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

合集下载

人民大学法理学(法哲学)学习推荐书目

人民大学法理学(法哲学)学习推荐书目

目前,在法学理论学习领域,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江平主编《外国法律文库》,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季卫东主编《当代法学名著译丛》,苏力主持的《波斯纳文库》,皆精选域外名作,有利于拓宽同学们的知识视野,培养同学们的法学思维,提升同学们的人文素养。

此外,出版谢晖教授主编并由山东出版社的《法理文库》、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中国中青年法学家文库》等等,均具很高水准,对大家学习法理学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不揣浅陋,列一些参考书如下:1、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美)罗斯科.庞德著:《普通法的精神》,法律出版社;《法律史解释》,曹玉堂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3、(英)约翰.奥斯丁著,刘星译:《法理学范围》,中国法制出版社。

4、勒内•达维德:《当代主要法律体系》,漆竹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

5、勒内•达维德:《英国法和法国法》,潘华舫、高鸿钧、贺卫方译,中国政法大学印行,1984年版。

6、亨利•梅里曼:《大陆法系》,顾培东等译,西南政法学院印行,1983年。

7、罗杰•科特威尔:《法律社会学导论》,潘大松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8、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9、亨利•莱维•布律尔:《法律社会学》,许钧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12、《列宁全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13、吕世伦主编:《现代西方法学流派》(上、下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

14、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5、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6、孙国华主编:《法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7、朱景文:《比较法社会学的框架和方法——法制化、本土化和全球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

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

1.5 结论
虽然经济分析提供了一种综合性的方法,但是其他学 科正在并将继续提供许多重要的概念和分析方法。
例如:经济分析假定偏好使既定的和稳定的。而社会 学家和心理学家则研究偏好如何形成,偏好如何演进?
中心思想
所有人类行为均可以视为某种错综复杂的参 与者的行为,通过积累适量的信息和其他市 场投入要素,使其源于一组稳定偏好的效用 极大化。
贝克尔
大学时期,对社会学家研究的问题和经济学家的分析 技巧感兴趣
博士论文:《歧视经济学》,用经济分析考察种族歧 视现象
以后,又将经济分析应用于生育、教育、时间使用、 犯罪、婚姻、社会相互作用。
贝克尔的学说在出现时遇到极端的歧视,文章迟迟得 不到发表,保守的学术同行在公开场合对其观点讥笑 嘲讽。
正确的观点:
歧视现象的存在损害了城市中的资本所有者而对城市中的劳动 所有者有益。
只有当两种劳动者的工资差异源于因垄断力量造成的价格歧视 而不是源于歧视偏好的情况下,这种差异才会带来利润。
2.4 歧视现象与经济封闭
如果不存在城市居民对乡村居民的歧视现象,那么这 两个群体之间的经济交往将达到最大规模。
原因2:在既定的公众“干预”的大气 候中,这样的讨论对于最大化他们的利 益是必要的。
发展中国家正在抛弃习惯与传统。
原因1:由于年轻人受到西方生活方式 的诱惑。
原因2:对年轻人而言,相对停滞的环 境下十分有用的习惯与传统常常成为一 个动态社会的障碍。
日益增长的时间价值才使他们努力进一 步节约使用时间。
(1)这样的歧视(偏好)会减少城市的资本与乡村的劳动 结合所能获得净收益,从而导致城市的资本输出量的减少 。
(2)这样一来也会减少乡村的劳动与城市的资本结合所能 获得的收入,乡村的劳动输出也会减少。

法律经济学推荐教材及资料

法律经济学推荐教材及资料

法律经济学推荐必读教材
1、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2、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出版社,1993年版。

3、波斯纳:《法理学问题》,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中文版。

4、波斯纳:《正义经济学》,哈佛大学出版社,1983年英文版。

5、考特等:《法和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中文版。

6、麦乐怡:《法与经济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中文版。

7、唐纳德.A.威特曼[美]:《法律经济学文献精选》,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8、钱弘道:《法律的经济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吕忠梅刘大洪:《经济法的法学与法经济学分析》,中国检察出版社1998年版。

10、彭汉英:《财产法的经济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1、陈正云:《刑法的经济分析》,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

12、刘茂林:《知识产权法的经济分析》,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13、张乃根:《经济学分析法学》,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14、《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出版1991年版。

15、曲振涛杨恺钧:《法经济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分社,2006年版。

16、Economic Analysis of Law,by Richard A.Posner,Brown and Company,1992
1。

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ppt

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ppt
日益增长的时间价值才使他们努力进一 步节约使用时间。
1.5 结论
虽然经济分析提供了一种综合性的方法,但是其他学 科正在并将继续提供许多重要的概念和分析方法。
例如:经济分析假定偏好使既定的和稳定的。而社会 学家和心理学家则研究偏好如何形成,偏好如何演进?
中心思想
所有人类行为均可以视为某种错综复杂的参 与者的行为,通过积累适量的信息和其他市 场投入要素,使其源于一组稳定偏好的效用 极大化。
第2讲 歧视现象的经济分析
1955年,贝克尔发表博士论文《市场歧视》。 1957年,贝克尔出版专著《歧视经济学》,获得 社会学家和其他社会科学研究者的肯定。 1960年代中期开始,经济学家开始严肃地研究种 族歧视现象,将经济分析用于“少数民众”的研 究。
2.1 对歧视现象的经济思考
人们的兴趣集中于歧视现象对不同群体的总收入的影响。
贝克尔的《人力资本》和《家庭论》被奉为经济学的 经典。
1.3 经济分析的核心
最大化行为、市场均衡和偏好稳定的综 合假定及其不折不扣的运用。
经济分析比其他方法更明确更全面地假定最大化行为, 假定家庭、厂商或管理者的效用(或福利函数)能够极 大化。
经济分析还假定存在着不同效率的市场以协调各方参 与者(个人、厂商甚至国家)的活动,并使这些行为彼 此协调。
某证券公司的首席经济学家的不同遭遇。
商人越来越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
原因1:他们的态度受到公众对这一问 题的讨论的影响。
原因2:在既定的公众“干预”的大气 候中,这样的讨论对于最大化他们的利 益是必要的。
发展中国家正在抛弃习惯与传统。
原因1:由于年轻人受到西方生活方式 的诱惑。
原因2:对年轻人而言,相对停滞的环 境下十分有用的习惯与传统常常成为一 个动态社会的障碍。

论经济分析方法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

论经济分析方法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

论经济分析方法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作者:雷德雨来源:《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年第02期[摘要]加里·贝克尔在《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一书中运用理性选择模型对歧视、犯罪、人力资本投资乃至婚姻等非市场领域的人类行为展开分析,开启了“经济学帝国主义”时代。

经济分析方法可以在适当的范围内用来分析社会生活,而无须承受诸如“帝国主义”“入侵”等指责;用经济分析方法探讨友谊是这一方法在人文领域使用的一个有益的范例。

[关键词]经济分析方法;经济学帝国主义;理性选择模型;人类行为[中图分类号]F0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0292(2015)02-0067-03[收稿日期]2015-01-11[作者简介]雷德雨,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理论经济学。

一本书开启一个时代,人类历史上不乏这样的例子。

由于运用微观经济分析方法对人类行为等领域进行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加里·贝克尔于199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加里·贝克尔及其《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一书标志着经济分析方法在人文学科领域如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的使用,并且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其中最显著的就是西方经济学取得了自20世纪初期马歇尔为代表的微观经济学以来的巨大发展。

随着“经济学帝国”主义时代的开启,加里·贝克尔和此书就处于争议之中。

因此,应当探索经济分析方法在社会生活中的适当运用范围。

一、加里·贝克尔的杰出贡献加里·贝克尔在《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一书中精辟概括了经济学分析的核心,即经济人的最大化行为、市场均衡和经济人稳定的偏好这三项综合假定。

加里·贝克尔的杰出贡献在于拓展了经济分析方法的使用范围,为经济学者和其他领域的学者如何在非市场领域运用经济学思维方法做出了杰出的示范。

1在政治学中,竞选时各位候选人往往倾向于提出偏于中间的竞选路线。

2018尔雅通识课《经济学百年》满分期末考试答案

2018尔雅通识课《经济学百年》满分期末考试答案

一、 单选题(题数:单选题(题数:505050,共,共51.0 分) 1凡勃伦认为企业家的功能在于把握企业前进的方向,包括()。

(1.0分)分)1.0 1.0 分A 、创新性工作发展的方向B 、组合资源C 、激励具有盈利功能的创新D 、以上都对我的答案:我的答案:D D2凯恩斯革命是将()提上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

(1.0分)分)1.0 1.0 分A 、生产B 、货币C 、商品D 、消费我的答案:我的答案:D D3凯恩斯认为“乘数效应”的大小取决于()。

(1.0分)分)1.0 1.0 分A 、产业关联度和边际消费倾向B 、通货膨胀系数和产业关联度C 、资本边际和产业关联度D 、边际消费倾向和资本边际我的答案:我的答案:A A4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于()出版。

(1.0分)分)1.0 1.0 分A 、1867年B 、1876年C 、1869年D 、1872年我的答案:我的答案:A A5凡勃伦认为资本的价值是它的()的函数。

(1.0分)分)1.0 1.0 分 A 、主要成本B 、机械效率C 、收益力D 、交易价值我的答案:我的答案:C C 6通常认为,()对企业拥有更长期的行为。

(1.0分)分)1.0 1.0 分A 、投资者B 、股东C 、总经理D 、员工我的答案:我的答案:C C7()是边际效应学派的主要代表。

(1.0分)分)1.0 1.0 分A 、路德维希·冯·密塞斯B 、庞巴维克C 、熊彼特D 、哈耶克 我的答案:我的答案:B B8现代股份公司的优点是()。

(1.0分)分)1.0 1.0 分A 、聚集资本B 、分散风险C 、管理的专门化D 、以上都对我的答案:我的答案:D D9不能抽回,要按照公司的经营状况分红的是()。

(1.0分)分)1.0 1.0 分A 、股权B 、债权C 、期权D 、优先股我的答案:我的答案:A A1010《经济学与公共目标》的作者是()《经济学与公共目标》的作者是()。

【最新】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读后感word版本 (5页)

【最新】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读后感word版本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读后感篇一:《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读后感读《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后感10级财政2班李琳41003054本书的作者贝克尔,是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芝加哥学派的重要成员,芝加哥学派信奉自由市场经济中竞争机制的作用,相信市场力量的自我调节能力,认为市场竞争是市场力量自由发挥作用的过程,这本书中也反映了他的这一思想。

我认为贝克尔将歧视、民主、犯罪、结婚生子等一系列有关人性的行为全部用经济理论进行解释是很大胆的一种想法,刚开始是完全不认同这种说法的,但通读全书之后,虽然有些模型不是很明白,但对他的每个分析都没法反驳,似乎都很在理。

贝克尔的模型都是基于某些假设而进行的,如果这些假设不成立怎么办?比如在第三篇“政治和法律”中,他假设投票者和竞选人具有相同的自由,否则就会通过竞选公职增加自由。

每个人对自由的偏好不同,也许某个投票者并没有和竞选人同等的自由,但自由对他的效用并不大,相反,竞选公职让他觉得很麻烦,很受约束,那么即使在自由不等的情况下他也不会自主从投票者变成竞选人。

又比如在第一篇导言中假设“偏好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根本的变化,同时在家丁,穷人和富人之间、即使在来自于不同的社会和文化的人们中间,偏好也没有很大的差异”,并将其作为经济分析适应全部人类分析的前提。

在全部的分析过程中,又假设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蕴含着效用最大化动机。

但从接触经济学开始,我便有一个疑问:毕竟个体不能完全代表整体,那么从概率的角度来说,具有特殊偏好和非理性经济人所导致的经济效用不是最大化的概率并没有无限趋近于零,故而得出来的经济结论应该不是一般情况,但结果却往往是适用于一切经济模式。

这本书的第八章——非理性行为与经济理论解答了我的疑问。

大多数经济结论都是基于亚当斯密的“理性经济人假设”进行的,即主体所追求的惟一目标是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读后感_模板

《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读后感_模板

《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读后感_模板《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读后感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是贝克尔的代表作,他把微观经济分析的领域扩大到包括非市场行为的人类行为。

作者认为人类的行为万变不离其宗,各种人类行为都是由于效用最大化。

书中一共有七篇,我对第六篇——婚姻、生产力和家庭的印象最深。

“新的家庭理论是涉及多人家庭的理论,这种家庭的不同成员具有相互依赖的效用函数,而且,新的家庭突出成员间的合作与相互作用,考虑子女、婚姻、涉及工作时间的劳动分工和市场增益技能方面的投资、灾害、保护、成员的世代之间的资源转移。

”这是书中的一句话,也算是对这一章节的总结。

对于生育力的经济分析中,贝克尔归纳了六个经济分析的变量,分别是:一般的考虑、偏好、子女质量、收入、成本、供给。

通过这些因素分析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不同家庭情况的夫妻对子女数量及质量的要求。

最主要的变量是:一般考虑和收入。

如书中所讲“对绝大多数的父母来说,子女是一种心理收入或满足的来源,按照经济学的术语,子女可以看成一种消费商品,有些时候,子女还可以提供货币收入,因而还是一种生产品,而且,由于用于子女的支出和子女带来的收入都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子女年龄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使得子女既是一种耐用商品又是一种生产品。

”这段话并不表明作者的思维有多么悲观,而是,作者用一种经济分析去研究非经济问题。

书里把子女和生活中使用的汽车、房子之类的耐用消费品相提并论,虽然很多传统的人们会对此极其反感甚至认为不道德,但是,不得不承认贝克尔用超乎常人的冷静将人类行为的体现和经济紧紧联系在一起了。

假设,人们生小孩的成本大于他们的收益,人们有可能选择不生小孩,只是这种收益不是单层面上的金钱,也包括了抽象的愉悦的心情。

(范_文_先_生_网)这种经济分析突破了传统经济学的局限,创立了家庭经济学。

关于收入这个变量的经济分析。

首先,概括了马尔萨斯的理论,他认为收入的增加将导致家庭规模的相应扩大。

主要包括两点:一、收入增加会引起儿童死亡率的下降;二、收入的增加会导致人们早婚并且不大节欲。

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

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

(2)模型
• “假设所有选举人都有同样的偏好……完全满足选民偏
好的纲领是唯一的均衡纲领,理想的民主政治将完全反 映人民的‘意愿’”(第49页)
• 如果放松“所有选举人都有同样的偏好”的假设条件,
那么“在某些假定前提下,即使选举人有不同偏好,理 想的民主政治仍能充分反映人民的‘意愿’”……“中 位数成为均衡的政治选择……把中位数理解为选民‘意 愿’看来合乎情理,因为这种意愿是选举人各种偏好的 ‘民主’妥协”(第49-50页)
一、“经济学帝国主义” 二、选择 三、用研究对象定义一个流派是对的吗? • “经济学之所以有别于其他社会科学而成为一门学科,
关键所在不是它的研究对象,而是它的分析方法”(第 7页) • “经济分析显然不限于物质产品与欲望,甚至也不限于 市场领域”(第9页) • “经济分析是一种统一的方法,适用于解释全部人类行 为”(第11页)
三、模型
四、反思
1.从这个模型看贝克尔的分析框架
2.容易引起误解的话 • “由于W的歧视损害了N,也损害了W,因此,W的歧视不 是扩大其经济财富净支配的精明之举”(第27页) • “少数民众常常情不自禁地以歧视,‘回敬’来自其他 方面的歧视,这是一种错误举动”(第35页) 3.关于歧视 • “在竞争中发挥作用的个人的歧视偏好才是基本的决定 因素”(第34页)
贝克尔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应用者1956年一位颇有才华的年轻经济学家在得知我从事种族歧规研究时甚感惊奇把我说成新古典派需要申明我的研究只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应用但人们对此深表怀疑第23页最大化行为市场均衡和偏好稳定的综合假定及其丌折不扣地运用便构成了经济分析的核心第1经济分析比其他方法更明确更全面地假定最大化行为假定家庭厂商工会戒管理当局的效用戒福利函数能够极大化第7页2经济分析还假定存在着具有不同效率的市场以协调各斱参不者个人厂商甚至国家的活劢并使这些行为彼此调和第7页3由于经济学家特别是近代的经济学家一般很少在理解偏好的成因上有所建树因此假定偏好丌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根本性变化同时也假定富人和穷人乊间即使在来自丌同社会和文化的人们中间偏好也没有很大的差异第7页

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

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

做个生活的有心人读《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有感国贸090109525013陈玉芳在人文科学领域名声显赫的“芝加哥学派”里聚集了不少当今世界最优秀的经济学家,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济学的重大进展可以说或多或少地与这个学派的经济学家有关。

而以“经济分析”研究“非经济问题”著称于世的加里·贝克尔便是该学派的重要一员。

与芝加哥学派的其他人物一样,贝克尔抱守“经济人”的信条,坚持用经济人假设解释人类行为,坚持市场机制能够为其他人为组织更好的解决大多数经济的社会问题;他主张资本概念的扩展性和普遍性,主张有效的理论不只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字描述,而应作为预测未来的工具;贝克尔还强调信息和劳动市场调查的重要性。

然而,贝克尔的历史性贡献在于他开拓了经济分析的新视野。

他常常把普遍观察到的明显不相关的现象同某一些原理的作用相联系,从而把传统上属于社会学、人口学、教育学、政治学、法律学、以及社会生物学等其他人文学科研究的的课题统统纳入了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大大开拓了经济学的事业,丰富了经济学的内容。

贝克尔是多产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著作颇丰,《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便是他其中一本代表作。

在书中,贝克尔明确阐述了他的研究方法——“经济分析”,并运用该方法给读者简单分析了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几种现象,如广泛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歧视现象、家庭生产等。

贝克尔指出,经济学之所以成为一门科学,其原因不在于它的研究对象或种种定义,而在于它的研究方法。

因此,凡是以多种用途为特征的资源稀缺情况下产生的资源分配与选择问题,均可以纳入经济学的范围,均可以用经济分析加以研究。

经济分析由经济人、市场均衡和偏好稳定三种假定有机构成。

经济人追求最大效用。

效用的来源可以是市场上的商品或劳务,也可以是声望、尊严或其他一切非货币因素。

效用对大化动机的基础是物竞天择的自然法则。

效用最大化的实现过程是人的基本偏好的满足。

基本偏好决定了偏好类型,偏好类型相对稳定,并不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人类互助行为的经济分析

人类互助行为的经济分析

人类互助行为的经济分析摘要:现实中人类很多行为被认为是非理性,如“共患难易,同富贵难”。

当抛开对人类行为的主观价值判断,用经济学思想来解释人类产生这些行为的原因时,可以发现,人们的这种行为是非常理性的。

本文通过经济模型的分析,指出要实现人们自觉互助需要满足的条件:处于短缺条件下且对未来信息有不确定性。

据此,对我国相关法规政策提出了建议对策。

关键词:效用最大化;信息不完备;信息完备;预期一、引言红军长征途中,因长途跋涉、粮食短缺,战士饿死的情况时有发生。

每当有某个战士断粮时,其他战士都会选择每人匀给他一些,使断粮战士不至饿死。

古语有言:“敌国破,谋臣亡”。

而今有屡见不鲜的遗产争夺战,如香港华懋集团主席龚如心生前历时9年与其公公王廷歆争夺丈夫的亿万资产,她死后,陈振聪和华懋慈善基金又为其巨额遗产展开一场浩大的争夺战。

相比贫穷条件下的高尚情操,人们在富贵面前表现了种种私心。

这印证了人们常说的“共患难易,同富贵难”。

为什么人们在患难时能够互相帮助、共渡难关,而在富贵时容易反目为仇、分道扬镳呢?这种具有普遍性的行为是否理性呢?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认为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做出不同行为是一种理性行为。

人们以何种方式——团结或独自来克服困难和享受富贵是一个选择问题,即人们考虑的是如何选择能够使他们获得利益最大化,或者人们要获得最大利益需要作出什么样的选择。

那么“人可以共患难,却不能共富贵”这句话便可以解释为:人们预期团结克服困难的效用大于独自克服困难的效用,因此人们偏向选择“共患难”:人们预期独自享受富贵的效用大于共同享受的效用,于是便造成“不能共富贵”的局面。

本文使用博弈论等方法证明人们做出上述选择确实符合个人利益最大化条件,并得出要实现人们自觉互助所需要满足的条件。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对“共患难易,同富贵难”的解释主要从两大视角展开:一是从“人性”的视角展开。

如盛馔昌、池子华(1988)指出:“同富贵难,扎根于小生产的土壤里,是农民小生产者狭隘的利己主义思想的突出表现……这种劣根性,有着极强的再生机制和遗传性”。

公共管理学经典著作

公共管理学经典著作

公共管理学经典著作公共管理学经典著作一、公共选择理论:代表人物布坎南;下面书目中可找到相关论述:1.《政府经济学》王耀才、乔林碧,中国广播出版社。

2.《政府经济学》孙荣、许洁,复旦大学出版社3.《公共行政学:历史与思想》唐兴霖;中山大学出版社4.《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斯蒂格利茨;中国物质出版社5.《公共选择理论》穆勒,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6.《自由、市场和国家》,布坎南,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二、治理理论1.《治理与善治》;俞可平;2.《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俞可平;社会科学出版社3.《增量民主与善治》;俞可平;社会科学出版社4.《全球化与全球治理》;俞可平;社会科学出版社5.《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俞可平,社会科学出版社。

6.《全球化与政治发展》;俞可平;社会科学出版社三、政府——市场(经济)——市民社会1.《国家与市民社会》;邓正来;中国编译出版社2.《第三条道路》;吉登斯;三联出版社3.《第三条道路及其批判》;中共中央出版社4.《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哈贝马斯;学林出版社5.《交往行动理论》,第一卷、第二卷;哈贝马斯;重庆出版社6.《公民与国家》格罗斯,新华出版社。

四、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1.《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奥斯特罗姆;商务出版社发展中国家一方面不得不较多地考虑满足社会基本的生活生产需要而实行无偿或低价的物品和服务的分配,另一方面又往往无暇顾及各方面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对于许多行政和经济领导部门更多强调职业道德自我约束而较少重法规的管束,因此,这些部门的人员一旦产生追求个人经济利益的动机,便会将这部分本来用于保证基本社会福利的“租金”部分或全部转向给予他们回报的“寻租者”,自己作为“供租人”与“寻租者”分享这些物品和服务中产重型的额外好处。

P3。

2.《制度变迁的周期》程虹;人民出版社。

3.《新制度经济学前沿》德勒巴克;经济科学出版社4.《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埃莉诺·奥斯特罗姆;三联出版社哈丁的公共悲剧:它意味着,任何时候只要许多人共同使用一种稀缺资源,便会发生环境的退化。

林老师发送的学习资料:叶航——关于经济学的什么和为什么

林老师发送的学习资料:叶航——关于经济学的什么和为什么

关于经济学的什么和为什么(2004年9月25日晚,叶航,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校友书屋的演讲)作为经济学院的新生,入门第一年非常重要。

如果你没有找到学习经济学的感觉,不了解经济学所能达到的范围和深度,学习经济学对你来说可能会是一种痛苦。

所以我觉得今天经济学会要我来讲一讲,非常有必要。

我也是从学生阶段过来的,对学习经济学,有比较深的感触。

我今天给大家讲的是“关于经济学的什么和为什么”,虽然题目简单,但内容不一定简单。

今天,经济学发展得特别快,从上个世纪开始,在整个社会科学领域内,经济学是发展最快的一门科学。

你们现在虽然考入了浙大经济学院,但对经济学可能仍然有很多模糊的认识。

主持人刚刚告诉我,在座的大约一半是新生,还有一半不是新生。

不过,这关系不大。

对于老生来说,今天这个讲座也一样能够带给他关于经济学的新感受。

刚才说了,大家可能对经济学有一些模糊的认识。

听了我的演讲以后,相信在座的绝大多数人,对经济学这样那样的模糊印象,会有一个大的改观。

一、经济学是什么?我讲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经济学是什么”。

这也就是我们平时问的,经济学是一门什么学问?经济学是怎样一门学科?这个问题讲起来有点复杂,也许不能够像其他一些学科那样简单明了地给出一个答案。

大学都知道,经济学属于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是和人打交道的。

随着人们对经济学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对经济学定义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化。

这就是说,要了解经济学是一门什么学问,我们要历史地来看。

我们知道,“经济学”在英语中是Economics。

Economics的词根是从古希腊语中来的,在古希腊语中,它的原义是“家庭管理”。

所以,经济学是一门很古老的学问。

3、4千年以前,古希腊已经有很多哲人在研究经济学了。

因此,经济学最早的定义是一门关于家庭财富管理的学问。

这是我们追溯到人类文明源头之一的古希腊所得到的结论。

在古希腊语里,“经济学”就是管理家庭财产、货物的学问。

这是和人类当时的生产、生活水平相适应的。

读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

读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

读《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是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芝加哥学派”教授加里·S·贝克尔的代表作,这本书堪称后来被人们称为“经济学帝国主义”的宣言书。

这本书集中体现了贝克尔的学术思想和学术成就,认为人类一切活动都可以归源为效用最大化,而经济分析是效用最大化、偏好稳定和均衡分析的三位一体,经济分析可以对人类行为作出统一的解释。

根据这个观点,他分析了歧视现象、犯罪行为、人力资本和时间分配、非理性行为、婚姻家庭以及社会相互作用等传统上由法律学、政治学、人口学、社会学及社会生物学等学科考察的广泛的人类行为,并建立模型来进行经济学的解释。

事实上,贝克尔的学说刚提出时,引起了学术界的强烈反应和极端歧视,传统学者认为这是根本无法接受的。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发现,当时看似狂想的理论已经在某些方面成了经济学的范式,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贝克尔的主张。

贝克尔于199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可以看作是对贝克尔以“经济分析”研究“非经济问题的肯定”,是对“经济学帝国主义扩张”的肯定。

贝克尔的《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是一部文集,内容是由贝克尔从他已发表的诸多论述中精心编篡而成,各个章节具有相对独立性,各章之间又彼此关联。

该书共由七篇构成,第一篇导言是方法论的阐述,其他六篇则是这种方法论的进一步发挥,这六篇分别是《价格与偏见》、《政治和法律》、《时间和家庭》、《非理性行为》、《婚姻、生育力和家庭》、《社会相互作用》。

第1篇导言贝克尔在《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第1章《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中》指出的“经济学之所以有别于其他社会科学而成为一门学科,关键所在不是它的研究对象,而是它的分析方法。

的确,许多行为同时为几门学科所研究……但我认为经济分析是最有说服力的工具,这是因为,它能对各种各样的人类行为作出一种统一的解释。

”贝克尔的分析方法就是“更明确更全面地假定最大化行为,假定家庭、厂商、工会或管理当局的效用或福利函数能够最大化。

读《人类行为经济分析》有感

读《人类行为经济分析》有感

读《人类行为经济分析》有感本书系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和社会学教授贝克尔的代表作。

本书集录了他的学术思想和建树,认为人的行为万变不离其宗,各种人类行为都可以归源为效用最大化。

而经济分析是效用最大化、偏好稳定和均衡分析的三位一体,经济分析可以对人类行为作出统一的解释。

作者运用经济分析建立了时间经济学和新消费者行为理论,并运用经济分析考察了传统上由法律学、政治学、人口学、社会学及社会生物学等学科考察的广泛的人类行为。

之所以说本书集中体现并代表了贝克尔的学术思想和学术成就,前言里说贝克尔在本书中第一次明确阐述了其研究方法,他的那些研究成果不过是这种研究方法的逻辑延伸和具体化,还有本书是作者以前很多文章的合集,绝大部分章节的内容由贝克尔从他已发表的诸多论述中收集、编纂而成,各个章节具有相对独立性,各章之间又彼此关联。

本书在第一章作者写到经济学分为三种阶段: 一是认为经济学仅限于研究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消费结构,仅此而已;二是经济理论的范围扩大到全面研究商品现象,即研究货币交换关系。

三是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囊括人类的全部行为及与之相关的全部决定,即稀缺资源如何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目标之间进行分配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蕴含着效用最大化动机,都可以运用经济分析加以研究和说明。

其中对于第三章政治和法律我比较有想法,第三章主要阐述了犯罪行为和对付犯罪的公共政策。

当预期效用超过将时间和其他资源用于其他活动所带来的效用是,一个人才会去犯罪。

一些人成为“罪犯”不在于他们的基本动机与别人有什么不同,而在于他们的利益较之成本存在差异,因此,犯罪行为理论知识一般选择理论的扩展,用不着诉诸道德的颓废、心理机能的欠缺以及先天遗传等特殊范畴。

虽然很多公式我目前看不懂,但是提到犯罪,公式里有个补偿值,如果强调补偿,则法律程序的主要目标将是估算损失,而这恰好是极困难的。

书上公式显示基于大数定律,随着经验的积累,最终法律程序对损失的估计将越来越精确。

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

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

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的作者加里•贝克尔(Gary·Beck)是1992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按照瑞典皇家科学院的说法,贝克尔的贡献是“把微观经济分析扩大到非市场领域中的人类行为”,特别是“扩大到其他社会科学学科如社会学、人口学和犯罪研究的人类行为方面”。

《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一书集中体现了贝克尔的这些学术成就。

(一)贝克尔的方法《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共分七篇。

其中,第l篇“导言”(它只包括第1章)专门讨论了(贝克尔的)经济分析“方法”。

总的来看,贝克尔的经济分析方法可以用如下两条“原理”来概括。

第一,“经济分析的核心”是“最大化行为、市场均衡和偏好稳定的综合假定及其不折不扣的运用”。

贝克尔认为,从这三个基本的假定出发,就可推出与经济分析有关的许多基本原理,如需求规律、供给规律、市场竞争规律等;第二,“经济分析是一种统一的方法,适用于解释全部人类行为。

”这里的“全部人类行为”,特别是指不仅包括传统经济学意义上的市场行为,而且包括各种各样的“非市场行为”,如婚姻、生育、家庭等等。

贝克尔认为:“一个人在一些不同的领域中的行为遵循同样的基本原理。

”“人类行为不能被条块分割。

这种条块分割认为人类行为有时基于最大化,有时不然;有时受稳定的偏好驱使,有时任随意的动机摆布;有时需要最优的信息积累,有时则没有这种需要。

”对于全部人类行为究竟哪些方面更加适合于经济分析,贝克尔的看法是,“凡是以多种用途为特征的资源稀缺情况下产生的资源分配与选择问题,均可以纳入经济学的范围,均可以用经济分析加以研究。

”把上述两点结合起来,我们就可以把贝克尔的方法总结为:“在假定最大化行为、市场均衡和偏好稳定的基础上来解释全部的人类行为。

”在《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的一开头,贝克尔就引用了萧伯纳的一句格言:“经济是充分利用生命的艺术”。

这可以看成是对贝克尔经济分析方法的最生动的写照。

(二)经济歧视该书的其余六篇是第1篇所述方法的具体运用,也可以说是贝克尔身体力行自己方法的具体成果,即把经济分析实际上扩大到非市场领域中的人类行为的研究上。

经济学经典著作选读

经济学经典著作选读

最近编写了一个文献选读,包括一些经典教科书,把初稿贴上来,希望能激发大家的阅读热情。

如果还能激发一部分人的学术热情,就更好了。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为学之道与此相若。

不能要求每个学术工作者都写出经典作品,但至少应该知道什么是好作品。

换句话说,就是要确立正确的评判标准,我们才能辨别文章的好坏、学问的真假。

而这只能通过对经典作品的学习来达到。

研读大师作品的同时,仰慕与敬畏之情也会油然而生。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选择在大师的影子下退却。

相反,我辈学人应该奋起直追,锲而不舍,力争超越。

经典,意味着前进的方向和超越的目标,而不是道路的终点。

除了有助于建立正确的学术评判标准以外,模仿经典作品也是学术成功的必经之路。

即便最后没有成功,至少也处于正确的方向。

我们应该学习大师们如何寻找问题,以及如何把一个特定问题放在经济学的标准框架里进行缜密分析。

一个形式上的要求则是:严格遵循学术规范。

这篇经济学经典文献导读选取了经济学进入20世纪以后最具影响力学者的代表性作品中较为适合高年级本科生和低年级硕士生阅读和学习的部分,旨在引导大家深入了解新古典经济学日渐成熟后的基本分析框架以及在社会科学多个领域的应用。

受个人学识和自身偏好所限,这篇导读难免挂一漏万,只希望能够抛砖引玉,激发大家对于经济学理论学习乃至学术研究的兴趣。

最后,还选取了一些当今在全世界广为采用的被誉为经典的初级和中级教科书,以供参考。

1、詹姆斯·布坎南:《成本与选择》,中译本,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

布坎南: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乔治·梅森大学教授,公共选择理论创始人之一,曾任美国经济协会副会长,1986年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表彰其把经济方法运用于政治过程的研究,填补经济学研究领域空缺所取得的杰出成就。

《成本与选择》虽然从篇幅来看是一本小书,在布坎南的著作体系中却占据了一个关键的地位。

因为“(机会)成本”这个基本概念与个人主义和主观主义视角密切相关,该视角对于理解布坎南的学术思想至关重要。

劳动法参考书目

劳动法参考书目

劳动法参考书目国内部分:1、曹燕著:《和谐劳动关系法律保障机制研究——对我国劳动法律制度功能的反思》,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2、姜颖主编:《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专题讲座--原理·制度·案例》,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3、黎建飞著:《劳动合同法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全解》,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4、林嘉著:《劳动合同法热点问题讲座》,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5、董保华,杨杰著:《劳动合同法的软着陆: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与应对》,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6、孙德强著:《中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7、王全兴著:《劳动法》,法律出版社,20088、董保华著:《十大热点时间透视劳动合同法》,法律出版社,20079、姜颖:《劳动合同法培训教程》,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主编10、颜运秋、周晓明著:《劳动合同争议处理程序——协商·调解·仲裁·诉讼》,法律出版社,200711、董保华、董润青著:《最新劳动合同法案例解读[中英文对照]》,法律出版社,200712、关怀:《劳动法教程》,法律出版社,2007 主编13、姜颖著:《劳动合同法论》,法律出版社,200614、周伟著:《中国的劳动就业歧视:法律与现实》,法律出版社,200615、蒋月著:《中国农民工劳动权利保护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16、郑尚元著:《劳动法与社会法理论探索》,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17、郑尚元著:《劳动合同法的制度与理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18、王全兴、黄昆著:《中国劳动法(全国司法院校法学教材)(第3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19、胡彩霄著:《劳动法精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20、李环:《和谐社会与中国劳动关系》,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21、郭捷著:《劳动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22、黄越钦著:《劳动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23、徐智华主编:《劳动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4、周长征著:《社会正义的十年探索:中国与国外劳动法制改革比较研究[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论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5、黎建飞:《劳动法案例分析[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著26、关怀林嘉:《劳动法[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著27、王益英著:《外国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8、史探径:《劳动法》,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29、任扶善:《世界劳动立法》,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30、王益英主编:《我国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31、贾俊玲主编:《21世纪亚太地区劳动法与社会保障发展趋势》,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32、董保华等:《社会法原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33、杨燕绥:《劳动与社会保障立法国际比较研究》,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0134、程延圆主编:《劳动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35、林燕玲:《国际劳工标准》,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36、周长征:《全球化与中国劳动法制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37、董保华:《劳动关系法律调整机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38、关怀主编:《劳动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39、常凯:《劳权论》,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40、郑尚元:《劳动争议处理程序法的现代化--——中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反思与前瞻》,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41、姜颖:《劳动争议处理教程》,法律出版社,200342、孙德强:〈中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43、郑桥:《劳资谈判》,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44、程延圆:《集体谈判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5、王全兴:《劳动法》,法律出版社,200446、贾俊玲主编:《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学》,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47、常凯、张德荣著:《工会法通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48、常凯主编:《劳动关系·劳动者·劳权—-当代中国的劳动问题》,中国劳动出版社,199549、常凯、乔健主编:《WTO:劳工权益保障》,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50、陈东琪著:《新政府干预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51、陈恕祥、杨培雷著:《当代西方发达国家劳资关系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52、陈云生著:《权利相对论—-权利和义务价值模式的结构》,人民出版社,199453、崔义、崔生祥主编:《民主管理通论》,企业管理出版社,199054、董保华著:《劳动法论》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55、范战江主编:《劳动争议处理概论》,中国劳动出版社,199556、冯彦君著:《劳动法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57、高书生著:《中国就业体制改革20年》,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58、顾海良主编:《世界劳动市场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59、顾肖荣、杨鹏飞著:《劳动法比较研究》,澳门基金会,199760、关怀主编:《劳动法》(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61、郭军等著:《中国社会主义劳动经济学研究》,红旗出版社,199662、胡鞍钢等著:《扩大就业与挑战失业——中国就业政策评估(1949-2001)》,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63、黄剑青著:《劳动基准法详解》,台湾三民书局,199364、黄越钦著:《劳动法论》,台湾政治大学劳工研究所,199465、黄越钦著:《劳动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66、姜颖、吴亚平主编:《劳动争议处理教程》,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67、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工资研究所编《中国劳动标准体系研究》,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68、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组织编写:《2003—2004年:中国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69、李德齐著:《政府企业工会:劳动关系国际比较》,华文出版社,199870、李景森、贾俊玲主编:《劳动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71、厉以宁、吴世泰著:《西方就业理论的演变》,华夏出版社,198872、梁书文、回沪明主编:《劳动法及配套规定新释新解》,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73、林燕玲著:《国际劳工标准》,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274、刘开明著:《身体的价格—-中国工伤索赔研究》,人民日报出版社,200375、刘元文著:《相容与相悖—中国的职工民主参与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76、陆雄文著:《民主管理》,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77、钱伯海著:《社会劳动价值论》,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78、邱小平主编:《劳动关系》(第二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79、任扶善著:《世界劳动立法》,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80、石美遐著:《市场中的劳资关系:德、美的集体谈判》,人民出版社,199381、石美遐著:《集体合同集体谈判》,法律出版社,199682、史尚宽著:《劳动法原论》,1934年上海初版,1978年台湾正大印书馆重刊版83、宋晓梧著:《产权关系与劳动关系》,企业管理出版社,199584、宋晓梧著:《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85、孙仲范、冯同庆、常凯主编:《新编工会学》,人民出版社,200186、覃有土、樊启荣编著:《社会保障法》,法律出版社,199787、王家宠著:《国际劳动公约概要》,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88、王家宠、钱大东主编:《市场经济国家的劳动关系》,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89、王建新主编:《经济学家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劳动问题》,中国劳动出版社,199390、卫民、许继峰编著:《劳资关系与争议问题》,空中大学,199991、吴敬琏著:《转轨中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92、夏积智主编:《中国劳动法若干重要理论与政策问题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199993、夏勇著:《人权概念起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94、夏勇主编:《走向权利的时代——中国公民权利发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95、徐显明主编:《公民权利义务通论》,群众出版社,199196、徐小洪著:《冲突与协调——当代中国私营企业的劳资关系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97、许建宇著:《劳动法新论》,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98、余晖鸿主编:《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099、曾虹文主编《劳动监察概论》,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100、张其恒著:《世界劳动关系总览》,台湾政治大学劳工研究所,1998101、张天开著:《各国劳资关系制度》,文化学院,1988102、章谦凡著:《市场经济的法律规制》,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103、郑功成、郑宇硕主编:《全球化下的劳工与社会保障》,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 104、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国际合作司、中国劳动科学研究院国际劳工研究所编:《世界劳动》(第一集),中国劳动出版社,1996105、周弘著:《福利的解析:来自欧美的启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106、周天勇著:《劳动与经济增长》,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107、朱柔若著:《社会变迁中的劳工问题》,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108、左祥琦著:《点击劳动关系》,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国外部分:1、[法] 卡特琳·米尔著,郑秉文译:《社会保障经济学》,法律出版社,20012、[德]W.杜茨著,张国文译:《劳动法[德国法学教科书译丛]》,法律出版社,20033、林晓云著:《美国劳动雇佣法》,法律出版社,20074、[日]马渡纯一郎著田思路译:《劳动市场法的改革[法律与社会丛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5、田思路贾秀芬著:《契约劳动的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6、[美]罗伯特·A·高尔曼著,马静等译:《劳动法基本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7、[美]约翰Boo威廉姆森、弗雷德C·帕姆佩尔著,赵陵、马胜杰等译:《养老保险比较分析》,法律出版社,20018、[英]凯瑟琳.巴纳德著:《欧盟劳动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9、罗结珍译:《法国劳动法典》,国际文化出版社,199610、[英]查尔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是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芝加哥学派”教授加里·S·贝克尔的代表作,这本书堪称后来被人们称为“经济学帝国主义”的宣言书。

这本书集中体现了贝克尔的学术思想和学术成就,认为人类一切活动都可以归源为效用最大化,而经济分析是效用最大化、偏好稳定和均衡分析的三位一体,经济分析可以对人类行为作出统一的解释。

根据这个观点,他分析了歧视现象、犯罪行为、人力资本和时间分配、非理性行为、婚姻家庭以及社会相互作用等传统上由法律学、政治学、人口学、社会学及社会生物学等学科考察的广泛的人类行为,并建立模型来进行经济学的解释。

事实上,贝克尔的学说刚提出时,引起了学术界的强烈反应和极端歧视,传统学者认为这是根本无法接受的。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发现,当时看似狂想的理论已经在某些方面成了经济学的范式,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贝克尔的主张。

贝克尔于199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可以看作是对贝克尔以“经济分析”研究“非经济问题的肯定”,是对“经济学帝国主义扩张”的肯定。

贝克尔的《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是一部文集,内容是由贝克尔从他已发表的诸多论述中精心编篡而成,各个章节具有相对独立性,各章之间又彼此关联。

该书共由七篇构成,第一篇导言是方法论的阐述,其他六篇则是这种方法论的进一步发挥,这六篇分别是《价格与偏见》、《政治和法律》、《时间和家庭》、《非理性行为》、《婚姻、生育力和家庭》、《社会相互作用》。

第1篇导言贝克尔在《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第1章《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中》指出的“经济学之所以有别于其他社会科学而成为一门学科,关键所在不是它的研究对象,而是它的分析方法。

的确,许多行为同时为几门学科所研究……但我认为经济分析是最有说服力的工具,这是因为,它能对各种各样的人类行为作出一种统一的解释。

”贝克尔的分析方法就是“更明确更全面地假定最大化行为,假定家庭、厂商、工会或管理当局的效用或福利函数能够最大化。

假定存在着不同效率的市场以协调各方参与者。

假定人们(的)偏好也没有很大的差异。

”贝克尔认为追求最大化行为、市场均衡和偏好稳定的三位一体假设及其运用构成了经济分析的核心。

贝克尔认为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不仅适用于解释经济行为,而且可以解释“语言的进化、出席礼拜频次、死刑、法律制度、动物绝种,以及自杀、离婚率,等等”。

一言蔽之,“经济分析提供了理解全部人类行为的可贵的统一方法。

”在方法论的部分,贝克尔阐述了对于经济学展阶段的看法,认为经济学经历了研究物质资料生产和消费的第一阶段,研究货币交换关系的第二阶段,现在到了研究人类全部行为的第三阶段。

这样,把所有人类在资源稀缺下的选择行为都纳入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这样,他研究了犯罪、自杀、婚姻、爱情、生育子女等等诸多以往经济学不会研究,经济学家也决不会涉足的领域。

而通过他的研究方法,理论上我们可以将经济学的研究推广到所有这些人类的感性层面的领域,并建立完善一套研究分析的范式。

在贝克尔看来,作为通用科学的经济学,完全有能力并胜地任解决人类所有问题。

在其眼中,宗教、人群、社会、国家、基础是最复杂的文化与人的心理解释完全可以抽象化和量化为个体行为分析解决。

通过导言,我们可以看到,贝克尔最核心的思想是,坚守“经济人”的信条,用经济分析来解释人类的行为。

经济人假设是长期以来经济学的核心假设,但是对于人类富有情感的一面时,却无能为力。

但贝克尔却通过对人类非理性的一面进行经济学的定义,通过严谨的数学模型进行描述,最终将其纳入经济人假设框架下的经济学分析之中。

我的理解是,对于人类非理性的行为,支配这种性的内在原因,是为了通过这种行为获得比理性行为更高的效用值。

换句话说,非理性的行为是人类的一种支出,体现为资源的不合理分配或交易成本的增加,这种支出的目的和消费商品一样,是为了获得效用。

人类的效用函数其实是很难准确描述的,但是却可以通过一种科学化的定义做出比较合理的解释。

只要人们的效用满足了完备性、反身性、传递性,我们就认为是一个理性人,一个经济人。

既然人类一切活动的都蕴含着效用最大化的动机,那么都可以运用经济分析加以研究和说明。

第2篇价格与偏见对歧视现象的解释是贝克尔从传统的经济学研究领域迈向经济领域进行开创性研究的第一步。

歧视是贝克尔博士论文的研究专题,在后来的专著中他发展了这个研究。

贝克尔指出在市场经济中,收入差异是可以预测的,除去学历、技术、工作经验等因素造成的差异后,剩下部分就是纯粹的“歧视”造成,经过这样的提纯后,贝克尔开始提出一个“市场歧视指数”来衡量歧视的大小,而歧视实际上个体最自身偏好的一种消费行为,简单地说,歧视对方就是消费自己的偏好,需要付出一定的金钱。

贝克尔分析结果发现,一个群体A对另一个群体B的歧视减少了B的收入,也减少自身的收入。

在现实生活中,处在市场经济中的两个集团,比如白人与黑人,男人与女人之间一方对另外一方的歧视行为,实际上损害了双方的利益第3篇政治和法律在第3章《竞争与民主》中,贝克尔论述了理想条件下民主政治的运行状况,揭示出理想条件下民主政治与理想状态下的即自由市场中的自由企业制度相类似,指出政治决策取决于选民的价值取向。

接着,他又揭示出现实中的民主政治的垄断因素及其他不完备性至少与市场领域一样突出,甚至更为严重。

第4章阐述的是犯罪与惩罚问题。

犯罪是一个涉及诸多领域的人性现象,也是制度现象,更是一个特殊的经济现象。

根据贝克尔的经济学分析法,当人们从事犯罪活动的效用(收益)超过他把时间及其它资源用于从事其它活动所能带来的效用(收益)时,他就会选择从事犯罪活动。

权利分配与经济市场并非完全均等与竞争,或者在阶层式组织中存在委托—代理关系时,每个人即使恪尽职守,清廉奉公,本本份份,也得不到由此带来的全部收益;反过来,即使他犯罪,也不会承担由此造成的全部损失,即每个人在犯罪行为的私人成本与收益可能大大偏离社会成本与收益,只要其私人收益足以超过私人成本,就总会有人哪怕冒风险也愿意去做。

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分析“腐败现象”。

腐败行为就是在上述逻辑下作出的一种选择。

因此公共工作者严格来讲是有私心的“公仆”、代理人会带着私心的“跑腿”,代表也代表选举其的民众同时也是自己的代表,专家会带着私心成为利益“代言人”,所以只要其腐败收益足以超过腐败成本,出现腐败等攀附公共利益的个人利益现象等就不足为奇了。

第4篇时间和家庭第4篇围绕人力资本、时间分配和家庭生产展开了讨论。

一般认为,贝克尔在人力资本和人力投资方面最为显著。

贝克尔为人力资本理论构造了微观经济基础,使之数学化,并把人力资本的观点发展为确定劳动收入的一般理论。

对于闲暇,贝克尔认为,不应把闲暇看作一个独立的范畴,所有闲暇都含有某种消费,所有消费活动都含有某种闲暇。

人们不是在工作和闲暇之间选择,而是在不同消费活动之间选择。

该篇重新构造了家庭理论,家庭不再被视为从市场购买商品和劳务的单纯被动的消费者,而是健康、声望等非市场商品的积极的生产者。

家庭通过综合运用市场商品与劳务、家庭成员的时间、教育及其他“环境”变量生产出非市场商品。

第5篇非理性行为贝克尔认为,非理性行为包括处于极端情形的怠惰行为和冲动行为,或者说,非理性是对最大化的偏离。

通过对冲动模型和惰性模型的分析,贝克尔得出,非理性的人或厂商因机会的变化往往被迫做出理性的反应。

第6篇婚姻、生育力和家庭家庭分析一向是社会学的领地,传统经济学对此很少研究。

而贝克尔把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应用于家庭分析,突破了传统经济学的局限,创立了家庭经济学。

他“用研究人类行为物质方面的工具和结构去分析结婚、生育、离婚、居民户的劳动分工、声望和其他非物质方面”,把人力资本理论、最大化行为理论、稳定偏好理论和市场均衡理论贯彻其中,对家庭生活的很多重要问题给予了科学的解释。

贝克尔对家庭研究的出发点是假设当男女双方决定结婚、生育与离婚时,通过成本收益分析,设法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

当“合伙”的预期收益大于单身或继续寻找配偶所担负的成本时,个人便会选择结婚。

反之,保持单身或选择离婚。

对于生育问题,贝克尔认为“对于绝大多数父母来说,子女是一种心理收入或满足的来源,按照经济学的术语,子女可以看成一种消费商品,有些时候,子女还可以提供货币收入,因而还是一种生产品,而且,由于用于子女的支出和子女带来的收入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子女年龄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使得子女既是一种耐用消费品有时一种生产品。

”如果生育一个孩子的成本大于收益,人们就会决定不生育;反之,则选择生育。

据此,贝克尔解释了发达国家生育率的下降问题,以及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不同生育率的问题。

第7篇社会相互作用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个人行为主要是利己的,但也有利他的一面。

尤其是在家庭内部,利他主义更是普遍。

贝克尔指出:“即使自私的家庭成员有时对其他成员似乎也会采取利他主义行为”,“对亲戚的利他主义是人类和动物‘本性’的持久的遗传特性”,“经济学家的个人理性同社会生物学家的群体理性的结合能够形成更有说服力的分析。

”从数学模型的分析中得出:在许多情况下,具有合作倾向的人,都比其他人更可能分享合作的同胞的好处;在其实践有可能被模仿时,甚至那些自觉选择其行为的自私的理性个体,也会觉得作利他主义的事合乎他们的利益。

模型证明:如果某些生物种是在集团竞争中延续下来的话,舍己救人的利他主义者的遗传基因就不会消失;理智的利他主义者的利他主义小于不理智的利他主义者,他们将比不理智的利他主义者和自私的个体更适于生存。

这部书中,贝克尔运用经济分析方法解释了人类行为的许多方面,然而,经济分析所能运用的领域远不止这些,我们可以运用贝克尔的经济分析方法在人文科学领域里进行任何一个问题的研究。

贝克尔的这种分析方法是阅读这本书后我们所应学习和掌握的,我们应学会并积极运用这种分析方法来研究解释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