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时期的东正教
论俄罗斯东正教历史影响
论俄罗斯东正教历史影响东正教是俄罗斯最重要的宗教之一,它对俄罗斯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东正教在俄罗斯的历史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它对俄罗斯社会的影响。
东正教在俄罗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0世纪,当时基督教传入了这一地区。
它成为了俄罗斯人民的信仰,也成为了俄罗斯政治和文化的一部分。
在中世纪时期,东正教成为了俄罗斯公认的官方宗教。
这一地位的确立有助于俄罗斯形成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身份。
东正教对俄罗斯的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在政治方面。
在蒙古帝国的统治下,俄罗斯通过东正教与拜占庭帝国和其他基督教国家保持了联系,这一点对俄罗斯的政治独立性至关重要。
东正教对俄罗斯统一的形成和巩固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莫斯科大公国的统治者将自己视为东正教的捍卫者,在东正教的名义下,他们反对外来的入侵者,扩展了自己的领土,最终建立了俄罗斯帝国。
除了影响俄罗斯的政治演变,东正教还对俄罗斯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东正教艺术和建筑风格成为了俄罗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俄罗斯的许多教堂和修道院都采用了拜占庭式的建筑风格,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莫斯科的圣瓦西里大教堂。
东正教的艺术作品通常以宗教题材为主,反映了俄罗斯人民对信仰的热爱和对上帝的敬畏之情。
东正教对俄罗斯的礼仪和传统也有很大的影响。
教会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例如它在婚姻、葬礼等仪式中的参与。
东正教的传统节日如复活节和圣诞节也成为了俄罗斯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传统和节日不仅是宗教仪式,也是俄罗斯文化和民族认同的体现。
东正教也经历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在苏联时期,宗教受到了政府的限制和迫害。
许多教堂被关闭,传教士被迫离开,宗教信仰受到了压制。
东正教在苏联的政策变化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如今它仍然是俄罗斯最重要的宗教之一。
东正教对俄罗斯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塑造了俄罗斯的政治和文化身份,并为俄罗斯的统一和独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东正教的艺术、建筑风格和传统节日也成为了俄罗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正教神学对俄国教育影响的历史变迁及成因
东正教神学对俄国教育影响的历史变迁及成因俄罗斯的教育水平处于一直世界领先地位,自古至今俄罗斯都拥有一大批举世闻名的精英巨匠并创造了不胜枚举的知识财富,并且在其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与精神。
探究其发展轨迹,东正教无疑是在俄罗斯的历史上扮演了一个不可替代的角色。
东正教神学思想虽不够丰富,但正是其造就了与西方世界完全不同的俄罗斯文明,影响了一代代俄国人教育。
标签:东正教;俄罗斯;政教合一;社会化在罗斯受洗前,信仰多神教的俄罗斯民族通常被认为是东方蛮族,其教育和文化水平都相对落后,“罗斯受洗”后东正教在俄罗斯扮演着非常重要角色。
一、早期东正教神学的起源与发展东正教产生于拜占庭帝国与天主教、新教一样都有着共同的渊源,它的历史源起与基督教历史和罗马帝国的兴亡发展密切相关。
随着基督教与犹太教矛盾以及犹太人民反抗罗马统治斗争等诸多因素的激化,早期基督教逐渐从犹太教中彻底分离,也开始受到当局的严厉镇压,但“公元250年以前,没有发生过对基督教的普遍迫害。
”随其影响力增大等,罗马政权与基督教渐渐合作。
戴克里先实行高压统治政策失败被迫于305年退位。
继而由伽勒里乌斯统治帝国东部,君士坦蒂乌斯统治西部,形成双凯撒局面。
306年君士坦蒂乌斯去世其子君士坦丁继位。
而伽勒里乌斯在311年与部将兼继位人的莱西尼乌和君士坦丁联名发布了《宽容敕令》,莱西乌尼与君士坦丁又于313年发表了《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性。
330年,君士坦丁一世将首都迁到拜占庭。
391、392年的法令使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
395年罗马正式分裂为阿尔凯迪厄斯与霍诺里厄斯统治,自此东西部逐渐发展为文化各异的国家,罗马帝国的统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均东移至拜占庭。
基督教早期派系林立,尼西亚宗教会议时,君士坦丁虽极力反对基督教分裂并通过信经,但在实质上却加速分裂,有人感慨“可以说,尼西亚会议未能采用一种能减少争论的措词,真是一件不幸的事,而在后来的争论中帝国的干预起了如此重要的作用更是加倍的不幸。
俄罗斯东正教的特点
俄罗斯东正教的特点 乐峰 东正教从拜占廷帝国传入俄罗斯后,迄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在其传播和发展过程中,适应俄罗斯的国情,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点,这些新特点表现为俄东正教与多神教的混合;俄东正教重视对圣徒、干尸和圣像的崇拜;俄东正教的排他性和不宽容;俄东正教的依附性;俄东正教的传教术等。
关键词:俄罗斯 东正教 多神教 传教术 作者乐峰,1928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一、俄罗斯东正教与多神教的混合 公元988年,基辅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出于政治的需要,将拜占廷的东方正教引入基辅罗斯,他首先受洗入教,而后命令所有基辅罗斯人入教。
由于“罗斯受洗”不是出于人民的自觉自愿,多数基辅居民对“受洗”存有疑虑或恐惧。
因此,接受东正教只是一种表面形式。
原来居民信仰的多神教经过改头换面后保存了下来,由此,便出现了“双重信仰”,说明罗斯人在其基督教化以后几百年间宗教意识的状况①。
东正教传入罗斯后,罗斯人民对它慢慢适应习惯了,新的圣像、十字架进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中,而后在民族的传统中确立了下来,成为大多数人的东正教信仰。
但是,当时在人们的观念中,不仅在老百姓,就连在当时的知识分子的头脑中,仍然没有放弃对多神教神祇的崇拜。
在人们的意识和生活中,新旧两种宗教密切的互相交织在一起,旧的多神教成为新的东正教的不可分割的部分。
教会历史家伽利可夫斯基认为:罗斯人虽然已经受洗,但仍然崇拜和祭祀风神、太阳神、雷神、火神、畜神以及山妖、夜叉和吸血鬼……②东正教认为神圣的善恶神(天使、圣徒、魔鬼等)就是多神教的神灵们(山神、太阳神、山妖、林妖等);在东正教徒看来,上帝的三位一体等于三个神住在一起;东正教把多神教的神的名字换成东正教的神的名字,如:泊伦(雷神)变为伊里亚(传教士),维列斯(畜神)变为弗拉西(圣徒)。
东正教与多神教有许多相似之处。
它们既相信善恶两种本原,又认为恶神具有巨大的力量。
一些恶神在多神教中所扮演的角色,同魔鬼在东正教中所扮演的角色并没有什① 参见И.А.克雷维列夫:《宗教史》,第1卷,莫斯科思想出版社1957年俄文版,第344页。
最新整理俄罗斯东正教与俄语语言.docx
最新整理俄罗斯东正教与俄语语言俄罗斯东正教与俄语语言一、宗教与语言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人类社会思维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的社会现象。
恩格斯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最初仅仅反映自然界的神秘力量的幻想,现在又获得了社会的属性,成为历史力量的代表者。
”“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而“成为历史力量的代表者”又是凭借什么力量来实现的呢?不言而喻,是人类的语言。
(贾儒1999:14)宗教又是一种文化现象。
西方文学大师艾略特认为,文化在本质上是一个民族宗教的化身,文化的出现与发展无不是与宗教联系在一起。
(顾嘉祖1989:10)语言是民族群体感知、理解世界的一种样式,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意义系统和价值系统,“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帕默尔1983:xxxx)语言作为文化最主要的载体,其中必然留存着宗教对其影响的痕迹。
俄罗斯学者MeчKoBcKaя认为:“如果说语言是社会意识的通用外壳,那么,确切地说,宗教(人类神话宗教意识)是社会意识中最深刻、最重要思想的总源泉。
”“语言和宗教是人类文化中最深刻,迥然各异又互相联系的两个开端。
”(MeчKoBcKaя1998:36)“语言和宗教是决定民族精神气质的因素,与此同时也影响着一个民族的个性特征和某些与其他民族共性特征的形成。
”(MeчKoBcKaя1998:37)由此可见,在人类精神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语言与宗教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
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都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方面,宗教依靠语言来传播,语言是绝大多数普通信教群众理解所信仰宗教的教义、教规和宗教理论知识的重要工具,另一方面,宗教的传播又丰富了语言本身,它不仅为一种语言带来大量宗教词汇,还赋予语言中某些通用词以宗教文化伴随意义。
语言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也反映着使用该语言民族的宗教信仰发展、变化的轨迹以及该民族的宗教文化。
俄罗斯东正教的回归
俄罗斯东正教的回归作者:王喆雷忠臣赵秀玲来源:《大经贸》2018年第02期【摘要】从“罗斯受洗”之时起,东正教传入俄罗斯已千年有余。
在千年的本土化过程中,东正教已深深扎根于俄罗斯大地上,成为俄罗斯文化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苏联解体后,以东正教为代表的俄罗斯传统文化逐渐回归。
与此同时,具有东正教特色的传统文化符号纷纷重建,传统文化符号拥有了迥异于以往的时代意义。
传统与现代在当代语境下的俄罗斯和谐共生,相互作用,成为独具俄罗斯特色的文化现象。
【关键词】俄罗斯东正教传统文化符号一、东正教的回归1.1 东正教回归概况何谓“东正教的回归”?“回归”是指,以东正教为代表的俄罗斯传统文化再一次成为俄罗斯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重回俄罗斯文化舞台的中心。
众所周知,东正教并不是俄本土的产物。
然而,作为“舶来品”的东正教却在俄罗斯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俄罗斯也以“第三罗马”自居,千余年来,东正教早已内化于俄罗斯人的精神、血液中。
苏联时期,东正教信仰并未得到国家意识形态上的支持,但依然广泛存在于俄罗斯人民的心中。
苏联解体,给俄罗斯人民的打击是巨大的,物质上的短缺,精神上的无所适从,使人们的生活一度被阴霾笼罩。
就在这时,东正教悄然复兴了。
如果说988年“罗斯受洗”是自上而下纵向地将东正教引入俄国人民生活中的话,那么苏联解体后东正教在俄罗斯的回归则是横向的,人们在苦难中自发地选择了传统,信仰的力量帮助俄罗斯人民从阴霾中走出,以东正教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俄罗斯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教堂的“金顶”愈发灿烂闪耀。
1.2 东正教回归的表现1.2.1 兴建东正教堂东正教堂在俄的兴建,是其回归之生动体现。
苏联解体后,从1991年拥有仅7500座教堂,到2006年的27000座,截至2013年俄罗斯教堂数已经增长到惊人的32500座。
一座250人标准的教堂平均造价为9000万卢布,500人标准的教堂则需要约2亿5千万到5亿卢布,不可不谓投入巨大。
16世纪末至18世纪末俄国东正教修行生活衰落原因探析 (1)
Ke—mei.WANG
Kai—dan
Languages Department,Hainan
University,Haikou Hainan 570228,China)
Key words:Russian 0rthodox;spiritual Practice westemization;Russian Split Church
的”。[2]57
俄罗斯。然而,西方文化的影响逐渐渗入到俄罗斯生活方 面,虽然它只是影响了俄罗斯社会的上流阶层,对民众影响 不大,但是,随着在俄罗斯中央集权的建立,随着皇权高于教 权的加强,国家的东西也被强制性地变成整个社会的,对教 会的影响也不可避免。所以,来自希腊内部修炼的传统不可 避免地遭到冷落。 二、世俗社会方面的原因 (一)彼得一世改革对俄罗斯修行生活的影响 18世纪的彼得一世改革不仅给俄国东正教的传统带来 灾难,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它的宗教基础,明显削弱了 东正教禁欲苦修思想。事实上,在彼得一世之前就开始了把 隐修、隐修院的生活、徒步朝圣等看做犯罪,更确切的说,是 当做不符合通行法律和规范的行为。彼得一世决定根本改 造教会,他指出:“君主政权是受命于神的专制政权,其所作 所为无须对世问任何人负责。但是,他有力量和权势像基督 上帝一样,按照自己的意志和善心治理自己的国邦”。[4]37按 照东正教教规,东正教会的一切神职人员,包括牧首在内,都 是上帝的奴仆,然而,沙皇将自己比作上帝,这显然意味着王 权高于教权。他颁布一系列法令,用主教公会代替牧首制。 除了一些共知的法令外,还有很少引起公众注意的法令,涉 及较多的就是黑神品④修士。 1701年,彼得颁布恢复修道院衙门的敕令,再次将教会 的土地和财产管理权收归国家,并任命贵族伊阿穆辛一普 希金掌管修道院衙门,宗教事务的最高庇护人仍是君主。他 命令白神品神职人员要忠实地在教区的土地上劳动,努力做 到自食其力,以减轻国家的负担。针对黑神品阶层的阴暗 面,彼得颁布整顿修士的生活作风。他批评修士的懒惰和奢 侈,要求他们以古代修士为榜样,用辛勤的双手养活自己,过 集体式的生活。同时,还规定修士和修女们在做木匠活、画 圣像、纺纱、缝纫、编织等手艺中至少应掌握一门手艺。沙皇 禁止修道院购买和交换土地,后来剥夺了支配领地收入的权 利,并指示修道院以自己的收入赡养老弱病残的官兵和向学 校提供经费。规定出家人无论地位高低,一律吃一份简单的 口粮。他要求神甫和执事必须去希腊一拉丁语学校学习,禁 止没有受过教育的白神品子弟接替父亲的职位。[4]71。” 1721年1月25日(旧俄历),沙皇颁布《宗教条例》。条 例规定:…宗教院’为俄罗斯东正教的最高管理机构,它负 责向东正教临时代理提供咨询并参与制定有关东正教会事 务的基本法。在行政级别上,宗教院同其他世俗院地位平 等,它们共同接受参政院的监督”。_5 J”其中,绝大多数成员 为东正教主教以上的高级神职人员。1721年2月14日,宗 教院正式更名为“圣主教公会”并开始履行职能。自此,俄 国东正教会传统的牧首制和地方公会被圣主教公会所取代。 彼得一世的教会改革改变了俄罗斯教会史的发展方向,使俄 罗斯的官方教会由以教规为基础的自治管理体系转变成受 世俗官僚监控的政府机构形式。 彼得一世改革教会对俄东正教修行生活带来灾难性的 后果: 1.教会成为国家从事意识形态宣传的工具,其宗教道德 功能退化。在19世纪初,俄国贵族史学家尼・米・卡拉姆 津就指出彼得废除牧首制所带来的弊端,认为自从教会归属 世俗政权之日起,它就失去了神性,进而丧失了对人民的吸
东正教简介
● 东正教的实体通称正教会(东正教会),全称正统天主教会。象征1世纪到11世纪的基督教会及 整体风格,融合了耶路撒冷、安条克、亚历山大港、拜占庭(君士坦丁堡)、罗马五大原始的自 治教会。随着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合法与国教化,君士坦丁堡成为帝国政教合一的“新罗马”首 都教会,以及整个基督教的首都教会。罗马帝国衰落和解体后,依独立政权组建的独立教会概念 诞生。
● 君士坦丁死后,帝国再次分裂。355年,东罗马皇帝君士坦提乌斯二世流放罗马主教理伯略,拥立斐理斯二 世,但遭到罗马市民的反抗。斐理斯被赶走,理伯略复位。东部帝国与西部教会的宗教权争端加剧。381年, 狄奥多西一世在君士坦丁堡召开第二次大公会议,亚历山大港主教提摩太、安条克主教默理多、大主教那他 略及其继任圣额我略 ·那西盎主议,150名东方议员参议。会后,帝国境内留存的阿里乌斯派则遭到举国迫害。 正统的基督教义确立。
新罗马教会
● 448年,君士坦丁堡的地方会议判定单性论为异端教义。449年,亚历山大港主教圣道高[Saint Dioscorus] 劝服东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二世在以弗所召开第四次大公会议,道高主议,130人参议。会上,主张耶稣神人 融合的单性论教义合法化,得以与双性论共存。君士坦丁堡大主教梵为盎被处以流刑。后罗马主教利奥一世 称之为以弗所的强盗会议,判处无效。
● 公元3世纪,随着基督徒在不同文化地区的发展壮大,正统教会内部的思想逐渐多元化,而针对谁 是正统信仰、谁是异端信仰的判定,则进一步加剧。公元313年,西方正帝君士坦丁一世与东方 正帝李锡尼颁布《米兰敕令》,基督徒这一在罗马帝国境内流传近300年的民间信仰全面合法化。 后君士坦丁击败李锡尼统一帝国,成为唯一合法的罗马帝国皇帝。
论俄罗斯东正教历史影响
论俄罗斯东正教历史影响俄罗斯东正教教会是一种深受俄罗斯人民信仰的宗教。
它是一个由巴尔干地区的东正教分离出来的分支教派,是基督教世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俄罗斯历史的发展和社会变革,东正教教会在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和社会方面,探讨俄罗斯东正教如何影响俄罗斯的发展和变革。
历史方面,自公元988年基辅公主安娜被俄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一世迎娶为妻并引入基督教以来,俄罗斯东正教就成为了俄罗斯文化的基石。
在当时,俄罗斯正处于分裂状态,而东正教的引进为俄罗斯的统一提供了凝聚力。
此外,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俄罗斯东正教教会逐渐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和艺术风格。
例如,圣像和艺术宝匣等绘画和雕塑艺术品成为了俄罗斯艺术的代表性特征,这些文化艺术品也得到众多信徒的认可和推崇。
文化方面,东正教教会对俄罗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为俄罗斯的文化传统提供了基础,并建立了传统节日的重要性。
例如,东正教教会规定的复活节在俄罗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
在复活节期间,俄罗斯人会相互祝贺,并在家里或教堂内进行仪式或庆祝。
此外,东正教教会的历史和传统也成为了俄罗斯文化和艺术的灵感来源。
例如,俄罗斯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就在其作品中反映了一些东正教教会的思想和意象。
社会方面,东正教在俄罗斯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为俄罗斯人民提供了宗教信仰和道德准则,成为了人民传统的一部分。
例如,东正教教会规定的节日和礼仪在俄罗斯人的婚礼、葬礼以及其他活动中被积极地采用。
此外,东正教教会也参与了俄罗斯的社会和政治变革。
例如,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东正教教会与普京的“西方化大革命”之间形成了对立。
东正教教会代表了许多传统的价值观和习俗,与新时代的现代化思想相抵触。
然而,东正教教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在苏联时期中也受到进一步的压制。
总之,东正教教会一直是俄罗斯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俄罗斯的发展和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东正教与俄罗斯
• 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 犯条约》大举进攻苏联,这对斯大林来说无疑是 当头一棒。德军入侵的消息,震惊了苏联的每个 城市、乡村、矿山和工厂。在教堂,教徒群情பைடு நூலகம்愤。 俄国东正教会从大牧首代理人谢尔盖开始,到普 通的教徒,都积极投入到反法西斯爱国主义的自 卫战中,他们或者拿起武器奔向前线,或者在后 方动摇战争。 • 谢尔盖更是先后发出了四封公开信,号召教徒 “为人类良心和宗教自由宣布对希特勒进行圣 战”,强调俄国人民和东正教徒除了和纳粹决一 死战外别无出路。因为纳粹的种族主义政策将毁 灭整个俄罗斯。
• 自60年代开始,俄罗斯东正教徒大量增加。而当 时的苏联社会存在大量腐败现象.政府对人民的 利益变得冷淡甚至蔑视。因此,俄罗斯东正教会 曾一度出现了繁荣的曙光。 • 可是好景不长,赫鲁晓夫的镇压开始了,俄罗斯 东正教会又一次遭到苏联政府的迫害和镇压。二 三十年代俄罗斯东正教会所遭受的厄运又重现了: 神职人员被剥夺了公民权,成为社会的边缘人物, 甚至再次被流放、镇压;教徒不能成为苏维埃代 表,在政治上无法享受平等待遇;宗教是进步和 科学的敌人,等等。苏联政府和俄罗斯东正教会 又一次对立起来了,俄罗斯东正教会再次跌人发 展的低谷。
这种新型政教关系的主要内容有:
• (1)新国家结束了东正教会在旧国家中的国教地位,把东正 教会从国家机构中驱逐出去,从此禁止它参与国家政治。 东正教会和其他教会在旧国家中享有的政治、经济、文化 的种种特权均被取消,教会只可作为民众团体经国家登记 注册后方可合法存在和活动。 • (2)教会原来占有的土地和其他财产,必须收归国有,转 归劳动者使用。教会不得占有财产,不享有法人地位。 • (3)教会统治学校和监督国民思想的现象已成为过去。教 会思想不仅不是国家提倡的思想,而正相反,是国家极力 反对和力图肃清的思想。 • (4)国家的法令规定了人民有信教和不信教的自由,但国 家明显地是在抑制信教的自由,宏扬、支持不信教的自由。
东正教的复活
东正教的复活5月4日晚,11时30分,莫斯科中心的基督救主大教堂洪钟齐鸣,东正教最高等级的人物身穿白袍,举着金十字架、金典、金像等等圣物,从大教堂列队走出,走在最后的是莫斯科及全俄罗斯东正教牧首基里尔一世。
牧首手执神杖,白袍绣金,胡须飘飘,气度威严。
此时,全俄罗斯以及耶路撒冷、格鲁吉亚、捷克斯洛伐克、塞尔维亚等东正教教堂也都圣钟轰鸣,庆祝耶稣基督复活。
第三代霓虹灯从地脚把强大的光柱打在基督救主大教堂的白色墙身上,这座命运诡异的大教堂又多了几分壮丽。
这些21世纪的科技手段被用来装点这个崭新的教堂,被用来光耀这个古老的教派。
苏联解体,东正教在俄罗斯全面复兴。
在这个复兴路上,1999年12月31日是一个重要节点:这一天,重新兴建的基督救主大教堂再度开放。
基督救主大教堂:诡异的命运与新世纪的复活莫斯科的基督救主大教堂是新世纪才建成的全新教堂,但是,它又不是新教堂,它的前身,外观设计一丝不差的前身建于1832年。
但是,1931年12月5日,一声轰响,基督救主大教堂,这座全东正教最大的教堂,被苏维埃的炸药夷为平地。
这是因为斯大林政权要使用这个位置,在莫斯科心脏建造全世界最高大的摩天大厦——苏维埃宫。
按照斯大林的设计,苏维埃的莫斯科要建设8座摩天大厦,其中有6座在第二次大战前已经建成,第7座是战后修建的莫斯科大学。
这便是莫斯科的苏维埃经典建筑“七姊妹”、斯大林引以为傲的标志性建筑。
这些建筑常常被说是“苏维埃风格”、“斯大林风格”。
但是,研究人员发现,这些高耸的哥特式建筑,原来都是罗马帝国建筑的翻版。
其中最典型的“意大利的苏维埃宫殿”就是计划在大教堂位置建造的“苏维埃宫”。
基督救主大教堂本来是为纪念1812年卫国战争而建。
按理说,它与苏维埃的主流意识形态并不冲突。
1812年6月24日,拿破仑率领61万大军,越过涅曼河,对俄罗斯不宣而战,80天后占领莫斯科。
但是,敌军占领下的莫斯科发生火灾,全城毁于烈火。
冬天马上来临,法国人没有粮食,没有柴薪,全军将陷于没顶之灾。
红领巾的来历和意义
红领巾的来历和意义
1、红领巾源于苏联时期的东正教,东正教儿童在礼拜天上主日课时都需要佩戴红领巾当作识别标志,1922年,苏联成立了第一个由工人阶级政党领导的少先队组织,少先队组织延续了儿童佩戴红领巾的传统,并赋予了红领巾新的含义,把它视为红旗的一角。
2、1917年,苏联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成为了第一个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为了加强社会主义教育,1922年,世界上第一个由工人阶级政党领导的少先队组织在莫斯科诞生了,苏联延续儿童佩戴红领巾的传统,并赋予了红领巾新的含义,把它视为红旗的一角,是少先队员的一种标志。
3、20世纪20年代,红领巾传入中国,成为劳动儿童团的标志,1953年6月,儿童团改为中国少年先锋队,少先队继承了儿童团的传统,继续用红领巾作为自己的标志,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象征着革命的胜利,是革命先烈的鲜血染成的,每个少先队员都应该佩戴它和爱护它。
4、佩戴红领巾是一种有意义、正能量标识、仪式,都是对青少年潜移默化的教育。
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象征着革命的传统和革命的胜利。
佩戴红领巾,可以培养青少年的家国情怀。
红领巾作为少先队员的标志,其存在是有意义的,红领巾可以对少年儿童起到非常积极的教育作用,用歌声缅怀
先烈,珍惜现在的幸福。
东正教传入俄罗斯已有一千余年
东正教传入俄罗斯已有一千余年,它已完全融入这个宗教文化氛围异常浓烈的民族之中。
自公元988年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确定拜占庭正教(东正教)为国教后,在一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东正教已成为国家的精神主宰。
总体来看,俄罗斯的政教关系大致经历了三个曲折的发展阶段:传入之初至沙俄末期的“政教一体”时期;十月革命胜利至苏联解体的“政教对立”时期;俄罗斯独立至今的“政教默契协作”时期。
一、“政教一体”时期十月革命之前是“政教一体”时期。
弗拉基米尔大公之所以选择东正教作为国家统一的宗教,主要是出于现实和政治上的考虑:拜占庭正教从一开始就是国家机器的一部分,对维护帝王的统治发挥着巨大作用。
东正教传入俄罗斯后,教权与皇权之间也曾存在斗争。
东正教试图保持对世俗君主政权相对的独立性,甚至一度想凌驾于世俗王权之上。
但遭到专制皇权的强烈压制,使教会逐渐变得驯服。
特别是彼得大帝时期,当局从体制入手,进一步调整政教关系,削弱教会的经济实力,使其完全依附于政权。
政教一体的国家体制明显强化:沙皇既是国家最高领导人,又是东正教会最高首领;教会的全部活动都必须按照沙皇旨意进行;建立由沙皇政府管辖的最高宗教事务局,在此任职的神职人员应宣誓效忠沙皇等等。
从此,皇权把教会紧紧控制于股掌之中。
二、“政教对立”时期十月革命后,苏联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共产主义成为苏联共产党整个社会的唯一信仰,在思想上,无神论占据了统治地位,当局进行广泛的反宗教和无神论宣传,不仅结束了政教合一的历史,使东正教丧失了在意识形态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而且宗教被看作是腐蚀人民意志的精神鸦片,遭到唾弃和打击,从此进入“政教对立”时期。
苏联建国后先后通过了《俄罗斯各族人民宣言》、《关于教会同国家分离和学校同教会分离》等一系列法令,没收了教会和修道院的土地;禁止教会干预国家事务;“废除任何民族的和一切民族宗教的一切特权和限制”等等,使教会遭到沉重打击。
斯大林执政时期,宗教政策又出现重大失误,教会的处境更加艰难:1929-1930年关闭了696座教堂,1931年炸毁了莫斯科基督教主大教堂;许多教士和神职人员无端受到审讯和镇压;40年代还制造了大批无教堂村、区、州,如在俄联邦有25个州没有一座教堂。
东正教
东正教对俄罗斯民族思想的建构内容摘要:在俄罗斯民族思想的形成过程中,东正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外来文化的东正教,虽然有强大的行政权力作为其“国教”地位的保障,但东正教依然为自身真正成为俄罗斯主流文化做出了巨大的改变。
由于东正教的传入和发展,俄罗斯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东正教逐渐发展成为俄罗斯民族思想建构的坚实根基,培育出了俄罗斯民族富有宗教意义的民族思想。
关键词:东正教俄罗斯民族思想一、东正教概况与俄罗斯东正教,又称正教、希腊正教、东方正教,主要是指依循由东罗马帝国所流传下来的基督教传统的教会,是基于正统神学与东方礼拜仪式制度的基督教三大分支之一。
东正教源自希腊文明的救世主信仰根源,因罗马帝国东部一脉相承的拜占庭帝国、俄罗斯帝国的国家宗教闻名。
东正教的形成则来自罗马帝国的分裂。
在罗马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的同时,基督教也经历了一次巨大的分裂。
东罗马帝国迁都君士坦丁堡,并认为自己是罗马帝国的正统延续,伴随着罗马帝国共同迁移的基督教也认为自己是正宗,因此他们把自己的名字命名为“正教”,又因地处东方,遂叫东正教。
公元10世纪中叶,东正教从拜占庭正式传入俄罗斯。
由于地理地缘和古罗斯国家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基辅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选择东正教作为俄罗斯统一国家的精神支柱,以代替古罗斯时期由于社会条件不发达而盘踞多年的多神教。
以弗拉基米尔大公为首的一批王公贵族首先受洗入教,继而是广泛的平民阶层接受教义。
998年,弗拉基米尔大公正式宣布东正教为国教。
在随后的沙皇统治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苏维埃政权时期、苏联解体后至今,东正教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曲折发展。
二、东正教对俄罗斯民族思想的建构(一)“救世主”使命的思想东正教认为,圣经和圣传是基督教教义的基本和唯一来源,除此之外,不应再加入任何别的内容,不然就会背离传统,有损教义的纯洁性。
因此,东正教坚决反对天主教会对原有信条的任意修改、添加和诠释,指责它们不断变换观点以适应时代,从而损害了教会的权威。
俄罗斯人与东正教
俄罗斯人与东正教张玉芬东正教是基督教三大派别之一,在俄罗斯影响最大。
东正教在历史上曾经是俄罗斯的国教,又叫正教,实际上应该精确地称之为俄国东正教。
它一方面固着于沙皇国家体制中,另一方面又是广大农民的精神家园,以及知识分子的背景话语离开东正教,无法探究俄罗斯牛钾朱山民蕴,更无从界定其奇应化的精神发生学源头。
俄罗斯人信奉东正教的根源基督教是在公元一世纪中期产生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到公元四世纪时已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由于后来罗马帝国在这个世纪里又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在西部势力逐渐衰落后,基督教也就形成了以罗马和君士坦丁堡(拜占庭一希腊帝都)为首的东西两个部分。
西部为天主教(罗马公教),东部为东正教(希腊正教)。
在十一世纪中叶两教派公开分裂。
俄罗斯的东正教是在十世纪中叶开始由拜占庭传人的公元988年,东正教被定为占罗斯国的国教东斯拉夫人的基辅罗斯(俄罗斯的前身)大公弗拉基米尔一世娶拜占庭皇族公主安娜为妃,其目的在于通过联姻的方式使俄罗斯跻身于当时的强国之列。
安娜随着希腊教会的修士一同来到基辅罗斯公国988年,弗拉基米尔一世下令破除多神教的神像,强制命令所有基辅罗斯人跳人第聂伯河接受洗礼人教,形成了俄罗斯东正教会,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罗斯受洗”。
从此在基辅罗斯公国各地建立教会、修道院、派传教士传教,使之成为了斯拉夫宗教中的正统派东正教会还有就是东正教从传入俄罗斯的那天起就是作为国家机构的一部分而存在,教权和政权联系密切,教会、修道院和教会开办的教育机构都是可以成为服务于国家的工具。
虽然东正教是从外部传人的,但是由于统治阶级的扶植,在俄罗斯历史上,东正教的影响和势力最大,从宗教的地理分布图来看,在俄罗斯和独联体各国境内东正教分布最广。
至今在俄罗斯以及独联体各国的这块土地上生活的各民族中,信奉东正教的人主要有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卡累利阿人、萨阿姆人、科米人、摩尔多瓦人、马里人、乌德穆尔特人、摩尔达维亚人、格鲁吉亚人。
俄罗斯东正教的特点_乐峰
俄罗斯东正教的特点 乐峰 东正教从拜占廷帝国传入俄罗斯后,迄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在其传播和发展过程中,适应俄罗斯的国情,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点,这些新特点表现为俄东正教与多神教的混合;俄东正教重视对圣徒、干尸和圣像的崇拜;俄东正教的排他性和不宽容;俄东正教的依附性;俄东正教的传教术等。
关键词:俄罗斯 东正教 多神教 传教术 作者乐峰,1928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一、俄罗斯东正教与多神教的混合 公元988年,基辅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出于政治的需要,将拜占廷的东方正教引入基辅罗斯,他首先受洗入教,而后命令所有基辅罗斯人入教。
由于“罗斯受洗”不是出于人民的自觉自愿,多数基辅居民对“受洗”存有疑虑或恐惧。
因此,接受东正教只是一种表面形式。
原来居民信仰的多神教经过改头换面后保存了下来,由此,便出现了“双重信仰”,说明罗斯人在其基督教化以后几百年间宗教意识的状况①。
东正教传入罗斯后,罗斯人民对它慢慢适应习惯了,新的圣像、十字架进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中,而后在民族的传统中确立了下来,成为大多数人的东正教信仰。
但是,当时在人们的观念中,不仅在老百姓,就连在当时的知识分子的头脑中,仍然没有放弃对多神教神祇的崇拜。
在人们的意识和生活中,新旧两种宗教密切的互相交织在一起,旧的多神教成为新的东正教的不可分割的部分。
教会历史家伽利可夫斯基认为:罗斯人虽然已经受洗,但仍然崇拜和祭祀风神、太阳神、雷神、火神、畜神以及山妖、夜叉和吸血鬼……②东正教认为神圣的善恶神(天使、圣徒、魔鬼等)就是多神教的神灵们(山神、太阳神、山妖、林妖等);在东正教徒看来,上帝的三位一体等于三个神住在一起;东正教把多神教的神的名字换成东正教的神的名字,如:泊伦(雷神)变为伊里亚(传教士),维列斯(畜神)变为弗拉西(圣徒)。
东正教与多神教有许多相似之处。
它们既相信善恶两种本原,又认为恶神具有巨大的力量。
一些恶神在多神教中所扮演的角色,同魔鬼在东正教中所扮演的角色并没有什① 参见И.А.克雷维列夫:《宗教史》,第1卷,莫斯科思想出版社1957年俄文版,第344页。
苏联的东正教
作者: 乐峰
出版物刊名: 世界宗教文化
页码: 52-54页
主题词: 东正教;苏联;“三位一体”;天主教;基督教;玛利亚;新教;教义
摘要:一苏联东正教的由来和发展 东正教是基督教的一派,与天主教、新教并标基督教三大派别。
东正教教义与天主教、新教大体相同,但也有所不同,如东正教教义还包括《圣传》,前七次世界基督教主教会议的决议和“教父”的著作,主张“三位一体”,反对天主教的圣灵产生于圣父和圣子的说法,否认天主教关于教皇“永无谬误”、炼狱、童贞女玛利亚贞洁受孕及其肉体升天的教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联时代的东正教
东正教又称正教、希腊正教、东方正教,是基督教中的一个派别,主要是指依循由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所流传下来的基督教传统的教会,它是与天主教、基督新教并立的基督教三大派别之一,“正教”的希腊语意思是正统。
与天主教和新教相比,东正教更具原教旨主义倾向和保守性。
三大教派都信仰基督,但从圣经中吸取的“真理”却各有侧重。
东正教标榜正教信仰是源自基督和使徒纯一不变的正道,指责西方天主教讲求“商业救赎”,指责新教避讳内心的痛苦与折磨,只追求外在生活的明朗与欢乐。
总之,东正教不能容忍的是蕴涵于天主教与新教之中,导致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滋生的那些因素。
东正教于公元988年。
即基辅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当政时期传入俄罗斯,至今已有一千年的历史。
在过去200多年里,俄罗斯经历了彼得大帝的西化改革、19世纪宗教改革、民主主义运动和20 世纪的十月革命、苏联社会主义国家从建立到解体等沧桑巨变。
而在苏联时代的东正教,其实也经历了四个时期。
一是苏维埃政权与东正教会时期。
在列宁的领导下,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于1917年取得了胜利。
革命胜利之后,苏维埃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宗教的法令和政策,比较重要的法令和政策有:(1)“土地法令”,削弱了东正教在经济上的实力。
(2)“俄罗斯各族人民权利宣言”,该宣言废除了一切民族与宗教的一切特权和限制。
(3)“关于教会同国家分离和学校同教会分离”,东正教会不再是国家教会了,国家不干预教会事务,教会也不干预国家事务。
这些措施引起了教会及其神职人员的强烈不满和仇恨。
他们借口保卫宗教和教会,激励煽动教徒反对苏维埃政权。
东正教在这个时期里与其他教会联合;召开全俄东正教大会决定恢复牧首制;勾结外国干涉者;组织反革命队伍。
1922年苏联遇到灾荒,吉洪牧首因鼓动神职人员抵抗政府没收教会财产用以解决人民饥饿问题的决定而被捕入狱,而最后愿意在政治上忠于苏维埃政权。
尽管如此,反苏维埃政权的思想情绪,在东正教神职人员中间仍然时有出现。
二是卫国战争与东正教会时期。
1941-1945年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俄罗斯东正教会对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表示支持。
从战争开始,教会领导人就站在爱国主义的立场上,号召全体教徒去跟德国法西斯侵略者作斗争,动员各级神职人员和广大教徒为国家捐募钱财,用以购买飞机、大炮、坦克和军需品。
政府用教会捐来的钱财组建了一个坦克纵队。
由于他们的爱国行动,最高统帅斯大林和外交人民委员会主席莫洛托夫接见教会领导人并表彰了他们的爱国行动。
虽然在德国法西斯侵略者占领区仍有少数神职人员充当了奸细,他们出卖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配合敌人反对苏联共产党和政府。
但在这个时期里,1943年成立的俄罗斯东正教会事务委员会的,它直属于苏联部长会议,其目的在于管理好教会组织,团结广大教徒群众。
同年,政府同意举行了全苏东正教地方主教会议的,大会选举出已空缺多年的牧首,谢盖尔都主教被选为莫斯科和全俄东正教牧首。
同时,苏联政府也允许教会开办神学院校,解决神职人员后继乏人问题,并允许出版宗教刊物,供教徒使用。
这些问题的解决使都表明了教会与国家关系趋于正常化。
教会的地位大大提高了。
三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与东正教会时期。
卫国战争结束后,东正教一直与苏联政府保持着比较协调的关系。
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
他在宗教问题上实行了一条机会主义路线,忽左忽右,摇摆不定。
在赫鲁晓夫执政期
间,总的来说,俄罗斯东正教会在苏联社会上无地位可言。
赫鲁晓夫继任者勃列日涅夫当政后,继任了前者的错误路线,但在宗教政策上有所调整和放松。
此时的当局对对一些具有合法地位的教会组织所采取的扶植、保护、控制和利用的具体措施:在政治上予以保护,在经济上给予扶植,在国内活动方面进行控制,在国际活动方面加以利用。
勃氏当局对一些没有合法地位的教会组织所采取的限制、打击和取缔的具体措施为:制定新的法规和条例,限制和打击违法的宗教活动,利用公安部门和国家安全委员会对一些非法教派进行打击和取缔。
当局的这一措施并没有成功,反而使更多的教派转入地下活动,致使政教关系更加紧张。
四是戈尔巴乔夫与东正教时期。
戈尔巴乔夫掌权后,与苏联前几任首脑不同,在宗教问题上,他来一个180度的大转弯,要对苏联过去实行的宗教政策重新审查和评价,认为过去苏联共产党实行的宗教政策错了,必须纠正。
1990年10月,苏联正式颁布了由戈尔巴乔夫签署的新的“信仰自由和宗教组织法”。
这部法规内容与以往的法规相比有很大变化,如赋予教会以法人地位,取消对宗教团体的种种限制,允许宗教团体参与社会政治活动,规定教牧人员和教徒与其他公民享有平等权利;取消对未成年人受宗教教育的限制;允许军人参加宗教活动等等。
这部法规的实施是自1917年十月革命以来苏联政府在宗教领域政策的重大变化,使俄罗斯东正教会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质的变化。
东正教在传入俄罗斯后的一千年中,经历了俄罗斯历史中的五个大阶段:基辅罗斯时期,莫斯科公国时期,帝国时期和苏维埃时期。
其中苏维埃时期的历史最为短暂,仅仅74年。
但这74年的历史却与此前的历史有着明显的特殊性,尤其对于东正教来说,是它传入俄罗斯后所经历的最为艰难。
最为特殊的时期。
希望通过对上述四个阶段的研究,能使我们比较辨证与全面的看待苏联与宗教的关系,并对如何看待无产阶级国家政权与宗教和教会的关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资料:《东正教》作者:[俄罗斯]布尔加科夫出版时间:2001-8-1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俄国东正教会改革》作者:戴桂菊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日期:2002-1-1
《东正教史》作者:乐峰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日期:1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