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也就是核磁共振成像

合集下载

MRI(磁共振)和CT有什么区别?

MRI(磁共振)和CT有什么区别?

MRI(磁共振)和CT有什么区别?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上对于疾病进行诊断越来越依赖于影像学检查。

很多患者在就诊时,医生会让患者去拍片室进行影像检查,常见的影像检查包括CT、MRI(核磁共振)两种,这两种检查流程大致相同,都是做完检查后,由检查科室出具检查报告。

很多患者误以为两种检查都一样,实际上,CT与MRI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检查方法,适应症也不相同。

1.MRI和CT概述MRI又称为核磁共振成像,患者躺在一个具有强大磁场的平台上,进入一个很厚的扫描环里,通过射频脉冲激发人体内氢质子,发生核磁共振,然后接受质子发出的无线电波信号,经过梯度场三个方向的定位,再经过计算机的运算,形成身体内部具体的图像。

MRI对疾病的早期诊断比较敏感,通过形成的图像可以看出早期正常组织出现的生物化学变化,与同位素、CT及超声等其他影像检查相比,可以更早地识别疾病组织,无需注射造影剂,无电离辐射。

CT扫描是患者躺在平台上,穿过一个巨大的环形扫描环,X线球管和探测器环绕人体检查部位旋转,用X线球管产生的X光穿透人体,形成各个器官、骨骼和其他组织的具体图像。

通过收集到的数据形成三维图像,显示骨骼和软组织的异常变化,例如肺炎,肿瘤或骨折。

CT扫描成像速度快,分辨力好,可用于癌症诊断、判断癌症复发、发现癌症转移部位等方面。

一般情况下,进行癌症分期检查时,CT扫描是第一选择。

但是X线属于电离辐射,过多照射对人体会产生危害。

2.MRI和CT的区别2.1成像原理不同MRI利用磁场让患者身体中水分振动起来,根据不同气管或者组织里水分的震动差异形成图像,从而区分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对脑、肝、肾、胰等实质器官以及心脑血管疾病诊断效果比较好。

CT即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利用X线束与探测器围绕人体某一部位进行断面扫描,一层一层穿过人体检查,最终利用计算机将一系列图像整合处理,精确准直、灵敏度高,可以直接反映出人体骨骼的三维形态,方便医生从多个平面观察组织结构。

核磁共振成像的原理与应用

核磁共振成像的原理与应用

核磁共振成像的原理与应用核磁共振成像(NMR)技术,也被称为磁共振成像(MRI),是现代医学领域中应用广泛的无创成像技术。

该技术的原理基于核磁共振现象,通过对人体内的原子核进行激发和检测,获得人体内部结构的高清图像,这大大改进了人体内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从核磁共振成像的原理和应用两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核磁共振成像的原理核磁共振现象是物理学中的一种基本现象。

当原子核处于强磁场中时,其会发生预cession(进动)现象,即前进和退后的往返运动,其中这一运动的频率与磁场的强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原子核在外部强磁场中的方向与磁场相连时,将构成高度秩序的、统一前进的状态。

在这一状态下,当对原子核提供一个特定的射频信号时,这些原子核将被激发,产生旋翼运动,并放出周围的能量。

通过激励原子核的磁场脉冲的强度和频率可以产生不同的共振响应,每一个响应都对应着具有不同的特征的原子核,然后我们可以对这些响应进行检测和汇总,最终得到被测量的物体的结构图像。

在核磁共振成像中,我们通常使用磁共振扫描仪来探测原子核,其原理是通过预设区域内的高强度均匀静磁场,使得被探测的原子核都处于同一方向,接着施加特定的射频脉冲,对区域内的原子核进行激发,之后切换成观测模式,检测每个原子核发出的信号,并将这些信号转换成 3D 扫描图像。

二、核磁共振的应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被广泛地应用在不同领域,下面将分别介绍医学、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领域中的应用。

2.1 医学领域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是现代医学中极为重要的成像方法,它可以准确地捕捉人体内部的各种器官和组织的结构特征,从而在医疗精细化发展的进程中显得越发重要。

在肿瘤诊断中,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提供高精度的3D图像,协助医生更好地判断肿瘤的大小和位置,从而选择更加合适的治疗方案。

在神经科学领域中,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准确显示人脑中的各个功能区域,如医生可以利用磁共振技术来诊断失眠等神经系统的基础异常。

MRI检查过程及注意事项

MRI检查过程及注意事项
像,能获得原生三维断面成像而无需重建就可获得多方位的图像。
四、磁共振成像的安全性
➢铁磁性投射物 ➢体内植入物 ➢梯度场噪声 ➢孕妇的MRI检查 ➢不良心理反应及
其预防
1.常见铁磁性投射物
➢典型的铁磁性投射物含有铁的成分,但镍和钴等元素也
具有较强的铁磁性。非铁磁性物品虽然不产生投射效应, 却能形成金属伪影而干扰图像。
三、MRI优点
• MRI无损伤性,对人体没有电离辐射损伤; • 多序列成像、多种图像类型,为明确病变性质提供更丰富的影像信息; • MRI有鲜明的软组织对比,软组织结构显示清晰,对中枢神经系统、
膀胱、直肠、子宫、阴道、关节、肌肉等检查优于CT;
• 无骨骼伪影干扰,在脑、骨骼系统成像优于CT; • 常规扫描以轴位为主,MRI可选用矢状和冠状位可进行扩散与灌注成
而获得的。磁共振一问世,很快就成为在对许多疾病诊断方面 有用的成像工具,包括骨骼肌肉系统。肌肉骨骼系统最适于做 磁共振成像,因为它的组织密度对比范围大。
• 磁共振成像通过它பைடு நூலகம்向平面成像的功能,应用高分辨的毒面线
圈可明显提高各关节部位的成像质量,使神经、肌腱、韧带、 血管、软骨等其他影像检查所不能分辨的细微结果得以显示。
的噪声就会越大。
➢1.0~2.0T时,梯度场达到25mT/m时,噪
声可高达110dB。心理伤害是可诱发癫痫 和幽闭恐惧症。
➢生理伤害是暂时性听力下降或永久性听力损害。
5.孕妇的MRI检查
➢MRI是否有致畸作用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 ➢建议“在妊娠的头3个月谨慎应用”MRI检查。 ➢孕期的工作人员对MRI电磁场的接触也应受到限制。一般来说,
3.金属异物的预检查
➢眼内的金属异物被拉出时容易造成伤害,已经有眼内金属异物致盲的报告。 ➢体内可能存留诸如弹片、金属屑、铁砂等金属碎片患者的危险性决定于它

MRI检查是怎么回事呢刘淑英

MRI检查是怎么回事呢刘淑英

MRI检查是怎么回事呢刘淑英发布时间:2023-06-19T09:41:00.848Z 来源:《医师在线》2023年6期作者:刘淑英[导读] 近几年,随着我国医疗技术快速的发展,我国人群对于自身的健康问题十分重视。

目前,有研究结果显示,该技术可以有效的提高临床重要作用。

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ce Imaging,MRI)是我国临床医学领域使用较多的医学诊断方式,可以有效的为医生提供疾病判断依据,制定有效的治疗方式,同时可以有效的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MRI就是核磁共振成像,磁共振主要是利用核磁原理将人体置于强大均匀的静磁场中,该技术主要通过特定的无线电波脉冲改变区域磁场,可以有效的激发人体组织内的氢质子核产生共振现象,而发生信号经过计算机有效的处理成像。

磁共振的成像原理不同于核医学以及X线检查,可以有效的避免射线辐射对于人体的损伤,该技术属于无创检查。

由于人体不同组织成分含氢质子不同,因此人群在做核磁共振检查时,会产生不同的型号成像。

而核磁共振成在MRI中,较多的患者对于该技术产生一定的疑问,因此,MRI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梓潼县人民医院放射科四川梓潼 622150近几年,随着我国医疗技术快速的发展,我国人群对于自身的健康问题十分重视。

目前,有研究结果显示,该技术可以有效的提高临床重要作用。

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ce Imaging,MRI)是我国临床医学领域使用较多的医学诊断方式,可以有效的为医生提供疾病判断依据,制定有效的治疗方式,同时可以有效的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MRI就是核磁共振成像,磁共振主要是利用核磁原理将人体置于强大均匀的静磁场中,该技术主要通过特定的无线电波脉冲改变区域磁场,可以有效的激发人体组织内的氢质子核产生共振现象,而发生信号经过计算机有效的处理成像。

磁共振的成像原理不同于核医学以及X线检查,可以有效的避免射线辐射对于人体的损伤,该技术属于无创检查。

mri的基本概念

mri的基本概念

MRI是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的缩写,是一种利用核磁共振现象获取人体组织结构和功能信息的医学影像技术。

本文将从MRI的基本原理、影像生成过程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介绍,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全面的了解。

一、MRI的基本原理MRI的基本原理建立在核磁共振现象之上。

核磁共振是指原子核在外加磁场和射频场的作用下发生共振吸收和辐射的现象。

在MRI中,主要利用水素原子核的核磁共振特性来获取人体组织的影像信息。

当被放置在强静态磁场中时,人体组织中的水分子会产生特定的共振信号,通过对这些信号的检测和分析,可以得到高分辨率的影像信息。

二、MRI的影像生成过程1. 磁场建立:首先,患者被置于强静态磁场中,这个磁场可以使体内的水分子的原子核朝向发生变化,使其产生共振信号。

2. 射频激射:在静态磁场的作用下,通过向人体施加射频脉冲,可以激发体内的水分子原子核,使其发出特定的共振信号。

3. 信号检测:接收体内产生的共振信号,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进行处理。

4. 影像重建:通过计算机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和重建,生成图像。

三、MRI的临床应用1. 诊断性应用:MRI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诊断,如脑部肿瘤、脊柱疾病、关节损伤等。

由于其高分辨率和无辐射的优势,MRI成为了很多病症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2. 术前评估:在外科手术前,MRI可以提供准确的解剖结构信息,帮助医生进行手术方案的制定和评估,降低手术风险。

3. 研究应用:MRI在医学研究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在神经科学、心血管疾病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MRI的发展趋势1. 高场强技术:随着MRI设备技术的不断进步,高场强MRI 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可以提供更高分辨率的影像信息。

2. 功能性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可以观察大脑在特定任务下的代谢活动,对认知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3. 分子成像:分子成像技术的发展,使得MRI可以在细胞水平上观察生物分子的活动和分布,对疾病的早期诊断有着重要意义。

核磁共振成像原理

核磁共振成像原理

核磁共振成像原理核磁共振成像(NuclearMagneticResonanceImaging,简称为NMR 或MRI)是一种无损散射技术,可用于显示分子的结构和化学环境。

NMR成像的基本原理是精确测量受磁场影响的原子核的磁共振信号。

与X射线成像技术不同,NMR成像技术不需要用过量的放射性来获取图像,可以以较安全的方式分离、解剖和探测真实世界中的分子结构。

NMR成像的基本原理是根据核磁共振原理获得成像信息。

在NMR 成像中,【NMR】原子或分子核在特定的磁场中存在自旋,而且这些自旋可以吸收和释放电磁波,这种电磁波称为磁共振信号。

当磁共振的频率等于噪声的频率时,自旋受到磁场的影响而被磁场激活,释放出电磁辐射。

这种电磁辐射会被特定的探头收集,并被转换为信号,然后将信号输入计算机,最终根据这些信号在计算机上显示出一幅类似彩色图片的结果,即NMR成像所得到的图像。

NMR成像可以用来直接测量物质的形状、质量和结构,从而获得精细的图像。

NMR成像技术可以应用于医学影像诊断,可以在脑和脊椎等软组织中显示出清晰的图像,以及可以显示出各种病灶,例如肿瘤、炎症、脑卒中等,其中肿瘤尤其容易被检测出来。

而且,这种技术也可以用于其他领域,比如环境科学、材料科学、地质学等。

NMR成像最大的优点是具有无损检测的优势,可以用于检测生物样本,而不会造成破坏,例如通过NMR成像,可以对包含有生物样本的瓶子甚至是蜡块进行检测。

即使在瓶子中的样本较多,也可以获得良好的成像结果。

NMR成像技术还有另一个重要优点就是其立体图像处理功能,可以提供四维的动态反映,即可以捕获短暂的生物活动,以便更好的识别和显示活动的细节。

另外,NMR成像技术也特别适合对有机物、分子结构进行解析。

NMR成像技术有可以提供良好的结构解析效果,但由于其使用磁场,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有些情况下无法使用NMR成像技术,比如当患者体内金属器件,或者患者同时进行其他检查(比如X射线检查)时,要小心使用NMR成像技术。

简述MRI成像原理

简述MRI成像原理

简述MRI成像原理
MRI全称为磁共振成像,是一种医学影像学的技术。

其原理基于核磁共振现象,利用强磁场和无线电波对人体进行扫描,产生高清晰度三维图像。

具体实现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构建磁场:在MRI扫描过程中,需要产生非常强的磁场。

通常使用超导磁体,其内部绕有电流,可以产生非常强的磁场。

2. 激发磁共振:在强磁场中,人体内的原子核会对磁场进行反应。

使用无线电波来激发原子核的磁共振,使其发生共振吸收和发射。

3. 接收信号:激发原子核后,其会发出无线电信号。

使用接收线圈来捕获这些信号。

4. 信号处理:通过数学算法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可以得到一幅高清晰度的三维图像。

MRI成像原理的优势在于它不会对人体造成辐射,适用于对柔软组织的成像,如脑部、胸部、骨骼等。

同时,MRI成像原理也被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科学研究和生物医学工程领域。

- 1 -。

MRI、CT、DR三种影像检查方法有什么差别?

MRI、CT、DR三种影像检查方法有什么差别?

MRI、CT、DR三种影像检查方法有什么差别?MRI(磁共振成像)、CT(计算机断层摄影)和DR(数字化射线)是现代医学中常用的影像检查方法。

磁共振成像(MRI)是生物组织中的自旋原子核(氢原子)在磁场及射频场作用下,产生磁共振信号并重建为图像的成像技术。

它一种多参数、多序列、多方位成像的检查技术,具有软组织分辨力高、无电离辐射特点,临床上应用已相当广泛,涵盖了全身各大系统的检查和疾病诊断。

计算机断层扫描(CT)通过X射线束对人体进行扫经过计算机处理生成横断图像。

CT图像由于成像速度快、密度分辨力高、组织结构无重叠,有利于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在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

可用于全身各脏器的检查,对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案的确定、疗效观察和预后评价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数字化射线检查(DR)是传统射线检查的数字化升级,它使用数字感应器和计算机处理技术来获取图像。

DR广泛应用于常规的X射线检查,如胸部、骨骼、腹部等。

DR具有较高的图像质量和更快的成像速度,可以更准确地诊断骨折、肺部感染、肠道梗阻等。

MRI、CT、DR三种影像检查方法在医学影像学中应用广泛,它们在临床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适用范围能够提供详细的解剖图像,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

本文将为您介绍MRI、CT和DR三种影像检查方法的差别。

MRI、CT、DR三种影像检查方法介绍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核磁共振成像)是生物组织中的自旋原子核(氢原子)在磁场及射频场作用下,产生磁共振信号并重建为图像的成像技术。

它通过对人体进行扫描,利用核磁共振现象来获得人体组织的高分辨率图像,用于诊断和监测疾病。

MRI的工作原理是基于核磁共振现象。

当被放入磁场中的原子核(氢原子)受到磁场及射频场作用下,它们会产生特定的共振信号,这些信号经过处理和分析后可以生成图像。

MRI可以提供全身的扫描,以及针对不同部位的特定扫描。

医学影像中的MRI技术

医学影像中的MRI技术

医学影像中的MRI技术
MRI技术是指核磁共振成像,是一种常用的医学影像技术之一。

MRI技术具有无创、高清晰度、多平面成像等特点,经常被用于
诊断各种病症。

MRI技术的原理是利用磁场和高频电磁波的相互作用,对人体
内各种物质的核磁共振信号进行检测和分析。

其本质是一种通过
核磁共振现象来获得成像信息的无损检测技术。

MRI技术的优势在于图像清晰、分辨率高、对软组织成像效果
良好、无放射性和无创伤等。

同时,它还可进行动态观察,可以
对血管、脏器和神经系统等进行特征分析。

目前,MRI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特别是在诊断神经、肝胆、肾脏和骨关节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MRI技术还可
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疾病的程度和发展,对于难以诊断的疾病
有着特殊的辅助诊断价值。

MRI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

随着MRI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创新,其成像质量和速度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能够更好地满足临床医疗领域的需求。

总的来说,MRI技术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医疗技术,与人们的健康生活息息相关。

希望在未来,MRI技术能够发展得更为完备和成熟,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事业。

初学MRI记忆

初学MRI记忆

初学MRI记忆MRI也就是核磁共振成像,英文全称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提供的信息量不但大于医学影像学中的其他许多成像术,而且不同于已有的成像术,因此,它对疾病的诊断具有很大的潜在优越性。

它可以直接作出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和各种斜面的体层图像,不会产生CT检测中的伪影;不需注射造影剂;无电离辐射,对机体没有不良影响。

MR对检测脑内血肿、脑外血肿、脑肿瘤、颅内动脉瘤、动静脉血管畸形、脑缺血、椎管内肿瘤、脊髓空洞症和脊髓积水等颅脑常见疾病非常有效,同时对腰椎椎间盘后突、原发性肝癌等疾病的诊断也很有效。

弛豫时间有两种即T1和T2,T1为自旋-点阵或纵向驰豫时间T2,T2为自旋-自旋或横向弛豫时间。

磁共振最常用的核是氢原子核质子(1H),因为它的信号最强,在人体组织内也广泛存在。

影响磁共振影像因素包括:(a)质子的密度;(b)弛豫时间长短;(c)血液和脑脊液的流动;(d)顺磁性物质(e)蛋白质。

磁共振影像灰阶特点是,磁共振信号愈强,则亮度愈大,磁共振的信号弱,则亮度也小MRI TW1高信号,从白色、灰色到黑色。

各种组织磁共振影像灰阶特点如下;脂肪组织,松质骨呈白色;脑脊髓、骨髓呈白灰色;内脏、肌肉呈灰白色;液体,正常速度流血液呈黑色;骨皮质、气体、含气肺呈黑色。

MRI TW1高信号的组织常见有五种:顺磁性物质,血肿,钙化,脂肪,蛋白,顺磁性物质-代表-黑色素瘤取字头为~~~~~~~黑-血-盖-子-弹~~~~~~~~~黑色的血液盖住了子弹~~~~~~~~~~~~~~~~~~~~~医用磁共振成像设备医用磁共振成像原理很复杂,建议参考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影像学专业《影像设备学》的相关章节[1]?和考察中西远大科技。

简单归纳为:用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RF进行激发氢质子,吸收一定量的能而共振,即发生了磁共振现象。

停止发射射频脉冲,则被激发的氢原子核把所吸收的能逐步释放出来,其相位和能级都恢复到激发前的状态。

MRI也就是核磁共振成像

MRI也就是核磁共振成像

MRI也就是核磁共振成像,英文全称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之所以后来不称为核磁共振而改称磁共振,是因为日本科学家提出其国家备受核武器伤害,为表示尊重,就把核字去掉了。

核磁共振是一种物理现象,作为一种分析手段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到1973年才将它用于医学临床检测。

为了避免与核医学中放射成像混淆,把它称为核磁共振成像术(MR)。

MR是一种生物磁自旋成像技术,它是利用原子核自旋运动的特点,在外加磁场,经射频脉冲激后产生信号,用探测器检测并输入计算机,经过处理转换在屏幕上显示图像。

MR提供的信息量不但大于医学影像学中的其他许多成像术,而且不同于已有的成像术,因此,它对疾病的诊断具有很大的潜在优越性。

它可以直接作出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和各种斜面的体层图像,不会产生CT检测中的伪影;不需注射造影剂;无电离辐射,对机体没有不良影响。

MR对检测脑血肿、脑外血肿、脑肿瘤、颅动脉瘤、动静脉血管畸形、脑缺血、椎管肿瘤、脊髓空洞症和脊髓积水等颅脑常见疾病非常有效,同时对腰椎椎间盘后突、原发性肝癌等疾病的诊断也很有效。

MR也存在不足之处。

它的空间分辨率不及CT,带有心脏起搏器的患者或有某些金属异物的部位不能作MR的检查,另外价格比较昂贵。

磁共振成像是断层成像的一种,它利用磁共振现象从人体中获得电磁信号,并重建出人体信息。

1946年斯坦福大学的Flelix Bloch和哈佛大学的Edward Purcell各自独立的发现了核磁共振现象。

磁共振成像技术正是基于这一物理现象。

1972年Paul Lauterbur 发展了一套对核磁共振信号进行空间编码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重建出人体图像。

磁共振成像技术与其它断层成像技术(如CT)有一些共同点,比如它们都可以显示某种物理量(如密度)在空间中的分布;同时也有它自身的特色,磁共振成像可以得到任何方向的断层图像,三维体图像,甚至可以得到空间-波谱分布的四维图像。

医学影像学中的核磁共振成像实验研究

医学影像学中的核磁共振成像实验研究

医学影像学中的核磁共振成像实验研究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无创的医学成像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和科学研究领域。

本文将从MRI的基本原理、实验设备与方法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对医学影像学中的核磁共振成像实验研究进行探讨。

一、基本原理核磁共振成像利用核磁共振现象来获取人体组织的详细图像。

核磁共振现象是指物质原子核在激发后释放能量的过程。

通过强磁场和不同频率的射频脉冲对人体进行刺激,可使原子核翻转,释放能量。

利用这些能量的特点,通过对原子核翻转产生的信号进行分析和处理,得到人体组织的高分辨率图像。

二、实验设备与方法核磁共振成像实验设备主要包括磁共振主机、射频线圈、梯度线圈和计算机系统等。

实验方法根据具体的研究需求而定,包括结构成像、功能成像、代谢成像等。

结构成像用于观察人体组织和器官的形态结构,功能成像用于观察脑部等器官的功能活动,代谢成像则用于研究人体组织的代谢过程。

三、临床应用核磁共振成像在临床应用中十分重要。

首先,核磁共振成像具有无创、无辐射的特点,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其次,核磁共振成像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可对人体内部器官、组织的结构进行准确的观察。

此外,核磁共振成像还可以通过对信号强度的测量,获得人体组织的功能信息,如脑部的功能活动、肌肉的运动状态等,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多参考依据。

四、研究进展与挑战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核磁共振成像在医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高场强的超导磁体、高灵敏度的接收线圈以及先进的图像重建算法等技术的应用,使得核磁共振成像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此外,核磁共振成像在心血管疾病、神经科学、肿瘤学等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然而,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还存在一些挑战,如运动伪影、金属伪影等问题仍待解决。

因此,未来的研究方向应当集中在进一步提升影像质量、改善成像速度、优化图像重建算法等方面。

综上所述,医学影像学中的核磁共振成像实验研究对临床诊断和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CT和MRI,傻傻分不清?

CT和MRI,傻傻分不清?

CT和MRI,傻傻分不清?CT和MRI是常见的放射科检查项目,而这两种检查到底有什么特点与区别?如何选择正确的检查项目?分别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项?本文主要从以下几点来进行简单科普。

一、CT检查X线和CT都是属于含X线的检查,有辐射,核磁共振检查是没有辐射的,属于磁共振的检查。

从原理来讲,X线和CT放射线穿透人体,产生黑白灰的图像,CT相比X线又更具优点,属于断层扫描,X线是重叠的图像,所以CT比X线清晰度要高,对于疾病的检出和诊断准确性要高。

CT检查还涉及造影剂的应用,在增强扫描中,造影剂的应用,能提高病变的发现率,能够为病变的准确诊断,提供更有力的帮助。

比如肺组织可以很清晰地显示出肺内的支气管、血管、胸膜,对于骨关节而言,它也能很好地显示骨小梁结构、骨性关节面。

相对于磁共振检查而言,它具有扫描速度快、时间短、各种禁忌症相对较少,尤其对于钙化和气体的显示,可以弥补核磁检查的不足。

CT血管成像检查可通过注射造影剂的方式来对血管显示,可以观察血管否存在畸形、梗塞、夹层、动脉瘤等。

对骨关节系统,CT可用于检查骨折、骨肿瘤、椎间盘突出等疾病。

例如早期脑出血在CT的检查上就会显示较为清晰,而在磁共振上少量的早期脑出血可能会被误诊或者漏诊。

另外在肺部方面CT也有自己的特长,薄层扫描可以显示小于1mm的肺部小结节,而在磁共振上,这些征象是完全看不到的。

另外CT还可以对心脏以及大血管进行成像,尤其是心脏冠状动脉的成像,可以相对的替代冠脉造影,对早期的冠心病或是早期冠状动脉狭窄进行较为准确的诊断。

CT检查被广泛运用于全身各个系统的检查,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方式之一。

腹部CT在检查前的4-6个小时内,不能进食和饮水。

由于CT是进行X线扫描,随身佩戴金属物体可能会对检查产生影响,因此患者在检查前应去除项链、耳环等金属物品。

此外,产生遮挡的物品也需要去除。

CT分为普通扫描(平扫)和增强扫描。

如果是进行增强CT检查,患者在检查前一方面需要做造影剂过敏反应检测,以判断是否对造影剂过敏;另一方面,患者如果处于服用特殊药物期间,如甲状腺患者服用控制甲状腺的药物等,则应提前停药,而具体停药时间,应遵循放射科医生的告诫或者书面说明。

核磁共振成像

核磁共振成像

核磁共振成像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影像技术,通过利用核磁共振现象,生成具有高对比度和空间分辨率的影像。

它在临床医学中应用广泛,可用于对人体各部位进行准确的诊断和评估。

本文将介绍核磁共振成像的原理、应用和未来发展。

一、原理核磁共振成像利用核磁共振现象来获取图像信息。

核磁共振现象是指在外加静磁场和射频脉冲作用下,原子核的核自旋将发生共振现象,产生特定的信号。

这些信号经过采样和处理后,可以生成图像。

在进行核磁共振成像时,首先需要将患者放置在强磁场中,使得患者体内的原子核自旋与磁场方向达到一致。

然后,通过施加射频脉冲,短暂改变原子核的自旋状态。

当射频脉冲结束时,原子核的自旋会重新恢复到与磁场方向一致的状态。

这个过程中,原子核会释放出射频信号,称为自由感应衰减(Free Induction Decay,FID)信号。

FID信号中包含了原子核的空间信息,但是它是时域信号,无法直接用于图像生成。

因此,还需要对FID信号进行傅里叶变换,将其转换为频域信号,即核磁共振谱(NMR Spectrum)。

通过梯度磁场的施加,可以对样品中不同位置的原子核产生不同的共振频率,从而得到不同位置的核磁共振谱。

最后,根据这些核磁共振谱进行处理和重建,就可以生成具有空间分辨率的MRI图像。

二、应用核磁共振成像在医学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列举了一些常见的应用领域:1. 肿瘤诊断:MRI可以提供高分辨率、多平面和多序列的肿瘤图像,有助于明确肿瘤的位置、边界和体积。

同时,MRI还可通过不同的脉冲序列提供关于肿瘤组织血供和代谢状态的信息。

2. 神经影像学:MRI可以对脑、脊髓和 periphera神经进行评估,用于诊断和鉴别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如中风、脑瘤、多发性硬化症等。

3. 心血管成像:MRI可用于评估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如冠状动脉疾病、先天性心脏病等。

此外,MRI还可用于心肌灌注和心肌纤维化的评估。

核磁共振成像在医学诊断中的作用

核磁共振成像在医学诊断中的作用

核磁共振成像在医学诊断中的作用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项目前在医学领域广泛使用的非侵入性诊断技术。

利用患者放置在强磁场中的原理,MRI可以生成高分辨率的人体结构和组织图像。

它在医学诊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且在不同的疾病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MRI技术基于核磁共振现象,即在强磁场中,人体组织中的氢原子核会沿着特定方向自行进动,并释放出特定频率的能量。

通过探测这些能量信号,MRI仪器可以将其转化为高质量的图像,这些图像可以提供更详细和准确的信息,帮助医生进行诊断和制定治疗计划。

首先,MRI在脑部和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

它可以提供非常详细的脑部图像,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等各个区域的结构和功能信息。

这对于检测和定位肿瘤、出血、脑梗塞、结构异常和神经系统疾病等病变非常有帮助。

MRI还可以提供三维图像,有助于医生全面了解患者的情况,从而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其次,MRI在骨骼系统疾病的诊断和评估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与传统的X射线技术相比,MRI能够提供更准确的骨骼和关节图像。

它可以检测和评估关节炎、骨折、软骨损伤、脊柱疾病等病变。

这对于制定个体化的治疗计划、监测疾病进展以及评估手术效果都非常重要。

此外,MRI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心脏进行MRI扫描,可以获取详细的心脏结构和功能信息,包括心腔大小、血流速度、心肌厚度等指标。

这对于检测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脏肥厚、心脏瓣膜病变等疾病非常有价值。

MRI还可以帮助医生规划心血管手术、评估治疗效果,并提供个性化的治疗建议。

此外,MRI还在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MRI可以提供清晰的肿瘤图像,帮助医生确定肿瘤的类型、大小、位置和周围组织的侵犯程度。

这对于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评估化疗和放疗的效果以及监测肿瘤的生长和扩散都非常关键。

MRI还可以进行功能性MRI扫描,研究肿瘤的代谢活动和脑功能连接,帮助医生更好地理解肿瘤的生物学特征和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

CT检查和MRI检查的区别

CT检查和MRI检查的区别

CT 检查和 MRI 检查的区别随着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临床医学检验中的医疗仪器使用也越来越广泛,各种形状不一的仪器,为患者提供先进的诊疗方法。

因此不论是医生的责任还是患者的愿望,在治疗时都想要选择一种既便宜,操作简单,对人体伤害较小的方式。

临床医学中较为常用的影像检查有两种,分为CT和MRI,这两种检查方式完全不一样,并且经常会被大家拿来做比较,现在我给大家介绍下这两种方法的区别在哪里。

一、什么是MRI?MRI就是核磁共振成像,将受检人员放在一个磁场非常强大的环境。

再由RF以激发受检人员体内的H质子,进而产生磁共振。

然后,经过梯度场三个方位,将磁共振信号(由接收的质子)定位,由计算机计算,最终形成图形。

MRI,最大的优点就是不会对人体产生辐射,保障受检人员的身心健康,和其他相比安全性更高一些。

MRI可以将检测到的各种参数形成各种图像,为病情的诊断提供丰硕的信息,有利于提高医学治疗技术。

使用MRI,可以通过调节受检人员周围的磁场,选择受检人员需要检查的剖面,这种自由选择的方式也是它的一大优点。

二、什么是CT?CT,目前发展比较迅速。

由X线管和探测器(不同数目)构成CT机,可以对受检部位进行扫描,也可以用来收集信息。

CT扫描受检人员的某一剖面,因疏密的程度具有差异的部位与X线的强度相互反应,而出现相应的接收和降低。

X线信号被探测器收集并转化为电信号,转化为数字由膜/数(A/D)相互转化,并将数输进到电脑中进行存档和分析,最终获得CT的数字,排列而成数字矩阵,在经数/模(D/A)转化为图片,即为测定部位的横断图片。

CT对于一些高密度组织的成像效果较好,图片清晰,分辨率高,测量具体时,其准确度具有较好的价值。

受检人员体内的血管走向以及血管病变情况都会进行清晰的显示。

而且,多排螺旋CT能够形成三维成像,对于一些器官和组织发生病变的情况也会充分的进行立体显示。

CT通常会对受检人员注射一定剂量的含碘水溶性造影剂,以此对淋巴结是否肿大、原发和转移性纵膈肿瘤等疾病进行明确的诊断,在病情判断中起到帮助作用。

MRI成像基本原理

MRI成像基本原理

MRI成像基本原理
MRI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磁共振成像)的缩写,它是一
种快速,非侵入性的诊断技术,可以提供非常丰富的医学图像,可以清晰
地反映软组织或深部结构的细节。

MRI是建立在量子力学基础上的一种量
子效应,它利用磁场和射频信号来检测它们在不同组织的相对水分的变化。

MRI的核心原理是基于“磁共振”这一概念的原理,这一概念定义了放射
性核素在外部强磁场中的行为。

通过磁共振原理,40年来被用于医学诊断。

MRI的基本原理是依赖于磁梯及其相关的量子力学现象。

磁梯是指核
磁共振,它在受到强磁场作用时可以被引起。

当施加强磁场时,原子核会
被激发到更高的能级,从而产生磁梯现象。

从量子力学的角度来看,磁梯
的关键特点就是原子核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进行一次或多次跃迁,而在
这些跃迁中,原子核会发射出特定的射频信号。

MRI检查过程就是利用特
定的系统把磁梯信号检测出来,再利用信号的形状及强度来反映被检测组
织的性质。

MRI的基本原理就是利用强磁场的作用来激活原子核,而不会损伤其
中细胞的分子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RI也就是核磁共振成像,英文全称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之所以后来不称为核磁共振而改称磁共振,是因为日本科学家提出其国家备受核武器伤害,为表示尊重,就把核字去掉了。

核磁共振是一种物理现象,作为一种分析手段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到1973年才将它用于医学临床检测。

为了避免与核医学中放射成像混淆,把它称为核磁共振成像术(MR)。

MR是一种生物磁自旋成像技术,它是利用原子核自旋运动的特点,在外加磁场内,经射频脉冲激后产生信号,用探测器检测并输入计算机,经过处理转换在屏幕上显示图像。

MR提供的信息量不但大于医学影像学中的其他许多成像术,而且不同于已有的成像术,因此,它对疾病的诊断具有很大的潜在优越性。

它可以直接作出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和各种斜面的体层图像,不会产生CT检测中的伪影;不需注射造影剂;无电离辐射,对机体没有不良影响。

MR对检测脑内血肿、脑外血肿、脑肿瘤、颅内动脉瘤、动静脉血管畸形、脑缺血、椎管内肿瘤、脊髓空洞症和脊髓积水等颅脑常见疾病非常有效,同时对腰椎椎间盘后突、原发性肝癌等疾病的诊断也很有效。

MR也存在不足之处。

它的空间分辨率不及CT,带有心脏起搏器的患者或有某些金属异物的部位不能作MR的检查,另外价格比较昂贵。

磁共振成像是断层成像的一种,它利用磁共振现象从人体中获得电磁信号,并重建出人体信息。

1946年斯坦福大学的Flelix Bloch和哈佛大学的Edward Purcell各自独立的发现了核磁共振现象。

磁共振成像技术正是基于这一物理现象。

1972年Paul Lauterbur 发展了一套对核磁共振信号进行空间编码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重建出人体图像。

磁共振成像技术与其它断层成像技术(如CT)有一些共同点,比如它们都可以显示某种物理量(如密度)在空间中的分布;同时也有它自身的特色,磁共振成像可以得到任何方向的断层图像,三维体图像,甚至可以得到空间-波谱分布的四维图像。

像PET和SPET一样,用于成像的磁共振信号直接来自于物体本身,也可以说,磁共振成像也是一种发射断层成像。

但与PET和SPET不同的是磁共振成像不用注射放射性同位素就可成像。

这一点也使磁共振成像技术更加安全。

从磁共振图像中我们可以得到物质的多种物理特性参数,如质子密度,自旋-晶格驰豫时间T1,自旋-自旋驰豫时间T2,扩散系数,磁化系数,化学位移等等。

对比其它成像技术(如CT 超声 PET等)磁共振成像方式更加多样,成像原理更加复杂,所得到信息也更加丰富。

因此磁共振成像成为医学影像中一个热门的研究方向。

MRI也就是磁共振成像,英文全称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在这项技术诞生之初曾被称为核磁共振成像,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作为医学新技术的NMR成像(NMR Imaging)一词越来越为公众所熟悉。

随着大磁体的安装,有人开始担心字母“N”可能会对磁共振成像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另外,“nuclear”一词还容易使医院工作人员对磁共振室产生另一个核医学科的联想。

因此,为了突出这一检查技术不产生电离辐射的优点,同时与使用放射性元素的核医学相区别,放射学家和设备制造商均同意把“核磁共振成像术”简称为“磁共振成像(MRI)”。

目录1技术特点2工作原理3仪器设备医疗特点4MRI检查缩写5MRI图像的分析与诊断6核磁共振技术的历史折叠编辑本段技术特点磁共振成像是断层成像的一种,它利用磁共振现象从人体中获得电磁信号,并重建出人体信息。

1946年斯坦福大学的Flelix Bloch和哈佛大学的Edward Purcell 各自独立的发现了核磁共振现象。

磁共振成像技术正是基于这一物理现象。

1972年Paul Lauterbur 发展了一套对核磁共振信号进行空间编码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重建出人体图像。

MRI磁共振成像技术与其它断层成像技术(如CT)有一些共同点,比如它们都可以显示某种物理量(如密度)在空间中的分布;同时也有它自身的特色,磁共振成像可以得到任何方向的断层图像,三维体图像,甚至可以得到空间-波谱分布的四维图像。

像PET和SPECT一样,用于成像的磁共振信号直接来自于物体本身,也可以说,磁共振成像也是一种发射断层成像。

但与PET和SPECT不同的是磁共振成像不用注射放射性同位素就可成像。

这一点也使磁共振成像技术更加安全。

从磁共振图像中我们可以得到物质的多种物理特性参数,如质子密度,自旋-晶格驰豫时间T1,自旋-自旋驰豫时间T2,扩散系数,磁化系数,化学位移等等。

对比其它成像技术(如CT 超声 PET等)磁共振成像方式更加多样,成像原理更加复杂,所得到信息也更加丰富。

因此磁共振成像成为医学影像中一个热门的研究方向。

MRI也存在不足之处。

它的空间分辨率不及CT,带有心脏起搏器的患者或有某些金属异物的部位不能作MRI的检查,另外价格比较昂贵。

折叠编辑本段工作原理核磁共振是一种物理现象,作为一种分析手段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到1973年才将它用于医学临床检测。

为了避免与核医学中放射成像混淆,把它称为磁共振成像术(MR)。

MR是一种生物磁自旋成像技术,它是利用原子核自旋运动的特点,在外加磁场内,经射频脉冲激后产生信号,用探测器检测并输入计算机,经过计算机处理转换后在屏幕上显示图像。

[1]成像原理核磁共振成像原理:原子核带有正电,许多元素的原子核,如1H、19FT和31P 等进行自旋运动。

通常情况下,原子核自旋轴的排列是无规律的,但将其置于外加磁场中时,核自旋空间取向从无序向有序过渡。

这样一来,自旋的核同时也以自旋轴和外加磁场的向量方向的夹角绕外加磁场向量旋进,这种旋进叫做拉莫尔旋进,就像旋转的陀螺在地球的重力下的转动。

自旋系统的磁化矢量由零逐渐增长,当系统达到平衡时,磁化强度达到稳定值。

如果此时核自旋系统受到外界作用,如一定频率的射频激发原子核即可引起共振效应。

这样,自旋核还要在射频方向上旋进,这种叠加的旋进状态叫做章动。

在射频脉冲停止后,自旋系统已激化的原子核,不能维持这种状态,将回复到磁场中原来的排列状态,同时释放出微弱的能量,成为射电信号,把这许多信号检出,并使之能进行空间分辨,就得到运动中原子核分布图像。

原子核从激化的状态回复到平衡排列状态的过程叫弛豫过程。

它所需的时间叫弛豫时间。

弛豫时间有两种即T1和T2,T1为自旋-点阵或纵向驰豫时间,T2为自旋-自旋或横向弛豫时间。

医疗用途磁共振最常用的核是氢原子核质子(1H),因为它的信号最强,在人体组织内也广泛存在。

影响磁共振影像因素包括:(a)质子的密度;(b)弛豫时间长短;(c)血液和脑脊液的流动;(d)顺磁性物质(e)蛋白质。

磁共振影像灰阶特点是,磁共振信号愈强,则亮度愈大,磁共振的信号弱,则亮度也小,从白色、灰色到黑色。

各种组织磁共振影像灰阶特点如下:脂肪组织,松质骨呈白色;脑脊髓、骨髓呈白灰色;内脏、肌肉呈灰白色;液体,正常速度流血液呈黑色;骨皮质、气体、含气肺呈黑色。

核磁共振的另一特点是流动液体不产生信号称为流动效应或流动空白效应。

因此血管是灰白色管状结构,而血液为无信号的黑色。

这样使血管很容易与软组织分开。

正常脊髓周围有脑脊液包围,脑脊液为黑色的,并有白色的硬膜为脂肪所衬托,使脊髓显示为白色的强信号结构。

核磁共振(MRI)已应用于全身各系统的成像诊断。

效果最佳的是颅脑,及其脊髓、心脏大血管、关节骨骼、软组织及盆腔等。

对心血管疾病不但可以观察各腔室、大血管及瓣膜的解剖变化,而且可作心室分析,进行定性及半定量的诊断,可作多个切面图,空间分辨率高,显示心脏及病变全貌,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优于其他X线成像、二维超声、核素及CT检查。

在对脑脊髓病变诊断时,可作冠状、矢状及横断面像。

折叠编辑本段仪器设备医疗特点MRI提供的信息量不但大于医学影像学中的其他许多成像术,而且不同于已有的成像术,因此,它对疾病的诊断具有很大的潜在优越性。

它可以直接作出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和各种斜面的体层图像,不会产生CT检测中的伪影;不需注射造影剂;无电离辐射,对机体没有不良影响。

MRI对检测脑内血肿、脑外血肿、脑肿瘤、颅内动脉瘤、动静脉血管畸形、脑缺血、椎管内肿瘤、脊髓空洞症和脊髓积水等颅脑常见疾病非常有效,同时对腰椎椎间盘后突、原发性肝癌等疾病的诊断也很有效。

检查目的:颅脑及脊柱、脊髓病变,五官科疾病,心脏疾病,纵膈肿块,骨关节和肌肉病变,子宫、卵巢、膀胱、前列腺、肝、肾、胰等部位的病变。

优点:1.MRI对人体没有电离辐射损伤;2.MRI能获得原生三维断面成像而无需重建就可获得多方位的图像;3.软组织结构显示清晰,对中枢神经系统、膀胱、直肠、子宫、阴道、关节、肌肉等检查优于CT。

4.多序列成像、多种图像类型,为明确病变性质提供更丰富的影像信息。

缺点:1.和CT一样,MRI也是影像诊断,很多病变单凭MRI仍难以确诊,不像内窥镜可同时获得影像和病理两方面的诊断;2.对肺部的检查不优于X线或CT检查,对肝脏、胰腺、肾上腺、前列腺的检查不比CT优越,但费用要高昂得多;3.对胃肠道的病变不如内窥镜检查;4.对骨折的诊断的敏感性不如CT及X线平片;5.体内留有金属物品者不宜接受MRI。

6. 危重病人不宜做7.妊娠3个月内者除非必须,不推荐进行MRI检查8.带有心脏起搏器者不能进行MRI检查,也不能靠近MRI设备9.多数MRI设备检查空间较为封闭,部分患者因恐惧不能配合完成检查10.检查所需时间较长注意事项由于在核磁共振机器及核磁共振检查室内存在非常强大的磁场,因此,装有心脏起搏器者,以及血管手术后留有金属夹、金属支架者,或其他的冠状动脉、食管、前列腺、胆道进行金属支架手术者,绝对严禁作核磁共振检查,否则,由于金属受强大磁场的吸引而移动,将可能产生严重后果以致生命危险。

一般在医院的核磁共振检查室门外,都有红色或黄色的醒目标志注明绝对严禁进行核磁共振检查的情况。

身体内有不能除去的其他金属异物,如金属内固定物、人工关节、金属假牙、支架、银夹、弹片等金属存留者,为检查的相对禁忌,必须检查时,应严密观察,以防检查中金属在强大磁场中移动而损伤邻近大血管和重要组织,产生严重后果,如无特殊必要一般不要接受核磁共振检查。

有金属避孕环及活动的金属假牙者一定要取出后再进行检查。

有时,遗留在体内的金属铁离子可能影响图像质量,甚至影响正确诊断。

在进入核磁共振检查室之前,应去除身上带的手机、呼机、磁卡、手表、硬币、钥匙、打火机、金属皮带、金属项链、金属耳环、金属纽扣及其他金属饰品或金属物品。

否则,检查时可能影响磁场的均匀性,造成图像的干扰,形成伪影,不利于病灶的显示;而且由于强磁场的作用,金属物品可能被吸进核磁共振机,从而对非常昂贵的核磁共振机造成破坏;另外,手机、呼机、磁卡、手表等物品也可能会遭到强磁场的破坏,而造成个人财物不必要的损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