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辨证论治

合集下载

中医从医感悟心得体会(3篇)

中医从医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作为一名中医从业者,我深感中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

自从踏入中医领域,我便对这门古老而神秘的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实践中,我逐渐体会到了中医的独特魅力,现将我的感悟心得体会分享如下。

一、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器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这种整体观念贯穿于中医的诊疗过程中。

在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中医的治疗不仅仅是针对某一疾病,而是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例如,在治疗感冒时,中医不仅会针对感冒的症状进行治疗,还会从整体上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以提高免疫力,预防感冒的再次发生。

二、中医的治疗方法中医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包括中药、针灸、推拿、食疗等。

这些治疗方法都具有独特的优势。

在中药方面,我认识到中药的疗效并非单一成分的作用,而是通过多种成分的协同作用,达到治疗目的。

在针灸方面,我体会到针灸的神奇之处,它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对多种疾病具有显著疗效。

在推拿方面,我了解到推拿可以缓解肌肉紧张、改善血液循环,对疼痛性疾病有很好的疗效。

三、中医的预防观念中医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提倡预防为主。

在实践中,我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中医的预防方法包括:饮食调养、情志调摄、起居有常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身体素质,预防疾病的发生。

四、中医的个性化治疗中医强调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在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中医的个性化治疗的重要性。

每位患者都有其独特的体质和病情,因此,治疗方案也应因人而异。

在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时,我会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病情等因素,以确保治疗效果。

五、中医的疗效中医的疗效是中医学的重要特点之一。

在实践中,我亲眼见证了中医的神奇疗效。

许多患者通过中医的治疗,不仅疾病得到了缓解,而且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这使我更加坚信中医的疗效,也为我从事中医事业增添了信心。

六、中医的发展与创新中医是一门不断发展、创新的学科。

辨证论治概述3

辨证论治概述3

是病位、病性、病因、 是病位、病性、病因、病机的反映。
二、病、证、症的关系 症(Symptom)
即症状和体征 是疾病的外在表现和患者主观的异常感觉。 是疾病的外在表现和患者主观的异常感觉。
二、病、证、症的关系
证与病
• 病:感冒(上呼吸道感染) 感冒(上呼吸道感染) • 证: 病因 病位 病性 病机 病势 表 证 风寒表证 风热表证 风寒 风热 肌表肺卫 寒 热 风寒袭表 风热袭表 邪正俱盛, 邪正俱盛,交争剧烈
辩证与辨证
辨证 辨: 分别,分析,明察 分别,分析, 证: 用人物、 (1) 用人物、事实来表明或断定 (2) 凭据,帮助断定事理的东西 凭据, Differentiation of syndrome meanings
辨证 [discriminate] :
辨析考证。 (1) 辨析考证。 辨白引证。 (2) 辨白引证。辨,通“ 辩 ”。
第八章
辨证论治概述
Differentiation of syndrome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
Differentiation of syndrome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最基本的诊断和治疗 疾病的方法。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
疾病诊治方面:确立了辩证论治的原则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
Differentiation of syndrome
三、辨证和辨病的关系
三、辨证和辨病的关系
辨病为经,辨证为纬, 辨病为经,辨证为纬,既看到疾病发展的全过 又注意到疾病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 程,又注意到疾病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 以西医诊断为纲, 以西医诊断为纲,中医辨证为目
从现今临床看辨证论治的不足之处
无证可辨、 (一)无证可辨、施治亦难 (二)辨证的误差性和不确切性 (三)辨证论治有时寓有某些方面的不彻底性

中医四大基本准则

中医四大基本准则

中医四大基本准则第一、辨证论治:辨证是中医学的特色之一,也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

辨证是通过观察病人的外在症状、望闻问切等方式,进一步判断病情发展和脏腑功能的失调。

辨证需要医生对阳虚、阴虚、气郁等中医病理理论有深入的认识,以便找到合适的治疗方案。

在辨证论治中,中医医生需要结合病人的具体体质、病史、舌脉情况等,综合分析判断病人的体质特点以及病症表现,以达到治疗的准确度和有效性。

第二、总揽全局:中医重视把握病症问题的全局性,即从整体角度审视疾病,将疾病放在一个完整的生命系统中进行分析和处理。

因此,中医医生不会只关注病人的特定症状,而是将症状和体质、环境、饮食、睡眠等因素综合考虑,以全面把握病情。

总揽全局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病人的调查,通过合理的调查问诊,了解病人的疾病情况和生活习惯,为治疗提供有针对性的方案。

第三、辨证施治:辨证施治是中医的核心特色,是中医疗法的基本原则之一、辨证施治需要中医医生根据病人的辨证结果,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这些治疗方法可以包括针灸、按摩、草药等,以及调理饮食、锻炼身体等非药物治疗方法。

辨证施治还包括治疗的方案、疗程和疗效评估等环节。

通过辨证施治,中医试图根据病人的体质和疾病特点,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调整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第四、调理阴阳: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它描述和解释了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的平衡紧密相关。

阴阳是世界上两种基本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力量,它们在人体内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平衡。

人体的健康与疾病往往是由于阴阳失去平衡而产生的。

通过调理阴阳,中医试图恢复人体的正常平衡,使病理发生逆转。

调理阴阳的方法包括中药调节、针灸调理、饮食调理、情志调理等,根据病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调理方法。

综上所述,中医四大基本准则辨证论治、总揽全局、辨证施治、调理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和指导,对于中医的临床实践至关重要。

什么叫做辩证的看待问题?

什么叫做辩证的看待问题?

什么叫做辩证的看待问题?在哲学上看,辩证的看待问题就是用联系的观点看看问题,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用内外因的观点分析问题细化而言更多如:矛盾具有特殊性则要——事物的具体特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看问题办事情要抓住重点,统筹兼顾,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等等要仔细,可以去看高中哲学课本的辩证法一章辩证的否定 (dialectical negation):表征否定本质特点的哲学概念。

指事物自身内在的包含着肯定因素的否定。

辩证的否定是在事物内在矛盾推动下而进行的自身否定,是事物的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辩证过程。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发展环节,事物的新陈代谢,旧事物向新事物的飞跃,是事物辩证否定的结果。

只有通过事物的辩证否定,才能实现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实现事物由旧质态到新质态的飞跃。

辩证否定又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新事物是从旧事物中生长起来的,彼此之间有着前后相继的内在联系;事物自身的辩证否定,并不是对原有事物的简单抛弃,而是舍弃原有事物中陈旧的、消极的东西,吸取、保留原有事物中积极的、有生命力的东西,并以改造过的形式作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作为事物发展和联系环节的辩证否定就是“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

克服体现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间断性,保留体现着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辩证的否定或“扬弃”,就是事物自身发展的克服和保留、间断性和连续性的对立统一。

辩证的否定方式是多样的,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模式。

这是由事物矛盾质的特殊性以及它们所处条件的多样性决定的。

不同性质的事物,以及同一事物处在不同的条件下,往往有不同的辩证否定方式。

人们对事物辩证否定的方式,必须从事物自身矛盾的特点和具体条件出发,进行具体的分析。

辩证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是对立的。

世界上一切事物,包括人的认识,由于内在的矛盾性,都是通过扬弃自身而发展的。

【中医诊断学】八纲 辨证

【中医诊断学】八纲 辨证

中篇辨证绪论:一、辨证论治就是中医学得特色与精华辨证论治就是中医学得特色与精华,就是中医在诊治疾病时应当遵循得原则。

对疾病进行辨证诊断,就是中医学应有得、独特得内容,它就是治疗时立法处方得主要依据。

无论疾病病种就是否明确,辨证论治都能够根据每个人得具体病情进行灵活地处理,从而大大丰富了中医学对疾病得处理能力、二、证得内涵“证"就是中医学特有得理性概念,就是哲理、医理与临床实践得结合,就是认识论、科学观与生命科学、医学实际内容得结合。

三、辨证得方法与关系临床辨证得一般思维规律,就是在中医学理论得指导下,通过对症状、体征等病情资料得综合分析,先明确病位、病性等辨证纲领,再确定辨证具体要素,然后形成完整准确得证名。

八纲辨证就是辨证得纲领,属于纲领证;病性辨证就是辨别证候得性质,属于基础证;脏腑辨证就是以病位为主得辨证方法,属于具体证;此外,还有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等,也就是中医学辨证分类得方法、第七章八纲辨证【教学目得】熟悉八纲、八纲辨证,八纲证候相兼、错杂、转化、真假等概念;掌握八纲基本证候得临床表现,熟悉其证候分析。

【教学内容】1.八纲、八纲辨证得概念与源流。

2.表里辨证:表证(及半表半里证)、里证得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3、寒热辨证:寒证、热证得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

4。

虚实辨证:实证、虚证得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

5、阴阳辨证:阴证、阳证得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

6.八纲证候相兼、错杂得含义、类型;证候真假得含义、类型、证候特征、病机、辨证要点;证候转化得含义、类型、实质。

7.八纲辨证得意义。

【教学要求】一、八纲辨证得概念与源流1。

了解八纲作为辨证纲领得意义。

2.熟悉八纲辨证得概念;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各自得辨证意义。

二、八纲基本证候1。

熟悉表与里、表证与里证概念得相对性;表里两纲得辨证意义。

熟悉半表半里证得概念、临床表现。

试论病证结合方证对应与辨证论治

试论病证结合方证对应与辨证论治

试论病证结合方证对应与辨证论治1耿晓娟1,张军平21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部,天津(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300193)E-mail:geng_xiaojuan@摘要:辩证论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特征之一,病证结合、方证对应是传统医学诊疗疾病的重要方法。

病证结合是准确认证的关键,病证统一则是辨证精确的肯綮,而方证对应是临床施治的前提,也是中医药疗效评价体系建立的核心内容,但临床应用中也存在着证候概念的泛化与病证结合应用具体化的矛盾和证候与疾病诊断的不同步性等问题。

关键词:病证结合;方证对应;辨证论治中图分类号:R2411.引言病证结合、方证对应是传统医学诊疗疾病的重要方法。

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一经一纬,在不同层面共同构成了医生对于疾病的认识,从而指导临床用药。

在现代医学理念的影响及现代中医们对于“证”概念、内涵、外沿的重新审视下,病证结合理论有了新的发展,同时也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

2.病证结合是准确认证的关键辨证论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在传统医学的发展史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但是辨病论治并没有随着辨证论治理论发展的日趋完善而消亡,而是以病证结合的形式服务于临床。

其原因有二,一是因为辨证论治是在辨病论治的基础上产生的,一是因为辨病是辨证方法选择的基础,以下从两个方面论述。

2.1 辨证论治源于辨病理论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在传统医学发展过程中并非同时产生,而是先有辨病论治,后有辨证论治。

与所有医学的起源一致,发现问题而后才能解决问题,传统医学的早期也是通过辨病的方式来诊断疾病及确定治疗的。

但是中国人擅长于思辨性的整体思维特点和中医学的人文思想的巨大影响又促成了“辨证论治”理论的产生。

从传统医学发展的轨迹来看,辨证论治的产生决非偶然,而是在人们对于疾病认识增多和医疗知识积累的基础上产生的。

辨病理论对于病程认识的细化是辨证论治方法产生的内在要求。

如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都是在观察了大量病例后,发现了一类疾病的共同分期、转变规律及不同时期的主要症状、体征等,并发现不同时期给予不同药物对于患者的转归及预后有不同的影响,最终在辨病论治的基础上形成了相应的证候与对应有效的方剂——即辨证论治、方证对应。

中医基础感悟心得体会(3篇)

中医基础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在我国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医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医学体系,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中医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作为一名中医学子,我通过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对中医有了更深刻的感悟,现将我的心得体会分享如下。

一、中医的哲学思想中医学是一门集哲学、医学、自然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

在中医基础理论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的哲学思想。

1. 整体观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个器官、组织、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这种整体观体现在中医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求我们全面考虑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把握疾病的本质。

例如,中医治疗疾病时,不仅要针对局部病变,还要注重调整全身机能,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2. 辩证论治中医的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思想。

它强调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结合四诊(望、闻、问、切)所得信息,分析病因、病机、病位、病势等,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这种个性化的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3. 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它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对立统一的物质构成的,五行(金、木、水、火、土)则是五种基本物质,它们相互滋生、制约,维持着世界的和谐。

在中医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阴阳五行学说指导我们把握疾病的性质、发展规律,调整人体阴阳平衡。

二、中医的诊断方法中医的诊断方法独具特色,主要包括四诊、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等。

1. 四诊四诊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包括望、闻、问、切。

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象、脉象等,可以初步判断病情。

四诊合参,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2. 八纲辨证八纲辨证是中医诊断的核心,包括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通过对病情的分析,可以确定疾病的性质和病位,为治疗提供依据。

3. 脏腑辨证脏腑辨证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通过对脏腑功能的分析,可以判断病情。

中医认为,脏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脏腑功能失调是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中医之辨证论治法则与马克思之辩证唯物论高度一致

中医之辨证论治法则与马克思之辩证唯物论高度一致

中医之辨证论治法则与马克思之辩证唯物论高度一致摘要:中医辨证就是对临床症状进行论证,马克思之辩证唯物论也是对一切事物要以辩证之观点去看问题,二者殊途同归。

症状就是患者感觉得到的痛苦,以及感觉不到的脉舌变化。

辨证就是辨别属于哪一类证候类型,比如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单一个表证就不知有多少症状,在八种纲领性证候类型中,细分起来不下千万症状。

这么庞大的数字,看起来让人望而却步,其实不必望洋兴叹,只要生命有一定之再生力,抵抗力,在辨证施治中,只要抓住了主要矛盾,纲举目张,其它次生矛盾,牵涉性问题可随之而解。

即使一张处方中,有3~5味药或1~2味药能解决病变中之关键问题,哪怕其它药不是很符合病情,但与解决主要矛盾没有太大冲突,也可起到较好之疗效,其它一切不适症也可随之而解,引起这种连锁反应之基本条件是:体质尚好,无五脏六腑亏损性疾病。

关键词:辨证论治,辩证唯物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这八字看起来容易,要想做精、做实、做到位,则并非易事。

历代方书只讲述对证用药,未涉及辨证用药。

对证与辨证,辨证与辨病,是绝然不同之概念。

对证用药治好了病,只能说是一种临床实践之验案,不等于辨证用药治好了病。

辨证是在临床一线中之辨别与论证,验案诚可贵,鉴别价更高。

学问就是边学边问,一种正确之答案,就表明已经否定了无数个不正确之答案,方书只言其药证相符,而未言其所以然,中医辨证之最精要之处,是回答其所以然,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辨证,西医主张辨病,不主张辨证,草医草药不须辨证,只须辨病,中医中药既重视辨病,又讲究辨证。

在辨病之大方向下来仔细辨证,随即立法,再精选药物。

精选药物是在战略宏观之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如果不知道辨病与辨证,则无法选药配方。

辨证就是识别、辨论、定型,在识别之同时,还须论证,论证就是佐证,佐证就是触类旁通加以引证,引证就是证实,只有证实了的结论才是正确的答案,中医之答案就是最后定下的治法。

在未定治法之前之所有论证,类似数理化运算中之方程式,只要方程式确定了,标准答案就随之出炉了。

中医辨证论治实训报告范文

中医辨证论治实训报告范文

一、实训背景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中医药在疾病防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中医辨证论治作为中医的核心理论,强调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结合四诊合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为了提高中医药人才的临床实践能力,我们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中医辨证论治实训。

现将实训过程及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二、实训内容1. 四诊合参实训期间,我们首先学习了中医四诊合参的基本理论,包括望、闻、问、切四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通过临床实践,我们掌握了如何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脉象等,并学会了如何通过闻诊、问诊了解患者的症状、病史等。

2. 辨证论治实训过程中,我们重点学习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和方法。

包括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病因辨证等。

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学会了如何将临床表现与中医理论相结合,准确判断患者的证候类型,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3. 方剂学实训期间,我们学习了中医方剂学的理论,了解了方剂的组成、功效、用法等。

通过实际操作,我们学会了如何根据患者的证候特点,选择合适的方剂,并进行加减变化。

4. 中药临床应用实训中,我们学习了中药的临床应用,包括中药的性能、功效、用法、用量等。

通过临床观察,我们了解了中药在治疗不同疾病中的作用,并学会了如何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

三、实训过程1. 临床跟师在实训期间,我们跟随经验丰富的中医师进行临床跟师。

通过观察中医师对患者的诊疗过程,我们学习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实际操作方法。

2. 案例分析实训过程中,我们收集了大量临床病例,进行了深入分析。

通过分析病例,我们了解了不同证候的临床表现,以及中医治疗原则。

3. 实践操作在实训期间,我们进行了中药煎煮、方剂制备、针灸、推拿等实践操作。

通过实践,我们提高了中医药临床应用能力。

四、实训心得体会1. 提高了对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认识通过实训,我们深入学习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医理论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2. 增强了临床实践能力实训过程中,我们跟随中医师进行临床跟师,了解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实际操作方法,提高了我们的临床实践能力。

中医辨证心得体会(热门19篇)

中医辨证心得体会(热门19篇)

中医辨证心得体会(热门19篇)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对自己的所思所想进行总结,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

下面是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实例,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提升写作水平。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心得体会中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其会在人们的生活中带来严重的健康问题,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

而中医作为我国传统的医疗方式,对于中风的治疗也有着独到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本文将从个人医疗实践中总结出中风中医辨证论治的心得体会。

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和诊疗方法,它把人体看作一个整体,并对不同的病症进行综合分析和治疗。

这样的治疗方法在中风治疗中也同样适用。

中风分为主病和兼病,主病指中风的原病,而兼病则是指在原病的基础上出现的其他病症。

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性在于确定中风的主病和兼病,根据不同病症进行综合治疗,从而达到治愈中风的目的。

首先,在辨证过程中要准确判断中风的主病和兼病,这需要医生具备较高的医学知识和辨证能力。

同时,医生还需要结合病人的具体病情,仔细询问病史和症状,从而得到更全面和准确的诊断。

其次,在论治过程中,医生应该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例如,对于中风的早期阶段,医生可以采用中药逐渐调理身体,增强病人的体质和免疫力。

而在中风的晚期阶段,则需要采用针灸、推拿等方法进行针对性治疗,并结合药物治疗,加速病人康复。

最后,在治疗过程中,医生还应该在指导病人饮食和生活习惯,以加速病人的康复。

相较于西医的治疗方法,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在于注重综合治疗。

中医把人体看作一个整体,注重从整体上调理身体,而不仅仅是对症治疗。

同时,中医还注重病因病机,通过辨证论治,病人不仅能够得到当下的症状缓解,还可以改善身体健康状况,从根本上解决病症。

而且,中医药物的治疗作用温和,较少出现副作用,非常适合长期服用。

第五段:结论。

总之,中风是一个严重的疾病,对人们的健康带来很大的威胁。

而中医辨证论治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相信将在中风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浅谈中医的辨证论治

浅谈中医的辨证论治

浅谈中医的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的三大特点之一,同时也是中医药的生命基石。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造就了伟大的中医药。

使中医药学流传至今、经久不衰的发展动力即来自于“辨证论治”,它也是古代唯物主义辨证法哲学思想的根本体现。

一、概述1、辨证论治的概念所谓辨证论治——既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到的有关疾病的各种现象和体征加以综合分析,归纳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则称为辨证。

论治又称施治,则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立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则又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同时也是对辨证是否正确的检验。

因此说,辨证论治的过程,也就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

同时,辨证论治又是治疗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再现,是指导中医临床工作的基本法则。

2、对证与症的认识证与症音同而概念不同。

症——即指某种病中的症状,如:咽喉肿痛、嗳气、头晕、恶心、心烦等。

证——即指证候,它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所表现出的各种症状的概括。

由于它辨证地分析了病变的部位,原因和性质,因而它比症状就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反映了疾病的本质。

所以说中医认识与治疗疾病基本上是从辨证入手,然而加以论治。

举例说明:脾虚泄泻证——是中医内科泄泻中的一个辨证的结果。

它即说明了病变的部位在脾,病理是虚证,临床表现是泄泻,致病因素是湿邪(因为脾喜燥而恶湿,湿伤脾阳则泄泻)。

从而指出了治疗方向,应该是健脾燥湿。

病理病机:病变部位——脾;病理属性——虚;临床表现——泻;致病因素——湿;治疗方法——健脾燥湿。

二、辨证论治的意义为什么要辨证论治?弄清这个问题,须从两个方面论述。

1、正确认识中医的整体观念祖国医学的形成与发展是劳动人民在自然界和疾病的长期斗争中,在朴素的唯物主义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特的理论体系。

她不仅把人体看成是一个整体,而且还认为人与自然界以及周围社会环境是密切相关的。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及问答题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及问答题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及问答题第一、二章结论与阴阳五行名词解释1、整体观念2、证3、辨证治疗4、同病异治5、异病同治6、阴阳7、阴平阳秘8、阴血9、阳气10、阳胜则热11、阳胜则阴病12、阴胜则寒13、阴胜则阳病14、阳虚则寒15、阴虚则热16、重阴必阳17、重阳必阴18、阴损及阳19、阳损及阴20、热者寒之21、寒者热之22、阳病治阴23、阴病治阳24、五行25、五气26、五色27、五志28、五味29、五季30、五官31、五体32、五液33、相生34、相克35、相乘36、相侮37、制化38、母病及子39、子病犯母40、子盗母气41、虚则补其母42、实则泻其子43、滋水涵木44、益火补土45、培土生金46、金水相生47、抑木扶土48、培土制水49、佐金平木50、泻南补北问答题(一)简答题(只答要点,不必展开。

以下同)1、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思想主要有哪些内容?2、什么是中医学的辨证论治?3、简述阴阳五行学说的中心思想。

4、简述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5、怎样理解“阴在内,阳之地也;阳在外,阴之使也”?6、怎样理解“阳病治阴,阴病治阳”?7、既然五脏属阴,六腑属阳,为什么又说心肺属阳?8、简述五行的特性。

9、什么叫五行的生克乘侮,其顺序如何?10、五行学说在诊断和治疗上的应用如何?(二)轮述题(除答出要点外,还要求展开论述。

以下同)1、试用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2、阴阳学说如何指导疾病的治疗?3、试用五行学说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

4、试用五行学说说明五脏之间的病理影响。

第三章藏象名词解释1、藏象2、藏象学说3、脏腑4、五脏5、六腑6、奇恒之府7、神8、血府9、汗血同源10、津血同源11、1肺朝百脉12、肺主治节13、肺主行水14、通调水道15、肺为水之上源16、气门7、肺为娇脏18、肺主宣发和肃降19、脾主运化20、脾胃为后天之本21、肾为先天之本22、先天之精23、后天之精24、天癸25、元阴26、元阳27、肾者,胃之关也28、髓海29、七冲门30、中精之府31、水谷之海32、三焦气化33、心肾相交34、心肾不交35、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36、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37、精血同源38、水气凌心。

中医基础理论(辨证论治)

中医基础理论(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并贯穿于预防与康复等医疗保健实践的过程。

中医学在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过程中,既强调辨证论治,又讲究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一、症、证、病的基本概念(一)症的基本概念症,即症状和体征,是机体发病而表现出来的异常表现,包括患者所诉的异常感觉与医生所诊查的各种体征。

如恶寒发热、恶心呕吐、烦躁易怒、舌苔、脉象等,都属症的概念。

症是判断疾病、辨识证的主要依据,但其表现的是疾病的表面现象甚至假象,所以未必能完全反映疾病和证的本质。

同一个症状,可由不同的致病因素引起,其病机不尽相同,也可见于不同的疾病和证中。

孤立的症状或体征不能反映疾病或证的本质,因而不能作为治疗的依据。

(二)证的基本概念证,是对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病机本质的概括。

如脾胃虚弱证,病位在脾胃,病性为虚。

证是病机的概括,病机是证的内在本质,证所反映的是疾病的本质。

证候,即证的外候,是指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病势等本质有机联系的反应状态,表现为临床可被观察到的症状等,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如食少纳呆,腹胀便溏,倦怠乏力,面黄,舌淡红苔白,脉沉缓,属于脾胃虚弱证的证候表现。

证具有个体差异性、时相性、空间性和动态性特征。

其一,证的个体差异性。

由于人的体质差异,故感受同一病邪,可能表现为不同的证。

即便同一病证,由于个体反应性差异,也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症状。

其二,证的时相性。

同一疾病,由于所处于阶段不同,临床表现各异,因而证也不同,如积聚,在初期、中期和晚期的不同阶段,证会发生变化。

其三,证的空间性。

如感冒,与不同地域的气候有关,形成风寒感冒证、风热感冒证、暑湿感冒证等。

其四,证的动态性。

由于疾病受内外环境多种因素影响,可不断发生变化,故证在疾病过程中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因此,在临床辨证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证的个体差异性、时相性、空间性和动态性特征,才能进行正确判断。

中医学

中医学

1、辨证论治:包括辩证和论治两个部分,是中医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独特方法,也是中医学理论的体系的基本特点。

2、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3、气机:气的运动称为气机包括:升、降、出、入4、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要素及其运动变化。

5、相生: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资生、助长和促进的作用,“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6、相克: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克制、抑制和制约的作用,我克者为“所胜”,克我者为“所不胜”(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7、藏象:藏是指藏于人体内的脏腑器官,即内脏。

象,即征象,形象,一是指脏腑器官的形态结构,二是指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征象。

8、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也是人体生长发育及各脏腑器官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9、津液: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10、七情: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情绪反映。

11、恶寒:指病人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不能缓解者。

12、畏寒:指病人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能够缓解者。

13、盗汗:睡时汗出,醒则汗止者,多属阴虚内热。

14、辨证:就是分析、辨证疾病的证候,是中医学认识和诊断疾病的方法。

15、治病求本:指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根本原因进行治疗。

16、正治:是逆其疾病症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规治疗法则,又称“逆治”。

“逆”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如临床上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等。

17、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病情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相同的病机变化或同一性质的证候,可以采用相同的治法治疗。

18、三因制宜:因时、因地、因人制宜①因时制宜:指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②因地制宜:指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考虑治疗用药原则③因人制宜: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来确定治疗。

辩证论治

辩证论治

什么是辨证证,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所出现病机的概括。

辨证,是指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辨证素材的基础上,对所得资料进行分析与综合,以判别疾病,探求病因,确定病位,预测疾病发展趋势的一种诊断方法,是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辨证的方法很多,是历代医家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所不断创造的。

除前面介绍的八纲辨证,主要还有: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等。

病因辨证着重从证候分析入手判别病因;脏腑辨证主要应用于各种内伤杂病,是综合运用其他辨证的方法,直接为治则的拟定创造条件;气血津液辨证和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密切相关,互为补充;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分别适用于外感热病中“伤寒病’与外感热病中的“温病”。

此外,三焦辨证也是温病的辨证方法之一。

各种辨证各有千秋,相互间有部分内容是交叉的,学习时定要细习体验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掌握好。

学习辨证的另一方面是要认清证与病的区别。

病是指有一定的致病原因,发病有共同的特点,经历不同阶段,虽然不同患者表现可有所不同,但基本特点和病理是一致的。

古代,对病的认识有一个过程,有的认识与当代相近,如疟疾,早在二干年前就认为是一个独立的疾病,有的认识显得不确切,把目前认为的一类证候指为病。

现代,对人类的常见病基本都有相当的认识,尤其大量的传染病、遗传性疾病,发病原因已认识到了分子水平。

既然这样,辨证还有没有意义?有。

这是因为病有不同阶段,不同阶段病的特点、人体的反应不同,表现为不同的证,治疗的方法也应有差异的,一方一法包治一病,不是最佳的方案。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古人叫异法方宜,即由于各人禀赋不同、强弱不一、居处环境、饮食结构、社会环境、地理环境、年龄性别、经受治疗等方方面面的不同,同一种疾病,表现千差万别,再合理的治疗方法都难适应这样的差异,落实到具体患者身上,往往就不是最佳治疗方法。

因而,辨证就是针对每个具体的患者,抓住证给予论治,提供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法。

中医的辨证论治

中医的辨证论治

中医的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也是中医学术特点的集中表现,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1.证的含义证,又称证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它由症状组成,不仅包含了疾病某一阶段的临床表现,而且揭示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本质。

因此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2.辨证的含义辨证,就是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3.论治的含义论治,又称施治。

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

4.辨证和论治的关系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

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论治可以检验辨证的正确与否。

5.辨证和辨病的关系病,即疾病。

是在一定致病因素的作用下,机体内外环境之间动态平衡遭到破坏,阴阳失调、气血紊乱,出现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病理过程。

它和症、证是三个不同的概念。

(1)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是既辨证又辨病。

同一种病,由于致病因素、气候地域、机体反应性的不同,常常表现为不同的证,所以必须在辨病的基础上结合辨证,才能有效地施治。

例如感冒这一普通常见的疾病,常常可以由于致病邪气和人的体质不同而表现为风热袭表和风寒袭表两种证候,据此不同的证,应当分别采用辛凉解表和辛温解表两种方法治疗。

因此,辨证论治既不同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对症疗法,又不同于不分阶段和主次,一方一药对一病的治疗方法。

(2)“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季节、地区以及患者机体反应性的不同,或处在疾病不同的发展阶段,因而表现的证不同,所以治疗方法也不一样。

如何认识辨证论治

如何认识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独特理论的基本特点之一, 医圣张仲景首次提出了“辨证”一词; 元代滑寿在《读素问钞》中首先提出了“论治”一词, 并作注释。

清朝章虚谷著在《医门棒喝·论景岳书》首次以“辨证论治”一词提出。

但“该书虽有较为完整的临床证治思路,也确实出现了`辨证论治'字样,涉及辨证、论治、审证、辨治、证治、施治等词组”。

但`辨证论治'在全书出现仅一次,寻常道来,并未成为固定的词组。

“辨证论治”作为现代中医学固定术语的真正出现是1955年。

任应秋先生在《中医杂志》上发表了名为“中医的辨证论治体系”一文,以五苓散证治为例而把中医临床证治称为“辨证论治体系”.任氏是从中医学整体的高度来认识辨证论治的意义,并明确提出了“了解和掌握辨证论治这一方法,就成为继承和发扬祖国医药学遗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任氏以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为依据提出“辨证论治”,可以说是对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治疗的高度概括。

要探讨“辨证论治”,首先要明确何谓辩证。

任应秋先生曾清楚地表明,他所提出的“辨证论治”实际上包括了在辨病的基础上所进行的辨证论治。

当中医辨病与辨证关系仍然没有被清楚地理解时,他则进一步直接了当地强调了“中医的辨证,主要就是在辨病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这一重要观点。

辨证论治的核心在于明辨证型病机,同病异治,突出个性。

证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某一特定时期具有特征性病理变化的机体状态,在疾病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证,正是反映了疾病的发展变化及复杂的表现形式。

不同的人患某种相同的疾病,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产生的原因不同,并且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涉及五脏六腑、气血津液各不相同,所以疾病的临床表现也十分复杂.因此,虽为同一疾病,但论治自当根据不同病机个性分别确立不同的治法,予以不同的方药,即“同病异治”之旨,又可称为“分型论治”,其实质就是如何分析同一疾病不同证型病机,从而“随证治之”,药随证变。

如张仲景治呕吐,分别以小半夏汤、生姜半夏汤、半夏干姜散温中化饮,针对饮邪致呕证;吴茱萸汤、四逆汤温阳补虚,针对虚寒呕逆证。

辨病论治、辨证论治和八纲辨证

辨病论治、辨证论治和八纲辨证

百度首页|登录注册新闻网页贴吧知道音乐图片视频地图百科文库帮助首页分类频道特色百科玩转百科百科用户百科校园百科合作手机百科个人中心收藏50辨病论治编辑中医诊疗疾病的一种基本方法,即根据不同疾病的各自特征,作出相应的疾病诊断,并针对不同疾病,进行相应的或特异的治疗。

一种具体的病往往具有特定的病因、病机和症状,因而显示其特异性,并反映在病因作用和正虚邪凑的条件下,体内出现一定发展规律的邪正交争、阴阳失调的全部演变过程。

因此,辨病论治可以把握疾病的基本矛盾变化,有利于从疾病的全局考虑其治疗方法,而且还能采用某些特异性治法和方药,进行特异性治疗。

目录1概述2与辨证的关系3沿革1概述中医诊疗疾病的一种基本方法,即根据不同疾病的各自特征,作出相应的疾病诊断,并针对不同疾病,进行相应的或特异的治疗。

一种具体的病往往具有特定的病因、病机和症状,因而显示其特异性,并反映在病因作用和正虚邪凑的条件下,体内出现一定发展规律的邪正交争、阴阳失调的全部演变过程。

因此,辨病论治可以把握疾病的基本矛盾变化,有利于从疾病的全局考虑其治疗方法,而且还能采用某些特异性治法和方药,进行特异性治疗。

2与辨证的关系各种疾病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可以形成不同的,或由于患者的年龄、体质、饮食习惯等个体差异,以及地理、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使某种疾病既便在同一阶段,也可表现为不同类型,形成不同的证。

因此“病”和“证”既有区别,又密切相关,辨病与辨证结合运用,既识病,又辨证,则既可把握疾病的发展规律,注意不同疾病的不同特点,又能考虑到患者的个体差异,并注意到不同疾病在某些阶段所表现的共同证候。

因此,辨病论治和既不可相互割裂,也不可相互代替,二者相结合是目前中医临床最常用的诊治疾病的方法。

3沿革辨病论治伴随着人们对疾病的认识而产生。

如疟、疥、蛊、龋等20余种疾病的名称在殷墟甲骨文已有记载;西周《山海经》有瘿、痔、痈、疽、痹等23种固定病名;长沙《五十二病方》共载医方280多个,所治疾患涉及内、外、妇、儿、五官各种疾病100多种;甘肃武威汉墓出土的木简《治百病方》,记载了治疗内、外、妇、五官各科疾病的医方30多个。

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

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

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2.辩证论治:中医学侧重辩证论治,即根据疾病的证候特点进行辨证,从而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

辨证是中医学的一种独特方法,通过观察病人的脉搏、舌苔、面色、口味等多种症状来判断病人的病情和病因,然后选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3.强调防病治未病:中医学强调预防疾病和保健养生的重要性。

它认为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是导致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通过调整饮食、作息、锻炼等方面的生活习惯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4.诊治结合:中医学注重诊断和治疗的结合,即辩证施治。

中医师在辨证的基础上,采用针灸、汤药、推拿、按摩等多种治疗方法。

同时,中医还注重个体化的治疗,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调理,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5.以治本为主:中医学强调治疗疾病的根源,即通过调整内部环境,激发人体自身的修复和恢复功能,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中医学强调对病人的综合治疗,不仅要治疗疾病的症状,还要调理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以达到根本治愈的效果。

6.副作用较小:中医药治疗是以中草药为主的,它具有副作用小、疗效稳定等优点。

中药以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和调节功能,可以改善机体的免疫力和自愈能力,对于慢性病、亚健康等疾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总的来说,中医学在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上,强调整体观念、辩证论治、预防治未病、诊治结合、以治本为主和副作用较小等方面,具有较为独特的优势和价值。

在实际应用中,中医学可以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形成一种综合性的医疗体系,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中医思维感悟心得体会(3篇)

中医思维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从接触中医以来,我对这门古老而又充满智慧的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中医思维以其独特的视角、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治疗方法,让我受益匪浅。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中医思维的感悟。

一、整体观念中医思维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器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这种整体观念让我认识到,在治疗疾病时,不能仅仅关注局部症状,而要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把握疾病的整体规律。

在日常生活中,我逐渐养成了一种关注整体的习惯。

比如,在饮食方面,我会根据四季变化调整饮食结构,注重营养均衡;在锻炼方面,我会结合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这种整体观念使我更加注重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二、辨证论治中医思维认为,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人身上会有不同的表现,因此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辨证论治。

这种个性化的治疗方法让我深感中医的博大精深。

在接触中医的过程中,我了解到许多病例都体现了辨证论治的原则。

例如,同样是感冒,有的人表现为风寒感冒,有的人表现为风热感冒,治疗方法也各不相同。

这使我认识到,中医治疗疾病时,要充分考虑患者的体质、病因、病机等因素,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三、预防为主中医思维强调“未病先防”,认为预防疾病比治疗疾病更为重要。

这种预防为主的观念让我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养生保健,防患于未然。

在中医的指导下,我学会了如何养生保健。

比如,在饮食方面,我遵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原则,注重营养均衡;在生活习惯方面,我养成良好的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在心理方面,我学会调节情绪,保持乐观的心态。

这些养生保健方法使我身体更加健康,减少了生病的几率。

四、注重情志调理中医思维认为,情志因素对人体的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在治疗疾病时,中医注重情志调理,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促进康复。

在中医的启示下,我学会了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

当我遇到挫折时,我会通过听音乐、散步等方式缓解压力;当我心情低落时,我会与朋友倾诉,寻求心理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证论治是中医独特理论的基本特点之一, 医圣张仲景首次提出了“辨证”一词; 元代滑寿在《读素问钞》中首先提出了“论治”一词, 并作注释。

清朝章虚谷著在《医门棒喝·论景岳书》首次以“辨证论治”一词提出。

但“该书虽有较为完整的临床证治思路,也确实出现了`辨证论治'字样,涉及辨证、论治、审证、辨治、证治、施治等词组”。

但`辨证论治'在全书出现仅一次,寻常道来,并未成为固定的词组。

“辨证论治”作为现代中医学固定术语的真正出现是1955年。

任应秋先生在《中医杂志》上发表了名为“中医的辨证论治体系”一文,以五苓散证治为例而把中医临床证治称为“辨证论治体系”.任氏是从中医学整体的高度来认识辨证论治的意义,并明确提出了“了解和掌握辨证论治这一方法,就成为继承和发扬祖国医药学遗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任氏以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为依据提出“辨证论治”,可以说是对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治疗的高度概括。

要探讨“辨证论治”,首先要明确何谓辩证。

任应秋先生曾清楚地表明,他所提出的“辨证论治”实际上包括了在辨病的基础上所进行的辨证论治。

当中医辨病与辨证关系仍然没有被清楚地理解时,他则进一步直接了当地强调了“中医的辨证,主要就是在辨病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这一重要观点。

辨证论治的核心在于明辨证型病机,同病异治,突出个性。

证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某一特定时期具有特征性病理变化的机体状态,在疾病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证,正是反映了疾病的发展变化及复杂的表现形式。

不同的人患某种相同的疾病,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产生的原因不同,并且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涉及五脏六腑、气血津液各不相同,所以疾病的临床表现也十分复杂.因此,虽为同一疾病,但论治自当根据不同病机个性分别确立不同的治法,予以不同的方药,即“同病异治”之旨,又可称为“分型论治”,其实质就是如何分析同一疾病不同证型病机,从而“随证治之”,药随证变。

如张仲景治呕吐,分别以小半夏汤、生姜半夏汤、半夏干姜散温中化饮,针对饮邪致呕证;吴茱萸汤、四逆汤温阳补虚,针对虚寒呕逆证。

半夏泻心汤调和寒热以治中焦寒热错杂导致呕吐;大黄甘草汤泻下实热消除实热内蕴作呕;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治疗少阳枢机不利致呕等,其治法、方药大有不同,却殊途同归,皆以治呕收功。

这种同一疾病因病
机各异而显现论治“大异”的中医辨证论治思维,凸显中医灵活的个体化治疗优势。

而辨病论治的核心在于提炼同一疾病的共性病机。

病是在一定因素(外感或内伤)作用下,人体脏腑经络功能失常而表现为具有一定临床特点及其自身发生、发展与变化规律的阴阳失和的过程。

对于同一疾病来说,一定会表现出相同的症状,说明它们存在相同的病机即共性病机,临证不可不查。

若在分型论治基础上,针对这一共性病机再确立一个基础治法,使紊乱的生理功能得以更好的恢复,则对提高疗效大有裨益。

如张仲景治呕吐病,虽有饮邪致呕、虚寒致呕、实热内蕴作呕等证型的不同,但皆存在“胃气上逆”这一病机共性,因此,用药以降逆为顺,其治呕诸方用药量皆偏大,取其质重沉降,可以降上逆之胃气。

真正要做好辨证论治,不光是从疾病本身出发做到辨病。

单纯辨病治疗在运用于中医临床时会难以实施,因为疾病的演变、患者的体质、外界的环境都是中医所要考虑的因素,忽略了这些因素,中医治疗的优势就无法体现出来。

而单纯辨证型而忽略辨病的共性则难以做到多管齐下有的放矢。

总结来说,中医强调辨病之意的核心在于临证之时,对于同一疾病不仅要把握不同的病机证候同病异治,还要把握好同一疾病的共性病机,针对这一共性病机在分型论治的基础上,佐以相同的治法,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任何试图将中医之辨病独立于辨证论治体系之外的想法,都不符合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固有的特点。

所以说在临床诊疗过程中,要坚持辨证论治,避免单纯的辨病治疗和辨证治疗,同时又不忽略病情前后的联系和症状的主次轻重,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医的特色和优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