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山海经两篇汇总教案1北师大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山海经》两篇自学指导 北师大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山海经》两篇自学指导 北师大版

《山海经》两篇自学指导自学目标:1、有感情地读课文,读出精卫的勇敢坚定和大海愤怒的语气。

2、发挥想象力,表演精卫和大海对话的情景。

3、认识“勇敢”的行为,学习这种精神,培养正义感。

一、资料助读1、神话: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所以,神话作品通常具有超现实想象、夸张的浪漫主义特点。

2、《山海经》译,书名。

18篇。

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近代学者多认为不出一时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战国时作品,《海内经》四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

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

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

晋郭璞作注,并为《图赞》,今图佚而赞存;其后考证注释者有清代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

二、参考译文1、《精卫填海》译文发鸠山上有许多柘木。

那里有一种鸟,其形状如乌鸦,头有花纹、白嘴、红脚,名叫精卫。

它本炎帝之么女,名叫女娃。

有一日她到东海游水,淹死再也没回来,变作了精卫鸟。

它长年累月地以嘴含著西山的树枝、石头丢入海里,想将东海给填平。

2、《夸父逐日》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

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

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

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三、文章内容解读1.你怎么看待夸父这一人物?2.你如何理解这则神话的主题?3、从夸父这个神话人物的身上,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4、《精卫填海》是一篇很有教育意义的神话故事,表现了远古人们怎样的精神?四、练习巩固1、精卫填海这篇文章与夸父逐日同出自我国最早的地理书。

2、精卫是一只什么样的鸟?(用原文回答)3、“精卫”以前叫什么名字?为什么会变成鸟?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文首,白喙(2)以堙于东海(3)夸父与日逐走(4)北饮大泽5、翻译下面的句子:(1)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

山海经两篇 教案

山海经两篇 教案

山海经两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山海经》的起源和特点;了解《山海经》中的两篇经典:北山经和海内经的内容;掌握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

2. 态度与情感: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尊重与热爱;激发学生对文化经典的学习兴趣。

3. 学习策略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和理解文献资料;培养学生整体理解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了解《山海经》的起源和特点。

2. 理解并掌握《山海经》中的两篇经典:北山经和海内经的内容。

3. 能够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经典著作,激发学生对《山海经》的兴趣和期待。

2. 了解《山海经》(15分钟)讲解《山海经》的起源、作者以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山海经》的特点和价值。

3. 学习《山海经》中的两篇经典(25分钟)介绍《山海经》中的两篇经典:北山经和海内经,结合相关插图和实例,让学生了解其内容和描写特点。

4. 分组讨论与分享(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并整理一个小节内容,随后进行分享,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加深理解。

5. 总结归纳(10分钟)引导学生对《山海经》中的两篇经典进行归纳总结,强化对内容的记忆和理解。

6. 拓展延伸(20分钟)提供一些相关阅读材料,并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探索《山海经》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和意义。

7. 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山海经》中的经典故事,进行整理和再讲述,并以小组形式进行展示。

四、教学辅助手段1. PPT演示2. 相关插图和图片3. 《山海经》电子版或纸质书籍4. 阅读材料五、教学评估与反馈1. 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表现情况,进行实时评估。

2. 小组讨论与分享环节,评估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通过学生展示的小组作业,评估学生对《山海经》内容的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

六、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深入研究《山海经》中的其他篇章,拓展阅读面。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山海经》两篇课件 (新版)北师大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山海经》两篇课件 (新版)北师大版

精卫填海
发鸠之山, 其上多柘木。有鸟 焉,其状如乌, 文首,白喙,赤 足,名曰“精卫” ,其鸣自詨。是炎帝 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 而不返,故为精卫, 常衔西山之木石, 以堙于东海。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渴,欲
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
北饮大泽。未至,道渴究:
1.精卫为什么要填海?怎样填海? 在你心中精卫是什么形象? 2.夸父逐日遭遇到什么?最后的结 果如何?在你心中夸父是什么样 的人?
情感延伸
多少年过去了,精卫还在为自己的 填海大业奔忙着,你想对精卫鸟说 句什么话?
跨越了千年
她仍然衔着西山的木石 堙于东海 只是为了实现心中千年不变的梦想 让沧海成为桑田
什么是神话?
神话是运用夸张和想象,反映远古时代人们对世界起 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并通过超自然的想 象和幻想的形式来表现的故事和传说,表达的是古代人民 探索和征服大自然的理想。 它往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 有纯朴、天真、幼稚的特点,又具有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同时又不缺乏历史感。正是这些特点使神话传说成为千百 年来人们爱不释手,代代相传的读物。 神话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 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古代神话的作者是集体的古代先民。
夸父的手杖化为桃林
春暖花开的时候 芬芳的桃花 因为吸纳了 一个英雄钢铁般的意志 幻化为天地间最美丽的春景
绚丽了人间
《山海经》两篇
《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描 述山川、物产、风情的大型 地理著作,又是我国古代第 一部神话传说的大汇编。共 18篇,分山经5篇,海经13篇。 其中14篇是战国时期的作品, 另4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内 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 知识,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 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 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 话等研究有参考价值。其中 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 有关文献。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比较探究《山海经》两篇夸父逐日教案北师大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比较探究《山海经》两篇夸父逐日教案北师大版

夸父逐日【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积累“逐走、入日、于、河”等词语的含义,积累文言知识。

2.了解神话的有关知识,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1.了解文言文中的词语省略现象,正确翻译理解课文。

2.反复朗读,提高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

3.体会短文的表现手法,深刻领悟故事蕴涵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敢于挑战,勇于追求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理解词句义和短文整体意思。

2.多角度解读神话故事内涵。

3.进行神话创作。

【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课文生动活泼,想象丰富,意蕴深刻,都宜于诵读体味。

2.探究讨论法:通过设疑引导,鼓励学生多角度探究短文的寓意,分析夸父的形象。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提及神话,我们自然能够记起上学期学过的那个富有人性化和生活气息的女娲造人的故事,那除了课本上的,同学们还读过哪些神话故事呢?如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奔月、八仙过海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选自《山海经》的一则神话故事《夸父逐日》。

二、收集文学资料1.什么是神话?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许多自然现象作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如雷鸣、大火、暴风、骤雨、日月运行、云霞聚散等等,原始社会时期的人们都是感到惊奇而又无法解释的。

但是,人类又想探求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只好借助于想象来解决这个问题,便以为它们都是“神”或者是有“神”在那里支配着。

于是叙述诸神的活动以及他们彼此的矛盾斗争的故事,我们把这些故事就叫做神话。

2.《山海经》是怎样的一本书?《山海经》共18篇,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也无定论,近代学者多认为不出一时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战国时作品,《海内经》四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

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山海经》两篇《精卫填海》教案北师大版(1)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山海经》两篇《精卫填海》教案北师大版(1)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山海经》两篇《精卫填海》教案北师大版(1)教学目标1.利用课下注释以及已学到的文言文知识,解释重点字词,翻译课文,理解文意.2.让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故事内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力续写故事.教学重点、难点1.解释重点字词,翻译课文,理解文意.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力续写故事.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翻开文学的卷轴,你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有一种神兽,下水能游,出水能飞,神奇吗?因为这种叫做蠃鱼的神兽有鱼身,鸟翅.又有一种鸟,长着三个脑袋、六条尾巴,若你拥有了它,可以躲避凶邪之扰.这些神奇的物种都出自一本古籍,就是《山海经》.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精卫填海》就出自《山海经》.二、预习展示1.《山海经》相关信息.(学生展示,老师补充)《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有些学者则认为《山海经》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鸟兽.《山海经》全书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共约31000字.记载了100多邦国,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国山水的地理、风土物产等讯息.其中《山经》所载的大部分是历代巫师、方士和祠官的踏勘记录,经长期传写编纂,多少会有所夸饰,但仍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神话是人类远古时代的产物.原始人不能解释并掌握自然规律,在自然现象面前,感到恐惧和无力,于是他们通过幻想,把自然力形象化、人格化;随后又在生产劳动中塑造出英雄人物和神的故事.这些故事就是神话.2.整理重点字词的意义.①之:助词,的.②状:形状③文首:头上有花纹.文,同“纹”,花纹④詨:呼叫⑤是:这⑥少女:小女儿⑦故:所以⑧溺:淹没⑨湮:填塞3.翻译这首诗.(或用讲故事的方式叙述课文)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三、自主探究读鸟知文——神奇的鸟1.老师范读.出示断句,要求学生标注生字词读音.2.学生集体读.要求:读出节奏,读准字音.3.让学生展示自我.要求其他同学点评.小组合作解决问题识鸟知情——勇敢的鸟精卫为什么要填海?①痛恨大海夺走了她的生命,也将她与亲人两两分离,所以精卫气愤不已,决心填平大海.②不能再危害其他的人.精卫衔着木石来到大海,大海对她说:“……”她会回答:“……”要求:用到神态、动作描写.四、拓展延伸从东海到发鸠山不断的往返,精卫在发鸠山上想暂歇一会,没想一睁眼就穿越到了20__年,看到面目全非的东海,精卫想到了什么,请展开你的想象力,用300-500字写出精卫此时的内心独白.唐诗宋词中的鸟——多情的鸟作业设计必做题1.背诵全文.2.识记重点字词意义.选做题A完成《课堂内外》练习.B完成拓展延伸的题目.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就是一串珍珠项链中最闪亮的珍珠,它藏着作者的情感,传递着丰富的内涵,表达着某种精神,诉说着不一样的情怀.教学中抓住这些关键词语,牵一发而动全身,窥一斑而知全豹,这是一种四两拨千斤的智慧.在日后的语文课堂当逐渐提高自己慧眼识“关键词”的能力,以一点想开去,让学生找准点,深挖井,收获汩汩的思想甘泉.。

山海经的教案设计

山海经的教案设计

《山海经》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山海经》中的故事和描述;(2)了解《山海经》的背景、作者和特点;(3)能够分析并描述《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和地理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提高学生对《山海经》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通过地图和图片,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地理意识;(3)通过角色扮演和故事讲述,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2)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和地理知识的兴趣和关注;(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思考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概述《山海经》1. 介绍《山海经》的背景和作者;2. 解释《山海经》的名称和特点;3. 引导学生了解《山海经》的重要性和价值。

第二课时:分析《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1. 介绍《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2. 分析神话传说中的神话元素和象征意义;3. 引导学生思考神话传说对古代人们的影响和意义。

第三课时:探索《山海经》中的地理知识1. 介绍《山海经》中的地理描述;2. 通过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古代地理知识和地理环境;3. 分析《山海经》中的地理意义和对后世的影响。

第四课时:研究《山海经》中的动植物1. 介绍《山海经》中的奇特的动植物描述;2. 分析动植物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3. 引导学生思考古代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第五课时:欣赏《山海经》中的艺术特色1. 介绍《山海经》中的插图和艺术表现;2. 分析艺术特色对后世的影响和意义;3. 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山海经》的艺术价值。

三、教学资源1. 《山海经》原著或改编版本;2. 相关背景资料和参考书籍;3. 地图、图片和插图;4. 角色扮演和故事讲述所需道具和材料。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山海经》的背景和作者的了解程度;2. 学生对《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和地理知识的分析能力;3. 学生对《山海经》中的动植物和文化内涵的理解程度;4. 学生对《山海经》中的艺术特色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北师大初中语文七下《《山海经》两篇》PPT课件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北师大初中语文七下《《山海经》两篇》PPT课件
为邓林。
质疑: 为什么夸父的手杖要化为桃林?
精卫填海
发鸠之山,
其上多柘木,有鸟
焉,其状如乌,
文首,白喙,赤
足,名曰“精卫” ,其鸣自詨。是炎帝
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
而不返,故为精卫, 常衔西山之木石,
以堙于东海。
精卫填海
发鸠之山, 其上多柘木,有鸟焉,
其状如乌,
文首,白喙,赤足,
神话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力的原始 理解、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
中国古代神话主要保存在《山海 经》、《淮南子》《楚辞》等古代 作品
神话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 一种
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读准字音 熟读课文 记住词义 理解思想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渴,欲得 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 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
在阅读中成长,在成长中阅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找一个僻静的地方躺下,静静 地倾听自己的心跳。
找一个清新的地方躺下,充实 地为自己加油。
做真实的自己,做美丽的自己。
小蜗牛问妈妈:“妈妈,妈妈,为什么我们一生下来 就要背着重重的壳呢?”
妈妈笑着回答:“因为我们身体软,没有骨头,爬
得又慢呐!” 小蜗牛又问:“可是,蚯蚓弟弟也是身体软没有骨
们靠自己!”
神话两则
神 夸父 话 逐日
精卫 填海
神话:
是远古时代人民集体口头创作的一种 文学形式,是古代选民以其对世界起 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 为基础,集体创作的部落故事,是他 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状况 主观想像和幻想的反映。
古代神话的作者是集体的古代 先民。
神话产生的原因是生产力低下,人们不 能科学的解释自然现象,并受到自然的 威胁就通过幻想想象把自然力形象化和 拟人化,这样就产生了神话。

【最新精选】北师大初中语文七下《12《山海经》两篇》word教案 (2)

【最新精选】北师大初中语文七下《12《山海经》两篇》word教案 (2)
3.讨论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板书课题,口述预习题。
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
指导学生掌握先学方法
指导朗读,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指导体会古文中一些重点词的译法。
根据预习口答:神话;《山海经》;18篇;地理知识;神话。
其他同学可以根据资料再对神话做补充。
齐读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课题
《山海经》两篇------《夸父逐日》
学习
目标
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故事的含义夸父形象。
2.了解神话的特点,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3.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理解词 句义和短文整体意思。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和理解夸父形象及精神品质。
四 、检查学生先学效果。
五、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 拨。
六、当堂检测:比赛背诵课文
指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讨论问题。
重点关注学困生,指导他们积极发言,建立学习信心。
教师给予适当点拨,帮助学 生整合信息、理解问题。
巡视指导探究比较
指导背诵
小 组合作讨论问题,写出交流笔记。
边读边画相关语句。
小组代表汇报学习成果。
5.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明确: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这一结尾,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6.拓展延伸
这篇神话对后世影响很大。人们常以“夸父逐日”或“夸父追日”“逐日”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如陶潜《读山海经》诗有“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句,柳宗元《行路难》诗有“君不见夸父逐日窥虞渊,跳踉北海超昆仑”句。有时也用“夸父逐日”来比喻不自量力,但这是从消极方面理解这个神话,不合乎《夸父逐日》作为神话在本质上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山海经》两篇教学设计 (新版)北师大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山海经》两篇教学设计 (新版)北师大版

《<山海经>两篇》教学目标:1.掌握基本的文言字词,学习翻译课文。

2.通过朗读、讨论等方法学会分析精卫、夸父的形象和文章的主题。

3.学习精卫、夸父的精神,激发学生执著、勇敢的品质。

教学重点:感悟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精神。

教学难点:学习人物精神,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敢、执著的品质。

教法:讨论、探究。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上册我们学过鲁迅的文章《阿长与<山海经>》,文中童年的鲁迅梦寐以求的一本书是什么书?今天我们学习选自山海经的两篇文章《精卫填海》和《夸父逐日》。

(板书课题。

)二了解《山海经》这部书和神话的特点。

(多媒体出示有关资料,学生读资料。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词读音,让学生完成学案 1。

2.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女生齐读《精卫填海》,男生读《夸父逐日》,然后全体齐读两篇。

四疏通语句,理解文意。

1.同位两个分工,一人翻译一篇,先自己独立翻译,有难点请教前后位。

2.同位两人合作,把自己翻译的文章读给同位听,互相订正不准确的地方。

3.班内交流难点,学生解决不了的难点或翻译不合适的地方,教师点拨。

4.多媒体出示课文中重点字词(红色标记),指定学生回答,理解重点字词用法。

五感悟人物形象,讨论探究问题。

前后四人组成小组讨论多媒体出示的问题:1.精卫为什么要填海?怎样填海?在你心中精卫是什么形象?2.夸父逐日遇到什么困难?最后的结果如何?在你心中夸父是什么样的人?以上问题要扣住文句回答,有理有据。

3.神话是人类的先人关于世界的想象和幻想,寄托着人类的梦想,有时竟是科学的预言,精卫和夸父的梦想现在实现了吗?让学生畅所欲言。

七情感延伸,体会主题。

多媒体出示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理解主题:1.多少年过去了,精卫还在为自己的填海大业奔忙着,你想对她说些什么?2.夸父的手杖变成了美丽的桃林,看到娇艳的桃花你想对夸父说些什么?让学生说看法,并齐读多媒体出示的诗句,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和主题的理解,教师边引导边完成板书:少女————鸟巨人————死英雄英雄八布置作业:发挥想象,扩写两篇中的任意一篇,600 字左右。

甘肃省酒泉市第三中学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第六单元 山海经两篇(无答案)

甘肃省酒泉市第三中学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第六单元 山海经两篇(无答案)

酒泉三中七年级语文(下)引导自主学习方案课题:《山海经》两篇(1课时)清风吟诵: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十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立志联时间:主备人:赵爱忠审核人:学生姓名:一、课堂导入:神话作为民间文学的一种形式,是远古时代的人民所创造的反映自然界、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社会形态的具有高度幻想性的故事。

神话是人类最早的幻想性口头散文作品, 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文学的先河。

神话产生于人类远古时代,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因此,神话可以说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

它往往借助想像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充满神奇、幻想,富于人情味,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二、认定学习目标:自学目标:①了解神话的特点以及《山海经》、《精卫填海》和《夸父逐日》的相关知识;②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互学目标:①掌握并积累重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②理解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把握人物形象。

综合目标:体会并感悟古代人民勇敢,坚定,执着的优秀品质。

三、引导自主学习:(一)自学预习:1.自由、大声地朗读两则故事,力争做到读得准确、读得流利。

(提示:读准字音有三种方法:①借助文章下面注释的注音;②查工具书;③相互询问。

读得流利的标准是:不添字,不漏字,不改字,不读破。

)2.阅读课下注释及练习册“导航塔”,了解《山海经》以及《精卫填海》和《夸父逐日》的相关知识,勾画重点内容。

3.我知道:中国古代神话十分丰富,自然也创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神话人物形象,其美德和行迹在民间被广为传颂。

其中尤为著名的是:开天、射日、补天、造人填海、移山、奔月、治水、造字、尝百草、闹海、过海、等等。

4.给加点的字注音:发鸠.山()柘.木()白喙.()自詨.()溺.()堙.()夸.父()5.完成练习册85页“品读轩”第一题。

(二)小组课堂互学讨论1. 阅读《精卫填海》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①精卫为什么要填海?它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②精卫的状貌、叫声、来历各是怎样的?读了这些描摹和叙写,你有怎样的感受?最能突出其锲而不舍精神的词是什么?③旧时“精卫填海”比喻仇恨极深,立志报复。

山海经两篇教案北师大版

山海经两篇教案北师大版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山海经两篇》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山海经两篇》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山海经两篇》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山海经两篇》的学习状态。
山海经两篇教案北师大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典诗词与文言文》中的《山海经两篇》。该章节主要内容包括《山经》和《海经》两部分,其中《山经》介绍了我国古代的山川地理、神话传说、动植物等,而《海经》则介绍了海洋中的各种神奇生物和传说。通过对这两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我国古代的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也能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山海经两篇》的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技能训练:
设计实践活动或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山海经两篇》知识的应用,提高实践能力。
在《山海经两篇》新课呈现结束后,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1)文本内容理解:《山海经两篇》涉及到大量的古代地理、历史、文化知识,因此,理解文本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讲解等方式,掌握文本的主要内容,把握文本大意。
(2)文言文阅读:《山海经两篇》是文言文文本,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教师需要通过讲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句式结构等,帮助学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最新精选】北师大初中语文七下《12《山海经》两篇》word教案 (1)

【最新精选】北师大初中语文七下《12《山海经》两篇》word教案 (1)
四、检查学生先学的效果
五、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
六、当堂训练:积累课下注解;背诵课文。
外形:状如乌,文首、美丽可爱
精卫鸟 白喙、赤足
精卫名字由来:叫声“精卫”敢于斗争
填海原因:炎帝女儿溺于东海
填海化身精卫鸟英勇无畏
行动:衔木石,以堙东海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意,有感情朗读,在读中品味人物形象。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复述故事。
10.拓展延伸:如果你是勇敢善良的精卫,运用你21世纪中学生的智慧,你会怎样减少洪水的发生呢?
生1:我要建立一个海滩监测站,预测洪水的到来。
生2:我要衔种子洒在海边,植树造林,就不会发生洪水了。
生3:我要驾着飞机把许多种子洒播在大地上。
总结:大家为精卫想了这么多办法,精卫一定很感谢大家 。让我们学习精卫的勇敢善良,一起来保护地球,减少灾害的发生。
2、完成本课《配套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预习新课。
教学
反思
等级评价
(A/B/C/D)
检查
签阅
第周,应备课时实备课时,共课时
评价:时间:签查(盖章):
播放幻幻灯片
播放幻幻灯片
泛读课文,为生字正音、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播放幻灯片,在熟读、翻译的基础上引导理解文章含义。
感知、明确
看小黑板,掌握先学的内容、方法和要求。
做好“摘抄”
展示资料,自读练习册上的“导航塔”。
自由朗读,勾画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重点积累词意。
学读课文,对照课下注解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2.解题:本文写炎帝的 小女儿在海里淹死之后,化为小鸟,衔木石填海不止,表现了百折不回,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精卫,鸟名,又名誓鸟、冤禽、志鸟、帝女雀。

《山海经》教案设计

《山海经》教案设计

《山海经》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山海经》的作者、成书时间、地域范围及基本内容。

(2)掌握《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异兽奇人、地理风俗等特色知识点。

(3)学会运用文献资料和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探究学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分析《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和传说。

(2)学会对比分析,从不同角度审视《山海经》在文学、历史、地理等方面的价值。

(3)培养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山海经》所蕴含的古代人民智慧和创造力。

(2)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3)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地和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了解《山海经》(1)介绍《山海经》的作者、成书时间、地域范围。

(2)概述《山海经》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其神话传说、异兽奇人、地理风俗等特点。

2. 第二课时:分析神话传说(1)学习《山海经》中的经典神话故事,如“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

(2)分析神话传说中的象征意义和道德观念。

3. 第三课时:探究异兽奇人(1)介绍《山海经》中的各种异兽奇人,如大熊猫、九尾狐等。

(2)分析异兽奇人的形象特点和寓意。

4. 第四课时:研究地理风俗(1)学习《山海经》中的地理描述,如山川河流、地形地貌等。

(2)了解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和民间传说。

5. 第五课时:综合实践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山海经》的心得体会。

(2)鼓励学生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网络、书籍等,搜集与《山海经》相关的资料,进行探究学习。

三、教学评价1. 平时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作业完成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

2.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检查学生对《山海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3. 综合实践: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合作意识、创新能力和成果展示。

4. 情感态度: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了解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之情。

中考语文锁分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山海经两篇课件北师大版

中考语文锁分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山海经两篇课件北师大版
中考锁分——文言文阅读
《山海经》两篇
第一页,编辑于星期六:二十三点 十分。
知识梳理
精卫填海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
、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xiāo)。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 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 ,以堙于东海。 【全文中心】本文讲述溺死的少女化而为鸟,誓向大海复 仇的悲壮故事,它衔木石、填沧海,坚毅不屈以及勤奋不 息的壮举,表现出了远古人类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坚定 意志。
1. 词语解释
(1)夸父与日逐走
走: 跑
(2)欲得饮 (3)饮于河、渭
(4)北饮大泽 (5)化为邓林 2. 句子翻译
饮: 喝水 河: 黄河 渭: 渭水 大泽: 大湖 邓林: 桃林
(1)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夸父追赶着太阳向前跑,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第六页,编辑于星期六:二十三点 十分。
(2)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还没有走到,在途中口渴而死。丢下他的手杖
第九页,编辑于星期六:二十三点 十分。
,化为一片桃林。 3. 文意理解 (1)怎样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
①从积极角度看:表现了夸父宏大的志向、勇敢追 求的精神,巨大的力量和气魄,英勇的气概。②从消极 角度看:表现了夸父不自量力。
第七页,编辑于星期六:二十三点 十分。
(2)如何理解“弃其杖,化为邓林”的结尾? 丰富了这一神话的内涵,丰满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
第二页,编辑于星期六:二十三点 十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 词语解释 (1)其状如乌 (2)文首 (3)是炎帝之少女
(4)溺而不返 (5)故为精卫 (6)以堙于东海
乌: 乌鸦 文: 花纹

《山海经》教案

《山海经》教案

时的补充和纠正。
分享交流,加深理解
分享内容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包括对于讨论主 题的理解、发现的新问题、以及对于《山海经》的独特见解等。
交流方式
在分享过程中,鼓励其他组的同学提问或发表不同意见,形成全班 范围内的互动和交流。
加深理解
通过分享和交流,使学生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山海经》的内涵和价 值,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山海经神兽绘画
引导学生根据《山海经》中描述 的神兽形象进行绘画创作,通过 色彩、线条和构图展现神秘、奇 特的视觉效果。
山海经场景雕塑
指导学生运用雕塑技巧,将《山 海经》中的奇特场景或情节以立 体形式呈现出来,提升空间想象 力和造型能力。
文学创作与改编建议
创意写作
鼓励学生以《山海经》为灵感来源, 进行创意写作,可以是对原文的续写 、改编或者创作全新的故事,激发学 生的想象力和文学创作能力。
分析东西方神话中的主题思想,如创世、英雄、爱情等,在各自文 化中的体现与差异。
神话形象与艺术表现
对比东西方神话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及艺术表现手法,如象征 、隐喻等。
《山海经》在亚洲文化圈的影响
1 2
对古代文化的影响
阐述《山海经》在古代亚洲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如对文学、艺术、宗教等方面的渗透。
对现代文化的影响
06 课堂互动与讨论环节
学生分组讨论会安排
分组方式
按照学生的兴趣和意愿进行分组,每组4-6人,确保组内成员能 够充分交流和讨论。
讨论主题
《山海经》中的神奇生物、神话传说、地理景观等,每组选择一 个主题进行深入探讨。
讨论时间
课堂时间的1/3用于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 点和看法。

【精品教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比较探究《山海经》两篇精卫填海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精品教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比较探究《山海经》两篇精卫填海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比较·探究山海经两篇精卫填海学习目标1、讲说神话拓展思维训练、口语训练。

2、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敢于挑战书本和传统思维,培养自主合作意识。

3、熟读课文,培养语感,多角度理解课文的内涵。

4、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神话内涵,感受神话魅力及精卫形象,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神话是我们文学天地中灿烂夺目的瑰宝。

夸父逐日的故事还记得吗?你还读过哪些神话故事?(投影一组我国古代的神话图片,让学生说说是哪些神话故事。

)这些神话都出自《山海经》,介绍山海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篇神话《精卫填海》二、整体感悟(品读神话)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20页,自由朗读这首诗。

要求各位同学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自己对句子的初步理解。

2.这么快就读完了?老师找几个同学起来读一读,看看完成了老师的要求没有。

点名读看着你们读的投入,那么跟着老师一起来读一读吧!三、问题探讨看你们读得真好,现在老师有很多的问题不知道你们能不能帮帮我?只有认真看书、勇敢的孩子才能找到一个又一个的答案。

问答方式导读,不添字不漏字。

1、精卫鸟生活的环境是什么样的?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

2、精卫鸟是什么样的?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3、精卫鸟填海的原因?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4、精卫填海表达了她当时怎样的心情?为了表达对夺去她生命的东海的愤怒。

5、精卫是怎样填海的?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6、精卫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不畏艰险、坚持不懈、顽强不息。

7、你从这个神话中受到了什么启示?个人力量虽然微弱,但只要斗志顽强,就能取胜。

四、拓展训练激活思维刑天舞干戚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

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干,盾牌;戚,大斧。

)以舞。

——《山海经•海外西经》1、谁来翻译一下这个精彩神话故事给大家听听?刑天与天帝(黄帝)争夺神位宝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教学设计学科名称比较探究《山海经》两篇(语文七年级下册六
单元)
2、教学目标
(1)继续训练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表达能力。

(3)理解中国古代神话的特点,学习鉴中国古代神话。

3、重点、难点
重点拓展练习,培养想象能力。

难点鉴中国古代神话之美。

4、课时安排 2 课时
5、课前准备
(1)学生课外诵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2)从网上查阅有关中外古代神话的资料,准备课堂交流。

(3)教师查阅中国古代神话的资料,了解中国古代神话的特点,准备有关的神话故事和图片、多媒体设备等。

6、教学设想
本课三篇课文都比较浅显,表达上比较简单,所以本课设计让学生在学习中把本课与前面的课文加以对比探究,理解中国古代神话的特点;其次让学生进行拓展训练,提高想像、表达的能力。

7、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导入示例。

同学们,小时候,几乎每个人听过像《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等神话故事。

这些神话故事在我们幼小的心灵中曾经引起过多少美丽的幻想啊。

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再次走进这绚丽的花园,去领略它的风采。

你认识下面这些神话故事吗?——投影出示老师准备的神话故事画面,让学生说出神话的名称或简单讲述故事。

参考图画《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钻木取火》、《羿射九日》、《鲧禹治水》等等。

(如果有动画片则更好)
神话故事产生于生产力水平很低的原始社会时期,反映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和幻想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

这些故事,大都反映了古代先民对世界的起源的推想、人类战胜自然的愿望。

今天,我们将要重点鉴的是课文——《精卫填海》、《夸父追日》。

二、探究、理解课文。

(一)请学生翻译课文《精卫填海》,其他学生对照课文,指出翻译不够准确的地方加以纠正。

应强调的词语(课文注释比较详细,只须注意个别词语)
其——本篇课文共出现 3 个“其”字,前一个指代发鸠之山,后两个指代精卫鸟。

是——解释为“这”,不能解释为判断词。

(二)请学生翻译课文《夸父追日》。

应强调的词语
饮——本篇课文出现 3 个“饮”字,前一个指喝的水,后两个指喝的动作。

北——到北边。

道——在路上。

说明强调以上词语,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和名词作状语的现象,强调翻译文言文要结合语境。

(三)读了这两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呢?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可能回答的几种答案
1、对精卫填海的精神予以肯定,肯定她敢于与大海搏斗的精神。

2、认为精卫不自量力,以其微小的力量与浩瀚的大海抗挣,是毫无结果的,愚蠢的。

其方法也是不足取的。

3、夸父是个失败的英雄
4、夸父是个愚蠢的人,与日逐走没有意义,最后也是失败的。

5、夸父没有科学知识,当然失败。

6、故事是迷信的。

(这个问题若学生提出来,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没有提出,可以放在后面由老师提出让学生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下列问题,从文本出发思考课文的意思
1、精卫为什么要填海?
2、作者是怎么样描绘精卫的?
3、夸父与太阳竞走的目的是什么?
4、竞走的结果怎么样?根据以上的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内容要扣紧文本,要联系当时的社会状况(原始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而不是主观乱猜。

同时理解精卫填海的原因是炎帝的小女儿女娃不慎淹死在东海里,她衔木石来填东海的目的是复仇,是想填平东海,以后不再发生淹死人的情况。

作者对她的行为显然是肯定的,所以对精卫的描写也是正面的——文首、白喙、赤足,短短 6 个字,突出它美丽的颜色,描绘出精卫鸟可爱的形象。

夸父的故事更简单,他为什么要与太阳竞走,从文中看不出来,但从原始人的社会思想、生产力发展水平推想,当时人对自然几乎是毫无反抗能力的,人们常常受到水旱灾害的困扰,严寒酷暑的煎熬。

夸父追日,也许是为了与太阳搏斗,如后羿射日一样,也许是为了跟太阳比赛速度,战胜太阳。

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敢于与太阳比赛,就是一个壮举了。

结果是夸父失败了,但他把手杖留下,化为大片的桃树林(据说有数千里之大),给后人遮荫,给后人甜美的果实。

因此,在古人眼里,这两个形象都是敢于挑战大自然的英雄,他们虽然都失败了,但是他们的精神反映了人类不畏艰险、矢志不渝、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和乐观进取的精神。

他们是失败的英雄,甚至他们个体的生命结束了,而斗争还在继续,他们代表了古人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坚定意志。

(四)《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夸父追日》三篇课文都有神灵出现或者
神化、幻想的成分,这是不是在宣扬封建迷信?
学生讨论。

教师引导是不是迷信,关键在讲述这个故事的目的。

封建迷信着意宣扬人力的渺小和神力的无边,如鬼神故事、星占、卜筮、风水、命相等,它们愚弄人们要
害怕自然,相信命运,屈从于不可捉摸的命运的安排。

而神话是产生于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时期,那时人们对大自然不了解,受到大自然中水旱寒暑的侵害,人们总是希望战胜自然,改善生活状况,所以神话中人们所遇到的困难一般不是个人的,而是与整个人类的生存紧密相关的。

他们实际上是人类力量的代表,他们以自身的力量与险恶的环境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是人类征服自然斗争的写照,他们斗争的目的是战胜自然。

所以虽然他们的斗争往往是失败的,但是他们并不服输,借助神灵或者神化、幻想的形式,是为了曲折地表达他们的愿望。

三、课外作业。

(一)熟读课文,掌握课文内容。

(二)完成课文后的练习。

二课时
一、导入示例。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精卫填海》、《夸父追日》两篇课文,大家喜欢它们吗?说说理由。

对比我们读过的其他课文,显然它们比较简单。

简单的原因可能是当时表达的技巧还不成熟,也可能是最早记录这些故事时书写的难度还很大。

今天,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来丰富它们,使故事更加动人,更加有意味。

二、想像、表达能力训练。

(本训练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练习加深记叙文特点的理解,训练想像能力,提高表达水平,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一)对比本课的两则神话与学过的课文《黄河化险》,谈谈两篇神话简单在什么地方。

学生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归纳和补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