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生物与环境

合集下载

8.2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互生、寄生和拮抗)

8.2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互生、寄生和拮抗)
噬菌体与其宿主菌间的寄生关系
寄生—(一)微生物间的寄生
小型细菌寄生在大型细菌中的独特寄生现象 例:蛭弧菌可以寄生在G-细菌中
Bdellovibrio
寄生—(二)微生物与植物间的寄生
微生物寄生于植物的例子极其普遍,各种植物病原体都是寄生物。
白粉菌属(Erysiphe)
霜霉属(Peronospora)
寄 专性寄生物(obligate parasite)


度 兼性寄生物(facultative parasite)
寄生—(三)微生物与动物间的寄生
寄生于动物的微生物即为动物病原微生物,种类 极多,包括各种病毒、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等。

人体和高等动物的病原微生物



昆虫的病原微生物
微生物 杀虫剂 或生物 农药
不利甲,不利乙
(6) 不利甲,损乙
(7) (8) (9)
损甲,不利乙 损甲,利乙 损甲,损乙
甲乙 ++ +- +O O+
OO
O- -+ -O --
类型 共生、互利共栖 寄生、捕食、拮抗 互生、偏利共栖
例同(3)
中性共栖
偏害共栖 例同(6) 例同(2) 竞争共栖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互生
两种可单独生活的生物,当它们在一起 时,通过各自的代谢活动而有利于对方,或
细菌杀虫剂 真菌杀虫剂 病毒杀虫剂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拮抗
拮抗又称抗生(antagonism),指由某种生
物所产生的特定代谢产物可抑制他种生物的生长发育 甚至杀死它们的一种相互关系。
有缘学习更多+谓ygd3076或关注桃报:奉献教育(店铺)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拮抗

第八章 生物与环境

第八章  生物与环境

第八章生物与环境一、选择题1.绿色植物光合活性辐射带波长位于。

A.380nm~700nm B .380nm~760nm C.150nm~4000nm D.490nm~620nm2.植物光合作用同化量与呼吸消耗量相等时的光合活性光照强度称为。

A.饱和点 B.补偿点 C.平衡点 D.稳定点3.下图表表示北温带海洋的硅藻和一些非生物因子随季节而变化的数据,以下那一项对图的解释是正确的是。

A.提高光强度破坏硅藻B.硅藻数量增加会降低磷和硝酸盐的含量C.光强度提高增强了分解者的活力,其结果是养分降低D.硅藻数量的下降导致养分的降低4.生物体对实验环境条件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称为。

A.气候驯化 B.调节C.驯化 D.适应5.有效积温法则公式中,T0为。

A.平均温度 B.生物学零度 C.有效积温 D.天数6.阴性植物的特点是。

A.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 B.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阴湿条件下C.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D.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阴湿条件下7.阳地植物光补偿点的位置较阴地植物。

A.高 B.低 C.一样 D.不确定8.当光强度不足时,C02浓度的适当提高,则使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不致于降低,这种作用称为。

A.综合作用 B.阶段性作用 C.补偿作用 D.不可替代作用9.下列植物中,属于长日照植物的是。

A.大豆 B.玉米C.冬小麦 D.水稻10.影响植物水平和垂直分布上限的主要因素是。

A.温度 B.光照C.水分 D.土壤11.蚂蚁在自然界的分布型为。

A.均匀分布 B.成群分布 C.随机分布 D.带状分布12.下列生物中属于种群的是。

A.一个校园里生长着的各种各样高大的树B.生活在一片森林中的全部雄鸟和雌鸟C.一块菜地上生长着的大白菜、大蒜、大葱D.生活在青海湖鸟岛保护区内不同年龄的棕头鸥13.沿海地区出现的“赤潮”从种群数量变动角度看是属于。

A.季节性消长B.不规则波动 C.周期性波动 D.种群的爆发14.按一对夫妇一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番大约20—40年,美国需要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

8.1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共生)

8.1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共生)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间的共生——形成根瘤共生体
豆科植物
刺激根瘤菌生长,提供 保护和稳定的生长条件
氮素养料
根瘤菌
豆科植物
根瘤
根瘤菌
共生—(二)微生物与植物间的共生 根瘤的形成过程
共生—(二)微生物与植物间的共生 菌根菌与植物
丛 枝 状 菌 根
外 生 菌 根
有缘学习更多+谓ygd3076或关注桃报:奉献教育(店铺)
微生物学
第八章 微生物生态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
生物间的相互关系既多样又复杂。
微生物间、微生物与他种生物间的5种典型关系 一、互生 二、共生 三、寄生 四、拮抗 五、捕食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共生
共生(symbiosis)指两种生物共居在
一起,相互分工合作、相依为命,甚至达到
难分难解、合二为一、极其紧密的一种相互
细胞内共生性细菌为宿主提供B族维生素 等成分或促进它们大量繁殖。
共生—(三)微生物与动物间的共生 2. 瘤胃微生物与反刍动物的共生
反刍动物 (反刍胃)

纤维素、无机盐、水分、温度 pH、良好的搅拌、无氧环境
纤维素
提供生长繁殖的环境 提供所必需的养料

瘤胃微 生

生物


有机酸 菌体蛋白
感谢聆听!
关系。
“双赢”
(一)微生物间的共生 (二)微生物与植物间的共生 (三)微生物与动物间的共生
共生—(一)微生物间的共生
1g 土壤
100万种 微生物
Dr. Gaines
<1%
可培养!
>99%
不可培养!
大多数微生物不能离开其它微生物单独生存!

环境生物学第八章环境质量生物监测与生物评价

环境生物学第八章环境质量生物监测与生物评价

第八章环境质量生物监测与生物评价8.1 生物监测和环境质量评价概念环境质量:环境素质的优劣程度. 即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基本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

具体指自然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两个方面.包括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质量;又可具体划分为: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生物环境质量等.生物环境质量:自然环境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周围生物群落构成的特点而言,不同地区生物群落的结构及组成持点不同,其生物环境质量也有差别。

•环境质量基准: 环境因素在一定条件下作用特定对象(人或生物)而不产生不良或有害效应的最大阈值.它是由污染物同特定对象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确定的,不考虑社会、经济、技术等人为因素。

或者说环境质量基准是保障人类生存活动及维持生态平衡的基本水准。

具有客观性。

•环境质量标准:国家权力机构以前者为依据,考虑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经过综合分析后,对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在限定的时空范围内容许阈值所作的强制性法规,体现国家环境保护政策和要求。

具有主观性。

GB3838-88“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考察环境质量:•环境质量调查:环境背景值、自然环境状况、区域污染状况、人类干扰、环境因素危害等.•环境质量监测:对环境指标进行定期的或连续的监测、观察和分析其变化。

•环境质量评价:按照一定的标准,采用相应的方法对环境质量进行评定、比较及预测。

•环境质量调控:达到一定的标准;污染物不超出许的容纳量。

•环境质量预测:环境质量未来趋势所作的推断.●生物监测:生物监测是利用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反应阐明环境污染状况,从生物学角度为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依据。

➢具体就是利用生物对环境毒物、污染物的反应变化及变化程度去监测评价环境质量的变化、受污染程度。

➢生物监测重点放在个体和生态系统级的生物反应上➢生物监测至少应具备条件:对比性;重复性◆生物监测内容包括:•生态环境变化•生物个体急性、亚急性、慢性的毒性测定•生物的生理生化分析•有毒物质、污染物在生物体内循环运转的分析•个体生态状况以及群落生态结构变化分析等◆生物监测的依据生态系统理论是生物监测的理论基础.具有维持一定地区的系统结构与功能的能力◆生物监测基本方法1、指示生物法指示生物:对环境中某些物质,包括污染物的作用或环境条件的改变能较敏感和快速地产生明显反应的生物 ;另有定义:环境中对某些物质(包括进入环境中的污染物)能产生各种反应或信息而被用来监测和评价环境质量的现状和变化的生物。

环境微生物第八章

环境微生物第八章
表8.l中的内容主要对低浓度有机废水而言。对高浓度废水,即使该比值小于0.25,BOD的绝对值也较大,意味有较大量的生物降解量。
根据比值 BOD5/CODCr的大小,可推测废水的可生化性,见表 8.l所示。
土壤消毒试验
培养法 指在室内模拟生产、工程过程时,研究可生物降解性的一类方法。
(3)微生物降解实验法
第二种情况(图8.l(b),两条曲线基本重合,表明虽然投加了基质,微生物仍进行内源呼吸,说明该基质在测试时间内不可被微生物降解,但该有机物对微生物生命活动无抑制作用。
第三种情况(图8.1(C),生化呼吸曲线在内源呼吸曲线之下,说明该基质不仅难于被微生物降解,而且对微生物产生了抑制作用,致使其呼吸受到影响。生化呼吸曲线越接近横坐标,说明抑制作用越强。
根据进水、出水的CODCr、BOD5等水质指标,活性污泥增长状况和生物种类及数量的镜检,判断废水的可生化性;
02
还可通过测起始CODCr和第30d的 CODCr(即 COD30),得到最高的 CODCr去除率。
03
②培养法
(4)其他方法和指标
库仑仪法、脱氢酶活性测定、ATP量测定、总有机碳测定等也能用于可生物降解性的研究。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发现一些土壤微生物可以降解非自然物质,如除草剂、杀虫剂、合成洗涤剂等开始,人类就致力于研究与开发用微生物清除各种废弃的人工合成物质的技术。
事实证明,微生物的降解与转化,是人类安全、有效、低成本清除有害物质的一条途径。
第一节 微生物降解与转化化学物质的能力
降解作用是微生物将复杂的污染物质分解为简单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在该过程中,污染物分子碳链断裂或碳原子数目减少,同时产生大量的能量。有机物被彻底分解为CO2与H2O时,称为终极降解。 转化作用是微生物将污染物质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的过程。该过程不强调污染物分子碳链的断裂或碳原子数目的减少,所产生的能量也不及降解作用多。 微生物对复杂的有机污染物的代谢方式主要为降解作用。

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第八章 生物与环境人教版知识精讲

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第八章 生物与环境人教版知识精讲

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第八章生物与环境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第八章生物与环境本周复习生态因素的概念,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因素的综合作用等。

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掌握能量流动的特点,物质循环的特点以及两者的相互关系。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能运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原理指导生物与生物互为环境,生物的生命活动必然对环境产生影响。

二. 学习重点:1. 光、温度、水对生物的影响2.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3.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三. 学习难点:1. 互利共生与寄生的区别2.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四. 学习过程:1. 生物圈:概念: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生物建、生物与无机环境间的相互关系五大危机:全球性的人口、粮食、资源、能源和环境危机2.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分布等的因素生物因素:周围环境中的其他生物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等(1)非生物因素光:最重要的非生物因素植物: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决定植物的生理和分布例:阳生植物强光条件下才能生长的好松、杉、柳、槐阴生植物暗处才能生长的好三七、人参小麦灌浆期连续晴天籽粒饱满阴雨连绵小麦减产动物:影响动物的繁殖活动长日照动物在长日照条件下才能繁殖貂、鼬等短日照动物在短日照条件下才能繁殖山羊、鹿等银灰狐瑞士1~2月交配阿根廷8月交配长日照动物通过光照、黑幕控制光照时间,进而控制动物的繁殖影响动物的活动时间昼行动物白天活动大部分的鸟类、哺乳类夜行动物晚上活动猫头鹰、褐家鼠、蝙蝠等蛾类通常夜间活动,趋光性,对紫外线敏感,常用黑光灯诱杀温度:影响生物的新陈代谢(酶的活性)影响植物的分布寒带针叶林苹果、梨等不宜在热带地区栽种温带阔叶林香蕉、凤梨等不宜在寒带地区栽种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生物的生长发育只能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小麦种子在3~43摄氏度内才能萌发温度高低对生物的生长和发育速度也有影响50~100千克的猪,在18~20摄氏度时增重最快水:生物生命活动的基础,重要的非生物因素水分过多过少都会对生物生长发育有明显影响植物干旱萎蔫、生长受阻水涝土壤空气减少,影响根呼吸,甚至死亡动物:脱水,严重缺水导致死亡一定地区,一年中的降水总量和雨季分布,决定陆生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2)生物因素种内关系:同种生物的个体或群体间的关系种内互助:因社会性、群体生活的蚂蚁、蜜蜂种内斗争:争夺食物、空间、配偶等相邻作物植株间阳光、水分、养料等鸟类的雄鸟占领巢区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豆科植物(有机养料)根瘤菌(生物固氮)人(提供有机养料)肠道有益菌群(V B12 、V K)寄生: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物质获取营养造成对宿主危害体表寄生:跳蚤、虱子体内寄生:蛔虫、血吸虫、小麦线虫竞争: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争夺资源、空间等水稻和杂草争夺阳光、养料、水分小家鼠和褐家鼠争夺居住空间、食物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物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3. 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环境中各种生态因素,同时共同起作用,不是单独、孤立地起作用(1)生物受到各种生态因素综合作用(2)各生态因素作用不同等重要,但又一个关键因素干旱地区水分的多少往往是影响陆生生物的关键因素河流、湖泊含氧量是水生生物影响关键因素4.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1)适应的普遍性形成: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对环境的适应性特点:普遍存在,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都是进化过程中,通过长期自然选择而逐渐形成的适应性特征(2)适应的相对性生物对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不是完全德、绝对德、更不是永久的遗传物质的稳定性相互作用适应的相对性环境条件的改变(3)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①生物与生物间互为环境条件某种生物的数量、分布,会对环境中德其他多种生物产生影响②生物的活动对无机环境也有影响营养成分生物环境5. 生态系统的结构(1)概念: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2)结构:A. 生态系统得的成分a.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 生物群落生产者自养生物绿色植物、化能自养生物消费者异养生物捕食动物分解者异养生物(腐生)细菌、真菌,腐生动物B. 生态系统的营养关系食物链: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联系主要是捕食链:起点生产者一般有三级以上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四营养级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植物草食动物肉食动物肉食动物食物网: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彼此交替连接成复杂的营养关系6.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2)能量流动的过程:能量来源:太阳能,除了极少数空间外(化能自养生物)总能量: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途径:通过食物链、食物网流动流动图解:第一营养级能量流动:呼吸散失(热能)生产者植物残体分解者机体储存植食性动物未消化残渣(生长、发育、繁殖)被同化能量转换:太阳能————→化学能————→热能等(无机环境)(生物)(无机环境)能量流动特点:a. 单向流动: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流向其他营养级,不能逆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b. 逐级递减: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减少的,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大约10% ~ 20%c. 能量流动过程中遵循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塞达伯格湖能量流动分析,1942年,美国,林德曼能量金字塔: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制成图,形成一个金字塔形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a. 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意的地方b. 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例如:根据草场的能量流动特点,合理确定载畜量,保持出产品的持续高产作物秸杆做饲料,牲畜粪便进入沼气池,沼气作燃料,沼渣作肥料,实现能量多级利用7.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概念: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不断进行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生态系统:指的是生物圈循环特点:全球性、可重复利用8. 碳循环: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形式:二氧化碳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群落未分解的有机物化石燃料大气中二氧化碳生物体大气碳循环现状:气温升高化石燃料中的碳快速释放→大气二氧化碳增加→温室效应→冰川融化、海面上升陆地生态系统改变9.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特点不同: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能量流动在各营养级逐级递减、单向流动关系: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使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两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项目碳氮硫进入生态系统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植物对矿质元素得的吸收、生物固氮作用植物对矿质元素吸收进入形式CO2NH4—NO3—NO2—N2SO22—SO32—SO2返回无机界形式CO2NH4—NO3—NO2—N2SO22—SO32—SO2返回途径分解者分解,生物呼吸作用,燃烧分解者分解,硝化细菌,燃烧分解者分解,燃烧【模拟试题】(答题时间:50分钟)1. 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细菌、真菌不一定都是分解者B. 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生产者再利用C. 有的动物也能成为分解者D. 在分解动植物遗体时,将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生产者再利用2. 一个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的主要标志是()A. 分解者大量减少B. 生产者大量减少C. 动物大量减少D. 食物网简化3. 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对物质转化不可缺少的是()A. 绿色植物和微生物B. 绿色植物和无机环境C. 化能自养生物D. 动物和微生物4. 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与下列因素有关的是()A. 生态因素的好坏B. 生态系统的大小C. 营养结构的复杂度D. 动物数量多少5. 肉、蛋类食物价格比粮食蔬菜类高,从生态学观点看,这是由于()A. 动物饲养麻烦,投资大B. 动物性食品营养价值高C. 食物链延长,能量流失多,成本高D. 植物栽培比较容易6. 生活在阴湿环境中的植物种类,叶片一般大而薄,主要作用是()A. 充分利用光能B. 减少阳光照射C. 适应低温D. 适应潮湿环境7. 长日照植物南种北引,其生长期变化和引种要求是()A. 生长期缩短引进早熟品种B. 生长期缩短引进迟熟品种C. 生长期延长引进早熟品种D. 生长期延长引进迟熟品种8.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 自然界中生物在稳定状态下,它们需要的基本物质接近最小限量时,必然限制生物的发展B. 生物在复杂的环境中生存,面对各种因子的耐受性有一定的限度,若其中之一的因子不足或过多,对生物的发展不会造成影响C. 群聚有利于种群存活,群聚过密对种群不利D. 在种群增长过程中,往往是因密度作用限制种群的增长,而使之突然停止9. 下列那项是最可能是与种群密度无关的()A. 气候变化加剧B. 传染病易于流行C. 竞争加剧D. 繁殖率下降10. 据科学家分析,海洋生物比陆地生物进化的速度要缓慢,其原因是()A. 海洋生物一般比陆地生物低等B. 海洋比陆地环境相对稳定,故海洋中生物很少发生变异C. 海洋比陆地环境相对稳定,故海洋中生存斗争进行的比较缓和D. 海洋中弱肉强食,很多物种还未进化到高水平就已经被淘汰11. 如果一个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

高考生物第八章生物与环境(重点易错知识总结)

高考生物第八章生物与环境(重点易错知识总结)

第八章生物与环境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一、生态因素对环境的影响名词: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叫做~。

2、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的因素,叫做~。

3、种内关系: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关系。

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4、种内互助:同种生物生活在一起,通力合作,共同维护群体的生存。

如:群聚的生活的某些生物,聚集成群,对捕食和御敌是有利的。

5、种内斗争:同种个体之间由于食物、栖所、寻找配偶或其它生活条件的矛盾而发生斗争的现象是存在的。

(如:某些水体中,鲈鱼,无其它鱼类、食物不足时,成鱼就以本种小鱼为食。

)6、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等。

7、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

(例如:地衣是藻类与真菌共生体,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共生。

)8、寄生: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体的体内或体表,从那里吸取营养物质来维持生活,这种现象叫做~。

(例如:蛔虫、绦虫、血吸虫等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内;虱和蚤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表;菟丝子寄生在豆科植物上;噬菌体寄生在细菌内部。

)9、竞争: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叫做~。

(例如:大草履虫和小草履虫)7、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语句: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①光:阳光对生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作用。

A、光的强与弱对植物:如松、杉、柳、小麦、玉米等在强光下生长好;人参、三七在弱光下生长。

浅海与深海,海平面200M以下无植物生存。

b、光照时间的长短:菊花秋季短日照下开花;菠菜、鸢尾在长日照下开花。

c、阳光影响动物的体色:鱼的背面颜色深;腹面颜色浅;d、光照长短与动物的生殖:适当增加光照时间可使家鸡多产蛋。

E、光线影响动物习性:白天活动与夜晚活动。

②温度:a、不同地带的差异:寒冷地方针叶林较多;温暖地带地方阔叶林较多b、植物的南北栽种:苹果、梨不宜在热带栽种;柑桔不宜在北方栽种;c、对动物形成的影响:同一种类的哺乳动物生长在寒冷地带,体形大;d、对动物习性的影响:冬眠—-蛇、蛙等变温动物;夏眠—-蜗牛;洄游:迁徙;季节性换羽。

生物高一必修一每章知识点

生物高一必修一每章知识点

生物高一必修一每章知识点高一生物的必修一包括了多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有其特定的知识点。

下面将逐章介绍每个章节的知识点概括。

第一章细胞的结构与功能1. 细胞的基本组成: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2. 细胞的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器(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3. 细胞的功能:物质的交通运输、新陈代谢、遗传信息传递等;4. 生物体的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等。

第二章细胞的生命活动1. 细胞的新陈代谢:有关物质的进出、消化、吸收、运输等;2. 能量的转化: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3. 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DNA的复制、RNA的合成和转录、蛋白质的合成和翻译。

第三章遗传与变异1. 遗传的基本规律:孟德尔遗传规律、基因的相互作用和自由组合规律;2. 基因的分离与连锁:遗传交叉;3. 变异与进化: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基因重组。

第四章生物规律与环境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适应环境、互利共生、竞争与掠食等;2. 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生物圈的层次、物质循环、能量流动;3. 生物多样性:物种形成、物种灭绝、生物资源保护。

第五章生物体内物质的吸收1. 入口通道:呼吸道、消化道、皮肤;2. 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蛋白质、糖类、脂类的消化与代谢;3. 反应体内环境变化:神经系统调节、内分泌系统调节。

第六章生物体内物质的运输1. 管道系统与细胞隔离:维管束、维管组织;2. 营养物质的吸收与运输:根压、开花植物中的输导组织;3. 物质的分泌与排泄:生物体的排泄器官、排泄的方式与途径。

第七章生物体的机能调节1. 器官的作用:神经、内分泌两个主要调节系统;2. 感受器官与感受性:传感细胞、感觉器官;3. 机体的稳态调节:负反馈、正反馈、适应。

第八章生物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1. 生物与光:光能的利用、光合作用的规律;2. 生物与温度:适应温度、温度对生物体的影响;3. 生物与水:维持水分平衡、寄生生物与宿主的关系。

第八章微生物在环境物质循环中的作用详解演示文稿

第八章微生物在环境物质循环中的作用详解演示文稿
第四十四页,共70页。
7) 反硝化作用(脱氮作用):兼性厌氧 的硝酸盐还原细菌将硝酸盐还原为氮气 的过程。
反硝化作用一般只发生在厌氧条件下 少数异养和化能自养微生物可进行反硝
化作用。
第四十五页,共70页。
8)亚硝酸氨化作用:亚硝酸通过异化 性还原可以经羟氨而转变成氨,这就叫 亚硝酸氨化作用。
造纸和人造纤维废水含有大量木质素。 分解木质素的微生物:担子菌纲中的一
些种,厚孢毛霉,松栓霉,假单胞菌中 的个别种。
第二十七页,共70页。
七、烃类物质的转化
石油中含有烷烃(30%)、环烷烃(46%) 及芳香烃(28%)。
第二十八页,共70页。
石油的微生物降解
1、降解机理
A. 链烷烃的微生物降解
第四十二页,共70页。
4)氨化作用:即含氮有机物经微生物
分解产生氨的作用。
5)铵盐同化作用:由所有绿色植物和 许多微生物进行的以铵盐为营养,合 成氨基酸、蛋白质、核酸和其他含氮 有机物的作用。
第四十三页,共70页。
6)异化性硝酸盐还原作用:指硝酸离子 作为呼吸链的末端电子受体从而被还原 为亚硝酸的反应。(硝酸盐呼吸,厌氧 呼吸)
常见的是能转化环己烷为环己酮的微生 物不能内酯化和开环
而能将环己酮内酯化和开环的微生物却不 能转化环己烷为环己酮。
可见微生物之间的互生关系和共代谢在 环烷烃的生物降解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三十二页,共70页。
以环己烷为例
OH
+O2 +2H
-2H
-H2O
O +O2 +2H
-H2O
O
OH
-2H HOOC-(CH2)4-COOH
参与硫化作用的微生物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第8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2节生态系统概述习题课件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第8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2节生态系统概述习题课件

八年级 生物 全一册 北师版
13.连接生命世界与无机自然界的两大重要环节是 A.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消费者 C.生产者和消费者 D.生产者和分解者
( D)
名师点拨
预习反馈
基础训练
能力训练
第 19 页
八年级 生物 全一册 北师版
14.下列关于消费者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消费者是指以草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 B.以绿色植物为食的动物称为消费者 C.消费者主要指动物 D.凡是可利用现成有机物生存的生物就称消费者
2.(绥化中考)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A.一块农田 B.一片森林 C.一个湖泊 D.池塘里的所有鱼
名师点拨
预习反馈
基础训练
(D)
能力训练
第8页
八年级 生物 全一册 北师版
3.(云南中考)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A.生物圈 B.森林生态系统 C.海洋生态系统 D.草原生态系统
名师点拨
预习反馈



系统中各种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 消费者 :主要包括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
系 统 概 述
组成
物 部 分
分解者
包括 腐生性 的细菌和真菌,还有腐食性动物, 如蚯蚓、粪金龟子等。 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使生态系统中的 有机物 变 为 无机物 ,供给绿色植物再利用。
名师点拨
八年级 生物 全一册 北师版
第 2 节 生态系统概述
名师点拨
预习反馈
基础训练
能力训练
第1页
八年级 生物 全一册 北师版
重难点解读
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
a.生产者:生产者在生物学分类上主要是各种绿色植物,也包括化能合
成细菌与光合细菌,它们都是自养生物。

(人教版)第八章 生物与环境 测试

(人教版)第八章 生物与环境 测试

(人教版)第八章生物与环境测试说明:本套试题只有26道选择题,请把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内1.在下列各项中,属于种群的是()A.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鱼群B.一个湖泊中的全部绿藻C.校园中的全部杨树D.培养瓶中的全部野生型果蝇2.在大田作物的栽培中,适当的密植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但种植过密反而减产。

正确的解释是()A.导致害虫大量繁殖B.已造成杂草生长旺盛C.导致种内斗争激烈 D.使成熟期大大延迟3.在培养细菌的培养基上长出了青霉,细菌与青霉之间的关系是()A.寄生B.互利共生C.竞争D.种内斗争4.目前世界上中国特有的爬行动物是()A.白鳍豚B.大鲵C.儒 D.扬子鳄5.在一个阴湿山洼的草丛中,有一堆长满苔藓和木耳的朽木,其中聚集着蚂蚁、蚯蚓、老鼠等动物,这些共同构成一个()A.生物群落B.种群C.食物网D.生态系统6.由光强度引起的生态效应是()A.浅蓝色薄膜下培育的稻苗质量差B.蛾类对紫外光的趋光性最明显C.在苇棚下培育的三七长势最旺盛D.在夏季温带鸟类生殖腺成熟产卵7.下列生物中,不属于分解者的是()A.蜣螂B.蚯蚓C.蘑菇D.苔藓8.温带针阔混交林极少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害,而某地的人工马尾松林近年来因松毛虫危害大面积死亡。

其原因是()A.人工林的松毛虫繁殖力强B.人工马尾松林适应性下降C.人工林成分单纯,营养结构简单 D.人工造林密度大,影响通风9.有人在草原上实验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吃草籽,用网把实验区罩上,后来发现,实验区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子吃光;而未加网罩的地方,草反而生长良好。

经分析,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实验区加网罩后()A.使食物链缩短B.使食物链延长C.食物网消失了D.食物网变复杂10.在食物网中,生产1吨蛋白质,消耗能量最多的生物是()A.羊 B 牛C.草D.狼11.在某食物链中,最高的消费者为4级,该食物链中应有几个营养级?()A.6 B.5 C.4 D.312.在海面200米以下的水层中,几乎找不到藻类植物,其主要的生态原因是()A.氧气B.二氧化碳C.阳光D.温度13.制作泡菜的发酵过程中,乳酸菌产生的乳酸可以抑制异种微生物的滋生。

生物与环境生态因素

生物与环境生态因素

第八章生物与环境第一节生态因素学习目标1.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

理解光、温度和水对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等方面的影响。

2.生物因素(种内关系、种间关系)。

理解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对生物的影响。

3.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

全面认识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理解各种生态因素的不同作用,把握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和某种生态因素的主导作用。

学习重点、难点1.光、温度和水对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等方面的影响。

2.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对生物的影响。

3.全面认识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理解各种生态因素的不同作用,把握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和某种生态因素的主导作用。

学习过程一、生物圈及生态因素的概念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构成了生物圈。

环境因素:环境中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存的所有因素。

生态因素:环境因素中影响生物的、和等的因素。

生态因素包括:和。

二、非生物因素1.光:地球上一切生命活动的来源;决定植物的与,例如:;影响动物的体色、视觉、繁殖、生长发育、生活习性等,例如:。

2.温度:影响生物的生存,例如:;影响生物的分布,例如:;影响生物的形态及生活习性,例如:。

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例如:。

3.水分:一切生物的生活离不开水,例如:。

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例如:。

影响生物的生存、分布,例如:在一定的地区,一年中的和是限制陆生生物分布的重要生态因素。

三、生物因素1.种内关系:指同种生物的 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关系。

种内互助:过群聚生活,有利于取食、御敌、生存,例如: ;种内斗争: 生物之间因食物、栖息地或其它生活条件的矛盾而发生的斗争,有利于进化,例如: 。

2.种间关系:指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若分开则 或 不能独 立生活,例如: ;共栖: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也无害,或对双方都有利,若 分开则 独立生活,例如: ;寄生: 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 或 ,从那里吸取营养来维持生活,体内寄生的如: ;体表寄生的如: 。

8 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8 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第八章环境污染生物监测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其中,生物需要不断直接或间接地从环境中吸取营养,进行新陈代谢,维持自身生命。

当空气、水体、土壤等环境要素受到污染后,生物在吸收营养的同时,也吸收了污染物质,并在体内迁移、积累,从而遭受污染。

受到污染的生物,在生态、生理和生化指标、污染物在体内的行为等方面会发生变化,出现不同的症状或反应,利用这些变化来反映和度量环境污染程度的方法称为生物监测法。

生物监测结果能够反映污染因素对人和生物的危害及对环境影响的综合效应。

生物监测方法是理化监测方法的重要补充,二者相结合即构成了综合环境监测手段。

这类监测方法主要有生态(群落生态和个体生态)监测,生物测试(毒性测定、致突变测定等),生物的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及生物体内污染物残留量的测定等。

第一节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一、水环境生物监测的目的、样品采集和监测项目对水环境进行生物监测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污染对水生生物的危害状况,判别和测定水体污染的类型和程度,为制定控制污染措施,使水环境生态系统保持平衡提供依据。

二、生物群落监测方法未受污染的环境水体中生活着多种多样的水生生物,这是长期自然发展的结果,也是生态系统保持相对平衡的标志。

当水体受到污染后,水生生物的群落结构和个体数量就会发生变化,使自然生态平衡系统被破坏,最终结果是敏感生物消亡,抗性生物旺盛生长,群落结构单一,这是生物群落监测法的理论依据。

(一)水污染指示生物水污染指示生物是指能对水体中污染物产生各种定性、定量反应的生物,如浮游生物、着生生物、底栖动物、鱼类和微生物等。

鱼类状况能够全面反映水体的总体质量。

进行鱼类生物调查对评价水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生物指数监测法运用数学公式反映生物种群或群落结构的变化,以评价环境质量的数值。

1、贝克生物指数;2、贝克-津田生物指数;3、生物种类多样性指数;4、硅藻生物指数(三)污水生物系统法(四)PFU微型生物群落监测法(简称PFU法)三、生物测试法利用生物受到污染物质危害或毒害后所产生的反应或生理机能的变化,来评价水体污染状况,确定毒物安全浓度的方法。

《生态因素》PPT课件

《生态因素》PPT课件

阴生植物:人参、三七、胡椒、苔藓植物等
苔藓植物人 参Fra bibliotek光可以影响植物的形态
4.光能影响动物的繁殖及活动时间 日照时间的长短对动物繁殖活动的影响
长 日 照
紫貂
短 日 照
鹿
活动时间:日行性动物、夜行性动物
二、温度 1、温度对生物分布有重要作用
我国从南到北植被分布
珠峰垂直自然带的分布景观 水平分布:纬度高的寒冷地带针叶林 较多,纬度低的温暖地带阔叶林较多。
我国从东到西的植被分布
大多数植物需要生长在供水充足的地方;有些植物比较耐旱;有些 植物非常耐旱
水生植物(荷)
陆生植物(松)
沙漠植物仙人掌
1、空气、土壤、纬度、经度、海拔高度及水域深度 分别是否为生态因素?
2、影响下列生理行为的主要生态因素分别是什么? 蛙的冬眠:________温__度_ “冬将临,燕南飞”:__________ 阳光 鱼类的洄游:_________温__度_ 仙人掌叶片变为刺:________ 水 “橘生淮北变成枳”:_________温度 陆生哺乳类肾脏的肾小管和集合管很长:______ 黄山脚下为常绿阔叶林,山顶为针叶林:______
生活方式越相近生物之间竞争 越激烈。
3、寄生:一种生物生存依赖于另一种生物, 如蛔虫和人 菟丝子
4、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物,如草食动物吃草,肉食动物捕食草食动 物
ab
作用特点:各种生态因素的综合利用及关键因素 的主导作用
如:陆生生物的关键因素——水分 水生生物的关键因素——水中的溶解氧
水 温度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一、种内关系
种内互助、种内斗争均有利于物种生存。
种内互助意义:有利于群体取食、御敌、生存。 种内斗争诱因:争夺食物、空间、 配偶等。 意义: 利于种群发展进化

最新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生物第8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第3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二)

最新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生物第8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第3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二)

第3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二)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教材P74~P75)1.能量的获得:(1)生产者(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将能量贮存在有机物中。

(2)草食动物:通过摄食获得有机物,同时获得能量。

(3)肉食动物:通过捕食草食动物获得能量。

2.途径:沿食物链依次流动。

3.特点:沿食物链各环节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为10%~20%。

4.生物体数量与能量关系(能量金字塔):越向食物链后端,生物体数量愈少,贮存的能量也愈少。

5.图示举例:6.请写出【情境思考】问题的答案。

提示:选第一种。

理由:第一种选择减少了能量的消耗。

小组合作分析:“万物生长靠太阳”,生态系统能量的最终来源是什么?提示:生态系统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能。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成贮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输入生态系统中,开始了能量流动。

【微点思考】如何理解“一山不容二虎”?提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所以处于最高营养级的老虎数量是最少的。

【活学巧记】食物链中各成分与营养级的比较草(生产者)——第一营养级↓食草昆虫(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蜘蛛(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鸟(三级消费者)——第四营养级↓猫头鹰(四级消费者)——第五营养级【易错点拨】生物体能量的四大去向(1)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消耗一部分;(2)排泄物、尸体等带走一部分能量;(3)通过食物链流入下一营养级一部分能量;(4)剩下的能量用于生物体的生长和发育。

物质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教材P76~P77)1.生态系统的碳循环:a.光合作用;b.呼吸作用;c.呼吸作用;d.微生物的分解作用;e.动物摄食。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概念:组成生物体的物质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循环。

(2)物质进入生物部分:组成生物体的各种物质来自无机环境,绿色植物将从环境中获得的各种物质构成植物体,并使这些物质进入食物链。

(3)物质返回无机环境:生物遗体被分解者分解,组成生物体的物质又返回到无机环境中。

生态因素对环境的影响

生态因素对环境的影响

第八章生物与环境第一节生态因素
一、教学目的
1.理解生态因素的概念。

2.理解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对生物的影响。

3.理解生物因素(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对生物的影响。

4.理解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

二、教学重点
1.光、温度和水对生物的影响。

2.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三、教学难点
1.互利共生和寄生的区别。

2.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

四、教具准备
1.沙漠中的仙人掌,水中的荷花的挂图。

2.生态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录像片段。

3.自制的多媒体幻灯片。

五、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与学生阅读、观察、探索、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习兴趣,鼓励竞争为导向。

六、教学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内容及过程
提问:
②为什么作物播种或栽培不能过密?(答:略。


回答:我家养着两盆杜鹃花,平日生长旺盛,花朵艳丽,突然有几日停水,便日渐枯萎。

这说明植物对环境的适应也是相对的。

)。

第八章 生物与环境

第八章  生物与环境

2013-7-23
开封市第二实验高中
刘栓
一 生态系统的类型
生 态 系 统 的 类 型
森林生态系统 草原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
2013-7-23
开封市第二实验高中
刘栓
二 生态系统的结构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 态 系 统 的 结 构 生态系统的成分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食物链和食物网
第八章 生物与环境
——内容小结
刘栓
第一节 生态因素
光 非生物因素 生 态 因 素 生物因素 种间关系 温 水 种内关系 种内斗争 互利共生 寄生 竞争 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短板效应”
2013-7-23
种内互助
捕食
开封市第二实验高中 刘栓
第二节 种群和生物群落
种群特征 种 群 种群密度:“标重高中
刘栓
三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 态 系 统 的 能 量 流 动
能量流动的过程
单向流动 能量流动的特点 逐级递减(10﹪—20﹪)
2013-7-23
开封市第二实验高中
刘栓
四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生 态 系 统 的 物 质 循 环 碳循环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2013-7-23
开封市第二实验高中
刘栓
五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 态 系 统 的 稳 定 性 生态系统稳定性类型 抵抗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 抵抗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 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2013-7-23
开封市第二实验高中
刘栓
种、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生物圈
生态系统 群落
种群
2013-7-23
开封市第二实验高中

8.1《生态因素》教案(人教大纲版第二册)

8.1《生态因素》教案(人教大纲版第二册)
10′
10′
10′
5′
(1)日照长度与开花:
短日照植物:日照长度必须短于临界日长才能开花的植物。如大豆、菊花。
长日照植物:日照长度必须长于临界日长才能开花的植物。如小麦、萝卜。中日照植物:需要中等日照才能开花的植物即昼夜长度接近相等,如甘蔗。
日中性植物:植物的开花与日照的长短没有明显的关系,如黄瓜、番茄。
(2)日照长度与落叶:短日照能引起落叶树种在秋季落叶和越冬芽的形成,转入休眠状态。而路灯灯光的照射能使路灯下的树木推迟落叶。
2、光质对植物的影响:光质在大气中是比较均匀的,所以对陆生植物的分布几乎没有影响。但不同波长的光在海洋中的穿透能力不同,因此在海洋生态系统中,表层主要分布绿藻,较深处是褐藻(如海带等),再深一些是红藻(如紫菜等)。
3、光照时间长短对植物的影响:日照长度能引起植物的光周期现象,如植物在一定光照条件下的开花、落叶和休眠。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举例说明水对生物的影响。并共同分析。
三、水对生物的影响:
一切生物的生活离不开水,因此水也是一种重要的生态因素。
1、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会对生物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影响。例如,干旱会使植物的叶萎蔫,生长受阻;土壤里水分过多,会导致土壤里空气减少,从而影响植物根系的呼吸作用,严重时会使植物窒息而死。
过渡:光仅对植物有影响吗?学生踊跃回答还能影响动物
(二)光对动物的影响:
光对动物的影响也很明显。
1、光照强度不同,动物的体色不同,例如,鱼背色暗,腹白色而浅。
2、日照时间的长短能够影响动物的繁殖活动。
例如,有的动物需要在长日照的条件下繁殖,如貂、鼬等;有的动物需要在短日照的条件下繁殖,如鹿和山羊等。根据这个道理,人们可以利用灯光和黑幕,人为的延长和缩短光照时间,从而有效地控制动物的生殖。延长日照时间有利于提高家禽的产卵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生物与环境第一节概述一.环境概述1、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和生物群周围一切生物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群体或生物群生存的各种因素。

在环境科学领域,环境的含义是指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

按照这一定义,环境包括了已经为人类所认识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理世界的所有事物。

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人类对环境的认识发生了一次飞跃,人类开始认识到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中的各个组分和各种反应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

2、环境分类生物环境:宇宙环境、全球环境、地区环境。

大环境是指地区环境(具有不同气候和植被特点的地理区域)、地球环境(包括各圈的全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如三北防护林、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太阳黑子等。

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着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

如生物个体表面的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和动物穴内的小气候等。

二.生态因子环境的各种组成要素称为环境因子,其中一些可对生物产生一定影响的特称为生态因子。

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因素——环境中对生物的生命活动起直接影响作用的因素。

生态因素可分为:1)非生物因素:气候、土壤、地形。

2)生物因素:植物、动物、人类活动。

注意:地形和海拔高度对生物的影响是通过影响气候、土壤、植物、动物和人类活动而起作用的,故属于间接因素,有人认为不属于生态因素之列。

3.生存条件: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又称为生物的生存条件。

4.生境: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因子综合称为生境,其中包括生物本身对环境的影响。

5、生态环境:为了强调生态意义,常常把环境中全部生态因子综合组成的那一部分,称为生态环境。

6、主导因子:生态因子中对生物的生活环境起决定性作用的因子。

7、限制因子:当某个生态因子的变动范围超出生物所能耐受的临界限,并因此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至引起死亡,此时这样的生态因素叫做限制因子。

8、生态幅:物种适应于生境范围的大小。

生态幅即对某一生态因子,又指环境条件的综合。

三、生态因子的空间分布1、纬度地带性:从赤道到两极,整个地球表面具有过渡状的分带性规律。

太阳辐射量差异太阳辐射-热量带-水分差异-植被分带-土壤分带自然地理带:赤道、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植被地带性分布2、垂直地带性:因太阳辐射和水热状况随着地形高度的不同而不同,生物和气候自山麓至山顶呈垂直地带分异的规律性变化。

3、经度地带性:地球内在因素如大地构造形成地貌和海洋分异引起经度地带性分异。

四、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一般规律)1.综合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4.阶段性作用:5.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五、环境的限制作用1、限制因子:①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

②在众多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且阻止其生长、繁殖或扩散甚至生存的因素。

2、最小因素定律(Libig最小因子法则):即植物生长好坏依赖那些表现为最低量的化学元素,这一规律被称为最低量定律。

3、耐性定律:耐性:也即生物种在其生存范围内,对任一生态因子的需求总有其上限与下限,两者之间的距离就是该种对该因子的耐性限度。

①指生物能够忍受外界极端条件的能力;②指单个有机体或种群能够生存的某一生态因子的范围。

六、生物对环境的适应1、生物适应指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个体发育和行为方式等在生存竞争中形成适合环境条件的一定性状的现象。

2、表现:行为适应(冬眠、迁移)、形态适应(保护色、警戒色)、生理适应。

3、趋势:有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二大类。

趋同适应:指亲缘关系相当疏远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中,受到生态因子的长期作用,产生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

趋异适应:指同一种生物由于不同环境的影响,在形态、生理和行为等方面产生不同的生态适应。

保护色:保护色是指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

保护色强调的是动物的体色与动物栖息地环境的背景色彩相协调一致。

其生态适应意义是:既有利于躲避敌害,也有利于捕食。

警戒色:警戒色是指某些有恶臭或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

警戒色强调的是动物的体色与环境色彩不一致,易于从环境色彩中分辨出来。

其生态适应意义是:色彩鲜艳,容易识别,能够对敌害起到预先示警的作用,有利于动物的自我保护。

拟态:拟态是指某些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状态。

耐度限制的调节通过下列主要方式:驯化培育;休眠——“逃避”限制;生理节律变化和其他周期性补偿变化,调节的目的是对恶劣环境的克服。

七、生物的指示性指示生物:通过生物的物候现象反映气候条件。

生物在与环境相互作用、协同进化的过程中,每个种都留下了深刻的环境烙印。

因此,常用生物作为指示者,反映环境的某些特征生物的指示作用是普遍存在的,但指示生物决不能滥用,因为每个种的指示作用都是相对的,仅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起作用,而在另一时空条件下将失去指示意义。

生物的指示性是指根据生物种或其群体、或生物的某些特征来确定地理环境中其它成分的现象。

一般认为,生态幅比较狭窄的生物比生态幅宽广的指示意义大;生物群落的指示性要比一个个体或一个种的指示性可靠。

第二节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一.光对生物的生态作用1、光质的作用:1)光的性质:太阳辐射波长150-4000nm,分紫外光、可见光和红外光三类,波长在380-760nm之间的光为可见光。

2)光质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红、橙光能对叶绿素有促进,绿光不被植物吸收称“生理无效辐射”。

红光有利于糖的合成,蓝光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

光对动物生殖、体色变化、迁徙、毛羽更换、生长发育有影响。

紫外光与动物维生素D产生关系密切,过强有致死作用,波长360nm即开始有杀菌作用。

紫外线能抑制植物茎的生长和促使花青素的形成,使得植物茎杆短矮,花朵艳丽多彩。

2、光强的作用:生长发育、形态构建作用。

光照强度:1)光强生态作用(1)光强与植物光合作用在一定的生态条件下,光照强度制约着光合作用及有机物产量。

在黑暗中光合作用停止,呼吸作用依然进行,消耗着储存的有机物,表现为植物向外界释放CO2。

在较微弱的光照下,植物光合作用便已开始,并从外界吸收CO2。

当光强达到某一水平时,光合作用吸收的CO2与呼吸作用释放的CO2彼此平衡,此时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

超过补偿点后,光合作用强度几乎与光强度成比例地增长,有机物合成量超出呼吸消耗量的数额就是净光合作用。

净光合作用增长到一定程度趋于稳定,即使提高光照强度也不再起促进作用,此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饱和点。

(2)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

如鸡蛋、蛙卵和鲑鱼卵在有光条件下孵化发育快。

2)生物对光强的生态适应(1)植物对光强的生态适应植物对光强的适应类群:根据植物对光强的适应,可以划分出阳生植物、阴生植物与中生植物三种生态类群。

植物对光强的适应机制:阴生植物的光补偿点较低,阳生植物高,如果长期低于此值将造成饥饿而生长不良,或受荫部分枝叶枯落。

高粱和玉米等C4植物的光饱和点比小麦等其他阳生C3植物要高得多,它们对强光照的利用率很高。

植物耐阴性:阴生植物对生境的适应除呼吸作用较弱外,还反映在较充分利用光能上。

阳生植物呼吸比较旺盛,需要较强光照才能补偿消耗。

阴生植物叶面积与叶重比值较高,叶片较大较薄,叶细胞排列疏松,气孔经常开放,这些有利于在弱光下进行光合作用。

阳生植物则常具小而厚的叶片,具有适应强烈辐射及其带来的高温、干旱等条件的能力。

一些被子植物长期生活于非常荫蔽的生境中,光合作用强度不高,有机产物短缺,几乎完全不开花结实,而借助根状茎等地下器官进行营养繁殖。

另一类适应荫蔽森林环境的方式,是落叶林下的一些类短生植物,其生活史的特征实质上是避荫性适应。

当早春乔木未长出新叶时,林下光照充足,气温已回升,紫堇、绵枣儿、顶冰花这类多年生植物利用该时机,迅速生长发育,待数周后,当新树叶长满时这些植物已开花结实转入休眠状态。

这种类型称为类短生植物。

光强与水生植物分布:水体中向下光线减弱很快,水越深处光合作用越弱。

当光合作用减弱到与呼吸消耗量平衡时的水深称为补偿深度,这是水中光合植物垂直分布的下限。

补偿深度随水的透明度而变化。

(2)动物对光强的生态适应光强影响动物的生活方式。

如弱光下的夜行性动物(猫头鹰)和强光下的昼行性动物(大多数鸟类)。

3)极端光现象:a黄化现象:在黑暗条件下,植物表现为:茎细、节长、脆弱(机械组织不发达)、叶片小而卷曲、根系发育不良、全株发黄,这种现象称为黄化现象。

如豆芽、韭黄。

b光死亡现象:指强日照下造成某些生物死亡的现象,如蚯蚓的光死亡。

3、光周期现象—生物对光的生态反应与适应。

1)定义:生物对昼夜光暗循环格局的反应所表现出的现象称之为光周期现象。

生物和许多周期现象是受日照长短控制的,光周期是生命活动的定时器和启动器。

2)植物的光周期生态类型:长日照植物:是指在14小时以上的较长光照条件下,促进开花的植物,光照短于12小时不能开花,光照越长,开花越早。

如冬小麦、大麦、菠菜、萝卜、甜菜、甘蓝等。

短日照植物:是指在短日照条件下(8小时或至多10小时)开花的植物,在一定范围内日照越短,开花越早。

如水稻、棉花、玉米、大豆、烟草和向日葵等。

中日照植物:指只有当昼夜长短比例近于相等时才能开花的植物。

如甘蔗的某些品种只有在接近于12小时的日照下才能开花。

中间型植物是指开花对日照长短无严格要求的植物。

四季均可开花,如蕃茄、黄瓜、四季豆等。

长日照:植物必须在日照超过一定数值才能开花;短日照:日照时间短于一定数值才开花。

3)动物的光周期生态类型:动物节律昼夜节律24小时循环一次;夜行性动物:蟑螂、黄鼬夜行性动物:蟑螂、黄鼬;昼行性动物:鸟类、灵长类全昼夜性动物:田鼠、紫貂;晨昏性动物:蝙蝠。

季节节律:二、温度与生物1、生物生命活动与温度条件生物的各种生理过程都限于某一温度范围内才能正常进行,它们的三个基本点:最低、最适和最高温度。

根据生态因子作用三基点定律,植物生长在0-35度间可以生长,过高或过低,植物将受损,甚至死亡。

1)温度与生物水分代谢。

2)温度与植物光合作用。

3)温度与植物的呼吸作用。

2、温度对生物生长的生态作用植物发育过程中的各个阶段,特别是对开花的影响。

如春化过程(植物需要的低温处理使植物开花的过程)。

当年育苗时应该注意低温对开花的诱导。

3、生物的需热量1)积温与有效积温。

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空间分布需要一定的温度保证,其值多用活动积温(简称积温)表示。

目前用积温表示植物需热量的作法已被广泛采纳。

另一种看法是,植物开始发育的温度并非物理学零度,而各有自己的生物学零度(称为生物学下限温度),而低于此值为无效温度。

所以计算积温应当累加下限温度以上的温度值,该值被称为有效积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