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地球化学》教学大纲4.4
《地球化学》教学大纲

《地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中文名称:地球化学英文名称:Geochemistry开课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课程编码:9712012030属性:理论学分: 3 总学时:48 实验学时:8 上机学时:0适用专业:地质学专业先修课程:填入课程号填入课名称9712004040 岩浆岩岩石学9712006030 变质岩岩石学9712007035 沉积岩岩石学、9712008050 构造地质学大纲执笔:矿物与岩石教研室夏青松大纲审批:资源与环境学院学术委员会教学院长:廖明光制定(修订)时间:2013年3月二、目的与任务及能力培养地球科学以自然物质的组成及其各类运动形式为研究内容。
地球化学是地球科学中研究物质成分的主干科学,以元素及其化学运动为研究对象,是地球化学的基础学科之一。
通过《地球化学》课程教学,使学生认识地球化学的学科性质、主要研究领域及其研究的根本问题、基本理论及研究方法;并在此基础上了解地球化学在地球科学中的地位及初步建立地球化学思维。
地球化学是地学专业的基础课之一,也是地球化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地球化学、资源勘查、环境等专业及地质学专业理科基地班学生进一步选修地球化学专题课程的基础。
三、基本要求通过课程学习领会地球化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掌握地球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学会用地球化学原理分析和解决地球科学问题。
通过地球化学作业、专题读书报告编写和答辩等环节使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得到提高。
四、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本课程介绍地球化学的学科地位、定义、学科性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自然体系中元素和同位素的分布规律及其研究意义;自然体系中元素的结合规律和赋存形式及其研究意义;自然体系中水-岩化学作用和水介质中元素的迁移规律及其控制因素;地球化学热力学与动力学方法原理在研究地球化学作用过程中应用;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原理及其在岩石圈体系中应用。
具体教学要求、重点、难点及学时分配如下:(一)理论教学(共40学时)绪论………………………………………………………………………………………(2学时)目的与要求:地球化学学科的性质定义及在地球科学中的地位。
(推荐)《环境地球化学》PPT课件

1
主要参考文献:
杨忠芳等,现代环境地球化学。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 戎秋涛,翁焕新编,环境地球化学,北京:地质出版社,1989。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编,高等地球化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379433 黄润华,贾振邦编,环境学基础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11
21
一般讨论的问题是指自然环境,具体可划分为:
• 生存环境; • 地理环境 ; • 地质环境 ; • 宇宙环境.
环境地球化学研究的环境主要指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 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4个地球化学系统,即大气系统、水系 统、土壤和生物系统、表层岩石圈系统。
22
原生环境或第一环境(自然成因的环境)
指地球自身形成过程及随后的长期地 质历史中,在各种地质营力作用下形成 的自然环境,其基本的组成要素包括有 天然的岩石、大气、土壤、地表水、地 下水与植物等。这类环境的物质成分特 点和结构特征是天然形成的。
Eldon D Enger, Bradley F. Smith, Environmental Science, A study of Interrelationships,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刘本培,蔡运龙主编,地球科学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39301
钱易,唐孝炎主编,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环境地球化学以其宏观与微观结合的工作方法多种环境因子的界面作用原理对比识别自然变化与人为干扰的关系等学科特长来认识和解决典型区域的环境问题过去全球变化中环境信息的提取过去全球变化中环境信息的提取提取过去全球历史演变过程中地质和地球化学的记录可预测未来地球环境的演变并为评价现今的环境提供了对照的基准
环境地球化学原理 PPT课件

1.1 环境和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
•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对人类的生产、 生活和健康造成有害影响的现象。
环境质量:一般是指一定范围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类 生存、生活和发展的适宜程度。
•环境问题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有两大类:一类是自然演变和自然灾 害引起的原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一环境问题。如地震、洪涝、干旱、 台风、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一类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 也叫第二环境问题和“公害”。次生环境问题一般又分为环境污染和 环境破坏两大类。
•全球气候变化成为一个受到普遍关注的全球 环境问题,主要原因是由于人类在自身发展 过程中对能源的过度使用和自然资源的过度 开发,造成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以极快的 速度增长,使得温室效应不断强化,从而引
温室气体包括CO2、CH4、 N2O、CFCs(氯氟化碳)、 O3、H2O
1.1 环境和环境问题
思考题
环境地球化学原理
教学大纲
• 上课方式: 授课,主题研讨
• 第一章 绪 言 §1.1 环境和环境问题 §1.2 环境地球化学 §1.2.1 定义、研究内容、研究对象和范围、研究意义 §1.2.2 研究进展以及有关参考书和文献
•位素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同位素、同位素分类 §2.1.2 同位素丰度 §2.2 放射性同位素 §2.2.1 放射性原子的衰变机制、放射性衰变与增长 §2.2.2 放射性同位素的环境意义 §2.3 稳定同位素 §2.3.1 基本特点 §2.3.2 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的表达和标准 §2.3.3 同位素分馏 §2.3.4 稳定同位素的环境意义 §2.3.5 稳定同位素的分析方法
代,1998年是有器测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20世纪内两次增温期最为明显:1910-1945,1976-2000。
地球化学教学大纲

《地球化学》教学大纲学院、系、教研室:地球科学学院地质学系地球化学教研室课程名称:地球化学课程名称:Geochemistry课程编号:0706222014总学时:60学时(讲授40学时,实验课20学时)学分:3学分课程性质:必修课先修课程:《矿物学》、《结晶光学》《岩石学》、《物理化学》课程负责单位:地球科学学院岩石、地球化学教研室一、教学目的与要求:《地球化学》是为函授本科地质学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
面向专业包括:地球化学,矿物学、岩石学及矿床学,构造学等。
本课程的目的是将地球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最新的研究进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了解地球化学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能够应用地球化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综合分析解释地质问题。
拓宽专业基础,建立起统一的地球科学观。
二、课程简介:《地球化学》是为本科地质学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对地球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及地球的化学演化等内容的介绍,加深学生对地球演化、资源形成、全球环境变化等重大基础地质问题的地球化学过程的理解和认识,拓宽专业基础,建立起统一的地球科学观。
课程主要介绍元素在地壳、地球中的分布规律、元素共生组合规律、元素迁移富集的物理化学条件;阐明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流体地球化学和环境地球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课程设有地球化学实验教学,在授课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对典型火山岩区野外地质资料和地球化学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提高综合分析和科研动手能力。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地球化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地球化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能够应用地球化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综合分析解释地质问题。
The course Geochemistry is designed for high-grade student in Geology. The course is designed to promote understanding, by students,of the geochemical processes related to some important geological problems as the evolution of the earth, formation of resources and global changes,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hemical constitution of the earth, chemical processes in the earth and chemical evolution of the earth etc. The following topics are introduced: distribution of elements in the earth, the association and combination of elements, physical and chemical condition for migration and concentration of elements. Further introduction include theories and techniques in modern trace element geochemistry, isotope geochemistry, fluid geochemistry and environment geochemistry. The lab courses of geochemistry are designated to analyze the origin of volcanic rocks. In the lab course, students will independently finish synthetic analysis and investigation of geological data and geochemical data from typical volcanic areas. Through study of the course, the students will have some basic knowledge of the theories and techniques in Geochemistry, of recent progress and further trend of development of Geochemistry, and have the ability to explain some geological problems applying geochemical theories and tec.三、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简表(一)教学安排内容40学时绪论一、地球化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二、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与示踪作用三、近年来地球化学的若干重要进展第一章太阳系的化学组成第一节太阳系行星的化学组成和基本特征第二节陨石的化学组成第三节月球的化学组成第四节地球的成因假说本章教学重点:通过天体化学的介绍,重点让学生了解太阳系的元素丰度对地球成因理论提出的约束。
环境地球化学

环境地球化学[文档模板:环境地球化学]一、文档简介本文档主要介绍环境地球化学的相关内容,包括环境地球化学的定义、环境地球化学的研究内容、环境地球化学的应用等方面的内容,旨在提供有关环境地球化学的全面知识和丰富经验,为环境地球化学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本文档的主要受众为从事环境地球化学研究工作的科研人员和学生。
二、环境地球化学的定义环境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发生的化学现象和地球化学过程的学科。
环境地球化学研究的内容包括环境污染物的来源、转化与归宿、环境中物质循环和行为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等。
三、环境地球化学的研究内容1. 环境污染物的来源与转化环境污染物是指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通常包括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土壤污染物等。
环境污染物会对生态环境以及人类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环境地球化学研究环境污染物的来源、转化和传输过程,为环境污染物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2. 环境中物质循环与行为环境中的物质循环是指物质在环境中的不断传输、转化和再生的过程。
环境地球化学研究环境中物质循环的机制、规律和影响因素,为环境中物质循环的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3.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人类活动在短时间内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可能会对长时间的生态平衡造成不可逆的破坏。
环境地球化学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机制和影响程度,为人类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四、环境地球化学的应用环境地球化学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如环境污染治理、环境风险评估、环境保护等方面。
同时,环境地球化学的研究成果还可应用于资源勘查、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灾害预测等方面。
五、附件列表(此处列出本文档所涉及的附件,如:相关文献、研究报告、数据分析等。
)六、法律名词及注释(此处列出本文档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办法》等。
)七、实际执行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此处列举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如:样品采集不当、实验数据异常等。
《地球化学》2024年(第53卷)总目次

《地球化学》2024年(第53卷)总目次第一篇范文《地球化学》2024年(第53卷)总目次1. 综述与评论1.1 地球化学综述1.2 环境地球化学评论1.3 生物地球化学评论1.4 构造地球化学评论1.5 海洋地球化学评论1.6 岩石地球化学评论1.7 矿物地球化学评论2. 基础地球化学2.1 元素地球化学2.2 同位素地球化学2.3 有机地球化学2.4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2.5 放射性元素地球化学3. 应用地球化学3.1 环境地球化学3.2 生物地球化学3.3 资源地球化学3.4 石油地球化学3.5 金属地球化学3.6 煤炭地球化学4. 区域地球化学4.1 构造地球化学4.2 海洋地球化学4.3 陆地地球化学4.4 盆地地球化学4.5 岩石地球化学4.6 矿物地球化学5. 岩石与矿物5.1 岩浆岩5.2 沉积岩5.3 变质岩5.4 矿物5.5 岩石成因与演化6. 地球化学勘查6.1 地球化学勘查方法6.2 地球化学勘查技术6.3 地球化学勘查实例6.4 地球化学勘查理论7. 实验技术与方法7.1 岩石实验7.2 矿物实验7.3 元素分析7.4 同位素质谱分析7.5 地球化学数值模拟8. 国内外学术交流8.1 国内学术会议8.2 国际学术会议8.3 国际合作与交流8.4 学术团体与期刊9. 资讯与动态9.1 地质与地球化学动态9.2 科研项目与成果9.3 学术活动与会议9.4 人才培养与引进10. 征稿与订阅10.1 征稿启事10.2 订阅办法10.3 联系方式《地球化学》2024年(第53卷)总目次涵盖了地球化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包括综述与评论、基础地球化学、应用地球化学、区域地球化学、岩石与矿物、地球化学勘查、实验技术与方法、国内外学术交流、资讯与动态以及征稿与订阅等。
本卷期刊致力于为广大地球化学研究者提供最新的研究成果、技术进展和学术交流的平台,以推动地球化学领域的发展。
第二篇范文想象一下,如果我们能够一览无余地浏览《地球化学》2024年(第53卷)的全部内容,那会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事情!就好比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视地球化学领域的最新动态和突破性研究。
《环境地球化学》教学大纲4.4

《环境地球化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环境地球化学课程编号:S011034课程学时:32课程学分:2课程性质:学位课适用专业:环境科学,地球化学先修课程:环境科学、环境化学、地球科学概论大纲执笔人:教研室主任:课程简介《环境地球化学》为环境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一门学位课,主要介绍化学元素和微量物质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周围环境中的含量、分布特征和来源,生物—非生物复合系统中化学物质(包括营养物质,主要是针对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基本过程(包括迁移、转化和保留等)与反应机制及其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揭示人为系统干扰下区域及全球环境系统的变化规律,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质量有效控制及人类生存、健康服务。
重点介绍地表环境中典型有机物质(主要为痕量有机污染物)的来源、分布、地球化学循环(迁移、转化与归宿),以及有关全球性和区域性环境问题。
环境地球化学是环境地学和有机地球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本课程共分五章,第一章介绍痕量有机污染物的主要类型、分布特征及污染源分析;第二章介绍有机污染物环境地球化学循环;第三章介绍有机污染物的环境生态效应;第四章介绍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及环境污染修复;第五章介绍环境地球化学分析技术。
一、课程目的与要求《环境地球化学》为环境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一门学位课,课程的任务是介绍化学元素和微量物质(主要为痕量有机污染物)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周围环境中的含量、分布规律及来源,生物—非生物复合系统中化学物质(包括营养物质,主要是针对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基本过程(包括迁移、转化和保留等)与反应机制及其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揭示人为系统干扰下区域及全球环境系统的变化规律,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质量有效控制及人类生存、健康服务。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熟悉地球表面有机污染物的类型、性质、分布和地球化学循环原理;了解环境地球化学研究进展;掌握有关环境地球学方面的科研方法和样品分析技术。
《环境地球化学》既是一门理论基础课,又是一门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具有综合性、多样性、交叉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特点,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要熟悉有机污染物环境地球化学循环的基本原理,还必须能够形成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机污染物造成的实际环境科学问题思路,培养环境样品分析检测的能力和环境质量评价的科学方法。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设计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代码:二、课程类型:必修课三、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四、学分:3.5 课时:56五、考核方式:考试六、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七、适用专业:环境工程八、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环境化学的研究容、特点和发展动向,掌握环境化学的基本原理,掌握有机、无机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迁移转化的规律及其效应,初步了解环境化学任务(课题)的研究方法。
明确环境化学的任务和目的以及环境化学在解决环境问题上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方法。
九、说明环境化学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是环境工程的一个重要方面。
课程容包括各环境要素介绍、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水环境化学、大气环境化学、土壤环境化学、污染物在生物体的转运过程及其生物毒性、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等章节。
对温室效应、臭氧层被破坏、酸雨、固体废弃物处置、光化学烟雾等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的经典研究结果及最新研究动向进行讨论。
1、使用教材:戴树桂.《环境化学》第2版,高等教育,20052、参考资料:何遂源.《环境化学》.华东理工,2005十、基本教学容第1章绪论【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了解环境化学在环境科学中和解决环境问题方面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环境化学的研究容,特点和发展动向;了解环境污染物的类别和它们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迁移转化过程。
掌握对现代环境问题认识的发展以及对环境化学提出的任务。
【教学重点】环境化学的形成过程和特点;主要环境污染物的类别。
【教学难点】主要环境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迁移转化过程。
【主要容】1.1 环境化学1.1.1 环境问题1.1.2 环境化学1.2 环境污染物1.2.1 环境污染物的类别1.2.2 环境效应及其影响因素1.2.3 环境污染物在环境各圈的迁移转化过程简介第2章大气环境化学【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大气的层结结构,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
环境化学教学大纲(最新完整版)

环境化学教学大纲(最新完整版)环境化学教学大纲《环境化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环境化学课程时长:32学时面向专业: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生态学等相关专业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环境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掌握常见环境污染物及其环境效应,为后续环境科学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打下基础。
授课内容:主题1:环境化学基础知识内容1:环境化学概述、化学平衡与反应速率、物质的状态与分类、水溶液中的化学平衡、氧化还原反应等基础知识。
主题2:大气环境化学内容2:大气组成与结构、大气污染物的形成机制、光化学烟雾等大气环境化学基础知识。
主题3:水环境化学内容3:水体组成与分类、水体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水体富营养化等水环境化学基础知识。
主题4:土壤环境化学内容4:土壤组成与分类、土壤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土壤重金属污染等土壤环境化学基础知识。
主题5: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内容5: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水污染控制技术、土壤污染控制技术等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基础知识。
主题6:环境化学应用案例分析内容6:大气污染控制案例分析、水污染控制案例分析、土壤污染控制案例分析等环境化学应用案例分析。
主题7:环境化学前沿进展与应用内容7:环境化学前沿进展与应用、环境化学在环保领域的应用等。
高分子化学教学大纲高分子化学教学大纲应该由相关专业教育机构或高分子化学教师制定。
以下内容是可能包含的项目:1.课程基本信息:包括课程名称、授课人、学时、学分以及开课学期等基本信息。
2.课程目标:明确本课程希望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包括高分子化学的基础理论、高分子合成方法、高分子的结构和性能以及相关的高分子材料制备和应用等。
3.教学内容:具体阐述每章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等。
比如第一章为绪论,介绍高分子化学学科的概况和特点,讲述高分子的定义、分类以及高分子的结构与组成。
第二章为合成高分子键合键和聚合物溶液,介绍聚合反应的分类、高分子键合键的结构和高分子溶液的流变性能。
中国地大《地球化学》教学大纲

《地球化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4013 学时:50 学分:2.5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地球科学以自然物质的组成及其各类运动形式为研究内容。
地球化学是地球科学中研究物质成分的主干科学,以元素及其化学运动为研究对象,是地球化学的基础学科之一。
通过《地球化学》课程教学,使学生认识地球化学的学科性质、主要研究领域及其研究的根本问题、基本理论及研究方法;并在此基础上了解地球化学在地球科学中的地位及初步建立地球化学思维。
地球化学是地学专业的基础课之一,也是地球化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地球化学、资源勘查、环境等专业及地质学专业理科基地班学生进一步选修地球化学专题课程的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介绍地球化学的学科地位、定义、学科性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自然体系中元素和同位素的分布规律及其研究意义;自然体系中元素的结合规律和赋存形式及其研究意义;自然体系中水-岩化学作用和水介质中元素的迁移规律及其控制因素;地球化学热力学与动力学方法原理在研究地球化学作用过程中应用;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原理及其在岩石圈体系中应用。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课程学习领会地球化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掌握地球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学会用地球化学原理分析和解决地球科学问题。
通过地球化学作业、专题读书报告编写和答辩等环节使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得到提高。
四、教学安排绪论(2学时)地球化学学科的性质定义及在地球科学中的地位。
要求学生掌握:1. 地球化学的定义及研究的基本问题。
2. 地球化学的研究思路、研究的工作方法。
3. 地球化学的发展简史及发展趋势。
第一章地球系统的化学组成 (10学时)地球系统的化学组成和元素丰度是地球化学的基本研究任务之一,是开展地球化学研究的基础资料,它是地球化学过程的历史记录,也限定和反映了体系的热力学性质和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
要求学生掌握:1.太阳系、地球的化学组成;2.太阳系、地壳元素丰度的特征及其研究方法;3.区域及地质体元素丰度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
《地球化学》教学大纲

地球化学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010108Z10课程名称:地球化学/Geochemistry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学时/学分:48/3先修课程:大学化学、物理化学、结晶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适用专业:资源勘查工程教材、教学参考书:1)韩吟文、马振东主编. 《地球化学》,地质出版社,2003年2)陈骏、王鹤年主编. 《地球化学》,科学出版社,2004年3)W.M. White主编.《Geochemistry》,美国康奈尔大学,2001年4)戴塔根等编.《应用地球化学》,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5)赵伦山、张本仁主编. 《地球化学》,地质出版社,1988年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该课程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是化学和地球科学的一门交叉学科,是后续课程《地球化学勘查》的理论基础。
该课程的学习,将加深学生对岩石学、矿床学、大地构造学等已学课程的理解,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地球演化、资源形成、全球环境变化等重大基础地质问题的地球化学过程的理解和认识。
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将地球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最新研究进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了解地球化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拓宽专业基础,能够应用地球化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去综合分析地质问题。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知识:掌握地球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研究方法及其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太阳系和地球系统中元素的分布和分配;自然界元素结合的三大规律;微量元素的基本特征及分类,稀土元素的基本特征;自然界同位素的变化机理,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及常见稳定同位素的基本特征。
能力:培养文献检索、阅读、分析及综述的能力;培养地球化学的思维方式,会利用所学的地球化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地球科学问题;培养地球化学野外观察、样品采集、室内样品加工的能力和技巧;熟悉地球化学的各种测试方法和仪器设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分析数据处理的能力;在化学与地质学的交叉知识的讨论中培养创新意识,培养发现问题、初步分析和综合研究的能力。
地球化学教学大纲

地球化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地球化学是地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研究地球物质的组成、结构、演化和循环过程,以及地球与生命相互作用的化学过程。
本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地球化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培养学生的地球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常见地球化学元素及其周期表分布规律;3. 熟悉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及其影响因素;4. 了解地球化学在地质矿产勘探、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5. 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地球化学基础- 地球化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地球化学和其他地球科学学科的关系 - 地球体系的组成和结构2. 元素地球化学- 元素的定义和分类- 元素的起源和演化- 元素分布的地球化学律3. 地球化学循环过程- 地壳的物质循环与转化- 水圈的循环与地球化学过程- 大气圈和生物圈的地球化学循环4. 地球化学与地质矿产勘探- 地球化学方法在矿产勘探中的应用 -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的识别与判别- 地球化学勘探技术的发展趋势5. 地球化学与环境科学- 地球化学在环境监测和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地球化学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 地球化学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解、多媒体展示等方式,向学生介绍地球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实验教学:开展地球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提高数据分析和解释能力。
3. 讨论与互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互动,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 课外阅读:推荐相关地球化学领域的学术论文和专业书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深入研究。
五、教学评估1. 平时成绩评定: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参与度等。
2. 期中考试:考查学生对地球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期末考试:综合考查学生对整个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包括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
4. 实验报告评定: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环境地球化学模拟实验教学大纲

环境地球化学模拟实验教学大纲01.教学单位名称:环境与资源学院02.实验中心名称:水利工程与地下水实验教学中心03.课程名称:环境地球化学模拟04.课程代码:64201405.课程类别:专业教育课06.课程性质:选修07.课程学时:32学时,其中含实验10学时08.课程学分:209.面向专业:地下水科学与工程10.实验课程的教学任务、要求和教学目的教学任务通过开展环境地球化学模拟实验及常用的地球化学模拟软件PHREEQC的实际应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对染物的主要环境地球化学过程、水文地球化学模拟方法等环境地球化学模拟基本理论的理解;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反应迁移作用的规律,进而揭示这种结果发生的原因和机制;从而最终提高学生运用环境地球化学基本理论分析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的地球化学现象和过程。
教学要求(1)掌握环境地球化学实验技能及常用分析仪器和主要设备的使用方法;(2)通过实验,加深和巩固环境地球化学课堂讲授的相关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3)学会利用实验数据解释示踪剂在非饱和带中的扩散过程及影响因素分析;(4)掌握污染物在非饱和带中的吸附过程和机理的分析方法;(5)掌握固-液两相组分的分配系数的实验测定方法;(6)学会应用PHREEQC软件进行污染质的水文地球化学模拟(7)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计算,编写实验报告。
教学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环境地球化学模拟的基础理论知识,并能利用相关的模拟方法进行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实验设计,获取环境介质中污染质反应迁移转化的有关数据,进行机理和机制分析。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及仪器使用等动手操作能力和遇到实际问题如何运用实验手段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相关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一定的实验知识基础和应用地球化学模拟软件PHREEQC对污染质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进行模拟。
11.学生应掌握的实验技术及实验能力应掌握的实验技术:掌握反应型元素(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迁移的室内实验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地球化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环境地球化学
课程编号:S011034
课程学时:32
课程学分:2
课程性质:学位课
适用专业:环境科学,地球化学
先修课程:环境科学、环境化学、地球科学概论
大纲执笔人:教研室主任:
课程简介
《环境地球化学》为环境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一门学位课,主要介绍化学元素和微量物质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周围环境中的含量、分布特征和来源,生物—非生物复合系统中化学物质(包括营养物质,主要是针对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基本过程(包括迁移、转化和保留等)与反应机制及其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揭示人为系统干扰下区域及全球环境系统的变化规律,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质量有效控制及人类生存、健康服务。
重点介绍地表环境中典型有机物质(主要为痕量有机污染物)的来源、分布、地球化学循环(迁移、转化与归宿),以及有关全球性和区域性环境问题。
环境地球化学是环境地学和有机地球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本课程共分五章,第一章介绍痕量有机污染物的主要类型、分布特征及污染源分析;第二章介绍有机污染物环境地球化学循环;第三章介绍有机污染物的环境生态效应;第四章介绍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及环境污染修复;第五章介绍环境地球化学分析技术。
一、课程目的与要求
《环境地球化学》为环境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一门学位课,课程的任务是介绍化学元素和微量物质(主要为痕量有机污染物)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周围环境中的含量、分布规律及来源,生物—非生物复合系统中化学物质(包括营养物质,主要是针对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基本过程(包括迁移、转化和保留等)与反应机制及其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揭示人为系统干扰下区域及全球环境系统的变化规律,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质量有效控制及人类生存、健康服务。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熟悉地球表面有机污染物的类型、性质、分布和地球化学循环原理;了解环境地球化学研究进展;掌握有关环境地球学方面的科研方法和样品分析技术。
《环境地球化学》既是一门理论基础课,又是一门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具有综合性、多样性、交叉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特点,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要熟悉有机污染物环境地球化学循环的基本原理,还必须能够形成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机污染物造成的实际环境科学问题思路,培养环境样品分析检测的能力和环境质量评价的科学方法。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前言 2学时
第一节环境地球化学的概念与研究范畴
一、环境地球化学的一般概念
二、环境地球化学学科的特点
三、环境地球化学的发展历史
四、环境地球化学的研究内容及其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第二节环境地球化学的原理与方法
一、环境地球化学的原理
二、环境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痕量有机污染物的主要类型、分布特征及污染源分析 10学时第一节不同环境中典型有机污染物的主要类型及分布特征
一、有机污染物的主要类型及组成特点
(一)石油烃类有机污染物
(二)多环芳烃污染物
(三)有机含硫芳烃化合物
(四)含氯有机污染物(有机氯农药及多氯联苯)
(五)水溶性及挥发酚污染物
二、分布状况
(一)大气中有机污染的分布特点
(二)水体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分布特点
(三)土壤、沉积物有机污染物的分布特点
第二节非点源有机污染物来源、输入方式及污染源分析
一、概述
二、主要污染源类型及污染物组成特征
三、污染物的输入方式
(一)大气中主要有机污染物输入
(二)表层水体中有机污染物输入
(三)土壤(沉积物)中主要有机污染物输入
四、主要污染源的识别标志
(一)脂肪烃及有关参数
(二)环烷烃及有关参数
(三)芳烃化合物及有关参数
(四)其它参数
(五)大气、土壤沉积物中污染物来源的示踪实例分析
第二章有机污染物环境地球化学循环 8学时第一节化学物质环境地球化学循环的基本方式与特征
一、基本概念
二、环境地球化学循环的基本方式
三、环境地球化学循环的过程描述
第二节化学物质环境地球化学循环原理
一、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
(一)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
(二)大气中烃类污染物的转化
二、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一)分配作用
(二)挥发作用
(三)水解作用
(四)光解作用
(五)降解作用
(六)水体自净
三、农药在土壤中的表生地球化学作用
(一)土壤对化学农药的吸
(二)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挥发、扩散和迁移作用
(三)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降解作用
(四)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
第三节典型有机污染物环境地球化学循环分析
一、多氯联苯的环境地球化学循环
二、石油烃的环境地球化学循环
三、化学农药的环境地球化学循环
第三章有机污染物的环境生态效应 4学时第一节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迁移规律
一、有机生物对污染物吸收、迁移的几个基本概念
二、植物对有机污染物的吸收与迁移
(一)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
(二)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迁移
三、动物对有机污染物的吸收与迁移
(一)动物对污染物的吸收
(二)污染物在动物体内的迁移与排除
四、物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吸收
(一)微生物细胞吸收污染物的机理
(二)影响微生物吸收污染物的因素
第二节污染物的生物富集
一、生物富集的概念
二、生物富集的机制
第三节污染物的毒害作用及其机理
一、施用农药对环境及人类健康的影响
(一)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二)农药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二、大气中有机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一)大气中多环芳烃的形成机理
(二)大气环境中多环芳烃的分布
(三)多环芳烃的致癌作用
三、水体中有毒有机污染物的危害
第四章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及环境污染修复简介 2学时第一节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作用
一、类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
二、农药的微生物降解
第二节有机污染物的控制与防治
一、土壤有机污染的防治
二、大气污染物的控制与防治
(一)大气污染的控制
(二)大气颗粒物的治理
三、水体有机污染的预防与治理
第三节土壤和地下水的化学与生物修复
一、化学修复
(一)污染土壤的化学修复
(二)地下水污染的化学修复
二、生物修复
(一)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二)污染地下水的生物修复技术
三、化学与生物修复
四、石油污染土壤及地下水的生物修复
(一)可生物降解的污染物类型
(二)石油降解菌的分离与筛选
(三)添加外源营养物或其他物质对生物修复的影响
(四)生物修复的技术方法
(五)生物修复技术的不足
第四章环境地球化学分析技术 6学时第一节环境样品的采集
第二节环境样品的预处理技术
第三节有机污染物的分析检测技术
三、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杨忠芳等,1999,现代环境地球化学,地质出版社。
2.周启星等,2001,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及全球环境变化,科学出版社。
3.戴树桂,1997,环境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4.王焕校,2000,污染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5.徐晓白等,1998,电型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变化及生态效应,科学出版社。
6.齐文启等,2001,痕量有机污染物的监测,化学工业出版社。
7.韦进宝,钱沙华,2002,环境分析化学,化学工业出版社。
8.王正萍,周雯,环境有机污染物检测分析,化学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