏菲说没关系。

所以苏菲斜视了小颖一下。

最后,小李觉得自己该认的错认了,可是对方仍丝毫没有谅解的信号。

只好无奈离去。

暂时的结局就是,谁也不理谁了。

第三阶段——积极的补救这个风波的诱因主要是小李。

因此,小李开动脑筋进行了补救。

首先是怀着愧疚的神情说sorry,进而是一串搞怪逗笑的礼貌用语来缓和气氛,最后十分机智创造性的半跪装作照相乞求原谅,既给了对方最高的尊重,毕竟给你跪下了;同时也给了自己回旋的余地,因为这个姿势也可以是照相,不至于太低贱。

最后说,“Could you say …cheese‟ to me?”一方面是照相用语,即请对方笑一笑;另一方面在此时此刻又是请求对方微笑以表示对小李所犯的错的原谅;可谓非常经典。

但是显然当时在气头上的苏菲不吃这一套。

小颖这里扮演了和事佬的角色。

可惜文化背景上是站在小李的一方,因此很容易谅解小李的行为。

相信之后,她平时私下和苏菲交流时也在向她解释中国人的一些行为,可能也包括了小李的这次行为,使苏菲适应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及一些生活、学习等习惯。

苏菲事后冷静下来也回顾了整个过程。

苏菲是很聪明和善良的留学生。

当她明白小李并非有意侵犯隐私,意欲轻薄,哗众取宠等等。

且积极道歉和传递友好信号后,且从意义上说,小李并未给苏菲带来实质性的伤害,哪怕是损害。

当然,苏菲是个宽容豁达有很高修养的人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原因。

总之,她的素养,使其通过价值判断,觉得这是件小事。

于是当她四天后,见到小李,就主动打招呼传递友好信号。

第四阶段——重归于友好对于小李和苏菲相互传递友好信号,双方都做出了积极回应。

促使双方最终重归于友好。

但是,正如伤口愈合,伤疤仍在;绳断了,接起来也会有个结。

因此,两人仍然面临一个尴尬的结。

聪明的苏菲,通过一个手势向小李示意要把小李的风衣取下,先放自己的风衣,然后再把小李的风衣套在她的外面。

这样,小李打完球取衣服就比较方便了。

小李也心领神会。

于是,两人就有了这种默契。

2.2.2跨文化交流现象分析案例涉及了跨文化的对焦、沟通障碍、忌讳、文化休克、非言语语言等等的相关现象。

下面来给予总结。

跨文化对焦跨文化对焦,指的是正确解读异文化。

对于欠焦的异文化,我们要过焦解读;对于过焦的异文化,我们要欠焦解读。

小李是个乐观积极的人,同时也很自信。

但是,自信的度没把握好,于是造成常常把过焦解读他人的信号。

比如,苏菲表示友好的微笑信号,小李解读成苏菲在喜欢自己;苏菲有一点喜欢小李,小李解读成她非常喜欢自己;苏菲出于礼貌的感谢,小李解读成苏菲感动。

总之,最终小李把自己定位整个过焦了。

也就是大大超过了苏菲价值观中的真实地位。

因此,把对好朋友才能开的玩笑,能说的话,对普通朋友开和说,就显得放肆了。

以至于到后来,小李把苏菲一步步地激怒。

苏菲觉得自己的隐私权和女性尊严受到侵犯。

因此,消极情绪因素占据主导。

当人的情绪因素占据主导时,也容易出现认知的过焦,进而产生过激的行为。

苏菲生气后,小李后续做的任何事情,苏菲都往消极的一面解读,最终造成过焦。

这也正是为什么小李当时做了那么多的事来表达歉意都没有得到效果的原因。

小颖对苏菲的解读就属于欠焦。

她在没有真正了解苏菲的情况下,贸然替苏菲说了没关系,最后致使苏菲斜视她。

沟通障碍在跨文化交流中,由于语言存在差异性,因此双方沟通就会出现障碍。

小李不懂法语,英语也不流利,加之当时的紧张。

因此,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歉意,只能多说些相关的话,来表达自己的重视,讨好对方的心态,以及想化解矛盾的心情。

但是外在形式、陈述内容都是些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的言辞。

因此,苏菲很难在当时领悟到小李内心所谓的重视、心态和心情。

苏菲中文不流畅,发音也不标准。

她的第一反应还是法语,因此,当她不满时,嘴里就在咕哝法语。

而小李听不懂,因此,很难做出正确的回应。

当然,皱眉、咕哝、大声说话、甚至抱怨、怒骂等等总算是传递了比较丰富的情感信息。

小李的回应就比较宽泛没有针对性,只能围绕表达歉意,和做些让对方开心的事来弥补。

跨文化忌讳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忌讳就是逆鳞,通常是不可触碰的。

一旦触碰,后果很严重。

之前打下的友好印象的基础几乎是要被颠覆的。

小李和苏菲本来见面会互相打招呼和微笑的。

这样的关系是健康的良性的。

可是后来被打破。

就是因为小李触碰了苏菲的忌讳。

无论是有心还是无心。

这里,对于苏菲来说,小李触碰了两个比较严重的忌讳。

第一是打量她的衣物并伸手抱到身上,这侵犯了她的隐私权。

第二,RF对于像法国这样的西方国家来说,是值得赞美的事物。

在他们的文化里,是怀着开放健康泰然的心态来看待RF。

而在中国,大部分人还是受传统影响,对待RF还是比较忌讳。

这就就造成了小李的尴尬表情。

在中国文化看来,一个男士不小心触碰,表达了尴尬,是种礼貌的表现。

而在西方人看来,小李的行为相当于是得了便宜卖乖。

而且是对女性的极为不尊重。

文化休克苏菲经历了小文化休克过程。

蜜月期——小李和其他同学们给她的好印象,以及她自身对中国的憧憬,对体育课的喜爱。

这些都使她感觉到北大的美好和甜蜜。

这个时期就是蜜月期。

沮丧期——小李连续触碰了苏菲的忌讳,并说了些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的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