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相关知识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朗读+知识点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朗读+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8aca2595866fb84ae55c8d47.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朗读+知识点课文知识点一、词语解析含糊:指叙述的模糊,不清楚。
军阀:指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
局势:泛指[政治、军事等] 一个时期内的发展情况轻易:本课指十分容易随随便便。
恐怖:惊慌、害怕。
一拥而入:一下子全都拥了进去严峻:严肃而厉害。
会意:领会别人没有明确表达的意思。
绞刑:死刑的一种,用绳子勒死。
沉着:冷静,镇静,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
二、句子解析(1)对句子的理解。
①父亲是很慈祥的……作者当时年纪小,对父亲为什么烧掉书籍和文件不理解。
她好奇地问父亲,却只得到一个含糊的回答。
这同父亲平常不管工作多忙、不管女儿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可笑,都耐心地回答和解释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重,不是同孩子谈心的时候,而且像防止革命的书籍和文件落到敌人手里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
这里写出了李大钊同志对待亲人慈爱和善与对待工作认真严肃两个方面的统一。
②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在严重的局势下,同志和亲人劝李大钊离开北京,但他坚决不肯,当时李大钊同志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他完全明白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
这个反问句表示李大钊坚决不离开北京,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
可见,李大钊把工作看得比生命重要。
③在法庭上……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李大钊虽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父亲施了重刑,“平静”说明父亲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④“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 和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面对亲人的哭喊,李大钊只是“瞅了瞅”,没有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瞅了瞅”看出李大钊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他要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六年级下语文第十一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同步练习 含答案 人教统编版
![六年级下语文第十一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同步练习 含答案 人教统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da330d2b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aa.png)
六年级下语文第十一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同步练习知识点:一、相关资料李大钊(1889年10月29日-1927年4月28日),字守常,河北乐亭人。
1927年4月,在反动军阀的白色恐怖中,李大钊同志在北京被捕入狱。
他受尽各种严刑拷问,始终坚贞不屈、大义凛然,惨遭反动军阀杀害,牺牲时年仅38岁。
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我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而且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李星华(1911年11月21日—1979年11月27日),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是李大钊的女儿,作家。
主要作品有《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白族民间故事集》《十六年前的回忆》,其中《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在她去世后不久就出版,为读者们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
二、多音字待dāi(待着)dài(待业)看kàn(看见)kān(看守)三、词语李大钊张作霖阎振三军阀避免娱乐抽屉暂时僻静眼瞅皮靴宪兵侦探魔鬼冷哼严峻砖墙押走执行绞刑四、词语解释(1)遭受灾难或因灾祸而丧失生命。
(被难)(2)不明确,不清晰。
(含糊)(3)由于生命受到威胁或残害而恐惧。
(恐怖)(4)形容很多人一下子挤了进来。
(一拥而入)(5)严厉,严肃。
(严峻)(6)镇静,不慌不忙。
(沉着)(7)形容满脸的怒气,异常激动。
(怒气冲冲)(8)领会别人没有明白表示的意思。
(会意)五、教材解读:1.默读课文,思考:让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1927年4月28日、父亲的被难日2.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一段照应了文题,交代了父亲被难得时间,突出了这件事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3.再读课文,说说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哪些事情?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件事?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4.对于“我”的提问,父亲平时的态度与此时态度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体现了父亲怎样的特点??对于“我”的提问,父亲平时很感兴趣,非常有耐心,而此时却表现得含糊、敷衍。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11《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11《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25a8c0ca0116c175e0e4804.png)
十六年前的回忆一、相关资料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直隶乐亭(今属河北)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逮捕了李大钊。
无论是在监狱中,还是在法庭上,李大钊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
同年4月28日,李大钊英勇就义。
二、解词语被难|①遭受灾难。
②因灾祸或重大变故而丧失生命。
幼稚|①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
例句:这个想法非常幼稚。
②年纪小。
含糊|不明确;不清晰。
例句:对于老师的提问,小东回答得很含糊。
军阀|旧时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
轻易|随随便便。
例句:老师告诉我们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
纷乱|杂乱;混乱。
沉重|分量大;程度深。
例句:作为班长,他深深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担子很沉重。
恐怖|由于生命受到威胁或残害而恐惧。
例句:这部电影有些恐怖,我实在不敢看。
宪兵|某些国家的军事政治警察。
本文指军阀手下特殊的武装人员。
一拥而入|形容很多人一下子挤了进来。
苦刑|残暴狠毒的刑罚。
严峻|严厉;严肃。
例句:这件事对同学们来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沉着|镇静;不慌不忙。
例句:爸爸说,遇到事情要沉着冷静。
怒气冲冲|形容满脸的怒气,异常激动。
例句:他怒气冲冲,咬牙切齿,要去找对方算账。
会意|领会别人没有明白表示的意思。
例句:他朝我招手,我会意地朝他微笑。
三、近义词慈祥—和蔼幼稚—天真含糊—含混轻易—容易纷乱—杂乱恐怖—恐惧粗暴—粗野严峻—严肃沉着—冷静四、反义词慈祥—凶恶耐心—焦躁含糊—清楚严峻—温和残暴—仁慈沉着—慌张五、词语搭配(慈祥)的父亲(含糊)地回答(纷乱)的喊叫(僻静)的小屋(恐怖)的眼光(乱蓬蓬)的长头发(平静而慈祥)的脸(伟大)的力量六、词语拓展“不~不~”式的词语:不慌不忙不屈不挠不卑不亢不闻不问不痛不痒不明不白不骄不躁“一~而~”式词语:一拥而入一扫而光一挥而就一哄而散一笑而过七、文本解读1.第①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一段照应了文题,交代了父亲被难的时间,突出了这件事给作者留下的深刻记忆,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11.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知识清单(统编版)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11.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知识清单(统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df1670071711cc7931b7167b.png)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11.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知识清单(统编版)一、了解作者李星华(1911-1979) 李大钊的女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从事教学和民间文学研究工作。
主要作品:《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白族民间故事传说集》《十六年前的回忆》等。
二、我会写:稚zh ì 避b ì 峻j ùn 啪p ā 瞪d èn ɡ 僻p ì 靴xu ē 魔m ó 刑x ín ɡ 哼h ēn ɡ 绑b ǎn ɡ 啃k ěn 袍p áo 执zh í三、听写词语:馒头 幼稚 含糊 避免 局势 严峻 轻易尖锐 僻静 魔鬼 苦刑 冷笑 残暴 匪徒法庭 安定 占据 会意 执行 过度四、近义词被难——被害 纷乱——混乱 恐怖——恐惧 会意——领会僻静——幽静 含糊——模糊 占据——占领 轻易——随便残暴——残忍 粗暴——粗野 严峻——严厉 果然——果真幼稚——稚嫩 慈祥——和蔼 沉着——冷静 含糊——模糊一拥而入——蜂拥而至五、反义词含糊——清楚 恐怖——安宁 幼稚——成熟 粗暴——温和严重——轻微 暂时——永久 沉着——慌张 紧张——轻松苍白——红润 残暴——仁慈 严峻——和气 僻静——喧闹六、词语意思被难:因灾祸或重大变故而丧失生命。
本课指被杀害。
幼稚:年纪小。
本课指见识浅薄,缺乏经验。
军阀:指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
便衣:穿着平常衣服执行特殊任务的军人、警察等。
轻易:本课指随随便便。
一拥而入:形容很多人同时闯进门来。
恐怖:惊慌、害怕。
严峻:严肃而厉害。
沉着:镇静,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
会意:领会别人没有明确表达的意思。
纷乱:杂乱,混乱。
七、句子理解1.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
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及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1515cdee48d7c1c708a145fc.png)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及知识点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
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
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我奇怪地问他∶“爹,为什么要烧掉呢?怪可惜的。
”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
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
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
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
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
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才过了两天,果然出事了。
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第二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
我们心里都很不安,为这位工友着急。
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
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
4月6日的早晨,妹妹换上了新夹衣,母亲带她到娱乐场去散步了。
父亲在里间屋里写字,我坐在外间的长木椅上看报。
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
“什么?爹!”我瞪着眼睛问父亲。
“没有什么,不要怕。
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我紧跟在他身后,走出院子,暂时躲在一间僻静的小屋里。
一会儿,外面传来一阵沉重的皮鞋声。
我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用恐怖的眼光瞅了瞅父亲。
“不要放走一个!”窗外传来粗暴的吼声。
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及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3707d5811eb91a37f0115c36.png)
部編版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十六年前的回憶》課文原文1927年4月28日,我永遠忘不了那一天。
那是父親的被難日,離現在已經十六年了。
那年春天,父親每天夜裏回來得很晚。
每天早晨,不知道什麼時候他又出去了。
有時候他留在家裏,埋頭整理書籍和文件。
我蹲在旁邊,看他把書和有字的紙片投到火爐裏去。
我奇怪地問他∶“爹,為什麼要燒掉呢?怪可惜的。
”待了一會兒,父親才回答∶“不要了就燒掉。
你小孩子家知道什麼!”父親是很慈祥的,從來沒罵過我們,更沒打過我們。
我總愛向父親問許多幼稚可笑的問題。
他不論多忙,對我的問題總是很感興趣,總是耐心地講給我聽。
這一次不知道為什麼,父親竟這樣含糊地回答我。
後來聽母親說,軍閥張作霖要派人來檢查。
為了避免黨組織被破壞,父親只好把一些書籍和文件燒掉。
才過了兩天,果然出事了。
工友閻振三一早上街買東西,直到夜裏還不見回來。
第二天,父親才知道他被抓到員警廳裏去了。
我們心裏都很不安,為這位工友著急。
局勢越來越嚴重,父親的工作也越來越緊張。
他的朋友勸他離開北京,母親也幾次勸他。
父親堅決地對母親說∶“不是常對你說嗎?我是不能輕易離開北京的。
你要知道現在是什麼時候,這裏的工作多麼重要。
我哪能離開呢?”母親只好不再說什麼了。
可怕的一天果然來了。
4月6日的早晨,妹妹換上了新夾衣,母親帶她到娛樂場去散步了。
父親在里間屋裏寫字,我坐在外間的長木椅上看報。
短短的一段新聞還沒看完,就聽見啪,啪……幾聲尖銳的槍聲,接著是一陣紛亂的喊叫。
“什麼?爹!”我瞪著眼睛問父親。
“沒有什麼,不要怕。
星兒,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父親不慌不忙地從抽屜裏取出一把閃亮的小手槍,就向外走。
我緊跟在他身後,走出院子,暫時躲在一間僻靜的小屋裏。
一會兒,外面傳來一陣沉重的皮鞋聲。
我的心劇烈地跳動起來,用恐怖的眼光瞅了瞅父親。
“不要放走一個!”窗外傳來粗暴的吼聲。
穿灰制服和長筒皮靴的憲兵,穿便衣的偵探,穿黑制服的員警,一擁而入,擠滿了這間小屋子。
他們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們包圍起來。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课后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课后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2e7a0db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95.png)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课后习题及答案1.默读课文。
说说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哪些事情,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件事。
本文按照时间顺序讲了四件事。
①李大钊被捕前,形式严峻,仍然坚持革命工作。
②李大钊被捕时的情景。
③李大钊在法庭上所表现出的坚定与沉着。
④全家人得知李大钊被害的消息无比悲痛的情形。
我对李大钊在被捕时从容不迫的场景印象最深。
尽管敌人十分凶狠残暴,但李大钊沉着冷静,表现出一个革命者坚定的革命信念。
2.下面的句子描写了李大钊的外貌、神态和言行,读一读,再找出类似的句子体会他的品格。
①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又慈祥的脸。
“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李大钊的残酷折磨;“平静”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体现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这句话说明李大钊即使受过苦刑,仍保持着对革命事业坚定的信念和对人民深沉的爱。
②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我哪能离开呢?”这句话表现了李大钊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和将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
③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
这句话说明李大钊早已预料到这一天的到来,从容不迫。
④这样的句子还有:“没有什么,不要怕。
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这句语言描写表现了李大钊的处变不惊。
4.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文章的开头指出十六年前的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处母亲嘱咐“我”记住父亲的被难日,前后照应。
这样写可以使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清楚,得到的印象和感受也就更加深刻。
同时,也强调了家人永远也忘不了这一天,表达出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
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整理归纳 十六年前的回忆写作背景
![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整理归纳 十六年前的回忆写作背景](https://img.taocdn.com/s3/m/f4d9febdfe4733687f21aabd.png)
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整理归纳十六年前的回忆写作背景十六年前的回忆是大家在六年级下学期要学习的语文课文,这篇文章当时的写作背景是什么?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回忆了父亲被害的全过程,内容真实可信,语言朴素自然,既具有文学价值,又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
下面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整理归纳以及当时的创作背景。
一、词语解析含糊:指叙述的模糊,不清楚。
军阀:指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
局势:泛指 [政治、军事等] 一个时期内的发展情况轻易:本课指十分容易随随便便。
恐怖:惊慌、害怕。
一拥而入:一下子全都拥了进去严峻:严肃而厉害。
会意:领会别人没有明确表达的意思。
绞刑:死刑的一种,用绳子勒死。
沉着:冷静,镇静,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
二、句子解析(1)对句子的理解。
①父亲是很慈祥的作者当时年纪小,对父亲为什么烧掉书籍和文件不理解。
她好奇地问父亲,却只得到一个含糊的回答。
这同父亲平常不管工作多忙、不管女儿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可笑,都耐心地回答和解释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重,不是同孩子谈心的时候,而且像防止革命的书籍和文件落到敌人手里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
这里写出了李大钊同志对待亲人慈爱和善与对待工作认真严肃两个方面的统一。
②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在严重的局势下,同志和亲人劝李大钊离开北京,但他坚决不肯,当时李大钊同志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他完全明白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
这个反问句表示李大钊坚决不离开北京,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
可见,李大钊把工作看得比生命重要。
③在法庭上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李大钊虽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父亲施了重刑,平静说明父亲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11《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11《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7c1718316fc700aba68fc78.png)
文本解读
7.想一想:“我”在法庭上为什么能表现得如 此机智和勇敢?
聪聪:因为“我”看到了父亲在法庭上的表现, 并从父亲身上获得了无穷的力量。
丫丫:“我”的机智和勇敢来源于父亲平时对 “我”的教育和熏陶。
文本解读
8.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有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处 母亲嘱咐“我”记住父亲的被难日,这就形成了首 尾呼应。这样写可以使文章结构严谨,表达清楚; 同时,也表达了“我们”一家人对父亲的深切怀念。
“一~而~”式词语:一拥而入 一扫而光 一挥而就 一哄而散 一笑而过
文本解读
1.第①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一段照应了文题,交代了父亲被难的时间, 突出了这件事给作者留下的深刻记忆,奠定了全文 的感情基调。
文本解读
2.对于“我”的提问,父亲平时的态度与此时 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这体现了父亲怎样的 特点?
解词语
被难|①遭受灾难。②因灾祸或重大变故而丧 失生命。
幼稚|①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例句:这 个想法非常幼稚。②年纪小。
含糊|不明确;不清晰。例句:对于老师的提 问,小东回答得很含糊。
解词语
军阀|旧时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 系的人。
轻易|随随便便。例句:老师告诉我们不要轻 易相信陌生人。
从父亲早出晚归、父亲烧掉书籍和文件、张作 霖要派人检查、工友阎振三被抓等事情中,可以看 出当时“局势越来越严重”。
文本解读
4.李大钊难道不知道局势的严重和自己处境的 危险吗?他为什么不肯离开北京?
李大钊当然知道局势的严重和自己处境的危险, 但为了革命工作,为了党,他早已把个人的生死置 之度外。这体现了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
结构图解
十六年前 的回忆
六年级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常用知识点
![六年级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常用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6a860d2580eb6294dc886c8f.png)
六年级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常用知识点《十六年前的回忆》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写的一篇回忆录,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害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六年级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欢迎阅读!六年级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原文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
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
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我奇怪地问他∶“爹,为什么要烧掉呢?怪可惜的。
”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
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
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
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
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
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才过了两天,果然出事了。
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第二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
我们心里都很不安,为这位工友着急。
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
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
4月6日的早晨,妹妹换上了新夹衣,母亲带她到娱乐场去散步了。
父亲在里间屋里写字,我坐在外间的长木椅上看报。
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
“什么?爹!”我瞪着眼睛问父亲。
“没有什么,不要怕。
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我紧跟在他身后,走出院子,暂时躲在一间僻静的小屋里。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十六年前的回忆 知识点详解 人教部编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十六年前的回忆 知识点详解 人教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e67b8899a300a6c30c229f9c.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详解一、基础知识1、词语默写44 个1被难日2埋头3书籍4慈祥5幼稚6含糊7军阀8避免9局势10严峻11轻易12啪13尖锐14 瞪着眼睛15不慌不忙16暂时17僻静18剧烈19瞅了瞅20制服21长筒皮靴22一拥而入23魔鬼24苦刑25哼26冷笑27残暴28匪徒29绑起来30拘留所31啃32法庭33棉袍34乱蓬蓬35惊堂木36 安定37占据38 怒气冲冲39会意40舅老爷41李大钊42执行43 过度44 勉强2、近义词残暴——残酷安宁——安定坚决——坚定含糊——模糊占据——占领惋惜——可惜4、理解词语:(背诵★)(1)含糊:不明确;不清晰。
(2)军阀:指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
(3)一拥而入:形容很多人同时闯进门来。
(4)严峻:严肃而厉害。
局势严峻(严重)严峻的态度(严肃)(5)会意:领会别人没有明确表达的意思。
二作者简介(背诵★)李大钊(1889-1927) 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直接组织者和领导者。
对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起过重要作用。
主要著作收录于《李大钊文集》。
李星华(1911-1979) 李大钊的女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从事教学和民间文学研究工作。
主要作品:《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白族民间故事传说集》《十六年前的回忆》等。
三、文章体裁、课文主题和段落大意1、文章体裁:回忆录2、课文主题(背诵★)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3、段落大意:一(1)我永远忘不了父亲被害的那一天。
二(2~7段)被捕前面对严峻的局势,父亲坚决不离开北京。
三(8~18段)被捕时,面对凶残的匪徒,父亲处变不惊。
四(19~298段)被审时,面对法官的严厉审问,父亲沉着镇定。
五(30~33段)父亲被害,全家得知消息后,悲痛欲绝。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的笔记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的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365bd0c7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ed.png)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的笔记一、《十六年前的回忆》的笔记之作者简介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的作者是李星华。
李星华(1911-1979年),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是李大钊的女儿,作家。
1920年夏,随全家到北京定居。
父亲牺牲后,辍学在家照顾母亲和妹妹。
主要作品:《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白族民间故事集》等。
二、《十六年前的回忆》的笔记之中心思想《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由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于1943年(李大钊同志遇难16周年)创作的散文。
本文作为一篇回忆录,文章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记叙了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后和敌人作斗争的感人事迹,歌颂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高贵品质。
三、《十六年前的回忆》的笔记之分段与段意《十六年前的回忆》全文分为个部分:第一部分(1自然段):讲“我”永远忘不了父亲被害的日子。
第二部分(2-7自然段):讲亲被捕前,在局势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仍坚持革命工作。
第三部分(8-18自然段):写父亲被捕时的经过。
第四部分(19-29自然段):写父亲被捕后在法庭上最后一次与家人见面的情形。
第五部分(30-33自然段):写亲遇难后全家人无比悲痛的情形。
四、《十六年前的回忆》的笔记之描写方法:《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采用了如下多种描写方法:1、巧用照应:文章多次巧用多种照应手法,使文章结构十分严谨,这是其他文章难以看到的。
2、对比烘托:文章多次以对比烘托的写法刻画人物形象。
3、细节描写: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好的细节对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具有重要作用。
五、《十六年前的回忆》的笔记之课文知识点《十六年前的回忆》的第1自然段: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开篇照应文题,交代了父亲遇难的时间,突出了这件事给作者留下的深刻记忆。
引起下文,奠定感情基调。
《十六年前的回忆》的第2自然段:1、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相关知识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相关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f087b05c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26.png)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的女儿、中国现代作家李星华于1943年创作的一篇散文。
此文是回忆录,写了作为父亲的李大钊对家人的关怀、爱护,作为革命者的李大钊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回忆了父亲被害的全过程,内容真实可信,语言朴素自然,既具有文学价值,又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
《十六年前的回忆》后被选为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1课精读课文。
创作背景《十六年前的回忆》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当时距李大钊遇难16周年。
作者写此文是为记述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李大钊同志,在残酷的白色恐怖下坚持工作、不幸被捕,在敌人法庭上英勇斗争,最后壮烈牺牲的经过。
文学赏析这是一篇革命历史题材的文章。
但与《狼牙山五壮士》等革命历史题材的文章比起来,《十六年前的回忆》是篇回忆录,却不像一般的回忆录,所表现的人物形象更丰满、更全面、更逼真,在具文学性的同时,更具史料价值。
从文章标题看,作为一位与父亲有深厚感情的女儿,在回忆父亲的文章题目中没有出现“父亲”二字,好像在情理上说不过去。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个偏正式的向心结构,“回忆”是中心词,“十六年前”表示回忆的时间。
作者既是革命者的女儿,又是一名从事教学和民间文学研究的工作者,她选择这一标题的唯一选择,显然不想把文章处理成一个纯私人的、纯粹父女情感表达的文本。
从语言表述看,有意识地注重叙事符合客观实际,用语很慎重。
比如同样提到时间,写“4月6日”(李大钊被捕日)时,文章中写道“父亲在里间屋里写字,我坐在外间的长木椅上看报”;写“4月28日”(李大钊被害日)这个日期,文章又写道“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
两个确切的时间,均写到了报纸,可见作者对文章中的具体时间的写作态度是相当审慎的。
这反映出作者的另外一个写作基调:她对于父亲的回忆,态度是相当严谨的,有一种史传写作的味道。
《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知识要点
![《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知识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833fcd3e79563c1ec5da71bd.png)
《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知识要点新的学期就要到来,我们又开始投入到学习中了。
今天语文小编给大家推荐了《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知识要点,一起来看下!《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知识要点由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十六年前的回忆1.本文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写的一篇回忆录,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害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除开头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
全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使整篇文章显得紧凑,同时突出了作者一直把父亲的被害记在心里的感情。
2.本文按时间顺序写了四件事:(1)被捕前,李大钊同志坚持革命工作。
(2)被捕时,李大钊同志从容镇定。
(3)法庭上,李大钊同志与敌人作斗争。
(4)被害后,李大钊的妻儿悲伤的情形。
3.课文前后照应有多处(1)①我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②后来听母亲说……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作用:使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的更清楚,得到的印象、感受更深刻。
(2)①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我父亲的被难日……②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
”……作用: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这件事印象深刻,表达了对父亲的深深怀念。
(3)①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②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三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作用:使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更清楚,印象更深刻。
4.理解句子(1)那年春天,父亲夜里回来的很晚。
每天早晨……出去了。
体现了他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
(2)局势越来越严重……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李大钊同志把革命看的比生命重要,体现了他坚决无私和大无畏的精神。
(3)他们夺下父亲的手枪……父亲保持着他惯有的严峻态度……表现了李大钊在敌人面前的镇定、从容和大无畏的精神。
(4)在法庭上……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1.《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易考点名师梳理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1.《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易考点名师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1cacb746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be.png)
原创连载,转载必究统编版六语下学问点易考点名师梳理(持续更新中)11.十六年前的回忆学习目标:1.会写“阀、避”等12个字,会写“埋头、整理”等37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抓住李大钊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体会人物的品质。
3.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4.查阅相关资料,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1.我会读。
一类字:稚zh ì 避b ì 峻j ùn 啪p ā 瞪d èn ɡ 僻p ì 瞅ch ǒu 靴xu ē 魔m ó 刑x ín ɡ 哼h ēn ɡ绑b ǎn ɡ 啃k ěn 袍p áo 执zh í二类字:霖l ín 阎y án 娱y ú 屉t ì 侦zh ēn 暂z àn 宪xi àn 押y ā 钊zh āo易错音:严峻.(j ǜn j ùn ) 彻.底(ch è c è) 临时..(z àn zh àn ) 稚嫩(z ì zh ì) 宪.兵(xi ān xi àn ) 侦.探(z ēn zh ēn ) 押.下去(y ā y à) 姓阎. ( y án y àn ) 消遣..( y ú y ù ) 瞅.(c ǒu ch ǒu)瞅 被难.日(n án n àn ) 偏僻..( b ì p ì ) 答案:j ùn ch è z àn zh ì xi àn zh ēn y ā y án y ú ch ǒu n àn p ì多音字:埋m ái (埋头)m án(埋怨) 为w èi(由于 为了)w éi(成为 行为)难n àn (被难日 灾难 难友) n án (困难 难为情 犯难)2.我会写。
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整理
![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c6f73ff328ea81c758f5789c.png)
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整理1、熟读第5、7、17、19、22自然段。
2、《十六年前的回忆》通过对李大钊的回忆,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
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式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被捕时写了敌人的心虚、残暴与父亲的处变不惊;法庭上描写了李大钊的镇定、沉着;被害后写了全家的无比悲痛。
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3、理解句子:(1)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
我总爱问父亲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
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
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从这句话看出父亲平常非常慈祥,有耐心;而这一次却是不耐烦地、含糊地回答我,这是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重,不是和孩子谈心的时候,而且这件事并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
这里写出了(李大钊对待亲人慈爱与对待工作认真严肃。
)(2)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
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李大钊把革命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表现了(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的精神。
)(3)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
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
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父亲虽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平静”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4、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的联系是:首尾呼应(前后照应)。
这样写的好处:使整篇显得非常紧凑,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的事情记忆深刻,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的女儿、中国现代作家李星华于1943年创作的一篇散文。
此文是回忆录,写了作为父亲的李大钊对家人的关怀、爱护,作为革命者的李大钊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回忆了父亲被害的全过程,内容真实可信,语言朴素自然,既具有文学价值,
又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
《十六年前的回忆》后被选为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1课精读课文。
创作背景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当时距李大钊遇难16周年。
作者写此文是为记述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李大钊同志,在残酷的白色恐怖下坚持工作、不幸被捕,在敌人法庭上英勇斗争,最后壮烈牺牲的经过。
文学赏析
这是一篇革命历史题材的文章。
但与《狼牙山五壮士》等革命历史题材的文章比起来,《十六年前的回忆》是篇回忆录,却不像一般的回忆录,所表现的人物形象更丰满、更全面、更逼真,在具文学性的同时,更具史料价值。
从文章标题看,作为一位与父亲有深厚感情的女儿,在回忆父亲的文章题目中没有出现“父亲”二字,好像在情理上说不过去。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个偏正式的向心结构,“回忆”是中心词,“十六年前”表示回忆的时间。
作者既是革命者的女儿,又是一名从事教学和民间文学研究的工作者,她选择这一标题的唯一选择,显然不想把文章处理成一个纯私人的、纯粹父女情感表达的文本。
从语言表述看,有意识地注重叙事符合客观实际,用语很慎重。
比如同样提到时间,写“4月6日”(李大钊被捕日)时,文章中写道“父亲在里间屋里写字,我坐在外间的长木椅上看报”;写“4月28日”(李大钊被害日)这个日期,文章又写道“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
两个确切的时间,均写到了报纸,可见作者对文章中的具体时间的写作态度是相当审慎的。
这反映出作者的另外一个写作基调:她对于父亲的回忆,态度是相当严谨的,有一种史传写作的味道。
显然,作者在这篇回忆录中,想向人们展现的不仅是一位坚强不屈的革命战士和令人敬仰的英烈形象,还是一个慈爱淳厚、和蔼可亲的父亲形象。
此文主要是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做到的。
事例典型
李大钊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与奠基者,一生为中国共产党做过多少工作,可写的感人事迹一定不少。
但是,这篇文章在时间上,只选取了李大钊一生中,从1927年春天到4月28日被害的最后短短的两三个月,历时不长。
在内容上只写了三个片段:一是被捕前,一向慈祥、从不骂子女、而且有问必答的父亲,在火炉旁焚烧书和有字的纸时,对我的问题含糊其辞;二是被捕时,父亲面对粗暴、凶恶的敌人,不慌不忙,镇定自若;三是被捕后,父亲在法庭上的表现。
但是,父亲对儿女的慈祥,对家人深沉的爱,对党的忠诚,为革命事业坚贞不屈、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高大形象依然栩栩如生,历历在目。
这一切靠的就是作者对典型事例的精心选择。
写法多样
从哲学的角度讲,几乎所有的事物,都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表现内容。
就文章而言,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才是为文的最高境界。
《十六年前的回忆》采取了多种的描写方法。
一是巧用照应。
本文多次巧用多种照应手法,使文章结构十分严谨,这是其他文章难以看到的。
一是再现式照应,即后面所说的是前文内容的再现或重复。
例如开头“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那是父亲的被难日”与结尾“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昨天是4月28日”形成首尾呼应。
如此两写时间,目的在于不仅点明了李大钊烈士牺牲的具体日期,而且暗示读者父亲的被难日是一辈子永远不会忘怀的,也突出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之情。
同时,首尾照应也使文章浑然一体,严谨周密。
二是回答式照应,即后面所说的是对前面内容的解释或回答。
例如前文说的是结果:“有时候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后面说明这样做的原因:“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这样写,说明李大钊具有高度的警惕性和无限忠于党的可贵品质。
三是续写式照应,即后面所说的是对前面提示的内容的延伸和深化。
四是比照式照应。
就是把两种相互对应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进行前后比照,以显示两者的异同。
例如在法庭上开始“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庭审结束“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两处都有表示看的词语,但其中的内涵却有所不同,而且后者要比前者更深。
五是对比烘托。
文章多次以对比烘托的写法刻画人物形象。
被捕前,写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又出去了”,有时在家“就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烧,又“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以及工友阎振三被
抓,以此反映出当时形势的险恶和李大钊处境的危险。
被捕时,“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外面传来一阵沉重的皮鞋声”、“‘不要放走一个!窗外传来粗暴的吼声”烘托情况的危急和敌人的来势汹汹;以“什么?爹!’我瞪着眼睛问父亲”和“我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用恐怖的眼光瞧了瞧父亲”反衬父亲的“不慌不忙”。
写“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
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
”敌人荷枪实弹、阵容庞大、心虚残暴、凶神恶煞与父亲的泰然自若、大义凛然、处变不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法庭上,法官的“怒气冲冲”,气急败坏,与李大钊的镇定沉着、冷静安定作了对比。
六是细节描写。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好的细节对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具有重要作用。
比如,“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
你们孩子家知道什么!”这个细节值得回味。
“待了一会儿”,犹如画面定格,其实是父亲在思考该怎么回答。
而“不要了就烧掉”后面又加了句号,这话听起来轻描淡写。
“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一个感叹号,让人听起来又有点不符合父亲平时的有问必答的作为和和蔼可亲的形象。
虽然,女儿听来是“含糊”,实际上,细细体味,话里竟有一种责怪在里面,至少态度不大好。
由此看来,李大钊在讲这两句话的时候,口气是很沉重的,而且还想了一会儿,欲言又止的情形,就在这细微之处跃然纸上。
七是异常写法。
一向很慈祥,从来没有骂过儿女们,更没有打过儿女们的父亲,以往对于儿女们的问题,哪怕是幼稚可笑,不论工作多忙,李大钊也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儿女们听。
可这一次,当女儿问父亲为什么要将书和有字的纸片烧掉,他“待一会儿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
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如此含糊的回答,异常的表现,反映的却是他内心难以言说的无奈:一来可能是由于形势严峻,情况危急,李大钊心里有点焦急,少了点往日的耐心;二来是由于父亲从事的工作对于尚未成年的女儿来说,或许还不能理解,说了不懂。
更重要的是,李大钊作为一位共产党的创始人与地区领导人,他深知从事这项事业的危险性。
在当时白色恐怖的年代里,他不想因为自己从事了这项事业而牵连到家人与孩子,他只能含糊地说。
这在下文的庭审中,李大钊态度坚决地告诉法官,孩子们年纪都还小,他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这些语言中也可以明白李大钊的良苦用心。
《十六年前的回忆》写作特点
1、课文前后照应,读者读了会对事物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加清楚,得到的印象和感受也就更加深刻。
2、用词准确,表现力强。
如对李大钊同志外貌、语言、神态等的描写,极富有感染力,字里行间能让人深切体会到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