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nner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简述
简述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观点
简述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观点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是现代心理学家联合奖获得者联合奖获得者斯金纳(B.F.Skinner)提出的一种行为主义惯性条件作用理论,用以解释有关行为和反应的概念。
斯金纳行为主义条件作用的理论观点是,所谓的“操作性条件作用”是指被条件化的受试者,即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刺激,而发生行为上的改变,他把原本毫无关联的两个事件,称之为“刺激-反应”,刺激就是触发反应的因素,而反应就是受刺激而产生的反应行为。
这一概念为日常生活中的大量学习经历解释了该过程。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指出,当生物接触到新的环境时,它们会做出一种反应。
这种反应有两个种类,一是抗性反应,也叫作被动反应,指的是它们拒绝,抵制外界新环境,并把自己原本的状态保持不变;另一种反应称作习得反应,即它们适应,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行为,适应新的环境因素。
习得反应的形成是由一种机制操作性条件作用(OCA)所起作用的,它是影响生物习得过程的主要机制之一,具体地说,如果某种刺激和某种反应之间持续建立连接,使得生物收到刺激就会做出反应,那么就会产生一种新的适应性反应。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的范围非常广泛,认知心理学的实验室研究与该理论有密切的联系,实验室实验中的受试者通常会表现出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特征,如果实验材料涉及到视觉、听觉、触觉或味觉,受试者就会随着实验材料的改变而作出相应的反应。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不仅适用于实验室研究,也适用于真实世界,对于许多生活习惯、品行规范、学习习惯等都有着显著的解释。
例如,比如一个受试者读一本书时,他会把前面看过的内容、理解到的概念、熟悉的单词等都牢牢记在心;另外一个受试者下载一段音乐,他会将以前听过的音乐、熟悉的节奏、比较喜欢的曲调等全部记住,因此,受试者对这些内容都会有一定的习得(或称意义),这种习得就是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的作用。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观点是,受刺激的行为在特定的环境下是可以习得的,也就是说,内在的行为受外在环境刺激而改变,这种变化也叫做惯性条件作用,而这种改变也可以分为内摄式变化和外摄式变化两类。
简述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的主要观点
简述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的主要观点操作性条件作用是心理学领域著名的研究主题,斯金纳在1953年发表了有关它的观点,并被认为是该领域的一个创始人。
斯金纳是瑞典心理学家,他将简单的条件建立在动物测试室中,看到它们如何影响动物的行为。
他分析了条件和行为如何相互作用,并认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可操作的条件作用。
条件反射是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的一个关键概念。
斯金纳的观点是条件和行为之间存在一种可操作性关系,也就是说,只要对条件进行适当的条件化,就可以引起行为的改变。
他认为人们可以通过训练来学习条件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指行为在适当的环境中被正确地触发,这里的正确是指满足了某种条件,并且出现了行为的变化。
例如,一只小鸡可以被训练来视食物为一种有利的条件反射,它会看到了食物,然后就会马上向它进行反应。
斯金纳还认为,条件反射是一种可操作性的行为,可以经过训练来改变它。
他把条件反射说成是一种可靠的行为,因为它可以在相同的情境中发生,并且会导致一种可预测的行为。
他还认为,条件反射可以改变环境中的行为,因此可以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一个孩子可以通过训练来学习不好的行为,并以此来避免那些行为,或者一个人可以通过训练来学习一种实用的技能。
斯金纳的观点已被许多心理学家研究,并且在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中也被广泛应用。
认知行为疗法是基于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的目的是通过训练和学习来改变人的行为。
在这种疗法中,精神分析师会观察和评估患者的行为,然后设计一套训练来改变行为,通过条件反射来增强心理健康。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的主要观点是条件和行为之间存在一种可操作性的关系,也就是说,通过训练,可以学习条件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也已被广泛应用于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中,其目的是通过训练和学习来改变患者的行为,从而达到心理健康的最佳状态。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说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说如下是有关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说:一.操作性条件作用规律1.强化包括正强化和负强化凡是能增强反应发生概率的刺激和事件就是强化。
强化有两类:一类是当在环境中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体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就是正强化(积极强化)。
比如,当学生表现不错,受到学校或教师的表扬和鼓励,这里的“表扬”和“鼓励”就是一种积极强化。
另一类是当某种刺激在有机体环境中消失或减少时,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便是负强化,即消极强化。
负强化包括两种形式(逃避条件作用和回避条件作用)。
强化还可以分为立即强化和延缓强化、间隔强化和连续强化,立即强化的效果优于延缓强化,间隔强化的效果优于连续强化。
2.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当厌恶刺激或不愉快的情境出现时,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景中发生的概率增加。
这类条件作用称为“逃避条件作用”。
当预示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即将出现的信号呈现时,有机体自发地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的出现,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景中的概率也会增加。
这类条件作用则称为“回避条件作用”。
回避条件作用是在逃避条件作用的基础上建立的。
3.惩罚、消退与维持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叫做惩罚。
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这一反应在今后发生的概率便会降低,这就是消退。
惩罚与消极强化不同。
消极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维持指行为的保持。
操作性条件作用一旦形成,为了永久保持所获得的行为,应当逐渐减少强化的频次,或者使强化变得不可预测。
二.程序教学与行为矫正学习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在实际教学和教育工作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影响最大的是程序教学及行为矫正。
1.程序教学以课本或教学机器的形式向学生呈现程序化的教材,以使学生按规定的程序自学教材内容。
简述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观点
简述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观点20世纪,精神分析学家亚当斯金纳研究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行为。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观点指出,当一个行为被一种回馈的情境所维持,这个行为就会被维持。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观点认为,这种维持和保持行为的形式是可以被训练和改变的。
操作性条件作用是斯金纳做出的一个贡献,他包括了增强操作,抑制操作和替换操作。
增强操作是指一种行为受到积极回馈的影响而被促进,抑制操作是指一种行为在受到消极回馈的影响时被抑制,替换操作是指当一种行为被抑制时,另一种取代的行为会被激发出来。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认为,个人行为是可以被训练和改变的,可以通过提供连续和持续的情境回馈来影响人的行为。
斯金纳曾在他的实验中提出这种训练的观点,在实验中,他使用了强有力的回馈来鼓励主题去做一件有意义的行为。
他发现,当这种强有力的回馈被以一定的频率和持续性提供时,这个行为可以被保持或维持。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观点不仅指出行为的强化和弱化,而且认为行为可以被训练和可以改变当它被强化和弱化时。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观点也扩展到个体之间的行为,它提出了社会培训和行为模仿。
他指出,一个个体可以从另一个个体身上得到情境回馈,从而改变个体的行为。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认为,情境回馈是一种有效的行为修正工具,可以用来调整个体的行为。
斯金纳强调了情境回馈的持续性,短期的情境回馈可能不起作用,但是只要情境回馈被持续地提供,行为就能够得到强化和保持。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观点也声称,情境回馈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修正工具,个体可以通过反复给予一定的情境回馈来影响会识到这种情境回馈的行为。
斯金纳指出,这种情境回馈可以修正已有的行为,也可以创造新的行为,这需要多次重复的情境回馈才能起作用。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观点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学理论,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个体之间的行为模式和行为之间的联系,从而可以更好的地理解和处理行为问题。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1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的主要观点斯金纳是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创始人。
其理论是基于他自己发明的“斯金纳箱”做的实验提出的。
他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反应概率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
如果一个操作出现以后,有强化刺激尾随,则该操作的概率就增加;已经通过条件作用强化了的操作,如果以后不再有强化刺激尾随,则该操作的概率就减弱,甚至消失。
这就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过程。
2.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是经典性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而操作性行为则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反应,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
在日常生活中,人的行为大部分都是操作性行为,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
(1)强化强化也是一种操作,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强化物则是指能够提高反应概率的刺激物,它们的呈现或撤除能够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
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销惩罚)之分。
①正强化与负强化。
正强化是指个体在做出某种反应之后,给他一个愉快刺激(实施奖励),从而增加其类似行为出现的概率。
负强化是指个体在做出某种反应之后,令其摆脱厌恶刺激(撤销惩罚),从而增加其类似行为出现的概率。
②普雷马克原则。
在选择强化物时,可以遵循普雷马克原则,又称祖母的法则,即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有效强化物,通俗讲就是:首先做我要你做的事情,然后才可以做你想做的事情。
如学生必须写完作业才能看动画片。
(2)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都是负强化的条件作用类型。
①逃避条件作用。
当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出现时,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
如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感觉屋内人声嘈杂时暂时离屋等。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Operant Conditioning Theory)是由美国心理学家B.F.Skinner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它侧重于研究如何通过可控性的强度和数量来操纵行为,从而影响行为未来发生的几率,是了解行为形成及维持机制的基础理论之一。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把人类形成行为的感知敏感性和反馈信息挂钩,认为人们逐步地学习把反馈信息和行为事件联系起来,从而形成行为习惯。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认为,行为由反馈结果的奖励和惩罚逐步形成,一些行为会通过一种称为强化的机制进行调节。
当奖励在该行为之后发生时,那么该行为就有了激发;而当惩罚随行为而来时,该行为就会被削减或抑制。
这一理论认为,行为维持者对奖励及惩罚的反应是基于行为本身,而不是本能决定的。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提出了扩散效应,即行为不仅仅受一种特定影响之下,而且受其他许多因素影响。
这一概念被用于社会学习实验中,也即社会条件反射实验。
根据实验结果,研究者可以发现行为的变化遵循扩散模式——首先,个体会以最快的速度做出反应,而随着思维时间的延长,行为变化就会放缓。
在社会学习中,强调了学习环境的重要性,如家庭、学校、社会等,受这些环境影响,个体的行为得到调节和改变,因此这一理论也可以应用于养育社会技能的培养及其他非条件反射的行为调整。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有助于理解有形的行为,尤其在多种行为改变和调整的管理中得到了许多用途,在临床实践中可以实施各种各样的操作性条件反射技术,以帮助解决有关行为的问题,而可以熟练地使用操作性条件反射模式为重要病因。
当然,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也成为当今主要行为学理论之一,它提供了一个更加清晰、统一、有效的框架来理解行为,也是心理学研究者和临床心理咨询师为治疗者设计改变行为的重要工具。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在教师资格考试和教师招聘考试中,学习理论对考生来说是重点也是难点。
今天中公老师给大家讲解学习理论中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帮助同学们备考。
斯金纳改进了桑代克的笼子变成斯金纳箱,他利用小白鼠和斯金纳箱做了迷箱实验,做完实验以后区分了两种行为并提出了额三大定律。
下面一起来看一下这部分知识点。
首先斯金纳把行为分为两种,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引起的,是经典条件作用引起的对象,故先有刺激后又反应,是有机体被动做出的;而操作性行为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主动做出的,故先有行为后又刺激。
综上,区分这两种行为主要看先有刺激还是先有行为!另外还提出三大定律——强化、惩罚、消退。
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给予一个愉快刺激,增加行为反应;负强化是撤销厌恶刺激,增加行为反应。
在正强化中涉及到一个原理,即普雷马克原理也叫祖母法则,是指用高频刺激强化低频刺激,简单说就是用喜欢的强化不喜欢的,比如一个孩子喜欢看电视但是不喜欢写作业,那么就可以让他先写完作业之后允许他看电视,用喜欢的电视作为不喜欢的作业的奖赏。
此外,在负强化当中涉及到两种条件作用类型,即回避条件作用和逃避条件作用。
回避条件作用是指厌恶刺激即将出现时就躲开了,而逃避条件作用是指厌恶刺激已经出现然后躲开;区分二者的关键就是看厌恶刺激是否出现。
如某人讨厌下雨,今天一出门看到外面在下雨,就不出门了,这是逃避,因为已经看到了厌恶刺激雨;而当他看天气预报说明天有雨,他决定不出门,这是回避,因为厌恶刺激雨还没有出现他就已经做出了相应的反应。
惩罚分为正惩罚和负惩罚;正惩罚是给一个厌恶刺激,减少不良行为;负惩罚是撤销愉快刺激,减少不良行为。
消退即不予理睬减少不良行为。
综上,做题时先判断行为是增加还是减少,增减就归为强化,减少就归到惩罚和消退中;然后再看具体的手段。
小试牛刀——考题再现1.小红上课积极回答问题之后老师表扬他,这可以用以下哪种来解释()。
简述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的主要观点
简述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的主要观点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Skinner's Operant Conditioning)是由美国心理学
家斯金纳(B.F Skinner)于1938年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
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学习者通过反复尝试与反馈的循环过程,最终消化,存储,表现出微小乃至巨大的变化。
该学习模式是以被广泛应用的行为学习方法来发掘特定技能的本质。
该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核心思想是被动学习。
通过受到反馈,通过多次迭代学习
逐步掌握技能,这种受到反馈的行为,以及新技能对行为结果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变化,反复重复来形成新技能。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认为,学习者不但可以获得这一理论所要求的巩固知识,而且可以从中积累技能。
除此之外,即使是一种特殊的受保护行为,只要具有信息性反馈和重复变化的能力,也可以通过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成为学习的技能。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也强调了环境的重要性。
实践证明,环境中的激励和奖励,以及技能的结果反馈的有效性,都可以影响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成效。
最后,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是将体验,调节行为结果,重复行为反馈,应用
新技能,以及最终产生变化等多个要素整合起来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技术性学习方法。
自从它被提出以来,它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得到了各界的广泛应用。
Skinner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简述
Skinner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简述王国胜,201511140243Skinner系统化发展了Thorndike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通过实验研究了强化的机制、原则、类型和方式,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和程序教学的思想。
1操作性条件作用行为分类:•应答性行为:由已知刺激引起,有机体被动地对环境刺激做出反应。
•操作性行为:有机体的自发行为受强化后得到的在特定环境中随意或有目的的操作。
相应地,条件作用也可以分为两类:•经典性条件作用:S-R联结,反应由刺激引发。
•操作性条件作用:R-S过程,重在跟随操作后的强化。
操作性作用的两个一般性原则:•任意有强化(奖励)刺激紧随其后的反应都有重复出现的趋向。
•任意提高操作反应率的刺激都是强化刺激。
反射学习:S-R操作性学习:(S)-R-S2强化理论行为发生变化是因为有强化作用。
对强化的控制就是对行为的控制。
强化是能增强反应率的效果(区别与奖励)。
2.1强化物强化物是能增大反应概率的刺激和事件。
分类1:•积极强化通过呈现刺激。
•消极强化通过终止不愉快条件。
分类2:12强化理论2•一级强化满足基本生理需求。
•二级强化与一级强化反复联合进而获得了强化性质的中性刺激。
包括社会强化、信物、活动惩罚是能降低反应概率的紧接在反应后的刺激。
Premack原理应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
实际教育中,强化种类繁多,效果因人而异。
教学中选取强化物应遵循如下原则:•针对班上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强化物系列。
即通过观察和问卷了解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
•考虑年龄因素。
2.2强化程式强化程式(reinforcement schedules)反应受到强化的时机和频次。
•连续强化程式•间隔强化程式。
依据两个维度:时间、比率;固定、可变,组合成四种强化程式。
具体分类:•连续强化,即对每个反应给予强化。
可以迅速学会反应,但反应迅速消失,毫无持续性。
•定时强化,即在固定时段后给予强化。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一直以来都是教师招聘以及教师资格理论考试教育心理学中常考的知识点,也是需要理解加记忆的重要知识点。
该理论的知识点较多,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加以记忆。
本文将理论结合实验以及具体的生活实例,力求较为清晰的让学生理解把握,利于更好的备考。
斯金纳被认为是操作性条件反射之父,但是他的工作是基于桑代克的‘效果律’的。
斯金纳向‘效果律’加入了新的术语:强化。
被强化的行为往往会重复活动(或者说被加强);而没有被强化的行为则会消失(或者削弱)。
我们都能想象我们自己的行为是如何被强化刺激或惩罚来影响的。
当你是个孩子的时候你可能尝试了大量的行为并且从这些行为的结果有所启发。
例如,当你年少时在学校试着抽烟,首要结果是你能同你一直想与之出去逛的群体们交往,你将被正向强化(或者说奖赏),并且你很可能将重复这个抽烟的行为。
然而,如果此行为主要的结果是你被逮住了,被鞭抽,被学校开除,而且你的父母开始参与进来,你很可能将获得惩罚,因此更不用说再去抽烟了。
1948年,斯金纳做了一个类似于桑代克的迷宫但是更为精细的箱子的试验,将动物放进‘斯金纳箱’以研究操作性条件反射。
主要有以下四个概念:正强化,负强化,惩罚和消退。
强化(加强行为)当有机体自发做出某种反应后,呈现或者减少刺激物促使行为的增加。
一般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1)正强化:斯金纳通过将一只饥饿的老鼠放进他的斯金纳箱子,展示了积极的强化现象是如何工作的。
这个箱子在里面的一边有一个杠杆,当老鼠在箱子里窜时时而会碰到这只杠杆,碰到时会立即导致一个食物团掉进杠杆旁边的容器。
当将老鼠放到箱子几次后,它迅速地学会了径直跑向杠杆。
如果在杠杆上施加压力就会获得食物保证了它们将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这个行为。
生活当中的正强化。
例如:小明同学上课回答问题被老师表扬,老师的表扬就是一种奖励,会增加小明积极回答问题的行为。
(2)负强化:斯金纳也展示了负向强化是如何工作的,同样将老鼠放进箱子后,让其通上电流,它会使老鼠感觉不舒服,当老鼠在箱子里窜时仍将偶尔碰到杠杆,碰到后会立即导致电流关掉。
简述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观点
简述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观点近年来,乔治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观点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其观点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不仅受自身的内在动机和动作影响,还受其环境直接或间接影响。
这个观点建立在研究取得的发现基础上,例如实验心理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对一种特定的行为进行正反馈(奖励或惩罚),同时可以增加或减少这种行为的发生和持续时间。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说明,每个行为都可以由外部条件来控制,从而改变我们在特定环境中的行为方式。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观点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受其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既可以是及时的,也可以是非即时的。
斯金纳认为,及时的条件作用(即正反馈)比非即时条件作用(如惩罚)对行为产生更强烈的影响。
他提出,在及时的条件作用中,每次行为后实施的正反馈(奖励或惩罚)都有助于调节以下行为,从而起到改变行为的作用。
此外,斯金纳认为,如果奖励与一个人在相同环境中重复出现,这会对其行为有更深远的影响,并可以帮助倡导新的行为模式或做出新的选择。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观点不仅用于研究行为,也可以应用于行为改变,这是最重要的。
斯金纳认为,反馈增强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和调节人类行为,从而实现行为改变,改善个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举例来说,如果一个学生经常旷课和抄袭,可以通过正反馈增强技术来改变他的行为,让他更加自律。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惩罚来抑制他的无序行为,从而使他更加专注。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观点对于改变和塑造一个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指出,通过对行为实施正反馈(奖励或惩罚),可以有效地改变个体的行为,实现行为改变,改善个体的生活质量。
它也提示我们,要想有效地改变行为,不仅要强调积极的态度,还要强调恒定的正反馈,否则无法改变行为。
总之,乔治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观点非常重要,它表明,通过对行为和环境因素的正确利用,可以实现个体行为的改变,改善个体的生活质量,并有助于个体的发展。
因此,要想改变行为,就必须考虑环境因素,采取正确的措施,有效地实施反馈技术,从而起到行为改变的作用。
简述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观点
简述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观点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它为记忆和学习带来了许多有益的影响。
它由美国心理学家肖恩斯金纳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他的研究表明,操作性条件作用可以帮助人们学习一个新的行为技能。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思想是,外部和内部刺激之间存在着强烈的联系,当有一个刺激出现,就可能引起另一个刺激出现,并且在实践中,人们可以学习一些有用的行为技能。
比如,在简单的条件情况下,当一只老鼠被训练者给予一个刺激,比如一声“哔”声,它会被教导到某个特定的区域,这就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一个例子,因为它让老鼠学会在有一个刺激的时候做出某种响应。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在学习领域的应用主要有三个。
首先,它可以帮助人们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技能。
比如对孩子们进行训练,使他们学会自我控制,通过多次实践,当他们在房间里做错事时,他们可以学会自我约束,而不是立即发脾气。
其次,操作性条件作用也可以帮助人们学习一定的学习方法,比如鼓励孩子们按部就班、按计划进行学习,考试前尽量多复习,这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最后,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还可以帮助人们学习社交技能,比如培养和谐的关系,培养合作精神,以及具有正确的道德观。
总的来说,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它可以帮助人们学习解决问题的技能、学习方法以及社交技能。
此
外,该方法对提高学习效率也有着良好的效果,不仅可以缩短学习时间,还可以提高学习效果。
因此,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在学习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值得大家去挖掘和利用它的潜力。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是一种心理学理论,用来解释人类和动物的行为学习过程。
斯金纳强调,行为是一种通过与环境的接触而产生的结果,也就是说,行为是对环境刺激的响应。
这种学习过程通过对行为的奖励或惩罚来加强或抑制。
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基于实验室中对动物的研究。
在实验中,动物需要通过特定的行为来获得奖励,比如食物。
当动物展示出符合要求的行为时,它们会被奖励,这增加了该行为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相反,如果行为不符合要求,动物会受到惩罚,这减少了该行为未来发生的概率。
斯金纳认为,学习是一种积累的过程,通过与环境的互动的反馈来塑造和增加或减少行为。
他将这种学习过程称为“操作性条件反射”,因为它涉及到个体主动操作环境来获得奖励。
在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中,有两个重要的概念。
第一个是“强化”,指的是增加或加强其中一种行为的结果。
例如,当一个学生表现出令人满意的行为,老师可以给予奖励,如表扬或小礼物,以增加该行为的出现频率。
第二个概念是“惩罚”,指的是减少或抑制其中一种行为的结果。
比如,当一个孩子做了不恰当的行为,父母可以施加其中一种惩罚,如责骂或罚款,以降低这种行为的概率。
斯金纳还提出了“连续强化”和“间歇强化”的概念。
连续强化是指在每次正确行为发生时给予奖励。
这种强化方式适用于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可以帮助个体建立一个新的行为习惯。
而间歇强化是指不是每次正确行为都给予奖励,而是根据一定的时间间隔或特定的行为频率给予奖励。
间歇强化可以增加行为的持久性,因为个体无法预知何时会得到奖励,所以会持续展示这种行为。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在教育、工业和临床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教育领域,老师可以利用这个理论来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给予学生奖励或惩罚,可以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
在工业领域,这个理论可以用来培养员工的工作能力和行为,提高工作效率和满意度。
在临床领域,这个理论可以用来帮助患者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例如戒烟、减肥等。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h
1
你给孩子什么强化?
批评中长大的孩子,责难他人。 敌意中长大的孩子,喜欢吵架。 恐惧中长大的孩子,常常忧虑。 嘲笑中长大的孩子,个性羞怯。 猜忌中长大的孩子,容易妒嫉。 羞耻中长大的孩子,自觉有罪。
h
2
鼓励中长大的孩子,深具自信。 宽容中长大的孩子,能够忍耐。 称赞中长大的孩子,懂得感恩。 认可中长大的孩子,喜欢自己。 分享中长大的孩子,慷慨大方。 诚信中长大的孩子,理解真理。 公正中长大的孩子,极富正义。 尊重中长大的孩子,懂得尊敬。 友善中长大的孩子,不但爱他人也爱自己。 信赖中长大的孩子,不但信任他人也信任自己。
强化物与惩罚
强化物
一级强化和二级强化
• 3. 强化的原理
普雷马克原理
强化的方程式
• 4. 程序性教学
h
13
1.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 应答性行为:由特定的(先行的、已知的)刺激所引发的 反应,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又称引发反应。经典条件 作用研究的对象,刺激即强化。
• 操作性行为:不由已知的刺激引起,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 联系(没有明确的先行刺激),有机体对环境自发做出的 随意反应,又称自发反应。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 斯金纳:刺激不知道,了解其原因也不重要。
h
27
最实用的强化物
• 最好使用能起作用、但不太贵的非物质的强化物 • 从最不物质化到最物质化依次排列的强化物:
– 自我强化 – 表扬 – 关注特权 – 活动强化物 – 物质化的强化物 – 食物
h
28
普雷马克原理
• 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 • 教育中的代币法 • Drabman(1973)描述了代币法应用的案例。一共24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理论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理论一、斯金纳箱斯金纳通过小老鼠压杠杆取食物的实验得出,个体在实验中做出某种反应后,随即会出现刺激,这种刺激会影响到个体之后的行为发生的概率。
二、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一)应答性行为应答性行为由特定刺激引起,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
(二)操作性行为操作性行为是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关联,是由有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反应。
三、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一)强化通过强化物,改变个体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正强化:个体在做出某种反应后,给予一个愉快的刺激,从而提高此类行为的出现。
如:表扬、奖励。
负强化:个体在做出某种反应后,撤销一个厌恶的刺激,从而减少此类行为的出现。
如:不用打扫卫生、不用做作业。
(二)惩罚个体在做出反应之后,呈现一个厌恶的刺激,以消除或抑制行为的过程。
正惩罚: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来降低反应频率。
如:关禁闭。
负惩罚:消除一个愉快刺激来降低反应频率。
如:取消看电视的时间。
(三)消退个体在被强化后做出反应,一段时间不再有强化相伴,那么,做出的反应会在将来发生的几率降低。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总结:在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中,不管是正强化还是负强化,最终的目的是使个体的行为频率得到提高,这是强化所带来的影响。
在正强化和正惩罚中,两者的共同点在于都是给予刺激物,不同点是正强化给予的是个体喜欢的愉快刺激,正惩罚是厌恶的刺激。
其中消退是最好区分的,它不具有任何条件强化物。
例题1.只要成绩得到提高,就可以不用做家务。
这是运用下列哪种规律?()A.正强化B.负强化C.正惩罚D.负惩罚2.当小明学习进步之后,他的父母就会在周末带他去游乐园玩耍。
这是运用下列哪种规律?()A.正强化B.负强化C.正惩罚D.负惩罚答案:1.C 2.A。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在教师资格考试和教师招聘考试中,学习理论对考生来说是重点也是难点。
今天中公老师给大家讲解学习理论中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帮助同学们备考。
斯金纳改进了桑代克的笼子变成斯金纳箱,他利用小白鼠和斯金纳箱做了迷箱实验,做完实验以后区分了两种行为并提出了额三大定律。
下面一起来看一下这部分知识点。
首先斯金纳把行为分为两种,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引起的,是经典条件作用引起的对象,故先有刺激后又反应,是有机体被动做出的;而操作性行为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主动做出的,故先有行为后又刺激。
综上,区分这两种行为主要看先有刺激还是先有行为!另外还提出三大定律——强化、惩罚、消退。
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给予一个愉快刺激,增加行为反应;负强化是撤销厌恶刺激,增加行为反应。
在正强化中涉及到一个原理,即普雷马克原理也叫祖母法则,是指用高频刺激强化低频刺激,简单说就是用喜欢的强化不喜欢的,比如一个孩子喜欢看电视但是不喜欢写作业,那么就可以让他先写完作业之后允许他看电视,用喜欢的电视作为不喜欢的作业的奖赏。
此外,在负强化当中涉及到两种条件作用类型,即回避条件作用和逃避条件作用。
回避条件作用是指厌恶刺激即将出现时就躲开了,而逃避条件作用是指厌恶刺激已经出现然后躲开;区分二者的关键就是看厌恶刺激是否出现。
如某人讨厌下雨,今天一出门看到外面在下雨,就不出门了,这是逃避,因为已经看到了厌恶刺激雨;而当他看天气预报说明天有雨,他决定不出门,这是回避,因为厌恶刺激雨还没有出现他就已经做出了相应的反应。
惩罚分为正惩罚和负惩罚;正惩罚是给一个厌恶刺激,减少不良行为;负惩罚是撤销愉快刺激,减少不良行为。
消退即不予理睬减少不良行为。
综上,做题时先判断行为是增加还是减少,增减就归为强化,减少就归到惩罚和消退中;然后再看具体的手段。
小试牛刀——考题再现1.小红上课积极回答问题之后老师表扬他,这可以用以下哪种来解释()。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在教师资格考试中,每年都会涉及到教育心理学的相关考题,其中,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一直是考试的重难点,这部分知识在考试中出题形式较灵活,多以例子型的题目出现,因此就需要各位考生加强对于知识的理解性学习和记忆。
今天,就带大家解读一下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斯金纳在桑代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强化的概念。
斯金纳认为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
在斯金纳的理论中,人和动物的行为可以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其中,应答性行为是先有刺激后有反应,这是经典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操作性行为是先有反应后有刺激,这才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1.正强化给予一个愉快刺激,即给他一个他喜欢的刺激,从而增加其行为出现的概率。
例如:考试考了第一名,带孩子去游乐场。
2.负强化摆脱一个厌恶刺激,即拿走一个他不喜欢的刺激,从而增加其行为出现的概率。
例如:考试考了第一名,可以不用打扫卫生了。
3.惩罚给予一个厌恶刺激,即给他一个他不喜欢的刺激,从而减少其行为出现的概率。
例如:考试不理想,老师罚抄试卷,就是通过给予学生体罚这一厌恶的刺激,从而减少学生犯错误的行为出现的概率。
4.消退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会大大降低。
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斯金纳的理论认为,在教学活动当中,对于上课调皮捣蛋的孩子应更多地“以消退代替惩罚”,因为有些时候对于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越是训斥或惩罚,学生扰乱课堂秩序的行为就越频繁,他们上课捣乱就是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给予训斥或惩罚反而是给予了其正强化。
因此不能采用惩罚的方式,而是对学生的捣乱行为不理睬,通过消退的方式使这种行为逐渐减少甚至消失。
区分:负强化和惩罚:1.负强化是为了增加行为出现的概率,惩罚是为了减少行为出现的概率;2.负惩罚是撤销厌恶刺激,惩罚是给予厌恶刺激。
简谈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简谈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简谈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是考试的重点和,因为这一理论是新行为主义的代表性观点,其中的强化原理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kinner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简述王国胜,201511140243Skinner系统化发展了Thorndike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通过实验研究了强化的机制、原则、类型和方式,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和程序教学的思想。
1操作性条件作用行为分类:•应答性行为:由已知刺激引起,有机体被动地对环境刺激做出反应。
•操作性行为:有机体的自发行为受强化后得到的在特定环境中随意或有目的的操作。
相应地,条件作用也可以分为两类:•经典性条件作用:S-R联结,反应由刺激引发。
•操作性条件作用:R-S过程,重在跟随操作后的强化。
操作性作用的两个一般性原则:•任意有强化(奖励)刺激紧随其后的反应都有重复出现的趋向。
•任意提高操作反应率的刺激都是强化刺激。
反射学习:S-R操作性学习:(S)-R-S2强化理论行为发生变化是因为有强化作用。
对强化的控制就是对行为的控制。
强化是能增强反应率的效果(区别与奖励)。
2.1强化物强化物是能增大反应概率的刺激和事件。
分类1:•积极强化通过呈现刺激。
•消极强化通过终止不愉快条件。
分类2:12强化理论2•一级强化满足基本生理需求。
•二级强化与一级强化反复联合进而获得了强化性质的中性刺激。
包括社会强化、信物、活动惩罚是能降低反应概率的紧接在反应后的刺激。
Premack原理应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
实际教育中,强化种类繁多,效果因人而异。
教学中选取强化物应遵循如下原则:•针对班上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强化物系列。
即通过观察和问卷了解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
•考虑年龄因素。
2.2强化程式强化程式(reinforcement schedules)反应受到强化的时机和频次。
•连续强化程式•间隔强化程式。
依据两个维度:时间、比率;固定、可变,组合成四种强化程式。
具体分类:•连续强化,即对每个反应给予强化。
可以迅速学会反应,但反应迅速消失,毫无持续性。
•定时强化,即在固定时段后给予强化。
可以使反应随着强化时间的临近迅速增加,强化后反应数量骤减。
反应具有很短的持续性,当强化时间过去不再出现强化物时,反应速度迅速降低。
•定比强化,即在固定反应次数后给予强化。
反应建立迅速,强化后反应会暂停。
反应具有很强的持续性,当达到预期的反应数而不再有强化物时,反应速度降低。
•变时强化,即不定时给予强化。
反应建立缓慢,稳定,强化后反应不会暂停。
反应具有更长的持续性,反应降低的速度缓慢。
•变比强化,即在不定反应次数后给予强化。
反应建立的速度很快,强化后几乎不会暂停。
反应具有最长的持续性,一直保持很高的水平,不会消失。
程式和反应模式象对应。
连续程式的强化在教新反应时最为有效。
间隔强化又称部分强化,它比连续程式具有更高的反应率和低消退率。
扇贝效应(seallop effect):定时强化由于有一个时间差,强化后随之以较低的反应率,但在时间间隔的末了反应率上升。
定比强化对稳定的反应率比较有益,而变比强化则对维持稳定和高反应率最为有效。
在实际教育中,不想要的行为常常不明智地受到了强化。
一个教师可能正在作间隔式的强化,次侥幸就会使学生永远记住这个行为,学生认识到如果他们一直恳求教师,教师就会最终答应他们的要求。
所以在强化时应遵循如下原则:•教新任务时,进行即时强化,不要进行延缓强化。
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有一条重要的原理就是,后果紧跟行为比后果延缓要有效得多。
即时反馈有两个作用:首先它使行为和后果之间的联系更为明确,其次它增加了反馈的信息的价值。
•在任务的早期阶段,强化每一个正确的反应,随着学习的发生,对比较正确的反应优先强化,逐渐地转到间隔式强化。
•强化要保证做到朝正确方向促进或引导。
不要坚持一开始就做到完美。
不要强化不希望行为。
3行为的学习33行为的学习3.1新行为的塑造对想要的行为进行即时强化是学习的关键,但是,当想要的行为学生一下子做不出时,强化什么呢?一个幼儿教师是否要一直等到幼儿背出全部字母之后才给予强化呢?肯定不是!最好的方法是先对学生说出一个字母,然后是几个,最后是全部字母逐步予以强化。
当老师通过强化每一步的成功以引导学生达到目标时,他就正在使用一种发展新行为的技术—塑造。
塑造(shaping)是通过小步反馈帮助学生达到目标。
Skinner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他采用连续接近(successive approximation)的方法,对趋向于所要塑造的反应的方向不断地给予强化,直到引出所需要的新行为。
例如,训练鸽子或老鼠的头抬到一定的高度,只有当其头朝着实验所需的方向抬起来时才强化下一次要求再多一点,直到完全达到所需的方向和高度。
这时,新的行为就塑造成了。
在课堂教学中,塑造是一个重要的工具。
假设我们想让学生写一段含有一个主题句和一句总结的英文段落,那么,这一任务包括许多部分:能识别并能写出主题句、佐证材料和总括句;能写出一个完整的句子;能正确使用大小写、标点符号和语法;并且能正确拼写。
如果教师在一节课里教所有这些技能,要求学生写出一段文字,并且根据他们的内容、语法、标点和拼写而评分,那么大多数学生将会失败、学生从练习中将学不到什么。
反之,老师可以一步一步地教这些技能,逐步塑造出最终的技能。
学生可以先学如何写主题句,然后写佐证材料,然后写总括句,在此之前可能专门谈论过如何选题立意。
然后,对段落和标点也提出要求。
最后,拼写也作为一条标准。
在每一阶段,学生都有机会获得强化,因与强化的标准都是他们可能达到的。
在塑造行为时要注意的原则:学生必须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行为范围内得到强化,同时这些行为又必须能向新的技能延伸。
学生如果能在12分钟之内解出能在15分钟内解出的题,就应强化,但不要要求八分钟内做出才给以强化。
但是,一个能做20题的学生必须做20道题后才应强化。
行为塑造技术包括连锁塑造和逆向连锁塑造两种。
3.1.1连锁塑造(chaining shaping)当学生迅速从成功迈向成功时,使用塑造非常有效。
这就要求将任务分成许多小步子,当学生完成每一步时都予以强化。
这一过程称之为连锁塑造,其步费如下:•终点行为:选择目标——越具体越好。
•起点行为:了解学生目前能做什么,已经知道什么。
•步调划分:列出一系列阶梯式的步子,让学生从他们目前状态迈向你的目标,步子的大小因学生的能力而异。
•即时反馈:对学生的每一进步都予以反馈,材料越新,学生要求的反馈就越多3.1.2逆向连锁塑造(reverse chaining shaping)应用于教育中的另一种塑造形式是逆向连锁塑造,就是“倒序”教授复杂技能。
•首先,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一段没有总括句的段落,要求学生补充,但为一篇完整的段落。
•然后,我们可以提供一段不完整的文字,要求学生加上一个佐证材料和句子。
•最后,只提供一个主题句,要求学生写出几个佐证材料和总括句。
这种教学策略的优势在于,每一次练习的成果都是一段完好的文字,以这种方式,学生能更好地看见全貌,并且强化的路线较短。
3.2行为的消退与维持消退(extinction)是消除强化从而消除或降低某一个行为。
例如,教师要求学生应用业余时间完成额外的数学和阅读作业。
几周后他发现学生只做数学业,没有完成阅读任务。
于是教师改变了规则,只让学生在业余时间阅读,结果是,学生很快就少做数学而多看语文了。
在这里,教师应用消退取消对完成数学作业的强化。
再如,在二年级课堂,有些过分焦急的学生不举手就回答老师的问题,这时老师可以不理会他们,点那些举了手的学生起来回答,并且提醒学生“××举了手在等待回答”,“××也举了手”等。
教师很快就会发现全班举手的行为明显增加,并且那些并不参与班上讨论的学生也举起了手,参与讨论的机会增多了。
许多老师发现使用消退比较困难,因为他们必须学会忽视某些不好的行为;其次即使某些问题行为减弱后,它有可能突然重新出现。
这一现象叫做自然恢复。
因此,老师在使用消退时要注意:要前后一致地忽视某些不好的行为,并结合消退使用其他方法,如强化适当的行为。
最后,某些错误行为在密度和频率上一开始会上升,这种上升如果还属于你能容忍的范围,就从这种情境中选择准备消退的行为。
维持(maintenance)就是行为的持续。
消退的原则表明,一旦消除了对过去所学行为的强化,这个行为就会逐渐消失。
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必须不时地强化学生的行为,否则它们将会消失。
人类生活在一个比较复杂的世界里,对于大多数在学校中学到的技能和行为,我们的世界充满了自然的强化。
例如,一开始学生可能会要求经常强化他们的阅读行为,但是一旦他们会阅读了,他们就具备了了解未知世界的读书的技能。
对大多数学生而言,世界的纷繁复杂本身就有高度强化作用,到了某一时候,不再需要对阅读的强化,因为书的内容木身就维持了这一行为。
当某些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内在强化时,维持也会发生,即参与这一行为本身就愉快。
例如,许多儿童喜欢绘画、解决问题或学习事物,即使他们从来没因此而得到强化。
抵制消退对维持行为也是很重要的。
一旦形成某一个行为,对正确反应的强化行为变得不那么频繁或不太可预测(变化间隔式和变化比率式强化)。
其原因是变化的强化程式在给出一个强化之前要求有许多行为。
这比固定程式的强化更能抵制消退。
例如,当一个学生每次解数学题之后都给予表扬,但是一且停止表扬,学生就可能停止解数学题。
相反,如果逐渐增加所需做题的数目才得到表扬,那么学生就可能在老师没有给以强化或强化很小的情况下,仍能长时间做数学题。
4行为的分化和泛化行为的结果强烈影响行为,但是,不仅仅是跟在行为之后的刺激有影响,在行为之前的刺激——行为的先前物(antecedent stimuh)也能起重要的作用。
先前物就是在行为之前的事件,也被称作线索(cue),因为它告知我们什么行为将受到强化,什么行为将受到惩罚。
线索表现为许多形式,它暗示我们,什么时候应当改变自己的行为,什么时间不应当改变。
例如,在数学课里,教师强化那些做题的学生,惩罚那些无所事事的学生。
但是当老师宣布下课时正是午饭时间,后果就改变了。
当某一种刺激(这里是数学课时间)存在时表现为一种行为,当另一种刺激(这里是午饭时间)出现时表现为另一种行为的能力就是所谓的刺激分化。
当公司效益好、老板很愉快而你的工作又干得很出色时就是你要求公司老板加薪的时机。
你知道这点,因为你已区分了提出要求的好坏时机。
分化(Discrimination)就是知觉刺激的差异并对这种差异作出反应。
分化就是利用一些线素、信号和信息,这些线索、信号和信息暗示什么时候行为更容易得到强化。
例如,公司的财政状况、老板的心情和你最近的成绩是关系到你的加薪要求能否成功的分化刺激。
学生要学习分化,就必须对他们的反应的正确或错误的行为提供反馈。
分化学习的实验研究表明,学生需要知道什么时间他们的反应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