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考说明文阅读题精选真题与答案解析.docx
2015年中考真题精品解析 语文(海南卷)精编word版(解析版)
![2015年中考真题精品解析 语文(海南卷)精编word版(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c721c305fc4ffe473368ab60.png)
海南省2015年初中毕业生学生水平考试语文科试题(温馨提示:本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20分)1.根据拼音,将相应的汉字工整、规范、美观地书写出来。
(2分)孜孜不juàn 持之以héng【答案】(2分)倦恒【解析】试题分析:首先要读准拼音,注意易错的声韵母,比如b与p,j、q、x的区别,n、l的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别,再结合语境判断。
写汉字时注意有要写错别字,区别同音字形似字的偏旁部首的易错点。
本题要注意区别武倦/卷、恒/桓。
【考点定位】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能力层级为识记A。
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能力层级为识记A。
2.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答题。
(4分)我__________最受用的有两句话:一是“责任心”,二是“趣味”。
我自己常常力求这两句话之实现与调和,又常常把这两句话向我的朋友强聒(kuò)不舍。
今天所讲,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
我__________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我盼望诸(zhě)君和我一同受用!选自梁启超《敬业与乐业》)(1)文段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请将其在横线上改正。
(2分)①kuò改为__________ ②zhě改为__________(2)在文段的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天生深信B.生平信服C.天生信服D.生平深信【答案】(1)(2分)guōzhū(每空1分) (2)(2分)C【解析】试题分析:第一题,辨析注意,要从声母、韵母、标高三方面判断,注意易错的声韵母,比如b 与p,j、q、x的区别,n、l的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别,本题就是一个声母错,一个韵母错。
第二题,试题分析:依次填词语,先要分析词本身的意思,根据语境判断选用,要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句子中成分搭配的关系、修饰语与中心语的关系。
“天生”是人生来具有的,“生平”是人的生活经历,第一空根据句意应填“天生”,排除法BD两项。
2015年各地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说明文阅读专题(解析版)讲解
![2015年各地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说明文阅读专题(解析版)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3d3e66f7bed5b9f3f80f1c1e.png)
2015 年各地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说明文阅读专题现代文阅读【本题满分15 分】二维条形码①条形码有一维条形码和二维条形码之分。
一维条形码就是今日人们已经特别熟习的普通条形码,它的信息仅靠宽窄不同的黑白条纹来表达,在平面上以单调方向散布摆列。
一维条形码固然只好编码几十个字符、数字,还离开不了对数据库的依靠,但它的使用已经极大地提高了电脑收集数据和办理信息的速度,促使了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大大改良了人们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
目前,这种条形码几乎覆盖了世界上绝大多半的商品和流动物品。
②经过科学家( qi è)而不舍的研究,终于又开发出二维条形码。
二维条形码是在一维条形码不可以知足大容量信息储存的状况下发展起来的,到现在可是20 年历史。
与一维条形码的差别是,它的信息以点的方式在x 轴和 y 轴方向上同时散布。
它除了能够储存字符、数字以外,还可以够储存图形、声音等全部能够数字化的信息,储存数据量很大。
同时,它还拥有好多长处,如信息储存成本低、能够用便携式识读设施直接读取内容而无需另接数据库、信息一旦存入此中就没法改正、能对污染的信息进行修复复原等。
③二维条形码不单从“质”上提高了条形码的应用水平,。
将二维条形码应用在身份证、护照和灵巧车驾驶证等重要证件上后,因为二维条形码能够储存个人照片、声音、指纹、虹膜、基因状况等综合信息,冒充分子就很难得逞。
二维条形码除了能“慧眼识人”以外,还可以正确“认物”。
将二维条形码应用在药物、高档家用电器等物品上后,因为二维条形码能够储存产地、生产厂家、品牌、质量指标、生产批号、安全性能等综合信息,伪劣产品就休想蒙混过关。
在不与网络相连时,便携式识读设施读取的内容上传到有关数据库,以便“追踪”某一物品流向。
比方,有关机构可采纳二维条形码为树木、邮件、汽车、军需物质、货运物品等制作“身份证”,令人们对它们的变化和流通状况了如指掌。
别的,二维条形码还可应用在对管理程度要求较高的银行、工商、税务和海关等系统。
(完整word版)2015上海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推荐文档
![(完整word版)2015上海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推荐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c2f209adb4daa58da1114a56.png)
常坐临安市肆观棋11.对陆象山棋艺进步的原因,理解错误的两项是:()()(4分)A.常找高手过招B.观摩他人下棋C.善于知识迁移D.善于思考领悟E.坚信天下无敌12.结尾“象山笑而去”,请写出“笑”的含义。
(4分)二、现代文(4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3—17题(18分)①在世界美食文化的大餐桌上,有一种面食简单而平常,却风靡已久,这就是面条。
②若问面条的问世时间,科学的定论为时尚早。
有资料记载,1991年,考古学家在我国新疆一处两千年前的墓葬里发现器皿中盛有又细又长的食物。
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面条。
墓葬的主人是早在2500年前就定居在新疆的古欧洲人,他们可能是最早制作面条的先人。
③面条横跨亚欧,它的普及与商贸密切相关。
我国宋代的开封曾有“面条天堂”的美誉,这与其繁华开放的国际商贸大都会的地位不无关系。
有文字记载,当时阿拉伯商队长途báshè穿越丝绸之路来到开封经商,能够保存6个月的干面条就是他们最喜爱的食品。
在经商途中,他们将干面条技术传播到了其他国家。
后来,面条又以开封为起点,传播到蒙古、韩国、日本等国。
商贸的繁荣客观上促进了面条的普及推广。
④传说中世纪初期,阿拉伯人征服了意大利的西西里,于是阿拉伯面条就随着伊斯兰文化传入西西里,促成了意大利面的诞生。
20世纪60年代,一批西藏喇嘛为传播中国文化来到不丹,不久,不丹人的餐桌上出现了一种新的面食——“面迟”。
有学者认为“面迟”是对中文词语“面条”的异读,也是两国文化交融的见证。
可见,面条的发展与不同地域的文化融合有关。
⑤面条细长易煮,可干食,可汤食,适合东西方不同的烹饪方法,因而能够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青睐,成为人见人爱的美食。
如今,全球50亿人口每年消费约100亿块现代版干面条——方便面,如果用这些方便面来搭建埃菲尔铁塔,结果会怎么样呢?这些方便面足以搭建327座埃菲铁塔!⑥在面条普及和发展的过程中,人们赋予它丰富的象征意义。
2015中考语文 课后强化训练 15 说明文阅读之三 解释和分析文本中的重要词句(含解析)
![2015中考语文 课后强化训练 15 说明文阅读之三 解释和分析文本中的重要词句(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bd441ed941ea76e58fa0447.png)
课后强化训练15 说明文阅读之三解释和分析文本中的重要词句一、(2015·云南)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题目。
鲸落,深海中的温柔孤岛张博然①在地表之上,万物生长靠太阳。
但哪怕最清澈的海水,在200米以下也几乎是漆黑一片。
没有阳光,驱动生物界运行的最主要的能量来源断绝,但是并非没有其他途径。
深海海底的生物可以依靠化学能合成和海面输送来的物质生存。
热泉口是它们的城市,洋流是它们的道路,从海面缓慢飘下来的食物碎屑(“海洋雪”)是它们的天降甘霖,而偶然落下的巨大身躯,则是它们在大洋荒漠之中的孤岛和绿洲。
这些躯体是鲸鱼的尸体,被称为“鲸落”。
②当一头鲸鱼死在大海中央时,它的庞大尸体会一直下沉到数千米的深海海底,然后在这里形成一个新的生态系统。
③当鲸鱼的躯体抵达海底时,会很快被盲鳗、睡鲨、深海蟹等生物发现。
鲸鱼90%以上的软组织会被它们吃掉,这顿盛宴一般会持续4~12个月。
④当这40多个物种的大号食腐者心满意足离去之后,轮到20余种多毛类和甲壳类小型生物入住,食物残渣可以维持它们两年的生存。
⑤但是,这一切...仅仅是开始。
鲸鱼只剩下骨架时,深海的独特生态系统才真正展现。
深海并非没有氧气,但也谈不上多丰盛,因此会有大量的特殊厌氧细菌。
它们爬入鲸骨深处,分解其中的脂类。
⑥一些生物可以靠共生,从这些细菌中获得能量,另一些则可以直接吃掉细菌聚集成的菌垫。
鲸骨体型巨大,富含脂类,分解又十分缓慢,一头大型鲸鱼可以维持这样一个绿洲和里面上百种无脊椎动物生存长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⑦如今,鲸鱼越来越少了。
全世界鲸目物种有80多个,但是只有达到30吨级别的大型鲸鱼才能真正形成繁盛的鲸落——这就只剩下不到十种,而其中一半是濒危的。
过去两百年里,工业化捕鲸将大型鲸鱼推入了十分危急的境地。
今天全球海洋里的鲸落数量,可能..不足以前的1/6。
⑧假如大型鲸类数量彻底崩塌,这对深海的生命意味着什么?⑨没人确切知道。
也许鲸鱼的消失会来得太快,不给生命留下足够的时间适应;也许生命依然能顽强地找到其他道路,重新学会绿洲之前的生存方式。
山东省市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说明文阅读.doc
![山东省市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说明文阅读.doc](https://img.taocdn.com/s3/m/a67c70a3910ef12d2bf9e75e.png)
山东省17市2015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说明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及答案-山东省17市2015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说明文阅读1.(2015年山东东营市中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 题。
(14分)人类的创造力如何起源(加拿大)普林格尔①科学家一直认为直到4万年前,早期人类才开始突破自身一成不变的思维定势。
但近年的考古发现,早在20万年前,人类的创造力便崭露头角了。
不过,不是进化中突发,而是经过“细水长流”般的累积才得以出现的。
②长期以来,考古学家都认为,使用符号如语言是现代人认知能力的最重要指标,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志。
但近来,研究人员开始在考古记录中寻找其他现代行为的来源。
③20世纪90年代开始,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考古学家沃德利发掘西布度洞穴并进行了研究。
其报告显示,西布度穴居人于7.7万年前便开始从木本植物中选择树叶制作寝具;树叶出自一种具有天然防虫效果的树,可以驱防那些目前携带致命疾病的蚊子。
研究人员在南非其他地区发现,距今10万年至7.2万年前,居住在布隆伯斯洞的原始人能制作用于裁剪兽皮衣服的骨锥。
这些用具和工具十分简陋,“但在一个仅由自然物质所组成的世界里,想象新事物及将其付诸实现的能力便几乎成了魔法。
”这是创造力起源的历史视角。
④虽然早期人类的创造力令人印象深刻,但我们的远祖与现代人在创新的广度和深度上仍存在巨大差异。
到底是怎样的原因使我们这一种群从远祖之中脱颖而出呢?这是探究创造力起源的另一维度。
⑤物竞天择促使人类形成更大的脑。
就脑容量而言,更新期灵长类动物的平均脑容量是450cm3,与黑猩猩相仿;160万年前的直立人约930cm3;而10万年前的现代人为1330cm3。
在这样的脑容量下,估计有千亿神经元在处理信息,在约长1.65万千米的有髓神经纤维中传递,穿过1.5×1014个突触。
⑥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体质人类学家赛门德费瑞通过检测现代人、黑猩猩的前额皮质发现,其中有几个主要分区在人科进化过程中经历过重新改组。
上海市2015年中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上海市2015年中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1de39006294dd88d0d26bfc.png)
2015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语文试卷〔总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26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39分〕〔一〕默写〔15分〕①夜来城外一尺雪,。
〔《卖炭翁》〕②,脉脉不得语。
〔《迢迢牵牛星》〕③,芳草萋萋鹦鹉洲〔《黄鹤楼》〕④衣带渐宽终不悔,。
〔《蝶恋花》〕⑤山水之乐,。
〔《醉翁亭记》〕【考点】古诗〔词〕文名句默写.【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认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解答】〔1〕晓驾炭车辗冰辙;注意“辙”不要写成“撤”.〔2〕盈盈一水间;注意“盈盈”不要写成“莹莹”.〔3〕晴川历历汉阳树;注意“历历”不要写成“厉厉”.〔4〕为伊消得人憔悴;注意“憔悴”都竖心旁.〔5〕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注意“寓”是寄托的意思,不要写错.【点评】此题考查古诗文的积累,注意识记正确,不要出现错别字.〔二〕阅读下面的诗句,完成第6-7题〔4分〕【甲】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乙】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丙】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6. 以上三句诗均为诗词的末句,都抒写了作者心中的渴望,请分别写出渴望的内容。
〔2分〕甲句:渴望能直接抒发心中的忧愁乙句:丙句:7. 以下对诗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A.以上三句都在感情高潮时结束。
B.以上三句或写现在或写将来。
C.三句都与诗人的个人经历有关。
D.三句都与标题有直接关系。
【考点】诗歌阅读综合;诗歌意境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分析】此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解答】〔1〕甲句: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外表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乙句: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全词“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风格,充满阳刚之美.丙句:末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比照,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这两句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的原因.正因为泰山的崇高伟大不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极顶的想望本身,当然也具备了双重的含义.〔2〕甲文与标题无关,D项“三句都与标题有直接关系”错误,第一句“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与诗题无关,故选D.答案:〔1〕渴望能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望能登顶泰山、俯瞰一切的气概;〔2〕D.译文:甲文: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乙文: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狂傲之气,左手牵着黄狗,右手托着苍鹰.随从的将士们头戴华美艳丽的帽子,身穿貂皮做的衣服,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像疾风一样,席卷平坦的山冈.为报答全城的百姓都来追随我,我一定要像孙权一样射杀一头老虎给大家看看.喝酒喝到正高兴时,我的胸怀更加开阔,我的胆气更加张扬.即使头发微白,又有什么关系呢?朝廷什么时候才能派人拿着符节来密州赦免我的罪呢?那时我定当拉开弓箭,使之呈现满月的形状,瞄准西北,把代表西夏的天狼星射下来.丙文: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神奇自然会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的黄昏.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点评】做此题时,注意比照阅读,抓住关键语句区分不同的思想感情.〔三〕阅读下面两篇选文,完成第8-9题〔8分〕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福建福州中考语文2015年试题精品word版答案或解析精编
![福建福州中考语文2015年试题精品word版答案或解析精编](https://img.taocdn.com/s3/m/d5b876d467ec102de3bd89c0.png)
2015年福建省福州市中考语文试卷一、积累与运用(40分)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入夜,山中万籁俱寂。
借宿寺旁客房,如枕泉而眠。
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
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xī.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
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轻重huǎn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互不相同的音响。
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万籁.俱寂浸.着月光(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格外清xī轻重huǎn急(3)“浑”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①浑浊②糊涂,不明事理③全,满”等义项。
文中“浑然一片”的“浑”应选的义项是。
(填序号)2.(3分)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但他在治理水患、兴修水利方面的功绩长期以来却鲜A.林则徐禁烟销烟的壮举家喻户晓....为人知..B.初夏的榕城是蓝紫色的.十余米高的蓝花楹,戴着蓝紫色的花冠,看去,很是赏心悦目....C.充满福州元素的音乐剧《啊!鼓岭》即将在榕城上演,广大市民都刮目相看......的木鼓声,吸引了无数参观D.在首届海上丝绸之路博览会上,非洲馆内多个展位此起彼伏....者.3.(3分)下列对古诗句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归园田居》中“但使愿无违”的“愿”指诗人想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B.《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了诗人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C.《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D.《行路难》中“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表现了诗人因离开朋友而产生的无限思念之情.4.(12分)古诗文默写。
(1)何当共剪西窗烛,。
(李商隐《夜雨寄北》)(2)会当凌绝顶,。
(杜甫《望岳》)(3),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4)自古逢秋悲寂寥,。
贵州省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十二 说明文阅读 真题精选(含解析)
![贵州省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十二 说明文阅读 真题精选(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07028bf3168884868762d6a3.png)
2015真题精选一、(2015广安)阅读下文,完成1~5题。
(共13分)知冷知热的地球彩衣①地球有各式各样的衣裳,五颜六色,绚丽多彩,而且会随岁月的更替而改变。
②蓝色的衣裳是海洋湖泊,冬天暖和,夏天凉爽。
这是因为水所能吸收容纳的热量特别多,使1立方厘米的水升高1℃所需的热,足以使3000多立方厘米的空气或是5立方厘米的花岗岩也升高1℃。
当阳光强烈时,水把大量的热吸去,起到了降低气温的作用;当天气转冷后,水又把热陆续放出来,使气温不致降得太低。
③地球上约有71%的面积遮盖着蓝色的衣裳,而在大陆上又有大约..1/5的土地穿着黄色的衣裳。
这是沙漠或半沙漠地区,它使那里的气温热时特别热,冷时特别冷。
不是雪中送炭而是火上浇油,起着与海洋相反的作用。
在沙漠中,昼夜温差常常达到好几十摄氏度。
④黄色衣裳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效果,一方面由于它本身吸收容纳热量的能力比水要差许多,同时也因为它不能像海洋那样经常把大量水蒸气输送到空中,使那里的空气保持比较潮湿的状态。
⑤大气是调节地球“体温”的透明衣裳。
它拦截阻挡着太阳射来的热,同时也阻拦地面的热向宇宙中散失,假使没有大气,被太阳照着的地方就太热,而晒不到的地方就太冷了。
空气中还含有水蒸气,其含量越多,吸热能力就越强,所以海洋上潮湿的空气比沙漠上干燥的空气更能吸热保暖,调节温度。
⑥在高山上,空气稀薄,水蒸气的含量也少,热量来的虽多,去得也快,到了一定程度,支出更超过了收入。
那里常常终年被积雪所掩盖。
⑦两极也是终年穿着白色衣裳的地区,那里因受所处地理位置的影响,阳光是斜射的,阳光在大气中旅行的路线长,沿途被拦截阻挡掉的热就多,所以到达地面的热量少,因此两极的气候严寒。
地面得到的热量已经少了,白色的衣裳更将这些热大量反射掉。
刚落下的白净的雪能把射到地面的90%左右的热反射回去,这就使温度更低了。
⑧包括两极和高山地区在内,地球上约有1/10的陆地终年穿着白色的衣裳。
冬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穿上白衣裳的地区就更多了。
2015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word解析版)
![2015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word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4ff638d4e009581b6bd9ebf5.png)
2015年上海中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与解析(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一、文言文(39分)(一)默写(15分)1.夜来城外一尺雪,。
(《卖炭翁》)2.,脉脉不得语。
(《迢迢牵牛星》)3.,芳草萋萋鹦鹉洲(《黄鹤楼》)4.衣带渐宽终不悔,。
(《蝶恋花》)5.山水之乐,。
(《醉翁亭记》)(二)阅读下面的诗句,完成第6-7题(4分)【甲】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乙】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丙】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6.以上三句诗均为诗词的末句,都抒写了作者心中的渴望,请分别写出渴望的内容。
(2分)甲句:渴望能直接抒发心中的忧愁乙句:丙句:7.下列对诗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A以上三句都在感情高潮时结束。
B 以上三句或写现在或写将来。
C 三句都与诗人的个人经历有关。
D 三句都与标题有直接关系。
(三)阅读下面两篇选文,完成第8-9题(8分)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8.请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基础积累表。
(6分)9.下列不能体现核舟雕刻技艺精巧的一项是()(6分)A 覆盖在船舱上的箬篷清晰可见。
B 船舱有八扇窗,且都可启可闭。
C 能用直径一寸的材料刻成核舟。
D 左窗和右窗共刻有十六个文字。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0—12题(11分)陆象山少年时,常坐临安市肆观棋,如是者累日。
棋工曰:“官人日日来看,必是高手,愿求教一局。
”象山曰:“未也。
”三日后却来,乃买棋局一副,归而悬之室中。
卧而仰视之者两日,忽悟曰:“此《河图》数也。
”遂往与棋工对,棋工连负二局。
2015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共3套部分试卷含答案解析) (27)
![2015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共3套部分试卷含答案解析) (27)](https://img.taocdn.com/s3/m/7ff40a329ec3d5bbfc0a74e3.png)
分)、位于张家界大峡谷的世界首座斜拉式高山峡谷玻璃桥,总长约我们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如果能推己及人,)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人才辈出的谢氏家族在东晋时声名远扬,族人谢安却对如此显赫的家世不屑一顾。
他没有选择借助家族声望得官,却选择整日隐于群山之中,沉于万卷诗书,而在咸安年间政局动荡,举国面临沉潜,需要有一种纯净的品性。
剑客柳生从拜师学剑之日起,就只被安排去做一些洒扫庭院的杂事,既不允许他谈论剑术,也不准他碰剑,这种状况持续三年后,他的师傅竟然开始不分日夜地突袭柳生,迫是一种沉潜的品性,蜕去浮躁的外壳,沉入名利所不及的僻静处,潜入常人罕至的深底,心无旁骛地追寻武道,最终攀上剑术巅峰。
剑道如此,为人处世也是如此,只有静下心来,心无杂念,才能达到成功的顶①诸葛亮在天下大乱之时,隐居隆中卧龙岗,熟读史书,研究天下大事,直至刘备三顾茅庐。
时机已到之时,才欣然出山,辅佐汉室,留下千古美名。
公园散步,想借助大自然的力量,舒散一下内心的忧郁。
走在公园的小路上,风很大,树叶沙沙,满地黄叶,到处笼罩一种沉闷而忧伤的气氛,让人感到满目凄凉。
在穿针引线中溜走,直至夕阳拉长了我的影子,但我的心情并没有平静,我内心的忧郁一点也没有减少,于是我准备回家。
恰在这时,坐在对面的一个老太太起身朝我走来。
⑥她在我身边坐下,面带微笑地望着我说:“知道吗?我看了你好长时间了,真觉得是一种享受,现在像你这样的可真不多见。
”打开篮子,将里面晶莹剔透的珍珠细细品味一遍。
其中会有个我取名为‘白衣姑娘在刺绣’的时刻。
想到它,那种美好的情景便会立即重现。
我就会看到,在绿绿的树叶与洁白的雕塑的下,一位姑娘正在聚精会你的凉鞋有点磨脚,你就脱下凉鞋,赤着脚,脚趾头还朝里弯着,因为地面有点凉。
我也许还会想起更多一些此时我还没有想到的细节……”现在,拂去灰尘,晶莹的光亮,照亮了我整个的内心,我感受到了内心的快乐!我往我的“幸福篮子”里投放了一颗最闪耀的珍珠!在我的生命中,竟然也有这么多的珍珠!只是,这些珍珠都被一层厚厚的灰尘蒙住了,让我看不到它们的光泽。
(word完整版)2015中考说明文选择题含答案,推荐文档
![(word完整版)2015中考说明文选择题含答案,推荐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4062a36b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94.png)
(word完整版)2015中考说明文选择题含答案,推荐文档说明文阅读选择(一)一、015 ?广东广州)字时代,我们的大脑被改变了?晓晖人类的大脑是可塑的,当人类生活方式改变时,大脑也将会发生变化。
当远古人类首次发现如何使用工具时,人类的大脑就受到迅速而明显的影响。
数字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当我们每天离不开网络、离不开手机时,我们的大脑是否也被改变了?科学家认为,对网络科技的深度依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也改变了人类的大脑结构。
人类并不是天生就会阅读的。
在正常情况下,理解和运用口头语言的能力由人类基因决定的程序形成,而阅读能力的形成却需要每个人的刻苦练习。
这些在我们浏览网站时是体会不到的。
虽然两种行为都被称为阅读,但对书籍的深阅读与在网页上为了获取信息而进行的阅读是不一样的,两者有着不同的阅读体验,并且培养出了不同的阅读技能。
传统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阅读堪称“耐心杀手”。
以微博为例,浏览一个微博页面只要几分钟,眼睛在每条微博上停留的时间只有几秒。
不断地扫视、浏览、搜寻感兴趣的关键词,点击阅读一一这个过程因为信息的丰富性、多样性而足够刺激,但显然不足以锻炼耐心。
一本优秀的图书通常是有内在的逻辑框架的,只有进入这一逻辑框架,才能说是阅读。
而网络内容特别是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每一条都互不关联,跳跃性的阅读当然谈不上深入和逻辑了。
大脑和肌肉一样,是很有适应能力的,给它什么刺激就会发展出什么样的模式。
习惯于数字阅读的快速、跳跃、浏览,就难以适应传统的慢速、品味和思考的阅读方式。
数字时代,智能手机和互联网已经完全渗入到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
在信息时代长大的“数字原住民”,因长时间用拇指操控智能手机和上网,从而改变了大脑形成神经通路的方式,更适应碎片化信息,也更善于利用网络资源,但结交线下朋友的能力却越来越弱。
(选自2015年《百科知识》,有删改)链接一:人们可以分成两个类别:数字原住民(出生于数字时代)和数字移民(出生在数字时代前,但现在开始应用数字工具的人)。
2015年青岛语文中考说明文
![2015年青岛语文中考说明文](https://img.taocdn.com/s3/m/6905a1cccc22bcd127ff0c37.png)
烽火台的诉说1、人类为了生存下去,需要共同抵御洪水、野兽等灾害和天敌,就少不了沟通和协作。
在远古,由于没有了文字,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主要是靠声音和肢体语言;在我国殷商时期,出现了“击鼓传声”的通信方式;后来人们开始兴建烽火台,出现了用火光和烟雾传递消息的方法。
2、今天,人们在游览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时,依然可以看到修建在制高点上、形似碉堡的方形建筑,那就是烽火台。
不过,烽火台的历史要比长城还要久远。
3、一般来说,我国历史上的烽火台是在西周时期出现的。
据史料记载,在周朝时,中央与各诸侯国都在边疆或通往边疆的道路上每隔一定距离就修筑一座烽火台。
烽火台上堆满了柴草,哨兵一旦发现有外族入侵,便点燃柴草以烽火报警。
各路诸侯见到后,就会派兵前来接应,同御外敌。
4、说到这里,很多人都会想起《东周列国志》中一个很有名的故事———烽火戏诸侯。
故事片说的是荒淫无度的周幽王自从得到美人褒姒之后,便整天想尽办法来博得褒姒开心一笑,可美人一直无动于...(zhōng)。
有个近臣献计说,当年先王为了防备西戎入侵,在骊山之巅建有20余处烽火台,每当有贼寇侵犯时,烽火台便点火示警,火光、烟雾直冲霄汉,甚为壮观。
附近诸侯见此情景,无不发兵相救。
这些年为,天下太平,已多年不见烽火点燃,如果君王偕王后同游骊山,夜举烽火,这时诸侯援兵必至,至而无寇,王后必笑无疑。
昏庸的幽王居然听从了这位近臣的馊主意,其下场我们也都知道了,周幽王命丧西戎刀下,褒姒也在劫难逃。
西周从此走向了灭亡之路5、西周的灭亡并不意味着以烽火通报军情的历史就经终结。
相反,到了汉代,烽火台的建设规模更大了,使用规则也进一步完备了。
用土木筑成的被称为“烽燧”的烽火台,在边陲重镇和交通要道上随处可见。
今天,在新疆库车县境内,还留存着一座汉代烽燧,其雄伟的气势可使我们约略窥见当时烽火通信的盛状。
那时,烽火台的使用也有了较为完备的规则。
白天发现有外敌入侵时,哨兵就在烽燧上燃起柴草或狼粪,其烟直上不散,远远地就能被人看见,人们称之为“狼烟”或“烽烟”;夜间则点燃柴草,以火光报警。
2015北京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word)
![2015北京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word)](https://img.taocdn.com/s3/m/4360491d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c6.png)
2015北京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word)2015年北京市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卷一、基础·运用1.欣赏下面这幅书法作品,完成第(1)—(2)题。
(1)对这幅书法作品的欣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线条奔放,笔力雄健。
B.五字错落有致,收放有度。
C.气韵贯通,展现书者胸襟。
D.采用隶书书体,方正典雅。
(2)请用规范的正楷字将“为人民服务”5个字抄写在答题卡的田字格内。
答:___________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
中国抗日战争从1931年开始到1945年结束,经历了14年艰难曲.折的历程,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国人民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反侵略战争的历史丰碑。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抗日战争________,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抗日战争不仅关乎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而且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前途和命运,值得铭记,并永载史册。
(1)对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对画线字笔顺的判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曲.折(qū)“华”字的笔顺是:B.曲.折(qǔ)“华”字的笔顺是:C.曲.折(qū)“华”字的笔顺是:D.曲.折(qǔ)“华”字的笔顺是:(2)根据语意将下面语句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①持续时间最长②付出代价最大③开始时间最早④抗击日军最多A.③④①② B.①③④② C.③①④② D.①④②③3.许多名胜古迹都有名人题写的匾额,这些匾额上的字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但有的字却不符合现代规范汉字的书写要求。
下列匾额属于这种情况的一项是4.恰当地嵌入书名、地名、人名是写对联的技巧之一。
孙伏园悼念鲁迅先生的挽联,就巧妙地嵌入了鲁迅先生的作品名称和主编的刊物名称,意中有意,感人至深。
在下面对联的横线处,依次填写作品名称或刊物名称,与原联相符的一项是踏_______,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_______;痛_______,叹而已,十月噩耗,万众_______。
2015各地语文中考说明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2015各地语文中考说明文阅读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8cb731df78a6529647d5343.png)
2015各地语文中考说明文阅读试题及答案(2015•福州中考)阅读《植物的“五官”》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植物像其他动物一样,有功能各异的“五官”。
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生物学博士瓦因勃格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每天对莴苣做10分钟超声波处理,结果其长势远比没受处理的莴苣要好。
之后,美国的一个学者对大豆播放《蓝色狂想曲》音乐,20天后,听音乐的大豆苗重量竟然高出未听音乐的四分之一。
这些实验说明,植物虽然没有具体形态的耳朵,但它们的听觉能力却非同寻常。
不相信?那么请你面对含羞草轻轻击掌,看看含羞草闻声后是否会迅速将小叶合拢。
②许多植物具有“慧眼”识光的能力,它们自知日出东山,夕阳西下,从而把握了自己开花和落叶的时间,如牵牛花天刚亮就开花,向日葵始终朝阳。
植物不仅能“看见”光,还能感觉出光照的“数量”和质量,某些北方良种引种到南方,颗粒不收,就是因为植物的“眼睛”对异地的光线不习惯。
植物的“眼睛”对光色也非常敏感,不同植物可识别不同光线,以促进自身的生长与发育。
植物的“眼睛”原来是存在于细胞中的一种专门色素——视觉色素,植物凭借这种“眼睛”,从根到叶尖形成完整而灵敏的感光系统,对光产生既定反应,如花开、花合、叶子向左向右、变换根的生长方向等。
③植物界中不仅有靠根吃“素”的植物,而且还有靠“口”吃“荤”的植物,食虫植物(也称食肉植物)便是这类植物。
这些植物的叶子变得非常奇特,它们形成各种形状的“口”,有的像瓶子,有的像小口袋或蚌壳,能分泌消化昆虫的黏液,还能分泌香味,许多昆虫因为闻到香味,而跌入了陷阱之中!植物靠“口”捕食蚊蝇类的小虫子,有时也能“吃”掉像蜻蜒一样的大昆虫。
它们分布于世界各地,种类有500多种,最著名的有瓶子草、猪笼草、狸藻等。
④真是奇怪,植物还有嗅觉灵敏的特殊“鼻子”。
例如,当柳树受到毛虫咬食时,会产生抵抗物质,3米以外没有挨咬的柳树居然也产生出抵抗物质。
这是为什么?原来,植物有特殊的“鼻子”——感觉神经,当被咬的树产生挥发性抗虫化学物质后,邻树的“鼻子”能及时“嗅”到“防虫警报”,知道害虫的侵袭将要来临,于是就调整自身体内的化学反应,合成一些对自己无害,却使害虫望而生畏的化学物质,达到“自卫”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位次的讲究①《红楼梦》第三回讲到了林妹妹进荣国府,处处小心,先是为坐到哪个位置,她就颇费了一番思量,比如舅母王夫人处,黛玉“就只向东边的椅子上坐了” ,到了吃饭的时候,凤姐让黛玉坐在右边第一张椅子上,黛玉也十分推让。
②林妹妹之所以在“坐在哪里” 这个问题,这么谨慎,是怕在这个极其讲究礼仪的家庭里,行差踏错,让人笑话。
在古代,中国人非常讲究座次的尊卑。
③首先,我们要弄明白的是,南、北、东、西四个方位哪个为尊,哪个为卑。
我国古代建筑通常是前堂后室。
“堂”一般不住人,只举行孝行大礼的地方,这种时候最尊贵的座位是南向(坐北朝南),其次是西向,再次是东向,最后是北向。
例如古代帝王召见群臣议事,都是坐在北边朝南的位置上,因此,古人常说:“南面称帝” 。
而“室”一般为长方形,东西长而南北窄,所以在室内举行活动时,一般遵循“东向为尊,西向为卑”的原则,例如,汉明帝与老师杨荣交谈时,为表达对杨荣的尊敬,就安排杨荣坐在靠西边,面朝东的位置,后来,人们把塾师也称为“西席” 。
④至于左与右,谁为尊,谁为卑的问题,就此叫复杂了。
周朝规定,诸侯朝见天子,宴饮以左为尊,用兵打仗,则右边为尊,左右尊卑,要视乎场合而定,到了战国、秦、西汉的时候,“右”似乎成了尊位,《廉颇蔺相如列传》里就有“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的记载,然而到了东汉、魏晋、南北朝,左右排序又有了新的变化,以“左”为大,例如赤壁之战,孙权“以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 ,同为都督,周瑜尊于程普。
这种情况直到元朝,才恢复了官职的“右尊” ,明朝建立以后,又再次变为“左”尊,自此“左尊右卑”一直延续到今天。
⑤所以,在传说戏剧舞台上,我们现在仍然可以看到远道而来的客人坐在左边,而主人总是右侧陪坐。
于是也就出现了《红楼梦》里,黛玉被请到左边席面上的描写了。
(有删改)1、对于位次如何讲究,本文是从哪两方面进行具体说明的?2、文章在开头和结尾都提到“林黛玉进荣国府一事”。
试分析其作用。
3、在下列选项中任选一项,简要分析其方位词是否符合本文所介绍的“位次的研究“?A、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B、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成都、 1、对于位次如何讲究,本文是从哪两方面进行具体说明的?答案 : 本文从南、北、西、东四个方面的尊卑和“左右”谁尊谁卑两个方面进行具体说明。
【本文共 5 段分为 3 个部分,第一部分为- 自然段,举《红楼梦》林黛玉初进荣国府的例子,并引出主题“位次的研究”。
第二部分为③自然段,详细地论述了南、北、东、西四个方位得尊卑问题。
第三部分为第④- ⑤自然段,论述左、右谁为尊,谁为卑。
理清脉络就会发现,答题点锁定在第三部分即④- ⑤两段,概括一下就可得到答案。
】2、文章在开头和结尾都提到“林黛玉进荣国府一事”。
试分析其作用。
答案 : ①文章开头列举“林黛玉初进荣国府”的事例,引出下文,点明文章中心- 位次的讲究;②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引起读者兴趣。
③结尾再次提到“林黛玉初进荣国府”一事,照应文章开头,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④再次点明文章中心,说明位次的研究。
【从题干分析来看,主要是分析本文首段和尾段的作用。
明确首段的作用: a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b、增加趣味性、生动性、增加文学色彩,引起读者兴趣;c、引出说明对象; d、点明中心。
尾段的作用: a、照应开头,使结构严谨;b、点明文章中心。
】3、在下列选项中任选一项,简要分析其方位词是否符合本文所介绍的“位次的研究“?A、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B、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答案 :A 项中的“闾左“指贫民,古时贫民居住闾左,富人居住闾右。
在战国、秦、西汉的时候,左右排序以”右“为尊。
A 项中的“左”为卑,“右”为尊,符合本文所介绍的左右尊卑问题。
B项中的“西东”指兄弟各走各的路,由于时局原因,不能相聚在一起,在这里不指具体方位,更不指位次。
【本题属于文段知识运用题,只要紧扣原文段“位次的讲究”里“南北东西”和“左右”谁尊谁卑,就能解决。
】2、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题。
(共8分)【材料一】南水北调工程,是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战略性基础设施,分东、中、西三条线路。
东线、中线一期工程已分别于2013年和 2014 年通水,以男方充盈之水① (滋润滋养)北方干渴大地的梦想已经实现。
南水北调工程将发挥显著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以中线一期工程为例,输送的距离长,流经的范围广,沿线经过多个大中城市,每年可输送的调水量达95 亿立方米,相当于黄河水量的1/6 ,直接受益人口达6000万。
根据需要,后期将进一步扩大调水规模,减少地下水开采,使水生态恶化的趋势得以缓解。
随着受水区水资源生态的改善,影响北方经济发展的“瓶颈”将逐步消除,从而为这些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创造机会和空间。
【材料二】2014 年 12 月 27 日,北京市南水北调工程正式通水。
南水北调工程年均为北京送水12.4亿立方米,供水范围达6000 平方公里,成为北京的主力水源,城市供水保证率将由75%提高到 95%。
此外,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后,不仅减少北京重要水源地密云水库的出水量,还可以将富余来水调入密云水库存蓄,大大加强北京水资源战略储备。
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后,北京将逐步关闭大部分自备井,通过天然和人工②(回填回补),有效遏制地下水位的大幅下降。
同时,部分来水还可向首都的河湖补充清水,增强水体的稀释自净能力,改善河湖水质。
1.从【材料一】和【材料二】横线后的括号内分别选择词语填入横线处,①处应填,②处应填。
( 2 分)2.请你根据“示意图”,对【材料一】中与图相关的文字信息进行具体说明。
( 2 分)答:3.下列三个选项,属于【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说明内容的一项是。
(只填序号)(4分)【甲】南水北调工程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乙】南水北调工程未来将产生更好效益【丙】南水北调工程效益已全部提前实现北京: 1、①滋润②问补【解析】纯语感。
2、①中线一期输送距离长,全长1277公里②中线一期流经范围广,沿线经过丹江口、南阳、平顶山、许昌、郑州、焦作、新乡、鹤壁、安阳、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天津、北京等15 个大中城市。
【解析】依据“示意图”对【材料一】中图相关的文字信息进行具体说明。
首先,我们应该仔细观察材料中的图(图的标题;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示意图;图例;图中的文字信息)其次,根据图中的信息,阅读【材料一】,筛选跟图中相关的信息“输送的距离长”“流经的范围广,沿线经过多个大中城市”。
最后,分条进行说明。
3、【乙】【解析】【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说明内容。
首先观察三个选项,提取三个选项的关键点;【甲】经济效益【乙】未来效益【丙】效益已全部提前实现。
【材料一】提及了南水北调的“经济效益” ;【材料二】整体都在说南水北调对北京城市供水、水资源的战略储备、地下水补给及水资源的净化等,没有提及“经济效益” 因此排除【甲】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一些关键语句“南水北调工程将发挥显著的社会效益”“ 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后,北京将逐步关闭大部分自备井,”┄┄由此,可见南水北调的效益还未全部提前实现,所以排除【丙】,答案为【乙】。
3、你了解空气清新剂吗?近日,河南长垣县一家KTV 发生火灾,起火原因竟是电热器烘烤空气清新剂致其爆燃。
此事引发人们对常用空气清新剂的重新认识。
很少有人想到空气清新剂会是一种易燃易爆物品。
液体空气清新剂其实是一种气雾剂,其中的抛射剂,包括不燃性和可燃性两类。
前者为氟烃类物质(如氟利昂),后者为低级饱和性碳氢化合物(丙烷、丁烷等)和醚类(二甲醚)。
此外,也有使用压缩性气体增加气雾剂罐中压力的产品。
由于许多气雾剂和喷雾剂原液中含有可燃性物质,所以无论在生产、运输和使用过程中,都可能发生爆炸。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家庭为了防止居室产生污浊空气,往往用“香”来除臭。
单从名字上看,空气清新剂应该能使空气清洁、气味清新。
其实不然,空气清新剂名不副实,它是靠香味来遮掩异味,并不能真正改善空气的质量。
它释放到空气中,本身就是一种污染物质,..会在去除某种污染物或多或少的同时引入新的污染物(如氟利昂等)。
早在2012年9月,中科院专家就对市面上常见的空气清新剂进行检测发现,绝大部分空气清新剂,超过40%的成分是萜类化合物,而这些化合物会与空气中的臭氧反应,生成甲醛和粒径小于0.1微米的超细微粒。
研究发现,带有某种馨香气体的某种挥发性溶剂被人体吸收后,会很快被吸收并侵入神经系统,使人产生“镇静”感。
专家分析,这种药效与中枢神经镇静剂相近,当嗅者体验到某种快感后,会产生精神依赖。
成瘾者选择自己喜欢的溶剂,强制性地每日重复吸入,结果引起慢性中毒。
因此,专家建议,除非特殊需要,应尽量减少空气清新剂的使用,尤其在日照强烈,易于生成臭氧的夏秋季节。
当然,专家也特别强调,并不是市面上所有的空气清新剂都有毒害作用。
如果选择较为知名的空气清新剂品牌,其成分是从天然植物中提取的,不含氯氟烃,或许会更可靠些。
..1.请分点概括空气清新剂的危害。
( 3 分)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是否能删去?为什么?(4 分)①它是靠香味来遮掩异味,并不能真正改善空气的质量。
..②其成分是从天然植物中提取的,不含氯氟烃,或许会更可靠些。
..3.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尤其在夏秋季节应尽量减少使用空气清新剂的原因。
( 4 分)4.张阿姨每天使用空气清新剂去除卫生间异味,请根据本文内容,给她提两条建议。
( 3 分)杭州、 1.答:空气清新剂在生产、运输和使用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爆炸;会造成二次污染;可能会使人产生精神依赖,引起慢性中毒。
【简析】这篇说明文结构简洁清晰,开头由事件引起对空气清新剂的讨论,中间2-4 段分别概述空气清新剂的不同危害,结尾提出建议。
所以对2-4 段逐层提炼要点即可。
2.①答:不能删去,“真正”强调了空气清新剂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空气质量。
②答:不能删去,“或许”表示可能,准确地说明即使是较为知名的品牌,也不是绝对安全的。
【简析】对这类题目,首先明确回答能否删去,接着解释词汇含义,表明在删去情况下会出现的情况即可。
3.答:夏秋季节日照强烈,而空气清新剂属于易燃易爆物品,在高温下容易爆炸;夏秋季节容易生成臭氧,它会与空气清新剂中的化合物反应,造成环境污染。
【简析】对空气清新剂的三点危害分析排除后,会发现它“易燃易爆”“易和臭氧发生反应造成污染”的特质,在夏天日照强烈、容易生成臭氧的情况下,尤其会引发问题。
4.答:建议一:少用或慎用空气清新剂,最好不用。
建议二:不要长期使用同一品牌,以免产生精神依赖。
建议三:选择成分提取自天然植物的较为知名的品牌。
【简析】略4、阅读管丽红的《微课与慕课》文章片断,完成12-14 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