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革命的结构
科学革命的结构主要内容
科学革命的结构主要内容
科学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验方法的确立
在科学革命之前,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主要依靠经验和逻辑推理。
但是,这种方法往往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导致结论不够准确。
在科学革命中,伟大的科学家们开始采用实验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理论,这种方法可以消除主观因素的干扰,使得科学研究更加客观、准确。
二、数学工具的应用
科学革命中,数学工具的应用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伟大的科学家们开始使用数学方法来描述自然现象,这种方法可以使得科学研究更加精确、深入。
例如,伽利略使用数学方法来描述物体的运动规律,牛顿使用微积分来描述物体的运动和万有引力定律。
三、科学理论的建立
科学革命中,伟大的科学家们建立了许多重要的科学理论,这些理论
对人类的认识和掌握自然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例如,伽利略提出了
地球绕太阳运动的理论,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定律,达尔
文提出了进化论等。
四、科学思想的变革
科学革命中,人们的科学思想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传统的科学思想
认为,自然界是由上帝创造的,人类只能通过信仰来认识自然界。
但是,在科学革命中,人们开始强调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认识自然界,这
种思想变革使得科学研究更加客观、准确。
总之,科学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实
验方法的确立、数学工具的应用、科学理论的建立和科学思想的变革。
这些内容对人类的认识和掌握自然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为现代科
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后感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后感科学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它不仅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
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作者托马斯·库恩对科学革命的发展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述,引发了我对科学革命的思考和感悟。
首先,科学革命的结构是一个复杂而又多变的过程。
在书中,作者提到了科学革命的几个主要特征,包括范式的变革、科学家的社会地位、科学研究的方法等。
这些特征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科学革命的结构。
而这种结构的变化和演变,不仅受到科学本身的发展和变革的影响,也受到社会、文化、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正是这种多因素的综合作用,才使得科学革命的结构变得如此复杂和多变。
其次,科学革命的结构是一个非线性的过程。
在书中,作者指出科学革命并非像传统观念中那样是一个线性的发展过程,而是一个非线性的、不断迭代的过程。
科学革命的发展并不是简单地由一个范式取代另一个范式,而是伴随着各种复杂的变化和冲突。
这种非线性的过程,使得科学革命的结构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也使得科学革命的发展路径更加曲折和扑朔迷离。
最后,科学革命的结构是一个充满着挑战和变革的过程。
在书中,作者对科学革命的发展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指出了科学革命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变革。
科学革命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伴随着各种困难和挑战。
而这些挑战和变革,正是科学革命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动力源泉。
通过阅读《科学革命的结构》,我深刻地认识到科学革命是一个复杂而又多变的过程,是一个非线性的、不断迭代的过程,是一个充满着挑战和变革的过程。
只有深入理解和把握科学革命的结构,才能更好地推动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科学革命的结构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历史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当代问题。
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科学革命的结构,以更好地应对当今世界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变革。
科学革命的结构
5
3
4
对工作或学习的启示
对工作或学习的启示
从《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我 们可以得到许多关于学习和工 作的启示
其次,不可通约性提醒我们, 要勇于接受和适应新的观点和 方法,以不断推动个人的学习 和成长
首先,范式的概念提示我们, 在解决问题或进行创新时,需 要有一个清晰的理论框架和假 设作为指导
深入分析
4. 常态科学与非常态科学
库恩将科学发展分为 两种状态:常态科学 和非常态科学。在常 态科学阶段,科学家 们主要在既定的范式 下进行研究,解决范 式内的问题。而在非 常态科学阶段,由于 范式的转变,科学家 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 挑战和机遇
3
个人观点
个人观点
我认为,《科学革命的
结构》为我们理解科学
最后,常态科学与非常态科学 的划分提示我们,在面对困难 和挑战时,要有勇气改变思路 和方法,寻找新的解决方案
5
结论与总结
结论与总结
1
总的来说,《科学革命的结构》是一本极具影响力的著作,它为我 们理解科学的进步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
通过深入剖析范式、不可通约性、解释与预言以及常态科学与非常 态科学等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评估科学研究的过程和价值
目录
-
1 背景介绍 2 深入分析 3 个人观点 4 对工作或学习的启示 5 结论与总结
科学革命的结构
本书作者是美国著名哲学家托 马斯·库恩(Thomas Kuhn),他 通过深入剖析科学发展的历史,
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科学革命结 构理论
《科学革命的结构》自问世以 来,便在科学界和哲学界引起 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在本次读书报告会中,我们将 一起探讨《科学革命的结构》 中的核心观点、影响及对我们 的启示
科学革命的结构概述
科学革命的结构概述科学革命是指自16世纪中期到18世纪中期,欧洲发生的一场深刻的科学变革。
这场革命推动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重塑了人类的世界观。
科学革命的结构可以概括为四个主要方面:对权威的质疑、实验方法的兴起、数学的应用和科学知识的传播。
首先,科学革命时期,人们开始对传统的权威观念进行质疑。
在中世纪,教会对科学研究展不开太多的探索,大部分科学知识都是建立在古代希腊和罗马时期的学说上的。
然而,在16世纪,众多探险家和学者开始通过实地观察和实验来验证这些学说。
这一突破为后来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基础,也为科学革命的发生打下了基础。
其次,科学革命时期,实验方法成为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在之前,很多科学观念都是建立在逻辑推理和假设之上的,而不是通过实验证实。
然而,在众多科学家的努力下,实验方法开始被广泛采用。
通过设计和实施严格的实验,科学家们能够观察到实际现象,从而建立实证的科学理论。
这一方法论的兴起为科学研究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第三,科学革命时期,数学的应用开始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
众多科学家通过数学的运算和分析,得出了许多革命性的研究成果。
例如,开普勒通过数学运算整理了天体运动的规律,牛顿通过微积分理论解决了万有引力的问题。
数学方法的使用不仅提高了科学研究的准确性,也促进了科学理论的发展。
最后,科学革命时期,科学知识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中世纪,科学知识主要通过口头传授和手抄本的形式传播。
然而,在科学革命的时代,印刷术的发明和传播使得科学知识能够更广泛地传播开来。
大量的科学著作被印刷出版,科学家之间通过书信交流和学术期刊的发表来共享研究成果。
这一新的传播方式加速了科学知识的传播和交流,也推动了科学革命的进程。
总结起来,科学革命的结构可以概括为对权威的质疑、实验方法的兴起、数学的应用和科学知识的传播。
这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为后来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也对人类的世界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后感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后感《科学革命的结构》是一部令人深思的著作,作者托马斯·库恩通过对科学史的深入研究,揭示了科学革命的本质和演变过程。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科学发展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以及科学革命对人类认识世界的深远影响。
首先,书中对科学革命的定义和内涵进行了深入剖析。
库恩指出,科学革命并非简单的技术进步或理论创新,而是一种范式转换的过程,即从一个旧的科学范式向一个新的范式的转变。
这种范式转换并非线性发展,而是经历了多次危机和变革,每一次变革都会引发科学界的混乱和分裂,最终形成新的科学体系。
这种范式转换的过程,不仅影响了科学领域的发展,也深刻影响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方式。
其次,书中对科学革命的结构和演变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库恩认为,科学革命的演变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挑战和冲突。
在科学范式转换的过程中,科学家们常常陷入困境和僵局,无法解决新的科学问题,直到出现了一位“危机解决者”,才能突破旧有的思维桎梏,开启新的科学时代。
这种危机解决者的出现,往往伴随着一场科学革命,带来了对科学范式的重大改变和革新。
最后,书中还探讨了科学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科学革命不仅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也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结构和秩序。
科学的发展推动了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的兴起,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提升和文明的进步。
同时,科学革命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伦理和道德问题,如科技的滥用和环境的破坏,人类需要在科学发展的同时,保持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类尊严的尊重。
总的来说,《科学革命的结构》是一部思想深刻、内涵丰富的著作,通过对科学史的研究和分析,展现了科学发展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提供了对科学革命的新理解和启示。
这本书不仅适合科学爱好者阅读,也适合对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感兴趣的读者深入探讨。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本书,从中获得启发和思考,为人类的未来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后感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后感科学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点,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深刻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通过对科学革命的历史和结构的深入分析,让我对科学革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在书中,作者详细介绍了科学革命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他指出,科学革命的核心在于对传统观念的颠覆和重构,而这一切都源于人们对自然界的探索和认识。
从古希腊哲学家的思想探索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再到十七世纪的科学家们的实验和理论建构,科学革命的发展脉络清晰可见。
通过对这一历史过程的分析,我深刻感受到科学革命是一场由内而外的变革,它不仅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结构。
除了历史过程,书中还对科学革命的结构进行了深入探讨。
作者认为,科学革命的结构包括了科学观念的变革、科学方法的变革和科学实践的变革。
这三个方面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科学革命的发展。
在科学观念的变革中,人们逐渐从神秘主义和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开始用理性和实证的方法来认识自然界。
在科学方法的变革中,人们逐渐建立了实验和观察的科学方法论,这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科学实践的变革中,科学家们通过不断的实验和理论建构,逐渐建立了现代科学的体系和范式。
这些变革共同构成了科学革命的结构,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通过阅读《科学革命的结构》,我深刻认识到科学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伟大事件,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认识和观念,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注入了新的动力。
我也意识到,科学革命的精神和方法论对我们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只有坚持科学精神,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因此,我深信,《科学革命的结构》这本书对于我们理解科学革命的历史和结构,以及对我们今天的启示意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本书,从中汲取智慧,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新《科学革命的结构》干货版
科学革命的结构《科学革命的结构》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托马斯库恩(Thomas S.Kuhn )。
该书是现代思想文库中的经典名著,作者从科学史的视角探讨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的本质,第一次提出了范式理论以及不可通约性、学术共同体、常态、危机等概念,提出了革命是世界观的转变的观点,深刻揭示了科学革命的结构,开创了科学哲学的新时期。
内容简介:《科学革命的结构》的作者是被理查德罗蒂称作为二战之后最具影响力的一位以英文写作的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S.Kuhn )。
本书是20世纪学术史上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是从事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的学者们不可不读的基本文献,是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的学者们不可不读的基本文献。
它引导了科学哲学界的一场认识论的大变革,成为科学哲学史上一道重要的分水岭。
其影响不仅在于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而且延伸到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文学史、艺术史、政治史、宗教史等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甚至在社会公众领域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书中提出的范式转换”一语如今已成为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个重要词汇。
本书自1962年面世以来就引起强烈反响, 掀起了一股世界性的研究热潮,其影响至今不衰。
本版是芝加哥大学出版社为庆祝本书问世五十周年而作,新加入加拿大哲学家伊安哈金教授所写的导读。
自然科学的发展除了按常规科学一点一滴地积累之外,还必然要出现科学革命”。
科学革命不仅仅使科学的面貌焕然一新,而且还会引起人们世界观的变革。
”-托马斯库恩作品目录:《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技哲学丛书》总序(吴国盛)导读(伊安哈金)序第一章绪论:历史的作用第二章通向常规科学之路第三章常规科学的本质第四章常规科学即是解谜第五章范式的优先性第六章反常与科学发现的突现第七章危机与科学理论的突现第八章对危机的反应第九章科学革命的本质与必然性第十章革命是世界观的改变第十一章革命是无形的第十二章革命的解决第十三章通过革命而进步第十四章后记一一1969索引译后记本书的读后感绪论在绪论中,作者已经把本文要表达的主题说出来了。
《科学革命的结构》——5分钟总结一本书
《科学革命的结构》关于作者托马斯·库恩,美国科学史家、科学哲学家。
1949年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后,执教于加州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主要著作有《科学革命的结构》《哥白尼革命:西方思想发展中的行星天文学》《必要的张力》。
关于本书这本书自1962年问世以来,影响力很快扩散到整个人文社科领域,成为引用率最高的书籍之一,而库恩的名字也与“范式”的概念关联到了一起。
范式的概念准确地抓住了人类知识状态的共同特征,即对事实的知识并不总是单纯积累的,而且看待事实的视角、研究事实的方式也有可能发生根本的变化。
核心内容科学的历史演化不仅有积累,更有很多间断和革命,不同时代的科学有不同的范式,科学家也是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做研究。
突破既有的范式,意味着改变某些习以为常的观念和坚信不疑的原则,而这就是科学革命。
科学就是通过不断地转换范式,打破旧有框架束缚,才取得了进步。
一、一门科学成熟的标志所谓成熟的科学,一般都具备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有成熟的教科书供学习使用,能够清楚区分出哪些是大家已经接受的知识、哪些是有待于探索的问题。
不够成熟的科学则往往做不到这些,要么是尚未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要么就是不能有效区分已经接受的知识与有待于探索的问题,在这些科学中,一切都可以争论,学科的基础问题同时也就是研究的前沿问题。
库恩指出,即便是那些现在公认为成熟的科学,也都有过从不成熟到走向成熟的历史。
一门学科从不成熟到臻于成熟,转变的标志就是大量争论烟消云散,基本共识得以确立。
库恩用两个特征来概括科学成熟的标志:一是有某种理论、著作或研究成就,空前地吸引了一大批坚定的拥护者,他们不再相信对于同一类现象的研究还可以用其它的方式进行;二是这些理论、著作或研究成就能够提出丰富的问题,把追随者的目光引向解决这些问题的研究工作,而不是像原来那样,总是纠结于对基本概念的泛泛争论。
这两个特征有一个更简洁的说法,就是范式的确立。
库恩所说的范式,就是那些能够化解基本争论并形成共识的理论、著作与研究成就。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笔记
《科学⾰命的结构》读书笔记其实没什么东西,基本就是摘抄和复述(以⼈话重构),为了最后写论⽂⽤的。
论⽂写得很烂就不放了。
第⼀章:绪论历史的作⽤历史不是简单的事件记录的堆砌,在科学的历史中可以窥见与当今的科学教科书上完全不同的图景。
然⽽对于科学史中过时的科学理论,究竟是作为神话还是作为科学对待?这个问题直接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知识的增长、科学的发展,将引起⼀场编史学的⾰命。
通过“旧科学”在其盛⾏的时代的整体性描述,将提⽰⼀种新的科学形象。
不同的科学共同体的不同“信念”的“不可通约性”、科学共同体成员终其⼀⽣为之⼯作的“常规科学”,对“常规科学”的破坏与维护的竞争,打破传统的“科学⾰命”与作为结果的“转移”,对这些现象的描述将构成《科学⾰命的结构》⼀书的轮廓。
第⼆章:通向常规科学之路科学经典著作的(功能)特征:其⼀,成就吸引拥护者,使其脱离其他竞争模式(排他性)。
其⼆,⽆限制地为新实践者留下问题。
这也是“范式”的特征。
“范式”是科学实践的公认范例,为特定的连贯的科学研究的传统提供模型。
“科学⾰命”的⼀个例⼦:物理光学研究的范式转变:“⽽⼀种范式通过⾰命向另⼀种范式的过渡便是成熟科学通常的发展模式。
”通向⼀种坚实的研究共识(范式?)是困难的。
范式使某⼀学派的信念或成见的胜利⽽产⽣,有停⽌争论和激励进⼀步⼯作的作⽤。
(例⼦:电的流体说,莱顿瓶→富兰克林)。
所谓的“真理从错误中⽐从混乱中更容易出现。
”范式使得不接受的⼯作者被排除出科学部门或停留在“哲学”⾥。
前范式阶段:著作,给“⼤同⾏”阅读;范式阶段,“实验报告”,分野严密。
第三章:常规科学的本质范式(Paradigm)地位源于⽐竞争对⼿更成功;常规科学实现范式的预⽰、使范式更明晰。
范式留下的扫尾⼯作构成常规科学,研究澄清范式提供的现象与理论。
三类实验⼯作:1)范式所表明的揭⽰事物本质的事实,增进准确性与扩⼤范围 2)直接与范式理论的预测⽐较的事实,受仪器的限制 3)定性到定量,范式的明晰,往往最重要三个理论⼯作:1)现存理论预测事实,精确性问题 2)阐明范式的理论问题,重构重新表述 3)确定事实与理论⼀致以上这些⼯作构成常规科学的全部⼯作,跳出只有抛弃范式,抛弃范式等于终⽌科学实践,也是科学⾰命的轴⼼。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解读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解读关于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解读关于《科学革命的结构》的解读一、解读我们在读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之前,首先了解了库恩的生平,他从一个物理学者,转变为科学史家,再转变为科学哲学家,他的一生都与几个重要的词汇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范式、常规研究、科学革命。
在这本书中,我们渐渐形成了一个清晰的脉络:常规研究————反常————反常时期————新的范式(范式) (科学革命) 虽然每一个科学工作者都希望自己的名字和革命一起计入历史,但是长时间的常规研究是一门学科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范式的行成为科学工作者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资源,他们不再纠结于基本的概念,而是利用论文的形式对最新的热点进行交流。
正是这种交流,使我们的资料更加详尽,观察和理论的一致性更加精细。
这个专业化的过程,一方面使我们知识和理论更加丰富,帮助我们去解释更多的现象;另一方面也会限制我们的眼界,使范式变化受到很大的阻碍。
所以我们要借助于范式去进行研究,因为范式越精确,涵盖面越广,作为反常的指示器越灵敏;而不是依赖范式,纠结于范式,错失发现的机会。
二、启示:范式的继承与反常的探索承认与学习已有学科领域的范式,并不等于全盘接受、固守陈规,而是在已有范式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
新范式的形成依赖于真正有能力的人接受它,并在新理论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研究,使新理论日渐完善,直至整个科学共同体都认可它。
而发现与探索反常则是进行创新性科学研究所必须做的工作。
下面我们结合会计专业的学科特点,谈谈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结构的范式理解及反常研究。
财务概念框架(CF)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1976年12月发布的,作为指导和评价会计准则的基本理论框架。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1989年也根据研究发布了相关的报告,我国则是在1992年发布了基本准则,并于2006年根据趋同化的要求进行了全面的修订。
尽管时间、制度背景、经济环境差别很大,但是这些理论框架内容都基本相同。
科学革命的结构——库恩 ppt课件
2.规范与常规科学
一门成熟的科学是由单一的一种规范所支配 的。规范为在它所支配的科学内合理的工作 规定标准。它协调并且指导在这规范内工作 的一群常规科学家“解决难题”活动。根据 库恩的观点,在一个能够维持常规科学传统 的规范的存在,是区别科学与非科学的特征。 牛顿力学、波动光学和经典电磁学全部曾经 构成为也许仍然构成为规范,因而有资格被 称为科学。大部分现代科学缺乏规范,因而 也就没有资格被认为科学。
《哥白尼革命》强调指出这场革命是科学与思想史相结合的代 表。哥白尼在其日心说中表明的观点与西方文艺复兴的人文传 统密不可分。库恩在该书的序言中说:“革命集中在天文学内, 不坚实地把握行星天文学工具的资料和概念,革命的本质、时 机和原因就难以理解。)因而,库恩特别注重天文学观察与概 念之间的关系。此外,他还关注哥白尼时代对天文学产生影响 的其它因素,包括哲学体系、宗教体系和世俗政治的影响。因此, 天文学革命的多元结构和革命的多元性以及那些非天文学的信 念均具有重要意义。实际上,库恩的《哥白尼革命》一书已经 孕育了他的核心概念——范式——的思想。
所以,当某一规范和另一规范竞争的时候之所以没 有任何逻辑上让人非信不可的论据,能够使有理性 的科学家不得不放弃一种而选择另一种,是有着不 少彼此密切相关的原因的。没有科学家必须用来评 判规范的价值或前途的单一准则,而且,彼此竞争 的纲领的支持者各有自己的一套标准,甚至以不同 的方式看待世界。用不同的语言描述世界。对立规 范的支持者之间的论证和讨论的目的应该是说服而 不是强迫。引起一场科学革命的,不是个别科学家, 而是作为整体的有关科学团体,放弃某一规范和采 纳另一规范。
新科学观的影响
作为科学史家,库恩在《结构》中,描绘出一种大 异其趣的科学观。库恩的成功是显而易见的。他创 造性地引入了“范式”这一概念,把它作为开展科 学活动的基础,作为科学研究的思想工具盒实用工 具。他运用这个新概念,比较恰当地描绘了科学发 展的动态图景,使他的科学发展模式既有高度的概 括性,又有生动的直观性,并且充分体现了动静结 合的规律,强调了科学革命在科学发展中的地位和 作用。在科学哲学领域完成了一场“革命”,开辟 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库恩所树立的科学形象,不仅 使科学史荣登思想史殿堂,而且它可以帮助科学家 洞察科学的真正本质,把握科学发展的趋势,有效 地开展科学研究。
科学革命的结构
科学革命的结构——夏佩尔一、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回顾1、“范式”理论:范式理论是库恩哲学的核心,也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本质内容。
总的来说,“范式”就是指某一科学家集团围绕某一学科或专业所具有的共同信念。
这种共同信念规定他们有共同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理论模型和解决问题的框架,从而形成一种共同的科学传统,规定共同的发展方向,限制共同的研究范围。
2、科学革命:科学革命实质上就是指范式的转化和更替。
科学的发生和发展要经历如下几个阶段:(1)前科学时期:没有一个统一的科学共同体和一个公认的范式,存在许多竞争的学派。
(2)常规科学时期:有了公认的范式,科学共同体就在范式的支配下进行研究,常规科学时期就开始了。
“常规科学”就是按照常规或者说按范式进行研究的科学。
“常规科学不能改变范式”,常规科学研究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现象上都很少要求创造性的东西。
其任务主要是搜集观察和实验资料,进行一般的理论性研究,即解难题或释疑。
所谓难题是范式可以规定肯定有解的问题。
在此阶段,科学家的任务不是检查范式、批判或改变范式,而是坚守范式,坚定不移地用范式去解决科学研究中的问题。
当“范式”遇到反常时,他会调整理论,吸收反常,直到使反常成为预期的结果为之。
(3)科学危机时期:当反常愈积愈多并深入到范式的核心,理论的调整和修补无济于事,使常规科学陷入困境和迷途时,科学就进入了一个显著不稳定的时期——危机时期。
这时人们对范式的信念开始动摇,涌现各种竞争的理论,集体成员因失去共同的信念而分裂,引起不同学派之间的争论。
(4)科学革命时期:所谓革命实质上就是新旧范式的替换,即科学共同体除去那些顽固不化的反常、重新概念化的过程。
科学危机在这时结束。
库恩认为由于范式不是认识而是信念,因而从旧范式到新范式的代换不是科学共同体的认识的深化,而是信念的改变。
(5)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整个科学史遵循着前科学时期—常规科学时期—反常和危机时期—科学革命时期—新的常规科学时期的周期运动规律向前发展。
《科学革命的结构》干货版
科学革命的结构《科学革命的结构》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托马斯·库恩(Thomas S.Kuhn)。
该书是现代思想文库中的经典名著,作者从科学史的视角探讨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的本质,第一次提出了范式理论以及不可通约性、学术共同体、常态、危机等概念,提出了革命是世界观的转变的观点,深刻揭示了科学革命的结构,开创了科学哲学的新时期。
内容简介:《科学革命的结构》的作者是被理查德·罗蒂称作为“二战之后最具影响力的一位以英文写作的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S.Kuhn)。
本书是20世纪学术史上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是从事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的学者们不可不读的基本文献,是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的学者们不可不读的基本文献。
它引导了科学哲学界的一场认识论的大变革,成为科学哲学史上一道重要的分水岭。
其影响不仅在于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而且延伸到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文学史、艺术史、政治史、宗教史等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甚至在社会公众领域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书中提出的“范式转换”一语如今已成为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个重要词汇。
本书自1962年面世以来就引起强烈反响,掀起了一股世界性的研究热潮,其影响至今不衰。
本版是芝加哥大学出版社为庆祝本书问世五十周年而作,新加入加拿大哲学家伊安·哈金教授所写的导读。
“自然科学的发展除了按常规科学一点一滴地积累之外,还必然要出现“科学革命”。
科学革命不仅仅使科学的面貌焕然一新,而且还会引起人们世界观的变革。
” - 托马斯·库恩作品目录:《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技哲学丛书》总序(吴国盛)导读(伊安·哈金)序第一章绪论:历史的作用第二章通向常规科学之路第三章常规科学的本质第四章常规科学即是解谜第五章范式的优先性第六章反常与科学发现的突现第七章危机与科学理论的突现第八章对危机的反应第九章科学革命的本质与必然性第十章革命是世界观的改变第十一章革命是无形的第十二章革命的解决第十三章通过革命而进步第十四章后记——1969索引译后记本书的读后感绪论在绪论中,作者已经把本文要表达的主题说出来了。
对《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的内容综述
对《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的内容综述摘要本文通过对《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几个核心概念——“常规科学”、“范式”、“反常”和“革命”的解析剖析了库恩的核心思想。
并利用库恩的理论对嘉宾讲座的内容进行了理解。
1《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的结构本书的主旨思想便是用“范式”来解释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从而用“范式”的变更定义了“科学革命”。
并由范式建立、常规科学发展、发现反常、产生危机、进行革命这一过程构建出一个“科学革命”的“结构”。
“范式”这一概念既是本书的中心也是全书的主线。
按照这一主线,我认为本书主要可分为三部分:“常规科学”、“异常”和“革命”。
本书的前两部分便是我们说到了科学革命的结构的前四部份。
也就是为第三部分“革命”来做出铺垫,由常规科学与危机引出第三部分基于“范式”对“科学革命”进行的建模。
我认为本书的具体结构划分应该如下:其中,第1章为全书的引言,2-4章为“常规科学”部分,6-8章为“异常”部分,9章及之后章节为“革命”部分。
第5章与第6章为对“范式”这一概念的引出和解释。
下面为我对本书中核心内容与核心概念的理解。
2对书中核心概念的分析何为常规科学?本书在书籍的开头,便提出了一个概念——“常规科学”,这个概念对我来说是新颖的。
科学为什么会有“常规”与非常规之分呢?在对本书的前两章进行理解我,我认为“常规”这次词的意思就是“非开创性的”。
库恩所指的常规科学是在已有范式(或者称其为已有科学成就)下产生的,为科学共同体所公认的科学成果。
将其称之为“继承性科学”或许符合这一定义的本意。
“继承”这一次也凸显了库恩所认为的常规科学的目的。
库恩认为常规科学的目的是在已有范式的框架下,对世界的观察结果进行诠释。
其根本目的是保持现有范式的权威性、正确性。
也就是说常规科学所作的便是继承并发展范式。
常规科学的焦点问题有三个:1、关注能结束事物本质的事实。
2、验证理论和观察结果的一致性。
3、明确范式的经验工作。
库恩在书中用一个很有趣且贴切的词概括了常规科学——“常规科学即是解密”。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科学革命的结构》是托马斯·库恩所著的一本经典著作,它的出版标志着“库恩学派”在科学哲学领域中的崭露头角。
作为一本文化批评和科学历史学的著作,其主题主要围绕着科学进步的本质、科学革命的发展过程和科学理论形成的思想建构展开,引领着社会科学研究的新视角。
库恩首先阐述了传统的科学哲学观点:“科学是一种渐进性的加法过程,新的科学理论会不断地积累到旧的科学理论之上,从而推动科学的不断前进”。
但是,库恩认为现实情况并不是这样。
在科学历史中,有时会出现突兀的科学革命,这些革命不仅给旧的理论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而且还引入了新的认识框架和思想方法。
这种情况不仅导致旧的科学理论遭受撼动和淘汰,同时也强调了新的理论在进步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库恩还提出了“科学范式”这一新概念,这是指一个领域内被广泛接受的科学理论、观念和实践方式。
这个理论框架将影响科学家的观察、实验、问题提出和解释,并且为理论证明、实验运用和新事实的发现提供基础。
在一个科学领域中,一个科学范式是通过教育、研究、交流和实践共同建构的,具有显著的社会性和历史性。
科学革命就是通过破旧立新的方式引入新的科学范式,这个过程不仅扭转了科学发展的方向,而且意味着新的认知、实践方式的方式和早期的科学范式不一致。
这样的变革在过程之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逆性,并意味着将旧的科学范式逐步淘汰出局。
这种科学革命不是靠科学方法本身的持续发展带来的,而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和心理学因素共同作用的现象。
另外,库恩还提出了“科学共同体”这一概念,这个概念指出一个科学领域内的科学家们不仅通过研究、讨论、批判和交流知识,而且还涉及了伦理、价值观、社会意义以及科技发展的影响等多个因素,这个社会共同体对科学范式的形成和演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综合起来,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对科学哲学领域的贡献在于,揭示了科学革命的本质、科学范式和科学共同体的概念。
这些对于我们了解科学领域内的社会、历史、人文基础,以及科学密码的门槛,对于科学革命的形成过程和对科学思想的挑战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科学革命的结构
作品思想
作品思想
库恩认为,旧的历史观只是把历史视为一堆轶事和年表,旧的科学观只是把科学视为一堆现行课本中的事实、 理论和方法的总汇,这都是不符合历史与科学形态的真实轮廓的。因而,他主张应赋予科学的历史以一种规范的 含义,创立一种牵涉到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科学哲学。基于这种观点,库恩提出了一个以“范式”理论为中心 的动态科学发展模式:前科学时期——常规科学——反常与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
科学革命的结构
托马斯·库恩创作科学哲学著作
01 内容简介
03 作品思想 05 出版信息
目录
02 创作背景 04 作品影响 06 作者简介
基本信息
《科学革命的结构》是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塞缪尔·库恩创作的科学哲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62年。
该书中作者从科学史的视角探讨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的本质,第一次提出了范式理论以及不可通约性、学术 共同体、常态、危机等概念,提出了革命是世界观的转变的观点。
作品影响
作品影响
《科学革命的结构》是从事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的学者们不可不读的基本文献,“科学革命”也已成为欧 美大学相关科系的必修课程。在该书中,库恩所阐述的范式理论的动态发展模式是科学哲学研究中的一个进步, 因此该书引导了科学哲学界的一场认识论的大变革,成为科学哲学史上一道重要的分水岭。从某种意义上说,库 恩谋杀了逻辑经验论。事实上,其影响不仅仅限于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而且延伸到社会 学、文化人类学、文学史、艺术史、政治史、宗教史等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库恩在书中的重要贡献之一就在于 把以往貌似堆积无序的科学进展历史“建构”出一个结构、一个关于“范式”的结构,从而发现了“科学革命的 结构”。
《科学革命的结构》内在地重塑了科学的真理形象,标志着20世纪科学哲学的转折点,开创了科学哲学的新 时代,其“范式”、“不可通约”的学说也为一般的哲学研究提供了启发。《科学革命的结构》先后以20多种语 言出版,发行了上百万册,对科学史、科学哲学乃至一般哲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报告1
一、概要全书按照写作顺序可以分成四部分: 常规科学、规范、科学革命、进步。
科学发展并不是像历史的车轮一样, 按时间顺序通过知识的层层堆加、积累而来。
常规科学研究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 当科学家在断解谜的过程中无法解答一个重要谜题时, 危机就诞生了。
恰恰是某些危机现象的产生迫使科学共同体进行反思, 从而进入了一个非常规研究的阶段, 而这一系列新的使常规发生变革的非常事件就是“科学革命”。
常规科学是在已有科学成就的基础之上产生的, 这样的成就为科学共同体所公认, 如果没有这种公认的信念, 那就必须通过个人或历史的偶然事件从外界提供这种信念。
常规科学目的在于保持范式的权威性、说服力, 并针对规范的遗留问题进行扫尾, 它关注三个焦点 1.关注能揭示事物本质的事实。
2.验证理论和实际的一致性。
3.明确范式的经验工作。
有助于进一步扩展科学的广度和精度。
虽然常规科学的目的不尽然在于探寻新事物, 但却可以有效地识别出反常从而引起新事物的产生(或者说范式的修改)。
范式并不等同于规则, 规则要求的是标准化和完整的诠释, 而范式可以看做是共同特征的内在联系, 更具优先地位。
范式的优越性或许在于即使没有统一的意见时, 范式的作用仍然存在, 范式在不同科学领域具有一定意义上的通用性。
(P49)范式由理论和实验结合产生的, 范式越为广泛, 它越能对于反常现象提供灵敏的指示。
范式变化的原因在于反常现象的出现, 而范式变化的结果则是产生新的范式或者是对原有范式的修改。
(注意: 此时变化程度并没有很大)现存规则一定意义上的失效是导致反常甚至危机现象产生的原因, 也正是寻求新的科学理论的导火线。
在新理论涌现之前必定会有一段学派竞争的不稳定时期, 这个时期中会产生大规模的对范式的反思和破坏, 即常规科学进行改革, 直到把规范理论调整到反常的东西成了预期的东西, 旧的规范取代新的规范为止。
危机的产生有技术、改革、历史三方面因素。
单纯的危机并不会导致范式的更迭, 人们在危机产生时往往选择等待或者修正理论去适应新问题, 而只有当科学家意识到不得不发展一个新的范式来使得过去僵化的范式土崩瓦解时, 才能说明危机发挥了其真正作用。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的哲学遗产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的哲学遗产
科学革命的结构是Thomas S. Kuhn的著名著作,它提出了一
种新的理论,称为“范式转变”,用来解释科学进步的历史发展。
Kuhn的哲学遗产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科学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Kuhn认为科学发展不是一个线
性的过程,而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范式,每一个范式都有自己的观念、理论和方法。
2. 科学发展有其内在的结构:Kuhn认为科学发展有其内在的
结构,其中包括科学家的社会结构、科学家的实践行为、科学家的假设和理论等。
3. 科学发展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Kuhn认为,科学发展不仅
受到内部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比如政治、社会和文化环境。
4. 科学发展并不是完全自然的:Kuhn认为,科学发展不是完
全自然的,而是科学家们的实践行为和思考所决定的。
5. 科学发展是一个演化的过程:Kuhn认为,科学发展是一个
演化的过程,它是由不同的范式和理论的变化而发展的。
科学革命的结构概述
科学革命的结构概述一、科学革命的起源科学革命起源于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和探索。
自古以来,人类就对天空、海洋、陆地上的各种现象充满了好奇心,并不断尝试用各种方式去解释它们。
这种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促使人们逐渐摆脱了封建迷信的观念,开始用理性的方式去研究自然现象,从而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二、科学方法的诞生在科学革命的早期,科学家们开始采用系统的方法来研究自然现象。
这种方法强调观察、实验和推理,要求人们在研究过程中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
这种科学方法的诞生为后来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实验科学的兴起随着科学方法的不断发展,实验科学开始兴起。
人们开始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理论,而不是仅仅依靠经验和直观的观察。
实验科学的兴起为科学研究带来了更加可靠的数据和结果,也为科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四、科学定律的建立在实验科学的基础上,科学家们开始建立各种科学定律。
这些定律是对大量实验结果的总结和归纳,它们能够准确地描述自然现象,并帮助人们预测和控制自然现象。
例如牛顿三定律、热力学定律等,都是科学革命中建立的经典定律。
五、科学理论的演进随着科学方法的不断发展和实验科学的兴起,科学家们开始提出更加复杂和深刻的理论来解释自然现象。
这些理论不仅包括了大量的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还融入了数学等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例如进化论、量子力学等理论的出现,标志着科学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六、科学革命的影响科学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改变了人们对自然世界的认识方式,还推动了技术进步和社会变革。
科学革命使得人们能够更加准确地预测和控制自然现象,从而提高了生产力和生活质量。
同时,科学革命也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七、科学革命与社会变革的关系科学革命与社会变革紧密相连。
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进步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支持;另一方面,社会变革也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在科学革命的过程中,社会观念和制度的变革也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序1、导言:赋予历史的一种作用2、走向常规科学3、常规科学的本质4、常规科学即解难题5、规范的优先性6、反常和科学发现的涌现7、危机和科学理论的涌现8、对危机的反应9、科学革命的性质和必然性10、革命是世界观的改变11、革命是无形的12、革命的解决13、由于革命而进步《科学革命的结构》简介和版权信息内容提要本书是当前世界上研究科学史的著名专著。
作者认为:自然科学的发展除了按常规科学一点一滴地积累之外,还必然要出现“科学革命”。
科学革命不仅仅使科学的面貌焕然一新,而且还会引起人们世界观的变革。
此书出版以后在科学界和哲学界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形成了一股世界性的研究热潮。
本书可供广大自然科学工作者、哲学工作者参与,对科学史、科学方法论研究者更是一本有价值的参考书籍。
本书从序到第七章由纪树立译;从第八到第十三章由李宝恒译。
版权信息《科学革命的结构》T.S.库恩著李宝恒纪树立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上海瑞金二路450号)新华书店上海发行所发行上海商务印刷厂印刷1980年10月第1版I 导言:赋予历史的一种作用我们如果把历史不仅仅看成是一堆轶事和年表,就会根本改变今天仍然支配我们头脑的关于科学的形象。
从前形成这样一个形象,也包括科学家自己所形成的,主要是由于学习已有科学成就的结果。
这种成就载于经典著作之中,近年来也载于那些每一代科学新人从中学到专业的教科书之中。
但是这一类书,目的不可避免地是为了说教,它们所描述的科学观,决不会比旅行指南或语文课本所描述的民族文化更合乎实际一些。
本文要说明的是,这些书从根本上把我们引入了歧途。
本文的目的是要勾画出一种大异其趣的科学观,一种可以从科学研究的历史记载本身浮现出来的科学观。
但是,如果人们所不断寻找和分析的历史资料,只是为了回答科学课本中那些永恒不变的陈词滥调所提出的问题,那么,即使根据历史,也无法形成新的科学观。
比方说,这种课本似乎总是暗示,书中所描述的各种规则、定律、理论已经完美地表明了科学的内容。
几乎无一例外,这些书读起来都象是在说:科学方法其实就是搜集教科学材料的技巧,再加上对材料进行理论概括的逻辑推理方法。
这就造成了对科学本质和科学发展的一种纠缠不清的科学观。
科学如果只是一堆现行课本中的事实、理论和方法的总汇,那么科学家不管有没有成就,也只能努力对这个总汇贡献一二而已。
科学的发展成了一点一滴的进步,各种货色一件一件地或者一批。
二批地添加到那个不断加大的科学技术知识的货堆上。
科学史成了这样一门学科:它既要记载这个连续不断的积累过程,也要记载阻止达一进程的障碍。
历史学家为关心科学的发展,他就负有以下两个主要任务。
一方面,他必须确定是什么人、什么时候发现或发明当代科学中的各种事实、定律和理论。
另一方面,他还必须描绘和解释妨碍现代科学课本各部分更快积累起来的那一堆错误、虚构和迷信。
许多研究工作都是为此而进行的,有一些现在仍然是这样。
但近年来有几个科学史家已经发现,要按照这种渐进积累的观点进行工作,愈来愈困难了。
作为这个积累过程的记录者,他们发现,研究得愈是深入,就愈是难于而不是易于回答这样一些问题:氧是什么时候发现的?是谁第一个想到能量守恒7有几个人还愈来愈怀疑,问题可能从根本上就提错了。
科学也许根本就不是通过一个一个发现和发明的积累而发展。
同时,科学史家要把过去人们所观察和相信的“科学”部分,同前人任意扣上“错误”、“迷信”的部分互相区别开来,也遇到愈来愈大的困难。
他们愈是仔细研究象亚里士多德力学、燃素说化学、热质说热力学等等,就愈会感到,那些一度流行过的自然观,从总体上说,一点也不比今天流行的更不科学些,或者更加是人类天性怪癖的产物。
如果把这些过时的信念叫做虚构,那么,今天使我们获得科学知识的方法和根据,也同样可以产生虚构,可以证明虚构。
另一方面,如果把它们叫做科学,那么,科学里面就包含一些我们今天所绝对不能容纳的信念。
在这二者之间,科学史家必然要选择后者。
过时的理论不能因为遭到摒弃就一定不科学。
但这么一来,我们就再也难以把科学的发展看成单纯的增加了。
同样,在科学史研究中把个别的发明和发现孤立起来也会遇到困难,这就有理由从根本上怀疑,科学史究竟是不是这样一个由个别科学员献复合而成的积累过程。
所有这些疑问,最后引起了科学研究史编写中的一场革命,尽管现在还是刚刚开始。
科学史家逐步地、往往并不完全自觉地开始提出另外一类问题,研究另外一条往往并非渐进性的科学发展路线。
他们不再去寻求一门古老科学对我们现代文明的永恒贡献,而是试图表现这门科学当时的完整历史。
例如,他们并不问伽里略的观点同现代科学观点有什么关系,却要问伽里略的观点同当时他那个集体,即他在科学上的老师;同学和直接继承者的观点之间有什么关系。
而且,他们在研究历史上这些集体的观点时还坚持这样一个出发点:尽可能使历史上的这些观点内部联系得最紧密,又最能符合于自然界。
这个出发点通常是同现代科学的出发点大不一样的。
通过这样写成的著作,最典型的也许就是亚历山大.柯依列的著作,我们可以看到,科学已不尽然是那种人们在历史编写旧传统中所争论的那样了。
历史研究至少已暗示了一种新的可能的科学形象。
本文的目的就是要说明编写历史的某些新含义,以勾画出这个科学形象的轮廓来。
这样做,科学的哪个方面将会突出出来呢?首先,至少是说明顺序上的首先,方法论本身并不足以使我们能做到:只要按它的指示办就可以对许多科学问题得出唯一可靠的结论来。
叫一个人去观察电学或化学现象,但他只知道什么合乎一般科学,却不懂这两门具体科学,他当然会从许多相互矛盾的结论中随便抽出一个来。
他之所以从各种合理的可能性中得出这一个特定结论来,可能是因为他从别的地方得来的先入为主的经验,可能是因为调查研究中的某些偶然事件,也可能是由于他本人的个人特点。
比方说,他把哪一些具体知识用到化学或电学研究中去了?在许多可以想到的适合这个方面的实验中,他首先选择哪个实验呢?在由此引起的各种复杂现象中,哪些现象会使他感到特别能说明化学变化和电吸引的本质呢?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至少对个人来说,有时甚至对整个科学界来说,都常常是科学发展中所不可缺少的决定性因素。
我们将指出,如第n节所说,大多数科学的早期发展阶段都是通过许多不同自然观之间不断的相互竞争而表现出自己的特征来,其中每一种自然观都是片面地按照科学观察和方法的要求而得出来的,但又大体上都同这种要求没有矛盾。
各个学派之间的不同,不在于各派的方法上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它们都曾经是“科学的”,而在于,如我们后文要说的,它们看待世界和运用科学的不同方式之间的不可比性。
观察和经验可以而且必须严格限制科学信念所容许的范围,否则就没有科学。
但它们不能单独决定某一种特定的信念本身。
由某一特定时代的特定科学共同体所支持的信念,总是在其构成成分中包含了由个人偶然性和历史偶然性所组成的明显任意性因素。
但这种任意性因素并不表示,任何一个科学集体可以没有一套大家接受的信念而能进行专业活动。
这种因素也不会降低那个一定时期内这一集体正是为之而献身的知识总汇的重要意义。
科学界如果认为对下面一些问题没有得到可靠的回答,实际研究工作就没有开始:组成宇宙的基本实体是什么?它们之间怎样相互作用?又怎样同感官发生作用?对这种实体提出什么问题才合理?用什么办法才能找到答案?至少在已成熟的科学中,对这二类问题的回答(或者是完全可以代替答案的东西)已经深入到了学生由以获得专业训练的教学之中。
那种教育又严密又刻板,因而这些答案也可以在人们的科学思维中留下深刻影响。
这很能说明常规研究活动的特殊作用以及它在任何一段时间中所遵循的方向。
在第Ⅲ、Ⅵ、Ⅴ各节中考查常规科学时,我们最后将说明,那种研究不过是一种狂热而虔诚的尝试:想把自然界强迫纳入专业教育所规定的思想框框里。
同时我们还会怀疑,不管在历史来源或以后的发展中有些什么任意性因素,如果没有这样的框框,究竟还能不能进行研究。
这种任意性因素确实存在,对科学的发展也有重要作用,这一点将在第Ⅵ、Ⅶ、Ⅷ各节中详加考察。
大部分科学家都难免要把几乎全部时间化在常规科学上,因为常规科学建立在这样一个假定之上:科学家了解世界是什么样子。
科学事业的许多成就都是从科学界捍卫这个假定的决心中得来的,必要时还不惜付出相当的代价。
例如,常规科学往往压制重大的革新,因为必然要打破它的一些基本成规。
但是只要成规中有任意性因素,常规研究的本性又可以保证革新不会被压制很久:有时一个很普通的问题,本来可以用已知的规则和方法加以解决,但是虽经这个专业的研究集体中最有才能的人反复钻研,仍然不得解决。
也有时,为常规研究制造的某一种设备不合要求,结果出现了反常,怎么努力也不能使之同科学上预期的现象相一致。
在这样一些情况下,常规科学就会走入歧途。
这时候——也就是当这一专业再也避不开那种破坏科学实践旧传统的反常现象时——就会开始那种非常研究,最后终于把这一专业引向一套新的成规,为科学实践提供一个新的基础。
这种使专业的成规发生变革的非常事件,就是本文所说的科学革命。
作为常规科学活动所受传统束缚的补充,革命是对这种传统的破坏。
科学革命最显著的例子,是那些在以前科学发展中也经常被称为革命的著名事件。
因此,在第一次直截了当地分析科学革命本质的第IX、X节中,我们将反复谈到那些在科学发展中同哥白尼、牛顿、拉瓦锡、爱因斯坦等名字相联系的重大转折点。
这些历史事件,至少就物理科学而言,比大多数其他事件更能说明科学革命究竟是怎么回事。
每一次革命都迫使科学界推翻一种盛极一时的科学理论,以支持另一种与之不相容的理论。
每一次革命都必然会改变科学所要探讨的问题,也会改变同行们据以确定什么是可以采纳的或怎样才算是合理解决问题的标准。
每一次革命都彻底改变了科学的形象,以至于最后我们不得不说,那个人们在里面进行科学研究的世界也根本变了。
这些变化同几乎总是随之而来的争论一起,决定了科学革命的特征。
研究一下牛顿革命或者化学革命,这种特征表现得特别明显。
但本文却有这样一个基本论点:研究革命性不那么明显的其他事件,同样也可以得到这些特征。
麦克斯韦方程对于受到影响的小小专业集体也同爱因斯坦方程一样地革命,从而也一样地受到抵制。
创立另一种新理论如果触犯了某些专家的专门职权范围,也照例会激起他们同样的反应。
对这些人来说,新理论意味着改变常规科学原来所遵循的规则。
因此,新理论不可避免地要指责他们所已经完成的许多科学研究。
正因为这样,一种新的理论,不管应用范围是多么专门,都很少会、甚至永远也不会只是已知事实的累加。
新理论的同化作用要求重新构思原来的理论,重新评价原来的事实,这个内在的革命过程很少是由一个人单独完成的,更不是一夜之间所能完成的。
毫不奇怪,历史学家很难为这个漫长的过程标出确切的日期来,而他们的专业语汇却又总是迫使他们把这个过程看成是孤立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