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面面面平行练习题含答案

线面面面平行练习题含答案
线面面面平行练习题含答案

1.下列条件中,能判断两个平面平行的是( )

A .一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于另一个平面;

B .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平行于另一个平面

C .一个平面内有无数条直线平行于另一个平面

D .一个平面内任何一条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

2.E ,F ,G 分别是四面体ABCD 的棱BC ,CD ,DA 的中点,则此四面体中与过E ,F ,G 的截

面平行的棱的条数是

A .0

B .1

C .2

D .3

3. 直线,a b c ,及平面αβ,,使//a b 成立的条件是( )

A .//,a b αα?

B .//,//a b αα

C .//,//a c b c

D .//,a b ααβ=I

4.若直线m 不平行于平面α,且m ?α,则下列结论成立的是( )

A .α内的所有直线与m 异面

B .α内不存在与m 平行的直线

C .α内存在唯一的直线与m 平行

D .α内的直线与m 都相交

8.如下图所示,四个正方体中,A ,B 为正方体的两个顶点,M ,N ,P 分别为其所在棱的中点,能得到AB//面MNP 的图形的序号的是

D C A B

B 1

A 1C 1

①②③④ 10.如图,正三棱柱111C B A ABC 的底面边长是2,侧棱长是3,D 是

AC 的中点.求证://1C B 平面BD A 1.

11.如图,在平行六面体ABCD -A 1B 1C 1D 1中,E ,M ,N ,G 分别是AA 1,CD ,CB ,CC 1的中点, 求证:(1)MN //B 1D 1 ;(2)AC 1//平面EB 1D 1 ;(3)平面EB 1D 1//平面BDG .

高中数学线面角与线线角例题、习题-学生

线面角与线线角专练(小练习一)【知识网络】 1、异面直线所成的角:(1)范围:(0,]2π θ∈; (2)求法; 2、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1)定义:(2)范围:[0,90]o o ;(3)求法; 【典型例题】 例1:(1)在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下列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 ) A 、11AC AD ⊥ B 、11D C AB ⊥ C 、1AC 与DC 成45o 角 D 、11AC 与1B C 成60o 角 (2)在正方体AC 1中,过它的任意两条棱作平面,则能作得与A 1B 成300角的平面的个数为 ( ) A 、2个 B 、4个 C 、6个 D 、8个 (3)正六棱柱ABCDEF -A 1B 1C 1D 1E 1F 1底面边长是1,2则这个棱柱的侧 面对角线E 1D 与BC 1所成的角是 ( ) A .90o B .60o C .45o D .30o (4)在空间四边形ABCD 中,AB ⊥CD ,BC ⊥DA ,那么对角线AC 与BD 的位置关系是 。 (5)点AB 到平面α距离距离分别为12,20,若斜线AB 与α成030的角,则AB 的长等于__ ___. 例2:.如图:已知直三棱柱ABC —A 1B 1C 1,AB =AC ,F 为棱BB 1上一点,BF ∶FB 1=2∶1,BF =BC =2a 。 (I )若D 为BC 的中点,E 为AD 上不同于 A 、D 的任意一点,证明EF ⊥FC 1; (II )试问:若AB =2a ,在线段AD 上的E 点能否使EF 与平面BB 1C 1C 成60°角,为什么?证明你的结论。 例3: 如图, 四棱锥P-ABCD 的底面是AB=2, BC =2的矩形, 侧面PAB 是等边三角形, 且侧面 PAB ⊥底面ABCD. (Ⅰ)证明:BC ⊥侧面PAB; (Ⅱ)证明: 侧面PAD ⊥侧面PAB; (Ⅲ)求侧棱PC 与底面ABCD 所成角的大小; A B C D P

线面角的求法总结

线面角的三种求法 1.直接法 :平面的斜线与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所成的角即为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通常是解由斜线段,垂线段,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所组成的直角三角形,垂线段是其中最重要的元素,它可以起到联系各线段的作用。 例1 ( 如图1 )四面体ABCS 中,SA,SB,SC 两两垂直,∠SBA=45°, ∠SBC=60°, M 为 AB 的中点,求(1)BC 与平面SAB 所成的角。 (2)SC 与平面ABC 所成的角。 解:(1) ∵SC ⊥SB,SC ⊥SA, B M H S C A 图1 ∴SC ⊥平面SAB 故 SB 是斜线BC 在平面SAB 上的射影, ∴∠SBC 是直线BC 与平面SAB 所成的角为60°。 (2) 连结SM,CM ,则SM ⊥AB, 又∵SC ⊥AB,∴AB ⊥平面SCM, ∴面ABC ⊥面SCM 过S 作SH ⊥CM 于H, 则SH ⊥平面ABC ∴CH 即为 SC 在面ABC 内的射影。 ∠SCH 为SC 与平面ABC 所成的角。 sin ∠SCH=SH /SC ∴SC 与平面ABC 所成的角的正弦值为√7/7 (“垂线”是相对的,SC 是面 SAB 的垂线,又是面 ABC 的斜线. 作面的垂线常根据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其思路是:先找出与已知平面垂直的平面,然后一面内找出或作出交线的垂线,则得面的垂线。) 2. 利用公式sin θ=h /ι 其中θ是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h 是 垂线段的长,ι是斜线段的长,其中求出垂线段的长(即斜线上的点到面的距离)既是关键又是难点,为此可用三棱锥的体积自等来求垂线段的长。 例2 ( 如图2) 长方体ABCD-A 1B 1C 1D 1 , AB=3 ,BC=2, A 1A= 4 ,求AB 与面 AB 1C 1D 所成的角。 解:设点 B 到AB 1C 1D 的距离为h, ∵V B ﹣AB 1C 1=V A ﹣BB 1C 1∴1/3 S △AB 1C 1·h= 1/3 S △BB 1C 1·AB ,易得h=12/5 设AB 与 面 A B 1C 1D 所成的角为θ ,则sin θ =h /AB=4/5

线面平行与面面平行

线面平行与面面平行专题复习 线线平行傻线面平行 面面平行 定理 图形 平行 题型一线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 求证:a ZZl 归纟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梳理】 ①若平面外一条直 线和 这个面内的一 条直线平行,那么这 条直线和这个平面 a b a// b a 〃 线线平行, 线面平行 简称 ②若一条直线和一 个平面平行,经过这 条直线的平面和这 个平面相交,则这条 直线就和交线平行。 1〃 l ZZm m 线面平行, 线线平行 ③若一个平面内的 两条 相交直线都平 行于另一个平面,那 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a, b a I b a, b 〃 A ZZ 线线平行, 面面平行 ④若两个平行平面 同时 和第三个平面 相交,那么所得的两 条交线平行。 a a ZZ b b 面面平行 线线平行 行,那么其中一个平 面内的直线必平行 于另一个平面。 Z z a aZZ 面面平行 线面平行 1、已知:平面 I 平面 丨,a ,b a 若两个平面平 a

2、在正方体中,O为面ABCD 的中心, 求证:AO//平面B1CD1. 归纳: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知:点是平行四边形Q是 PA的中点, 求证:PC//平面BQD. 归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图,两个正方形ABCD和ABEF所在的平面相交于AB,M,N 分别是对角线AC,BF上的点,AM=FN ,求证:MN// 平面BCE. 小结1 :证明线面平行的方法常常转化为面外线与面内线平行,而证明两线平行的方法常有:

线面角与面面角同步练习题

线面角与面面角同步练习题 1.设集合A 、B 、C 分别表示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平面的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取值范围,则 (A)A=B=C (B)A=B ?C (C)A ?B ?C (D) B ?A ?C. 2.已知平面α的一条斜线a 与平面α成θ角,直线b ?α,且a,b 异面,则a 与b 所成的角为 A .有最小值θ,有最大值 2 π B .无最小值,有最大值 2 π。 C .有最小值θ,无最大值 D .有最小值θ,有最大值π-θ。 3.∠ACB=90ο 在平面α内,PC 与CA 、CB 所成的角∠PCA=∠PCB=60o ,则PC 与平面α所成的角为 . 4.平面α与直线 a 所成的角为 3 π ,则直线a 与平面α内所有直线所成的角的 取值范围是 . 5.有一个三角尺ABC,∠A=30ο, ∠C=90ο,BC 是贴于桌面上,当三角尺与桌面成45ο 角时,AB 边与桌面所成角的正弦值是 . 6.正三棱锥的侧面与底面所成的二面角为arctan ,则它的侧棱与底面所成的角为 7.如图在正方体AC 1中, (1) 求BC 1与平面ACC 1A 1所成的角; (2) 求A 1B 1与平面A 1C 1B 所成的角. 8.如图,把等腰直角三角形ABC 以斜边AB 为轴旋转,使C 点移动的距离等于AC 时停止,并记为点P .(1)求证:面ABP ⊥面ABC ;(2)求二面角C-BP-A 的余弦值. 9.A 是△BCD 所在平面外的点,∠BAC=∠CAB=∠DAB=60°,AB=3,AC=AD=2. (Ⅰ)求证:AB ⊥CD ; (Ⅱ)求AB 与平面BCD 所成角的余弦值. 10.正四面体ABCD 中,E 是AD 边的中点,求:CE 与底面BCD 所成角的正弦值. A C B

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附答案)

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学习目标] 1.理解直线与平面平行、平面与平面平行判定定理的含义.2.会用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准确描述直线与平面平行、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并知道其地位和作用.3.能运用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证明一些空间线面关系的简单问题. 知识点一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语言叙述符号表示图形表示 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 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 ?? ? ?? a?α b?α a∥b ?a∥α 思考若一条直线平行于一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则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平行吗? 答根据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可知该结论错误. 知识点二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语言叙述符号表示图形表示 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 面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 ? ?? a?α,b?α a∩b=A a∥β,b∥β ?α∥β 思考如果一条直线与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平行,那么这条直线与另一个平面也平行吗?答不一定.这条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或在另一个平面内. 题型一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的应用 例1如图,空间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AB、BC、CD、 DA的中点. 求证:(1)EH∥平面BCD; (2)BD∥平面EFGH. 证明(1)∵EH为△ABD的中位线, ∴EH∥BD.

∵EH?平面BCD,BD?平面BCD, ∴EH∥平面BCD. (2)∵BD∥EH,BD?平面EFGH, EH?平面EFGH, ∴BD∥平面EFGH. 跟踪训练1在四面体A-BCD中,M,N分别是△ABD和△BCD的重心,求证:MN∥平面ADC. 证明如图所示,连接BM,BN并延长,分别交AD,DC于P,Q两 点,连接PQ. 因为M,N分别是△ABD和△BCD的重心, 所以BM∶MP=BN∶NQ=2∶1. 所以MN∥PQ. 又因为MN?平面ADC,PQ?平面ADC, 所以MN∥平面ADC. 题型二面面平行判定定理的应用 例2如图所示,在三棱柱ABC-A1B1C1中,点D,E分别是BC与B1C1的中点.求证:平面A1EB∥平面ADC1. 证明由棱柱性质知, B1C1∥BC,B1C1=BC, 又D,E分别为BC,B1C1的中点, 所以C1E綊DB,则四边形C1DBE为平行四边形, 因此EB∥C1D, 又C1D?平面ADC1, EB?平面ADC1, 所以EB∥平面ADC1. 连接DE,同理,EB綊BD,

线面角的计算方法

教师姓名 余永奇 学生姓名 洪 懿 上课时间 2014.11.15 辅导学科 数学 学生年级 高二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线面角,二面角的计算方法(文科) 本次学生 课时计划 第(10)课时 共(60)课时 教学目标 线面角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线面角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线面角的计算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上次作业完成情况(%) 一.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并讲解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二.回顾上次课辅导内容 三.知识回顾,整体认识 1、本章知识回顾 (1)空间点、线、面间的位置关系; (2)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性质; (3)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性质。 2、本章知识结构框图 (二)整合知识,发展思维 1、刻画平面的三个公理是立体几何公理体系的基石,是研究空间图形问题,进行逻辑推理的基础。 公理1——判定直线是否在平面内的依据; 公理2——提供确定平面最基本的依据; 公理3——判定两个平面交线位置的依据; 公理4——判定空间直线之间平行的依据。 2、空间问题解决的重要思想方法:化空间问题为平面问题; 3、空间平行、垂直之间的转化与联系: 平面(公理1、公理2、公理3、公理4) 空间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 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直线与直线平行 直线与平面平行 平面与平面平行

4、观察和推理是认识世界的两种重要手段,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典型例题: 线面夹角的计算 例1(2014浙江高考文科20题)如图,在四棱锥A-BCDE中,平面ABC⊥平面BCDE,∠CDE=∠BED =90°,AB=CD=2, DE=BE=1,AC=2. (Ⅰ)证明:AC⊥平面BCDE; (Ⅱ)求直线AE与平面ABC所成的角的正切值. 例2(2013浙江,文20)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PA⊥平面ABCD,AB=BC=2,AD=CD=7,PA =3,∠ABC=120°,G为线段PC上的点. (1)证明:BD⊥平面APC; (43 3 ) (2)若G为PC的中点,求DG与平面APC所成的角的正切值; (3)若G满足PC⊥平面BGD,求PG GC 的值.(3/2) 直线与直线垂直直线与平面垂直平面与平面垂直

(完整版)线面平行证明的常用方法

线面平行证明的常用方法 张磊 立体几何在高考解答题中每年是必考内容,必有一个证明题;重点考察:平行与垂直(线线平行、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等),我们现在对线面平行这一方面作如下探讨: 方法一:中位线型:找平行线。 例1、如图⑴,在底面为平行四边形的四棱锥P ABCD -中,点E 是PD 的中点.求证://PB 平面AEC 分析: 如图⑴ 如图⑵ 如图⑶ 方法二:构造平行四边形,找平行线 例2、如图⑵, 平行四边形ABCD 和梯形BEFC 所在平面相交,BE//CF ,求证:AE//平面DCF. 分析:过点E 作EG//AD 交FC 于G , DG 就是平面AEGD 与平面DCF 的交线,那么只要证明AE//DG 即可。 方法三:作辅助面使两个平面是平行, 即:作平行平面,使得过所证直线作与已 知平面平行的平面 例3、如图⑷,在四棱锥O ABCD -中,底面ABCD 为菱形, M 为OA 的中点,N 为BC 的中点,证明:直线MN OCD 平面‖ 分析::取OB 中点E ,连接ME ,NE ,只需证平面MEN 平面OCD 。 方法四:利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逆定理证线线平行。 例4、已知正方形ABCD 和正方形ABEF AC 和BF 上,且AM=FN. 求证:MN ‖平面BCE. 如图⑷ 如图⑸ 如图⑹ E B A D C G F F y C B E D A S z _ M _ D _ A B _ O E P E D C B O A B C D E F N M

例5.如图⑸,已知三棱锥P—ABC,A′,B ′,C ′是△PBC,△PCA,△PAB 的重心. (1)求证:A′B′∥面ABC; (2)求S △A ′B ′C ′:S △ABC . 方法五:(向量法)所证直线与已知平面的法向量垂直,关键:建立空间坐标系 (或找空间一组基底)及平面的法向量。 例6、如图⑹,在四棱锥S ABCD -中,底面ABCD 为正方形, 侧棱SD ⊥底面ABCD E F ,,分别为AB SC ,的中点.证明EF ∥平面SAD ; 分析:因为侧棱SD ⊥底面ABCD ,底面ABCD 是正方形,所以很容易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及相应的点的坐标。 证明: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D xyz -. 设(00)(00)A a S b ,,,,,,则(0)(00)B a a C a ,,,,,, 00222a a b E a F ???? ? ????? ,,,,,, 02b EF a ??=- ?? ?u u u r ,,. 因为y 轴垂直与平面SAD ,故可设平面的法向 量为n r =(0,1,0) 则:02b EF n a ??=- ?? ?u u u r r g g ,,(0,1,0)=0 因此 EF n ⊥u u u r r 所以EF ∥平面SAD .

线线角-线面角-二面角的一些题目.

B 1 D 1 A D C 1 B C A 1 线线角与线面角习题 新泰一中 闫辉 一、复习目标 1.理解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概念,并掌握求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常用方法. 2.理解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概念,并掌握求线面角常用方法. 3.掌握求角的计算题步骤是“一作、二证、三计算”,思想方法是将空间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即“降维”的思想方法. 二、课前预习 1.在空间四边形ABCD 中,AD=BC=2, E 、F 分别为AB 、CD 的中点且EF=3,AD 、BC 所成的角为 . 2.如图,在长方体ABCD-A 1B 1C 1D 1中 ,B 1C 和C 1D 与底面所成的角分别为60ο和45ο ,则异面直线B 1C 和C 1D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 ) (A). 4 6 (B). 36 (C).62 (D).6 3 3.平面α与直线a 所成的角为 3 π ,则直线a 与平面α内所有直线所成的角的取值范围是 . 4.如图,ABCD 是正方形,PD ⊥平面ABCD,PD=AD,则PA 与BD 所成的角的度数为 (A).30ο (B).45ο (C).60ο (D).90ο 5.有一个三角尺ABC,∠A=30ο, ∠C=90ο ,BC 是贴于桌面上, 当三角尺与桌面成45ο 角时,AB 边与桌面所成角的正弦值 是 . 三、典型例题 例1.(96·全国) 如图,正方形ABCD 所在平面与正方形 ABEF 所在平面成60ο 角,求异面直线AD 与BF 所成角的余弦值. 备课说明:1.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常作出所成角的平面图形.作法有: ①平移法:在异面直线的一条上选择“特殊点”,作另一条直线平行线 或利用中位线.②补形法:把空间图形补成熟悉的几何体,其目的在于容 易发现两条异面直线的关系.2.解立几计算题要先作出所求的角,并要 有严格的推理论证过程,还要有合理的步骤. 例2.如图在正方体AC 1中, (1) 求BC 1与平面ACC 1A 1所成的角; (2) 求A 1B 1与平面A 1C 1B 所成的角. 备课说明:求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关键是找直线在此平面上的射影,为此必须在这条直线上找一点作平面的垂线. 作垂线的方法常采用:①利用平面垂直的性质找平面的垂线.②点的射影在面内的特殊位置. A C B A D C 1D 1 A 1 B 1C B D B P C D A C B F E

空间中线线角、线面角、面面角成法原理与求法思路

D B A C α 空间中的夹角 空间中各种角包括: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以及二面角。 1、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1)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范围是2 , 0(π 。求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大小一般方法是通过平行移动 直线,把异面问题转化为共面问题来解决。 具体步骤如下: ①利用定义构造角,可固定一条,平移另一条,或两条同时平移到某个特殊的位置,顶点选择在特殊的位置上; ②证明作出的角即为所求的角; ③利用解三角形来求角。简称为“作,证,求” 2、线面夹角 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范围是]2 , 0[π 。求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用的是射影转化法。 具体步骤如下:(若线面平行,线在面内,线面垂直,则不用此法,因为角度不用问你也知道) ①找过斜线上一点与平面垂直的直线; ②连结垂足和斜足,得出斜线在平面的射影,确定出所求的角; ③把该角置于三角形中计算。 也是简称为“作,证,求” 注:斜线和平面所成的角,是它和平面内任何一条直线所成的一切角中的最小角,即若θ为线面角,β为斜线与平面内任何一条直线所成的角, 则有θβ≤;(这个证明,需要用到正弦函数的单调性,请跳过。在右图的解释为 BAD CAD ∠>∠) ) 2.1确定点的射影位置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斜线上任意一点在平面上的射影必在斜线在平面的射影上; ②如果一个角所在的平面外一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那么这一点在平面上的射影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已知:如图,BAC ∠在一个平面α内, ,,PN AC PM AB PN PM ⊥⊥且=(就是点P 到角 两边的距离相等)过P 作PO α⊥(说明点O 为P 点在面α内的射影) 求证:OAN OAM ∠∠= (OAN OAM ∠∠=,所以AO 为BAC ∠的角平分线,所以点O 会在BAC ∠的角平分线上) 证明: PA =PA ,PN =PM ,90PNA PMA ∠∠?== PNA PMA ∴???(斜边直角边定理) AN AM ∴= ①

高中数学必修2立体几何专题线面角典型例题求法总结

线面角的求法 1.直接法 :平面的斜线与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所成的角即为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通常是解由斜线段,垂线段,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所组成的直角三角形,垂线段是其中最重要的元素,它可以起到联系各线段的作用。 例1 ( 如图1 )四面体ABCS 中,SA,SB,SC 两两垂直,∠SBA=45°, ∠SBC=60°, M 为 AB 的中点,求(1)BC 与平面SAB 所成的角。(2)SC 与平面ABC 所成的角。 B M H S C A 解:(1) ∵SC ⊥SB,SC ⊥SA, 图1 ∴SC ⊥平面SAB 故 SB 是斜线BC 在平面SAB 上的射影, ∴∠SBC 是直线BC 与平面SAB 所成的角为60°。 (2) 连结SM,CM ,则SM ⊥AB, 又∵SC ⊥AB,∴AB ⊥平面SCM, ∴面ABC ⊥面SCM 过S 作SH ⊥CM 于H, 则SH ⊥平面ABC ∴CH 即为 SC 在面ABC 内的射影。 ∠SCH 为SC 与平面ABC 所成的角。 sin ∠SCH=SH /SC ∴SC 与平面ABC 所成的角的正弦值为√7/7 (“垂线”是相对的,SC 是面 SAB 的垂线,又是面 ABC 的斜线. 作面的垂线常根据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其思路是:先找出与已知平面垂直的平面,然后一面内找出或作出交线的垂线,则得面的垂线。) 2. 利用公式sin θ=h /ι 其中θ是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h 是 垂线段的长,ι是斜线段的长,其中求出垂线段的长(即斜线上的点到面的距离)既是关键又是难点,为此可用三棱锥的体积自等来求垂线段的长。 例2 ( 如图2) 长方体ABCD-A 1B 1C 1D 1 , AB=3 ,BC=2, A 1A= 4 ,求AB 与面 AB 1C 1D 所成的角。 A 1 C 1 D 1 H 4 C B 1 23 B A D 解:设点 B 到AB 1C 1D 的距离为h ,∵V B ﹣AB 1C 1 =V A ﹣BB 1C 1 ∴1/3 S △AB 1C 1 ·h= 1/3 S △BB 1C 1 ·AB,易得h=12/5 ,

线面平行与面面平行

线面平行与面面平行专题复习 【知识梳理】 儍线线平行线面平行 面面平行 1、,,//l a b a l αβαβ=??I 已知:平面平面,求证: 归纳

D B 1B 1 A 1 C B A D E C 2、在正方体中,O 为面ABC D 的中心, 求证:1 11//.AO B CD 平面 归纳: 3、已知:点是平行四边形ABCD 所在平面外一点, Q 是PA 的中点, 求证:PC//平面BQD. 归纳: 4、如图,两个正方形ABCD 和ABEF 所在的平面相交于AB,M,N 分别是对角线AC,BF 上的点,AM=FN ,求证:MN//平面BCE. 小结1:证明线面平行的方法常常转化为面外线与面内线平行,而证明两线平行的方法常有: , , ,

B 1 D B A C 1C B 题型二、面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 1、1111111//.ABCD A B C D AB D C BC -在正方体中,求证:平面平面 归纳: 11111111111,,:(1)//;(2)//. ABC A B C D AC BC AB D D AC B DA BC D -2、如图已知正三棱柱中,点为的中点求证平面为的中点,求证:平面平面 归纳: 3//,,,,,,////AB CD A C B D E F AB CD EF αβααββαβ ∈∈∈∈、已知平面平面,是异面直线,分别为,的中点,求证: 归纳:

练习: 1. 如图,E D ,分别是正三棱柱111ABC A B C -的棱1AA 、11B C 的中点, 求证:1//A E 平面1BDC ; 2.在直三棱柱111C B A ABC -中, E 、F 分别为 11A C 、11B C 的中点,D 为棱1CC 上任一点. 求证:直线EF ∥平面ABD ; 3、如图,在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E ,F 分别是棱 BC ,11C D 的中点,求证:EF //平面11BB D D . 4. 如图,在四棱锥P ABCD -中,ABCD 是平行四边形,M ,N 分别是AB ,PC 的中点. 求证:MN //平面PAD . C 1 A B C D E F A 1 B 1 第2题 1A 1B 1D 1C F E A B C D A P D M N B C

(完整版):平面直角坐标系经典例题解析

【平面直角坐标系重点考点例析】 考点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特征 例1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m,m-2)在第一象限内,则m的取值范围是.思路分析:根据第一象限的点的坐标,横坐标为正,纵坐标为正,可得出m的范围. 解:由第一象限点的坐标的特点可得: 20 m m > ? ? -> ? , 解得:m>2. 故答案为:m>2. 点评:此题考查了点的坐标的知识,属于基础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第一象限的点的坐标,横坐标为正,纵坐标为正. 例1 如果m是任意实数,则点P(m-4,m+1)一定不在() A.第一象限B.第二象限C.第三象限D.第四象限 思路分析:求出点P的纵坐标一定大于横坐标,然后根据各象限的点的坐标特征解答.解:∵(m+1)-(m-4)=m+1-m+4=5, ∴点P的纵坐标一定大于横坐标, ∵第四象限的点的横坐标是正数,纵坐标是负数, ∴第四象限的点的横坐标一定大于纵坐标, ∴点P一定不在第四象限.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点的坐标,记住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符号是解决的关键,四个象限的符号特点分别是: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例2 如图,矩形BCDE的各边分别平行于x轴或y轴,物体甲和物体乙分别由点A(2,0)同时出发,沿矩形BCDE的边作环绕运动,物体甲按逆时针方向以1个单位/秒匀速运动,物体乙按顺时针方向以2个单位/秒匀速运动,则两个物体运动后的第2012次相遇地点的坐标是() A.(2,0)B.(﹣1,1)C.(﹣2,1)D.(﹣1,﹣1) 分析:利用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由于矩形的边长为4和2,物体乙是物体甲的速度的2倍,求得每一次相遇的地点,找出规律即可解答. 解答:解:矩形的边长为4和2,因为物体乙是物体甲的速度的2倍,时间相同,物体甲与物体乙的路程比为1:2,由题意知: ①第一次相遇物体甲与物体乙行的路程和为12×1,物体甲行的路程为12×=4,物体乙行的路程为12×=8,在BC边相遇;

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知识点总结经典例题及解析高考题练习及答案第次补课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知识梳理】 一、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1、 直线与平面垂直 (1)定义:如果直线l 与平面α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我们就说直线l 与平面α互相垂直,记作l ⊥α,直线l 叫做平面α的垂线,平面α叫做直线l 的垂面。如图,直线与平面垂直时,它们唯一公共点P 叫做垂足。 (2)判定定理: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结论:如果两条平行直线中的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另一条也垂直于这个平面,记作.//a b b a αα? ?⊥?⊥? (3)性质定理: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即,//a b a b αα⊥⊥?. 由定义知:直线垂直于平面内的任意直线。 2、 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平面的一条斜线和它在平面上的射影所成的锐角或者直角叫做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所成的角。一条直线垂直于平面,该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是直角;一条直线和平面平行,或在平面内,则此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是0 0的角。 3、 二面角的平面角 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这条直线叫做二面角的棱,这两个半平面叫做二面角的面。如果记棱为l ,那么两个面分别为αβ、的二面角记作l αβ--.在二面角的棱上任取一点,以该点为垂足,在两个半平面内分别作垂直于棱的射线,则两射线所构成的角叫做叫做二面角的平面角。其作用是衡量二面角的大小;范围:0 0180θ≤≤. 二、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1、定义:一般地,两个平面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二面角是直二面角,就说这两个平面垂直. 2、判定:一个平面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则这两个平面垂直。简述为“线面垂直,则面面垂直”,记作 l l βαβα⊥? ?⊥??? . 3、性质:两个平面垂直,则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记作l m m m l αβαββα⊥??=? ?⊥??? ?⊥? I . 【经典例题】 【例1】(2012浙江文)设l 是直线,a,β是两个不同的平面 ( ) A .若l ∥a,l ∥β,则a ∥β B .若l ∥a,l ⊥β,则a ⊥β C .若a ⊥β,l ⊥a,则l ⊥β D .若a ⊥β, l ∥a,则l ⊥β 【答案】B

线面平行与面面平行

线面平行与面面平行专题复习 线线平行丨丨 线面平行「面面平行 平行 【知识梳理】 定理 ① 若平面外一条直 线和这个面内的一 条直线平行,那么这 条直线和这个平面 图形 简称 a a 律0 b : = a //: a// b 线线平行, 线面平行 ② 若一条直线和一 个平面平行,经过这 条直线的平面和这 个平面相交,则这条 直线就和交线平行。 ③ 若一个平面内的 两 条相交直线都平 行于另一个平面,那 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I//G I : = I // m :■ n ■ = m 线面平行, 线线平行 a, b uot a 门 b = A = 「// : 线线平行, 面面平行 ④若两个平行平面 同 时和第三个平面 相交,那么所得的两 条交线平行。 面面平行 线线平行 行,那么其中一个平 面内的直线必平行 于另一个平面。 面面平行 线面平行 题型一线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 1、已知:平面〉C1平面]=l , a 二①b -, 求证:a//l 归纟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两个平面平

小结1 :证明线面平行的方法常常转化为面外线与面内线平行,而证明两线平行的方法常有: 题型二、面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 1、在正方体ABCD -ABGD^!中,求证:平面 AB 1D 1 //平面C 1BC. 2、在正方体中, 0为面ABCD 的中心, 求证:A0〃平面B ,CD ,. 归纳: ________________ 3、已知:点是平行四边形 Q 是PA 的中点, 求证:PC//平面BQD. 归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图,两个正方形 ABCD 和ABEF 所在的平面相交于 点,AM=FN ,求证:MN// 平面 BCE. AB,M,N 分别是对角线AC,BF 上的 C B i 归纳:

高中数学线面角与线线角例题习题

线面角与线线角 【知识网络】 1、异面直线所成的角:(1)范围:(0, ]2 π θ∈; (2)求法; 2、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1)定义:(2)范围:[0,90]o o ;(3)求法; 3、一些常见模型中的角之间的关系。 【典型例题】 例1:(1)在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下列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 ) A 、11AC AD ⊥ B 、11D C AB ⊥ C 、1AC 与DC 成45o 角 D 、11AC 与1B C 成60o 角 答案:D 。解析:A 1C 1与AD 成45°,D 1C 1与AB 平行,AC 1与DC 所成角的正切为 2 2 。 (2)在正方体AC 1中,过它的任意两条棱作平面,则能作得与A 1B 成300角的平面的个数为 ( ) A 、2个 B 、4个 C 、6个 D 、8个 答案:B 。解析:平面A 1ACC 1,平面BB 1D 1D ,平面ABC 1D 1,平面A 1D 1CC 1。 (3)正六棱柱ABCDEF -A 1B 1C 1D 1E 1F 1底面边长是1,2则这个棱柱的侧 面对角线E 1D 与BC 1所成的角是 ( ) A .90o B .60o C .45o D .30o 答案:B 。解析将BC 1平移到E 1F 即可。 (4)在空间四边形ABCD 中,AB ⊥CD ,BC ⊥DA ,那么对角线AC 与BD 的位置关系是 。 答案:AC ⊥BD 。解析:过A 作AH ⊥平面BCD ,垂足为H ,因为CD ⊥AB ,BC ⊥AD ,所以CD ⊥BH ,BC ⊥DH ,故H 为△BCD 的垂心,从而BD ⊥CH ,可得BD ⊥AC 。 (5)点AB 到平面α距离距离分别为12,20,若斜线AB 与α成030的角,则AB 的长等于__ ___. 答案:16或64。解析:分A 、B 在平面α的同侧和异侧进行讨论。 例2:.如图:已知直三棱柱ABC —A 1B 1C 1,AB =AC ,F 为棱BB 1上一点,BF ∶FB 1 =2∶1,BF =BC =2a 。 (I )若D 为BC 的中点,E 为AD 上不同于 A 、D 的任意一点,证明EF ⊥FC 1; (II )试问:若AB =2a ,在线段AD 上的E 点能否使EF 与平面BB 1C 1C 成60°角,为什么?证明你的结论。

一线三等角典型例题

“  一线三等角”模型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 一、“一线三等角”模型的提炼 例1、(2015 年山东·德州卷) (1)问题:如图1,在四边形ABCD 中,点P 为AB上一点,∠DPC=∠A=∠B=90°.求证:AD·BC=AP·BP. (2)探究:如图2,在四边形ABCD 中,点P 为AB上一点,当∠DPC=∠A=∠B=θ时,上述结论是否依然成立?说明理由. (3)应用:请利用(1)、(2)获得的经验解决问题:如图3,在△ABD 中,AB=6,AD=BD=5.点P 以每秒1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由点 A 出发,沿边AB 向点B 运动,且满足∠DPC=∠A.设点P 的运动时间为t(秒),当以D 为圆心,以DC 为半径的圆与A B相切,求t 的值. 变式1 ( 2012 年烟台) ( 1) 问题探究 如图6,分别以△ABC 的边AC 与边BC 为边,向△ABC 外作正方形ACD1E1 和正方形BCD2E2,过点C作直线KH 交直线AB 于点H,使∠AHK = ∠ACD1.作 D1M ⊥KH,D2N ⊥KH,垂足分别为点M、N.试探究线段D1M 与线段D2N 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 ( 2) 拓展延伸 1如图7,若将“问题探究”中的正方形改为正三角形,过点 C 作直线K1H1 ,K2H2,分别交直线AB 于点H1、H2,使∠AH1K1 = ∠BH2K2 = ∠ACD1.作D1M ⊥K1H1,D2N⊥K2H2,垂足分别为点M、N. D1M = D2N 是否仍成立? 若成立,给出证明; 若不成立,说明理由. 2如图8,若将① 中的“正三角形”改为“正五边形”,其他条件不变.D1M = D2N 是否仍成立? ( 要求:在图8 中补全图形,注明字母,直接写出结论,不需证明)

线面角与面面角复习讲义

线面角与面面角复习讲义 一、知识与方法要点: 1.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就是斜线与它在平面内的射影的夹角。求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关键是找到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即确定过斜线上一点向平面所作垂线的垂足,这时经常要用面面垂直来确定垂足的位置。若垂足的位置难以确定,可考虑用其它方法求出斜线上一点到平面的距离。 2.二面角的大小用它的平面角来度量,求二面角大小的关键是找到或作出它的平面角(要证明)。作二面角的平面角经常要用三垂线定理,关键是过二面角的一个面内的一点向另一个面作垂线,并确定垂足的位置。若二面角的平面角难以作出,可考虑用射影面积公式求二面角的大小。 3.判定两个平面垂直,关键是在一个平面内找到一条垂直于另一个平面的直线。 两个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是:如果两个平面垂直,那么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它们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二、例题 例1.正方体ABCD-A1B1C1D1中,M为C1D1中点. (1)求证:AC1⊥平面A1BD. (2)求BM与平面A1BD成的角的正切值. 解: (1)连AC, ∵C1C⊥平面ABCD,∴C1C⊥BD. 又AC⊥BD,∴AC1⊥BD. 同理AC1⊥A1B ∵A1B∩BD=B.∴AC1⊥平面A1BD. (2)设正方体的棱长为a,连AD1,AD1交A1D于E,连结ME,在△D1AC1中,ME∥AC1, ∵AC1⊥平面A1BD.∴ME⊥平面A1BD.

连结BE ,则∠MBE 为BM 与平面A 1BD 成的角.在Rt MEB ? 中,122 AC ME a ==, BE == ,∴tan 2ME MBE BE ∠==. 例2.如图,把等腰直角三角形ABC 以斜边AB 为轴旋转, 使C 点移动的距离等于AC 时停止,并记为点P . (1)求证:面ABP ⊥面ABC ; (2)求二面角C-BP-A 的余弦值. 证明(1) 由题设知AP =CP =BP . ∴点P 在面ABC 的射影D 应是△ABC 的外心, 即D ∈AB .∵PD ⊥AB ,PD ?面ABP , 由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知,面ABP ⊥面ABC . (2)解法1 取PB 中点E ,连结CE 、DE 、CD . ∵△BCP 为正三角形,∴CE ⊥BD . △BOD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DE ⊥PB .∴∠CED 为二面角C-BP-A 的平面角. 又由(1)知,面ABP ⊥面ABC ,DC ⊥AB ,AB =面ABP ∩面ABC , 由面面垂直性质定理,得DC ⊥面ABP .∴DC ⊥DE .因此△CDE 为直角三角形. 设1BC = ,则CE =,12DE = ,1 cos DE CED CE ∠===.

三角形中做辅助线的技巧及典型例题

三角形中做辅助线的技巧 口诀: 三角形 图中有角平分线,可向两边作垂线。也可将图对折看,对称以后关系现。 角平分线平行线,等腰三角形来添。角平分线加垂线,三线合一试试看。 线段垂直平分线,常向两端把线连。线段和差及倍半,延长缩短可试验。 线段和差不等式,移到同一三角去。三角形中两中点,连接则成中位线。 三角形中有中线,延长中线等中线。 一、由角平分线想到的辅助线 口诀: 图中有角平分线,可向两边作垂线。也可将图对折看,对称以后关系现。角平分线平行线,等腰三角形来添。角平分线加垂线,三线合一试试看。 角平分线具有两条性质:a 、对称性;b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对于有角平分线的辅助线的作法,一般有两种。 ①从角平分线上一点向两边作垂线; ②利用角平分线,构造对称图形(如作法是在一侧的长边上截取短边)。 通常情况下,出现了直角或是垂直等条件时,一般考虑作垂线;其它情况下考虑构造对称图形。至于选取哪种方法,要结合题目图形和已知条件。 与角有关的辅助线 (一)、截取构全等 如图1-1,∠AOC=∠BOC ,如取OE=OF ,并连接DE 、DF , 则有△OED ≌△OFD ,从而为我们证明线段、角相等创造 了条件。 例1. 如图1-2,AB//CD ,BE 平分∠BCD ,CE 平分 ∠BCD ,点E 在AD 上,求证:BC=AB+CD 。 例2. 已知:如图1-3,AB=2AC ,∠BAD=∠C AD ,D A=DB ,求证DC ⊥AC 例3. 已知:如图1-4,在△ABC 中,∠C=2∠B,AD 平分∠BAC ,求证:AB-AC=CD 图1-2 D B C

一线三等角典型例题

“ 一线三等角”模型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 一、“一线三等角”模型的提炼 例1、(2015 年山东·德州卷) (1)问题:如图1,在四边形ABCD 中,点P 为AB上一点,∠DPC=∠A=∠B=90°.求证:AD·BC=AP·BP. (2)探究:如图2,在四边形ABCD 中,点P 为AB上一点,当∠DPC=∠A=∠B=θ时,上述结论是否依然成立?说明理由. (3)应用:请利用(1)、(2)获得的经验解决问题:如图3,在△ABD 中,AB=6,AD=BD=5.点P 以每秒1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由点A 出发,沿边AB 向点B 运动,且满足∠DPC=∠A.设点P 的运动时间为t(秒),当以D 为圆心,以DC 为半径的圆与A B相切,求t 的值. 变式1 ( 2012 年烟台) ( 1) 问题探究 如图6,分别以△ABC 的边AC 与边BC 为边,向△ABC 外作正方形ACD1E1 和正方形BCD2E2,过点C作直线KH 交直线AB 于点H,使∠AHK = ∠ACD1.作 D1M ⊥KH,D2N ⊥KH,垂足分别为点M、N.试探究线段D1M 与线段D2N 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 ( 2) 拓展延伸 1如图7,若将“问题探究”中的正方形改为正三角形,过点C 作直线K1H1 ,K2H2,分别交直线AB 于点H1、H2,使∠AH1K1 = ∠BH2K2 = ∠ACD1.作D1M ⊥K1H1,D2N⊥K2H2,垂足分别为点M、N. D1M = D2N 是否仍成立? 若成立,给出证明; 若不成立,说明理由. 2如图8,若将① 中的“正三角形”改为“正五边形”,其他条件不变.D1M = D2N 是否仍成立? ( 要求:在图8 中补全图形,注明字母,直接写出结论,不需证明)

线线平行、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的判定方法(本人原创)

在空间“线线平行、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的判定方法 一、两条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 (1)在同一平面内没有公共点的两条直线平行(定义) (2)先证在同一平面内,再用平面几何中的平行线的判定理或者相关图形的性质进行证明。 如①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或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 互补,则两直线平行。 ②三角形、梯形中位线定理。 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性质(对边平行)。 ④在同一个平面内,同垂直于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注意:此结论在空间不适合)。 (3)(线面平行的性质)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则经过这条直线的一个平面与这个平面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和交线平行。 (4)如果两直线都平行于第三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平行的传递性)。 (5)(面面平行的性质)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分别和第三个平面相交,则它们的交线平行。 (6)(线面垂直的性质之一)如果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个平面,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7)用向量证明。 二、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的判定 (1)如果一直线和一平面没有公共点,那么这条直线就和这个平面平行(定义) (2)平面外的一条直线,如果和这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就和这个平面平行(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3)如果两个平面相互平行,那么在一个平面内的任何一条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 (线面平行的性质)。 (4)向量法。 三、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 (1)如果两个平面没有公共点,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平行(定义) (2)如果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和另一个平面平行,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3)如果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于另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4)如果两个平面分别平行于第三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5)如果两个平面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