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3《琵琶行并序》最新精品导学案(教师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琵琶行导学案答案

琵琶行导学案答案

琵琶行导学案答案琵琶行导学案答案《琵琶行》〔并序〕导学案·答案1、给加点字注音。

铮〔zhēng〕悯然〔mǐn〕谪居〔zh?〕还独倾〔huán〕间关〔jiān〕.....湓浦口〔p?n〕贾人〔gǔ〕荻花〔dí〕霓裳〔nícháng〕六幺〔yāo 〕......裂帛〔bó〕幽咽(y?) 浔阳〔xún〕慢捻〔niǎn 〕舫船〔fǎnɡ〕......虾蟆陵〔há mɑ〕呕哑〔ōu yā〕嘲哳〔zhāozhā〕阑干〔lán 〕琴弦〔xián 〕........红绡〔xiāo〕钿头〔diàn〕银篦〔bì〕春江花朝(zhāo) ....2、解释以下加点词的含义。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贬官,降职今漂沦憔悴:漂泊沦落....明年秋,送客湓浦口:第二年使快弹数曲:畅快...因为长句:于是创作弟走参军阿姨死:古代指歌舞妓的头面人物....凝绝不通声暂歇:突然,一下子秋月春风等闲度:随随意便...梦啼妆泪红阑干:纵横错乱的样子却坐促弦弦转急:退却,退回....去来江口守空船:走了以后暮去朝来颜色故:容貌衰老....江州司马青衫湿:文中指江州司马穿着黑色的单衣。

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整体感知3、本文有几条线索?本文的主旨句是哪句?明确:琵琶女身世为明线,作者的感受为暗线。

主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4、仿照第1节“江头送客闻琵琶”概括每小节大意。

明确:江头送客闻琵琶江上聆听琵琶曲歌女倾诉身世苦同病相怜伤迁谪重闻琵琶青衫湿探究案探究点〔一〕1、自读诗前小序,并考虑这段小序有何作用?明确:①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②概述琵琶女身世;③点明写作动机;④定下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2、诵读第1段并考虑:诗的开第一篇关于秋天月夜送别情景的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①交代了时间,这是一个枫叶红、荻花黄、瑟瑟秋风下的夜晚;②交代了地点,是浔阳江头。

《琵琶行并序》名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琵琶行并序》名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琵琶行并序》名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琵琶行并序》名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琵琶行并序》名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琵琶行并序》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一部抒情长篇小说,叙述的是汉武帝时期的艺童王昭君在被迫逃亡途中的遭遇和沉醉于琵琶音乐中的心境。

该文艺术性极高,语言优美,以及它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不仅令人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在今天仍然能够给我们带来启示和指引。

本文将针对人教版高一必修三中的《琵琶行并序》这一篇重要的文学经典,给大家提供一份名师导学案,旨在通过深度解读和阅读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该文所展现的艺术风采和人文内涵。

一、前置知识概述1.古代舞蹈古代舞蹈是指在显著时期(公元前2100年至公元10世纪)中国舞蹈的发展及传承。

它有着独特的形式、技艺和精神内涵,表现了古代人民的生产劳动和精神生活,以及中国的灿烂文化。

2.古代音乐古代音乐是古代中国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音乐理论、音乐技巧、器乐和声乐等多个方面。

它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智慧。

二、课程阅读1.作品背景《琵琶行并序》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一篇长篇小说。

该文讲述了汉武帝时期的艺童王昭君被迫逃亡的故事,她经过多次辗转,最终抵达塞外。

在逃亡的过程中,王昭君发现了琵琶这种乐器的魅力,并沉淀了她那独特的人生境界。

2.作品分析1)情节分析《琵琶行并序》中的情节主要分为两个环节:虞倩婉教王昭君练习琵琶,王昭君下落不明。

整个故事情节流畅,有着清晰的线索,表现了王昭君在意外之间的生活历程,以及她对琵琶音乐的真正热爱和追求。

2)文学手法分析《琵琶行并序》中运用的文学手法丰富多样,尤其是白居易所运用的心理描写和言语交流,用他独特的情感语言,表现了王昭君在琵琶音乐中的心理变化。

3.文章思考1)人文思考《琵琶行并序》是一篇极富人文内涵的文学作品,它所表达的却是超越个人的普遍人性。

我们从中不仅可以感受到艺术的美,更可以感受到人性从困境中崛起的力量和智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展现人性真谛的机会。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琵琶行〉并序》导学案(2)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琵琶行〉并序》导学案(2)及答案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高一语文编写人:闫春霞审稿人:【学习目标】1、了解琵琶女的的凉身世和诗人贬职失意的苦闷心情,琵琶女的飘零身世和诗人宦途潦倒,沟通了彼此的感情渠道,控诉了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黑暗现实。

2、赏析这首诗的音乐美、意境美。

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

3、进一步提高欣赏能力和朗读背诵能力。

【重点难点】1、第二段,以体会琵琶的音乐美为主。

2、创设联想和想象,探究诗歌意境。

3、学习描摹音乐意境。

【学法指导】诵读入境,感知诗意;潜心涵泳,体味情感。

【学习过程】1.诗人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来表现琵琶女出场时迟疑不决的心情,意在强调的是( ) A.拘于礼法,男女有别,不能见男人。

B.技艺高超,弹奏能手,不屑见官人。

C.深怀怨恨,内心痛苦,无心见生人。

D.世态炎凉,人心叵测,不可见路人。

2.下列对白居易《琵琶行》描绘的形象的分析中,不当的一项是()A.琵琶女是演奏技艺精湛卓绝,悲凉身世令人心酸的被污辱和被损害者的形象。

B.作者写自己的遭遇,是为了衬托琵琶女形象。

C.诗中琵琶女和作者这两个形象感情上的共鸣之处是“同是天涯沦落人”。

D.诗中对琵琶女身世的描述,主要是通过琵琶女的倾诉表现的。

阅读下面的诗句,完成3—5题。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3.对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轻拢”一句描写琵琶女弹奏的动作特点,同时也表现了她高超的演奏技巧。

B.“大弦”“小弦”两句写出了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

“如急雨”“如私语”使两种旋律形象可感。

C.“大珠”一句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给人以眼花缭乱,耳接不暇的感觉。

《琵琶行_并序》导学案答案.doc

《琵琶行_并序》导学案答案.doc

高中语文必修三(人教版)《琵琶行并序》导学案【参考答案】【学习过程】一、实词1.①名词,话/名词,字/动词,说②动词,吩咐,命令/动词,命名,题名③数词,几 /名词,数量④副词,暂时/副词,一下子,忽然⑤动词,拨动/名词,拨子,弹奏弦乐所用的工具2.①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后一年。

②“因为”古义:于是写了。

今义:连词,表示原因。

“长句”古义:唐代习惯把七言诗叫做长句。

今义:长句子。

③古义:整理。

今义:整治,治理。

④古义:年纪大了。

今义:排行第一的。

⑤古义:突然冲出。

今义:超出一般。

⑥古义:刚才。

今义:朝前面。

⑦古义:突然,一下子。

今义:暂时。

3.①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②名词用作动词,摆酒;③形容词"重”''轻”均带宾语,用作动词,看重,轻视。

二、1.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译为"在” /介词,表示比较,译为"比” /介词,在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主动者2.动词,做/动词,当作,作为/介词,给/动词,弹奏三、1.省略句,省略虚词,于。

同时是倒装句,正常语序为:于溢浦口送客。

2.倒装句,正常语序为:于江湖间转徙。

3.被动句,意思是:被这个人的话感动。

4.判断句。

本来是长安倡女。

5.省略句。

使其快弹数曲。

五、1.①小序: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②第一段:“混阳江头夜送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再用“枫叶荻花秋瑟瑟”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主人”四句,写饯别时的凄凉情景。

“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一个“惨”字点出了凄凉环境。

最后借江边月影,烘托出主客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

“忽闻”两句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悠然神往,从感情上由忧转喜,引起下文。

2.第二段乐声的描写可以分为三个小层次:第一层:诗人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描写乐声。

以“急雨”“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三组比喻,描写乐声由急骤粗重而急促轻细,而纷繁清由危。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琵琶行〉并序》优秀导学案(1)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琵琶行〉并序》优秀导学案(1)及答案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白居易及其诗歌创作主张。

2、整体把握文章,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疏通文意。

3、进一步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朗读背诵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目标2难点:目标3【学法指导】自学法:强化预习,正音顺句,对照注释,初解文本。

【知识链接】1、品思题目《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行,又叫“歌行”,源于汉魏乐府,是其名曲之一。

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歌、行、引(还有曲.吟.谣等)本来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后来成为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

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等古体。

2、作者介绍唐•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自号“酔吟先生”。

祖籍太原(今属山西)。

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

其祖父时迁居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

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

小时候聪颖过人,5/6岁即学作诗,9岁便懂音韵。

由于“家贫多故”,11/12岁便颠沛流离,接触了人民的苦难生活。

后到长安应试,以《赋得古原草送别》得顾况赏识。

落第后回家伏案苦读,竟至口舌生疮,手肘结茧。

27岁中进士,因取中“拔萃”,授秘书省校书郎。

唐宪宗元和年间,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东宫属官,掌讽谏太子过失)。

元和十年贬江州司马,后移忠州刺史。

唐穆宗时,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

晚年以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分司东都。

出任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属河南),享年75岁。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以44岁为界,之前抱定“兼济天下”之思,之后则“独善其身”。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人称“诗魔”,和好友元稹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诗经》的优良传统和杜甫的创作精神,反对六朝以来的“嘲风雪,弄花草”的作品,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即所谓“讽喻诗”(《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当时对外国也有一定影响。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琵琶行》并序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不断传承,中国古代文学逐渐成为了人们了解历史和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其中,《琵琶行》作为唐代文学中的代表作品之一,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同时也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如何通过《琵琶行》的学习,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的内涵和价值,进而增强文化自信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本文将以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琵琶行》为例,设计一份《琵琶行》并序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1. 理解《琵琶行》的基本情节,掌握主要人物特征和情感表达。

2. 熟悉《琵琶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认识古代音乐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3. 意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增强文化自信。

二、学习过程:1. 导入环节:了解《琵琶行》的背景和作者从《琵琶行》的标题和课本中相关的文字中,引导学生们了解《琵琶行》这首诗篇的文学形式和基本情节,以及这首诗的作者白居易的基本情况和创作背景。

通过音乐和视频,让学生感受到琵琶的音乐特点,加深对诗篇中音乐形象的理解与感受。

2. 感受情感环节:理解《琵琶行》的情感表达和主旨思想通过朗读和分析课文,帮助学生理解《琵琶行》中人物情感的表达和描写,并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让学生感受到“无情不似多情苦”,“好事多磨”等诗中主题思想的深刻内涵,引导学生思考人物情感的内因和外部条件,以及背后所体现的深刻的人性和人文关怀。

3. 文学特点环节:掌握《琵琶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通过比较古代音乐与现代音乐的不同之处,引导学生了解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在学习《琵琶行》的过程中,让学生寻找文学表现手法的变化和演化之处,了解诗篇创作和表现手法的典型特点,探究其文学形式呈现的艺术价值。

4. 文化传承环节: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内涵和特点通过与学生讨论古代音乐的形成与发展,引导学生领悟中华优秀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促进学生增强文化自信,既在理论知识方面,也在实践操作中加强学习。

【导学案】(教师用书)版高中语文 第2单元 第7课 琵琶行并序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3

【导学案】(教师用书)版高中语文 第2单元 第7课 琵琶行并序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3

【导学案】(教师用书)2015版高中语文第2单元第7课琵琶行并序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必修3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荻.花(dí)悯.然(mǐn)商贾.(ɡǔ)憔悴.(cuì)B.转徙.(xǐ)迁谪.(zhé)西舫.(fānɡ)迸.裂(bènɡ)C.银篦.(bì)幽咽.(yè)铁骑.(jì)管弦.(xuán)D.悄.然(qiāo)嘲哳.(zhā)呕.哑(ōu)霓裳.(chánɡ)[答案]A(B“舫”应读作fǎnɡ;C“弦”应读作xián;D“悄”应读作qiǎo)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①如听仙乐耳暂.明暂:暂时②却坐促.弦弦转急促:紧、迫③寻声暗.问弹者谁暗:悄悄④琵琶声停欲语迟.迟:迟疑⑤转轴拨.弦三两声拨:弹拨弦乐的工具⑥为君翻.作《琵琶行》翻:按曲改编歌辞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④⑥D.③⑤⑥[答案]C(①“暂”是“忽然,一下子”的意思;⑤“拨”是“调,拨动”的意思)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明年..刀枪鸣⑥暮..长句④似诉平生不得.志.⑤铁骑突出..③因为..秋②今漂沦憔悴去朝来颜色..鞍马稀..声⑨门前冷落..故⑦老大..嫁作商人妇⑧凄凄不似向前⑩整顿..衣裳起敛容A.①⑤⑧B.②④⑨C.③④⑥D.⑦⑨⑩[答案]B(①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③古义:于是创作。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⑤古义:突然爆发出。

今义:鼓出来,使超过一般。

⑥古义:容貌。

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物体的色彩。

⑦古义:年纪大。

今义:排行第一的人。

⑧古义:以前,先前。

今义:指介词和方位名词构成的两个词。

⑩古义:整理。

今义: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多指组织、纪律、作风等)4.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教师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教师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教师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了解作者李白、杜甫、白居易的基本情况及创作背景,读懂诗歌的感情。

2. 能鉴赏诗中浪漫瑰丽的想象、沉郁悲凉的意境、精妙的景物描写等等。

背诵并默写三首诗。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学,了解作者李白、杜甫、白居易的基本情况及创作背景,疏通诗歌大意;2. 通过自学、讨论、质疑等方式读懂李白梦境的意象和梦境所隐含的精神追求;读懂杜甫的身世之悲与忧国之情,读懂白居易抒发的人生感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古人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多样的人生,加深对社会的思考,增强对人生的感悟,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难点】1. 品味组成梦境的意象和梦境所隐含的精神追求。

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琵琶行并序》【导学资料】《琵琶行》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

诗歌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抒情真切细腻,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

【文学常识】1.作者: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境)人。

贞元十五年(798)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

因直言极谏,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

后被召为主客郎中,知制诰。

太和年间,任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

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死时年75岁。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理论。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其诗语言通俗易懂,相传老妪也能听懂。

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因而意志消沉。

“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创作成就大不如前。

晚年寄情山水。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相关知识点:“元白”——元稹和白居易的并称,“刘白”——刘禹锡和白居易的并称。

高中语文 第6课《琵琶行(并序)》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 第6课《琵琶行(并序)》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琵琶行》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及贡献。

2.理解《琵琶行》的内容和诗人深沉的感情。

3. 了解和掌握描摹音乐的手法。

4.背诵诗歌。

【解题及作者介绍】《阳光课堂》P27《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

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自主学习任务】一、确定字音,完成《阳光课堂》P27(一)。

二、学生各自朗读,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

三、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诗歌小序,总结本段知识。

简析诗前小序:1.注意几个字词: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左迁,贬官。

明年:第二年。

今指今年下一年。

委身:托身。

嫁的意思。

命酒:叫(手下人)摆酒。

命,叫;酒,名词作动词。

因:于是;为:作,写。

命:命名,取名。

2.小序有何作用?(1)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2)概述琵琶女身世;(3)点明写作动机;(4)定下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琵琶行》自主学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琵琶行》的内容和诗人深沉的感情【自主学习任务】1.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诗歌,总结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感情。

(一)完成《阳光课堂》P27 (二)(三)(四)(五)(二)简析诗歌的内容:分别从诗人和琵琶女的角度概括各个诗节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诗人:浔江送客闻琵琶琵琶女:孤寂月夜弹琵琶其中:“枫叶荻花秋瑟瑟”为环境描写,渲染悲凉气氛,奠定全诗基调。

“主人下马客在船”为互文。

第二节琵琶女:月夜弹奏琵琶曲诗人:江心聆听琵琶曲第三节:琵琶女:江心自叙身世苦少年:本居京城色艺绝老大:门前冷落守空船第四节昔日:才高位显居京城如今:谪居浔阳处境艰诗人:同病相怜感慨多第五节诗人:重闻琵琶青衫湿琵琶女:却坐促弦弦转急感情在“满座皆泣”中达到高潮。

高中语文必修3精品导学案2.6《琵琶行并序》学案 新统编版必修3

高中语文必修3精品导学案2.6《琵琶行并序》学案 新统编版必修3

《琵琶行并序》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及贡献。

(2)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高超艺术技巧。

(3)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无限同情。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体会诗歌,提示诗歌形象和语言的内涵,体会作品情感和艺术特点。

(2)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学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3)理解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天涯沦落的感伤和内涵。

学习重点:提示诗歌形象和语言的内涵,体会作者情感和艺术特点,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学习难点:品味诗歌中对琵琶演奏声的精湛描写,学习象声摹音、设喻作比的修辞方法。

学习方法:以探究式教学为主课时安排:4课时活动:课前预习[品思题目]《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富于变化。

[走近作者]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29岁中进士,历任秘书省兵书郎、翰林学士、左拾遗(谏官)等职。

他抱着“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他又写下了以《新乐府》和《秦中吟》为代表的许多“讽喻诗”。

这些诗反映了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

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白居易在43岁时被改职任大子左赞善大夫。

次年(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上朝时被地方军阀派人刺死,御史中丞裴度亦被刺伤。

白居易激于义愤,率先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产”。

一些权臣竟给他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并造谣陷害,他被贬为江州刺史(唐时刺史垮州的长官),继而又被贬为江州司马。

白居易著有《白氏长庆集》,今存诗近三千首。

在文学上,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 1 -白居易生平与诗作时期生活特点诗歌特点前期(从入仕到贬江州司马前)仕途一帆风顺,始终抱着“为民请命”“兼济天下”的宗旨。

高中语文必修3《琵琶行并序》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3《琵琶行并序》导学案

《琵琶行并序》【教学目标】1、理清全文脉络,分析本诗的结构特点。

2、领悟作者的艺术特色,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

3、理解文章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理清全文脉络,分析本诗的结构特点2、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掌握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

2、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诵读第一课时【教学重点】分析本诗的结构特点【教学难点】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深沉感情。

【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首,“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现存诗近三千首。

2、写作背景《琵琶行》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后的第二年秋天写的。

元和三年(808),白居易任“谏官”(即左拾遗);五年,调京兆府户曹参军;九年,接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死,白居易首先上疏,急请捕"贼"。

朝廷深恶其僭越言事,诬其"浮华行","甚伤名教",贬为江州司马。

【自主学习】一、粗读通文本:学生齐读课文,完成系统集成“心有千千结”。

二、范读赏诗音。

听课文录音,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

三、细读理结构。

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诗歌的脉络和结构,完成下题。

课文五个段落,试依照例句,为各段拟一个小标题。

1、江头送客思管弦2、移船聆听琵琶曲3、江心听诉身世苦4、同病相怜感慨多5、重闻琵琶青衫湿【合作探究】四、悟读体诗情1、诗人对琵琶女持什么样的情感?一是对琵琶女高超音乐才能的欣赏与赞扬;二是对其悲遭遇的深切同情。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作品风格以及本诗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2.把握全文的文言现象及诗歌大意,品读诗歌中描写音乐的语言;3.品味诗歌意境,分析琵琶女形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1.把握诗歌的主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欣赏诗中运用比喻修辞方法来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3.背诵全诗。

【学习方法】朗读法、自主研读法、师生合作探究法。

【学时安排】4学时一.【知识链接】1.解题: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著有《长恨歌》。

行,又叫“歌行”,其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2.作者简介:白居易,中唐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

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

有“兼济天下”的理想(人生观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写下了《新乐府》、《卖炭翁》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命运的悲歌,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

由于得罪了唐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为江州司马。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闲适、感伤、杂律。

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讽喻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6 《琵琶行并序》学案有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6 《琵琶行并序》学案有答案

6 琵琶行并序第1课时1、简介作者||,教师补充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

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

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

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

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

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

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

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

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

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简介写作背景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

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3、本文属于乐府诗||,简介乐府: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6(新人教版必修3).docx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6(新人教版必修3).docx

琵琶行(并序)(创意版)[目的意图]对本诗的教学,一般是在学生朗读、背诵的基础上,先简要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再逐字逐句逐段详细分析,然后引导学生体会音乐描写的高妙,分析诗歌双线交织的结构特点, 最后归纳诗歌的主旨。

这样的讲析内容基本照抄教学参考书,没有创意,比较平庸。

本设计拟突破此模式,设置带有独特视点和角度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树立全新的诗歌鉴赏观,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总体思路]本设计是问题式,由三个问题组成。

即:1、谁解琵琶声;2、谁解青衫泪;3、谁解风物意。

[实施步骤]1、谁解琵琶声[提问]读了本诗,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

确实,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

但是,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明确]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眩眩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得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

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第二部分“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

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

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

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口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

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

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又进入第三部分“沉思曲”:“问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诗句积累。

⑴千呼万唤始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 。

转轴拨弦三两声, _________________ (2) 弦弦掩抑声声思 , __________________ 。

(3) 嘈嘈切切错杂弹, _________________ 。

(4) 间关莺语花底滑 ,。

________________ ,凝绝不通声暂歇。

(5) ______________ ,此时无声胜有声。

⑹东船西舫悄无言,_(7) 同是天涯沦落人, _______________ ! (8) 座中泣下谁最多? __________________ 。

合作探究1 •阅读小序和第一节,说说这个小序和诗的第一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乐声描写是第二节中尤为精彩的部分,根据乐声的起伏、感情的变化 ,可以分为几个小层次?6琵琶行并序十亠+―4"十三十J 卡学习目标1. 深切体会诗中情感。

2. 体会环境描写的效果。

3. 分析描写声音(音乐)的技巧。

一、 整体感知 1.读准生字词。

2•收集作者和写作背景资料。

二、 自练自测 1.为下面加点字注音。

贾人( ) 恬然( )嘈嘈() 间关()虾蟆( 钿头银篦( )( )呕哑(自主认知迁谪( )) 教坊( )()嘲哳(霓裳()六幺() ) 红绡())( )3. 诗人为何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慨叹呢?试结合全诗内容和白居易的生平来谈一谈。

4.诗歌往往少不了对环境的描写,同样,本诗中也有几处描写环境的句子,这些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呢 ?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b5E2RGbCAP课堂练习A. 委身为贾人妇 C.为君翻作《琵琶行》 5. 默写。

(1)诗中写琵琶女内心的犹豫和被邀出场后神情的句子 ⑵诗中生动描绘了琵琶女弹奏乐曲旋律的变化,其中用“ _________________ ”描绘曲调的婉转悠扬;用 “”匕喻突然发出的乐声雄壮激越;用“”匕喻弦声愈来愈低沉以至于停顿。

p1EanqFDPw(3)运用侧面烘托,说明船上的人们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中的诗 句: 。

DXDiTa9E3d (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6~8题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 ,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 ,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 ,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RTCrpUDGiT(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憔悴(qi 迁谪(zh e ) 铁骑(j )i 阑干(l <n )A. 悯然(mii nB. 转徙(x 1C. 幽咽(y e )D. 红绡(xi aO0 cu 2. 下列诗句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A. 间关鹰语花底滑B. 冰泉冷瑟弦凝绝C. 沉吟放拔插弦中D. 去来江口守空船 )湓浦口 (f 0 商贾云集(g ) 东船西舫.(f a n )g 钿头银篦.(b ) 轻拢慢捻(nia n)1铮铮然(zh e n g水浆迸(b 引g ) 悄无言(qi(),幽咽泉流冰下难 ,凝绝不通声暂歇,整顿衣裳起脸容 ,绕船月明江水寒 ( ) 3. 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明年(次于今年)B.左迁(贬官、降职)转徙(迁移)快弹(快速) 长句(长诗) 年长色衰(容貌) 感斯人言(这) 乍破(突D.命酒(叫人摆酒)声声思(悲伤)4.下列句中加点的 为”字,与例句中的 为”字词性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初为《霓裳》后《六幺》莫辞更坐(换座位) 出官(外调) 四弦一声(同时) 颜色故(衰老)B.因为长句 D.霓为衣兮风为马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6.对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又闻此语重唧.唧.(鸟叫声 )B. 往往取酒还独[顷.(独自饮酒)C. 弦弦掩抑声声思(低沉抑郁) D .为君翻作.《琵琶行》 (写作 )7. 与“却坐促弦弦转急 ”一句中 “却”的意义相同的是 ( )A.却匈奴七百余里B.相如因持璧却立 C •却看妻子愁何在D.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8. “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请问诗人为什么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三)阅读下面两首唐诗 ,完成 9~12 题春生白居易, 海角天涯遍始休。

, 续叫啼鸟说来由。

, 点缀花房小树头。

, 为传沦落在江州。

9. 结合尾联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0 .这首诗写法极富特色 ,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邯郸冬至 ①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①冬至 :二十四节气之一 ,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1. 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 ”一句 ,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春生何处暗周游 先遣和风报消息 展张草色长河畔 若到故园应觅我12. 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四)语言运用13•“•…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将月夜送别的情景写得那么凄美。

请扩展这两句诗,根据语境,构造合理的情景。

(不少于50字)5PCzVD7HxA14.阅读下面的小故事,然后根据其内涵写一段评语。

在犹太人中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一个拥有无数钱财的吝啬鬼去他的拉比那儿乞求祝福。

拉比让他站在窗前,看外面的街上,问他看到了什么,他说:人们。

"拉比又把一面镜子放在他面前,问他看到什么,他说:我自己。

”拉比解释说:窗户和镜子都是玻璃的,但镜子上镀了一层银子。

单纯的玻璃让我们能看到别人,而镀上银子的玻璃却只能让我们看到自己。

” jLBHrnAlLg参考答案....................................................................【自主梳理】自练自测1. g u ti n zh e ch a ng y ao c do ji an h a f a ng xi ao di in b i o u y a zh a oZh Q XHAQX74J0X2. (1)犹抱琵琶半遮面未成曲调先有情(2)似诉平生不得志(3)大珠小珠落玉盘(4)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5)别有幽愁暗恨生(6)唯见江心秋月白(7)相逢何必曾相识(8)江州司马青衫湿LDAYtRyKfE【合作探究】1. (1)小序: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原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Zzz6ZB2Ltk⑵第一节:浔阳江头夜送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再用枫叶荻花秋瑟瑟”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主人”以下四句,写饯别时的凄凉情景。

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一个惨”字点出了凄凉环境。

最后借江边月影,烘托出主客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

忽闻”两句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悠然神往,感情上由忧转喜,引起下文。

dvzfvkwMI12. 第二节乐声的描写可以分为三个小层次:第一层:诗人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描写乐声。

以急雨”私语”犬珠小珠落玉盘”三组比喻,描写乐声由急骤粗重而急促轻细,进而纷繁清脆。

感情由悲愤而凄苦,倾泻而出,达到演奏的第一个高潮。

rqyn14ZNXI第二层:以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描写乐声由纷繁清脆的12.诗人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高潮,转入婉转低回艰涩不通,低到无声。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体现着诗人对“声暂歇”艺术效果的深刻感受和高度赞美,弹者已将听者带入乐声意境中去。

EmxvxOtOco第三层:用“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两个比喻描写突然发出的乐声不但雄壮,而且激越;“四弦一声如裂帛”写出乐声的戛然而止。

感情由激愤而凄厉。

这一层乐声在低谷中,奇峰突起,再掀高潮又戛然而止;感情上由凄楚无声,转入激昂愤慨,恣肆奔腾,进而凄厉无尽,演奏在高潮中陡然结束。

SixE2yXPq5这段乐声描写,运用一连串贴切形象的比喻,描写琵琶声声情并茂,恍如江潮迭涌,奇峰层出,不愧历来被誉为古典诗歌中描写乐声的绝唱。

6ewMyirQFL3. 白居易与琵琶女有类似的遭遇,琵琶女“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昔日在京城可谓红极一时;诗人29岁进士及第,后授翰林院学士,草拟诏书,参与国家机密,过去在朝廷也可以说是春风得意。

琵琶女年长色衰,本不是她自己的过错;诗人惨遭贬官,原因是他正直敢言, 同样不是自己的过错。

琵琶女是“嫁作商人妇” 而独自“守空船”; 诗人现时的处境是“谪居卧病浔阳城”“往往取酒还独倾”。

琵琶女与诗人有着完全相同的无奈和不完全相同的屈辱,琵琶女无意拨动了诗人最敏感的心弦。

悲人,怜己;伤人,伤己。

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悲怆满怀,忍不住泪洒青衫,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千年浩叹。

kavU42VRUs4. 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边送客时的环境。

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 令人顿感秋凉袭身,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y6v3ALoS89“别时茫茫江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

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M2ub6vSTnP“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

音乐结束,但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仿佛江心秋月也被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

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0YujCfmUCw 另外如“绕船月明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eUts8ZQVRd【课堂练习】1. C 解析:A项,浦”读p Uo B项,舫”读f d n°g D项,悄”读qi de2. C 解析:A项,鹰一莺;B项,瑟一涩;C项,拔一拨,脸一敛;D项无错别字。

3. A 解析朋年:第二年。

快:畅快。

长句:指七言诗,唐代的习惯说法。

更坐:再坐下。

4. C 解析:A、B、D三项与例句都为动词,读w e i;C项为介词,读wei。

5. (1)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2) 间关莺语花底滑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冰泉冷涩弦凝绝(3)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6. A 解析:“唧唧”意为“叹息声”o7. B 解析:B项和例句均为后退”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