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语义学与译文质量评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框架语义学与译文质量评估

朱晓敏

(常熟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江苏常熟 215500)

摘 要:Fillmore 提出的框架语义学是认知语义学的支柱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对任何一个概念的理解必然会激发一整套相关经验概念,包括它的隐含意义和社会文化意义。框架语义学试图从认知科学的角度破解人类识解语义的“黑匣子”,为了我们了解分析语义的产生,识解、转移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翻译研究与语义学紧密相关,本文试图从框架语义学的角度分析译文质量,希望推动认知语言学在翻译中的运用。

关键词:框架;框架语义学;译文质量评估[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6539(2010)12-0015-04

Frame Semantics and Assessment of Translation Quality

Zhu Xiaomi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of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angshu 215500, China )

Abstract :Frame Semantics, one of the founding theories of Cognitive Semantics, argues that understanding of any concept inevitably

triggers a whole set of relevant concepts including its implied and socio-cultural meanings. The employment of Cognitive Science partially enables Frame Semantics to uncover the “black box” in which human beings construe meaning.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semantics are closely related. This paper endeavors to assess translation qua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rame Semantics in the hope that studies with the assistanc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will fl ourish in the near future.

Key words :Frame; Frame Semantics;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收稿日期] 2010 - 3 - 2

[作者简介] 朱晓敏 (1979~ ),男,常熟理工学院讲师,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翻译是一项古老的文化交流活动,中西方的翻译实践都源远流长。有实践就必然有对翻译活动的理性思考和探究。虽然人类对翻译的研究和翻译实践一样古老,但翻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发轫于20世纪70年代。由于翻译与语言天生不可分离的关系,所以翻译研究与现代语言学的发展保持着同步。虽然是后起之秀,翻译学却在广泛吸收新兴语言学科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壮大。各个相关学科的理论模式被不断引入到翻译学中,从不同的角度对翻译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翻译的文化学理论、翻译的交际学理论、翻译的后现代理论、翻译的符号学理论等。当下,翻译的跨学科研究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各种跨学科研究中,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具体说是从认知语义学角度对翻译的研究,已经

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认知语义学支柱理论之一的框架语义学试图从认知科学的角度破解人类识解语义的“黑匣子”,因而得到语言学家的广泛重视。本文试图从框架语义学的角度分析译文质量,希望能为认知语言学在翻译中的运用打开一扇窗,以期出现更多这方面的研究。

一、框架语义学理论简介

Minsky 是较早提出框架理论的学者之一,他认为我们的知识以数据结构形式贮存在记忆中,称为“框架”。框架代表典型的情景,这些典型情景以如下方式使用:“在遇到新的情景时(或对当前问题的看法作出改变时),我们必须从自己的记忆中筛选出一个结构,即框架。这是一种

必要时可以改变细节以适应现状的记忆框架”(Minsky,1975:238)。

框架理论符合人类认知识解世界的心理过程,得到了认知科学的高度重视。在认知语言学中,框架理论被用来研究词义及句法结构意义。美国语言学家Charles Fillmore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致力于语义框架(semantic frame)和场景(scene)的研究。Fillmore认为框架指的是能与典型情景相联系的“语言选择的任何系统”(Fillmore,1975:124)。框架概念覆盖面较广,比如“图式”(schema)、“脚本”(script)、“情景”(scenario)、“观念框架”(ideational scaffolding)、“认知模式”(cognitive model)、“民俗理论”(folk theory)等都包括在内。Fillmore认为,全部的概念系统都是通过框架建立起来的。理解一个概念系统中的任何一个概念,必须以理解它所适应的整个结构为前提。当这样一个概念结构中的诸多概念中的一个被置入到一个文本或一次交谈中时,其他所有概念都自动被激活(Fillmore,1982:111~137)。在Fillmore看来,场景是一个认知的、概念的或经验的实体,它可以包括视觉场景、日常人际交流、标准情景、熟悉的布局、制度结构、角色经验、身体意象等任何种类的人类信念、行为、经验或想象的连贯片断。换句话说,场景是语言形式所表达的体验过的或者其他形式的有意义的情景。譬如,从社会框架来说,mother一词激发的是“慈祥、温暖和关爱”的场景;从商业框架来说,bank激发的是与银行业务相关的“存钱、取钱、利息、利率”等场景;从道德框架上来说,adultery激发的是“(一方或双方已婚的)通奸、私通和包二奶”等场景。我们也可以从场景激发出相应的框架,譬如“甲方、乙方、法律责任”等场景激活的是商业合同框架;“油条、包子和稀饭”场景激活的是中式早餐框架;“钻戒、誓言和牧师”激活的是西式结婚仪式框架。

二、用框架语义学进行译文质量评估的理据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没有独立于认知以外的语义。语义的形成过程就是概念化的过程,概念化过程是基于身体经验的过程,也是认知的过程。认知又与人类的心理经验、认知模型、知识结构等密切相关,因此,认知语言学的最终目的是阐释认知的过程、概念框架和推理能力,以及语言是如何反映它们的。在Fillmore看来,场景和框架语义学需要解释人们通过对文本进行释意来“想象”文本所描述的“世界”的能力。

“意义”是“翻译研究的关键所在”(Bell,2005:105),同样也是翻译实践和翻译教学的关键所在,翻译研究与语义学紧密相关。语义学的发展已经由传统的纯语言语义学上升为认知语义学,注重研究人类的语义形成和理解机制。作为认知语义学支柱之一的框架语义学不再严格区分语言与非语言因素。“框架的出发点是:语言单位及语言范畴首先是服务于交际与理解目的的手段,其意义中的语言与超语言成分的划分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俞晶荷,2008:55)。从这方面讲,框架语义学的观点和现代翻译学的研究目的是不谋而合的。

由于不同民族在语言框架系统和文化框架系统上存在差异,看似对应的语言表达式不一定能够激活不同语言中的相同认知框架,从而造成译文质量低下,甚至是翻译错误的发生。

三、用框架语义学分析汉英\英汉翻译译文质量——实证研究

我们先来看以下几个汉英翻译的实例:

例(1):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杨宪益译:Truly, “Storms gather without warning in nature, and bad luck befalls men overnight”.

霍克斯译:I know, “The weather and human life are both unpredictable”.

例(2):更有一种风月笔墨,……

杨宪益译:Even worse are these writers of the breeze-and-moonlight school,...

霍克斯译: Still worse is the erotic novel,...

例(3):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韦应物《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