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数学(上册)第一章教案
《高等数学》教案 第一章 函数
第一章函数函数是积分的主要研究对象,后边关于微积分性质的研究都是对函数性质的研究。
本章首先引入集合,然后研究两个实数集合之间的一种对应关系——函数关系,并介绍函数的基本性质和常见的初等函数。
§1.1 集合一、概念集合是具有某种属性的事物的全体,或者说是一些确定对象的汇总。
构成集合的事物或对象,称为集合的元素。
举例:有限集合:由有限个元素构成的集合。
无限集合:由无限个元素构成的集合。
集合通常用大写字母A、B、C、X、Y等表示。
元素由小写字母a、b、c、x、y等表示。
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记作a∈A;否则记作a∉A。
二、表示方法1、列举法:按任意顺序列出集合的所有元素,并用花括号“{ }”括起来。
如:A ={a,b,c,d}即列出集合中所有元素,不计较顺序,但不能遗漏和重复。
2、描述法:设P(a)为某个与a有关的条件或法则,A为满足P(a)的一切a 构成的集合,记为A ={a∣P(a)}。
如:A ={x∣x2-5x+6=0} 即把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某个共同属性描述出来,用{a∣a具有的共同属性}。
3、文氏图:可以表示集合以及集合间的关系。
三、全集与空集由所研究的所有事物构成的集合称为全集,记为U。
全集是相对的。
不包含任何元素的集合称为空集,记为Φ。
四、子集1、定义:如果集合A的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即“如果a∈A,则a∈B”,则称A为B的子集。
记为A⊆B或B⊇A。
如果A⊆B成立,且B中确有元素不属于A,则称A为B的真子集。
记作A⊂B或B⊃A。
2、定义:设有集合A和B,如果A⊆B且B⊆A,则称A与B相等。
结论:(1)A⊆A,即“集合A是其自己的子集”;(2)Φ⊆A,即“空集是任意集合的子集”;(3)若A⊆B,B⊆C,则A⊆C,即“集合的包含关系具有传递性”。
五、集合的运算1、定义:设有集合A和B,由A和B的所有元素构成的集合,称为A和B 的并,记为A∪B。
即A∪B ={x∣x∈A或x∈B}。
《高等数学》第一章课程教案
《高等数学》第一章课程教案《高等数学》第一章课程教案《高等数学》第一章课程教案一.课程名称:高等数学 \Calculus 二.学时与学分:72学时4学分三.适用专业:教育技术,计算机,人体,康复四.课程教材:《高等数学》,第四版. 同济大学数学教研室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五.上课教师:刘蓉老师六.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高等数学是工科大学生最重要的基础理论课之一,它作为工程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目的在于培养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基本数学素质。
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微积分中极限、导数、积分等基本概念;掌握基本的运算技巧;使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各种领域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训练学生数学推理的严密性,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修养和对实际问题具有抽象、归纳、推广的能力,能用数学的语言描述各种概念和现象,能理解其它学科中所用的数学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自学数学教材和其它数学知识的能力,为以后学习其它学科打下良好的基础。
七、教学方式(手段):主要采用讲授新课的方式第一章函数极限与连续一、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1、理解函数的概念,会求函数的定义域、表达式及函数值。
会求分段函数的定义域、函数值,并会作出简单的分段函数图像,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
2、了解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和有界性。
3、理解复合函数及分段函数的概念,了解反函数及隐函数的概念。
4、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
5、会建立简单应用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
6、理解极限的概念,理解函数在极限与右极限的概念,以及极限存在与左、右极限之间的关系。
7、掌握极限的性质及四则运算法则。
8、掌握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并会利用它们求极限,掌握利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的方法。
9、理解无穷小、无穷大的概念,掌握无穷小的比较方法,会用等价无穷小求极限。
10、理解函数连续性的概念(含左连续与右连续),会判别函数间断点的类型。
11、了解连续函数的性质和初等函数的连续性,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有界性、最大值、最小值定理和介值定理),并会应用这些性质。
高等数学教案第一章
第一章函数与极限一、教学内容1.函数:常量与变量、函数的定义;2.函数的表示方法:解析法、图示法、表格法;函数的性质:单调性、奇偶性、有界性和周期性;3.初等函数:基本初等函数、反函数、复合函数、初等函数、分段表示的函数,并会建立函数关系;4.极限:数列极限、函数极限、左右极限、极限四则运算法则、两个重要极限、无穷小量、无穷大量、无穷小量的性质;5.连续:连续、间断、初等函数的连续性、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二、教学目的1.理解函数的概念及其性质,熟练掌握求函数定义域和函数值的方法;2.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解析表达式、定义域、主要性质和图形;3.了解反函数的概念及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理解复合函数、分段函数的概念;了解初等函数的概念;会建立函数关系;4.了解数列极限与函数极限的概念(描述性定义);会求左右极限;5.掌握极限四则运算法则;掌握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的方法;能熟练进行极限运算;6.理解无穷小量、无穷大量的概念及相互关系;7.理解函数连续概念;掌握由初等函数的连续性求极限的方法;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三、教学重点1.函数的概念及其性质、基本初等函数、复合函数;2.极限的运算。
3.无穷小量、无穷大量的概念及相互关系;4.函数连续概念、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四、教学难点1.极限的概念;2.无穷小量、无穷大量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3.函数连续概念。
第一节 函数一、集合 1、集合概念具有某种特定性质的事物的总体叫做集合。
组成这个集合的事物称为该集合的元素。
表示方法:用A ,B ,C ,D 表示集合;用a ,b ,c ,d 表示集合中的元素1)},,,{321 a a a A = 2)}{P x x A 的性质=元素与集合的关系:A a ∉ A a ∈一个集合,若它只含有有限个元素,则称为有限集;不是有限集的集合称为无限集。
常见的数集:N ,Z ,Q ,R ,N +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A 、B 是两个集合,如果集合A 的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则称A 是B 的子集,记作B A ⊂。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教学内容为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的第一课时。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是高中数学生活的开始。
通过学习能够提高同学们对高中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学情分析在初中的时候有基本的数学功底,对知识有一定的积累。
但本节课是高中数学的第一课,这节课同学们要掌握许多新的名词,以及之前没后见过的数学符号,本节课要提高同学们对高中数学生活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1.能够初步掌握集合的概念,感知元素和集合的关系。
2.能够清楚的知道集合中常用的表示符号。
3.了解集合元素的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2.教学难点:能够选择准确的表示方法。
五、学法指导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六、教学用具多媒体七、教学过程的设计(一)创设情境,揭示所学教师引入问题:初中的时候,我们已经接碰到过一些集合,大家能够说一说吗?接着教师指出:那么,集合的含义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一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
)(二)引入新知同学们,我们班所有同学站起来。
同学们做动作。
老师提问:老师口令的对象是谁,是全班的同学还是某些同学?老师总结:这些是一个集合,他们是一个整体而不是个体。
所以,今天我们要学习新的一个概念:集合。
多媒体出示课件:1)20以内的所有的偶数;2)我国都有哪些省份;3)所有的三角形;同学们讨论,这些例子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概括这些例子的共同特征:一般地,指定的某些对象的全体称为集合(简称为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作这个集合的元素.老师强调全体我们称为集合,整体中的部分就是集合的元素。
老师指出:集合常用大写字母A,B,C,D,。
表示,元素常用小写字母a,b,c,d。
表示.(设计意图:通过自己的发现,让同学们对集合的概念有明确的认识。
知道正确的区分集合和元素两个概念。
)(三)根据资料,探索集合中元素的特点(1)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集合中元素有什么特点?注意个别同学的指导,解答学生疑难.让学生明确集合元素的三大特性,即: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我们就称这两个集合相等.(2)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1)大于5小于18的偶数;(2)我国的直辖市。
《高等数学教案》
《高等数学教案》word版第一章:函数与极限1.1 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定义函数的概念讨论函数的性质(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等)1.2 极限的概念与性质引入极限的概念探讨极限的性质与运算1.3 无穷小与无穷大定义无穷小与无穷大的概念比较无穷小与无穷大的大小关系1.4 极限的运算法则极限的加减乘除法则极限的复合函数法则第二章:导数与微分2.1 导数的概念与性质引入导数的概念探讨导数的性质(单调性、极值等)2.2 导数的计算法则基本导数公式和、差、积、商的导数法则2.3 微分的方法与应用微分的概念与方法微分在近似计算与优化问题中的应用第三章:泰勒公式与微分中值定理3.1 泰勒公式的概念与性质引入泰勒公式的概念探讨泰勒公式的性质与应用3.2 微分中值定理的概念与证明罗尔定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柯西中值定理微分中值定理的应用(导数与函数的极值关系等)第四章:积分与微分方程4.1 积分的基本概念与方法引入积分的概念探讨积分的方法(牛顿-莱布尼茨公式、换元积分、分部积分等)4.2 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与方法引入微分方程的概念探讨微分方程的解法(常微分方程、线性微分方程等)第五章:线性代数基础5.1 向量的概念与运算定义向量的概念探讨向量的运算(加减、数乘、点积、叉积等)5.2 矩阵的概念与运算定义矩阵的概念探讨矩阵的运算(加减、数乘、转置、逆矩阵等)5.3 线性方程组的概念与解法引入线性方程组的概念探讨线性方程组的解法(高斯消元法、矩阵求逆法等)5.4 行列式的概念与性质定义行列式的概念探讨行列式的性质与计算方法第六章:概率论基础6.1 随机事件与概率定义随机事件与概率的概念探讨概率的计算(古典概率、条件概率、独立事件等)6.2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引入随机变量的概念探讨离散型随机变量与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律6.3 期望与方差定义期望与方差的概念探讨期望与方差的计算及其性质第七章:线性代数进阶7.1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定义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概念探讨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计算及其应用7.2 二次型定义二次型的概念探讨二次型的标准型与判定定理7.3 线性空间与线性变换引入线性空间与线性变换的概念探讨线性变换的性质与计算第八章:常微分方程与应用8.1 常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定义常微分方程的概念探讨常微分方程的解法(分离变量法、积分因子法等)8.2 常微分方程的应用探讨常微分方程在物理、生物学等领域的应用8.3 线性微分方程组引入线性微分方程组的概念探讨线性微分方程组的解法与应用第九章:复变函数基础9.1 复数的基本概念与运算定义复数的概念探讨复数的运算(加减、乘除、共轭等)9.2 复变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引入复变函数的概念探讨复变函数的性质(解析性、奇偶性等)9.3 复变函数的积分与级数探讨复变函数的积分(柯西积分定理、柯西积分公式等)探讨复变函数的级数(泰勒级数、洛朗级数等)第十章:实变函数与泛函分析初步10.1 实函数的基本概念与性质定义实函数的概念探讨实函数的性质(单调性、有界性等)10.2 泛函分析的基本概念引入泛函分析的概念探讨赋范线性空间与希尔伯特空间的基本概念10.3 赋范线性空间的基本定理探讨赋范线性空间中的基本定理(闭区间上的有界线性算子等)重点解析第一章:函数与极限重点:函数的概念与性质、极限的概念与性质、无穷小与无穷大、极限的运算法则。
《高等数学》课程教案
《高等数学》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高等数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认识高等数学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重要地位。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极限与连续教学重点:极限的定义、性质,函数的连续性,无穷小比较,洛必达法则。
2. 第二章:导数与微分教学重点:导数的定义,求导法则,高阶导数,隐函数求导,微分方程。
3. 第三章:积分与面积教学重点:不定积分,定积分,积分计算方法,面积计算,弧长与曲线长度。
4. 第四章:级数教学重点:数项级数的概念,收敛性判断,功率级数,泰勒级数,傅里叶级数。
5. 第五章:常微分方程教学重点: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一阶线性微分方程,可分离变量的微分方程,齐次方程,线性微分方程组。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系统地讲解高等数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2. 运用示例法,通过典型例题展示解题思路和技巧。
3. 组织练习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和课后进行数学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维品质和问题解决能力。
2.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单元测试、期中考试等方式,检验学生掌握高等数学知识的情况。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高等数学》及相关辅助教材。
2. 课件:制作精美、清晰的课件,辅助课堂教学。
3. 习题库:提供丰富的习题,供学生课后练习。
4.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平台,提供相关的高等数学学习资料和在线答疑。
5. 辅导资料:为学生提供补充讲解和拓展知识点的辅导资料。
六、第六章:多元函数微分学教学重点:多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偏导数,全微分,高阶偏导数,方向导数,雅可比矩阵与行列式。
七、第七章:重积分教学重点:二重积分,三重积分,线积分,面积分,体积积分,重积分的计算方法,对称性原理。
八、第八章:常微分方程的应用教学重点:常微分方程在物理、生物学、经济学等领域的应用,求解方法,数值解法,稳定性分析。
高数教学设计
高数教学设计第1篇:高数教案设计教案设计教材:《高等数学》(第三版)上册,第一章函数与极限,第三节函数的极限。
一、计划学时本小节分为两个部分,对于初学者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也就分为两个学时进行教学。
第一学时:自变量趋于有限值时函数的极限。
第二学时:自变量趋于无穷大时函数的极限。
(本次教案主要说明第一学时的内容。
)二、教材处理通过第一节关于函数基本知识的学习,以及高中时已经对函数极限有过一定的学习了解与铺垫,所以就要通过一些基本的示例,来一步步引导学生接触本节的内容,并进一步学习与讨论。
来扩展同学们的知识面,并易于接受新内容。
三、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通过教学过程培育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算能力、以及数学创新意识。
让你给同学们乐观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
2、让同学们掌握一些本节教学中所涉及的技能技巧。
3、通过数学知识为载体,增强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习的爱好和能力。
传达出数学的人文价值。
四、教学难点和重点1、如何让学生较快的接受新的理念与知识,而改掉以前类似的学习中的定势与习惯性思维。
2、让学生们熟练的运用书中所涉及的公式与理解一些重要的定理,从而更好的做题。
五、教学设计1、总体思路先通过在黑板上写一些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的例题,让同学们到黑板上去做。
然后,对题目做一些变形,就成了本小节所学的知识,此时,就要通过一步步的引导,让同学们呢了解步骤的方法技巧。
最后,就是先要学生们自己总结本节的内容与规律技巧,之后,再告诉同学们本节所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
2、教学过程(1)先让同学们大致看一下本小节内容,对本节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4分钟)设计说明:通过让同学们进行自主学习,对本小节内容有大志的了解,以便于学生更易于接受新知识。
(2)通过小例子让大家熟悉并初步认识一下极限的概念。
如:问题:当x无限接近于1的时候,函数f(x)=2x-1的取值。
解析:问题可转化成|f(x)-1|最小取值,因为|f(x)-1|可以无限变小,也就是无限趋近于0,所以当x无限接近于1的时候,函数f(x)=2x-1的取值就是0.(5分钟)设计说明:通过引导学生们的思维,带到新的内容,培育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发撒思维能力。
《高等数学》标准教案
《高等数学》标准教案第一章:函数与极限1.1 函数的概念与性质教学目标:了解函数的定义,掌握函数的性质及常见函数类型。
教学内容:函数的定义,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运用性质进行分析。
1.2 极限的概念与性质教学目标:理解极限的概念,掌握极限的性质及求解方法。
教学内容:极限的定义,极限的性质,无穷小与无穷大,极限的求解方法。
教学方法: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学生理解极限的概念,运用性质及方法求解极限。
第二章:微积分基本概念2.1 导数与微分教学目标:理解导数的定义,掌握基本导数公式及微分方法。
教学内容:导数的定义,基本导数公式,微分的方法及应用。
教学方法:通过实际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导数的概念,运用公式及方法进行微分。
2.2 积分与微分方程教学目标:理解积分的概念,掌握基本积分公式及解微分方程的方法。
教学内容:积分的定义,基本积分公式,微分方程的解法。
教学方法: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学生理解积分的概念,运用公式及方法解微分方程。
第三章:多元函数微分学3.1 多元函数的概念与性质教学目标:了解多元函数的定义,掌握多元函数的性质及常见类型。
教学内容:多元函数的定义,多元函数的性质,常见多元函数类型。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多元函数的概念,运用性质进行分析。
3.2 多元函数的求导法则教学目标:理解多元函数求导法则,掌握多元函数的求导方法。
教学内容:多元函数的求导法则,多元函数的求导方法。
教学方法: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多元函数求导法则,运用方法进行求导。
第四章:重积分与曲线积分4.1 二重积分及其应用教学目标:理解二重积分的定义,掌握二重积分的计算方法及应用。
教学内容:二重积分的定义,二重积分的计算方法,二重积分在几何及物理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学生理解二重积分的概念,运用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4.2 曲线积分的概念与应用教学目标:理解曲线积分的定义,掌握曲线积分的计算方法及应用。
第一章高数教案
第一章高数教案第一章高等数学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高等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法则。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熟练运用函数、极限、导数等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并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教学目标:1. 理解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基本运算法则。
2. 掌握极限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 理解导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能应用导数解决实际问题。
4.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2. 极限的计算方法。
3. 导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本章共分为三个部份,分别是函数、极限和导数。
具体学时安排如下:第一节:函数(2学时)1. 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2. 常见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3. 函数的运算法则。
第二节:极限(4学时)1. 极限的定义和性质。
2. 极限的计算方法。
3. 极限存在的条件和判定方法。
第三节:导数(6学时)1. 导数的定义和性质。
2. 导数的计算方法。
3. 导数的应用:切线、切线方程和极值问题。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介绍函数、极限和导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法则。
2. 实例演练法:通过解析具体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量能力和合作意识。
五、教学资源和学具准备:1. 教材:高等数学教材(教师版和学生版)。
2. 教具:黑板、彩色粉笔、投影仪等。
六、教学评价方法:1. 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2. 作业评定:布置作业并批改,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合作能力。
七、教学过程安排:1. 第一节:函数- 引入函数的概念,讲解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 通过示例介绍常见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 讲解函数的运算法则,并进行相关例题演练。
2. 第二节:极限- 引入极限的概念,讲解极限的定义和性质。
大学高数第一章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函数、极限与连续的基本概念;(2)熟悉一元函数微分学的相关概念和计算方法;(3)了解一元函数积分学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3)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素养。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3)树立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
二、教学内容1. 函数、极限与连续(1)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图像;(2)极限的概念和运算法则;(3)连续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2. 一元函数微分学(1)导数的定义、性质和运算法则;(2)求导法则的应用;(3)微分的应用。
3. 一元函数积分学(1)定积分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2)不定积分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3)积分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实际例子,引导学生回顾函数、极限与连续的相关知识;(2)介绍本章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 讲授新课(1)函数、极限与连续- 讲解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图像,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介绍极限的概念和运算法则,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极限的求法;- 讲解连续函数的定义和性质,让学生了解连续函数的特点。
(2)一元函数微分学- 讲解导数的定义、性质和运算法则,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求导方法;- 介绍求导法则的应用,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求导法则;- 讲解微分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微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一元函数积分学- 讲解定积分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定积分的计算;- 介绍不定积分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让学生能够求出不定积分;- 讲解积分的应用,让学生了解积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课堂练习(1)布置课堂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2)指导学生解题,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4. 课堂小结(1)总结本章所学内容,让学生回顾重点知识;(2)强调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高等数学》(1-3章)教学教案(全)
高等数学教学教案第1章函数、极限与连续授课序号01(是一个给定的非空数集.若对任意的授课序号02的左邻域有定义,如果自变量为当0x x →时函数授课序号032n n ++)(1,2,n x =授课序号04授课序号05授课序号06高等数学教学教案第2章导数与微分授课序号01授课序号02授课序号03授课序号04高等数学教学教案第3章微分中值定理与导数的应用授课序号01授课序号02授课序号03!n +!n +()()!n x n +!n +!n +[cos (x θ+=21)2!!x n α-++)(1(1)!n n αθ-++()nx R x +授课序号04(1)在生产实践和工程技术中,经常会遇到求在一定条件下,怎样才能使“成本最低”、“利润最高”、“原材料最省”等问题.这类问题在数学上可以归结为建立一个目标函数,求这个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2)对于实际问题,往往根据问题的性质就可以断定函数()f x 在定义区间内部存在着最大值或最小值.理论上可以证明这样一个结论:在实际问题中,若函数()f x 的定义域是开区间,且在此开区间内只有一个驻点0x ,而最值又存在,则可以直接确定该驻点0x 就是最值点,0()f x 即为相应的最值. 四.例题讲解例1.讨论函数32()29123f x x x x =-+-的单调增减区间. 例2.判断函数3()=f x x 的单调性.例3.设3,0,()arctan ,0.x x f x x x x ⎧-<=⎨≥⎩确定()f x 的单调区间.例4.证明:当0x >时,e 1x x >+. 例5.求函数32()(1)f x x x =-的极值.例6.求函数22()ln f x x x =-的极值.例7.求函数233()2f x x x =+在区间1[8]8-,上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例8.水槽设计问题有一块宽为2a 的长方形铁皮如图3.8所示,将宽所在的两个边缘向上折起,做成一个开口水槽,其横截面为矩形,问横截面的高取何值时水槽的流量最大(流量与横截面积成正比). 图3.8例9.用料最省问题要做一圆柱形无盖铁桶,要求铁桶的容积V 是一定值,问怎样设计才能使制造铁桶的用料最省? 例10.面积最大问题将一长为2L 的铁丝折成一个长方形,问如何折才能使长方形的面积最大.授课序号05授课序号06教学基本指标教学课题第3章第6节弧微分与曲率课的类型新知识课教学方法讲授、课堂提问、讨论、启发、自学教学手段黑板多媒体结合教学重点曲率的计算公式教学难点曲率的计算参考教材同济七版《高等数学》上册作业布置课后习题大纲要求了解曲率和曲率半径的概念,会计算曲率和曲率半径。
《高等数学》教案第一章函数
《高等数学》教案第一章函数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函数的基本概念、常见函数及其性质、函数的运算与初等函数的图形与性质。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函数的定义和性质,了解各种常见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掌握函数的运算法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了解函数的定义,理解函数的自变量、函数值、定域和值域的概念。
2.掌握函数的画图方法,了解各种常见函数的图像特点。
3.掌握函数的运算法则,包括函数的四则运算、复合函数及其性质。
4.了解初等函数的性质,包括多项式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等。
教学重点:1.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常见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3.函数的运算法则。
教学难点:1.函数的复合与反函数的判断。
2.函数的图像的基本特点与应用。
教学过程:一、函数的定义及基本概念(20分钟)1.引入函数的概念,从实际问题引入函数的概念,解释函数的自变量、函数值、定域和值域等概念。
2.补充函数的符号表示及常用函数的例子。
二、常见函数的图像与性质(30分钟)1.多项式函数:直线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的图像与性质。
2.指数函数:指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正指数函数与负指数函数的比较。
3.对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指数与对数函数的关系。
4.三角函数: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三、函数的运算法则(40分钟)1.函数的四则运算:加减乘除的运算法则。
2.函数的复合与反函数:复合函数的定义和判断,反函数的定义和判断,举例说明。
四、初等函数的图形与性质(30分钟)1.函数的绘图:使用计算机或手工绘图工具,绘制常见函数的图像,观察图形特点。
2.性质的分析:利用函数的性质,分析函数图像在定域上的增减性、奇偶性、周期性等。
五、例题解析与练习(40分钟)1.结合所学的函数的性质,通过一些典型例题解析,让学生加深对函数的理解。
2.练习题:布置一些相关的函数练习题,巩固函数的知识。
六、小结与作业(10分钟)1.对本章的重点知识进行小结,并强调需要注意的要点。
整理—高数必修1教案完整版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1)1—20以内的所有质数;(2)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3)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4)所有的正方形;(5) 方程2560-+=的所有实数根;x xx->的所有解;(6) 不等式30一般地,指定的某些研究对象的全体称为集合(简称为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作这个集合的元素.集合常用大写字母A,B,C,D,…表示,元素常用小写字母,,,a b c d…表示.两个集合相等指他们的元素相同1、集合的元素的特征(1)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3)无序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的位置是没有顺序的。
∈.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记作a A∉.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集合A,记作a A2、常用数集及其记法: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正整数集,记作N*或N+;整数集,记作Z有理数集,记作Q;实数集,记作R3、集合的表示方法我们可以用自然语言来描述一个集合,但这将给我们带来很多不便,除此之外还常用列举法和描述法来表示集合。
(1)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
如:{1,2,3,4,5},{x2,3x+2,5y3-x,x2+y2},…;说明:集合中的元素具有无序性,所以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不必考虑元素的顺序。
(2)描述法:把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
具体方法:在大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取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如:{x|x-3>2},{(x,y)|y=x2+1},{直角三角形},…;强调:描述法表示集合应注意集合的代表元素例如{(x,y)|y= x2+3x+2}与{y|y= x2+3x+2}不同,只要不引起误解,集合的代表元素也可省略,例如:{整数},即代表整数集Z。
高等数学上册教案
高等数学上册教案一、第一章:函数与极限1.1 函数定义:函数是一种关系,使一个集合(称为定义域)中的每个元素对应到另一个集合(称为值域)中的唯一元素。
性质:单调性、连续性、奇偶性、周期性等。
1.2 极限极限的定义:当自变量x趋近于某一值a时,函数f(x)趋近于某一值L,即lim(x →a)f(x)=L。
极限的性质:保号性、保不等式性、夹逼定理、单调有界定理等。
1.3 无穷小与无穷大无穷小的定义:当自变量x趋近于0时,函数f(x)趋近于0。
无穷大的定义:当自变量x趋近于某一正无穷大值时,函数f(x)趋近于正无穷大或负无穷大。
1.4 极限运算法则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lim(x→a)(f(x)+g(x))=lim(x→a)f(x)+lim(x→a)g(x),lim(x →a)(f(x)g(x))=lim(x→a)f(x)lim(x→a)g(x),lim(x→a)(f(x)/g(x))=lim(x→a)f(x)lim(x→a)(1/g(x))。
极限的复合运算法则:lim(x→a)(f(g(x)))=lim(x→a)g(x)lim(x→a)f(g(x))。
1.5 极限存在的条件介值定理:如果函数f(x)在区间[a,b]上连续,且f(a)=L1,f(b)=L2,对于任何介于L1和L2之间的实数L,都存在c∈(a,b),使得f(c)=L。
单调有界定理:如果函数f(x)在区间[a,b]上单调且有界,lim(x→a)f(x)和lim(x →b)f(x)都存在且相等。
二、第二章:导数与微分2.1 导数的定义导数的定义:函数f(x)在x=a处的导数定义为lim(h→0)(f(a+h)-f(a))/h。
导数的几何意义:函数在某一点的导数等于该点处的切线斜率。
2.2 导数的计算法则基本导数公式:常数c的导数为0,x的导数为1,常数倍函数的导数等于常数乘以原函数的导数,幂函数的导数等。
和差、积、商的导数法则:和差函数的导数等于各函数导数的和差,积函数的导数等于原函数的导数乘以另一函数,除函数的导数等于除函数的导数乘以被除函数减去除函数,再除以被除函数的平方。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一章《集合与函数》优秀教案
高中数学必修1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全章教案第一章集合§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1.初步理解集合的含义,进一步理解分类的思想,掌握常用数集的记法;2.体会集合中的元素与对应的集合之间的“属于”关系,以及元素的三个特性;3.能选择自然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4.理解什么是集合中不同元素的共同特征性质,会用集合的特征性质判断一个对象是否属于某个集合,知道如何用集合的特征性质描述初中学习过的数的集合、平面图形的集合;【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由自然语言描述集合到用抽象的符号语言描述集合的过程,体会集合语言的精确性和简洁性;2.由用自然语言描述数学概念到用集合语言描述数学概念的抽象过程,感知用集合语言思考问题的方法;3.体会将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过程.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集合的含义,掌握常用数集的记法,选择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难点】适当选择自然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三、教学方法:创设问题情境,采用实例归纳,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意识,注意启发式和探索式的教学方法.四、教学过程与设计一.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1.所有奇数组成的集合;2. 2. 被5除余1的正整数集合;3.{2,4,6,8,10,12};4. 4. {12325 ,,,, 34537}.§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一. 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 (5)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2.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 (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二.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 三. 学法与教学用具1. 学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2. 教学用具:投影仪. 四. 教学思路(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1.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在初中,我们已经接触过一些集合,你能举出一些集合的例子吗?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互相交流. 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评价.2.接着教师指出:那么,集合的含义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一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1.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9个实例: (1)1—20以内的所有质数; (2)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3)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4)所有的正方形;(5)海南省在2004年9月之前建成的所有立交桥;(6)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的点; (7)方程2560x x -+=的所有实数根;(8)不等式30x ->的所有解;(9)国兴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高一学生的全体.2.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9个实例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3.每个小组选出——位同学发表本组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9个实例的特征,并给出集合的含义.一般地,指定的某些对象的全体称为集合(简称为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作这个集合的元素.4.教师指出:集合常用大写字母A ,B ,C ,D ,…表示,元素常用小写字母,,,a b c d …表示.(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思考:集合中元素有什么特点?并注意个别辅导,解答学生疑难.使学生明确集合元素的三大特性,即: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我们就称这两个集合相等. 2.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 (1)大于3小于11的偶数; (2)我国的小河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建解.3. 让学生自己举出一些能够构成集合的例子以及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并说明理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及时的评价.4.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1)如果用A 表示高—(3)班全体学生组成的集合,用a 表示高一(3)班的一位同学,b 是高一(4)班的一位同学,那么,a b 与集合A 分别有什么关系?由此引导学生得出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两种:属于和不属于.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属于集合A ,记作a A ∈. 如果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不属于集合A ,记作a A ∉.(2)如果用A 表示“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组成的集合,则中国.日本与集合A 的关系分别是什么?请用数学符号分别表示. (3)让学生完成教材第6页练习第1题. 5.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数集扩充过程,然后阅读教材中的相交内容,写出常用数集的记号.并让学生完成习题1.1A 组第1题.6.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并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要表示一个集合共有几种方式?(2)试比较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在表示集合时,各自有什么特点?适用的对象是什么?(3)如何根据问题选择适当的集合表示法?使学生弄清楚三种表示方式的优缺点和体会它们存在的必要性和适用对象。
高一数学第一章的优秀教案实用1篇
高一数学第一章的优秀教案实用1篇高一数学第一章的优秀教案 1(1) 知识与技能:了解集合的含义,理解并掌握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性,识记数学中一些常用的的数集及其记法,能选择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
(2) 过程与方法:从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定义引出“集合”一词,通过探讨一系列的例子形成集合的概念,举例剖析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性,探讨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比较用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合作交流、勤于思考、积极探讨的精神,发展用严密谨慎的集合语言描述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1) 重点:了解集合的含义与表示、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2) 难点:区别集合与元素的概念及其相应的符号,理解集合与元素的关系,表示具体的集合时,如何从列举法与描述法中做出选择。
教学过程:【问题1】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大家回忆一下教材中是如何对它们进行定义的?[设计意图]引出“集合”一词。
【问题2】同学们知道什么是集合吗?请大家思考讨论课本第2页的思考题。
[设计意图]探讨并形成集合的`含义。
【问题3】请同学们举出认为是集合的例子。
[设计意图]点评学生举出的例子,剖析并强调集合中元素的三大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问题4】同学们知道用什么来表示一个集合,一个元素吗?集合与元素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设计意图] 区别表示集合与元素的的符号,介绍集合中一些常用的的数集及其记法。
理解集合与元素的关系。
【问题5】“地球上的四大洋”组成的集合可以表示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方程(__ 1)(x+2)=0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设计意图]引出并介绍列举法。
【问题6】例1的讲解。
同学们能用列举法表示不等式__73的解集吗?【问题7】例2的讲解。
请同学们思考课本第6页的思考题。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在表示具体的集合时,如何从列举法与描述法中做出选择。
高等数学上册教案
高等数学上册教案一、前言1. 教材版本:同济大学数学系编《高等数学》(第七版)2.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高等数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适用对象:本科一年级学生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函数与极限1.1 函数的概念与性质1.2 极限的概念与性质1.3 极限的计算2. 第二章:导数与微分2.1 导数的定义与计算2.2 微分的概念与计算2.3 微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3. 第三章:积分及其应用3.1 不定积分的概念与计算3.2 定积分的概念与计算3.3 积分的应用4. 第四章:级数4.1 数项级数的概念与性质4.2 幂级数的概念与计算4.3 傅里叶级数5. 第五章:常微分方程5.1 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5.2 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5.3 非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高等数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3. 练习法:通过布置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作业和课堂表现。
2. 期中考试:检验学生对高等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考试: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计划1. 课时安排:共计32周,每周2课时。
2. 教学进度: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教学,每个章节安排2-4周课时。
六、第六章:多元函数微分学6.1 多元函数的概念与性质6.2 多元函数的偏导数6.3 全微分6.4 多元函数的极值七、第七章:重积分7.1 二重积分的概念与计算7.2 三重积分的概念与计算7.3 重积分的应用八、第八章: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8.1 向量的概念与运算8.2 空间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8.3 线性方程组与矩阵九、第九章:常微分方程续9.1 线性微分方程组9.2 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9.3 非线性微分方程简介十、第十章:数值计算方法简介10.1 数值计算的基本概念10.2 插值法与函数逼近10.3 数值积分与数值解微分方程十一、教学方法与评价(续)六、七、八、九、十章的教学方法与评价可参照第一至五章的做法,根据各章节的特点进行适当调整。
高等数学第一章函数极限和连续教案
高等数学第一章函数极限和连续教案教案:高等数学第一章-函数、极限和连续一、教学目标:1.理解函数的基本定义和性质,能够用函数的图像描绘函数的性质。
2.掌握函数的四种表示方式:显式表达式、参数方程、隐式方程和级数展开。
3.了解函数的运算和复合函数的性质,并能够应用到问题解决中。
二、教学重难点:1.函数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2.函数的四种表示方式的转换和应用。
3.复合函数的运算和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老师可以提问学生,什么是函数?函数有哪些性质?函数在哪些实际问题中有应用?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
2.函数的基本概念:a.对于给定的自变量,能够确定唯一的值。
b.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c.函数的奇偶性、周期性和有界性。
d.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3.函数的四种表示方式:a.显式表达式:y=f(x)。
b.参数方程:x=φ(t),y=ψ(t)。
c.隐式方程:F(x,y)=0。
d.级数展开:f(x)=a0+a1x+a2x^2+...4.函数的运算:a.四则运算: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b.复合函数:g(f(x))。
5.复合函数的性质:a.复合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b.复合函数的奇偶性。
c.复合函数的周期性。
d.复合函数的有界性。
6.函数的极限:a.极限的定义和性质。
b.极限的计算方法:代入法、夹逼法、夹分法等。
c.无穷小量和无穷大量的概念。
d.极限存在和不存在的判别方法。
7.函数的连续:a.连续的定义和性质。
b.连续函数的四个基本定理。
c.连续函数图像的特点。
8.综合练习:a.解答一些典型例题,让学生掌握函数、极限和连续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b.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解题,培养学生的应用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函数、极限和连续的概念和性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问题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加强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函数、极限与连续教学目的与要求1.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并会建立简单应用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
2.解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和有界性。
3.理解复合函数及分段函数的概念,了解反函数及隐函数的概念。
4.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
5.理解极限的概念,理解函数左极限与右极限的概念,以及极限存在与左、右极限之间的关系。
6.掌握极限的性质及四则运算法则。
7.了解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并会利用它们求极限,掌握利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的方法。
8.理解无穷小、无穷大的概念,掌握无穷小的比较方法,会用等价无穷小求极限。
9.理解函数连续性的概念(含左连续与右连续),会判别函数间断点的类型。
10.了解连续函数的性质和初等函数的连续性,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有界性、最大值和最小值定理、介值定理),并会应用这些性质。
所需学时:18学时(包括:6学时讲授与2学时习题)第一节:集合与函数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简称集)。
集合具有确定性(给定集合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和互异性(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是互不相同的)。
比如“身材较高的人”不能构成集合,因为它的元素不是确定的。
我们通常用大字拉丁字母A、B、C、……表示集合,用小写拉丁字母a、b、c……表示集合中的元素。
如果a是集合A 中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否则就说a不属于A,记作:a∉A。
⑴、全体非负整数组成的集合叫做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
记作N⑵、所有正整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正整数集。
记作N+或N+。
⑶、全体整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整数集。
记作Z。
⑷、全体有理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有理数集。
记作Q。
⑸、全体实数组成的集合叫做实数集。
记作R。
集合的表示方法⑴、列举法:把集合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括起来表示集合⑵、描述法:用集合所有元素的共同特征来表示集合。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⑴、子集: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B,如果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我们就说A、B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为集合B的子集,记作A⊆B(或B⊇A)。
⑵相等:如何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且集合B是集合A的子集,此时集合A中的元素与集合B中的元素完全一样,因此集合A与集合B相等,记作A=B。
⑶、真子集:如何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但存在一个元素属于B但不属于A,我们称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
⑷、空集:我们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
记作∅,并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⑸、由上述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可以得到下面的结论: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
即A⊆A②、对于集合A、B、C,如果A是B的子集,B是C的子集,则A是C的子集。
③、我们可以把相等的集合叫做“等集”,这样的话子集包括“真子集”和“等集”。
集合的基本运算⑴、并集: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并集。
记作A∪B。
(在求并集时,它们的公共元素在并集中只能出现一次。
)即A∪B={x|x∈A,或x∈B}。
⑵、交集: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交集。
记作A∩B。
即A∩B={x|x∈A,且x∈B}。
⑶、补集:①全集:一般地,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研究问题中所涉及的所有元素,那么就称这个集合为全集。
通常记作U。
②补集:对于一个集合A,由全集U中不属于集合A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相对于全集U的补集。
简称为集合A的补集,记作C U A。
即C U A={x|x∈U,且x A}。
集合中元素的个数⑴、有限集:我们把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
⑵、用card来表示有限集中元素的个数。
例如A={a,b,c},则card(A)=3。
⑶、一般地,对任意两个集合A、B,有card(A)+card(B)=card(A∪B)+card(A∩B)我的问题:1、学校里开运动会,设A={x|x是参加一百米跑的同学},B={x|x是参加二百米跑的同学},C={x|x是参加四百米跑的同学}。
学校规定,每个参加上述比赛的同学最多只能参加两项,请你用集合的运算说明这项规定,并解释以下集合运算的含义。
⑴、A∪B;⑵、A∩B。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集合C={(x,y)|y=x}表示直线y=x,从这个角度看,集合D={(x,y)|方程组:2x-y=1,x+4y=5}表示什么?集合C、D之间有什么关系?请分别用集合语言和几何语言说明这种关系。
3、已知集合A={x|1≤x≤3},B={x|(x-1)(x-a)=0}。
试判断B是不是A的子集?是否存在实数a使A=B成立?4、对于有限集合A、B、C,能不能找出这三个集合中元素个数与交集、并集元素个数之间的关系呢?5、无限集合A={1,2,3,4,…,n,…},B={2,4,6,8,…,2n,…},你能设计一种比较这两个集合中元素个数多少的方法吗?2、区间⑴、变量的定义:我们在观察某一现象的过程时,常常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量,其中有的量在过程中不起变化,我们把其称之为常量;有的量在过程中是变化的,也就是可以取不同的数值,我们则把其称之为变量。
注:在过程中还有一种量,它虽然是变化的,但是它的变化相对于所研究的对象是极其微小的,我们则把它看作常量。
⑵、变量的表示:如果变量的变化是连续的,则常用区间来表示其变化范围。
在数轴上来说,区间是指介于某两点之间的线段上点的全体。
以上我们所述的都是有限区间,除此之外,还有无限区间:[a,+∞):表示不小于a的实数的全体,也可记为:a≤x<+∞;(-∞,b):表示小于b的实数的全体,也可记为:-∞<x<b;(-∞,+∞):表示全体实数,也可记为:-∞<x<+∞注:其中-∞和+∞,分别读作"负无穷大"和"正无穷大",它们不是数,仅仅是记号。
⑶、邻域:设α与δ是两个实数,且δ>0.满足不等式│x-α│<δ的实数x的全体称为点α的δ邻域,点α称为此邻域的中心,δ称为此邻域的半径。
3、复合函数复合函数的定义:若y是u的函数y=f(u),而u又是x的函数:u=φ(x),且u=φ(x)的函数值的全部或部分在f(u)的定义域内,那末,y通过u的联系也是x的函数,我们称后一个函数是由函数y=f(u)及u=φ(x)复合而成的函数,简称复合函数,记作y=f(φ(x)),其中u叫做中间变量。
注:并不是任意两个函数就能复合;复合函数还可以由更多函数构成。
例题:函数y=arcsinx与函数u=2+x2是不能复合成一个函数的。
因为对于u=2+x2的定义域(-∞,+∞)中的任何x值所对应的u值(都大于或等于2),使y=arcsinu都没有定义。
4、初等函数⑴、基本初等函数:我们最常用的有五种基本初等函数,分别是: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三角函数及反三角函数。
下面我们用表格来把它们总结一下:a为任意实数(正弦函数)正弦函数是奇函数且(反正弦函数)⑵、初等函数:由基本初等函数与常数经过有限次的有理运算及有限次的函数复合所产生并且能用一个解析式表出的函数称为初等函数.5、双曲函数及反双曲函数(补充)⑴、双曲函数:在应用中我们经常遇到的双曲函数是:(用表格来描述)课后作业及小结:1、学习了集合概念与函数概念2、掌握复合函数与反函数计算方法。
作业:P9.1,7,8第二节:数列的极限1、引入⑴、数列:若按照一定的法则,有第一个数a1,第二个数a 2,…,依次排列下去,使得任何一个正整数n对应着一个确定的数a n ,那末,我们称这列有次序的数a1,a2,…,a n,…为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叫做数列的项。
第n项a n叫做数列的一般项或通项.注:我们也可以把数列a n看作自变量为正整数n的函数,即:a n=,它的定义域是全体正整数⑵、极限:极限的概念是求实际问题的精确解答而产生的。
例:我们可通过作圆的内接正多边形,近似求出圆的面积。
设有一圆,首先作圆内接正六边形,把它的面积记为A1;再作圆的内接正十二边形,其面积记为A2;再作圆的内接正二十四边形,其面积记为A3;依次循下去(一般把内接正6×2n-1边形的面积记为A n)可得一系列内接正多边形的面积:A1,A2,A3,…,An,…,它们就构成一列有序数列。
我们可以发现,当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无限增加时,An也无限接近某一确定的数值(圆的面积),这个确定的数值在数学上被称为数列A1,A2,A3,…,An,… 当n→∞(读作n趋近于无穷大)的极限。
注:上面这个例子就是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公元三世纪)的割圆术。
2、数列极限的概念(1)、数列的极限:一般地,对于数列x1,x2,x3,…,x n,来说,若存在任意给定的正数ε(不论其多么小),总存在正整数N,使得对于n>N时的一切x n不等式都成立,那末就称常数a是数列x n的极限,或者称数x n收敛于a .记作:或注:此定义中的正数ε只有任意给定,不等式才能表达出x n与a无限接近的意思。
且定义中的正整数N与任意给定的正数ε是有关的,它是随着ε的给定而选定的。
(2)、数列的极限的几何解释:在此我们可能不易理解这个概念,下面我们再给出它的一个几何解释,以使我们能理解它。
数列x n极限为a的一个几何解释:将常数a及数列x1,x2,x3,…,x n在数轴上用它们的对应点表示出来,再在数轴上作点a 的ε邻域即开区间(a-ε,a+ε),如下图所示:因不等式与不等式等价,故当n>N时,所有的点x n都落在开区间(a-ε,a+ε)内,而只有有限个(至多只有N个)在此区间以外。
注:有界的数列不一定收敛,即:数列有界是数列收敛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例:数列 1,-1,1,-1,…,(-1)n+1,…是有界的,但它是发散的。
3、数列极限的计算(课本例子)课后作业及小结:1、学习了数列极限概念2、掌握数列极限运算方法。
作业:P15.2第三节:函数极限的定义域计算前面我们学习了数列的极限,已经知道数列可看作一类特殊的函数,即自变量取1→∞内的正整数,若自变量不再限于正整数的顺序,而是连续变化的,就成了函数。
下面我们来学习函数的极限.函数的极值有两种情况:a):自变量无限增大;b):自变量无限接近某一定点x0,如果在这时,函数值无限接近于某一常数A,就叫做函数存在极值。
我们已知道函数的极值的情况,那么函数的极限如何呢 ?下面我们结合着数列的极限来学习一下函数极限的概念!1、函数的极限(分两种情况)a):自变量趋向无穷大时函数的极限定义:设函数y=f(x),若对于任意给定的正数ε(不论其多么小),总存在着正数X,使得对于适合不等式的一切x,所对应的函数值y=f(x)都满足不等式那末常数A就叫做函数y=f(x)当x→∞时的极限,记作:下面我们用表格把函数的极限与数列的极限对比一下:都满足<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