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教学中的背景资料运用

合集下载

古诗文在教学实践的运用(3篇)

古诗文在教学实践的运用(3篇)

第1篇自古以来,我国诗词歌赋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情感。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古诗文的地位日益凸显,其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也愈发广泛。

本文将探讨古诗文的魅力,以及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其作用,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一、古诗文的魅力1. 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古诗文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意境,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寥寥数语,却将诗人的思乡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2. 情感真挚,触动心灵古诗文承载着作者的情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诗人在国破家亡之际,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3. 思想深邃,启迪智慧古诗文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

如《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诫人们要勤奋学习,不断进步。

二、古诗文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1. 课堂教学(1)导入新课:教师可以利用古诗文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静夜思》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讲述李白的人生经历,让学生了解诗人的情感背景。

(2)阅读指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文的内涵,感受诗人的情感。

如在教学《春望》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3)比较鉴赏:将不同诗人的作品进行对比,让学生了解不同诗人的风格特点。

如将杜甫的《春望》与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两位诗人不同的情感表达。

2. 课外活动(1)诗词朗诵比赛:组织学生参加诗词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和审美情趣。

(2)诗词创作:鼓励学生模仿古诗词进行创作,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3)诗词知识竞赛:举办诗词知识竞赛,丰富学生的诗词知识,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三、古诗文的传承与发展1. 教育部门应重视古诗文的传承,将其纳入教育体系,提高学生的古诗文素养。

2. 教师应深入研究古诗文,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如何使用背景材料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如何使用背景材料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如何使用背景材料古诗词是生命的歌,是美的化身,是值得后人咀嚼、消化、回味的精神食粮,诗词的教学需要用心灵去捕捉诗的意象和境界。

然而古诗词离现今年代久远,理解起来不容易,不了解李白当时的人生经历,就不能理解《独坐敬亭山》中诗人那“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中的那份相知;不了解杜甫的坎坷遭遇和艺术追求,就很难体会出《月夜》“独看”写尽了天下离人的悲苦。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想准确把握古诗词的含义,就有必要联系当时的一些背景资料,打开当时的年代之窗,开启学生智慧之门,让学生能读懂诗人、理解诗意、感悟诗情,真真切切感受文字的灵性,领悟作者的人生,洞悉当时社会,诗歌教学一旦脱离背景性资料或把握不到位,必将影响对整首诗的认识和理解,更无从谈起准确理解其间所散发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哪些背景资料呢?作者信息:是古诗词背景材料的基础。

“诗言志,歌咏言”,只有知人,才能识人,因而从出生的年代、家庭状况、身份地位、生平事迹、后世影响等诸方面来感知、体验、作者独特的内心情感和思想认识,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有重要的意义。

时代背景:是古诗词背景材料的核心。

“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满于海”,观时代现状,情满于心。

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个人际遇及文化背景的不同,才成就了诗歌国度的异彩纷呈。

艺术文化传统:是古诗词背景材料的特质。

中国古典诗歌博大精深,内涵十分丰富,了解一些文化艺术传统,特别是诗歌中的一些意象的含义尤其重要。

如“柳絮”表送别离愁、“红豆”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双鲤”“鸿雁”代书信、“采薇”指隐居生活、“折桂”比喻科举及第、“击楫”指报效国家、收复失地等等。

古诗词构思精巧,多处留有艺术的空白,言虽尽而意无穷。

现实材料:是古诗词背景材料的深化。

利用生活中的活生生的实例来进一步引导和启总之,加强古诗词背景资料意义的认识,可以更丰富课程资源,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的成长,更好的基于文本,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展开与文本的对话,实现“情感的交汇和精神的同构”!古诗文学习中背景资料是一项重要的工具。

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第一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案例背景] 一:进入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难度越来越大。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高中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和教师想像的相差甚远。

早些年的高中生们对古诗词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许多学生书或笔记本的扉页上都认真地写着最喜欢的诗句,而现在这种现象已经很少看到了,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已提不起太大的兴趣。

有时,在课堂上听完声情并茂的课文配乐朗诵后,望着学生一脸冷漠,笔者心中塞满了无助与无奈。

有时,笔者在课堂上提到一句诗,很少有同学能接到下一句。

还有一部分同学对背诵古诗是应付检查。

这些情况,我陷入了思考: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了没有?然而,这些问题却往往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那在古诗词教学方面能否迎合学生达到一种默契,或许古典与流行之间就有一种默契。

[案例原因探寻]经调查了解,这种现象并非笔者所教的学生如此,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于是,笔者想:现在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已兴起了读背古诗之风,为何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古典文学底蕴反而变得如此贫乏?到底是谁伤害了我们的学生?到底是什么导致了高中生对古典诗词学习兴趣的减退?如何才能重新唤起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呢?由此,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开始了深一层地思考。

造成现状的客观原因:1课本中所选的某些诗篇确实与学生有一定距离,不能吸引学生。

如《离骚》,就有不少学生反映这首诗古奥难懂,提不起兴趣。

《离骚》虽然是我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源头,距离学生的时代比较久远。

虽然前面学生已经接触了《诗经》,但对于楚辞,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仍然是陌生的。

从字面上看,障碍特别多,学生也就没有了读下去的欲望。

2、呆板的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枪杀了学生的学习古诗词的激情。

不少教师平时教上古典诗词,篇篇逐字逐句串讲,老师讲的多,学生自己体验的时间反而少;或者似乎把一堂古典诗词鉴赏课上成了一般的文言文教读课。

语文古诗词教学实践案例(3篇)

语文古诗词教学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教学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古诗词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审美价值。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热爱,我们开展了古诗词教学实践。

以下是一篇古诗词教学实践案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基本特点,掌握古诗词的鉴赏方法。

2. 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古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三、教学内容以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为例。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播放《登鹳雀楼》的背景音乐,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关于王之涣和他的作品。

(二)新课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登鹳雀楼》的创作背景和作者。

2. 学生朗读《登鹳雀楼》,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三)鉴赏诗歌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四)拓展延伸1. 教师出示与《登鹳雀楼》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意境。

2. 学生创作与《登鹳雀楼》意境相似的诗歌,锻炼自己的创作能力。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词鉴赏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音乐、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氛围。

2. 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结构、韵律和情感,有助于学生掌握古诗词鉴赏的方法。

3. 通过拓展延伸环节,学生创作了与《登鹳雀楼》意境相似的诗歌,锻炼了自己的创作能力。

4.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丰富教学手段,如引入古诗词相关的故事、成语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诗词。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鉴赏能力有所提高。

2. 学生能够运用古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 学生在拓展延伸环节表现积极,创作出富有创意的诗歌。

高中古诗文课堂教学中背景资源的使用方式

高中古诗文课堂教学中背景资源的使用方式
加 以 阐述 。
230 ) 2 80
关 键 词 : 中语 文 古诗 文教 学 背景 资源 高
篇 好 作 品 必 然 产 生 于 一 个 特 定 的写 作 环 境 ,其 中 融 合 了 当 时 的 社会 环境 . 者 所 处 的 自然 环 境 , 作 以及 作 者 当 时 的 心 境 , 几 个 缺 一 不 可 。所 以 说 :佳 句 本 天 成 , 手 偶 得 之 。” 这 “ 妙 千 古 风 流 的 好诗 文 实 在是 可遇 而不 可 求 的 。 因此 , 作 背 景 对 古 写 诗 文 很 重 要 , 鉴 赏 古 诗 文 时 有 当然 有 重 要作 用 。 在 在 高 中语 文古 诗 文 教 学 中 , 写 作 背 景 的 介 绍 , 常 是 放 对 通

那么 , 当再 把 背 景 资 源 在 引 导学 生体 会 文 章 情 感 时 介 绍 . 则 可 以 使 他 们 进 一 步 产 生 共 鸣 —— 王 勃 只 有 二 十 七 年 的人 生 是 坎坷 的 。 幼 年 就 闻 名 天 下 , 谓 天 才 。 很 自信 , 格 却 讽 刺 别 人 , 家都 不 和 他 做 朋 友 。 很 喜 大 他
地 为 王 勃 而感 慨 。
在介绍作 者时 , 带而过 , 一 比如 介 绍 《 王 阁 序 》 滕 时— — “ 文 本
作 者 王勃 , 子 安 , 州 龙 门 人 。这 篇 文 章 是 作 者 前 往 交 趾 省 字 绛 亲途 中所 作 ” —— 非 常 简 单 , 把 重 点 放 在 了一 句 句 解 释 文 本 而 上 。 待 到 学生 知道 了 全 文 的 大 意 , 强 调 几个 重 点 字 词 、 再 特殊 句 式 , 诵 几 段 名 句 , 一 两 个 练 习 就 算 结 束 了这 一 篇 美 文 的 背 做 教 学 。 样 重 言 而 轻 文 的 做 法 既影 响 了学 生 的视 听 , 这 又妨 碍 了 他 们 对 文 章 的理 解 和对 美 的 欣 赏 , 他 们 即使 背 诵 , 是 小 和 使 也 尚念 经— — 有 口无 心 , 损 害 了 诗 文 存 在 的 意 义 。 课 改 更是 更 新 明 确 地 提 出 了 “ 受 和 鉴 赏 , 考 和 领 悟 ” 目标 , 求 学 生 感 思 的 要 “ 阅读 优 秀 作 品 , 味语 言 , 受 其 思 想 、 术 魅 力 , 展 想 象 品 感 艺 发 力 和 审美 力 ” 。 那 么背 景 资源 应 该 如 何 介 绍 呢 ? 背 景 资 源 是 开 始 学 习的 引 子 古 诗 文 的写 作 背景 可 以 放 在 课 文 学 习 之 前 .用 来 激 发 学 生 的 阅读 兴 趣 , 人 人 胜 。 以《 王 阁 序 》 引 滕 为例 ,滕 王 阁 序 》 《 的 写 作 背 景 是 史 书 记 载 的 一 个 有 趣 的 故 事 : 勃 省 亲 , 经 洪 王 路

试论背景知识在古诗文学习中的作用

试论背景知识在古诗文学习中的作用

试论背景知识在古诗文学习中的作用摘要:我们学习研究古诗文必须对写作背景有一个详尽的了解,唯其如此,品评才会有意义、有价值。

不但教师本人了然于胸,还要恰当地、详尽地让学生了解。

因为了解背景知识,有利于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文本,不至于过高评价或者降低评价;有助于学生对同类作品的归纳概括,牢固掌握所学知识;有助于学生对不同类作品思想内涵的恰当定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关键词:背景知识;古诗文;作用;文本作者简介:洪宇霄,任教于河南省鹤壁市第四中学。

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出自《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孟子的这一原则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历代文学批评家所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

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说:“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

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

因此,我们学习研究古诗文必需对写作背景有一个详尽的了解,唯其如此,品评才会有意义、有价值,不但教师本人了然于胸,还要恰当地详尽地让学生了解。

为此,笔者就背景知识在古诗文学习中的作用作了以下探讨:一、了解背景知识有利于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文本,不至于过高评价或者降低作者及作品的价值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如果直接入题引导学生学习,学生会有诸多疑难问题:第一,仅仅因为顽童抱走茅草就骂他们为盗贼,是不是有损作者形象?第二,“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也足”,由此断定,他至死不悔的舍己为人的精神是否有刻意拔高之嫌?如果我们首先把写作背景及作者经历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让学生了解,肯定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生长在士大夫家庭,怀有“致君尧舜上”的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应试不第,过着贫困的日子。

巧用“三招”,感悟诗境——古诗教学中相关背景的有效渗透

巧用“三招”,感悟诗境——古诗教学中相关背景的有效渗透
州 作 汴 州 。 ” 示 了 南 宋 统 治 阶 级 忘 记 国难 、 且 偷 景 诗 来 处 理 , 图让 学 生 明 白春 天 江 南 的美 丽 。可 当 揭 苟 试 安、 寻欢作乐的丑陋嘴脸 。“ 去原知万 事空 , 死 但悲不 我 了解 了《 船 瓜 洲 》 泊 的写 作 背 景 后 , 到 自 己是 如 此 感 见 九 洲 同 。” 游 的绝 笔 之 作 道 出 了北 宋 末 期 外 敌 入 的 浅 薄 和 无 知 陆
如 不 了解 安 史 之 乱 , 不 能 理 解 杜 甫 《 官 军 收 河 南 把 握 。一 位 教 师 在教 学 《 出 净 慈 寺 》 , 了 引导 学 就 闻 晓 时 为 河 北》 初 闻涕泪满衣 裳” 中“ 的喜 悦 ; 了解南宋 王朝 生 了解 这 是 一 首 与众 不 同 的送 别 诗 , 拓 展 其 他 的送 不 就 的 腐 败 , 很 难 体 会 李 清 照 在 《 日绝 句 》 “ 当作 别 诗 与其 作 对 比 :寒 雨 连 江 夜 入 吴 ,平 明送 客 楚 山 就 夏 中 生 “ 人杰 , 死亦为鬼雄” 流露 出来 的豪迈壮语 。 自文老 孤 ” — 多 么 孤 单 冷 清 ;孤 帆 远 影 碧 空 尽 ,唯 见 长 江 所 王 — “
武 学 中 的 招 数 。 议 如 何 在 古 诗 教 学 中有 效 地 渗 透古 浅 诗 的 背景 资 料 。 遇 , 时 的他 再 次 被 起 用 为 相 。 曾 两 次 辞 官 而 未 获 此 他 准 , 而 他 的赴 任 是 勉 强 的 、 心 的 。就 在他 上 任后 。 因 违
舟蓑笠翁 , 独钓寒 江雪 。” 这是柳 宗元 被贬永州后 , 不 用 , 是 为 后 人 所 津 津 乐 道 。 在 教 学 中 , 避 免 不 了 更 我 也 畏 险恶 、 立 孤 傲 的情 操 。 “ 风 熏 得 游 人 醉 , 把 杭 传 统 的 理 解 , 抓 “ ” 大 做 文 章 , 它 当 做 一 首 写 独 暖 直 紧 绿 字 把

背景资料让古诗词教学更精彩

背景资料让古诗词教学更精彩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2022.06文|李红云古典诗词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其悠远的意境、深刻的主题、丰富的情感,并不仅仅存在于几十个字中,同时与诗人创作时的历史背景、社会形态以及当时的心境都有着直接联系。

因此,教学古诗词不能局限在语言表层,而要将学生的思维放在古诗词的整体背景下,探寻诗词的价值。

一、借助生平经历,在知人背景下解构古诗词任何一篇文章的形成都不是随心所欲的,古典诗词更是诗人直观层面的感受,是诗人生命经历、情感波折下的产物。

不同的诗人有着不同的特点,他们迥异的生平遭遇和性格特征,都对创作相应的作品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六年级上册中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出自苏轼之手,很多人从诗歌的内容着眼,将其定位于一首描写杭州西湖夏日雨景的写景诗。

诚然,这首诗的四句话分别从云、雨、风、水四个层面展现了夏季之雨大而猛的特点,但仅仅理解到这一步,就算真的掌握了这首诗吗?正所谓“诗言志,词传情”,诗歌中蕴藏着独特而丰富的情感,是从语言文字的表层所无法洞察的,必须要与其具体的写作背景相联系。

如果能够结合苏轼的生平经历以及创作这首诗的背景,就会对这首诗形成完全不一样的解读。

苏轼是流传千古的文豪,在文学、书法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其政治仕途相对失意,因为政见不合,被贬到杭州,但他生性豪爽,常常能够笑看人生挫折,诗词之中流露出自己积极乐观的精神。

带着这些认知,学生再次走进这首诗,对诗句的理解就会更深刻。

如最后两句“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经历了一阵狂风暴雨之后,迅疾之下,望湖楼下的浩渺之水,就恢复了往日的平静,水天相接,彼此交融……与苏轼的生平联系,就不难读出诗句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苏轼借助这两句诗好像在说:即便如夏天风雨一般猛烈的灾难与挫折,我也能静如止水一般地去面对,就像这望湖楼下的水面,迅速恢复平静。

就这样,诗人的生平成为了学生全面、深刻解读诗词的凭借,而诗词又成为了对话诗人的有效载体。

古诗教学实践研究报告(3篇)

古诗教学实践研究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古诗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古诗教学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为了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本报告通过对古诗教学实践的观察和分析,探讨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期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

二、研究背景1. 政策背景:近年来,我国教育部门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将古诗教学纳入小学语文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2. 理论背景:古诗教学理论主要包括文化传承理论、审美教育理论和情感教育理论。

这些理论为古诗教学提供了理论指导。

3. 实践背景: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等。

三、研究目的1. 探讨有效的古诗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古诗教学参考,提高教学水平。

四、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古诗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

2. 观察法:观察古诗教学过程,分析教学效果。

3. 问卷调查法: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古诗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4. 访谈法:访谈教师和专家,了解他们对古诗教学的看法和建议。

五、研究结果与分析1. 教学方法探讨(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与古诗内容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2)比较教学法:将不同时期的古诗进行对比,帮助学生了解历史背景,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3)吟诵教学法:引导学生吟诵古诗,培养他们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4)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古诗,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教学效果分析(1)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明显提高,课堂参与度增强。

(2)学生的古诗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得到提升。

(3)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

3. 存在问题及对策(1)问题:部分教师对古诗教学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方法单一。

背景资料让古诗词教学更精彩

背景资料让古诗词教学更精彩

龙源期刊网 背景资料让古诗词教学更精彩作者:李生华来源:《新课程学习·上》2015年第02期古诗词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

小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既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文学素养,又可以从情感上、思想意识上得到美的体验,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因此,古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古诗词教学,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读、写的层面上,而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古诗的意境,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古诗文素养。

通过了解时代背景资料,理解诗词含义则会让古诗词教学更精彩。

古诗词离我们的生活年代久远,学生和诗人之间往往会产生情感距离,理解起来不容易,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情趣也深受影响。

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想准确把握古诗词的含义,就有必要联系作者生平、时代背景、个人抱负等背景资料,让学生能读懂古诗词,理解诗词中的含义。

教师如果不顾及这些就照本宣科开始讲古诗词,学生的情感就难以与作者相融产生共鸣,难以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进而难以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感情,进行有感情朗读。

我个人认为,只有把作品放在当时的背景中去理解,学习古诗词才会更切合学生实际。

所谓“文如其人”,其实,诗也如其人。

绝大多数诗人都是借诗抒情或借诗寓意的。

我在让学生学习一首古诗词时,都要让学生了解诗人,了解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这样学生才能更深入地解读诗词的内容。

如张志和《渔歌子》中的“斜风细雨不须归”,这里的“不须归”不是因为作者不能归,而是因为不想归。

原本作者钓的就不是鱼,而是那份悠闲自在,表面看表达出作者对山水江湖、自由恬淡生活的依恋。

结合作者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张志和因生活在唐朝由盛而衰的转变期,因才华出众受肃宗李亨赏识,任命为待诏翰林,却不慎因事得罪朝廷被贬,不久又遇赦回到京城长安。

“安史之乱”对他的思想和处世立身产生了消极影响。

他看破官场,以奔丧为由请求辞官返家。

因此,“不须归”还有作者不愿再次入朝为官的意思,更让学生品味出诗人高远、冲淡、悠然脱俗的意趣。

背景资料在古诗词教学中的教学方法

背景资料在古诗词教学中的教学方法

教学创新新课程NEW CURRICULUM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篇佳作数不胜数、精练优美的语言、生动多彩的形象,这些都是让我们现代人叹为观止的。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具有独一无二的存在价值,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发展的结晶与见证,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可是,由于古诗词离当今年代久远,理解起来不容易,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也深受影响。

因此,笔者认为在古诗词教学中,除了对古诗词意思单纯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联系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及个人政治理想等背景资料,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能读懂诗人、诗意和对诗歌所赋予的情感,真实感受到古诗文本身的精髓和丰富的人文精神。

一、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一)思想上仍存在对古诗词认识的误区1.对其历史定位的错误判断。

现在有些人往往重于现实,承继了那种对古老文化轻视的态度,有些家长这样,有些老师也是如此。

他们对古代文化的定位仍然很低,把古诗词看做无足轻重,甚至只是单纯应付考试。

2.事实上,古代诗词的讲解除了应付考试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就是可以成为了解古代人民生活的一扇窗户。

众所周知,我国的各种名著大都是用文言文写的,如果没有一些古诗词知识,很难看到这扇窗户外面那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世外桃源。

泱泱大国几千年的古老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脱离了它,祖先遗留下的五千年文化精髓和精神的存在是没有意义的。

(二)教师个人修养的原因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快餐文化是比较受欢迎的。

例如“百家讲坛”。

绝大多数人没有受过严格的国学训练,一些理论大都是临时“拾来”的,所掌握的是一些表面的东西,绝大部分老师给学生讲课时也照本宣科,解释几个字词,翻译一遍大意即可。

在教学中一些教师认为,只要学生掌握字词及翻译就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定位在识记和浅层理解),往往忽略了写作背景、情感因素等方面,因而影响了古诗词教学的教学目标。

往往把诗分解得支离破碎:作者介绍、解题、释词、译句、分层、内容、主题、艺术手法等没有一处遗漏,这种教条式的教学忽视了古诗词本身所想要表达的情感及丰富内涵,同时剥夺了学生对古诗词审美对象的感知,更抑制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热情。

背景资料让古诗词教学更精彩

背景资料让古诗词教学更精彩

背景资料让古诗词教学更精彩作者:李小红来源:《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1年第05期诗词是生命的歌,是美的化身,是值得后人咀嚼、消化、回味的精神食粮。

可是,古诗词离现今年代久远,理解起来不容易,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情趣也深受影响。

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想准确把握古诗词的含义,就有必要联系当时作者生平、时代背景、个人抱负等背景资料,让学生能读懂诗人、诗意、诗情,真真切切感受文本的魅力和丰富的人文精神。

一、凭借资料,走进诗人古诗词大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不了解这些历史背景,就不能深刻理解古诗词。

只有把诗人及其作品放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中,特别是放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中,才有可能看到其诗歌的奥妙。

就作家所处的时代而言,不同时代的作家,其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内容和寄寓的情感是不同的。

盛唐的李白,盛极而衰时期的杜甫,晚唐的杜牧,其作品打下的烙印是不一样的;北宋的苏轼,南宋的陆游,其诗作中所反映的社会内容也是不一样的。

因此,只有把诗人放回当时的那个年代,才可以真正理解诗人当时最真实的情感世界和人生态度。

例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如果从字面上理解,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说一叶孤帆越行越远,慢慢地,帆影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诗人的眼中只有那流向天际的长江水。

如果教学中教师能够抓住“孤帆”,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走近诗人当时的情感世界,就能真正感受到诗句所承载的情之真、意之厚。

当时正值大唐“开元盛世”,从湖北武汉东去江苏扬州,沿江皆是繁华之地。

李白伫立在长江边,难道他真的只看到了一艘小船吗?那为什么他说是“孤帆”呢?可让学生说一说:透过一个“孤”字,还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李白只看到孟浩然的船,他的目光只注视着孟浩然的船。

只看着那只船,说明他们的感情非常深厚)抓住一个“孤”字,凭借背景资料,让学生看到了一个重情重义的李白!二、巧用资料,理解诗意古代詩词中所表现的主题思想和诗人感情,往往与作者所处的那个时代社会和个人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

让背景资料的引用为古诗文教学增色添彩

让背景资料的引用为古诗文教学增色添彩

让背景资料的引用为古诗文教学增色添彩作者:陈海良来源:《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6年第05期应新课标的要求和受大语文教学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了古诗文教学中背景资料引入的重要性。

他们走出了那种只求功利,为考试而一味强调字、词、句、段落、篇章理解的纯知识授课。

认识到了背景资料补充的必要性:它可以丰富课堂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它能将文章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有机结合,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只浮于表面,能知其然,而更知其所以然。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泛泛引用,引用不切时机等诸多问题,因此,背景资料如何引入,何时引入又成了新的问题,我们的一些教师从不引入的误区中出来又走入了另一个泥沼,即泛泛引入,无关痛痒地简单交代,作者介绍、背景理解无一例外都放在了教学的第一环节,叫几个学生讲一讲,亦或自己念一念。

教学形式枯燥无味,教学内容生涩硬输,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本文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就古诗文教学中背景资料选择的合适性和适时性上谈些浅略的看法和感想。

一、背景资料的补充到底该如何筛选,又该何时进行背景资料是指与课文相关的,对人物、情节和内容有作用的资料。

通常包括作者介绍、写作目的、社会背景、科学知识、文化背景等。

但是古诗文教学资料的补充不是每堂课都要面面俱到,我们应根据需要加以筛选,否则,不但不能提高课堂效率,还会徒增学生负担,适得其反。

我们教师在上课之前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难点和重点,选择合适的资料补充给学生,不能让材料喧宾夺主,更不可让材料成为大杂烩。

从教学实际而言,如果作者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人物,那么大可不必在姓名、字号、籍贯等内容上大费周折,有时甚至可以忽略不讲;而对于学生第一次接触的作者而言,我们就应该做比较详细的介绍,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查阅该作者的相关资料,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补充。

从教学目标来说,一位作者所涉及的背景资料非常多,我们不可能在一堂课上来个满堂灌,应选择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的内容,与教学有关的内容要,无关的内容坚决不要。

巧用背景资料悟诗情

巧用背景资料悟诗情

巧用背景资料悟诗情在古诗词教学中,适当的背景介绍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情感,培養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有着重要的意义。

尤其是在特定时代特定背景下创作的作品,背景介绍更有助于学生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本文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秋思》为例,谈谈背景资料在课堂教学中的妙用。

标签:背景资料儿童的视角古诗教学情感体验2011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古诗文提出更具体的要求。

新课标中规定:第一学段学习目标是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学习目标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诗文大意。

由此可见,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目标都指向了学生的诵读和个人情感体验,第二学段古诗文在第一学段的基础上于领悟诗歌内容上有所提升,更注重通过诵读体会、理解作品内容,领悟诗文所表达的情感。

因此,情感体验和理解诗文内容也成为学习古诗文的重要目标。

如果在教学时教师巧妙引导学生了解诗歌创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自然就能够让学生领悟诗文大意并从中获得丰富的个人情感体验。

一、背景资料对古诗教学的意义背景资料一般包括创作背景、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

在古诗词教学中,巧妙地引入作者背景资料,对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领悟诗人情感表达,培养孩子对诗歌的学习兴趣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特别是在特定时代特定背景下创作的古诗,背景资料更是除文字本身外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的另一条重要路径。

如果教师直接出示古诗作者的背景资料,这样做虽然节约了课堂时间,但是却让学生失去了质疑的机会和自主思考的过程,不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失去了品味古诗文字的能力。

教学中学生不仅不理解古诗内容,还要花费大量的精力背诵和默写,这样就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每一首古诗都包含了作者主观的审美感受,诗歌更是作者的真情流露。

所以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背景资料,注重激发学生个人体验和想象,提高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

古诗教学中的教学资源如何开发利用

古诗教学中的教学资源如何开发利用

古诗教学中的教学资源如何开发利用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情感内涵。

在教学中,如何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让学生更好地领略古诗的魅力,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深入挖掘教材资源教材是教学的重要依据,其中的古诗选文往往经过精心挑选和编排。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注释、赏析、课后练习等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对于注释,不能只是简单地让学生读一读,而要引导他们思考注释所提供的信息对于理解诗句的作用。

比如,一些生僻字的读音和解释,能够帮助学生顺畅地朗读诗句;对于历史背景、作者生平等的注释,则有助于学生体会诗人创作时的心境。

赏析部分通常会对古诗的艺术特色、主题思想进行简要的分析,教师可以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例如,通过赏析了解古诗的修辞手法,然后让学生在诗句中找出具体的例子,并尝试模仿运用。

课后练习则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和巩固,教师可以根据练习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如背诵、默写、仿写等。

二、利用多媒体资源多媒体资源能够为古诗教学带来生动直观的感受。

通过图片和视频,可以展示古诗所描绘的场景。

比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播放庐山瀑布的视频,让学生亲眼目睹那飞流直下的壮观景象,能够更好地理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所表达的雄伟气势。

音频资源也不可或缺。

优美的古典音乐能够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聆听中感受古诗的韵律之美。

同时,专业的朗诵音频可以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朗读示范,帮助他们把握古诗的节奏和语调。

此外,还可以利用动画形式来呈现古诗的故事内容,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比如《游子吟》,通过动画展现母亲为即将远行的孩子缝补衣裳的情景,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母爱的深沉。

三、引入相关历史文化资源古诗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涵。

教师可以讲述诗人的生平经历、所处的时代背景,让学生明白诗人创作的动机和情感来源。

古诗词教学中背景资料的运用

古诗词教学中背景资料的运用

古诗词教学中背景资料的运用作者:邓小琴来源:《江西教育C》2020年第11期古诗词以精练的文字表达深厚的意蕴,常常“言近而旨远”,语言含蓄凝练,意味隽永,浸润着诗人的情感。

教师要运用背景资料,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时代背景及相关的典故等,阐释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独特的人生感悟,领悟诗歌的人文精神,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古诗的意蕴和精髓。

笔者结合当下小学古诗文教学的现状及自身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在古诗词教学中运用背景资料的策略。

一、链接背景资料——晓诗人古诗词的创作离不开生活,古诗词能反映现实生活,也能折射出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诗词中有故事,诗词中有生活,诗词中有文化。

学生不了解古诗词背后的故事,就难以感悟古诗词中的精神和文化。

因此,只有把古诗词和诗人还原至当时的时代背景及文化背景,才能更好地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更好地把握古诗的意蕴。

例如,在《泊船瓜洲》教学中,教师首先链接作者王安石的人物背景资料,通过描绘王安石的人生轨迹,告知学生《泊船瓜洲》是作者第二次从家乡出发,在进京上任宰相的途中所写。

接着,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带着怎样的心情上路的,为什么是这样的心情……在一连串的疑问中开启这首古诗的学习。

在体会诗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时,可以结合“京口”“瓜洲”“钟山”三个地方的地理位置,读出作者对家乡的不舍。

教师要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走进诗人当时的内心世界。

借助背景资料,学生看到了一个鲜活生动、有血有肉的王安石。

教师通过链接作者人生经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更深一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链接背景资料——悟诗韵古诗词短小凝练却意蕴深厚,集中体现了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折射出作者的人生经历和社会生活。

倘若学生对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人生经历不了解,则难以感悟诗韵。

例如,不了解韩愈虽人过半百却事业有成,文学上卓有建树,人生春风得意,就难以体会《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传递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就不会了解“春草”所承载的力量和意蕴;不了解杜甫因陕西旱灾来到四川定居成都,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学生也难理解杜甫在《春夜喜雨》中那一份发自内心的欣喜,那一颗心系百姓的拳拳之心;不了解李贺少年成名却家道中落,举仕无门,从军无路,潦倒一生的人生经历,就不能真正感受《马诗》中“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更不能体会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哀。

人教版初中语文知识点解析古诗文的背景与意境分析

人教版初中语文知识点解析古诗文的背景与意境分析

人教版初中语文知识点解析古诗文的背景与意境分析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瑰宝之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于古诗文的学习和理解,不仅有助于学生对于古代文化的认知,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本文将从背景与意境两个方面对古诗文进行分析,以期帮助初中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文。

一、背景解析1. 时代背景古诗文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情况。

学生在学习古诗文时,要了解古代社会的基本情况,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境和主题。

例如,在学习《静夜思》时,可以了解唐朝的繁荣和安定,这样才能深入理解作者感受到的那种宁静和思绪起伏。

2. 文化背景古诗文是文化的结晶,反映了当时的文化特点和价值观念。

通过了解古代文化的基本要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比喻、隐喻等修辞手法。

例如,在学习《登鹳雀楼》时,可以了解到古代文人对于壮丽景色的钟爱以及对功名利禄的追求。

二、意境分析1. 词语解读学习古诗文时,学生需要通过对古诗文中的词语的理解来把握整个句子的意境。

通过了解古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古诗文的表达。

例如,在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学生可以了解到“明月几时有”中的“明月”指的是明亮的月亮,“几时有”则是对自然现象的疑问,通过这样的解读,能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2. 意象描绘古诗文常常通过描绘意象来表达主题和情感。

学生在阅读古诗文时,要仔细品味诗文中的意象,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感受和思想。

例如,在学习《登鹳雀楼》时,诗人通过描绘鹳雀楼的高耸和险峻,来表达自己对壮丽景色和名利追求的热爱和渴望。

3. 情感抒发古诗文是诗人的情感表达,通过对古诗文情感的理解,学生能够领略到古代诗人的感受和思考,从而培养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

例如,在学习《静夜思》时,学生可以感受到作者在静夜思考家乡的思念之情,进一步感悟到家国情怀的重要性。

总之,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通过对背景与意境的分析,能够帮助初中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文。

背景知识与古诗文教学

背景知识与古诗文教学

背景知识与古诗文教学咱中国的古诗文,那可是文化宝库里的璀璨明珠呀!可怎么教孩子们学好古诗文,这里面可有大学问。

想想看,古诗文离咱们现在的生活好像挺远的,那些词句、意境,孩子们理解起来不容易。

这时候,背景知识就派上大用场啦!比如说李白的《静夜思》,孩子们可能会读会背,但能真正懂诗人为啥在寂静的夜晚思念家乡吗?这就得靠背景知识啦!李白当时一个人在外漂泊,举目无亲,夜晚的安静让他心里的孤独和对家的想念一下子涌了出来。

要是孩子们知道这些,是不是就能更真切地感受到诗里的情感啦?再比如杜甫的《春望》,写的是国家战乱,百姓受苦。

孩子们要是不知道当时的社会背景,怎么能明白杜甫为啥那么忧愁,为啥会写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样的诗句呢?那背景知识都包括啥呢?有诗人的生平经历,像他们的成长环境、遭遇的挫折;还有当时的社会状况,是繁荣昌盛还是动荡不安;甚至是一些风俗习惯、文化传统,这些都能帮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古诗文。

咱们老师在教古诗文的时候,可不能干巴巴地只讲诗句,得把背景知识巧妙地融合进去。

比如说,讲一首诗之前,可以先给孩子们讲个小故事,把诗人的经历或者当时的社会情况变成有趣的情节,孩子们肯定听得津津有味。

或者让孩子们自己去查查资料,了解一下背景,这样他们学起来更有主动性。

你想想,要是孩子们对诗人的故事都清楚了,对当时的社会也了解了,再读古诗文的时候,那感觉能一样吗?就好像他们穿越回了古代,亲眼看到了诗人在写诗,能不印象深刻吗?而且呀,了解了背景知识,孩子们对古诗文的记忆也会更深刻。

因为他们明白了诗里的情感和道理,不是死记硬背,这样记住的东西才不容易忘呢!所以说,背景知识对于古诗文教学,那简直就是如虎添翼!咱们可得好好利用,让孩子们真正爱上古诗文,感受咱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古诗背景资料的作用

古诗背景资料的作用

古诗背景资料的作用
哎呀呀,古诗背景资料那可太重要啦!就好比你去一个陌生的地方
旅行,要是没有地图和介绍,你能真正了解那个地方吗?古诗也是一
样啊!
比如说李白的,要是你不知道他当时是在异乡漂泊,思念家乡的时
候写的,那你能深切体会到他那种“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浓浓
思乡之情吗?肯定不能啊!(就像你不知道朋友为啥难过,怎么能真
正理解他的心情呢。


再看看杜甫的,要是不了解当时安史之乱的背景,你怎么能感受到
他“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那种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百姓苦难
的同情呢?(这就好像看一部电影不知道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很多
情节就会觉得莫名其妙呀!)
古诗背景资料能让我们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我们能知道他们在什
么情况下写出这些千古名句,能明白他们的喜怒哀乐。

(这不就像你
了解了朋友的经历,才能更好地懂他一样嘛。


而且啊,有了背景资料,我们还能更好地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隐喻。

比如“柳”常常代表着离别,“月”往往象征着团圆。

(这和我们看到红色就想到热情,看到蓝色就想到冷静不是一个道理嘛。


你想想,要是没有这些背景资料,我们读古诗不就像在黑暗中摸索吗?(那多无趣呀,就像没有灯光的舞台,啥也看不清。


古诗背景资料就是打开古诗大门的钥匙,它能让我们领略到古诗那无尽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

所以啊,千万可别小瞧了古诗背景资料的作用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文教学中的背景资料运用
白银市第十一中学张仁娜
【内容摘要】: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古诗文无一不是流传千秋、令人叹为观止的名家名作。

古诗文教学中情景创设与课堂氛围、情感体验都有密切的关系,了解古诗文教学中常见的背景资料类型,在教学中恰当处理背景资料,可以更好的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赏析古诗文。

【关键字】:古诗文教学;创设情境;背景资料
古诗文是中国古代灿烂辉煌的文化史上一朵奇葩,它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在新版的中学语文课本中,独占一席之地。

古诗文教学的情境,是与古诗文内容有关的课堂气氛与情感体验的总称。

古诗词教学情境的创设中,适时适量地介绍、补充一些背景资料必不可少。

本篇论文将从古诗文常见背景资料的类型和如何恰当处理古诗文教学中的背景资料两方面阐述自己的观点。

一、古诗文常见背景资料的类型:
背景资料指的是与诗文内容相关的时代状况、人文地理、作者思想、生活经历等资料。

中国古诗文的发展源远流长。

在文学作品庞杂的背景资料中,首先要找出与古诗文教学相关的背景资料类型:
1.作者信息:是古诗文背景材料的基础。

“诗言志”,只有知人,才能识人,因而从出生的年代、家庭状况、身份地位、生平事迹、后世影响等诸方面来感知、体验、作者独特的内心情感和思想认识,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有重要的意义。

古诗文创作,是文人的经历感受、思想情感的文字化。

每一首古诗词都饱含了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态度与情感。

不了解李清照的身世经历,就难理解“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的惜春之情与“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孤苦哀愁的对比。

2. 时代背景:是古诗词背景材料的核心。

“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观时代现状,才会将意领于胸,情了于心。

许多古诗词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不了解这些历史背景,深刻理解古诗词是不可能的。

不了解唐末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就很难理解杜甫在《石壕吏》中所反映的百姓愁苦。

正是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个人际遇及文化背景的不同,才造就了古诗文国度的异彩纷呈。

3.艺术文化传统:是古诗文背景材料的特质。

中国古典文学博大精深,内涵十分丰富,了解一些文化艺术传统,如文学流派的发展及创作理念,是影响作家创作的重要因素之一;还有诗歌中的一些意象的含义也及其重要。

因为诗歌中的意象往往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

如“柳”与“留”谐音,古人常折柳送别,表示对亲人朋友的留恋与不舍,在古诗中出现会表达送别离愁之意。

4.典故资料:是古诗文背景资料的拓展。

不用讲,所有的老师都明白,要是学生明白诗词的完整意思,所涉及的典故必须讲明白,那么就有必要讲解一下典故的出处,以让学生有所收获,如:范仲淹在《渔家傲》中表现边关将士的报国激情的诗句“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让学生理解其意就要提到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的典故。

每种常见的古诗文背景资料如果要拓展开来,又会有更多更具体的相关资料,那么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我们又该如何取舍,如何恰当处理与教学的关系呢?
二、恰当处理古诗文教学中的背景资料
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编的古诗文应该说都是优秀作品,是人类文明的精华。

但是,古诗文的写作时代相距我们比较遥远,学生对文化背景了解也不深,往往使学生在学习古诗文时产生许多障碍,使学生对其感悟不深,情感体验不强,甚至导致文本价值曲解。

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我将自己对背景资料的处理运用总结如下:
1.课前预习,学生搜集资料:每篇古文学习之前布置学生查找相关的背景资料。

在我们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学生获取学习信息的方式和途径越来越多样化,同时也为学生提取可用性资料带来了难度。

学生在搜集资料时需要大量阅览一些知识,从中筛选,这无疑为拓展学生课外知识提供了契机。

2.课堂交流,学生补充资料:在古文学习之前,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资料是必须的环节,而采用学生交流的方式,则更能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探究。

学生的获取方式不同,所查资料的侧重点也不同,通过交流使资料更加全面,并能对资料很好的整合,学会处理信息的方法。

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诗歌中有些内容,如“起一经”、“四周星”、“惶恐滩”、“零丁洋”。

,对不了解文天祥的人理解起来肯定很困难。

“起一经”是曾在科举考试中中过状元,被朝廷选拔。

“干戈寥落”意思是挺身抗元的人逐渐减少,“惶恐滩”在今江西万安,因肌瘤险恶,所以叫惶恐滩,文天祥兵败后曾从惶恐滩退往福建万州。

“零丁洋”在广东中山南边的海面,文天祥被俘路经零丁洋。

这样的诗句,必须对文天祥的经历有充分的了解。

3.课堂提炼,教师强调重点:古文的背景资料主要分为必要识记和简单了解运用两部分,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强调需要识记的基本内容,提炼要点,在理解作品思想时必要插入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作品思想内涵。

如:在《小石潭记》一文中,学生对作者通过写景所表达的抑郁寡欢之情比较难理解,这时强调学生结合写作背景:本文是柳宗元参加变革失败后被贬永州所作,对作者所表现出的忧愁之情就好理解了。

4.拓展知识,突显情感教育:初中阶段正是学生性格和价值观塑造时期,孩子的天性使得他们对故事比较感兴趣,所以适当的在教学中穿插有关作者的小故事,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拓展知识面,而且能达成一定的情感教育目标。

如:在《饮酒》一诗中,穿插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作者性格,也能培养学生的骨气。

总之,能合理利用背景资料能增强学习的效果。

但不同的课文不同的背景资料要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不可笼统运用。

【参考文献】
[1]《中语文教师教学用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古诗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

[3]唐自群,《古诗文教学现状分析及其对策》,载自豆丁中文文档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