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作业问答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作业问答题、分析题集
三、简答题
1、汉代学者有采诗的说法.班固说:”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艺文志>又说:”孟春之月,群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较其音律,以闻于天子.”<诗经>形式统一,用韵规律和韵部系统基本一致,显然经过有意识的采集和整理.
2、先秦历史散文: 我国有着悠久的史官文化传统.,<汉书.艺术节文志>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尽管记言\记事的区分未必如此严格,但有各种史官记载国家大事和君子的言行,则是可以肯定的.这些史官以其历史记载为统治者提供借鉴,在其中体现了一定的历史\政治和哲学观点.这便是历史散文,如<尚书>、<春秋>、<国语》等.
先秦诸子散文: 在诸子百家出现的战国时代,周天子的权威已婚不复存在,多个政治中心并存的现实使不同学说得以自由发展.为争取士的支持,寻找安帮定国的借鉴,一些统治者以优厚的待遇招揽游士,鼓励不同学派自由讲学议论,,处士横议、百家争鸣.这些记载不同学派的言论的散文便是诸子散文.
3、楚辞的产生主要受到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首先,是南方民歌的影响,这些民歌大多都是楚声楚调,它们简单、风雅,优美异常,音调和谐婉转,风格缠绵悱恻,抒情的意味极浓,在意境和形式上与<九歌》类似.
其次,是楚国巫风和地方音乐的影响.楚俗信巫鬼,重淫祀”,祭祀时必用歌舞娱神,在歌、乐、舞三位一体的组合中,宗教性的音乐与诗歌关系最为密切.这种巫音、巫歌和它们之中的神话传说、宗教气氛,在屈原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作品中都留下了明显的痕迹.
第三,.楚国特殊的山川风物和人文传统,为楚辞的创作提供了充分的有利条件.
4、试从思想上艺术上分析《诗经关雎》
1、《关雎》是一首出自民间闾巷,口耳传唱的情歌。它描写了一个青年小伙子,偷偷地爱上了一位姑娘那种单相思的动人情景。全诗共分三章,首章描写小伙子见到一位漂亮的姑娘,从而引起的爱慕的感情和求婚的愿望。中间一章描写小伙子求婚,苦于无法,求之不得,因而朝思暮想,寝食不安的苦恋情形。末章描写小伙子结想成梦,梦想成婚的欢乐场景。
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毛传》云:“兴也。”什么是“兴”?孔颖达的解释最得要领,他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如此诗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刘师培《论文杂记》云:“上古之时,……谣谚之音,多循天籁之自然,其所以能谐音律者,一由句各叶韵,二由语句之间多用叠韵双声之字。”此诗虽非句各叶韵,但对双声叠韵连绵字的运用,却保持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
用韵方面,这诗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这种偶韵式支配着两千多年来我国古典诗歌谐韵的形式。而且全篇三次换韵,又有虚字脚“之”字不入韵,而以虚字的前一字为韵。这种在用韵方面的参差变化,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5、论述《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的特征。孟子曾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滕文公下》)在百家争鸣的时代,要阐明自己的观点,维护自己的立场,批评其他学派,就不得不进行论辩。事实上,好辩不仅是《孟子》的特征,《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莫不如此。先秦说理文的论辩术,由《墨子》开始,逐步
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墨家重质轻文,《墨子》文章质朴无华,缺乏文采,不够生动,从而使其论辩文虽逻辑严谨,文学意味却不浓。《孟子》的论辩文,在逻辑上也许不如《墨子》严谨,但却更具有艺术的表现力,具有文学散文的性质。
《孟子》中的论辩文,也巧妙灵活地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应手地运用类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地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
利用对话体论辩文的特点,巧妙设问,缓缓道来,引人入彀,《孟子》对二难推理的灵活运用和机智的反应,使其论辩更有左右逢源之妙。
“孟子长于譬喻”。在论辩中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孟子的比喻性推理,从逻辑上来说,有些未免牵强,但却使孟子的论辩,富于形象性,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此外,《孟子》中也有少数就近取譬,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如“齐人有一妻一妾”(《离娄下》),人物毕肖,结构完整,情节生动,具有很强的戏剧性,成功地以齐人言行譬喻官场中那般钻营富贵利达之徒,讽刺他们的卑鄙无耻,揭露他们灵魂的丑恶。
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这种风格,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孟子曾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内在精神修养上的浩然气概,是《孟子》气势充沛的根本原因。同时,《孟子》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来加强文章的气势,使文气磅礴,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孟子》的语言明白晓暢,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练准确。和古奥难懂的《尚书》及铜器铭文显然不同。它继承发展《论语》《左传》《国语》等开创的新的书面语言形式,形成了一种精练简约、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可以说,后来统治了我国两千多年的标准书面语,在《孟子》那里已经成熟了。
3、屈原是怎样发展了《诗经》的赋比兴表现手法的?
从体制上看,屈原以前的诗歌,不管是《诗经》或南方民歌,大多是短篇,而屈原发展为长篇巨制。《离骚》一篇就有2 400多字。在表现手法上,屈原把赋、比、兴巧妙地糅合成一体,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品德、意识和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屈原作品,在楚人建立汉王朝定都关中后,便产生了更大的影响,“楚辞”的不断传习、发展,北方的文学逐渐楚化。新兴的五、七言诗都和楚骚有关。汉代的赋作家无不受“楚辞”影响,汉以后“绍骚”之作,历代都有,作者往往用
屈原的诗句抒发自己胸中的块垒,甚至用屈原的遭遇自喻,这是屈原文学的直接发展。此外,以屈原生平事迹为题材的诗、歌、词、曲、戏剧、琴辞、大曲、话本等,绘画艺术中如屈原像、《九歌图》、《天问图》等,也难以数计。所以鲁迅称屈原作品“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
百篇》(《诗经》)以上”(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4、汉代最盛行的文学样式是辞赋,为什么教材认为,两汉文学成就最高的是散文?
答:两汉文学的散文继先秦与战国时代,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它和唐宋诗歌、元代戏剧、明清小说分别雄踞于各个时期的文坛。虽然辞赋当时风靡一时,但辞赋“为艺术而艺术”,重于形式。而散文却关注社会,关注民生,政论、史传成“一家之言”,《史记》、《汉书》自成体例,政论文单独成篇,又是先例。两汉的散文的影响,后代不及。
5、就汉代文学而言,什么是乐府和乐府诗?
答:乐府本是古代音乐机关的名称,乐,是音乐;府,是官署;是官设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能是收集和编制歌词,配制乐谱。后来把它收集、编制的歌词也称为“乐府诗”或“乐府歌词”,简称“乐府”,这样它又是一种诗体的名称。
6、简述《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答:汉《古诗十九首》的内容主要是反映当时中下层知识分子的思想和感情,概括说有下列两类:一是写游子思妇的相思离别之苦。如《行行重行行》、《冉冉孤生竹》、《明月何皎皎》、《迢迢牵牛星》等。二是写求官不遂、仕途失意的苦闷和悲哀。如《青春陵上柏》、《今日良宴会》、《回车驾言迈》、《驱车上东门》等。这组诗虽说曲折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