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天问心得感想
走进天问,问天?问己!
![走进天问,问天?问己!](https://img.taocdn.com/s3/m/1edc0bf80975f46527d3e15b.png)
走进天问:问天?问己!-------赴宜昌天问学习心得吴小朋12月1日,我们一行32人在胡校长的带领下,有幸参观了宜昌市天问小学,这次参观学习尽管时间短,但我甚感受益匪浅。
下面我就将这次所见所感向大家做一个汇报,敬请大家批评指正.一、天问印象小小天问,似乎上天并没有格外垂青于它,没有豪华的办公楼,没有恢弘气派的教学楼,然而它的名字却如雷贯耳,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教育者去参观学习。
原因何在?我觉得根本原因就在于它的内涵发展,围绕“让孩子站在中央”的核心做精做细。
给我印象最深的:1.让人惊叹不已的学生面貌走进操场我似乎听不到像我们孩子的那种喧闹声,看不到疯打的现象,有的只是斯斯文文。
接着就有一个面带微笑的小男孩迎上来,彬彬有礼的向我们问好,大方的介绍自己并主动地当起“小导游”。
我跟随着这位小导游顺着一楼参观了走廊、教室内外,再顺着楼梯往上走,楼道里贴满了学生的作品。
小导游介绍说这些布置从设计到张贴全部都是学生自己弄的,一路看下来,虽然显得有点粗劣,不是千篇一律的整齐,但是让每个孩子都有用武之地,给了学生无限创作的空间。
即使走进一、二年级的教室,孩子们介绍起他们自己的班级文化来也头头是道。
热情的解说,清晰的思路,流畅的表达,让你不由得叹为观止。
我更惊叹的是这些孩子举手投足之间有一种作为天问一员的幸福与自豪!随着深入的了解有更多的惊喜,无论是在楼梯上还是操场上,或是教室走廊里,不管是高年级还是低年级学生碰到我们这些来学习的老师,都非常自然地露出笑脸,甜甜地喊一声“老师好”,我惊叹于孩子们那得体的文明礼仪。
还有那小讲坛活动,说实在的活动并不那么完美,但真实得令我们感到,因为孩子们面对众多陌生老师没有丝毫的胆怯、羞涩,而是大方自信,甚至可以说是老练。
从中明显可以感受到天问的“一切让孩子站在中央”绝非虚言,孩子们就是在这样不太完美但又真实的活动中能力得到锻炼,结果并不重要,重要是在过程中体验。
遇见这种不作秀的真实,感动自然油然而生。
《天问》读后感
![《天问》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7648d9f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b4.png)
《天问》读后感《天问》是一部让人深感震撼的作品,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揭示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与思考。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对宇宙的探索和对人类的思考,揭示了人类对未知的渴望和对自身存在的思考。
这让我深深地感到震撼和思考。
首先,作者通过对宇宙的描绘和探索,让我感受到了宇宙的浩瀚和神秘。
在《天问》中,作者通过对宇宙的描绘和对宇宙现象的解释,让我感受到了宇宙的无限之美和无限之奥秘。
在宇宙的浩瀚中,我们是多么渺小,我们对宇宙的认识又是多么有限。
这让我深深地感到了人类对宇宙的渺小和对宇宙的敬畏。
其次,作者通过对人类的思考和存在的思考,揭示了人类对自身存在的思考和对自身意义的追问。
在《天问》中,作者通过对人类的思考和对人类存在的解释,让我感受到了人类对自身存在的思考和对自身意义的探索。
在这个宇宙中,我们是如此渺小,但我们对自身的探索又是如此深刻。
这让我深深地感到了人类对自身存在的重要性和对自身意义的追问。
最后,通过《天问》的阅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人类对未知的渴望和对自身存在的思考。
在这个宇宙中,我们是如此渺小,但我们对未知的渴望又是如此强烈。
我们对宇宙的探索和对自身的思考,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自身的渺小和对未知的渴望。
这让我深深地感到了人类对未知的渴望和对自身存在的思考。
总的来说,《天问》是一部让人深感震撼的作品,它通过对宇宙的探索和对人类的思考,揭示了人类对未知的渴望和对自身存在的思考。
通过对《天问》的阅读,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人类对宇宙的渺小和对未知的渴望。
这让我对人类的探索和对未知的渴望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自身存在和对未知的思考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愿我们能够继续探索未知,思考自身,感受宇宙的奥秘和美丽。
《天问》读后感500字
![《天问》读后感5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0dfdaf2d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8c.png)
《天问》读后感500字
《天问》是楚辞中的一篇文章,它记录了楚国文学家屈原面对天空中的星辰,对宇宙的思考和探索,展示了他对于宇宙和人类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阅读这篇文章,让我深受其深邃的思想和优美的文学表现所感染,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文化精髓。
首先,《天问》所表达的宇宙观和思想让人叹为观止。
文中以天上星辰为视角,表达了屈原对于宇宙和人类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他认为,人类只是宇宙中的一个微小存在,而宇宙的存在和运行规律超出了人类的认知和理解。
这种对于宇宙和人类生命的思考和思维,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邃性和智慧,也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类在宇宙中的渺小和微不足道。
其次,《天问》中的文学表现形式也令人印象深刻。
这篇文章采用了较为生动的文学形式,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优美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于宇宙的思考和感悟。
特别是文章的结尾,“问彼且燃,何常之衍?”这句话直接引导读者进行深入思考,让人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人类对于宇宙的无穷好奇和追求,以及对于人类和宇宙未来的无限探索和期望。
最后,通过阅读《天问》,我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这篇文章表达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关于宇宙和人类生命的思考和认识,让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价值,也让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吸收和借鉴这些文化元素和哲学思想,推动人类文化和科技的发展。
我读《天问》
![我读《天问》](https://img.taocdn.com/s3/m/b4f73fd2bceb19e8b8f6ba70.png)
我读《天问》作者:王莉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7年第12期时光倒回战国时代,群雄逐鹿、烽烟四起。
乱世造就了武功,也造就了文明、思想的蜕变。
就是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就是那个思想纷呈的时期,屈原携其173个问题横空出世。
其问天地之玄黄、宇宙之洪荒、历史之更迭,而最终归结于问自己的本心。
纵然时间的流水涤荡了一切,这些问题至今仍熠熠生辉。
问,即自己有疑问而发问。
读罢这173个问题,我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屈原为何而问?”王逸在《天问序》中提到屈原是因在楚国的先王之庙见到了壁画,激起了其丰富的想象和内心的愁苦,因此写出了《天问》。
然而我却认为,纵然外界有多大的影响,能引发如此多的疑问只能是他自己的内心。
屈原不是一个单纯的文人,更不是一个简单的政治家。
时代的动荡造成了他的命运悲剧,正是由于多舛的命运,使他将个人融入时代。
身处这样的历史时期,又背负如此沉重的命运包袱,必定会对所处的世界产生疑问。
因而我不赞同将屈原的“问”总结为严肃的科学发问,其“问”更多的是一种个人情感的抒发。
一、我读世界之发源曰:邃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天问》首先发问的是宇宙的起源。
因而,屈原之问,包举宇内,追溯洪荒。
这就使其突破了一般文人骚客的文思,而达到了类似于哲学家的思辨。
《尸子》说:“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屈原在第一部分所问的,正是永恒的空间与时间。
人类就在时间与空间的交织中而生存,但正是这所谓存在的最基本的要素——时间与空间,却是最充满神秘感的。
因而屈原之问,更像是整个人类对自己所处世界的发问。
这些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永恒的疑问。
人类只要存在于这个世界,这些问题永远都会困扰我们。
古人为解释这些永恒而神秘的力量,编织了无数动人的神话传说。
而在《天问》中,女歧、伯强、烛龙、羲和等神明皆被追问,也就使得屈原的问闪耀着唯物主义的光芒。
二、我读历史之变迁在询问宇宙的深邃和神话的神秘之后,屈原将“问”转移到了历史的变迁。
《天问》读后感
![《天问》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0160d59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33.png)
天问读后感
《天问》是屈原的一首长诗,以提问的方式对自然、历史、神话、传说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究。
读完《天问》,我深深被屈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所震撼。
首先,屈原对于自然现象的关注和好奇是显而易见的。
他对于天体的运转、四季的更替、日夜的交替等自然现象提出了疑问,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渴望。
这些提问放在现代,依然具有极高的哲学和科学价值。
其次,屈原对于历史事件和人性的探讨也是非常深入的。
他对于历史上的事件、人物、社会现象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质疑。
他对于忠臣和奸臣的对比,对于君臣关系的探讨,反映了古代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和道德观念。
同时,他也提出了许多引人深思的问题,比如“彼王纣之躬,孰使乱惑?何恶辅弼,谗谄是服?”等,这些问题对于理解历史和人性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最后,屈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是非常惊人的。
他通过对于神话和传说的描述,创造了一个奇幻的世界。
比如“昆仑悬圃,其凥安在?增城九重,其高几里?”等描述,都充满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总的来说,《天问》是一部充满了智慧和思考的作品,它不仅反映了屈原个人的思想和观念,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认知水平和价值观
念。
读完《天问》,我深深感受到了古代人们的智慧和思考方式,也更加理解了古代社会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
《天问》读后感
![《天问》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7773bed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f7.png)
《天问》读后感在人生之途不断追问——《天问》读后感中国先秦时期的著名诗人屈原曾创作过一首名为《天问》的长诗,这首诗以问句为主,由与自然现象有关的六十九个问题和与历史社会有关的九十六个问题,加上作者感慨而发的八个问题组成。
全诗内容想象十分大胆,加上自然而又协调的节奏音韵,读来没有半点枯燥无味的感觉。
因此清代学者刘献庭在《离骚讲经录》将其誉为“千古万古至奇之作”。
屈原在《天问》中不断追问着自然现象和历史故事,表达出了自己对于天地自然、人世间的种种疑问,显示出了屈原对于世间万物的深思,思想之活跃,思维之开阔。
初读《天问》,我便被这首诗的语言和内容所吸引,读完后不由得赞叹起屈原出色的创作和视野的开阔。
事实上,仔细想想,《天问》何尝不是屈原对自身命运的一曲绝唱?他曾胸怀大志,曾想报效国家,但最终却因为小人的陷害和君王的误解而未能实现自己的心愿,在苦闷之际,他只能对天发问,倾诉自己内心的痛苦,这些看似毫无主线的问题如同夜空中的繁星,让人惊叹而又忍不住想要探索一番。
在最后的最后,屈原在得知楚国灭亡后,选择自沉于汨罗江,留下了那一篇篇为后世所赞叹的楚辞。
《天问》表面上看似是一连串没有解答的提问,实则是屈原对人生、对命运的求索,这正如他在另一篇作品《离骚》中所写下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想想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每一天不也同样是在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然后一个一个解决问题吗?兴许我们没有屈原那样辽阔的视野,但我们依旧会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断发问,或许是问自己,或许是问别人。
而有时候,提问题的人多了,然后问题就不再是问题,而变成了一种理想,于是就开始有那样一群人选择去探索、去寻找实现理想、并且解答内心的疑惑。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不断的在追求着梦想的、具有伟大精神的民族,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之下,标志着中国海洋油气勘探开发迈向“超深水”的“深海一号”正式投入使用,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大显神威,“嫦娥”奔月,“羲和”逐日,“天问一号”探索火星······一项项成就举世瞩目,让人目不暇接,同时也让人心生敬意。
2024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感想心得体会
![2024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感想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cbc7f856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a7.png)
2024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感想心得体会2024年是人类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年,因为这一年,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
作为一个对太空探索充满好奇和热爱的人,我对这个消息感到无比激动。
我无法用言语来描述我内心的激动和震撼,所以我决定将自己的感想、心得和体会写下来,以此来记录这历史性的时刻。
首先,我要感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科学家们和工程师们,是他们的辛勤努力和无私奉献,才使得天问一号能够实现火星探测,为人类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他们经历了无数个日夜的辛苦工作,面对着种种困难和挑战,但他们没有退缩,坚持不懈地奋斗,最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他们是真正的英雄,为人类探索未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观看着天问一号着陆火星的画面时,我感触最深的是人类的智慧和勇气。
火星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星球,距离地球数千万公里,充满了未知和危险。
但是,人类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科学的手段,成功地将一台探测器送到了火星上,并且顺利地完成了着陆任务。
这真是人类智慧和技术的巅峰之作。
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飞行器的设计与制造,还是火星着陆的控制和导航,都需要极高的技术能力和人员配合。
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类的勇气和团结合作的力量。
除了对人类的智慧和勇气感到敬佩外,我还对火星本身的神秘和美丽感到着迷。
从天问一号传回的照片和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火星表面的红色沙漠、陡峭的山脉和广袤的平原。
这些景象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遥远的世界,让我对太空探索更加充满兴趣和好奇。
我想,如果有一天人类能够登上火星,探索这个神秘的星球,那将是多么壮丽和震撼的场景啊!然而,除了对火星的美丽和神秘感到着迷外,我们也要认识到火星探测并不是一项容易的任务。
从人类历史上的太空探索经验来看,每一次的探索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和代价。
从最早的月球探索到现在的火星探索,我们付出了无数的努力和牺牲。
火星探测也不例外,我们不仅要面对着技术上的挑战,还要面对着太空环境的威胁和人员的安全问题。
因此,我们必须倍加珍惜每一次的探索机会,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技术,确保每一次探索的成功和安全。
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心得体会六
![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心得体会六](https://img.taocdn.com/s3/m/0d309220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7c.png)
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心得体会六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心得体会“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迈出了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展。
”5月15日,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致电祝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两千多年前,诗人屈原仰望苍穹,发出“天问”。
两千多年后,以屈原长诗命名的天问一号探测器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完成了一次教科书式的精准着陆,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迈出了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
奔火之路殊为不易。
2020年7月23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搭载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自发射以来,天问一号经历了地火转移段、制动捕获段、环火飞行段等飞行过程,成功完成火星制动捕获,完成了“绕、着、巡”三大目标中环绕探测目标。
在地火转移期间,天问一号完成了地月成像、四次中途修正、深空自拍、深空机动等一系列操作,至今令人印象深刻。
——深情回望,拍摄地月合影。
2020年7月27日,环绕器在飞离地球约120万公里处回望地球,利用光学导航敏感器对地球、月球成像,获取了清晰地月合影。
在这幅黑白合影图像中,地球与月球一大一小,均呈新月状,在茫茫宇宙中交相辉映。
——轨道修正,让天问飞得更稳。
天问一号先后完成了四次中途轨道修正,对3000N发动机及120N、25N推力器的在轨性能、工作模式进行了全面验证。
——深空自拍,五星红旗闪耀太空。
2020年10月1日,国家航天局发布了天问一号探测器飞行图像,图上的五星红旗光彩夺目,呈现出鲜艳的中国红,这是我国探测器采用分离测量传感器完成首次深空自拍。
——首拍火星,成功获取中国首幅近火图像。
2021年2月5日,国家航天局发布了天问一号在距离火星约220万公里处,获取的首幅火星图像。
《天问学习感想》
![《天问学习感想》](https://img.taocdn.com/s3/m/999624c36c175f0e7cd137e8.png)
《天问学习感想》龙湖镇小乔小学高瑞民上周,有幸在领导的带领下和同事们一起走进天问小学,几天的学习可谓收获良多,感触良多,很多的场景和大会报告内容一直在脑海中闪动,自然也就想到了我们自己岗位的工作,希望这种热度能够一直持续下去,为我校的发展、改革增添一份始动力和借鉴。
“人人自觉发奋人人自由发挥人人自主发展”是天问小学的办学理念,这是一所人在中央的学校,我想正是这样的定位,才能有学生的人人自觉发奋人人自由发挥人人自主发展这个平台吧,几天来的学习,其实一直被这种氛围包围着:出发。
早起,我们乘车从宾馆到学校,路上有十几分钟的车程吧,给我们做导游的是学校的一位英语老师和一个六年级的女生,觉得主讲的应该是老师,其实不然,老师几乎没有说话,哪怕是在那个小导游“卡壳”的时候,她依然没有开口,她先后讲了学校的概况,发展,甚至延伸到这座城市的历史、人文。
我想也许正是学校的理念影响下,才成就了这个女生一路的精彩吧。
一路上,这名女生站在了这座城市的中央。
参观。
走进校园的大门就有个二年级的孩子(后来知道的)主动走过来说“尊敬的各位领导,下边有我带领咱们这个小组参观一下我们的学校”,毕竟这是一个大场面,孩子在几分怯生中开始了他的讲解,为了不让他紧张,我瞅准时机俯下身子和他套了套近乎,我发现他的表现越来越精彩,从走廊到过厅,从一楼到二楼。
他对学校的了解之深入,让你真正感觉到他才是这里的主人。
那一刻,这个孩子站在了校园的中央。
教室。
参观教室文化是重要的一个环节,我先后走进了一年级的几个教室,无论在哪个班级,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在给代表们讲解他们班级的文化、他们的老师,他们的作品,就像是在他的家里。
不卑不亢、娓娓道来。
几十分钟,孩子们站在了教室的中央。
课堂。
我听的第一节课是六年级一班姚双老师的语文课《少年闰土》,他们的课堂是分享式教学,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在整个课堂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一节课老师几乎没怎么说话,只是适时的纠正和点拨,主讲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有人板书,有人提问,有人回答,有人补充。
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心得体会范文
![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心得体会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236815a4be23482fb5da4caa.png)
下面是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心得体会范文5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想象图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心得体会【1】据中国国家航天局的消息称,在5月15日,火星北半球的乌托邦平原上天问一号登陆器成功着陆在此,登陆器中载着中国第一辆火星车祝融号。
祝融号的成功登陆让中国成为第三个在火星上进行软登陆的国家,也是第二个部署火星探测器的国家。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
新时代是在奋斗中成就伟业、造就人才的时代。
〞新时代青年干部作为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应当学习、继承和发扬好“航天精神〞,在自己的岗位上守初心、强担当、展作为,走好自己的青春“追星路〞。
走艰苦奋斗的“追星路〞。
航天事业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艰苦奋斗永远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夺取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
青年干部要能够俯下身子学本领,挑起担子干事业,在工作中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不断找准上下结合点、工作着力点、难题突破点,要发扬钉钉子精神,敢吃苦、能吃苦、会吃苦,勇于担当,敢于超越,要成为那“乍起的风〞,激活干事创业的“一池春水〞。
走勇于攻坚的“追星路〞。
青年兴那么国兴,青年强那么国强。
青年干部在面对急难险阻、矛盾问题时,要继承和发扬航天人探索不止、攻坚克难的精神,知难而进,在重重困难前决不退缩;顽强拼搏,在道道难关前坚持不懈。
在攻坚克难的过程中不断锤炼自己的作风,用自己的毅力和决心克服万难,用自己的行动彰显青年干部的朝气和活力,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走开拓创新的“追星路〞。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青年干部要将航天人开拓创新的精神充分发挥到自身工作当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能力,敢于创新、善于创新。
青年干部要在实践中创新,以优秀创新管理制度作为基底,党的政策方针作为导向,将创新应用于工作的方方面面,不断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不断锤炼本领、拓展视野,积极开创工作新局面。
走无私奉献的“追星路〞。
在人生价值的天秤上,奉献是永远不变的砝码。
读《天问》有感
![读《天问》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c767573b84254b35effd3456.png)
读《天问》有感读《天问》有感1《天问论笺》是著名文学史家林庚先生对《天问》做的详实注解,它突破了一般古笺释的格局,融序,笺,释,译,论为一体。
各个部分自成伍而又浑然一体,期间类容互相渗透,互为补充,完全是一部独具一格而又集大成的古籍研究专着。
《天问》乃是古代传说的一部兴亡史诗。
主要提及王朝的建立,衰败。
以高度简练的问话体形式描述一兴,一亡朝代更替,无不在感叹历史变迁,无不在叹息楚国历史的多舛。
诗中内容主要包括从天地万物到夏商周兴亡再到秦,楚的兴衰演变。
有学者认为《天问》自身没有次序。
但是,林先生认为《天问》是有顺序的。
从整体着眼,首先《天问》的一百八十句中明显地是分为两大段落。
自“遂古之初谁传道”至“羿焉?日乌焉解羽”这五十六句是问天地,也就是有关大自然形成的传说;自“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至“何诫上自手中名弥章”这一百三十二句是问人事的,也就是问有关人间盛衰兴亡的历史传说。
这两大段的基本轮廓是分明的;先是问天地的开辟,次问人事的兴亡,乃是完全乎自然顺序,这首先就提供了一个无可置辩的顺序。
林庚先生认为造成零乱的原因:一是发生了错笺,就会使顺序零乱;二出现错字,字错了使原来的诗句不可理解或被误解,这也会造成上下文之间失去应有的连续性,而使人感到顺序零乱;三所涉及的故事传说已失传。
还有学者对诗的中心主题提出质疑。
这样一部长篇巨制有没有中心主题呢?林先生也对此作出进一步回答。
《天问》的兴亡史是以夏商周三代为中心的,这三代历史的发问占了整整一百句,超过全诗一半以上的篇幅,它的兴亡感也就是全诗主题的焦点。
此外还有关吴,楚,秦等五霸诸侯们的发问,事实上莫非历史上治乱兴亡的'大事,这也更好的说明《天问》是一部历史兴亡史诗。
也正如作品中说的那样“天命反侧何罚何佑?”“皇天集命惟何戒之?受礼天下又使至代之!”“天道问之”历史的兴亡。
屈原想从历史中寻求历史兴亡答案的苦心孤诣,真可谓“悲其志”。
从古至今多少文人骚客为之倾倒,《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人。
天问读后感范文
![天问读后感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7ee9437d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3d.png)
天问读后感《天问》是近年来中国科幻小说领域的一部佳作,也是我最近读过的一本好书。
这本书的作者是刘慈欣,是中国科幻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通过阅读《天问》,我体会到了科幻小说的魅力,对未来和人类的发展有了新的思考和探索。
这本书的故事背景设置在一个我们未曾谱写的未来时代,得益于作者扎实的科学知识,整个故事的设定都显得异常科学合理。
故事讲述了一个叫做韦兰的女性,为了实现她的梦想,不断追寻着太空科技的发展,奋力向着星空迈进的故事。
她带领一个由中国人、美国人、俄罗斯人等国家组成的航天队伍,历经千辛万苦,在外太空探索星落星云的时候,却遇到了神秘的外星人,与外星人进行了生死搏斗。
虽然最终战胜了外星人,不过在战斗中遭受的损失也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这场战斗,为韦兰和她的航天队伍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和工作价值感。
在阅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对未来和人类的发展有了新的感悟。
科幻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以极具想象力的方式描绘未来的世界和人类的进步。
与这之前我所接触到的现实主义作品不同,《天问》这样的科幻小说能够启迪人们的思想,激励人们不懈追求未来的进步。
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社会变革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掌握更多的技能和知识,来迎接未来的挑战。
此外,我在阅读这本书时也深深感受到了人类前进的力量。
韦兰作为一名女性,第一次拥有了一个只属于自己的太空飞船,不仅令人敬佩,也让我感到了女性在科技领域中与男性一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应该摆脱性别二元化的观念,给予每个人平等的机会,发掘每个人的潜力,共同迎接更美好的未来。
在读完《天问》之后,我收获了不少的思考和感悟。
作为一本高科技元素极强的科幻小说作品,它不仅仅只是一部小说,更是向我们展示了未来的可能性,鼓励我们勇往直前,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天问读后感
![天问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bae6b042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32.png)
天问读后感
《天问》是一部充满诗意和想象力的作品,读后让我感到深深的震撼和思考。
这部作品以屈原的《天问》为灵感,以现代人的视角重新审视了自然、社会和历史等问题。
在黑暗中,作者用诗意的语言和灵动的想象,将读者带入了对宇宙奥秘的思考和对人类命运的追问。
在自然部分,作者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大胆的想象,将自然界的神秘和壮丽展现得淋漓尽致。
让我不禁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我们如何去理解和尊重自然。
而在社会与历史部分,作者通过揭示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不公,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沉重和人性的悲凉。
同时,作者也通过对于人类文明的反思,让我对于人类未来的发展有了更深的思考。
总的来说,《天问》是一部充满哲学思考和人文关怀的作品。
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思考,让我们重新审视自然、社会和历史等问题,并引导我们对于人类命运和未来进行更深的思考。
读完这部作品后,我感到自己对于世界的理解更加深入,同时也对于人类的未来有了更多的期待和责任感。
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心得体会二
![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心得体会二](https://img.taocdn.com/s3/m/55e89513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eb.png)
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心得体会二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心得体会5月15日7时18分,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成功。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致贺电,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向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指挥部并参加任务的全体同志致以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
习近平总书记在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后、在不到20天时间内又一次贺电嘉勉,充分体现对航天事业的特殊厚爱,对参研参试人员的褒奖激励,对建设航天强国的殷切期望,大家深受鼓舞、深感振奋。
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是在习近平总书记英明决策和亲切关怀下取得的重大胜利,是在党领导的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下取得的重大胜利,是在一大批忠诚党的航天事业的优秀团队、优秀人才勇于挑战、追求卓越、攻坚克难、无私奉献下取得的重大胜利。
要进一步强化政治意识,持续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用习近平总书记贺电精神激励感召,深刻体悟蕴含其中的思想伟力和实践威力,深刻把握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部署和战略考量,持续增强奋进新时代的政治自觉、行动自觉。
要进一步加强团结协作,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坚持上下一盘棋、全员一股劲,调动各方智慧、凝聚最大意志、形成全盘合力,圆满完成火星巡视探测和载人空间站在轨建造等重大任务,以加快建设航天强国的实际行动回报期望重托,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百年华诞。
要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抓住执行重大任务有利契机,全面加强各项建设,确保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坚毅前行、行稳致远,为探索宇宙奥秘、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天问一号任务实现了我国首次地外行星着陆,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中又一具有重大意义的里程碑。
凌晨1时许,天问一号探测器在停泊轨道实施降轨,机动至火星进入轨道。
4时许,着陆巡视器与环绕器分离,历经约3小时飞行后,进入火星大气,经过约9分钟的减速、悬停避障和缓冲,成功软着陆于预选着陆区。
读《天问》笔记
![读《天问》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dbe0f797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ef.png)
读《天问》笔记《天问》很难懂。
东汉王逸在《楚辞章句》中就说过:《天问》其文义不次,又多奇怪之事。
历代文人对《天问》多有研究,如唐代柳宗元、宋代朱熹、明代王世贞、清代屈复,近代王国维、闻一多、郭沫若,以及当代游国恩、郭世谦等学者都有专著。
大多数学者认为《天问》是屈原的作品,而其文义不次的原因在于错简,又多奇怪之事则因年代古远,传说离奇,典籍亡失,难以稽考。
我读《天问》,谈不上研究。
只在细读之后,颇有些异样的感受。
一、《天问》的史学价值在于它接近上古史真相中国的文史向来就分正统和非正统的两大类。
正统的文史必须遵循孔子的儒学,包括先秦的子学、两汉的经学、宋代的理学、明代的心学和清代的实学。
儒学虽经多次蜕变,却是一脉相承,始终是中国文史的主流,被历代统治者所推崇。
直到二十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儒学虽仍有传承者,却终于靠边站了。
郭世谦先生在《屈原天问今译考辨》一书中称赞《天问》是一部中国上古通史大纲。
我以为,郭先生一定知道中国二千多年的史学乃是儒家一统天下这个事实,能出此离经叛逆之言,实在有胆有识。
它问及女娲却没有问到伏羲;它没有问到炎、黄二帝的“奇功伟绩”;它问及尧、舜私事却不问禅让天下的盛事;它问及大禹治水,却质疑他的婚姻;它问周史是一片质疑而不问分封天下和周公制礼;它也没有问及《周易》及五行八卦;等等。
在《天问》中,问及三代史时牵涉到许多氏族的纷争,我粗粗统计了一下,牵连到的氏族就有涂山氏、有虞氏、有穷氏、河伯氏、伯明氏、雒嫔氏、封氏、斟观氏、斟寻氏、有过氏、纯狐氏、有鬲氏、有易氏、有扈氏、有狄氏、有施氏、有戎氏、蜂蛾氏、有莘氏、孤竹氏、有邰氏、彭铿氏、中央氏等等几十个氏族。
这从侧面反映了或说佐证了在中国这块大地上,从五帝时代、尧舜时代、夏商周三代直到春秋战国时代,在几千年的漫长岁月里,都处于一个氏族林立、诸侯纷争的乱局。
据古籍记载,在夏禹时有诸侯万国,在商汤时有三千余国,到周成王时尚有一千七百七十三国。
天问一号火星着陆感悟心得
![天问一号火星着陆感悟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91fa4052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71.png)
天问一号火星着陆感悟心得
天问一号火星着陆的成功是人类航天事业的重要里程碑,它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感悟
和心得。
首先,天问一号的火星着陆让我们意识到人类的科技水平的巨大进步。
从地球到火星
的距离非常遥远,需要克服无数的困难才能成功着陆。
这次着陆的成功表明人类已经
掌握了先进的航天技术,能够实现对更远星球的探测和研究。
其次,火星着陆也展示了人类的勇气和探索精神。
探索未知,勇往直前是人类一直以
来的追求。
天问一号的任务非常艰巨,但是我们不畏困难,毅然决然地投身其中,最
终取得了成功。
这种勇气和探索精神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关键因素。
此外,火星着陆还给我们带来了对宇宙的无限遐想。
火星是地球之外最接近的行星,
它与地球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
通过对火星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行星的形
成和演化,进一步探寻宇宙的奥秘。
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和人类的起源。
最后,火星着陆也给我们带来了对未来的希望。
人类通过对火星的探索,有望找到适
合人类居住的环境,实现人类在其他星球上的定居。
这将为人类的未来提供更广阔的
发展空间,也为人类面临的地球资源有限的挑战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总而言之,天问一号火星着陆的成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感悟和心得,让我们更加深
刻地认识到人类的科技水平和探索精神的伟大。
它也为我们展示了宇宙的无限可能性,为人类的未来提供了希望和机遇。
《天问》读后感
![《天问》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be3c0bd1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3d.png)
《天问》读后感《天问》读后感《天问》读后感1初读《天问》便联想到了《诗经》中的句子:“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屈原一生恪守道德,“举世皆浊我独醒,众人皆醉我独清”,他把他的生命和精力献给了他热爱的土地。
《天问》可分为三部分,就自然问了六十九个问题,社会与历史部分共计九十六个问题,最后他从幻想与神话中醒来,心中感慨万分,并就此提出了八个问题。
这里就不详细分析了。
这些问题没有主线,零散却又天马行空的想象勾勒出瑰丽的画卷,像是一个被打碎的花瓶落下一片片灵动的碎瓷。
在一个星空浩瀚的夜晚,一位少年仰望天空,把身躯融入那浓浓苍穹。
他像伊甸园内的亚当,却不知道夏娃的踪迹,他在追随爱的步伐,却不知道爱的代价,于是他对天发问,倾诉心中忧郁。
屈原的《天问》是一部探求的字典,无法解答的问题像是伤口无法愈合的痕迹。
曾几何时,另一个少年也向往着同一个梦想。
他在天空拥有最亮的一颗,“存亡一知己,生死两妇人”,他月夜逃去却中了吕后的诡计,从此星空坠落。
他仰天大笑,一如少年时初遇星象的豪迈,那苍天一问竟成了绝响。
千年后,柳宗元写出了《天对》以应屈原的《天问》,文明无意中找到了最鲜活的传承方式,一问一答,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屈原的问正是他精神之所困,纵然江水漫漫,又何尝不是他自身的悲剧?他太孤洁,又太孤绝,精神的枷锁击溃了他最后的防线。
他沉水而死,空气中飘着若有若无的幽香,和着他的遗愿和悲伤。
后记:魂归来兮,诗言三千行,一人独饮一江愁,屈子的背影在临江的斜阳中拉得很长很长……《天问》读后感2《天问》问的是什么?是永恒的生死问题。
面对死亡,科学家探求对策,哲学家追问意义,宗教寻求安慰。
但是,不能不承认,探求是徒劳的,追问是无解的。
宗教的安慰也难免虚妄。
但是,人生并非一个自然流向结果的.过程,结果关乎过程的意义,就不可能不追问结果。
因而,当人的思索面对死亡时,其实也是在面对人生。
余光中先生的追问自然是无解的追问。
天问 屈原读后感的题目
![天问 屈原读后感的题目](https://img.taocdn.com/s3/m/cb84c2a1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a3.png)
天问屈原读后感的题目篇一天问屈原读后感哎呀妈呀,读了屈原的《天问》,我这小心肝儿那叫一个震撼!你说屈原这老爷子,咋就这么能想呢?那一连串的问题,像连珠炮似的,“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也许他就是那种天生爱琢磨事儿的人。
我觉得吧,他问的那些问题,有些可能到现在咱都没法给出个准答案。
这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也老爱问这问那的,可没屈原这么有深度。
也许这就是大诗人和咱普通人的区别?屈原在那个年代,能有这么大的脑洞,这么大胆地质疑,这得多勇敢啊!他可能都不在乎别人咋看他,就是要把心里的疑惑一股脑儿倒出来。
我在想,要是屈原活在现在,会不会是个超级科学家,成天泡在实验室里找答案?又或者,他会在网络上开个直播间,跟大家一起探讨这些个神秘的问题?哈哈,说不定还能成个网红呢!读着《天问》,我心里也跟着冒出好多问号,比如“宇宙到底有没有边儿?”“人类能不能真的长生不老?”也许这些问题永远都没有答案,但想想也挺有意思的。
总之,读了屈原的《天问》,我真是又佩服又感慨,这一路的思考真好!篇二天问屈原读后感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说说屈原的《天问》,这可真是让我脑袋都大了几圈啊!屈原这家伙,简直就是个“问题少年”的终极版!他那些个问题,一个比一个玄乎,“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我就想问,屈原大哥,您是咋想到这些的呀?难道您天天不睡觉,就琢磨这些宇宙级难题?我读着读着,都有点怀疑人生了。
可能我太笨,好多问题我连想都没想过。
不过,这也让我反思,咱是不是有时候活得太糊涂了,从来不去问问为啥。
说真的,屈原的《天问》让我觉得自己特别渺小。
他那种对未知的探索精神,我觉得我是不是也得学学?说不定哪天我也能像他一样,问出几个惊天动地的问题来。
也许有人会说,屈原问了这么多,也没个答案,有啥用?但我想说,问问题本身就很重要啊!就像我们走路,不一定知道终点在哪,但走的过程就是意义所在。
我在想,如果屈原能穿越到现在,看到我们这个科技发达的世界,他那些问题会不会有答案了呢?还是会有更多新的问题?这谁知道呢!反正,读完《天问》,我心里是五味杂陈,这一路的探索真好!篇三天问屈原读后感哟呵,屈原的《天问》,可真是把我给难住了!一开始读的时候,我心里直犯嘀咕:“这都啥跟啥呀?” 但读着读着,我好像有点懂屈原的心思了。
天问冷暖观后感
![天问冷暖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8b03f67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f31fb71.png)
天问冷暖观后感人生是什么?一百个人会有一百种答案。
但每个人对这句话都会有不同的体验,因为他们都经历过人生,而我则从两位普通人的身上品出了不同的人生滋味:“天问”探索的是世间万物存在的本质和价值,它的内涵无穷大;“天意”却更多地揭示了亲情、爱情、友情、师生之情等,内容虽小,但形式简单。
今天我看完《天问》后,觉得没有十分明白的道理。
细想来,又有几个能够真正领略其中深奥呢?于是把心里所想写成下面的文字,算作对影片最好的评价吧!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懂事以来,发现周围的人并非像书中那样纯洁美好,在追求名利和金钱时往往会忘记曾经许诺要带给我们的幸福,特别是在科技发达的当代社会,很少再能听到乡村的青蛙鸣叫声,相反城市里却比任何时候都热闹繁华,钢筋水泥的建筑将原始森林变成了野兽天堂。
人类曾创造的辉煌灿烂的古文化遗迹也消失殆尽……由此可见,人类并不是单纯依靠进取精神才去开拓世界的,还需要融入一些柔弱温暖的情怀,正如在寒冷刺骨的雪山顶峰静立,偶尔飘落下的几片雪花便让人倍感欣喜与激动,因为它让你知道只要敢登高就必须拥抱严冬的挑战,但结果却总是以胜利者的姿态傲视群雄。
其实世间万物皆具灵性,有多少英雄豪杰渴望放弃富贵荣华踏上心中梦寐以求的归途。
感悟自然的冷暖,则让人更加敬畏生命的顽强;感悟生命的冷暖,则教会人怎样珍惜自己的拥有,唯有在痛苦与快乐中不断磨练自己,做一个独立坚强、勇敢的人,才能适应环境并保持永恒。
感悟亲情的冷暖,我学会了宽容。
父母是我的第一任老师,没有他们的辛勤付出哪有我今日的收获?随着孩子越来越大,难免会产生叛逆行为,记得小时候因为贪玩,我打碎了家里一瓶价格昂贵的瓷器,妈妈让我跪在地上不停地抽自己耳光,爸爸甚至差点动手揍我。
但这件事已过去10余载,却令我终生难忘,至今我仍旧不能释怀。
但是当我回首往昔时,父母却不会再计较什么,毕竟犯错误谁都会有,关键是能否及时改正错误,父母对我早已淡漠了往日那般期待和希冀,但也并未刻意刁难我,毕竟人无完人嘛!后来经过努力,我考上了重点大学,离开了家乡远走他方求学,但是内心始终思念着这份浓厚的血缘亲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读《天问》便联想到了《诗经》中的句子: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屈原一生恪守道德,举世皆浊我独醒,众人皆醉我独清,他把他的生命和精力献给了他热爱的土地。
《天问》可分为三部分,就自然问了六十九个问题,社会与历史部分共计九十六个问题,最后他从幻想与神话中醒来,心中感慨万分,并就此提出了八个问题。
这里就不详细分析了。
这些问题没有主线,零散却又天马行空的想象勾勒出瑰丽的画卷,像是一个被打碎的花瓶落下一片片灵动的碎瓷。
在一个星空浩瀚的夜晚,一位少年仰望天空,把身躯融入那浓浓苍穹。
他像伊甸园内的亚当,却不知道夏娃的踪迹,他在追随爱的步伐,却不知道爱的代价,于是他对天发问,倾诉心中忧郁。
屈原的《天问》是一部探求的字典,无法解答的问题像是伤口无法愈合的痕迹。
曾几何时,另一个少年也向往着同一个梦想。
他在天空拥有最亮的一颗,存亡一知己,生死两妇人,他月夜逃去却中了吕后的诡计,从此星空坠落。
他仰天大笑,一如少年时初遇星象的豪迈,那苍天一问竟成了绝响。
千年后,柳宗元写出了《天对》以应屈原的《天问》,文明无意中找到了最鲜活的传承方式,一问一答,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