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短语和句子)【圣才出品】
王力《古代汉语》教材精讲和考研真题解析(1-4章)【圣才出品】
王力《古代汉语》教材精讲和考研真题解析(1-4章)【圣才出品】第1章古汉语通论(1~4)一、怎样查字典辞书(一)字典辞书的编排和注音1.编排方式汉字有形有音有义,编排时可按形,也可按音或义。
我国现存最早的字典辞书《尔雅》是按意义编排。
如《释诂》:“赉、贡、锡、畀、予、贶,赐也。
”“如、适、之、嫁、徂、逝,往也。
”这两条,就是把一组词义词编排在一起,但按意义编排查阅起来很不方便,后代很少再使用,而多按形或音来编排。
(1)按形编排主要有按部首和四角号码两种方式①部首编排法按部首编排即把所收录的字分属若干部首之中,按笔画多少的先后顺序排行,同一部首的字都归入该部之下,以每字笔画的多少为序。
如“亻”为两画,“彳”部必在“亻”部之后;同一部的字也按笔画多少为序,如九画的“待”排在八画的“往”之后。
最早创立部首编排法的是许慎,他编写的《说文解字》把汉字分为540个部首,其后的字典辞书分部不一样。
如《康熙字典》分214部,新《辞海》250部,《汉语大字典》200部,《现代汉语词典》189部。
分部不同,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字典辞书里也可能属不同的部首。
②四角号码编排法按四角号码也是按形编排。
这种编排法是根据方块汉字的特点,每个汉字取四个角的形状,分为十种形式,分别用0至9十个阿拉伯字代表。
其口诀为:横一竖二三点捺,叉四插五方框六,七角八八九是小,点下有横变零头。
意为,这个角如果是一横就取1,竖就取2,交叉就取4,方框就取6等等,如“颃”字为0128。
这种编排法曾使用一时,但现在很少有人在使用。
(2)按音序编排音有古音今音,古音可按声母编排,也可按韵编排,今音有按注音字母编排,也有按拼音字母编排。
民国以前按音序排列的字典辞书多是按平上去入四声和平水韵一百零六韵分列,如《佩文韵府》、《经籍纂诂》等。
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之前,有的字典辞书按注音字母勹夂冂匚等的顺序排列,如《国语词典》、《词诠》等。
当代编写的按音序排列的字典辞书则多按汉语拼音方案字母顺序排列,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简明古汉语字典》等。
王宁古代汉语考研题库
王宁古代汉语考研题库王宁教授是中国著名的古代汉语学者,其研究领域广泛,包括古代汉语语法、词汇学等。
以下是根据王宁教授的研究方向,为考研学生准备的古代汉语题库内容:# 一、古代汉语语法题库1. 名词解释题:- 请解释“偏正结构”在古代汉语中的含义及其应用。
- 解释“使动用法”在古代汉语中的特点和例句。
2. 选择题:-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意动用法”的是哪一个?A.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 孟子曰:“仁者见之谓之仁。
”C. 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3. 简答题:- 简述古代汉语中“谓语前置”的语法现象及其原因。
4. 翻译题:- 将下列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其中的特殊语法现象:“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 二、古代汉语词汇题库1. 名词解释题:- 解释“之”在古代汉语中的多种用法及其意义。
2. 选择题:- 下列哪个词在古代汉语中表示“但是”?A. 然而B. 虽然C. 既而3. 填空题:- 请在下列句子中填入合适的古代汉语词汇:“________,温故而知新。
”4. 解释题:- 解释“不亦说乎”中的“说”字在古代汉语中的含义。
# 三、古代汉语句式题库1. 名词解释题:- 请解释“宾语前置”句式在古代汉语中的特点。
2. 分析题:- 分析下列句子的句式结构,并指出其特殊之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 改错题:- 下列句子中存在句式使用不当,请指出并改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 综合应用题:- 根据所学知识,构造一个“被动句”的例子,并解释其结构。
# 结语通过以上题库的练习,考研学生可以加深对古代汉语语法、词汇和句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希望每位学生都能够在考研的道路上取得优异的成绩。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示例,实际的题库内容应根据王宁教授的研究成果和教学大纲进行编制。
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4~7章【圣才出品】
第4章古代汉语的词际关系4.1 复习笔记语言中的众多语词是彼此相关、互相制约的。
在词汇系统中,词和词之间的关系称为词际关系,其中在音与义上可以发生三种关系。
第一种,音同而义不相关;第二种义近而音相距很远;第三种,音相近,义相通。
具有第一种关系的是同音词,具有第二种关系的是同义词,而具有第三种关系的,是同源词。
与意义相关的词际关系主要是后两种,也是本章的学习重点。
一、古代汉语词的同义关系(一)同义词的定义1.同义关系群在文言文中,每个词都有数量不同的同义词,组成复杂的同义关系群;以“一”字为例,它的同义关系也是多方面的:(1)在数量这个意义上,它与“独”“特”“单”“孤”等词同义。
(2)在次第这个意义上,它与“初”“始”“太”“元”“端”“起”等词同义。
(3)在“专一”这个意义上,它与“专”同义。
(4)在“总括”这个意义上,它与“总”“统”“凡”“概”等词同义。
(5)在“整体”这个意义上,它与“满”“全”“皆”等词同义。
2.单音词的翻译问题(1)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单音词比双音词的义项更多、指向更广,所以,文言中的同义关系比现代汉语还要复杂,每个词的同义词,都要比相应的现代汉语词略多一些。
(2)文言词的同义关系,不仅直接涉及修辞、造词问题,而且直接涉及对文意、注释材料的理解,以及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的准确程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3.同义词的定义在一定条件下意义相同而语音不相关的词,互为同义词。
这个定义包含三个要点:(1)词的同义是有条件的,没有绝对的、全面的同义词,只有在某个意义上、某种语言环境下的同义词①同义词的同是就义项而言,指相关词的一个或几个义项相同,而不可能是全部义项一一相同。
②同义词不仅有义项和语言环境的条件,还有历史的条件:a.本来不是同义词的,后来可能发展为同义词。
b.起初是同义词的,后来也可能变得不同义了。
c.只有个别贯穿时间很长、历史时期可以不计的同义词。
(2)同义词的语音不相关语音相关、具备音近义通条件的,是同源词,不包括在严格的同义词范围内;同源词之间有历史的渊源关系,它们都是由一个根词直接或间接派生出来的,而同义词是意义的偶然相同,两者属于本质不同的现象。
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古书阅读常识)【圣才出品】
第11章古书阅读常识11.1 复习笔记一、古书的特殊表达方式古书特殊的表达方式有以下几种:(一)对文1.定义对文是指在行文中,两个语词或两个语句相互对应,构成对应关系的两个语词,在意义上可以相反,也可以相同或相近。
如:《孟子·离娄上》:“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
”这一例中语词两两对应,即“高”与“下”对应,“丘陵”与“川泽”对应;这种对应,表达了“丘陵”地势高、“川泽”地势低的意思,并显示出丘与陵、川与泽有近义关系;语词的对应还告诉我们,先秦时代以“高下”表述高与低的对应。
这些“相对为文”的语词词义,一些至今仍然不难理解,如“贱”与“贵”,“少”与“长”等;但另一些则要追溯到它们使用的时代进行分析,才易于理解。
2.作用“相对为文”是古代书面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表达形式,其范围较对偶要宽泛;可以利用对文理解和辨析词义、分析句子结构,也可利用对文解决一些古书的校勘问题。
(二)连文1.定义“连文”是指在行文中,具有同义关系的两个语词往往连接起来使用。
古人行文注意语句的整齐、节奏的和谐,为了这种表达的需要,往往不避重复,增加必要的词语。
在先秦两汉文献中,语词同义连用的情况很普遍的。
如:《论语·颜渊》:“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
”“浸润”同义连文,是单音词“浸”与“润”连用,这两个词都含有“渍”的意义,因而构成同义关系。
同义连文有补足语义、增强表达效果的作用;连文有两单音词的连用,及三个以至四个同义词的连用;较早注意到这种语言现象的是顾炎武,他在《日知录》卷二十四“重言”中提到这一现象,“重言”即连文现象。
2.连文的判断应注意几个问题(1)连用的两个词语在意义上通常存在可解释关系。
(2)“同义”是就某一语言环境而言的,脱离了具体的语言环境,曾经同义连文使用的词语未必同义。
(3)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人们习惯以字为单位去理解意义,容易把同义连文强行分开理解而造成讹误。
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短语和句子)【圣才出品】
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短语和句子)【圣才出品】第9章短语和句子9.1 复习笔记一、短语(一)偏正短语偏正短语主要包括定中短语和状中短语;定中短语是中心词在后的体词性短语,其前部分称为定语,其后部分称为中心语;状中短语最常见的形式是状语直接用在中心语之前。
1.类定语(1)内涵类定语,是指在表示定中关系的偏正短语中,定语表示的是物类的整体,而中心语表示的是部分。
例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韩愈《杂说》)“者”字词组:“千里者”是中心语,“马”是定语。
意思是“马当中日行千里的马”。
作为定语的“马”是一个总类,“千里者”是其中具有某一特征的部分。
(2)与后置定语的区别类定语是指在一个整体范围中寻求具有某种特征的人或事物,强调在一定范围中寻求;如果理解为定语后置,就没有范围可循。
例如: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人”是定语,“可使报秦者”是中心语;意思是在所有赵国人中可以向秦国回复的人。
2.名词作状语名词充当状语,修辞色彩强烈,从语义上看,常见的具体作用有:(1)表示动作进行的状态作状语的普通名词以它所代表的事物的某种状态或动作特征,去描绘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多带有比喻的意义,含有“像……一样”或“跟……似的”的意义。
例如:豕人立而啼。
(《左传·庄公八年》)(2)表示对待动作对象的态度用对待作状语的普通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的态度,来对待处置谓语动词后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有“当作……那样”“用待……的态度”或“像待……似的”的意思,同样含有比喻的修辞意味。
例如:①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
(《孟子·万章下》)②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荀子·天论》)(3)表示动作发生或进行的处所方位有“在……”或“向……”的意思。
例如:①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
(《史记·留侯世家》)②独奈何廷辱张廷尉,使跪结袜?(《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4)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例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王宁《古代汉语》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目录分析
1.1复习笔记
1.2典型题(含 考研真题)详 解
2.1复习笔记
2.2典型题(含 考研真题)详 解
3.1复习笔记
3.2典型题(含 考研真题)详 解
4.1复习笔记
4.2典型题(含 考研真题)详 解
5.1复习笔记
5.2典型题(含 考研真题)详 解
6.1复习笔记
6.2典型题(含 考研真题)详 解
王宁《古代汉语》笔记和典型题(含 考研真题)详解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教材
汉字
笔记
名校
构形
复习
分析
真题
古代汉语
真题 复习
古代汉语
王宁
笔记
词义
典型
演变
真题
形体
内容摘要
王宁所著的《古代汉语》是我国高校采用较多的古代汉语权威教材。为了帮助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 参考书目为王宁《古代汉语》的考生复习专业课,我们根据该教材主要内容和名校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精心编写 了配套复习辅导用书。本书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每章的复习笔记以王宁《古 代汉语》教材为主,结合国内其他著名的古代汉语著作,整理各章的重难点,浓缩了经典教材的知识精华。2.精 选历年真题,补充典型习题。为了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本书精选了部分名校近年古代汉语考研真题及相关 习题并提供答案或详解。所选真题和习题基本体现了各个章节的考点和难点,有利于考生巩固知识点,提高应试 能力。
秦代小篆属于古文字的下限,包括殷商甲骨文、两周金文、战国文字以及秦代小篆。
古代汉语(王宁)
古代汉语主讲:王宁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导言:古代汉语概说一、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族人所使用的语言也就是1911年以前中国人所使用的汉语。
因为口头语言无法超越时空的限制,所以,古代汉语只能是被记录下来的书面语,也就是古代文献语言。
•古代汉语有两个系统:一是文言,即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来历代作者仿古作品中所使用的语言;一是古白话,即自魏晋以来逐渐形成的口语实录,这种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与现代汉语接近。
教学中的古代汉语指文言。
•古代汉语(文言)是一种历史语言,在各个方面与现代汉语都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但是,它与现代汉语有源与流的关係,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发展演变来的,因此,现代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等诸方面,都与古代汉语有密切的关联。
二、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岩邑也。
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
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
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至于廪延。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
公闻其期曰:“可矣。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
段入于鄢,公伐诸鄢。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
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3章【圣才出品】
第1章汉字形体演变与构形分析1.1 复习笔记汉字是表意文字,它的形体结构与汉语早期词汇的意义有密切的关系。
中国传统语言学解读古代文献的基本方法是形、音、义相结合,也就是通过对汉字的形体分析来了解词的意义;学习古代汉语需要追溯能够显示汉字构造意图的早期形体。
因此,首先要了解关于汉字的发展历史和分析方法。
一、汉字形体的演变(一)文字1.文字的定义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体系。
2.文字的分类根据记录语言的不同方法,可以将世界上的文字划分为两大类型: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
(1)表意文字主要是用形体显示语义信息。
(2)表音文字用形体显示语音信息。
3.汉字(1)汉字的定义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2)汉字的作用由于汉字最适合汉语的特点,又与本民族的文化特质及民族心理、习惯以至思维方式一致,所以当世界其他民族的表意文字消亡之后,唯有汉字依旧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毫不间断地持续发展和完善,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3)汉字演变①汉字三要素汉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因而汉字的发展变化也表现在字形、字音和字义三个方面。
这三者各自有其相对独立的变化规律,但又彼此关联。
字形是字义和字音赖以寄存的躯壳,要了解不同时代(特别是上古)汉字的音与义,就离不开对汉字形体的分析;要想全面、历史地掌握汉字,首先要对汉字形体的演变有明确的了解。
②汉字的形体汉字的形体是其构形、笔道形态和书写体势三个方面的综合体现:a.演变,就是演化和变革。
b.演化,是指汉字形体的细微渐变,是量的积累。
c.变革,是演化的阶段性总结,是汉字形体的部分质变。
(二)汉字字体的演进1.按以往的习惯划分汉字的形体演变可划分为两大阶段,古文字阶段和今文字阶段:(1)古文字阶段秦代小篆属于古文字的下限,包括殷商甲骨文、两周金文、战国文字以及秦代小篆。
(2)今文字阶段汉代隶书属于今文字的上限,包括汉隶至今的文字。
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古代汉语的词际关系)【圣才出品】
第4章古代汉语的词际关系4.1 复习笔记语言中的众多语词是彼此相关、互相制约的。
在词汇系统中,词和词之间的关系称为词际关系,其中在音与义上可以发生三种关系。
第一种,音同而义不相关;第二种义近而音相距很远;第三种,音相近,义相通。
具有第一种关系的是同音词,具有第二种关系的是同义词,而具有第三种关系的,是同源词。
与意义相关的词际关系主要是后两种,也是本章的学习重点。
一、古代汉语词的同义关系(一)同义词的定义1.同义关系群在文言文中,每个词都有数量不同的同义词,组成复杂的同义关系群;以“一”字为例,它的同义关系也是多方面的:(1)在数量这个意义上,它与“独”“特”“单”“孤”等词同义。
(2)在次第这个意义上,它与“初”“始”“太”“元”“端”“起”等词同义。
(3)在“专一”这个意义上,它与“专”同义。
(4)在“总括”这个意义上,它与“总”“统”“凡”“概”等词同义。
(5)在“整体”这个意义上,它与“满”“全”“皆”等词同义。
2.单音词的翻译问题(1)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单音词比双音词的义项更多、指向更广,所以,文言中的同义关系比现代汉语还要复杂,每个词的同义词,都要比相应的现代汉语词略多一些。
(2)文言词的同义关系,不仅直接涉及修辞、造词问题,而且直接涉及对文意、注释材料的理解,以及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的准确程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3.同义词的定义在一定条件下意义相同而语音不相关的词,互为同义词。
这个定义包含三个要点:(1)词的同义是有条件的,没有绝对的、全面的同义词,只有在某个意义上、某种语言环境下的同义词①同义词的同是就义项而言,指相关词的一个或几个义项相同,而不可能是全部义项一一相同。
②同义词不仅有义项和语言环境的条件,还有历史的条件:a.本来不是同义词的,后来可能发展为同义词。
b.起初是同义词的,后来也可能变得不同义了。
c.只有个别贯穿时间很长、历史时期可以不计的同义词。
(2)同义词的语音不相关语音相关、具备音近义通条件的,是同源词,不包括在严格的同义词范围内;同源词之间有历史的渊源关系,它们都是由一个根词直接或间接派生出来的,而同义词是意义的偶然相同,两者属于本质不同的现象。
王力《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4-7章)【圣才出品】
第4章古汉语通论(11~12)4.1复习笔记十一、词类的活用(一)概述在古代汉语里,某词属于某一词类还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中的职务也有一定的分工。
词类活用即词类的灵活运用,是词类在句子中的临时“职务”。
词类活用是跟词类的基本用法相对而言的,词类的基本用法即词类在句子中的比较固定的“职务”。
古代汉语中名词经常用做主语、宾语、定语;动词主要作谓语,带宾语时动词和后面宾语的关系主要是支配和被支配关系;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
名词、动词和形容虽然都可以作谓语,但名词是用在判断句中,动词是用在叙述句中,形容词是用在描写句中。
总之,与现代汉语一样,古代汉语不同的词类是有着不同分工的,都有看各自的基本用法,有着比较固定的职务。
但是,语言的使用有时可以打破常规,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有时在句子可以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语法功能。
这种情况,古今汉语都有,请看现代汉语的例句。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发生在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三类词上,活用情况又可以分为一般活用和特殊活用两种,特殊活用包括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另外,还有一种名词作状语有点接近词类活用的性质(现代汉语中除方位名词外,其他名词一般不能作状语),所以也把它附在这里一起讲(有人把这种情况称作“副词作状语”)。
这样,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主要情况如下:名词作动词动词作名词一般活用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古代汉语词类活用使动形容词使动特殊用法名词使动动词使动意动形容词意动名词意动(附——名词、动词作状语)1.词类的一般活用词类的一般活用是跟词类的特殊活用相对而言的,前者只是临时改变了词性,后者是改变了基本语法功能,或者既改变了词性,也改变了基本语法功能。
词类的一般活用主要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或动词。
(1)名词活用为动词这种情况在一般活用中最为常见,不但普通名词可以活用为动词,方位名词也可以活用为动词。
例如:①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郑伯克段于鄢》②虞不腊矣。
王宁《古代汉语》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模拟试题】【圣才出品】
第一部分名校考研真题一、填空题1.甲骨文是通行于________、________的文字。
【答案】殷商时代、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解析】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成型文字,指通行于殷商时代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因为主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所以称为甲骨文。
2.我国的第一部字典是________,这部字典把汉字分为__部,结构分析基本上是以________字体为依据。
【答案】《说文解字》;540;小篆【解析】我国的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是《说文解字》,作者是东汉许慎。
这部书是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收字9353个,将其归入540部首,另有重文1163个。
每个字都是先列小篆,然后进行解说,先释字义,后说形体结构。
3.古汉字演变为现代汉字的转折点是________。
【答案】秦隶【解析】秦隶又叫古隶,是秦代运用的隶书。
秦代篆、隶并用,小篆是官方运用的标准字体,用于比较隆重的场合;秦隶是下级人员用于日常书写的辅助性字体。
秦隶是从具备象形特点的古文字演变为不象形的今文字的转折点,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______是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来表示某个词的造字法。
【答案】指事【解析】指事就是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来表示字义的造字法。
用这种方法造的字就是指事字。
5.明确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是明代的________。
【答案】陈第【解析】陈第著有《毛诗古音考》等,开中国古音韵学研究之先河。
他反对朱熹的叶韵说,认为《诗经》《楚辞》反映的是古音,不能以唐宋今音为标准随音改读来求韵脚的谐合。
他明确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观点。
他考证古音,以《诗经》《楚辞》韵例作为本证,以周秦汉魏韵文、谐声、读若、直音、异文、又读等材料作为旁证,二者交相考辨,证实古音本读。
条分缕析,主次分明。
他还对《诗经》韵例做了分析,指出《说文》谐声与《诗经》韵的统一关系。
陈氏彻底扫清了叶音说的谬误,对清代古音学家有巨大影响。
王宁《古代汉语》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章节题库第1章汉字形体演变与构形分析一、填空题1.从造字法看,“灭”是______字。
[北京大学2010研]【答案】会意【解析】“灭”为会意字,从“一”从“火”,“一”表示覆压火上。
2.“恭”字的形旁是______。
[北京大学2010研]【答案】心【解析】“恭”从心共声,只是“心”字变了形。
3.古汉字演变为现代汉字的转折点是______。
[北京大学2010研]【答案】秦隶【解析】秦隶又称古隶,是秦代运用的隶书。
秦代篆、隶并用,小篆是官方运用的标准字体,用于比较隆重的场合;秦隶是下级人员用于日常书写的辅助性字体。
秦隶是从具备象形特点的古文字演变为不象形的今文字的转折点,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利”的形旁是______。
[北京大学2010研]【答案】从刀从禾【解析】“利”是会意字,从刀,从禾,表示以刀断禾的意思。
5.“龙”的繁体字是______。
[北京大学2010研]【答案】龍6.汉字有四种主要的造字方法,分别是象形、________会意和形声。
[北京大学2011研]【答案】指事【解析】“六书”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实际上只有前四种是造字法,后两种是用字法。
7.“颖”字的形旁是____________。
[北京大学2011研]【答案】禾【解析】形声字表示字的意类部分,叫形旁;记录读音的部分,叫声旁。
颖,从禾顷声,禾苗露出土地。
8.兴于汉末、盛行于魏晋的字体是____________。
[北京大学2011研]【答案】楷书【解析】汉字在历史上出现过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五种正式字体以及草书、行书等辅助字体。
①甲骨文:殷商时期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②金文:通行于西周青铜器上的文字。
③篆书:包括大篆和小篆,大篆指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文字,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官方运用的标准字体。
④隶书:包括秦隶、汉隶,秦隶是秦代产生的隶书,汉隶是汉代通行的字体。
⑤楷书:兴于汉末,盛行于魏晋,沿用至今。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古汉语通论21~22)【圣才出品】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第9章古汉语通论(21~22)9.1复习笔记二十一、古代文化常识(三)——姓名,礼俗,宗法(一)姓名1.“姓”和“氏”的定义上古有姓有氏。
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
不少古姓如姜姬姚嬴姒等都加女旁,这暗示先民曾经经历过母权社会。
后来由於子孙繁衍,一族分为若干分支散居各地,每支有一个特殊的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
《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可见姓和氏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2.上古时期“姓”、“氏”的作用周代的姓氏制度和封建制度、宗法制度有密切联系。
贵族有姓氏,一般平民没有姓氏。
贵族中女子称姓,男子称氏,这是因为氏是用来“明贵贱”的,姓是用来“别婚姻”的,二者的作用不同。
3.上古“姓”如何产生周王室及其同姓封国如鲁晋郑卫虞虢吴燕等国都是姬姓;异姓封国如齐是姜姓,秦是嬴姓,楚是芈(mǐ)姓,宋是子姓,越是姒姓,等等。
(1)上古同姓不婚,贵族妇女的姓比名更为重要,待嫁的女子如果要加以区别,则在姓上冠以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
例如:孟.姜伯.姬仲.子叔.姬季.芈(2)女子出嫁以后如果要加以区别,就采用下列几种方法①在姓上冠以所自出的国名或氏。
例如:齐.姜晋.姬秦.嬴陈.妫国.姜(国,氏。
)②嫁给别国的国君,在姓上冠以配偶受封的国名。
例如:秦.姬芮.姜息.妫江.芈③嫁给别国的卿大夫,在姓上冠以配偶的氏或邑名。
例如:赵.姬(赵衰妻)孔.姬(孔圉妻)秦.姬(秦遄妻)棠.姜(棠公妻;棠,邑名。
)④死后在姓上冠以配偶或本人的谥号。
例如:武.姜(郑武公妻)昭.姬(齐昭公妻)共.姬(宋共公妻)敬.嬴(鲁文公妃)文.姜(鲁桓公妻)齐.归(鲁昭公母)4.上古“氏”的确定氏的情况比较复杂。
(1)诸侯诸侯以受封的国名为氏(此从旧说。
顾炎武《亭林文集》卷一《原姓》篇认为国君无氏,不称氏,称国)。
例如:郑.捷(郑文公)蔡.甲午(蔡庄公)齐.环(齐灵公)宋.王臣(宋成公)(2)卿大夫及其后裔①以受封的邑名为氏。
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汉字的使用与词义探求)【圣才出品】
第2章汉字的使用与词义探求2.1 复习笔记汉字是因义构形的表意文字,这就使汉字与它所记录的词义直接发生联系。
早期汉字是形义统一的,汉字的字形可以直接用它的意义来解释,单音词的词义也可以通过记录它的字形来探求。
但是,汉字后来的演变对原初的构形既有传承,又有变异。
一、因形求义在探求古代汉语的词义时,可以通过分析汉字的字形结构找到本义,通过本义解读文献,或以本义为核心,探求引申义;形义已经脱节的字必须恢复到能够体现造意的字形;假借字必须追溯本字,通过字形的结构分析,探求词的本义,即“因形求义”。
(一)因形求义的条件因形求义需要具备的条件主要有三个:1.只有保持构造意图的字形才能用来探求词义(1)早期汉字还保留着汉字的构造意图,形义统一,可以直接根据字形来探求词义;例如:豆,甲骨文作,是象形字,本义是盛放肉类等的食器,形状像高脚盘。
(2)今文字阶段汉字经过隶变,书写单位演变成笔画,汉字的形体发生变化,大部分汉字的演变是有规律的。
因此,大多数字形仍然保留构形理据,只是理据的显现方式发生了变化。
例如:见,甲骨文作,从“人”从“目”,会“看见”之意。
小篆作,楷书作“见”。
在隶变过程中,眼睛之形演变为“目”,人形演变为“儿”,是规律性演变,构造意图保留。
2.只有本义才能通过分析字形而求得(1)汉语的词汇绝大多数是多义的,其中有本义,有引申义;因形求义的“义”是指“本义”。
(2)本义是与字形相贴切的、可以用文献来证实的词的义项。
例如:“木”的金文字形作,上象枝,中象干,下象根,其本义是树木。
(3)词在应用过程中,会从本义出发,沿着本义的特点决定的方向,按照民族心理和习惯,不断发展出新的引申义。
例如:人们一般认为树木的知觉比较迟钝,因此“木”由“树木”义发展出“麻木”义。
(4)本义与字形的关系最为密切,只有本义才能通过分析字形求得,如果用引申义,特别是远引申义来联系字形,容易产生牵强附会的弊病。
(5)本义是众多引申义产生的起点,通过本义过渡,可以把引申义和字形关联起来。
王宁《古代汉语》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圣才电子书 王宁《古代汉语》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一、指出下列汉字的古文字属于“六书”中的哪一类(每字1分,共10分。
只要指出六书中哪一类即可,分析字形不计分)例:解-----会意(从刀,判牛角)。
1.來答:象形。
2.本答:指事(从木,一在其下,表示树根)。
3.語答:形声。
从言,吾声。
4.寇答:会意。
从宀(mián)从元(人),从攴(pū)。
5.自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圣才电子书答:象形。
小篆字形。
象鼻形。
6.及答:会意。
从又从人。
7.責答:形声。
从貝朿聲。
8.徒答:形声。
从辵土声。
9.鴻答:形声。
从鸟江声。
10.淼答:会意。
从三水。
又作“渺”。
二、名词解释(每题2.5分,共20分)1.读为答:读为是古书注解中的一种标识通假字的术语。
它和“读曰”一样,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如:《诗经·卫风·虻》:“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郑笺:“泮读为畔。
”“泮”是假借字,“畔”是本字。
2.曰、为、谓之答:曰、为、谓之都是古书注解的术语。
使用这几个术语时,被释的词总是放在“曰”“为”“谓之”的后面。
这几个术语的作用相同,它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
如《尔雅·释天》:“榖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
”3.反切答:反切是指中国传统注音法中用两个汉字合起来为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
有时单称反或切。
用反切注音时,被注音字称为被反切字,简称被切字。
反切的基本原则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包括介音)和声调相同,上下拼合就是被切字的读音。
如“坛,徒干切。
”4.正义答:正义是指为经书的传注作官方的注释,在唐代便称为正义。
如孔颖达等人受唐太宗之命为五经作新注,合称为《五经正义》。
分別为:《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
5.偏义复词答:偏义复词是指在一个复音词中,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但整个复音词的意思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的词。
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虚 词)【圣才出品】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⑤吕后真而主矣。(《史记·留侯世家》) ⑥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汉书·陈胜项籍传》) 其中“女(汝)”“尔”“若”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而”“乃”一般多作定语。 (3)第三人称代词 有“其”“厥”“之”等; ①“其”,主要充当定语;用法: a.充当定语;例如: 民未知义,未安其居。(《左传·僖公二十七年》) b.充当主谓词组或分句的主语;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例如: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大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史 记·项羽本纪》) ②“厥”,充当定语;例如: 亦悔于厥心,用集我文公,是穆之成也。(《左传·成公十三年》) ③“之”和“其”; a.在上古汉语里,“其”不用于宾语,充当宾语的第三人称代词是“之”;例如: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史记·管晏列传》) b.充当双宾语中的近宾语和充当兼语式中的兼语,也是“之”的语法功能,这种功能 和“之”充当宾语的功能是相通的;例如: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左传·隐公元年》) c.“之”和“其”都不是典型的第三人称代词,这主要是因为它们的语法功能并不完 备,除了能分别充当宾语定语外,在上古它们都不能充当单句的主语;此外,说它们并不是 完备的第三人称代词,还由于下面两种情况:
(四)连词 1.定义 连词:在词、词组、分句、句、句群之间起连接作用,表示它们之间的语法关系或逻辑 关系的一类虚词。
2.连词和介词区别
3 / 68
圣才电子书
不同之处在于: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1)介词能带宾语,组成介宾结构,充当句子的状语或补语;
(2)连词不能带宾语,而只是在词、词组、句子之间起到连接作用。
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音韵学的应用)【圣才出品】
第6章音韵学的应用6.1 复习笔记一、上古音与字词关系的探求(一)探求字词同源1.同源词的形成所有的词都是以具体的语义作为它的内容,以规定的语音作为它的外在形式,这就产生了语音和语义的结合问题;现代语言理论认为,人类语言产生之初,一个词的语义和语音没有必然联系,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示什么样的语义内容纯粹是偶然的,这一理论无疑也适用于汉语;在语言的基本词汇初步形成以后,陆续创造的新词就往往与旧词发生了联系,这种联系表现为声音和意义两方面都与旧词相通,语言学称这种关系的词为同源词;旧词为根词,新词为派生词;章炳麟称这种现象为孳乳变易。
2.确定同源词的首要条件确定同源词的首要条件之一是找到两个(或几个)词之间的声音联系,这里的声音不是指今天的汉语普通话读音,而是指产生新词时代的读音。
考求《说文》所收录的字词的同源关系,通常都以上古音系作为语音基础;例如:逑-仇(1)《诗经·周南·关雎》:“君子好逑。
”毛传:“逑,匹也。
”(2)《诗经·秦风·无衣》:“与子同仇。
”毛传:“仇,匹也。
”(3)《说文·人部》:“仇,譬也。
”《说文·走部》:“逑,又曰怨匹曰逑。
”(4)逑、仇都训“匹”,意义相同,逑、仇二字古音都是幽部群母,据此可知逑、仇为同源词。
(二)确定用字通假1.本字不用,而用音同音近字替代的现象,在古书中屡见不鲜;掌握上古音知识,就可以结合对词义的分析,确定文中所用的字是本字还是通假字。
2.在一般情况下,通假字的形义与本字的形义没有关系,只存在声音上的相同或相近;例如:衣-殷(1)《礼记·中庸》:“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
”郑玄注:“衣读如殷,声之误也。
齐人言殷声如衣。
”(2)《尚书·康诰》:“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诞受厥命。
”“壹戎衣”即“殪戎殷”,用兵伐殷的意思。
(3)衣、殷同属上古影母,衣在微部,殷在文部,有对转关系;据此可知“衣”是“殷”的通假字。
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音韵学基本知识)【圣才出品】
第5章音韵学基本知识5.1 复习笔记一、中古音的声、韵、调(一)声1.名称声即声母,还有声纽、声类、字母、纽、母等名称;自等韵学兴起后,多用五音(或七音)三十六字母指称中古声母。
(1)五音五音,是指声母按发音部位分成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五类。
(2)七音七音,是指在五音基础之上,又分立出半舌音、半齿音两类。
(3)三十六字母字母是表示声母的代表字,一般认为三十六字母形成于唐末宋初;用七音来统摄三十六字母,可以列举如下:①唇音帮滂并明;非敷奉微;②舌音端透定泥;知彻澄娘;③齿音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④牙音见溪群疑;⑤喉音影晓匣喻;⑥半舌来;⑦半齿日。
2.三十六字母与中古音声母中古音的声母通常用三十六字母表示。
(1)中古音依照语音史分期,中古音通常以隋末唐初的语音为代表,因为韵书《切韵》产生在这个时期,所有研究中古音的学者都把《切韵》和《切韵》系统韵书当作核心材料。
而三十六字母产生在唐末宋初,反映宋代的声母系统,不能准确地表示中古声母。
(2)三十六字母的变迁很多学者都潜心研究过《切韵》(《广韵》)的声母系统,结论都有出入,但总趋势比较接近:中古的声母有36个,但与三十六字母有所不同。
以三十六字母为基础来叙述声母:①唇音:将非敷奉微4母并入帮滂并明4母之中,减少4个声母;②齿音:从照穿床审中分出庄初崇生4母,多出4个声母;③喉音:把喻母分成喻三(也称于母、云母)、喻四(也称以母、余母),但同时把喻三与匣母合并,认为喻三与匣母在当时是一个声母;三十六字母的其余字母不变。
这样中古声母总数仍是36个,但与三十六字母有很大不同;把中古声母的代表字和拟音列成下表:表5-1 中古声母代表字和拟音表李荣在研究《切韵》残卷时,发现一个俟母;俟母属于齿音庄组,与禅母相对,本表未列,当今多数学者承认俟母。
李荣认为中古不存在娘母,多数学者反对这一看法,本表仍列出娘母;中古声母总数在35(不承认俟母和娘母)与37(承认俟母,不排除娘母)之间。
《古代汉语》完整复习整理笔记十套试题答案
《古代汉语》完整复习整理笔记十套试题答案1、六书汉代的语言学家从汉字的形体结构分析出来的六种结构类型。
即象形、指示、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四体二用清代语言学家戴震分析汉字“六书”得出的结论。
认为汉字六书中,象形,指示,会意,形声四种为造字法,转注,假借两种为用字法,这叫做“四体二用”。
3、本意即词本来的意义,是从字形方面分析出来的、有古代文献做参证的、最早的意义,是引申义的源头。
4、词义扩大词义从古义过度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随之扩大,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采取了全面扩张的方式,使古义成为今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演变称为词义范围扩大。
5、正义又叫“疏”,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注释方式,这种新的注释方式既对经文正文注释,也对前代人的注释做注释。
6、衍文校勘术语,也叫“衍字,衍”,指古书在传刻过程中误增加的字。
7、脱文校勘术语,也叫“脱字,夺字,脱”等,指古书在传抄刻印过程中误脱落字。
8、对近体诗在平仄方面的要求之一,指在一首诗中,同一联中对句和出句的平仄应当相对,尤其是双数字及句尾。
9、会意兼形声指兼含表音成分的会意字,即那些合体字既取其两个构件来会意,又取其中一个构件之音来表声。
例如“汲”,从水从及会意,“及”又表读音。
在《说文解字》中,凡是指出“亦声”的字,都属会意兼形声。
10、粘近体诗在平仄方面的要求之一、指在一首诗中,下联出句的第二个字必须和上联对句的第二个字平仄相同。
11、三平调丁种句“仄仄仄平平”的第三字(七言“平平仄仄仄平平”则为第五字)必须是仄声,如果用了平声,句式就成了“仄仄平平平”,末尾连续出现三个平声,这叫做“三平调”,是近体诗绝对不允许的。
12、孤平乙种句“平平仄仄平”(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为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句式就变成了“仄平仄仄平”,除去韵脚字是平声以外只有一个字是平声这叫做“犯孤平”。
13、“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一句使用的注释术语是谓,“泮读为畔”一句使用的注释术语是读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章短语和句子
9.1 复习笔记
一、短语
(一)偏正短语
偏正短语主要包括定中短语和状中短语;定中短语是中心词在后的体词性短语,其前部分称为定语,其后部分称为中心语;状中短语最常见的形式是状语直接用在中心语之前。
1.类定语
(1)内涵
类定语,是指在表示定中关系的偏正短语中,定语表示的是物类的整体,而中心语表示的是部分。
例如: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韩愈《杂说》)
“者”字词组:“千里者”是中心语,“马”是定语。
意思是“马当中日行千里的马”。
作为定语的“马”是一个总类,“千里者”是其中具有某一特征的部分。
(2)与后置定语的区别
类定语是指在一个整体范围中寻求具有某种特征的人或事物,强调在一定范围中寻求;如果理解为定语后置,就没有范围可循。
例如: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人”是定语,“可使报秦者”是中心语;意思是在所有赵国人中可以向秦国回复的人。
2.名词作状语
名词充当状语,修辞色彩强烈,从语义上看,常见的具体作用有:
(1)表示动作进行的状态
作状语的普通名词以它所代表的事物的某种状态或动作特征,去描绘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多带有比喻的意义,含有“像……一样”或“跟……似的”的意义。
例如:豕人立而啼。
(《左传·庄公八年》)
(2)表示对待动作对象的态度
用对待作状语的普通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的态度,来对待处置谓语动词后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有“当作……那样”“用待……的态度”或“像待……似的”的意思,同样含有比喻的修辞意味。
例如:
①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
(《孟子·万章下》)
②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荀子·天论》)
(3)表示动作发生或进行的处所方位
有“在……”或“向……”的意思。
例如:
①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
(《史记·留侯世家》)
②独奈何廷辱张廷尉,使跪结袜?(《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4)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
例如: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战国策·齐策》)
“面”是当面。
(5)表示动作进行的工具、凭借或依据
例如:
①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
(《史记·高祖本纪》)
②乃以齐王田荣反,书告项王。
(《史记·留侯世家》)
3.时间名词作状语
(1)时间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这与现代汉语是一致的。
例如:
项伯乃夜驰入沛公军,私见张良。
(《史记·留侯世家》)
(2)时间名词中的“日”“月”“岁”等充当状语时,具有特殊的意义,或表示动作行为的经常性,或表示情况的逐渐发展变化,或表示追溯往事。
例如:
①王生日饮酒,不视太守。
(《汉书·龚遂传》)
②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孟子·滕文公下》)
③吾诏书数下,岁劝民种树,而功未兴。
(《汉书·文帝纪》)
(二)动宾短语
动宾短语分为动词和宾语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动词或动词性成分,后一部分表示动作变化涉及的事物,也就是动词支配关涉的对象。
1.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中的特殊语序,主要表现在宾语方面,有如下几种情况:
(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位于动词前。
例如:
①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②我退而楚还,我将何求?(《左传·僖公二十七年》)
(2)疑问代词“孰”“曷”“恶”较少用作动词的宾语,但充当动词的宾语时,一般也放在动词前。
例如:
①圣王有百,吾孰法焉?(《荀子·非相》)
②虽闻,曷闻?虽见,曷见?虽知,曷知?(《吕氏春秋·任数》)
③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
(《孟子·尽心上》)
疑问代词充当介词的宾语时,也受上述规律的制约,放在介词前面。
例如:
①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孟子·滕文公上》)
②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滕文公上》)
(3)在有否定词“不”“莫”“未”“无(毋)”的否定句中,若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动词前。
例如:
①“不”。
例如: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论语·宪问》)
②“未”。
例如:
晋侯以我丧故,未之见也。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③“莫”。
例如: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诗经·魏风·硕鼠》)
④“无(毋)”。
例如: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十五年》)
(4)宾语置于动词之后的例子。
例如: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王风·黍离》)
(5)为强调宾语,在句中用代词“是”或“之”复指它,同时宾语和它的复指成分都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
①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②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左传·僖公四年》)
(6)在前置宾语前面加上副词“惟”(唯),构成“唯……是(之)……”的格式,副词“唯”修饰谓语动词,表示宾语是唯一的,排他的。
例如:
①皇天无亲,唯德是辅。
(《左传·僖公五年》)
②除君之恶,唯力是视。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7)“唯……是(之)……”构成一种固定格式。
例如:
①荀偃命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左传·襄公十四年》)
②今吾子疆理诸侯,而曰“尽东其亩”而已,唯吾子戎车是利。
(《左传·成公二年》)
(8)介词的宾语用代词“之”复指,也可提到介词的前面。
例如:
①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论语·先进》)
②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而远于王室。
(《左传·昭公十五年》)
(9)代词“是”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置于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例如:
①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供,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左传·僖公四年》)
②葛之覃兮,施于中谷。
维叶莫莫,是刈是濩。
(《诗经·周南·葛覃》)
(10)上古汉语句式的残留,有一些介词的宾语,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没有用代词“之”复指,也可放到介词的前面。
例如:
①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
(《孟子·滕文公上》)
②日居月诸,东方自出。
(《诗经·邶风·日月》)
2.动宾关系
(1)使动关系
使动关系是指谓语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而是在主语的影响下
使宾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具有“使(宾语)……”的含义。
①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a.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
b.晋侯见郑伯,有加礼,厚其宴好而归之,乃筑诸侯之馆。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②不及物动词不带宾语的使动用法
a.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论语·季氏》)
b.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
③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a.王生日饮酒,不视太守。
(《汉书·龚遂传》)
b.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左传·宣公二年》)
c.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诗经·魏风·硕鼠》)
d.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
(《史记·留侯世家》)
(2)为动关系
为动关系是指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发出的,动词对宾语具有“为(宾语)……”的含义。
宾语表示动词的目的、原因和受益者等。
例如: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
(《左传·隐公元年》)
(3)其他特殊动宾关系。
例如:
①四月秀葽,五月鸣蜩。
(《诗经·豳风·七月》)
“秀葽”“鸣蜩”是动宾关系;“葽”是一种草名,“秀”指植物不开花而结果,“秀葽”的意思是“葽草结果实”;“蜩”是指蝉,“鸣蜩”的意思是“蝉鸣”;“葽”“蜩”虽处于宾语的位置上,但从语义关系上看,却是动作行为的施事。
②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归有光《项脊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