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族:北宗世袭衍圣公南宗明清只世袭八品文官

合集下载

孔子家族世系表

孔子家族世系表

孔子家族世系表孔子家族世系表一、孔子家谱孔孟后人现在取名,正式订出行辈是在明朝:明初朱元璋赐孔氏八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供起名用。

后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孔希学及洪武十七年五十七代孔讷先后袭封衍圣公。

这样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为十个字,即: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后清代为避帝讳,将弘改为宏,胤改为衍)。

明崇祯年间,这十个字已不够用,由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孔衍植)奏准。

后续十字即:“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到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礼部调查整理,报皇帝钦定,再添十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民国八年由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又立二十个字咨请当时的北洋政府核准公布。

亦即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

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到现在为止已知最小辈是“钦”字辈。

因此,不少孔孟后人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辈分大小。

在此之前,孔子家谱非常繁芜,这个取字方法比先前大大简化,又经皇帝提倡,使得中国其它大家族谱系的也开始效仿这种方法。

由于孔氏谱系的完善,有时孔姓人也会遇到了一些小小的不便之处。

如若按孔氏家规规定,同姓同宗晚辈见到长辈一定要按辈份称呼,往往出现年龄相仿者辈分相差数辈甚至十数辈的情形。

另衍圣公府里面不用孔姓为佣人,主要原因就是衍圣公很可能比多数同宗人辈份要低,导致主仆关系和辈分关系发生尴尬。

一些孔姓贫穷人家可能会先改名姓再进府为仆。

孟、曾、颜三族亦用孔姓行辈排序,唯开始时期和严格程度各有差异。

二、世系卌七世祖黄帝轩辕氏卌六世祖少昊金天氏(玄嚣)卌五世祖蟜极卌四世祖帝喾高辛氏卌三世祖契卌二世祖昭明卌一世祖相土四十世祖昌若卅九世祖曹圉卅八世祖冥卅七世祖振(王亥) 王恒卅六世祖上甲微卅五世祖报乙卅四世祖报丙卅三世祖报丁卅二世祖主壬卅一世祖主癸三十世祖商王成汤(太乙)廿九世祖太丁商王外丙商王仲壬廿八世祖商王太甲(太宗)廿七世祖商王沃丁商王太庚廿六世祖商王小甲商王雍己商王太戊(中宗) 廿五世祖商王仲丁商王外壬商王河亶甲廿四世祖商王祖乙廿三世祖商王祖辛商王沃甲廿二世祖商王祖丁商王南庚廿一世祖商王阳甲商王盘庚商王小辛商王小乙廿一世祖商王武丁(高宗)二十世祖商王祖庚商王祖甲十九世祖商王廪辛十八世祖商王康丁十七世祖商王武乙十六世祖商王文丁十五世祖商王帝乙十四世祖商王帝辛(纣) 微子微仲衍十三世祖宋公稽十二世祖宋丁公申十一世祖宋愍公共十世祖弗父何九世祖宋父周八世祖世子胜七世祖正考父六世祖孔父嘉五世祖木金父高祖祁父曾祖防叔祖父伯夏父叔梁纥孔子子孔鲤孙孔伋曾孙孔白玄孙孔求六代孙孔箕七代孙孔穿八代孙孔谦九代孙孔鲋、孔树、孔腾,汉高祖刘邦封孔腾为“奉祀君”十代孙孔忠十一代孙孔武十二代孙孔延年十三代孙孔霸,汉元帝封为“褒成侯”,赐食邑八百户。

中国“世袭制”的县令家族:掌管地方600年,朝代更迭但县令不变

中国“世袭制”的县令家族:掌管地方600年,朝代更迭但县令不变

中国“世袭制”的县令家族:掌管地方600年,朝代更迭但县令不变“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竟西来。

”秦始皇统一六国,自此封建体系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王公贵胄出任地方行政、司法、军事等长官并世袭罔替的现象变得非常罕见,取而代之的是持续我们两千多年并延续至今的郡县制体系,由中央选定官员出任地方官,定期考核轮换,不能世袭。

然而凡事都无绝对,在中央集权观念的影响下,依然出现了可以世袭,且掌握实权的官职。

例如世袭刺史、世袭郡守、世袭县令、世袭土司等等,这些官职有的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有的远离中原王朝的核心区,它们代表着制度的变通以及时代的无奈,大多数为救世之策,持续时间很短,不会长久存在。

而在山东曲阜有一个世代为当地县令,并传承600年的家族,山东作为我国古代核心区之一,天子脚下居然存在这样一个和体制格格不入的家族,传承时间之久也远远长于始皇帝之后的所有王朝。

那么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家族?历代王朝为何会允许这样的家族存在?而这个家族给予地方的是福祉还是灾祸呢?本篇就带大家一探究竟。

“圣人”之后为何会出现如此奇特而罕见的现象,那因为,这个家族的姓氏为孔姓,上文所述的曲阜,正是孔子的故乡,被誉为“东方的耶路撒冷”。

儒家作为中国古代王朝的主流意识形态学说,长期为统治者所重视,更为儒家学者所推崇,而作为孔子的后裔,曲阜孔家就有了很特殊的位置。

1、“世袭”的萌芽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术的地位迅速攀升,孔子的后人自然也受到尊崇,常常授官“博士”,但这只是学术上的推崇,不是掌握实权的县官,更无法世袭。

咸通七年,唐懿宗任命孔氏四十代孙孔续为曲阜县令,这才是任用孔子后裔为县官的开始。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宋真宗时期,下令仙源县令由孔子后裔充任,并特别任命孔子四十四代孙孔助以太常博士知县事。

而仙源县正是由曲阜改名而来。

天禧五年,孔圣佑以文宣公兼任县令。

宋仁宗宝元二年,孔宗愿又以文宣公兼任县令。

庆历中期,孔宗亮以将作监垂知县事,孔彦辅以卫尉知县事。

孔子家族世系表

孔子家族世系表

孔子家族世系表一、孔子家谱孔孟后人现在取名,正式订出行辈是在明朝:明初朱元璋赐孔氏八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供起名用。

后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孔希学及洪武十七年五十七代孔讷先后袭封衍圣公。

这样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为十个字,即: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后清代为避帝讳,将弘改为宏,胤改为衍)。

明崇祯年间,这十个字已不够用,由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孔衍植)奏准。

后续十字即:“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到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礼部调查整理,报皇帝钦定,再添十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民国八年由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又立二十个字咨请当时的北洋政府核准公布。

亦即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

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到现在为止已知最小辈是“钦”字辈。

因此,不少孔孟后人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辈分大小。

在此之前,孔子家谱非常繁芜,这个取字方法比先前大大简化,又经皇帝提倡,使得中国其它大家族谱系的也开始效仿这种方法。

由于孔氏谱系的完善,有时孔姓人也会遇到了一些小小的不便之处。

如若按孔氏家规规定,同姓同宗晚辈见到长辈一定要按辈份称呼,往往出现年龄相仿者辈分相差数辈甚至十数辈的情形。

另衍圣公府里面不用孔姓为佣人,主要原因就是衍圣公很可能比多数同宗人辈份要低,导致主仆关系和辈分关系发生尴尬。

一些孔姓贫穷人家可能会先改名姓再进府为仆。

孟、曾、颜三族亦用孔姓行辈排序,唯开始时期和严格程度各有差异。

二、世系卌七世祖黄帝轩辕氏卌六世祖少昊金天氏(玄嚣)卌五世祖蟜极卌四世祖帝喾高辛氏卌三世祖契卌二世祖昭明卌一世祖相土四十世祖昌若卅九世祖曹圉卅八世祖冥卅七世祖振(王亥) 王恒卅六世祖上甲微卅五世祖报乙卅四世祖报丙卅三世祖报丁卅二世祖主壬卅一世祖主癸三十世祖商王成汤(太乙)廿九世祖太丁商王外丙商王仲壬廿八世祖商王太甲(太宗)廿七世祖商王沃丁商王太庚廿六世祖商王小甲商王雍己商王太戊(中宗)廿五世祖商王仲丁商王外壬商王河亶甲廿四世祖商王祖乙廿三世祖商王祖辛商王沃甲廿二世祖商王祖丁商王南庚廿一世祖商王阳甲商王盘庚商王小辛商王小乙廿一世祖商王武丁(高宗)二十世祖商王祖庚商王祖甲十九世祖商王廪辛十八世祖商王康丁十七世祖商王武乙十六世祖商王文丁十五世祖商王帝乙十四世祖商王帝辛(纣) 微子微仲衍十三世祖宋公稽十二世祖宋丁公申十一世祖宋愍公共十世祖弗父何九世祖宋父周八世祖世子胜七世祖正考父六世祖孔父嘉五世祖木金父高祖祁父曾祖防叔祖父伯夏父叔梁纥孔子子孔鲤孙孔伋曾孙孔白玄孙孔求六代孙孔箕七代孙孔穿八代孙孔谦九代孙孔鲋、孔树、孔腾,汉高祖刘邦封孔腾为“奉祀君”十代孙孔忠十一代孙孔武十二代孙孔延年十三代孙孔霸,汉元帝封为“褒成侯”,赐食邑八百户。

“天下第一家族”孔子家族世系传承

“天下第一家族”孔子家族世系传承

“天下第一家族”孔子家族世系传承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位居“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中国历史上王朝更迭不断,但孔子家族却始终屹立不倒,成为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贵族家族之一。

孔子
孔子家族2000年世系传承脉络
孔子后裔册封始于西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孔子八世孙孔腾被西汉朝廷封为奉祀君,后世几乎成为定制,孔子嫡系长孙承袭爵位,历代如此。

但名字多有变化,如东汉时为褒成侯,晋朝时改为奉圣亭侯,北魏时为崇圣侯,唐朝时改成文宣公。

曲阜孔庙
宋仁宗时,孔子后裔被封为“衍圣公”(后短暂改为奉圣公,又改回衍圣公),这个封号一直沿用到民国时期。

1935年“衍圣公”封号被取消,改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

孔子的第77世孙孔德成则成为了末代“衍圣公”。

末代衍圣公孔德成
可以说,孔子家族与历代朝廷互相依偎,世代皆为享有特权的贵族,经久不衰,可谓“天下第一家族”。

孔子家族世系传承
孔子家族的“南北分离”
不过孔子家族在传承中曾被一分为二,出现过南宗和北宗。

北宋灭亡后,由宋徽宗当年册封的第三代衍圣公孔端友随宋高宗南渡,而孔端友留在曲阜的弟弟孔端操被伪齐(受金国控制)袭为衍圣公。

于是,孔端友一脉被称为孔氏南宗,而弟弟孔端操一脉被称为孔氏北宗。

衢州孔庙
金和南宋相继灭亡,元朝统一天下,南宗一脉后裔将宗主职位让给北宗一脉,孔氏两脉也重新合二为一。

孔家南北两脉分离再到合宗归一,再现了当时南北民族政权对立最后归于统一的王朝更迭。

对历代王朝的统治者来说,孔子及儒家这块“金字招牌”,是他们标榜王朝正统性及维护统治最得力的工具。

扯历史—孔子家族:北宗世袭衍圣公南宗明清只世袭八品文官

扯历史—孔子家族:北宗世袭衍圣公南宗明清只世袭八品文官

扯历史—孔子家族:北宗世袭衍圣公南宗明清只世袭八品文官内孔外孔周时除孔子孔姓外,还有卫国孔姓、陈国孔姓、郑国孔姓等。

公元442 年,南北朝刘宋文帝诏令蠲免孔景等五户的课役,专司林墓洒扫。

孔景等本不姓孔,因随主改姓,称洒扫户。

五代后梁乾化间,公元913 年,孔景后人孔末乘时不纲,欲冒圣裔,潜通乱民残灭曲阜孔氏,并弑四十二代宗子孔光嗣。

那时孔光嗣的儿子孔仁玉出生才九个月,幸好其母张氏抱回外祖家,幸免于难。

后至公元930 年(后唐明宗长兴元年),鲁人将孔末夺爵之事告于官。

朝廷杀孔末,孔仁玉袭爵,被朝廷授予县主薄,后封文宣公,后来的二十派六十户皆仁玉一人之后,所以称为中兴祖。

然孔末之孙仍屡冒圣裔,而屡被清除。

而孔仁玉的外祖家则成为孔家的世代恩亲,世称张姥姥。

传说将张氏讹为保姆,纯属民间演义。

南宗北宗南宗的世系据《衢州孔氏南宗家庙志》一书载:孔氏南宗世系由四十八代衍圣公孔端友开始,第四十九代孙孔玠,字锡老,端友弟端操子,过继于端友为嗣。

第五十代孔搢,字季绅,玠子。

五十一代孔文远,字绍先,搢子。

五十二代孔万春,字耆年,文远子。

五十三代孔洙,字思鲁,一字景清,号存斋。

万春子。

元至元十九年(1282)世祖忽必烈议立孔子后,众臣皆以寓衢者为大宗。

遂召衍圣公孔洙赴阙,欲令其载爵回曲阜主持奉祀。

孔洙以先世庙墓在衢,不忍离去,毅然让爵于曲阜宗弟孔治,并以母老为由,乞求南还。

世祖赞曰:“宁违荣而不违道,真圣人后也。

”拜孔洙为承务郎、国子监祭酒兼提举浙东学校,给俸养廉,并予护持林庙玺书。

正宗之罢封自此始。

第五十四世孙孔思许,先名公许,字与道。

孔洙无子,以孔传(即孔若古)六世孙孔津长子思许为嗣。

五十五世孙孔克忠,先名宏,字信夫,一字献夫。

思许亦无子,以兄思栗子克忠为嗣。

五十六世孙孔希路,又作希辂,原名希鲁,字士正,克忠子。

五十七世孙孔议,字明伯, 希路子。

五十八世孙孔公诚,字贵文,议子。

五十九世孙孔彦绳,字朝武,公诚子。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衢州知府沈杰奏请朝廷,授南宗派五十九代孔彦绳为将仕郎,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奉衢州先圣庙祀。

内孔与外孔 南宗与北宗的渊源

内孔与外孔 南宗与北宗的渊源

内孔与外孔南宗与北宗的渊源内孔外孔周时除孔子孔姓外,还有卫国孔姓、陈国孔姓、郑国孔姓等。

公元442 年,南北朝刘宋文帝诏令蠲免孔景等五户的课役,专司林墓洒扫。

孔景等本不姓孔,因随主改姓,称洒扫户。

五代后梁乾化间,公元913 年,孔景后人孔末乘时不纲,欲冒圣裔,潜通乱民残灭曲阜孔氏,并弑四十二代宗子孔光嗣。

那时孔光嗣的儿子孔仁玉出生才九个月,幸好其母张氏抱回外祖家,幸免于难。

后至公元930 年(后唐明宗长兴元年),鲁人将孔末夺爵之事告于官。

朝廷杀孔末,孔仁玉袭爵,被朝廷授予县主薄,后封文宣公,后来的二十派六十户皆仁玉一人之后,所以称为中兴祖。

然孔末之孙仍屡冒圣裔,而屡被清除。

而孔仁玉的外祖家则成为孔家的世代恩亲,世称张姥姥。

传说将张氏讹为保姆,纯属民间演义。

南宗北宗南宗的世系据《衢州孔氏南宗家庙志》一书载:孔氏南宗世系由四十八代衍圣公孔端友开始,第四十九代孙孔玠,字锡老,端友弟端操子,过继于端友为嗣。

第五十代孔搢,字季绅,玠子。

五十一代孔文远,字绍先,搢子。

五十二代孔万春,字耆年,文远子。

五十三代孔洙,字思鲁,一字景清,号存斋。

万春子。

元至元十九年(1282)世祖忽必烈议立孔子后,众臣皆以寓衢者为大宗。

遂召衍圣公孔洙赴阙,欲令其载爵回曲阜主持奉祀。

孔洙以先世庙墓在衢,不忍离去,毅然让爵于曲阜宗弟孔治,并以母老为由,乞求南还。

世祖赞曰:“宁违荣而不违道,真圣人后也。

”拜孔洙为承务郎、国子监祭酒兼提举浙东学校,给俸养廉,并予护持林庙玺书。

正宗之罢封自此始。

第五十四世孙孔思许,先名公许,字与道。

孔洙无子,以孔传(即孔若古)六世孙孔津长子思许为嗣。

五十五世孙孔克忠,先名宏,字信夫,一字献夫。

思许亦无子,以兄思栗子克忠为嗣。

五十六世孙孔希路,又作希辂,原名希鲁,字士正,克忠子。

五十七世孙孔议,字明伯, 希路子。

五十八世孙孔公诚,字贵文,议子。

五十九世孙孔彦绳,字朝武,公诚子。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衢州知府沈杰奏请朝廷,授南宗派五十九代孔彦绳为将仕郎,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奉衢州先圣庙祀。

天下第一家——孔氏家族

天下第一家——孔氏家族

天下第一家——孔氏家族孔氏家族一、孔子——孔氏家族的始祖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许多显赫一时的豪门大户,但是,只有孔氏家族能够历经两千五百余年,谱系井然,世受封爵,享尽封建特权,至今而不衰。

孔氏家族,是由同一始祖孔子逐代繁衍下来而形成的庞大家族,向有“天下第一家”之称。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都以尊崇孔子和宣扬儒学作为维护其统治的思想基础,在封赐抬高孔子的同时,对孔子的子孙也大加优待,使孔氏家族长盛不衰,成为中国古代封建家族制的典型代表。

孔子的先祖是春秋时期宋国的贵族。

宋国贵族是商代子姓王族的后裔,其早期先公微子启即是商王帝乙的长子,纣的庶兄,曾为纣之卿土。

武庚叛乱以后微子启由于受到周朝当权者的信任,被封为上公,立国于宋,于是成为宋国的第一代君主。

微子启死后,其弟仲思衍继宋公,此后宋公稽、丁公申、滑公共又先后继承父位为宋公。

沼公共的长子是孔子的先祖之——弗父何。

弗父何是孔子先祖中的第一个宋卿,是孔子先祖的身份由“公”到“卿”的一个过渡人物。

弗父何以后,宋父周、世父胜、正考父先后继承父爵为宋卿。

正考父之后,孔子先祖的地位又从“卿”降为“大夫”,第一个大夫就是正考又父之子、孔氏家族发展史上的一个关键人物——孔父嘉。

自弗父何失去上公地位以后,到孔父嘉已经五代,根据周礼的规定,族人出五服即须另立一宗,“别为公族”。

孔父嘉,字“孔父”,名“嘉”,根据以字为姓的常例,以孔父嘉的字为姓氏,自此,孔氏家族开始有了族姓。

其时,宋国内乱,孔父嘉的儿子木金父由宋迁鲁,定居于陬,四传至孔子之父叔梁纥,五世皆为鲁大夫。

叔梁纥为鲁陬邑大夫,家居尼山附近的鲁源村,向以有勇力闻名于诸候,《左传》载有他的事迹。

叔梁纥先娶施氏为妻,生九女而无男;后来休施氏,与妾生一男,却又“病足”(因名盂皮。

孟,长男;皮,古“跛”字),仍不能充任继嗣。

晚年,他自悲无嗣,又向颜氏求婚,与颜征在结合,生下孔子。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

相传,叔粱纥与颜征在祈祷于尼山,盼望生个儿子,天遂人愿,果然生下孔子。

孔府也分南北宗,浙江衢州的孔府南宗更正统

孔府也分南北宗,浙江衢州的孔府南宗更正统

孔府也分南北宗,浙江衢州的孔府南宗更正统世人皆知孔府孔庙孔林为三孔,位于孔子的老家—山东曲阜,是著名的旅游景点。

而鲜有人知道,其实国内另有一处孔子家庙,且亦为孔子嫡系正统。

这就是位于浙江衢州的孔府,世称孔府南宗。

若真正辩证起来,孔府南宗其实比曲阜的孔府北宗更为正统。

衢州孔庙在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历朝历代都尊崇孔子。

为更好的奉祀先贤,1055年(宋至和二年),仁宗封孔子45代孙孔宗愿为衍圣公,世袭罔替。

历代衍圣公一直都居住在曲阜孔府。

但到了北宋末年,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金兵南侵,社会动荡,北宋灭亡。

为保圣裔,孔子第48代孙袭封衍圣公孔端友背负孔子和亓官夫人楷木像,随高宗赵构南渡,定居浙江衢州,复设家庙,祭祀孔子。

这就是孔府南宗的开端。

而留在山东的其他孔子后裔,继续主持孔府事务,先后有孔端友之弟等多人被伪齐、金、元政权立为衍圣公。

是为孔府北宗。

孔子南宗家庙至此便形成了南北两派孔子后裔,两位衍圣公并存的特殊局面。

直到元兵南下,南宋灭亡,全国得到统一。

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下诏访查,认定当时的南宗衍圣公孔洙为圣裔正统,遂诏孔洙入朝,命归曲阜袭封。

孔洙以“先祖庙墓在衢”为由,辞爵不就,让爵于曲阜族弟孔治。

后孔治袭封衍圣公,结束了两公共存的尴尬局面,但南北两宗依旧各自奉祀家庙,代代传承。

此后,孔府北宗世袭衍圣公,而南宗则失去了爵位。

直到明正德元年,明武宗封南宗孔子59代嫡长孙孔彦绳为翰林院五经博士,正八品,子孙世袭。

由此,孔府南宗也有了正式封号,虽级别低于北宗衍圣公,但至少也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公认。

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民国政府废除一切前清爵位,改令孔子嫡系裔孙任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

任命末代衍圣公孔德成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任命南宗孔祥楷为“大成至圣先师南宗奉祀官”,皆为虚职,领取政府薪俸。

但南宗奉祀官的薪俸低于北宗,等同于孟子、曾子、颜子奉祀官级别。

孔祥楷1938年,孔祥楷生于衢州,小小年纪,就继任为“大成至圣先师南宗奉祀官”。

衍圣公

衍圣公

明朝
56代孔讷,字言伯,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袭衍圣公,正一品,班列群臣之首,孔希学子 57代孔公鉴 六十二代衍圣公孔闻韶衣冠像 ,字昭文,明建文二年(1400年)袭衍圣公,孔讷子 58代孔彦缙,字朝绅,明永乐八年(1410年)袭衍圣公,孔公鉴子 59代孔承庆,字永祚,早卒,明景泰六年(1455年)追赠衍圣公,孔彦缙子 60代孔宏绪,字以敬,明景泰六年(1455年)袭衍圣公,后废,孔承庆长子 60代孔宏泰,字以和,明成化六年(1470年)袭衍圣公,孔承庆次子 61代孔闻韶,字知德,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袭衍圣公,孔宏绪子 62代孔贞干,字用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袭衍圣公,孔闻韶长子 63代孔尚贤,字象之,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袭衍圣公,孔贞干子,无后
衍圣公
孔子嫡长子孙的世袭封号
01 爵号沿革
03 清廷承认 05 世袭表
目录
02 二宗并立 04 封号废除
基本信息
衍圣公,为孔子嫡长子孙的世袭封号,始于1055年(宋至和二年),历经宋、金、元、明、清、民国,直至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国民政府改封衍圣公孔德成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为止。
册封孔子后裔始于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十二年),封孔子的第8世孙孔腾为奉祀君,自此孔子嫡系长孙便有 世袭的爵位,之后的千年时间里,封号屡经变化,直至1055年(宋至和二年)改封为衍圣公,曾一度改为奉圣公, 后又改回衍圣公,后世从此一直沿袭封号。
清廷承认
清廷承认
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承认衍圣公在明代享受的全部特权,六十四代衍圣公孔衍植仍任衍圣公 加太子太傅。朝见时衍圣公仍列内阁大臣之上。
衍圣公与朝廷的密切关系,到乾隆时期达到巅峰,乾隆帝曾多次来曲阜,并颁御书“与天地参”、“时中立 极”、“化成悠久”等匾额,重建棂星门,易木为石。对于乾隆帝与孔府的关系密切,多有猜测,包括七十一代 衍圣公孔宪培的一品夫人于氏(无后),与乾隆帝关系密切,孔府盛传于氏为乾隆帝之女。据考证,乃乾隆帝义 女(官臣于敏中之女)。后于道光年间于孔府东路建有于氏的祭祀专祠沐恩堂。于敏中被罢官后,其后裔也多寄 居孔府。

清代衍圣公与三个世家大族的联姻,仁义道德掩盖下的权利名交易

清代衍圣公与三个世家大族的联姻,仁义道德掩盖下的权利名交易

清代衍圣公与三个世家大族的联姻,仁义道德掩盖下的权利名交易宋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宋仁宗'诏有司定封宗愿衍圣公,令世袭焉。

'正式将孔子后裔封为'衍圣公',世代袭承。

自此以后,'衍圣公'这个特殊的群体,便在中国存在了880年之久。

作为孔子后裔,至圣先师的后人,从设立这一爵位开始,衍圣公的地位几乎是每换一个朝代,其地位就要上升一次。

宋代时,衍圣公只相当于八品官,在元代时则提升为三品,在明初是一品文官,后又增加'班列文官之首'这一荣耀,清代更是特许在紫禁城骑马,在御道上行走。

孔子图像除了不断提升的地位,衍圣公们还能从他们所效忠的王朝获得不小的利益。

这也就是为什么每到改朝换代之时,衍圣公们总是那么的积极上表效忠新君主。

以至于留下了'七十二代家奴,二十五朝贰臣'的骂名。

衍圣公本身并无功名,又不是伴随开国之君马上征服天下的从龙之臣,想要维持自己地位和利益,只能依靠其他力量的帮助。

能够寻找到的力量,一是皇权,二是世家大族。

向皇权低头,是其应尽的本份,不然也就绝对不会有他们的存在。

王朝会有更替,但是世家大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大不了再换一家联姻就是了。

那么清代的衍圣公,又是如何通过联姻的手段,来维持和扩大自己的地位和利益的呢?宛平王氏,巩固衍圣公地位的联姻宛平王氏指的是清初时的达官显宦王崇简、王熙父子及其后人所组成的家族。

据记载,王崇简,字敬哉,他'少颖悟,日记数千言,尽通经史百氏书。

稍长,益务为经济有用之学' 《青箱堂诗文集》。

明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王崇简高中进士。

此时距离崇祯帝自缢煤山,只有一年。

在满清王朝建立以后,入关的顺治帝为了稳固统治,积极拉拢汉族读书人,王崇简于是就被选入翰林,授予庶吉士,并且参与《明实录》的修撰。

顺治三年(1646年)起,他历任秘书院检讨、侍读、国子监祭酒、弘文院侍读学士等职。

孔孟颜曾辈分排行

孔孟颜曾辈分排行

孔孟颜曾辈分排行我们这有孔孟不分家之说,通天家谱从这四个字就知道这份家谱非同凡响,从某种程度来说,它甚至比皇族姓氏更加尊贵。

我们国家是一种道德属性的文化内核,而这一内核则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孔子。

孔子创立了儒学思想,这种思想在后续两千多年里逐渐被确立为思想核心。

而孔子的后人,也一直被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所尊崇。

到了明朝,朱元璋建立宗法制度时,也给孔氏后人赐了八个字,作为孔氏家族的家谱延续字辈。

而这一家谱,也被称为通天家谱。

自汉高祖开始,孔子后人便被封为“奉祀君”。

汉武帝执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孔子地位再次上升。

隋朝创立科举制度,以儒学经典为开科取士的内容,儒学思想渐渐成为读书人绕不过的坎。

尤其在宋朝,儒学的根基上衍生出理学、心学、关学等新学说。

孔子地位再次提升,被封为“至圣文宣王”,这是孔子正式称“圣”。

孔家家主也被封为“衍圣公”,此后流水的皇帝,不变的孔氏衍圣公。

朱元璋统一天下后不久,开始着手制定许多文化、思想类的政策。

八股文、宗法制度等,都起始于明朝。

朱元璋要求自己的子孙按字辈取名,也给孔家赐了“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八个字。

在确立字辈之前,朱元璋已经封了两任衍圣公孔希学(五十六代)和孔讷(五十七代),合在一起便是十个字: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讷取偏旁)。

明末崇祯年间又核准“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十个字。

康熙年间,满清是异族统治,为了彰显正统,更加重视尊孔。

于康熙23年南巡曲阜时拜谒孔庙,御笔赐下“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二十个字。

(后避讳将弘改为宏,胤改为衍)。

乾隆年间再增十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道光年间再增十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

北洋政府期间又增十字:“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这便是完整的通天家谱。

儒家四圣另一方面,除了孔子,儒家孟子、颜回、曾子,也分别在嘉靖时期确定亚圣、复圣、宗圣的名号,被称为儒家四圣。

并陆续采用通天家谱,康熙61年,下旨特许孟、颜、曾三姓后人也按孔家家谱取名排辈。

明清时期曲阜孔氏族长职权探析

明清时期曲阜孔氏族长职权探析

明清时期曲阜孔氏族长职权探析谢雨濛,成积春(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曲阜273165) 摘 要:曲阜孔氏族长作为辅助衍圣公管理家族的重要属官,政治地位特殊,职责重要且复杂。

其既是家族一般事务及孔氏特殊事务的管理者,也是申明孔氏家范、表率孔氏宗族的族权族规维护者,同时还是孔府属官优渥政策的享有者,拥有其他宗族族长所不具有的一些特权。

关键词:孔府;族长;职权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970(2019)12-0038-04 孔府档案是我国传统社会中最具代表性的世袭贵族私家档案,也是一部详尽的圣府档案实录。

现存孔府档案,起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讫于1948年。

随着孔府档案的发现与开发,“天下第一家”的神秘面纱被揭开,孔府的相关问题受到学术界的关注,研究成果也颇为丰硕。

但已有研究多集中在孔氏一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少有关注孔氏族长这一群体的成果问世。

因孔府地位特殊,曲阜孔氏族长作为辅佐衍圣公管理家族的孔府属官,其职权内容复杂且独特。

充分利用孔府档案,加强对孔氏族长职权的探讨,有助于深化我们对中国古代家族史、宗族制度史等领域的研究。

一、孔氏族长的历史考察与相关记载孔氏族长始设于宋代。

崇宁三年(1104),初代孔氏族长孔宗哲获皇帝任命,授阶八品。

蒙元一朝,族长虽无官阶,仍许以冠带。

明洪武元年(1368),圣赐藤杖一棱,令主领宗族事。

此后世代皆设。

万历十一年(1583)颁布的《孔氏祖训箴规》内载,“圣裔设立族长,给与衣顶。

原以总理圣谱,约束族人,务要克己秉公,庶足以为族望”[1]322。

清前叶,承袭明制,族长无官阶。

清中期以后,藤杖流失,族长一职多由孔庙三品执事官兼任。

不同时期族长的官阶虽有变化,职权之沿革却相对稳定。

《阙里文献考》《东家杂记》等史料涉及了孔氏族长职权问题。

如“明太祖洪武元年,以翰林院检阅官孔泾齿行俱尊,特命还乡里,为孔氏族长。

面赐藤杖一棱,令世守主领宗族事”[2]414,“孔氏族长一员掌申明家范、表率宗族,凡子弟有不率不若者,教治之”[2]414,“林庙举事一员掌提领监修林庙佐家长之事”[2]414,“举事则佐家长督理林庙绳愆子孙”[3]。

清代孔孟颜曾后裔五经博士与衍圣公关系初探

清代孔孟颜曾后裔五经博士与衍圣公关系初探

清代孔孟颜曾后裔五经博士与衍圣公关系初探作者:白金川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9期白金川(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曲阜 273165)收稿日期:2020-06-03作者简介:白金川(1994-),女,山西忻州人,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方向:清代孔府档案及政治制度。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孔府档案》所见孔府与清代社会变动研究”(18BZS131)摘要:清代不光孔子后裔称为圣裔,孟子、颜回、曾子后裔也均称为圣裔,孔孟颜曾五经博士同孔府的关系,完全是小宗户与大宗户的宗族关系。

因此孔孟颜曾五经博士的袭封均由衍圣公保举,病故、丁忧、结婚生子等均需上报衍圣公,五经博士凡进京陪祀,在曲阜接驾,孔庙祭祀等均由衍圣公率领。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中国的底蕴和国魂之所在,崇礼圣自秦汉以来,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逐渐发展成为传统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统治思想体系,对于孔子的推崇,历代帝王不遗余力,不断升格,同时对其嫡裔也眷顾备至,优渥有加。

为了显示对其尊崇,历代统治者都赐予其嫡系及近支后裔相应的爵位和官职,同时先贤先儒也受到历代官府的推崇,其嫡系裔孙也得到祭祀和封赐,衍圣公与五经博士都是世爵职官。

对于孔子嫡裔的封号由汉到宋经历了一系列演变。

“汉魏曰褒成、褒尊、宗圣,在晋宋曰奉圣,后魏曰崇圣,北齐曰恭圣,后周、隋并封邹国,唐初曰褒圣,开元中,始追谥孔子为文宣王,又以其后为文宣公。

”[1]宋仁宗至和二年封号改为衍圣公,一直延续至民国二十四年。

清衍圣公依旧袭职,《清史稿》记载顺治元年“以孔子六十五代孙允植袭封衍圣公。

”[2]孔孟颜曾后裔五经博士明朝始设。

《钦定历代职官表》对此有明确的记载:“翰林院世袭五经博士,正八品,孔氏二人,正徳元年授孔子五十九世孙彦,主衢州庙祀,宋孔端友从高宗南渡家于衢州,此孔氏南宗也。

正徳二年授孔闻礼奉子思庙祀。

顔氏一人,景泰三年授顔子五十九世孙希恵。

曾氏一人,嘉靖十八年授曾子六十代孙质粹。

清代孔氏翰林院五经博士承袭研究

清代孔氏翰林院五经博士承袭研究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2020年第3期JournalofHenanUniversityofAnimalHusbandryandEconomy(总第33卷第182期)哲学与文史收稿日期:2020-05-14作者简介:白金川(1994—),女,山西忻州人,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8级硕士生。

基金项目: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编号:13&ZD108)。

清代孔氏翰林院五经博士承袭研究白金川〔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曲阜273165〕摘 要:清代孔氏翰林院五经博士分为南北两宗,北宗五经博士主要由衍圣公次子承袭,主圣子思祀事,南宗五经博士主要由嫡长子承袭,主衢州庙祀。

五经博士的承袭非常严格,必须同时具备嫡派子孙、年满十五岁、品学兼优及礼仪娴熟三个标准,五经博士承袭的程序也较为复杂,必须由地方官、衍圣公及吏部礼部同时把关,严格的标准和程序体现了制度严格化及帝王对圣贤后裔的重视与崇儒重道之意。

关键词:孔氏;五经博士;承袭doi:10.3969/j.issn.2096-2452.2020.03.004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2452(2020)03-0019-05 一、前言博士,学官名,源于战国时代的秦国。

秦及汉初,博士主要掌管图书。

汉武帝时设五经博士,之后,博士专掌经学传授,成为传授儒家经学的学官。

唐朝设国子、四门等博士。

明清两代亦有国子博士。

清代翰林院五经博士,各掌专经讲义,继以优给先贤先儒后裔世袭,主祭祀、看护林庙,不治院事。

自秦汉以来,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逐渐发展成为传统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统治思想体系,对孔子的推崇,历代帝王不遗余力,不断升格,同时对其嫡裔也眷顾备至,优渥有加。

为了显示对其尊崇,历代统治者都赐予其嫡系及近支后裔相应的爵位和官职,五经博士就是其中一种世爵职官。

北宋末年,金兵南侵,衍圣公孔端友随赵构南迁,被封为衍圣公,①在衢州传承,是为南宗。

孔子后代辈分对应的字_孔子后辈简介

孔子后代辈分对应的字_孔子后辈简介

孔子后代辈分对应的字_孔子后辈简介孔子后代我们知道有孔鲤,孔白等等,那你知道他们对应的字是什么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后代辈分对应的字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后代辈分对应的字第二代,孔鲤,字伯鱼。

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追封为泗水侯,孔氏后人称为二世祖。

孔鲤经常趋庭接受孔子诗礼的训导。

享年50岁,先孔子而死。

第三代,孔伋字子思。

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追封为沂水侯,元文宗至圣元年(公元1330年)追封沂国述圣公,孔氏后人称其为三世祖。

他受业于孔子学生曾参,颇得孔子思想的真传,著作《中庸》,以述父师之意。

孔伋成为述圣,前继承孔子,后通过门人传给孟子。

孔伋享年82岁。

第四代,孔白,字子上。

博通群书,又善兵法,齐威王召为国相,不就,享年47岁。

第五代,孔求,字子家。

享年45岁。

第六代,孔箕,字子京。

享年46岁。

第七代,孔穿,字子高。

博学、清虚、沉静,有遁世之志。

当时楚、魏、赵三国争相聘请,孔穿不仕。

享年51岁。

第八代,孔谦,字子顺。

为魏相。

享年57岁。

孔鲋,字子鱼,或子甲。

博通经史,秦始皇召为鲁国文通君。

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将其家传《论语》、《尚书》、《孝经》、《礼》等书藏于孔子故宅墙壁中,得以保留下来。

第九代,孔腾,字子襄。

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封孔腾为奉祀君,专管祭祀孔子的事务,此为奉祀孔子之始。

享年57岁。

第十代,孔忠,字子贞。

有高尚之志,被汉文帝封博士、褒成侯。

享年57岁。

第十一代,孔武,字子威。

汉文帝封为博士。

早卒。

第十二代,孔延年。

博览群书。

汉文帝时以治《尚书》出名,征为博士,转继太傅,后又任大将军。

享年71岁。

第十三代,孔霸,字次孺。

少年时就显示出非凡才华。

汉元帝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赐爵关内侯,食封800户,号褒成君,并赐黄金200斤,宅一区,昭帝时征为博士。

此为世袭爵位奉祀之始。

享年72岁。

第十四代,孔福。

汉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封为关内侯。

享年62岁。

世袭千年,历朝皇帝亲自加封——衍圣公世袭传承图

世袭千年,历朝皇帝亲自加封——衍圣公世袭传承图

世袭千年,历朝皇帝亲自加封——衍圣公世袭传承图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是中国历代王朝的主流学派,后人专门设立孔庙来祭奠孔子。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册封孔子第8代后人孔腾为奉祀君,是中国皇帝册封孔子后裔的开始,该爵位主要由孔子的嫡系长孙世袭。

历代皇帝对孔子后裔的封号屡经变化。

1055年,宋仁宗赵祯将封号改为“衍圣公”,从此一直延续了下来。

衍圣公是中国封建社会享有特权的贵族,宋朝时相当于八品,元朝时相当于三品,明朝时相当于一品,清朝时特许可以在紫禁城骑马。

其居住地衍圣公府(今孔府),是仅次于皇宫的最大府第。

由于宋金元三朝并起,衍圣公的册封出现了南宗和北宗。

随宋朝南迁的称为南宗,金朝、元朝册封留在曲阜的孔子后裔,称为北宗。

南宋灭亡后,南宋册封的衍圣公孔洙归元,但孔洙婉言谢绝了元朝的册封。

作为孔子的后人,衍圣公除了享受特权之外,也要努力成为楷模。

和平时期,练书法写文章,吟诗作对;战争时期,弃笔从戎,杀敌报国。

宋仁宗时封孔子后裔为衍圣公,随后其家族地位逐步上升

宋仁宗时封孔子后裔为衍圣公,随后其家族地位逐步上升

宋仁宗时封孔子后裔为衍圣公,随后其家族地位逐步上升孔子是儒学的创立者,是儒家学派的宗师,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孔子和儒家的思想与中国社会结下了不解之缘。

随着孔子和儒学地位的提高,孔子的后裔也备受历代封建统治者的“眷顾”和“优渥”,从某种意义上讲,统治者对孔子后裔的优礼乃是尊崇孔子的具体化。

这样,孔子的嫡系后裔便成为我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贵族世家,以致于有“天下第一家”的称誉。

孔子去世后,鲁哀公便命以孔子生前故居辟为祭祀孔子的庙宇,“岁时祭祀”。

汉初,刘邦亲至孔子故里曲阜祭祀孔子后,封孔子的九世孙孔腾为“奉祀君”,专主祭祀孔子之事。

汉元帝永光元年(前43年),诏以孔子十三世孙孔霸以所食邑祭祀孔子,并且爵位世袭以奉祀孔子。

孔霸官至太师,元帝赐爵关内侯,食邑八百户,号“褒成君”。

元帝还赐给孔霸黄金、房宅,迁孔霸的户籍到都城长安,而且欲以孔霸为丞相。

汉平帝元始元年(1年),在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的同时,汉平帝又封孔子的十六世孙孔均为“褒成侯”,爵由关内侯升为彻侯,由二十等爵的第十九等升为第二十等,食邑由八百户升为二千户。

孔丘以后,随着汉代政局的变动,孔子后裔的地位也相应地发生了一些变化。

自三国到北魏,由于社会的剧烈动荡,孔子后裔的地位也不断发生变化。

孔子故里曲阜所在之地,政权更迭不断,孔子后裔所得到的封赠也有不同。

据统计,孔子后裔所受封赏者,见于记载的也有10人左右,只是他们食邑不等,名号不一。

南北朝时,鲁地属于北朝。

鲜卑族所建立的北魏政权尊崇孔子,孝文帝曾到曲阜祭祀孔子,选孔氏四人为官,封孔子二十八代孙孔灵珍为崇圣侯,封食邑一百户,以奉祀孔子。

北周静帝大象二年(580年),孔子被追封为“邹国公”,且“立后承袭”,孔子的三十一代孙亦称“邹国公”,食邑一千户。

隋唐时期,孔子后裔的封号有所改变。

隋时称“绍圣侯”,唐初称“褒圣侯”。

孔丘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谥孔子为“文宣王”,孔子的三十五代孙孔璲之被改封为“文宣公”,食邑一千户,子孙世袭,直至唐末。

孔子的后人被称为衍圣公,孟子的后人又被称作什么,他们的地位又如何?

孔子的后人被称为衍圣公,孟子的后人又被称作什么,他们的地位又如何?

孔子的后人被称为衍圣公,孟子的后人又被称作什么,他们的地位又如何?孟子的后代,没有皇封的世袭称号,被封过闲职,但是不像孔子后代一样显赫,待遇天差地别。

北宋时,孟子的儿子曾被追封为“新泰伯”。

后来一直到明朝,55世孙孟希文才被封为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袭至第72世孙孟庆恒时,改为“亚圣奉祀官”。

五经博士是八品官,不是贵族,更谈不到爵位。

孔子后代世袭了国公,列文班之首、紫禁城骑马、御道上行走,孟子后代世袭了……科长。

我认为,这可能跟孟子的个人情况有关。

孟子虽然也是个思想家,成就也很高,但是孟子的思想与孔子相比,是不太一样的。

他的政治倾向更为维护下层,而轻视权威,这是封建统治者嘴上可以说,但实际上绝不可能愿意做的事。

还有,孟子所维护的下层,并非百姓,而是地位比君主低的官僚地主阶级。

如《孟子·滕文公上》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

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记其九夫为井而无公田者,如《周礼·地官·小司徒》载:“ 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凡税敛之事。

”这个“井田制”是孟子主张的代表作之一。

它相当于既坑了君主又坑了百姓,得利的是中层分子。

这种模式,等于是在培植君主以外的势力,而封建统治者最为忌讳的就是其他势力的崛起。

有此一桩,孟子的其他论调也受到影响,并不太被重视和推崇。

也就是说,封建统治者虽然承认孟子的学术地位,但是对他的政治思想是比较排斥的。

封赐世袭爵位,就等于承认了孟子的所有观点。

既然这样,封建统治者又怎么可能愿意给孟子的后代封赐世袭爵位呢?这里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孟子所谓的“民”并不是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

孟子所处的是奴隶制社会,奴隶和最贫苦的大众,别说“民”,连“人”都算不上。

孟子所说的“民”,是中产阶级,跟现代泛指的民众完全不一样。

因此,别以为孟子会在乎劳苦大众那么高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家族:北宗世袭衍圣公南宗明清只世袭八品文官核心提示:关于五经博士一职,“家庙志”一书是这样介绍的:“虽然明武宗封赐南宗嫡长裔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一职,但官秩仅正八品,与明代正二品的衍圣公地位相差太
远”。

本文摘自:新华网,作者:佚名,原标题为《"内孔"与"外孔" "南宗"与"北宗"的渊源》。

【背景资料】
内孔外孔
周时除孔子孔姓外,还有卫国孔姓、陈国孔姓、郑国孔姓等。

公元442 年,南北朝刘宋文帝诏令蠲免孔景等五户的课役,专司林墓洒扫。

孔景等本不姓孔,因随主改姓,称洒扫户。

五代后梁乾化间,公元913 年,孔景后人孔末乘时不纲,欲冒圣裔,潜通乱民残灭曲阜孔氏,并弑四十二代宗子孔光嗣。

那时孔光嗣的儿子孔仁玉出生才九个月,幸好其母张氏抱回外祖家,幸免于难。

后至公元930 年(后唐明宗长兴元年),鲁人将孔末夺爵之事告于官。

朝廷杀孔末,孔仁玉袭爵,被朝廷授予县主薄,后封文宣公,后来的二十派六十户皆仁玉一人之后,所以称为中兴祖。

然孔末之孙仍屡冒圣裔,而屡被清除。

而孔仁玉的外祖家则成为孔家的世代恩亲,世称张姥姥。

传说将张氏讹为保姆,纯属民间演义。

南宗北宗
南宗的世系
据《衢州孔氏南宗家庙志》一书载:
孔氏南宗世系由四十八代衍圣公孔端友开始,第四十九代孙孔玠,字锡老,端友弟端操子,过继于端友为嗣。

第五十代孔搢,字季绅,玠子。

五十一代孔文远,字绍先,搢子。

五十二代孔万春,字耆年,文远子。

五十三代孔洙,字思鲁,一字景清,号存斋。

万春子。

元至元十九年(1282)世祖忽必烈议立孔子后,众臣皆以寓衢者为大宗。

遂召衍圣公孔洙赴阙,欲令其载爵回曲阜主持奉祀。

孔洙以先世庙墓在衢,不忍离去,毅然让爵于曲阜宗弟孔治,并以母老为由,乞求南还。

世祖赞曰:“宁违荣而不违道,真圣人后也。

”拜孔洙为承务郎、国子监祭酒兼提举浙东学校,给俸养廉,并予护持林庙玺书。

正宗之罢封自此始。

第五十四世孙孔思许,先名公许,字与道。

孔洙无子,以孔传(即孔若古)六世孙孔津长子思许为嗣。

五十五世孙孔克忠,先名宏,字信夫,一字献夫。

思许亦无子,以兄思栗子克忠为嗣。

五十六世孙孔希路,又作希辂,原名希鲁,字士正,克忠子。

五十七世孙孔议,字明伯, 希路子。

五十八世孙孔公诚,字贵文,议子。

五十九世孙孔彦绳,字朝武,公诚子。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衢州知府沈杰奏请朝廷,授南宗派五十九代孔彦绳为将仕郎,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奉衢州先圣庙祀。

是为孔氏南宗再次受袭封之始。

关于五经博士一职,“家庙志”一书是这样介绍的:“虽然明武宗封赐南宗嫡长裔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一职,但官秩仅正八品,与明代正二品的衍圣公地位相差太远”。

《孔子世家谱》为孔氏家族总谱。

孔子世家谱以其延时之长,纂辑之广被誉谱牒之冠。

同时各支派各有自己的支谱。

各支支谱需要报衍圣公府审核备案。

重回北宗
元元贞元年(1295),北宗五十三代孔治袭封衍圣公,正式为全族宗子,传五十四代思晦,再传五十五代克坚、五十六代希学,希学为大宗户始祖,爵位一直传至七十七代孔德成。

南宗与曲阜衍圣公的关系
大宗主衍圣公对衢州翰林博士拥有绝对的管辖权。

衢州翰林博士必须随时将情况报明衍圣公府。

清代对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有严格的规定,将应袭者的亲供与里邻、亲族甘结,附上应袭者三代履历由西安县逐级转呈,经衍圣公批示,呈请吏、礼部选任。

吏、礼部批准后,经予文凭,咨文衍圣公府,转发至翰林公署。

衢州翰林博士接到文凭后必须在规定期限内到任,延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并将到任时间上报衍圣公府,转报吏、礼部。

民国二年北洋政府颁布《崇圣典例》保留衍圣公爵位,改衢州世袭五经博士为世职“南宗奉祀官”,奉祀官的承袭由衍圣公咨文“地方行政长官呈明内务部核准”,承袭过程中仍需族长、各支房长及邻右出具甘结,附上应袭者三代履历相关宗图,印花税洋一元,付衍圣公府掌书厅监印等手续费30 元,一并呈衍圣公府,再由衍圣公府将相关文件及印花税交由山东省长转呈内务部。

待内务部批准后,发给任命执照,经山东省长交衍圣公府,再札付南宗奉祀官收悉。

现存孔氏南宗《钦定孔氏家规》是明正德元年(1506)衢州知府沈杰制定,并上奏朝廷钦准刊行。

第一条:遵制典。

要求孔氏南宗子孙严守本分,遵崇制典,不得觊觎北宗衍圣公之职。

为恐后世南北两派子孙“互相嫌隙,妄起争端”,因此严立规戒,“行令在衢子孙永遵制典,恪守祖风”,“有违者以不忠不孝论,审之重典,永不叙录”。

第七条:责报本。

规定“南渡孔氏子孙,每十年一赴阙里,谒拜圣祖家庙,祭扫山林……就令会同南北宗谱,开保历代子孙名讳,居曲阜县者书引于前,居衢州府者书引于后……且以见我国家一统文明之化普及南北……”。

以上资料与曲阜存档案相符,如曲阜所存南谱记载“世祖皇帝及时宰之意谓洙当袭爵无疑洙乃以子非亲出而又志欲回南,上章力辞而行”“津子公许改名思许继洙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