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2019年版)

合集下载

疱疹性咽峡炎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

疱疹性咽峡炎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
9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疱疹性咽峡炎治疗
病因治疗
尚无特效抗肠道病毒药物 不应使用阿昔洛韦、更昔洛韦、单磷酸阿糖腺苷等药物 部分病例病初血常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及C反应蛋白升高;建议
次日复查以上指标,若明显下降或正常,无细菌感染的依据,则无需使用抗 菌药物
疱疹性咽峡炎治疗
病因治疗
1.干扰素α( INF-α):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法定传染病 ——水痘
病原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DNA病毒
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传播、接触传播
流行趋势:全年均可发生,集中冬春季节,呈
散发性,传染性极强
临床表现:发热,皮肤和黏膜成批出现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疱疹、痂疹为特征;向
心性分布皮疹,头皮、眼结膜及会阴部均可累及。疱疹可见于口腔任何部位,水疱破 溃形成溃疡,常有疼痛
B
局部给药
使用便捷,易接受,不良反应少
肺炎
雾化吸入
病毒性呼吸道感染
毛细支气管炎 支气管炎
上呼吸道感染
喷雾剂
病毒性黏膜、皮肤系统疾病
膏剂/凝胶
病毒性皮肤病
21
总结
儿童呼吸道感染发病率高,绝大多数是病毒感染引起 儿童呼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抗病毒治疗缺乏规范,导致临床存在许
多不合理用药现象 干扰素α是目前安全有效的广谱抗病毒药物
干扰素α适用于儿童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等的局部治疗,早期足量应用, 快速改善临床症状,安全方便
22
谢谢
抗DNA病毒药物 广谱抗病毒药物
中药
抗HIV药物 抗流感药物
逆转录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
神经酰胺酶抑制剂 (奥司他韦,扎那米韦,帕拉米韦)、金刚烷胺
抗HCV药物

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

患儿,陈友福,男,1岁1月,以“发热、流涎1天”为代主诉入院。

缘于入院前1天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9.0℃,伴流涎,无咳嗽、咳痰,无胸闷气促,无头晕、头痛,无腹痛、腹泻等不适,曾就诊于当地诊所,予治疗后症状有所改善(具体不详),为求进一步诊治,遂求诊我院,门诊拟“疱疹性咽峡炎”收住入院。

发病以来,精神、食欲、睡眠稍差,大小便如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入院查体:T38.7℃,P120次/分,R28次/分,WT:9.5Kg。

神志清楚,营养中度,呼吸平稳。

全身皮肤无黄染、皮疹、出血点。

鼻扇阴性,口唇无发绀,咽充血,咽后壁可见少许滤泡,呈脓点样改变,双扁桃体无肿大,颈软,无抵抗。

吸气性三凹征阴性,双肺呼吸音稍粗,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

心率120次/分,律齐,心音有力,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腹平坦,肝脾未及肿大。

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征未引出。

辅助检查:暂缺。

入初步诊断:疱疹性咽峡炎。

诊断依据:患儿,男,1岁1月,发热、流涎1天。

查体:咽充血,咽后壁可见少许滤泡,呈脓点样改变,双扁桃体无肿大,双肺呼吸音稍粗,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故可诊断。

鉴别诊断:1.支原体肺炎:多见于年长儿,表现为咳嗽等症状重,一般肺部体征不明显,胸片见片状影,行支原体PCR可助诊断,但本院无行此检查。

2.肺结核:可表现为咳嗽、低热、盗汗,病程较长,有结核病人接触病史,与该患儿不符,可排除。

诊疗计划:1.急诊科常规护理,二级护理,普食;2.予炎琥宁抗病毒、头孢甲肟抗感染以及补液等处理。

李武祥主任医师看过患儿,指导上述诊治。

【入院情况】:【辅助检查】:暂缺。

【治疗经过】:入院后予对症处理后患儿症状改善,今患儿家属要求出院,并自愿承担一切后果、签字为证,经劝阻无效予以办理,嘱门诊定期随访。

【出院情况】:患儿未再发热、无咳痰,无胸闷气促,无头晕、头痛,无腹痛、腹泻等不适,查体:T36.6℃,神志清楚,营养中度,呼吸平稳。

全身皮肤无黄染、皮疹、出血点。

疱疹性咽峡炎(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docx

疱疹性咽峡炎(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docx

疱疹性咽峡炎 ( 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一概述疱疹性咽峡炎( herpangina )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急性传染性咽颊炎,以粪 - 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传染性很强,传播快,遍及世界各地,呈散发或流行,夏秋季为高发季节,主要侵犯 1~7 岁小儿。

临床以发热、咽痛、咽峡部黏膜小疱疹和浅表溃疡为主要表现。

为自限性疾病,一般病程 4~6 日,重者可至 2 周。

同一患儿可重复多次发生本病,系不同型病毒引起。

二病因大多为柯萨奇病毒所引起, A 组 2、4、6、9、16、22 型皆可引起此病, B 组 1~ 5 型也可致病,但较少见。

此外,埃可病毒 3、 6、 9、 16、17、25 型和肠道病毒 70 型也可引起本病。

疱疹性咽颊炎患者及隐性感染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可直接经由肠道、呼吸道传播,也可间接经污染的手、食品、衣服、用具等传播。

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受到感染,但以 1~7 岁多发。

因婴幼儿呼吸道屏障功能不足,呼吸道黏膜柔嫩,呼吸道分泌抵抗细菌、病毒的免疫物质不足,呼吸道“自洁”功能差,故易发病。

三临床表现潜伏期为2~4 天。

常急剧发热,热多为低度或中等度,偶见高达40℃以上,甚至引起惊厥。

热程大都2~4 天。

年龄较大的患儿可诉咽痛,咽痛重者可影响吞咽。

婴幼儿则表现为流涎、拒食、烦躁不安。

有时伴头痛、腹痛或肌痛, 5 岁以下小儿有 1/4 可伴发呕吐。

典型症状出现在咽部。

表现为咽部充血,起病 2 日内口腔黏膜出现数个(少则1~2 个,多达 10余个)小的(直径1~2mm)灰白色疱疹,周围绕以红晕。

2~3 日后红晕加剧扩大,疱疹破溃形成黄色溃疡。

此种黏膜疹多见于扁桃体前柱,也可位于软腭,悬雍垂,扁桃体上,但不累及齿龈及颊黏膜。

病程一般为 4~6 天,偶有延至 2 周者。

部分手足口病患儿以疱疹性咽峡炎为首发症状,随后可在手掌、足底、臀部等部位出现红色皮疹。

四检查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大多正常。

《疱疹性咽峡炎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解读

《疱疹性咽峡炎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解读

共识内容概述
《过渡期生长激素缺乏症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
1、诊断标准:共识明确了过渡期生长激素缺乏症的诊断标准,包括身高、 骨龄、生长速率等多个指标,为医生提供了具体的诊断依据。
2、病因分析:共识详细探讨了过渡期生长激素缺乏症的发病机制,为针对 不同病因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了理论基础。
5、长期管理:对于难治性高血压患者,长期管理至关重要。共识中详细阐 述了如何通过定期随访、调整治疗方案等方式,确保患者血压长期稳定在理想水 平。
三、实践中的注意事项
1、个体化治疗:每个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的病因、病情都不尽相同,因此, 治疗方案需根据个体情况制定。医生在实践中需充分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 出最合适的方案。
3、预防感染是关键。医护人员应注意隔离患者,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家 庭成员也应避免与患者接触过于密切,特别是在患者症状明显的阶段。家庭环境 应保持通风良好,减少病毒在空气中的传播。
4、虽然疱疹性咽峡炎大部分情况下是良性的自限性疾病,但是有些情况下 可能发展为严重的并发症,如脑炎、心肌炎等。因此,对于持续发热、精神状态 不佳、呼吸急促等症状的患者,应及时就医并接受进一步的治疗。
《疱疹性咽峡炎诊断及治疗专家共 识》解读
目录
01 一、诊断标准
03 三、注意事项
02 二、治疗原则 04 参考内容
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主要由柯萨奇A组病毒引起。尽管 该病通常具有自限性,但其高发季节的流行趋势以及可能引起的严重并发症仍应 引起我们的重视。为了更好地对疱疹性咽峡炎进行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儿科 分会制定了《疱疹性咽峡炎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本次演示将对该共识进行解 读,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应用该指南。

疱疹性咽峡炎ppt课件

疱疹性咽峡炎ppt课件

05
疱疹性咽峡炎的案例分享与经验交流
个人经验分享
个人经历
分享者可以分享自己或家人患上疱疹 性咽峡炎的经历,包括症状、治疗过 程和康复情况。
心理支持
分享者可以分享如何应对疱疹性咽峡 炎带来的心理压力,如焦虑、恐惧等 情绪,以及如何调整心态,积极面对 疾病。
成功治疗案例
案例描述
分享成功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的案例,包括患者的症状、治疗过程和康复情况。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史,结合实验室检查(如咽拭子病毒分离、血清抗体 检测等)可确诊。
02
疱疹性咽峡炎的治疗
药物治疗
01
02
03
抗病毒药物
如阿昔洛韦、泛昔洛韦等, 可抑制病毒复制,缓解症 状。
解热镇痛药
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 等,可缓解发热和疼痛。
局部用药
如开喉剑喷雾剂、桂林西 瓜霜等,可减轻咽部不适 和疼痛。
病因与病理
病因
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组引起,少数由 柯萨奇病毒B组、埃可病毒或EV71病 毒引起。
病理
肠道病毒通过胃肠道或呼吸道侵入人 体,在咽部黏膜上繁殖,引起咽部组 织充血、水肿等炎症反应,导致发热 、咽痛等症状。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发热、咽痛、咽部充血、咽腭弓、腭垂的黏膜上出现多个2-4mm 大小疱疹,周围有红晕,疱疹破溃后形成小溃疡。
及时就医。
注意事项
及时就医
一旦发现疑似疱疹性咽峡炎症 状,应及时就医,确诊后遵医
嘱治疗。
避免交叉感染
患者应避免与他人共用餐具、 毛巾等个人物品,以免交叉感 染。
预防并发症
疱疹性咽峡炎可能引起其他并 发症,如心脏疾病等,应积极 预防。

蒙脱石散涂抹联合针对性护理在小儿疱疹性咽峡炎中的应用评价

蒙脱石散涂抹联合针对性护理在小儿疱疹性咽峡炎中的应用评价

蒙脱石散涂抹联合针对性护理在小儿疱疹性咽峡炎中的应用评价【摘要】目的评价蒙脱石散涂抹联合针对性护理在小儿疱疹性咽峡炎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对本院2022年4月-2022年7月收治的32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实行蒙脱石散涂抹联合针对性护理,观察治疗效果和护理满意度。

结果32例患儿住院期间无任何并发症发生,全部治愈出院,护理满意度高。

结论蒙脱石散涂抹联合针对性护理,可以减轻疱疹性咽峡炎患儿的临床症状,促进疱疹溃疡愈合,辅助提升治疗效果,有利于患儿康复,同时还可以提高其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关键词】小儿;疱疹性咽峡炎;蒙脱石散;针对性护理;治疗效果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Enterovirus)感染引起的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四季均可发病,春夏季为主,临床表现为发热、咽痛、口痛、咽峡部疱疹,少数可并发高热惊厥、脑炎等[1]。

受疾病影响,患儿进食困难,能量、营养摄入不足,会降低其机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严重影响其病情恢复。

目前,尚无特效抗肠道病毒药物[1],为了控制和缓解症状,促进患儿康复,临床上一般选择清热解毒等对症治疗方案。

笔者所在科室对收治的疱疹性咽峡炎患儿给予蒙脱石散涂抹联合针对性护理,效果较为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22年4月-2022年7月的收治的32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男19例,女13例,年龄5月0天-6岁8月,年龄均值为(2.37±1.64)岁。

纳入标准:①患儿意识清醒;②患儿家属均知晓并自愿参加。

排除标准:①合并精神疾患患儿;②合并严重肝肾、心肺功能损伤患儿;③合并其他免疫系统疾病患儿;④无法配合或中途退出患儿。

1.2方法1.2.1针对性护理①发热护理。

衣被不宜过厚,若体温不超过39℃则选择合适的物理降温措施,如退热贴、头部冷敷、枕冰袋等改善患儿的发热症状。

如不能有效降温,应遵嘱使用退热药物降温[2]。

保持皮肤清洁,及时更换汗湿的衣服。

合理调节室内温度,做好病房的清洁和消毒工作,定时开窗通风。

疱疹性咽峡炎 病情说明指导书

疱疹性咽峡炎 病情说明指导书

疱疹性咽峡炎病情说明指导书一、疱疹性咽峡炎概述疱疹性咽峡炎(herpangina,HA)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具有传染性,好发于6岁以下学龄前儿童,起病急,常出现发热、咽痛、口痛、咽峡部疱疹等症状,通常以对症治疗为主。

该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患者可自行痊愈,预后良好。

但个别患者可能出现脑炎、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

英文名称:herpangina。

其它名称:无。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传染病。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不会遗传。

发病部位:暂无资料。

常见症状:发热、咽痛、口痛、咽峡部疱疹。

主要病因: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

检查项目:体格检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检测、血清学检查、病原学检查、血生化检查、X线、CT、心电图。

重要提醒:个别疱疹性咽峡炎患儿病情较重,可能出现脑炎、肺出血、心肌炎等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因此症状持续加重不缓解时,应及时就医进行诊治,以防不良情况发生。

临床分类:暂无资料。

二、疱疹性咽峡炎的发病特点三、疱疹性咽峡炎的病因病因总述:本病是因人类肠道病毒感染引起,主要病原为柯萨奇病毒A型(CV-A)和肠道病毒71型(EV-A71),有时也可因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B型、埃可病毒等感染导致。

基本病因:暂无资料。

危险因素:暂无资料。

诱发因素:暂无资料。

四、疱疹性咽峡炎的症状症状总述:本病是因人类肠道病毒感染引起,主要病原为柯萨奇病毒A型(CV-A)和肠道病毒71型(EV-A71),有时也可因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B型、埃可病毒等感染导致。

典型症状:1、全身症状(1)发热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部分患儿为高热,亦可高达40℃以上,甚至引起惊厥,热程2~4天。

有时可伴咳嗽、流涕、呕吐、腹泻、头痛、腹痛或肌痛等不适,发热期间年龄较大儿童还可出现精神差或嗜睡、食欲差等表现。

疱疹性咽峡炎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2019年版)

疱疹性咽峡炎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2019年版)

疱疹性咽峡炎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2019年版)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主要病原是柯萨奇病毒A型和肠道病毒71型。

该病通过粪-口途径、呼吸道飞沫、接触患儿口鼻分泌物以及被污染的手和物品而感染。

该病多见于6岁以下学龄前儿童,潜伏期为3~5天。

临床表现为发热、咽痛、口痛、咽峡部疱疹等。

小婴儿因口痛影响进食,少数可并发高热惊厥、脑炎等。

部分手足口病患儿发病早期表现为疱疹性咽峡炎,随后出现掌心、足底、臀部及膝部红色皮疹或疱疹。

二、疱疹性咽峡炎的治疗疱疹性咽峡炎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可口腔局部喷涂抗病毒药物辅助治疗缓解口痛症状。

病程一般为4~6天,预后良好。

三、疱疹性咽峡炎的诊断为进一步规范儿童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诊断和治疗,XXX及国家感染性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组织专家共同编撰了疱疹性咽峡炎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2019年版)以指导临床工作。

病原学方面,肠道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主要致病血清型为CV-A2、4、5、6、8、1、16型和EV-A71型。

在不同地区和时间,病原体的种类可能有所不同。

因此,在诊断过程中,应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2.疱疹性咽峡炎的流行特征是四季均可发病,但春夏季为主。

一般呈散发流行或地区性暴发流行。

易感人群较为集中的场所如托幼机构、早教机构和社区等易发生聚集性病例。

在杭州市,2015年有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其中年龄在5岁以下的占91.6%。

比例分别为23.2%、46.6%、21.8%、6.7%和1.7%。

3.疾病的潜伏期为3-5天。

疾病初期即可从粪便和上呼吸道分泌物中分离出病毒。

病程第1周病毒检出阳性率达高峰,以后逐渐降低。

呼吸道排出病毒一般持续1-3周,粪便持续排出病毒可长达2-3个月。

感染后持续排毒也易造成病毒广泛传播。

4.患儿和隐性感染者都是重要的传染源。

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

肠道病毒可经胃肠道(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传播。

疱疹性咽峡炎疾病演示课件

疱疹性咽峡炎疾病演示课件

开发新的抗病毒药物
目前针对疱疹性咽峡炎的抗病毒药物较少 ,未来可研发针对肠道病毒的新型抗病毒 药物,提高治疗效果。
加强预防和控制措施
关注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
通过加强疫苗接种、提高公众对该病的认 识和重视程度、改善环境卫生等措施,降 低疱疹性咽峡炎的发病率和重症率。
疱疹性咽峡炎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如高热 惊厥、脑炎等,未来可关注这些并发症的 预防和治疗措施,提高患者预后。
疾病知识
向患者详细解释疱疹性咽峡炎的病因、症状、传播途径、治疗方 法和预防措施,帮助患者全面了解疾病。
自我护理
教育患者如何正确进行口腔护理、饮食调整、保持充足休息等自我 护理措施,以缓解不适和加速康复。
用药指导
向患者说明药物的名称、作用、用法、用量及可能的不良反应,强 调遵医嘱用药的重要性。
心理支持策略
个人卫生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 勤洗手、戴口罩等,减少病毒
传播机会。
增强免疫力
合理饮食、充足睡眠、适当锻 炼等有助于提高免疫力,减少 感染风险。
避免接触传染源
尽量避免与患病者密切接触, 减少病毒传播机会。
疫苗接种
接种相关疫苗可以降低感染风 险及减轻症状严重程度。
05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患者教育内容
如口腔喷雾剂、含片等,可减轻 咽部不适和疼痛感。
其他治疗手段
物理降温
对于高热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温水擦 浴、退热贴等。
饮食调理
建议患者多喝水、多休息,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 主,避免刺激性食物。
心理护理
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和护 理,减轻焦虑和恐惧情绪。
04
并发症及风险评估
常见并发症介绍

疱疹性咽峡炎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2019年版)

疱疹性咽峡炎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2019年版)

疱疹性咽峡炎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2019年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学组、国家感染性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发布时间:2019-03)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Enterovirus)感染引起的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主要病原是柯萨奇病毒A型(Coxsackievirus-A,CV-A)和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A71,EV-A71)。

该病发病率高,四季散发,春夏季是流行季节,经粪-口途径、呼吸道飞沫、接触患儿口鼻分泌物以及被污染的手和物品而感染。

本病多见于6岁以下学龄前儿童,潜伏期3~5d,临床表现为发热、咽痛、口痛、咽峡部疱疹,小婴儿因口痛影响进食,少数可并发高热惊厥、脑炎等。

部分手足口病患儿发病早期表现为疱疹性咽峡炎,随后出现掌心、足底、臀部及膝部红色皮疹或疱疹。

疱疹性咽峡炎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可口腔局部喷涂抗病毒药物辅助治疗缓解口痛症状。

病程一般4~6d,预后良好。

为进一步规范儿童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学组及国家感染性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组织专家共同编撰疱疹性咽峡炎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2019年版)以指导临床工作。

一、疱疹性咽峡炎的病原学和流行病学1.病原学:由肠道病毒引起,肠道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主要致病血清型为CV-A2、4、5、6、8、1 0、16型和EV-A71型,CV-B组1~5型也可致病,较为少见[1],埃可病毒(Echovirus)3、6、9、16、17、25、30型也可引起此病[2]。

我国天津市2015~2016年504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的病原学分析发现,CV-A10阳性的病例最多,占病原阳性病例的22.78%(59/259)[3];杭州市20 15年对10210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进行病原学分析,结果显示CV-A2为主要病原体[4];东莞地区2015年流行病原体为CV-A2、CV-A6[5];江苏省在2013~2014年对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的监控中发现,EV-A71、CV-A16、CV-A24是常见病原体[6];2015年广州地区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由CV-A引起,其中CV-A6为优势病原[7]。

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

什么是疱症性咽峡炎?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上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属于典型的病毒感染,夏秋季节是疱疹性咽峡炎的高发季节,这时气温高、雨水较多、空气流通不畅,容易导致细菌和病毒急剧繁殖,进入呼吸道而引发疾病.3岁以下儿童最易中招。

疱疹病毒和肠道病毒是致病罪魁祸首。

疱疹性咽峡炎的症状:该病常表现为高热、咽痛、流涎、厌食、呕吐,咽部充血,年幼患儿常会哭闹,烦躁不安,年长儿会自诉喉咙痛。

口腔咽部会出现数个至数十个2~4毫米的灰白色疱疹,周围伴有红晕。

一般一两天后疱疹就开始破溃成小溃疡,孩子会更加难受,常常哭闹不止,异常烦躁。

疱症性咽峡炎会传染吗?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感染性较强。

需要隔离患儿,避免传染给其他健康的小朋友。

痊愈后,家长要注意保持孩子个人和室内的卫生,尽量不带孩子去嘈杂密闭的公共场所。

因患过此病的孩子还会反复感染。

感染性较强。

为防止产生继发感然。

患儿用过的食具一定要进行沸水消毒处理,避免造成染。

一定注意口腔卫生,可每天用淡盐水让孩子漱口。

平时,儿童应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少到公共场所,室内多通风,不要随意使用抗生素。

由于疱疹性咽峡炎的初期症状与一般感冒区别不大,因此很容易被误认为是感冒而延误治疗。

当孩子出现不适症状时,家长应及时带其到正规医院进行确诊,以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对症治疗疱症性咽峡炎饮食方面的护理:四多一少要谨记。

因孩子突起高热,往往哭闹不止,拒绝进食。

护理上要注意四多一少,多洗手,多喝水,多休息,少量多次进食,以容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为主,同时也要注意给患儿补充营养,选择一些清淡,如米粥、面汤、果汁、菜汁等。

不要进食辛辣、甜腻或油炸的食品。

治疗期间,饮食上一定要注意保持清淡,要多喝温开水,多给孩子吃一些富含维生素的青菜、水果等,尤其要注意不吃过热的食品。

需要注意;得了疱疹性咽峡炎,牛奶要少喝,最好不喝,因为疾病时期的孩子,此时孩子胃肠功能较弱,而牛奶属于大分子蛋白质物质,不易消化和吸收,会加重孩子胃肠负担,还会产生额外的热量,加剧病情,给治疗疾病设置一道障碍。

疱疹性咽峡炎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疱疹性咽峡炎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疱疹性咽峡炎的病因治疗与预防疱疹性咽峡炎由柯萨奇病毒引起A这种类型在夏秋两季很常见。

常发生在儿童身上,粪便-口腔或呼吸道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发热、咽痛、咽峡粘膜疱疹和浅表溃疡。

自限性疾病,一般病程4~6重的可以持续2周。

悬雍垂、扁桃腺和软腭边缘出现散在性灰白色疱疹,直径2~4mm,周围有红晕,溃疡逐渐破裂。

传播方式:粪便-口腔传播,即病毒通过粪便排出体外污染环境,然后进入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人。

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即通过疱疹性咽峡炎患者或隐性患者的飞沫传播,或吃受污染的不洁饮食。

人们直接或间接接触被病毒污染的食物、衣服和电器。

诱发因素:营养不良、缺乏锻炼、过敏体质或免疫功能缺陷、儿童身体防御能力低,易感染,症状严重,冬春气候变化较大。

空气污染、生活拥挤、间接吸烟、被动吸烟等环境因素可降低呼吸道局部防御能力,促进病原体的生长繁殖。

儿童有机会接触疱疹性咽峡炎患者或隐性患者,与其他儿童共用物品密切接触触传染源后,感染的可能性增加。

治疗:一般治疗:注意休息、通风、多喝水。

抗感染治疗:抗病毒药物、中药制剂、抗生素合并细菌感染。

对症治疗:高热退热药: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低热物理冷却;热惊厥。

这种疾病的病原体有很多种,包括柯萨奇A组病毒(1~六、八、十、二)疱疹病毒EB病毒更常见。

过度劳累、过敏体质、温度突变、身体感冒等刺激,使身体免疫力低下,易患此病。

疱疹性咽峡炎是婴幼儿最常见的传染病。

主要通过飞沫、唾液和疱疹液直接接触传播。

病毒从鼻咽、口腔侵入呼吸道和消化道局部粘膜,在粘膜上皮细胞和咽或肠壁淋巴组织中居住和增殖。

病毒通过淋巴通道从原发灶扩散到局部淋巴结,或进入血液循环产生病毒血症,到达全身各器官,引起各种病变。

纯疱疹性咽峡炎是由纯疱疹性咽峡炎病毒感染引起的,人体是其唯一的宿主。

当身体抵抗力降低时,就会出现这种疾病。

病理聚焦是表皮水泡、表皮坏死、多核上皮巨细胞、嗜酸性核内涵、中性白细胞和淋巴细胞炎症渗透;带状疱疹性咽峡炎是埋伏在体内的水痘-激活后引起带状疱疹病毒。

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

You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病情简介
喂养史:喂养方式:混合喂养,加辅食时间:按 时添加 生长发育史:正常,与同龄小儿相仿 接种疫苗史:乙肝、卡介苗、百白破、麻疹、流 脑、乙脑,其他:按计划免疫 家族史:无特殊异常
体格检查: T : 39.0℃
P :130次/分 R:29次/分 Bp :-/-㎜Hg W:7kg 辅助检查: 8.17 血常规示 WBC13.2*10^9∕L , N(中性粒细胞比率) 51.8%, L(淋巴细胞比率) 36.5% 8.17 大便常规示白细胞3-4/HP
目的:能及时发现及解决患儿及家属出现的心理问题

① 及顾虑。 措施:(1)患儿: 患儿入院后,很难一下子适应医院病房的环境,护士此 时要主动接近,哄抱儿童,在时间及病情允许的情况下, 可以适当与患儿游戏、玩耍,增加护患之间的感情及心 理沟通。 注重语言修养,提高心理素质,多运用安慰性、鼓励性、 积极暗示的语言,给予患儿心理上的支持。对他们亲切 的轻拍、搂抱、抚摸等,看似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在 患儿的心里无异于治疗的良药,甚至能起到药物所无法 达到的作用。 熟练的技术本身就起到了心理护理的作用,可以减轻患 儿生理上的痛苦,使患儿逐渐从惧怕治疗到愿意接受治 疗再到主动配合治疗,使患儿对护士产生依赖感。
1. 保持病室环境清洁安静,适宜的温湿度,各种 操作集中处理。 2.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时告知医生患儿情况, 调整最佳治疗方案。 3. 穿柔软宽松的衣裤,嘱患儿多卧床休息。 4. 多饮水,条件允许下,多喝新鲜果汁 5. 遵医嘱给予药物抗炎、抗病毒等对症处理,使 用降温贴,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方法,必要时 使用药物降温。
舒适的改变 与口腔疱疹及炎症有关
目标:病人住院期间不适程度减轻,得到较好休 息 措施: 1. 保持口腔卫生,以增加舒适感。患儿口腔疼痛, 使用康复新液含漱治疗。防止呛咳。 2. 不食热、辣等刺激性食物,减少患儿口腔疼痛。 3. 提供适宜的环境,护理操作轻柔。 4. 保持患儿衣服、被褥清洁舒适柔软。 5. 及时修剪患儿指(趾)甲 ,防止抓破皮肤。 6. 加强巡视,观察患儿生命体征、皮肤等变化。

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

最新编辑ppt
13
护理措施
• 1.一般护理
• 注意休息,减少活动。做好呼吸道隔离, 患儿与其他患儿或正常儿分室居住,接触
者应戴口罩。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但应避 免空气对流。
• 2.促进舒适
• 保持室温18-22℃,湿度50-60%,保持口腔 清洁,婴幼儿饭后喂温开水以清洗口腔。 年长儿 饭后漱口。
最新编辑ppt
最新编辑ppt
12
预后
• 1.大多数为轻型病例,有自限性(1-2周), 本病预后良好。
• 2.疱疹性咽峡炎及手足口病患儿,需隔离2 周避免交叉感染。
• 3.加强体格锻炼以增强抵抗力;提倡母乳喂 养;防治佝偻病及营养不良;避免去人多 拥挤的公共场所。
• 4.注意居室通风,注意卫生,尤其手的卫生, 强调勤洗手。
• 2.抗感染治疗
• (1)抗病毒药物可试用利巴韦林(病毒唑) 口服或静脉点滴。部分中药制剂如兰芩口 服液、浦地蓝、双黄连、板蓝根、清咽冲 剂等清热解毒药品也有一定的抗病毒疗效。
最新编辑ppt
11
• 3.对症治疗
• 高热可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也可 物理降温
• 发生热性惊厥者可予镇静、止惊等处理。 • 咽痛可含服咽喉片。
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的共性
• 共性:病毒都是感染肠道病毒 • 发热、口腔溃疡、身上起疱疹、因为吃东
西疼痛而拒食…..这些都是疱疹性咽峡炎和 手足口病患儿的病状。疱疹性咽峡炎是和 手足口病病原一致,都是由肠道病毒引起 的急性疾病,可能致病的肠道病毒有柯萨 奇A组4型、5型、9型、16型以及B组2型、5 型、EV71(肠道病毒71)型等。
足,呼吸道上的这种纤毛活动比较微弱,
“自洁”功能差。
最新编辑ppt

疱疹性咽峡炎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疱疹性咽峡炎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2
优先选用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安全性高的药物 。
3
注意抗病毒药物的使用剂量、疗程和不良反应, 避免滥用。
解热镇痛药物应用技巧
对于轻中度发热和疼痛,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或 布洛芬等非处方解热镇痛药。
使用解热镇痛药时,应注意患者的年龄、体重和 剂量,避免过量使用导致不良反应。
对于高热或疼痛剧烈的患者,应及时就医,根据 医生建议选用更强效的解热镇痛药物。
发病机制
肠道病毒通过粪-口或呼吸道传播,进 入人体后在上皮细胞内复制,引起黏 膜病变和全身反应。
流行病学特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传染性
疱疹性咽峡炎传染性很强,传播快,遍及世界各 地。
高发季节与人群
夏秋季为高发季节,主要侵犯1~7岁小儿。
传播途径
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
临床表现与分型
临床表现
发热、咽痛、咽峡部黏膜小疱疹和浅 表溃疡等。
分型
根据临床表现和病情严重程度,可分 为普通型和重型。
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结合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如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查等)进行诊断。
鉴别诊断
需与手足口病、疱疹性口腔炎、溃疡性咽炎等疾病进行鉴别。
02 诊断方法与技巧
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
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有无发热、咽痛、流涎、拒食等症状,以及症状出现的时间和持续时间。同时了解患者 有无类似疾病史、接触史及预防接种情况。
03
检查口腔黏膜溃疡愈合情况,评估治疗效 果。
04
根据随访结果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得 到最佳治疗。
06 总结与展望
本次共识解读总结
01
明确了疱疹性咽峡 炎的诊断标准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诊断与治疗PPT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诊断与治疗PPT
MRI检查:观察咽峡部软组织、骨骼、淋巴结等结构是否有异常情况,特别是对于软 组织病变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超声检查:观察咽峡部软组织、淋巴结等结构是否有异常情况,特别是对于淋巴结肿 大、脓肿等病变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鉴别诊断
检查:血常规、咽拭子培养 等
症状:发热、咽痛、口腔溃 疡等
保持口腔卫生:保持口腔清洁,避免细菌感 染
遵医嘱用药:严格按照医生的指示用药,避 免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
避免接触传染源:避免接触其他患病儿童, 减少交叉感染风险
注意饮食:饮食应清淡易消化,避免辛辣刺 激性食物
定期复查:治疗过程中应定期复查,观察病 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家长常见的误区与澄清
误区: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立即就医。 澄清: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自 限性疾病,大多数情况下可以自行恢复,但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澄清:退烧药可以缓解发热症状,但并不能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误区:小儿疱疹性咽峡炎需要立即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 澄清:抗病毒药物对于小儿疱疹性咽峡 炎的治疗效果有限,且可能存在副作用,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澄清:抗病毒药物对于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治疗效果有限,且可能存在副作用,需要在医生指 导下使用。
误区:小儿疱疹性咽峡炎需要立即使用退烧药治疗。 澄清:退烧药可以缓解发热症状,但并不能 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冷敷: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 患处,减轻疼痛和肿胀
紫外线照射:使用紫外线照 射患处,杀死病毒和细菌
红外线照射:使用红外线照射 患处,促进血液循环和炎症消
退
并发症治疗
抗生素治疗:针对细菌感染引起的并发症,如肺炎、中耳炎等 抗病毒治疗:针对病毒感染引起的并发症,如病毒性心肌炎、脑炎等 免疫调节治疗:针对免疫功能低下引起的并发症,如反复感染、过敏等 营养支持治疗:针对营养不良引起的并发症,如贫血、低蛋白血症等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疱疹性咽峡炎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2019年版)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Enterovirus)感染引起的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主要病原是柯萨奇病毒A型(Coxsackievirus-A,CV-A)和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A71,EV-A71)。

该病发病率高,四季散发,春夏季是流行季节,经粪-口途径、呼吸道飞沫、接触患儿口鼻分泌物以及被污染的手和物品而感染。

本病多见于6岁以下学龄前儿童,潜伏期3~5 d,临床表现为发热、咽痛、口痛、咽峡部疱疹,小婴儿因口痛影响进食,少数可并发高热惊厥、脑炎等。

部分手足口病患儿发病早期表现为疱疹性咽峡炎,随后出现掌心、足底、臀部及膝部红色皮疹或疱疹。

疱疹性咽峡炎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可口腔局部喷涂抗病毒药物辅助治疗缓解口痛症状。

病程一般4~6 d,预后良好。

为进一步规范儿童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学组及国家感染性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组织专家共同编撰疱疹性咽峡炎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2019年版)以指导临床工作。

一、疱疹性咽峡炎的病原学和流行病学1.病原学:由肠道病毒引起,肠道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主要致病血清型为CV-A2、4、5、6、8、10、16型和EV-A71型,CV-B组1~5型也可致病,较为少见[1],埃可病毒(Echovirus)3、6、9、16、17、25、30型也可引起此病[2]。

我国天津市2015—2016年504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的病原学分析发现,CV-A10阳性的病例最多,占病原阳性病例的22.78%(59/259)[3];杭州市2015年对10 210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进行病原学分析,结果显示CV-A2为主要病原体[4];东莞地区2015年流行病原体为CV-A2、CV-A6[5];江苏省在2013—2014年对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的监控中发现,EV-A71、CV-A16、CV-A24是常见病原体[6];2015年广州地区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由CV-A引起,其中CV-A6为优势病原[7]。

2.流行特征:四季均可发病,春夏季为主,一般呈散发流行或地区性暴发流行。

疱疹性咽峡炎的流行无明显地区性差异,托幼机构、早教机构、社区等易感人群较为集中的场所易发生聚集性病例[1]。

杭州市2015年10 210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的平均年龄为1.75岁,其中年龄在5岁以下的有9 352例(91.6%),0~1岁、>1~3岁、>3~5岁、>5~9岁和>9岁儿童的比例分别为23.2%、46.6%、21.8%、6.7%和1.7%[4]。

3.传染性:潜伏期为3~5 d。

疾病初期即可从粪便和上呼吸道分泌物中分离出病毒,病程第1周病毒检出阳性率达高峰,以后逐渐降低,呼吸道排出病毒一般持续1~3周,粪便持续排出病毒可长达2~3个月,感染后持续排毒也易造成病毒广泛传播[2,8]。

4.传染源和传播途径:患儿和隐性感染者都是重要的传染源。

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

肠道病毒可经胃肠道(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传播,亦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黏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9]。

5.易感人群: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不同年龄组的人群均可患病,1~6岁学龄前儿童感染后临床症状比较明显。

患儿和隐性感染者感染后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对同血清型病毒产生免疫,但不同血清型的病毒间不能产生交叉免疫,因此同一患儿仍可因感染不同血清型的病毒而导致重复的感染发病[2]。

二、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表现疱疹性咽峡炎急性起病,常突发发热和咽痛,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部分患儿为高热,亦可高达40 ℃以上,可引起惊厥,热程2~4 d,可伴咳嗽、流涕、呕吐、腹泻,有时述头痛、腹痛或肌痛,咽痛重者可影响吞咽[2];发热期间年龄较大儿童可出现精神差或嗜睡、食欲差,年幼患儿因口腔疼痛出现流涎、哭闹、厌食,个别患儿症状重,多发生在3岁以下儿童,表现为持续发热且不易退、易惊、肢体抖动、呼吸、心率增快等类似重症手足口病临床表现。

局部体征:初起时咽部充血,并有散在灰白色疱疹,周围有红晕,直径2~4 mm,数目多少不等,1~2 d后破溃形成小溃疡,此种黏膜疹多见于咽腭弓、软腭、悬雍垂及扁桃体上,也可见于口腔的其他部位[2,10],部分手足口病的初期可表现为疱疹性咽峡炎症状[9]。

全身和咽部症状体征一般在1周左右自愈,预后良好,个别重症患儿(多为EV-A71感染引起)会出现脑炎、无菌性脑膜炎、急性迟缓性麻痹、肺水肿和(或)肺出血、心肌炎等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8,11]。

三、疱疹性咽峡炎诊断与鉴别诊断结合流行病学史、典型症状、特征性咽峡部损害和病原学检查即可作出疱疹性咽峡炎诊断。

(一)临床诊断病例1.流行病学史:常见于婴幼儿,流行季节,当地托幼机构及周围人群有疱疹性咽峡炎或手足口病流行,发病前与疱疹性咽峡炎或手足口病患儿有直接或间接接触史。

2.临床表现:符合上述临床表现,急性起病,突发咽痛和发热,体格检查典型体征为咽腭弓、软腭、悬雍垂及扁桃体上灰白色疱疹或溃疡。

(二)病原学确诊病例[9]在临床诊断病例基础上,采集患儿临床标本(咽拭子、粪便、血液等),具有下列之一者即可做出病原学确诊:(1)肠道病毒特异性核酸检查阳性;(2)分离出肠道病毒;(3)急性期血清肠道病毒IgM抗体阳性;(4)恢复期血清相关肠道病毒的中和抗体比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升高。

(三)鉴别诊断[2,12]1.疱疹性口炎:由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erpes simplex virus-Ⅰ,HSV-1)感染引起的急性口腔黏膜感染,传染性强,通过飞沫传播,终年可见,无季节性,以散发病例为主,有发热和局部淋巴结肿大,疱疹可发生于口腔黏膜任何部位,但常见于齿龈和颊黏膜,亦可同时累及唇及口周皮肤。

累及皮肤者可先有红斑,而后出现成簇小水疱,壁薄、透明,周围有红晕。

初起时发痒,继而有痛感。

水疱不久溃破,形成浅表溃疡,溃疡形状不一,上面有黄白色的膜样渗出物。

2.溃疡性口腔炎:以婴幼儿发病较常见。

多由革兰染色阳性球菌引起,常见于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患儿,病初口腔黏膜广泛充血、水肿,黏液增多,继之表现为大小不等、界限清楚的糜烂,可融合成大片并有纤维素渗出,形成的伪膜呈灰白色或浅黄色,擦去伪膜呈出血性糜烂面,取假膜作涂片或培养可发现病原菌。

溃疡处疼痛明显。

有轻微口臭、局部淋巴结常肿大。

全身症状轻重不一,多有发热、烦躁、食欲减退或因局部疼痛而不能进食。

周围血白细胞明显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多,C反应蛋白升高。

3.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传染性很强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程早期出疹前24~48 h可见口腔黏膜斑(Koplik斑),常见于颊黏膜近臼齿处,直径0.5~1.0 mm,也可见于下唇内侧面与牙龈之间,软腭及咽弓等处黏膜,外有红色晕圈,开始仅见于对着下臼齿的颊黏膜上,但在1 d内很快增多,可累及整个颊黏膜并蔓延至唇部黏膜,黏膜斑在皮疹出现后即逐渐消失,应注意鉴别。

4.水痘:病原体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其感染所致疱疹可见于口腔任何部位,口腔黏膜也可看到水疱破溃后形成的溃疡,常有疼痛。

皮疹呈向心性分布,头皮、眼结膜及会阴部均可累及。

全年均可发生,以冬春季节多见,呈散发性,传染性极强。

四、治疗(一)一般治疗1.护理方法:(1)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做好呼吸道隔离,居家隔离2周。

(2)注意休息,保持室内清洁及空气流通。

(3)清淡饮食,不宜进食过烫、辛辣、酸、粗、硬等刺激性食物。

应进流食或半流食,饮食应少食多餐。

(4)口腔护理,饭后淡盐水或生理盐水漱口,低龄患儿可以用生理盐水擦拭口腔。

(5)发热患儿护理,衣被不宜过厚;鼓励患儿多饮水;保持皮肤清洁,及时更换汗湿的衣服;勤监测体温,观察热型及伴随症状,以便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

(6)进食困难及高热不退的患儿应适当补液,以防止电解质紊乱。

(7)病情观察,密切观察体温,警惕高热惊厥发生;密切观察患儿精神状况和饮食状态,如有无精神差、嗜睡、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等。

应注意并发症的发生。

2.对症治疗:(1)控制高热,体温38.5 ℃以上者,应给予物理降温,如退热贴、头部冷敷、枕冰袋、腹股沟处放置冰袋等,亦可遵照医嘱给予退热药物等药物降温。

常用退热药物有:布洛芬口服,5~10 mg/(kg·次);对乙酰氨基酚口服,10~15 mg/(kg·次);两次用药的最短间隔时间为4 h,24 h不超过4次。

(2)止惊治疗,发生高热惊厥病例需要及时止惊治疗,可首选咪达唑仑缓慢静脉注射,0.1~0.3 mg/(kg·次),体重<40kg者不超过5mg/次">40 kg者,最大剂量不超过10 mg/次,在无静脉通路时可选择米达唑仑肌肉注射;苯巴比妥肌肉注射,10 mg/(kg·次);地西泮缓慢静脉注射,0.3~0.5 mg/(kg·次),最大剂量不超过10 mg/次,注射速度1~2 mg/min。

也可使用水合氯醛灌肠抗惊厥。

(二)病因治疗尚无特效抗肠道病毒药物。

不应使用阿昔洛韦、更昔洛韦、单磷酸阿糖腺苷等药物治疗疱疹性咽峡炎,此类药物是抗DNA病毒药物,对RNA病毒无效,因此,此类药物不应用于治疗疱疹性咽峡炎。

部分病例病初血常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及C反应蛋白升高;建议次日复查以上指标,若明显下降或正常,无细菌感染的依据,则无需使用抗菌药物。

1.干扰素α(interferon-alpha, INF-α):INF-α喷雾或雾化有一定疗效[13,14]:INF-α是皮肤黏膜局部抗感染免疫的关键调节因子[15],黏膜给药可发挥局部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

局部用药使用便捷,儿童易接受,安全有效。

IFN-α2b喷雾剂:100万U/d,每1~2小时1次,疗程3~4 d。

也可使用INF-α雾化吸入:2~4 μg/(kg·次)或20万~40万U/(kg·次),1~2次/d,疗程3~4 d。

2.利巴韦林:不常规推荐利巴韦林治疗疱疹性咽峡炎。

利巴韦林静脉滴注10~15 mg/(kg·d)早期使用可能有一定疗效,但若使用利巴韦林应密切关注其不良反应和生殖毒性。

(三)住院指征普通病例门诊治疗,有以下并发症者为重症患者,需住院治疗。

1.脑干脑炎。

2.急性迟缓性麻痹。

3.无菌性脑膜炎。

4.心肌炎。

(四)并发症治疗(即重症患者治疗)参照《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9]。

综上所述,疱疹性咽峡炎临床处置流程图见图1。

图1 疱疹性咽峡炎处置流程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