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巴蒂尔《政策过程理论》读书笔记详细版.doc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考博公共管理专业必读书目

(完整word版)考博公共管理专业必读书目

考博公共管理专业必读书目(一)基础理论经典原著1、威尔逊:《行政学之研究》,《国外政治学》1987年第6期、1988年第1期。

2、古德诺:《政治与行政》,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3、泰罗:《科学管理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4、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5、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6、怀特:《行政学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

7、西蒙:《管理行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8、西蒙:《管理决策新科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9、沃尔多:《行政国家:美国公共行政的政治理论研究》,纽约:罗纳德出版社1948年版。

10、林德布洛姆:《决策过程》,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

11、德罗尔:《逆境中的政策制定》,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

12、雷格斯:《行政生态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13、弗雷德里克森:《新公共行政学》,美国亚拉巴马大学出版社1980版。

14、奥斯特罗姆:《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15、尼斯坎南:《官僚制与公共经济学》,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

16、詹姆斯·Q·威尔逊:《官僚机构:政府机构的作为及其原因》,三联书店2006年版。

17、奥斯特罗姆:《公共服务的制度建构》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18、布坎南、塔洛克:《同意的计算:立宪民主的逻辑基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9、缪勒:《公共选择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0、罗森布鲁姆:《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1、R·J·斯蒂尔曼:《公共行政学:概念与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2、罗伯特•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3、沙夫里茨、海德:《公共行政学经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英文版。

第十讲 政策过程阶段论的竞争理论

第十讲 政策过程阶段论的竞争理论
22诺斯寻求与政治学家的合作诺斯寻求与政治学家的合作19831983年他在圣年他在圣路易斯的华盛路易斯的华盛顿大学创建了政治经济学中心专门研究制度顿大学创建了政治经济学中心专门研究制度政治过程问政治过程问3319911991年诺斯在年诺斯在政治的交易费用理论政治的交易费用理论的文章中发展的文章中发展了一个了一个政治市场天生就没有经济市场有效政治市场天生就没有经济市场有效的一般模型的一般模型标志着交易费用政治学的正式诞生
(二) 支持联盟的主要内容支持联盟图示.doc
1、相对稳定的变量:难以改变,很少成为政策对 象。但是这些变量能够影响行动者的行为。 2、第二组变量很可能在10年或更长的一段时间之 内改变,这些因素是导致政策变迁的重要先决条 件。 3、在政策子系统中,行动者能够组合为几个支持 联盟,每个联盟由来自政府组织和私人组织的人 组成。在支持联盟中,行动者有着共同的政策信 仰,并有着一致的合作行动。
2、交易费用与科斯定理的引申
交易费用引申:广泛存在 诺斯认为从1870年到1970年,在美国经济中,交易费用已 从1870年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5%,上升到1970年的
45%。张五常也讲到,在香港这样的现代市场经济大都市中,
交易费用可能要占其GDP的80%以上 科斯定理引申:从经济的科斯定理到政治科斯定理。
政策工具等。对于政策子系统来说,核心政策信仰是支持 联盟的黏合剂。 6、深层的核心信仰极其抵制变革,基本价值观的转变是非 常困难的。而非深层的核心信仰则并非僵化不变。
7、不同的政策子系统都在寻找可用的资源和工具
以期实现政策目标。
8、中间人—政策掮客协商不同政策联盟的利益冲
突,寻找折中的解决办法。 9、作出决策。建立一个或多个政府项目,输出政 策产出。 10、政策产出进一步影响政策子系统的调整。

政策过程理论

政策过程理论
本书尽管促进不同研究角度的交流方面做得很少但不断回顾前章可能会让两个不同角度的支持者之间有更多的交流这也能暴露各个理论的优势和弱点同时提供一些更清晰的地方我们可以在各个理论中进行选择evaluationonly
《政策过程理论》讨论会
Geoffrey Dudley,Wayne Parsons, Claudio M. Radaelli and Paul Sabatier 第六小组
Sabatier标准?
在一开始,《政策过程的理论》就很明 显地提出它只包含那些“值得重视”的 角度 。文化理论和构成主义却被认为是 “没有希望”的。 在广泛的政策研究中到底发生了些什么。 这本书所代表尽管是一种强大的理论, 却容易错失机会 。
不同政策“透镜”的交流
为了得到更好的理论,我们必须让持有 不同思想和看法的人进行交流。 本书尽管促进不同研究角度的交流方面 做得很少,但不断回顾前章,可能会让 两个不同角度的支持者之间有更多的交 流,这也能暴露各个理论的优势和弱点, 同时提供一些更清晰的地方我们可以在 各个理论中进行选择
为什么孤高排外?
作为一个理论,如果能被我们的框架包容采纳,必须 符合以下标准: 1 能够很好地符合科学标准——例如 包含清晰的观点、 概念并且有广阔的视野。 2 对于近来发生的重要变化有所分析 3 试图更好地分析一个政策过程 4 列举数据 经过权威的政策分析学者认证 评论家都认为,例如建设主义、文化理论、和“政策 分析的反对呼声”都被排除在本书之外了,事实上, 被排除的主要原因是他们不符合以上几点挑选标准。 但是,这样也就断绝了实证主义者和后实证主义者之 间对话的可能性。
欧洲的研究者能借鉴什么?
欧盟方面的学者更好地折衷、兼收并蓄 了各种不同的习俗和习惯包括他们对历 史习俗和社会性组织性的习惯的深刻认 识。这与theories of the policy process一书的认识论有关。

政策过程理论

政策过程理论

政策过程理论[Theories of the Policy Process]第一章寻求更好的理论复杂世界的简化由于众多原因,政策过程涉及一系列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的复杂的互动因素。

这些因素概括地说,涉及行动主体、时间、政策项目的复杂性、政策争论、政策中的政治与价值观冲突等。

“政策过程通常至少需要10 年时间。

当众多行为者都积极寻求宣传他们对事件的重要意义时,理解政策过程就需要我们掌握关于政策目标的相关知识,同时注意观察全国范围内的众多行为者,这就可能涉及技术性很强的科学问题或是法律问题。

”P5在大多数情况下,对社会现象和事物的观察要借助于一系列的假设。

这些假设有两种中介功能:一是告诉观察者该探究什么;二是界定特定的类别从而将现象分类。

有两种方法简化假设:一是常识性的方法。

它基于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分类和假设去观察世界,但是有局限性。

二是科学的方法。

其基本的逻辑是微小的重要关系可以解释复杂的现象。

埃里诺·奥斯特罗姆对三个概念进行了划分:一是概念性的框架(conceptual framwork)。

它确定了一系列变量以及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些变量被假定能用来解释一系列现象。

这个框架能够提供从适当的变量到像范式那样范围较广泛的对象。

二是理论。

它提供了更为“密集”和逻辑上更有连贯性的一系列关系。

三是模型(Model)。

这是对特定情形的陈述。

与理论相比,它在范围上较小,而在假设上更为精细。

就最理想的状态而言,模型可以被量化。

因而,上述三者可以通过对连续的统一关联体的操作实现概念化。

政策过程的理论框架有多种一是阶段启发框架:它把政策过程分为一系列的阶段,通常是“议程设置、政策构建和合法化、政策实施和评估”,同时,分析各阶段具体进程的影响因素。

这一方法在20 世纪70-80 年代初成为一个有用的分析工具。

它把复杂的政策过程划分为分散的阶段,并在特定的阶段开展深入的研究。

阶段启发法存在一些局限性[非因果关系、线性描述、自上而下的偏见、过于简化]。

萨巴蒂尔《政策过程理论》读书笔记详细版.doc

萨巴蒂尔《政策过程理论》读书笔记详细版.doc

保罗·A.萨巴蒂尔: 《政策过程理论》保罗·A.萨巴蒂尔的《政策过程理论》在两个方面是出众的, 它既是一本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方面的指导手册, 同时也是一本对现有政策过程理论的文献综述。

他利用科学哲学中对于科学理论的评判标准, 对政策过程领域中“启发式”和“前景更好”的七个理论框架进行评价, 说明它们的适用范围, 指出它们的不足, 并为进一步推动政策过程理论的发展制订了计划。

萨巴蒂尔将该书分为十章、五大部分, 每一章分别由七个理论框架的代表人物执笔。

第一部分“导言”中, 萨巴蒂尔通过分析当前“最有影响力的概念性框架”——“阶段启发框架”的不足, 揭示出全书的目标——寻求更好的理论, 并给出“更有希望的理论框架”的选取标准。

该书第二部分“考察政策过程中理性所起作用”的两章为“制度分析和发展框架”与“多源流框架”。

前者以自利的理性行为者作为个体模型, 分析在一定制度的约束下, 外部客观条件和文化价值等主观因素如何影响政策参与者做出符合自己利益的选择, 并通过在“行动舞台”中与其他参与者的互动, 进行政策输出。

“多源流框架”则采用与之针锋相对的个体模型, 认为在“模糊性条件下”人们通常不知道他们需要什么, 在问题和偏好都不清楚的情况下, 政策制定者关心的是管理时间而非管理任务, 倾向于处理那些并不是由他们所能控制的因素强加给他们的问题。

该书第三部分“聚焦于相对长时期政策变迁”的两章, 主要针对如何解释政策制定过程中渐进与突变共存的特点。

“间断一平衡理论”从基于注意力的有限理性模型出发, 认为政策突变不是来自参与者偏好的改变, 而是来自注意力的转移。

“支持联盟框架”则建立在信仰高于利益的个体模型之上,认为行动者面对着诸如谁的利益最应受到关注等一系列涉及价值偏好的政策目标。

该书第四部分聚焦于“大量政治系统间的政策比较”研究, 其中所探讨的“政策传播模型”、“政策创新模型”以及“因果漏斗框架”等理论模型都采用了对大量样本进行定量的相关分析或定性的比较分析方法, 以确定哪些自变量是影响新政策采纳可能性的因素。

读《政策过程理论》—萨巴蒂尔 笔记

读《政策过程理论》—萨巴蒂尔 笔记

《政策过程理论》—萨巴蒂尔
第一部分:内容梗概
一、寻求更好的理论——保罗·A·萨巴蒂尔
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1)界定问题,并交给政府,由政府寻找解决途径;
(2)政府组织形成若干备选方案,并选择政策方案;
(3)方案得以实施、评估和修正。

涉及主体问题:来自各自利益集团、不同层级的政府的行政机构、立法机构
研究者
新闻媒体
不同的政策偏好
政策过程的理性框架:(1)阶段启发框架
(2)更有希望的理论性框架:阶段性启发、制度性的理性选择
(3)多源流分析框架
(4)间断—平衡框架
(5)支持联盟框架
(6)政策传播框架
(7)大规模比较研究方法的因果漏斗框架和其他框架被省略的框架:权力竞技场
文化理论
建构主义者框架
政策领域框架。

公共政策专题研究书目

公共政策专题研究书目

《公共政策专题研究》阅读参考书目:1、[美]斯图亚特·S·内格尔:《政策研究:整合与评估》,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日]药师寺泰藏:《公共政策》,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年版,第154页。

3、[法]让—马克·夸克:《合法性与政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4、[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三联书店1998年版。

5、[美]迈克尔·罗斯金等著《政治科学》,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6、[美] 塞缪尔·亨廷顿等著《难以抉择》,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7、[美] 查尔斯·E·林布隆:《政策制定过程》,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8、[美]赫伯特·西蒙:《西蒙选集》,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美]弗兰克·费希尔:《公共政策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以]叶海卡·德洛尔:《逆境中的政策制定》,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

11、[英]亚当·斯密:《国富论》,商务印书馆1972版。

12、[英]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引论》,商务印书馆2000版。

13、[英]罗素:《权力论》,东方出版社998年版。

14、[美]丹尼斯·朗:《权力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版。

15、[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89年版。

16、[美]詹姆斯·E·安德森:《公共政策》,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

17、[美] 托马斯·戴伊:《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8、[美]拉雷·N·格斯顿:《公共政策制定》,重庆出版社2001年版。

19、[美] 戴维·伊斯顿:《政治体系——政治学状况研究》,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20、[美]乔治·费里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版。

政策过程理论

政策过程理论
第三章 制度性的理性选择:对制度分析和发展框架的评估[埃里诺·奥斯特罗姆] 研究制度时所面临的主要困难:1、制度内容的广泛性,既包括组织,也包括用以构成 组织内和组织间相互作用模式的规则。2、制度不可见。3、需要来自不同学科的多种投入, 以发展一个一致的框架来研究多种类型的制度安排。 4、在跨学科使用多种术语的条件下, 一致的制度框架要考虑能表述和比较应用于特定困扰和问题的各种理论和理论模型。5、每 一层次上的规则决策通常是在个层次分析中,各种各样不同的规则、外部环境的特征和由相关的共同 体相结合,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而非简单叠加的整体。 制度指人类反复使用而共享的由规则、规范和策略等构成的概念。 制度、框架、理论和模型 框架的开发和运用,有助于确认制度分析中需要考虑的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框架 组织有助于诊断式和规范的调查。它们提供应该用以分析所有类型制度安排的最普遍的变量 列表。 理论的发展和运用,有助于分析者明确地说明框架中的哪些要素是与某一类问题特别相 关,并做出与这些要素相关的一般的研究假设。这些理论集中于在某一框架下做出分析者去 诊断现象、解释其过程、预测其结果所必须的具体假设。
2、政策流。在“原始的政策鲜汤”周围“漂浮”着多种意见主张,意见主张由政策共 同体中的专家们提出,政策共同体是一个包含着官僚、国会成员、学者、思想库中的研究人 员的网络。他们共同关注某一政策领域中的问题。
3、政治流。包括国民情绪、压力集团的争夺行动、行政或立法上的换届。 金顿的理论的最大特点在于“结合”。在一个关键的时间点上,当上述三大源流汇合到 一起时,问题就会被提上议事日程。这个时间点称为“政策之窗”。 金顿把垃圾箱模型应用到国家层面的政策制定过程,是非常有益处的,因为它将政策共 同体与更宽泛的重大事件结合起来,也因为它提示出意见主张与利益之间的两难困境问题。 但是,这一框架也是有缺点的。人们对其主要析扩展与修正是: 1、扩展到整个政策形成的过程(议程确定和决策)。2、用于政策比较研究中。3、在分 析单元上进行扩展。有学者将它用于分析单一的问题,如私有化问题。 此外,对这一理论的修正是将政治源流中的三个维度整合为一个概念变量:执政党的意 识形态,这并未削弱这一理论的分析能力,反而更有解释力。尤其是对于那些拥有相对集权 的政治系统和有强有力的政党的国家而言,更有意义。利益集团和立法与行政上的变化也会 融合为一体。这些研究的扩展与修正,拓展了多源流分析的应用范围,提高了应用的普遍性 。 进一步的修正,有这些问题:1、三个源流之间是否真正的独立? 2、政策之窗在耦合中发挥什么作用?3、活动家的战略是如何影响耦合的?4、政策源 流的解决办法是否是渐进式发展的?5、这种方法是否只是一种启发式的手段?

《政策制定过程》全书读书笔记

《政策制定过程》全书读书笔记

《政策制定过程》读书笔记本书作者是美国当代著名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和政策科学家查尔斯林布隆,他提出“政策分析”概念及对“渐进模型”的阐述对政策科学的发展具有重大贡献,本书是他研究政策科学的代表作。

在《政策制定过程》这本书中,作者以美国的政治社会为背景,在总结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制定经验基础上,全面、系统地分析了美国的政策制定活动和过程,体现了作者林布隆教授关于政策制定和政策分析的思想和观点。

全书分为三篇,十三章,作者在第一章中简明阐述了“政治学的政策制定观”,将政策制定问题纳入政治体制的分析之中。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详细的评述了纯粹的客观分析在政策制定中的作用及缺陷,提出在政策制定中分析和政治是一对矛盾,纯粹的分析被作者定义为科学的政策制定。

紧接着,作者从政治角度分析观——党派分析出发,充分论述了党派分析在政策制定中的说服作用,并将它定义为战略的政策分析。

第二篇权力角逐包括六章内容。

对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政治”进行全面阐述。

在这一篇中,作者将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所涉及的人分为三个阶层,一是精英阶层,即政策制定者;二是普通公民;三是处于前两个阶层之间的特别参与者。

从“权力角逐”的角度出发,分别探讨了政治过程中各个参与层的角色定位、参与方式及其作用,认为整个政策制定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政策的产生就是不同的参与主体之间角逐、博弈和妥协的结果。

集中描述了政策制定过程中“政治”的复杂性。

在最后一章,作者也谈论了政治上的不平等,以及不平等主要表现在信息、分析、教育、社会化、政治组织以及财富、支持和服从等方面。

第三篇权力角逐中的公民有两部分内容。

这一部分作者分析了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民行为。

从选民投票和政策议程两个方面探讨了普通民众这一弱势群体在控制政策时的软弱无力。

用作者的话讲,“民众控制不是松散的就是兜圈子,这是一种失调症,它既折磨着关于次要议题的政策制定活动,又折磨着关于主要议题的政策制定活动。

”他将政策制定归结为政党、利益集团相互争斗、讨价还价以达成妥协的政治渐进过程,因而认为政策科学也就成为政治科学。

“政策过程理论”

“政策过程理论”

保罗·A.萨巴蒂尔: 《政策过程理论》保罗·A.萨巴蒂尔的《政策过程理论》在两个方面是出众的, 它既是一本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方面的指导手册, 同时也是一本对现有政策过程理论的文献综述。

他利用科学哲学中对于科学理论的评判标准, 对政策过程领域中“启发式”和“前景更好”的七个理论框架进行评价, 说明它们的适用范围, 指出它们的不足, 并为进一步推动政策过程理论的发展制订了计划。

萨巴蒂尔将该书分为十章、五大部分, 每一章分别由七个理论框架的代表人物执笔。

第一部分“导言”中, 萨巴蒂尔通过分析当前“最有影响力的概念性框架”——“阶段启发框架”的不足, 揭示出全书的目标——寻求更好的理论, 并给出“更有希望的理论框架”的选取标准。

该书第二部分“考察政策过程中理性所起作用”的两章为“制度分析和发展框架”与“多源流框架”。

前者以自利的理性行为者作为个体模型, 分析在一定制度的约束下, 外部客观条件和文化价值等主观因素如何影响政策参与者做出符合自己利益的选择, 并通过在“行动舞台”中与其他参与者的互动, 进行政策输出。

“多源流框架”则采用与之针锋相对的个体模型, 认为在“模糊性条件下”人们通常不知道他们需要什么, 在问题和偏好都不清楚的情况下, 政策制定者关心的是管理时间而非管理任务, 倾向于处理那些并不是由他们所能控制的因素强加给他们的问题。

该书第三部分“聚焦于相对长时期政策变迁”的两章, 主要针对如何解释政策制定过程中渐进与突变共存的特点。

“间断一平衡理论”从基于注意力的有限理性模型出发, 认为政策突变不是来自参与者偏好的改变, 而是来自注意力的转移。

“支持联盟框架”则建立在信仰高于利益的个体模型之上,认为行动者面对着诸如谁的利益最应受到关注等一系列涉及价值偏好的政策目标。

该书第四部分聚焦于“大量政治系统间的政策比较”研究, 其中所探讨的“政策传播模型”、“政策创新模型”以及“因果漏斗框架”等理论模型都采用了对大量样本进行定量的相关分析或定性的比较分析方法, 以确定哪些自变量是影响新政策采纳可能性的因素。

萨巴蒂尔《政策过程理论》中阶段论的总结

萨巴蒂尔《政策过程理论》中阶段论的总结

1库恩的范式理论(paradigm)院子拉丁语,含有共同显示之意,主要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1从心理上说他是科学家共同体共有的信念。

2从理论和方法上说他是科学共同体共有的模型和框架。

总体来说,它就是某一科学家集团在某一专业或学科中具有的共同信念。

这种信念规定了他们共同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理论模型和解决问题的框架,从而形成了该学科共同的传统,并为该学科的共同发展规定了共同的方向。

(科学历史主义)。

第五章 政策过程的概念框架

第五章 政策过程的概念框架

●拉斯韦尔在《政策科学》(1951)、《决策过程》(1956) 和《政策科学展望》(1971)等著作尤其是在《决策过程》这一 论著中,他将决策过程划分为情报、建议、规定、行使、应用、 终结和评价七个阶段。这是政策科学中关于政策过程的阶段划分 的起源。
●拉斯韦尔在耶鲁大学的学生布鲁尔发表了一篇题为“政策
二、阶段途径的成就与局限性 阶段途径的主要成就表现在: 一是简化了复杂的政策过程,将涉及众多因素和活动的 政策过程分解成若干阶段或环节,并对每一阶段加以解剖和 分析,这是了解政策过程的实质的必不可少的一步。 二是它带来了众多的关于政策过程各阶段研究的成果, 加深了人们对政策过程的认识,丰富了政策科学的理论。特 别是20世纪70、80年代,它引发了对政策议程、政策执行、 政策评估和政策终结的深入研究,产生出一批有影响的论著。
3.阶段途径带有一种偏见,它所注重的是一种立法上的、 自上而下的过程,其焦点集中在重大法规的通过与执行,而 忽视在特定的政策领域内有无数的政策与法规的执行与评估 的相互作用。
4.这种途径往往持有唯一或单一的政策周期的假定,把 政策过程的循环反复和长期性及复杂性过分简单化了。
萨巴蒂尔等人得出的基本结论是:阶段启发法已经失去 其生命力和有效性,即它已经过时,必须建立起更好的理论 框架来取而代之。
三、政策过程的五个基本阶段
参考国外学者的看法,结合我国政策实践的情况,我们将政策 系统的运行看作是由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监控 和政策终结等环节所组成的过程,这些环节构成了一个政策周期。
1. 政策制定——从发现问题到政策方案的出台的一系列的功 能活动过程,包括建立议程、界定问题、设计方案、预测结果、比 较和抉择方案以及方案的合法化等环节。
三、对阶段途径的批评

公共政策主要参考书目

公共政策主要参考书目

主要参考书目√1.[美]威廉·N.邓恩:《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张金马:《公共政策分析:概念·过程·方法》,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林水波、张世贤:《公共政策》,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6年版。

6.伍启元:《公共政策》(上、下),台湾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7.朱志宏:《公共政策》,台北三民书局1995年版。

8.丘昌泰:《公共政策:当代政策科学理论之研究》,台湾巨流图书公司1999年版。

9.[美]卡尔·帕顿、大卫·沙维奇:《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第二版),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10.[美]丹尼尔·W. 布罗姆利:《经济利益与经济政策——公共政策的理论基础》,上海三联、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1.[美]詹姆斯·E. 安德森:《公共决策》,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

12.[美]斯图亚特·S. 那格尔:《政策研究百科全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

13.[美]R.M. 克朗:《系统分析和政策科学》,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14.[美]史蒂文·凯尔曼:《制定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15.[美]查尔斯·E. 林德布罗姆:《政策制定过程》,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16.[美]查尔斯·E. 林德布罗姆:《政治与市场——世界的政治-经济政策》,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17.[美]查尔斯·沃尔夫:《市场或政府——权衡两种不完善的选择:兰德公司的一项研究》,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年版。

18.[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版。

√19.[日]药师寺泰藏:《公共政策》,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年版。

《政策过程理论》([美] 萨巴蒂尔 编)

《政策过程理论》([美] 萨巴蒂尔 编)

政策过程理论1. 简介《政策过程理论》是由美国学者萨巴蒂尔编著的一本关于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的重要理论著作。

本书通过系统性的理论研究,深入探讨了政策制定的各个阶段和相关的重要概念,为我们理解政策过程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2. 政策过程理论概述政策过程理论是一种分析政策制定和执行的理论框架。

它关注政策制定的各个阶段、参与者的角色和权力关系、政策谋求者的目标和策略等方面,帮助我们理解政策制定的复杂性和变化性。

在政策过程理论中,政策制定被看作是一个动态的、由多个阶段组成的过程。

这些阶段包括政策议程的形成、政策制定的决策、政策实施和政策评估等。

在每个阶段,不同的参与者和利益相关方会发挥不同的作用,影响政策制定和执行的结果。

3. 政策过程理论的主要观点政策过程理论提出了许多重要观点,以下是其中的几个主要观点:3.1 政策议程的形成政策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议程设置的影响。

政策议程是指政府和公众对问题重要性和优先级的共识,只有被纳入政策议程的问题才有可能被政策制定者考虑和解决。

3.2 政策制定的决策政策制定的决策过程是一个权力博弈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参与者会利用各种资源争取自己的利益,而政策的最终结果将是各种权力的妥协。

3.3 政策实施政策实施是政策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政策的实施需要调动多个部门和机构的合作,并需要解决各种实施中的问题和挑战。

3.4 政策评估政策评估是政策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

通过评估政策的效果和影响,可以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改进政策和决策的参考。

4. 政策过程理论的意义和应用政策过程理论的研究对于政府部门、学者和公众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首先,政策过程理论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政策制定的复杂性和变化性。

政策制定往往涉及多个利益相关方和决策者,他们之间的互动和权力博弈会影响政策的结果。

通过政策过程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因素对政策制定的影响。

其次,政策过程理论可以为政府部门提供科学的政策制定和实施指导。

公共政策教材与参考书目doc-公共政策学参考文献

公共政策教材与参考书目doc-公共政策学参考文献

《公共政策》教材与参考书目一、教材1.宁骚.公共政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宁骚、吴群芳等.公共政策学案例精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二、参考书目1.[美]保罗•萨巴蒂尔.政策过程理论.北京:三联书店,2004.2.[美]叶海卡·德罗尔.逆境中的政策制定.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3.[美]戴维·L·维默,艾丹·R·维宁.政策分析——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4.[美]威廉·N·邓恩.公共政策分析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5.[美]查尔斯·E·林布隆.政策制定过程.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6.[美]詹姆斯·E·安德森.公共决策.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7.[美]史蒂文·凯尔曼.制定公共政策.北京:商务出版社,1990.8.[美]罗伯特·A·达尔.现代政治分析.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9.[美]斯图亚特·S·那格尔.政策研究百科全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0.10.[美]Thomas R.Dye.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1. [美]卡尔·帕顿.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2. [美]约翰•金登.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3. [美]查尔斯·沃尔夫.市场与政府.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14. [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5. [韩]吴锡泓,金荣枰.政策学的主要理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6.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7.黄孟藩,王凤彬.决策行为与决策心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5.18.贺仲雄,王伟.决策科学:从最优到满意.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19.张金马.公共政策分析:概念•过程•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0.许文惠.行政决策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21.顾建光.公共政策分析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2.陶学荣.公共政策学.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23.安宝生.决策行为分析.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24.丁煌.政策执行阻滞机制及其防治对策——一项基于行为和制度的分析.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5.李光.现代思想库与科学决策.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26.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27.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28.刘霞.风险决策:过程、心理与文化.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29.郭巍青,卢坤建.现代公共政策分析.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30.鲍宗豪.决策文化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31.桑玉成,刘百鸣.公共政策学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32.林德全.政策研究方法论.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89.33.谢明.政策透视——政策分析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4. 钱再见.现代公共政策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5.杨胜群,田松年.共和国重大决策的来龙去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

读《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的笔记纪要及简评

读《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的笔记纪要及简评

读《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的笔记纪要及简评吴金府(NO. 1133486)摘要:国家的政策过程历来都是研究政策的对象,政策过程理论作为一种中层理论在整个政策科学中占有着重要地位。

而作为“研究现代国家政策过程的一部名作”,米切尔·黑尧的《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创造性地用描述分析的方法对各种理论进行逻辑编排,在研究分析现代国家政策过程各种理论的过程中提出了超越争论、建设性地运用这些理论的方法,分别从权力、决策、执行、组织、规则和自由裁量、官僚和专家等角度考查了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 提出政策过程运作方式的有关问题,并细致地分析了政策过程的三种理论模式,即行动者途径、结构主义、自主性国家,并以此为据构建了政策过程理论。

这些不仅为我们进行政策过程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且也有助于推进现实中政策过程运行的优化。

关键词:公共政策,政策过程,政策制定过程,政策执行过程政策过程理论研究中,一直存在着争论,这些争论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的“全面法”与“反全面法”的争论阶段、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实证主义与后实证主义的争论阶段以及八十年代末期开始的理论建构者的崛起阶段。

期间, 政策科学的研究重点也发生了两个转变: 一是要求政策分析应植根于古典经济学, 吸收企业管理的理念;二是发展一种政策设计的科学方法的幻想破灭, 人们认识到政策过程受到一系列外在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难以控制甚至是随意的。

而米切尔·黑尧的《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显然属于第二种转变,他认为“必须继续努力去理解政策过程——不管它看起来可能是怎样的非理性和无法控制——将理解政策过程作为控制政策过程的关键性的第一步。

” [1]在此基础上, 黑尧分析了多种理论和模型, 从不同角度对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过程进行了探究,并创造性地提出了政策过程的三种理论模式,可以说,其成果代表了西方政策过程理论乃至政治科学理论研究的新水平,并为政策过程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份较为清晰的路线图。

行政管理专业书籍

行政管理专业书籍

行政管理专业经典与前沿书目清单(一)一、基础理论经典原著1、古德诺:《政治与行政》,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D0/732、泰罗:《科学管理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C931/743、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F40/594、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F069/95、西蒙:《管理行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C93/2536、西蒙:《管理决策新科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F2/197、雷格斯:《行政生态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D035/78、奥斯特罗姆:《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D771.231/49、尼斯坎南:《官僚制与公共经济学》,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

D035.1/410、詹姆斯·Q·威尔逊:《官僚机构:政府机构的作为及其原因》,三联书店2006年版。

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D771.231/811、奥斯特罗姆:《公共服务的制度建构》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D035.3/212、缪勒:《公共选择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F062.6/213、罗森布鲁姆:《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D035/9114、罗伯特•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C936/68二、基础理论前沿论著1、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D035/382、麦克斯特:《公共行政的合法性——一种话语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D035/903、法墨儿:《公共行政的语言——官僚制、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D035/2204、奥斯本、盖布勒:《改革政府》,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D771.22/25、奥斯本:《摒弃官僚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政策制定过程》全书读书笔记

《政策制定过程》全书读书笔记

《政策制定过程》读书笔记本书作者是美国当代著名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和政策科学家查尔斯林布隆,他提出“政策分析”概念及对“渐进模型”的阐述对政策科学的发展具有重大贡献,本书是他研究政策科学的代表作。

在《政策制定过程》这本书中,作者以美国的政治社会为背景,在总结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制定经验基础上,全面、系统地分析了美国的政策制定活动和过程,体现了作者林布隆教授关于政策制定和政策分析的思想和观点。

全书分为三篇,十三章,作者在第一章中简明阐述了“政治学的政策制定观”,将政策制定问题纳入政治体制的分析之中。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详细的评述了纯粹的客观分析在政策制定中的作用及缺陷,提出在政策制定中分析和政治是一对矛盾,纯粹的分析被作者定义为科学的政策制定。

紧接着,作者从政治角度分析观——党派分析出发,充分论述了党派分析在政策制定中的说服作用,并将它定义为战略的政策分析。

第二篇权力角逐包括六章内容。

对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政治”进行全面阐述。

在这一篇中,作者将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所涉及的人分为三个阶层,一是精英阶层,即政策制定者;二是普通公民;三是处于前两个阶层之间的特别参与者。

从“权力角逐”的角度出发,分别探讨了政治过程中各个参与层的角色定位、参与方式及其作用,认为整个政策制定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政策的产生就是不同的参与主体之间角逐、博弈和妥协的结果。

集中描述了政策制定过程中“政治”的复杂性。

在最后一章,作者也谈论了政治上的不平等,以及不平等主要表现在信息、分析、教育、社会化、政治组织以及财富、支持和服从等方面。

第三篇权力角逐中的公民有两部分内容。

这一部分作者分析了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民行为。

从选民投票和政策议程两个方面探讨了普通民众这一弱势群体在控制政策时的软弱无力。

用作者的话讲,“民众控制不是松散的就是兜圈子,这是一种失调症,它既折磨着关于次要议题的政策制定活动,又折磨着关于主要议题的政策制定活动。

”他将政策制定归结为政党、利益集团相互争斗、讨价还价以达成妥协的政治渐进过程,因而认为政策科学也就成为政治科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罗·A.萨巴蒂尔: 《政策过程理论》
保罗·A.萨巴蒂尔的《政策过程理论》在两个方面是出众的, 它既是一本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方面的指导手册, 同时也是一本对现有政策过程理论的文献综述。

他利用科学哲学中对于科学理论的评判标准, 对政策过程领域中“启发式”和“前景更好”的七个理论框架进行评价, 说明它们的适用范围, 指出它们的不足, 并为进一步推动政策过程理论的发展制订了计划。

萨巴蒂尔将该书分为十章、五大部分, 每一章分别由七个理论框架的代表人物执笔。

第一部分“导言”中, 萨巴蒂尔通过分析当前“最有影响力的概念性框架”——“阶段启发框架”的不足, 揭示出全书的目标——寻求更好的理论, 并给出“更有希望的理论框架”的选取标准。

该书第二部分“考察政策过程中理性所起作用”的两章为“制度分析和发展框架”与“多源流框架”。

前者以自利的理性行为者作为个体模型, 分析在一定制度的约束下, 外部客观条件和文化价值等主观因素如何影响政策参与者做出符合自己利益的选择, 并通过在“行动舞台”中与其他参与者的互动, 进行政策输出。

“多源流框架”则采用与之针锋相对的个体模型, 认为在“模糊性条件下”人们通常不知道他们需要什么, 在问题和偏好都不清楚的情况下, 政策制定者关心的是管理时间而非管理任务, 倾向于处理那些并不是由他们所能控制的因素强加给他们的问题。

该书第三部分“聚焦于相对长时期政策变迁”的两章, 主要针对如何解释政策制定过程中渐进与突变共存的特点。

“间断一平衡理论”从基于注意力的有限理性模型出发, 认为政策突变不是来自参与者偏好的改变, 而是来自注意力的转移。

“支持联盟框架”则建立在信仰高于利益的个体模型之上,认为行动者面对着诸如谁的利益最应受到关注等一系列涉及价值偏好的政策目标。

该书第四部分聚焦于“大量政治系统间的政策比较”研究, 其中所探讨的“政策传播模型”、“政策创新模型”以及“因果漏斗框架”等理论模型都采用了对大量样本进行定量的相关分析或定性的比较分析方法, 以确定哪些自变量是影响新政策采纳可能性的因素。

该书结论部分对前面各章中的框架、理论和模型进行了比较, 指出它们之间的显著不同点。

在最后一章中, 萨巴蒂尔详细地给出了一套建立和发展框架、理论和模型的指导方针。

该书的一大贡献在于它为读者集中展示了当前政策过程研究领域中的主要理论框架, 并详
细讨论了各框架的优势与不足, 以便于读者在此基础上开展自己的研究。

但值得注意的是,当把这些理论框架集中在一起后, 我们发现, 各理论发展其内部逻辑一致性的努力导致了彼此之间极大的矛盾。

它们分别从各不相同的个体模型出发, 演绎出各自的理论模型, 然后对相似问题做出了差别极大的解释。

这些理论究竟是都符合实际, 还是都不符合, 抑或每个理论都只与实际中的一部分相符? 显然我们面对的是第三种情况, 要想更好地解释现实, 我们就必须融合各理论中正确的部分。

但这样做所面临的首要难题就是如何解决不同的个体模型间的逻辑关系问题。

要完善这样的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理论, 我们就不能单纯地在一个假想的模型上进行逻辑推演, 而要深入实际, 根据与理论相悖的事实对个体模型进行修改, 形成能容纳不同理论的框架, 并不断用事实去检验它, 修正它。

该书另一大贡献在于作者为建构政策科学的理论体系所提出的指导方针。

因此, 该书作者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发展理论体系, 而并非单一的理论, 评价一个框架合理与否也就要看它能否符合这一发展目标, 而这才是阶段启发框架被抛弃的真正原因。

萨巴蒂尔等人详细界定了框架、理论、模型的内涵和相互关系, 并提出了发展合理的理论体系的途径。

作者认为框架通过规定变量、分析单位、分析层次和研究范围, 为研究同类现象提供了基础; 在此基础上, 做出关于
个体模型和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可证伪的假设, 即形成理论; 而把变量安排在特定的环境中, 对一组有限的参数和变量做出更精确的假设, 以验证特定的理论部分时, 就形成了模型; 从框架出发, 通过经验归纳, 增加、精简、修改或完善假设, 再由逻辑推演出模型以待检验, 这样一个不断扩散的过程就形成了理论体系。

(但是, 该书定义的“框架”还未具备“研究纲领”的“硬核”所应具备的特征, 这至少需要对上述个体模型及理性发生作用的环境加以更详细的定义; 从框架到模型的扩散过程也只应是建构理论体系的过渡阶段, 而最终目标仍是形成较成熟的“研究纲领”。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