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养老院对失智失能老人照护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养老机构失智区改造方案
养老机构失智区改造方案一、改造背景。
咱们养老机构里失智的老人们就像一群不小心走进迷雾森林的小可爱,他们有时候会迷路,有时候会忘记自己在哪儿。
所以呢,咱们得把失智区改造成一个超级温馨、超级安全,又能让老人们开心起来的小天地。
二、改造目标。
1. 安全性。
要让老人们像小婴儿在婴儿床里一样安全,不能让他们磕着碰着,更不能让他们一不小心就溜出失智区找不到回家的路啦。
2. 舒适性。
就像给老人们打造一个超级舒服的大鸟巢,让他们在这儿能舒舒服服地休息、玩耍。
3. 功能性。
要满足老人们日常生活的各种小需求,像吃饭、睡觉、上厕所这些事儿都得方便得很,而且还得有点小娱乐,让他们的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三、具体改造内容。
1. 环境布局。
(1) 入口与通道。
在失智区的入口处,咱们就搞一个大大的、亮亮的标识牌,上面写着“欢迎回家”,字要大大的、圆圆的,看起来特别温馨。
通道呢,要宽敞得很,就像大马路一样,两边的墙上可以贴上老人们年轻时候的照片或者他们喜欢的画儿,这样他们走路的时候就像在回忆自己美好的过去。
而且通道不能有太多弯弯绕绕的,要直来直去的,这样老人们就不容易迷路啦。
在通道的地面上,咱们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线条或者小图案来区分不同的区域,比如通往卧室的路用蓝色的线,通往活动室的路用黄色的线,就像给老人们画了一张小地图在地上。
(2) 公共活动区。
活动室。
活动室就像老人们的欢乐小广场。
咱们在里面放一些软软的沙发和小椅子,沙发的颜色要鲜艳一点,像彩虹一样,这样看起来心情就好。
再摆上一个大大的电视,电视里可以放一些老电影、戏曲啥的,这都是老人们的心头好。
旁边再放个小书架,放上一些简单的画册、故事书,老人们可以翻翻看看。
餐厅。
餐厅得像个温馨的小饭馆。
桌子椅子要用那种没有尖锐边角的,防止老人们不小心撞到。
餐具也得特别一点,比如用那种颜色鲜艳、容易抓握的餐具,这样老人们吃饭的时候就更方便啦。
墙上可以挂一些食物的图片,看着就有食欲。
(3) 卧室区。
养老院的老年人失能护理和康复方案
养老院的老年人失能护理和康复方案养老院的老年人失能护理和康复方案对于当今社会而言变得越发重要,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的加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需要寻求专业的护理和康复服务。
在养老院中,失能的老年人往往需要更加细致入微的照顾和康复方案,以帮助他们重拾信心,并尽可能地恢复自理能力。
首先,对于失能的老年人来说,护理人员的专业性和细心是至关重要的。
他们需要经验丰富、富有耐心和爱心的护理人员来照料自己的生活起居,如清洁、喂食、穿衣等。
同时,护理人员还需要定期检查老年人的生命体征,并协助老人进行日常的身体锻炼,帮助他们维持健康的身体状态。
其次,失能的老年人还需要进行康复训练,以帮助他们恢复自理能力。
这包括康复医师根据老年人的具体情况设计适合的康复方案,如物理治疗、语言康复、职业康复等。
老年人在接受康复训练的过程中需要耐心和坚持,同时也需要护理人员的协助和支持。
除了专业的护理和康复方案外,养老院还应该为失能的老年人提供适合的心理支持。
失能会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可能会引发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
因此,护理人员需要给予老年人足够的关爱和关注,帮助他们树立信心,重拾生活的乐趣。
在养老院中,失能的老年人还需要得到家属和社会的支持和理解。
家属可以定期探望老人,参与护理和康复训练中,给予老人更多的关爱和陪伴。
同时,社会也应该关注老年人的失能问题,建立完善的老年护理和康复体系,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关怀和支持。
综上所述,养老院的老年人失能护理和康复方案涉及护理、康复、心理支持、社会支持等多个方面。
只有全方位的照顾和支持,才能帮助失能的老年人重新拾回生活的希望,重拾自信,享受晚年生活。
希望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努力,为老年人提供更多、更好的护理和康复服务,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失能失智老人综合照护模式的探讨
失能失智老人综合照护模式的探讨摘要:近年来,人口老龄化趋势发展明显,进一步增加失能失智老年群体数量,就该群体而言,除了日常生活基础照料外,还应该重视其心理需求,随着医改的推进,医护人员需要为失能失智老年群体提供快速、有效的医疗救治护理,并强化健康教育,坚持定期体检,提供社会援助等。
关键词:失能老人;失智老人;综合照护随着老龄化趋势的加重,失能失智老年的发生率逐渐提升,而目前老年人群的护理现状不佳,应改变传统家庭养老模式,构建“医-家-养融合”护理机构,以人为本,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全面医疗和生活护理,并创立具备护理价值的专业平台[1],使更多社会人群去关心和支持这些老人,保障这些老年群体的生存质量,安享晚年生活。
1.失能失智老年人的概念与判定失能是指失去自我生活能力,失智是指心智上的失能。
失去自我生活能力的患者不一定会丧失心智,但是心智失能者则一定会失去自我生活能力。
失能失智是指因机体或心理上的问题而导致无法正常生活。
在临床上,针对患者的生活能力多采取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以及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量表(IADL)作为判定工具,主要判定老年人是否还有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在IADL判定量表中,有坐车、打电话、持家、采买、煮饭、理财、洗衣、看病、服药等。
在ADL判定量表中,有吃饭、穿衣、如厕、室内活动、上下床以及洗澡六项指标,若其中一项患者无法独立完成,或完成困难,则判定为“部分失能”,若任何一项均无法完成,则判定为“完全失能”,若均可独立完成,即为“完全自理”。
针对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若无法自理的未超过2项,即为轻度失能,若不能自理的指标为3-4项,即为中度失能,若超过4项,即为重度失能。
若量表判定丧失了日常生活能力,则表示老年人将无法独立生活,需要给予其长期的照护。
2.失能失智老年人的护理现状目前我国失能失智老年群体的护理现状仍处于家庭养老模式,虽然对于家属来讲,具备一定的便捷性,但是也增加了家庭成员的压力,因此,在老龄化趋势下,应更加重视推行失能失智老年群体的综合照护模式。
国务院关于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和改进失能老年人照护工作情况的报告
国务院关于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和改进失能老年人照护工作情况的报告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24.09.10•【文号】•【施行日期】2024.09.10•【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老年人保障正文国务院关于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和改进失能老年人照护工作情况的报告——2024年9月10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上民政部部长陆治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我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和改进失能老年人照护工作情况,请审议。
发展养老服务事关亿万百姓福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是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任务。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养老服务工作,多次研究部署、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深刻指明了养老服务工作的形势趋势、目标任务、重要意义,为新时代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李强总理多次作出部署,要求重点解决好老年人居家养老、就医用药、康养照护等急难愁盼问题。
谌贻琴国务委员多次研究、提出明确要求。
全国人大常委会十分关心养老服务工作,通过立法修法、执法检查、重点督办建议、听取审议报告、专题调研等方式,持续给予养老服务工作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
民政部会同有关部门认真抓好落实,不断推动我国养老服务从服务特殊困难老年人为主向服务全体老年人转变,从机构养老为主向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转变,从政府供给为主向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供给转变,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一、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一)制度体系更加完备。
全国人大常委会一次修订、三次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养老服务法已列入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立法规划》以及《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第二类“需要抓紧工作、条件成熟时提请审议的法律草案”项目。
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的社会需求[最终定稿][修改版]
第一篇: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的社会需求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的社会需求研究1 失能老人护理问题突出随着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增加,老年人长期护理问题日益突显,迫切需要长期医疗护理服务,且需求程度逐渐增加,因而老年人医疗护理服务正在面临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
2 空巢老人护理陷困境我国家庭面临的问题一方面是日趋小型化,独生子女现象普遍,家庭人口数少,女性广泛就业,家庭结构的转变造成家庭照料功能的弱化,另一方面社会医疗水平进步,老年人寿命延长,“空巢老人”家庭数量增多。
老年人身边经常没有子女照料,其日常需求、医护需求、心理需求很难得到满足,孤寡老人更甚。
3 传统机构养老的医疗功能不足机构养老无法全面满足老年人的就医需求,在长期护理中,生活护理和医疗护理是密不可分的。
失能老人大多患有慢性病,长期护理就更需要根据老人的健康状况,在日常护理基础上结合医药治疗、饮食调理、康健护理等更全面的照例。
而单一依靠无医疗资质的敬老院的日常护理或社区服务中心明显无法全面满足老人长期“医护+ 护理”的需求。
4 社会医疗资源匮乏大部分具有医疗资质的机构无法为老年人提供长期住院服务,一些疾病恢复期较长和慢性病老年患者需要长期的专业医疗护理,一些老年患者虽可回家修养却不愿出院,“押床”现象屡见不鲜,事实上老年人赖的不是床位,而是在医院可以获得的优质护理资源、享受医保报销。
虽然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对医疗机构投入床位,对医疗设施的配备都给予支持,但对于社会养老问题的缓解来说力度还是不够。
第二篇:医养结合的社区养老模式医养结合的社区养老模式(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合作、医疗机构增加养老病房及养老机构加强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等多种方式)老有所养,老有所依1.社会养老服务分类方式: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细分为“居家/社区养老、居家/社区养老+家庭病床、养老机构以医养机构”医养结合的社会养老服务分类方式2.随着我国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与慢性病患病并发现象的日益普遍,当前“医”“养”分离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已经无法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需求。
对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和改进失能老年人照护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对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和改进失能老年人照护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日期】2024.09.12•【分类】审议意见正文对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和改进失能老年人照护工作的意见和建议9月12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了民政部部长陆治原受国务院委托作的关于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和改进失能老年人照护工作情况的报告,共有48人次发言。
现根据会议发言情况,将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列席人员的主要意见整理如下。
出席人员普遍认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养老服务工作,多次对包括失能老年人照护在内的养老服务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新时代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国务院有关部门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加强和改进失能老年人照护工作,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出席人员充分肯定国务院的工作报告,高度评价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的调研报告,希望有关方面认真研究处理。
大家强调,要贯彻落实党中央对养老服务工作作出的重要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失能老年人照护作为养老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低成本、可持续办法,为解决失能老年人照护这一全球性难题,提供中国经验、中国方案。
审议中,大家还提出了一些具体意见和建议。
一、完善养老服务制度设计有些出席人员提出,我国已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高龄化、空巢化问题日益突出,失能失智、慢性病老年人占比逐年攀升,要紧紧抓住我国人口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前的重要窗口期,聚焦失能老年人照护,进一步调整完善政策措施,加快形成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养老服务体系。
建议:(1)加快推进养老服务立法进程,明确我国养老服务的范围和原则、管理体制、各方职责、保障和监管措施等内容,推动形成与我国人口老龄化相适应的法律制度体系;(2)建立健全我国老年人监护制度,细化意定监护的制度规范,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3)巩固家庭在养老服务中的基础性地位,压实家庭成员法律义务;(4)加强政府监管力度,完善特殊情况下政府接管养老服务机构的程序机制;(5)充分发挥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统筹协调作用,在涉及老年人的重大政策、重大资金项目等方面加强成员单位之间协同联动和政策衔接。
2023开展医养结合工作总结6篇
2023开展医养结合工作总结6篇第1篇:开展医养结合工作总结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农村独生子女不断增多,导致老年人的养老和医疗问题尤为突出。
医院不能养老,传统的养老机构又不方便及时就医,不少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一旦患病,便时常往返于医院和养老机构间,不但耽误了老人的治疗,同时也增加了不少家庭的负担。
为解决这一困难,我院结合与镇办敬老院较近为契机,积极探索施行医养结合这一新模式,养老机构负责老人的传统生活护理等,卫生院则提供健康检查、疾病诊治、大病康复等医疗康复保健服务,除了能盘活闲置医疗资源,对养老机构的未来发展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让公益性体现得更为充分。
现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汇报如下:一、主要做法:1、为每位入住老人进行每年一次全面健康体检;2、为每位入住老人建立规范化健康档案;4、根据需要可不定期为老人上门医疗技术服务和中医技术服务;5、为入住老人根据季节变化提供医疗、康复、护理等技术指导和健康教育活动;6、为老人就医开通绿色通道,优先在卫生院就诊、检查、住院等医疗服务;7、对所有入住老人提供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各项优惠活动;可到卫生院进行预约挂号或办理转诊手续,使入住老人能优先接待、优先检查、优先安排入院、优先安排手术等服务。
二、存在的问题1、受现有的医、养体制和机制制约,医养难“结合”。
现有的体制和机制是民政系统“管养老不医护”,而卫生医疗系统则是“管医疗不养老”,养老和医护两张皮,经费专列,专款专用,治病的“医保钱”只能花在医院,老年人在养老机构中就医费用,则无法在医保报销。
3、大多机构养老医护专业人才缺乏,专业水平有限,加上医疗设备简单,只能进行一般医护处理,不能进行专业医疗和急病抢救服务。
特别是失能老人的专业护理和处置慢性病,目前养老机构医护人员医技远跟不上需要。
4、医疗机构支持养老服务困难。
医疗机构本身医疗资源十分紧张,老年病人康复治疗时间长,周转慢,效益低,加之医患关系、医疗纠纷等潜在风险,医院开展老年病疗养,经济效益远低于正常医治,又得不到民政部门的床位补贴,难以收治老年康复病人。
智慧“医养结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创新研究
智慧“医养结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创新研究作者:吴婵君郭佳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24年第12期摘要:如今日益加剧的人口老龄化、失能化,家庭空巢化、少子化已成为我国必须面对的重要社会问题。
老年人对长期居住的社区环境具有较强的生理上和心理上的依赖性,所以在积极应对老龄化的背景下,社区居家养老大有可为。
老年人不仅需要常规基础的生活服务、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在基础医疗、健康管理、治未病、康复、精神慰藉护理等方面的医疗需求也十分迫切。
因此,以浙江省绍兴市为例,研究其现有的“医养结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索智慧“医养结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创新。
关键词:智慧“医养结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创新;绍兴市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4)12-0101-04引言截至2023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占总人口的21.1%,同时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已提高到78.2岁,2022年我国人口出现近61年以来的首次人口负增长。
老龄化、空巢化、失能化、少子化的趋势使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了现实冲击,日益庞大的老年群体也给机构养老带来前所未有的负担,而社区居家养老大有可为。
老年人不仅需要常规基础的生活服务、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在基础医疗、健康管理、治未病、康复、精神慰藉护理等方面的医疗需求也十分迫切。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绍兴市作为浙江省地级城市,截至2022年底,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28.66%,居全省第二,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因此,本文以绍兴为例,研究其现有的“医养结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索智慧“医养结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创新。
一、绍兴“医养结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现状近年来,对于积极应对老龄化,构建完善的具有兜底性、普惠性、多样性特征的“医养结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不断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医养、康养需求,绍兴市政府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支持“医养结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相关政策。
医养结合模式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
对老年人生活健康的影响。在预防疾病方面,促进医、 养、护功能一体化,预防疾病发生。医养结合的模式将医 疗服务与养护服务融为一体,为老年人提供无微不至的关 爱,这种模式可以满足老年人在日常生活照料和身心健康 方面的双重需求,从而更好地保障他们的生活质量。六种 不同类型的医养结合模式在不同的领域和层次上整合了医 疗与养老资源,便于资源优化、提升规模优势和专业精准 化,更细致地为老年人提供服务。通过医疗和养老服务的协 同作用,医养结合对预防老年疾病有一定的帮助,可以及时 发现潜在的卫生问题并加以解决。在医疗成本方面,集约化 优势明显,降低了医疗成本。对于部分失能、半失能、失智 的老年人,医养结合的模式在控制医疗费用、降低就医成本 的 同 时 ,可 以 减 少 老 年 人 和 家 属 频 繁 往 返 医 院 的 时 间 和 精 力 , 这样既减少了老年人的经济压力,又提高了医疗资源的利用 率。在医疗服务方面,又提高专业医疗团队配比,提高医疗 服务质量。医养结合模式下,养老机构通常配备专业的医疗 团队,包括全科医生、康复等方面的护士与康复师等,能够 为老年人提供更全面的医疗服务。这种模式有助于及时发现
目前,医养结合的实践效果在老年人个体、区域层面 呈现出较强的异质性,但对提升老年健康管理服务利用水 平的总体促进作用还是显著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
图据网络。
医养结合快速发展和全面覆盖。一是注重政策的引领作用, 多管齐下优化各地医养结合发展环境,提高相关行政审批 效率,从供给端提高医养结合的可及性,从需求端强化老 年人对医养结合的理念认同,激活有效需求。在制定和落 实相关政策时,要因地制宜,增强政策对各类型城市的适 配性,有针对性地推动老年健康管理服务的进一步开展, 避免“一刀切”。二是可以重视社区医养结合设施的建设 和功能布局。根据辖区内老年人情况完善社区医养结合设 施配置,增强设施的适老性,推动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 设施嵌入社区,提升社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获取服务的便 利性。三是优化医养结合服务供给方式。上门服务是医养 结合重要的服务方式之一,应支持社区医养结合机构为行 动不便的老年人开展上门服务。在实践中,相关医养结合 机构要积极探索服务方式,服务中心与小型养老机构签署合作 协议开展服务。由于大部分小型养老机构没有内设医疗团 队,所以与地缘结合紧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形成合 力,服务好本区域老年人口。
医养结合背景下长期照护保险试点经验及改进建议--以唐山市为例
医养结合背景下长期照护保险试点经验及改进建议--以唐山市
为例
李悦
【期刊名称】《现代营销(下)》
【年(卷),期】2024()3
【摘要】我国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且人口老龄化进程呈现加快的态势。
国家卫生部统计结果显示,老年人患慢性疾病的概率已达70%,半失能、失能人员的照料问题已从家庭问题逐步变成社会关注的难点、痛点问题,对失能和失智照护、慢病管理、康复促进等服务需求迫切。
为此,有些城市开始了长期照护保险试点工作,通过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失能、失智人员的照料问题。
本文结合医养结合背景,对河北省唐山市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进行了调研,总结了相关工作经验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总页数】3页(P82-84)
【作者】李悦
【作者单位】华北理工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
【相关文献】
1.医养结合背景下试点城市长期照护保险的筹资模式及水平分析
2.论医疗保险制度设计对失能老人的救助功能——基于医养结合长期照护模式的考察
3.医养结合背
景下扬州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4.医养结合背景下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实践现况及研究进展5.医养结合背景下长期护理保险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河北省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医养结合的调研报告(3篇)
医养结合的调研报告(3篇)医养结合的调研报告(精选3篇)医养结合的调研报告篇1随着银发的浪潮的`到来,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中国21世纪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随着老人迈入高龄,一些“老年病”的常发、易发、多发,患病、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治疗和护理问题困扰着千家万户,成为社会问题。
为积极探索养老服务新模式,促进养老和医疗跨行业发展,我们从年初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进行了调研。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延安市养老服务工作基本情况截止20__年9月底,延安市60岁以上人口27.5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12.1%。
全市农村五保老人7457人,入住敬老院1821人,城市三无老人20__人,集中供养456人。
总体来看,延安市人口老龄化主要有六个特点:一是老年人口增速快。
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医疗水平的提高,60岁以上老年群体持续增长,从20__年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年均递增3%,尤其是80岁以上高龄老人,目前已达3.4万人。
二是“空巢”家庭增多。
多数老年人的子女成家后不与老人同住,尤其是城镇,独居老年人和家庭“空巢化”更为严重。
三是失能、半失能老人增多。
由于步入老年,各项身体机能退化,患有心脑血管等各种老年病导致失能、半失能的老人逐渐增多。
四是家庭养老功能进一步退化。
核心家庭的增加以及计划生育导致的少子化,使得家庭规模不断缩小,家庭养老功能进一步弱化。
五是老年人的购买能力有限,我国属于“未富先老”,老人退休金普遍不高,加上家庭经济情况一般,用于购买养老服务的能力有限。
六是城乡老龄化程度区域性失衡,农村老年人口比例偏高。
目前,延安市失能失智老人接近3万,随着老龄化程度加剧,到20__年,我市失能失智老人预计将增长40%。
20__年2月,我们对全市社区和养老服务机构做了一项调查,发现老人对康复保健的需求,远远高于生活照料。
随着我国现阶段老龄化社会“未富先老”、“未备先老”,因为步入老年导致的各项身体机能衰退,一些“老年病”的常发、易发和突发性,患病、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治疗和看护问题困扰着每一个家庭。
长期照护保险模式的县域实践
•基层探索长期照护保险模式的县域实践陈慧宇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
家庭照 料功能日渐趋于弱化,医疗费用逐步上升,许多失能 失智老人面临居家无人照料、家庭承受不起经济负 担等问题。
失能失智老人的长期照护,已经从家庭 问题上升为社会问题。
早在2016年,南通市在市区范围开展了长期照护保险试点,为国家层面建立 长期照护保险制度提供了南通经验。
作为南通市下 辖县,如东县人口老龄化程度超过30%,建立长期 照护保险(以下简称“长护险”)制度的现实需求更 为迫切。
目前,地级市及以上层面推进长护险的实 践较多,而县级层面推行长护险会遇到很多与省、市 层面不一样的情况。
为探索具有县域特色的长护险 模式,如东进行了积极的实践与探索。
一、县域层面长期照护保险的如东实践如东地处南通市东南部,下辖12个镇、3个街 道和3个省级开发区,全县陆域面积2122平方公 里。
从人口结构来看,2019年末常住人口约97.71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 58.6万人、农村人口 39.11万 人;从年龄结构来看,人口属于深度老龄化,60周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 35.11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4.68%,且大多数老年人口集中在农村地区;从空间结构来看,如东人口密度为460人/平方公里,居住比较分散;从市场化程度来看,如东的第三产业 还存在一定短板,照护服务市场主体发展不成熟,照 护服务从业人员欠缺,照护服务市场还处于起步阶 段。
近年来,如东结合本地实际,确立了推进长护险 的初期目标,致力于打造“县域起点最高、品牌企业最多、服务平台最优、服务推进最稳、服务效果最佳、社会认可度最好”的长护险“如东样板”。
坚持以社会保障制度为定位的价值导向。
在长 护险政策设计方面,如东基于吉尔伯特社会福利政 策的四维框架视角,综合国际和国内试点地区的普 遍经验,力求长护险制度能够在基层科学规划、稳健 实施。
一是参保对象全覆盖、无差别。
在长护险制 度建立之初,如东就将长护险定位为社会基本保险 制度,并遵循社会保险的“大数法则”,参保对象覆 盖全县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的参保人员,受益人年龄覆盖参保人全生命周期。
养老机构对失智老人健康管理的策略与方法探讨
养老机构对失智老人健康管理的策略与方法探讨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失智老人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加。
如何有效地管理失智老人的健康成为养老机构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探讨养老机构对失智老人健康管理的策略与方法。
一、个性化护理计划针对失智老人的不同症状与需求,养老机构应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
这包括制定饮食、药物管理、体育锻炼等方面的计划。
对于那些行动不便的失智老人,机构应采取适当的辅助设施和设备,提供必要的帮助。
二、认知训练与康复治疗认知训练对于失智老人的健康管理非常重要。
通过一些认知训练活动,如智力游戏、阅读、写作等,可以帮助失智老人提升记忆力和注意力,并延缓记忆退化的速度。
同时,康复治疗也是非常必要的,通过物理疗法、言语疗法等手段,可以帮助失智老人恢复日常生活能力。
三、心理支持与社交活动失智老人常常感到孤独与无助,养老机构应提供心理支持和社交活动。
心理支持可以包括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等,帮助失智老人调整心态,缓解抑郁和焦虑。
社交活动则可以提供与其他老年人交流的机会,加强他们的社会联络,减少孤独感。
四、医疗护理与监控养老机构应当配备专业的医疗护理人员,并建立健全的监控系统。
医疗护理人员可以提供必要的医疗服务,如日常体检、护理操作等。
监控系统可以帮助机构及时发现失智老人的健康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五、环境适应与安全保障失智老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弱,养老机构应提供符合失智老人需求的环境,如安全无障碍的通道、舒适的居住环境等。
此外,安全保障也是至关重要的,采取必要的安全设施和措施,确保失智老人的身体安全。
六、家庭支持与社区合作养老机构应与失智老人的家庭和社区建立紧密合作关系。
家庭支持可以提供更为贴心的照顾,建立家庭护理团队,与机构协同工作。
社区合作可以开展一些活动,如讲座、培训等,增加社区对失智老人问题的关注度。
总结:养老机构对失智老人健康管理的策略与方法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工程。
个性化护理计划、认知训练与康复治疗、心理支持与社交活动、医疗护理与监控、环境适应与安全保障,以及家庭支持与社区合作等方面都需要充分考虑。
医养结合机构医养结合优秀案例
医养结合机构医养结合优秀案例甲地中医院(甲地中医院护理院)是同时规划建设、“两证齐全”的医养结合机构,也是集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康复理疗、文化娱乐以及残疾人托养为一体的新型社区嵌入式医养服务机构,总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共设置护理床位300张、医疗床位50张、日托床位30张,工作人员100余人,辐射管城回族区3.5平方公里、9个社区、102个居民楼院和3.8万名居民,承担丙地街道级养老服务中心和三个日间照料中心的管理与运营,目前服务辖区老年人5392名、残疾人约860人,收住失能、半失能老人百余人,托养残疾人200余人,为2155名居家老人提供“助医、助餐、助洁、助行、助浴、助急”等服务。
自成立以来,甲地中医院实践探索“融合式社区居家医养服务”模式,即在人口密集的老城区建立“家门口”的医养结合机构,并以医养结合机构为依托,整合周边为老服务资源,通过智能化平台+医养结合服务等形式,构建“一大带多小”的区域性健康养老服务网络,实现了医院治疗、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之间灵活转换,形成了卫健、民政、残联等多部门为老服务职能的终端融合,搭建了活力老人、失能老人、临终老人全生命周期的服务链条,保证了辖区老年人失能有照护、困难有人帮、患病及时治,让老年人享受低成本、高效能原居安养服务。
其建设的“一碗汤的距离”小微机构、“家门口的医养院”,不仅满足社区老年人“原居安老”的心理愿望,而且为失能失智老年人获得亲情维系和社区照顾提供了直接支持。
甲地中医院设置有休闲健身和文化娱乐等设施,倾力打造环境优雅、清新明丽的花园式养老场所。
医疗区域设置有内科、康复科、中医治疗、抢救室、老年医学科、安宁疗护、放射、超声、检验和中西药房等功能用房及科室,为老年人提供24小时医疗保障服务。
养老区域设置有接待室、评估室、照料单元(含失智老人照料单元)、护理站、心理咨询室、公共洗浴间等。
公共区域设置有多功能活动室、书画室、阅览手工室、营养餐厅和社工工作站等,全面满足入住老年人的功能锻炼、文化娱乐和膳食营养需求。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医疗保健工作探索•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陈运奇,周琳,侯惠如[关键词]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实践[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B在近10年的医养结合健康养老的研究和探索中发现我国有些地区的养老模式并不适合中国国情,医养结合应该是为绝大多数的普通居民和村民服务,即采取政府主导的区域化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高龄老人、高危老人采用大医院主办的“院中院”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更为合适;部分活力老人可采用企业家按市场需求在风景区建设的中高端医养结合养老模式。
如此解决方案,不仅满足了各类老人因健康状况、经济条件、文化素养和职业差异的不同需求,而且也明确了不同模式的责任主体。
本研究对不同养老模式的特征和建设方法进行了讨论。
1国家布局与社会需求1.1国家养老的基本布局⑴国家按上海“9073”养老模式布局,即90%为居家养老,7%为社区养老,3%为机构养老;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
(2)十九大提出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3)国务院十二部委发文,推进医养结合,突出中医药特色,加强医养结合养老机构能力建设。
1.2社会养老需求基本特征⑴养老地域选择。
90%的老年人特别是普通居民和村民,愿意就近养老,不愿意离家去远处养老院。
“双高”老人(高龄、高危)约占7%,多愿意去医疗方便的养老院,最喜欢去医院办养老院。
活力老人大多是身体比较好和经济条件比较好的中高端人群,约占3%,十分喜欢医养旅居,喜欢去风景区的医养结合机构,一边医养身体,一边游山玩水。
(2)医养结合服务的需求。
几乎所有老年人都喜欢医养结合养老,希望-边治慢病,促康复;-边养老养生。
对单纯的生活照料养老没有兴趣,名曰“吃了等死”。
这也是全国多数养老机构入住不满的主要原因。
(3)养老机构档次和模式的选择。
主要取决于经济条件。
所谓90%为居家养老,虽是中国历史传统,但也正是这90%的居家养老老人无力入住当今养老院的主要人群。
医院建设项目中医养结合的思考与实践
医院建设项目中医养结合的思考与实践【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老年卫生健康面临巨大挑战,“医养结合”成为热门话题。
本文结合实际项目,对“医养结合”的众多模式中的“医院配套建设康养机构”模式的关注点进行分析,为类似项目提供参考。
【关键词】医养结合;医院建设;分析一、我国医养结合发展现状“十四五”时期,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截至2021年底,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4.2%。
据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预测,到2025年,65岁及以上的人口将达到2.21亿。
推进医养结合是优化老年健康和养老服务供给的重要举措,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增强老年人获得感和满意度的重要途径。
目前国内医养结合大致分为四种模式:公立医院提供养老服务(含医疗)、公立养老机构提供养老医疗服务、社会资本办医养结合机构和社区居家养老的老人购买相关医疗服务。
经调研,医养结合面临三个方面的问题:1.医养结合程度不高,概念大于效果;2.人才缺乏与资金不足,盈利能力弱;3.医疗及养老分属于卫健与民政部门,机制运行不畅。
2022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为推动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引。
《指导意见(简称)》提出,1)积极提供居家医疗服务;2)增强社区医养结合服务能力;3)支持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医养结合服务;4)提升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能力。
二、医院建设项目中医养结合实践案例分析与思考笔者参与了多个医院建设配套养老设施项目的咨询、可研、设计及建设等全过程,有以下几点体会:1.“医养结合”不能只是为了满足上级指标检查需要而盲目建设,要遵循医疗及康养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原则。
实践案例一:笔者参与的西北某县的医养结合项目,用地范围内前期缺乏统一的规划指导思路,现状已零星散布妇幼、民营专科、养老楼等多栋单体建筑,存在医疗康养动线混乱、附属配套重复建设或管线路由不畅、场地出入口不明确、人车混行等一系列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医学2019年5月第40卷第9期Guangdong Medical Journal May2019,Vol.40,No.9・1349・嗨乏方范医养结合养老院对失智失能老人照护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谢江芸,柴东升,张秀英韶关市第三人民医院老年保健中心(广东韶关512122)【摘要】目的医养结合养老院对失智失能老人照护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方法选择60例失智失能老人在进行日常生活照护的基础上,实施全医疗护理活动。
运用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定量表、临床印象变化量表(CIBIC-PLUS)等评分作为评价指标,评估医养结合养老院对失智失能老人照护模式的效果。
结果对失智失能老人运用医养结合的照护模式6个月后,老人的ADL评分、CIBIC-PLUS评分优于入住老年保健中心时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通过医养结合的照护模式,充分发挥医院的专业化医疗、护理的资源优势,能改善失智失能老人的生活自理能力、精神行为症状,生活质量得以提高,满足失智失能老人的生活照护长期性和医疗护理的可及性,实现了养老机构、医疗机构和社会等多方面共赢。
【关键词】医养结合模式;养老院;失智失能老人;照护模式【中图分类号】R473.1;R473.2【文献标志码】ADOI:10.13820/ki.gdyx.20186057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亦越来越严重,伴随着高龄、失能、失智、独居等老年人数目不断增加,特别是失能和失智老人数量快速增长,根据有关文献报道:65~79岁.80-89岁、90~99岁和百岁以上老年人的失能率分别是5.5%、15.6%、34.1%和51.7%;失智率分别是4.8%、17.1%、36.3%.56.6%[1]0而失智失能老人的病程长,家庭照护困难;当老人岀现抑郁、妄想、幻觉、出走等精神症状,家属知识缺乏难以应对,长期护理这部分人群更加需要专业的护理照顾。
因此,长期护理这部分人群更加需要专业的护理照顾,如今我国大部分家庭结构都发生了变化,家庭养老功能弱化,而普通养老机构又无法满足失能失智老人的养老需求,专业的失能失智养老机构就有了其发展的必要性闵。
医养结合是“医”“护”“养”为一体的新型养老模式,“医”是指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具有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服务;“护”是指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养”是指生活照护服务,精神心理服务、文化活动服务。
我院老年保健中心(以下简称“老年中心”)正是在国家卫计委、民政部的政策指导下,积极推进和开展医养结合的养老院,让老年人在养老的同时,得到规范的医疗服务。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
选择2013年7月25日至2018年9月1日入住我院老年中心的失智失能老人60例,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66~95岁,平均(78.48±7.21)岁。
1.2纳入标准(1)年龄65岁以上;(2)病程6个月以上;(3)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在0~ 26分;(4)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0~60分;(5)临床印象变化量表(CIBIC-PLUS);(6)知情同意;(7)遵医嘱接受常规药物治疗。
排除标准:(1)因病情变化不能完成测试;(2)不能按照医嘱服药或中途退出者。
1.3方法1.3.1运作方式老年中心实施24h无陪护制,为失智失能老人提供全医学的生活、医疗及护理活动,医生实行值班制,护士、护工采用APN排班制度,护士护工一同值班。
1.3.2操作方法医养结合养老院对失智失能老人照护模式是进行全医学的生活、医疗及护理活动。
有抑郁、妄想、幻觉、躁动等精神症状按医嘱使用奋乃静或奥氮平药物治疗,药物剂量根据病情调整。
方式如下:1.3.2.1饮食护理护士充分评估老人的吞咽、咀嚼功能,指导护工为老人准备合适的食物⑶。
鼓励失智失能老人经口进食,了解老人每餐进行量,做到定时定量,必要时通过胃管注入流质食物和水。
老人进食后,了解老人进食量及进食后情况,发现异常•1350•广东医学2019年5月第40卷第9期Guangdong Medical Journal May2019,Vol.40,No.9情况及时报告处理。
1.3.2.2药物护理护士按医嘱给药,协助老人服药入口,确认口腔无药(特别是精神类药物),护士应密切观察,及时发现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以便医师调整用药,确保用药安全。
失智失能老人的药品统一由科室保管。
1.3.2.3皮肤护理老人皮肤护理重在预防。
对生活需要协助的老人,毎2h查房1次,协助翻身,检查老人是否有便溺现象或大小便失禁,保持皮肤清洁;对于不能自行翻身的老人,上气垫床;观察、记录老人皮肤、排尿、排便情况。
鼓励护士、护工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处理,实施无惩罚性报告制度。
1.3.2.4康复训练(1)定向力训练。
让老人熟悉和适应居住环境,反复给老人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必要时,在老人房门上标记明显的标识,如:花、羽毛、照片等,提高老人对现实环境辨识能力;床号固定,不随意调床,为老人提供一个安全、固定的生活空间;合理安排老人每天的作息时间:定时进食、服药,洗澡时间亦相对固定。
每一项活动时,都以温和的口语,邀请的口吻鼓励老人参加,并告知老人现在我们在做什么,是什么时间。
(2)自理能力训练。
依据老人的功能障碍、精神状况进行训练。
日常生活能力如:进食,穿衣、洗面、梳头、沐浴等,在旁指导、示范、协助,给予老人鼓励和支持,让老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提高老人生活质量;肢体功能训练在康复医师评估后,为老人进行关节活动、肌张力等康复运动;鼓励老人进行户外活动,如散步、体操等⑷,并鼓励家庭照顾者,以及自愿者团体的社会工作介入,促进老人身心健康,恢复社会功能㈤。
1.3.2.5社交问题处理医护人员主动多与老人聊天,鼓励老人走出房间,介绍其他老人,让老人之间积极交流,初次我们可以陪伴在旁,寻找话题,适时的给予赞赏,让老人得到肯定与归属感。
予老人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社交)活动,鼓励老人亲属和自愿者团体参与,如:捐赠物品,包饺子、粽子,开展座谈会,节日聚餐、郊游等活动,增加老人之间的互动,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促进社交活动能力t6]0 1.3.2.6精神症状护理出现精神症时,应耐心倾听其诉说,忌与老人讲理或争辩,避免语言的刺激;同时,移开周围可能造成危害的物品,保护老人安全。
对产生幻觉并出现游走或夜间混乱行为的,避免白天睡眠时间过长,夜间可反锁门窗或实施保护性约束,必要时,在精神专科医师的指导下,提供药物治疗。
1.3.2.7安全管理根据护理操作技术规范细致开展护理操作,对停留胃管、尿管、氧管等管道的老人,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拔管;对有坠床风险、夜间混沌、躁动等老人可使用保护性约束,遵循约束带使用原则及注意事项。
时刻提高警惕,做好老人安全防护,防止跌倒、坠床、噎食、烫伤、走失等不良事件发生。
1.3.2.8健康管理医师每天进行全区查房,了解老人的基本情况,解决老人疾病问题,对专科性较强且科内难以解决的疑难问题,请求相关专科主治医师协助会诊,帮助解决,为老人建立健康档案。
护士实施APN排班制度,监控掌握老人的身体状况,了解老人生活上基本需求,进行生活、基础疾病等多方面的健康宣教及指导,并为老人实施基本治疗护理活动:如营养支持、管道护理、呼吸道管理等。
1.4评价方法由老年中心1名主治医师及2名主管护理师组成医护团队,统一评估标准,于入院时,入院后3个月时进行ADL、MMSE、CIBIC-PLUS 相关指标评价。
1.5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丘士s表示,统计检验采用双侧检验,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计量资料若符合正态分布,干预前后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 检验;若不符合正态分布,则采用Wilcoxn符合秩和检验。
2结果入院6个月与入院前AD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616,P=0.000),入院后ADL评分较入院前有明显升高,生活自理能力较入院前有所提高。
入院6个月时与入院前MMSE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30,P=0.015),入院后MSSE评分较入院前明显降低,入院后认知功能有所下降。
入院6个月时与入院前CIBIC-PLUS 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456,P= 0.001),入院后CIBIC-PLUS评分较入院前明显降低,入院后精神疾病总体症状较入院前有明显的临床改善。
表1。
表1两组ADL、MSSE、CIBIC-PLUS评分比较(x±s)分项目入院前入院后P值ADL*20.00(10.00,35.00)25.00(15.00,43.75)0.000 MSSE* 2.00(0.00,7.75) 1.50(0.00,9.00)0.015 CIBIC-PLUS40.15±8.4237.97±8.060.001 *必(甩,巴5)3讨论失智症是一个进行性退化的疾病,从轻度时期广东医学2019年5月第40卷第9期Guangdong Medical Journal May2019,Vol.40,No.9的轻微症状,逐渐进入中度、重度、末期症状,随着病情进展,逐渐丧失生活自理能力,随着老人病程的进展、症状的加重〔7],越需要专业机构的照护,延缓失智失能症状进展速度,以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
医养结合养老院对失智失能老人照护模式是进行全医学的生活、医疗及护理活动,不仅仅是给失智失能老人提供基本的饮食、皮肤等生活照护及指导,主要是对失智失能老人进行定向力、自理能力训练,提供交流、环境、社交、心理的需求,给予安全、健康管理。
增加失智失能老人的信心、自尊,提高自理能力,同时可以改善精神行为及心理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使失智失能的症状获得改善或延缓疾病的进展I。
本研究结果显示,老人的自理能力,认知能力有所下降,总体精神病症状较入院前有明显的临床改善。
自理能力主要是在自我进食、活动、转移方面有较明显的提高,说明在日常生活中,应尽量让老人自己照顾自己,而并非给予的帮助越多越好,尽量让他们做一些简单的如:洗碗、梳头、递东西等基本活动,防止基本生理功能的消失。
老人的认知能力较入院前有所下降,符合失智症是一个进行性退化的疾病。
而出现幻觉、躁动、抑郁等精神症状的,给予药物干预和精神病护理后,老人入院后精神疾病总体症状较入院前有明显的临床改善。
由于我国开展失智失能的护理模式尚处于起步阶段,本研究仍有不足之处比如病例数量偏少、研究时长有限、加上病情多样化等,在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中还需继续探索与实践。
综上所述,通过医养结合对失智失能老人照护模式,充分发挥医院的专业化医疗、护理的资源优势,能改善失智失能老人的生活自理能力、精神行为症状,生活质量得以提高,满足失智失能老人的生活照护长期性和医疗护理的可及性,实现了养老机构、医疗机构和社会等多方面共赢〔心⑶O参考文献[1]熊贵彬.中国走失老人总量测算与区域分布特征分析——基于全国救助站随机抽样调査[J].人口与发展,2017,23(6):103-108.[2]周晓燕.公办失能失智养老机构管理问题和对策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7.[3]王建女,章秋萍,段海鸿,等.阿尔兹海默病患者误吸/窒息风险影响因素研究[J].护理与康复,2014,13(5):423-426.[4]鞠虹.老年痴呆患者应用安全护理管理模式的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21):126-127.[5]黄晨熹,汪静,陈瑛.家庭长期照顾者的特征需求与支持政策一以上海市失能失智老人照顾者为例[J]・上海城市管理,2016,25(5):70-76.[6]刘焕明.失能失智老人长期照护的多元主体模式[J].社会科学家,2017,22(1):46-50.[7]黄莹,张小亮,何婉雯,等.老年痴呆患者护理人员及家属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6,15(7):182-184.[8]张梅燕,王涛,毕怀梅.老龄化背景下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7,3(3):163-165.[9]张立斌,段亚梅,邓庆,等.公立医院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运行分析及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17,37(4):9-11.[10]张新萍.失能失智老人综合照护模式的探讨[C]〃第三届上海国际护理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上海:上海市护理学会,2017: 1.[1叮彭晨,吴明.我国老年人失能失智及长期照护的现状[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6,34(3):382-384,388. [12]董红亚.养老服务视角下医养结合内涵与发展路径[J].中州学刊,2018,40(1):59-64.[13]张菊,陈雪萍,任蔚虹.养老机构失智失能老人家属需求的调查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7,32(17):1586-1590.(收稿日期:2018-11-01编辑:罗劲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