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理论基础第四版教材勘误2017.01.13

合集下载

电路理论基础第四版教材勘误

电路理论基础第四版教材勘误

电路理论基础第四版教材勘误表1 28页, 习题1.18 图中受控电压源应改为“受控电流源”,正确图如下:2 37页第12行原为: 电流源与电阻并联的等效电路 改为:电流源与电导并联的等效电路 3 108页第8行和第9行原为:并联电容后的电源视在功率 2387.26S '=VA电源电流/10.85I S U ''=≈ A改为并联电容后的电源视在功率 2315.79S '=≈VA电源电流 /10.53I S U ''=≈ A3-2 117页 例题4.18根据式(4.108)……,应为式(4.93)3-3 128页,习题4.4图(c)中电感值j 15-Ω应改为j 15Ω 正确图如下:(c)4 128页,习题4.6中10C X =Ω,应该为10C X =-Ω;5 129页 图题4.9原为改为6 130页 题图4.15 原为R iU +-oU +-改为R iU +-oU +-7 132页,习题4.38中S20V U =&,100rad/s ω= 改为S200V U =∠︒&,10rad/s ω=; 7-1 141页 例题 第三个公式应为A C U ''8 170页,习题6.2中用到了谐振的概念来解题,在本章不合适,另换一个题。

将原来的题改为:6.2 图示RLC 串联电路的端口电压V )]303cos(50cos 100[11ο-+=t t u ωω,端口电流A )]3cos(755.1cos 10[1i t t i ψωω-+=,角频率3141=ωrad/s ,求R 、L 、C 及i ψ的值。

u+-图题6.29 194页7.6 RLC 串联电路的谐振频率为876Hz ,通频带为750Hz 到1kHz改为7.6 RLC 串联电路的谐振频率为875Hz ,通频带宽度为250Hz , 10 255页,图9.2(c )中的附加电源错,正确图如下:(c)-+)(s U C11 273页,习题9.18中 211R =Ω改为 210R =Ω 12 346页第六行公式有错,书中为00(d )d (d )d (d )i u i i x G x u x C x u x x x t x∂∂∂∂-+=+++∂∂∂∂改为00(d )d (d )d (d )i u u i i x G x u x C x u x x x t x∂∂∂∂-+=+++∂∂∂∂ 13 372页c S c Z u u R Z +=+应为c S 1cZ u u R Z +=+ 13 375页图题13.12中,线段24应加粗(表示传输线)14 378页式(A.1) 改为B v f ⨯=q (解释:即f 为黑体,表示为矢量) 15 378页 倒数16行至14行中的f 均改为黑体来表示矢量,即将这三行中的f均改为黑体。

电工基础第四版第一章

电工基础第四版第一章
电工基础第四版第一章
3. 短路 开关SA接到位置“1”时,相当于电源两极被导
线直接相连。 电路中短路电流为
I短 E/ r
由于电源内阻一般都很小,所以短路电流极大。 此时电源对外输出电压
UEI短 r0
电工基础第四版第一章
§1-4 电功和电功率
电工基础第四版第一章
一、电功
电流所做的功,简称电功(即电能), 用字母W表示。
第一章 电路基础知识
§1-1 §1-2 §1-3 §1-4
电流和电压 电阻 欧姆定律 电功和电功率
电工基础第四版第一章
§1-1 电流和电压
电工基础第四版第一章
一、电路
1.电路及其组成 电路:电流流通的路径 电路的组成:电源、开关、负载和导线。
电工基础第四版第一章
2.电路图 用电气符号描述电路连接情况的图,
电工基础第四版第一章
1.电流的形成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移动的电荷又
称载流子。
动画
2.电流的方向 习惯上规定正电荷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
向,因此电流的方向实际上与电子移动的 方向相反。
电工基础第四版第一章
在分析和计算较为复杂的直流电路时,经 常会遇到某一电流的实际方向难以确定的问题, 这时可先任意假定电流的参考方向,然后根据 电流的参考方向列方程求解。
电工基础第四版第一章
电路的三种不同状态
1. 通路 开关SA接到位置“3”时,电路处于通路状态。电
路中电流为 I E Rr
端电压与输出电流的关系为 U外 = E-U内 = E-Ir
电工基础第四版第一章
2. 开路(断路) 开关SA接到位置“2”时,电路处于开路状态。
I 0
U内Ir0
U外EIrE

电子电路基础总勘误表

电子电路基础总勘误表

页码P24P33P39 P171P176P79P96P101P104P146P174P172P173P538P188、第3~4行P204倒数第2行P207第9行P207第10行P207第14行P211图3.4.11(b)中反映衬底调制效应的压控电流源P211第1行P212倒数第9行第一章第二章误“三、恒压降模型”一段中的最后一行图1.3.16(b )(中间和最下面两个图的波形)置换为右图:题目1.2.4第一行图题2.7.10 电阻少标R图题2.9.8电阻R E3位置偏高式(2.3.9)两处“ ÷”不对图2.6.2(b )多一个B 点图2.6.8 T 1多了I 0、2I B图2.6.14(a )T 3 没有接成二极管形式第三行R 0公式中的R 02错误题2.9.3第二行I 1=10I BQ 错误题2.8.3(3)R 1=R 2=1.1k Ω错误题2.8.6(2)R 3=1k Ω错误解答2.8.7(1)R 3错误R D =2K Ω……所允许的最大正弦输入…………。

输出的最大正弦…………,漏极电压v DS =v O 则在……r i ≈R s //(1/g m )V DSQ =2.414V212DD DQ DR V I R R R =-+bsm g V正将“又称为恒压降模型,”删除(中间的vc—t图,实线应该在虚线以下)将“未经稳压的”删除电阻标上R电阻R E3位置下移一些两处“÷”改为“/”B 点去掉将T 1的I 0、2I B 去掉将T 3的基极与集电极连接在一起R 02改为R 01改为I 1=10I BQ1改为R 1=1.1k Ω改为R 3=422Ω改为R 2R D =1.5K Ω……所允许的G 、S 间最大正弦输入………。

D 、S 间输出的最大正弦…………,漏源电压v DS 则在……r i ≈R ss //(1/g m )V DSQ =9.42V÷212DD DQ SR V I R R R =-+bsmb g V④。

电工基础第四版教案

电工基础第四版教案

电工基础第四版教案教案标题:电工基础第四版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为教师提供一份详细的教学计划,以帮助学生掌握电工基础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该教案适用于电工基础课程的第四版教材,涵盖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估方式等方面的内容。

教学目标:1. 理解电工基础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和电阻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3. 熟悉电路中常用的电器元件,如电阻、电容和电感等。

4. 能够分析和解决简单的电路问题。

5.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内容:1. 电工基础概述a. 电工基础的定义和作用b. 电路的基本组成和分类2. 电流、电压和电阻a. 电流的定义和计算方法b. 电压的定义和计算方法c. 电阻的定义和计算方法d. 欧姆定律及其应用3. 电路中的电器元件a. 电阻的特性和分类b. 电容的特性和分类c. 电感的特性和分类d. 元件的连接方式和特点4. 电路分析与解决问题a.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分析方法b. 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和功率的计算c. 电路中的等效电阻和等效电容的计算d. 电路中的节点分析和支路分析5. 实验操作与实践能力培养a. 实验室安全和实验操作规范b. 基本电路的实验操作和测量方法c. 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d. 实验结果的总结和讨论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理解电工基础的概念和原理。

2. 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实践,培养其实验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3. 互动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互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评估方式:1. 课堂表现:包括学生的回答问题、互动讨论和实验操作等方面的表现。

2. 作业和练习:布置相关的作业和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操作并撰写实验报告,评估其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能力。

教学资源:1. 电工基础第四版教材2. 实验室设备和器材3. 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教学进度安排:本教案按照每周授课2节课时的情况进行安排,共计8周。

电路分析基础(第四版)课后答案第1章

电路分析基础(第四版)课后答案第1章
电路分析基础(第四版)课后答案第1章
目录 Contents
• 电路分析的基本概念 • 电路分析的基本定律 • 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 • 电路分析的应用
01
电路分析的基本概念
电路的定义和组成
总结词
电路是由若干个元件按照一定的方式连接起来,用于实现电能或信号传输的闭 合部分组成。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设备,负载是消 耗电能的设备,中间环节则包括导线和开关等用于连接电源和负载的元件。
详细描述
电流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电压是指电场力将单位正电荷从一点移动到另一点所做的功,功 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电功或电能消耗,能量则是指电荷在电场中由于电场力作用而具有的势能。这些物理量 在电路分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02
电路分析的基本定律
欧姆定律
总结词
欧姆定律是电路分析中最基本的定律之一,它描述了电路中 电压、电流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电路元件的分类
总结词
电路元件可以分为线性元件和非线性元件两大类。
详细描述
线性元件的电压和电流关系可以用线性方程表示,而非线性元件的电压和电流关 系则不能用线性方程表示。常见的线性元件包括电阻、电容和电感,而非线性元 件有二极管、晶体管等。
电路的基本物理量
总结词
电路的基本物理量包括电流、电压、功率和能量等。
详细描述
网孔电流法是以网孔电流为未知量,根据基尔霍夫定律列出节点电流方程和回路电压方程,求解各网 孔电流的方法。该方法适用于具有多个网孔的电路,特别是网孔较多的复杂电路。
04
电路分析的应用
电阻电路的分析
总结词
电阻电路是最基本的电路类型,其分析方法 主要包括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等。
详细描述

2012.01印刷教材的勘误表

2012.01印刷教材的勘误表

页码所在位置原来的内容修改后的内容1倒数第1行在具有储存电场能的同时,在储存电场能的同时,15倒数第7行电流I S2从其两端电压(20V)的正极流入,电流I S2从其两端电压(10V正极流入,18图1.5.3上方第1行使所求电流源的使所求电流源的20例1.5.3下方第1行将电路对R3等效成一个电压源,并求其中理想电压源发出的功率和R3吸收的功率。

将电路对R3等效成一个电源,并求其中理20例1.5.3下方第3行将电路对R3等效成一个电流源,并求其中理想电流源发出的功率和R3吸收的功率。

将电路对R3等效成一个电源,并求其中理想电压的功率和R3吸收的功率。

36正数第5行62正数第1行…相量乘上后,即顺时针(向前)旋转了90º,乘上后,即逆时针(向后)……相量乘上后,即逆时针(向前)旋转了90º,乘上顺时针(向后)…68图3.3.572倒数第1行82正数第5行R2=10,R2=20,83倒数第6行相差120º的三个电压,相差120º的三个正弦电压,83图4.1.1上方第2行图4.1.1是三相交流发电机的原理,图4.1.1是三相交流发电机的原理图,勘误表83图4.1.1图4.1.1 三相交流发电机原理图4.1.1 三相交流发电机理图118正数第2行118倒数第12行……和转子间的相对转速为,……和转子间的相对转速为120倒数第8行在图6.4.2(b)机械特性曲线上对应于b点在图6.4.1(b)机械特性曲线上对应于b点122正数7行T st=K(R2U12)/(R22+X202)T st=K(R2U12)/(R2+页码所在位置原来的内容修改后的内容125正数第11行变比为U2/U1=k(k<0),变比为U2/U1=k(k<1),125正数第11行加在电动机上的电压U2=k U1(k<0)加在电动机上的电压U(k<1)189图9.3.3249表12.2.1下方4行【例12.2.1】将二进制数1001.01转换成十进制数。

哈工大《电路理论基础(第四版)》第2章 习题解答

哈工大《电路理论基础(第四版)》第2章 习题解答

第2章 线性直流电路2.1. 求图示电路的a b 端口的等效电阻。

图 题 2.1解:根据电桥平衡有eq (2060)||(2060)40R =++=Ω2.2.图中各电阻均为6Ω,求电路的a b 端口的等效电阻。

abab图 题 2.2解:根据电桥平衡,去掉电桥电阻有eq [(66)||(66)6]||64R =+++=Ω2.3求图示电路的电压1U 及电流2I 。

20k Ω1U +-图 题2.220k Ω(b)+_U解:电路等效如图(b)所示。

图中等效电阻 (13)520(13)k //5k k k 1359R +⨯=+ΩΩ=Ω=Ω++由分流公式得:220mA 2mA 20k RI R =⨯=+Ω电压220k 40V U I =Ω⨯=再对图(a)使用分压公式得:13==30V 1+3U U ⨯2.4 图示电路中要求21/0.05U U =,等效电阻eq 40k R =Ω。

求1R 和2R 的值。

2U +-1U 图 题2.3_1R U解:设2R 与5k Ω的并联等效电阻为2325k 5k R R R ⨯Ω=+Ω(1)由已知条件得如下联立方程:32113130.05(2) 40k (3)eqR U U R R R R R ⎧==⎪+⎨⎪=+=Ω⎩由方程(2)、(3)解得138k R =Ω 32k R =Ω再将3R 代入(1)式得 210k 3R =Ω 2.5求图示电路的电流I 。

图 题 2.5解:由并联电路分流公式,得1820mA 8mA (128)I Ω=⨯=+Ω2620mA 12mA (46)I Ω=⨯=+Ω由节点①的KCL 得128mA 12mA 4mA I I I =-=-=- 2.6求图示电路的电压U 。

图 题2.5120Ω(a)(b)解:首先将电路化简成图(b)。

图中1(140100)240R =+Ω=Ω2(200160)120270360(200160)120R ⎡⎤+⨯=+Ω=Ω⎢⎥++⎣⎦由并联电路分流公式得211210A 6A R I R R =⨯=+及 21104A I I =-= 再由图(a)得321201A 360120I I =⨯=+由KVL 得,3131200100400V U U U I I =-=-=- 2.7求图示电路的等效电阻x R 。

李瀚荪编《电路分析基础》(第4版)第一章课件精品名师资料

李瀚荪编《电路分析基础》(第4版)第一章课件精品名师资料

时变电流:大小、方向随时间变化。用小写字 母 i 表示
交流电:大小和方向作周期性变化的时变电流
电流的参考方向 P6
★参考方向:任意选定的一个方向
参考方向的两种表示方法:
1 在图上标箭头; 2 用双下标表示iab
iab a b
★在参考方向下,若计算值为正,表明
电流真实方向与参考方向一致;若计算 值为负,表明电流真实方向与参考方向 相反。
(2)若电压的参考方向如图,则该电压u为多少?
+
a
u
b
解:(1)相当于正电荷从b到a失去能量, 故电压的真实极性为:b—“+”, a—“-”。 (2)单位负电荷移动时,失去4J能量,说 明电压大小为4伏,由于电压的参考极性与 真实方向相反,因而,u = - 4伏。
★关联参考方向 P8
关联:电流与电压降的参考方向选为一致。
例1 在图示参考方向下,已知
i (0.5) 的真实方向; 求:(1) i ( 0) , ( 2 )若参考方向与图中相反, 则其表达式? i (0) ,i (0.5) 的真实方 向有无变化?
a
i
b
§1-2 电路变量 电流、电压、功率
a
解:(1) i (0) 4 cos( / 4) 2 2 0 表明此时真实方向与参考方向一致, 从a->b;
电压的分类
恒定电压(直流电压):大小、方向恒定。 用大写字母 U表示。
时变电压:大小、极性随时间变化。用小写字 母 u表示
交流电压:大小和极性作周期性变化的时变电压
§1-2 电路变量
电流、电压、功率
参考方向:也称参考极性。
两种表示方法:
在图上标正负号; 用双下标表示 uab a

电路分析基础(第四版)课后答案第1章ppt课件

电路分析基础(第四版)课后答案第1章ppt课件

1.8 求图示各电路中的电压U。 题解1.8图
解 图(a):U=1×3-2=1 V 图(b): 在图示电路中设电压U1的参考方向, 如题解1.8
图(b)所示。 应用电阻串并联等效及分压关系式, 得电压
(24)//3 U1(24)//3196V
所以
U2 44U13 264V
图(c): 在图示电路中设电流I1、 I2的参考方向, 如题解 1.8图(c)所示。 由电阻串联等效及欧姆定律, 得电流
1.11 图示直流电路, 图中电压表、 电流表均是理想的, 并已知电压表读数为30 V。
(1) (2) 电压源Us产生的功率Ps为多少?
题解1.11图
解 用短路线将图示电路中两处接地点连在一起,并设 a、 b点, 电流I、 I1、 I2参考方向, 如题解 1.11图所示。 由图可见, 电流表所在支路的10 kΩ电阻同与电压表相并的 30 kΩ电阻是串联关系。 因电压表读数是30 V, 所以
图(b): 在图示电路中设节点a及电流I1、I2、I3、I4的参 考方向,如题解1.10图(b)所示。 应用电阻串并联等效, 得
电流
I1[4//44]5/1/6//6153A
由3个相等电阻并联分流, 得
I2I313I11331A
再由2个电阻并联分流, 得电流
I44 44I31 210.5A
对节点a应用KCL, I=I2+I4=1+0.5=1.5 A
图(c)电路中, 设电流I1、 I2、 I3如题解1.7图(c)所示。 应用电阻串并联等效, 得电流
I13//61 22 1//613A 再应用电阻并联分流公式, 得
I23 66I13 232A
61 I3126I1331A
对节点a应用KCL, I=I2-I3=2-1=1 A

《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教材勘误表A

《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教材勘误表A

Page40Page 46Page 51Page 58Page 68Page 80【例3.1】星形连接的对称负载,每相负载阻抗为Z=6+j8,接入线电压为u AB=3802sin(ωt+30˚)的三相对称电源,求线电流i A、i B、i C。

应改为:【例3.1】星形连接的对称负载,每相负载阻抗为Z=6+j8Ω,接入线电压为u AB=3802sin(ωt+30˚)V 的三相对称电源上,求线电流i A、i B、i C。

Page 1445.6三极管放大电路如图5. 5(a)所示,已知U CC= 12 V,R B =3 kΩ,R C =3 kΩ,三极管的β=40。

(1)试用直流通路估算各静态值I B 、I C 、U CE ;(2)如三极管的输出特性如图5. 5(b )所示,试用图解法求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3)在静态时(u i =0)C 1和C 2上的电压各为多少?并标出极性。

应改为:5.6三极管放大电路如图5. 5(a )所示,已知U CC = 12 V ,R B =240k Ω,R C =3 k Ω,三极管的β=40,忽略U bE 。

(1)试用直流通路估算各静态值I B 、I C 、U CE ;(2)如三极管的输出特性如图5. 5(b )所示,试用图解法求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3)在静态时(u i =0)C 1和C 2上的电压各为多少?并标出极性。

Page 1455.9 在题5.9图所示的电路中,已知U CC = 12 V ,R B =300 k Ω,R C =2 k Ω,R E =2 k Ω,三极管的β=50,r be =1k Ω。

试画出该放大电路的微变等效电路,分别计算由集电极输出和由发射极输出时的电压放大倍数,求出U i =1V 时的U o1和U o2。

应改为:5.9 在题5.9图所示的电路中,已知U CC = 12 V ,R B =300 k Ω,R C =2 k Ω,R E =200Ω,三极管的β=50,r be =1k Ω。

大学_电路分析基础第四版下册(李瀚荪著)课后答案下载

大学_电路分析基础第四版下册(李瀚荪著)课后答案下载

电路分析基础第四版下册(李瀚荪著)课后答案下载电路分析基础第四版下册(李瀚荪著)内容简介下册第三篇动态电路的相量分析法和s域分析法第八章阻抗和导纳8—1 变换方法的概念8—2 复数8—3 振幅相量8—4 相量的线性性质和基尔霍夫定律的相量形式8—5 三种基本电路元件VCR的相量形式8—6 VCR相量形式的统一——阻抗和导纳的引入8—7 弦稳态电路与电阻电路分析方法的类比——相量模型的引入8—8 正弦稳态混联电路的分析8—9 相量模型的网孔分析和节点分析8—10 相量模型的等效8—11 有效值有效值相量8—12 两类特殊问题相量图法习题第九章正弦稳态功率和能量三相电路 9—1 基本概念9—2 电阻的平均功率9—3 电感、电容的平均储能9—4 单口网络的`平均功率9—5 单口网络的无功功率9—6 复功率复功率守恒9—7 弦稳态最大功率传递定理9—8 三相电路习题第十章频率响应多频正弦稳态电路 10一1 基本概念10—2 再论阻抗和导纳10—3 正弦稳态网络函数10—4 正弦稳态的叠加10—5 平均功率的叠加10—6 R1C电路的谐振习题第十一章耦合电感和理想变压器11—1 基本概念11—2 耦合电感的VCR耦合系数11—3 空心变压器电路的分析反映阻抗11—4 耦合电感的去耦等效电路11—5 理想变压器的VCR11—6 理想变压器的阻抗变换性质11—7 理想变压器的实现11—8 铁心变压器的模型习题第十二章拉普拉斯变换在电路分析中的应用 12一1 拉普拉斯变换及其几个基本性质12—2 反拉普拉斯变换——赫维赛德展开定理 12—3 零状态分析12—4 网络函数和冲激响应12—5 线性时不变电路的叠加公式习题附录A 复习、检查用题附录B 复习大纲部分习题答案(下册)索引结束语电路分析基础第四版下册(李瀚荪著)目录《电路分析基础》(下高等学校教材)第4版下册讲授动态电路的相量分析法和s域分析法。

具体内容有:阻抗和导纳、正弦稳态功率和能量/三相电路、频率响应/多频正弦稳态电路、耦合电感和理想变压器、拉普拉斯变换在电路分析中的应用。

电路理论基础第四版孙立山陈希有主编第4章习题答案详解

电路理论基础第四版孙立山陈希有主编第4章习题答案详解

电路理论基础第四版孙立山陈希有主编第4章习题答案详解教材习题4答案部分(p126)答案4.1解:将和改写为余弦函数的标准形式,即i4cos(t190)A4cos(t190180)A4cos(t10)A2i5sin(t10)A5cos(t1090)A5cos(t80)A3电压、电流的有效值为1002U70.7V,I1.414A12245I2.828A,I3.54A2322初相位10,100,10,80uiii123相位差1ui1010090u与i1正交,u滞后于i1;12ui10100u与同相;23ui10(80)90u与正交,u超前于3答案4.2au10cos(t10)V.-822bU610arctg10233.1V,u102cos(t233.1)V-6-20.822cI0.220.8arctg20.889.4A,i20.8cos(t89.4)A m0.2dI30180A,i302cos(t180)A答案6.3解:(a)利用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的线性性质得:UI111n,UIn22(b)磁通相量通常用最大值表示,利用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的微分性质得:UjNmm(c)利用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的线性性质与微分性质得:1URIjLI答案4.3解:电压表和电流表读数为有效值,其比值为阻抗模,即2()2/RLUI将已知条件代入,得22R(2π50L) 100V 15AR(2π100L) 100V 10联立方程,解得L13.7mH,R5.08答案4.4解:(a)RC串联电路中电阻电压与电容电压相位正交,各电压有效值关系为2222UUU215040V30V电流的有效值为IIC UXC30V103A(b)UXICC302A60VI R UR60V500.3ARC并联电路中电阻电流与电容电流相位正交,总电流有效值为22221.222.33IIIAA(c)UXI301A30VCCC由U30VCUUXII2ALCLLX15L并联电容、电感上电流相位相反,总电流为III1ALC电阻电压与电容电压相位正交,总电压为:2230240250 UUUVVCR2答案4.5略答案4.6解:设U100V,则RURI10A,UjXI1090VRLLRRUUURL(1001090)V10245VU10245Vj X-j10C2135AIIISRC(102135)AjA190A所求电流有效值为I S1A。

《模拟电子电路基础》勘误表

《模拟电子电路基础》勘误表

P299, 式
9.2.21


UO U REF ( I ADJ
U REF ) R2 R1




“ UO U REF ( I ADJ
U REF ) R2 ” R1
P315, 题 9.6 图,VT3 下端集电极应和地相连 P316, 题 9.11,题目条件中加入“U23= U22=20V” P318, 题 9.17, “两个恒流源电路分别如题 9.16a、b 图所示”应改为“9. 17” P322 P324 P325 倒4行 倒4行 图 10.2.2 βVCEO 大是话筒 U(BR)CEO 大的话筒
P353
图 11.3.5 a)应改为
P356, 题 11.5b)图中加一连接点,如下图
P356
题 11.5c)图删除,d)图标号改为 c) ,e)图标号改为 d) 。
+ Ube0

gm0Ube0 rbe0 rce0 it
R
rce1
gm1Ube1 + Ube1

+
ut
rbe1 rD2
P222, 正数第六行“IREF=(VCC-UBE2)/R”更改为“IREF=(VCC-UBE3)/R” 。 例 7.2.2 上面的两个公式中的“rce3”更改为“rce1” , “rbe3”更改为“rbe1” 。 P230, 倒数第 13 行“而输出电流为 IE” ,更改为“而输出电流为 IEE” 。 P232, 倒数第 16 行“电流为 2ib3+βib3=βic1,即 ib3=[β/(2+β)]i1≈ic1”,更改为 “2ib3+βib3=ic1,即 ib3=[1/(2+β)]ic1≈ib1”。 P234, 倒数第 13 行中“同时带有负载的…”更改为“同时带有源负载的…”。 图 7.3.13 中 M1 管的箭头错误,正确的表示如下所示。

电路理论基础(陈希有)习题答案第一章

电路理论基础(陈希有)习题答案第一章

实际吸收 2W 功率。
答案 1.15 解: (a)对节点①列 KCL 方程得 i1 i i 由 KVL 得
u uR uS i1R uS (1 )iR uS
(b)由 KCL 得
i0 iS i
由 KVL 得
u ri0 Ri0 (r R)i0 (r R)(iS i)
50cos 2 ( t )W
(b) 电路各元件电压、电流参考方向如图(b)所示。 电压源发出功率为 puS uSiS 10V 8cos(t )A
80cos( t )W 由 KVL 可得 u uR uS 8cos( t) 2 10V (16cos t 10)V
答案 1.8 解:由欧姆定律得 30V i1 0.5A 60 对节点①列 KCL 方程 i i1 0.3A 0.8A 对回路 l 列 KVL 方程 u i1 60 0.3A 50 15V 因为电压源、电流源的电压、电流参考方向为非关联,所以电源发出的功率 分别为 P uS 30V i 30V 0.8A 24W
注释:受控电源可能处于供电状态,例如图中的 CCVS,也可能处于用电状 态,例如图中的 VCCS
答案 1.13 解:对回路列 KVL 方程
2 i1 1V l1 1 ri1 + l2 u 2A
回路 l1 :
i1 1 1V i1 1A
回路 l2 :
u 2 2A ri1
将 u 6V, i1 1A 代入,解得 r 2 答案 1.14 解: 设各元件电流参考方向如图所示。 2 i 2V ② i3 ① i2 i1 1 2i 2V l l 2 1 1V 对回路列 KVL 方程: 回路 l1 :

电路分析基础(第四版)ppt

电路分析基础(第四版)ppt
P5 U 5 I 3 7 (1) 7W
P6 U 6 I 3 (3) (1) 3W
P2 U 2 I1 (3) 2 6W
P3 U 3 I1 8 2 16W

对一完整的电路,总功率为零。
基尔霍夫定律( Kirchhoff’s Laws )
压单值性的具体体现(两点间电压与路径无关)
(2) KCL是对任一节点(或封闭面)的各支路电流的 线性约束 (3) KVL是对任一回路(或闭合节点序列)的各支路 电压的线性约束
(4) KCL、KVL与组成支路的元件性质及参数无关
(5) KCL、KVL只适用于集总参数的电路
电阻元件 (resistor)
基尔霍夫定律
KCL的推广
A
i1 i2 i3 i A i B B
i1 i2 i3 0
两条支路电流大小相等, 一个流入,一个流出。
A
i
B
只有一条支路相连,则 i=0。
基尔霍夫定律
能量守恒,电荷守恒。
(u1 u2 u4 u6 )i1 (u2 u3 u5 )i3 0
u1 u2 u4 u6 0
u 2 u3 u5 0
p1 p2 p3 p4 p5 p6 0
i2 i3 i1
u1 u4 u6 u5 u3 0
u1i1 u2i2 u3i3 u4i1 u5i3 u6i1 0
电路和电路模型、集总假设
电容器
电池 晶体管 电阻器 运算放大器
线圈
电路和电路模型、集总假设
电路的基本组成
电路:电工设备构成的整体,它为电流的流通提供路径
电路组成:主要由电源、中间环节、负载构成

电路理论基础第四版孙立山陈希有主编第7章习题答案详解

电路理论基础第四版孙立山陈希有主编第7章习题答案详解

当⑷T 0时,|H (j ⑷)1=1 ;当 g 远时,|H (j ©)| = 0《电路理论基础》习题 7答案答案7.1解:由阻抗并联等效公式得:103/(j«10-) 103Z (j ®) = ----- = --------- Q10 +1 心⑷ 10一) 1+浮10一阻抗模及幅角分别为:103z (j 叽)=1/72 求得截止角频率 叽=103rad/s ,故通带及阻带分别为:= 103rad/s ~比。

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如图(b )和(c )解:RC 并联的等效阻抗RjC _ _R + 1/j «C _1 +j ®RCR + j ⑷ L (1 +j 时 RC ) 1-时 2LC +j ⑷ L/R幅频特性 Z E ) " j 1+(10屯)2Z RCH (j O3^U 2/U 1 = 2L +Z RC0(时)=-arcta nQO -时)答案7.2通带© =0~103rad/s ,阻带 co=1H (严)J(1 -仞2LC)2+(価L/R)2代以 R =10g ,解得 R 2 =100Q 又因为电路处于谐振状态X L=|Xc| =100Q故有品质因数Q 旦斗00 U 0.1(2)■ ■Uc =1 jc) =1N 0吹 10N -90°V =10N -90°V 即有所以它具有低通特性。

答案7.31 R 1 Z 1 =R // --- = ------ 1--- , Z^ R 2 // ------ =R + j o C R + j t3R iR 2 关。

由分压公式得:7 -U2 = — U I 乙+乙R 2(1+严 R i C i )HCN) == R i (1 +严 R 2C 2)+ R 2(1 + 严 RC I )R 2当R i C i = R 2C 2时,得H (j ⑷)=丄—,此网络函数模及辐角均不与频率无R i +R 2答案7.4解: 因为电路处于谐振状态,故电感与电容串联电路相当于短路,因此有R 1R2 R1+R 2 牛50°所以R I I SU^I 2X ^R +R /X L= 50V答案7.5解:(1)根据题意,电路发生谐振时,©=1/J LC =104rad/sd =U /R=1A 存在下列关系: R =0.10解得 U L"LI =10VL =1mH C =10PFu C =10 J2cos(©t -90o)VQ =t50L/ R , R =2兀咒 875咒 0.32/3.5 =502.650谐振频率为fc -^2Q ^)4p^f -759Hzf c2 =(2d 4Q FW f 0 伽9Hz(2)谐振时电路的平均功率为:2 2P o = I o R =(23.2/502.65)咒502.65 =1.071W在截止频率处,电流下降至谐振电流 1。

完整版电路分析基础课后习题第一章答案第四版李瀚荪

完整版电路分析基础课后习题第一章答案第四版李瀚荪

I 1接住图1 -34所示电路中电流表A的读数随时间变化的况如图中所示.试确定th、2s及35时的电流i・图1-34【分析】当电流由•・+”*«入电流表时•指针正向《转・电淺为正值;当电沆从“一”靖耳入电a表时・指针反向«转,电流为仓值•同时ffl中所求电流°的参考方向如®中箭头所示a表的接法所反映的电流*考方向与图中箭头参考方向相尺9锣因图中以箭头所示电流i的参考方向是从电流表负端到正端•所以t = 15 时.1 =— 1A:/ = 2s 时U = 0八;t = 3s 时u = 1A»⑴若元件A 吸收功杓譽::⑵若元件“吸收功率[阿求;⑶若元件C 吸收功率T°W,柑C, ⑷试求元件D 吸收的功率'W 叶 ⑸若无件E 提供的功率为RW •求丁⑹若元件F 提供的功率为TOW ,* “F.⑺若元件G 捷供的功率为lOmW •求心 就求云件H 提供的功率•赞由功率的定义知准取关联参考方向呗吸收功率曲提供如顾取轶 参考方向时,相反•(l)pA = «AM = inW. (3)A' = =一 lOWi⑷fc = »简=(10 X 1()7X 2 X lOT)W = (20 X 10 ")w砒⑴删卿义若钳艸梯处 -电何而訐也 論况如图',一,— ⑵⑶以上沟系指正 ,-3各元件'♦ “ - (I) 图皿,卄i 若参为方向假定为f ,切“\•娜汎动加必i M 皿Lb,两者不吻合M 电流应记为 “阳电谎实际豊b :血⑴⑵的答案均狈改变符号• -:动的删电亦则⑴、I 1-36所辰 lOV ⑵_ E --気♦(5)F幼(6图 1-36MA =( IO/1)V = lOVT 晋)AiAic =— lA (2)他==_ low.H 黑峡⑵缈岬 囂黑爲案阿郵 • 20羊考万I2mAD*10inV* (4)/cc♦ lOV - ⑶i oG♦ lOV* ⑺2mAH+ 2V - (8)It 关联參易方向•功率为正友发出功率・«吸收功率为伽=-处=-2Oxui*W ・(5)元件縄供功*为low •取关联参考方向,W 吸收功率为/> - W — low 所 W rE=-lA (6>元件为关联参考方向,P N W 为元件吸收功率,P — « **— WW所以圳=(-1O/1)V 1OV(7)元件为关联參考方向"=«为元件ft 牧功率"h W 所以 1/, N (— 10/l0)rnA = _ ImA⑻P H --““5 N (-2X2X lCr*)W —4mWI 4某兀件电” £«和电讯J 的波形如图1-37所不,Kfth 为关联♦号方向・试赫出值尤件 吸收功率洌门的披形,幷计算该无件从f - 0至『=25MM 所吸收的(feH.ffl 1 37❻ 111 f 尤件地关联•号方向・11为吸收功*・所以^^门-所议吸收能»Wfp ⑺击0・,5时图I 39⑺所示俗点•已知W 和心的渡够如图5山2所眉求⑷ 的渡形图■ lOmW・以流人节点的电潦为正•按黑所标示的电潦方向删KW 伽T 旧肿 go 翊创■如图卜39((0所示•冉与为渡形相加•得訂液形如图1-393所不.注教电路中•对任何电淹、电压都満足KgKg<4(f) •曲人廉形如图I :怡所爪.图 1-41> jA > h + 2 — 3 = 0 ii = lA b 点, i — h 亠 5 = 0 I* = 4A c A :i, + 7 — 5 二 0 1:二一2A dA< n + 4 — h =0 fi — — 6A t Aln — h — 2 L 0n —— 4A(3) W 据KVI.计算《八“一和s •ui - 6 = 2 u - 8Vu> — 6 — 12 八 0“ 1«V图 172;<1)由方程①町知.元件1、2、3所庄支路为回路•出左正右负t 正F 负•山力程 :町知•兀件仏2・6、5姐成冋路•址左正右负•段左负右正宀上正尸负・⑺由尸支路必涉及任何方程中•所以其参苇极件•并不能由已知的两个方删岀•呃 文支路4的參号ft 性为左正右负・血+ “9 •⑷ 0 I 7图丨42!蝕賂屮电丿农"的鬱芍极性已选定・£A 电賂的W 卜KVI.力用为U, U : — U K 0U 、“ 心 0< 1)I X N I 迄f(i.« »«收《*的・号极性》 (2>|6金艸遇 4确疋⑷的參写极性? ⑶人朮址“ lov.u. -.V.w - W ・试備疋W 余备咆压.0 --------“・ u> lit loV10V«u.I ----- LLJ ----•-CLHr-EP'd/b〜人h◊.“ * 上;RMHMKM- ZrW4〜■(>* U I Ut1 i\卜中t^ffH i 就町Hid 宜M 全电”"1I • 咯為岔也< «M♦弓〃剛.KCR 卜列箝}略电A H .2A.h■ V. '门野 3A2»电■•定MM 对編宦并木知电■銅《・疋"命电A 々V A 思■我电* ■电JI 書•第疋几卜电AlttM 定«^>^电就0—2 “林 —I -o.^W , 3AM ・9U0.WK( I 丿祐• *门八 .\. - »- ?A.i : - - ■, -^ - SA.浚电»右 >B AWR^KCL 方S皿",二■"HHUMUP•所以不足必帕必须全少M«bUI 电・»第任忆♦■!£・ICV.M :八“.m 史冒沽电廿"宦其“压'"■“a#• N11 - 6'・ .-V.u. 3V* - :、••♦ -~3\l@ 试«出电压g4««lu -"I ':V.U Mr W Ml<dl< VL I w^«MIIRVL 方W■斗 % ♦6I♦ ■~电略如图1・44所示•已知ii =2A ・U =3A 心=lOV.g 吸收的功拿•+由KCL 得由KVL 得h + h 十 i ,H ° 12 = (—2+ 3)A j lA/— U1 + “2 十卿=°n J 均=5V I HI +U , =0 \ui =均一旳=5V元件1是非关联参考方向,Pl — «> • i] = <-l0X2)W=-20W. 元件2是关联参考方向=血.*1 =(-5X2)W = 10W.元件3是非关联参考方向,R =—呛・八=[-5X(-3)]W= 15W. 元件4是失联参考方向宀=-W* 5 W(-5XnW =-5W ・J.n 电路如图1-45所示・(1)H(a)中已知« = 7cos(2r)V,求n(2) ffl(b)中已知 « = (5 + 4e~*)Vu = (lb + 12e-**)A.?)t R»<3) ffl(c)中已知 M = 3cofi(2CV,求 5£1 电阻的功 粉⑷图(a)中已知电压《的波形图1-7中的如•求《的波形•O-o-4门CZZ3 ----- 0 O-U +(«)(b)图P45(c)锣(l )i =背=⑵〉A… M 5+4严=±n ⑵尺=厂3(5 + 4严) 3^*3+ “I ■+M 60― 巧』 ■■方向卜效•则在聊时老3 \加"r;寫:%F'电2;績妙“"诃 1-型,'I SA, 7A 丄.叮:丫爲宀乳>十屮用W 叫yS I IhL|・}絡电!<・马〃向・剧丫; K 「lvr? n '-M7A4 -24 -们V「 ■ 2V■ r ・• HVJ • J(P CVfg 畑3毗利柚靳20gpflftJ * / * li t r 1■* r I6V\nI)•1 ;“・ bI ar(4UbrM4Xh= 5X6=livft4. 2A ・+ uw 36. 2\6X f, =25. 2V剛功亨/>s - “5152. 04 Wu^h ♦ uur 4 “b “ ++ (—十 M)r.时RN*购协电点电说K 「L 方.A bII Jr — ||*»电"电》1»,"按4出KVT 方K152. (MW(WU3ii + 切一“ 0~1 0 (> 1 -,二>0 0 1 10 10 2・J 1A ・*电■析1(的功♦之10为 电 UH 功“*"4 =(4 + 4+16》W ,24W呦电M 住功平:「;;;;;;⑴.2>W = 24W图1・49侈叭旳和⑹中标出节点编号和电流参考方飢 财0")猗示电路:N 土 = 1A ・= 3X6S+ I2V030Ally=2V=2 X is -293(«2 0 d1 n40d (b)c + 3 I<! - 2A-1AB1-50 ® y'先定文电路中各支魔电踣mu 将中闾柿支路祀为一 z 点•利用3 "5 ♦ f —6 K 0I - 1A —I — 15 —— 14 A俗点处 1» — 3A侨以4 3 X 18 12 Z II - <54 4 36W 9OV1 17 I 汕件{电ft 中•代爭作用便13.6 ■ Wf 电于由淡冷转移判悴壳•"转棒中 衣3•⑸的化林点求懺电催的电*堆事少?S 毎电了帯价肌他•4 转移的总电荷»Q rx N - 1.6OX 10 '• X 15.6X 10** - 2. 496(' W 昱型。

李瀚荪《电路分析基础》(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至第四章【圣才出品】

李瀚荪《电路分析基础》(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至第四章【圣才出品】

第2部分课后习题详解说明:本部分对李瀚荪编写的《电路分析基础》(第4版)教材每一章的课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个别知识点进行了扩展。

课后习题答案经过多次修改,质量上乘,非常标准,特别适合应试作答和临考冲刺。

第1章集总参数电路中电压、电流的约束关系§1-2电路变量电流、电压及功率1-1接在图1-1所示电路中电流表A的读数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中所示。

试确定t =1s、2s及3s时的电流i。

图1-1解:因图中以箭头所示电流i的参考方向是从电流表负端到正端,所以t=1s,i=-1At=2s,i=0At=3s,i=1A1-2设在图1-2所示元件中,正电荷以5C/s的速率由a流向b。

(1)如电流的参考方向假定为由a至b,求电流。

(2)如电流的参考方向假定为由b至a,求电流。

(3)如流动的电荷为负电荷,(1)、(2)答案有何改变?图1-2解:(1)根据电流的定义,5C/s=5A,实际流动方向为a→b,若参考方向假定为a→b,两者吻合,该电流应记为i=5A(2)若参考方向假定为b→a,而电流实际流向为a→b,两者不吻合,该电流应记为i=-5A(3)以上均系指正电荷而言,若流动的是负电荷,则(1)、(2)的答案均须改变符号。

1-3各元件的情况如图1-3所示。

(1)若元件A吸收功率10W,求(2)若元件B吸收功率10W,求(3)若元件C吸收功率-10W,求(4)试求元件D吸收的功率;(5)若元件E提供的功率为10W,求(6)若元件F提供的功率为-10W,求(7)若元件G提供的功率为10mW,求(8)试求元件H提供的功率。

图1-3解:元件A、C、E、G的u和i为关联参考方向,在取关联参考方向前提下,可以使用P=ui,功率为正表示这段电路吸收功率,功率为负表示该段电路提供功率。

而元件B、D、F、H的u和i为非关联参考方向,应注意在使用的公式中加负号,即使用P=-ui。

(该元件吸收功率为-20μw,即提供功率20μw);(该元件提供功率为4mW)。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路理论基础第四版教材勘误表
1 28页, 习题1.18 图中受控电压源应改为“受控电流源”,正确图如下:
2 37页第
12行原为: 电流源与电阻并联的等效电路
改为:电流源与电导并联的等效电路 3 108页第8行和第9行原为:
并联电容后的电源视在功率 2387.26S '=≈VA
电源电流
/10.85I S U ''=≈ A
改为
并联电容后的电源视在功率 2315.79S '=VA
电源电流 /10.53I S U ''=≈ A
3-2 117页 例题4.18根据式(4.108)……,应为式(4.93)
3-3 128页,习题4.4图(c)中电感值j 15-Ω应改为j 15Ω 正确图如下:
(c)
4 128页,习题4.6中10C X =Ω,应该为10C X =-Ω;
5 129页 图题4.9原为
改为
6 130页 题图4.15 原为
R i
U +-
o
U +-改为
R i
U +-
o
U +-7 132页,习题4.38中S
20V U =&,100rad/s ω= 改为S
200V U =∠︒&,10rad/s ω=; 7-1 141页 例题 第三个公式应为A C U ''
8 170页,习题6.2中用到了谐振的概念来解题,在本章不合适,另换一个题。

将原来的
题改为:
6.2 图示RLC 串联电路的端口电压V )]303cos(50cos 100[11ο-+=t t u ωω,端口电流A )]3cos(755.1cos 10[1i t t i ψωω-+=,角频率3141=ωrad/s ,求R 、L 、C 及i ψ的值。

u
+
-
图题6.2
9 194页
7.6 RLC 串联电路的谐振频率为876Hz ,通频带为750Hz 到1kHz
改为
7.6 RLC 串联电路的谐振频率为875Hz ,通频带宽度为250Hz , 10 255页,图9.2(c )中的附加电源错,正确图如下:
(c)
-
+
)(
s U C
11 273页,习题9.18中 211R =Ω改为 210R =Ω 12 346页第六行公式有错,书中为
00(d )d (d )d (d )i u i i x G x u x C x u x x x t x ∂∂∂∂
-+
=+++∂∂∂∂ 改为
00(d )d (d )d (d )i u u i i x G x u x C x u x x x t x
∂∂∂∂-+
=+++∂∂∂∂ 13 372页c S c Z u u R Z +=
+应为c S 1c
Z u u R Z +=+ 13 375页图题13.12中,线段24应加粗(表示传输线)
14 378页式(A.1) 改为B v f ⨯=q (解释:即f 为黑体,表示为矢量) 15 378页 倒数16行至14行中的f 均改为黑体来表示矢量,即将这三行中的f
均改为黑体。

正确如下:
式中矢量f 称为洛伦兹力;q 表示电荷量;v 表示电荷的运动速度矢量;“⨯”表示矢量的“叉乘”运算。

f 、v 及B 间的方向关系如图A.2所示。

在SI 单位制中,当f 的单位为牛[顿](符号N)、q 的单位为库[仑]、v 的单位为米/秒时,B 的单位为千克/(库仑秒),称为特斯拉(Tesla ,符号T)。

16 391页 式(A.23)为
4433221B a B a B a B a H +++= (A.23)
改为
23123H a B a B a B =++ (A.23)
17 391页 式(A.24)原为
23δ123δ()[(/)(/)(/)]()(/)NI H l H a S a S a S l S δδΦΦΦδΦδ=-+=++-+ (A.24) 改为
23δ1230δ()[(/)(/)(/)]()[/()]NI H l H a S a S a S l S δδΦΦΦδΦμδ=-+=++-+
(A.24)
18 391页 式(A.25)原为
230123δ()[(/)(/)(/)]()(/)f a a S a S a S l S NI ΦΦΦΦδΦδ=+++-+- (A.25) 改为
231230δ()[(/)(/)(/)]()(/)f a S a S a S l S NI ΦΦΦΦδΦμδ=++-+- (A.25)
19 449页答案第二章2.2中ab 4.8R =Ω,改为 ab 4R =Ω; 20 450页,2.17(b )的方程不对,正确应为
m1m2m1m230206V 18419.2V I I I I Ω⨯+Ω⨯=-Ω⨯+Ω⨯=-
21 450页,2.22题n17V U =,改为 n16V U =; 22 450页,3.1 16R =Ω,改为 6R =Ω
23 453页,4.33(b )oc 176.7781.87V U =∠-︒& 改为 oc
126.4917.55V U =∠-︒&

i 158.118.43Z =∠-︒
改为 i 161.2582.9Z =∠︒
24 453页,4.35 (1) 120V ,(2)720W ,1/3 改为 (1)90V ,(2)405W ,1/4;
25 454页 6.2 由于换题,答案变了,改为
6.2 Ω=10R ,mH 9.31=L , F 3.318μ=C , ︒=45.99i ψ
26 454页,6.3(1)80.01V U = ,改为 81V U =;
27 454页,6.4
中[10cos(45)41.6)]A i t t ωω=-︒+-︒
改为
[10cos(45)41.6)]A i t t ωω=-︒+-︒;
28 456页 8.14 3
410()(30.6e )t L i t -⨯=- A
改为 3410()(1.50.9e )t L i t -⨯=+ A
29 456页 8.17 自由分量10()1019e t C u t t -=-+V
改为 自由分量为109e t -V
30 458页 9.14 56()[425e 29e ]V t t
C u t --=+-
改为V ]e 28e 254[)(65t t C t u ---+=
31 458页9.12 0.12() 2.7e ()t u t t ε-= V ,0.12() 1.89C ()0.189e ()t i t t t δε-=⨯- A 改为 /6
2() 4.5e ()V t u t t ε-=,/6
2()[1.35()0.225e ()]A t i t t t δε-=-
32 461页11.13 12i =A ,20.4i =A ,30.6i =-A ,4 1.6i =A ,12i =A ,12i = A
改为 11.13 14i =A ,20.4i =-A ,30.6i =-A ,4 4.4i =A ,51i =A ,65i = A 33 462页 12.5原为
14a 4S 3a c 12c 3a c 5a b 2
()()()()R R I R I f I I U R I f I I f I I U +++-=----=-
改为
14a 4S 3a c 12c 3a c 5c S 2
()()()()R R I R I f I I U R I f I I f I I U +++-=-----=-
34 462页 12.8 原为 0.618U ≈ V , 1.618U ≈- V
改为 2.854U ≈ V , 3.854U ≈- V
35 463页 中 13.2 c 100Z =Ω 改为 c 10030Z =∠-︒Ω
36 463页13.7中 (3)0.19211.3U
=∠-︒&V 改为(3)0.18911.31V U
=∠-︒& 37 463页 中 13.11 81cos(2π10)i t =⨯ 改为
()60)A i t t ω=-︒ 38 463页 中 13.12 (1)Ω=300in Z ,(2)A 21=I (3) V 6002=U
改为8
1()cos(2π10)A i t t =⨯

39 464页A.1 改为 S /F NU R = m 0l R S S δμμ=+
m /S NSU R R φ= δ0U S
δφμ=⨯ 40 464页A.4 1I ∆= A
改为 1.034I ∆= A
41 464页 A.5 (1)11.2I =mA (2)37.1I =mA (3)44.510φ-=⨯Wb (4) 51I =mA
改为A.5 (1)11.2I =mA (2)26.6I =mA (3)45.410φ-=⨯Wb (4) 51I =mA 42 464页 A.6 2159F = A
改为 A.6 2318F = A 43 464页 A.7 4682NI = A 改为 A.7 4620NI = A 44 464页 A.9 1B ≈T
改为A.9 46.07210Wb -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