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九课第一框第一目《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说课课件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说课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de58eec9e314332396893aa.png)
教材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优势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矛 盾,并且时常要解决一些矛盾 问题。 具备一定的概括和分析问题的 能力。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劣势
哲学上的矛盾是对日常生活 中矛盾的抽象、概括和总结。 由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限, 所以在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难。
浙江省余姚中学
(三)讲授新课 学习新知
斗争性
同一性
浙江省余姚中学
(三) 讲授新课 学习新知 (二)话题引入、激发兴趣
☆设计意图: 乘热打铁,教师结合学生呈现的中日冲突 与合作例子,突破矛盾的概念,引出“矛 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斗争 性学生结合书本和中日冲突实例就能理解。 接下去集中力量解决本目重点矛盾同一性 含义的理解及运用 。我通过两则材料一一 突破这个重点。
浙江省余姚中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矛盾同一性和斗争 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依据: 教法学法
教材分析
①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限,而这块 内容高度抽象,需要深入理解才能 把握。
②学生在结合材料分析的过程中普 遍觉得比较吃力,很难分析透彻。
浙江省余姚中学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教法分析 教材分析
案例分析法:矛盾较为抽象,需要 通过实例使之具体化。既能帮助学 生理解还能激发学习兴趣。 集体讨论法:课堂教学需要师生互 动,生生互动,在讨论中碰撞出智 慧火花。 讲授法:矛盾概念抽象,同时学生 理解能力有限,需要教师的讲授。
☆通过矛盾含义的学习过程,培养 “具体—抽象—具体”的归纳和演 绎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使学生初步形成用矛盾对立统一 观点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能力,避免 看问题绝对化、片面化的倾向,锻 炼学生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
《高中思想政治人教部编版精品教案《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3》
![《高中思想政治人教部编版精品教案《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3》](https://img.taocdn.com/s3/m/abcca67651e79b89690226ac.png)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本框题地位本框题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九课第一个框题中的一目。
从这一框开始学生学习唯物辩证法中最基本的概念——矛盾。
世界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
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因而本框题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内容分析这一框共有两目。
第一目是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含义——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二、学生分析“矛盾”一词对高二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矛盾”,并且时常要解决一些“矛盾”。
陌生的是哲学上的矛盾是对日常生活中的矛盾的抽象、概括、总结,学生不容易理解、掌握。
鉴于学情分析,在设计时力求贴近教材,贴近学生生活和思想,贴近当前的形势,引导学生思考、感悟、理解并认同。
同时,教学中应坚持从具体事例入手,遵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教学思路。
三、设计思想教育理念: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恰当地采取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教学原则:遵循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科知识的积累,将对矛盾的理解从生活常识的层次提高到哲学的层面,实现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的有机统一。
通过对生活、对社会的观察与思考,帮助学生学会用矛盾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案例分析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矛盾、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的含义理解: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2.能力目标:通过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提高比较分析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三单元9.1.1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课件 (共21张PPT)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三单元9.1.1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课件 (共21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6c97ecca84254b35eefd34b1.png)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这两面是什么关系?
对立: 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 立、相互区别。矛盾双方相互分 离的倾向和趋势。 ——斗争性
哲学上的“斗争性”包括一切差异和对立。 日常生活中的“斗争”是矛盾斗争性的一种 表现形式。
生物体的新陈代谢
生物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 同化作用贮存能量,异化作 用释放能量,它们是两种相 反的作用,是相互排斥的。
探究:
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 是什么关系?
自由和纪律
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王安石:“一鸟不鸣山更幽”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在对立 中把握同一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 性制约。要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 物的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 动力。
材料共同体现了什么道理?
矛盾的“同一性”具有条 件性和相对性。不是任何 两个事物都能构成矛盾。
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的含义
标志这事物内部对立统一的哲学范畴。矛盾即对立统 一。 2、矛盾的基本属性 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的趋势和倾向。表现为 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相互区别。 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连接的属性和趋 势。表现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赖、相互转化。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高下相盈,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知其雄,守其雌; 知其白,守其黑; 知其荣,守其辱
——老子
“宇宙中各个部分都 可以分为对立的两半: 地分为高山和平原,水 分为淡水河咸水,气候 分为冬和夏、春和秋”
高中政治必修4第九课知识点梳理
![高中政治必修4第九课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55dd951e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20.png)
高中政治必修4第九课知识点梳理学习政治需要讲究方法和技巧,更要学会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高中政治必修4第九课知识点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政治必修4第九课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中政治必修4第九课知识点梳理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①矛盾: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②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一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③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④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方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
⑤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
(两点论、两分法)。
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①原理内容: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②方法论: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①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②方法论: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4、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9.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课件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9.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58c914c647d27284b735169.png)
4.乐极生悲 矛盾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矛盾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
3.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区别: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联系:
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不同的事物结合才能生成万物,否则就不能 存在和发展。 强调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相反相成的事物 才能形成统一体。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方法论】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 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重要意义:
(1)这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2)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 的哲学基础; (3)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矛盾 是事 物发 展的 源泉 和动 力
矛盾 的同 一性 和斗 争性
所以,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请根据下边两段话谈谈你对矛盾“同一性”和 “斗争性”的关系的认识。
1、只有不同的音符,才能奏出美妙的音乐; 只有不同的颜色,才能描绘出美丽的图画;
① 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同一性离不开斗争 性
2、在生活中和自己联系最密切的人,往往是 和自己发生矛盾最多的人。
②斗争性寓于同一性当中,斗争性也离不开同 一性。
十年里,由4千头猛增到4.2万头。但舒服的生活使它们
运动量减少,体质下降,尔后大量死亡,剩下不足4千头。
最后只得请回“狼医生”,狼又捕食鹿了,鹿群又恢复
了生机。
1.狼与鹿之间有关系吗?这种关系有什么特点?
有
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2.为什么狼存在的时候,鹿的数量始终无法增加?
狼要捕食鹿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教学设计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67ebabe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3e.png)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教学设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第一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第一目的教学内容。
本目紧紧围绕矛盾基本属性“对立、统一”为主线,分析了矛盾的对立性和统一性(即矛盾斗争性与同一性)的含义及表现;矛盾与联系、发展间的关系;斗争性与同一性的关系;及如何运用矛盾观点来分析解决问题。
通过对矛盾基本属性的认识、了解、掌握,我们可以知道生活中处处时时充满着矛盾,它是联系的根本内容也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这一目的内容既是对七八两课(联系与发展)内容的探究延伸又是对下一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铺垫,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矛盾观又是我们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和关键,而对矛盾基本属性的理解掌握是学好矛盾观的关键。
因此上好这目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对我们学好唯物辩证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好两个属性及斗争性与同一性的关系两方面内容。
课程内容从人们日常的消费生活入手,分析生活消费的相关知识,在第一、二单元中起到了承上起下的作用。
学好它不但能正确理解联系、发展与矛盾的关系,有助于学生树立矛盾观,学会运用唯物辩证法来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还有助于培养学生一定的哲学精神。
二、学情分析高二学生经过两年高中阶段的学习,虽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具备一定的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也有了一定的研究性学习和自我探究能力。
但哲学上的矛盾概念高度概括和抽象,对于刚接触这一概念的学生来说,理解有难度,容易将生活中某些矛盾与哲学上的矛盾相混淆,对矛盾概念的理解仍从具像出发,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差,甚至迷茫、困惑,走进学习的死胡同,产生事倍功半和弃学现象。
因此,教学中应从具体感性事物入手,遵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教学思路。
政治:3.9.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课件(新人教版必修4)
![政治:3.9.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课件(新人教版必修4)](https://img.taocdn.com/s3/m/b87196a1f524ccbff1218474.png)
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市场上活沙 丁鱼的价格要比死鱼高许多。所以渔民总是千方 百计地想法让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可是虽然经 过种种努力,绝大部分沙丁鱼还是在中途因窒息 而死亡。但却有一条渔船总能让大部分沙丁鱼活 着回到渔港。船长严格保守着秘密。直到船长去 世,谜底才揭开。
你知道这个秘密是什么吗?
23
一位专家曾说,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 了地方的资源。
• 1、上述观点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道理? • 2、运用1的观点说明我们如何才能把垃圾变为资 源。 • 答案:1、体现了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各向 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题中“放在什么地方”就 是矛盾转化的条件。 • 2、双方的转化是现实的、有条件的,没有一定 条件,矛盾双方是不可能转化的。要实现由“垃 圾”向“资源”的转化必须解放思想,进行创新, 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结合起来。
11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议一议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 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天下为 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 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①天下事、人之为学有没有难易 的分别? ②难和易转化的条件是什么?
12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思考:在我国灿烂的文化中 有哪些成语或是俗语说明矛盾双 方在一定条件下会互相转化的?
不是,这些是哲学所讲斗争的具体表现。
哲学上讲的“斗争” 是对一切具体矛盾双方互相排斥、相互斗争的概 括和抽象、是对一切具体矛盾斗争的共性反映,具 有广泛的意义,内容十分丰富,形式无限多样。我 们不能把哲学上讲的对立、斗争和日常生活中特别 是政治用语中的“对立”、“斗争”混为一谈。两 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种相反的作用,是相互排斥的。 资本主义社会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产阶级是统治 者,剥削者,而无产阶级是被统治者,被 剥削者,它们的地位和利益是根本对立的, 是相互斗争的。 学校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是启发与传授, 学生的学是领悟与接受,两个方面是相互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教学设计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3a99cdbe009581b6ad9eb25.png)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第一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第一目的教学内容。
本目紧紧围绕矛盾基本属性“对立、统一”为主线,分析了矛盾的对立性和统一性(即矛盾斗争性与同一性)的含义及表现;矛盾与联系、发展间的关系;斗争性与同一性的关系;及如何运用矛盾观点来分析解决问题。
通过对矛盾基本属性的认识、了解、掌握,我们可以知道生活中处处时时充满着矛盾,它是联系的根本内容也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这一目的内容既是对七八两课(联系与发展)内容的探究延伸又是对下一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铺垫,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矛盾观又是我们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和关键,而对矛盾基本属性的理解掌握是学好矛盾观的关键。
因此上好这目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对我们学好唯物辩证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好两个属性及斗争性与同一性的关系两方面内容。
课程内容从人们日常的消费生活入手,分析生活消费的相关知识,在第一、二单元中起到了承上起下的作用。
学好它不但能正确理解联系、发展与矛盾的关系,有助于学生树立矛盾观,学会运用唯物辩证法来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还有助于培养学生一定的哲学精神。
二、学情分析高二学生经过两年高中阶段的学习,虽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具备一定的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也有了一定的研究性学习和自我探究能力。
但哲学上的矛盾概念高度概括和抽象,对于刚接触这一概念的学生来说,理解有难度,容易将生活中某些矛盾与哲学上的矛盾相混淆,对矛盾概念的理解仍从具像出发,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差,甚至迷茫、困惑,走进学习的死胡同,产生事倍功半和弃学现象。
因此,教学中应从具体感性事物入手,遵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教学思路。
三、设计思想1、生活化教学理念:《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本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建构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九课第一框第一目《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九课第一框第一目《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https://img.taocdn.com/s3/m/729404a8ec3a87c24028c4c2.png)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九课第一框第一目《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首先,说教材,我将从三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从教材逻辑体系来看,《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人教版教材高二政治必修4第三单元第九课第一框题《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中的第一目。
不仅承接本单元前两课所讲的联系观、发展观,也为后一课讲唯物辩证法的要求做铺垫,因此在本单元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
从现实层面来看,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学习好本节内容对于全面把握唯物辩证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有利于使学生养成全面看问题的思维习惯。
(二)教学内容考虑到教学时间,本节课只讲以下三个知识点内容。
即矛盾的含义及其两个基本属性(三)教学重难点由于本课是讲解矛盾知识点的开端,只有真正理解了矛盾的含义,才有可能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关于矛盾问题的一系列基本观点,所以矛盾的含义及其两个基本属性无疑是重点。
由于哲学上“矛盾”的概念比较抽象,中学生一开始理解起来可能会有较大难度,所以矛盾的含义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并准确理解矛盾的含义;2、知道并深入理解矛盾的同一性的含义及其两个表现;3、知道并深入理解矛盾的斗争性的含义。
能力目标1、通过矛盾含义的学习过程,感受“具体—抽象—具体”的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学习方法;2、通过实例分析,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避免看问题绝对化的倾向,锻炼辩证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培养对立统一的意识,务求全面、公正、客观地对待生活中的人、事、物。
三、说教学理念1.从学生生活出发,教学活动回归学生生活世界的生态课程观。
2.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在这节课中,我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讨论中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在质疑时引发学生求知欲、大胆探究。
四、说教学方法,我主要会使用以下四种教学方法,具体的运用将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对应说明)接下来,我将重点谈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生活与哲学》第九课第一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生活与哲学》第九课第一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https://img.taocdn.com/s3/m/a2d608e8941ea76e58fa043a.png)
(1)矛盾双方既有斗争性又有同一性。中俄双方在经济 上互补,政治上合作,文化上交融,具有同一性;中俄双 方作为主权独立的大国,有各自的国家利益,具有斗争性。
(2)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中俄两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合作以彼此的差异和对立 为前提,没有差异和对立就没有合作;中俄两国在合作中 要维护各自的利益。 (3)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 化和发展。中俄之间既竞争又合作,共同推动了中俄关系 的发展。
2.矛盾的基本属性
• (2)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 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 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一鸟不鸣山更幽”?
• “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南北朝时的诗人王籍) • 宋代的王安石则认为“一鸟不鸣 山更幽”,王庭坚说王安石是 “点金成铁”。 相互排斥
噪与静 鸣与幽 对立 相互对立
塞翁失马(二)
• 经过了几个月,他的马带领着胡人的骏马回来 了。邻居们都前来祝贺他。那个老人说:“这 怎么就不是一件坏事呢?”他家中有很多良马, 他的儿子喜欢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 大腿。人们都前来安慰他。那个人说:“这怎 么就不是一件好事呢?”经过了一年,胡人大 举入侵长城一带,壮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打仗。 靠近长城一带的人,绝大多数都死了。唯独这 个人因为腿瘸的缘故(没有被征去打仗),父 子得以一同保全了性命。 •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 一定条件下可以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 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矛盾的基本属性
• (1)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吸 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 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 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 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政治必修四哲学矛盾观知识点总结
![政治必修四哲学矛盾观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67867517cd184254b3535cb.png)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1.矛盾的含义: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含义应注意的问题①哲学上所讲的矛盾不同于生活中所讲的逻辑矛盾。
②“事物内部”----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人们从外部强加的,说明矛盾是客观的。
③指事物内部存在对立统一关系,事物之间也存在这种关系。
2.矛盾的基本属性:对立——斗争性统一——同一性①、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两方面含义: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例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道德经》“没有那些非正义的事情,人们也就不知道正义的名字”。
——赫拉克利特例②:失败是成功之母”“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唉;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
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②矛盾的斗争性:绝对的、无条件的,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相互分离的趋势(包括一切差异和对立,哲学上讲的“斗争”与生活中讲的“斗争”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三种表现: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相互区别3.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联系①(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强调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相反相成的事物才能形成统一体。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强调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
②(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只有有某种共同基础、相互依存的东西,才会排斥或斗争;彼此分离、毫不相干的东西,谈不上矛盾,更不会排斥或斗争。
如“上”与“白”)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九课到第十二课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九课到第十二课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25173932f7ec4afe05a1df57.png)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1)矛盾的含义: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就在对立统一。
(2)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3)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4)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
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1)矛盾的普遍性含义: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2)方法论: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1)矛盾的特殊性含义: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2)矛盾的特殊性的表现:○1、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2、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3。
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3)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1)二者相互联结。
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2)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辨证关系原理:(1)区别: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就是主要矛盾。
其他矛盾处于被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这就是次要矛盾。
(2)联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统筹兼顾,处理好次要矛盾。
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辨证关系原理:(1)区别:一个矛盾有两个方面,其力量是不平衡的。
其中,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这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另一方处于被支配地位,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2)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说课课件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说课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9ae72251711cc7930b71611.png)
教材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优势 劣势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矛 盾,并且时常要解决一些矛盾 问题。
具备一定的概括和分析问题的 能力。
哲学上的矛盾是对日常生活 中矛盾的抽象、概括和总结。 由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限, 所以在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难。
教材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矛盾同一性和斗争 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依据:
①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限,而这块 内容高度抽象,需要深入理解才能 把握。
②学生在结合材料分析的过程中普 遍觉得比较吃力,很难分析透彻。
教材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教法分析
案例分析法:矛盾较为抽象,需要 通过实例使之具体化。既能帮助学 生理解还能激发学习兴趣。 集体讨论法:课堂教学需要师生互 动,生生互动,在讨论中碰撞出智 慧火花。 讲授法:矛盾概念抽象,同时学生 理解能力有限,需要教师的讲授。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矛能盾力的目同标一性和斗争性的含
义,并能联系社会实例进行分析;
教☆理学解过矛程盾同知一识性目和标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 教法学法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通过矛盾含义的学习过程,培养 “具体—抽象—具体”的归纳和演 绎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四)板书设计 课堂小结
教材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1.含义
矛 盾
2.基本 属性
同一性
含义 辩证关系
斗争性
(五)学以致用、课后探究
高中政治 第九课第一框第一目_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
![高中政治 第九课第一框第一目_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https://img.taocdn.com/s3/m/377caa18376baf1ffc4fadd4.png)
请填空
教
相长
-------极生悲
虚中见-----
否极
来
小中见-------
悲-----离------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 叙述或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首尾不一、互 相“打架”的现象 (1) 每个同学既有优点又有缺点 。 (2)每个同学都是三好学生又都不 是三好学生”
不能把哲学上讲的辩证矛盾同逻辑矛盾混为一谈 对立统一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
(共性、一般、抽象) 哲学所讲的“斗争性” 包括一切差异 和对立
(个性、个别、具体)
生活中所说的“斗争”
仅是矛盾斗争性的一种 具体形式
请根据矛盾的斗争性含义填空
喜 攻 强 深
吸引 遗传 民主 战争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 茅 檐 相 对 坐 终 日 , 一 鸟 不 鸣 山 更 幽 。
蝉 噪 林 愈 静 , 鸟 鸣 山 更 幽 。 王 籍
为什么黄庭坚讽刺王安石的修改是“点金 成铁”? 王安石只看到“鸟鸣”与“山幽”的对立 ,没有看到“鸟鸣”衬托了“山静”,从哲学角 度来看王安石的错误是只见对立,不见统一,割 裂了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王 安 石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
日本北海道出产珍奇的鳗鱼,海边渔村的渔民都以捕 捞鳗鱼为生。鳗鱼的生命非常脆弱,只要一离开深海区, 要不了半天就会全部死亡。奇怪的是有位老渔民天天出海 捕捞鳗鱼,返回后,他的鳗鱼总是活蹦乱跳的。 原来,老渔民保证鳗鱼不死的秘诀,就是在整舱的鳗 鱼中,放进几条狗鱼。鳗鱼和狗鱼非但不是同类,还是 “死对头”。几条势单力薄的狗鱼遇到成舱的对手,为了 求得生存,便在鳗鱼里四处乱窜,这样一来,反而把满满 一舱死气沉沉的鳗鱼全部激活了。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
作为中学生,在你的成长过程中,遇到了哪些矛盾和困惑? 学与玩 前与后 老师与同学 左与右 苦与乐 大与小 正确与错误 高与低 诚信与作弊 文与理 勤奋与懒惰 坐与站 上课与下课 净与脏 进步与后退 静与噪 经验与教训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设计思路说明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设计思路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f269fc97fe4733687f21aa4b.png)
讲述世界因何而精彩,学生畅所欲言,老师给予肯定后,引导学生从动物、植物、微生 物三个角度去探讨世界的精彩,并思考这三个生物圈的联系,得岀矛盾是普遍的,没有 矛盾就没有联系也没有发展,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是联系的根本内容。在此基础上师 生一起概括矛盾的含义及基本属性。4、通过展示大小圆,并引导学生探讨二者间的关系,
诗,请说岀诗中蕴含的哲理? (2分)21、诗中提示了矛盾的对立统一及二者间的关系,
矛盾构成了美。那么这些成语呢?又包含了哪些哲理?说说看。(5分)22、回答的很好,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看来通过刚才的学习与检测,同学们对矛盾的斗争性与统一性都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 希望大家能把今天的科学观与辩证思维观带到生活中,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来指引 我们生活,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精彩。今天回去完成这样一道题,其目的除了巩固内化今 天所学的矛盾观外还意在训练培养我们的表达与书写能力,每种劳动,每种学习的背后 都有着你想象不到的收获,大家要好好努力积极完成哦。
有万物,矛盾推动发展,构成联系,矛盾、联系、发展这三者有何关系? (2分)11、
到底什么是矛盾呢? (2分)12-14、这二者间有何关系呢?解决这个问题之前,大家先
来探讨下这几个问题。(4分)15、通过探讨大小圆的关系,我们可以知道矛盾的斗争性 与统一性存在这样的关系。(3分)16、接下来大家来看下这材料,思考下这些问题。(5
具体是1通过让学生讲述自己情绪的故事,让学生认识到情绪与人生息息相关, 不同的经历会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丰富的经历造就了精彩的人生。同时引导学生思考 不同的情绪情感对人生发展产生的影响,从而让学生学会正确面对不同经历,调整自己 的情绪。并指岀差异与不同即是矛盾的对立性即斗争性,而知难而进、转败为胜(发展) 或知难而退,自暴自弃(变化)即是矛盾的统一性即同一性。进而进一步引申岀矛盾的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https://img.taocdn.com/s3/m/7f26bdd6ce2f0066f5332237.png)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九课第一节第一目《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重难点等几个方面进行解说。
一.说教材本课是《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九课第一节第一目的内容,在本单元具有核心地位,因为矛盾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同时本课是学习矛盾观点的起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与前面所学唯物辩证法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相承接,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认识世界就是认识矛盾,改造世界就是解决矛盾,同时为后面学习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观点做好了铺垫,因此学习好本课至关重要,一定要开好篇,立好题!二.说学情本课授课对象为高二年级学生:㈠认知、心理特点:高二年级学生思想活跃并具有了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我将采用情景创设法、多媒体演示法和讨论法增强课堂趣味性和学生参与度,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注意把控好课堂;同时学生对抽象事物的认知仍存在一定局限性,教师仍要通过传统讲授法逐步引导学生。
㈡知识特点:高二学生已经对唯物辩证法基本观点有了初步了解,,但还未形成完整的辩证思维,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有一定难度,因此我在课堂中将采用一些案例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㈠知识目标:理解矛盾同一性的斗争性的辩证关系㈡能力目标:学生能运用矛盾分析法和辩证思维观察和分析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辩证的分析能力;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表达能力。
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树立一分为二的观点,正确对待人和事,防止片面化和绝对化;感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魅力所在。
三.说教学重难点㈠重点:矛盾的含义确立依据:矛盾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理解好矛盾的含义为后面的学习矛盾相关知识点做好准备,同时有利于贯通前面所学的知识点,从整体上把握好唯物辩证法;此外,学生目前认知能力有所局限,理解好矛盾的基本含义将为以后学习唯物辩证法的其他知识点打好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九课第一框第一目《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首先,说教材,我将从三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从教材逻辑体系来看,《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人教版教材高二政治必修4第三单元第九课第一框题《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中的第一目。
不仅承接本单元前两课所讲的联系观、发展观,也为后一课讲唯物辩证法的要求做铺垫,因此在本单元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
从现实层面来看,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学习好本节内容对于全面把握唯物辩证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有利于使学生养成全面看问题的思维习惯。
(二)教学内容
考虑到教学时间,本节课只讲以下三个知识点内容。
即矛盾的含义及其两个基本属性
(三)教学重难点
由于本课是讲解矛盾知识点的开端,只有真正理解了矛盾的含义,才有可能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关于矛盾问题的一系列基本观点,所以矛盾的含义及其两个基本属性无疑是重点。
由于哲学上“矛盾”的概念比较抽象,中学生一开始理解起来可能会有较大难度,所以矛盾的含义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并准确理解矛盾的含义;
2、知道并深入理解矛盾的同一性的含义及其两个表现;
3、知道并深入理解矛盾的斗争性的含义。
能力目标
1、通过矛盾含义的学习过程,感受“具体—抽象—具体”的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2、通过实例分析,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避免看问题绝对化的倾向,锻炼辩证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培养对立统一的意识,务求全面、公正、客观地对待生活中的人、事、物。
三、说教学理念
1.从学生生活出发,教学活动回归学生生活世界的生态课程观。
2.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在这节课中,我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讨论中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在质疑时引发学生求知欲、大胆探究。
四、说教学方法,我主要会使用以下四种教学方法,具体的运用将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对应说明)
接下来,我将重点谈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首先是课堂导入
我将以视频“中央军委副主席范长龙接见哈格尔”导入新课,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明确中美之间存在冲突。
之后播放中美在经济、科技方面合作的照片,让学生在看到中美之间不仅有冲突也有合作,引出本节课主题:矛盾。
我这样设计主要是想结合时政,引起学生的关注。
同时通过对中美关系的解读,启发学生从现象中归纳出抽象的原理,进而引出矛盾的含义。
接下来进入新课,在讲矛盾的含义时,我主要使用启发式教学法,先由教师列举生活中的“矛盾”例子,随后让学生自己试着举例。
在教师的引导下加深学生对矛盾含义的正确理解。
这样做旨在化抽象为具体,贴近学生生活,帮助学生理解矛盾的含义。
讲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的第一个表现相互依赖时,我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
请学生欣赏并解读漫画含义,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得出漫画的哲学寓意。
这样设计不仅可以利用漫画吸引学生的目光,还能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提高学生认识水平。
讲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的第二个表现相互贯通时,我同样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请同学讲述寓言故事“塞翁失马”并谈谈对该故事的理解,随后老师引导学生从故事所反映的现象中得出哲学道理。
之所以这样设计是为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和主体性,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随后,我将以课堂讨论法的形式讲解矛盾的另一个基本属性斗争性。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日常生活中的斗争以及政治用语中的斗争,与哲学上的斗争性是否相同。
设置课堂讨论,旨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对比和区别,帮助学生准确理解矛盾斗争性。
最后,我将以情感升华法进行课堂小结。
通过对“赢”字的哲学解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及时调整心态,积极面对人生!
这样设计旨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利用哲学知识帮助自己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达到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最后一个环节,说我的主板书设计。
这就是本节课的全部说课内容,有不足之处,还请多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