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数量遗传学(2015)第1章绪论
《数量遗传学》练习和解答
分离比 3
1.4 对表 1.1 中各种性状的两种表现型做分离比为 3:1 的适合性检验。 解 答 : 利 用 EXCEL 计 算 期 望 值 和 χ2 值 , 然 后 利 用 EXCEL 中 的 χ2 分 布 函 数 (CHISQ.DIST.RT 或 CHIDIST)计算 P 值。所有性状的 χ2 统计量显著性概率均高于 0.05, 说明它们与 3:1 的期望分离比没有显著差异。 观测分离比与期望分离比之间的差异是由随机 抽样误差造成的。 性状 观测值 显性 圆鼓,皱缩 黄色,绿色 粉红,白色 饱满,收缩 绿色,黄色 无限,有限 长型,短型 5474 6022 705 882 428 651 787 隐性 1850 2001 224 299 152 207 277 总样本 7324 8023 929 1181 580 858 1064 期望值 显性 5493 6017.25 696.75 885.75 435 643.5 798 隐性 1831 2005.75 232.25 295.25 145 214.5 266 0.2629 0.0150 0.3907 0.0635 0.4506 0.3497 0.6065 0.6081 0.9025 0.5319 0.8010 0.5021 0.5543 0.4361 χ2 值 P-值
1.5 一个纯合亲本的籽粒形状为圆形、籽粒颜色为黄色,另一个纯合亲本的籽粒形状为 皱形、籽粒颜色为绿色,它们间的杂交 F1 代全部为圆形、黄色,F2 的表型观测数为:圆形 和黄色 315、圆形和绿色 108、皱形和黄色 101、皱形和绿色 32。 (1)对籽粒形状和籽粒颜色两个性状的表型分别做 3:1 分离比检验。 (2)对两个性状的 4 种表型做 9:3:3:1 分离比检验。 解答:如下表在 EXCEL 中计算期望值和 χ2 值,进而作分离比适合性检验。上半部分左 边是观测值,右边是期望值。中部是单项 χ2 值,4 个单项 χ2 值之和就是 9:3:3:1 分离比检验
遗传学——绪论 ppt课件
1961年,雅各布(F.Jacob)和莫诺根 (J.L.Monod)提出细菌中基因表达与调控 的操纵元模型
21
1966年,莱文伯格(M.W.Nirenberg)和柯 兰拉(H.G.Khorana)建立了完整的遗传密 码
20世纪30年代,研究者们提出杂种优势理 论
15
1930~1932年费希尔(R.A.Fisher)、奈特 (S.Wright)和霍尔丹(J.B.S.Haldane) 等奠定了数量遗传学和群体遗传学的基础
费希尔
16
1941年比德尔(G.W.Beadle)和泰特姆 (E.T.Tatum)证明了基因是通过酶而起作 用的,提出“一个基因一个酶”的假说
遗传学——绪论 ppt课件
第一节 遗传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
研究的对象
遗传学所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由母细胞到子细 胞、由亲代到子代,而细胞及其所含的染色 体则是生物信息遗传的基础。
5
DNA分子
6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任务
遗传学研究的任务在于:阐明生物遗传和变 异的现象及其表现的规律;探索遗传和变异 的原因及其物理基础,揭示其内在规律;从 而进一步指导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育种实 践,防治遗传疾病,提高医学水平,造福人 类。
20世纪70年代,分子遗传学已成功地进行 人工分离基因和人工合成基因,开始建立 遗传工程这一新的研究领域
20世纪90年代初,实施“人类基因组计划” 21世纪,遗传学的发展进入“后基因组时
代”
22
第三节 遗传学的重要性
23
遗传学与进化论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遗传学对于农业科学起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1-第一章绪论
魏斯曼 (Weismann A.,1834~1914)
①.种质连续论:种质是世代连续不绝的; ②.支持选择理论; ③.否定后天获得性遗传:老鼠22代割尾巴试验。
25
种质连续论
◆ 1892年,魏斯曼提出种质连续论(theory of continuity of germplasm),否定获得性状遗传。 ◆多细胞生物由种质和体质组成:种质指生殖细胞, 负责生殖和遗传;体质指体细胞,负责营养活动。 ●种质是“潜在的”,世代相传,不受体质和环境影 响,所以获得性状不能遗传;体质由种质产生,不能 遗传。 ●种质在世代间连续,遗传是由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 一定分子性质的物质(种质)在世代间传递实现的。 26
广泛研究遗传变异与生物进 化关系。 ①.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著作, 提出了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进化 学说,认为生物是由简单复杂、 低级 高级逐渐进化而来的。 ②.承认获得性状遗传的一些
论点提出“泛生论”假说。
达尔文以博物学家的身份进 行了 5 年的环球考察工作。
“贝克尔“号巡洋
达尔文:泛生假说
不可遗传变异
某一品种(高株)
高株
矮株
相同的环境
高株
理论综合题:
在某一种植物中发现一株具有异常性状 的个体,请设计一个对该异常性状进行 遗传分析的实验方案(包括方法、过程 和可能取得的结果)。
4.遗传学研究的任务:
(1).阐明:生物遗传和变异现象 表现规律; (2).探索:遗传和变异原因 物质基础; (3).指导:动植物和微生物育种 提高人民
3. 分子遗传学时期(1953~)
(1).1953年 Watson和 Crick 提出DNA分子双 螺旋(double helix)模型,是 分子遗传学及以 之为核心的分子 生物学建立的标 志。
遗传学习题含答案
《遗传学》习题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遗传与变异2、遗传变异3、遗传学二、填空题:1、1883年,德国动物学家魏斯曼(A.Weismann)提出。
2、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提出了遗传因子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但当时并未引起重视,直到年,由三个植物学家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植物上,得出与孟德尔相同的遗传规律,这时遗传学才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
3、1903年和首先发现了染色体的行为与遗传因子的行为很相似,提出了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的假设。
4、遗传学诞生后,遗传学名词是1906年由英国的教授提出来的。
5、1909年,丹麦遗传学家创造了一词来代替孟德尔的遗传因子,并且还提出了和概念。
6、1910年,和他的学生用果蝇做材料,研究性状的遗传方式,得出,确定基因直线排列在染色体上,创立了以遗传的染色体学说为核心的。
7、1940年以后,以红色面包霉为材料,系统地研究了生化合成与基因的关系,于1941年提出一个基因一个酶的假说。
8、1944年,等用肺炎双球菌做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9、1951 发现跳跃基因或称转座因子。
10、1961年,法国分子遗传学家以E.coli为材料,研究乳糖代谢的调节机制,提出了。
11、分子遗传学时期以1953年美国分子生物学家和英国分子生物学家提出的为开始。
三、选择题:1、遗传学有很多分支,按(),可分为宏观与微观,前者包括群体遗传学(Population genetics)、数量遗传学(Quantitative gentics);后者包括细胞遗传学(Cytogenetics)、核外遗传学(Extranuclear G.)、染色体遗传学(Chromosomal G.)、分子遗传学(Molecular genetics)。
A、按研究对象分B、按研究范畴分C、研究的层次分D、研究的门类2、遗传学名词是1906年由英国的贝特森William Bateson教授提出来的,并且他还提出了()等概念。
植物数量遗传学(2015)-第1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二、数量遗传的形成与发展 1、数量遗传学早期积累
※ W. L. Johannsen(1903)的纯系学说将变异区分为 遗传的变异与非遗传的变异,提出了基因型和表现型的 概念,这为理解连续性变异也是遗传性状提供了依据 。 ※ Nilsson-Ehle(1909)根据小麦粒色的遗传提出了数 量性状的多因子假设,这一假设为E. M.East(1911) 玉米穗长和E. M. East(1913)烟草花冠长度的遗传试 验所证实。通过多因子假设将数量性状的遗传纳入到孟 德尔遗传的轨道。
第一章 绪论
一、数量性状与数量遗传 2、数量遗传学
传统数量遗传学:以微效多基因假说为前提,采用数量 统计方法对表型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建立了一系列的数 量遗传理论与方法: 基因的加性与显性、效应与方差、亲属间协方差、世代 平均值分析、遗传交配设计与遗传方差成分估计、遗传 率分析、选择及其响应、遗传相关分析、交配效应与配 合力分析等 微效多基因假说:数量性状是受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所 控制,遗传服从孟德尔规律,这些基因数量多、效应微 小、效应大小相等,易受环境影响。
植物数量遗传学
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 张君
参考书籍
1、孔繁玲主编,植物数量遗传学,中国农业大学
出版社,2006.6。 2、朱军主编,遗传模型分析方法,中国农业出版 社,1997.2 3、植物数量性状遗传体系,科学出版社,2003.1 4、徐云碧、朱立煌著,分子数量遗传学,中国农 业出版社,1994.12 5、翟虎渠、王建康编著,应用数量遗传(第二 版),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3
第一章 绪论
二、数量遗传的形成与发展 3、数量遗传学的建立和发展
出版的数量遗传学专著有: ※ Mather(1949)出版了《Biometrical Genetics》,该书后来在Jinks 的参与下出版了第二版(1971)和第三版(1982) ※ Kearsey和Pooni《The Genetical Analysis of Quantitative Traits》 (1996) ※ Falconer (1960)出版了《Introduction to Quantitative Genetics》, 该书于1981、1989、1996年分别出了第二、三、四版 ※ Lynch和Walsh《 Genetics and Analysis of QuantitativeTraits 》 (1998) ※朱军,1997。遗传模型分析方法。中国农业出版社,北京 ※盖钧镒,章元明,王建康,2003。植物数量性状遗传体系(现代遗传学 丛书)。科学出版社,北京
《数量遗传 》课件
05
数量遗传学展望
新技术与新方法的发展
基因组学技术
随着基因组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数量遗传学将能够更深入地研究 基因与表型之间的关联,揭示更 多复杂的遗传现象。
大数据分析方法
利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对海量的 遗传数据进行分析,能够更准确 地识别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
习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发展 将为数量遗传学提供更强大的工 具,用于预测和解析复杂的遗传 模式。
3
数量遗传学在植物育种中还涉及到基因组学和表 型组学的研究,以加速新品种的培育进程。
人类医学研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数量遗传学在人类医学研究中主 要用于疾病易感性和复杂性疾病
的研究。
通过数量遗传学的方法,可以鉴 定与疾病相关的基因和变异位点 ,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
依据。
数量遗传学在人类医学研究中还 涉及到基因组学和表型组学的研 究,以揭示人类复杂的疾病机制
适用范围
适用于研究多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因果关 系。
分析步骤
构建因果模型,通过回归分析计算路径系数,然后评估模型的拟合度和解释力 度。
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分析
用于降低数据的维度,将多个相关变量转化为少数几 个不相关的主成分。
适用范围
适用于处理大量数据,特别是当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 线性时。
分析步骤
计算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通过特征值和特征向量提 取主成分,然后解释主成分的意义和作用。
研究内容与领域
研究内容
数量遗传学主要研究数量性状的遗传 基础、遗传变异和进化过程,包括基 因型和表型关系的分析、遗传力和方 差组分的估计、选择反应和遗传进展 的预测等。
领域
第1章 绪论-1
教材: 普通遗传学(张桂权主编,2005) 参考书: 遗传学(李惟基主编,2007) 遗传学学习指导(李雅轩等主编,2006) 遗传学(朱军主编,2003) 基因组学(杨金水主编,2006) 生物信息学(许忠能主编,2008)
38
liuxd(C)
遗传学 Genetics
国家精品课程
“基于创新型混合教学模式”
18
liuxd(C)
遗传学 Genetics
国家精品课程
第1章 绪论-- 1.2 遗传学的发展
1900年,孟德尔遗传学被重新发现; 1905年,Bateson定名 “遗传学”(Genectics); 1909年,Johannsen提出了“基因”(gene)一词; 1920年,H. Winkler提出了“基因组”(genome) 一词,用以代表一个生物的一组染色体所包含的全 部基因;
6
liuxd(C)
遗传学 Genetics
国家精品课程Biblioteka 第1章绪论-- 1.1
什么是遗传学?
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遗传、变异和选择是生物自然进化和人工进化 (新品种选育)的三大因素 * 遗传+ 变异+ 自然选择—— 形成新物种 * 遗传+ 变异+ 人工选择—— 动、植物新品 种
7
liuxd(C)
一切教学活动都以学生的能力成长为核心
41
liuxd(C)
遗传学 Genetics
国家精品课程
教学理念
教学方法
“创新”
教学管理
教学内容
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2
liuxd(C)
遗传学 Genetics
国家精品课程
第1章
绪论
遗传学习题整理(全)
第一章绪论1.解释下列名词:遗传学、遗传、变异。
答: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是生物学中一门十分重要的理论科学,直接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机理。
同时它又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基础科学,是指导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育种工作的理论基础;并与医学和人民保健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遗传:是指亲代与子代相似的现象。
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变异: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差异的现象。
如高秆植物品种可能产生矮杆植株:一卵双生的兄弟也不可能完全一模一样。
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1.解释下列名词:原核细胞、真核细胞、染色体、染色单体、着丝点、细胞周期、同源染色体、异源染色体、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单倍体、二倍体、联会、胚乳直感、果实直感。
联会: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配对过程。
同源染色体:生物体中,形态和结构相同的一对染色体。
异源染色体:生物体中,形态和结构不相同的各对染色体互称为异源染色体。
8.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有什么不同?用图表示并加以说明。
答:有丝分裂只有一次分裂。
先是细胞核分裂,后是细胞质分裂,细胞分裂为二,各含有一个核。
称为体细胞分裂。
减数分裂包括两次分裂,第一次分裂染色体减半,第二次染色体等数分裂。
细胞在减数分裂时核内,染色体严格按照一定的规律变化,最后分裂成为4个子细胞,发育成雌性细胞或者雄性细胞,各具有半数的染色体。
也称为性细胞分裂。
减数分裂偶线期同源染色体联合称二价体。
粗线期时非姐妹染色体间出现交换,遗传物质进行重组。
双线期时各个联会了的二价体因非姐妹染色体相互排斥发生交叉互换因而发生变异。
有丝分裂则都没有。
减数分裂的中期I 各个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散在赤道板的两侧,并且每个同源染色体的着丝点朝向哪一板时随机的,而有丝分裂中期每个染色体的着丝点整齐地排列在各个分裂细胞的赤道板上,着丝点开始分裂。
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四个子细胞,,染色体数目成半,而有丝分裂形成二个子细胞,染色体数目相等。
遗传学的研究领域及分支
乳糖操纵子模型的建立(Jacob and Monod, 1961) Francois Jacob(1920-) Jacquces Monod(1910-67) 获1965年诺贝尔奖
获1968年 诺贝尔奖
遗传密码的破译 (Nirenberg and Khorana,1964,1965)
2.微生物遗传和生化遗传学时期(1941~1960)
1944年Avery利用细菌转化实验提出遗传的物质基础是DNA。
2.微生物遗传和生化遗传学时期(1941~1960)
Oswald Avery(1877-1955)
1952年赫尔希(Hershey)利用病毒为材料完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再次证实DNA是遗传物质。 获1969年度诺贝尔奖
CLICK TO ADD TITLE
以微生物(细菌、真菌、病毒)、 植物和动物以及人类为对象,研究 其遗传变异规律。
3、现代遗传学主要研究任务
阐明:生物遗传和变异现象及其表现规律; 探索:遗传和变异原因及其物质基础,揭示遗传变异的内在规律; 指导:动植物和微生物遗传育种,提高医学水平。
二、遗传学的发展简史
STEP5
STEP4
STEP3
STEP2
STEP1
1941年, Beadle和Totum在红色面包霉的生化遗传研究中,分析了许多生化突变体, 提出“一个基因一种酶”假说;
1944年பைடு நூலகம்Avery研究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了遗传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1952年,Hershey等用同位素示踪法在研究噬菌体感染细菌的实验中,再次确认了DNA是遗传物质。
Har Gobind Khorana (left) and Marshall Nirenberg
中国农科院植物数量遗传学复习
中国农科院植物数量遗传学复习第一章育种群体的遗传组成1.群体(population):指具有共同特征的一些个体所组成的集合。
群体结构:基因和基因型频率2.群体遗传学的主要任务:研究某一世代中基因和基因型频率的大小、不同世代中基因和基因型频率的变化情况、引起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变化的条件和原因,以及由此变化而产生的结果。
第一节群体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3.基因A和a的频率4.基因型AA、Aa和aa的频率第二节不同交配系统下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变化5.交配系统:指生物体通过有性世代产生后代的方式,它包括自交、回交、随机交配和同型交配等交配系统一、自交(交配系统)6.一对等位基因A和a的情况下,其后代的基因和基因型频率的变化7.多个位点,每个位点有一对等位基因的情况(以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为例)类型1:纯合型类型2:部分杂合型类型3:纯全杂合型(1)两个独立遗传位点的自交后代分离,自交n个世代以后,三个类型的基因型频率用下式的展开表示:(2)若个体为m对基因的杂合体AaBbCc……,经过几代自交后, 后代出现m+1种类型的基因型, 各种类型的频率用此展开项来表示:自交n代后,m对等位基因完全杂合的频率为:1/2mn自交n代后,m对等位基因完全纯合的频率为:(1-1/2n)m可见,自交n代后,其后代完全纯合速度很快,如果加上选择,速度会更快。
二、回交(交配系统)三、随机交配8.随机交配(Random mating):在特定地域范围内,个体具有同等机会与相反性别的任一个体交配。
9.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在一个随机交配群体中、没有什么干扰因素,如果下一代的基因型频率和上一代一样,则该群体处于随机交配系统的平衡之中。
10.在一个平衡群体中,若A和a的频率为p和q,p+q=1,则3中基因型AA,Aa和aa的频率分别为:D=p2, H=2pq和R=q2第三节平衡的建立和平衡群体的性质10.大样本随机交配群体的第二个重要定律:不管群体的起始频率如何,只要经过一代随机交配,群体就达到平衡。
(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绪论—遗传学部分
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 第一章 绪论--遗传学部分
(四)遗传学的基本内容
(1)基因和基因组的结构分析及对应的生 物学功能;
(2)基因在世代之间传递的方式和规律; (3)基因转化为性状所需的内外环境,基
因表达的规律; (4)指导育种实践。
山中伸弥是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cell)创始 人之一。2007年,他所在的研究团队通过对小鼠的实 验,发现诱导人体表皮细胞使之具有胚胎干细胞活动 特征的方法。此方法诱导出的干细胞可转变为心脏和 神经细胞,为研究治疗目前多种心血管绝症提供了巨 大助力。这一研究成果在全世界被广泛应用,因为其 免除了使用人体胚胎提取干细胞的伦理道德制约。
1. 主要观赏性状的遗传学研究:(花 色、花径、芳香、彩斑)(彩叶植 物呈色机理的研究;成花基因的研 究……)
2. 抗逆性遗传研究:(抗旱、抗涝、 抗寒、耐盐碱……)
3. 花期的遗传调控; 4. 鲜切花保鲜的遗传学技术措施。
本章要点: 掌握基本概念、园林植物在遗传学中的特殊
作用 了解遗传学的基本内容和发展简史
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 第一章 绪论--遗传学部分
遗传+变异+自然选择
物种
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 第一章 绪论--遗传学部分
• 遗传+变异+人工选择
品种
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 第一章 绪论--遗传学部分
(二)遗传、变异和环境
• 基因型(genotype) 指生物体遗传物质的总和,这些物质具有
与特殊环境因素发生特殊反应的能力,使生物 体具有发育成性状的潜在能力。 • 表现型(phynotype)
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 第一章 绪论--遗传学部分
遗传学(朱军_主编)_个人整理的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一、遗传学研究方向: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直接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机理。
同时它又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基础科学,是指导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育种工作的理论基础;并与医学和人民保健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遗传:是指亲代与子代相似的现象。
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变异: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差异的现象。
第四章孟德尔遗传孟德尔认为父母本性状遗传不是混合,而是相对独立地传给后代,后代还会分离出父母本性状。
于是提出:①.分离规律;②.独立分配规律。
验证分离定律的方法:1.测交法:也称回交法。
即把被测验的个体与隐性纯合基型的亲本杂交,根据测交子代(Ft)的表现型和比例测知该个体的基因型。
2.自交法:F2植株个体通过自交产生F3株系,根据F3株系的性状表现,推论F2个体的基因型。
3.F1花粉鉴定法:杂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由于各对同源染色体分别分配到两个配子中,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随之分离,进入不同配子。
独立分配的实质:1.控制两对性状的等位基因,分布在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2.减数分裂时,每对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发生分离,而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可以自由组合。
卡方测验:进行χ2测验时可利用以下公式(O是实测值,E是理论值,∑是总和),即:显性现象的几种表现(重点)1. 完全显性:F1表现与亲本之一相同,而非双亲的中间型或者同时表现双亲的性状;2. 不完全显性:F1表现为双亲性状的中间型。
3. 共显性:F1同时表现双亲性状。
4. 镶嵌显性:F1同时在不同部位表现双亲性状。
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必考,概念,F2代比例)1.互补作用: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分别处于纯合显性或杂合显性状态时共同决定一种性状的发育;当只有一对基因是显性、或两对基因都是隐性时,则表现为另一种性状。
2.积加作用:两种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产生一种性状,单独存在时能分别表现相似的性状,两种基因均为隐性时又表现为另一种性状。
数量遗传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
数量遗传学:一门研究生物数量性状变异的遗传规律的学科。
数量遗传学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将表现型分解为遗传效应和环境效应分量(components),并进一步剖析遗传变异中的基因效应。
Multiple Gene Hypothesis:•数量性状受微效多基因控制•多基因间不存在显隐关系•多基因的效应相等,具有累加作用•多基因对外界环境变化比较敏感•存在主基因与修饰基因群体:具有性繁殖且经常异交的生物个体的集团,或者是一群可繁殖后代的生物个体的集团(孟德尔群体)。
群体的遗传组成:体基因型的数目或各种基因的频率以及由之形成的基因型数量分布。
基因型频率(genotype frequency):特定基因型在群体内出现的概率.基因频率(gene frequency):特定位点上一种等位基因占该位点全部等位基因的比率,或该等位基因在群体内出现的概率。
Hardy-Weinberg Law:在理想状态下,各等位基因的频率和等位基因的基因型频率在遗传中是稳定不变的,即保持着基因平衡。
•理想群体•个体随机交配•没有选择压•基因型比例逐代保持不变•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存在简单关系。
某种基因的基因频率=某种基因的纯合体频率+1/2杂合体频率平衡群体的基因型频率取决于群体的基因频率,而与起始群体的基因型频率无关。
连锁不平衡:两个以上位点间基因型频率的不平衡状态,似乎由位点间连锁关系引起的。
连锁平衡:对于那些重组后位点或者基因型的频率等于预期的群体。
影响群体基因频率的因素:•非随机交配(non-random mating)–近亲交配–聚类交配(assortative mating) (e.g. human)–反聚类交配(disassortative mating)(e.g.self-sterility system)•系统性过程(systematic process)–基因频率定向变化:Migration, Mutation, Selection–基因频率随机变化:Random drift in small population适应度:基因型能成活繁殖后代的相对能力。
林木育种名词解释
林木育种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1、林木育种学:是研究林木群体的遗传结构、改良方法、优良品种(类型)的选育与繁殖的理论及技术的科学。
2、个体改良:以细胞学为基础,以改变个体的基因型,培育出优良个体为目的的育种方法。
3、群体改良:以群体遗传学、数量遗传学为基础,以改变群体的基因频率,使群体平均数得以提高,培育出一个优良群体为目的的育种手段。
第二章林木选育技术基础1、物种(species):物种是由形态相似的个体组成,同种个体间可以自由交配,并能产生可育的后代,而不同种间杂交则不育。
(林奈-瑞典科学家)2、形态学种:指分类学家在物种分类时采用的方法,主要形态上相似,有一定的分布区域的群体称为一个种。
3、生物进化( evolution ):指生物在遗传、变异与自然选择作用下的演变发展、物种淘汰和物种产生的过程。
4、种群或居群( population) :由分布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个体组成的群体。
5、地理小种(geographic race):由遗传性状相似的个体组成的种内分类单位,有共同的祖先,占有能够适应的特定地域。
6、生态型(ecotype):同一物种内因适应不同生境而表现出具有一定结构或功能差异的不同类群。
7、地理(种源)变异:一个树种分布在广大地区,由于突变、环境的自然选择和隔离的作用,分化并产生了种内不同的地理生态种群,这就是地理(或种源)变异。
这种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变异。
8、立地间的变异:在一个种源区内,由于立地类型的差异而产生的一些变异。
9、林分间的变异:在相似的立地条件下不同林分间的差异。
10、个体间的变异:在同一林分中不同个体间的差异。
11、群体:指一群个体间可以进行随机交配的许多个体的总称。
12、群体的遗传结构: 群体中各种基因的频率,以及由不同的交配机制所形成的各种基因型频率在数量上的分布特征。
13、基因型频率( genotype frequency ):在一个群体中,某一特定的基因型个体占个体总数的比率。
遗传学--第一章-绪论-PPT课件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什么是遗传学 (genetics): 遗传学就是研究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的科学
世代间相似的现象就是“遗传” (heredity, inheritance) “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生物个体间的差异叫做“变异”(variation) “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
2、微生物和生化遗传学时期遗传学 (1940-对 象从真核转到了原核,更为深入地研究了 基因的精细结构和生化功能。 重大成果有“一基因一酶”(Beadle and Tatum,1941)的建立.
遗传物质确定为DNA,而不是蛋白(Avery, 1944);
双螺旋模型的建立(Watson和Crick 1953)以及中心法 则的提出(Crick,1958)。
Frankling and wilkins
分子遗传学时期。(1953-现在)
此期是遗传学发展的第三次高潮,可以说成果累累, 月新年异,而且趋向于应用,大大缩短了转化为生 产力的周期。
乳糖操纵子模型的建立(Jacob and Monod,1961)
青山衬托之下,是一片金灿灿 的中国水稻梯田。2002年4月5 日以中国梯田为封面的« Science»杂志以14页篇幅率先 发表了一个重大成果—中国人 独立完成的论文《水稻(籼稻) 基因组的工作框架序列》,显 示对中国科学家成就充分肯定。
第三节遗传学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一、 遗传学与农牧业的关系 无论是农林还是畜牧水产业都是和国计民生
遗传学:研究遗传物质(基因)结构、 功能、 传递和表达规律。
遗传与变异的关系
遗传与变异现象在生物界普遍存在,是生命活 动的基本特征之一。
没有变异生物界就失去进化的素材,遗传只的 是简单的重复
《数量遗传学》思考题
《数量遗传学》思考题第一章绪论数量遗传学的研究对象是数量性状的遗传变异1.性状(trait, character):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特征与特性的统称。
如毛色、角型、产奶量、日增重等。
2.根据性状的表型变异、遗传机制和受环境影响的程度可将性状分为数量性状、质量性状和阈性状3类。
数量性状(Quantitative traits)遗传上受许多微效基因控制,性状变异连续,表型易受环境因素影响的性状,如生长速度、产肉量、产奶量等。
质量性状(Qualitative traits or characters)遗传上受一对或少数几对基因控制,性状变异不连续,表型不易受环境因素影响的性状,如毛色、角的有无、血型、某些遗传疾病等。
阈性状(Threshold traits)遗传上受许多微效基因控制,性状变异不连续,表型易受或不易受环境因素影响的性状。
✓有或无性状(All or none traits):也称为二分类性状(Binary traits)。
如抗病与不抗病、生存与死亡等。
✓分类性状(Categorical traits):如产羔数、产仔数、乳头数、肉质评分等。
质量性状、数量性状与阈性状的比较质量性状数量性状阈性状性状主要类型品种特征、外貌特征生产、生长性状生产、生长性状遗传基础单个或少数主基因微效多基因微效多基因变异表现方式间断型连续型间断型考察方式描述度量描述环境影响不敏感敏感敏感或不敏感研究水平家系群体群体3.数量性状的特点必须进行度量,要用数值表示,而不是简单地用文字区分;要用生物统计的方法进行分析和归纳;要以群体为研究对象;组成群体某一性状的表型值呈正态分布。
4.决定数量性状的基因不一定都是为数众多的微效基因。
有许多数量性状受主基因(major gene)或大效基因(genes with large effect)控制✓果蝇的巨型突变体基因(gt)✓小鼠的突变型侏儒基因(dwarf, df);✓鸡的矮脚基因(dw)✓美利奴绵羊中的Booroola基因(FecB)✓牛的双肌(double muscling)基因(MSTN)✓猪的氟烷敏感基因(RYR1)数量遗传学的研究内容✧数量性状的数学模型和遗传参数估计;✧选择的理论和方法;✧交配系统的遗传效应分析;✧育种规划理论。
第1章 绪论
中。
(1).瓦特森(Watson J.D.)克里克(crick F.H.C.) 根据对DNA的化学分析和X 射线晶体学结果 提出DNA分子结构模式理论(双螺旋结构,1953)
1、器官的用进废 退与获得性遗传
2、生物 物种是 可变的
认为动物器官的进化与退 化取决于用与不用[用进 废退论]以及认为每一世 代中由于用或不用而加强 或削弱的性状是可以遗传 的[获得性遗传]如长颈鹿 家鸡的翅膀、鼹鼠等。
环境条件的改变是生物
变异的根本原因;
2、达尔文
1、生物进化(《物种起源》) 2、承认获得性遗传的一些观点 3、提出泛生假说
1. 个体遗传学向细胞遗传学过渡时期(1910之前)
(1) 1797年英国的奈特(Knight,T)
P 灰色×白色 豌豆杂交实验
F1
灰色
F2 灰色 白色
未统计分析,只发现了这一现象
(2)1863年法国的诺丹(Nauding)
《植物杂交》
(1)植物杂交的正交和反交结果相同; (2)在杂种植物的生殖细胞形成时 “ 负责遗传性状的要素互相分开,进 入不同的性细胞中,否则就无法解释 杂种二代所得到的结果”
(3)没有遗传,变异就无法积累,变异就 失去了意义,生物也就无法进化和发展 。
(4)遗传、变异、选择是生物进化和新 品种选育的三大因素
遗传 + 变异 + 自然选择——形成物种 遗传 + 变异 + 人工选择——动、植物品种
(5)遗传与变异的表现与环境不可分割
数量遗传学word精品文档9页
质量性状:指由一对或对基因控制,在个体间能够明显区分,呈不连续性变异的性状。
数量性状:由微效多基因控制,在群体中不能明显区分,呈连续性变异的性状。
门阈性状:由微效多基因控制的,在群体中呈不连续分布的性状,一般能够明显地区分其表现形式。
数量遗传学:指用数理统计方法和数学分析方法研究数量性状遗传和变异规律的科学。
选择:在人类和自然干预下,某一群体的基因在世代传递的过程中,某种基因型个体的比例所发生的变化现象,称作选择。
适应度:比较群体中各种基因型(以个体平均留种子女数为标准)生存适应力的相对指标。
适应度就是特定基因型的留种率和群体最佳基因型留种率之比值。
选择系数:1减去适应度就是该基因型的选择系数。
留种率+淘汰率=1遗传漂变:如果群体规模较小,下一代的实际基因频率都可能由于抽样误差而偏离理论上应有的频率。
始祖效应:当来自大群体的一个小样本在特定环境中成为一个新的封闭群体,其基因库仅包括亲本群体中遗传变异的一小部分,并在新环境中承受新进化压力的作用,因而最终可能与亲本群分体。
这种过程在体现的般规律,称为始祖效应。
瓶颈效应:当大群体经历一个规模缩小阶段之后,以及在漂变中改变了基因库(通常是变异性减少)又重新扩大时,基因频率发生的变化。
同型交配:如果把同型交配严格地定义为同基因型交配,那么近交和同质选配都只有部分的同型交配,只有极端的近交方式——自交才是完全同型交配。
群体遗传学:专门研究群体的遗传结构及其变化规律的遗传学分支学科。
群体:是指一个种、一个变种、一个品种或一个其它类群所有成员的总和。
孟德尔群体:在个体间有相系交配的可能性,并随着世代进行基因交流的有性繁殖群体。
基因库:以各种基因型携带着各种基因的许多个体所组成的群体。
亚群:由于各种原因的交配限制,可能导致基因频率分布不均匀的现象,形成若干遗传特性有一定差异的群落通常称为亚群。
随机资本:在一个有性系列的生物群体中,任何一个雌性式雄性的个体与其任何一个相反性别的个体交配的机率是相同的。
作物数量遗传学基础一、数t性状的遗传方式与分析
基 因型平均 效应 值 ( ) 牙
基因 型效应值() x
基因型频率 <) f
B,
a
d
一召
在多基因情况下, 如有m对杂合基因 (l, 2鸡、 Aa Aa , 2l ..A a .. m .. 矽,并假设这些基因不相互连锁,而且各对 基因间无相互作用时,则 ,a 提供的基因型方差为 4: ,
1 )所谓基因型效应值是指在这个模式中, 该基因型的性 状值与两个 纯合亲本的性状值平均数的 差值。
. 43 .
型在群体 中具有不 同的频 率,因此计算 平均效应应将 各基因型效应 值按不 同的 频率作加权平 均。 从 表 11 - 得知 F ,代基 因型 频率 ( 体中某基 因型 的个体 数与 群 总个体数之比 )基 因型 效应值及 其平均值 。 、
红
RRRr R R rr Rr 22 Rr z ,,2 , ,22 ,R r 2 , ,r2 lr 深 红 中 红 中 红 浅 红
只 rR R RrR r r , ,, I 2 ,,22 , 凡凡 r rrRr ,, z¥ 浅 红
r R , 2
因多,单个基因对某性状表现的效应小,故称微效基 因。这些微效基因对某性状的影响具有累加作用,即 性状表现的程度与控制它的基因数目相对应,控制数
1 R 0 R
红
弓 1
极 深红 : 深红 : 中红 : 浅红 :白色
1 42 : 4 : 6 : 4
由此可见,理论推出的结果与实验所得的结果是一致 的, 这就说明数量性状的遗传是受微效多基因( 此例是 两对) 控制的。至于基因间的关系, 如等位羞因 R 和 : ,间一般无显、 , 隐性之别。这里, 豆基因 (, , 的 R 或R) 效应使小麦籽粒颇色变红,其变红的程度随合子内R 基因的累积量而定, 这种微效基因就称为加性墓因; 不 仅加性等位基因的效应是可加的,非等位基因间加性 基因的效应亦是可加的,随合子内 R x基因累积 R f的增加, 其籽粒的红色深度也相应增加。 一般来说, F 分离世代( 在 , 群体里具有多种基因 型的世代) 表现型的类型和比例与二项式 ( 十b0 中, 。 ) 展开时各项系数相当。这里二 代表基因的个数,a b , 分别代表各对基因中每个基因在一个个体内出现的机 率, a 即 二b.12 /,上述例子, 由二对 ( 个) 4 基因控 制的数量性状, 应用二项式展开, 它们的 F 代的表现 = 型类别及其出现的频率如下; (/+124 16 16 16 41+11 12 1)_11+41+61+ 16 16 (R (R (R (R (幻 4 ) ) 2 ) 1) 0 3 因此,傲效多墓因假说的要点可归结如下:数量 性状的遗传基础是一系列基因, 其基因数目越多,2 F代 的变异幅度就越广泛,并且这类基因大多无显隐性区 别,各个基因对表现型影响大多很小,其作用是累加 的。此外, 参与控制某一个数量性状的基因越多, 这个 性状的表现越易受环境条件的千扰,因而使表现型出 现了在一定范围内的连续变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绪论
二、数量遗传的形成与发展 3、数量遗传学的建立和发展
数量遗传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专著:
Hallauer and Miranda, 1988. Quantitative genetics in maize breeding. Iowa State Univ. Press
马育华,1982。植物育种的数量遗传学基础。江苏科学 技术出版社
第一章 绪论
二、数量遗传的形成与发展
5、现代数量遗传学的形成和发展
常用的作图方法也得到了发展: Lander等(1989)提出了检测QTL的区间作图法(IM); 1994年,Jansen等和Zeng分别提出了复合区间作图法 (CIM); 1999年,Kao和Zeng等提出了多区间作图法; 王建康提出了完备复合区间作图(ICIM); 朱军提出了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法(mixed-; model-based 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MCIM); 连锁不平衡分析(linkage disequilibrium,LD)。
第一章 绪论
二、数量遗传的形成与发展
1、数量遗传学早期积累
※ W. L. Johannsen(1903)的纯系学说将变异区分为 遗传的变异与非遗传的变异,提出了基因型和表现型的 概念,这为理解连续性变异也是遗传性状提供了依据 。 ※ Nilsson-Ehle(1909)根据小麦粒色的遗传提出了数 量性状的多因子假设,这一假设为E. M.East(1911) 玉米穗长和E. M. East(1913)烟草花冠长度的遗传试 验所证实。通过多因子假设将数量性状的遗传纳入到孟 德尔遗传的轨道。
第一章 绪论
二、数量遗传的形成与发展
3、数量遗传学的建立和发展
出版的数量遗传学专著有: ※ Mather(1949)出版了《Biometrical Genetics》,该书后来在Jinks 的参与下出版了第二版(1971)和第三版(1982) ※ Kearsey和Pooni《The Genetical Analysis of Quantitative Traits》 (1996) ※ Falconer (1960)出版了《Introduction to Quantitative Genetics》, 该书于1981、1989、1996年分别出了第二、三、四版 ※ Lynch和Walsh《 Genetics and Analysis of QuantitativeTraits 》 (1998) ※朱军,1997。遗传模型分析方法。中国农业出版社,北京 ※盖钧镒,章元明,王建康,2003。植物数量性状遗传体系(现代遗传学 丛书)。科学出版社,北京
二、数量遗传的形成与发展
5、现代数量遗传学的形成和发展
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是现代数量遗传学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随着生物技术迅速发展,分子标记得到了广泛应用。 1980年Bostein首次提出RFLP可作为遗传标记。基于DNA多 态性的无限性和对生物机体的无害性,使得人类从整个基因 组上搜索定位数量基因成为可能,由此开创了利用分子标记 检测数量性状位点(QTL),并对QTL位点进行分子标记辅 助选择和数量基因操纵的新局面。1988年Tanksley实验室发 表了第一张水稻的RFLP连锁图谱,现已开发出几十种可供 利用的分子标记。
第一章 绪论
一、数量性状与数量遗传
2、数量遗传学
现代数量遗传学:又称分子数量遗传学,采用数理统计 学方法对分子标记与表型测量的数据组合进行分析。现 代数量遗传学否定了微效多基因假说中基因很多和效应 相等假设,却证明了数量性状确实受位于染色体上基因 所控制,这些基因遵从孟德尔遗传规律。 现代数量遗传学由于采用了分子标记和现代化的计算设 备与结合分子标记和表型测量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深 化和细化了对数量性状的研究。
第一章 绪论
二、数量遗传的形成与发展 5、现代数量遗传学的形成和发展
现代数量遗传学的总体任务: 在分子水平上探索数量基因的遗传基础,不仅要找到控 制数量性状的染色体片段(QTL),还要找到控制数量 状的基因(quantitative trait gene,QTG),最终要找 到控制数量性状的核苷酸(quantitative trait nucleotide, QTN),彻底破译控制数量性状的遗传物质基础。
QTL方差 (VQ/VG)
1.21 (38.54%)
剩余QTL方 差Q20.69源自(21.97%)Q3
0.60
(19.11%)
总
2.5
0.64
(79.62%) (20.38%)
结果显示出数量性状分析的深化和细化过程。
第一章 绪论
二、数量遗传的形成与发展
1、数量遗传学早期积累
孟德尔(1822-1884)遗传试验(1866年):豌豆 (garden pea),Experiments with Plant Hybrids Seed shape: 5474 round vs 1850 wrinkled Cotyledon color: 6022 yellow vs 2001 green Seed coat color: 705 grey-brown vs 224 White Pod shape: 882 inflated vs 299 constricted Unripe pod color: 428 green vs 152 yellow Flower position: 651 axial vs 207 terminal Stem length: 787 long (185-230cm) vs 277 short (2050cm)
eQTL
第一章 绪论
二、数量遗传的形成与发展
世代方差对比分析、主-多基因分析与QTL分析所估计的遗传方差 (陆地棉9-1696×中35衍生的6世代)(郭志丽,蒿若超,2003)
性状
F2方差
主-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
QTL定位分析
比强度
Vp
VG
主基因方差 多基因方差 QTL
5.82 3.00 2.79(2对) 0.35(11.15%) Q1 (100%) (88.85%)
第一章 绪论
一、数量性状与数量遗传
2、数量遗传学
传统数量遗传学:以微效多基因假说为前提,采用数量 统计方法对表型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建立了一系列的数 量遗传理论与方法: 基因的加性与显性、效应与方差、亲属间协方差、世代 平均值分析、遗传交配设计与遗传方差成分估计、遗传 率分析、选择及其响应、遗传相关分析、交配效应与配 合力分析等 微效多基因假说:数量性状是受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所 控制,遗传服从孟德尔规律,这些基因数量多、效应微 小、效应大小相等,易受环境影响。
第一章 绪论
二、数量遗传的形成与发展
4、数量性状遗传体系
由传统数量遗传学到现代数量遗传学的发展过程中,数 量性状的主-多基因遗传体系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根据Falconr(1989)和Lynch(1998)综述,在研究自发或 诱发突变引起的数量变异时,发现有的位点其等位基因 效应较大,足以在分离世代得以鉴定,这类基因被称为 主基因控制,还存在许多微效多基因与主基因共同控制, 构成了控制数量性状的主-多基因遗传系统。
两类性状没有本质差异,所有基因无论大小均遵从孟 德尔遗传规则。
第一章 绪论
一、数量性状与数量遗传 2、数量遗传学
基本概念:根据遗传学原理,运用适宜的遗传模型和数 理统计的理论和方法,探讨生物群体内个体数量性状变 异的遗传基础,研究数量性状遗传传递规律及其在生物 改良中应用的一门理论与应用科学。是遗传学与数理统 计学相结合的产物,属于遗传学一个分支学科,与育种 学密切相关。
孟德尔规律的重新发现(1900年)
第一章 绪论
二、数量遗传的形成与发展
1、数量遗传学早期积累
※F. Galton 19世纪末在英国建立研究小组主要研究人类群体 中数量性状的遗传, 1889年出版《Natural inheritance》 发现了子代回归于亲代的遗传规律: Taller individuals had taller offspring, on the average, than shorter individuals,and, hence, metrical characters were partly heritable Blending inheritance 创建了回归和相关研究的方法 ※ K. Pearson用数学方法研究生物遗传和进化问题,撰写了 《Mathematical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volution XII》 (1904)一书,并创办了《Biometrika》杂志 。
植物数量遗传学
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 张君
参考书籍
1、孔繁玲主编,植物数量遗传学,中国农业大学 出版社,2006.6。
2、朱军主编,遗传模型分析方法,中国农业出版 社,1997.2
3、植物数量性状遗传体系,科学出版社,2003.1 4、徐云碧、朱立煌著,分子数量遗传学,中国农
业出版社,1994.12 5、翟虎渠、王建康编著,应用数量遗传(第二
第一章 绪论
二、数量遗传的形成与发展 2、数量遗传学的奠基
※ J.L. Lush(1937)在其“Animal breeding plan”一书 中提出了遗传力以及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的概念, 用于研究选择效率和遗传进度。
※ G. Malecot(1948)提出了血缘系数的概念,用来测 量双亲的一对等位基因后裔同样的概率,并度量双亲间 的亲缘程度以及该个体的近交程度,从而给出了亲属间 协方差的通用表达公式。
版),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3
第一章 绪论
一、数量性状与数量遗传 1、数量性状
质量性状:少数主基因控制,间断性变异,采用 孟德尔分类计数统计方法研究
生物性状
数量性状:多基因控制,连续性变异。可分两 类,一类为受微效多基因控制,分离世代呈单 峰分布;另一类为受主基因和多基因共同控制 分离世代呈多峰且连续分布。如玉米lys含量是 典型的受主基因和多基因共同控制的数量性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