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说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说教材:

本课主要讲述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艰难探索,在世界经济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苏俄的社会主义建设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也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课标要求】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学习目标】

1、基础知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内容、和影响;新经济政策的原因、内容、实质和影响;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条件、主要表现及评价。

2、能力培养:

通过学案预习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通过补充史料、分析史料、问题探究等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教会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客观分析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确立,都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都要随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手段。

教学重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利弊。

难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教学方法:

学案预习、情境设置、分组讨论、讲授

导入新课:

播放电影《苏联1918》的经典片段设计相关问题:说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什么样的形势,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历史情境,开始学习新课。

根据学生的学案预习,先形成一个简单的知识结构,即构建知识树。

阅读课本引言和第一自然段思考:

形势严峻 怎么办?

列宁时代: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

面对残酷的战争环境,苏维埃政府提出“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在非常时期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

思考1:“非常时期”指什么?

思考2:采取“非常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非常措施”有哪些?影响如何? 通过补充材料,学生归纳,老师总结。

重点是评价:(1)积极:特殊历史时期中,巩固苏维埃政权的一项特殊政策;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物质的保障。军事上的胜利保卫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2)局限:但违背经济规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是错误的。

补充材料:材料1:“连年战争使苏俄2000多万人丧生,1921年天灾造成饥荒,农业生产直线下降。日用品严重缺乏,粮食和原材料的短缺使多数工厂无法开工,1920年的工业产值只及战前的13.8% 。

材料2:国内战争结束后,余粮收集制非但没有取消,反而强化了,1920~1921年度的粮食收购量却翻了一番……,这种越来越严厉的无偿征购,使得农民的不满演变为农民暴动的事件。工人因生活条件的恶化也日益不满。更为严重的是,1921年2月28日,作为彼得格勒门户的海军基地喀琅施塔得发生了水兵叛乱,(这里的水兵大部分在十月革命中,曾作为布尔什维克党的支持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抛出了‘贸易自由’ ‘拥护不要共产党人参加的苏维埃’。”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

斯大林模式新经济政策战时共

产主义意图:教会学生学案预习基础上,构建知识网络。

斯大林时代

列宁时代

实质影响

内容

背景背景

内容影响形成条件主要表现评价

斯大林

模式

材料3:正是这次兵变使列宁认识到,共产党的农业经济政策存在重大错误,必须果断地根本扭转。列宁当时告诉党:“农民曾经不得不去挽救国家,无报酬地缴纳余粮,但是它现在已经经受不住这样的重担”。

经济和政治危机 新经济政策:原因、内容、实质、影响。

斯大林时代:斯大林模式

1、背景:

2、主要表现:⑴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农业、轻工业提供资金。

⑵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⑶农业: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1937)

3、补充材料:学生总结,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积极:(1)开辟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2)短时间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快速增长,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弊端:(1)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2)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3)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

(4)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结论: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

课堂练习:

苏联(苏俄)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思路:

列宁时代:战时共产主义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失败)

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

1925年,苏俄国民经济基本恢复

面对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封锁,需要迅速增强经

济实力和国防力量;

斯大林时代: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

模式

本课小结:

1、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它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B、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C、实行了军事化措施

D、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

2、小说《静静的顿河》中的一位暴动士兵说:“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的抢劫!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啦,连小石磨都抬走啦,法令上是说这样为劳动人民吗?”士兵的话主要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

A.余粮收集制B.企业国有政策C.粮食税D.劳动义务制

3、列宁认为,既然俄国无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为此而采取的政策是

A、新经济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工业化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

4、1922年,农民契诃夫在完成了固定粮食税之后,把剩余粮食运到苏俄境内的一个集市上出售,结果应是

A、管理人员增加了他的税额

B、他被处以罚款

C、他只能售出其中一部分

D、行为合法,没有人干预

5、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A、国家控制经济命脉

B、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

C、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D、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6、苏联工业化资金的重要来源是农业。苏联采取的与工业化相配合的重大举措是

A.余粮收集制

B.征收粮食税

C.农业集体化

D.农产品自由贸易

7、.苏联工业化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不同之处在于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轻重工业同步进行

C、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协调发展

D、由城市扩展到农村

8、下列对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评价,正确的有

①从本质上讲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②这种体制有严重缺点和弊端③后来这种体制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④这种体制在历史上曾起过积极的作用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9、课外作业:

比较西方经济模式、斯大林模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