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短语和句子)【圣才出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章短语和句子
9.1 复习笔记
一、短语
(一)偏正短语
偏正短语主要包括定中短语和状中短语;定中短语是中心词在后的体词性短语,其前部分称为定语,其后部分称为中心语;状中短语最常见的形式是状语直接用在中心语之前。
1.类定语
(1)内涵
类定语,是指在表示定中关系的偏正短语中,定语表示的是物类的整体,而中心语表示的是部分。例如: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韩愈《杂说》)
“者”字词组:“千里者”是中心语,“马”是定语。意思是“马当中日行千里的马”。作为定语的“马”是一个总类,“千里者”是其中具有某一特征的部分。
(2)与后置定语的区别
类定语是指在一个整体范围中寻求具有某种特征的人或事物,强调在一定范围中寻求;如果理解为定语后置,就没有范围可循。例如: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人”是定语,“可使报秦者”是中心语;意思是在所有赵国人中可以向秦国回复的人。
2.名词作状语
名词充当状语,修辞色彩强烈,从语义上看,常见的具体作用有:
(1)表示动作进行的状态
作状语的普通名词以它所代表的事物的某种状态或动作特征,去描绘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多带有比喻的意义,含有“像……一样”或“跟……似的”的意义。例如: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
(2)表示对待动作对象的态度
用对待作状语的普通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的态度,来对待处置谓语动词后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有“当作……那样”“用待……的态度”或“像待……似的”的意思,同样含有比喻的修辞意味。例如:
①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孟子·万章下》)
②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荀子·天论》)
(3)表示动作发生或进行的处所方位
有“在……”或“向……”的意思。例如:
①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史记·留侯世家》)
②独奈何廷辱张廷尉,使跪结袜?(《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4)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
例如: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战国策·齐策》)
“面”是当面。
(5)表示动作进行的工具、凭借或依据
例如:
①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史记·高祖本纪》)
②乃以齐王田荣反,书告项王。(《史记·留侯世家》)
3.时间名词作状语
(1)时间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这与现代汉语是一致的。例如:
项伯乃夜驰入沛公军,私见张良。(《史记·留侯世家》)
(2)时间名词中的“日”“月”“岁”等充当状语时,具有特殊的意义,或表示动作行为的经常性,或表示情况的逐渐发展变化,或表示追溯往事。例如:
①王生日饮酒,不视太守。(《汉书·龚遂传》)
②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孟子·滕文公下》)
③吾诏书数下,岁劝民种树,而功未兴。(《汉书·文帝纪》)
(二)动宾短语
动宾短语分为动词和宾语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动词或动词性成分,后一部分表示动作变化涉及的事物,也就是动词支配关涉的对象。
1.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中的特殊语序,主要表现在宾语方面,有如下几种情况:
(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位于动词前。例如:
①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②我退而楚还,我将何求?(《左传·僖公二十七年》)
(2)疑问代词“孰”“曷”“恶”较少用作动词的宾语,但充当动词的宾语时,一般也放在动词前。例如:
①圣王有百,吾孰法焉?(《荀子·非相》)
②虽闻,曷闻?虽见,曷见?虽知,曷知?(《吕氏春秋·任数》)
③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孟子·尽心上》)
疑问代词充当介词的宾语时,也受上述规律的制约,放在介词前面。例如:
①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孟子·滕文公上》)
②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滕文公上》)
(3)在有否定词“不”“莫”“未”“无(毋)”的否定句中,若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动词前。例如:
①“不”。例如: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
②“未”。例如:
晋侯以我丧故,未之见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③“莫”。例如: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诗经·魏风·硕鼠》)
④“无(毋)”。例如: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4)宾语置于动词之后的例子。例如: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5)为强调宾语,在句中用代词“是”或“之”复指它,同时宾语和它的复指成分都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
①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②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僖公四年》)
(6)在前置宾语前面加上副词“惟”(唯),构成“唯……是(之)……”的格式,副词“唯”修饰谓语动词,表示宾语是唯一的,排他的。例如:
①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左传·僖公五年》)
②除君之恶,唯力是视。(《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7)“唯……是(之)……”构成一种固定格式。例如:
①荀偃命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
②今吾子疆理诸侯,而曰“尽东其亩”而已,唯吾子戎车是利。(《左传·成公二年》)
(8)介词的宾语用代词“之”复指,也可提到介词的前面。例如:
①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论语·先进》)
②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而远于王室。(《左传·昭公十五年》)
(9)代词“是”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置于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例如:
①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供,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
②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诗经·周南·葛覃》)
(10)上古汉语句式的残留,有一些介词的宾语,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没有用代词“之”复指,也可放到介词的前面。例如:
①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孟子·滕文公上》)
②日居月诸,东方自出。(《诗经·邶风·日月》)
2.动宾关系
(1)使动关系
使动关系是指谓语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而是在主语的影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