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聋是一种严重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的常见先天性疾病
耳聋等级划分以及引起耳聋的因素
耳聋等级划分以及引起耳聋的因素耳聋是听觉器官对声音的传导,感受或综合分析部分的功能异常而引起的听力下降。
通俗一点就是言语频率阈值下降至正常听阈范围(25dB)以下就称为耳聋按照听力下降的程度,目前临床上多以语言频率(500Hz,1000Hz,2000Hz,4000Hz)的平均听阈为准,将耳聋分为4级:1对生活的影响较轻,可能会有听不清谈话现象,平均听阈在26~40dB。
2对日常生活有一定的影响,在谈话中有困难,平均听阈在41~60dB。
3对生活影响较大,谈话大部分内容都听不到,听阈在61~80dB。
4听声音极度困难,听不到谈话,听阈在81~95dB。
引起耳聋的两大因素先天因素1可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伴性遗传等。
发病时间可在产前,如先天性中及外耳畸形、外耳道闭锁、中耳发育不全等;也可以发生于产后,如始于幼年的Alport综合征,成年发病的耳硬化症等。
先天性内耳发育不全临床上比较少见,有时不仅仅表现在耳部,还可伴有其他部位的表现,如先天性聋、眼病和白额发综合征、家族遗传性出血性肾炎并发耳聋综合征等。
2多见于母亲怀孕3个月内感染病毒性疾病如风疹,其他疾病如梅毒等引起。
另外,母亲患有中毒性疾病、梅毒腹部过量X线照射、先兆流产、应用过耳毒性药物等均可导致胎儿内耳发育障碍,从而引起耳聋。
3多由妊娠毒血症、产伤、胎盘早剥、脐带绕颈、难产等造成的缺氧所致。
严重的新生儿贫血、核黄疸以及母子Rh血型不合也可导致耳聋。
PS:先天因素其中有一种常见的致聋病症,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幼儿波动性感音神经性耳聋和眩晕,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有关,除前庭导水管扩大外,不合并其它的内耳畸形。
患者多3-4岁发病,感冒和外伤常常是发病的诱因,即使轻微的外伤也可引起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和眩晕。
后天性因素1,各种原因造成的外耳道闭锁如外伤、炎症、肿瘤、外耳道耵聍栓、外耳道胆脂瘤等;2,中耳的疾病如炎症、肿瘤、听骨链中断或黏连、鼓膜穿孔、炎症、瘢痕、增厚黏连等;3,内耳病变如药物中毒、各种因素造成的内耳退行性变(如缺血、缺氧),外伤造成的颞骨骨折、圆窗膜破裂等;4,听神经疾病如炎症、创伤、手术后黏连、听神经瘤及其他小脑桥脑肿瘤等。
地中海贫血及新生儿筛查检测项目介绍
福建
湖南 四川 重庆
4.1
2.2 1.9 1.0
1.5
2.0 2.2 2.3
5.6
4.2 4.1 3.3
J Clin Pathol, 2004; Clin Genet, 2010;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2012.
地中海贫血
基因类型
αα/αα
临床类型
正常人
症状
-α/αα或αTα/αα
--/αα、-α/αTα或 ααT/ααT或-α/-α --/-α或--/ααT --/--
把住“三关” --婚检、孕检和产检
地中海贫血
中国南方α和β地贫的人群携带率
地区 α地贫 广西 云南 17.6 9.8 携带率(%) β地贫 6.4 7.3 合计 24.0部)
12.7
8.5 4.2 3.5
2.7
2.5 5.1 2.9
15.4
11.0 9.3 6.4
地中海贫血及新生儿筛查检测项 目介绍
王冰冰 博士
广东凯普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地中海贫血检测技术介绍
地中海贫血
地中海贫血( Thalassemia ),简称地贫,世界上发 病率最高、危害性最大的单基因遗传性疾病,主要分为 α-地贫和β-地贫。 我国以长江以南各省发病率高,多见于广东、广西、海 南、福建、云南、贵州、四川 等地区。
新生儿筛查检测项目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是最常见的一种遗传性酶缺乏 病,俗称蚕豆病。我国是本病的高发区之一,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各省, 以海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省为高。G6PD缺乏症发病原 因是由于G6PD基因突变,导致该酶活性降低,红细胞不能抵抗氧化损伤 而遭受破坏,引起溶血性贫血。临床表现为慢性非球形细胞溶血性贫血、 蚕豆病、药物性溶血、新生儿黄疸及某些感染性溶血。
耳聋的名词解释
耳聋的名词解释耳聋(Hearing Loss),指的是人体耳朵部分或全部丧失听觉功能的一种疾病。
耳聋分为先天性耳聋和后天性耳聋两大类。
先天性耳聋是指出生时或在婴幼儿期就存在的听力缺陷,而后天性耳聋则是在个体生命的某个阶段内才出现的听力缺陷。
一、先天性耳聋先天性耳聋可以分为两种类型:遗传性耳聋和非遗传性耳聋。
1. 遗传性耳聋:遗传性耳聋是由遗传基因突变引起的,可以由父母传给子女。
这种耳聋的发生与个体的基因变异有关,包括常染色体显性、常染色体隐性和X染色体低听力等遗传模式。
2. 非遗传性耳聋:非遗传性耳聋的发生与环境因素有关,例如胎儿期感染、早产、药物暴露、周围噪声、头部创伤等。
这种类型的耳聋通常与母亲在怀孕期间的生活环境以及胎儿自身的状况有关。
二、后天性耳聋后天性耳聋是在个体生命的某个阶段内出现的听力缺陷。
它可以被分为三种:感音性耳聋、传导性耳聋和混合性耳聋。
1. 感音性耳聋:感音性耳聋是指由于耳蜗内听觉神经元的损伤或退化引起的听力缺陷。
这种耳聋通常与遗传、感染、噪声暴露、药物暴露、自然衰老等因素有关。
2. 传导性耳聋:传导性耳聋是指由于耳朵的传导系统(包括外耳、中耳和鼓膜)的结构或功能障碍导致的听力缺陷。
这种耳聋通常由外耳感染、鼓膜穿孔、中耳炎或听小骨骨折等问题引起。
3. 混合性耳聋:混合性耳聋是感音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的结合,即既包括了听觉神经元的损伤又包括传导系统的障碍。
在治疗耳聋方面,医学的进步为耳聋患者带来了希望。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助听器、人工耳蜗和听觉学习训练。
助听器是一种通过放大声音来帮助耳聋患者改善听力的设备,它可以放置于耳后或耳道内。
人工耳蜗是一种手术治疗方法,通过植入电极到耳蜗中,以恢复耳朵的听觉功能。
听觉学习训练是一种通过训练听觉和语言技能的方法,以帮助耳聋儿童在语言和社交方面的发展。
除了治疗,对耳聋患者的心理支持也至关重要。
耳聋患者面临着与人交流、参与社交活动以及融入社会的困难。
耳聋的症状及康复措施
耳聋的症状及康复措施耳聋是指人的听力机能受到损害,导致丧失或减弱听觉的能力。
这是一种常见的听力障碍,可由各种原因引起,包括遗传基因突变、感染、长时间暴露在高噪音环境中等等。
本文将探讨耳聋的症状以及康复措施。
一、症状1.听力障碍:耳聋的主要症状是听力受损。
患者可能会感到听到的声音变得非常微弱或完全听不见。
有些人可能只在某些频率下听不见,而其他频率的听力正常。
2.沟通困难:由于听力障碍,耳聋患者在与他人交流时可能遇到困难。
他们可能需要别人重复说话,或者需要通过其他方式(如手势、口语)进行沟通。
3.社交隔离:由于听力受损带来的沟通困难,耳聋患者可能会感到孤立和社交隔离。
他们可能会避免参加社交活动,因为他们担心自己无法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
4.声音变形:一些耳聋患者可能会出现声音变形的症状。
他们可能会听到声音变得扭曲或失真,这可能影响他们对语音和其他声音的理解能力。
二、康复措施1.助听器:助听器是一种常见的康复设备,可以帮助耳聋患者改善听力。
助听器通过放大声音来增强听力,从而提高患者对周围声音的感知能力。
2.人工耳蜗:对于严重耳聋的患者,人工耳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人工耳蜗是一种植入式设备,可以模拟内耳的功能,通过电信号来刺激听神经,从而改善听力。
3.听觉训练:听觉训练是一种通过锻炼听力和理解能力来帮助耳聋患者恢复听力的康复措施。
这种训练可以包括听力游戏、声音辨别和语音理解练习等。
4.提供支持:提供心理和社会支持对于耳聋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耳聋患者可能会经历情绪上的困难,他们需要理解、关怀和支持的家庭和社会环境。
康复专家、心理咨询和耳聋支持小组等资源可以提供支持。
5.注意保护听力:预防是最好的治疗。
为了降低患上耳聋的风险,我们应该注意保护我们的听力。
这包括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噪音环境中,佩戴耳塞或耳罩等。
结论耳聋是一种常见的听力障碍,对患者的生活和心理健康带来很大影响。
了解耳聋的症状以及合适的康复措施对于患者及其家人非常重要。
耳聋易感基因检测试剂盒实验标准操作程序
耳聋易感基因检测试剂盒实验标准操作程序1.项目概述耳聋是一种严重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的常见先天性疾病,它可以由单一基因突变或不同基因的复合突变引起,也可由环境因素(如医疗因素,环境暴露,创伤,药物等)或基因和环境两者共同作用而致。
在世界范围内,每1000名新生儿中就有1名先天性耳聋患儿,50% 患儿的耳聋与遗传因素有关。
70%的遗传性耳聋不伴有其他症状,称为非综合征性耳聋 ( nonsyndromic hearing impairment, NSHI)。
非综合征耳聋是最常见的感音神经性聋,可以分为常染色体显性(DFNA,15%~ 20%)、常染色体隐性(DFNB,80%)、性连锁(DFN X-linked,1%)和线粒体遗传性耳聋(1%)四类。
迄今为止,共有114个耳聋位点见诸报道(54个为常染色体显性位点,60个为常染色体隐性位点)。
40余个感音神经性耳聋基因和更多的综合征耳聋基因被克隆。
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网站统计,中国6000万残疾人口中2100万为听力残疾者。
听力言语残疾者中7岁以下的聋儿达80万人并以每年新增3万聋儿的速度在增长。
研究表明,大量的迟发性听力下降患者中,亦有许多患者也是由自身的基因缺陷致病,或由于基因缺陷和多态性造成对致聋环境因素易感性增加而致病。
因此,需要开展耳聋基因检测,对于由明确检测到的基因缺陷致病的患者及早进行干预治疗与预防措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患耳聋的风险度。
2.测定原理本试剂盒采用了PCR体外扩增和DNA反向点杂交相结合的DNA芯片技术。
采用生物素标记的引物分别对耳聋易感基因突变区域进行特异性扩增,将扩增产物与标记不同突变类型耳聋易感基因探针的尼龙膜在导流杂交仪上进行导流杂交,然后通过化学显色对结果进行判读。
3.样品采集和制备3.1. 标本采集:①成人男性和女性及患儿:采用无菌抗凝管(添加抗凝剂),抽取静脉血2ml耳聋易感基因检测试剂盒实验标准操作程序生效日期:混匀,拧紧瓶盖并标上病人编号。
先天性耳聋有哪些症状?
先天性耳聋有哪些症状?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先天性耳聋症状,尤其是先天性耳聋的早期症状,先天性耳聋有什么表现?得了先天性耳聋会怎样?以及先天性耳聋有哪些并发病症,先天性耳聋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
*先天性耳聋常见症状:
听阈上升、招风耳、中枢性耳聋、听力缺陷
*一、症状:
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就已存在的听力障碍,从病因讲通常可分为两大类:
1.遗传性耳聋:由位于性染色体上的致聋基因引起的耳聋,称为伴性遗传性聋。
常染色体遗传性聋可以表现为无相关畸形的各种骨迷路和(或)膜迷路发育异常,和伴有心脏、肾脏、神经系统、颌面及骨骼系统、代谢内分泌系统、皮肤和视器等组织器官畸形的众多综合征。
2.非遗传性耳聋:妊娠早期母亲患风疹、腮腺炎、流感等病毒感染性疾患,或梅毒、糖尿病、肾炎、败血症、克汀病等全身疾病,或大量应用耳毒性药物均可使胎儿耳聋。
母子血液Rh因子相忌,分娩时产程过长、难产、产伤致胎儿缺氧窒息也可致聋。
*以上是对于先天性耳聋的症状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下面再看下先天性耳聋并发症,先天性耳聋还会引起哪些疾病呢?
*先天性耳聋常见并发症:
突发性耳聋、耳聋
*一、并发症:
先天性耳聋一旦发现,应早期积极治疗,如治疗不及时,最终会导致语言能力丧失。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对于先天性耳聋症状,先天性耳聋并发症方面内容的介绍,更多疾病相关资料请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先天性耳聋”可以了解更多,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马凡氏综合征的症状是什么
马凡氏综合征的症状是什么马凡氏综合征,也被称为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耳聋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
该综合征主要影响听觉和内耳功能,还可能伴有其他身体畸形。
马凡氏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和症状因人而异,但一般包括耳聋、面部和颅骨畸形、眼部异常、心脏问题和智力障碍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马凡氏综合征的各种症状。
1. 耳聋:马凡氏综合征患者的耳聋程度从轻度到重度不等。
听力损失可以从出生时开始,也可以在儿童时期逐渐出现。
耳聋有时只影响高音频范围,而低音频范围的听力可能保持较好。
有些人可能只有单侧耳聋。
耳聋的程度对于语言和语音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2. 面部和颅骨畸形:马凡氏综合征患者常出现面部和颅骨的不正常发育。
面部可能出现明显的不对称,以及下颌骨和口腔形态异常。
颅骨可能表现为较小的头围,前颅窝较扁平,颧骨和眼眶明显凹陷。
此外,患者的前额也可能比较突出。
3. 眼部异常:马凡氏综合征患者的眼睛可以出现各种异常。
常见的包括斜视、结膜下血管瘤、内眦内翻、内眦肌群发达、内睑裂小、视网膜杯形变等。
这些眼科异常可能导致视力问题和视觉障碍。
4. 心脏问题:约一半马凡氏综合征患者存在心脏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主动脉瓣狭窄、动脉瓣反流等。
心脏问题的严重程度因人而异,从轻度到严重不等。
5. 智力障碍:约50% 的马凡氏综合征患者会出现智力障碍。
这些障碍的严重程度可以从轻度的学习困难到重度的智力低下不等。
智力障碍可能对患者的学习和生活能力造成严重影响。
其他症状: 马凡氏综合征患者还可能出现其他身体畸形和症状,如唇(颚)裂、腭裂、脊柱侧凸、骨发育不良、肢体异常、肾脏问题等。
这些症状也相对较常见,但不是所有患者都会出现。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马凡氏综合征的症状和表现因个体差异而异。
因此,某些患者可能只有部分症状,而另一些患者可能有更多不同的症状。
此外,症状在患者生长发育的过程中也可能发生变化。
因此,对于马凡氏综合征患者来说,一个及时准确的诊断非常重要,以便提供适当的治疗和支持。
耳聋(hear loss)
Congenital (german measles)
2 突发性聋
(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SSNHL)
无明显原因短时间突然发生的重度感音性聋,听 力多在12h内下降。 病因:不明(病毒感染学说、内耳供血障碍学说) 临床表现:单侧发病多见。耳聋前先有高调性耳 鸣,约半数患者有眩晕,恶心,呕吐及耳内堵塞, 耳周沉重感。 听力损害严重,曲线类型有低频下降型,高频陡 降型,水平型等。
通常推荐用助听器 需用助听器,如不可能应教唇读和 手势
在耳边大声呼喊方能 听到 听不到耳边大声呼喊 的声音
需用助听器,如不可能应教唇 读和手势 助听器可能有助于懂得话语, 需外加康复措施如唇读和手势
5(极重度) 91dB或更 包括聋 大
传导性耳聋 Conductive hearing loss
传导性耳聋 (conductive hearing loss)
混合性耳聋 Mixed hearing loss
混合性聋
耳传音与感音系统同时受累所致的耳聋称 混合性聋。两部分受损的原因。混合性聋 的听力改变特征是既有气导损害,又有骨 导损害,曲线呈缓降型,低频区有气骨导 间距而高频区不明显。
混合性聋的治疗方法,应根据不同病因及 病情综合分析选定。
混合性耳聋 Mixed hearing loss
1.骨导下降 Bone condition declines.
2.气导下降
Air condition 3.气骨导差 > 15 dB A-B gap is more than 15dB
感音神经性耳聋的预防及治疗
预防
优生优育。早期筛查,基因检查,新生儿听力筛 查。力求对听力障碍进行早期预警与防治。 提高生活水平,防治传染病。锻炼身体,保证身 心健康,延缓老化过程。
先天性耳聋基因筛查与诊断的临床应用进展探讨
先天性耳聋基因筛查与诊断的临床应用进展探讨刘继红;王霞【摘要】先天性耳聋是常见的人类出生缺陷,1000个新生儿中可能出现1例,与遗传因素存在极大的关系.目前国内大约有3000万先天性耳聋人,每年新生聋儿大约有2.3万,并且也发现大约5~6万迟发型耳聋患者,耳聋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也会增加社会和家庭负担.在诊断检测耳聋基因中存在很多种方法,可依据目标人群、实际条件、筛查目的的不同进行合理选择.基因诊断除了在检测耳聋高危人群中应用,也可在正常年轻夫妇进行孕前中应用,有利于防先天性耳聋的预防.采取耳聋基因筛查方式处理耳聋人群,能够对耳聋患者突变基因情况确定,防止相同基因型患者婚育,减少遗传率.此外,基因筛查也能够为耳聋人群实施婚育指导以及发现新耳聋基因.【期刊名称】《中国卫生标准管理》【年(卷),期】2018(009)013【总页数】2页(P39-40)【关键词】基因筛查;遗传性耳聋;X连锁遗传;隐性遗传;母系遗传;显性遗传【作者】刘继红;王霞【作者单位】吉林省辽源市妇婴医院儿科,吉林辽源 136200;吉林省辽源市妇婴医院儿科,吉林辽源 136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64先天性耳聋是常见的临床出生缺陷,因技术条件的影响,不能描述性诊断耳聋,也不能研究深层病因[1]。
随着近年来基因诊断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发现不少先天性耳聋致病基因,临床上开始应用耳聋基因诊断技术,可有效诊断和预防遗传性耳聋。
随着不断研究与应用分子遗传学技术,对于耳聋的诊断基因诊断技术的作用显著,具有指导康复、防聋的效果。
目前国内部分区域已经实施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的相关工作,但还是处于发展起步的阶段。
以耳聋基因筛查检测新生儿,能够提前预警筛查阳性患儿,利于后期的预防和干预。
1 耳聋基因概述遗传性耳聋包括综合征性耳聋、非综合征性耳聋两类[2]。
遗传性耳聋中大约有70%为非综合征性耳聋,是主要的先天性耳聋表现方式。
依据不同的遗传方式,遗传性耳聋包括显性遗传、X连锁遗传、隐性遗传、母系遗传等模式。
遗传性耳聋家系的产前诊断及遗传咨询
遗传性耳聋家系的产前诊断及遗传咨询任淑敏;吴庆华;刘宁;亢鸿飞;白楠;孔祥东【摘要】目的对有明确耳聋致病基因的常染色体隐性耳聋家庭再次生育时行产前诊断,并给予相应的临床咨询,降低生育风险.方法在知情同意的原则下,通过超声引导下行介入性穿刺,对获取的胎儿标本DNA应用STR位点检测以排除母体基因组的污染,并采用Taqman探针法结合Sanger测序进行相关耳聋基因检测.结果对59个家系胎儿进行相关基因(GJB2、SLC26A4)检测,16个家系的胎儿为与先证者一致的患儿,25个家系的胎儿为携带父母一方致病突变的携带者,18个家系的胎儿为无致病突变携带的正常胎儿.出生后听力评估、基因诊断结果与产前诊断结果相符.结论本研究中GJB2基因最常见的致病突变为c.235delC,其次为c.299-300delAT.SLC26A4基因最常见致病突变为IVS7-2A>G,其次为c.2168A>G(p.H723R).应用一代测序技术进行耳聋基因产前诊断,能准确诊断胎儿耳聋基因型,有效降低遗传性耳聋患儿的出生率.【期刊名称】《中国产前诊断杂志(电子版)》【年(卷),期】2016(008)002【总页数】4页(P26-29)【关键词】遗传性耳聋;产前诊断;遗传咨询【作者】任淑敏;吴庆华;刘宁;亢鸿飞;白楠;孔祥东【作者单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遗传与产前诊断中心,河南郑州45005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遗传与产前诊断中心,河南郑州45005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遗传与产前诊断中心,河南郑州45005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遗传与产前诊断中心,河南郑州45005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遗传与产前诊断中心,河南郑州45005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遗传与产前诊断中心,河南郑州45005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14.55耳聋是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大疾病之一,在新生儿中的发生率达1‰~3‰。
耳聋可由环境及遗传因素作用导致,其中60%以上的耳聋与遗传因素关系密切[1]。
失聪治疗方案
一、引言失聪是指由于听觉系统功能障碍,导致患者无法正常接收和理解声音信息的一种疾病。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失聪患者逐年增加。
失聪不仅给患者的生活、工作带来极大不便,还可能引发心理和社会适应问题。
因此,针对失聪的治疗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病因、诊断、治疗和康复等方面对失聪治疗方案进行探讨。
二、病因失聪的病因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大类。
1. 先天性失聪先天性失聪主要与遗传、胚胎发育异常、孕期感染、药物、辐射等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染色体异常、基因突变等遗传性疾病可能导致先天性失聪。
(2)胚胎发育异常:孕妇在孕期受到病毒感染、药物、辐射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导致胎儿听觉器官发育异常。
(3)孕期感染:如风疹、巨细胞病毒、梅毒等病毒感染,可能导致胎儿听力受损。
(4)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抗癌药物等,可能对胎儿听觉器官造成损害。
2. 后天性失聪后天性失聪主要与噪声暴露、耳毒性药物、感染、外伤、肿瘤等因素有关。
(1)噪声暴露:长时间暴露在高分贝噪声环境中,可能导致听力下降。
(2)耳毒性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抗癌药物等,可能对听觉器官造成损害。
(3)感染:如中耳炎、耳部感染等,可能导致听力下降。
(4)外伤:如耳部外伤、颅脑外伤等,可能导致听力受损。
(5)肿瘤:如耳部肿瘤、脑瘤等,可能导致听力下降。
三、诊断失聪的诊断主要依据以下方法:1. 声音测试:通过声音刺激患者,观察其听觉反应,初步判断听力损失程度。
2. 耳部检查:通过耳镜、耳科显微镜等检查设备,观察耳部结构是否异常。
3. 耳部CT或MRI:了解耳部结构,排除肿瘤、炎症等疾病。
4. 听力测试:通过纯音听力测试、言语听力测试等方法,评估听力损失程度和性质。
5. 前庭功能检查:了解患者的前庭功能,排除前庭性眩晕等疾病。
四、治疗方案1. 药物治疗(1)抗病毒药物:针对病毒感染引起的失聪,可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2)抗生素:针对细菌感染引起的失聪,可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先天性耳聋的基因检测技术
先天性耳聋的基因检测技术先天性耳聋是指出生时或者在婴儿期时就已经出现的耳聋。
它是一种影响儿童发育和交流的严重疾病,也是一种常见的遗传病。
遗传因素是导致先天性耳聋的最主要原因,而基因检测技术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遗传基因,以及进行预测和治疗,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和治疗。
遗传学家发现,先天性耳聋的遗传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单基因遗传、复杂遗传、染色体异常等等。
根据遗传方式的不同,先天性耳聋的基因检测技术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
目前,最常用的技术是基于新一代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简称NGS)和高通量芯片技术。
基于 NGS 技术的遗传检测是一种高通量、高准确性的遗传检测技术。
它可以同时检测数百个基因,从而发现低频率的变异和罕见的基因变异,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全面、更精确的支持。
同时,这种技术还可以检测基因突变的复杂性,如某些基因的复杂变异、基因缺失和复制数变异等。
高通量芯片技术也是一种常用的基因检测技术。
它利用芯片上的基因探针,可以同样检测数百个基因,但是和 NGS 技术相比,芯片技术对变异的灵敏度相对较低,但也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技术。
无论是 NGS 还是芯片技术,都需要高度的专业技术,以及高质量的试剂和设备来保证准确性和可靠性。
这也是目前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之一,即如何解决技术分析的复杂性,优化数据分析算法和数据挖掘技术,以及开发更高效的数据录入和存储软件。
基于这些技术的先天性耳聋基因检测已经开始应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
根据检测结果,医生可以给予患者更有效的治疗建议,包括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助听器和人工耳蜗等医疗手段。
同时,基于这些技术的基因筛查也能够发现无症状的遗传突变,及早诊断,及早治疗,降低后代遗传耳聋的风险。
在应用基因检测技术进行先天性耳聋的诊断和治疗时,也需要考虑到一系列的伦理和社会问题,包括隐私保护、信息公开、数据质量、数据分析和结果解读的专业性等。
新生儿耳聋基因检测数据集编制说明
《新生儿耳聋基因检测数据集》编制说明一、背景介绍1.新生儿耳聋基因检测介绍耳聋是临床常见疾病,也是新生儿常见出生缺陷之一。
常规的新生儿听力筛查通过物理学技术只可检查宝宝当时的听力状况,但对于新生儿体内的遗传物质(即耳聋基因)的改变而导致的听神经病、迟发性与药物敏感性耳聋无法及时检测到而失去早期干预和治疗的机会。
新生儿耳聋基因检测是通过荧光PCR、质谱、或者高通量测序等技术对新生儿耳聋相关基因进行检测,精准判断新生儿耳聋基因是否存在缺陷的检测技术。
通过采集新生儿微量血液样本,提取DNA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评估新生儿患听力障碍的疾病风险。
此技术能同时检测先天性、迟发性、听神经病与药物敏感性耳聋等非综合征型耳聋和发病率高或以听力障碍为首发的综合征型耳聋基因。
听力与耳聋基因联合筛查,可为临床医师及父母提供更为全面的新生儿听力护理及诊疗指导。
2.新生儿耳聋基因检测应用耳聋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一种常见疾病,也是临床上常见的遗传性疾病。
研究表明,遗传性耳聋约占耳聋患者的60%。
据统计,平均每100个中国人中,会有高达5-6人出现常见耳聋基因异常,包括受累者(即存在较高的听力损失风险),及携带者(一般不会表现出听力损失)。
2013年召开的世界卫生组织全球防聋合作中心会议暨中国听力论坛上报告显示,我国现有听力残疾者2780万人,其中,0~6岁听障儿童约13.7万,且每年以2.3万的数量递增,而其中至少一半的聋儿是由于遗传缺陷引起的,可见遗传因素在致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新生儿阶段及早发现这些耳聋致病基因受累者,使得部分语前听力损失、迟发性语后听力损失以及药物性聋易感患者得到准确的遗传学诊断,能够实现对这些聋病进行有效的预防、控制或治疗。
因此,正确做出病因分析,提出早期干预措施,是降低耳聋发生的有效途径。
二、工作简况1.任务来源2020年4月,由深圳标准化协会批准《新生儿耳聋基因检测数据集》立项。
本标准由深圳华大基因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提出,由深圳市标准协会归口,起草工作组由深圳华大基因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华大临床检验中心、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武汉普仁医院青山区武东街西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乡医学院医学检验学院共同组成。
耳聋基因位点
耳聋基因位点
耳聋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其中包括许多不同的基因位点与其发展相关。
以下是一些与耳聋相关的常见基因位点和相关基因:
1. GJB2基因:GJB2基因编码一种蛋白质,名为结合蛋白2(connexin 26)。
它在耳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维持听觉神经元之间的连接。
GJB2基因突变是导致婴儿遗传性耳聋的主要原因之一。
2. SLC26A4基因:SLC26A4基因编码一种蛋白质,名为氯电解质传输者。
它参与耳蜗内的离子传输,维持听觉神经元正常的功能。
SLC26A4基因突变也与生理性耳聋相关。
3. MT-RNR1基因:MT-RNR1基因编码一种 rRNA,名为线粒体12S rRNA。
它与线粒体的蛋白质合成相关,突变会导致感音神经的损伤,导致遗传性感音神经性耳聋。
4. CDH23基因:CDH23基因编码一种蛋白质,名为细胞粘附分子23。
它在耳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维持听觉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CDH23基因突变与耳聋的发展相关。
这些仅是耳聋的一部分遗传因素,尚有许多其他基因位点和相关基因可能也与耳聋有关。
此外,个体之间的遗传多样性也可能导致不同人群在耳聋遗传机制方面存在差异。
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了解更多与耳聋相关的基因位点。
遗传性耳聋基因研究进展
耳聋的致病因素主要有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两个方面,而与遗传因素相关的耳聋超过60%[1]。
这其中约70%的患者为非综合征型耳聋(Nonsyndromic hear⁃ing loss,NSHL)[2],30%为综合征型耳聋(Syndromic hearing loss,SHL)[3],SHL除了耳聋还有眼、骨、肾等其他系统的病变,而NSHL仅有耳聋。
目前已经克隆的非综合征型耳聋基因有117种,共包含常染色体隐性遗传70种,按染色体位点命名为DFNB,其遗传特点是基因中两个等位基因异常会出现疾病表型,男女受累的机会均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40种,按染色体位点命名为DFNA,其遗传特点是基因中只要有一个等位基因异常就能导致疾病发生,呈垂直传递,50%的子女均有发病可能性;X连锁遗传5种,按染色体位点命名为DFN;线粒体遗传2种[4]。
中国最常见的遗传性非综合征型耳聋基因是GJB2、SLC26A4、线粒体12s rRNA、GJB3,还有最新发现的MYO7A及TECTA基因,本文将对以上耳聋基因致病的作用及如何干预分别进行阐述。
1GJB2基因在我国,约50%的遗传性耳聋由GJB2基因突变所致,是第1位的耳聋致病基因[4]。
GJB2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基因,正常人携带率为2%~3%[5]。
该基因位于13q11-q12的DFNB1基因座上[6],主要编码Cx26蛋白,其与相邻的缝隙连接蛋白组成了细胞间信息传递的通道。
GJB2基因突变后产生无功能的Cx26蛋白[5],影响了细胞间信息的传递,使得耳蜗毛细胞外钾离子回流障碍,导致Corti器钾中毒,从而引起感音神经性耳聋[7]。
有研究显示,GJB2基因突变主要导致以语前、双侧对称性为特征的先天性非综合征型耳聋,听力损害为中重度到极重度[3],这与刘立翠等[2]报道的一致。
因此在筛查耳聋基因时应着重双耳中重度和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的致病基因检测,并且对于因GJB2基因突变导致先天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患者植入人工耳蜗[8],提高其生活质量。
子喑的科普知识
预防子喑的方法
遗传咨询:有家族史的人群可 以考虑进行遗传咨询,了解风 险和预防措施。
结论
结论
子喑是一种常见的听力障碍,对患者的 生活和心理产生影响。
通过早期诊断、康复治疗和适合的教育 支持,子喑患者可以获得更好的听力和 语言能力。
子喑的诊断和 治疗
子喑的诊断和治疗
早期诊断:通过婴儿听力筛查可以早期 发现潜在的听力问题。 听力评估:儿童需要进行详细的听力评 估,包括听力测试和语言评估。
子喑的诊断和治疗
康复治疗:子喑患者可以通过 听觉康复治疗来改善听力能力 和语言发展。
助听器或人工耳蜗:对于严重 听力损失的患者,助听器或人 工耳蜗可能是有效的治疗选择 。
子喑的原因
药物和毒物:孕期或婴儿期接 触某些药物或毒物可能会对听 力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子喑的症状
子喑的症状
婴儿期:婴儿可能对声音没有反应,不 会对自己的名字或其他常用词语有反应 。
幼儿期:幼儿可能难以学说话,语言发 展滞后,对外界声音没有敏感度。
子喑的症状
学龄期:学龄期儿童可能在听力测 试中出现问题,难以辨别声音或语 言。
子喑的科普知 识
目录 介绍子喑 子喑的原因 子喑的症状 子喑的诊断和治疗 子喑对生活的影响 预防子喑的方法 结论
听力障碍,也被 称为儿童失聪。 子喑是指在出生时或婴儿期就出现 的听力问题,导致无法正常听到声 音或有严重听力损失的情况。
子喑的原因
子喑的原因
遗传因素:子喑可以是由于基因突变导 致的。 孕期感染:孕期感染某些病毒或细菌可 能会导致婴儿出生后患上子喑。
(仅供参考)耳聋的遗传咨询
线粒体遗传
• 是母源性遗传,发生占比例低 • 有报道基因畸变在线粒体的RNA上,是同
源胞浆,畸变本身不足以引起聋的表型, 额外的两个AR基因被发现同时存在。也有 报道线粒体耳聋的基因突变位于编码决定 核酸的哪条链被阅读的基因对上。
• 综合征性耳聋
• 一、出生时即已表现为聋的遗传性聋 及其综合征
• 染色体异常所致听力丧失 • 其他综合征所致听力丧失
腺肿多在青春期出现,是由于不正常碘代谢造成 的,与缺碘有密切关系。
• 6.耳聋-心电图异常综合征 • 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耳聋为双侧性深度感觉神
经性聋,心电图有异常改变,可突然死亡。
• 7.指(趾)甲营养不良伴耳聋 • 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人常表现为重度高频缺
失性聋,同时伴有指(趾)甲短小、营养不良, 有时可有毛发、牙齿等缺损。
• 1.围产期获得性耳聋(40%) • 2.产后获得性耳聋(60%)
Ⅲ 不明原因的耳聋(30%)
影响分类准确性的因素
• 1、宗教的、环境的、选择病人的方式,还 有下列方面会影响分类结果
• 2、许多获得性耳聋个体本身具有患耳聋的 遗传易感性,在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 作用下发病
影响分类准确性的因素
传); • 脂肪软骨营养不良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 耳聋进行性骨化性肌炎综合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 家族性黑型白痴(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耳聋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过去十年中,遗传性耳聋研究取得了重大 进展
• 迄今为止,已经定位多达80个非综合征型 耳聋基因位点
• 38个核基因、2个线粒体基因已被克隆确认
• 人类能够听到的声音
人类听觉的频率范围 在20——20000Hz
人类言语的频率范围 在200——8000Hz
一母系遗传非综合征耳聋家系的线粒体DNA突变分析
一母系遗传非综合征耳聋家系的线粒体DNA突变分析耿雪侠;戴欣;程瑞雪;王亚玲;张海军【摘要】Based on the questionnaire and the follow-up study,a pedigree with maternally inherited nonsyn-dromic hearing loss in Huaibei,Anhui province was reported.PCR-RFLP and DNA sequencing were used to detect the nucleotide changes on the sites of nt1555 and nt7445,which are thehot spots for mutations associ-ated with hearing loss in the mitochondrial 12S rRNA and tRNASer(UCN) genes respectively.Molecular analysis showed that all the matrilineal members in this pedigree carried theA1555G homozygous mutation,but no nucleotide changes were found on the site of nt7445.Subsequently,the complete mitochondrial genomesfrom two matrilineal members with different phenotypes were PCR amplified and sequenced.27 mitochondrial DNA polymorphisms were found to be common in these two matrilineal members.This indicated that the mito-chondrial DNA A1555G mutation was one of the major factors leading to matrilineal nonsyndromic hearing loss in this pedgree,and the different phenotypes for the matrilineal members with the same A1555G muta-tion could mainly be the result of the nuclear modifier gene(s).%在问卷调查及家系随访的基础上,在安徽省淮北市收集到一母系遗传非综合征耳聋家系,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和测序技术,检测了该家系成员线粒体DNA(mtDNA)上可导致非综合征耳聋的两个突变热点处(12S rRNA基因上的1555位点和tRNASer(UCN)基因上的7445位点)的碱基变化,发现该家系所有母系成员的mtDNA上都有A1555G同质型突变,但7445位点无异常;进而对该家系两个表型明显不同母系成员(一例具有先天性耳聋表型,另一例听力正常)的mtDNA进行全长测序,结果未在mtD-NA上发现除A1555G以外的其他位点突变,只发现了27处多态性序列变化,且两成员的mtDNA无序列差异。
耳聋与眩晕
感音神经性聋的治疗
原则: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药物疗法 高压氧疗法 手术疗法 人工耳蜗植入 助听器 听觉言语训练
听觉言语训练
听觉训练:是指借助听器利用聋人的残余听力, 或植入人工耳蜗后获得听力,通过长期有计划 的声响刺激,逐步培养其聆听习惯,提高听觉 察觉听觉注意听觉定位及识别、记忆等方面的 能力 言语训练:是依据听觉视觉触觉等的互补功能, 借助适宜的仪器,以科学的教学法训练聋儿发 生、读唇进而理解并积累词汇,掌握语法规则 ‘灵活准确表达思想感情
眩晕疾病发作特征与病程鉴别
眩晕发作 前庭外周疾病 中枢疾病 非前庭疾病
单次发作 迷路炎 多发性硬化 持续存在 前庭功能丧失 神经系统疾病 精神性 疾病 多次发作 数秒 BPPV 椎基底A功能 心率失常 不全,癫痫 数小时 梅尼埃病 偏头痛 数天 失代偿迷路炎
眩晕发作伴发症状鉴别
伴发症状 眩晕疾病 耳聋和/或耳鸣 耳蜗和/或VIII脑神经疾病 脑干小脑基底神经节症状 NS疾病 焦虑胃肠症状呼吸急促 贫血、心血管甲状腺疾病 心悸心绞痛 糖尿病
诊断
眩晕发作形式 运动错觉性眩晕 平衡失调、失平衡或平衡障碍 头晕头昏
诊断
眩晕发作时间 数分钟—数小时 膜迷路积水 数秒—BPPV 数天—数周 前庭神经炎 病程不定 迷路瘘管 内耳损伤 家族性前庭病 双侧前庭缺损
诊断
眩晕发作次数与频率 发作诱发情况 伴发症状 发病前诱因 过去史
检查
全身及神经系统 专科检查 听力学及前庭功能检查 影像学 实验室检查
老年性聋
发生年龄因人而异 已内耳病变最明显 由高频向语频缓慢进行的双侧对称性下 降 多数伴高音调耳鸣 多数有响度重振 言语测听与纯音测听不成比例
传染病源性聋
单侧或双侧进行性聋 伴或不伴前庭受累症状 耳聋轻时易为传染病症状掩盖 损害严重者有:流脊,猩红热、白喉、 巨细胞病毒感染、风疹、伤寒、腮腺炎、 水痘、爱滋病、梅毒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耳聋是一种严重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的常见先天性疾病,它可以由单一基因突变或不同基因的复合突变引起,也可由环境因素(如医疗因素,环境暴露,创伤,药物等)或基因和环境两者共同作用而致。
在世界范围内,每1 000名新生儿中就有1名先天性耳聋患儿,50% 患儿的耳聋与遗传因素有关(Morton, 1991)。
非综合征耳聋是最常见的感音神经性聋,占遗传性耳聋的70%,可以分为常染色体显性( DFNA,15%~ 20% )、常染色体隐性( DFNB,80% )、性连锁(DFN X-linked,1% )和线粒体遗传性耳聋(1%)四类。
迄今为止,共有114个耳聋位点见诸报道(54个为常染色体显性位点,60个为常染色体隐性位点)。
40余个感音神经性耳聋基因和更多的综合征耳聋基因被克隆(http://webhost.ua.ac.be/hhh/)。
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网站统计,中国6 000万残疾人口中2 100万为听力残疾者。
尽管近年来遗传性耳聋分子病因学研究领域有许多重要进展,但中国耳聋人群的遗传学研究仍相对贫乏,大量的问题亟待解决。
本文回顾中国人群中GJB2和其他耳聋基因突变的发病率,对中国13亿人口耳聋基因突变率作初步推断。
耳聋的发病情况有可能成为中国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
非综合征性耳聋GJB2连接蛋白26(connexin26)异常被公认为耳聋最常见的病因。
GJB2编码的连接蛋白26表达于耳蜗,在耳蜗毛细胞K+ 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
GJB2突变可导致DFNB1和DFNA3,是遗传性耳聋最常见的原因(Cohn et al.,1999;Fuse et al., 1999;Kelley et al., 1998)。
在非综合征性耳聋病人中已经发现了100多种GJB2突变类型,这些突变在不同种族人群中的发生频率和分布情况差异很大。
在美国、欧洲、澳大利亚和以色列,50% 的耳聋由GJB2突变导致,在其他国家的耳聋人群中也有报道。
值得注意的是,35delG在北欧、南欧及美国的高加索人种中占所有GJB2突变的70%,上述人群35delG的突变携带率为1.3%~ 2.8% (Gasparini et al.,2000;Green et al.,1999)。
GJB2的另一突变167delT在犹太耳聋人群中占所有病理性突变的40%(Sobe et al.,2000),在北欧犹太人中167delT的突变携带率为4%(Morell et al.1998)。
在东亚(中国,日本,韩国)GJB2 235delC是最常见的突变,而R143W和W24X分别是加纳和印度、吉普赛人群中发生率最高的突变()。
我们在118名中国非综合征性耳聋先证者(60名为耳聋散发病例,58名来自耳聋多发家庭)中检测GJB2,发现235delC、299-300delAT、35delG和V37I等4种突变,而对照组150名听力正常的中国人中未找到上述突变。
27名(22.9%)先证者仅携带1个GJB2突变。
在这一人群中未找到GJB2第一外显子上的突变及GJB6 342 kb的大片段缺失。
235delC是最常见的突变类型,等位基因频率20.3%。
在耳聋多发和单发家庭的先证者中235delC分别占病理性基因突变的80%和67%(Liu et al., 2002)。
Liu等(2002 )的研究进一步证实在GJB2突变致聋的中国人群中235delC是比例最高的病理突变。
这些结果提示,GJB2突变是中国人散发性先天性耳聋的主要病因。
与西方国家不同,235delC而不是35delG是中国聋人中最常见的致病突变。
Van Laer等(2001)认为GJB2 35delG在白种人中的高携带率是始祖效应的结果,北欧犹太人中的GJB2 167delT也被认为由始祖效应导致(Morell et al.,1998),但是在235delC突变占很高比例的亚洲人群中35delG和167delT 的发生率很低。
在日本(Fuse et al.,1999;Abe et al.,2000; Kudo et al., 2000)、韩国(Park et al.,2000)和中国(Liu et al.,2002),235delC在人群中的携带率为1.0%~ 1.3%,占所有GJB2病理性等位基因的80%。
然而,在南亚(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尚未发现235delC 突变,南亚国家中W24X和W77X是GJB2常见的突变类型(Kelsell et al.,1997;Scott et al.,1998)。
Ohtsuka 等(2003)认为235delC突变在日本的流行应归为始祖效应。
我们认为,235delC在东亚的高发最好用始祖效应来解释,而不是热点突变,并且所有东亚人群的235delC都来源于共同的祖先(Yan et al., 2003)。
GJB6GJB6位于13号染色体上,与GJB2紧邻,它与耳聋的关系最早于1999年被揭示。
GJB6 最常见的突变是342 kb的大片段缺失,342 kb纯合缺失或与GJB2单杂合突变共存的杂合缺失会导致感音神经性耳聋。
美国20%的耳聋人群中携带GJB6突变(del Castillo et al., 2003)。
GJB6的大片段缺失最高占DFNB1等位基因的10%左右,其等位基因频率随种族的不同有着很大的变异。
GJB6和GJB2共同表达于耳蜗,它们可以在细胞膜上形成由多个亚单位组成的半通道,并作为一个整体在内耳K+ 调控中发挥作用。
GJB6 342 kb大片段缺失(GJB6 - D13S1830 )发生率较高的国家为西班牙、法国、英国、以色列、巴西(占所有DFNB1等位基因的5.9%~ 9.7%),其次是美国、比利时和澳大利亚(占DFNB1等位基因的1.3%~ 4.5%),在意大利南部很少见(del Castillo et al., 2003),但Gualandi(2004 )报道意大利北部地区与其他欧洲国家发生率相近。
此外,在德国和土耳其(Bolz,2004;Tekin et al.,2003;Uyguner et al.,2003)也发现了这一缺失,而在奥地利和中国( Gunther et al.,2003;Liu et al.,2002 )尚未见到报道。
GJB3GJB3定位于人类染色体1p33 - p35,编码有270个氨基酸的连接蛋白31(connexin31)。
GJB3突变既可导致DFNA又可导致DFNB。
GJB3于1998年由夏家辉等研究中国两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非综合征性耳聋的家系时定位并克隆。
GJB3 的错义突变E183K和无义突变R180X 被认为与高频听力下降有关。
考虑到GJB3突变可以导致DFNA,为了解这些突变是否会导致DFNB,我们在25个中国DFNB 家系中检测了GJB3。
其中有2个家系的成员携带GJB3复合杂合突变。
序列分析证实两个家系均携带开放阅读框架内3 bp的缺失(423 - 425delATT ),导致141密码子上的异亮氨酸缺失;另一等位基因上的突变为423A-G,导致141 密码子上的异亮氨酸被缬氨酸取代。
这两个突变都可改变第3 跨膜区(M3 )保守的α-螺旋环的结构并使连接蛋白结构发生异常。
上述结果证明GJB3 和GJB2 一样,都能导致常染色体显性和隐性非综合征性耳聋(Liu et al.,2000 )。
DFNB2 (MYO7A)研究发现,几个不常见的肌球蛋白基因突变可以导致人类和小鼠的听力损害。
肌球蛋白Ⅶa ( MYO7A )是一种不常见的肌球蛋白类型,由保守的头、颈、尾区组成,包绕肌动蛋白并水解三磷酸腺苷提供运动所需能量。
这些不常见的肌球蛋白发挥不同的作用,如细胞内吞、离子通道调控、钙调蛋白的定位、内耳毛细胞静纤毛的锚接、胞浆内小囊泡和颗粒的运动等。
MYO7A定位于染色体11q13.5,其突变导致Usher 综合征1B 型。
同时它还与常染色体显性和隐性非综合征耳聋有关。
我们曾在1 个DFNA11 家系受累成员中发现MYO7A 22 号外显子上框架内9 bp的缺失(Liu, 1997a )。
我们还在来自中国四川省的8 个常染色体隐性非综合征耳聋家系中的2个家系发现MYO7A突变。
在1 个家系中,3 个受累的同胞均携带R244P纯合突变。
进一步在1个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非综合征耳聋中国家系的2 个同胞中检测到复合杂合突变,其中一个等位基因上为第3内含子的剪切点突变IVS3-2A-G,另一个为等位基因第28号外显子上的插入突变1199insT,导致阅读框架移位,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
综合征性耳聋Usher综合征ⅠC型Usher综合征是一种遗传性疾病,表现为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的中度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和视网膜色素变性导致的渐进性视力障碍。
它是聋盲病的主要致病原因。
在美国有1 ~ 1.5 万人患有Usher 综合征。
据估计,50% 聋盲病人由Usher 综合征导致(Boughman et al., 1983 ),18% 的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3% ~ 6% 的先天性耳聋患者诊断为Usher 综合征(Vernon, 1969 )。
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美国,Usher综合征的发病率分别为3/10万人、4.4/10万人(Hallgren, 1959; Boughman et al.,1983 )。
Usher 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和遗传学表现均有多样性的特点。
根据耳聋、视网膜色素变性发生时间和是否存在前庭功能障碍将Usher 综合征分为3个临床亚型(Keats and Corey, 1999 )。
Usher综合征Ⅰ型( USH1 )是以极重度先天性耳聋、前庭反射消失和渐进性视网膜色素变性为特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耳聋。
在发达国家,Usher 综合征是盲聋病最常见的病因。
目前至少定位了11个与Usher综合征有关的位点,其中8个已被克隆(Ahmed et al.,2003 )。
有5 个不同的基因与Usher综合征Ⅰ型有关:USH 1B 由编码肌球蛋白Ⅶa 的MYO7A突变导致(Weil et al., 1995 );USH 1C由编码harmonin 的基因突变导致,harmonin 是一种包含PDZ 结构域的蛋白( Verpy et al.,2000;Bitner-Glindzicz et al.,2000 );USH 1D和USH 1F分别由编码钙粘蛋白23 (cadherin 23 )及原钙粘蛋白15 ( protocadherin 15 )的基因突变导致(Bolz et al.,2001; Bork et al.,2001;Ahmed et al.,2001; Alagramam et al., 2001 );USH 1G由编码支架蛋白的基因突变导致,这个蛋白包含三个联接蛋白结构域和一SAM结构域,其C末端为一结合Ⅰ类PDZ基序(motif )的三肽(Weil et al.,2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