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图形(一)》单元整体规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图形(一)》单元整体规划

一、单元教学内容:人教版第一册第34-38页的内容。

三、单元内容的前后联系:

四、教材背景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的开始,主要是从形状这一角度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为了分散难点,本单元的教学包含三方面:一是在物体分类的活动中,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4种立体图形;二是会用同样的立体图形进行拼组;三是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让学生对一些常见的几何体有明确的认识,为学习几何图形奠定初步的基础,同时也为以后学习平面图形的认识,渗透面构成体的关系,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感受知识转化和形成的过程。

五、教材编排特点:

1、教材的安排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

教材安排一年级(上册)认识“体”,一年级(下册)认识“形”,这是从儿童的认知规律出发,重组学科的知识体系。儿童首先看到的是一个物

体,在整体感知“体”的基础上,才能逐渐研究“面”,建立“形”的概念。所以,先认识“体”,后认识“形”能降低认知难度,有利于学生学习。

2、教材通过对生活中的实际物体或者实物图片进行分类的活动,使学生从形状视角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

具体来说,分类活动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知识的引入。教材直接呈现学生熟悉的实物图,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引出4种立体图形,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第二层次:知识的教学。教材通过列表的方式,让学生对4种立体图形分别进行直观的辨认、区别。每种图形的认识过程是:观察形状相同的几种实物—感知这类物体的形状特征—抽象成模型图—揭示图形的名称。

第三层次:知识的应用。通过让学生找生活的立体图形,引导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体现了其应用性。

3、在拼一拼、搭一搭的活动中加深对立体图形特征的认识与理解。

具体来说,拼、搭活动分了两个层次编写。

第一层次:用若干个相同几何体拼摆。通过用若干个正方体和长方体拼摆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立体图的特征。

第二层次:用不同形状的10块积木拼搭。通过“看谁搭得又稳又高”的活动,使学生经历弄清问题—拟定计划—实现计划—回顾方法的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获得相应的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

六、学情分析:

1、学生对几何形体已经具有感性认识。

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因此,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关于形状的感知方面的经验。上小学后,随着儿童思维能力的提高,需要将这种感性经验进一步抽象化,形成简单的几何概念,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2、学生对物体的形状具有强烈的认知兴趣。

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一些基本特征,如形状、大小、颜色、材料等,而形状是物体的一个主要特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儿童对形状等外部特征鲜明的物体,总是表现出强烈的认知兴趣。因此一年级的小学生对认识这几种立体图形的特征,难度不太大。

3、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

刚从幼儿园升入小学的一年级学生,还没有脱离幼儿园的学习、生活模式,他们遇到问题,最喜欢问前辈或老师,还不会自己思考办法解决问题。因此,“看谁搭得最高”的活动,重点是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获得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七、单元总体目标:

1、在分类、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中,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并能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在拼、摆、搭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体验,并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的显著特征。

3、在对生活中的实际物体进行分类的活动中渗透分类思想。

4、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表象思维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八、单元教学建议:

1、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和能力。

2、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

3、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与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4、要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和创新的意识。

5、建议用2课时教学。

九、分课时教学目标及教学建议:

第一课时:认识立体图形

【教学内容】:一年级上册第34—35页及练习八的第1、2题。

【教材分析】:人教版第一册新教本中的《认识图形(一)》主要是要求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所谓直观认识是指结合实物对形体的形状特点有整体的感知,形成初步的表象,能识别这几种形体,了解生活中有许多这些形状的物体,不对形体的特征作规范的语言描述。教材安排一年级(上册)认识“体”,一年级(下册)认识“形”,这是从儿童的认

知规律出发,重组学科的知识体系。儿童首先看到的是一个个物体,在整体感知“体”的基础上,才能逐渐研究“面”,建立“形”的概念。所以,先认识“体”,后认识“形”能降低认知难度,有利于学生学习。教学中应注重学生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应注重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从而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使学生在分类、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中,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的特征,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数学思考:让学生在参与观察、对比、实验等数学活动中渗透分类思想。在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找一找等活动中建立这四种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发展抽象思维。

3、问题解决:在猜一猜、拼一拼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4、情感态度:在找一找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的兴趣,增强热爱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动手摸一摸、分一分、玩一玩等活动中,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四种立体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实物的观察和教具演示,使学生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形状的实物,图形卡片。

【教学策略】:在以教材为本的设计理念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理解和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本节课的教学应主要采用了情境创设和操作体验等教学方法。学生认识立体图形都有一个从形象―半抽象―抽象的过程,所以对于每一种图形,都要按这四个层次进行教学:从实物感知―形成半抽象—抽象为一般模型―给出图形名称。由于立体图形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因此我们可以创设与实际生活相关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等活动,初步感知物体的形状特征,再让他们把各种各样的实物按物体的形状进行分类,然后再让学生动手摸一摸,玩一玩,体验每类物体的形状特点,最后归纳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揭示它们的名称,最好用课件演示实际物品抽象成立体图形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