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学案说课材料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精选5篇)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ff5e9ef7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c8.png)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精选5篇)《个人收入的分配》篇1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一. 内容标准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及其意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以及实行意义;效率、公平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如何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和对待经济生活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法善于在相互矛盾的复杂事物中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全面系统看问题的思维方法深入村镇或社区,实地考察、调研、收集分配中讲求效率的表现与维护公平的表现;分组讨论讲求效率的意义和维护公平的意义;或分正反两方展开辩论;学会分析典型案例,并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对微观分配提出合理的建议。
结合现实生活和课堂所学基本观点撰写政治小论文。
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到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优越性,确认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既有利于经济效率提高,又能保证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二. 知识纵横本单元继第二单元《投资与创业》——解决了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下“谁来生产”的问题之后,主要介绍我国的分配制度,重在解决“为谁生产”的问题。
从社会再生产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看,本单元是从社会产品分配的角度对社会经济过程进行分析,因而是全书的重点之一。
本单元包括三课内容,主要讲两大问题:一是个人收入分配(第七课);二是国家收入分配(含第八课“国家收入的分配”和第九课“征税和纳税”)。
除了上述内容,另设置一个“综合探究”栏目,使学生围绕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展开调查和讨论。
在第七课中,先是学习作为我国经济制度之重要组成部分的产品分配制度,这是与第四课“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有着密切内在联系的一个内容。
从生产关系角度,这两部分内容是不可分割的,理应放在一起来学习。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学案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fd57ec36af45b307e8719752.png)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学案第一框题: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内容。
2.知道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3.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意义和作用。
4.理解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类型和意义。
[学习重点]:1.按劳分配的性质、地位、必然性。
2.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类型及意义。
[学习难点]:按劳分配与按劳动要素分配的区分。
情景导入电视剧《乡村爱情》资料:如今,象牙山的能人们在发家致富的路上真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村主任长贵已经调到县水利局工作,除了工资以外,奖金和补贴也不少。
双休日,他还要在谢大脚的超市里帮忙,两口子虽然累点儿,可钱也不少赚。
赵玉田和刘英承包了村里的100亩地种花,兼营鲜花的运输和销售。
王小蒙的豆制品加工厂越办越红火,已经在附近几个村开了三四个连锁店,一下解决了几十个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镇长亲自为她颁发了“带头致富先进个人奖”。
基础知识梳理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我国的分配制度1.内容:按劳分配为主体,_______________并存。
2.依据①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_____决定分配方式。
②我国的_______________决定我国的分配制度。
(二).按劳分配1.基本内容:在__________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_____ (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__________,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2.必要性:是由我国现实的__________决定的。
①前提:__________ 。
②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3.意义: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4.地位: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_____地位。
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 治必修1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设计
![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 治必修1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e931ae058f5f61fb73666a4.png)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材分析】本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即从个人分配的角度展开与后面的国家分配“财政、税收”共同构成了社会再生产中分配这一重要环节。
作为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该课需着重把握我国分配制度下的分配方式及维护社会公平的意义及措施。
【设计意图】根据高三一轮复习全面系统、灵活扎实的指导原则结合政治课堂复习模式,按照“复习提问---真题再现、考纲解读——考点梳理——素质提高”等复习环节,同时贯以“拓展延伸”、“误区警示”,设置典型例题进行“高考再现”,让学生加深对重点、难点、考点的理解,从而落实考纲和课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复习目标】1、按劳分配的地位、基本内容和要求?2、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3、按劳分配的意义?(作用)4、多种分配方式中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类型及意义?5、收入分配公平的体现?6、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原因?7、如何实现收入分配公平?8、效率与公平的含义、关系及如何处理【教学重难点】1、按劳分配,我国的分配制度。
2、社会公平的体现,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3、按生产要素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意义和措施。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并完成基础知识填空,知识整合,夯实基础。
情境教学法----教师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问题情境,提出探究性问题,启迪学生思维,进行课堂探究,最后归纳总结。
讲练结合法---在突破考点后,及时设置一些典型例题或“高考再现”进行巩固强化,讲练结合,将落实进行到底!【教学过程】【环节一:真题回味·考纲解读】1、【2014天津卷】河北省饶阳县的程秀把她的4亩地入股流转给某民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为该公司的股东和员工。
程秀说:“除了每亩每年保底租金800元外,我春节前又领了15%的分红,加上每月工资1200元一年下来能挣两万多。
”她的收入①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②受公司经营状况的影响③属于按劳分配④受股票价格波动的影响A.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2、【2014大纲版】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高中政治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政治教案
![高中政治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政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cfc7e7b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bd.png)
设计
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因
持按劳分配的意义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个按生产要素分配
人
入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
的社会公平 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
分坚持和完善分配制度
配实现分配的社会公平 增加居民收入
收入分配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方式。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状况,不可能实行单一的分配方式,必然存在多种分配方式。
【注意】
〔1〕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先富起来不仅不违背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原那么,相反,是整个社会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共同富裕不是同时也不是同步富裕,而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然后,发挥他们的示X作用,带动其他地区最终共同富裕。
〔2〕分配公平不等于平均主义,并不是要消除收入差距,而是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X围内。借口兼顾公平而消除收入差距,必然陷入平均主义,实质也是分配不公的表现。
和社会公平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原因
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要求
教学
反思
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同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会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推动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也表达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导学案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7cb437d0a32d7375a5178079.png)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导学案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新课导入我国居民家庭收入有哪些来源?各属于何种分配方式?学习目标1.理解按劳分配的性质、地位及其必然性。
(重点)2.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内容及其原因。
3.理解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类型及意义。
(重点、难点)知识梳理一、按劳分配为主体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及要求:(1)范围:___________范围内。
(2)对象:___________。
(3)尺度: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_____为尺度,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2.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生产要素的种类:_____要素、_____要素、技术要素、管理要素等。
2.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的重大意义:(1)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_______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
(2)体现了国家对_________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3)有利于让一切创造_________的源泉充分涌流,以增加__________、推动经济发展。
三、我国的分配制度1.内容:_________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原因:(1)生产决定分配,_______________决定分配方式。
(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_______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_________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新知探究探究活动一我国的分配制度实现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居民收入翻番”新目标,需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我们的分配制度是什么?为什么实行这一制度?分配制度及其决定因素探究活动二认识按劳分配目前,国有企业内部要求以“岗薪制”代替“身份等级制”分配方式的呼声越来越高。
“岗薪制”属于何种收入分配方式?以“岗薪制”来替代“身份等级制”的不合理分配方式有何意义?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2.坚持按劳分配的必然性?3.坚持按劳分配的意义?4.按劳分配居主体地位原因?探究活动三其他分配方式小李在一家私营企业当技术顾问工作,工资、奖金收入颇丰。
3-教学设计 07 个人收入的分配 - 教案
![3-教学设计 07 个人收入的分配 -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5fe1405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70.png)
XX中学课堂教学设计年月日第周课题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课时安排 2 课型复习课素养目标认同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就和为增加居民收入采取的各项措施。
自觉参与社会实践,通过知识、劳动和技术等创造社会财富,实现个人价值。
教学重点如何实现公平、初次分配与再分配教学难点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按劳分配与按劳动要素分配的区别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学习方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自主学习法教学过程个别化教案导入:提问: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怎样的?“实现同步富裕”这种说法正确吗?授课:考向一我国的分配制度1.生产决定分配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状况是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根本原因。
2.按劳分配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形式:①工资、奖金、津贴(国家机关、公有事业单位、公有企业、公有控股企业中);②联产计酬(农业集体经济中)3.按生产要素分配(1)含义: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2)具体形式: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
(3)意义:①体现公平: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②体现效率: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考向二效率与公平1、实现公平的措施:根本途径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实现社会公平提供物质基础制度保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重要举措①初次分配: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鼓励勤劳守法致富,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②再分配:要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高中政治《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政治《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eab53f6a9b89680203d825bc.png)
政治《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1.我国的分配制度是,实行这一制度的必然性是:生产决定分配,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
2.按劳分配是经济中的基本原则。
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
它的作用是。
3.个体劳动者按劳动成果分配是指,其范围为:。
4.按生产要素分配,其具体形式为:土地、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
其意义是。
5.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其意义是。
6.收入分配公平的举措是什么?7.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什么?【易错易混】1.按劳分配是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
2.劳动收入就是按劳分配收入。
3.合法收入就是劳动收入。
4.收入分配的公平就是平均主义。
5.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所以二者是绝对矛盾的。
参考答案:1.错。
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错。
劳动收入既有劳动收入又有非劳动收入,公有制范围内的工资、奖金、津贴以及集体经济中承包责任地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收入。
3.错。
合法收入既包括合法的劳动收入也包括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劳动收入既有合法的也有非法的收入。
4.错。
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收入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
5.错。
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存在矛盾;但二者又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热点链接】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为此国务院实施新一轮收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重点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大再分配平衡的调节。
二十世纪60年代,我国基尼系数大约为0.17-0.18,80年代为0.21-0.27,从2000年开始,我国基尼系数已越过0.4的警戒线,并逐年上升,2006年已升至0.496,2007年达到0.48。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学案全面版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学案全面版](https://img.taocdn.com/s3/m/a5601be4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f3.png)
个⼈收⼊的分配教案学案全⾯版第七课个⼈收⼊的分配教案(复习课)李洪丽⼀、新课标要求与教学⽬标新课标基本要求:阐述我国实⾏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教学⽬标:知识⽬标1、识记按劳分配、按⽣产要素分配的含义。
2、理解现阶段实⾏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意义;确⽴按⽣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3、联系经济⽣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前存在的多种分配⽅式,并确认按⽣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4、识记效率、公平的含义;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5、理解为什么要坚持效率优先;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涵义;如何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6、结合现实⽣活中存在的收⼊分配差距的具体事例,说明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意义。
能⼒⽬标1、培养学⽣全⾯系统地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活中的收⼊分配差距,提⾼综合分析问题的能⼒。
2、培养学⽣全⾯系统地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活中的收⼊分配差距,提⾼综合分析问题的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标通过本框学习,使学⽣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产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1、我国实⾏这种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2、合理的收⼊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3、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三、教法设计讲授法合作探究归纳法四、两情分析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介绍我国的分配制度,解决为谁“⽣产的问题”⼀个⼈消费⽔平的⾼低在很⼤程度上取决与收⼊⽔平,⽽收⼊主要是劳动创造的、“分配”⽽来的。
“怎样分配”是每个劳动者息息相关的事情。
第⼀节“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式并存”分析了“按劳分配”的必要性,多种⽅式并存及社会意义。
第⼆节“兼顾效率与公平”,解析了效率、公平的含义,提出坚持这⼀原则的基本要求学情分析学⽣的总体⽔平不⾼,多知识掌握和获取的能⼒较差,缺乏⾃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对于学习的⽬标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
再加上本课设计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分配原则的相关知识点较抽象枯燥,离现实⽣活相差太远,学⽣理解和把握起来有⼀定的难度。
高中思想政治《个人收入的分配》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思想政治《个人收入的分配》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c03fd3e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88f414a.png)
高中思想政治《个人收入的分配》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教学设计一、知识目标:识记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按声场要素分配的基本含义理解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坚持按劳分配的意义;分析当前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的分配制度的必然性。
能力目标:辩证地认识和对待分配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尝试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实践,亲身体验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制度对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财富床罩及发展生产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三、教学难点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和和我国现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四、教学过程导入请几位学生谈谈家庭收入情况:师:通过两位同学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在我国现阶段,个人收入的来源有多种。
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我国现阶段,个人消费品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板书课题)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新授一、按劳分配为主体生产决定消费,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的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及其决定因素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做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注意按劳分配的适用范围: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分配尺度: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既看劳动的数量,也看劳动的质量)标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对象:个人消费品2. 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各项必要扣除”是指扣除成本、企业留成和上缴国家财政的部门,也就是指个人生活消费品部分,而非企业全部的生产总值。
“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是指现在的劳动,劳动者离开公有制经济或退休人员的退休金不属于按劳分配,退休金属于社会保险中的养老保险。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导学案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c8f5ead9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11.png)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导学案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第一部分【课标导航】(一)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阐释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二)教育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内容②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所有制基础③懂得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④了解我国按劳分配的意义和作用⑤了解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2、能力目标①能准确把握我国实行按劳分配制度的内涵、必然性及地位的理解能力②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析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坚定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优越性的信念,增强拥护党的方针的自觉性②增强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三)教学重点、难点①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所有制基础②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③我国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意义第二部分课前预习案【预习范围】教材P58-60【预习时间】20分钟。
【预习方法】依据导学案,通读课本,搞好勾画,初步掌握重点内容,把握教材体系。
查阅资料、梳理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梳理知识】(一)我国现行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1、是什么:2、客观必然性:(二)按劳分配1、含义2、基本内容和要求:①分配范围:②分配对象:③分配标准和尺度:④分配的结果:3、原因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决定的。
①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②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③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4、意义(1)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
(2)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体现了劳动者、的社会地位。
5、地位按劳分配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地位,这是由决定的。
(三)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健全、、、、等按贡献参与分配。
2、按生产要素分配意义: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的尊重。
第七课第一框 个人收入的分配学案
![第七课第一框 个人收入的分配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f27a9b66f5335a8102d22050.png)
第七课第一框个人收入的分配学案教学目标: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内容;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所有制基础;知道我国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懂得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和作用;了解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理解我国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意义。
教学重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难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情景导入,了解生活材料一:校长的爸爸是一家国有企业的总工程师,每个月都能领到工资和奖金;后来,企业改制成为国家控股的股份有限公司,校长的爸爸出了奖金和工资外,还以技术入股,定期分到股息。
材料二:小王的父母都是农民,除去承包了集体的土地获得一定的收入外,还开了一个小卖部挣钱。
问题:(1)上述材料中涉及到哪些分配方式?(2)我国是实行什么分配制度?(3)为什么实行这种分配制度?情景分析,理解生活一、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1.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什么?2.什么是按劳分配?3.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4.我国存在哪些分配方式?5.什么是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6.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有何意义?二、合作探究1.按劳分配和按劳动成果分配一样吗?为什么?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在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这两种分配方式中,应实行哪种分配方式?3.在平均分配和按劳分配两种分配方式中,哪一种更合理、更能促进生产发展?情景回归,体验践行基础检测(一)按劳分配为主体1、生产决定分配,决定我国的分配制度。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为主体,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为主体,的分配制度。
2、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基本内容和要求:在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3、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学案7:3.7 个人收入的分配
![学案7:3.7 个人收入的分配](https://img.taocdn.com/s3/m/4a1a912c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f3.png)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导入新课,明确目标;学法指导:(30分钟完成)课前,依据导学案,通读课本,初步掌握重点内容。
课上,积极合作,互相探讨交流,高效展示,分层达成目标。
学习目标:考纲展示命题特点核心提示分配制度1.生产决定分配1.从考查内容看,近三年高考在本课中的高频考点是: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2.从考查题型看,选择题与非选择题皆有,主观题主要围绕收入分配公平问题,多以图表题的形式出现,设问角度表现为原因意义类、建议措施类和体现类。
3.从能力考查看,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1.一个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2.两种分配方式按劳分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3.一个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4.两个重要举措实现社会公平的两个重要举措2.按劳分配及其作用3.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效率与公平4.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5.提高效率,促进公平阅读教材、自主习标(A级问题)核心考点1分配制度一、生产决定分配1.生产决定_______,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_________。
2.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_____________并存的分配制度。
二、按劳分配及其作用1.地位: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_______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_______地位。
2.基本内容: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______(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____________,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3.客观必然性(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_______。
(2)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____________。
(3)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
配学案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效率与公平
【自主学习】
1、效率,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有______影响。
公平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要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求保证人们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收入分配公平与___________有着根本的区别。
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_______与______是一致性。
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___
______。
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_______。
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______。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体现、的原则。
效率优先,实质是发展优先,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要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为首要目标。
4、兼顾效率与公平,要允许和鼓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带动__________________,最终达到_____________。
既要反对__________,又要防止_____
__________;既要_____________,又要______________;在鼓励
______________的同时,倡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必须正确处理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的关系。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就是要
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_挂钩,充分调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高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由国家参与的再分配中,要加强_________________,提高________________,调节__________,取缔_____
_______。
通过完善_______________等,把___________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现_______________,以兼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训练】
1. 2010年8月1日,我国反垄断法施行两周年。
近年来,垄断行业高薪酬的报道已经成为媒体和网络的关注重点。
公众对垄断行业薪酬的质疑,反映了人们对收入和分配领域的公平价值的追求。
下列措施能体现公平价值追求的有()
①征收个人所得税②实行社会医疗保障制度
③效率优先原则④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⑤实行按劳分配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④⑤
D. ①②⑤
2. (2011·临沂模拟)中国的收入差距正从改革开放初期80年代基尼系数0.20的高度平均,迅速扩大到目前基尼系数0.46,突破了国际公认的贫富差距0.40警戒线,严重影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
下列措施最能缩小我国贫富差距的是()
A. 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B.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C. 加强国家调节,提高劳动报酬在效益分配中的比重,强化税收调节
D.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国民收入
3 (2011·南京模拟)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下列体现“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措施是()
①提高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②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③建立职工正常增长机制④加强财政对“三农”的支持力度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4. 有人认为“收入分配的公平就是要消除收入差距”,这种观点 ()
①是正确的,因为平均才能真正实现公平,公平就是没有差别
②是错误的,收入分配的公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而不是消除差距③是正确的,它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④是错误的,它割裂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5. (2011·吉林模拟)“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将成为“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这“两个同步增长”()
①意味着建设富强国家,百姓拥有更多财富,分享发展成果②意味着经济建设发展了,居民收入就能增长,促进同步富裕③将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保障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合理比重④将有利于完善分配格局,保证落实“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方针
A. ②③
B. ①④
C. ①③
D. ②④
6. (2011·江苏泰州模拟)右图所示,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之间的组合模式有多种多样,你认为比较恰当的组合应该在()
A. AA′区间之内
B. BB′
C. A′或B′点上
D. AB区间之内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指出,“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据此回答
7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表现在()
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②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③效率和公平可以等同④效率和公平也存在矛盾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②
D. ②④
8、我国政府之所以要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是因为()A.有收入差距就容易引起两极分化 B.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C.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有重要影响 D.社会主义本质决定了不能出现分配差距
9.应当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进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大思路,一方面应在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的导向下,鼓励发达地区乘势而上,鼓励社会成员在公平竞争中正当致富;另一方面应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保障托底。
这表明①.只要实行保障托底就能实现共同富裕②.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③.部分先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手段和途径
④.在分配上应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②④
10.按收入高低把总人口等分为高、中、低三组。
图8所示为各组收入占总收入比重的两种不同状态。
下列做法有利于由状态a向状态b转变的是
①加大扶贫开发与救济力度②个人收入按超额累进税率缴税网
③发挥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④降低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比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为了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我们应
A.初次分配中解决好效率问题,再分配中解决好公平问题
B.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形成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格局
C.统筹城乡发展,将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农村工作上来
D.发挥市场在收入分配中的基础作用,合理拉开收入差距
12、在企业分配中,如果过分压低劳动报酬,则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终将限制企业的发展。
这说明
A.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B.要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C.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D.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重公平
13、读漫画“分蛋糕”(图1)。
解决天价薪酬,需要
①发挥市场自发调节作用②加强和完善国家宏观调控
③积极扩大居民消费需求④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
的比重
A.①② B.①③ C.②③D.②④
二、非选择题
11. 2010年10月8日,投资银行瑞信发表全球财富报告。
报告指出,中国目前是全球第三大财富来源地,仅次于首两名的美国和日本。
目前中国的家庭财富总值16.5万亿美元,预期2015年的财富将增长逾1倍至35万亿美元。
下图为社会的人口财富状况结构示意图。
两幅图代表的社会财富总量相等。
结合所学《经济生活》知识进行探究:
(1)哪种人口财富状况更优越?为什么?
(2)从经济常识角度看,我国应如何实现更优目标?
第七课第二节
1----5 DCCDC 6---10 DCBCA 11----13 BAD
11【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回答第(1)问的关键是正确理解两图的经济学内涵,在此基础上作出判断与分析;第(2)问可从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和宏观调控等方面回答。
【答案】(1)图乙更优。
(2分)在社会财富相等的情况下,图甲中低收入人口占绝大多数,收入越高人口越少,社会财富悬殊,两极分化现象明显。
(3分)图乙中,中等收入人口占了绝大多数,高收入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占少数,社会财富比较均衡,体现了社会的发展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
(3分)
(2)①要进一步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发挥各种所有制经济在社会财富中的作用。
(4分)②要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兼顾效率与公平,发挥市场在社会财富分配中的作用,促进社会财富的快速增长。
(4分)③要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发挥财政、税收等的作用,实现社会公平。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