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孔子的审美教育及其现实意义

合集下载

浅谈孔子教育思想及对现代教育的意义

浅谈孔子教育思想及对现代教育的意义

浅谈孔子教育思想及对现代教育的意义作者:唐正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2年第19期摘要:孔子顺应春秋时期的社会潮流,开办私学,开馆授徒,形成了一系列的有非凡价值的教育思想。

在其关于教育的对象、方法、过程、目的等的论述中,闪耀着辩证哲学的光辉,对后世影响深远。

对孔子的儒家教育思想,我们要充分的学习研究,使古为今用,促进现代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思想的完善,使其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特别是教育现代化的有力促进因素。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现代化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9—0019—01一、中国大教育家孔子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作为思想家和政治家的历史功绩,主要是通过其教育家的言论和实践体现出来。

他的教育思想是中华民族珍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曾说过,“孔子以前的中国文化差不多都收在孔子手里,孔子以后的中国文化又差不多都由孔子那里出来。

”千百年来,有关孔子教育思想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历来备受社会所关注,人们对其存在着诸多不同的理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理解孔子教育思想显得非常重要。

孔子教育思想是他的思想中最精华的部分,它以本心修养为开端,立足于个人的成长历程,以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为教育目的,强调“修己以安人”,君子既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更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其活力来源于继承与创新的发展机制,在个人道德觉悟的基础上,通过教育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并由人的发展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具有普适性价值。

着力探究了孔子教育思想中所蕴含的教育思想观念并为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二、“仁”是孔子教育思想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

(一)强调教育的社会性及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孔子认为,要实现“仁”,不是靠少数人,而是靠全社会,因此,受教育不应为少数人所独享,而应是社会事业,不论什么人都得有受教育的机会。

论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

论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

论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摘要】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核心理念是通过礼乐来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

在孔子看来,礼乐在美学思想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是一种对人生美好的追求和实践。

孔子对礼的理解强调行为规范和人际关系的和谐,认为礼是人类社会秩序的基石。

而对于乐,孔子强调其对人的情感和心灵的熏陶作用。

在孔子的美学思想中,美并不仅仅是外在形式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内在品质的体现。

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可以为人们指引正确的道德观和审美观。

研究和传承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对于维护社会和谐与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孔子,礼乐,美学思想,思想概述,地位,理解,乐,美,认识,当代价值观,影响,当代社会,启示。

1. 引言1.1 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概述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孔子看来,礼乐是维护社会秩序、培养个人品德的重要途径,是实现道德完善的必要手段。

他认为,在礼乐中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谐相处,是人们社会交往中的规范准则。

孔子也认为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心旷神怡,从而追求内在的美感和人格的完善。

在孔子看来,美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中,也存在于人的道德行为和个人修养中。

他认为,真正的美是内在的美,是品德的美,是道德修养的体现。

孔子的美学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追求内在的美德和道德境界,而非外在的虚荣和物质追求。

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不仅对古代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他的思想强调了人的修养和人际关系的和谐,提倡礼仪规范和道德行为,对当代社会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孔子的美学思想也为人们提供了追求内心美、追求完善自我的指导。

2. 正文2.1 礼乐在孔子美学思想中的地位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礼乐在孔子的美学思想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孔子看来,礼乐不仅是一种行为规范和礼节,更是对人性的教化和修养的重要手段。

“仁人之美”孔子的审美人格及其现代阐释

“仁人之美”孔子的审美人格及其现代阐释

“仁人之美”孔子的审美人格及其现代阐释孔子认为人的审美观念是有局限性的,因为人的感性认知是被主流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塑造,并且是从年幼时期开始形成的。

他认为,美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事物,而审美是一种能力和内质,同时也是一种社会价值判断和观念形态。

因此,在孔子看来,一个拥有仁人之美的人必然具备着正确而高尚的审美人格,关注自然、尊重道德,以及珍视民间艺术、传统美学等方面的美学价值。

审美人格是指一个人在美学上的价值取向和人格特征。

与他人不同,孔子认为,拥有仁人之美的人具有下列多种心理特征:一是博爱心,善于关注他人之美与特点;二是具有中庸之道,能够以致远之眼,看到事物的整体;三是具有淡泊名利的精神,不会被外在的一些事物所迷惑和左右;四是认为始终如一的纯真和诚信度很重要;五是懂得欣赏古老的传统文化,尤其是文学和文艺方面的作品。

孔子认为,审美人格从根本上讲是一种人格修养。

定期读书、欣赏艺术作品、掌握各种文艺知识,都可以帮助人们提升审美能力和修养,成为真正的艺术大师。

总的而言,仁人之美是孔子提出的一种包罗万象的审美观,相信人的心灵可以逐步成长并得到高贵的品质。

以下介绍5个现代实例,以证明孔子的审美人格的价值和卓越性。

例子1:艺术教育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电影和音乐等艺术作品的广泛传播,许多国家都将艺术教育列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美学价值和审美人格被许多家长和学校所重视,对孩子进行培养和教育,希望他们能够在未来成为文化和艺术方面的人才。

例子2:文学、电影与艺术对于一些受过艺术教育的人,他们的审美能力会更强,更容易欣赏长篇小说、艺术电影和古代诗歌等文艺作品。

而有些人则完全没有这个能力,他们看完一部电影就会轻轻地忘记,并不知道欣赏和分析的技巧,也不懂得如何去发现电影中的美和价值。

例子3:时尚与生活居家美学对于女性,在化妆和打扮方面,这个观念更加明显。

例如,一些女性会非常注重自己的发型、服装和化妆品;而另一些女性则很难区分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

孔子教育理念的审美透视及其现代意义

孔子教育理念的审美透视及其现代意义

孔子教育理念的审美透视及其现代意义
孔子的教育理念尝试在传统的审美视角出发,透过教育来树立一种道德无罪的概念,也就
是“仁政”,“仁”指的是愿意彼此帮助、对人有爱心;“政”指的是公正执政,秉持正义。

孔子认
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播理论知识,而是向子女传授一种人生观、价值观和文化观,使他们能够真正成为“仁者”。

孔子认为,学习的历程是一个把社会中的仁者、美德和文化价值融入到我们内
心的过程。

因此,要学习仁者的思想和行为,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要从建立一个温馨、和谐,充满民主、自由、宽容精神的家庭出发。

其实在现代,孔子教育理念的审美透视依然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孔子主张以爱心、关怀为
前提,通过彼此之间的沟通,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

如今,家庭在危机、痛苦及挫折下,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也日益重视,并认识到更多的社会因素的影响。

作为回应,父母也更加重视孩子的心理发展,特别是注重孩子的启发性学习、关爱责任、社交能力、创造力及其道德修养,从
而更好地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和情感素质,让孩子在社会上有更强的独立性和自我实现的能力。

孔子的教育理念即使在今天,也仍然是有效的社会实践,其背后的理念依然贯穿在我们心中。

孔子美育思想的现代阐释

孔子美育思想的现代阐释

孔子美育思想的现代阐释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化名人。

孔子之所以被后世称为“圣人”,其思想建立在儒家学派的基础上,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便是他对于美育的看法和观点。

在孔子看来,美育不仅仅是审美教育的篇章,更是人类精神和文化世界的一次浸润。

本文将从现代的角度出发,对孔子美育思想进行阐释,让更多人能够深入了解孔子的美育思想,并从孔子的美育思想中汲取灵感。

一、美是可以教育的孔子认为美是可以教育的,这种观点在现代也同样成立。

美归根到底是人的审美经验和美感体验的产物,美感体验是可以通过教育而培养和提高的。

比如,在现代艺术教育中,美感的培养可以通过各种专业的教育来实现。

艺术教育的实践不仅仅是技能的传授,更是对于美育思想和个性的启蒙和培养。

二、审美情趣的提高是必须的孔子强调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非常必要,因为只有通过审美情趣的提高才能够更好的感受到美的魅力。

在现代,我们也可以从此发现,审美情趣的提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实现,例如参观画展、收听音乐会、阅读文学作品等。

这些活动可以很好的代表了审美情趣的提高。

三、艺术教育必须突出“传统”孔子认为传统是塑造人的性格、思想和行为的重要因素,他强调艺术教育必须突出“传统”,以此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我们也可以在现代中看到这一点,从各个大学中的相关专业,获悉许多的专业和课程都是专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四、美育需要贯穿生活孔子认为美育在生活中应该贯穿始终,不是只存在于教育中。

这个观点同样适用于现代,美育并不仅仅是在某个特定场所的学习,它应该被贯穿于我们的生活中。

就像孔子所说,学习艺术不能只学习手艺,也要注重大道。

针对这点,我们应该将美丽的生活融于每个个人的生活当中。

五、美育有助于杰出人才的培养孔子认为美育有助于杰出人才的培养,这也在现代同样如此。

美育可以激发和培养人的想象力、创造力、设计力、表现力等方面的才能,这些才能是成为杰出人才的重要因素。

孔子美学在教育中的作用案例

孔子美学在教育中的作用案例

孔子美学在教育中的作用案例孔子美学在教育中的作用案例:一、音乐教育在孔子的美学观中,音乐被认为是培养人的道德情操和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

孔子强调音乐的作用是可以调节人的情绪,提高人的品性。

例如,现代教育中,许多学校通过音乐教育课程来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在音乐中感受美的享受,培养他们对美的追求和欣赏能力。

二、诗词教育孔子认为诗词是一种可以表达人的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通过学习诗词可以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在现代教育中,许多学校通过诗词教育课程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三、绘画教育孔子认为绘画是一种可以表达人的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通过学习绘画可以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和观察力。

在现代教育中,许多学校通过绘画教育课程来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

四、舞蹈教育孔子认为舞蹈是一种可以表达人的情感和意境的艺术形式,通过学习舞蹈可以培养人的协调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现代教育中,许多学校通过舞蹈教育课程来培养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和舞蹈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对舞蹈艺术的欣赏能力。

五、戏剧教育孔子认为戏剧是一种可以表达人的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通过学习戏剧可以培养人的表演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在现代教育中,许多学校通过戏剧教育课程来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对戏剧作品的欣赏能力。

六、美术教育孔子认为美术是一种可以表达人的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通过学习美术可以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观察力。

在现代教育中,许多学校通过美术教育课程来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

七、建筑教育孔子认为建筑是一种可以表达人的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通过学习建筑可以培养人的空间感和审美能力。

在现代教育中,许多学校通过建筑教育课程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设计能力,提高学生对建筑艺术的欣赏能力。

八、书法教育孔子认为书法是一种可以表达人的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通过学习书法可以培养人的笔触和审美能力。

孔子美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孔子美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一、孔子音乐美育思想的主要内容(一)以“仁”为精神心孔子主张音乐美育要以“仁”为精神核心,在《论语·学而》提出:“泛爱众,而亲仁”。

“仁”是家思想的核心观点,既指一种道德情感,又指一种博爱精神,具有伦理学的意义。

《论语·八佾记载“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将“仁”的精神视为“礼”、“乐”的实现前提。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动荡造成礼崩乐坏的局面,周代原有适应血缘制与宗法制的礼乐文化被现世的价值观念冷落,孔子力图重建理想的社会制度,但他认识到仅靠“礼”的外在规定,无法使人完全遵循礼法。

因此,孔子创造性地提出了“仁”的文化精神,以“泛爱众”作为“仁”的情感依托,在继承古代乐教传统的基础上,把“乐”作为陶冶人情、冶人性和培养人格的最佳方式,通过“乐”的活动推行“仁”的精神,使孔子的音乐美育思想超越西周礼乐思想具有新的人文意义。

在音乐美育中,孔子以“仁”的精神为核心,强调音乐要具有美的形式和善的内容,提出“尽善尽美”的审美标准。

“仁”是“乐”的意义所在,通过“美”呈现为音乐有意味的表现形式,同时又是“礼”的道德基础,通过“善”呈现为音乐内容的精神意义。

《论语·八佾》记载“子谓,‘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矣。

'”孔子赞贯《》乐、《武》乐有优美的旋律,都具有关的形式:但在内容上,《韶》乐歌颂舜的德治,禅让转位,选贤举能,以表现仁爱美德为内容符合孔子的社会政治主张,所以《韶》乐“尽善”。

而《武》乐唱颂周武王伐商的战功之乐,以高扬杀伐征讨为内容,故《武》乐“未尽善”。

就“善”和“美”比较而言,孔子认为“善”是根本,也是审美的基本价值标准。

孔子对《》乐、《武》乐的不同评价,强调音乐应以“仁”的精神为核心,追求内容善和形式美的和谐统一,对于当前的音乐美育在结合音乐形式和音乐内容的学习等方面,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二)以和”为审美造求孔子以“和”作为音乐美育的审美追求,体现了其“中”的哲学观,即“中立而不倚”,并与其侣导“仁”的精神是相互融通的。

孔子教育理念的审美透视及其现代意义

孔子教育理念的审美透视及其现代意义

孔子教育理念的审美透视及其现代意义孔子教育理念的审美透视及其现代意义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在儒家思想中,“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审美,它基于教师对学生不同社会角色的分配,以及学生对这种定位和概念的反映,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孔子认为,教育应遵循三个原则,即“坚守道德”。

“以实务为本”,“修身齐家”。

孔子的核心教育理念旨在使学生在道德、思想和修养上受到良好的教育,并能够融入社会。

首先,孔子认为“坚守道德”是一种审美观点,也是教育的核心目标。

他认为,学生应该在遵守道德准则的同时,接受良好的礼仪教育,从而增加自我约束能力和审美素养。

他认为,只有遵循道德准则,才能使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符合人性道德的要求。

他还认为,学生需要学习仁爱的道德准则,来更好地理解世界,融入社会,并达到“谦卑谨慎”的境界。

其次,孔子教育理念的审美透视是“以实务为本”。

孔子认为,学生要学习真实的事物,而不是虚拟世界里的虚构想像。

他强调,学习要以实际行动物质财富为本,而不是以混淆真理为基础的空洞理论。

他认为,学生在实践中才能实现自我的教育。

而且,学习要以实际行动为依托,而不是以混淆真理为基础的抽象理论。

这就是孔子“以实务为本”的审美观念。

最后,孔子教育理念的审美透视是“修身齐家”。

孔子认为,学生要学习以自我修养为基础的家庭教育。

他认为,学生应该学习自然世界的美,以及人际关系的艺术,以便能够用一种礼貌文明的态度接受家庭文化传统。

通过这种审美透视,学生将能够在家庭中充分体验自然世界的生命之美,并以此维系自身与家族的联系。

孔子教育理念的审美透视及其现代意义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有效性。

首先,孔子认为,道德准则是培养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和审美素养的基础,而这一理念在当今社会仍然可行。

同时,孔子认为,学生要以实际行动为依托,而不是以抽象理论为基础,这也是当今社会应当倡导的教育模式。

最后,孔子认为,学生要学习以自我修养为基础的家庭教育,这也是当今社会迫切需要的。

总的来说,孔子的教育理念的审美透视以及其现代意义,对于现今的社会实践具有持久的价值和教育意义。

[孔子,美育,思想]孔子美育思想对当代小学审美教育的价值

[孔子,美育,思想]孔子美育思想对当代小学审美教育的价值

孔子美育思想对当代小学审美教育的价值小学审美教育从狭义的角度来讲就是通过一切艺术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以此达到美化心灵、规范行为、提高道德素质和自身修养的目的。

长期以来,小学审美教育处于尴尬的位置,学校一般以形式单一的美术课、音乐课取而代之。

小学阶段的审美教育对小学生的心灵培育、审美思想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传统文化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不断推广,小学审美教育也逐渐脱离了教育生产而成为教育的主要功能之一。

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被视为人生教育中的黄金教育时间。

席勒说过:我们为了在经验中解决政治问题,就必须通过审美教育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我们才可以达到自由。

[1]孔子在审美教育方面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提倡由诗的吟诵而发起心志,由礼的讲求而得以立身,由乐的陶冶而完成君子的教养[2],并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将美育渗透到教育体制当中,认为凡是受教育的人都必须接受审美教育,并要求自己的学生无论在学习中还是生活中都要追求美的境界。

一、孔子的美育思想1.兴于诗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孔子曾说过:《诗经》有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无不出自真情。

并认为诗教是一种情感教育,能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情感,培养正确的情操。

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凡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

[3]他也赞同孔子对诗教的看法,并认为《诗经》能以情感人,最终使人获得正确的情感品德。

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也提到:孔子举此一言以包盖三百篇之大义也。

惟其诗人性情,千古如照,故学于诗而可以兴、观、群、怨。

[4]诗教通过诗歌教育在塑造高尚的品格、提高思想道德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能够塑造君子形象,最终成就善良人性,这与孔子所提倡的审美教育思想不谋而合。

孔子提倡诗教的审美教育方式,不仅实现了对学生文化知识的教授,同时也达到了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

谈孔子的艺术教育思想

谈孔子的艺术教育思想

谈孔子的艺术教育思想前言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化大师,被尊称为“圣人”。

他提出了许多关于人性、社会、道德以及教育的理论,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其中,孔子的艺术教育思想更是引人注目,这篇文章将对此作出探讨。

孔子的教育观孔子所提出的教育观主要是“以文化育人”,即通过学习文化知识和修养个人品德,来提高个人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人的身心和品格。

在这一教育观中,文化教育是重中之重。

孔子提出了“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这些艺术包括音乐、舞蹈、诗歌、书法、算术等,既是文化精华,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孔子的艺术教育思想在孔子看来,艺术教育不仅具有美育作用,还能培养学生的智慧、品性和能力。

以下是几个关键点:以美育人孔子认为,艺术的美是可以影响人的,良好的审美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美感和人格。

他说:“不学礼,无以立。

”就是说,如果不了解美好、优雅的文化和艺术,就难以建立健康、向上的心理和人格。

以审美启智孔子特别强调艺术教育对智力启发的重要性。

他认为,艺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其他学科内容。

而这些艺术形式本身也体现了伦理和道德观念,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以德育人艺术从另一个角度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认同感和自信心。

古人说:良心夙有,悟性自然。

这就是孔子认为,每个人都有美好的天性,如果能够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就可以得到更好的启示和提高。

艺术教育的现实意义现今社会,许多学生已经沉迷于电子娱乐、网络游戏,导致他们的心智麻木、失去对美好事物的敏感和欣赏品味。

而艺术教育正是应对这种情况的有效途径。

它可以使学生得到独特的精神养分,从而更具有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自我意识。

同时,艺术教育和其他学科不同的是,它更加注重体验和感悟,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递。

这也让学生通过艺术发挥个性,培养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面对自己的不足和不断完善自己的品质。

如何理解孔子的美育观

如何理解孔子的美育观

如何理解孔子的美育观
孔子的美育观是中国古代美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儒家学说中,有关美育的思想始终是孔子所特别注重的,他对美育理念作出了深刻而有意义的解释,并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

孔子认为,美育的核心是“有序”,即“以上下合道”,也就是说,人们应该建立一套整体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使一切的行为和表达都能够符合社会的正常规范,以期达到有序、和谐的社会状态。

在这种有序的社会状态中,人们不会相互攻击,而是相互尊重、相互协调,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孔子还提出了“以德治人”的原则,即用道德来管理人们的行为,而不是用强制。

他认为,道德可以激励人们遵守规则,而不是被迫遵守规则。

只有当人们能够把道德融入自己的行为中时,才能够使社会充满美德,实现真正的有序状态。

孔子还认为,美育要从儿童时期开始,通过运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使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和价值观,而不是只关注学术成绩,把孩子们当成学习机器。

他认为,孩子们要学习礼仪、尊敬父母和老师,以及有礼貌、有礼节的举止,这样才能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

孔子认为,美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们达到自我完美,超越自我,让自己变得更加完美。

他认为,美育不仅仅是为了让人们达到自我完美,而是要让人们达到更高的境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

总之,孔子的美育观旨在构建一种有序的社会,使人们能够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培养良好的品德,实现自我完美和超越自我,服务社会。

他的美育思想对现代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借鉴和遵循,以构建一个和谐社会。

论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及现实意义-精选文档

论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及现实意义-精选文档

论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及现实意义孔子作为春秋时期的领军人物,不光是春秋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更是一位古代音乐家、美学家。

[1] 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创始人,对古代音乐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其在音乐美学方面的贡献更是不言而喻。

、努力提升自身音乐修养在司马迁的《史记》中载到:“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直至远方,莫不授业焉”。

从这段话我们不难看出孔子官场失意,进而开始修订了《诗》、书》、《礼》、《乐》等内容且弟子众多,影响颇大。

乐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他主要研习的一个方面,而他对音乐的体味和实践亦是抢眼的。

据相关典籍考证《诗》在当时是需要唱的和乐》是一脉相承的,两者都需要演唱,至此,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载有“《诗》三百零五篇,孔子皆玄而歌之”其实在当时没有专业作曲家这个概念的基础下,有大多数的诗辞是需要唱的,只有唱才能让这些作品流传下来。

[2] 而正直此时,孔子担当起了音乐发展的大任。

不光在言语上提出了音乐的美学学说,而且在自己的实践中用自己扎扎实实、精益求精的学习风范影响着后仕之秀. 《史记、孔子世家》载到“孔子学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也”孔子曰:“丘已习其曲,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已也”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已矣”孔子曰 : “丘未得其为人 ,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 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曰:“丘 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 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虽然,这段记载描述孔子的学习过程有一点玄乎, 但他也真正体 现出了孔子学习态度的扎实、 深入、不满足。

当然,在生活场合, 孔子的学习态度也是那样的孜孜不倦。

“子与人歌而善, 必使复之,而后和之”《论语、述而》当他在他三十岁时,在齐国听到 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史记、孔子世 家》,孔子在齐国听到 《韶》 ,完全被圣美的音乐陶醉了, 然而, 他那专心学习,深刻钻研音乐的精神,让每后人感叹!二、音乐美学思想一)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对于乐的社会作用,孔子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孔子审美教育思想初探

孔子审美教育思想初探

孔子审美教育思想初探孔子审美教育思想初探一、简介:孔子审美教育思想,指的是儒家思想中审美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是其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在《论语》中说:“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在集中赞赏、鼓励、劝勉以及开启思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至今,孔子审美教育思想给人们提供了许多精神和实践指导意义,是中国传统审美教育思想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二、审美教育广度:1、在哲学上:孔子以自身为榜样,说明要以孝道、和而不同、良心修养等道德操行作为人的基本审美,进而把道德操行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2、在礼几所言:孔子强调要以温和、恭敬之礼让人人都做出积极的表现,让礼仪制度成为日常行为的核心所在。

3、在文学抒发:孔子以诗歌、作文、小说等方式来抒发思想情感,从而彰显出自己的审美风貌。

此外,还特别强调要注重精神审美,用精神的审美来感受人的美好。

三、审美教育深度:1、实现人的美化:孔子强调要以“君子之道,谓之美”的审美观,以良好的道德品格修养和完善的生活行为,去实现人的美化,提升整个社会的美学格局。

2、倡导审美意识:孔子认为,审美意识不仅可以使人们自身美得出众,也可以使社会环境优雅而可爱。

因此,他认为,要加强审美观念的宣传教育,以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志向驱动,让节制、朴素、大度、宽厚成为每个人的基本能力。

四、审美教育广度与深度的融合:孔子审美教育思想的精髓,在通过对上述审美教育广度与深度之间的融合,使人们在实践中实现全面发展,让人们在审美中得到最大收获,致力于建立一个天下太平的审美教育文明,这也正是孔子审美教育思想的核心概念。

五、结论:通过对上述审美教育广度与深度的融合,孔子审美教育思想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全面发展,既有实效又具有永恒的意义。

孔子的审美观点,源自他生活经验,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审美教育思想发展和完善的基础。

孔子的美育思想名词解释

孔子的美育思想名词解释

孔子的美育思想名词解释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体系中,儒家的思想一直占据重要地位,而其中孔子的思想更是被广泛传承与发展。

孔子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其中包括了美育思想。

本文将对孔子的美育思想进行详细解释,探讨其内涵和意义。

美育,即美的教育。

在孔子的思想中,美育是指通过教育培养人们对美的认识、欣赏和追求,进而开发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孔子认为,人是有感性的动物,对美的感知和欣赏是天生的本能。

然而,这种本能需要通过教育进行引导和培养,使其具备更加深入和全面的理解。

孔子强调,美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更是为了培养他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在孔子看来,美是与善、正直等道德品质紧密相关的。

通过教育发展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追求道德美,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孔子的美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一、审美教育:孔子认为,审美教育是培养人们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的重要途径。

他主张通过学习艺术和文化,例如音乐、绘画、文学等,来培养人们的感性和情感,并通过这些艺术形式传递美的价值观和情感体验。

通过美的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学习,人们可以逐渐培养出对美的敏感和理解,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眼光。

二、修身养性:在孔子的思想中,美育与修身养性密切相关。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修身养性,才能培养出真正的文化品位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他提倡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规范。

孔子认为,只有真正具备了道德修养的人才能够真正理解和追求美。

三、实践与体验:孔子主张美育需要通过实践和体验来加深对美的理解和体会。

他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到美的创造和表达中,例如参与音乐表演、绘画创作等活动,通过亲身实践和体验来感知和欣赏美的价值。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亲身实践,人们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美的本质,从而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育的目的: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其中包括尊重和培养个体的审美能力。

他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品位。

孔子的现实意义

孔子的现实意义

孔子的现实意义引言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仲尼,鲁国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化名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思想和学说对中国乃至东亚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现实意义也不容忽视。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孔子的现实意义。

一、孔子的思想对社会治理的启示1. 孔子的仁爱思想孔子强调人的仁爱之心,认为人们应该互相关爱、互相尊重。

这一思想对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启示,它提倡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2. 孔子的“君子”观念孔子提出了“君子”这一理想人格,他认为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

这一观念对于培养优秀的政治领导者和社会精英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3. 孔子的“中庸”思想孔子提出了“中庸”思想,主张遵循恰当的中间道路,避免走极端。

这一思想对于社会治理的平衡和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1. 孔子的“学以致用”观念孔子提倡学习要与实践相结合,注重知识的应用。

这一观念对于现代教育教学的改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 孔子的“因材施教”原则孔子主张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案。

这一原则对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具有重要意义。

3. 孔子的“兴学治国”思想孔子认为教育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他提出了“兴学治国”的思想。

这一思想对于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4. 孔子的“弟子规范”教育方法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他提出了“弟子规范”教育方法。

这一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社会责任感非常重要。

三、孔子思想的当代价值1. 孔子思想对于社会和谐的重要性孔子的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这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稳定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石。

2. 孔子思想对于领导者的启示孔子的思想对于培养优秀的领导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领导者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以引领社会的发展。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精选作文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精选作文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精选作文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是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对后世的教育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影响。

研究孔子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的现今的教育改革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概括起来,孔子的教育思想是:第一,学生必须端正学习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有所成。

学习态度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要有好学、乐学的态度。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行,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已。

”(《雍也》)也就是对吃穿住行这些身外之物不要有过多的要求,最重要的是认真地做事,谨慎言论,要向有学问的人学习。

这样才算是好学。

[1]光是好学还不够,还要爱学,因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雍也》)(2)要有不耻下问的态度。

有人盲目的骄傲自满,孔子认为这样的人很难保持操守和仁道原则的。

孔子要求学生能够虚心的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请教,却不觉得羞耻。

(3)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孔子对学生最基本的要求。

看待问题要客观,不能只凭自己主观的随意猜想,这样才能求得世间的真理。

[2]第二,作为一个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

”也就是说,老师既要了解过去的知识又要能用这些知识解决现在的问题。

因为教师负有传递和发展文化知识的使命,所以既要注重继承也要注重探索创新。

[3]他还进一步分析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

所谓“学而不厌”是说老师本身应具有广博的知识、高尚的品德。

“诲人不倦”是讲教师对学生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要以教为乐,对学生要有耐心、要循循善诱。

“以身作则”孔子认为对于学生不光要有言传,更重要的是身教,自己言行一致了才能在学生心中树立威信,如果自己的言行都不端正又如何能教导别人言行端正呢?孔子认为对待自己的学生要多多关心,充满信心,抱着乐观的态度对待每个学生,即爱护学生。

孔子美学

孔子美学

试论孔子美学及其对中国文学创作的影响孔子思想的核心部分已经成为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的一部分,深深的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孔子代表的儒家美学思想对中国古代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文化有深远的影响,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源头之一,在中国美学的发展历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孔子美学的主要内容:(一)孔子的“美”的理念美与善是孔子美学的核心,是艺术的最高境界。

孔子认为,美表现在内在特征而不仅仅是外在形式,美的事物不等于美。

孔子主要从伦理的角度看待美,美是与人的道德本性相关联的一种外在形式。

事物美不美要看它是否合乎道德本性。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文质彬彬”是美与善结合的表述,“文质彬彬”强调“文”与“质”,“美”与“善”的统一。

在这里,“质”是内容,就人来说,指的是人的内在道德品质;“文”是形式,就人来说,指的是人的风度、言谈举止、服饰等外部形象。

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品德很好,富有仁爱之心,但外部形象欠缺,未免粗野;反过来,一个人外部形象好,衣着得体,但品德不好、自私自利,则未免虚浮,只有“文”与“质”统一起来,方为一个“君子”。

(二)孔子的艺术思想孔子说:“吾不试,故艺”。

首先,孔子认为,艺术是实现仁道的手段,它本身不是目的,这就是艺术的本质,通过艺术的熏陶,能使人能够且愿意去做好事。

即艺术与道是相辅相成的。

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又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作为诗的艺术是人性的开端,而作为乐的艺术是人性的完成。

由此可以看出,孔子美学的艺术是道的充分实现。

此外,在孔子看来,所有的艺术的评价尺度和根本特点是“和”或者说“中庸”。

孔子提出“过犹不及”,既反对“过”,也反对“不及”,偏执一端最终会走向极端。

克服“过”和“不及”弊端最好的方法是折中、调和,从而使两者达到和谐相宜,恰到好处。

“过”则节制,“不及”则补充,断“过”而补“不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孔子的审美教育及其现实意义【摘要】:孔子重视审美教育,重视审美判断及审美感受,具有丰富的美学思想。

孔子的审美教育思想与教育活动紧密结合,是人类早期教育中美育的典范,在倡导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孔子审美教育现实意义一、孔子的审美教育思想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具有丰富的美学思想和审美实践。

他的主要审美思想、观点都贯穿在他的日常实践行为之中,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巨大贡献。

西周、春秋时期,我国在诗歌、音乐、舞蹈等方面已经进入艺术上比较成熟的阶段,孔子会弹琴、击磬,善于唱歌,对于诗歌、音乐、舞蹈都进行过研究,他有相当高的文艺修养,对古代审美教育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孔子的审美教育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注重形式与内容的结合。

在《论语·雍也》中,孔子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文,主要指个人的表现;质,主要指个人的品格。

孔子不赞成“文胜质”,也不主张“质胜文”,他要求做到“文质彬彬”,既要重视思想品德的修养,又要注意文化知识的学习和语言行动的风度,使外在的感性形式的美体现着内在的高尚的道德感情。

在《论语·子罕》中,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他借松柏傲霜的形象来赞美人的坚强不屈的精神,既欣赏了自然美,又强调了人格美,这种观点和表现手法,正是孔子“文质彬彬”思想的具体体现,使文与质、美与善、形式与内容都恰如其分地结合起来。

“文质彬彬”是孔子文艺和美学思想的纲领,也是他审美教育思想的纲领,孔子虽然未从理论上对它作充分阐述,但其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

第二,把美与善联系起来,有时美、善分提,有时美包括善。

在《论语·里仁》中,孔子认为“里仁为美”,意思是说居于仁者之里就是善;在《论语·颜渊》中,他认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这里把美、恶对举,即美与善为同义词;在《论语·尧曰》中,他又说“尊五美,屏四恶”,这“五美”是指“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这主要是从道德行为上立论,注重内在的美与内容的善。

孔子曾经在《论语·八佾》中评论《武》乐,认为《武》乐“尽美矣,未尽善也”。

孔子承认《武》乐的音调、节奏很美,但却认为这是歌颂周武王讨伐商纣王而致太平,即使伐纣是正义的,但歌颂武功,与“仁义”之道相悖,所以说它“尽美”而“未尽善”。

这里的“善”显然指的是思想内容,“美”指的是艺术形式,美善统一才是最高境界。

他在《论语·八佾》中称赞《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是因为《韶》乐是舜乐,歌颂尧舜“禅让”,舜能继承尧的盛德,不改变旧传统而致太平,所以认为《韶》乐不但音调、节奏极为优美,而且内容也高雅、正统。

对于那些不合美善的,孔子就认为是“淫乐”,如郑卫之声“淫而乱”,桑间濮上之音“足以乱国”,孔子表示“尽善尽美”的音乐才是最高级的、最理想的音乐。

在这里孔子就是把音乐的艺术性和思想性统一起来,认为只有二者统一,才能达到最高境界。

第三,特别注重诗歌教育和音乐教育,重视诗教、乐教对思想感情潜移默化的影响。

孔子在《论语·阳货》篇指出:“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乎鸟兽草木之名”。

所谓“兴”,就是使人感奋起来,警醒起来;所谓“观”,就是可以观察出各国风俗上和政治上的得失,提高辨识能力;所谓“群”,就是使人交融情思,有利团结;所谓“怨”,就是可以讽刺或批判在上者的不良倾向,但要委婉曲折,“怨而不怒”。

孔子提出的“兴、观、群、怨”理论原则,既重视发挥诗歌的教育作用,又陶冶人们的性格与情操,使其温柔敦厚。

可以说,孔子诗教的重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情感, 他在《论语·为政》中指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博于诗书,察于礼乐,详于万物”(《墨子·公孟》),经过孔子精心雕琢过的《诗》,不仅贯穿了他的政治意图,而且倾注了他鲜明的爱憎褒贬之情,同时还考虑到学生情感的接受能力。

《诗》由浅显的地方民歌开始,进而介绍高雅的贵族乐歌,最后介绍难懂的宗庙乐歌,字里行间融入了丰富情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理想的人格与情操。

孔子经常鼓励和督促弟子们学《诗》,对他儿子孔鲤要求也极为严格。

据《论语·季氏》记载:“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

”这个故事明确告诉我们孔子的观点:不学诗就不会说话。

孔子还对孔鲤说:“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阳货》)。

孔子认为人不学习《周南》、《召南》(《诗经·国风》中的两个篇章),就好象面对着墙壁站着,就会无知,就不能在现实生活中进步。

孔子也很重视乐教,一生中花相当多的时间搜集和整理古乐。

他自己能弹能唱,有很高的音乐欣赏水平和与众不同的审美情趣。

据《论语·述而》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这个故事描述了孔子在齐国时,听到韶的音乐,沉醉其中,竟然有三个月连肉的美味也品不出来,他说:“想不到欣赏音乐竟能达到如此境界。

”孔子把《关雎》编作《诗经》的首篇,正是因为它的情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这些乐教言行反映出他十分强调对学生情感教育,他的乐教既可激发学生感情,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又能使之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与善的陶冶。

二、孔子审美教育的现实意义在目前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我国的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社会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陷入了一种形式化的管理之中,教育管理方法也受到冲击和考验。

回顾几千年的中国教育,基本上遵循着孔子的教育理,即坚守人文素质教育,塑造君子人格。

但我们目前常规的教育方法却远不如孔子灵活,尤其是在呼吁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今天,孔子的审美教育将带给我们充分的启示,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孔子的审美教育思想与教育活动紧密结合,他非常注重审美判断及审美感受,并且把幽默也融入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寓教育于娱乐之中,寓教育于美的享受之中。

他赋予端庄的教育内容以轻松的形式,在他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诙谐的教育风格,使人们在精神愉悦与享受中获取知识,得到提高。

所以,他的教育是充溢着美感的教育,是人类早期教育中美育的典范,也是当今教育实践中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

“教师应当是严肃的,但无论如何也不能古板。

与最严肃的批评和最有意义的至理名言比较起来,微笑、戏谑、幽默往往能得到无可比拟的更大效果。

”孔子幽默的审美教育是一个教育家艺术化的教育手段,充分体现了他的审美教育思想。

当面赞美学生时,孔子选择了真诚而含蓄的方式。

如: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

”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公冶长》)“瑚琏”是古代祭祀时盛黍稷的器皿,上面装饰有玉,十分贵重华美,用它来比喻子贡是难得的人才,显得生动而俏皮,幽默而贴切。

在批评学生时,孔子用幽默生动的语言,充满善意的批评,既避免了枯燥的说教,又使学生能愉悦地接受。

如: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

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先进》)孔子并不是不喜欢子路弹瑟,而是对他弹瑟进步缓慢有意见,所以严厉批评了子路,说他“为什么要在我这里弹瑟?”谁知弟子们一听,都鄙视子路。

孔子立即补正,及时呵护了子路。

“堂”,是正厅,“室”是内房。

“升堂”而“未入室”,说明“子路之学已造乎正大光明之域,特未深入精微之奥耳”(朱熹《四书集注》)。

孔子把做学问的几个阶段比作入门、升堂、入室,这个比喻形象、生动又风趣,既批评了子路,又对他充满关心与爱护,同时消除了门人的误解。

孔子这种富于美感的批评,既指明了学生的错误所在,又能激励鞭策学生上进,体现出了审美教育的特点。

在批评学生时,孔子常常还利用诡辩,偷换论题,创造幽默。

如:司马牛问仁。

子曰:“仁者,其言也訒。

”曰:“其言也訒,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訒乎?”(《颜渊》)本来,“仁”与“訒”并无必然联系,针对司马牛夸夸其谈、性格急躁的特点,孔子幽默地指出:仁者不轻易说话。

司马牛满腹狐疑地问:“不轻易说话,这就叫做仁了吗?”孔子把原问什么是“仁”转换为:贯彻仁道难,说话能够轻易说吗?孔子巧妙地偷换概念,达到了幽默批评的目的。

孔子还善于风趣地调侃自己所不满意的现象。

他批评从不动脑筋、提不出疑问的思想懒汉:“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卫灵公》)。

短短的一句话,孔子竟重复了三个“如之何”,并且巧妙地将“不曰如之何”与“末如之何”拈连,构成言语形式相似而意义不同的对比映衬,使人在饱含期望中意外落空,感受到谐趣而产生笑意,从而达到教诲学生要勤于思考,敏于质疑的目的。

孔子重视审美教育,重视审美判断及审美感受。

孔子的审美认识成为他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了他培养人、教育人的重要手段。

孔子的审美实践贯穿在他的教育活动中,他寓幽默于教育之中,他的教育不是板着面孔、简单批评,更不是责骂、侮辱迫使人就范。

在他饱含深切情感的教育中,体现出的是哲理性、趣味性、启发性、鼓励性以及形象性,这些充满美感的教育易于被人接受,能够开发智力,陶冶情操,使人在赏心悦目中自愿接受美的熏陶,实现精神的愉悦、心灵的满足。

在当今倡导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综合发展、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教育理念的形式下,我们更应该把审美教育引入我们的教育机制,让我们的学生在体悟与反省中对问题有多方面、多层次的理解,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教学效果,从而使学生更轻松愉快地掌握各种专业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