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体学基础第一章第一节
正常人体学-内分泌系统ppt课件
基底膜 .
溶酶体
顶端膜 26
☺ 甲状腺球蛋白(储存于滤泡腔中):
提供Tyr 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场所 T3、T4的储存形式 *空间结构是Tyr残基碘化和T3、T4合成的必要条 件
☺ 甲状腺过氧化物酶催化:
碘的氧化、Tyr的碘化、MIT与DIT的偶联
.
27
三、分泌、运输及降 解
☺ TSH刺激下分泌
☺(主一要是)分T4 泌
(一)1,25-(OH)2-D3对钙、磷代谢的调节作用
1. 对小肠的作用:促进Ca、P的吸收
.
38
.
39
.
40
2. 对骨骼的作用:促进骨盐、骨基质溶解 ——骨骼更新
▪ 1,25-(OH)2-D3与成骨细胞的受体结合 ALP活性↑、骨钙蛋白基因的表达↑、骨桥蛋白 基因的表达↑
▪ 1,25-(OH)2-D3与未成熟破骨细胞的受体结合 使其成为成熟的破骨细胞
➢常见甲状腺疾病
☺ 地方性甲状腺肿:摄入碘过少 ☺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 ☺ 甲状腺功能减退:先天性
成人
.
32
☺(二受下)丘甲脑状和垂腺体的激调节素控制分泌的调节
下丘脑 TRH 腺垂体 TSH 甲状腺 TH 靶细胞
㈩
㈩
㈩
㈠ TSH
㈠ TH
㈠ TH
.
33
第四节
调节钙、磷代谢的激素
.
☺ 聚碘能力与甲状腺功能关系:功能 聚碘能力
☺ 甲状腺吸131I率试验:甲亢---甲减----
食物碘 还原 I- 钠泵 I-
I-
ATP ADP
血液 甲状腺滤泡 甲状腺滤泡腔
上皮细胞
.
22
☺ 碘的作用:
正常人体学基础
正常人体学基础教案编号:01、02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概述
一、正常人体学基础的定义、研究范围及其有医学护理中的地位
1、定义:
正常人体学基础是研究正常人体的人体形态结构、功能、代谢与其发生发育的科学。
是由传统的人体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及胚胎学的基本内容事整合而成的一门新课程。
2、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人体解剖学:
对象:人;
方法:借助刀割,用肉眼观察。
(二)组织学: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细胞、基本组织和器官系统三部分。
(三)胚胎学: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生殖细胞的发生、受精、植入、胚胎发育、胚胎与母体的关系以及先天性畸形等。
3、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
正常人体学基础与医学领域内各个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中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一门重要的主干专业课程,只有系统全面地掌握正常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和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才能为学习本专
业后设课程和临床护理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正确地认识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作出护理评估与护理诊断,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为患者服务。
二、学习正常人体学基础的观点
(一)整体观
(二)动态观
(三)主体观
三、学习正常人体学基础的方法:
(一)深入细致观察,注意同步思维
(二)构筑知识网络,整体把握内容
1、掌握知识点
2、抓住联系线
3、构筑内容“网”
(三)遵循记忆规律,提高记忆效果
(四)加强实践环节,注意联系生活
四、小结。
《正常人体学基础》教案
《正常人体学基础》教案编写人:李婧基本教材:正常人体学基础(主编:刘英林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主要参考书:1、系统解剖学. 柏树令. 第5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组织胚胎学刘贤钊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生理学刘玲爱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授课班级:2007级医学检验技术10班授课时间:2007-2008第一学年第二学期教学方法:课堂理论教授、实验教学第一章绪论一、课堂安排:人体学绪论部分讲述两节课。
二、教学要求:1.了解人体学的定义,分科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2.了解人体器官的组成和系统的划分3.掌握人体学的常用的方位、术语4. 详述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及相关概念(兴奋性、刺激、反应、兴奋、抑制、阈值)。
5.熟悉内环境的概念6.熟悉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过程、特点三、教学内容:第1节正常人体学的定义和范围一、正常人体学的定义与医学的关系和任务二、正常人体学的学习方法第2节人体的组成一、人体的组成二、解剖学姿势及方位术语第3节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一、生命基本物质二、新陈代谢三、兴奋性第4节机体与环境一、机体内环境与稳态二、机体对环境的适应第5节人体功能的调节一、人体功能调节的方式二、人体功能调节的反馈作用四、课后作业:1、正常人体学包括哪几门学科?2、说出人体的基本组成,人体的分部。
3、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4、解释:人体学、内脏、新陈代谢、兴奋性、阈值5、什么是解剖学姿势?与立正姿势的区别是什么?6、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有哪些?各有何特点?7、说出兴奋性与阈值的关系。
五、课后小结:第一堂课,主要是给学生介绍这门课的特点及课堂教法,这门课的安排,使学生对此有初步的了解,根据课堂观察,重点重复学生反应有点犹豫的地方,比如:兴奋性,阈值,及兴奋性和阈值的关系,通过图示――及板图,重复讲述,效果很好。
第二章细胞第一次课第一节细胞的结构第三节细胞增殖一、教学要求:1、掌握细胞膜、各种细胞器及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1绪论
细胞 细胞间质
组织
器官
系统 人体
中空性:如循环管道 实质性: 如脾脏等
人体组成概况
基本组织
上皮组织
器官系统
运动系统
呼吸系统
消化系统
泌尿系统
细 胞
结缔组织 肌 组 织 神经组织
生殖系统
神经系统 内分泌系统
循环系统
感觉器官
内脏学
呼吸系统
泌尿系统
生殖系统
消化系统
2、人体的分部
头部--颅部和面部 颈部--颈和项部 躯干部--胸部、腹部、背部和盆会阴部 四肢--上肢和下肢
概念:指机体通过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 量交换而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
体结构。
电 镜 外 观 照 片
电子显微镜-超微结构
扫描电镜—用于观察细胞组织表面的立 体结构
二、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生命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
(一)新陈代谢: 概念: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与能量 转换,以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
包括:合成代谢、分解代谢。
意义: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机体一切 生命活动都是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实现的。新陈代谢 停止,生命也就终止。
以其与躯干结合部为准 距结合部近者为近侧 距结合部远者为远侧
浅和深:
以体表为准,
距表面近者为浅 •A
B•
距表面远者为深
单层柱状上皮不同方位的切片图
垂直轴
3.轴 和 面
轴----垂直轴 、矢状 轴和冠状轴
矢 状 面
冠 状 面
面----矢状面 、冠状 面和水平面
水 平 面
矢状面
前后方向下刀, 分成左、右两部 D 正中矢状面 冠状面
第一节 一、概述
解剖学(正常人体学)第一章绪论
机体
环境
能量
合成代谢
能量代谢
新陈代谢
物质代谢
分解代谢
意义: 一切生命活动建立在新陈代谢基础上,是生命最基本特征。
(二)兴奋性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定义:兴奋性是指机体感受刺激后发生反应的能力
1.刺激与反应
刺激—能被机体或组织感受到的内外环境变化。
物理刺激
化学刺激
社会心理刺激
(二)兴奋性
➢ 刺激足够强度 ➢ 作用时间 ➢ 强度—时间变化率
背部和盆会阴部 • 四肢部--上肢和下肢
人体的组成与分部
常用的解剖学术语
➢解剖学姿势: 身体直立 两眼平视 上肢下垂 下肢并拢
手掌和足尖向前
人体的组成与分部
常用的解剖学术语
上 ➢方位术语:
上和下
近头者为上
近足者为下 下
人体的组成与分部
常用的解剖学术语
➢方位术语:
前和后
前
近身体腹面者为前
后
近背面者为后
四大组织
人体的组成与分部
神经组织
结缔组织
四大组织
人体的组成与分部
肌组织
上皮组织
人体的组成与分部
人体的组成与分部
九大系统:运动系统 消化系统 呼吸系统 泌尿系统 生殖系统 内分泌系统 脉管系统 神经系统 感觉器官
人体的组成与分部
细胞
器官
组织
系统
人 体
人体的分部
• 头部--颅部和面部 • 颈部--颈和项部 • 躯干部--胸部、腹部、
(一)体液与内环境
(占体重40%)细胞内液 (占体重60%) (占体重15%)组织液
(占体重5%)血浆 组织液 血浆
正常人体学第一章绪论
• 胚胎学: 研究从受精卵开始发育成为一 个新个体的过程及其机理的科学
2020/4/16
• 生理学:研究人体的功能,也就是生命 活动规律的科学。
• 生物化学:研究生命化学的科学,它在 分子水平研究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物 质代谢与调节,探讨生命的本质。
• 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是 研究人体从宏观到微观,不断深入与细 化的过程。
• 概念:由细胞和大量细胞间质构成,间 质包括液态、胶体状或固态。
• 分类: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 脂肪组织、网状组织。
• 构成:血液、脂肪、淋巴、肌腱、韧带 、筋膜、软骨、骨骼等。
2020/4/16
人体的分部
人体
头部
颈部
躯干部
四肢部
颅 面
2020/4/16
颈
背部
项
胸部
腹部
盆会阴部
四越完整,生命会越健康 ,而很多疾病是因为体内酶缺乏或合成 障碍。如蚕豆病,即遗传性葡萄糖-6磷 酸脱氢酶缺乏症,如果病人进食蚕豆或 部分其它食物和药物,因这些食物和药 物代谢进程中会产生大量需要葡萄糖-6 磷酸脱氢酶进行催化的中间代谢物,由 于该酶的缺乏,所以中间代谢物堆积而 引起溶血反应。
2020/4/16
• 内环境 – 概念: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 内环境稳态(各项物理、化学因素 保持相对稳定,维持正常的生理功 能与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PH 值7.35-7.45,体温37度左右,各 离子浓度,如K+、Ca2+、Na+、Cl、HCO3-等在正常范围。可参考生 理盐水(0.9%NS)。
2020/4/16
正常人体学基础的分科
正常人体 学基础
正常人体学基础分章节高考题
19.某人潮气量为500 ml,补吸气量为2000 ml
A.3200ml
B.3700ml
C.2500ml
D.1500ml
4.肺的微细结构包括
A.皮质和髓质
B.导气部和呼吸部
C.肺小叶和肺大叶
13.在腹式呼吸中最重要的呼吸肌是
A.肋间肌
B.胸大肌
C.背阔肌
消化系统
16.胆总管和胰管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
A.上部
B.降部
C.水平部
D.升部
19.食物吸收的主要部位是
A.食管
B.胃
C.小肠
D.大肠
45.下列属于上消化道的是
A.十二指肠
B.食管
C.胃
D.空肠
2.胃的上口为,续食管;下口为
1.胃排空
(1) (2) (3) (4) (5) (6) (7) (8)
2009 7.消化食物最全面的消化液是
所指各部位器官的名称。
”沟中的结构。
⑧
④
② ①
③
图2-1
①②③
④⑤⑥
2011 2.心的左缘主要由
A.右心房构成
B.左心房构成
C.左心室构成。
正常人体学基础
第一章绪论正常人体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的形态、物质组成、结构、功能、代谢、生长、发生发育过程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包括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
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
组织学是借助显微镜观察的方法,究正常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
显微镜包括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
生理学是研究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细胞是构成人体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解剖学姿势:眼平视,肢下垂,肢并拢,掌和足尖向前。
方位术语(理解):上和下;前和后;内侧和外侧;内和外;浅和深;近侧和远侧。
面(理解):状面、冠状面、水平面。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和生殖。
新陈代谢指机体通过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而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
包括同化作用(合成代谢)和异化作用(分解代谢)两方面。
同化作用指机体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用于合成自身成分,并存储能量的过程。
异化作用指机体分解自身成分,释放能量供机体利用,并将分解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物质代谢:物质的合成和分解。
能量代谢:伴随物质代谢而产生的能量的储存、转化、释放和利用的过程。
兴奋性指机体或组织对刺激产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兴奋性是机体活着的标志。
可兴奋组织:神经、肌肉和腺体。
刺激:引起机体或组织发生反应的各种环境变化。
反应:机体或组织接受刺激后所发生的一切变化。
反应只有两种基本形式即兴奋和抑制。
兴奋:当机体或组织受到刺激后由安静状态转变为活动状态或生命活动由弱变强。
抑制:当机体或组织受到刺激后由活动状态转变为安静状态或生命活动由强变弱。
阈强度(阈值或阈刺激):刚刚引起组织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上刺激:大于阈强度的刺激。
阈下刺激:小于阈强度的刺激。
阈强度的大小反应组织兴奋性翻高低,阈值越小,兴奋性越高;阈值越大,兴奋性越低。
阈值与兴奋性成反比关系。
外环境:机体生存的外界环境内环境: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神经调节最为重要。
正常人体学基础第一章第一节
是研究正常人体的形态结构、 功能、代谢与生长发育的科学。
二、人体的组成和分部
(一)人体的组成
1.细胞:细胞是组成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 本单位。
2.组织:由许多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近 的细胞与细胞间质以一定的方式组成具有 一定功能的结构,称为组织。
3.器官:几种不同的组织结合成具有一定 形态和功能的结构,称为器官。
4.系统:联合在一起共同完成某一方面功 能的若干器官,构成系统。人体有运动、 呼吸、消化、神经、循环、泌尿、生殖、 内分泌和免疫九大系统。
5.个体:各器官、系统在神经体液的调节 下,彼此联系、互相协调,构成一个统一 整体。
(二)人体的分部
整体外形上分为四大部分,头、颈、躯 干和四肢。
三、人体的轴、面和方位
1.垂直轴:与人体长轴平行,与水平线垂 直的轴。 2.冠状轴:呈左右方向的水平轴。 3.矢状轴:呈前后方向的水平轴。
(一)轴 假设线
(二)面
1.矢状面:沿前后方向将人体纵切为左右 两部分,其断面即是矢状面。 2.冠状面:沿左右方向,将人体纵切为前 后两部分,其断面即是冠状面,也称额状 面。 3.水平面:沿水平面方向,将人体横切为 上下两部分,其断面即是水平面。
(三)方位
1.上、下:近颅顶为上,近足底为下
2.前、后:近腹面为前,近背面为后 3.内侧、外侧:近正中矢状面为内侧,远 离正中矢状面为外侧 4.内、外:凡有空腔的器官,近腔侧为内 侧,远腔侧为外侧 5.浅、深端:近躯干为近端,远躯干为 远端
第1章 解剖学绪论m
机体 物质 能量 合成代谢 能量代谢 新陈代谢 物质代谢 环境
分解代谢
意义:
一切生命活动建立在新陈代谢基础上,是生命最基本特征
二、兴奋性
(一)刺激与反应
刺激
(1) 概念---- 机体或组织发生反应的各种环境变化
物理性刺激----如声、光、电流、机械 等 化学性刺激----如酸、碱、离子等
(2) 类型 生物性刺激----如细菌毒素、抗体等
概念
兴奋--由安静状态转变为活动状态或生命 活动由弱变强 抑制--由活动状态转变为安静状态或生命 活动由强变弱
取决因素
(1)刺激的性质、强度 (2)机体或组织当时的机能状态
三、生殖
生殖---生物体保持种系延续的生理过程 生殖过程包括:生殖细胞形成、交配、 受精、胚胎发育、分娩等
意义---- 保持生物体种系延续
精神性刺激 ----如特定内容的语言、文字、 图片等
(3) 刺激引起反应的条件: 足够的强度、时间,以及强度-时间变率 阈强度——引起组织反应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
反应 机体或组织接受刺激后所发生的一切变化
表现形式:不同组织各不相同 肌肉 收缩 刺激 神经 腺体 生物电
分泌
基本形式:兴奋 / 抑制
(二)兴奋与抑制
(三)自身调节
自身调节--指环境条件变化时,器官或 组织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 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特 点:
局限、准确而稳定、幅度小
(四)反馈作用
反馈作用--被调节者通过反馈信息对
调节者活动产生的影响 类 型: 正反馈和负 反馈
意义: 实现精确调节
十
调节者
调 节 信 息
正 反 馈
反 馈 信 息
细胞与基本组织
• 功能:主要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 和对外环境的适应等。
四、上皮细胞的特殊结构
• 上皮细胞的游离面:微绒毛、纤毛 • 上皮细胞基底面:基膜:为上皮细胞基
底面与深部的接结缔组织之间的一层薄 膜
变移上皮:分布:肾盂、 输卵管、膀胱、尿等;
功能:具有收缩扩张作 用,防止尿液渗入器官
壁内的作用;
三.腺上皮和腺
腺上皮:在人体内 专门执行分泌功能 的上皮称之。 腺:以腺上皮为主 要成分构成的器官 根据分泌物是否由 导管排出分:外分 泌腺和内分泌腺
• (一)外分泌腺:腺的分泌物可经导管排列 身体表面或器官的管腔内如汗腺、唾液腺、 胃腺等。
外层核膜表面附有核糖体颗粒。核膜上有 核孔,是细胞核和细胞质之间进行物质交 换的通道。
2、核仁:为圆形或椭圆形的颗粒状结构, 一般为1~2个,位置不定,常偏于核的一 侧。
3、染色质和染色体
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细胞 不同时期的两种表现。其化学成分 主要是DNA和蛋白质,DNA是人体 细胞遗传的物质基础。
(一)细胞膜
• 是细胞表面的一层薄膜,也称质膜。主要 由脂质、蛋白质和糖类组成。
• 光镜下难分辨。电镜下,细胞膜呈现两暗 夹一明的三层结构,内外两层深暗色,中 间一层呈浅色。细胞内的膜性细胞器也均 有相似的三层结构,因此常称此膜为单位 膜。
• 细胞膜的作用:维持细胞的完整,在细胞 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起重要作用,调 节促进细胞的生理功能以及物质代谢活动。
第三节、结缔组
织
结缔组织组成:由细胞和大量的细胞间质构 成。细胞间质中含有均质状的基质和细丝状 的纤维。
《正常人体学》课件-PowerPoint(绪论)
Normal human body
绪论
全身性体液调节——经血 液循环到达全身各处发挥 作用。
局部体液调节——通过化 学物质及代谢产物经组织 液局部扩散发挥作用。
定义: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
变化产生的有规律的、具有适应意义的反应。
Normal human body
绪论
结构基础:反射弧(reflex arc)
感受器 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
中枢
效应器
Normal human body
绪论
反射弧及其组成示意图
Normal human body
Normal human body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主要内容
概述 人体的基本结构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人体的内环境及其稳态 人体功能的调节
physiology
绪论
生命体最基本的生命活动是新陈代谢、 兴奋性、适应性、生殖。
Normal human body
绪论
新陈代谢 (metabolism)
生命活动的最基本表现。
正常人体学
Normal human body
生理教研室 赵妍
关于本课程的学习
教学计划(教学日历) 成绩考核方法
平时成绩(30%): 实验出勤(6分*5) 期末考试成绩(70%) 答疑:7409 办公室电话:51322594
Normal human body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主要内容
概述 人体的基本结构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人体的内环境及其稳态 人体功能的调节
物质代谢
合成代谢 分解代谢
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过程
能量代谢
《正常人体学基础》教案 第一章 绪论(科学出版社 中职版)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概述教学目标:1.说出解剖学和组织学的定义2.概述解剖学的分科3.简述人体的组成概况4.叙述解剖学姿势教学重点:人体的组成概况解剖学姿势教学难点:解剖学姿势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用具:多媒体、人体模型教学过程:一、正常人体学的定义研究正常人体的形态、物质组成、结构、功能、代谢、生长、发生发展过程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
1、解剖学: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2、组织学:组织学是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故又称显微解剖学.其研究内容包括细胞、基本组织和器官系统三部分.3、胚胎学:胚胎学是研究个体发生发育及其机制的科学,其研究内容范围主要涉及生殖细胞形成、受精、胚胎发育、胚胎与母体的关系和先天畸形等4、生理学:研究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5、生物化学:研究生物体内化学分子与化学反应的科学,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现象的本质二、解剖学发展简史试管婴儿之父—张民觉院士中国解剖学会主办的六种科技期刊体细胞克隆的成功三、人体的组成和分部1、组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系统:运动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脉管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感觉器、内分泌系统。
2、人体的分部头部--颅部和面部颈部--颈和项部躯干部--胸部、腹部、背部和盆会阴部四肢部--上肢和下肢四、解剖学的基本术语1、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两眼平视上肢下垂下肢并拢手掌和足尖向前2、方位术语上和下前和后内侧和外侧内和外近侧和远侧浅和深3、轴和面轴----垂直轴、矢状轴和冠状轴面----矢状面、冠状面和水平面小结:本节重点学习了人体的组成、分部,解剖学常用术语。
作业:1、人体的基本组织。
2、解剖学姿势第2节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教学目标:1. 说出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及其表现2、解释兴奋性、刺激、兴奋、反映、反射、反馈的概念3、简述机体内环境、稳态及其意义4. 简述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教学过程:一、新陈代谢概念:指机体通过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而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意义: 一切生命活动建立在新陈代谢基础上,是生命最基本特征二、兴奋性(一)刺激与反应刺激(二)兴奋与抑制概念兴奋--由安静状态转变为活动状态或生命活动由弱变强抑制--由活动状态转变为安静状态或生命活动由强变弱取决因素(1)刺激的性质、强度(2)机体或组织当时的机能状态三、生殖生殖---生物体保持种系延续的生理过程生殖过程包括:生殖细胞形成、交配、受精、胚胎发育、分娩等意义----保持生物体种系延续第3节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教学目标:1、内环境及其稳态2、机体对环境的适应3、人体功能的调节教学过程:一、内环境及其稳态机体外环境 --人类生活的大自然环境体液--人体内的水分及其溶解物的总称,占体重60%机体内环境 --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内环境稳态 --内环境的各种条件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二、机体对环境的适应三、人体功能的调节(一)神经调节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实现对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基本方式----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意义:在机体机能调节中起主导作用特点:快、精、短(二)体液调节体液调节--指激素等生物活性物质借助体液运送而实现对机体机能的调特点: 慢、广、粗意义:影响生长、发育、生殖,调节新陈代谢等(三)自身调节自身调节--指环境条件变化时,器官组织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特点:局限、准确而稳定、幅度(四)反馈作用反馈作用--被调节者通过反馈信息对调节者活动产生的影响分类:正反馈和负反馈意义:实现精确。
正常人体学第一章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正常人体学的定义和范围人体学:解剖学(结构)、生理(功能、作用)、生化、组胚(解释各科的主要方向、内容)学习方法:整体一、人体的组成(一)人体的组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画图把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串联)1、细胞:构成人体形态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组织: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近的细胞和细胞间质构成一个细胞群体。
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
3、器官:不同的组织构成具有一定形态、能完成一定功能的结构。
4、系统:能共同完成某一方面功能的器官。
运动、呼吸、消化、脉管、泌尿、生殖、神经、内分泌和感觉器等九大系统。
(二)人体的分部:分头、颈、躯干和四肢。
1、头:面(从下颌骨—发际);顶、枕2、颈:前—颈(胸锁乳突肌-胸骨上缘-下颌)、后--项。
3、躯干:前---胸、腹、盆部和会阴;后--背、腰。
4、四肢:上肢--肩、臂、前臂和手;下肢--臀、股、小腿和足。
二、解剖学姿势及方位术语(一)解剖学姿势:直立、两眼平视、上肢下垂、掌心向前、下肢并拢,足尖向前。
(仰卧、俯卧、侧卧等各种姿势)(二)常用术语:1、方位:(举例不同姿势下,方位的判别)上和下:近头为上,近足为下。
四肢用近、远侧(距离末端为远,距离躯干为近)。
前和后:近胸腹为前,近腰为后。
内和外(器官):近腔为内,远腔为外。
内侧和外侧:近正中矢状面为内侧,反之为外侧。
浅和深:近皮肤或器官表面为浅,反之为深。
2、轴:矢状轴:前后方向的轴,与垂直轴和冠状轴呈直角相交。
冠状轴:左右方向的水平轴,与垂直轴和矢状轴呈直角相交。
垂直轴:上下方向的轴,与矢状轴和冠状轴呈直角相交。
3、面矢状面:沿前后方向将人体分为左右两部分的切面。
冠状面(额状面):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分的切面。
水平面(横切面):将人体分为上下两部分的切面。
第三节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和兴奋性一、生命基本物质(一)概述:三大营养物质:糖、脂、蛋白质(最基本)(二)蛋白质的化学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2、蛋白质的分子结构:氨基酸之间以肽键相连形成多肽链(1)一级结构: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2)空间结构:二级、三级、四级结构(3)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空间结构决定功能,而空间结构由一级结构决定。
正常人体机能基础第1-4章
• • • • • • • • • • •
第六节 肾在水代谢和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一、肾在水代谢中的作用 二、肾在无机盐代盐中的作用 三、肾在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第十章 感觉器官 第一节 概述 一、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概念和分类 二、感受器的生理特性 第二节 视觉器官 一、眼的折光功能 二、眼的感觉功能
• • • • • • • • • • •
一、睾丸的功能 二、睾丸功能的调节 第二节 女性生殖 一、卵巢的功能 二、月经周期及其形成机制 第三节 妊娠 一、受精与着床 二、胎盘的内分泌功能 三、分娩与哺乳 第十四章 衰老 第一节 人的寿命
• • • • • • •
一、平均寿命 二、自然寿命 第二节 衰老 一、什么是衰老 二、衰老的特征 三、衰老的原因 四、延缓衰老
• • • • • • • • • • •
一、正常体温及其生理变动 二、机体的产热和散热 三、体温调节 第九章 肾的排泄 第一节 概述 一、排泄的概念与途径 二、肾的功能 三、尿液 第二节 尿生成过程 一、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功能
• • • • • • • • • •
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排泄功能 第三节 调节和影响尿生成的因素 一、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二、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泌尿功能的因素 第四节 尿的浓缩和稀释 一、尿的浓缩和稀释过程 二、肾髓质渗透压梯度的形成和保持 第五节 尿的贮存与排放 一、尿的输送和贮存 二、尿的排放来自图1-1 体液分布示意图
• 内环境中各种离子浓度、温度、酸碱度、渗 透压等理化因素只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波动, 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 意义: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新陈代谢将不能 正常进行,机体就会发生疾病,甚至危及 生命。 • 第四节 机体活动的调节 • 一、机体功能活动调节的方式 • (一)神经调节 • 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各种功能进行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方位
1.上、下:近颅顶为上,近足底为下
2.前、后:近腹面为前,近背面为后 3.内侧、外侧:近正中矢状面为内侧,远 离正中矢状面为外侧 4.内、外:凡有空腔的器官,近腔侧为内 侧,远腔侧为外侧 5.浅、深:近体为浅,远体表为深
6.近端、远端:近躯干为近端,远躯干为 远端
1.垂直轴:与人体长轴平行,与水平线垂 直的轴。 2.冠状轴:呈左右方向的水平轴。 3.矢状轴:呈前后方向的水平轴。
(一)轴 假设线
(二)面
1.矢状面:沿前后方向将人体纵切为左右 两部分,其断面即是矢状面。 2.冠状面:沿左右方向,将人体纵切为前 后两部分,其断面即是冠状面,也称额状 面。 3.水平面:沿水平面方向,将人体横切为 上下两部分,其断面即是水平面。
4.系统:联合在一起共同完成某一方面功 能的若干器官,构成系统。人体有运动、 呼吸、消化、神经、循环、泌尿、生殖、 内分泌和免疫九大系统。
5.个体:各器官、系统在神经体液的调节 下,彼此联系、互相协调,构成一个统一 整体。
(二)人体的分部
整体外形上分为四大部分,头、颈、躯 干和四肢。
三、人体的轴、面和方位
一、正常人体学基础的概念
是研究正常人体的形态结构、 功能、代谢与生长发育的科学。
二、人体的组成和分部
(一)人体的组成
1.细胞:细胞是组成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 本单位。
2.组织:由许多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近 的细胞与细胞间质以一定的方式组成具有 一定功能的结构,称为组织。
3.器官:几种不同的组织结合成具有一定 形态和功能的结构,称为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