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教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历史
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历史《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教案一、课题名称《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二、课程课时1课时三、教材内容分析教材主要围绕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变革展开。
政治上,各国纷纷进行变法,其中商鞅变法最为典型;经济上,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军事上,战争规模不断扩大,各国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展开激烈角逐。
这些变革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战国时期社会的剧烈变动。
四、核心素养目标1.时空观念:使学生明确战国时期的时间范围(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和主要诸侯国的地理位置,理解社会变革在这一特定时空背景下的发生与发展。
2.唯物史观:引导学生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角度,分析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原因和影响。
3.历史解释:让学生能够解释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意义,以及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对农业生产和社会结构的影响。
4.家国情怀:通过对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创新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五、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对农业生产和社会变革的影响。
2.教学难点理解商鞅变法如何通过调整生产关系促进了秦国的封建化进程。
分析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走向的深远影响。
六、课的类型及主要教学方法1.课的类型:新授课。
2.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
七、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5分钟)教学环节:教师精心准备了一幅色彩鲜艳、场面宏大的战国时期的战争场景图。
图中,士兵们身着战甲,手持兵器,在战场上激烈厮杀,硝烟弥漫,战车驰骋。
教师在课堂上打开多媒体设备,将这幅图展示在大屏幕上。
教师活动:教师面带微笑,用富有感染力的声音说道:“同学们,大家看大屏幕上这幅图(指着图片),这是战国时期的战场。
大家可以看到,战场上到处弥漫着硝烟,士兵们正在激烈地战斗。
战国时期是一个动荡不安但又充满变革的时代,这个时期的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初一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的历史教案
初一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的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战国时期社会的重要变化,包括农业生产、手工业、商业、国家形态等。
2.了解战国著名思想家和学派的基本观点,包括孔子、荀子、墨子等。
3.了解中国历史的传统文化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2.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和学派的基本观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战国时期社会变化1.农业生产战国时期,随着战争不断,破坏了很多农田,导致粮食短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农民开始采用新的农业技术,如耕牛、精耕细作等。
这些技术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2.手工业手工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战争和矛盾的加剧使得人们开始注重自给自足,提高工艺水平。
特别是铁器的制造,对于战争的胜负具有重要的影响。
3.商业战争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在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些大型商业家族,如齐、鲁、魏、楚等。
他们积极参与商品流通,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4.国家形态战国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关系起了很大的变化。
随着战争的不断加剧,各个国家之间结成了不同的联盟,出现了多国并存的局面。
2.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和学派1.孔子孔子是中国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他的主要思想是儒家思想,他认为,只有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2.荀子荀子是儒家学派中的一位重要代表。
他认为,人性本恶,只有通过教育和制度的规范,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3.墨子墨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化人之一。
他主张“兼爱”和“非攻”,反对战争和权力的滥用。
他的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中国历史的传统文化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中国历史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社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其中包括了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多个方面。
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非常深远,不仅影响到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也影响到了世界上其它国家和民族。
四、教学评价通过本堂历史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理解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原因和影响,认识到著名思想家和学派的重要性,了解中国历史的传统文化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教学目标】①知道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兼并战争等基本史实。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②知道商鞅变法的内容及意义,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国家强大的动力。
(历史解释、唯物史观)③知道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都江堰。
教学难点:战国兼并战争的特点;封建社会的形成【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
”这是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流沙》中的诗句。
东周的后期被称为战国时期。
这一时期战事连绵,干戈不息,,诸侯国内权臣叛乱不止,各国的军事斗争也都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一切均以争夺地盘为目标,礼乐已然完全崩溃。
其后各国更是相继僭号称王,周王室已经完全丧失了从制度到文化上的共主地位。
今天让我们走进本课,一起来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环节二:整体感知1、先导阅读:阅读教材子目录,说一说战国时期,社会政治、军事、经济都发生了哪些变化?答案提示:教师指导:到了战国时期,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进一步提高,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分封制逐渐瓦解,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丧失,诸侯纷争兼并,变法成为历史潮流。
环节三:新课教学(一)目标导学一: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1、自主学习:与春秋相比,战国时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表现有哪些?答案提示:2、自主学习:【史料实证】将上列图片放入不同的展馆。
(只写图片序号)答案提示:④⑦、①③⑥⑧、②⑤3、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填写都江堰相关概况。
答案提示:公元前256年秦国李冰成都的岷江防洪、灌溉、水运等。
教师指导:都江堰是如何实现防洪、灌溉、水运作用的呢,这就要说到都江堰的三大工程,鱼嘴,飞沙堰、宝瓶口。
鱼嘴将岷江分为内外江;飞沙堰起排沙作用;宝瓶口用来引水灌溉农田。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的历史变迁。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战国时期的背景、各国的变法、经济的发展、兼并战争的兴起以及战国时期的文化成就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的变化,认识战国时期的历史地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可能还比较陌生。
学生在这个年龄段好奇心强,善于接受新鲜事物,但同时也容易注意力分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经济发展、兼并战争以及文化成就等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战国时期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及其历史地位。
2.教学难点:各国变法的具体内容和影响,以及战国时期的文化成就。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探讨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战国时期的历史知识,搜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战国时期的背景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战国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战国时期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战国时期的背景,包括战国时期的起止时间、各国的情况等。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各国变法的内容和影响。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人教五四学制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一册教案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人教五四学制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一册教案一、课程目标1.掌握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变化;2.理解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3.分析战国时期的重要事件及其影响。
二、教学内容1.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2.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3.战国各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4.战国时期的重要事件及其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变化;2.教学难点:分析战国时期的重要事件及其影响。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授,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社会变化、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2.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战国时期的重要事件及其影响;3.课堂展示: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对战国时期的理解和分析。
五、教学过程与设计1. 导入(5分钟)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战国时期的了解和认识。
2. 提出问题(10分钟)让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并在讨论过程中梳理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变化:1.战国时期是哪个历史时期?2.战国时期有哪些国家?3.战国时期的重要事件有哪些?3. 讲授(40分钟)教师通过讲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社会变化、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
4. 分组讨论(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讨论战国时期的重要事件及其影响,并将讨论结果汇报给全班。
5. 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六、教学评价1.学生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变化的能力;2.学生理解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的能力;3.学生分析战国时期的重要事件及其影响的能力。
七、作业布置让学生根据本节课的讲授和讨论,撰写一篇关于战国时期的历史变迁和发展的文章。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标题: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一、教案简介本教案旨在介绍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帮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发生的重大变革,并能够理解这些变化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变化的背景和原因。
2. 掌握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3. 理解战国时期社会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1. 战国时期的背景和原因a. 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局势b. 诸侯争霸的原因和影响2. 农业生产的变革a. 铁制农具的广泛应用b. 水利工程的兴修c. 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3. 商业贸易的繁荣a. 都城的建设和商业中心的形成b. 钱币的流通和货币经济的发展c. 客商和商人的兴起4. 社会阶级的形成和变动a. 地主阶级的壮大b. 农民的贫困和流动c. 商人和手工业者的崛起5. 政治制度的变迁a. 封建制度的基础和特点b. 诸侯争霸和中央政权的衰弱c. 诸侯国的兴起和壮大6. 儒家学说的兴起和影响a. 孔子和儒家的主要思想b. 儒家学说对社会的改造和教育的兴起c. 儒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传承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师讲授与示范:通过讲解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背景和原因,引导学生对该时期的社会变化有一定的了解。
2. 图片与实物展示: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变化。
3. 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将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以促使学生理解战国时期社会变化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4. 案例分析与问题思考:设计相关案例分析和问题思考,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战国时期的社会场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和猜测战国时期社会的变化。
2. 介绍:教师通过讲解战国时期的背景和原因,引导学生对该时期社会变化的背景有一定的理解。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主题,如农业生产变革、商业贸易繁荣、社会阶级形成、政治制度变迁等,进行讨论和分享,以加深对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认识。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我国历史的发展和变迁。
这一时期,社会变革剧烈,各诸侯国争霸,最终秦国崛起,统一六国。
本课内容涉及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思想文化繁荣以及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变迁。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二. 学情分析面对七年级的同学,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我国古代历史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但战国时期的历史较为复杂,涉及的内容较多,学生可能对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掌握战国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人物及思想文化成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及其原因。
2.难点: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变迁,以及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繁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体验。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比较法:引导学生比较不同诸侯国的历史变迁,分析其原因。
4.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学情,设计教学环节。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战国时期的基本情况。
3.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视频资料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战国时期的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对战国时期有哪些了解?今天我们一起深入学习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战国时期我国社会各方面的变化,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展示了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的繁荣与变革。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的历史特点,认识战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战国时期的战争、变法等方面感兴趣,但同时也可能对一些历史概念和事件的理解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善于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认识战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2.难点:战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等媒体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准备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材和课件。
2.媒体资源:准备与战国时期相关的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等媒体资源。
3.学习任务单:为学生准备学习任务单,包括问题探究和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战国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
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教学设计)一、导入观看视频:中国通史——战国七雄材料:“万乘之国七……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
”——刘向《战国策》设问:随着频繁的战争,战国时期的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巨变?二、战国七雄1.战国的由来任务一:阅读教材导言、注释,“战国”这一名称是怎么得来的?起止时间是什么年代?西汉末年刘向编辑《战国策》,记载了战国历史,“战国”这一名称因此书而得名,作为一个特定时代的名称。
2.战国的变化任务二:对比《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思考:从春秋到战国时期发生了哪些变化?观频、思考问题年梳国止时间观秋国3.战国的开始 任务三:“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分别是指什么事件?从政治斗争性质来看,反映了哪一新兴阶级夺取政权?三家分晋: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所瓜分 田氏代齐:齐国国君之位被大夫田氏所夺取 性质:地主阶级夺取政权 读地图,指出战国七雄的位置。
4.著名战役(跨学科:历史+语文)任务四:战国时期有许多著名战役,你能列举三例吗?并与对应成语故事连连线吧。
深入研究:请你讲一讲“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的历史故事。
桂陵之战:公前354年,魏国大将庞涓率军八万,包围赵国都城邯郸。
第二年赵国向齐国求救,齐王命孙膑率军解邯郸之围,孙膑却率军进兵魏国。
这是孙膑采取的避实击虚的方针,置魏军于被动地位。
魏国内部空虚,都城大梁告急,庞涓赶忙从赵撤军,势图,现不同,学历图取信息地明国的位置,增空观念回师自救,当疲惫之师魏军行至桂陵时,被早已埋伏在此的齐军打得大败,生擒魏将庞涓,不久被放回国,再度为将。
孙膑妙计,花最少的力气获得最大的成功。
围魏救赵之役从此成为经典的战例,千百年来不断被人们研究,借鉴和传颂。
马陵之战公元前341年,齐魏两国又发生了马陵之战。
齐国仍以孙膑为军师,魏国又派庞涓带兵10万迎战。
孙膑主动后撤,采用减灶计(第一天,在撤出营地留下的军灶,足够10万人吃饭用;第二天留下的军灶只5万人吃饭用,第三天只够3万人吃饭用)。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战国时期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2.掌握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对人民生活、文化以及政治等方面的影响。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战国时期社会的变化。
2.战国时期社会变化对人民生活、文化以及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理解战国时期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
2.分析战国时期社会变化对人民生活、文化以及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以及该时期的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
Step 2 学习(30分钟)1.学生自主阅读教科书或相关资料,了解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背景和历史事件。
2.学生完成阅读后,就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战国时期社会的主要变化有哪些?- 这些变化对人民生活、文化以及政治、军事等方面有何影响?- 你认为这些变化与当代社会有何联系?Step 3 分享与讨论(15分钟)1.学生代表各小组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进行适当引导和点评。
2.针对学生的发言,教师进行总结,补充和修正。
Step 4 拓展(15分钟)1.教师介绍战国时期的一些重要文化遗产,如孔子、韩非子等。
2.学生就这些文化遗产进行学习和讨论,了解战国时期社会变化对文化的影响。
Step 5 归纳总结(5分钟)教师归纳总结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主要内容,并与学生进行共同讨论和确认。
五、课堂作业1.完成课上未完成的讨论内容。
2.整理和归纳阅读材料,撰写一篇关于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读后感。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我国历史的发展和社会变迁。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文字,展示了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变化,让学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貌。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可能还比较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直观地感受战国时期的历史变迁。
此外,学生对于战国时期的著名人物和故事有一定的兴趣,可以借此机会加深他们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变化,认识战国时期在我国历史中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变化。
2.难点: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内在联系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战国时期的历史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件,包括图片、视频、动画等资料。
2.资料:收集战国时期的文献资料、故事传说等,用于课堂分享。
3.课堂活动准备:准备相关游戏、问答等互动环节的道具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战国时期的地图、重要城市和人物,让学生对战国时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同时,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时期的历史,引出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2.呈现(10分钟)展示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图片和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那个时代的社会变迁。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是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7课。
本课主要内容有: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都江堰的修建;商鞅变法;诸侯国间的战争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认识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了夏商周时期的基础上,已经对我国古代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较为复杂,学生需要通过深入的学习,掌握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掌握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都江堰的修建,商鞅变法,诸侯国间的战争等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都江堰的修建;商鞅变法;诸侯国间的战争。
2.教学难点: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原因和影响;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的意义;都江堰的修建的作用;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诸侯国间的战争的背景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教材和资料,自主学习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2.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3.案例分析:教师通过讲解具体的历史事件,使学生深入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七年级历史上册。
2.资料:战国时期的历史资料,如文献、图片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包括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都江堰的修建,商鞅变法,诸侯国间的战争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精品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
2. 了解战国时期的重大社会变革和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掌握战国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1. 战国时期的重大社会变革。
2. 战国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变化。
三、教学难点1. 探讨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中国历史的影响。
2. 理解战国时期各个领域的变化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两个小组共同完成以下富有意趣和情境的导入活动,显示出战国时期的背景和特点。
小组一:向学生展示两张地图。
一张是铁剑和战车(军事力量)战争胜利能力的地图;一张是国境线的地图。
请综合比较两张地图,描述出战国时期国家形成的过程。
小组二:向学生展示10张含有战国时期重大事件的图片,由学生自己分析这些事件会对中国史发展有哪些影响。
2. 学生小组讨论学生成6-8人为一小组,共同阅读课文中的相关内容,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然后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1.为什么说战国时期是颠覆性的时期?2. 战国时期的经济变化对中国历史有什么影响?3. 政治和文化领域的变化对中国历史有什么影响?4. 读完文章后,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这对你有什么启发?3. 大班交流选几个小组代表,陈述其小组的讨论结果,老师引导学生共同探讨其议题,再让其他同学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4. 总结老师根据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根据以下问题进行总结:1. 战国时期有哪些历史事件?2. 战国时期有哪些重要的社会背景和特点?3. 战国时期有哪些重大的社会变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什么?4. 我们能从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中学到什么呢?五、教学拓展1. 学生阅读古代历史课本相关章节。
2. 学生可以通过书籍、电视、互联网等途径,进一步学习战国时期的历史相关内容。
3. 学生可以透过文献资料,了解古代战争、文化领域、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学设计
第7课战国时期社会的变化(2课时)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春秋战国的起止时间。
知道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的名称。
识读“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找出春秋五霸及战国七雄的具体地理位置,掌握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知道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晋分三家、合纵联横的历史事实,从正反两面分析诸侯争霸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收集与本课有关的历史故事,培养检索资料的能力和集体协作的精神。
通过讲述与本课有关的历史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齐桓公为什么能够称霸”,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本课丰富的历史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通过卧薪尝胆等故事,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和为实现理想不畏困难的恒心毅力。
二、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三、教学难点:本课时间跨度大,人物多,头绪杂,学生不易掌握导入新课:东周前期被称为是春秋时期,东周后期被称为是战国时期,而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大的变化,其表现就是:经济方式为封建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社会性质又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
四、教学过程:讲授新课:多媒体展示战国初期形式示意图,指出经过三百多年的兼并战争,战国初期只剩十几个国家,其中实力较为强大的就是:齐楚秦燕赵魏韩。
多媒体展示齐国的地理位置,并按顺口溜指出位置。
七国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战争,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多媒体展示战争概况),为增加课堂趣味性,给学生讲解减灶计。
减灶计:公元前342,魏国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
齐国以孙膑为军师,出兵围魏救韩。
魏国派庞涓带兵10万迎战。
孙膑主动后撤,采用减灶计(第一天,在撤出营地留下的军灶,足够10万人吃饭用;第二天留下的军灶只5万人吃饭用,第三天只够3万人吃饭用)。
庞涓察看军灶变化,以为齐军大量逃亡。
于是,他轻敌猛进,追到马陵。
那时天已大黑,魏军点火,见一棵树上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这时齐军万箭齐发,庞涓及魏军主力被歼灭。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七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学设计:2024秋季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七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 时空观念:学生能够准确掌握战国时期的时间范围,理解其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位置。
2. 史料实证:通过解读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学生能够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和重要历史事件。
3. 历史理解: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4. 历史解释: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原因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
5. 人文素养: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理解多元文化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方面。
战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如何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包括历史地图、战国时期文物图片、历史文献摘要等)。
教材配套的历史小故事和案例。
网络资源(如相关纪录片片段、学术讲座视频)。
教学方法1. 情境导入法:通过展示战国时期的历史地图或文物图片,引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2. 问题探究法:设置关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和重要历史事件。
3. 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分析史料,总结战国时期的历史特点。
4. 讲解与讨论结合法:教师讲解重点难点,学生讨论并分享观点。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历史地图:通过多媒体展示战国时期的历史地图,简要介绍该时期的政治格局。
提出问题:战国时期相比春秋时期有哪些显著的社会变化?这些变化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新课教学1.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政治变革:讲解战国七雄的崛起和兼并战争,以及封建制度的逐渐确立。
结构图示:`战国时期政治变革> 战国七雄> 兼并战争> 封建制度确立`经济变革:分析铁器、牛耕的广泛使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商业的繁荣和城市的发展。
结构图示:`战国时期经济变革> 铁器、牛耕> 农业生产> 商业繁荣> 城市发展`文化变革:介绍百家争鸣的继续和发展,如孟子、荀子、韩非子等思想家的主张。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教案标题: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目标:1. 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2. 掌握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3. 分析战国时期社会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重点:1. 掌握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社会变化。
2. 理解战国时期各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3. 分析战国时期社会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难点:1. 理解战国时期各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2. 分析战国时期社会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战国时期的历史资料和图片。
3. 学生参考书籍和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展示一幅描绘战国时期场景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战国时期有了解吗?你们知道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有哪些吗?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包括春秋时期的衰落、列国争霸等。
2. 分析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三、讨论与思考(15分钟)1. 分组讨论:请学生分组,讨论战国时期社会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例如对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军事战争等方面的影响。
2. 每组派代表发言,汇报讨论结果。
四、案例分析(15分钟)1. 提供一些战国时期的典型案例,例如孟子、荀子的思想,韩非子的法家思想等。
2.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案例对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反映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总结与展望(5分钟)1. 总结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展望下一堂课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学延伸:1.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战国时期的历史人物或事件,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一篇小论文。
2.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阅读相关书籍,进一步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的参与度和质量。
2. 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
3. 学生对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战国七雄、商鞅变法、合纵与连横等基本史实,感知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辩证地认识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
2.识读《战国铜壶》《战国形势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通过材料研读,学会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
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开放性讨论,培养创新思维和发展个性。
3.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但改革需要胆识和策略,学习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了解这一工程,培养爱国情怀和国家认同感。
重点难点重点:战国七雄,商鞅变法,都江堰。
难点:认识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学法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结合史料设置问题进行探究。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导与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视频《徙木立信》(见课件)。
教师:(商鞅变法)法令已经完备,但没有公布,商鞅恐怕百姓不信任,于是在国都市场南门立下一根三丈长的木杆,招募百姓有能够搬到北门的就赏给十金。
百姓对此感到惊讶,没有人敢去搬木杆。
(商鞅)就又宣布命令说:“有能够搬过去的就赏给五十金。
”有一个人将木杆搬教师随笔到北门,立即赏给他五十金,以表明没有欺诈。
这就是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
移动一根木头并非难事,关键是以此树立的千金难买的威信。
通过这一件事,商鞅在人们心目中树立了令出必信、法出必行的印象。
这个故事说明商鞅为变法创造了什么样的条件呢?这次变法的效果如何呢?一起走进《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了解那段历史吧!二、新课讲授板块一战国七雄1.识读战国七雄位置图(见课件),结合教材知识,指出三家分晋指什么?战国七雄包括哪些诸侯国?答案:①晋国被分为韩、赵、魏三国。
②齐、楚、燕、韩、赵、魏、秦。
2.阅读材料(见课件),结合所学知识,想想战国时期的战争有什么特点?答案:规模大、参战兵力多、区域广、时间长。
3.识读地图(见课件),结合主要战役表格和教材知识,列举出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战国七雄》
情境导入,总体感知战国时期的大动荡。
④国富兵强
学习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大发展——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修建
简要介绍秦国修建都江堰的目的还是为了富国强兵,以在兼并战争获胜。
帮助学生理清子目之间的因果关联。
2、构造
播放视频介绍都江堰的构造
3、功能和作用
展示材料,提问,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商鞅变法等基本史实,感知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辩证地认识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
②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
2、过程与方法
①识读《战国铜壶》《战国形势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②通过材料研读,学会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
③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开放性讨论,培养创新思维和发展个性。
观看视频
学生回答
直观感知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让学生归纳都江堰修建之后带来的“变”:
①成都平原成天府之国
②科技大发展: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再次情感升华:科技发展是国富民强的必由之路。
课堂小结
展示小结图示
以“变”为线,提炼战国时期出现的社会变化为军事上的大动荡、政治上的大变革、经济和科技上的大发展。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总体上立足于学生把握战国时期的军事、政治和经济的时代特征,特对教材的三个子目标题做处理,让学生认识到这三个子目分别讲述了战国时期的特征——军事上的大动荡,政治上的大变革和经济上的大发展,而这三个子目又因果相连。在讲述过程中引导学生梳理其因果关系。
2、本课的难点在于突破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具体“变”在哪些地方?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围绕“变”字来引导学生。让学生从具体的史实中来找“变”,
自主学习
检查学案【自主预习】部分,投屏展示优秀作业。
自主预习,完成学案,校队答案。
培养学生提前预习、自主学习的习惯。
讲授新课
一、大动荡——战国七雄
ppt展示《春秋初期的诸侯国》示意图和《战国形势图》.
1、形成
展示战国七雄形势图
2、著名战役
展示表格
3、战争影响
根据教材研读部分设问:当时的人们对连绵不断的战争有什么想法?
二、大变革——商鞅变法
1、背景
展示图片《战国时期的铁农具》和《战国牛耕图》,提问:战国时期的社会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带来了什么影响?
2、概况
展示秦孝公求贤令,简要介绍商鞅入秦,展示商鞅徙木立信的图片
3、内容与影响
展示四组材料,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商鞅实行了哪些变法措施,这些变法的措施带来了什么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但改革需要胆识和策略,学习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
②通过都江堰工程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感知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树立爱国情感和国家认同感,并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商鞅变法
2、难点:理解战国时期社会变化具体变在哪些地方
教学反思
补充讲述商鞅法及太子,后被车裂的故事。谈:学了商鞅变法后,你有什么感想?
对比两幅图,与春秋时期相比,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形势有哪些变化呢?
填写七雄地理位置
填写表格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学生讲述徙木立信的故事
【合作探究】
【畅所欲言】
直观展示地图,找出军事形势之“变”:诸侯国数量减少面积增大,从而知道兼并战争不断。
识读地图
总结战争的负面和客观作用,学会辩证地看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为了在兼生回答基础上整合归纳出背景之“变”:
①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
②新兴地主势力增强
③诸侯国君主招贤思变
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归纳整合出“变”的措施和“变”的结果:
①建立中央集权制
②树立法治
③确立土地私有制
军事上的变,通过《春秋时期诸侯国形势图》和《战国七雄图》这两幅地图的对比来找“变”;政治上的变,通过让学生识读《史记·商君列传》等关于商鞅变法内容的材料,小组探究商鞅变法法令中的“变”;经济上的变,则通过观看都江堰相关视频及图片和文字,来感受都江堰的修建带来了秦国经济的大发展,且这一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也体现了当时科技的发展。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科目
历史
学段
七年级
课时
1课时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中国历史》2016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主要学习三部分内容:战国七雄、商鞅变法和都江堰水利工程。三部分内容之间因果相连,各国的变法和兴修水利都是为了富国强兵,适应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需要。反过来,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促进了经济发展。最终秦国取得战争优势,统一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