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建筑发展概述

合集下载

徽州民居建筑的历史及文化意义

徽州民居建筑的历史及文化意义

徽州民居建筑的历史及文化意义徽州民居建筑是中国特色的民间建筑,是徽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传承已经成为国际上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

作为代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典范,徽派建筑在历史上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地域独有的文化精神和文化魅力。

本文将从徽派民居建筑的历史沿革、建筑风格及文化传承、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徽派民居建筑的历史沿革徽派民居建筑是徽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中国安徽黄山市的宏村、西递等地,历经数百年的历史沉淀和演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古徽州地区曾是黄山山脉的南麓,地势险峻,雨量充沛,风景秀美,形成了独特的自然环境。

因此,徽派建筑中融合的大量的自然元素,如“雨庇”、“奇石”、“悬山”、“龙墙”等,寓意深刻,形象生动,成为了中华文化传统的珍贵遗产。

早在唐朝时期,徽州地区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但是,真正成型并保存至今的徽派建筑,实际上是在明代时期才形成的。

此时,徽州人民开始大规模迁徙至江南地区,并将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传承至当地。

随着时代的演进与繁荣的经济发展,徽派建筑的建筑风格也不断发展和演变,到了19世纪中期,徽派民居建筑已经达到了鼎盛时期,成为了当时中国历史文明的一个重要代表。

二、徽派民居建筑的建筑风格及文化传承徽派民居建筑融合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多种元素,具备精致、优美、雅致的特点,经久不衰,历久弥新。

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建筑布局精美奇特。

徽派建筑的门面布局十分独特,通常采用"尺八"形、"田"形或"凸"形的门头结构,门楼设计刻画精美,深深地表达了家族血缘之间的婚恋关系、商贸之间的合作以及个人品德等信息。

建筑的内部结构也十分讲究,通常由厅、堂、房等多个空间组成,相互独立但又联系紧密,形成一种独特的空间和景观。

2、装饰风格别具一格。

徽派建筑的装饰风格富丽堂皇,特别是对于木雕、石雕、砖雕等技艺运用至极,构件之间的比例均衡协调、纹饰之间的刻画奇特生动。

皖南徽派建筑特点

皖南徽派建筑特点
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徽派建筑的文化内涵
传统文化与地方特色的融合
徽派建筑将传统文化与地方特色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体现 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地域文化。
儒家思想与道家观念的体现
徽派建筑注重儒家思想中的礼仪和道家观念中的自然和谐 ,表现在建筑布局、装饰细节等方面。
徽商文化的影响
作为徽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徽派建筑反映了徽商的商 业传统和审美观念,体现了徽商的精明能干和重义轻利的 精神特质。
徽派建筑的文化传承与保护
传统技艺的传承
徽派建筑具有独特的传统技艺,如雕刻、绘画、砖雕等,这些技艺需要得到传承 和发扬光大。
保护措施
为了保护和传承徽派建筑文化,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包括立法保护、修 缮维护、教育传承等。
05
现代应用与发展趋势
现代应用领域与案例分析
旅游产业
皖南徽派建筑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成为旅游产业的重 要资源,如宏村、西递等地的徽派建筑群吸引了大量游客。
起源
皖南徽派建筑起源于唐代,兴盛 于明清时期,是古代徽州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
地域分布与文化背景
地域分布
皖南徽派建筑主要分布在安徽省的南 部地区,包括黄山市、池州市、宣城 市等地的古村落和城镇。
文化背景
皖南徽派建筑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体现了古代徽州地区的地理、 历史、文化和民俗特点。
历史发展与演变
03
结构特点与技术应用
木结构体系及其特点
木材选择与处理
皖南徽派建筑主要使用本地耐久 性好的木材,如杉木、松木等, 经过干燥和防腐处理,确保木材
的耐久性和防虫性。
梁柱结构
木结构体系中,采用梁柱结构,利 用斗拱、雀替等构件进行连接和支 撑,形成稳定且具有美感的建筑结 构。

徽派建筑的历史和文化源流

徽派建筑的历史和文化源流

徽派建筑的历史和文化源流(建筑样式、空间功能、材料结构、建筑局部、工程工艺、文化意涵)起源与发展徽派建筑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成熟的古建筑流派之一,明朝中叶,徽商崛起,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中晚期商贾大帮之一。

徽商为光宗耀祖、炫跃乡里而大兴土木,建豪宅、修祠堂、竖牌坊、造园林……。

这些古建筑风格独特,布局合理,装饰精致,变化自然,具有纯正天然的乡土气息;加之徽州民间向来就有雕刻、绘画传统,砖雕、木雕、石雕别具一格;同时具有很高文化素养的徽商们在建筑中注入了自己对布局结构、内部装饰的看法,促使徽派建筑逐渐形成风格独特的建筑体系。

在外来文化与原住文化的交融过程中,徽派建筑风格一步一步地形成了。

(早期徽派建筑是典型的“楼上厅”形式,这是越人的“干栏式”建筑格局,在潮湿山区能有效防止瘴疠之气的入侵。

为了适应险恶的山区环境、解决通风和光照方面的问题,由中原士族带来的“四合院”形式逐步演变成既封闭又通畅的徽州“天井”。

另外,山区木质结构的房屋易于遭受火灾,为了避免火势的蔓延,马头墙应运而生了。

)建筑样式结构:进门为前庭,中设天井,后设厅堂徽派建筑其精华体现在三个方面:门楼、天井明堂、中堂。

(1)门楼徽州方言中的正屋大门为“门阙”。

阙是古代封建制度中贵族爵品的标志性建筑。

徽州人将“阙”顶部精华特点转移的门顶上,包括马头墙的翘角都容纳阙的夸张式特征。

特别是祠堂与豪宅,它集砖雕和石雕之精华,门阙成为整个建筑最讲究的精华部位,除了结合门向的风水之外,越人在木雕方面的天赋也容入其中,它成为徽派建筑的主要“门面”。

门楼通常有砖雕和石雕,最豪华当然数门坊了,由雕刻的木坊或石坊嵌入墙内。

门楼无疑是徽州民宅最显要的艺术精华部位,除了其外在的美观气派之外,其内在则意味着“人生之富贵体面,全然在咫尺之间”。

(2)天井明堂――神居徽派建筑的天井与明堂可谓最有代表性。

“上有天井,通天接气;下有明堂,四水归一”,这是徽州建筑结构与村落布局体最初是出于防御功能的布局和引水之需,因为徽州常年多雨,一旦遇到外敌威胁,只要粮水贮足,全族人可久居在寨内不出,特别可防夜间袭击。

徽州建筑的历史演变和文化意义

徽州建筑的历史演变和文化意义

徽州建筑的历史演变和文化意义徽州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代表之一,它的建筑风格丰富多彩、独特精致,不仅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彰显了徽州地区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意义。

本文将从历史演变和文化意义两个方面进行探究。

历史演变徽州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和宋朝时期,随着明清时期的发展,它逐渐成为了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

徽州建筑主要分为三个时期:明代、清初和清中期。

明代时期的徽州建筑以木造建筑为主,建筑风格简约古朴、结构精细,特别是独特的悬山式结构和明间式结构,在古代建筑史上独树一帜。

清初时期的徽州建筑大量采用了青砖和石料,在传统的木结构建筑中融合了西方建筑的风格,不仅突出了建筑物的线条和立体感,也展示了民族文化的融合。

清中期的徽州建筑则开始逐渐向建筑雕刻艺术和建筑装饰艺术方向发展,建筑中充满了高度精致的木制雕花,不仅是中国传统工艺的代表,也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高峰。

文化意义徽州建筑不仅是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代表,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

首先,徽州建筑具有地域性。

徽州历史悠久、文化丰厚,建筑设计和装修工艺融合了徽州地区的文化和民俗习惯,因此徽州建筑不仅具有美观的外观,也反映了徽州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地方特征。

其次,徽州建筑具有代表性。

徽州建筑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风格,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代表性。

其精湛的建筑设计和工艺技法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使它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最后,徽州建筑具有历史性。

徽州建筑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遗产,是对中国传统建筑历史演变的重要记录和见证。

从古代到现在,在徽州建筑中可以看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历史轨迹和建筑文化的内涵。

总之,徽州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之一,其历史演变和文化意义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通过深入了解徽州建筑,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且对于其保护和传承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徽州民居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价值

徽州民居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价值

徽州民居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价值徽州民居是中国著名的传统建筑之一,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其建筑风格独特、构造精巧,在中国传统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徽州民居历史悠久、文化价值极高,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徽州民居的历史演变徽州民居建筑风格的形成受到地理、气候、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徽州地区地势高峻、气候寒冷,加上当地传统的文化积淀,使得徽州民居具有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徽州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但是徽州民居真正开始发展壮大是在宋朝之后。

到了明代,徽州民居的建筑风格开始形成,并逐渐发掘了自己的建筑特色。

此时期,徽州地域内开始兴起一批富商大贾,他们将发家致富的理念融入到建筑形式之中,导致徽州民居开始出现大门高耸、宅门深伸、屋角斜昂的特殊建筑风格。

到了清朝,徽州民居的建筑风格有了新的变化,建筑形式更加精美且来源更加广泛。

在这一时期,徽州地区逐渐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建筑形式——“四合院”,这种形式将小型的建筑院落组合成了更大、更复杂的建筑结构,注重了建筑之间的联系与和谐。

徽州民居的文化价值徽州民居拥有着深厚的文化价值,有着无与伦比的建筑魅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首先,徽州民居的建筑形式独特,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其外观雅致、规模宏大,建筑结构上运用了很多工艺和技术,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之一。

其次,徽州民居从建筑设计到内部装修都充满了哲学与文化。

徽州人重视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将大量天然材料应用于建筑中,建筑构造中的善用对称、对称组合等,无不体现出徽州建筑以自然为依托的人文情怀。

最后,徽州民居传承了徽州古老的文化血脉,是徽州地区文化思想的缩影。

徽州民居内部装修精美而讲究,墙壁上的装饰工艺、器具摆放、家风文献等,无不让人感受到徽派文化的魅力和博大精深。

结语徽州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瑰宝,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与文化思想的完美结合。

徽州民居的历史演变与文化价值,反映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徽州民居建筑的历史演化与文化价值

徽州民居建筑的历史演化与文化价值

徽州民居建筑的历史演化与文化价值徽州民居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一枝独秀,它以其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和探索。

徽州民居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近千年前的南宋时期,但是真正兴盛的时期是在明清两代,特别是清代。

为何会在这一时期迎来全盛期?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一、徽州民居建筑的历史演化1、南宋时期的徽州民居建筑南宋时期(960年~1279年),徽州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蓬勃发展,出现了许多通过贸易致富的商人、官吏、文人等,同时人民普遍崇尚文化,擅长诗词歌赋等艺术活动。

在这种背景下徽州民居建筑逐渐形成,从构造结构、建筑材料、装饰工艺等方面均融入了南宋时期的文化特点。

2、明清时期的徽州民居建筑明清时期(1368年~1912年),徽州地区经历了政治稳定、社会繁荣、文化繁荣等时期,此时期也是徽州民居建筑的全盛期。

在这个时期里,徽州民居建筑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丰富和完善,夯土墙、黑瓦头、雕花楼、插板门、腰斗窗等一系列特点被完美地结合起来,形成了高峻、雄伟、精美的建筑群体,赢得了广泛赞誉。

二、徽州民居建筑的文化价值1、建筑艺术价值徽州民居建筑的建筑艺术价值是不可忽视的,它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和装饰工艺,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徽州民居建筑的修建,以夯土为基材,运用了植物纤维等自然环保材料,充分体现了“绿色建筑”的理念。

同时,徽州民居建筑的立面特点,如墙面砖雕、花草图案、人物故事、道德寓意等,皆富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精品,也是文化遗产的珍品。

2、历史文化价值徽州民居建筑不仅是建筑艺术,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意义。

它是徽州特有的文化符号,记录了徽州的历史变迁、民俗风情、文化传承等一系列内容。

从夯土墙到黑瓦头,从成列式庭院到插板门,徽州民居建筑把徽州的特色文化、传统习俗、地域特点等融于现代生活之中,在徽州百姓中享有盛誉。

3、社会价值徽州民居建筑不仅是文化遗产,也有着深厚的社会意义。

徽派建筑的历史演变和文化渊源

徽派建筑的历史演变和文化渊源

徽派建筑的历史演变和文化渊源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独特的历史演变和文化渊源。

本文将简要介绍徽派建筑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起源徽派建筑起源于中国安徽省黄山一带,在明代中叶开始兴盛,并一直延续到清代。

徽派建筑的兴起与当地经济繁荣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时,徽商是安徽地区的商业精英,他们通过经商积累了大量财富。

这些富豪们利用自己的财力兴建了大量的宅第和祠堂,形成了独特的徽派建筑风格。

发展徽派建筑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明代、清代和民国时期。

在明代,徽派建筑的风格还较为简朴,注重结构的稳固和功能的实用。

到了清代,徽派建筑开始有了更多的装饰,线条和色彩更为丰富,富有装饰性的门窗、彩画、石雕和木雕等元素得到了广泛应用。

而在民国时期,徽派建筑的发展受到了西方建筑的影响,出现了一些具有现代风格的徽派建筑。

特点徽派建筑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建筑结构稳固:徽派建筑注重建筑结构的稳定和抗震性能,采用了许多木构造和石构造的技术手法。

2. 独特的门窗设计:徽派建筑的门窗通常采用木质材料,具有独特的雕刻和装饰,如窗棂花纹和门楣的彩画。

3. 精美的彩画和雕刻:徽派建筑以其精美的彩画和雕刻而闻名,这些装饰元素通常以自然和传统文化为主题。

4. 丰富的文化内涵:徽派建筑融合了儒、道、和地方民俗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博大精深。

结论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瑰宝,其历史演变和文化渊源使其成为了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徽派建筑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轨迹和精神内涵。

《徽州古建筑》

《徽州古建筑》

《徽州古建筑》一、引言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徽州古建筑独具特色。

徽州古建筑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是安徽省南部地区一种别具一格而又富有韵味的传统建筑。

它以宏伟、精致、雅致、深沉为特点,其完美的设计和精湛的艺术手法吸引了许多人的关注。

本文将从历史、建筑风格、建筑材料和技术等方面对徽州古建筑进行探讨。

二、历史徽州地处安徽南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有人居住,到汉代中晚期开始形成小规模城镇。

随着历史的推移,徽州得到了各朝各代的兴盛与繁荣,在唐宋时期,徽州成为安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之一。

由于徽商的兴起,徽州作为一个重要的商业城市,继续发展繁荣。

在重建的铜陵市文庙中正室宣德、天顺年间(1426--1461),有很多徽州建筑的典型风格,它的风格清新雅致,别致花纹,造型优美,技艺精湛,受到了当时历代乃至后世的推崇和模仿。

其中,徽州古建筑在明清时期得到了最大的建设和发展。

三、建筑风格徽州古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的赞赏。

徽州古建筑以“雅、淡、朴、宁”为特点,讲究整体美、动静相宜、形神兼备,形、色、彩、墨协调统一。

在门、窗、墙、栏杆等设计上,徽州建筑强调多层次、多元对称,以及尊重自然,讲究实用性和审美性,体现了古代建筑师深刻的思想和审美心理。

1. 房舍布局徽州古建筑中最常见的房舍布局为“四合院”和“三明治”,四合院是指由四个“牌”通过围墙相抱,四合中央汇聚,形成一个整体的结构;三明治建筑则是把两个相邻的四合院中间的围墙拆掉,变成两家整体连接在一起,共享一部分的空间。

2. 屋顶徽州古建筑中屋顶的形状多为"马背形"、"香炉形"或"虎头形"。

在设计的时候还常常赋予一些寓意,比如“四脊三开间”的屋顶寓意是“天人合一,万物通达”,因此在我国古代建筑中常常运用。

3. 建筑门窗徽州古建筑的门窗设计清新雅致、别具风格。

皖南古村落-徽州建筑是如何从萌芽到成形的

皖南古村落-徽州建筑是如何从萌芽到成形的

徽州古村落有着显著的地域文化背景,由于地理、经济状况、社会结构诸因素的特殊意义和徽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皖南至今仍较为完整的保留着明清时期的乡村格局原貌,以及历史、文化风俗,人们延续着传统的生活习惯。

徽州古村落的界定,是指安徽省境内长江以南地区清末(1911年)以前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民居、祠堂、书院、牌坊、楼台亭阁水口等民用建筑群体。

其中心地带为原徽州府一府六县,即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六县,所以又统称徽州古村落。

在这里我谈一下徽州建筑是如何从萌芽到成形的。

皖南古村落是以当地地理环境为自然基础,以徽商资本为经济基础,以宗法观念为社会基础,在徽文化熏陶下造就的具有典型地方文化特色的村落。

自然因素:⑴得天独厚的地形,地貌,气候等自然因素决定了徽州建筑基本属于“山地建筑”大自然更慷慨的赐予其他地难以企及的景观。

中国风水术中的理想村落环境模式,正所谓“风水宝地”是不易求得的,在徽州却比比皆是。

⑵徽州的秀美山水曾是吸引北方土族迁徙至此的重要原因。

我们稍微翻阅一下徽州谱牒就会发现,很多名门望族的族谱在提及宗族起源时都有相似的经历:即某某年始祖偶然见此处山清水秀,慕之,随举家迁徙。

⑶优美的环境还能陶冶人得情操,影响人得审美观进而潜移默化的影响徽州建筑。

朱子说:“山俏历而水清激,生其间者不能不过刚而喜斗,君子务以其刚为高行奇节,而尤以不义羞,故故其俗难以力服,而易以理胜。

”正是“山俏历而水清激”的环境,塑造了徽州人性格中的刚毅、节俭、好义的基质,纯朴而平淡自然、率真拙朴的艺术旨趣。

⑷群山环绕,犹如远离兵戈的“世外桃源”,在一定程度上封闭了交通,环境封闭,文化方能稳定,早期建筑的特色和古语才得以留存。

⑸土层薄,开垦率低,日照短,云雾多,气温低,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却利于林木茶叶的生长。

资源的压力是促进徽商形成的最直接原因。

徽商群体既然充当了徽州建筑的“艺术赞助人”,其审美趣味,也对徽州建筑风貌的塑造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徽州建筑故事

徽州建筑故事

徽州建筑故事
徽州建筑,又称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流派,起源于安徽省徽州地区。

它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以砖、木、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注重布局严谨、典雅美观。

徽州建筑的故事源远流长,下面简要介绍一下。

1.历史渊源:徽州建筑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唐代,兴盛于明清时期。

由于徽州地区山多地少,资源匮乏,徽州人民在建筑方面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徽派建筑。

2.建筑特点:徽州建筑讲究天人合一,布局严谨,注重风水。

它的主要特点有:砖雕、木雕、石雕三大工艺,以及黑白灰三色为主的建筑色调。

砖雕、木雕、石雕精美绝伦,展示了徽州地区高超的雕刻技艺。

3.建筑类型:徽州建筑主要包括民居、祠堂、庙宇等。

其中,民居是徽州建筑的代表作品,多为四合院式布局,内部设有天井,以利于采光和通风。

祠堂和庙宇则体现了徽州地区对宗族和信仰的重视。

4.文化内涵:徽州建筑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徽州商人文化、徽州民俗文化等。

徽州建筑既是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5.保护与传承:近年来,我国非常重视徽州建筑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许多古老的徽州建筑得到了修缮和保护,同时也有越来越
多的年轻人开始学习徽州建筑技艺,将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总之,徽州建筑是我国传统建筑的瑰宝,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见证了徽州地区的发展变迁。

如今,徽州建筑的魅力依然不减当年,继续在新时代焕发出独特的光彩。

徽州古城旅游发展历程

徽州古城旅游发展历程

徽州古城旅游发展历程徽州古城是安徽省黄山市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风景秀丽的旅游胜地。

其旅游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阶段一:文化传承(1949年以前)在1949年以前,徽州古城作为一个传统的历史文化城市,起初并没有特别突出的旅游发展。

当时,徽州古城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而吸引了一些学者、艺术家和历史爱好者的关注,但对于大多数普通游客而言,徽州古城并不是一个热门旅游目的地。

阶段二:旅游开放(1950年-1977年)随着中国旅游事业的发展,徽州古城逐渐被列入国家重点推广的文化旅游目的地之一。

1950年至1977年期间,徽州古城开始接待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注重开发和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并建立了相应的旅游服务设施,如旅游接待中心、导览系统等。

这一时期,徽州古城的旅游业蓬勃发展,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

阶段三:规模扩大(1978年-2000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国内外旅游业开始快速发展,徽州古城也在这一浪潮中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这一时期,徽州古城的旅游业规模不断扩大,旅游接待能力得到提升,并且积极引进投资,开发更多的旅游项目和景点。

例如,修复和再建了一些古建筑,建设了更多的文化艺术展览馆和博物馆,整合了周边自然风景区资源。

徽州古城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集历史文化、自然风景、艺术表演等多种旅游项目于一体的综合旅游目的地。

阶段四:品牌建设(2000年至今)进入21世纪以后,徽州古城更加注重品牌建设和宣传推广。

通过加强旅游产品的特色化、个性化和差异化开发,徽州古城的旅游业进一步提升。

同时,在国内外旅游市场上开展了广告宣传、展览展销、旅游交流等活动,提高了徽州古城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如今,作为安徽省乃至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徽州古城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总体而言,徽州古城的旅游发展经历了从文化传承到旅游开放、规模扩大和品牌建设的阶段,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旅游发展模式。

通过保护和开发历史文化遗产、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以及加强品牌宣传,徽州古城确立了其在国内外旅游市场上的地位,成为一座备受瞩目的旅游胜地。

徽州古民居建筑文化

徽州古民居建筑文化

徽州古民居建筑文化
徽州古民居建筑文化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一部分,其建筑风格、结构设计和装饰艺
术技法等各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徽州地区位于中国东南部,是安徽省南部的一
个地区,其古民居建筑文化的发展历史悠久,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徽州古民居的建筑风格多为明、清两代,主要分布在黄山市、歙县、祁门县、休宁县
等地,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最为典型的一种建筑风格之一。

徽州古民居的主体结构为木
质结构,采用檩条、榫卯等木工技术,屋顶采用飞檐、歇山等形式,独具特色。

古民居的
屋面还配以瓦片或石板,放置得相当精准,既透气性又保证了防水性能。

在建筑中还存在
很多装饰艺术技法,如雕刻、描金、彩绘、纹样等较常见。

徽州古民居的色彩也较为独特,多以黑、白、灰、红为主。

古民居的讲究家族文化,整个房子都以养老为第一位,因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的房间都不同,“东养老、南纳凉、西纳阳、北临街”。

古民居的移步换景讲究“离脚却阴”,即从一处视点看到的景色切换到另一处视点看到的景色,要求人们在移动中保持阴
凉避热。

古民居室内装饰则多以石雕、木雕、砖雕等为主,欣赏这些精美的装饰艺术品可
以让你更好地感受到古民居的历史文化内涵。

徽州古民居建筑文化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一部分,也是中国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古
建筑文化遗产。

徽州人民凭借其独特的智慧和技巧,创造了这些地道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艺
术技法,矗立于历史的长河中。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徽州古民居建筑文
化在丰富着中国的历史文化内涵,也成为了世界人民共同研究的重要课题。

徽州古建筑发展概述

徽州古建筑发展概述

徽州古建筑发展概述原文下载作者程极悦机构黄山市歙县建委光盘号SCTC99S5文献号0中文刊名安徽建筑拼音刊名AHJZ英文刊名ANHUI ARCHITECTURE年1999期01CN34-1124/TUISSN1007-7359文件名AHJZ199901012.kdh页36-38分类号TU-09专题代码C038;子栏目代码17;全文徽州古代建筑是徽州地域文化的积淀物,具有卓越的成就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是人类建筑宝库中的一份遗产。

远在新石器时代,徽州就出现了房屋和聚落。

撤县新州新石器遗址出土的烧土块,上有编织成骨架的植物干茎痕迹,反映了徽州当时的原始建筑已进展到干阑式建筑。

汉代徽州制砖技术的进步,使砖拱墓室出现在该口等东汉墓中。

唐宋时期徽州建筑有巨大发展,如唐代始建的渔梁坝是我国著名的水利工程,北宋时期的长庆寺塔的砖石结构至今完好。

由于金、宋的长期对峙,徽州建筑风格发展较北方滞后。

磺蔚出里门访和西溪南老屋阁来看,徽州元代建筑形式基本与明代无太大区别。

经过长期的发展.到封建社会晚期的明、清二代,在当时十分发达的徽州经济和文化的影响下,徽州古代建筑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在技术上和艺术上获得了很高的成就。

这一时期不仅出现了太平桥、谁楼、圣僧庵及其壁画、岩寺水口神来培、紫阳书院等建筑,尤其突出的是大量营造的住宅、园林、柯里、牌坊,奠定了徽州古代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地位,其独特的传统手法则使徽州工匠群体成为当时中国建筑工程四大帮之一的‘’徽州帮。

”一、住宅徽州住宅平面的基本形式作内向矩形,以围绕长方形天井的合院为基本单元。

天井是徽州住宅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徽州住宅的独特功能。

正屋一般面阔三间,前两侧建廊屋,由于明代营建制度的限制,明代较少有清代那样的大型住宅。

楼梯明代多设于一侧廊屋内,清代则多设于正属大师壁后。

住宅普遍由迭落山墙封闭,山墙高出屋面,循屋顶坡度而呈阶级形封火墙,参差错落,富有韵律。

徽州封火墙约始于明弘治本年,在此之前住宅屋顶形式以悬山为多。

徽派建筑的发展史

徽派建筑的发展史

徽派建筑的发展史徽派建筑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多个历史时期,其演变过程深受地域文化、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以下是对徽派建筑发展史的简要概述:一、形成期:上古至东汉末年徽派建筑的最初形态可以追溯到上古至东汉末年的山越文化时代。

这一时期,建筑以古山越人的干栏式山地建筑为主,具有防潮、防动物和通风等功能。

这种建筑风格体现了古代徽州地区人民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利用。

二、发展期:东汉末年至北宋末年随着历史的发展,徽州地区逐渐融入了中原文化,建筑风格也开始发生变化。

东汉末年至北宋末年,徽派建筑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这一时期,建筑保留了“干栏式”的特征,但逐渐演变为单层落地、以当地砖、木、竹、石为材料建造的简单居住形态。

同时,徽州地区也开始受到吴越地方建筑和宫廷建筑的影响,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

三、鼎盛期: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徽派建筑的鼎盛时期。

随着徽商的崛起和社会经济的繁荣,徽派建筑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这一时期,徽派建筑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

同时,马头墙、小青瓦等特色构件也逐渐形成并广泛应用。

徽派建筑在明清时期达到了技术、艺术和文化的巅峰,被誉为“无徽不成镇”。

四、衰落期:清末至20世纪八十年代清末至20世纪八十年代,徽派建筑逐渐进入衰落期。

由于社会动荡和战乱频繁,许多徽派建筑遭到破坏和遗弃。

同时,随着西方建筑文化的传入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传统徽派建筑逐渐失去了市场和社会需求。

这一时期,徽派建筑主要以二层木构阁楼为主,形态简单,天井转化为前园,大型村落聚居形态逐步消失减少。

五、崛起期:20世纪八十年代至今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对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重视和保护意识的提高,徽派建筑逐渐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这一时期,徽派建筑在保护、传承、创新和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许多传统徽派建筑得到了修复和保护,同时新的徽派建筑作品也不断涌现。

徽州建筑艺术的历史演变与传承

徽州建筑艺术的历史演变与传承

徽州建筑艺术的历史演变与传承徽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文化中心之一,其建筑艺术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徽州建筑艺术独具特色,风格独特,深受人们喜爱和推崇。

本文将从历史演变和传承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徽州建筑艺术的历史演变徽州建筑艺术历史悠久,起源于唐代。

随着唐代的结束和五代开始,徽州在政治、经济、文化、建筑等方面都逐渐走向辉煌。

到了宋代,徽州一带逐渐繁荣起来,成为商业、文化和宗教活动的中心。

同时,徽州建筑艺术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宋代徽州建筑艺术具有明显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建筑灵动多变:徽州建筑在平面设计上讲究对称、均衡,而在空间解构上则突显因时因地的灵动变化。

2. 装饰精美华丽:徽州建筑的壁画、彩绘、木雕、石雕等装饰技法丰富多样,每一处装饰都极为精美华丽。

3. 建筑材料丰富多样:徽州建筑的柱子常用楠木或杉木,梁木常用桧木,砖则采自徽州本地的优质泥土。

到了元、明、清三个时期,徽州建筑艺术不断发展,取得了更为显著的成就。

元代的徽州建筑以工巧精良、装饰丰富著称,明清时期的徽州建筑则以建筑讲究对称、平衡为特色。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技艺的发展,徽州建筑艺术不断更新,呈现出更为深刻、丰富、多样的特征。

二、徽州建筑艺术的传承徽州建筑艺术的传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技艺传承:徽州建筑艺术是由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其中不乏许多大师级人物。

他们在自己的晚年时,都会想办法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后人,以保证技艺的延续。

2. 建筑保护: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徽州建筑面临着许多威胁。

为了保护徽州建筑文化,当地政府和爱好者积极采取措施,举办文化活动、开展科研工作,着力保护徽州建筑的文化遗产。

3. 人才培养:为了保证徽州建筑艺术的传承,当地政府大力培养人才,鼓励年轻人学习徽州建筑技艺,并在实践中逐渐成长和完善。

总之,徽州建筑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着丰富多样的历史内涵,又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徽派典型建筑介绍

徽派典型建筑介绍

徽派典型建筑介绍一、徽派建筑简介徽派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流派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安徽省的黄山市、宣城市等地。

徽派建筑以其平衡和谐的结构、巧妙独特的装饰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下面将详细介绍徽派建筑的特点和代表性建筑。

二、徽派建筑的特点1.独特的木构结构:徽派建筑以木构为主,采用榫卯结构,使得建筑结构更加坚固稳定。

2.对称平衡的布局:徽派建筑注重对称平衡,通常由前厅、后厅、左右厢房和后花园组成,整体建筑布局呈”品”字形。

3.精美的彩绘装饰:徽派建筑的外立面及内部装饰富丽堂皇,常采用彩绘、雕刻等技法,形成独特的装饰风格。

4.独特的歇山顶:徽派建筑的顶部通常为独特的歇山顶,既凸显了建筑的整体美感,又能更好地抵御风雨侵袭。

5.融合了多种建筑风格:徽派建筑吸纳了宋、明、清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形成了独特的徽派风格。

三、代表性建筑介绍1. 宏建徽派建筑宏建徽派建筑位于黄山市,建于清朝乾隆年间。

整座建筑优雅古朴,气势磅礴,是徽派建筑的典型代表。

宏建徽派建筑的主体建筑为三进式,中间为大堂,两侧为厢房。

建筑采用檐下斗拱和削肩飞檐的装饰手法,使得建筑更加精致华丽。

2. 敦煌书局敦煌书局位于宣城市,是一座兼具居住与书籍收藏的徽派建筑。

敦煌书局为三进式布局,主体建筑为大堂,两侧为厢房。

建筑外立面采用红墙、白灰、木构结合的装饰方式,显得庄重典雅。

3. 安徽私塾安徽私塾位于安徽省,是一座以教育为主要功能的徽派建筑。

安徽私塾建筑布局独特,主体建筑为三进式,庭院内还有后花园和石桥。

建筑内部设有多个教室,以及用于藏书和研究的阁楼。

4. 徽商大宅徽商大宅是指徽州地区富有的商人家族所居住的豪华建筑。

徽商大宅通常由前堂、中堂和后堂组成,中堂是主要居住区域,前后堂用于接待客人。

徽商大宅注重建筑的宏伟、装饰的精美和布局的合理,是徽派建筑的杰出代表。

四、徽派建筑的文化内涵徽派建筑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技艺和美学追求,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徽派古民居建筑的地域文化特征

徽派古民居建筑的地域文化特征

徽派古民居建筑的地域文化特征一、本文概述徽派古民居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风格和韵味体现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地域文化特征。

本文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徽派古民居建筑的地域文化特征,包括其形成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以及这些特征在徽派建筑中的具体表现和影响。

通过对徽派古民居建筑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其美学价值,还可以从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神内涵。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徽派古民居建筑的地域文化特征进行细致的分析和阐述,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进一步推动对徽派建筑及其背后文化的研究和传承。

二、徽派古民居建筑的起源与发展徽派古民居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一个重要流派,其起源与发展深受地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徽派建筑的源头可追溯至宋代,那时的徽州地区(今安徽黄山市一带)经济繁荣,商业发达,吸引了大量外来移民。

这些移民带来了各地的建筑风格和技术,与徽州本土文化相结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建筑形式。

随着明清两代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徽商成为了全国知名的商帮,他们积累了大量财富,并开始在家乡兴建豪华住宅。

这些住宅不仅体现了徽商的经济实力,更展现了他们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与执着。

在这一时期,徽派建筑逐渐成熟,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技术体系。

徽派古民居建筑的显著特征包括白墙黛瓦、马头墙、砖雕、木雕等,这些元素不仅是建筑美学的表现,更是徽州地域文化的象征。

白墙黛瓦的色调简洁明快,体现了徽州人民朴素、纯净的审美追求;马头墙则象征着徽商“马到成功”的愿景,同时也具有防火防盗的实用功能;砖雕、木雕等装饰艺术则展现了徽州工匠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徽派古民居建筑的起源与发展与徽州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它不仅是徽州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更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今天,徽派建筑已成为一种文化遗产,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保护。

三、徽派古民居建筑的地域文化特征徽派古民居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重要流派,其地域文化特征鲜明而独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徽州古建筑发展概述原文下载作者程极悦机构黄山市歙县建委光盘号SCTC99S5文献号0中文刊名安徽建筑拼音刊名AHJZ英文刊名ANHUI ARCHITECTURE年1999期01CN34-1124/TUISSN1007-7359文件名AHJZ199901012.kdh页36-38分类号TU-09专题代码C038;子栏目代码17;全文徽州古代建筑是徽州地域文化的积淀物,具有卓越的成就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是人类建筑宝库中的一份遗产。

远在新石器时代,徽州就出现了房屋和聚落。

撤县新州新石器遗址出土的烧土块,上有编织成骨架的植物干茎痕迹,反映了徽州当时的原始建筑已进展到干阑式建筑。

汉代徽州制砖技术的进步,使砖拱墓室出现在该口等东汉墓中。

唐宋时期徽州建筑有巨大发展,如唐代始建的渔梁坝是我国著名的水利工程,北宋时期的长庆寺塔的砖石结构至今完好。

由于金、宋的长期对峙,徽州建筑风格发展较北方滞后。

磺蔚出里门访和西溪南老屋阁来看,徽州元代建筑形式基本与明代无太大区别。

经过长期的发展.到封建社会晚期的明、清二代,在当时十分发达的徽州经济和文化的影响下,徽州古代建筑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在技术上和艺术上获得了很高的成就。

这一时期不仅出现了太平桥、谁楼、圣僧庵及其壁画、岩寺水口神来培、紫阳书院等建筑,尤其突出的是大量营造的住宅、园林、柯里、牌坊,奠定了徽州古代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地位,其独特的传统手法则使徽州工匠群体成为当时中国建筑工程四大帮之一的‘’徽州帮。

”一、住宅徽州住宅平面的基本形式作内向矩形,以围绕长方形天井的合院为基本单元。

天井是徽州住宅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徽州住宅的独特功能。

正屋一般面阔三间,前两侧建廊屋,由于明代营建制度的限制,明代较少有清代那样的大型住宅。

楼梯明代多设于一侧廊屋内,清代则多设于正属大师壁后。

住宅普遍由迭落山墙封闭,山墙高出屋面,循屋顶坡度而呈阶级形封火墙,参差错落,富有韵律。

徽州封火墙约始于明弘治本年,在此之前住宅屋顶形式以悬山为多。

住宅大门上建有门罩,饰以砖雕。

其造型明代简洁高古,清中叶以后渐趋精细繁琐。

外墙几乎不开窗,墙面抹石灰,建筑色调十分淡雅。

当地明、清住宅多为二层,部分三层,底层与楼层空间高度的变化,随时间推移,底层由矮于楼层而渐高于楼层。

明代住宅多用梭往,有卷杀。

石质柱础,少数明代住宅尚使用木质。

小型住宅梁架为穿斗式,穿插于柱间的梁略呈弯曲,剖面如琴,素净无华。

大型住宅中跨使用雕刻华丽的月梁,仅山面为穿斗式梁架。

这种月梁和宋(营造法式)所载有所不同,当地俗称“冬瓜梁”。

梁架结构中明代使用丁头拱、驼峰、叉手等,许多构件雕刻朵云卷草,十分精美;清代演变为雀替、梁论,梁架雕刻则为象具等。

明代住宅多用插拱以承托外檐重量,且常使用斜拱。

插拱安装在八角柱上,柱则立在楼层外挑的弧形栏杆上。

至清代,梁外端伸出,直接承托挑檐棋。

同时在出檐柱的承重梁外伸段下,增置了圆雕撑拱住宅堂虎地面用方砖或条砖铺砌,房间则多用地板。

楼面做法,明代一般在梁上架搁栅铺木板,清代大多不用搁栅,而增厚楼板,上铺方砖。

天井以石板铺地,状如浅池,随时间推移,由深至浅。

外墙砌砖,多为空斗,中填以碎石泥土。

徽州明代住宅窗格都是方格柳条,边框和抹头线脚类(营造法式)的通混压边线,清代则繁复。

大门多为木基层,水磨方砖或铁皮面层,圆头铁钉固定。

明代住宅隔断主要为木板墙和编苇夹泥墙。

木板墙有屏门、“一板一本次”等做法,楼层面临天井的裙板拼缝还压以扁圆形木条,似宋代护缝道制。

编苇夹泥墙则用芦苇编成壁体,二面涂以灰泥,即(营造法式)叙述的“隔截编道”。

至清代,隔断多为木屏门,或木板砖墙混用,有些还饰以水磨砖框,编苇夹泥墙已不再使用。

明代住宅在楼层窗下面向天井安装“飞来揭”,这是徽州明代住宅内部装饰的集中部位,飞来椅式样,随年代先后.由简至繁,清代则已少见。

明、清住宅一般很少用天花、彩画,明代更不施漆,以保持木材本色。

由于当地自然和经济条件的影响,徽州住宅型制特殊,手法巧妙,平面紧凑自由,格局统一多变,同时砖、木、石雕装饰雅致,较之江南诸省,更为富丽。

徽州明、清住宅遍布城乡,数以百计。

其中明代的敦睦堂、苏雪痕宅、方上载宅、方文泰宅。

斗山街住宅区,以及遍布城乡的清代住宅,都令人叹为观止。

二、园林徽州园林的主要代表是水口园林。

传统民居集聚而成的徽州村镇,受风水理论影响,依山傍水,在村落走向、建筑布局、环境特色、空间的联系和分割等方面,颇见匠心,许多村镇事实上就是一座完整的园林。

在所谓的‘’水口”.自然环境优美,村人利用天然湖山坡地,广植高大乔木,点缀凉亭水树,因地制宜,巧于因借,结合村镇规划进行风景构图,达到绝妙的园林艺术效果。

水口园林溪流境蜒,呼陌纵横,建筑质朴自然,亲切宜人,居民游患于此,是古代的公共绿地,为别处所少见。

水口园林之外,城效园林和词社园林同样是具有公共性质的游意场所,前者是一些具有天然景观特点的地区,经过逐渐开发建设而成。

后者亦多建于村头。

相地合宜,构图得体,与外界取得有机联系,颇类园中园。

徽州宅国则布局错落紧凑,自由活泼,小池月波,漏窗竹影,型制虽小,韵味无穷。

一些住宅天井的庭院亦布置绿化,颇有园林意趣。

从保存至今的遗址来看,早在宋代,徽州已有造园活动。

明、清两代,造园之风更盛。

徽商的兴盛,给徽州园林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商业资本造就了当地人文的发展,新安画派等多种艺术成就则为徽州园林提供了卓绝的创作理论;受经济文化影响很大的徽州古建筑为徽州园林提供了高超的表现技巧;而徽商活动范围之广,增进了与苏、扬等地的文化交流,又为徽州园林提供了必要的发展机会。

徽州园林作为江南园林中的一个流派,对江南园林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最富有生命力的地方园林之一。

唐模的槽子园、许村的盼溪、雄村的竹山书院,以及洪坑的洪家花园等处,都是难得的园林佳构。

三、调堂徽州调堂极其堂皇宏丽,是当地建筑技术和艺术的代表。

何堂主要有宗调和支调两类,宗调一般位于村镇出入要道或村镇较突出的中心地段,支们则大多位于村内,面临街道。

宗调规模较大,少则两进,多则四、五进,前登牌坊,由享堂、寝堂等组成,接近廊院古制。

支词平面布局与住宅相类,多为四合院式,中为天井,四周环廊,后为堂。

有些词堂尚设“例院”,以供奉妾的牌位。

另有始批分词而把的女们,这种别出心裁的建筑亦为他处所少见。

调堂外观比较简洁,仅山面隐出混水搏风、坡头等,但正面颇豪华。

明代宗们除牌坊、地桥、石狮。

摆手等设置外,大门为独立门属,其当心间屋面高出两次间。

至清代则发展为五风楼形式,约心斗角,气象雄浑。

支洞由于大门紧临街道,故多用砖雕门楼,或大门后退,前为木装修;徽州调堂结构做法与当地大型住宅大致相同,唯梁架雄伟,雕刻华丽。

木构用材硕大,柱础较高,外檐柱多采用木石组合诈法。

斗拱类型较住宅复杂,明代沉堂插拱可达三跳,并使用补间铺作,插拱和间铺作多施斜拱,在一跳华拱上出45.斜拱和瓜子拱。

少数桐堂还保存着上昂做法,上昂骑在里跳华供上,有枫拱。

在彻明造建筑中,词堂的梁架融结构和装饰为一体,并和其它部分保持完整的统一性。

在非彻明造建筑中,草架和卷的普遍使用是一个特点。

明中叶出现人字形覆水线,万历以后则几乎一律用卷。

由于调堂进深较大,卷及卷土草架的使用,降低了过高的空间,取得同廊点呵成一气的统一内部空间效果,同时也避免了建造天为易漏水之弊。

徽州词堂大量使用砖、木、石雕,装饰极华丽。

调堂内的石栏杆则是石雕集中的部位,栏杆华版多为浮雕。

明代常用天禄献瑞、绵纹等图案,清代则更多山水、动物、花鸟等内容。

部分调堂并绘有精致的包袱彩画,敷色淡雅,不做地仗,直接画于木地上。

徽州调堂是封建社会的公共建筑,其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十分珍贵。

港口的司谏第、呈坎的罗东舒调、郑村郑氏宗调、北岸吴氏宗调、棠指清酸堂等,都是重要的实例。

回、牌坊徽州牌坊遍布城乡,保存至今的甚多。

牌坊发动于宅词之门,依外形划分有柱出头与不出头二式,尚有平面上柱网呈面排列的立体式。

依用材则可分为木、石、砖等,徽州明、清牌坊绝大部分为石坊,石坊皆仿木结构做法,斗拱、梁柱、屋顶等细部尚保留着许多当时木构的特征。

早期石坊采用二往三楼型制,至明中叶开始出现四柱三楼石坊,旋即为四往五楼取代。

明未出现的立体式石坊,是造型上的一个突破。

徽州明代石坊皆施斗拱,其具体构造随着时代的发展经历了从整体雕凿到分块拼装的过程。

石坊柱子明代皆方柱抹角,清代几乎为一式方往。

柱子收分与侧脚做法,早期明显,至清代不再使用。

靠背石早期采用“雕日月卷象鼻格浆腿”,明中叶出现以圆雕狮子代替靠背石。

明末靠背石开始简化,一般仅用素板。

石坊屋顶早期多为悬山,仿木构之举折作平缓曲线.屋角起翘已有嫩战发低的做法。

明中叶盛行歇山顶,屋面檐板坡度极平,金板较陡,整个屋面呈折板状。

明末以后,屋面坡度显得更为陡峻。

石坊之上、下访明末盛行月梁,丁头村被雀替取代。

至清代,有的雀替已作楼空之雕饰了。

这些石坊绝大部分都施以雕刻的彩画,主要集中在上、下访,构图颇为自由,彩画内容早期多花卉鱼鸟,以后几乎全为双狮滚球、凤凰牡丹、双鹤翔云之类。

徽州牌坊这种古代的纪念性建筑,它们所宣扬的封建意识今天已被历史洪流冲刷殆尽,但它们从一个侧面形象地反映了徽州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史和地方建筑史,仍颇有研究价值。

徽州石坊的代表当推尚宾访、许国访、棠推牌坊群、殷尚书坊等。

徽州古建筑发展概述@程极悦$黄山市歙县建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