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成语故事
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_成语故事大全
![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_成语故事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7989edaa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5b.png)
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是汉语词汇重要的组成部分,成语凝结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文化。
成语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固定词组,具有固定的结构方式和特定的文化内涵,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篇一:行将就木春秋初,晋国吞并了邻近一些小的诸侯国,成为一个大国。
当时,年老的国君晋献公宠爱妃子骊姬,打算将来让她生的儿子继位。
他听了骊姬的坏话,将太子申生逼死。
骊姬还要陷害申生的两个异母兄长公子重耳和夷吾。
他俩只得逃走。
重耳先逃到他的封地蒲城,晋兵闻讯而来。
蒲城人要抵抗,重耳说服他们别这样做,并且逃往狄国。
跟他一起去的有他的舅舅狐偃,还有赵衰等人。
狄国出兵攻打一个部落,俘获了叔隗(wěi)和季隗姐妹俩,随即把她俩都送给了重耳。
重耳自己娶了季隗,生下伯条、叔刘两个孩子;把叔隗嫁给赵衰,生下个孩子叫赵盾。
后来,从晋国秘密传来一个坏消息:晋国的主公要派人谋刺重耳。
原来,与重耳一起出逃的公子夷吾在献公去世后,借助秦国的力量回到晋国继位,史称晋惠公。
他怕兄长重耳回国争位,派出刺客谋害重耳。
重耳得知这个消息后,决定逃到齐国去。
临走前的晚上,他对妻子季隗说:“夷吾派人来谋害我,我打算再逃到齐国去。
你留在这里抚养孩子,等我二十五年不回来,你再嫁人吧。
”季隗伤心地回答说:“我已经二十五岁了,再过二十五年,就要进棺材了,还嫁什么人!我一直在这里等待你就是了。
”重耳到了齐国,齐桓公把一位姓姜的姑娘嫁给他,还赠给他二十辆用四匹马驾的大车。
重耳对这样的生活感到满足,但跟随他的人都认为不该老呆在这里,姜氏也认为重耳应该离开。
她和狐偃商议后、把重耳灌醉,载上车送出齐国。
一行人到曹国、宋国、郑国和楚国,都没有被接纳下来。
后来到秦国,秦穆公热情接持了他们,并把五个女儿嫁给了重耳。
恰好这一年夷吾生病死去,秦穆公派军队护送重耳回晋国即位,史称晋文公。
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篇二:日暮途穷战国时,楚平王的太子建有两个老师,一个是伍奢,一个是费无忌。
20个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20个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1d60de63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a6.png)
20个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黔驴技穷】春秋时期,有一位名叫黔先的农民,他家里穷困潦倒,只有一头老驴用作耕种。
一年秋天,正是收割季节,黔先带着老驴到田地里耕种。
然而,这头老驴年事已高,技艺也不再犀利。
由于年久失修,犁头也很生锈,无法顺利耕种。
黔先尽力捶打犁头,但仍然无法使老驴有效地耕种田地。
【三顾茅庐】战国时期,刘备在寻找贤才的过程中遇到了诸葛亮,一位人称“卧龙”的智者。
然而,诸葛亮因为自觉能力不足,长久隐藏在草庐中过着隐居的生活。
刘备深知他的才华,担心他不肯出山,于是三次上山拜访,终于请诸葛亮出山担任重要职务,成就了三顾茅庐之事。
【鸡鸣狗盗】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养了一只鸡和一只狗作为守卫。
一天早晨,当鸡叫的时候,狗看门的人却偷偷地溜进了主人的仓库,盗窃了一些粮食。
主人发现后,十分气愤,并决定将狗赶出家门,以示警示。
从此以后,这个成语就用来形容那些利用别人的工作成果而不劳而获的人。
【兵不厌诈】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各国为了保护领土和利益,战争策略层出不穷。
其中有一次,齐国和魏国交战。
齐国派出使者向魏国请教如何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魏国智者出了一个计策,称其为“兵不厌诈”。
他告诉齐国应该采用诡计,伪装军队,制造假象,迷惑敌人。
齐国按照计策行动,最终成功获得了胜利。
这个成语就是形容在战争中,运用各种计谋和诡计的策略来战胜敌人。
【壮志凌云】战国时期,有一位名叫范蠡的人,他年轻有为,志存高远。
他立志要做大事,终生奋斗。
他借助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成功帮助越国打败了敌人,最终成为越国的贤臣。
这个成语形容人们雄心壮志,有志向远大,勇往直前,志存高远。
【谈笑风生】战国时期,有一位名叫孟尝君的智者,他机智过人,富有智慧。
他常常在谈笑间言辞精辟,风趣幽默,以独特的口才和智慧赢得了众人的钦佩和赞叹。
他的聪明才智使他能够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成为当时的重要人物。
这个成语形容人们口才流利,聪明伶俐,善于辩论,谈吐风趣。
【空中楼阁】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名叫庄子的思想家,他思维敏捷,深思熟虑。
春秋战国的历史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的历史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dc28458f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ac.png)
春秋战国的历史成语故事以下是 7 条春秋战国的历史成语故事:1. 一鸣惊人:春秋时,楚庄王即位三年,啥也不干,就知道吃喝玩乐,大臣伍举着急啊,就去问庄王:“有只鸟三年不飞不鸣,这是啥鸟啊?”庄王说:“这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后来啊,庄王真的励精图治,让楚国变得超级强大。
你说这人厉害不,就像平时不吭声的同学,突然考了个第一名,那不就是一鸣惊人嘛!2. 退避三舍:晋文公重耳当年流亡在外时,曾得到楚成王的帮助。
重耳承诺要是两国打仗,他会退后九十里(一舍是三十里)。
后来真打仗了,重耳真就下令后退,这可把楚军弄懵了。
哎呀,晋文公多讲信用啊,这就好比你答应了朋友的事,再难也做到了,多牛啊!3. 卧薪尝胆: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那可是受尽了屈辱啊,但他暗中发誓一定要报仇。
他睡在柴草上,还尝尝苦胆,提醒自己不忘耻辱。
最后勾践终于成功复国,打败了夫差。
这简直就是逆袭的典范啊!要是咱遇到困难也能像勾践这样,还有啥干不成的?4. 纸上谈兵: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谈起兵法来头头是道,可真让他带兵打仗,不行啦!在长平之战中,他瞎指挥,结果导致赵国大败。
这就像有些人光会说不会做,遇到实际问题就傻眼了,咱可不能学赵括啊!5. 围魏救赵:魏国攻打赵国,齐国孙膑不去赵国救援,反而去攻打魏国都城大梁,逼得魏军撤回去,赵国也就得救了。
这招多妙啊,不走寻常路!就好比别人都按常规出牌,咱出其不意,一下就把问题解决了。
6. 负荆请罪: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立了大功,职位比廉颇还高。
廉颇不服气,但蔺相如很大度。
后来廉颇意识到自己错了,就背着荆条去蔺相如家请罪。
这两人多了不起啊,有错就改!要是咱和朋友闹别扭了,是不是也得学学他们?7. 老马识途:齐桓公打仗迷路了,多亏了几匹老马认识路,才带着大家走出来。
你看,连马都这么厉害,经验多重要啊!这就好像在生活中,长辈们的经验有时候能帮咱少走好多弯路呢,咱可别小瞧了!我的观点结论是:这些成语故事真的是太精彩了,充满了智慧和勇气,能让我们学到好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呢!。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四则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四则](https://img.taocdn.com/s3/m/821ffd19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2f.png)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四则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许多成语的由来与故事发生了。
下面将为你介绍四则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一、"孟母三迁"孟母三迁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当时的孟子还只是一个孩子。
孟子的母亲非常重视教育孩子,她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三次迁徙户口。
第一次迁徙是为了离名士更近一些,让孩子能够在他们的影响下学习。
第二次迁徙是为了让孩子离学校更近一些,能够更方便地去上学。
第三次迁徙是为了让孩子远离低劣的学生,避免受到不良影响。
最终,孟子在母亲的教育下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孟母为了孩子的教育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我们也应该重视自己的教育,不断追求知识和进步。
二、"鸿门宴"鸿门宴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楚国的宋义欲杀秦国的丞相秦国。
为了达到目的,宋义设下一个局,邀请秦国来楚国鸿门宴。
鸿门宴上,宋义企图刺杀秦国,但是被秦国及时发现并逃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不可轻信他人,要时刻保持警惕。
三、"师出无名""师出无名"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齐国,当时齐国有位武术高手叫景丑,他非常厉害,但是没有受到太多的重视。
后来,他离开齐国,到秦国任武术教练。
景丑在秦国大放异彩,成为了一位备受敬仰的名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的价值并不取决于出身,而是取决于自己的努力和才华。
四、"秋水共长天一色""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吴国,当时吴王夫差非常嗜杀,不顾百姓的疾苦,专注于追求享乐。
在他的统治下,吴国经济和民生都遭受了很大的损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民的福祉和国家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一个国家如果只顾自己的利益而忽视了人民的需求,必将付出代价。
总结:这四个成语故事都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它们各自展示了那个时期的人们的智慧、努力和勇气。
春秋时期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的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0b78ca25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e4.png)
春秋时期的成语故事1、《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夫人齐姜生有一男一女,儿子叫做申生,立为太子,女儿嫁给秦穆公为夫人,成为穆姬;献公又娶北狄狐家的两个女子,她们是姊妹俩,其中姐姐生了儿子重耳,妹妹生了儿子夷吾;献公伐骊戎,又收纳了骊戎之君的女儿骊姬,生了儿子奚齐;陪骊姬陪嫁的妹妹生了儿子卓子。
晋献公宠爱骊姬,就立她为夫人,逼死太子申生,立奚齐为太子。
重耳和夷吾为避开祸害,逃出晋国,夷吾逃到梁国,重耳逃到狄国。
晋献公去世后,奚齐成为国君,被申生、重耳、夷吾的同党杀了;卓子被立为国君,又被杀。
秦穆公派兵护送夷吾回晋国当了国君,就是晋惠公。
晋惠公上台后,对内大开杀戒;对外背信弃义,趁秦国遇灾,出兵攻击秦国。
秦穆公忍无可忍,出动大军迎击晋军,大败晋军,俘虏晋惠公。
后根据穆姬的求情,释放了晋惠公,但把晋国太子圉送到秦国做人质。
重耳出逃后,最初在狄国避难。
夷吾从秦国回到晋国后,生怕重耳归国会和他争夺君位,派人去狄国行刺重耳。
重耳闻信后,逃出狄国,投奔年迈的齐桓公。
齐桓公热情地接待了重耳,并把自己的宗女嫁给重耳,给他们提供了安逸的生活。
两年后齐桓公死了,齐国已不能帮助重耳重振大业,姜氏和重耳的谋士狐偃设计将重耳灌醉,驶离齐国,历经曹国、宋国、郑国,均不受待见,直到来到楚国。
楚成王以诸侯国君之礼厚待重耳,重耳十分感激。
有一次,楚成王开玩笑对重耳说:“您假使回了国,怎样来报答我呢?”重耳说:“我愿意晋国和楚国友好,如果日后不得已发生了战争,在两军相遇时,我一定退避三舍(三舍为九十里)。
”后晋惠公死,从秦国逃回去的子圉当了国君,即晋怀公,晋国局势更加不稳。
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到晋国,杀死晋怀公子圉,登位为晋文公。
当时晋文公年已六十二岁了。
晋文公登位后,铲除奸佞,重用贤良,晋国很快繁荣起来。
而这时周王室发生内乱,晋文公派军队勤王,安定了王室,得到周襄王的分封,继承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此时,楚的势力已深入北方:汉水流域的很多姬姓小国,早已被楚灭掉;陈、蔡两国和楚结成同盟;郑、许、曹、卫、鲁等国,也时而倒向楚国一方;宋襄公的“仁义之师”,也被楚国打得一败涂地。
春秋时代四字成语故事
![春秋时代四字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69ab57d7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cf.png)
春秋时代四字成语故事
1. 退避三舍:重耳当年流亡在外,楚王问他将来如何报答,重耳说若两国交战,他会退避三舍。
就像你和朋友有了约定,你肯定也会遵守呀!
2. 一鸣惊人:楚庄王即位三年不理朝政,后来却一飞冲天,这多厉害呀!这不就像有些人平时默默无闻,突然就大放异彩!
3. 老马识途:管仲跟随齐桓公出征迷路,靠老马找到了路,哇,动物有时候真的很神奇呢!就好像家里的宠物有时候也能给你带来惊喜!
4. 卧薪尝胆:勾践战败后卧薪尝胆,最终报仇雪耻,这得有多大的毅力啊!跟我们遇到困难不放弃不是一样吗?
5. 负荆请罪:廉颇意识到错误后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这种知错能改的勇气多难得!好比你和小伙伴闹矛盾后主动认错。
6. 纸上谈兵:赵括只会空谈兵法,结果大败,这不是光说不练假把式吗?就像有的人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却不行。
7. 三令五申:孙武训练女兵,三令五申后才让她们听话,管理可真不容易呀!就像老师管我们一样要反复强调。
8. 朝秦暮楚:一些国家立场不坚定,总是变来变去,这多不靠谱呀!跟那些总是变卦的人不是很像吗?
9. 完璧归赵:蔺相如机智地保护和氏璧完璧归赵,这多牛啊!简直就是英雄行为嘛!
10. 东施效颦:东施模仿西施,却适得其反,多可笑呀!这就像有的人盲目跟风,却迷失了自己。
我觉得这些成语故事都很有意思呀,能让我们学到很多道理呢!。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15则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15则](https://img.taocdn.com/s3/m/b5f389e14431b90d6d85c7dc.png)
之阳早格格创做1、烽火戏诸侯:西周终代君主幽王妃褒姒不爱笑,为了与悦她,周王下令焚烽火,正在古代烽火是用去报告敌情的,当烽火焚烧后,各天诸侯率兵纷纷赶到京乡,幽王战褒姒正在乡头视着疲劳受骗的将士,拍脚大笑.厥后恩人果然去进犯,幽王派人面焚烽火,诸侯不再去救援,截止西周死亡,幽王被杀.2、管鲍之接:鲍叔牙战管仲皆是秋秋时期很有才搞的人,少时二人做生意分利时,管仲曾欺哄鲍叔牙,多分给自己一些,鲍叔牙则果他家贫,不以为止.厥后,二个佳友分属齐国二个敌对于的政事势力,鲍叔牙事齐公子小黑,管仲事公子纠.及公子小黑坐为桓公,公子纠波折身亡,管仲被囚身问功.鲍叔牙劝道桓公,坐管仲为相.管仲道:“死尔者女母,知尔者鲍子也.”后以“管鲍之接”指佳友相互断定,不计得得.3、退躲三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载:秋秋时,晋公子重耳遁亡到楚国.楚国国君设宴款待他,问他将去怎么样酬报,他道:“若以君之灵,得返晋国,晋楚治兵,逢于中本,其退躲三舍.”厥后已估晋君的重耳果然退躲三舍.舍:古时止军三十里为一舍.后以“退躲三舍”比圆对于人让步,不与相争.4、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载:战国时,齐威王重湎于酒色,国政纷治,诸侯并侵,危正在旦夕,而安排大臣又不敢劝谏.滑稽擅辩的淳于髡(kǚn),知讲齐威王爱听隐语,便去对于齐威王道:“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知讲那是正在讽谏自己,便道讲:“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今后以去,齐威王励粗图治,亲自率兵应战,夺回了得去的国土.后以“一呜惊人”比圆通常冷静无闻,一搞便有惊人的结果.5、一毛不拔:《孟子.经心上》载:战国时,朱子主弛“兼爱”,而杨朱却阻挡于“兼爱”,主弛“为尔”,提议部分利已主义,孟子批评杨朱道:“杨朱主弛为尔,如果拔他身上的一根毛对于天下有利,他也不搞.”后以“一毛不拔”形容极度吝啬自公.6、三心二意:《孟子.告子上》载:战国时,齐宣王昏庸无能,常被宫中的暴徒所利用.孟子频频游道之,也不起效率.有人埋怨孟子不佳佳天规劝他,孟子挨比圆辩黑道:“虽有天下易死之物也,一日暴之,已有能死者也.”暴:晒;热:冻.后以“三心二意”比圆搞事无恒心,全力少,懈怠多.7、卧薪尝胆:《史记.越王句践世家》载:秋秋时,越国被吴王挨败,越王句践坐志报恩.为了激励斗志,他把苦胆悬于坐卧处,用饭睡眠前皆要试试苦胆.通过少久准备,毕竟挨败了吴国.此处不载卧薪事,“卧薪尝胆”一词汇出自苏轼的《拟孙权问曹操书籍》.卧薪:睡正在柴草上.后以“卧薪尝胆”形容受苦自励,坐志为国报恩雪荣.8、夸夸其道:《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俭的女子赵括,少年死读兵法,擅于道兵,连女亲赵俭也问不倒他.厥后代替廉颇搞赵国大将,只按书籍本,不会变通,正在少仄之战中被秦将黑起挨败,士兵被坑埋达四十万人.后以“夸夸其道”比圆空道表里,不办理本质问题.9、声东击西:《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战国时,魏军围攻赵国皆乡邯郸.齐国派田忌率军救赵.田忌采与军师孙膑之计,乘魏国国里里空真而引兵攻魏.魏军回救本国,齐军半路截打,魏军大败,进而解了赵国之围.厥后军事上把围攻去犯之敌的后圆据面,迫使其撤兵,进而与胜的战术喊搞“声东击西”.10、老马识途:《韩非子.道林上》载:秋秋时,齐桓公、管仲戴兵讨伐孤竹国,归途迷路.管仲修议道:“老马的聪慧不妨利用.”于是选了几匹老马头前引路,兵将随其后,进而找到了归途.后以“老马识途”比圆体味歉富者能正在处事中收挥带领效率.11、往秦暮楚:出处: 宋·晁补之《鸡肋集·北渚亭赋》:“托死理于四圆,固往秦而暮楚.”战国时期,秦楚二个诸侯大国相互对于坐,时常做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己的便宜与仄安,时而倾背秦,时而倾背楚.比圆人朝三暮四.12、往秦暮楚:《庄子.齐物论》载寓止故事:养猕猴的老人正在分给猕猴栗子时,道早上给三个,早上给四个,寡猕猴皆气愤收喜;老人改道早上给四个,早上给三个,寡猕猴皆下兴盛去.后以“往秦暮楚”表示以诈术欺人;或者表示变更多端,朝三暮四.13、晏子使楚:晏子出使楚国.楚人知讲晏子身材矮小,正在大门的中间启一个小洞请晏子进去.晏子不进去,道:“出使到狗国的人从狗洞进去,即日尔出使到楚国去,不该该从那个洞进去.”驱逐去宾的人戴晏子改从大门进去.晏子拜会楚王.楚王道:“齐国不人可派吗?竟派您搞使臣.”晏子宽峻天回问道:“齐国的皆乡临淄有七千五百户人家,人们所有弛启袖子,天便暗淡下去;所有挥洒汗火,便会汇成大雨;街上止人肩膀靠着肩膀,足尖碰足后跟,怎么能道不人呢?”楚王道:“既然那样,那么为什么会挨收您去呢?”晏子回问道:“齐国派遣使臣,要根据分歧的对于象,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贤能的国王何处去,不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不贤能的国王何处去.尔晏婴是最不才搞的人,所以天然出使到楚国去了.”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到那消息,便对于脚下的人道;“ 晏婴,是齐国擅于辞令的人,当前将要去,尔念羞宠他,用什么办法呢?”脚下的人回问道:“正在他去到的时间,请允许咱们捆绑一部分,从大王里前走过.大王便问:‘那人是搞什么的?’咱们便回问道:‘是齐国人.’大王又问:‘犯了什么功?’咱们便回问道:‘犯了偷盗的功.’”晏子到了,楚王赏赐晏子酒.当酒喝得正下兴的时间,二个官吏绑着一部分到楚王里前.楚王道:“绑着的人是搞什么的?”官吏回问道:“是齐国人,犯了偷盗功.”楚王瞟着晏子道:“齐国人本本便擅于偷盗吗?”晏子离启座位,郑重天回问道:“尔听道那样的事,橘子死少正在淮北便是橘,死少正在淮北便是枳,它们不过叶子的形状相似,它们的果真的味讲却分歧.那样的本果是什么呢?是火土分歧.当前百姓死计正在齐国不偷盗,去到楚国便偷盗,莫非楚国的火土会使百姓擅于偷盗吗?”楚王笑着道:“圣人是不克不迭共他启玩笑的,尔反而自讨出趣了.”14、东施效颦:《庄子.天运》载:传道秋秋时越国好女西施果为胸部痛痛而捧心皱眉.她的邻居中有个丑恶女睹了,感触那样很好,也教着捧心皱眉.人家睹了皆躲到一边不肯意瞅她.厥后有便称那个丑恶女为东施,并用“东施效颦”比圆不知人家佳正在哪能里,自己又不条件而盲目模仿.15、东食西宿:《艺文类散》卷四十引《风雅通》载寓止故事:齐人有女,二人供之.东家的女子貌丑恶而家富,西家的女子貌好而家贫.女母不克不迭决断,便让女女自己拿个主意.女女道:“尔念正在东家吃,正在西家宿.”后以“东食西宿”比圆多圆牟与,贪得无厌,贪利供惠.。
经典的春秋战国成语故事
![经典的春秋战国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e748cdec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68a3b11.png)
经典的春秋战国成语故事经典的春秋战国成语故事15个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成语吧,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那么,都有哪些经典成语呢?以下是本店铺整理的经典的春秋战国成语故事,欢迎大家分享。
1、刺股出自《战国策秦策一》:苏秦游说秦王,上书上次,秦王没有采纳他的主张,他回到家中,父母妻嫂都不理睬好。
他伤感之余,刻苦自励,夜以继日的努力攻读。
夜里读书至困欲睡时,就用锥子刺扎大腿,以便清醒起来,继续学习。
这种勤苦自强的精神,历来被人称颂,成为旧时劝学的典型事例。
后世常以“刺股”用为勤苦读书、奋发自强的典故。
2、操刀伤锦出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春秋时,郑国大夫子皮想让自己的一个小臣尹何,担任私有领地的邑大夫的官职。
因为郑子产是他晚年举荐而执政的,可能认为提拔尹何,子产不会反对。
郑子产主张“学而后入政”,这样才不致把事情办坏,才是用人稳妥的办法;如果“以政学者”,那就是拿“政”去开玩笑,这是对“政”的不负责任,这将给“政”造成危害。
为了说明这个道理,子产以“未能操刀而使割“,”美锦不使人学制“作比,阐明不可本末倒置。
以今天的眼光看,学而后作虽无可厚非,但干中求学,干也是学,也是不能偏的。
后人“操刀”“伤锦”合二为一、用来比喻才薄力单,难以预胜任。
3、楚幕有乌出自〈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楚伐郑,郑国得到其他诸侯国家的援救,迫使楚军连夜撤退。
楚军为了防止郑军及诸侯国援军的援救,军队于夜间悄悄撤走,却留下了空空的营幕作为掩护。
军幕空虚,所以乌鸦才栖止在上面,郑国人由此判断出楚军营内的虚实,才停止了向桐丘奔逃。
后来用这个典故,常指败退或军事力量的空虚。
4、丁公凿井出自《吕氏春秋察传》:春秋战国时宋国一个姓丁的人因为家中无井,所以就在自家院中打了一口井,他觉得这样一来,洗涤和取水就不需要专用一个人了,说是等于得到了一个人的帮助。
有人听到这话后就把它传讹了,说丁家打井得到了一个人。
春秋的成语故事简短
![春秋的成语故事简短](https://img.taocdn.com/s3/m/71ce97a8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0f.png)
以下是关于春秋的成语及其简短故事:1.尊王攘夷:春秋时期,齐桓公为确立霸主地位,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号召诸侯维护周王室的尊严,共同抵御戎、狄等北方少数民族。
2.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攻打孤竹国。
齐军在茫茫山谷中行军,齐桓公等人迷失了方向。
这时,管仲献计,让老马在前面带路,最终齐军成功走出山谷。
3.赵氏孤儿:春秋时期,晋国赵盾家族遭到屠岸贾的诬陷,面临灭门之灾。
赵盾的忠诚门客程婴和赵盾的儿子赵朔的朋友韩厥联手,终于救出了赵朔的遗腹子孤儿赵武,将其抚养成人,终于报了仇。
4.卧薪尝胆: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在吴国忍受了三年各种屈辱的生活后,回到越国,时刻不忘报仇雪恨,每天都睡在薪上,每顿饭前都要吃一下苦胆,以激励自己。
最终他成功复仇,消灭了吴国。
5.问鼎中原:春秋时期,楚庄王向周天子询问九鼎大小轻重,试图挑战周天子的权威。
6.纸上谈兵:春秋时期,晋国大将赵括的父亲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秦军。
赵括自幼饱读兵书,却不知变通,在长平之战中败给秦军。
7.秦晋之好:春秋时期,秦晋两国为了维护彼此的利益,经常联姻。
秦穆公迎娶了晋献公的女儿穆姬,两家关系更加紧密。
8.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曾流亡在外十九年。
当他回到晋国成为晋文公后,为报答楚成王的恩情,在两国交战时命令军队后退三舍(九十里)。
9.画蛇添足:春秋时期,楚庄王在云梦泽打猎时,让一名画家画了一只脚的艺术作品。
画家画蛇添足,被楚庄王嘲笑。
10.衣锦还乡:春秋时期,吴越争霸时,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齐国开店铺。
后来发了大财,便带着财富到了一个叫陶的地方。
从此自称陶朱公。
11.唇亡齿寒:春秋时期,晋献公向虞国借路伐虢国。
虞国大夫宫之奇劝虞君说,虞虢两国像嘴唇和牙齿之间的关系一样紧紧相连,唇亡则齿寒。
但虞君未听劝告。
12.一鼓作气:春秋时期,鲁庄公与齐国作战。
齐军击鼓三次后,鲁庄公也击鼓三次以应之。
结果齐军大败。
13.千金一笑:春秋时期,秦穆公为了笼络人心,不惜花费重金买通西戎王,换取他派兵帮助秦国攻打犬戎。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15则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15则](https://img.taocdn.com/s3/m/a1479690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f3.png)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15则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涌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和故事。
成语作为中国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这个时期逐渐形成并得以流传。
在本文中,将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15个成语故事,以展现这一时期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内涵。
一、风雨同舟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形势动荡不安。
在这个时候,有一个国家内外交困,但凭借着民众的团结和互助精神,他们共同面对困难,一起努力,最终度过了难关。
这个国家的国君感慨万分,描述了他与民众同舟共济的情景,从而形成了“风雨同舟”这个成语,用以表达困难时期人们同舟共济的意义。
二、推心置腹春秋时期,有两个国家长期相争,但国君之间的相处方式颇为特殊。
每次会晤,他们都不戴冠冕之服,将心事都摆在了桌上(即“置腹”),毫无保留地交流,以求达成共识。
这种坦诚相待的方式,形成了“推心置腹”这个成语,用以表达人们的坦诚相待。
三、断齑画粥战国时期,一个国家经济困难,国君只能靠描绘齑粥的图画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尽管齑粥质朴简单,但国君的诚意和真情让人感动。
这个故事形成了“断齑画粥”这个成语,用以表达人们即使在困难时期,也能够执着追求和表达真情的意义。
四、蔓延寸草心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国家面临外敌入侵,国君勉力抵抗,但由于战局不利,加之内政腐败,国家疆域逐渐萎缩。
然而,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国家的百姓依然心怀自强,虽寸草命蔓延,但心中渴望保家卫国。
这个故事形成了“蔓延寸草心”这个成语,用以表达人们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
五、浪子回头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国家的国君有个浪子,沉迷于声色犬马之间,不思进取。
但后来,这个浪子洗心革面,回到了家乡,并帮助国君治理国家,最终成为一代名臣。
这个故事形成了“浪子回头”这个成语,用以表达人们能够有所觉悟,回头改正错误,重新奋发向前的意义。
六、蛟龙得水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只蛟龙长期居住在山中的溪流中,但由于干旱,溪流干涸,蛟龙垂死挣扎。
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大全
![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ef56aa2e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6d.png)
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大全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已经发生事。
或者想象故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11.尊王攘夷齐桓公在成就霸业时,曾得到管仲辅佐。
此人在齐桓公继位前曾侍从齐桓公的政敌,为与齐桓公争夺王位,曾射过齐桓公一箭。
但齐桓公上台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计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为相,实施改革,终于国富兵强。
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王,一些强大的诸侯趁机发动兼并战争,强迫其他各国承认其霸主地位。
管仲辅佐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旗号,使齐国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2.烽火戏诸侯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
结果,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结束。
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局面。
3.问鼎中原据说楚庄王在推行霸业的过程,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遣使问九鼎的大小轻重。
鼎象征王权,庄王问鼎,表明夺权之心。
4.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5.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
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6.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
20个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20个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66439412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cf.png)
在春秋战国时期,有许多富有故事性的成语,以下是其中的20个成语故事:1. 齐头并进:战国时期,齐国的两位将军田忌和孙膑联手作战,采用了齐头并进的战术,最终成功击败敌人。
2. 杯弓蛇影:战国时期,齐国的将军田单受到吴国使者的威胁,他以为杯中有蛇,结果错手打翻了酒杯,因此形成了这个成语表示多疑无谓。
3. 画蛇添足:战国时期,郑国的人在画蛇的图片上加上了蛇的脚,本来已经足够完整的事物被多余的添加弄得不当。
4. 守株待兔:战国时期,鲁国的农夫发现兔子撞树而死,他误以为兔子会自己上门,结果整天守在树旁等待兔子,没有得到任何收获。
5. 掩耳盗铃:战国时期,有个小偷盗窃了一口钟,他捂住耳朵以为没有人听到了钟声,从而以为自己不会被发现。
成语用来形容自欺欺人。
6. 刻舟求剑:战国时期,有人坐船过河时,剑掉入水中,他却在岸边刻了个记号,认为剑在船上。
这个成语表示人们固守旧观念,不顾事物的变化。
7. 囊中羞涩:战国时期,齐国的公子无忌计划偷窃一样宝物,但事后才发现被偷的是自己带在身上的东西。
8. 三人成虎:战国时期,有人散布谣言称见到了三只老虎,结果成群的人们都相信了谣言。
9. 坐井观天:战国时期,楚国的庄子以井为天,以水为天空,表示个人眼界狭窄或者对世界认知的片面。
10. 狐假虎威:战国时期,一只狐狸借势虎威吓唬其他动物,显示权威的时候就表现出傲慢的色彩。
11. 守株待兔:战国时期,有个农夫发现兔子撞在树上而死,他以为兔子会自己上门,结果整天守在树旁等待兔子,没有得到任何收获。
12. 金屋藏娇:战国时期,楚国的公子勾践被吴国俘虏,他被迫藏在一个金屋中,并通过隔铜砧与人交流。
这个成语表示人们在舒适的环境中隐藏着心灵的苦闷。
13. 纸上谈兵:战国时期,有人只是在纸上谈论兵法,而没有实际的实践和经验。
14. 返璞归真:战国时期,管仲在晚年时放言自己要去返璞归真,并倡导实行简朴度日的生活方式。
15. 兔死狗烹:战国时期,兔子死了可以吃肉,而狗却被烹煮以供奉祭祀,用这个成语表示人与人的待遇不公。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大全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816206c7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c6.png)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是中国汉字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深远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也是成语产生与流传的丰富时期。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段历史的奥秘。
1. 杞人忧天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位名叫杞梓的人。
他生性多疑,经常以为天将要塌下来,人将要灭亡。
他的担心总是超越了现实,因此人们形容杞人忧天,来形容那些过度担心的人。
2. 断齑画粥在战国时期,齐国有位名叫齐会的大夫,他刚刚被任命为齐国丞相。
一次,当他带了很多人来到自己贫困的父亲家时,父亲的妻子刚好在厨房准备饭菜。
齐会见到粥的时候,他大声地说:“快停下来!用那点齑唤人,简直是画粥!”这个成语指的就是做菜时,把菜名与齑(即粗大的豆粉)混淆起来,夸大其词。
3. 拔苗助长战国时期,齐国有个非常聪明的农夫,他在田地里种植稻子。
一天,他发现有一些稻苗长得很慢,他急于想要让稻苗尽快长高,于是他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将所有的稻苗都拔了起来,希望它们会更快地长高。
然而,这种做法恰恰破坏了稻苗的生长环境,最终导致了它们的死亡。
这个成语用来比喻急于求成,不顾后果地行事。
4. 草木皆兵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争斗不断,人们过度戒备。
据说有一个人,他走进一片树林里,看到树木的影子,竟然以为是敌人的军队,拔剑相向。
这个故事形成了成语“草木皆兵”,用来形容人们对周围环境的过度疑虑和恐惧。
5. 鹏程万里周朝末年,齐国有个名叫鹏,他是一个灵巧的建筑师。
他向国王建议修建高大的楼房,以便人们可以看到远方的风景。
国王采纳了他的建议,鹏为国王打造了一座高楼,成为齐国的地标。
从此以后,人们用“鹏程万里”来形容一个人的前途光明,前途无量。
6. 唇亡齿寒战国时期,燕国和齐国相邻。
燕国经常遭受齐国的侵略和掠夺。
有一次,燕国的国王得到消息,说齐国即将袭击。
他非常害怕,决定发动一场攻击,试图消灭齐国,以保护自己的国家。
然而,他没有收集足够的情报,决策过于急躁,因此失败了。
春秋的成语故事
![春秋的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bfc284ee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29.png)
春秋的成语故事
1. 鹿死谁手: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争夺韩国的地盘,晋国派出大将晋文公率领军队前往。
楚国派出大将军子胥率领军队前往。
两军在韩国境内相遇,晋文公和军师鬼谷子商量,决定放出一只鹿,看鹿跑到哪一方就属于哪一方。
楚国军队看到鹿后,军士们都不敢开枪,只有军子胥一箭射死鹿,鹿死在楚国军队的一侧,最终韩国的地盘归属于楚国,故有“鹿死谁手”之说。
2. 三顾茅庐:春秋时期,诸侯之间争霸,刘备为了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抗曹,听闻草庐中有隐士诸葛亮,于是三次前往拜访,最终诸葛亮答应出山相助,共同抗曹。
后来,这个故事被用来形容不断努力,最终得到帮助的情况,也被用来形容人才隐居。
3. 鸿门宴:春秋时期,楚国的君主楚怀王想要消灭齐国,于是邀请齐国的君主公子小白前来楚国,举行盛大的宴会。
在宴会上,楚国的大将项羽和齐国的公子小白相互交流,项羽发现小白是个有才华的人,于是决定放过他。
后来,项羽成为了楚国的霸主,公子小白成为了齐国的君主。
这个故事被用来形容用美酒佳肴来掩盖恶意,也被用来形容机智的人能够在危机中保持冷静。
4. 四面楚歌:春秋时期,楚国的君主楚霸王想要消灭项羽,于是派出大军包围项羽的军队。
项羽的军队被困在了四面楚歌的境地,面临着极大的压力。
最终,项羽决定率领军队突围,最终成功逃脱。
这个故事被用来形容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面临着极大的压力。
春秋时期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的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b1a08ba9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8a.png)
春秋时期的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不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萌芽期,也是中国成语的发展时期。
在春秋时期,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这些成语故事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也传承了古人的智慧和道德观念。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春秋时期的一些成语故事吧。
成语故事一,吴起的“以逸待劳”。
春秋时期,吴国的大臣吴起有一次和齐国作战,他在军事部署上采取了“以逸待劳”的战术。
他派出精兵在易守难攻的地方驻守,而自己则率领大军在后方休整,等待着敌人疲惫不堪的时候再出击。
最终,吴起的这一战术取得了胜利,也留下了“以逸待劳”这个成语。
成语故事二,管仲和齐桓公的“一言九鼎”。
春秋时期,管仲是齐国的大臣,他和齐桓公一起推行变法,使齐国强大起来。
有一次,齐桓公问管仲如何评价他在位的表现,管仲说,“君的一言就像九鼎一样重要。
”这句话意味着齐桓公的一言之重,胜过九鼎之重,意味着齐桓公的一言九鼎,成为后世“一言九鼎”这个成语的来源。
成语故事三,孟子的“三日不食”。
春秋时期,孟子曾经到齐国做官,但是因为官职低微,他遭到了齐国宰相的冷落。
有一天,孟子在宰相的家门口坐了三天三夜,不吃不喝,以示抗议。
最终,宰相被孟子的坚持感动,接见了他。
后来,人们用“三日不食”来形容为了正义事业而不怕牺牲的精神。
成语故事四,孔子的“言必信,行必果”。
春秋时期,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提倡“言必信,行必果”的道德准则。
他认为说话要讲信用,做事要有果断,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后来,人们用“言必信,行必果”来形容言行一致,诚实可靠的品质。
以上就是春秋时期的一些成语故事,这些成语故事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也传承了古人的智慧和道德观念。
这些成语至今仍然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们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我们学习和传承的宝贵财富。
让我们一起珍惜和传承这些成语故事,让它们继续发扬光大。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10则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10则](https://img.taocdn.com/s3/m/c56b1ac1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d9.png)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春秋战国成语故事10则成语是我国历史文明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春秋战国成语故事10则,欢迎大家阅读!1、完璧归赵--战国战国时候,赵王得到了一块楚国原先丢失的一块名贵宝玉——“和氏璧”。
这件事情让秦王知道了,他就派使者对赵王说,自己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
赵王看了信,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亏的人。
这一次怎么这么大方?要是不答应他的请求吧,怕秦国兴兵来进攻;要是答应吧,又怕上当。
他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就和大臣们商量,但大臣们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蔺相如知道了这件事,便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
到那里我见机行事。
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
”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既勇敢又机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
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
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
他看完了,又传给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然后又交给后宫的妃子们去看。
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城的事情,他便知道秦王根本没有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宝玉的诚意。
可是宝玉已经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计策。
只见蔺相如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虽然看着挺好,可是有一点小瑕疵,让我指给大王看。
”秦王一听"和氏璧"有瑕疵,赶紧叫人把宝玉从后宫拿来交给蔺相如,让他指出来。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体靠在柱子上,气冲冲地对秦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
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信秦国骗人的话,我可不这么想,我说老百姓还讲信义呐,何况秦国的大王哩!赵王听了我的劝告,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cc9e9166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44.png)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在春秋战国时期,成语故事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它们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情节,传达着智慧和道理。
这些成语故事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一,孟母三迁。
孟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母亲也是一个很有教养的女性。
据说,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曾经三次搬家,以求能为孟子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而母爱是无私的。
成语故事二,管鲍之交。
管仲和鲍叔是春秋时期的两位著名政治家,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
据说,他们曾经一起耕田,互相帮助,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后来,他们一起辅佐吴国君主,使吴国强大起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友谊是可以战胜一切困难的。
成语故事三,齐桓公与管仲。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君主,管仲是他的大臣。
管仲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辅佐齐桓公成就了伟业。
他们之间有着很深的友谊,但也有过矛盾和分歧。
最终,他们通过相互理解和包容,取得了共同的成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领导者和大臣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成语故事四,孟母教子。
孟子的母亲在教育孟子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培养孟子的品德和修养。
她常常用故事和成语来教育孟子,使他懂得孝顺、诚实、宽容和礼貌。
孟子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这对他日后的成就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成语故事五,韩非子与李斯。
韩非子和李斯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和政治家,他们曾经是同窗好友。
但后来,他们因为思想和立场的分歧,走上了不同的道路,甚至成为了政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友谊是需要真诚和理解的,而不是只看表面的利益。
通过这些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貌和人们的思想境界。
这些成语故事不仅传承了古代智慧和文化,也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处世态度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来自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5则
![来自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5则](https://img.taocdn.com/s3/m/a6ce7cdb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67.png)
来自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5则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历史朝代,诞生了很多成语故事。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精选整理的来自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图穷匕见【释义】比喻到最后露出了事物的真相或本来的目的。
穷:尽;匕:匕首;短剑。
【语出】《战国策.燕策三》:“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人物】荆轲(卫国人,今河南省鹤壁、新乡一带)按秦王的要求,接过秦舞阳手里装有地图的匣子,当场打开,取出地图,双手捧给秦王。
秦王慢慢展开卷着的地图,然后细细观看。
快展到尽头时,突然露出一把匕首。
荆轲见匕首露现,左手抓住秦王衣袖,右手举起匕首便刺。
纸上谈兵【释义】在纸上谈论用兵(兵:打仗;用兵)。
然后比喻不解决实际问题的空谈。
【语出】清.曹雪芹《红楼梦》:“现有这样诗人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
”【人物】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河北邯郸人)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
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
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坚持抗敌。
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使得秦军无法取胜。
秦国施行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
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
赵括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负荆请罪【释义】负:背着;荆:荆条;古时用来抽打犯人的刑具。
然后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
表示主动向人认错赔罪;请求责罚。
【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国大将廉颇与上卿蔺相如不和;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处处表示退让。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人物】战国时期,蔺相如(今河北曲阳人,一说山西临汾人)“完璧归”有功,又在渑池秦王与赵王相会维护了赵王的尊严,被提升为上卿,位在廉颇(山西太原人,一说山西平遥人)之上。
春秋时期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的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22db0f58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7f.png)
春秋时期的成语故事1、退避三舍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
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
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
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
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
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
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
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2、曹刿论战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
当时齐国强大,鲁国弱小,双方实力悬殊。
可是结果鲁国却以弱胜强,把齐军打得大败。
据《左传》载,这次鲁国的胜利,与曹刿的精明策划有很大关系。
曹刿既非武将,也非文臣,但深通兵法。
他得悉齐国发兵来犯,鲁庄公准备抵抗,便主动要求面见庄公。
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应战呢?”庄公说:“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拿它来分给一些臣子。
”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于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的。
”庄公说:“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凭着一片至诚,告诉神。
”曹刿回答说:“这点儿小诚意,不能被神信任,神不会赐福的。
”庄公说:“轻重不同的案件,我即使不善于明察详审,一定依据实情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时期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成语又是汉语中的精华,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下面这些是为大家推荐的几篇春秋时期成语故事。
战国时代,互相攻伐,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约,国与国之间通常都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
“战国策”:“魏策”有这样一段记载:
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现在有个一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不相信。
”
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
”
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
”
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
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
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
庞葱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也了。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当然不会有老虎。
说市上有虎,显然是造谣、欺骗,但许多人这样说了,如果不是从事物真相上看问题,也往往会信以为真的。
这故事本来是讽刺魏惠王无知的,但后世人引伸这故事成为“三人成虎”这句成语,乃是借来比喻有时谣言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
例如: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
否则“三人成虎”,有时会误把谣言当成真实的。
春秋时期成语故事2:道听途说春秋时代,齐国有个人叫毛空,他爱听那些没有根据的传说,然后再把自己听到的津津有味地讲给别人。
有一次,毛空听到一只鸭和一块肉的事,他觉得非常稀奇,便告诉给艾子。
他说:“有一个人,养了一只特别能生蛋的鸭,那鸭一天能生一百多个蛋。
”
他见艾子笑了,又说:“那天,从天上掉下一块肉,那块肉长有三十丈,宽有十丈。
”艾子笑着问道:“真的吗?有那样长的肉吗?”毛空急忙说:“噢,那就是长二十丈。
”艾子仍不相信。
他又改口:“一定是十丈长了。
”艾子说:“你说的那只鸭是谁家养的?你说的那块肉掉在了什么地方?”毛空支支吾吾说不出来,最后只好说:“我是在路上听别人说的。
”
春秋时期成语故事3:一鸣惊人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
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
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
当时齐国的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沈迷于酒色,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
因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贪污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亡的边缘。
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人都很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惧齐王,所以没有人赶出来劝谏。
其实齐威王室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虽然他不喜欢听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
淳于髡知道这点后,便想了一个计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陈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其国有汁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生名叫,只是毫无目的的蜷夫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
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亦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向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
而他时再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于是沈吟了一会儿之后便毅然的决定要改过,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是,因此他对淳于髡说:“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亦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
从此齐威王不在沈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正。
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
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充满蓬勃的朝气。
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
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
齐威王的这一番作为,真可谓是“一鸣惊人”呀!
所以后来的人便把“一鸣惊人”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好好的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