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论语复习(例题答案解析)讲解学习

合集下载

高考专题复习---《论语》选读题目精选

高考专题复习---《论语》选读题目精选

高考专题复习---《论语》选读题目精选(三)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4分)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24.(1)荷蓧丈人对待子路为何语含讥讽?(2分)(2)子路为什么不赞同丈人隐而不仕的行为?(2分)24.(1)因为荷蓧丈人是隐居不仕的高人。

在他看来,孔子这些人身处乱世不隐居修心却热衷于政治而去周游列国,跟他不是一路人,所以语含讥讽,表示不满。

(2分)(2)子路认为隐者不做官不合乎礼,因为保持了自己的纯洁,就会搅乱君臣之义这一重要的人际关系,(1分)不管自己的主张能否得到实现,都要积极出仕,尽力而为。

(1分)(三)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然后回答22题(6分)子之武城①,闻弦歌②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③之耳。

”【注释】①武城:鲁国的一个小城,当时子游是武城宰。

②弦歌:弦,指琴瑟。

以琴瑟伴奏歌唱。

③戏:开玩笑,逗趣。

22.(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子游任武城行政长官,孔子去看他,听到处处弦歌之声。

孔子批评子游在这么小的地方施行礼乐教化,是用牛刀杀鸡。

B.孔子既对子游在小小的武城里用礼乐来治理而感到高兴,又对子游不能治大国以施展其礼乐之治而感到惋惜。

C.子游把弦歌看成是学道的方法,他遵循孔子教导,认为不管是在上位的君子,还是普通百姓,学了礼乐道理都能从中受益。

D.孔子对学生的行为很满意,却说了反话;当学生正言以对,他马上承认是在开玩笑。

高考《论语》试题精选(附解析)(十九)

高考《论语》试题精选(附解析)(十九)

高考《论语》试题精选(附解析)(十九)82.阅读《论语》中的语录,回答问题。

(一)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1)根据语录内容,下列对加点“文”字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周文王 B.文章典籍 C.礼乐制度 D.礼节仪式(2)一些大学、书院立有“斯文在兹”的石刻,请解说“斯文在兹”的寓意。

(3)“斯文”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了一些语义与之相关的词语,如“斯文扫地”“有辱斯文”“斯文一脉”“斯斯文文”。

请从中任选一个词语,解释其意思。

(二)①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②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③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论语·颜渊》)④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4)从以上语录中任选三则,根据其内容,围绕一个中心,概述你的思考领悟。

(1)C(2)示例一:指有着丰厚内蕴和不朽价值的中华优秀文化在这里传承。

示例二:指担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责任的文人雅士聚集于此。

示例三:指文明儒雅之风传承于此。

(3)斯文扫地:指文人或文化不受尊重或文人自甘堕落。

有辱斯文:说了不符合读书人身份的话,或是做了不符合读书人身份的事情。

斯文一脉:指文人学者或学问归属同一流派。

斯斯文文:形容举止文雅有礼。

(4)君子应有仁德之心,表现在待人接物上,最重要的就是要善于“成人之美”。

有德行的人,总是想着让别人好,尽力为别人创造条件,成全别人的好事。

而“成人之美”践行起来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成全别人的同时也成全了自己。

这种“成人之美”就是孔子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做起来并不算太难,只要心胸宽广一点,就能够做到。

高中论语十二章的练习题及讲解

高中论语十二章的练习题及讲解

高中论语十二章的练习题及讲解### 练习题1.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其主要记录了谁的言行?2. 孔子在《论语》中提倡的“仁”的概念,其核心是什么?3. 请列举《论语》中关于“礼”的三个主要观点。

4. 孔子在《论语》中如何论述“学”与“思”的关系?5. 《论语》中孔子对“君子”和“小人”有何不同看法?6.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的“中庸之道”是指什么?7. 孔子在《论语》中如何强调“诚信”的重要性?8. 请简述《论语》中孔子对“孝”的理解。

9. 孔子在《论语》中提倡的“以德服人”是什么意思?10. 《论语》中孔子如何论述“知行合一”?### 讲解1.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2.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它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以及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

3.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的“礼”的观点包括:礼是社会秩序的基础,礼可以规范人的行为,以及礼是体现个人修养的重要方式。

4. 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

5. 孔子对“君子”的看法是他们应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广泛的知识,而“小人”则缺乏这些品质。

6. “中庸之道”是指在处理事物时不偏不倚,保持中立和平衡的态度。

7. 孔子强调“诚信”是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中不可或缺的品质,它能够建立信任和尊重。

8. 孔子认为“孝”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部分,它体现了对父母的尊敬和照顾。

9. “以德服人”是指通过个人的品德和行为来影响和引导他人,而不是通过强制或暴力。

10. “知行合一”是孔子提倡的理念,即知识和行动应该相辅相成,知识需要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完善。

以上练习题和讲解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和孔子的思想。

通过对这些练习题的解答,学生可以更深入地探讨儒家哲学的核心概念和价值观。

高考《论语》试题精选(附解析)(一)

高考《论语》试题精选(附解析)(一)

高考《论语》试题精选(附解析)(一)1. (2018年北京卷)《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间的许多对话,如《先进》篇:子路问:“闻斯【1】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2】,故退之。

”注释:【1】斯:就。

【2】兼人:勇于作为。

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此则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试题解读:①译文:子路问:“凡事一听到就行动吗?”孔子说:“父亲和兄长都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呢?”冉有问:“凡事一听到就行动吗?”孔子说:“一听到就行动。

”公西华说:“仲由问‘一听到就行动吗’,您说‘父亲和兄长都在,怎么能一听到就行动呢’;冉求问‘一听到就行动吗’,您说‘一听到就行动’。

我有些糊涂了,斗胆想问问老师。

”孔子说:“冉求平日做事退缩,所以我激励他;仲由好勇胜人,所以我要压压他。

”②重点词汇:诸——兼词,相当于“之乎”如之何——怎么;怎么办惑——糊涂③解析:所谓回答内容,就是用自己的话概括,把反问句改成肯定句。

另外,注意《论语》微言大义,要充分考虑其隐含的意味,这里面说的事情肯定指符合道义的事情。

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讲,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这符合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④答案: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分别是:孔子回答子路,听到合于义理的事,要向父亲兄长请教。

孔子回答冉有,听到合于义理的事,需要立刻去做。

孔子向公西华解释,为什么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问,会有二种不同的回答。

此则短文反映的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

2.(2019届通州期中)阅读下列《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②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③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语题型 答题技巧总结(含练习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语题型 答题技巧总结(含练习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语题型答题技巧总结【考点点击】此类题主要考查从选文中获取重要字词、成语及提炼概括该章句的主旨以及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学以致用。

一般可以从论语内容本身出题,或者从论语内涵中迁移运用。

高考回顾: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

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

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24.(1)请从上述文字中提炼出一个成语。

(1分)(2)从孔子对子路两次评价的共同特点中概括出孔子的教育特色,并加以评析。

(3分)【答案】24.(1)(1分)升(登)堂入室【考点分析】复习备考时要梳理《〈论语〉选读》中的重要观点,整理、掌握孔子的几大思想观点的核心。

如:为政观、义利观、交友观、教育观、文化观、礼乐观、仁爱观、中庸观等,尤其要认真解读每课后面【相关链接】中那篇短文,把精要之处加以圈画或摘录,弄通弄懂弄透弄熟。

对自己观点或对《〈论语〉选读》中的思想观点的判定和分析,都要态度鲜明,言之成理。

切不可架空议论,拖泥带水,模棱两可。

【技巧点拨】1.短文评析型,即给出一段《论语》原文,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语言评价文中的思想。

解答这类题不能脱离文本泛泛而谈,更不能以翻译代替评析,对文中流露的儒家思想要客观公正地评价,最好还要指出其意义所在。

例: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子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

(1分)(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况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2024高考语文复习 文言文阅读 《论语》 专题练习 (含答案解析)

2024高考语文复习 文言文阅读 《论语》 专题练习 (含答案解析)

2024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论语》专题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

夫贤圣下笔造文,用意详审,尚未可谓尽得实,况仓卒吐言,安能皆是?不能皆是,时人不知难;或是,而意沉难见,时人不知问。

案贤圣之言,上下多相违;其文,前后多相伐者。

世之学者,不能知也。

论者皆云:“孔门之徒,七十子之才,胜今之儒。

”此言妄也。

彼见孔子为师圣人传道必授异才故谓之殊。

夫古人之才,今人之才也。

今谓之英杰,古以为圣神,故谓七十子历世希有。

使当今有孔子之师,则斯世学者,皆颜、闵之徒也;使无孔子,则七十子之徒,今之儒生也。

何以验之?以学于孔子,不能极问也。

圣人之言,不能尽解;说道陈义,不能辄形。

不能辄形,宜问以发之;不能尽解,宜难以极之。

皋陶陈道帝舜之前,浅略未极。

禹问难之,浅言复深,略指复分。

盖起问难此说激而深切、触而著明也。

孔子笑子游之弦歌,子游引前言以距孔子。

自今案《论语》之文,孔子之言多若笑弦歌之辞,弟子寡若子游之难,故孔子之言遂结不解。

以七十子不能难,世之儒生,不能实道是非也。

凡学问之法,不为无才,难于距师,核道实义,证定是非也。

问难之道,非必对圣人及生时也。

世之解说说人者,非必须圣人教告,乃敢言也。

苟有不晓解之问,追难孔子,何伤于义?诚有传圣业之知,伐孔子之说,何逆于理?谓问孔子之言,难其不解之文,世间弘才大知生,能答问、解难之人,必将贤吾世间难问之言是非。

(王充《论衡·卷九》)材料二:子之武城①,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②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篇》)[注]①武城:鲁国的城邑,在今山东费县西南。

《论语·雍也》中说“子游为武城宰”,即做那里的县长。

②子游:孔子学生,姓言名偃,字子游。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论语〉十二章(节选)》复习+++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节选)》复习+++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2025届统编选必上高三语文文言篇目《论语十二章》复习一、挖空训练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 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10.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1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12.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二、知识梳理一、文言知识通假字知者不惑(“知”同“智”)一词多义兴《诗》可以兴,可以观(动词,激发人的感情)从者病,莫能兴(动词,起身)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动词,兴办,举办)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动词,发生,产生)敏敏于事而慎于言(形容词,勤勉)回虽不敏(形容词,聪慧)天之应人,敏于景响(形容词,快,疾速)居居无求安(名词,居住的环境)佛印居左,鲁直居右(动词,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动词,处于)昂其直,居为奇货(动词,囤积,储存)欲居之以为利(动词,占,占有)居有顷,倚柱弹其剑(用在时间词语之前,表示相隔一段时间)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动词,停留,止息)胜质胜文则野(动词,超过)驴不胜怒,蹄之(动词,经得住,能承受)百战百胜(动词,胜利)予观夫巴陵胜状(形容词,优美的)何可胜道也哉(动词,尽,完)正就有道而正焉(动词,匡正)名不正,则言不顺(形容词,正当,合适)其冠不正(形容词,不偏,不斜)心术不正(形容词,正直)正中下怀(副词,恰好)为正副二本(形容词,正式的,为主的,和“副”相对)日月正相望(副词,表示动作或状态的进行和持续,正在)克克己复礼为仁(动词,约束)然操遂能克绍(动词,战胜,攻破)何功不克(动词,完成,成功)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助动词,能够)而敏于事而慎于言(连词,表并列)人而不仁,如礼何(连词,表假设,如果)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连词,表顺承,就)死而后已(连词,表顺承,才)其请问其目(代词,它的)其“恕”乎(副词,表推测,大概,也许)古今异义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古义: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

北京市高考语文【论语】专题复习(附答案)

北京市高考语文【论语】专题复习(附答案)

北京市高考语文【论语】专题复习(附答案)复习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4、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非吾徒也。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5、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根据上述材料,分点概括孔子的“百姓观”。

论语原文注解及分析课堂笔记复习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

吾恐季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也。

”3、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4、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5、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孔子对为政者自身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结合上述材料作一番分析。

论语原文注解及分析课堂笔记复习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原文】2·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原文】3·14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原文】3·1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原文】6·25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原文】16·2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完整版)论语课后答案

(完整版)论语课后答案

《论语》课后练习精讲一、《为政以德》1、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答: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

他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基本生活,满足物质需求,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但他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能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所以他又很重视人的基本准则,如“信”、“仁”等,甚至把它看作比生命还重要。

因为人是万物之灵,如果光满足物质要求,与动物无异?2、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答:最可怕的是国民对这个国家失去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

这是孔子的一种政治理念,他认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3.依据《季氏将伐颛臾》(16.1)文意,回答下列问题。

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谈谈你的理解。

答:“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

“均无贫”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贫富”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实际含义实在劫富济贫,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

因此,朱熹对“均无贫”这个“均”字的理解应该是符合孔子原意的。

二、《克己复礼》1. 在孔子看来,礼和仁的关系是什么?答:在孔子看来,“礼”,是一种制度、规范,而“仁”则是“礼”的基础和体现。

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仁政”;对个人来说,要以“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准则。

离开了“仁”,也无所谓“礼”了。

仁是礼的内核(3.3);礼是仁的外在表现,仁是礼的目的(12.1);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1.2)(2.8)(17.21)2.宋儒说“克已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的愿意有什么不同?答:(1)孔子说“克已复礼”指的是约束自己的言行、欲望,使自己的言行、欲望符合社会规范,不出格,以达到“仁”。

北京高考论语真题答案及解析

北京高考论语真题答案及解析

北京高考论语真题答案及解析近年来,高考成绩对于中国学生的未来影响巨大,其中北京高考被认为是全国最为重要和竞争激烈的一场考试。

而北京高考的语文科目中,经常会出现有关论语的题目,考察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本文将对某年北京高考语文科目中的论语题目进行解析和答案讲解。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这道题目的具体内容:【题目】本题共有两问。

一问:原文有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请你说明,孔子说的这些话在现实生活中给人以怎样的启示?二问:你有什么样的理解或体会?请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你的想法。

【解析】这道题目是一道结合了论语原文和个人理解的应用题。

要正确回答这道题目,首先要明确孔子在原文中的观点,其次要能够将孔子的观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并从自己的阅读体验出发,给出自己的想法。

接下来,我们来解析这道题目的具体内容和要点。

第一问要求对原文中的话语进行解释,并说明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启示。

原文中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表达了孔子对于个人行为和态度的期望。

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于所处的环境和问题,不要心生怨懑,不要生怕麻烦而不敢行动,只有展示自己的一隅之见,并且不因他人的反对而改变自己的想法,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将这句话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可以给人们提供积极向上的思考方式和行为准则,使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积极态度和勇于行动的能力。

第二问则是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自己的想法和理解。

学生在回答此问时,可以从自己的实际经历、人生观等方面出发,谈谈自己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例如,学生可以谈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以及自己是如何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并克服困难的。

同时,也可以谈论自己在与他人交往中的体验,包括如何坚持自己的立场和价值观,并与他人进行有效对话。

综上所述,这道题目考察的不仅是对于论语原文的认识和理解,更是对于学生思考和表达能力的考察。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与课后习题解答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与课后习题解答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课后习题解答)《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字词注释】1.选自《论(lún)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共二十篇。

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2.〔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3.〔时习〕按时温习。

时,按时。

4.〔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

说,同“悦”,偷快。

5.〔愠(yùn)〕生气,恼怒。

6.〔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7.〔学而〕和下文的“为政”“雍也”“述而”等一样,都是《论语》的篇名,是从各篇第一章第一句中摘取出来的,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8.〔曾子(前505—前436)〕姓曾,名参(shēn)。

高考《论语》试题精选(附解析)(五)

高考《论语》试题精选(附解析)(五)

高考《论语》试题精选(附解析)(五)21.(2020年海淀一模)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②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论语•颜渊》)注释:【1】鞟(ku6):去毛的兽皮。

(1)文中画线句,有人断句为“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有人断句为“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

请根据以上两种不同断句方法,分别解释句意。

(2分)(2)阅读以上两则材料,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儒家对于“质”和“文”关系的认识,并选择某一个领域(文学、艺术、教育等),结合实例谈谈你的思考。

(5分)试题解读:①译文: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

”棘子成说:“君子只要具有好的品质就行了,要那些表面的仪式干什么呢?”子贡说:“真遗憾,夫子您这样谈论君子。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本质就像文采,文采就像本质,都是同等重要的。

去掉了毛的虎、豹皮,就如同去掉了毛的犬、羊皮一样。

”②重点词汇:史——虚浮鞟——去掉毛的皮,即革。

③解析:第一问,断句不同,造成的句式不同。

第一种断法后半部分是判断句,意思是夫子的说法是君子的说法。

第二种断法,后半句是主谓句,意思是夫子谈论君子。

第二问,“质”和“文”的关系考过多次,也是我们学习的重点,所以这道题并不难。

按照要求举出例子,并说明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即可。

④答案:(1)先生的话是出自君子之口,可惜说错了。

先生这样谈论君子,可惜说错了。

(2)文学作品既要有丰富的内涵,又要有美好的形式。

例如:杜甫的诗歌具有沉郁顿挫的特点,沉郁指的就是深沉蕴藉的情感,这是内容方面的,属于“质”。

顿挫指的是停顿转折,也就是形式之美,就是“文”。

《登高》一诗即为典型,诗中的思乡之悲、漂泊之悲、孤独寂寞之悲,深沉蕴藉。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语题型 答题技巧总结(含练习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语题型 答题技巧总结(含练习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语题型答题技巧总结【考点点击】此类题主要考查从选文中获取重要字词、成语及提炼概括该章句的主旨以及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学以致用。

一般可以从论语内容本身出题,或者从论语内涵中迁移运用。

高考回顾: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

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

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24.(1)请从上述文字中提炼出一个成语。

(1分)(2)从孔子对子路两次评价的共同特点中概括出孔子的教育特色,并加以评析。

(3分)【答案】24.(1)(1分)升(登)堂入室【考点分析】复习备考时要梳理《〈论语〉选读》中的重要观点,整理、掌握孔子的几大思想观点的核心。

如:为政观、义利观、交友观、教育观、文化观、礼乐观、仁爱观、中庸观等,尤其要认真解读每课后面【相关链接】中那篇短文,把精要之处加以圈画或摘录,弄通弄懂弄透弄熟。

对自己观点或对《〈论语〉选读》中的思想观点的判定和分析,都要态度鲜明,言之成理。

切不可架空议论,拖泥带水,模棱两可。

【技巧点拨】1.短文评析型,即给出一段《论语》原文,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语言评价文中的思想。

解答这类题不能脱离文本泛泛而谈,更不能以翻译代替评析,对文中流露的儒家思想要客观公正地评价,最好还要指出其意义所在。

例: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子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

(1分)(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况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高中复习冲刺《论语》分析思想题示范课件

高中复习冲刺《论语》分析思想题示范课件

墨 子
兼爱,非攻
墨子(生卒年不详),名翟(dí),东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 宋国人,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墨子是宋国贵族目夷的 后代,生前担任宋国大夫。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战 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
韩 非 子
“以法为本”的法、术、势论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又称韩非子,新郑 (今河南省新郑市)人。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 散文家,法家代表人物。韩桓惠王之子,荀子学生,先秦七 子之一。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教学原则: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学习方法:学思并重、学行并重 教育理念:教学相长、平等
高 山 仰 止
融洽和谐,真诚相待
孔子对待学生:至情至性,平易近人 学生对待孔子:理解老师,尊敬老师
沂 水 春 风
平等和谐、其乐融融
子路:通过一大国来实现治国理想 冉有:通过一小国 的治理来实现“富民”的理想 公西华:学习 曾点:通过礼乐教化来实现治国理想
《论语》记录了多则关于“礼”
的言论,比如: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论 语·八佾》)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
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
与其易也,宁戚。” (《论
语·八佾》)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
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论语·阳货》)
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对“礼”有
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
君子哉蓬伯玉!邦有道,则仕;
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论语·季氏》)
【注】①史鱼:人名,卫国大
夫。
问:请根据第(2)则材料,评
价孔子的出仕观(4分)

高中论语复习(例题答案解析)

高中论语复习(例题答案解析)

《论语》复习一、为政以德文化思想正确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孔子认为,战争、刑名等途径无法解决社会问题,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人根本。

孔子提出了“均无贫”的思想,这与农民起义的口号“均贫富”有本质的区别。

孔子的“均无贫”是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而“均贫富”则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它的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

练习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一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孔子的这段话体现了他的一种什么主张?这种主张体现了什么思想观?(2分)(2)你怎样评价孔子的这种主张?(2分)参考答案:(1)孔子主张通过道德、礼教来引导百姓,提高百姓的道德修养,让百姓内心有强烈的道德感和羞耻心。

这是人道主义思想观的体现。

(2)这个主张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教人避免犯罪,最彻底的办法是要使人内心有强烈的道德感和羞耻心;但是,在一定情景下,辅之以法制也是必要的,对某些人,仅用道德、礼教也不起作用,这时就必须辅之以法制。

2、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他坚持认为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但他的主张却被当时的人们视为迂腐。

你怎么理解孔子的这种坚持?请简述之。

(不超过100字)(《为政以德》)答案要点:在历史进步与道德堕落的二律背反中,孔子毅然选择了以道德作为评价社会的价值准则。

从现象上来看,孔子是文化保守主义者,但他的真正目的是追求建立道德至上的理想社会。

在孔子学说保守的现象后面,包含着对人类永恒精神的追求。

3、下面是《论语》中的选段和名家评点,请阅读后完成题目。

(4分)《论语》选段:子曰:“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名家评点:程子曰“为政以德,然后无为。

”(《四书集注》)朱子曰:“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

论语高考复习提纲及例题大全(精选终极版)

论语高考复习提纲及例题大全(精选终极版)

高中语文复习:《论语》选读试题精编(一)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12.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2.19)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12.11)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

1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1分)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

(3分)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

(回答其中任何两个既可。

)2.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

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

(二)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季氏将伐颛臾……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6.1)选文中画线词语“均无贫”中的“均”与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一样?为什么?不一样。

农民起义的口号“均贫富”,是站在穷人的立场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无贫”则是站在贵族统治者的立场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

“均贫富”是要劫富济贫,而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是不可能有这种思想的。

孔子要人们严守礼制,各得与名分相应规格的财富,安于等级名分,不可互相侵夺,符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复习一、为政以德文化思想正确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孔子认为,战争、刑名等途径无法解决社会问题,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人根本。

孔子提出了“均无贫”的思想,这与农民起义的口号“均贫富”有本质的区别。

孔子的“均无贫”是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而“均贫富”则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它的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

练习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一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孔子的这段话体现了他的一种什么主张?这种主张体现了什么思想观?(2分)(2)你怎样评价孔子的这种主张?(2分)参考答案:(1)孔子主张通过道德、礼教来引导百姓,提高百姓的道德修养,让百姓内心有强烈的道德感和羞耻心。

这是人道主义思想观的体现。

(2)这个主张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教人避免犯罪,最彻底的办法是要使人内心有强烈的道德感和羞耻心;但是,在一定情景下,辅之以法制也是必要的,对某些人,仅用道德、礼教也不起作用,这时就必须辅之以法制。

2、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他坚持认为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但他的主张却被当时的人们视为迂腐。

你怎么理解孔子的这种坚持?请简述之。

(不超过100字)(《为政以德》)答案要点:在历史进步与道德堕落的二律背反中,孔子毅然选择了以道德作为评价社会的价值准则。

从现象上来看,孔子是文化保守主义者,但他的真正目的是追求建立道德至上的理想社会。

在孔子学说保守的现象后面,包含着对人类永恒精神的追求。

3、下面是《论语》中的选段和名家评点,请阅读后完成题目。

(4分)《论语》选段:子曰:“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名家评点:程子曰“为政以德,然后无为。

”(《四书集注》)朱子曰:“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

”又曰:“为政以德,则无为而天下归之,其象如此”(《论语集注》)范氏曰:“为政以德,则不动而化、不言而信、无为而成。

所守者至简而能御烦,所处者至静而能制动,所务者至寡而能服众。

”(《论语集注》)请联系名家点评,说说以上内容表现了儒家学说怎样的治国思想?答案要点:治政要以德为首,以德治政首先要言正。

以德治政才能使天下归服。

以德治政才能凝聚人心。

4、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材料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材料2: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季康子和孔子分别持什么治国思想?(1分)(2)你怎么看待孔子的德政主张?参考答案:(1)(1分)季康子:以法治国(法治)。

孔子:以德治国(德治)。

(2)(3分)赞同。

治政要以德为首,以德治政才能使天下归服,以德治政才能凝聚人心。

统治者是老百姓效仿和学习的对象,老百姓是被统治者影响和化育的对象。

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成为老百姓的道德模范,并且还要主动用自己的德行来引导、教育、感化老百姓,改造思想,移风易俗,全国上下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风尚,而不是靠刑罚手段来强制实施统治,获取政治清明天下太平。

二、克己复礼文化思想明白“仁”与“礼”的关系。

孔子认为“礼”不只是钟鼓玉帛等外在的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内核,这内核就是“仁”;“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孔子用“孝悌”把“仁”和“礼”统一起来。

孔子的“礼”就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孔子的“仁”是在“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练习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3.3)(1)根据子路的话可以看出子路怎样的性格?(1分)(2)为什么孔子那么强调“正名”的重要性?(3分)参考答案(1)子路对孔子的回答不苟同,并且说孔子的观点何其迂腐,表现了他直率、淳朴的性格。

(2)孔子所处的年代,虽然周天子尚在,但礼乐已崩坏,当时的社会现实(实)已不符合西周的制度(名)。

孔子认为这些“实”的变化是不应该的,“名”和“实”混乱,社会就会引起混乱,礼乐就不能复兴,因此,他要用“名”(周礼的规定)去纠正已经改变或正在改变的“实”,“正名”,实际上是解决治国的指导思想问题。

2、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材料1: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人焉。

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3.3)材料2: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礼乎?”对曰:“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16.3)材料3: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17.11)材料4: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2.8)材料5: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3.12)(译:祭祖就如同祖先真的在面前,祭神就好像神灵真的在面前。

孔子说,“我不参加祭祀,就和没有举行祭祀一样。

”)根据以上几段文字,谈一谈你对孔子的“礼”的理解。

参考答案:(1)礼并不只有钟鼓玉帛等外在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内核。

这个内核就是仁。

孔子的礼就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

(2)对于个人而言,礼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根本,是一种自身修养,既包括内在道德水平,又包括外在礼仪。

(3)遵循礼义,不应只表现在形式上,而且要发自内心,讲究诚意。

例如,当子女尽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祭祀祖先神灵,好像祖先神灵真的在那里。

3、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可矣。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已可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

”“女安则为之。

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

今女安,则为之。

”宰我出。

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宰我主张守孝一年,而孔子主张守孝三年。

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1)赞同孔子的观点。

理由:a、子女出生3年才能脱离父母,所以父母死后,子女也要守孝3年。

b、“孝”是“仁”和“礼”里的重要内容,孝敬父母是对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2)赞同宰我的观点A、影响礼乐。

因为“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B、影响农业生产劳动。

(3)都不大赞同。

不主张守孝。

理由:A、首先要明确古人是怎么守孝的。

古人要求在家守孝或在父母坟头筑房守孝三年。

B、现代还这么守孝会影响工作。

C、守孝关键在于心诚,只要心诚,异地守孝也是一样的。

D、儒家主张“仁”,“孝”是“仁”重要内容,忠于国家为人民做贡献,是“仁”更重要的内容。

古人就有“忠孝有两全”的说法,当“孝”与“忠”发生冲突的时候,要求首先选择“忠”,看来忠于国家人民比守孝更为重要。

四、知其不可而为之文化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和牺牲精神(献身精神)。

但对这种精神要具体分析。

首先,行为的目的是什么,是逆潮流而动,还是为了正义事业和崇高理想。

为了正义事业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精神境界上达到常人罕至的高度,其理想主义的光芒照耀着人类精神的大道,对群众的动员作用和榜样作用也不可低估。

其次,从斗争策略来说,要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不应做无谓的牺牲。

但同时我们要认识到,孔子的周游用世,循礼卫道,是一种替天行道的社会责任感,是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人生追求,是从政的强烈自信,是道德勇气,是担当情怀,具有积极意义,成为后世许多知识分子的楷模。

练习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省参考卷题目)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

(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1分)(2)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3分)参考答案:(1)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

(2)赞成孔子的观点。

a、孔子主张积极入世,改革社会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b、“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奉献和牺牲精神。

c、身处乱世之中,如果人人都能“以天下为己任”,,那么乱世就会变成盛世。

赞成桀溺的观点。

a、乱世中,不能靠一个人的力量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

b、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

c、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然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与精力的无谓浪费。

只要观点明确,言之成理,且理由到少两点,即可给满分。

2、下面是《论语》中的选段,请阅读后完成有关题目。

(4分)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对于子路的观点,孔子是否认同?请简要说明理由。

(2)对“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这一观点,你怎么看待?参考答案:(1)对于子路的观点,孔子完全认同。

这正是孔子一贯的思想主张。

他认为君臣之义是大义,长幼之节是小节,君子要行大义。

尽管自己的政治主张不会被采纳,还坚定地认为君子出来做官是做他应该做的事,这便是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注:“子路曰”,宋初写本作“子路反,子曰”。

就认定这句话就是孔子说的。

)(2)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也有局限性。

首先,倡导君子学有所长,就出来为社会做事,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对于促进社会进步是有益的,当然值得肯定。

但是把出仕与建立君臣关系等同起来,认为一个人出来做官就是“售于帝王家”,有很大的思想局限性。

3.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