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住用地规划布局
居住区规划设计规划布局与空间环境
成都龙泉驿国际名城
重庆汽车工业园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小区
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围合式布的次局要空住间宅并沿共基同地围外绕围一周个遍主布导置空形间成,一构定成数后量
的空间无方向性,主入口按环境条件可设于任 一方位中央主导空间一般尺度较到,统帅次要 空间,也可以其形态的特异突出其主导地位。 围合式布局可有宽敞的绿地和舒展的空间,日 照,通风和视觉环境相对较好,但要注意控制 适当的建筑层数。
讲义街坊式的布局结构
成街的组合方式是住宅沿街组成带形空间成坊的布置方式是住 宅采用周边式的布置,配置少量的公共建筑
2)居住区-居住小区-住宅组团布局结构
居住小区是被居住区级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 规模(7000——15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 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 聚居地。住宅组团是指一般被小区内部道路分割,并与居住 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 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邻里单元。
► (4)构思新颖,体现地方特色。
► (5)注重景观和空间的完整性,市政公用站点等宜与住宅或公建结合安 排;供电、电讯、路灯等管线宜地下埋设;
► 居住区的空间与环境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
► (讲义规划布局与建筑应体现地方风格特色、突出个性,群体建筑与 空间层次应在协调中求变化,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 (2)合理设置公共服务设施,避免烟、气(味)、尘及噪声对居住区 的污染和干扰;
2、大气环境,指空气中有害气体以及有害物质的浓度和骚扰 性等
3、声环境,指噪声强度
4、视觉环境,指住宅相互间的实现干扰程度及居住区内对架 空线晒衣架室内空调机位置、阳台等的处理,居住区的建筑空 间质量以及整体色彩
居住区规划标准规划标准
居住区规划标准规划标准
居住区规划标准。
居住区规划标准是指在城市建设中,对居住区的规划所制定的一系列标准和要求。
它涉及到居住区的布局、绿化、交通、设施等方方面面,对于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居住区的规划应该合理布局。
合理的布局能够使居住区内的道路、建筑、绿地等各项设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宜居的环境。
同时,布局要考虑到交通便利性,尽量避免交通拥堵,为居民提供便捷的出行条件。
其次,绿化是居住区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充足的绿地能够改善空气质量,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给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因此,在居住区规划中,应该合理设置公园、绿化带等绿地设施,增加居住区的绿化率,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此外,居住区规划还应该充分考虑居民的生活需求。
在规划中应该设置商业设施、教育机构、医疗服务等配套设施,以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所需。
这些设施的合理设置,能够方便居民的生活,提高居住区的整体品质。
最后,居住区规划还需要考虑到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
在规划中应该合理利用
土地资源,避免过度开发,保护自然环境。
同时,应该注重节能减排,采取环保措施,建设低碳、环保的居住区,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居住区规划标准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需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
只有在规划中充分考虑到居民的需求,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才能建设出宜居、宜业、宜游的居住区,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希望未来的居住区规划能够更加科学、合理,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与空间布局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与空间布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使得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与规划成为了当代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与空间布局涉及到城市发展方向、功能分区、用地规模,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发展效益、空间效益以及环境生态效益。
因此,科学合理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与空间布局至关重要。
一、规划的核心目标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核心目标是协调城市用地空间布局与城市发展需求,促进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城市环境质量,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在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城市的产业优化和升级需求,避免过度集中某一特定产业,引导产业分散布局,提高城市竞争力。
二、空间布局的原则城市空间布局应遵循以下原则:城市布局的整体和谐性原则、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环境的协调性原则、用地利用效率与空间适度开发原则、空间利益的均衡与公平原则、空间整体疏导与区域协调发展原则。
1.城市布局的整体和谐性原则城市规划的整体和谐性原则是指在城市空间布局中注重形成具有合理结构、合理比例的城市整体布局,使得城市内的各个区域之间形成良好的社会与经济联系,满足城市功能的全面发展需求。
2.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环境的协调性原则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与空间布局应当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平衡城市的经济发展和自然生态的保护,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同时,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布局生态绿地,提高城市的生态可持续性。
3.用地利用效率与空间适度开发原则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应充分考虑用地的效益和效率问题,合理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要以节约用地为基本原则,避免过度占用农田和生态敏感区,注重充分利用城市闲置土地和老旧厂房,进行合理的城市更新和再利用。
4.空间利益的均衡与公平原则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应以公正、公平的原则安排土地利用空间,注重各社会阶层的利益平衡,避免土地利用造成的社会不公现象。
要加强政策的引导,合理调控土地市场,保障市场供求平衡和价格公正。
城市居住区设计规范
城市居住区设计规范一、居住区布局规范1.合理规划不同功能区域,如住宅区、商业区、公共服务区、绿地等,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互补发展。
2.合理分配用地面积,确保每个居住区的功能和容量能够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
3.设置便利的交通网络,包括便捷的公共交通线路、道路系统和人行天桥或地下通道等,以方便居民出行和交通流动。
二、住宅建筑规范1.合理规划和设计楼盘内的住宅户型,注重通风、光线、采光等自然环境因素,提高居住舒适度。
2.提供充足的公共服务设施,如儿童游乐场、健身器材区等,增加居民的生活品质和社交互动。
3.建立住宅小区卫生管理规定,确保小区的卫生环境整洁,垃圾分类处理和垃圾收运系统的建立。
三、环境保护规范1.植物绿化和景观设计,提高居住区的美观度和生态环保功能。
2.合理利用雨水资源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3.控制噪音污染,合理设置隔音设施和噪音防护措施,保护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四、公共服务规范1.设置必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如学校、医院、公园等,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
2.建立完善的社区管理体系和居委会机构,提供优质的社区服务和居民自治的平台。
3.保障居民的生活安全,包括设置消防设施、安全防护设备等,提高居民的安全感。
五、可持续发展规范1.鼓励住宅小区采用可再生材料和节约能源的建筑设计,在建筑材料选择和施工过程中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2.提倡低碳出行,鼓励居民步行、骑行和乘坐公共交通出行,减少机动车使用。
综上所述,城市居住区设计规范是为了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安全,保护城市环境和资源,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定和指导措施。
这些规范使城市的居住区更加宜居、宜人,促进社区团结和居民自治的发展。
同时,规范也为设计师和开发商提供了明确的指导,确保居住区的建设与管理质量的稳定和提升。
用地布局规划
第五章用地布局规划第一节居住用地第一条居住用地规划原则1.建设以人为本,舒适、文明、安全、优美的都市化、生态化高品质居住区。
2.统一规划、分期建设,居住用地相对分片集中,居住区与公共设施及绿化均衡协调。
3.各居住区内部结构完善,有良好的交通、绿化设施,以及多层次、内容丰富的居住区公共服务体系。
居住社区设置社区中心,基本社区设施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为主。
4.充分利用自然条件,选择自然环境较好的地区作为居住用地,将水面、绿化等自然环境引入居住区设计,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
5.合理利用土地,提供多样化的居住用地形态——本着合理用地、丰富景观的原则,提供多样化的居住用地类型。
6.撤村并点与新区开发并举,兼顾回迁房建设和商品房开发。
第二条居住用地建设控制标准居住区内各类设施的用地指标应严格按照国家《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的要求执行。
第三条居住用地规模规划居住用地455.23公顷,其中二类居住用地422.91公顷,中小学用地32.41公顷,占城乡建设总用地面积35.29%,规划人口13万人,人均居住用地35.02平方米。
第四条还迁区居住用地1.小营片区,规划面积18.97公顷,安置小营、北寺和南寺三个村庄。
2.黄庄片区,规划面积26.98公顷,安置南黄庄乡、三里屯和东洲三个村庄。
3.老米店片区,远期规划面积33.27公顷,安置城上、老米店、马家口和六合庄四个村庄。
第五条出让区居住用地出让区居住用地:用于商业开发的居住用地,规划面积为409.28公顷。
第六条居住社区1.居住社区一:居住用地106.84公顷,居住人口3.7万人,以新建为主,包括黄庄片区拆迁安置地,住宅建设应注重与铁路的隔离,景观环境的塑造。
2.居住社区二:居住用地95.54公顷,居住人口2.2万人,以新建为主,住宅建设应注重与北运河景观带相协调,景观环境的塑造。
3.居住社区三:居住用地134.63公顷,居住人口2.2万人,以新建为主,住宅建设应注重与水系、生态湿地的关系,景观环境的塑造。
建筑法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13
表3.0.2 居住区用地平衡控制指标(%)
用地构成
居住区 小区
组团
1.住宅用地(R01) 50~60 2.公建用地(R02) 15~25 3.道路用地(R03) 10~18 4.公共绿地(R04) 7.5~18
居住区用地(R) 100
注:居住区道路的边缘指红线;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
的边缘指路面边线。当小区路设人行便道时,其道路边缘指
便道边线。
51
9、竖向
、居住区的竖向规划,应包括地形 地貌的利用、确定道路控制高程和 地面排水规划等内容。
52
居住区竖向规划设计原则
、居住区竖向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 、合理利用地形地貌,减少土方工程量; 、当自然地形坡度大于8%,居住区地面连接
40
绿地面积计算起止界示意 41
绿化植物种植最低土层厚度
42
树木与建筑物、构筑物外缘最小距离
43
8、居住区内道路分级
8.0.2 、居住区内道路可分为:居住区道路、小区路、 组团路和宅间小路四级。其道路宽度,应符合下 列规定: 、居住区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m; 、小区路:路面宽6~9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 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4m;供热管线 的无不宜小于10m; 、组团路:路面宽3~5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 度,采暖区不宜小于10m;非采暖区不宜小于8m; 、宅间小路: 路面宽不宜小于m;
确定经济的住宅层数与合理的层数结 构; 、无电梯住宅不应超过六层。在地形起 伏较大的地区,当住宅分层入口时, 可按进入住宅后的单程上或下的层数 计算。
31
6、公共服务设施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也称配套公建), 应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 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 和行政管理及其他八类设施。
GB501809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GB501809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篇一: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10 管线综合10.0.1 居住区内应设置给水、污水、雨水和电力管线,在采用集中供热居住区内还应设置供热管线,同时还应考虑燃气、通讯、电视公用天线、闭路电视、智能化等管线的设置或预留埋设位置。
10.0.2 居住区内各类管线的设置,应编制管线综合规划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0.0.2.1 必须与城市管线衔接;10.0.2.2 应根据各类管线的不同特性和设置要求综合布置。
各类管线相互间的水平与垂直净距,宜符合表10.0.2—1和表10.0.2—2的规定;各种地下管线之间最小水平净距(m) 表10.0.2-1注:①表中给水管与排水管之间的净距适用于管径小于或等于200mm,当管径大于200mm时应大于或等于3.0m;②大于或等于10KV的电力电缆与其它任何电力电缆之间应大于或等于0.25m,如加套管,净距可减至0.1m;小于10KV电力电缆之间应大于或等于0.1m;③低压燃气管的压力为小于或等于0.005mpa,中压为0.005~0.3mpa,高压为0.3~0.8mpa。
10.0.2.3 宜采用地下敷设的方式。
地下管线的走向,宜沿道路或与主体建筑平行布置,并力求线型顺直、短捷和适当集中,尽量减少转弯,并应使管线之间及管线与道路之间尽量减少交叉; 10.0.2.4 应考虑不影响建筑物安全和防止管线受腐蚀、沉陷、震动及重压。
各种管线与建筑物和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间距,应符合表10.0.2-3规定;各种管线与建、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间距(m)表10.0.2-3注:①表中给水管与城市道路侧石边缘的水平间距1.0m适用于管径小于或等于200mm,当管径大于200mm时应大于或等于1.5m;②表中给水管与围墙或篱笆的水平间距1.5m是适用于管径小于或等于200mm,当管径大于200mm时应大于或等于2.5m;③排水管与建筑物基础的水平间距,当埋深浅于建筑物基础时应大于或等于2.5m;④表中热力管与建筑物基础的最小水平间距对于管沟敷设的热力管道为0.5m,对于直埋闭式热力管道管径小于或等于250mm时为2.5m,管径大于或等于300mm时为3.0m,对于直埋开式热力管道为5.0m。
居住区规划布局形式解析
案例分析
不强调主次等级,将用地成片成块,成组成团地布置,形成片块式布局形式
案例分析
轴线和片块的结合
居住区规划布局形式 ——集约式布局
目录
•
•
• • ,
:
梧桐城邦住宅小区
梧桐城邦住宅小区
开放式街区的布局营造了“公共性—半 公共性—私密性”层次丰富的空间序列。 组团级道路、公共绿化、沿街建筑界面 的公共空间完全共享。小高层住宅与多 层院落式组团布局疏密有序,贯彻省地 节能理念。
• •
资源分配存在一定的不均匀性 往往选择有特征的自然地理地貌(水体、山脉)为构 图中心,同时结合布置公共服务设施,形成居住中心。
向心式布局---成都龙泉驿国际名城
向心式布局---重庆汽车工业园配套居住区
地形分析
用地南北东部均为丘陵,西部为 山沟及南山湖(水库),地形内 部高差可达104米。
整体规划
规划结构分析图
黄色---住宅区
橙色---教育区
紫色---物业
红色---公建
道路、绿化系统分析
居住区规划布局形式 ——隐喻式布局
目录
•
将某种事物作为原型,经过概括、 提炼、抽象成建筑与环境的形态语言,使人产生视觉和心理上的某 种联想与领悟,从而增强环境的感染力,构成了“意在象外”的 境界升华
•
• •
实例:深圳白沙岭居住区
竞赛方案
深圳白沙岭居住区
居住区规划布局形式 ——国外案例
居住区
居住小区
居住组团
住宅鸟瞰图
The End
•
•
优缺点
•
•
•
实例:广州锦城花园小区
纽约哈姆雷区1199广场住宅区
居住区规划布局形式 ——向心式布局
居住区的规划布局
一、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应综合考虑路网结构、公建与住宅布局、群体组合、绿地系统及空间环境等的内在联系, 构成一个完善的、相对独立的有机整体, 并应遵循下列原则:1. 方便居民生活, 有利组织管理;2. 组织与居住人口规模相相应的公共活动中心, 方便经营、使用和社会化服务;3. 合理组织人流、车流, 有利安全防卫;4. 布置合理, 空间丰富, 环境美, 体现地方特色。
居住区的空间与环境设计应遵守下列原则: 1). 合理布置公共服务设施, 避免烟、气、味、尘及噪声对居民的污染和干扰;2). 建筑应体现地方风格、突出个性, 群体建筑与空间层次应在协调中求变化;3). 精心设立建筑小品, 丰富与美化环境;4). 注重景观与空间的完整性, 市政公用站点、停车库等小建筑宜与住宅或公建结合安排;供电、电讯、路灯等管线宜地下埋设;5). 公共活动空间的环境设计, 应解决好建筑、道路、广场、院落、绿地和建筑小品之间及其与人活动之间的互相关系。
居住区住宅建筑和规划设计, 应综合考虑用地条件、选型、朝向、间距、绿地、层数与密度、布置方式、群体组合和空间环境等因素拟定。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涉及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市政公用、行政管理等设施。
公共服务设施项目指标应按有关规范规定拟定。
居住区内绿地应涉及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建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等。
绿地率新区建设不应低于30%;旧区改造不宜低于25%。
居住区道路可分为居住区道路、社区路、组团路和宅间小路四级, 其道路规划设计应符合有关规范规定。
二、建筑基地也可以称为建筑用地。
它是有关土地管理部门批准划定为建筑使用的土地。
建筑基地应给定四周范围尺寸或坐标。
基地应与道路红线相连接, 否则应设通路与道路红线相连接。
基地与道路红线相连接时, 一般以道路红线为建筑控制线。
如城市规划需要, 主管部门可在道路红线以外另订建筑控制线。
建筑基地地面宜高出城市道路的路面, 否则应有排除地面水的措施。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和布局
住宅建筑在尺度、形体、朝向等方面具有 较多相同旳原因,并以日照间距为主要根 据建立起来旳紧密联络所构成旳群体,它 们不强调主次等级,成片成块,成构成团 地布置,形成片块式布局形式。
将住宅和公共配套设施集中紧凑布置,并 开发地下空间,依托科技进步,使地上地 下空间垂直贯穿,室内室外空间渗透延伸 ,形成居住生活功能完善,水平——垂直 空间流通旳集约式整体空间。这种布局形 式节地节能.在有限旳空间里可很好满足 当代城市居民旳多种要求,对某些旧城改 建和用地紧缺旳地域尤为合用。
从宏观上整体旳来看建筑、街区或整个居 住区旳规划设计,都应视为一种空间环境 旳规划设计,即将居住区视作是室内外各 类空间环境旳综合体,并把多元旳居住区 环境要素加以综合,形成整体旳具有内涵 旳居住环境。
福州儒江东村小区,位于福建福州市开发 区快安延伸区,北面为鼓山,南面为闽江 ,北面隔路有一铁路线经过。用地9.4 h㎡ ,总居住人口4025人,总建筑面积128055 ㎡.
以上各项分析内容为基本内容。针对不同 旳规划方案还可有其他分析内容,如景观 分析、建筑层数分析、规划设计构思分析 等。分析图可帮助对方案旳深人了解和审 阅与评价,是一种形象而简要旳有效措施 。其体现方式没有拟定旳模式,可有多种 形式,但必须主题明确,体现明晰、正确 。
1.试例举几种居住区规划布置旳基本形式 ,并简要简介其要点。
便于寻访、辨认旳街道命名。
在要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范围内进行住宅建设 ,其规划设计必须遵照保护规划旳指导;居住区内旳各级文物保护单 位和古树名木必须依法予以保护;在文物保护单位旳建设控制地带内 旳新建建筑物和构筑物,不得影响环境风貌。
居住区规划布局的六种形式
居住区规划布局的六种形式从城市空间的角度讲,居住区是城市空间的重要层次与节点,上通城市下达小区、组团直到住宅内外空间,各空间层次有不同尺度和形态。
根据居住区规划布局的实态可概括以下主要形式,大力提昌节约、集约式布局:一、片块式布局住宅建筑在尺度、形体、朝向等方面具有较多相同的因素,并以日照间距为主要依据建立起来的紧密联系所构成的群体,它们不强调主次等级,成片成块,成组成团地布置,形成片块式布局形式。
一些居住区常采取与体制结构的行政区划相一致的布局形式,按体制规模划分地块,各地块配以相应的公共设施,并遵循日照间距布置建筑,因而自然地形成片块式布局形式,如北京五路居居住区,规整地将基地划分了四个居住小区片块,分别在各地块内配以小区中心,四个小区又配置一个共同的居住区中心,形成“居住区—居住小区”二级体制结构的片块式布局。
吉林市通潭大路居住区,则将基地细分出20个居住组团地块,每个组团用地2.5~5hm2,分别在每个组团配置相应的活动中心,20个居住组团共同的居住区中心沿干道布置,形成“居住区—居住组团”二级体制结构的片块式布局。
上海曲阳新居住区,则按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的体制结构划分用地分别设置各级中心,形成三级体制结构的片块式布局。
二、轴线式布局空间轴线或可见或不可见,可见者常为线性的道路、绿带、水体等构成,但不论轴线的虚实,都具有强烈的聚集性和导向性。
一定的空间要素沿轴布置,或对称或均衡,形成具有节奏的空间序列,起着支配全局的作用。
如上海三林苑小区,以一步行水街为中心构成“水”轴线布局形式。
百米长形水池,配以不锈钢群鱼雕塑、小天使喷泉、天然巨石、植草砖、架空层、孤形长廊,并以大片草坪(7500m2)衬托,具有显明的欧陆风格。
广州东辉广场居住区,为一“路”轴线式布局,其特点是面对纵横两条城市干道穿越基地的不利条件,因势利导运用轴线式布。
局手法,将公共服务设施绕两干道交叉口布置,形成聚合强大的居住区中心,同时用纵贯南北的步行绿带——绿轴,将基地南北边界滨河绿地连成一气,绿带内布置小学、托幼等日常性公共设施,成为有生气的信息传递纽带,各组团与绿带相通。
《城市居住用地规划》课件
国际城市居住用地规划案例
纽约
纽约的城市居住用地规划注重垂直发展,通过高层建筑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同 时保持城市绿化和休闲设施的充足。
东京
东京的城市居住用地规划以轨道交通为导向,通过建设完善的轨道交通网络来 促进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出行便利。
成功与失败的城市居住用地规划案例分析
成功案例
新加坡是一个成功的城市居住用地规划案例,通过严格规划和执行,实现了土地 的高效利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人文关怀
关注居民的生活需求和文化传承, 打造具有人文特色的居住空间。
城市居住用地规划的创新与突破
01
02
03
混合功能
打破传统居住区的单一功 能,实现居住、商业、文 化等功能的混合布局。
弹性规划
适应城市发展的不确定性 ,采用弹性规划理念,灵 活调整用地布局。
社区参与
鼓励居民参与规划过程, 实现发展方向
可持续发展
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城 市居住用地规划,实现经 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 展。
区域协同
加强城市群和区域间的合 作与协同发展,实现资源 共享和优势互补。
创新驱动
以创新为动力,推动城市 居住用地规划的理论和实 践的不断发展。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众意见。
实施与管理
根据审批结果,制定实施计划 和管理措施,确保规划的实施
。
城市居住用地规划的编制内容
用地布局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人 口分布,确定居住用地
的空间布局和规模。
配套设施
规划居住用地的公共服 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 ,以满足居民生活需求
。
环境建设
注重居住用地的绿化、 景观和环境质量,提升
居民的生活品质。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方案》GB50180_93[2016版]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36879 50180-93(2016 年版)目录1 总则2 术语、代号3 用地与建筑4 规划布局与空间环境5 住宅6 公共服务设施7 绿地8 道路9 竖向10 管线综合11 综合技术经济指标附录A 附图及附表附录B 本规范用词说明附加说明附录A 附图及附表1 总则1总则1.0.1 为确保居民基本的居住生活环境,经济、合理、有效地使用土地和空间,提高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质量,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1.0.3 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
各级标准控制规模,应符合表 1.0.3 的规定。
1.0.4a 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可采用居住区- 小区- 组团、居住区- 组团、小区-组团及独立式组团等多种类型。
1.0.5 居住区的配建设施,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
其配建设施的面积总指标,可根据规划布局形式统一安排、灵活使用。
1.0.6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1.0.5.1 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1.0.5.2 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1.0.5.3 符合所在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民族习俗和传统风貌,气候特点与环境条件;1.0.5.3a 符合低影响开发的建设要求,充分利用河湖水域,促进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1.0.5.4 适应居民的活动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建设施及管理要求,创造安全、卫生、方便、舒适和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1.0.5.5 为老年人、残疾人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1.0.5.6 为工业化生产、机械化施工和建筑群体、空间环境多样化创造条件;1.0.5.7 为商品化经营、社会化管理及分期实施创造条件;1.0.5.8 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综合效益。
1.0.7 居住区规划设计除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2002 年版)第31号目录目录 (2)1 总则 (3)2 术语、代号 (3)3 用地与建筑 (5)4规划布局与空间环境 (6)5 住宅 (7)6 公共服务设施 (9)7 绿地 (10)8道路 (12)9竖向 (14)10 管线综合 (14)11综合技术经济指标 (18)2 术语、代号 (31)3 用地与建筑 (32)4 规划布局与空间环境 (34)5 住宅 (35)6 公共服务设施 (38)7 绿地 (40)8 道路 (43)9 竖向 (48)10 管线综合 (49)11 综合技术经济指标 (50)1总则1.0.1为确保居民基本的居住生活环境,经济、合理、有效地使用土地和空间,提高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质量,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1.0.3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
各级标准控制规模,应符合表1.0.3的规定。
表1.0.3 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1.0. 3a 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可采用居住区-小区-组团、居住区-组团、小区-组团及独立式组团等多种类型。
1.0.4居住区的配建设施,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
其配建设施的面积总指标,可根据规划布局形式统一安排、灵活使用。
1.0.5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1.0.5.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1.0.5.2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1.0.5.3综合考虑所在城市的性质、社会经济、气候、民族、习俗和传统风貌等地方特点和规划用地周围的环境条件,充分利用规划用地内有保留价值的河湖水域、地形地物、植被、道路、建筑物与构筑物等,并将其纳入规划;1.0.5.4适应居民的活动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建设施及管理要求,创造安全、卫生、方便、舒适和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1.0.5.5为老年人、残疾人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1.0.5.6为工业化生产、机械化施工和建筑群体、空间环境多样化创造条件;1.0.5.7为商品化经营、社会化管理及分期实施创造条件;1.0.5.8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综合效益。
2021年《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版
2021年《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版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2.0.2小区居住区的一级划分,一般为几十至几百户,由若干个楼栋或住宅组成,配备必要的公共服务设施。
2.0.3组团居住区的二级划分,由若干个小区或楼栋组成,配备更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
2.0.4居住户数指某一居住区内的住户数量。
2.0.5人口规模指某一居住区内的常住人口数量。
2.0.6绿地率指居住区内绿地面积与总用地面积的比值。
2.0.7建筑密度指居住区内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值。
2.0.8容积率指居住区内建筑总体积与用地面积的比值。
2.0.9建筑高度限制指居住区内建筑物的最高高度限制。
2.0.10公共服务设施配建比例指居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面积与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的比值。
2.0.11居住区规划设计代号指居住区规划设计的代号或编号。
用地与建筑3用地与建筑3.0.1居住区的用地性质应为住宅用地,建筑物应为住宅建筑。
其中可配建有公共服务设施和商业、办公等建筑。
3.0.2居住区的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建筑高度限制等指标。
应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综合考虑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居住区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环境质量、公共服务设施配建比例等因素确定。
3.0.3居住区内的建筑物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并应按照安全、经济、美观、舒适的原则设计和建造。
3.0.4居住区内的建筑物应充分考虑防火、防盗、防震、防水、防潮等安全防护措施。
3.0.5居住区内的建筑物应符合节能、环保、绿色建筑的要求,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规划布局与空间环境4规划布局与空间环境4.0.1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综合考虑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地形地貌、交通条件、环境质量等因素,采取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创造舒适、安全、方便、美观的居住环境。
4.0.2居住区的空间环境应充分考虑采光、通风、日照、景观绿化等因素,创造宜居的生活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节
城市用地的分类与用地构成
主要城市用地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
城市居住用地的规划布局
第1节 城市居住问题
第2节 居住用地的组成与分类
第3节 居住用地的指标 第4节 居住用地的选择
第5节 居住用地的规划布置
第1节
城市居住问题
国际居住标准
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孙中山 最低标准:每人一个床 文明标准:每户一套房 舒适标准:每人一个房间 豪华标准:每人一套房 现在我国正朝着舒适标准努力,争取每户一套房, 每人一间房。
1、自然地质条件
不能存在地震、洪水、滑坡、崩塌、沙土液化等自然灾 害的隐患 在山区或丘陵地区,应尽量选择通风和向阳的坡面 应当尽量少占高产农田和不占基本农田保护区
第4节
居住用地的选择
2、周围环境
自然环境 接近水面、森林,将人文景观组织到居住区中 与城市主导风向的关系 功能用地环境 与工业区的关系 与对外交通的关系
第4节
居住用地的选择
居 住 用 地 与 工 业 用 地 之 间 的 卫 生 防 护 带
第4节
居住用地的选择
工业区与居住区的布置:考虑交通便利
第4节
居住用地的选择
与对外交通的关系
发展 居住区与铁路枢纽站、港口以及机场不相互影响与妨碍 环保 位于大编组站、机务段等的上风地区 位于港口和特种仓库的上游 交通 保证与行政中心、车站、码头及附近地区等有方便的联 系; 港口、编组站等住宅区尽量靠近工作地点
第5节
居住用地的规划布置
居住用地的规划布置
沿交通轴布局
沿城市中的轨道交通布置的 居住组团。 作为“卧城”的卫星城。
居住用地的规划布置
居住用地的规划布置
组群式布局
城市布局受地形所限,由若 干分散的居住区组成。 工矿城市。
第5节
居住用地的规划布置
组群式布局:城市地形所限
第5节
居住用地的规划布置
居住用地的规划布置
组团式布局
居住用地与其他功能用地结 合形成组团或片区。
第4节
居住用地的选择
组 团 式 布 局
第3节
城市用地的分类与用地构成
2.调整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体系
分类中的注意事项
(2)具有双重性质的用地按实际使用的主要性质归类,如北京的故 宫和颐和园,均是国家级重点文物古迹,但故宫用作博物院,颐 和园用作公园,因此应分别归到图书展览设施用地(A21)和公园 绿地(G1),而不是归为文物古迹用地(A7)。 (3)多功能综合楼用地,如一栋高层建筑的底层是商店,2-15层为 企事业管理机构办公室,16-20层为公寓,地下室为车库,总体看 其使用的主要性质是办公,因此归为行政办公用地。如若综合楼 使用的主要性质难以确定时,则按底层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归类。 (4)利用上空或地下作多种用途的用地按地面使用的主要性质作为 用地归类的依据。如一个广场的下面虽然作了地下汽车库,但这 块用地仍归为广场用地(G3),而不是社会停车场用地(S42)。
第2节
居住用地的组成与分类
城市居住用地的组成
三个中类R11、R21、R31)和“服务设施 用地”(R12、R22、R32)2类,其中:“住宅用地”(R11、R21、 R31)既包括住宅建筑用地,也包括城市支路以下的附属道路、停 车场、小游园等用地;“服务设施用地” (R12、R22、R32)指 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幼托、文化、体育、商业、卫生服务、 养老助残设施等用地,不包括中小学用地。
住宅制度的改革(商品房体系+保障房体系)
第2节
居住用地的组成与分类
城市居住用地的分类
类别 说明
一类居住用地 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良好,以 R1 低层住宅为主的用地,包括别墅区、 独立式花园住宅、四合院等 二类居住用地 设施较齐全、布局较完整、环境良好, R2 以多、中、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三类居住用地 设施较欠缺、环境较差,以需要加以 R3 改造的简陋住住宅为主的用地,包括 的危改房、棚户区、临时住宅等。
由于市场因素的影响,居住用地的密度通常与距离城市中心的距 离成反比。在沿高速有轨交通线路形成的居住用地中,其密度与 距离车站的距离成反比。
第5节
居住用地的规划布置
居住用地的规划布置
集中式布局 适合规模较小,且用地条件 较好的城市。
第5节
居住用地的规划布置
第5节
居住用地的规划布置
第5节
对于城市规模不大,且用地足够,无地形限制等障碍时,居住用地 可与商业服务设施用地结合,相对集中地布置在靠近城市中心的地 区。 (集中紧凑的布置形式具有优点:可以缩短市政工程管线长度,节 省市政工程建设投资,使城市交通联系方便,便于组织城市公共福 利设施) 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及城市功能复杂化,或者受城市用地条件的限制, 居住用地更趋于与其他功能用地结合,形成相对分散的组团式布局
第4节
居住用地的选择
与工业区的关系
发展 不应妨碍工业区的发展 本身也有发展与扩充的可能 环保 位于有害工业的上风向(并设卫生防护带) 位于有害污水的上游地区 交通 在符合卫生的条件下,尽量靠近工业企业,减少上下班 时间,有利交通 经济 尽可能统一组织工业区和居住区基础设施的建设
复习
第3节
城市用地的分类与用地构成
新旧版城市建设用地分类对比
旧版城市用地分类
新版城市建设用地分类
第3节
城市用地的分类与用地构成
2.调整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体系
分类中的注意事项
(1)独立地段的单位用地内往往有多种不同性 质的建筑和用地 一座工厂,除生产厂房外,还有附属的办 公室、仓库、食堂等设施,但这些设施 是从属性的,为工厂生产服务的,因此 整个工厂均归工业用地(M); 一所大学,既有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 教学用房,还有体育室、运动场、仓库、 实习工厂、食堂,以致所属的研究所、 设计院、汽车队等等,但从其使用的主 要性质来看,仍归为高等院校用地 (A31)。应注意的是,单位内的职工生 活区(包括住宅、服务设施等用地)要 划出,归到居住用地(R)。
第4节
居住用地的选择
3、与旧城区的关系
新建居住区应充分依托旧城区,利用原有设施 尊重城市原有结构,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文物建筑
4、可持续发展
为城市规划期后的发展留有余地 为城市发展准备绿色空间 与其他功能用地发展的关系
以上居住用地选择的原则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全部符合, 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选择。
第5节
居住用地的规划布置
第4节
居住用地的选择
第5节
居住用地的规划布置
居住用地的规划布置
(集中式、分散式) 集中式布局 组群式布局 组团式布局 沿交通轴布局
居 住 用 地 分 散 布 局 的 实 例 ( 重 庆 市 )
第5节
居住用地的规划布置
居住用地规划布置的注意事项:
居住用地既不能过于零散,也不宜在城市某一地区过度集中
居住用地的指标
影响因素:
城市规模 城市性质 自然条件
城市用地标准
第3节
居住用地的指标
居住用地的指标
居住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25.0%~40%)
人均居住用地面积指标:
第3节
居住用地的指标
第4节
居住用地的选择
居住用地的选择(城市居住用地市城建设用地中比例最大的部分,
又是城市居民直接使用、关系最密切的部分。)
在二类居住用地中增加“保障性住宅用地”(R20)小类
第2节
居住用地的组成与分类
第3节
居住用地的指标
表4.4.1 规划城市建设用地结构
用地名称 居住用地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工业用地 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 绿地与广场用地 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 25.0 ~ 40.0 5.0 ~ 8.0 15.0 ~ 30.0 10 .0~25.0 10.0 ~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