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震建筑新型结构
2024年隔震支座市场前景分析
![2024年隔震支座市场前景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ac09120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81.png)
隔震支座市场前景分析引言随着人们对建筑物安全性和舒适性要求的不断提高,隔震支座作为一种重要的结构节能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隔震支座市场正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本文将对隔震支座市场的前景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发展趋势。
市场概述隔震支座的定义和分类隔震支座是一种能够降低建筑物结构振动传递和减小地震灾害对建筑物的破坏的装置。
根据材料的不同,隔震支座可分为橡胶隔震支座、钢球隔震支座、聚氨酯隔震支座等。
另外,根据结构形式的不同,隔震支座还可分为弹簧隔震支座、球铰隔震支座等。
隔震支座市场规模和发展趋势目前,隔震支座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根据市场调研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隔震支座市场规模达到了XX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会增长到XX亿美元。
这表明了隔震支座市场的巨大潜力。
市场驱动因素地震频发增加隔震支座需求近年来,全球地震频发,特别是一些地震多发地区,如日本、中国等国家,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性也更加明显。
为了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建筑领域对于隔震支座的需求不断增加,这成为推动隔震支座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绿色建筑的兴起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绿色建筑的兴起成为当今建筑工程领域的重要趋势。
而隔震支座作为一种结构节能技术,能够减小建筑物对地面的接触,降低结构能量损耗,提高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效率。
因此,在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背景下,隔震支座市场将迎来更多的机遇。
市场竞争格局主要隔震支座供应商目前,全球隔震支座市场上存在着多家主要供应商,其中包括公司A、公司B等。
这些供应商在隔震支座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和市场销售方面都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
市场进入壁垒隔震支座市场的进入壁垒主要集中在技术壁垒和资金壁垒两个方面。
在技术壁垒方面,隔震支座的研发和制造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实力和生产设备。
在资金壁垒方面,隔震支座的生产需要大量投入,并且市场上已有的主要供应商已经建立了一定的规模优势。
发展趋势展望技术创新是关键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隔震支座的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模块化装配整体式建筑隔震减震技术标准
![模块化装配整体式建筑隔震减震技术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6d6b89bb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fe.png)
模块化装配整体式建筑隔震减震技术标准模块化装配整体式建筑隔震减震技术标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行业的发展迅速,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抗震能力也成为了日益关注的问题。
为了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减少人员伤亡和损失,模块化装配整体式建筑隔震减震技术应运而生。
本文将就模块化装配整体式建筑隔震减震技术的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一、技术原理模块化装配整体式建筑隔震减震技术,顾名思义,是通过将建筑结构分为多个模块,然后在地震发生时,通过模块之间的连接方式,起到隔离和减震的作用。
该技术的主要原理包括三个方面:1.模块化设计:建筑结构采用模块化设计,将整个建筑分为多个模块,每个模块之间通过连接件连接。
这样可以减少建筑在地震过程中的变形,从而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2.低层隔震:在建筑底部设置隔震层,通过隔震层的柔性支撑,减少地震能量的传递,降低建筑的震动响应。
这种方式可以显著减少地震对建筑结构造成的影响。
3.硬软结合:在建筑结构中,采用硬软结合的方式,即在结构的某些部位设置柔性软连接,以吸收地震能量,增加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二、技术标准模块化装配整体式建筑隔震减震技术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材料标准:建筑结构采用的材料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具有足够的抗震能力和承载能力,材料的选择应考虑其抗震性能和使用寿命。
2.设计标准:建筑结构的设计应符合国家抗震设计规范,结构设计应考虑地震作用下的变形和应力分布,合理设置隔震层和柔性支撑,确保建筑的整体抗震性能。
3.施工标准:建筑结构的施工应符合相关规范,对连接件、隔震层和柔性支撑的施工要求应严格执行,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4.运行维护标准:建筑结构的运行维护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对隔震层、柔性支撑和连接件的定期检测和维护工作应得到重视,确保建筑结构随时具备良好的抗震性能。
三、技术应用模块化装配整体式建筑隔震减震技术已经在一些重点建筑项目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如高层建筑、桥梁、地铁等。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2adeee55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24.png)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1. 引言1.1 研究背景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一种应对地震灾害的重要手段,其研究和应用对于保护建筑物、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密集度的增加,建筑物地震安全性的需求日益凸显。
地震是一种破坏性强、不可控制的自然灾害,对建筑物的破坏往往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威胁。
研究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寻求有效的地震减灾途径,对于提高建筑物地震抗震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隔震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建筑物的地震抗震性能,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损害,还可以减少灾害事故的发生,降低经济损失,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背景正是基于以上考虑,旨在提高建筑物的地震安全性能,降低地震灾害给人们带来的损失。
1.2 研究意义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隔震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2. 保护建筑物的结构安全性。
隔震技术可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保护建筑物的结构安全性,降低维护和修复成本。
3. 促进建筑行业的科技进步。
隔震技术是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领域的新技术,推动了建筑行业的科技进步和创新,促进了建筑结构设计和施工技术的发展。
4. 提升建筑设计水平和工程质量。
通过研究和应用隔震技术,可以提升建筑设计师和工程师的技术水平,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性,为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探讨其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中的作用和效果。
通过对隔震技术的分类和优劣进行分析,总结其优势和局限性,为建筑领域的工程师和设计师提供更好的指导和参考。
通过研究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发展前景和未来研究方向,寻找改进和创新的途径,推动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和安全性不断提升,为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做出贡献。
隔震和消能减震结构设计的特点及适用范围对比研究
![隔震和消能减震结构设计的特点及适用范围对比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c71ed9b3b3567ec112d8a07.png)
隔震和消能减震结构设计的特点及适用范围对比研究摘要:土木工程结构在地震、强风等外部动力荷载作用下会产生振动,过度振动不仅会影响结构的正常使用,而且会对结构造成破坏。
这对人们是非常不利的。
特别是在我国经历了几次大的地震后,我国对建筑物的抗震要求明显提升,但是传统的抗震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建筑的需求,因此更高效、有用的抗震设计方法势必会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本文就隔震和消能减震这种新型的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进行了对比研究。
关键词:隔震;消能减震;特点;适用范围1结构隔震的概念在建筑物的基础和上部结构之间设置隔震装置(或系统),形成隔震层,将建筑物结构与基础隔震,并使用隔震装置或消耗地震能量,以避免或减少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的传递,为了延长整个结构体系的自振周期,适当增加结构的阻尼,可以大大降低结构的加速度响应。
结构基本上处于弹性状态,在地震作用下,建筑物的地震反应减弱,只发生轻微的移动和变形,使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不发生破坏或倒塌。
这种抗震方法称为隔震设计。
2结构消能减震的概念结构耗能是指结构的某些部分(如支座、剪力墙、节点、接头或连接器、楼板、相邻建筑物等),在主要辅助结构之间设置耗能(阻尼)装置(或构件),通过耗能(阻尼)装置产生摩擦、弯曲(或剪切),产生弹性塑性滞回变形耗散或吸收地震输入结构中的能量,以减少地震反应。
主要是为了避免结构的破坏或倒塌,从而达到减震控制的目的。
3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的特点对比隔震结构设计的主要特点是:提高了结构在地震过程中的安全性;上部结构的设计更加灵活,抗震措施简单明了;防止了非结构构件的破坏;抑制了振动中的不适感,提高了安全性和宜居性;维护了机械、仪器和器具的功能;保持机械、仪器、电器的功能,在地震发生后不进行维修,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合理设计,可以降低工程造价。
消能减震结构设计的特点是:可同时减小结构水平和竖向地震作用;当结构jubei足够的附加阻尼时,可以满足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预期位移控制。
建筑结构的隔震减震技术
![建筑结构的隔震减震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173bd5a958fafab069dc02e9.png)
建筑结构的隔震减震技术摘要:结合传统的结构抗震设计,指出了新型建筑结构的隔震减震技术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详细地阐述了隔震和减震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应用以及目前常用的隔震、减震装置,以推广建筑结构的隔震减震技术。
关键词:隔震;减震;建筑结构;发展前景我国和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传统结构抗震设计方法是以既定的“设防烈度”作为设计依据,适当控制结构物的刚度,容许结构部件(如梁、柱、墙、节点等)在地震时进入非弹性状态,要求结构具有较大的延性,使结构物“裂而不倒”,它的设防目标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且传统的抗震体系只防护结构本身,当发生突发性的超过设防烈度地震时,房屋可能会严重破坏或倒塌。
所以作为新型的结构抗震技术的隔震和消能减震技术具有十分良好的发展前景。
一、隔震技术的应用1.隔震技术的历史应用基础隔震的思想早在古代就得到了应用,如北京的紫禁城建筑,经历多次地震而未受损坏,1975年在建造设备管道工程时,以紫禁城中心向下约5m-6m的地方挖出一种稍有粘性且带有气味的物质,研究结果表明这种物质极有可能是“煮过的糯米和石灰的混合物”。
这座建筑群的主要建筑都是建在汉白玉筑起的高坛下,但其下却是具有柔性和衰减性能的糯米层,尽管无从了解当时出于何种意图,但客观上这种地基处理办法起到隔震效果。
其实,在中国古代就有称作“饭筑”的基础处理方法,即将原为10cm-15cm的黏土层砸实干燥,将若干排列着的绳子与土混贯于其下,逐渐形成一个较厚的土台,在上面建造房屋,有人认为其做法含有隔震的意图。
2.隔震技术的发展现代的隔震结构进入实用化时代,叠合橡胶起了很大的作用。
1969年震灾后重建的南斯拉夫的斯考比市。
在波斯翅捞奇小学工程中首先使用了隔震橡胶支承,所使用的橡胶支承仅由橡胶层组成,中间未加钢板。
此后法国、新西兰、美国等国家,对作为隔震支承的叠台橡胶进行了大量的性能式验研究,并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在实际建筑物中使用。
建筑防震技术有哪些最新发展
![建筑防震技术有哪些最新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d00efa7e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36.png)
建筑防震技术有哪些最新发展地震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威胁。
为了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损害,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建筑防震技术一直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建筑防震技术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新进展。
一、隔震技术的优化隔震技术是通过在建筑物基础与上部结构之间设置隔震装置,如橡胶隔震支座、摩擦摆隔震支座等,来延长结构的自振周期,减少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的传递。
近年来,隔震技术在材料和设计方面有了显著的优化。
新型高性能隔震材料的研发是一大亮点。
例如,一些具有更高强度、耐久性和隔震效果的橡胶复合材料被应用于隔震支座中,使其能够承受更大的变形和荷载。
同时,隔震支座的形状和结构也在不断改进,以提高其隔震性能和稳定性。
在隔震设计方面,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
通过对建筑物在不同地震强度下的性能要求进行明确规定,并结合先进的数值模拟和分析手段,可以更加精确地设计隔震系统,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和功能性。
二、消能减震技术的创新消能减震技术是通过在结构中设置耗能装置,如阻尼器、屈曲约束支撑等,来消耗地震输入的能量,减轻结构的振动响应。
近年来,消能减震技术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新型阻尼器的出现和应用上。
例如,磁流变阻尼器、电涡流阻尼器等智能阻尼器具有自适应调节阻尼力的能力,能够根据地震动的强度和频率实时调整耗能效果,从而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此外,形状记忆合金阻尼器、颗粒阻尼器等也展现出了良好的耗能能力和应用前景。
消能减震技术与结构设计的融合也越来越紧密。
通过在结构的关键部位合理布置耗能装置,并结合结构的整体力学性能进行优化设计,可以实现更加高效的减震效果,同时减少对结构构件尺寸和配筋的要求,降低建筑成本。
三、结构控制技术的发展结构控制技术包括主动控制、半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等。
主动控制技术通过施加外部控制力来调整结构的动力响应,但其需要较大的能源供应和复杂的控制系统,限制了其广泛应用。
钢结构拱壳三维摩擦摆隔震支座施工工法
![钢结构拱壳三维摩擦摆隔震支座施工工法](https://img.taocdn.com/s3/m/a8222ec9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5b.png)
钢结构拱壳三维摩擦摆隔震支座施工工法一、前言钢结构拱壳三维摩擦摆隔震支座施工工法是一种新型的结构隔震技术,通过采用摩擦摆隔震支座来改善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本文将详细介绍该工法的特点、适应范围、工艺原理、施工工艺、劳动组织、机具设备、质量控制、安全措施、经济技术分析和工程实例。
二、工法特点钢结构拱壳三维摩擦摆隔震支座施工工法具有以下特点:1. 适用范围广:可适用于各种钢结构拱壳建筑物,包括展馆、体育馆、桥梁等。
2. 显著的隔震效果:摩擦摆隔震支座的采用可以有效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冲击,减少地震破坏。
3. 灵活性好:该工法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改进,能够适应不同建筑物的需求。
4. 施工周期短:由于采用了工厂预制的摩擦摆隔震支座,施工周期大幅缩短。
5. 维护成本低:摩擦摆隔震支座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维护成本低廉。
三、适应范围钢结构拱壳三维摩擦摆隔震支座适用于高层建筑、桥梁、体育馆、展馆等钢结构拱壳建筑物。
该工法对于地震破坏性较大的地区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四、工艺原理钢结构拱壳三维摩擦摆隔震支座的工艺原理基于摩擦力的作用,通过给结构提供较低的周期和较大的阻尼,减小地震力对结构的冲击。
在实际工程中,采用了相应的技术措施,如摩擦摆隔震支座的设计、施工和安装,以及与结构的协同作用等,来实现隔震效果。
五、施工工艺1. 基础处理:根据设计要求,对建筑物的基础进行处理,确保基础承载力和稳定性。
2. 构件加工:对摩擦摆隔震支座进行工厂预制,包括摩擦板的铸造、摩擦片的加工等。
3. 安装摩擦摆隔震支座:将预制好的摩擦摆隔震支座安装于建筑物的独立基础上,并进行调整和固定。
4. 钢结构安装:将预制好的钢结构构件进行安装,根据设计要求进行连接和固定。
5. 隔震调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隔震效果的调试,确保摩擦摆隔震支座的性能和建筑物的安全。
六、劳动组织在施工过程中,需要组织施工人员、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按照施工计划进行施工,并进行质量和安全管理。
装配式建筑的减震与隔震技术分析
![装配式建筑的减震与隔震技术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989104f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91.png)
装配式建筑的减震与隔震技术分析背景介绍:随着现代建筑工艺的进步和人们对建筑安全性的要求提高,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新型的建筑模式正逐渐受到关注。
然而,在面对地震等自然灾害时,装配式建筑的抗震性能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装配式建筑常用的减震与隔震技术进行分析,以期进一步提高其抗震性能。
一、减震技术分析1. 钢结构减震器钢结构减震器是目前应用较广泛且成熟的一种减震技术。
该技术通过在装配式建筑结构中引入特殊设计的钢制减振元件,能够有效地吸收地震力量,从而降低了主体结构的受力。
钢结构减震器具有承载能力强、使用寿命长、施工便利等优点,并且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更换。
2. 液体阻尼器液体阻尼器是利用内部流动液体消耗地震能量的一种减震技术。
在装配式建筑结构中,可以通过在关键节点处安装液体阻尼器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液体阻尼器具有阻尼效果好、响应速度快、体积小等优点,适用于各种规模的装配式建筑。
3. 弹簧减震器弹簧减震器是一种通过弹性变形吸收地震能量的减震技术。
在装配式建筑结构中,可以通过设置弹簧减震器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该技术具有承载能力大、可调性强、施工周期短等特点,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装配式建筑。
二、隔震技术分析1. 隔离支座隔离支座是一种常见的隔震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该技术通过在建筑基础和结构之间插入橡胶或钢板等材料,将建筑划分为上下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从而降低了地震对结构的传递程度。
隔离支座具有变形能力强、刚度可调、自重轻等优势,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有效减少装配式建筑的受力。
2. 弹性层隔震弹性层隔震技术是利用弹性材料将装配式建筑的结构分割成若干个独立单元,在地震中各个单元可以相对独立地运动,从而实现抗震效果。
该技术可以通过在装配式建筑结构中增加橡胶垫片或橡胶支座等弹性材料来实现。
弹性层隔震技术具有刚度可调、可替代性高、适应性广等特点。
3. 预制隔离体预制隔离体是一种通过在装配式建筑结构中引入预制板块或模块来实现的隔震技术。
层间隔震建筑结构设计方法与应用
![层间隔震建筑结构设计方法与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de48a8bd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78.png)
层间隔震建筑结构设计方法与应用层间隔震结构是近年来开始研究的一种新型隔震技术,这种新型隔震技术是把隔震层放在建筑物某层楼板与柱子之间某个位置而进行结构的地震反应控制。
本文对层间隔震结构的特点做出详细分析,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
标签:层间隔震;建筑结构;隔震设计引言:结构隔震技术是在上世纪20年代开始发展的,他是一种发展较快的地震防护技术。
在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了较大规模的应用。
一、层间隔震结构简化分析模型(一)隔震层的位置设置在结构竖向刚度有突变的部位(图1-a)(二)隔震层的位置设置在结构形式有变化的部位(图1-b)(三)隔震层的位置设置在结构的一层顶(图1-c)。
(四)隔震层的位置设置在结构的中间层(图1-d)。
(五)隔震层的位置设置在结构的顶层(图1-e)。
整体结构由于在中间设置了隔震装置,所以可分为上部结构、隔震层和下部结构三部分。
这种层间隔震体系的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的层数不受限制,可以一层,也可以多层。
隔震层装置的隔震支座多采用叠层橡胶。
隔震层位置较低时,结构设计可以通过降低隔震层刚度来减小其的自振频率,这样就增加了结构的整体自振周期,使其远离地震震动的周期,进而降低了结构的地震反应。
隔震层可以集中大多数的地震能,并且依靠隔震装置来进行散耗。
并使地震时的变形主要集中在隔震层上。
a b c d e图一隔震层在不同位置的层间隔震隔震层位置较高时,整体结构的周期没有得到太大延长,因此结构设计时既要考虑降低结构的自振频率,又要考虑通过调整减震装置的刚度改变上部结构的自振频率,这样,结构的自振频率和主结构的激振频率或基本频率就比较靠近,这时为把结构的振动反应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可采用调谐吸振的方式。
因此上部结构的存在,可以控制下部结构的地震反应。
当上部结构地震反应不要求控制且为单自由度体系时,层间隔震体系则转化成为被动TMD体系(调谐质量阻尼振动控制系统)。
对于层间隔震减震结构,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都是结构设计时需要考虑到的控制目标,无论是对上部结构还是下部结构,都要减小其地震反应。
建筑隔震结构的概述
![建筑隔震结构的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bf2a760bff00bed5b8f31d07.png)
建筑隔震结构的概述唐士伟(安徽省亳州市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 236800)【摘 要】建筑隔震技术是最近二、三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减震控制技术。
它彻底克服了传统抗震结构“硬碰硬”式抗震设计方法的不足,采用“软化”结构,“以柔克刚”的方式通过在结构底部设置建筑隔震层来避免、限制和吸收传入结构的能量。
【关键词】建筑隔震;结构;优点一、建筑隔震结构的原理建筑隔震结构是指在建筑物上部结构与基础之间设置由橡胶建筑隔震支座和阻尼器等部件组成的建筑隔震层,以延长整个结构体系的自振周期、增大阻尼、减小输入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达到预期的防震要求。
建筑隔震结构包括上部结构、隔震装置和下部结构三部分。
隔震结构又分为基础隔震结构和层间隔震结构。
“隔震”即隔离地震。
在建筑物上部结构与基础之间以及上部建筑层间设置的隔震层能隔离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传递,降低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达到预期的防震要求,使建筑物的安全得到可靠的保证。
其本质作用是把结构与可能引起破坏的地震地面运动或支座运动分离开来,明显的降低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基础和上部结构之间的隔震层需要具备4个功能:1、具有足够的竖向刚度和竖向承载力,保证建筑物能在正常使用和强震下承受结构的竖向作用;2、具有较小的水平刚度和充分的变形能力,能增大结构的自振周期,保证良好的建筑隔震效果;3、具有较大的阻尼和较强的复位功能,避免与长周期的地震发生共振;4、具有足够的初始刚度,使建筑物在风荷载和轻微地震作用下保持稳定。
建筑隔震层的水平刚度一般只有上部结构层间刚度的1/50一1/150,建筑隔震结构的周期可达1.5s以上。
这样,不但有效地避开了建筑场地的特征周期,使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降低约50%一70%,同时,整个结构的水平变形绝大部分集中在建筑隔震层,上部结构基本上是平动。
由于建筑隔震结构具有良好的建筑隔震效果,地震发生时,建筑隔震结构的结构构件和内部设备一般不会发生破坏,人员也无需疏散。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505a681a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06.png)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指通过将隔震装置置于建筑结构与地基之间,利用隔震装置的特性对地震力进行减震和隔震作用,以达到提高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目的。
隔震技术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地震减灾领域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
本文将简要介绍隔震技术的现状和应用。
一、隔震技术的发展历程隔震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日本是最早开展隔震技术研究的国家,1955年在东京市中心的办公楼首先进行了隔震设备的安装,在1959年日本大和火药厂进行了隔震装置的试验。
日本的成功实践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
以日本为代表的各国纷纷加快了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从196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陆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隔震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实践。
隔震技术经过了几个阶段的发展,包括钢板隔震技术、橡胶隔震技术、摩擦隔震技术和液体隔震技术等。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改进,隔震技术已经逐渐成熟和完善。
二、隔震技术的应用现状隔震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经有成千上万的建筑物使用了隔震技术。
这些建筑包括了办公楼、医院、桥梁、核电站、博物馆等各类建筑。
日本是应用隔震技术最多的国家,几乎所有的重要建筑都使用了隔震技术。
美国、中国、意大利、新西兰、土耳其等地也广泛应用了隔震技术。
在中国,隔震技术的应用也在不断推广和完善。
目前,隔震建筑主要分布在地震频发地区,如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区。
一些重要的楼宇、桥梁等建筑都采用了隔震技术,如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昆明市人民剧院等。
一些新型建筑也开始尝试采用隔震技术,以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
三、隔震技术的优点隔震技术具有很多优点,使其成为一种理想的抗震技术手段。
隔震技术可以有效减轻建筑结构受到的地震作用,减小地震对建筑结构的破坏程度,从而保护了建筑内的人员和设备安全。
隔震技术可以实现建筑结构的整体性能,不需要改变建筑的结构形式,对于已经建成的建筑进行抗震加固十分方便。
隔震结构的特点
![隔震结构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7132ed43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07.png)
隔震结构的特点一、引言隔震结构是一种新型的结构体系,它可以有效地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本文将详细介绍隔震结构的特点。
二、隔震结构的定义和作用1. 隔震结构是指通过设置隔震层,使建筑物与地面之间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从而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2. 隔震结构可以有效地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三、隔震结构的特点1. 高度可靠性:隔震层采用高强度材料制成,具有较高的耐久性和可靠性。
2. 适应性强:隔震结构适用于各种不同类型和规模的建筑物。
3. 节能环保:由于采用了先进材料和技术,隔震结构具有较好的节能环保效果。
4. 维修方便:由于隔震层处于建筑底部,因此维修相对容易。
5. 抗风能力强:由于设置了隔震层,建筑物的抗风能力得到了提高。
6. 抗震能力强:隔震结构可以有效地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四、隔震结构的分类1. 非线性隔震结构:采用非线性材料作为隔震层,具有较好的耐久性和可靠性。
2. 液体隔震结构:采用液体作为隔震层,具有较好的减震效果。
3. 橡胶隔震结构:采用橡胶材料作为隔震层,具有较好的耐久性和减震效果。
五、隔震结构的应用1. 高层建筑:由于高层建筑受地面振动影响较大,因此采用隔震结构可以有效地减少地面振动对建筑物的影响。
2. 大型桥梁:大型桥梁需要具备较强的抗风和抗震能力,因此采用隔震结构可以提高桥梁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3. 工业厂房:工业厂房需要具备较好的耐久性和抗震能力,因此采用隔震结构可以提高工业厂房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六、隔震结构的发展趋势1. 材料的改进: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型材料不断涌现,可以为隔震结构提供更好的材料支持。
2. 技术的创新:新型技术可以为隔震结构提供更好的支持,例如智能控制技术和模拟仿真技术等。
3. 应用范围扩大:随着人们对建筑物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隔震结构将会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不同类型和规模的建筑物中。
建筑结构隔震与减震设计
![建筑结构隔震与减震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95808c2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3d.png)
CHAPTER
建筑结构隔震设计
隔震设计是一种通过在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基础或结构层中设置隔震支座、阻尼器或滑移层等隔震装置,以减小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传输,从而减小地震对上部结构的影响。
隔震设计原理
根据隔震装置的性能和用途,隔震设计可分为积极隔震和消极隔震。积极隔震是通过增加隔震装置的阻尼和刚度等参数来主动减小地震对上部结构的影响;消极隔震则是通过增加隔震装置的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来减小上部结构的加速度反应。
建筑结构隔震与减震设计的优化与改进建议
研发新型高性能材料,提高建筑结构材料的弹性、塑性和韧性,以增强结构的抗震性能。
材料性能提升
改进和优化建筑结构的节点、连接和构造细节,提高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构造细节优化
根据地震动的特性和结构的地震响应,选择适合的建筑材料和构造方式。
考虑地震动特性
实验验证重要性
原理
建筑结构隔震与减震联合设计是一种通过优化建筑结构布局、隔震支座和阻尼器等元件的组合,以实现地震作用下建筑结构安全性和稳定性的提高。
分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联合设计分为多种类型,如根据使用元件类型、结构形式、地震作用方向等。
主要包括地震作用下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响应指标,以及结构安全性、稳定性、经济性等综合指标。
进行足尺或缩尺的实验验证,为数值模拟结果提供有效的对比和验证手段。
数值模拟精细化
采用更精细的数值模拟方法,如有限元分析、有限差分分析等,模拟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响应和性能。
量测地震反应
在地震中或人工地震台上对建筑结构进行实地测试或实验,获取实测数据,为改进设计提供依据。
智能化设计
利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实现建筑结构的智能化设计,提高设计效率和精度。
建筑结构设计中隔震减震基本原理和隔震技术
![建筑结构设计中隔震减震基本原理和隔震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479852e2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0e.png)
建筑结构设计中隔震减震基本原理和隔震技术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大力发展,推动了建筑行业的进步,但人们对建筑工程的规模、建筑结构的安全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阶段,在城市现代化建设发展中通常是以高层建筑为主,高层建筑相对于传统建筑而言,有着极强的抗震效果,但以往的抗震结构设计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建筑结构对抗震的要求,随之就出现了全新的隔震减震技术。
为此,本文主要围绕建筑结构设计中隔震减震的基本原理和隔震技术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全面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效果。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基本原理;隔震技术引言在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影响下,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众所周知,地震作为破坏性极强的自然灾害,地震的发生会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在建筑结构的设计中要考虑地震带来的影响,所设计的建筑结构要具备一定的抗震性能。
目前相关抗震规范中对于建筑结构的抗震效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小震不坏,中震可修以及大震不倒,要想达到这样的抗震目标,相关部门需要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方面加大重视力度。
目前建筑结构中传统的抗震设计存在较多的问题,一旦发生高于抗震设计强度的地震时,无法保证建筑结构的整体安全性,因此,为满足现代化建筑结构的抗震需求,隔震技术应运而生。
一、我国建筑结构设计中隔震减震的基本原理现阶段,基于我国建筑行业发展速度的加快,以往建筑结构中的抗震设计难以满足目前的抗震需求,为了能够加强建筑结构中的抗震性能,相关部门就应该加大对建筑抗震技术的重视程度,从而促进了以减震、隔震为中心的抗震设计,并以广泛应用到我国的建筑施工中。
减震技术的主要原理是将子结构或者附件装置安装在建筑结构中,这样能够将地震在发生时产生的能量传递到建筑的上层结构中,进而达到阻隔地震能量的效果,能量在传递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建筑间的各种反作用力使得建筑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有所减轻。
而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在上部结构和基础结构中安装隔震支座等装置,延长建筑结构周期,从而增大阻尼,这样就能阻碍地面运动的向上传递,以便于降低地震产生的影响。
新型减震技术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
![新型减震技术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482c2869783e0912a2162a17.png)
构 中得到广泛应用 , 提高建筑 的抗震能力 。
当 下 我 国采 用 的 是“ 小震不坏 , 中震 可 修 , 大震不倒 ” 的抗 震
支持对 震波 能量主动控制 , 具有极强 的能动性。 建筑结构中减震技术设计 的主要步骤如下: ①综合数据资料
方 针 。而 传 统 的建 筑 设 计 是 在 地 面 之 上 打 好 建 筑 物 的地 基 , 利用 确 定建筑物的减震要求 ,资料 收集 主要有建筑物额建筑标 准原 自身 的稳 定 性 来 抵 抗 地 震 ( 而 地 震 震 源 一 般 是 在 地 表 以下 ) , 不 则 、 设防烈度 、 建筑 周边环境 、 突 发性过强地震 作用下 的结 构位
的方 式 向室 内传 导 热 量 。室 内物 品、 家 具 及 地 面覆 盖 物 会 影 响地 板 的有效 散热面积 , 当地面上 的地毯 、 家 具覆盖 地面 的表面 时 , 由于热 阻的原 因, 从而影响 了地板散热 。在对住宅地板供 暖进行 设计 时, 不可 能预知家具 的覆盖情 况 , 设计员只 能粗略地进行估 算根据各 房间的用途 ,由于设计者 的不同采用标准 和依据也 不 同, 摆 放 家 具 所 占用 的 面 积 根 据 不 同 的 用 户 也 不 同 , 因 此 设 计 效
l 减 震 技 术 概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 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 越来
数地 区或多或少都有地震 发生 ,由于大部分地震 需使用高度灵
敏 的器 具 才 能 测 量 出来 , 这给地震 发生带来 极大的不确定 性, 一 越 多 的技 术 应 用 到 抗 震 策 略 中 来 , 比如 减 震 技术 。减 震 技 术 就 是 旦 地 震 发 生 ,会 给 国家 社 会 经 济 和 人 民 生 命 财 产 安 全 带 来 极 大 利用建筑结构的地震反应 ,使用 自动控 制系统的执行机对 建筑 的威 胁 , 比如 2 0 0 8年 的汶 川 I 地震 , 2 0 1 1 年 的里 氏 9 . 0级 日本 东 结 构施 加控 制 力 , 从 而 达 到减 小 震 波 能 量 震 动 目的 的 一 种 方 法 。 北 太 平 洋 地 震 。而 我 国是 一 个 地 震 活 跃 的 国家 , 所 以要 针对 目前 它主要有两种减震方法 :①被动控 制方法,没有外部 能源 的支 突发地 震的抗震现状 , 不断进行 隔震减震技术创 新 , 并 在 建 筑 结 持 , 像 是抗震 消能技术 ; ②主 动控 制方法 , 主 要是靠外 部能源 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减隔震一体化智能抗震抗风建筑结构体系
的技术分析与应用探讨
德新
市红旗区德新防震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摘要]
在隔震技术的基础上,隔震建筑上部设置弹性位移阻尼装置(缓
冲橡胶复合垫)。
在隔震建筑的上支撑体与下支撑体中心位置提前设置上下贯通的管道与支座部(运动剪切阻尼板)中心空洞对接。
管道的下端口在下支撑体侧部的适当部位弯出。
管道的上端口在上支撑体的顶部窜出,也可在上支撑体侧部的适当部位弯出。
用钢索窜过建筑物上部设置的弹性位移阻尼装置的中心空洞,上支撑体的中心空洞,支座部的中心空洞,下支撑体的中心空洞,最后在下支撑体的侧部窜出。
钢索的顶端与弹性位移阻尼装置顶端面的钢板固结,钢索的下端与下支撑体侧部的钢板固结。
特殊情况时,弹性位移阻尼装置可上下颠倒使用。
这样子,经过安装与调试,就形成了‘减隔震一体化智能抗震抗风建筑结构体系’。
我们共铸节能防震绿色建筑,希望得到您的支持,若有不妥之处请批评指导。
[引言]
目前,隔震技术是抵御地震的有效手段。
但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的应用受到了限制,抗风抗倾能力受到了制约,铅污染等问题得不得根本改善。
我国是世界上多发地震的之一。
地震发生时,给人类带来最大危害的就是建筑物,给经济建设造成巨大损失的也是建筑物。
近年来,地震
由于破坏性大又难以及时预报,成为主要自然灾害之一。
当前世界各国把建筑物防震研究作为一项重大课题。
减隔震一体化智能抗震抗风技术的诞生,避免了地震飓风灾害造成人民群众的重大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
也对我国有限的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实际意义,促进了我国经济建设与防震减灾及节能环保事业的同步发展。
[关键词]减隔震一体化智能抗震抗风抗倾
1.[静止状态时的结构示意]
如下图(1)所示图:左图片为抗震建筑结构在静止时的结构示意右图片为减隔震一体化智能抗震抗风建筑结构体系在静止时的
结构示意
下图片(2)为局部放大
建筑物智能减震隔震装置防震工作原理
新乡市虹旅国聽新防廉技术冇限公司
OR■筈锂仝妁-
减隔直一体化智能抗震结构体系
建筑物智能减震隔靈装置防靈工作原理
新乡市红挣区德新防穩枝术有眼公司
建筑物智能减震隔震装置防震工作原理
新多市虹旅储德新防禅技术有眼公司
堆;Oil玄査盘垫
2.[运动状态时的结构示意
如下图(3)所示图:左侧的
的结构示意、右侧的图片为减隔震的结构
示意g |
图(4)为局部放大■
减隔靈一体化智能抗震结构体系
建筑物智能减震隔震装置防震工作原理
新乡市虹翔国健新防需技术有眼公司"Ft*厘贏&爭
臧隔靈一体化智能抗屣结构体系
(3)
建筑物智能減產隔屋装葺防展工彳乍原王里
耕多也红能區谊新躬理技*有蟻伫司
減隔感一体化智能抗靈缔构体系
3.[试验效果]
下图(a ) (b )为静止时的状态。
下图(c) (d )为运动时的状态,左侧抗震建筑体瞬间破坏。
下图(e) (f)为运动后的状态,左侧抗震建筑体倒塌,右侧减隔震一体化智能抗震建筑体毫发无损。
\
1
7
e
\
1
7
\
1
7
a
\
1
7
\
1
7
b
4[工程实例与节点]
工程应用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ilMfei 宵能紙芒£簾然萱訪琨TfrJft 理
Hg
F F!Wg?W
弹性减雳阻尼器(上部) 弹性减震阻尼器(下部} 滑移隔濃支座
结语:
随着减隔震一体化智能抗震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的应用与
发展,使建筑物自身增强了智能抗震性能。
达到大震变小、小震变了的目的。
改变人们对建筑抗震设计的传统思路,建立人们对建筑智能
抗震设计的新思路。
从源头上节约钢材水泥,杜绝铅污染,对我国有限的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起到举足轻重的保护作用。
对人民生命安全及财产保护起到非同小可的实际意义。
对我国防灾减灾事业的良性发展铺平了道路。
希望通过更多的科技研发,使我们的建筑物能够具备更多更好的抗震性能,能够抵御自然灾害的发生,为人类造福,为社会贡献。
参考文献
[1] 文革,唐圣贵,敬河等•超限砖混结构抗震设计若干问题的探讨J].工程抗
震,2004,(2): 13-14
Liu Wen-ge,Ta ng Shen g-gui,Wa ng Jin g-he,etc. Overrun brick structure Seismic
Desig n IssuesJ]. Earthquake Resista ntE ngin eeri ng,2009,(2):13-14
[2] 文,涂津,文.浅谈复杂结构的中震设计J].工程抗震与改造加固,2009,31(5): 81-8 Zheng Wen , Tu Jin , Pan Wen. Discussion on Seismic Design of Complicated
Structure un derSeismic Fortif icati on Inten sity[J].Earthquake Resista nt Engin eeri ng andRetrofitting, 2009,31(5): 81-84
作者信息:
德新
工作单位:市红旗区德新防震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地址:市新飞大道与马小营交叉路口(货运中心北临)
邮编:453000
网址:http//.dxznkz.
邮箱:1658711604@qq.
电话:
身份证: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