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_周南照

合集下载

大学人才培养路径的思考

大学人才培养路径的思考

大学人才培养路径的思考一、确立德能知行并重的人才培养实践目标21 世纪是各学科、各产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的世纪。

人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掌握知识,获取技能,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实现个体价值,成为德能知行并重的人才。

这是现代大学应当追求的人才培养的实践目标。

提倡培养德能知行和谐发展的人才,就是注重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应该是包含知识在内的全面发展教育。

1996 年,在21 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中指出,“委员会从它举行的第一次会议开始就坚决地重申了一个基本原则: 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使人们学会做人,实现个人全面发展。

”[1]我国教育学者周南照教授解释说: “学会做人在这里超越了单纯的道德、伦理意义上‘做人’……在这个意义上说,学会做人与我国教育方针强调的‘在德、智、体诸(期刊发表,先,发后付)(企/鹅号:二6②1五④二肆o玖)方面都得到发展’相吻合,正是我们追求的教育目标和终身学习的最终目标。

”[2]高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上世纪末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对我国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1994 年底,国家提出了“三注”,即: “注重素质教育,注视创新能力培养,注意个性发展”; 1995 年,国家提出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强调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是文、史、哲的基本知识,艺术的基本修养; 1998 年,国家提出了深入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必须注重“三提高”,即: “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大学教师的文化素养,提高大学的文化品位与格调”。

1998 年以来,国家印发《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推进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措施: 成立了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在全国53 所普通高等学校建立了32 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组织编写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书系”,举行大量的文化素质教育专题研讨会和报告会活动等等。

青少年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

青少年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

青少年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时代的呼唤,历史的使命,神圣的职责,青少年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学习做起。

联合国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其中学会做人是四大支柱的关键和核心,也是教育的目的和根本。

中国的青少年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在继承和发杨民族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国情,同样要求在学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上下功夫。

1、青少年实现共同理想,要学会做人,立志做有理想、有道理、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人,从本质上讲是社会的人,做人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要求。

对中国的青少年的而言,就是从小确立共同理想,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接班人。

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公民。

怎样学会做人?一个是学做一个爱国家爱集体的人,要有一颗健康的爱心,用感恩的心对待生活。

时时关心国家大事,处处热爱集体事业;二是要学做一个既自尊又尊敬人的人,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自尊、知耻,这是做人底线之一。

人要自尊自爱,学会自立独立,学会健身健心,学会珍爱自己,学会关心别人,而后被他人尊敬。

对待他人要持平等、尊敬的态度,与人相处,学会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三要学做知礼、遵规的人,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知礼遵规,知礼是修养道德表现,懂礼,遵守法规,知道“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礼貌待人,遵守法纪是文明的基础要求,要从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做起;四要学做一个反省、改过的人,中国传统文化倡导道德修养就是要不断地反省和改正过失和错误,“吾日三省吾身”、“闻过则改”、“见善思过”,在经受挫折、承受艰苦、战胜困难中锻炼意志和品质,做意志坚强的人。

五要学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诚实守信是中国文化推崇的人格,是一个人立身之本,生存之基,真诚不虚伪,讲信用,要学会独立与参与,学会自我保护,学会承担责任,学会有责任感,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言必信,行必果”,青少年朋友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自己一言一行中学会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

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

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作者:周南照来源:《世界教育信息》2010年第01期编者按:2009年11月1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英文版新书——《学会求知:为了一个和平的和可持续的未来》(Learning to Know for a Peaceful and Sustainable Future,2009)新闻发布会在上海举行。

该书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国际教育与价值教育联合会继推出《学会共处》(Leaning to Live together,1999)、《学会做人》(Learning to Be,2003)、《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2005)之后的第四部力作。

联合会历时10年精心打造的这套“四个学会丛书”,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21世纪终身学习的四大支柱的概念框架和操作指南。

丛书创意源于国际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Learning:The Treasure Within)。

该报告已翻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30多种语言出版,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报告中提出的很多思想和政策建议也正在转化为生动的教育创新实践。

现经联合会独家授权,本刊将陆续刊登该书的中文译稿。

本期刊登联合会现任会长、国际二十一世纪委员会委员周南照博士解读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的文章,尽管该文是他1999年初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教育创新为发展服务计划(UNESCO APEID)总协调人时撰写,但至今仍不失其时代意义,对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和每一个国民终身学习理念的提升都有重大的参考价值。

国际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的两个互相联系的中心思想是“终身学习”和“教育的四大支柱”。

终身学习的指导原则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上学-工作-退休”的线性(单向)教育模式,而扩展为在时间上包容从幼年到老年各个年龄阶段,在空间上涵盖从家庭、学校到社会、宇宙各个人类活动领域,在教育层次上包括自幼教至高教、成人继续教育各个阶段,而且工、学交替,不断循环往复的(多向)教育模式。

教育四大支柱的内涵及其当代教育意义——重读《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教育四大支柱的内涵及其当代教育意义——重读《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2019 年 第 18 期 / C(06) 4
教育实践与研究
中》,“原则—— —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全书的重要 精髓,“四个学会”是维系人一生的知识支柱。
二、教育四大支柱的内涵阐释 书中提出 21 世纪教育四大支柱是培养受 教育者基本能力的指导,四个学会的具体内涵 如下: (一)学会认知 “认知”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方面“认知” 可以作为名词“知识”,它不仅包括从书本上获 得的显性知识,也包括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所感 知的隐性知识。另一方面,“认知”可作为动词 “认识知识”,即个体与外界的不断接触与交流 对话,是在一个实践与认识的无限循环中探索 未知、追求真理的过程。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即获取知识的手段,这种学习更多地是为 掌握求知的手段,而不是经过分类的系统化知 识。学会认知,既可将其视为一种人生的手段, 也可将其视为一种人生目的。同时书中也强调 为了解知识而进行不断学习,要学会用注意力、 记忆力和思维能力来学习,重视掌握认知的手 段和方法。在 21 世纪的今天,重新阅读这本著 作,感悟到学会认知的内涵已不仅是学会学习, 还包含对教育现象的辨识与思考。在这个网络 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不仅需要关注学习,更应 树立明辨事实的认知能力。 (二)学会做事 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即教会学生如何 践行已有的知识、学会如何高效地应对突发事 件以及如何参与未来的科技创新。学会认知与 学会做事,两者是“知”与“行”的关系,认知是认 识世界,做事是为了改造世界。学会做事的含义 是不断变化的,不仅囿于培养参与特定工作的 能力,更要通过实践去发掘做事的能力,实现从 “资格概念”向“能力概念”的转变。换言之,学会 做事的根本目的是使人更具有适应社会的各种 能力,包括操作能力、适应能力、合作能力和创

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作者:隆明凤来源:《世纪之星·交流版》2015年第09期[摘要]《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系由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

该报告根据其对当时世界的基本认识,着眼于未来教育与人的发展,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教育思想,对未来的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发展;教育四大支柱;未来教育一、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人的发展教育在人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是使所有人发挥出自己最大潜能的重要前提。

教育的核心地位决定了我们想要发展就要从教育着手。

21世纪问题的主要焦点就是要消除一系列的紧张关系,促进人的发展。

那么教育就应当承此重任。

那么如何消除紧张关系促进发展?首先,在面对整体与局部的紧张关系时,就需要教育者们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帮助他人适应全球化情势下“世界公民”与“本地人”的双重身份,在逐渐成为世界公民之际,不能失其根本,同时也积极参与其他,并且学其精华。

其次,要消除普遍性与个别人的特殊性之间的紧张关系,教育则应面向世界,文化的国际化不可避免,但每个人的独特性也不可忽视,这样才能发挥出自己的潜力。

而且,在传统与现代的紧张关系中,适应变革的同时不自我否定,有自己的想法,共同进取。

此外,现如今的社会,人们往往只关注于眼前的种种问题,急于想要快速解决,而实际上遇到的很多问题却需要从长计议,在面对长期发展与短期利益的紧张关系时,则需寻找适合的策略。

还有,在必要的竞争和机会均等之间的紧张关系在竞争的压力下,许多决策者忘记了要使每个人都有办法抓住教育这一使命。

因此,终身教育应受到高度重视,以便促进竞争,合作,团结三方面的协调。

最后,在精神与物质之间的紧张关系下,教育应教会人们辩证看待事物,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物质是一切的基础,在物质的前提下才会有精神的存在。

而在得到物质可以确保自身存在的情况下,精神才会显得更为突出。

精神能使人更好地保持最佳的状态以获得更多的物质,所以物质与精神对人来讲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教育四大支柱的内涵及其当代教育意义

教育四大支柱的内涵及其当代教育意义

教育四大支柱的内涵及其当代教育意义作者:刘丰霞来源:《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2019年第06期摘 ; 要:《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即《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是一部对教育的未来进行整体性思考的文献,教育的四大支柱是书中的核心内容。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是21世纪教育四大支柱的内涵,是每个人一生当中重要的知识支柱。

教育的四大支柱在当代对于启迪人们学会学习,不断探索新知识;身体力行,学会做事;克己复礼、学会做人;认识自己,学会共处共享等方面仍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四个学会;教育支柱;教育意义中图分类号:G40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18-0004-04基于20世纪末国际经济、政治等变化和21世纪教育的新变迁,《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全面阐释了教育的四个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在如今21世纪智能化发展的时代,教育四大支柱的重要内涵价值仍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一、教育四大支柱提出的背景追溯20世纪50年代,世界各国受“教育万能论”思想的影响,对教育的社会功能十分重视。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各种社会矛盾接连出现,教育万能的功能受到大众质疑。

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知识与技术迅速更新,社会对创新能力的倡议与日俱增,全球面临的问题与社会矛盾愈演愈烈,人们不得不开始重新思考教育的价值。

借于此,在21新世纪到来之际,面对未来社会的种种变迁和挑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始考虑面向21世纪的全球教育与学习问题。

1996 年,作为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的雅克·德洛尔先生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交了《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简称“德洛尔报告”),该报告对20世纪末世界面临的冲突矛盾、新世纪的教育问题开展了全面地探究和思考,并提出了迎接未来社会挑战的各种对策。

后来人們将该报告命名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原则——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全书的重要精髓,“四个学会”是维系人一生的知识支柱。

21世纪教育四大支柱

21世纪教育四大支柱

21世纪教育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1、求知:乐学(兴趣、习惯、毅力);学会(止水、能力、方法);会学(路径、质量、时间)学会求知即学会学习。

学会掌握认识(即“知”)的工具,掌握终身不断学习的工具,学会收集信息、处理信息、选择信息、管理信息。

同时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处于被动状态,依赖性强,还是主动积极、独立性强,它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学习的成效。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迁移与应用,而迁移与应用是以经验为基础的,“如果学生的经验不足以掌握某一原则,他的经验背景就必须扩大。

”人的学习由感知到理解是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发展过程的一次飞跃,二从学习的理解到迁移与应用的过程是一个抽象到具体化的过程。

是比上一次难度更大更复杂的飞跃。

2、做事:计划(在哪,去哪,怎么去);执行(调节控制、信息反馈、持续学习);负责(信念、规则、意志)学会做事,用一种善始善终的态度认真地对待和处理各种事务,坚持不懈并力求完善。

3、共处:信心(自知之明,知人之智,学有专长),孝心(理解、尊重、感恩),诚心(诚实、守诺),三个多想(多想他人优点,多想他人对自己的好处,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学会共处,学会共同生活,学会与他人共同工作,即学会对话、学会交流、学会关心、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学会用和平的、对话的、协商的方法处理矛盾,解决问题。

4、做人:身心健康(一个微笑、一项艺术爱好,两项体育技能)学会做人事建立在前三种学习基础之上的一种基本进程,是教育和学习的根本目标。

发展的目标是人的完整实现,即适合个人和社会需要的情感、精神、交流、亲和、合作、审美、体能、想象、创造、独立判断、批评精神等方面相对全面而充分的发展。

第九章终身教育

第九章终身教育
“只要一息尚存,我永不停止哲学的 实践,要继续教导、劝勉我所遇到的 每一个”。
——苏格拉底
第九章
终身教育思想
终生教育的“前世今 生”
古典终生教育的思想


古希腊“三杰”: 苏格拉底——教育的真正本质在于使人们达 成真实的生活目的,而这种目的的达成不能 受限于少数几年的所谓高等教育,人们或许 需要用一生的时间来达成生活的目的,或许 其目的永远无法达成。 柏拉图——认为一个人唯有终身不断地学习, 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健全的公民。 亚里士多德——只有经过终身不断地学习, 并且达到智慧的德行,人才有可能享受美好 的人生。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奠基之作

1972年5月,原法国总理、著名文化人埃 德加。富尔任主席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想总部提交的一份 报告书。这篇报告的形成和发展使终身 教育思想进一步系统化与理日趋成熟的标志

(二)超越学校围墙的教育


由于教育在时间维度上贯穿了人生全过程, 在空间上也就必然要超出现有学习的围墙, 眼神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 超越了学校围墙的终身教育体现了一种与传 统教育完全不同的崭新的教育观念,具备了 鲜明的特点。首先,实施教育的渠道和方式 是多元且具有弹性的。其次,教育体系涵盖 正式教育、非正式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各种 教育体系都是人终身受教育和学习的机构和 场所。终身教育思想认为各个阶段、各种场 所以及各种形式的教育是相互联系的整体, 整体大于其部分之和。
终身教育理论的倡导者:朗格朗




他提出了一系列终身教育的思想和观点 首先,他认为终身教育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人类面临愈 来愈多的挑战,终身教育的实践就是为了帮助人类应 对科学知识与技术的演进等这些危机。 其次,他认为终身教育起始于人类生存的意义。 再次,他认为在过去数百年,把人的一生机械地划分 为学习期和工作期是有问题的。 他认为,教育和学习 应该是从摇篮到坟墓,从生到死继续不断的过程。 最后,在终身教育体制的构建中特别突出了非正规教 育和非正式教育的重要性。因为终身教育是持续人一 生的过程,完全在正规和正式的学校教育中是无法完 成的。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23.《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科学出版社内容简介:《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该报告除前言外,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景,包括:第1章(从基层社会到世界性社会),第2章(从社会团结到民主参与),第3章(从经济增长到人的发展);第二部分——原则,包括:第4章(教育的四个支柱),第5章(终身教育);第三部分——方针,包括:第6章(从基础教育到大学),第7章(教师在探索新的前景),第8章(教育的选择:政治当局的作用),第9章(国际合作:地球村的教育问题。

另有结束语和8个附件。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内容涵盖了未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方面,并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上提出了迎接挑战的对策建议。

其内容之丰富、新颖、深刻,堪称是里程碑性的教育文献,实属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和关心教育事业的人们所不可不读的经典之作。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的内容是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以当时欧盟主席雅克·德洛尔为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交的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历时三年在世界范围广泛咨询和分析过程的成果,是通过对世界教育的考察、在迎接新世纪的社会变迁中对教育的未来进行总体性思考的一部经典之作,堪称里程碑性的教育文献。

报告着眼未来的大目标,从全球范围内透视教育问题,视野广阔,并且针对当代发展,指出了对教育的要求和预测,具有很强的时代气息。

另一个突出方面在于它的超前性,它试图回答21世纪将遇到的挑战和应当遵循的发展模式,提出了教育社会化、教育大众化、教育多样化、教育个性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国际化的21世纪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该书提到“教育在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中都起着基础性的重要作用”,从新的视角探讨了教育制度将更多样化,而多种教育制度的价值将更加得到提升,强调了教师的关键作用和改善其培训、社会地位和工作条件的必要性。

不管对不对,教师有孤独感;这不仅因为他从事的是一种个体劳动,而且也因为教育激起了过多的期望。

第二讲 坚定理想信念,追求人生价值

第二讲  坚定理想信念,追求人生价值

第二讲坚定理想信念,追求人生价值1.教学内容:(一)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二)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三)创造有价值的人生2.理想的类型:1。

对象:个人理想、社会理想2。

内容: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政治理想3。

时序:近期理想、长远理想4。

性质:崇高理想、庸俗理想;革命理想、反动理想3.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

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

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4.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其中学会做人是四大支柱的关键和核心,也是教育的目的和根本。

5.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历史使命——人们担负的重大历史任务和责任。

当代大学生担负的历史使命是什么?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B 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又是崇高的。

马克思主义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以改造世界为己任。

C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

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6.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一)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统一:社会理想决定制约个人理想。

社会理想又是个人理想的凝练与升华。

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不能脱离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

大学生必须自觉地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

只有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才能在实践中把理想转化为现实。

(二)立志高远,始于足下:立志,就是确立理想信念。

大学生要树雄心、立壮志。

明确立志须躬行:实现崇高理想,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平凡的工作做起。

伟大出自平凡。

社会需要杰出人才,更需要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

每个社会成员尽其才、奋其志,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贡献,都是伟大的。

(三)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与曲折性: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

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与逆境。

执著追求的人总会经历人生的顺境和逆境,并感受着甘苦、福祸与荣辱。

学会学习二十一世纪教育的支柱

学会学习二十一世纪教育的支柱

学会学习:二十一世纪教育的支柱作者:麦尔.韦斯特来源:《世界教育信息》2011年第02期一、引言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二十一世纪国际教育委员会1996年提出支撑终身学习的四大支柱以来,迄今已有十多年。

学会做人(Learning to Be),即所有人都有接受教育以获得个人自我实现的权利,在40年以前就已经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一项权利。

学会求知(Learning to Know)则明确“如何求知”、“为何求知”与“求什么知”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并强调思考和推理技能已经变得比仅仅记住某条信息或某件事实更为重要。

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即在迅速变化的全球经济中,人们越来越频繁地更换工作,在这种环境下,仅仅获得从事某项特定工作的知识和技能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学习必须成为新一轮学习的基础,必须有利于促进知识和技能在不同领域之间的转换,必须能够促进原有的学习在新的情境中的适应性。

学会共处(Learning to Be together)则彰显了对以快乐为中心的教育过程的重新强调,在日益拥挤不堪且不断分裂的世界中,学会共处越来越成为重中之重。

随着世界的不断变化,许多教育体制在国际教育改革的潮流中已经得以彻底重建,但是学校本身,尤其是课堂教学,却依然没有受到其周围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影响。

事实上,现在许多学校中的教室布局与十九世纪的儿童所在学校相比,几乎没有多少真正的变化,在教师和学习者的角色上也鲜有实质性的转变。

表面看来,处于所有学习体验之中心的师生关系,在大量教学理论、教学组织、教育技术等的进步面前,被证明是充满活力的;然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仍处于被动地位,或者说传授式的教学方法依然大量地存在着。

尽管如此,纵观人类历史,曾经有许多人主张一种不同于传统的、更加解放的教学方法。

贝内特1976年提出了与传统教学方法相关的假设,并将之与他称为“进步的”教学方法做了如下比较,见表1。

如果我们将传统教学方法在许多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对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上述四大学习支柱,并进行简要的反思,我们就可以发现:传统教学方法是如何限制了这四种学习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教育信息2010.01国际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的两个互相联系的中心思想是“终身学习”和“教育的四大支柱”。

终身学习的指导原则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上学-工作-退休”的线性(单向)教育模式,而扩展为在时间上包容从幼年到老年各个年龄阶段,在空间上涵盖从家庭、学校到社会、宇宙各个人类活动领域,在教育层次上包括自幼教至高教、成人继续教育各个阶段,而且工、学交替,不断循环往复的(多向)教育模式。

因而,终身学习可以说是人类解决未来面临的各种矛盾、迎接21世纪挑战的“钥匙”之一,是“社会的脉搏”,是一切重大的教育变革的指导原则;而建立在全体社会成员终身学习基础上的“学习社会”,则是人类未来的理想社会和终极目标。

实践终身学习原则的“唯一之路”就是每个人都能“学会学习”;终身教育和学习社会必须建立在全体社会成员都能不断进行四种“学习”的基础之上,这就是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learningtoknow)、学会做事(learningtodo)、学会共处(learningtolivetogether)和学会做人(learningtobe)。

一、学会求知“知”在这里不只是指知识,而且是指广义上的认识,这种认识的对象包括人类自身及其主观世界,也包括自然、社会的外部世界。

“求知”则是一个只有起点而无终点、在实践和认识的无限往复中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过程。

而“求知”的手段,从口头传授到文字印刷,从广播电视等声像技术到“信息高速公路”,已发生了多次革命性的变化。

“求知”的环境,则从家庭、学校扩展到整个社会,继之以“网上一代”痴迷的“虚拟学习环境”。

学会求知已远远超越了从学校教科书和教师课堂讲授中汲取人类积累的知识,而包括了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了解各种社会关系,习得民族文化观念,学会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即知道积极意义上的“为人处世”,因为人首先是一种社会存在。

因而,形成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是“学会求知”的本质内涵。

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文/周南照编者按:2009年11月1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英文版新书———《学会求知:为了一个和平的和可持续的未来》(Learning to Know for a Peaceful and Sustainable Future ,2009)新闻发布会在上海举行。

该书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国际教育与价值教育联合会继推出《学会共处》(Leaning to Live together,1999)、《学会做人》(Learning to Be,2003)、《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 ,2005)之后的第四部力作。

联合会历时10年精心打造的这套“四个学会丛书”,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21世纪终身学习的四大支柱的概念框架和操作指南。

丛书创意源于国际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Learning :The Treasure Within )。

该报告已翻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30多种语言出版,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报告中提出的很多思想和政策建议也正在转化为生动的教育创新实践。

现经联合会独家授权,本刊将陆续刊登该书的中文译稿。

本期刊登联合会现任会长、国际二十一世纪委员会委员周南照博士解读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的文章,尽管该文是他1999年初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教育创新为发展服务计划(UNESCO APEID )总协调人时撰写,但至今仍不失其时代意义,对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和每一个国民终身学习理念的提升都有重大的参考价值。

周南照学会求知就是“学会学习”本身,即学会掌握知识(即“知”)的工具,掌握终身不断学习的工具(包括演绎、归纳、分析、组织知识的工具),学会收集信息、处理信息、选择信息、管理信息,同时学会掌握应用知识于有意义的实践的手段。

因为现在学习的很多书本知识,有一部分将在未来迅速变化的社会中逐步过时,而将来迫切需要的很多知识又无法在今天预见,更不可能在有限的正规学校教育中完全学到。

因此,“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会求知的方法远胜于求得知识本身。

学会求知,要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有探求未知的热情,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科学的人文精神,要掌握举一反三的科学方法。

总之,学会求知就是要使自己成为“终生的科学之友”。

学会求知,要注重通过普通教育打下宽厚坚实的“通才”基础。

《学习:内在的财富》把基础教育称作“通向生活的护照”,正说明了中小学教育不但对人生启蒙,而且对人未来的发展具有极大重要性。

与此同时又需要通过专业教育,在一两个领域向科学深度进军。

学会求知,离不开教师。

“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这是古今中外教学经验的总结。

师生关系将永远是“求知”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教学相长”的古训永远不会过时。

学生的自主性、批判性、创造性学习,要求与教师的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很好地结合起来。

要知道,即使是最先进的“人机对话”、多媒体技术也无法代替和超过生动有效的师生交流。

这里还应指出,在未来的“学习社会”,教师的角色将发生很大的变化,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激发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而且,每个人将同时是教师和学生。

学会求知,不能在学校教育中一次完成。

传统的“上学-工作-退休”的线性教育模式和人生阶段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而必须代之以“学习-工作-学习”、工学交替、循环往复的多维教育模式。

因此,“求知”将是一个在认识和实践之间无数次反复、不断完成而又重新开始的过程。

即使是高等学府,也只是“求知”路上的一个站点;即使戴上了“博士”或“导师”的桂冠,也只是一个新的“求知”阶段的开始。

二、学会做事学会做事与学会求知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

两者可以说是“知”与“行”的关系;如果说前者的目的在于认识世界(包括人自身的主观世界和社会的、自然的客观世界),那么,后者则旨在改造世界。

与“知”(know)一样,“行”(do)也是一个有丰富内涵的多义词。

传统意义上的“学做”,更多地与通过职业技术训练养成劳动技能联系在一起,与把在学校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联系在一起。

现在意义上的“学做”要着眼于21世纪知识经济对劳动力的要求和终身学习社会对公民的要求,从更深的层次上去把握。

对于将要成为未来社会的主人的今日学子来说,“学会做事”至少具有三种新的涵义。

第一,在未来“生产”过程日益“非物质化”、日益“智力化”的知识经济中,“学做”将从学会掌握某种职业的实用技能,转向注重培养适应劳动世界变化的综合能力(个人素质),其中包括狭窄的劳动技能以外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风险精神、交流精神等。

第二,在以知识、信息为基础的服务业(包括金融、咨询、管理服务和教育、卫生、社会服务等)将占越来越大比重的未来产业经济中,人与物质和技术的关系将降至次要地位。

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服务”的提供者和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将居于首要地位。

因此,“学做”主要不是指获取智力技能,而是指培养社会技能(包括处理人际关系、解决人际矛盾、管理团队等能力)。

这些技能主要不是从课堂上和书本中去学习,而更多地要从工作实践和人际交往中去培养。

第三,在一个以市场需求为主要导向的经济中,建立在竞争和价值规律基础上的资源配置和重新配置将是一个永不停息的过程。

在成百企业萎缩、破产的同时,更有成千企业兴起、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将有越来越多的职业被淘汰,与之相应的产业技能也成为昨日黄花;而新的、今日还无法预见的产业将陆续产生,一个人多次变动工作或劳动场所将是常事。

对于后进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发展的活力将有一大部分来自“非正规”经济部门,特别是众多小企业在这种World Education Information2010.01世界性的职业变动潮流中的适应能力和企业潜力。

在这种背景下,学会做事与其说是掌握胜任某项具体工作的“本事”,毋宁说是在“求知”的过程中养成的科学素质的基础上,培养适应未来职业(工作)变动的应变能力、在工作中的革新能力,以及在具体的市场环境中创造新就业机会(自主创业)的能力。

从广义上说,学会做事就是要学会以首创精神能动地参与广泛而生动的发展过程。

三、学会共处学会共处是在全球化将成为21世纪重要特征,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互相依存程度越来越高的时代提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教育命题。

它的原意是学会共同生活,学会与他人共同工作。

学会共处有着同样深刻的内涵。

学会共处,首先要了解自身,发现他人,尊重他人。

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要使学生了解人类本身的多样性、共同性及相互之间的依赖性。

学校开设的诸种科目,无论是语、数、外,还是理、化、生或史、地、社会学科,都是为了传递人类的思想文化,增进对于本民族和其他民族的了解;认识各自的文化特性和共同价值。

了解自己是认识他人的起点和基础,所谓“设身处地”,也就是“由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同时,教育作为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也注重从了解他人、他国、他民族的过程中更深切地认识自己,认识本国、本民族。

这种了解和认识,始自家庭,及于学校,延至社会,推而广之于国际社会和各国人民及其历史、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

通过这种深入的了解,培养人类的尊严感、责任心、同情心和对于祖国、同胞和人类的爱心。

学会共处,就要学会关心(tocare),学会分享(toshare),学会合作(tocooperatewithothers)。

仁爱,从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准则;“四海之内皆兄弟”是我国流传千年的社会理念;“相互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更成为我国多民族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时代风尚。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激烈竞争无疑给传统的群体主义、社会至上的价值观念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我们一方面要倡导在法律规范内公平竞争,利用其有利于发挥个人首创精神和提高经济效益效率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更要发扬和倡导先人后己、毫不利己、互相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学会共处,就要学会平等对话,互相交流。

平等对话是互相尊重的体现,相互交流是彼此了解的前提,而这正是人际、国际和谐共处的基础。

家庭之内,父母和子女之间如朋友般的思想交流不但是消除“代沟”的重要途径,而且是孩子成长的重要条件。

学校之内,教师与学生如朋友般的平等对话,既是“教学相长”所必需,也是教育成功的体现。

社会个体之间、群体之间的平等对话和互相交流则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

因此,21世纪教育需要的手段之一就是对话、交流和讨论。

教育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一个社会网络之中人们相互交流的质量。

“居高临下”、缺少平等精神的教学,不但会挫伤学生求知的热情,而且有害于学生健康品性的养成。

因此,学会表达、交流的技能,确立平等对话的价值观念和态度是学会共处的重要学习内容。

学会共处就是要学会用和平的、对话的、协商的、非暴力的方法处理矛盾,解决冲突,这对于人际之间、群体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矛盾都同样适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