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公开课教学设计【高中语文必修(统编人教版)】

合集下载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包身工》公开课教学设计共3篇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包身工》公开课教学设计共3篇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包身工》公开课教学设计共3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包身工》公开课教学设计1《包身工》是中学阶段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的一篇课文,也是一篇具备较高价值的文学作品。

在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中,该篇课文作为必修内容被纳入其中,它不仅有助于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也能够为学生成长成为合格公民而助力。

因此,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真正领悟《包身工》背后蕴含的深刻意义,是一项非常重要且也不容易的任务。

本文根据实际教学情境,设计了一节《包身工》公开课的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1.了解《包身工》的文本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2.领悟《包身工》中所传递出来的人文精神和思想内涵。

3.通过分析《包身工》所涉及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现象,提高学生对历史和社会文化的认识。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思维素质。

二、教学内容1.课前导入首先让学生浏览《包身工》的标题和目录,了解整篇文章的大体内容,并讲解《包身工》的背景和作者。

2.阅读分析让学生认真阅读《包身工》全文,注意拓展课文中的生词、习惯用语和成语,以便更好地理解全文。

学生阅读完全文后,教师提出以下问题:①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②文章写作的背景是什么?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③文章所涉及的人物和事件对历史和社会的影响是怎样的?④你认为在今天的社会中,《包身工》还有哪些启示和警示作用?3.文本分析通过分析与探讨《包身工》中的表述方式和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和文化内涵。

例如,通过夸张的叙述手法,让阅读者更加深入地体验到《包身工》中所描述的奴役和失落,并意识到作者所追求的目标——人的自由和尊严。

4.文化背景分析针对《包身工》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象,可以通过投影仪或其他工具,在教室内为学生展示相关的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感知和体验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例如,可以介绍当时的奴隶和奴隶制度、工业革命和边缘化劳动者的困境等。

5.思辨与诠释在激励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完成对《包身工》的思辨和诠释。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包身工》是一部反映旧社会包身工生活状况的小说,通过对包身工的悲惨遭遇的描绘,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和对劳动者的剥削。

1.2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生活状况,认识旧社会的黑暗和对劳动者的剥削,培养学生对劳动者的尊重和同情。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包身工》全文2.2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手法。

2.3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对课文中的历史背景、社会现象和作者的写作手法进行讲解。

3.2 讨论法组织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包身工的生活状况,认识旧社会的黑暗和对劳动者的剥削。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介绍《包身工》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4.2 讲解课文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包括历史背景、社会现象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4.3 讨论课文组织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4.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包身工的生活状况,认识旧社会的黑暗和对劳动者的剥削。

4.5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对劳动者的尊重和同情。

第五章: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复习课文,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包身工的同情和对旧社会的批判。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知识介绍介绍旧社会的其他劳动者,如长工、短工等,让学生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

6.2 对比分析比较包身工与其他劳动者的生活状况,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旧社会的黑暗。

第七章:课堂互动7.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改善包身工的生活状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2 分享成果每个小组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互相学习和借鉴。

第八章:情感教育8.1 感受劳动者艰辛让学生通过观看相关视频或图片,感受劳动者的艰辛,培养学生的同情心。

《包身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包身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包身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新闻性与文学性的统一——夏衍《包身工》教学设计教材解读夏衍《包身工》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文章,是报告文学名篇,属于“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

《包身工》真实地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包身工的高强度劳作和非人生活,用翔实的材料无可辩驳地揭露了帝国主义资本家及其帮凶压榨中国工人的罪行,提出了令人深思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文章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优秀报告文学之一,不仅富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在写法上也堪称典范,可以说是“报告与文学的完美结合”。

教学目标1.通过互文阅读与制作人物表格,了解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探究包身工制度产生的根源。

2.通过反复诵读与品味,理解作品的文学手法和抒情意味。

课前准备1.借助工具书或网络,了解“报告文学"“报告文学的新闻性”“报告文学的文学性"的相关知识,做好课前交流。

2.依据课文,制作“包身工信息档案卡片”“包身工一天作息时间表"两项表格,了解包身工生活的悲惨情况。

教学过程导入语:周立波先生曾热情赞扬说:“夏衍的《包身工》是关于产业工人的一篇材料丰富、情真意挚的报告文学,在报告文学刚刚萌芽,工人文学非常缺乏的现在,它有双重的巨大的意义。

”陈坚老师在回顾夏衍的生活与文学道路时也说,《包身工》可以说是“报告与文学的完美结合"。

作为报告文学的经典名篇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实践的代表,《包身工》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共同感受其新闻性与文学性的统一。

任务一:理解文章的新闻性阅读下面夏衍关于《包身工》的回忆,完成学习任务。

其实,20年代后期,我就着手收集包身工素材了,到了1936年才完成,前后历时达十年之久。

1927年开始,我做过一段时间的工会工作,认识了一些在纱厂工作的朋友和做工人运动的同志,从他们口中,我了解了包身工制度和他们的遭遇,我觉得非把这个地狱揭开不可。

《包身工》公开课教学设计

《包身工》公开课教学设计

《包身工》公开课教学设计《包身工》公开课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留意其新闻性与文学性是如何做到有机统一的2.阅读时注意分析和体会文中大量的细节描写3.结合文中交代的一些背景材料,把“包身工”现象放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思考一、写作背景、文学体裁1.请同学们设计出一个“小福子与芦柴棒的对话”。

示例:夜晚的对话,他们互相诉苦,并展望未来。

希望能出去,不再苦难。

要建孤儿院。

小福子因受了打骂,受不了,要自杀。

与芦柴棒的对话。

2.PPT展示“每一时代产生了它的特性的文学,“报告”是我们这匆忙而多变化的时代所产的特性文学。

”——茅盾报告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集文学和报告于一身,介入现实,关怀社会,具有批判现实、启蒙思想等职能。

自这一文体出现以来,其文体品格就被赋予“战斗”、“批判"等特性,曾被捷克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基希命名为“一个危险的文学体裁”,而要做到“不失艺术的样式和规模而同时又能正确地显示真实”,更是一项很困难的工作。

近百年来,社会生活风云变幻,报告文学作为反映现实生活的文体,发展正逢其时。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报告文学在中国崛起,正如茅盾所说:“每一个时代产生了它的特性的文学。

‘报告’是我们这匆忙而多变化的时代所产生的特性的文学样式。

读者大众急不可待地要求知道生活在昨天所起的变化,作者迫切地要讲社会,上最新发生的现象(而这是差不多天天有的)解剖给读者大众看,刊物要有敏锐的时代感一这都是‘报告’所由产生而且风靡的根因。

”3.茅盾的“这匆忙而多变化的时代”,其内容是世界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日益暴露出它贪婪的本性,对内残酷剥削压迫劳动人民,对外恣意扩张侵略。

本文写作于1936年,日本帝国主义与蒋介石买办政权合作推行殖民政策下,”在这中间的压迫还有一层是什么?明确:“带工老板”4.思考:“包身工”这种压迫的现象现在还有没有?能消除吗?老板,请给我们一个馒头吃吧!听说苏南的“金三角”(苏州、无锡、常州三地区的概称)民营企业特别火爆,小工厂、小作坊遍地开花,机械声24小时不息,富得流油的小老板碰头碰脸。

【新课标】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第7课《包身工》优质课教案2篇

【新课标】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第7课《包身工》优质课教案2篇

【新课标】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第7课《包身工》教学设计教学目的一、认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增强学生对旧社会的憎恨和对新社会的热爱。

二、学习本文在复杂记叙的过程中穿插说明、议论和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设想1.课文教学重点是在复杂的记叙过程中穿插描写、议论和说明,要求学生掌握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法。

文章的第一个难点是虚实结合的两条线索,以理清这两条线索为突破口来掌握文章的中心内容。

第二个难点是作者安排结构时把握读者的心理规律,教学中如能把握读者的这种心理态势来分析文章的结构,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课文篇幅较长,在学生速读课文后,采用讨论法,理清全文的脉络;在研究写法时,采用“设疑-议疑-释疑”的基本方式进行双向交流,理解布局谋篇时的精心安排和巧妙的构思。

同时,采取以练代讲,教师适当点拨的方法落实有关基础知识。

3.要求学生学会“三步精读法”学习课文,掌握读书的基本顺序,学会有步骤,有重点地阅读,养成仔细阅读,认真分析的好习惯。

三步精读是:第一步:初读课文。

看内容,圈圈点点,然后再想想,每小节写第二步:精读课文。

理清作者思路,掌握中心内容。

第三步:研读课文。

研究写法,理解作者为了表达特定内容,怎样选择材料谋篇布局的,写法有什么特色。

4.教学本课以“思考和练习”一、二为纲,以“单元知识和训练”的“记叙文的材料”为辅助材料,采用讨论法,口述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劳动情景,以及结合课文命题进行口头作文,着重加强“说”的训练,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时数:两教时。

教学过程:布置课前预习1.根据“三步精读法”的第一步要求初读课文。

并利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2.思考课文的“思考和练习”一、二。

3.预习“单元知识和训练”中的“记叙文的材料”短文。

第一教时一、上课开始,利用小黑板公布本文教学的主要目标:1.认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2.学习课文在复杂的记叙过程中穿插描写、说明、议论的多种表达方式。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包身工》的作者、时代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3)掌握小说的情节结构,概括故事主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小说中的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3)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底层人民的关爱,培养人文关怀精神。

(2)认识旧社会的黑暗,珍惜当今美好生活。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鲁迅《包身工》2.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及主题思想。

3.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启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及《包身工》的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关键词语、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文本解读:(1)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概括故事主题。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本。

5. 批判性思维训练:(1)让学生针对小说中的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2)组织辩论,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6.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底层人民的关爱。

(2)启发学生思考旧社会的黑暗和当今美好生活的珍惜。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作业布置1. 复习课文,总结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及主题思想。

五、课后反思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合作探讨、批判性思维训练中的表现。

3. 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针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小说《包身工》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鲁迅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包身工》公开课

《包身工》公开课

《包身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报告文学的特征和结构方式.2.了解包身工非人般的生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理解课文如何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详略。

2.学习《包身工》的写作手法:点面结合的手法;运用对比、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了解包身工的涵义和包身工制度,通过把握文章的时代意义和人文内涵。

2.开拓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起学生的社会责任和人权意识。

教学重难点:1.把握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理清两条线索,区分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

2.赏析本文的语言。

3.本文选材上点面结合的特点。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层次设计:第一课时:了解包身工的苦难生活——理清文章两条结构线索——区分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第二课时:赏析《包身工》生动的语言——鉴赏其写作手法——文章主题分析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课文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赏析其语言(一)生动的语言(二)精妙的修辞(三) 精准的表现手法三、体悟其情怀这是一群和你们一样正值花季的少女,可是她们却没有自由,没有权利。

为什么她们甘于过这种非人般的生活而不反抗呢?——无法反抗,因为她们面对的是双重压迫——中国的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的双重势力。

主题:作者以生动、真实的笔墨再现旧中国包身工的苦难生活,表达了对包身工的深切同情,对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的愤怒控诉。

四、拓展延伸PPT展示“打工仔”“打工妹”图片。

五、课堂小结往事不堪回首,历史的车轮缓慢向前行,人性的觉醒、文明的进步有一个缓慢的过程,在越来越重视人权和人道主义的今天,我们回顾历史,讨论现实,是为了历史的惨剧不再发生,是为了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是为了明天的生活更加美好!六、板书设计包身工同情(包身工)语言文学性——修辞表现手法控诉(社会)。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包身工》的作者、作品背景及现实意义;(2)掌握作品中的重要概念、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3)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作品内容;(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合理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意;(2)认识社会现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作品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2)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3)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对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批判性思考。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作品的时代背景;2. 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比较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差异,激发学生思考;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提前阅读《包身工》,了解作品内容,准备相关教学资源和素材;2. 学生准备:预习《包身工》,了解作品背景,查阅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包身工》的作者、作品背景及现实意义;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作品,了解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作品中的重点、难点内容进行讲解;5. 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比较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6. 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对作品进行评价,提出自己的观点;7.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敬意,认识社会现实;8.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9.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10. 教学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包身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1

《包身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1

《包身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7《包身工》目录一、素养目标二、教学素养三、预习任务四、作者背景常识五、鉴赏活动六、文本研读七、文本联读第7课《包身工》一、素养目标1.厘清文章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

2.体会文章在选材、组材方面的特点,学习点面结合及细节描写的写法。

3.赏析文章语言,体会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

二、教学素养在20世纪初的中国,生活着这样一个特殊的工人阶层,他们住的是十七八个人挤在一起的“鸽笼",吃的是豆腐渣熬成的稀汤和烂菜叶,干的是每天十二小时繁重的纱厂劳动。

他们没有阳光,没有欢笑,甚至也不能拥有自己——这就是包身工,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双重压榨、失去人身自由的包身工。

本文以纪实的文字预示了“没有法律,没有人道”的包身工制度必然覆灭的命运,揭示了中国革命的意义。

三、预习任务(一)给下列加点(红色)的字注音。

褴褛(lán lǚ) 谄媚(chǎn) 譬如(pì)籼米(xiān) 搽粉(chá) 蹒跚(pán shān)骷髅(kūlóu) 嘈杂(cáo) 蓬头(pénɡ)隶属(lì) 锭壳(dìnɡ) 胆怯(qiè) 莴苣(wō) 虐待(nüè)(二)辨析下列词语,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1.营利·盈利[辨词] 两者都有获得利润的意思。

“营利"指谋求利润。

“盈利”指扣除成本后获得的利润。

也写为“赢利"。

[运用] ①价值投资不能保证我们盈利,但价值投资给我们提供了走向真正成功的唯一机会。

②孤儿网,是专门从事孤残儿童和其他身处各种困境的儿童救助的非营利性网站。

2.保障·保证[辨词] “保障”指保护(生命、财产、权利等),使不受侵犯和破坏。

如:保障人身安全。

作名词时,指起保障作用的事物。

如:安全是生产的保障。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7《包身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7《包身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7《包身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包身工》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包身工》是高中人教版教材必修一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本教材在阅读鉴赏部分设置四个单元,内容主题分别是现代诗歌、古代叙事散文、记叙散文和新闻与报告文学。

这篇课文作为一篇报告文学,脱胎于新闻,以文学性叙事来展现新闻报道的内容,具有文学性与真实性双重特点。

二、学情分析学期进行过半,进入高一的学生也逐渐适应高中教学节奏。

在学生的初中阶段也曾经涉及到新闻文体的教学,如《新闻两则》,所以对于新闻这类文体具有一定了解,但对于报告文学还是第一次涉及到。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区分理解,把握报告文学的特点,体会兼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文体有何独特之处。

三、教学目标1. 了解报告文学的特征和形式,形成阅读报告文学的能力。

2. 理解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并且能够运用在平时的作文中。

3. 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形成深入思考现实问题、关注弱势群体的意识,提升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 引导学生进行点面结合写作方法的学习和运用;2. 体会包身工悲惨命运的原因,形成对人权和劳动权利的尊重意识。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六、预习要求阅读全文,了解本文大致写了什么一个事件,重点描写了谁?主要对象是怎么样的一个处境?通过对于时代背景的大致掌握,分析“包身工"现象产生的原因?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同学们,经过前面两课的学习,我们对新闻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具体的认识。

新闻是展示实时事件的一种体裁,但我们知道新闻以科学严谨性著称,在表现力和形象性方面无法和文学类的文章媲美。

由此产生了一种新的文体:报告文学,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报告文学的一篇佳作。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工人这一词,也对当代的工人有大概的了解,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中国,工人是社会的建设者,其工作是受人们尊重的、其权益是受法律保护的。

《包身工》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包身工》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增强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审美素养以及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通过学习《包身工》,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并分析文章中所描绘的旧社会包身工的生活状况,提升文本理解能力;同时,通过品味文章朴实而深刻的语言,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素养;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章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包身工》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学校
பைடு நூலகம்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材分析
《包身工》是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的一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旧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艰辛生活,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国情怀。文章内容深入浅出,语言朴实,有利于学生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结合现实生活,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与重点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教学方法与策略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教学过程
“五、教学过程”
拓展与延伸
“六、拓展与延伸”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七、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教学反思与改进
“八、教学反思与改进”
板书设计
“九、板书设计”
典型例题讲解
“十、典型例题讲解”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析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理解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学习本文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包身工的悲惨命运,认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激发学生对包身工的同情,增强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学习本文以点带面的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旧中国的上海,有一群和你们年龄相仿的女孩子,她们每天过着非人的生活,遭受着残酷的剥削和压迫。

她们被称为“包身工”。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夏衍先生的《包身工》,了解一下她们的悲惨遭遇。

(二)作者及作品介绍夏衍(1900-1995),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

著名剧作家、电影艺术家、社会活动家。

他的主要作品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

《包身工》是他于 1935 年创作的一篇报告文学,反映了 20 世纪 30 年代上海纺织厂里包身工的悲惨生活。

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以文学手段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它具有新闻性、文学性和政论性等特点。

(三)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为线索,描述了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2、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文章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8 段):写包身工起床的情景,展示了她们恶劣的住宿条件。

第二部分(9-17 段):写包身工吃早饭的情景,描绘了她们恶劣的饮食条件。

第三部分(18-25 段):写包身工上工的情景,揭露了她们恶劣的劳动条件。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章的“包身工”的含义;(2)能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分析作者表达的观点和态度;(3)能够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领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3)学会如何将自己的观点清晰、有逻辑地表达出来。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遭遇,认识奴隶性质的包身工制度;(2)培养同情心,关爱弱势群体;(3)学会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激发奋发向上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包身工”的含义;2. 分析作者表达的观点和态度;3. 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领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概括文章中描述的包身工的生活状况;2. 分析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展现出的包身工的悲惨遭遇;3. 深入领会作者对包身工制度的批判和对劳动者的关爱。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夏衍及作品背景;(2)提问:“包身工”这个词的含义,引导学生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2)让学生勾画出印象最深刻的句子,并与小组成员分享。

3. 合作探讨:(1)小组讨论:分析作者表达的观点和态度;(2)小组展示:将讨论结果分享给全班同学。

4. 分析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语言特色和写作技巧。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包身工制度的认识;(2)引导学生关爱弱势群体,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6. 总结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学习。

五、课后作业1. 请结合课文内容,简要概括包身工的生活状况;2. 分析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展现出的包身工的悲惨遭遇;3. 谈谈你对包身工制度的认识,以及如何关爱弱势群体。

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包身工》优质教案

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包身工》优质教案

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包身工》优质教案《包身工》教学设计《包身工》是一篇比较长的报告文学,也是报告文学的代表作品,不管是写作技巧,还是文章的思想内容都有许多值得我们今天学习的地方。

讲解这篇文章,我在充分的阅读文本和深入探究之上,想探索出一条长文短教的路劲,在删繁存简的基础上,我指定以下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感受包身工悲惨命运2、掌握报告文学的特征3、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领会文章主题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抓典型的细节和典型的场景,让学生慢慢体味作者表现包身工命运时所使用的表现手法,技巧,感受包身工悲惨命运。

2.难点:归纳报告文学特征,领会文章深层次情感。

三、安排课时:1课时四、教学步骤课文讲解一、导入在《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中作者说:“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

……因为这里是人间地狱。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作者也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法律,没有人道。

”,这又是一个什么地方呢?(板书:《包身工》 夏衍)二、了解本文的学习目标(学生诵读目标)1、感受包身工悲惨命运2、掌握报告文学的特征3、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领会文章主题三、解读文本(一)请同学们浏览文章,思考:你认为文中有哪些震撼人心的地方?(细节、场景)学生找:(1)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被骂做“猪猡”的人。

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

(脏乱差)(2)打呵欠,叹气,叫喊,找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

女性所有的那种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做“猪猡”的人们中间,似乎已经很迟钝了。

她们会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公然在男人面前换衣服。

(成年的女孩子丧失掉了羞耻感,可见在压迫和折磨之下精神的麻木,也突出剥削者凶残到何种地步)(3)所谓粥,是用乡下人用来喂猪的豆腐渣加上很少的碎米、锅巴等煮成的。

高中语文《包身工》教案(精选14篇)

高中语文《包身工》教案(精选14篇)

高中语文《包身工》教案(精选14篇)高中语文《包身工》篇1一、教学目的: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2、理解文中有关语句的概括作用3、认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的反人道本质,接受情感教育二、教学重点本文的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典型场面、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段所表达的深层意思,语言特色四、教学方法讲读法讨论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文导入《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文章体裁:报告文学《包身工》属于报告文学,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的代表作。

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

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其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

二、介绍作家及作品夏衍:原名沈乃熙,号端先,浙江杭县人。

剧作家、电影艺术家、社会活动家。

早年留学日本,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主编《救亡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副刊。

解放后,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部副部长等。

曾写过许多作品,代表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话剧剧本,并把小说《祝福》《林家铺子》等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

三、文章的结构把握段落、记叙、说明、议论1—8(1—5)起床的情景(6—8)包身工的来源和身份9—17(9—11)早餐的情景(12—17)分析包身工发展的原因18—25(18—23)上工的情景(24—25)在中国的纱厂因剥削包身工而飞跃膨大的趋势26—33总结全文。

概述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指出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四、在了解课文结构的基础上,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细读描写包身工一天活动的段落,感受她们所受的非人待遇,并概括包身工的悲惨遭遇。

A)分别朗读1—4段,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1、这一场面描写按什么顺序着笔,下边的分析哪一项不符合原文:A、先写打杂再写包身工;B、先写地下再写楼上;C、先写群体再写个人;D、先写环境再写人的活动(D)2、试用一个词概括穿拷绸衫裤的男子的形象。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包身工》精品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包身工》精品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包身工》精品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7.1包身工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报告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

2、引导学生掌握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并学会据此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学生的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文章中心思想。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报告文学文学性和新闻性相结合的特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文章语形象、鲜明以及句式丰富多变的特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和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教学重难点重点: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理清两条线索、区分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

难点:本文选材上点面结合的特点。

课前准备指导学生完成预习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咱们要讲一个故事,一个真实的故事。

看看这人能坏到什么程度,心能黑到什么程度,被欺负的人能惨到什么程度。

今天咱们要回顾的这段往事,被称为人间地狱。

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制度。

70多年前,在中国上海的一些工厂里,有着这样一些中国女工,他们没有基本的人权,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对于工作他们根本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包身工。

二、写作背景在20世纪30年代,具体来说是1932年“一二八”事变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个时期。

这个时候的中国是个什么情况:国民党统治黑暗,民不聊生;军阀混战,黑天暗地:列强的经济入侵,日益加剧。

中国的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和天灾的影响,农民生活极为痛苦。

在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的农村,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村女孩沦为了包身工。

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

包身工(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包身工(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包身工(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包身工(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包身工(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包身工作的意义、工作内容以及所需技能。

2.掌握包身的制作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制作、实践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包身的制作方法。

2.包身的困难点在于操作,需要学生们耐心细致地进行操作。

三、教学准备1.PPT课件。

2.黑板、彩笔。

3.短绒毛巾、棉布、针线等工具。

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向学生们介绍包身工这一职业,包身工是制作珠宝肖像的专业技术人员,包身工通过观察顾客的眉眼、身材和身份等特征,用粘土、蜡和金属粉末等材料制作肖像。

包身工在包身工作中需要有良好的审美眼光、精湛的手艺和耐心的精神。

2.讲解包身工作的内容教师介绍包身工作的内容,由于包身肖像需要反复制作,所以包身工作的每一个步骤都需要认真、细致地完成,否则就会影响肖像的质量。

包身工作的每个步骤都很重要,要求学生们严格执行。

3.讲解包身的制作方法教师向学生们讲解包身的制作方法,包身的制作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准备工具和材料。

包身的制作需要准备棉布、短绒毛巾、针线等工具。

制作过程中,还需要使用黄蜡、石膏、粘土等材料。

第二步:制作模板。

包身工需要根据顾客的形象特征,制作出一个模板,用来制作肖像。

第三步:涂上脱模剂。

在模板上涂上脱模剂,以便于在后期将制作好的肖像脱模。

第四步:制作肖像。

用粘土等材料,根据模板将肖像进行制作。

第五步:烘干。

将制作好的肖像放到烤箱中烘干。

第六步:脱模。

用特制的工具将肖像从模板上脱下来。

第七步:打磨。

将制作好的肖像进行打磨,使其表面光滑。

第八步:上色。

根据客户要求,给肖像进行上色处理。

4.制作包身教师向学生们演示制作包身的具体步骤,让学生们学会如何制作包身。

5.检查包身教师检查学生们的包身,在包身的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细节,只有规范的操作才能制作出高品质的包身肖像。

6.总结教师进行总结,引导学生们反思并总结每一步的操作方法。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包身工》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8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包身工》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82)
2.一般与个别的结合
(1)先群体,后个体。先描述一个群体的状态,再描述其中的某个个体的状态。群体为面,个体为点。(2)先平常,后特定时间。先描绘一个人或一个事物,平常是怎样一种状态或平常都是怎样做的,后描绘一个特定的时间点。平常是面,特定时间点的表现是点。3.概括与具体的结合
先概括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然后再描绘具体事例, 体现或者证明这个人或事物的确具有这个本质特点。概括为面,具体事例为点。
8.倒数第二段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它们起什么作用?
9.“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整理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
习(或当
堂预习)
②导入、
目标、重
难点呈现
③新授
④课内练
来,是无法抗拒的。”句中的“黑夜”象征什么?“黎明”象征什么?
三、点面结合常见的三种类型1.整体与局部的结合
四、作业布置: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写一段上课的
习(及检
测)
⑤课堂
小结
⑥布置作
业及预习
任务
场面。150 字左右。
总评或反思
备注
备课内容多的可以加页,课堂模式位置也可以变动。
课堂模式
内容提要
时间
设计意图方法、策略
个人备课
①检查预
一、复习导入二、探究文本
阅读最后三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6.“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营利的制度”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为什么要用“饲养”这一个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这一句中也用了“饲养”一词,其作用与表达的感情有没有不同?7.作者在这几段中做了哪些联想,这些联想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语文4.11《包身工》1教案(精品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语文4.11《包身工》1教案(精品教学设计)

4.11《包身工》教案(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的要求】1、把握课文表现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2、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1、抓住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把握课文的线索。

2、通过对文本的解读,理解“包身工”的内涵。

3、学会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复杂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

【授课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理解“包身工”的内涵。

一、课前布置预习题1.试讲述包身工的故事;2.试为包身工下定义,指明课文中对包身工的提法,并用课文中的内容具体解释。

二、导入新课在本世纪初的中国,生活着这样的一个特殊的工人阶层,他们住的是十七八个人挤在一起的鸽笼,吃的是豆腐渣熬成的稀汤和烂菜叶,他们的年龄与我们相仿,甚至更小,但他们干的却是每天十二三小时繁重的纱厂劳动。

他们没有阳光,没有欢笑,甚至他们也不能拥有他们自己――这就是包身工,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双重压榨、失去人身自由的包身工。

从本世纪的三十年代起,一个伟大的剧作家一直向人们含泪诉说着包身工的苦难生活——由学生简要讲述“包身工”的含义和“芦柴棒”的故事三、整体感知1、疏通字词(1)给加黑字注音:衍(yǎn)汀(tīng)游说(shuì)辊(gǔn)栅(shān)趾(zhǐ)骷髅(kū)(2)解释下列词语和短语中的加点词:吆喝:(大声喊叫)生杀予夺:(指统治者掌握了生死赏罚的大权,横行霸道,对人民生命财产随意处置。

生,让人活着;杀,叫人死亡;予,给予;夺,剥夺。

)呻吟:(病痛时口中发出的声音。

)一听天命:(一,全;听,听凭,听任)契据是实:(是,此)非特不能赚,还要贴补:(不但)2.浏览全文,了解文体特点以及写作背景。

这是一篇报告文学,是一种兼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文体。

说它是“报告”,是就题材来说的,它必须选择真人真事的新闻题材,迅速及时地反映生活;说它是“文学”,是就表达来说的,它必须采用某些文学的表现手法,形象生动地再观生活,如注重选材的生动、形象,布局的精巧。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一《包身工》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一《包身工》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一《包身工》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课本剖析]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选编在语文教科书第一册的第四单位,前三个单位分别是诗歌、文言文和散文单位,而第四单位属于“相同与应用”板块,学习的是新闻和报告文学,这类文体从内容上夸大真实性,要求实时、准确地反应了方方面面的社会信息,为此它往往具有深刻、鲜明的时代意义。

此中,报告文学除了纪实性之外,也具有更广阔的艺术空间,通太过析这类文体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培育学生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存眷社会,体贴时事。

[学生剖析]《包身工》作于1935年,至今已经70年了,文章所反应的也是上世纪的事,和我们现在的时代已有了很深的隔膜,现现在,优厚的生活条件使学生很难从文章中去理解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更难于理解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

曾经有位西席在传授《包身工》一文时,要修业生范读课文,当读至“打呵欠,叹息,叫喊,找衣服,穿错别人的鞋子,胡乱踏在别人的身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时,学生的声音有些异样,似乎强忍着笑,很明显,现在的学生与文章中所反应的时代的隔膜实在是存在的,别的,由于目前的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为此,有些学生虽涉世不深,但明白的工具并不少,因此,让学生注重本性化的阅读,充分变动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绪活动中,获得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拓展思维,成长想象力、思辨力和鉴别力,也是此次传授的目标之一。

[传授目标]《包身工》是我国报告文学的开山之作,作者以铁的事实,准确的数据,精炼的剖析和议论,把劳动强度最重,身分最低,报酬最差,难过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世,恼怒控诉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和劫夺中国工人的罪行,让人们深刻明白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泥土上产生的包身工制度所带来的罪恶,文章篇幅较长,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课文虽是老文章,所反应的是上世纪初的事,和现现在我们的时代有很深的隔膜,但是文章所表现的时代意义和人文内涵却是相通的,为此,此次传授可以关联实际,让学生拓展思维,举行探究和交流,对文章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身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包身工》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新闻报道内容,虽然对中国报告文学产生过深远影响,但从高中语文学习的角度来讲,一方面要继续积累语文基础知识,一方面高中学生对报告文学这种体裁达到“了解”的层次即可。

另外,从情感目标来讲,本文是进行爱国教育、人生教育的绝好素材。

本课是报告文学的典范之作,篇幅较长,学生在筛选信息的过程中会有一些难度,容易遗漏信息要点。

教学目标
1.能够借助“速读”进行自主学习,结合“学案”积累字、词、体裁等基础知识,能够辨识“反讽”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2.通过自主学习、小组交流,筛选文章重要信息,理清并说出或写出文章线索。

3.通过“引导—发现”、“合作—探究”,了解“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了解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等知识。

4.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相互勾结、残酷压榨我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5.因昔及今,升华爱党、爱国的情感,同时由人及己,思考并关注自己的生命、生活和生存的状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点面结合”手法,了解新闻背景与新闻事实。

教学难点:因昔及今,升华爱党、爱国的情感;同时由人及己,思考并关注自己的生命、生活和生存的状态。

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PPT。

2.学生通读文章一遍,列出包身工作息时间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让学生在纸上写下5个词语:自由、尊重、劳动、权利、爱。

然后开始他们三步艰难的选择: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外部力量要你抛弃其中的一项,你会划去哪个?有第二种不可抗拒的外部力量要你接着抛弃余下的两项,你又会划去哪两个?最后你剩下的两者之间只能选择其一,你会保留哪个?
导语设计:作为个人的秘密,老师不知道同学们在心灵深处坚守的是什么。

但老师知道,同学们的选择过程很艰难。

那我们就要珍惜拥有,善待生命!可是有这样一个群体,她们没有权利,没有自由,不被尊重,蜷缩在被爱遗忘的角落,她们只有劳动,劳动,劳动!她们是——包身工!(板书)
二、把握新闻事实
1.学生展示所列出的包身工作息时间表。

说明:注意关键时间,“上午四点一刻”(第一段)、“四点半之后”(第五段)、“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声响了”(第三段)。

还要注意这样的语句:“中午的干饭由老板差人给她们送进工厂里去”(第五段)、“早晨五点钟由打杂的或者老板自己送进工厂,晚上六点钟接领回来”(第一段)和“在上午十五分钟休息时间里面”(最后一段)。

2.关于新闻事实的学习。

问题一:小组自主探究,本文都记述了包身工的哪些事件?
说明:学生的展示可能会依照行文顺序进行,教师通过板书或用幻灯片展示明确。

(见板书设计)
问题二:小组自主探究,并在组内交流,在描写包身工悲惨的境遇的时候,你觉得哪些词句用得好?试作分析。

(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三”进行)
说明:一是比喻、拟物手法的运用。

如“生物在蠕动了”、“罐装的劳动力”、“饲养小姑娘”……这些富有张力的语言,让我们体会到包身工悲惨境遇的同时,也让我们感叹于精当的语言对深刻思想的表现力。

二是变换词语感情色彩的手法。

如“慈祥的老板”、“难得的佳肴”、“爱上了殴打”、“合理的惩戒”……带工老板对包身工的穷凶极恶的态度,毫无掩饰地赤裸着,人性的泯灭与天良的丧失直观地传递给了读者。

问题三:(开放性问题探讨)包身工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生活,她们的心情感觉如何?
说明:虽然学生找到了具体事件,但对文章的解读仅仅停留在认知的层面,显然不够深刻。

该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去体验包身工——作为“人”的情感,探寻生命的尊严。

三、挖掘新闻背景
1.文章除了对包身工工作生活记述之外,还写了哪些内容?
说明:旨在探究新闻背景。

(1)包身工产生的来历和身份。

(第七段-P45第四段)
(2)包身工产生的土壤和根源。

(第三段-P47第二段)
(3)作者的评论及控诉。

(其他段落)
2.包身工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说明:学生可能会找到很多原因,如水旱灾害的肆虐,父母不忍儿女饿死,昧心的带工同乡的欺骗得逞,帝国主义的压榨,中国封建势力的迫害等等。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明确,带工同乡之所以会昧心欺骗,是因为他身后的那个隐隐浮现的面目狰狞的罪恶势力与腐朽势力的勾结,对廉价、安全、没有自由的“包身工”的大量需求。

而从“包身工”身上榨取的血髓自然也养活着寄生于这个制度上的贪婪的带工老板。

这样,学生就不难理解纱厂罚规中殴打流行的原因了。

另外,由于自身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学生往往表现为面对自然灾害的一种心理无奈感,容易把水旱灾害的肆虐看作是“包身工”制度产生的原因之一。

教师不必过多纠缠于是非对错的定性判断,而要引导学生明白这样的道理: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似乎要把人推向绝望的深渊,可是越是深重的自然灾难,越能体现一个政党、政府的执政能力和人文关怀。

在特大地震、冰雪灾害面前,我们的党和政府带领全国人民积极作为,抗震救灾,体现了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执政理念。

根据授课实际情况,教师可以追问,这样的事例你还能举出多少?
四、拓展延伸
课后带领学生参观本地的工厂,进行实地采访考察,搜集资料,并要求分组撰写关于当代工人的报告文学。

一方面学以致用,在写作上有所提高。

另一方面,在点评时与原文进行比较,明确当代工人(包括打工一族)与当时的包身工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有自己的人格尊严,可以通过合同和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利。

1995年珠海一家工厂的韩国女老板因为体罚工人下跪而被工人诉诸法律,最终向工人做出赔偿并公开道歉一事就是有力的例证。

因此,与出卖自己身体和劳动、任人欺凌的包身工不同,当代工人(包括打工一族)的劳动是在追求自身更高的社会价值与社会评定,是为了自己美好的生活而奋斗,甚至是对家乡发展、社会繁荣的积极贡献。

教学反思
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