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级《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近代史课程教学大纲
河北大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91004课程名称:中国近代史学分学时:5学分85学时开课单位: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撰稿人:刘志琴崔军锋审核人:2015年5月20日制(修)订《中国近代史》课程教学大纲(理论课程)◆课程编号:191004◆课程英文名称:The Modern History of China◆学分/学时:5学分/85学时◆课程类型:☐通识通修课程☐通识通选课程☐学科基础必修课程☐学科(跨学科)选修课程☐专业发展核心课程☐专业发展拓展课程☐集中实践课程◆适用专业(专业类):历史学◆先修课程:中国古代史一、课程简介与教学目标(一)课程简介本课程属必修课程,是历史专业的主干基础课。
本课程内容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以鸦片战争至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时间段,1840-1919年)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
该课程的讲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了解国史、国情,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中国近代史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懂得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掌握学习近代史学研究的初步理论和方法,学会将所学的近代史学基本理论知识运用于分析、研究。
(二)教学目标通过中国近代史的教学,要达到如下目的:1.学生通过听课、阅读教材、参考书及有关原始资料,能较牢固地掌握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知识。
2.使学生掌握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对中国近代史的基本论述,使他们能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学习和研究中国近代史。
3.通过到较固定的参观、实习基地去进行参观实习和社会调查,以增强学生的感性知识、实践经验和基本技能。
4.通过这门课的教学,进行爱国主义与革命传统教育,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和为建设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祖国而艰苦奋斗的精神。
二、教学方式与方法本课程系专业核心课程,理论性强,以课堂讲授、讨论与课外拓展教学相结合,课程以讲授为主,以近代史知识中的关键点与历史事件为经维,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关注学术前沿,针对学术热点问题深入讨论探索,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运用史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开课单位:经济与管理学院适用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代码:052018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学分: 3总学时: 48 理论学时: 48 实验(上机)学时:0先修课程:思想品德修养后续课程:毛泽东思想概论二、课程简介(一)课程任务和任务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以政治思潮为主线,以专题形式,阐述了近代百余年中国社会主要的政治思潮以及彼此间的交替、碰撞,及其对中国社会进程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近代大变革时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解除民族忧患、救国救民不断向西方寻求真理,以期国家独立、民族富强所作出的种种尝试与努力。
将有助于学生理解中国先进分子选择最终科学社会主义以及这一理论在中国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二)课程目标1.使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的主题与特征。
2.使学生对于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政治思潮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3.使学生学会辩证分析、客观评价各阶级、阶层、政治集团的政治主张。
4.使学生充分理解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传播,及其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领导中国革命最终走向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一章晚清地主阶级革新派的社会改革思想(总学时:4学时)第一节清王朝的没落与经世致用之学的兴起(学时:2)第二节地主阶级革新派的社会改革思想(学时:2)主要知识点,重点难点:重点:地主阶级革新派的社会改革思想难点:清王朝的没落教学目标和要求:了解清王朝的没落与经世致用之学的兴起掌握地主阶级革新派的社会改革思想教学方法:讲授法作业:地主阶级革新派的社会改革思想有哪些?第二章太平天国的农民革命思想(总学时:4学时)第一节洪秀全的太平天国理论(学时:2)第二节洪仁玕与《资政新篇》(学时:2)主要知识点,重点难点:洪秀全的太平天国理论;洪仁玕与《资政新篇》教学目标和要求:了解洪秀全的太平天国理论;掌握《天朝田亩制度》,掌握洪仁玕与《资政新篇》。
《中国近现代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考核方式:平时+考试总学时、学分: 48 学时 3 学分其中实验学时:学时课程编号:1901011一、课程教学目的通过学习,帮助大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帮助学生认识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了解国史、国情,深刻体会与“三个选择”有关的历史,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帮助学生提高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要求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包括三个方面,要求学生实现如下能力:1.认知能力。
能清晰、完整地了解和认识近现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历史主题、发展逻辑;能准确地掌握近现代中国各阶段的事件、人物及其相互的联系;能准确地勾勒近现代中国发展的基本线索。
2.思考能力。
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能结合近现代中国发展的历史逻辑,深入思考“三个选择”、“六个为什么”,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3.分析能力。
能运用所掌握的基本知识与结论,对复杂的历史事件、人物及全景式的社会互动发展做出深刻而正确的分析。
三、课程教学重、难点通过课程教学和历史论证,帮助大学生深刻领会历史和中国人民为什么及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及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及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及怎样选择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为什么及怎样选择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什么及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什么及怎样选择了改革开放;深刻领会历史和中国人民为什么及怎样淘汰了“三民主义”、实用主义等各种非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及怎样淘汰了中国的资产阶级政党,为什么及怎样淘汰了资本主义道路,为什么及怎样淘汰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为什么及怎样淘汰了“纯而又纯”的公有制,为什么及怎样淘汰了西方式的三权分立制度,为什么及怎样淘汰了西方式的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1-10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1、课程的性质和目的课程性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是每一个大学生的必修课。
目的:本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自觉地继承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和革命传统,发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进一步增强拥护共产党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懂得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正确性;进一步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明确观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明确本课程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地位、作用和特点,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明确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在能力、素质等方面应达到的目标。
2、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体系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均安排在大一进行讲授,其后续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本课程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在教学内容方面有较强的关联。
通过本课程的讲述,可以为“毛泽东思想概论”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历史背景,利于学生对相关理论问题的理解与掌握。
二、课程学时分配总学时48,其中理论48学时。
课程主要内容和学时分配见课程学时分配表。
三、课程考核本课程采用撰写论文或开卷笔试等形式进行考核。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上编综述风云变风云变幻的八十年【目的要求】掌握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与面临的主要任务,加深对近代中国社会基本国情和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意义的认识。
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一、学时每周4学时,总68学时。
二、授课对象历史学专业大学本科二年级。
三、教学目的历史学专业大学本科生专业基础课,必修。
该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如下:(1)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中国近代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把握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及重要人物和事件,了解本学科的基本学术动态。
(2)培养学生从事历史学学习和研究的基本技能,提高他们阅读专业文献的能力,使之能够基本掌握查阅文献资料、进行调查采访的方法,能够对历史问题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认识,能够初步掌握撰写史学论文的方法和技能。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四、教学环节及学时安排I、课堂教学:约62〜64学时。
2、课堂讨论:1次,2学时。
3、课外作业:1次。
4、复习考试:8学时。
5、教学参观:约6学时。
五、教学手段及教法1、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课堂讲授教学。
2、实行课堂教学与实地参观考察相结合。
六、成绩考核1、平时考核:由任课教师安排,计入学期总成绩,占30%。
2、期末考核:闭卷考试,计入学期总成绩,占70%。
七、教学内容第一讲导言(2学时) 一.建国以来中国近代史研究概述1 .中国近代史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2 .中国近代史的时间断限和分期3 .近代史基本线索:(1)“两个过程”说(2)“三次革命高潮”说(3)“四个阶梯”论二.中国近代史学习的基本问题1 .“近代”的内涵2 .中国近代史的上限与下限3 .中国近代社会性质4 .中国近代社会特点三.中国近代史的线索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思考题:1 .中国近代史的主线是什么?2 .中国近代史的热点问题有哪些?第二讲鸦片战争(7学时)[教学要求]了解掌握鸦片战争前清统治的危机和清政府的“闭关政策”,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大致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订立的不平等条约,沙俄掠夺中国东北领土的概况,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
一 .中国前现代社会基本概况1 .政治概况及特征2 .经济概况及特征3 .文化概况及特征二.鸦片战争前国际国内形势1 .国内:严重的王朝统治危机2 .国际: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的发展三.英国发起鸦片战争的原因L 16世纪以来英国对华贸易交往2 .鸦片贸易3 .英国发起鸦片战争的基本动因和直接原因四.鸦片战争的爆发及主要经过1 .鸦片战争的爆发2 .鸦片战争的三个阶段3 .鸦片战争的结果五.中英《南京条约》1 .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2 .中英《南京条约》的影响六.鸦片战争的评价与影响1 .主权的丧失2 .鸦片的大量泛滥3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解体4 .中国人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开始七.第二次鸦片战争1 .战争的起因和主要经过2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3 .辛酉政变八.鸦片战争后的“研究西方热”1 .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姚莹、徐继畲、梁廷(木材)2 .代表著作:《海国图志》、《康情纪行》、《瀛环志略》、《四洲志》3 .鸦片战争后的“研究西方热”的评价思考题:1 .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 .《南京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英文名称:Outline of Modern China History课程编号:030420031课程类型:通识必修课适用专业:全校本科各专业(2018级及之后各年级)开课学期:全学年学分学时:3/48(实践16,理论32)开课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先修课程:无后续课程:无二、课程教学目标目标1:通过实践教学帮助大学生提高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目标2:加深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领会,进一步了解国史﹑国情,目标3: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提高他们分析历史事件、评析历史人物的能力,目标4:进一步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
目标5:深刻领会“四个全面”、“四个自信”,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目标6:自觉承担时代赋予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使命。
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表三、课程基本要求基本要求:学生加深对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研究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掌握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与技能、调研报告撰写的基本方法;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
四、实践项目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注:以上六项社会实践教学,其中“红色家书”诵读活动为必修项目。
四、实践组织1.每学期各班视具体情况采用2个或多个项目进行,其中“红色家书”为必修课程。
2.“红色家书”诵读,按6-8人小组进行,分初赛与复赛,诵读时配以背景音乐,初赛时全体学生参与,选拔本班优秀组(每班1组),代表本班进入全校纲要课程社会实践汇报复赛活动,复赛在报告厅举行,请有关专家评分,分等级名次,并予以表彰。
3.组织方式。
除观看影视、专题报告会、红色家书外,其余项目一般由学生按班级分组进行,每组人数一般为6-8人,均需要撰写学习心得,并装订成册。
《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称:《中国近代史》2、课程类别:必修3、适用专业:历史学教育4、课程地位:专业主干课程5、总学时:546、总学分:37、先修课程:中国古代史二、课程目标通过中国近代史的学习,使学生能较系统地了解中国近代历史基础知识,认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增强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初步学会历史思维方法,能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以后教学工作或其他工作的实际问题。
三、课程内容第一章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8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清政府的禁烟运动;鸦片战争的经过;了解〈〈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掌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与清政府失败的原因。
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对中国社会的深远的影响,战后中国社会变化和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一、清朝统治的衰落二、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殖民扩张第二节反对英国侵略的战争一、鸦片泛滥和中国的禁烟二、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三、战争的三个阶段四、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订立第三节战后十年间的中国社会一、社会经济的变化二、思想与学风的转变。
第二章太平天国及第二次鸦片战争(9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太平天国起义、定都天京、北伐西征;掌握《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运用所学的知识,说明天京事变及其影响,《天朝田亩制度》的主要内容及评价,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
第一节太平天国起义一、洪秀全和金田起义二、定都南京和北伐、西征第二节太平天国的制度和政策一、《天朝田亩制度》二、各项制度和措施第三节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二、英法侵略战争的再起和《北京条约》第四节辛酉政变及其以后的政治格局一、辛酉政变二、变后的政治格局第五节太平天国后期及其失败一、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分裂二、《资政新篇》的提出三、太平天国的失败第三章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8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特征,无产阶级的产生及其特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2018修订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系、部:政治理论课部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教务部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本科教学系列教学大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2018年修订)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政治理论课部2019年3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编写时间:2007-9-5 主要内容:➢课程说明➢教学目的与要求➢课程内容概要➢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教学大纲➢参考资料➢实践教学课程说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宣传部和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等学校学生必修的基础教育课,该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从鸦片战争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期间的历史,如近代中国的演变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农民群众斗争和封建王朝的自救、资产阶级的改良与革命、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中国革命的探索、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开辟等等。
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规律的总结,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本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设,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年版)。
本课程3学分,48学时,包含36理论学时,12实践课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讲授19世纪中叶以来的近现代历史,了解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了解近代以来中国所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项历史任务;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的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内外环境,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历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涵盖了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历史事件和变革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通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本课程旨在通过系统性的教学,使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发展趋势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过程;2. 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和理论;3. 培养分析和评价中国近现代史的能力;4. 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和研究意识;三、教学内容1. 中国近代史的起源和背景:包括清朝的衰落和外国入侵;2. 辛亥革命及其对中国的影响;3. 中华民国的建立和国内政治的变化;4. 抗日战争和中国共产党的崛起;5. 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革命;6. 改革开放以及中国的经济改革;7. 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
四、教学方法1. 授课:教师通过讲授基本知识、阐述历史事件和发展趋势,引导学生理解历史的脉络和重要影响;2. 分组研究:学生分组研究某个特定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并提交研究报告;3. 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和表达能力。
五、评价方式1. 平时表现(20%):包括参与度、讨论质量和作业完成情况;2. 期中考试(30%):考察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 期末考试(50%):考察学生对整个近现代史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
六、教材和参考书目1. 主教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
2. 参考书目:-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百年史》;- 《近代中国外交史》。
七、教学进度安排本课程共分为15周,每周3个课时,按照以下进度进行教学:第1周:中国近代史的起源和背景;第2周:辛亥革命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第3周:建立中华民国和国内政治的变化;第4周:抗日战争和中国共产党的崛起;第5周: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革命;第6周:改革开放以及中国的经济改革;第7周: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第8周:复习;第9周:期中考试;第10周: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第11周:中国近现代史的理论和实践;第12周:中国近现代史的国际影响;第13周:中国近现代史的评价和展望;第14周:复习;第15周:期末考试。
近代史实践教学大纲(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发展脉络,掌握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思想。
(2)培养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有较深入的理解。
2.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运用历史资料分析、解读历史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国家、民族和历史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珍视和平、追求进步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近代史背景及特点(1)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和特点(2)世界近代史的发展背景及影响2. 近代中国的主要历史事件(1)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2)太平天国运动(3)洋务运动(4)戊戌变法(5)义和团运动(6)辛亥革命(7)五四运动(8)抗日战争(9)解放战争3. 近代中国的主要历史人物(1)林则徐、魏源、严复等思想家(2)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代表人物(3)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派代表人物(4)孙中山、宋教仁、黄兴等革命派代表人物(5)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4. 近代中国的思想文化(1)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的演变(2)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3)近代文学、艺术、哲学的兴起(4)新文化运动5. 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1)农业、手工业的变革(2)城市化的进程(3)教育、卫生、交通等领域的改革(4)社会风俗的变迁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使学生掌握近代史的基本知识、理论和观点。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围绕特定主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和表达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引导学生分析其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影响。
4. 角色扮演法: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5.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迹、博物馆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
四、实践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迹、博物馆,感受历史氛围,了解历史人物和事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版)教案
置业
观看电影:建党伟业阅读报纸:《新青年》
课
后
记
要
教务处制表
教师授课教案表
授课教师:第6次
授课日期
11月13日
授课班级
授课题目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目
的
要
求
1.了解国民党统治情况,认识中共进行土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
2.了解中共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及长征精神,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5.2.3.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教学方式:理论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教学、讨论启发。
重难
点点
中国革命战略的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的曲折过程及其原因。
布作
置业
分析: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
课
后
记
要
教务处制表
教师授课教案表
授课教师:第7次
授课日期
11月20日
授课班级
授课题目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4.2.3.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和意义
4.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4.3.1.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4.3.2.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
4.3.3.大革命中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探索
4.3.4.国民革命的失败及其评价
教学方式:理论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教学、讨论启发。
重难
点点
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置业
电影欣赏:建国大业
课
后
记
要
教务处制表
教师授课教案表
授课教师:第9次
授课日期
12月4日
授课班级
授课题目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理论教学进程表
周次
教学主题
教学 时长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方式
专题一:史观濡 2 介绍本课程总体内容、框架以及教学形式 课堂讲授
1 染与方法介绍
和评价方法、如何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的
理论与方法、搜集资料方法
作业安排
阅读参考 资料
专题一:史观濡 2 2
染与方法介绍
小组讨论选题
讨论
寻找选题
专题一:史观濡 2 3
染与方法介绍
小组讨论研究内容与框架
课程考核方式:开卷( √ ) 闭卷( ) 课程论文( ) 其它( )
使用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 年版)
教学参考资料:
1、《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 1991.6 第二版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 1993.10.
3、《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央文献室编 人民出版社 1981.6.
课程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本课程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 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促进学生掌握近现代中国共产党人和有代表性的志士仁人的进步理念,理解这些基本理念的形成背景 以及逻辑推演,了解这些基本理念在当今时代的展现以及缺失,进一步提升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分析当今社会现象的基本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本课程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思想理论和人物的分析,提高运用科学的 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合理分析社会发展的基 本要件,综合一定的逻辑分析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思想的启迪和思维的训练。
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旨在向学生讲授自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的中国历史,除让学生了解这段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外,还兼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知识,使其能够全方位、多层次地掌握中国近代历史的面貌。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解释历史问题;认清中国的国情及近代社会发展的规律;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重大的历史事件与重要的历史人物;领悟毛泽东同志关于“两个过程”和“帝国主义反对中国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的论断;掌握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和发展资本主义、实现中国近代化这一基本线索的主要内容及其两个方而的内在联系与不可分割性;注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将历史知识中的有益成分作为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镜鉴。
教学内容绪论(4学时)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的断限分期、基本线索、内容特点和目前的研究概况等基本问题,明确学习中国近代史的意义,增强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总体认识。
内容要点:一、中国近代社会的断限和社会属性1、断限:1840――1949年(1)上限:介绍史学争鸣国外学者的观点;国内学者的主要观点。
(2)下限2、社会属性“近代”的含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近代历史发展的特点1、变化非常剧烈2、变化非常复杂三、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和发展线索1、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2、发展线索四、学习中国近代史的现实意义五、中国近代史主要著作介绍第一讲近代史上帝国主义的侵华问题第一章几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第一节鸦片战争(6学时)教学目的:通过本节教学,要求学生掌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及其影响意义;林则徐禁烟抗英斗争和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这一基本问题。
内容要点: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1、战前中国的衰落: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外交全面落后。
2018年最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
XXXX学院学科教案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授课时间:2017-2018学年度第1学期授课班级:本科各班级授课教师:XXXX教务处制xxx学院学科教案教师姓名:XXX 授课班级:本科各班级一、考核办法 5分钟1.期末考试采取闭卷或开卷考试的形式。
2.缺勤三分之一者取消考试资格。
3.期末总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二、课程性质 20分钟它从历史教育的角度承载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
三、课程目的 35分钟1.育人: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独立而完善的人格。
2.资政: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教学内容 10分钟南京体育学院奥林匹克学院学科教案教师姓名:XXX 授课班级:本科各班级(南京体育学院奥林匹克学院学科教案教师姓名:XXX 授课班级:本科各班级南京体育学院奥林匹克学院学科教案教师姓名:XXX 授课班级:本科各班级南京体育学院奥林匹克学院学科教案教师姓名:XXX 授课班级:本科各班级南京体育学院奥林匹克学院学科教案教师姓名:授课班级:本科各班级南京体育学院奥林匹克学院学科教案教师姓名:授课班级:本科各班级南京体育学院奥林匹克学院学科教案教师姓名:授课班级:本科各班级南京体育学院奥林匹克学院学科教案教师姓名:授课班级:本科各班级南京体育学院奥林匹克学院学科教案教师姓名:授课班级:本科各班级南京体育学院奥林匹克学院学科教案教师姓名:授课班级:本科各班级南京体育学院奥林匹克学院学科教案教师姓名:授课班级:本科各班级南京体育学院奥林匹克学院学科教案教师姓名:授课班级:本科各班级南京体育学院奥林匹克学院学科教案教师姓名:授课班级:本科各班级南京体育学院奥林匹克学院学科教案教师姓名:授课班级:本科各班级南京体育学院奥林匹克学院学科教案教师姓名:授课班级:本科各班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0282003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程名称:中国近代史学时/学分:64/4英文名称:Modern Chinese history 考核方式:闭卷笔试、平时成绩选用教材:《中国近代史》(第4版)郑师渠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先修课程:中国古代史适用专业:历史学专业一、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实践练习,学生具备下列能力:1.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中国近代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把握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及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了解本学科的基本学术动态。
2.培养学生从事历史学学习和研究的基本技能,提高他们阅读专业文献的能力,使之能够基本掌握查阅文献资料,进行实地调查采访的方法,能够对历史问题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认识,能够初步掌握撰写史学论文的方法和技巧。
3.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判断,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熟悉课标和教育法规;熟悉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具备运用其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
教学学时分配教学环节(一)课堂教学:《中国近代史》的课程教学应侧重讲解中国近代史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其他具体细节辅导学生自学。
这样既可以减少课堂教学时间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每章讲授时,教师可根据情况介绍学术研究动态和重要的学术争鸣问题。
(二)课堂讨论:一是课前由任课老师布置讨论题目,提前让学生到图书馆和上网查资料,有所准备,可作全班讨论,也可先在小组讨论,推选出优秀者在全班发言。
二是就平时讲课过程中遇到的某些问题作随堂简短讨论。
(三)习题作业:每讲授完一章,都要布置一定数量的思考题,以巩固所学的内容。
(四)课外辅导:结合导师负责制,开读书报告会,针对学生的提问,进行答疑。
(五)考核方式:考试,平时30%,期末70%。
主要参考书目1.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下),人民出版社,1982。
2.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3.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4.李侃:《中国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5.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9、20),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二、教学基本内容导言1.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该内容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基本线索、内容特点和目前的研究概况等基本问题,明确学习中国近代史的意义,增强学生对中国近代史基本国情的总体认识。
2.教学重难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特点,中国近代历史的基本线索。
3.教学内容一、关于“中国近代”的概念二、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特点三、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和基本线索四、中国近代历史的研究状况五、主要参考书目第一章西方资本主义的东侵与中国的应对(支撑课程目标 1、2、4) 1.教学目标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掌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其性质;林则徐禁烟抗英斗争和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对资本主义的侵略本质有明确认识,对民族战争中抵抗派和投降派有爱憎分明的感情,同时,也使学生知道,从资本主义列强入侵的那一天起,中国人民就开始了反侵略的斗争。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能够全面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总结出这场战争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全面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中国历史转折点这一基本问题。
2.教学重点难点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评价清政府的“闭关政策”3.教学内容(1)清政府的禁烟运动;(2)鸦片战争;(3)战后的中国社会。
4.思考题(1)试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及中国战败的原因。
(2)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3)评述清政府的“闭关政策”。
5.参考书目(1)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0。
(2)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三联书社,1995。
(3)杨国桢:《林则徐传》,人民出版社,1981。
(4)姚薇元:《鸦片战争史实考》,人民出版社,1984.第二、三章太平天国及第二次鸦片战争(支撑课程目标1、2)1.教学目标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着重掌握洪秀全利用和改造西方基督教创立拜上帝会作为农民起义的工具;从1851年金田起义到1856年天京变乱前太平天国在军事上处于战略进攻的全盛时期,包括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北伐、西征等;天平天国的各项制度和政策,尤其是农民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曾国藩湘军的崛起和特点;天京变乱的原因及其后果;天平天国后期的军事、政治情况和特点;洪仁玕和《资政新篇》;天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及其经验教训;第二次鸦片战争和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等。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天平天国是单纯农民战争所能达到的最高峰,天国悲剧的阶级根源、思想根源和历史根源,并能深刻总结血的历史教训;农民英雄是反帝反封建的主力军,但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决定他们不可能创造一个真正的地上“天国”,正确理解农民阶级不可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破坏是中国革命屡次陷于失败境地的重要原因。
2.教学重点难点太平天国革命爆发的原因、曾国藩湘军的崛起及其特点、北伐的战略错误、《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其影响。
太平天国革命失败的原因。
拜上帝会与西方基督教的关系。
天平天国革命的历史地位。
3.教学内容(1)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发展;(2)太平天国的纲领和政策;(3)第二次鸦片战争;(4)咸同时期的朝局;(5)太平天国后期斗争及其失败;(6)太平天国时期各地民众的反清斗争。
4.思考题(1)分析太平天国革命爆发的原因(2)分析洪秀全革命思想形成及其特点(3)试析《天朝田亩制度》(4)评述“拜上帝教”的思想来源(5)天京变乱发生的原因及严重后果(6)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及其影响(7)试析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失败原因与历史作用(8)如何评价洪秀全和杨秀清(9)如何评价曾国藩5.参考书目(1)毛泽东:《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2)罗尔纲:《太平天国史稿》(上、中、下),中华书局。
(3)王庆成:《太平天国的历史和思想》,中华书局,1985。
(4)茅家琦等著:《太平天国兴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第四章 19世纪中期的思想与文化(支撑课程目标 1)1.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思潮与学术,经世思潮的兴起与发展,汉宋学的合流。
诗歌与散文中宋诗运动与桐城派古文的复兴,进步的文学潮流。
2.教学重点难点经世思潮的兴起与发展;汉宋学的合流;宋诗运动与桐城派古文的复兴。
3.教学内容(1)思潮与学术;(2)诗歌与散文。
4.思考题(1)简述十九世纪中期经世思潮的兴起和发展(2)简述清朝中后期汉宋学的合流5.参考书目(1)曾国潘《劝学篇示直隶士子》,《曾国潘全集诗文》,岳麓书社,1987。
(2)龚自珍:《书汤海秋诗集后》,《龚自珍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5。
第五章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支撑课程目标 1、2、3、4)1.教学目标了解洋务运动产生的背景和内容,并对其作用进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由于当时中国社会经济技术落后和清朝政治的腐败,致使洋务派及其活动存在许多局限性。
掌握洋务派和顽固派在学习西方问题上的冲突;掌握洋务运动兴起后中国社会思想领域发生的变化;掌握中国资产阶级两个组成部分的产生;洋务派和早期维新派的分歧。
2.教学重点难点洋务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洋务派举办洋务的目的和宗旨,以及洋务企业的性质和作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民族资产阶级的来源、内部结构、政治特点。
关于洋务运动的评价。
3.教学内容(1)清政府应付变局的抉择(2)洋务运动的展开(3)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4.思考题(1)分析洋务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2)洋务派民用企业的性质(3)试析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的条件及其特点(4)早期维新派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5)评价洋务运动(6)如何评价李鸿章5.参考书目(1)苑书义:《李鸿章传》,人民出版社。
(2)中国史学会编:《洋务运动》,神州国光社。
(3)罗尔纲:《晚晴兵志》,中华书局。
第六章民族危机的加剧(支撑课程目标 1、2)1.教学目标了解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探讨它们对中国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当时中国经济落后和清朝的政治腐败,是导致对外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
使学生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2.教学重点难点十九世纪后半期中国边疆地区出现新危机的历史背景;《烟台条约》及影响;俄、英对新疆的侵略及左宗棠收付新疆;李鸿章“主和”动机的探讨。
3.教学内容(1)中国边疆危机(2)中法战争(3)中日战争4.思考题(1)十九世纪后半期中国边疆危机出现的原因(2)中法、中日战争清朝失败的原因(3)左宗棠、冯子材的评价(4)《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5.参考书目(1)曾纪泽:《曾纪泽遗集》,岳麓书社。
(2)中国史学会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中华书局。
(3)中国史学会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神州国光社。
(4)戚其章:《中日战争史》,人民出版社。
第七章民族救亡运动的高涨戊戌变法与义和团运动(支撑课程目标1、2、4)1.教学目标了解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探讨它们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维新派和义和团的历史意义与局限,当时中国政治、经济落后和清朝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
2.教学重点难点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影响;康梁维新派的阶级属性与变法主张;戊戌变法的意义及失败原因;义和团的局限性;《辛丑条约》的影响。
3.教学内容(1)列强瓜分中国(2)维新派救国新取向(3)戊戌变法与政变(4)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5)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4.思考题(1)美国门户开放政策(2)维新派主要代表人物、阶级基础、变法理论与维新运动的主要内容(3)戊戌变法的内容、意义及失败原因(4)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组织口号及其影响(5)八国联军是哪八国;《辛丑条约》的内容与影响(6)如何评价康有为与梁启超5.参考书目(1)茅海建:《戊戌变法的另面》,上海古籍出版社。
(2)刘高:《北京戊戌变法史》,北京燕山出版社。
(3)廖一中:《义和团运动史》,人民出版社。
(4)康有为:《康有为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5)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
第八章 19世纪后期的思想与文化(支撑课程目标 1)1.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19世纪后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变化,即维新派进化观、诗歌改革与近代科技引进。
2.教学重点难点维新派进化观与达尔文进化论;诗歌改革的目的;西方近代科技传入。
3.教学内容(1)维新派进化观(2)诗界革命(3)西方近代科技引进4.思考题(1)维新派进化观的思想来源(2)传播近代西方科技的代表人物5.参考书目(1)严复:《严复集》,中华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