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梁启超与晚清文学界革命
六 梁启超与晚清文学界革命
![六 梁启超与晚清文学界革命](https://img.taocdn.com/s3/m/e089a96bf5335a8102d220b6.png)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
❖
二.梁启超文学界革命的理论倡导——文界革命
❖ 梁启超为文界革命的目标: ❖ 其一,文界革命的范围是以报章文体为主的著译之业,著
3、诗学理论
• 第一,诗论纲领:“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 • 主张诗歌要反映现实,尤其是当代社会现实和
诗人的经历、感受;诗中要有自己的艺术个性, 情感要真实,创作部模仿。
仆尝以为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今之世异于古,今之 人亦何必与古人同。——《人境庐诗草•自序》
意欲扫去词章家一切陈陈相因之语,用今人见之理,所 用之器,所遭之时势,一寓之于 诗。务使诗中有人,诗 外有事,不能施之于他日,移之于他人。——《与饮冰主 人手札》
年,赴美就任美国旧金山领事。1885年回国,撰 写《日本国志》。1889年夏,随薛福成出国,任 驻英二等参赞,游览了西欧各国。1891年,任新 加坡总领事。1894年,因中日战争爆发,以筹防 需人,两江总督张之洞电请黄回国。
回国后,他参加了康梁领导的变法运动。 1897年夏,署湖南按察使,协助陈宝箴在湖南推 向新政,使湖南成为“全国最富朝气的一省”。
❖ 中国第一部理想小说
❖ 内容:新小说之意境 ❖ 形式:旧小说之体裁 ❖ 结构:双重叙事结构:
倒叙的框架 顺叙的故事 ❖ 文人趣味:小说的文雅化
❖
三 梁启超文学界革命的创作实践——戏曲创作
❖
❖ 首先,梁启超的戏曲创作开启了
❖ 传奇三种: ❖ 《劫灰梦》 ❖ 《新罗马》 ❖ 《侠情记》 ❖ 粤剧一种:
梁启超对晚清文学革命的作用及影响
![梁启超对晚清文学革命的作用及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90c60878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88.png)
梁启超对晚清文学革命的作用及影响梁启超对晚清文学革命的作用及影响晚清文学革命的成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梁启超的贡献也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一、散文的解放甲午战争以后,新派学者竞相著述,一般地说,他们使用的都不是原来意义的古文。
康有为、谭嗣同、严复,章太炎等都以自己的实践,不同程度地改变着古文的风貌。
至少也使古文由无用变为有用,由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变为宣传维新,鼓动革命的工具,由束缚思想的枷锁变为传播新思想的利器,为文体改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就连以古文家自居的林纾,实际上也打破了桐城派的樊篱。
但比较起来,坚持文体改革,取得巨大成功并产生广泛影响的,当首推梁启超。
他的学生吴其昌在《梁启超》一书中说:“当时一班青年文豪,各自推行着各自的文体改革运动.如寒风凛冽中,红梅、腊梅、苍松、翠竹、山茶、水仙,虽各有各的芬芳冷艳,但在我们今日立于客观地位平心论之;谭嗣同之文,学龚定庵,壮丽顽艳,而难通俗。
夏曾佑之文,更杂以《庄子》及佛语,更难问世。
章炳麟之文,学王充《论衡》,高古淹雅,亦难通俗。
严复之文,学汉魏诸子,精深邃密,而无巨大气魄。
林纾之文,宗绪柳州而恬逸条畅,但只适小品。
陈三立、马其昶之文,祧祢桐城而格局不宏。
章士钊之文,后起活泼,忽固执桐城,作茧自缚。
至于雷鸣潮吼,恣肆淋漓,叱咤风云,震骇心魄,时或哀感曼鸣,长歌代哭,湘兰汉月,血沸神销,以饱带情感之笔,写流利畅达之文,洋洋万言,雅俗共赏,读时则摄魂忘疲,读竟或怒发冲冠,或热泪湿纸,此非阿谀,惟有梁启超之一文如此耳!”这里对各家的评论未必尽是,但从整体上看,我以为这个比较是恰当的,符合实际的。
梁启超的散文所以能吸引当时的读者,首先是因为它有振聋发聩,令人耳目一新的思想内容。
从《时务报》起,他就选取国人所密切关心的题材,为救亡图强、变法维新而锥心泣血,奔走呼号。
一部《变法通议》,在今天看来简直平庸极了,三尺童子亦知其必难成功。
但当时人却认为“于中国贫弱窳败之故,洞究原本,俾圜颅方趾之伦,昭然发其蒙蓓,微管之望,中外翘仰”。
梁启超对中国近代小说革新的贡献──梁启超与晚清“小说界革命”
![梁启超对中国近代小说革新的贡献──梁启超与晚清“小说界革命”](https://img.taocdn.com/s3/m/b594e90f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0850d40.png)
梁启超对中国近代小说革新的贡献──梁启超与晚清“小说界
革命”
钟贤培
【期刊名称】《广东社会科学》
【年(卷),期】1996(000)002
【总页数】5页(P115-119)
【作者】钟贤培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
【相关文献】
1.晚清中国政论界的美国观再检讨——以梁启超之美国宪法与政制观为中心 [J], 杨玉圣
2.“自述”与“自传的年谱”--论梁启超对中国自传文学的贡献 [J], 王余鹃
3.论晚清步调不一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以梁启超、黄遵宪为中心 [J], 赖彧煌
4.“自述”与“自传的年谱”----论梁启超对中国自传文学的贡献 [J], 王余鹃;
5.晚清小说界革命主将梁启超 [J], 庄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梁启超与“小说界革命”
![梁启超与“小说界革命”](https://img.taocdn.com/s3/m/768c914c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18.png)
作者: 裴效维
作者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出版物刊名: 文史知识
页码: 15-21页
主题词: 梁启超 小说界革命 小说杂志 新小说 社会作用 中国古代小说 政治小说 中国小说理论 传统观念 晚清小说
摘要: "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
梁启超十分重视小说的社会作用,积极倡导"小说界革命";他否定古代小说,进而批判轻视小说的传统观念,认为"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
他创办《新小说》,"专在借小说家言以激起国民政治思想,激励其爱国精神"。
梁启超的理论和实践,为晚清小说的革新开辟了道路,也为中国小说理论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影响极其深远。
梁启超对文学革命发轫作用
![梁启超对文学革命发轫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5679b0ba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1b.png)
梁启超对文学革命发轫作用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杰出思想家、文化名人,他在文学革命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他对文学革命的发轫提出了许多观点和见解,为这场革命的顺利进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文将详细探讨梁启超对文学革命发轫作用的影响。
一、梁启超对文学革命的重视梁启超极为重视文学革命,他认为文学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中,他指出:“文学革命的实现是随着近代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改良时代精神的必然表现”。
这就说明了梁启超认为文学革命和近代化进程密不可分的关系。
梁启超还在《戊戌维新大记述》一书中提到文学革命对于中国的现代文化建设非常重要,因为文学是“文化的中枢”。
他认为文学革命可以引领中国文化的发展,推动中国文化向现代化转型。
二、梁启超对文学革命的影响1. 倡导文学革命的必要性梁启超在多次演讲和文章中,倡导进行文学革命。
他认为对于中国文学来说,改革是必要的,并提出了“文学变革”的观点。
他发表过《新文学十一条》、《新文艺宣言》等文章,呼吁进行文学革命,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奠定基础。
2. 批判旧文化的不足梁启超认为旧文化的不足不在于它们过时了,而是在于它们与现代文明相背离。
他认为新文学需要发扬传统文化的优点,并改变传统文化中的部分弊端。
同时,也要通过新文学去反映现代社会的生活,把生活与艺术结合起来。
3. 倡导“文以载道”梁启超一直倡导“文以载道”的观点,即文学应该具有教育、启迪社会的功能。
他认为文学不仅仅是为了娱乐,更要具备宣传、启发人民思想的职责。
因此,他不断强调文学家应该成为“以道为主”的文学家。
4. 推崇人民文学梁启超认为人民文学是文学革命的灵魂。
他认为文学要有更为广阔的社会视角,要接近人民生活,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因此,他提倡文学家要撰写贴近人民的主题,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之道,倾听民间声音,吸收社会的优秀文化元素。
三、结语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梁启超对文学革命发轫的作用非常重要。
第六讲 梁启超与晚清文学界革命
![第六讲 梁启超与晚清文学界革命](https://img.taocdn.com/s3/m/ef93483867ec102de2bd89d9.png)
第六讲梁启超与晚清文学界革命维新改良文学一、维新改良文学发生的背景二、资产阶级文学改良运动经历的三个阶段:1、文学改良运动的酝酿发动期;2、文学改良运动的发展及高潮期;3、文学“联合战线”破裂,文学改良运动由盛转衰。
梁启超不仅是晚清舆论界执牛耳者,也是文学界当然的领袖人物。
梁启超以日本明治文学为榜样,以报刊为阵地,登高一呼,群山响应,使具有近代意识和近代色彩的启蒙文学成为晚清文学的主流。
在文学创作,尤其是文学理论上,梁启超文以觉世的启蒙意识非常强烈,可以说,他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启蒙文学最有力的倡导者和最自觉、成就也最高的实践者。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集政治家、学者和作家于一身,在中国近现代史有重要而深远影响。
二. “文界革命”与“新文体“文界革命”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维新派所倡导的一次散文革新运动,是直接为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服务的。
1899年11月,梁启超在《夏威夷游记》中正式提出了“文界革命”的主张。
在散文创作上,梁启超身先士卒,斥责桐城古文和八股时文的腐朽僵化,继承古代散文的优良传统,博采众家之长,熔铸古今中外,创造出一种新体散文,时人号为“新文体”。
(一)文界革命理论的提出1、太平天国时期:“文以纪实”、“言贵从心”(洪仁轩等《戒浮言巧谕》);2、洋务运动时期:冯桂芬、王韬等人创作时务文;3、黄遵宪“言文合一”,“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新文体。
4、文界革命理论的正式提出:(1)觉世文与传世文学者以觉天下为己任,则文未能舍弃也。
传世之文,或务渊懿古茂,或务沈博绝丽,或务瑰奇奥诡,无之不可。
觉世之文,则词达而已,当以条理细备,词笔锐达为上,不必求工也。
——梁启超《湖南时务学堂条约》 (2)由日本作家的文风初次触动提到“文界革命”。
读德富苏峰所著《将来之日本》及“国民丛书”数种。
德富氏为日本三大新闻主笔之一,其文雄放隽快,善以欧西文思入日本文,实为文界别开一生面者,余甚爱之。
27第九编晚清文学 第六章 “小说界革命”与晚清的戏曲 《中国古代文学史》 马工程
![27第九编晚清文学 第六章 “小说界革命”与晚清的戏曲 《中国古代文学史》 马工程](https://img.taocdn.com/s3/m/9d43f9466bd97f192279e9ad.png)
▪ 曾朴改变了金松岑注重表现傅彩云的原有设想,转换为以金 雯青和傅彩云分合故事为主线、表现清王朝同治到光绪年间 政治、文化、思想风气的变迁。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孽 海花》是对历史的一次艺术再现,具有很强的历史性。
▪ 同时,《孽海花》也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
▪ 其次,《孽海花》“写当时达官名士模样,亦极淋漓”。
▪ 《断鸿零雁记》在叙事方面表现出鲜明的现代特征。它采用 了严格的第一人称限知叙事,以“我”(小说中称“余”) 为视角,讲述“我”即三郎的故事,一切皆“我”所经、所 见、所想,显得格外真实。
▪ 同时,小说表现出浓重的主观抒情和自我表现色彩,弥漫着 感伤忧郁之情,这一抒情基调,在小说第一章三郎感慨“难 言之恫”时已经定下。第一人称叙述与主观抒情相得益彰, 突出了小说的抒情特色
▪ 同时,小说创作的商品化日趋成熟,“著书都为稻粮谋”成 为普遍现实。
▪ 疏离“改良群治”,转向自娱娱人,“英雄”退隐,“男女” 登台,这是作家对时代阅读风气变换所做出的应和。
二、“鸳鸯蝴蝶派”的小说写作
▪ 辛亥前后的小说写作,言情蔚为大宗,形成了被后来的新文 学家们称为“鸳鸯蝴蝶派”的作家群体。
▪ 林纾是晚清重要的古文家,他的小说翻译全以文言出之,但 又不囿于其所师从的桐城古文的范围,在简洁传神的同时, 古文变得更富表现力,无论写景、叙事还是抒情,都能曲尽 其妙。
▪ “林译小说”以其丰富的内容,不但开阔了中国读者的生活 视野和艺术世界,向他们传递新思想、新文化,而且让中国 作家了解了西方文学的表现题材和创作方法,从而成为中国 小说写作走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动力
三、“林译小说”
▪ 翻译小说的巨量涌现,要追溯到光绪二十五年《巴黎茶花女 遗事》的出版。林纾的这个偶然尝试不但开启了“林译小说” 之旅,而且以“茶花女”故事打动了中国读者,改变了中国 读者对西方文学的不以为然之心,是后来中国翻译文学繁荣 的序幕。
梁启超“文界革命”探析
![梁启超“文界革命”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d737e636c5da50e2524d7f8f.png)
梁启超“文界革命”探析作者:魏义霞来源:《求是学刊》2015年第03期摘要:梁启超是“文界革命”的首倡者,也是“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的首倡者。
与“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均兼顾内容与形式一样,“文界革命”既包括思想之内容,又包括表达之形式。
梁启超之所以率先提出并大声疾呼“文界革命”,提倡以简洁明快、富有情感的“启超体”输入、表达新思想,是为了抵制桐城派古文。
因此,“文界革命”拥有多重内涵和诉求,不仅以输入新思想为宗旨,紧扣中国近代社会的思想启蒙与救亡图存两大时代主题,而且与他趣味主义的审美诉求密不可分。
关键词:梁启超;文界革命;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作者简介:魏义霞,女,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黑龙江大学明清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从事中国近代哲学与文化研究。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重点课题“中国近代教育思想研究”,项目编号:GBB1213030中图分类号:I2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15)03-0109-10尽管梁启超被公认为是维新派的思想家,他在思想界对革命的宣传和引领却有目共睹——不仅是“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和“道德革命”的发起者,而且倡导“宗教革命”、“史界革命”,建构了新史学。
具有革命情结的梁启超曾言:“我生爱朋友,又爱文学。
”[1](P5295)对文学的热爱使他关注和思考文学界的革命,“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便是这一思考的产物。
“文学革命”的口号是由五四时期的胡适首创的,梁启超使用的概念则是“文界革命”或“文学之革命”。
“文界革命”拥有多重内涵和诉求,不仅以输入新思想为宗旨,紧扣中国近代社会思想启蒙与救亡图存两大时代主题,而且与他趣味主义的审美诉求密不可分。
梁启超最早提出“文界革命”,是在1899年12月赴夏威夷的海途中。
他的游记真实记录了提出“文界革命”时的思想状态和构想:德富氏(日本学者德富稣峰,即下面的“苏峰”,著《将来之日本》——引者注)为日本三大新闻主笔之一,其文雄放隽快,善以欧西文思入日本文,实为文界别开一生面者,余甚爱之。
近代文学革新运动主将梁启超
![近代文学革新运动主将梁启超](https://img.taocdn.com/s3/m/26a9238e51e79b89680226f3.png)
近代文学革新运动主将梁启超梁启超的文学改良论一、揭起“诗界革命”的大旗,奠定其理论基础。
《夏威夷游记》中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主张变革旧诗,形成具有“三长”即新意境、新语句和“古人之风格”的新诗。
二、“文界革命”与新文体。
新文体是为适应维新变法的宣传和思想文化启蒙而产生的一种明白晓畅、富有感情色彩和鼓动性的通俗文体。
◆新文体:是指出现在报刊上,不同于古文的一种通俗文体。
这种文体为适应维新变法的宣传和思想文化启蒙而产生,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富有鼓动性,有时还夹以口语和外来语。
这种新的文体,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运用得最好,故被人们称为“时务文体”;后来,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运用得更加成熟,又被称为“新民文体”。
这种文体成为文言文与白话文的一种过渡文体,为“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开了先河。
三、“小说界革命”与新小说1.求新:新小说的政治功能。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
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
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
”2. 小说的四种力量:“熏”:熏陶、感染。
“浸”:浸也者,入而与之俱化也。
“刺”:刺激,“顿”,突发而“骤觉”。
“提”:指主体与客体感情的融合。
四、戏剧改良宗旨:以西方历史故事为创作题材,以西方戏剧为榜样。
模式:以中国传奇演绎外国故事。
如“比武招亲”、“包公断案故事”等传统模式的运用。
五、“新文体”的特色1.鲜明的政治倾向。
例如《变法通议》。
2.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例如《少年中国说》。
3.中西交融的语言特色。
例如《过渡时代论》。
4.比喻、对偶、排比的修辞手法。
例如《少年中国说》。
梁启超在近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与贡献一、发动并领导了近代资产阶级的文学革新运动;二、以他的理论和创作成就为文学革新运动增添了光辉;三、介绍引进西方文化和新的文学观念,为文学革新运动指明了方向;四、对“五四”文学革命,以及许多现代作家均有影响。
梁启超的三次“诗界革命
![梁启超的三次“诗界革命](https://img.taocdn.com/s3/m/087c47aa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72.png)
梁启超的三次“诗界革命一提起“诗界革命”,人们想到的多半是梁启超1899年在《夏威夷游记》(下文简称《游记》,又名《汗漫录》)中揭橥的“诗界革命”之说:“支那非有诗界革命则诗运殆将绝”[1];又或者是1902年后陆续在《饮冰室诗话》(下文简称《游记》中一再提及的“诗界革命”之语:“革命者当革其精神,非革其形式。
吾党近好言诗界革命,虽然,若以堆积满纸新名词为革命,是又满洲政府变法维新之类也。
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斯可以举革命之实矣”[2]。
这也是一般学界通行的看法。
然而,实际上梁启超曾在三个阶段三次提到过“诗界革命”,并在不同时期对之进行了相应地调整。
《游记》是首次倡导,《诗话》是再次阐释,此后,在1920年《〈晚清两大家诗钞〉题辞》中第三次提出了“诗界大革命”之说。
一、“三长”理论的调整对于梁启超前两次提出的“诗界革命”,学界固然已有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包括它的起点(起源、或发生时间)、基础、表现、发展、变异、原因、人物、理论、意义、评价及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等各方面。
不过,不少问题仍然存在些争议,其中,颇为重要的一点是从《游记》到《诗话》,他将“诗界革命”的主张“三长”理论调整为“二长”是否意味着去掉了其中“一长”(新语句)。
在《游记》中首次号召“诗界革命”时提出了“三长”理论:“欲为诗界之哥仑布、玛赛郎,不可不备三长。
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即新意境、新语句、古风格);到《诗话》中时却基本上不提“新语句”,只一再强调“新意境、古风格”这“二长”:“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斯可以举革命之实矣”[3],“能镕铸新理想入旧风格”[4],“以新理想入古风格”[5],“独闢新界而渊含古声”[6]、“理想风格,皆茹今而孕古”[7]之类。
于是有不少学者认为是梁启超将“新语句”抽掉出(或挤出了)“诗界革命”之外。
实际上,并非如此。
在一定程度上,“新语句”是“新意境”的载体,语言(新语句、新名词)是用来传达思想(新理想、新意境)的工具。
梁启超文界革命的主要内容
![梁启超文界革命的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81608819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cf.png)
梁启超文界革命的主要内容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对中国的文化和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主张,被后人誉为“文界革命”的先驱。
梁启超的文界革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批判旧文化观念,提倡新文化思潮。
梁启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封建观念束缚了人们的思维和行为,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他主张要摒弃封建思想,倡导自由平等的新文化观念。
他提倡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来认识世界,强调人的主体性和个体的独立性,主张人们应该追求自由、平等、民主的社会制度。
他还强调女性的权益,主张男女平等,反对封建婚姻制度的束缚。
二、主张国家独立和民主制度的建立。
梁启超在《我的改良主义》一书中提出了“自强自立,求富求强,民主自由”的主张。
他认为,中国要实现现代化的发展,必须摒弃依附他国的传统观念,追求国家的独立和强大。
他主张建立起民主的政治制度,实现民主选举和宪政治理。
他提出“民主政治是一切政治改革的基础”,并呼吁人们积极参与政治,争取自己的权益。
三、推动教育改革,培养新一代人才。
梁启超认为,中国的教育体制严重滞后,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他主张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倡实用主义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
他提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他还主张推行普及教育,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提高整个国民的素质。
四、倡导社会改革,推动社会进步。
梁启超认为,中国社会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现象和社会不公。
他主张消除社会阶级差别,推动社会的公平正义。
他提出要改革土地制度,让农民得到土地的保障和权益。
他还主张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
他呼吁建立社会福利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
五、提倡民族精神,振兴中华民族。
梁启超强调中国民族的自强意识和自信心,主张振兴中华民族。
他提出要摒弃儒家的“忍辱负重”的传统观念,呼吁人们要有自尊心和自豪感。
他主张要加强国家的军事力量,保卫国家的独立和领土完整。
论梁启超发起小说界革命、诗界革命与五四文学革命的区别与联系
![论梁启超发起小说界革命、诗界革命与五四文学革命的区别与联系](https://img.taocdn.com/s3/m/4d903442561252d380eb6ea7.png)
论梁启超发起小说界革命、诗界革命与五四文学革命的区别与联系作者:李娜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18期摘要:无论是梁启超发起的文学界革命还是影响巨大的五四文学革命,两者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是存在着一定地位并具有很大影响力的文学革命。
关键词:梁启超;五四文学;区别;联系[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8-0-01一、小说界革命、诗界革命与五四文学革命概述1.小说界革命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出了“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
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的口号,这是“小说界革命”的开始。
梁启超认为小说具有“浅而易解”,“了而多趣”的艺术特点,将小说创作与启蒙主义思潮和资本主义社会改革相结合,并为小说作出新的分类,为新小说的创作题材揭示了广泛而现实的内容范围,大大提高了小说在文学中的地位,成为现代小说理论的萌芽。
2.诗界革命诗界革命的早期倡导者是夏曾佑、谭嗣同、梁启超三人。
他们不同程度的要求取法西方,主张旧诗要表现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要求诗歌为改良主义政治服务,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实际上使诗歌的语言源泉更为狭窄,很快就丧失了生命力。
后来,梁启超又提出了“以旧风格含新意镜”的新观点,虽然纠正了前期形式主义的偏颇,但缺乏新的形式,也有其片面性。
3.五四文学革命五四前后发生的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学变革运动,它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五四文学革命从理论主张到创作实践,从文学内容到语言形式,都是一次前所未有的伟大革命。
它宣告了封建文学的终结,掀开了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的反封建的新文学的第一页。
二、梁启超发起的小说界革命、诗界革命与五四文学革命的区别1.性质不同:梁启超发起的小说界革命和诗界革命究其本质都属于改良主义文学改革运动;而五四文学革命则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启蒙运动,它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2.目的不同:梁启超提出的小说界革命、诗界革命等一系列主张的目的是为改良政治服务,企望推动20 世纪中国知识体系和学术体系的转型,在民族精神的改造与重建工程中,促进中国政治的渐进和社会的文明之化;而五四文学革命则是一场寻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它的目的是人的解放。
梁启超文界革命的主要内容
![梁启超文界革命的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02e7380d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ee.png)
梁启超文界革命的主要内容一、反对传统文化束缚梁启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束缚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他对儒家传统进行了批判,主张以科学和现代知识为基础,摒弃封建迷信和愚昧观念。
他强调要追求真理和实用主义,推动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应用。
他倡导实事求是的精神,强调人民的实际需求和社会的现实问题。
梁启超提倡的这种反对传统文化束缚的思想,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倡导西方文化的引进梁启超主张引进西方文化,认为西方文化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资源。
他提倡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制度,以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
他积极倡导西方文化的传播和推广,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法律、经济和教育等方面的优秀经验。
他认为,只有借鉴西方文化,才能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和国家的强盛。
梁启超的这种倡导西方文化的理念,对中国的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推动文化教育改革梁启超非常重视文化教育改革,他认为文化教育是培养人才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他主张改革传统的教育体制,推崇普及教育和素质教育,提倡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综合素质培养。
他强调培养人民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倡导培养有用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梁启超的文化教育改革思想,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带来了新的方向和动力。
四、倡导大众文化的兴起梁启超主张大众文化的兴起,认为文化应该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需求。
他提倡文化的普及和大众化,主张推广通俗文化和大众娱乐,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他强调文化的民主性和大众性,主张将文化从精英层面推广到普通民众之间。
梁启超的这种倡导大众文化的理念,为中国的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费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五、积极参与政治改革梁启超不仅在文化领域有所贡献,他也积极参与政治改革,致力于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他主张民主宪政和政治改革,提倡民主制度和法治建设,主张建立一个公正、透明和高效的政府机构。
他积极参与政治运动,为国家的政治进步和社会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梁启超的政治改革思想,对中国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现代文学史》老师笔记汇总
![《中国现代文学史》老师笔记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373fc624915f804d2a16c10f.png)
第一章一、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
二、文学革命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三、(1)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包括:诗界革命(黄遵宪)、小说界革命(梁启超)、文界革命(梁启超)、白话文运动(裘廷梁)。
(2)梁启超倡导的“文界革命”,创造了一种新文体,也称“报章体”。
(3)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帝制统治。
四、1915年9月陈独秀任主编的《新青年》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思想革命的深入,必然要求文学革命。
五、(1)《文学改良刍议》的主要内容与历史作用: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这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文章侧重于文学的语言形式的改革,提出“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文章同时也表现了对内容的重视,把“言之有物”放在第一条。
这是胡适对晚清时文学改良运动者的意见的吸收融会,对建设中国现代文学具有重要意义。
(2)胡适还写了《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易卜生主义》、《论新诗》等。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发表于1918年4月,积极倡导历史进货的文学观念;《易卜生主义》介绍易卜生的现实主义思想和个性主义。
《谈新诗》主张“诗体的大解放”。
胡适在《新青年》上陆续发表实践他诗体解放主张而创作的白话新诗,后续集为《尝试集》。
他还写过现代最早的白话新剧《终身大事》。
六、1917年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文论中旗帜鲜明地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三大主义”的某些提法虽有不够精密之处,但基本上是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提出文学改革主张的。
文章反对“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观念,批判拟古主义、形式主义的明前后七子及桐城派,七、钱玄同拆桐城派、文选派为“桐城谬种”、“选学妖孽”。
《世界文学发展史》中国晚清文学之八:诗界革命和文界革命
![《世界文学发展史》中国晚清文学之八:诗界革命和文界革命](https://img.taocdn.com/s3/m/2ce2075a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62.png)
《世界文学发展史》中国晚清文学之八:诗界革命和文界革命中国晚清文学之八:诗界革命和文界革命19世纪60年代后,中国的资本主义开始有了初步的发展,但同时民族危机也在越来越加深。
1894年甲午战争失败,在全国上下引起极大震动,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亡国之祸,于是以救亡图强为宗旨的维新变法思潮,迅速取代洋务运动而形成为相当广泛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运动和文化运动。
" 诗界革命" 和"文界革命" 就是改良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 诗界革命" 的口号是在1896年至1897年间由夏曾佑、谭嗣同等人首先提出的,并试作新诗。
当时所谓的" 新诗" ,只不过是" 挦扯新名词以自表异" ,借用某些宗教教义牵强附会地表达变革的要求。
这些诗往往是科学名词、宗教名词和外来语音译词杂糅,使人" 无从臆解"。
如谭嗣同的《金陵听说法》三首之一:而为上首普观察,承佛威神说偈言。
一任法田卖人子。
独从性海救灵魂。
纲伦惨以喀私德,法会盛于巴力门。
大地山河今领取,庵摩罗果掌中论。
其中" 卖人子" 一典出自《新约》:" 喀私德" 为英语Caste 的译音,指印度封建社会把人分成几个等级的种姓制度;" 巴力门" 为英语Parliament的译音,指英国议会:" 法田" 、" 性海""庵摩罗果" ,都是佛家语。
这首诗旨在批判封建等级制,表达对议会制的向往;然而正如梁启超后来所批评的," 经生涩语,佛典语,欧洲语杂用" ,成了" 七字之语录,而不甚肖诗矣"。
虽然这类诗歌并不成功,但仍然体现了改良派对新文学的热情追求,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
作为" 诗界革命" 一面旗帜的,是晚清时期继龚自珍后最杰出的诗人黄遵宪。
《中国现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c60e278ad0d233d4b14e6998.png)
《中国现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整理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1、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1920)一、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1、诗界革命:黄遵宪(反对拟古复古、提倡“我手写我口”)2、小说界革命:梁启超(重视小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3、文界革命:梁启超(“报章体”)4、白话文运动:裘廷梁二、“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1、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2、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三、《新青年》(第一卷名《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创刊时间:1915年主编姓名:陈独秀四、“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1、文学革命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因为旧文学中充斥着封建礼教道德的思想内容,思想革命的深入,必然要求反对旧文学的文学革命;2、而文学革命的开展,批判旧文学观念和旧文学中封建思想道德观念,新文学以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为内容,也大大推动了思想革命更深入地开展;3、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相辅相成,使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成为自有中国以来最彻底反对封建文化和封建旧文学的革命。
五、文学革命的发生过程:1、1917年1月,《文学改良刍议》(胡适)——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2、1917年2月,《文学革命论》(陈独秀)——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3、钱玄同、刘半农等撰文响应,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六、鲁迅:《狂人日记》(发表于《新青年》)——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1918年)七、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对文学革命的影响:1、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用白话写的文章,算不得新文学;新文学应建立在“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对新文学提出的要求)2、鲁迅:《狂人日记》小说对封建主义揭露、批判所达到的高度3、郭沫若的新诗,体现了“五四”反抗叛逆、破旧创新的精神八、了解文学革命在创作上的初步成绩和白话文运动的胜利:1、《新青年》上胡适、刘半农、沈尹默等的白话新诗,《新潮》上叶绍钧、汪敬熙、杨振声等的白话新小说和康白情、俞平伯的新诗,都是文学革命的最初实绩。
比较文学三界革命
![比较文学三界革命](https://img.taocdn.com/s3/m/02b5d668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d6.png)
梁启超所说的“三界革命”是什么梁启超所说的“三界革命”是“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诗界:诗歌改革的根本在于精神的变革,精神变革在作品中的体现是新意境的创造。
新意境在新诗中占有核心地位。
文界:文界革命的提法,最早见于梁启超的《夏威夷游记》。
小说界:小说界革命的正式提出,则始自1902年梁启超在《新小说》第一号上发表的著名论文《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关于梁启超:
梁启超提倡趣味主义的人生观,他认为“凡属趣味,我一概都承认它是好的”,但趣味的标准不在道德观念,而必须是“以趣味始,以趣味终”,“劳作、游戏、艺术、学问”都符合趣味主义的条件,赌钱、吃酒、做官之类则非。
1919年,梁启超从欧洲回国,有一次几个知识界的朋友约他某天去讲演,他说:“你们约定的时间我恰好有四人功课。
”有来客不解,听他解释后方知,原来就是约了麻局。
梁实秋在清华念书时,就曾听说过梁启超的一句名言:“只有读书可以忘记打牌(此指麻将),只有打牌可以忘记读书。
”麻将对梁启超的诱惑力、吸引力之大,可以想见。
而坊间也有梁启超曾发明3人与5人麻将的玩法,以及他能快速解牌的传说。
他的很多社论文章都是在麻将桌上口授而成。
文学革命与梁启超对中国文学审美意识更新的贡献节选详细内容
![文学革命与梁启超对中国文学审美意识更新的贡献节选详细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d5963fd3eefdc8d377ee329c.png)
文学革命与梁启超对中国文学审美意识更新的贡献(节选)详细内容【内容提要】文学革命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副产品,也是中国文学自身新旧嬗变的历史产物。
梁启超关于文学革命的理论倡导与建构体现了20世纪新的文学审美意识与审美理想的萌芽,是中国文学审美理念更新的重要阶梯。
【关键词】文学/革命/审美/更新【正文】综观梁启超两次倡导“文界革命”的理论主张与创作实践,其关于新体散文的基本美学观点是:(一)、散文创作的目的不为传世,而为觉世。
(二)、散文效法的目标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新体散文。
(三)、散文变革要从内容到形式实行全面的变革。
内容上要表现“欧西文思”,形式上要追求“雄放隽快”、“明晰”“畅达”。
(四)、散文语言应力求通俗化,可兼容中西词汇语法。
“文界革命”的理论主张冲破了传统散文的各种清规戒律,使散文从“文以载道”和“替圣贤立言”的目的规范中解放出来,成为融入社会现实,面向广大民众的具有新鲜血肉和切实内容的崭新文体。
“文界革命”的理论主张也使散文挣脱了桐城、八股等僵化凝固的文体规范,成为不拘一格、自由抒写的崭新文体。
尤其是在“新文体”的创作实践中,与“欧西文思”相对应的大量西方新名词,如“国民性”、“人权”、“功利主义”、“专制主义”等,得到了介绍传播。
这些“新名词”的输入冲击了“古文辞”的格律、习用典故和陈腐语汇,改造和丰富了文言的词汇系统,更新了文学语言的风格,还促进了散文创作主体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的变革。
夏晓虹在《觉世与传世――梁启超的文学道路》一书中对此作了高度的评价:“‘新文体’对于现代语文最大的贡献,即在输入新名词。
借助一大批来自日本的新名词,现代思想才得以在中国广泛传播。
‘新文体’的半文半白,也适应了过渡时代的时代要求。
”[3]陈平原在《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一书中也对此作了肯定:“晚清的白话文不可能直接转变为现代白话文,只有经过梁启超的‘新文体’把大量文言词汇、新名词通俗化,现代白话文才超越了自身缓慢的自然进化过程而加速实现。
第六章梁启超与文学界革命
![第六章梁启超与文学界革命](https://img.taocdn.com/s3/m/1352bc0a0029bd64793e2c2d.png)
第一节 梁启超的生平与著述
❖ 欧游归来之后,以主要精力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 研究重点为先秦诸子、清代学术、史学和佛学。
❖ 1922年起在清华学校兼课,1925年应聘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 师,指导范围为“诸子”、“中国佛学史”、“宋元明学术 史”、“清代学术史”、“中国文学”、“中国哲学史”、 “中国史”、“史学研究法”、“儒家哲学”、“东西交流 史”等。
第一节 梁启超的生平与著述
❖ 梁氏在中国思想史上的贡献,不如 在学术史贡献之大,在思想史上的 贡献,创设不如康有为,破坏不如 谭嗣同,而其思想多来自康、谭二 氏,故其思想不深刻,不一贯,随 时转移,前后矛盾,然其影响甚大, 则因其文笔生动,宣传力大。
——郭湛波《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
第一节 梁启超的生平与著述
❖ 编辑和发行人署名冯紫珊,实由梁启超负 责, 《新民丛报》是20世纪初在日本发行 的半月刊是梁启超主持的报刊中历时最久、 影响最大的刊物,刊物上的重要文章也大 都出与梁启超之手。
第一节 梁启超的生平与著述
❖ 本报取名《大学》 “新民”之义,以 为欲维新吾国,当 先维新吾民。
——《新民丛 报·本报告白》
第一节 梁启超的生平与著述
❖ 先生四十年中,脑中故绝未忘一 “国”字,且平昔眼中无书,手 中无笔之日亦绝少。故生平之著 述总额人皆谓有“二千余万字之 多”,占古今中外著作家之第一 位。 —— 徐佛苏《记梁任公先生 逸事注》
第一节 梁启超的生平与著述
❖ 著作为《饮冰室合集》,约 1400万字。
第一节 梁启超的生平与著述
第六章 梁启超与文学界革命
第六章 梁启超与文学界革命
❖ 二十世纪初年中国思 想界和文学史上成绩 与影响最为卓著的人 物当推梁启超。梁启 超是二十世纪初思想 启蒙运动的主将和文 学界革命的陶铸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讲梁启超与晚清文学界革命维新改良文学一、维新改良文学发生的背景二、资产阶级文学改良运动经历的三个阶段:1、文学改良运动的酝酿发动期;2、文学改良运动的发展及高潮期;3、文学“联合战线”破裂,文学改良运动由盛转衰。
梁启超不仅是晚清舆论界执牛耳者,也是文学界当然的领袖人物。
梁启超以日本明治文学为榜样,以报刊为阵地,登高一呼,群山响应,使具有近代意识和近代色彩的启蒙文学成为晚清文学的主流。
在文学创作,尤其是文学理论上,梁启超文以觉世的启蒙意识非常强烈,可以说,他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启蒙文学最有力的倡导者和最自觉、成就也最高的实践者。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集政治家、学者和作家于一身,在中国近现代史有重要而深远影响。
二. “文界革命”与“新文体“文界革命”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维新派所倡导的一次散文革新运动,是直接为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服务的。
1899年11月,梁启超在《夏威夷游记》中正式提出了“文界革命”的主张。
在散文创作上,梁启超身先士卒,斥责桐城古文和八股时文的腐朽僵化,继承古代散文的优良传统,博采众家之长,熔铸古今中外,创造出一种新体散文,时人号为“新文体”。
(一)文界革命理论的提出1、太平天国时期:“文以纪实”、“言贵从心”(洪仁轩等《戒浮言巧谕》);2、洋务运动时期:冯桂芬、王韬等人创作时务文;3、黄遵宪“言文合一”,“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新文体。
4、文界革命理论的正式提出:(1)觉世文与传世文学者以觉天下为己任,则文未能舍弃也。
传世之文,或务渊懿古茂,或务沈博绝丽,或务瑰奇奥诡,无之不可。
觉世之文,则词达而已,当以条理细备,词笔锐达为上,不必求工也。
——梁启超《湖南时务学堂条约》 (2)由日本作家的文风初次触动提到“文界革命”。
读德富苏峰所著《将来之日本》及“国民丛书”数种。
德富氏为日本三大新闻主笔之一,其文雄放隽快,善以欧西文思入日本文,实为文界别开一生面者,余甚爱之。
中国若有文界革命,当亦不可不起点于是也。
——梁启超《夏威夷游记》(1899)(3)批判严复的文风,重提“文界革命”。
夫文界之宜革命久矣。
欧美日本诸国之变化,常与其文明程度成比例,况此等学理邃赜之书,非以流畅锐达之笔行之,安得使学童受其益乎?著译之业,将以播文明思想于国民也,非为藏山不朽之名誉也。
——梁启超:《绍介新著·原富》(1902)(4)梁启超“文界革命”论在文章形式方面的主张:俗语文体。
文学之进化有一大关键,即由古语之文学,变为俗语之文学是也。
各国文学史之开展,靡不循此轨道。
……寻常论者,多谓宋、元以降,为中国文学退化时代。
余曰不然。
……自宋以后,实为祖国文学之大进化。
何以故?俗语文学大发达故。
——饮冰:《小说丛话》(1903)概而言之,梁启超为文界革命设置的目标,就是要在传统的抒写个人情志的文人之文和以经术为本源的述学之文之外,创造出会通中外,融汇古今,兼有“欧西文思”与“俗语文体”,热情奔放,悲壮淋漓,自由抒写,流畅锐达的文章新体(二)“文界革命”理论的实践1、创作情况:(1)1895年康有为等组织强学会与创办《中外纪闻》(初名《万国公报》)时期; (2)1896年主编《时务报》;“当《时务报》盛行,启超名重一时,士大夫受其语言笔札之妙,争礼下之。
”(胡思敬《戊戌履霜录》)“任公文笔原是畅达,其自甲午以后,于报章文字,成绩为多,一纸风行,海内观听为之一耸。
”(严复《学衡》第12册) (3)1887年11月,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与谭嗣同一起创办《湘报》、《湘学新报》;(4)1898年10月,在横滨创办旬刊《清议报》。
《清议报》100期后被毁,又在横滨创办了半月刊《新民丛报》。
(5)1902年创办了《新小说》1898-1903年,在这两种刊物上写下了《少年中国说》等80多篇文章和专著。
散文创作的黄金时期,正是这时期的“新文体”创作,作为他的“文界革命”的实绩,奠定了他在中国散文史上的地位。
2、梁启超散文分类(1)杂文:《呵旁观者文》、《少年中国说》等,杂文集《自由书》。
(2)传记:《戊戌六君子传》、《管子传》、《王荆公传》、《李鸿章传》、《意大利三杰传》等。
(3)政论文:《变法通议》、《新民说》等。
3、梁启超新文体散文的特点:1、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2、条理明晰;3、笔锋常带情感。
三. “诗界革命”的倡导诗界革命,指19世纪末兴起的一次诗歌的改良运动。
1899年,梁启超在《夏威夷游记》中明确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
其基本内容,就是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中国传统旧体诗的形式束缚,以利于表现新的社会生活、新的思想感情和新的理想。
作为一种文学思潮,诗界革命适应了维新改造的时代要求,体现了诗歌发展的方向,为五四白话诗的形成、发展做了铺垫。
梁启超前期的诗论表现出鲜明的政治倾向。
到1899年写作《夏威夷日记》,首次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
稍后,梁启超在《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上开辟“诗界潮音集”、“饮冰室诗话”等专栏,推介诗歌作品,进一步阐发诗界革命的主张并推动诗界革命的发展。
诗界革命的目标修订: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斯可以举革命之实矣。
苟能尔尔,则虽间杂一二新名词,亦不为病。
——《饮冰室诗话》以夏曾佑、谭嗣同等人的“新学诗”与黄遵宪等人的“新派诗”作为正反两个方面的借鉴。
新学之诗:盖当时所谓新诗者,颇喜挦扯新名词以自表异。
近世诗人能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者,当推黄公度综上,新意境指欧洲之精神思想(《夏威夷游记》)、新理想(《诗话》),包含新事物、新知识等,也包含西方社会新精神、新思想,更包含国民自新、民族文明进化而激发的新理想、新情感等未有之境。
新语句:指与新事物、新知识、新思想相辅相成的话语载体,包含新名词、新词汇、新句式。
旧风格:指中国古典诗歌的表现形式、表现风格和审美特征。
诗界革命在题材内容上,要求诗歌反映近代社会现实,为改良派的政治斗争服务。
在诗歌的语言形式方面,提倡通俗化和诗乐合一。
四. “小说界革命”的倡导维新思想家不约而同地对小说参与社会启蒙问题予以关注,始于政治变法的准备时期。
东渡后的梁启超,对日本流行的“以稗官之异才,写政界之大势”的政治小说十分欣赏。
1902年10月,小说界革命的宣言:《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思想和理论贡献:一是正式提出小说界革命的口号;“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
”二是推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三是将小说种目区分为写实派与理想派两类;四是以薰、浸、刺、提四字概括小说支配人道之力。
《新中国未来记》中国第一部政治小说中国第一部理想小说内容:新小说之意境形式:旧小说之体裁结构:双重叙事结构:倒叙的框架顺叙的故事文人趣味:小说的文雅化新小说报社对政治小说的界定:“昔者欲借以吐露其所怀抱之政治思想也。
其立论皆以中国为主,事实全由幻想。
”政治小说的特点:一是以小说为载体吐露政治思想;二是创作方法以表现理想表现未来为主。
五. 戏曲界革命梁启超在《释革》中,将曲界革命与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并提。
从改造国民品格,振刷国民精神的愿望出发,梁启超在1902年前后,身体力行于戏曲革新,创作了《劫灰梦》、《新罗马》、《侠情记》传奇三种,《班定远平西域》粤剧一种,分别在《新民丛报》《新小说》上刊出。
六. 文学界革命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文学界革命以国民启蒙、国民自新、国民变革为基本目标,以文体革命为触介点,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命题并具有极强的可实践性,因而得到了世纪初文坛的积极响应。
文学界革命是20世纪中国文学自我更新、艰难变革的起点,它借助西方异质文化的撞击力量,打破了中国文学的因循死寂,勉力担负起民族精神革新、民族文明再造的重任,并在历史的废墟上,初步构造新文学的殿堂。
随着进化如飞矢观念的深入人心,明清以来愈演愈甚的拟古、复古主义思潮受到唾弃。
随着维新志士把政治革命的热情转移到以新民为核心的思想启蒙运动上来,文学因其具备左右人心之“不可思议之力”而被认作是开启国民智识、振刷国民精神、改造国民品质最好的形式和最便利的途径。
文学重在表现人的情感与想像的观念被普遍接受。
小说戏曲被引进文学的殿堂。
创作方法的区分与文学批评的更新。
文学变革张扬“雌黄古今,吐纳欧亚”思想自由、融汇兼收的气度精神,文体革命则遵循旧风格含新意境的基本规制。
语言出现变革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