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初中文言文固定句式总结归纳

合集下载

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

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

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与现今的白话文相比具有一定的句式特点。

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有哪些呢?本文是店铺整理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的资料,仅供参考。

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固定句式又称“固定词组”或“固定结构”。

指在句子中,用法和格式比较固定的词组,他的中间有的可以加入词、词组,使得句子结构完整。

固定格式往往前后呼应,互相配合。

大致可以分为七类:1、表达陈述语气的有:“有所、无所、有以、无以”等;2、表达疑问语气的有:“何所、安所、何以、奚以、无以”等;3、表达反诘语气的有:“何(奚)为、何(奚)……为、何(奚)……以为、何……之有、有何于……、奚有于……、于……何有、何有、不亦……、何用……、焉用、奚用”等;4、表达推测语气的有:“得毋、得无、得微、得非、毋乃、无乃”等;5、表达感叹语气的有:“何其、何……之、何等”等;6、表达否定语气的有:“独唯、唯独、非独、非徒、非直、岂独”等;7、表达比较语气的有:“孰与、与……孰、与其……孰若(不若、不如)、与其……宁(抑、亦)”等。

初中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一.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陈胜者,阳城人也.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⑧此三者,吾遗恨也.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⑩斯用兵之效也.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④梁父即楚将项燕.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⑥非死,则徙尔.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二.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臣诚恐见欺于王.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③为予群从所得.④恐为操所先.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三.倒装句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1.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2.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3.状语后置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4.主谓倒装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④何由知吾可也?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四.省略句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1.省略主语.(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小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⑦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⑧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⑨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文言文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被动句例句(一)判断句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常见判断句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示法:1、“……者,……也.” 例如:陈涉者,阳城人也.2、“……,……也” 例如:段公,仁信大人也.3、“……者,…….” 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4、“……者也.” 例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5、无标志判断句,通过句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6、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表判断.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7、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做判断词,在汉以后做判断词则多起来,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是表示判断)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为表示判断)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为表示判断)(二)省略句省略句:将句子中某些成分省略,最常见的`省略句如下:1、省略代词例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2、省略介词,文言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等.例如:以(之)如司农治事堂,栖之(于)梁木上(三)被动句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常见被动句有两大类,一种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一种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往往需要结合文意来判断.1、有标志的被动句① 而君幸于赵王.(……于……)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④受制于人.(……受……于……)⑤为天下笑,何也?(为)⑥羸兵为人马所蹈藉.(为……所……)(典型的被动句)⑦若属皆为所虏.(……为所……)⑧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2、无标志的被动句往往用动词直接表示被动意思,结合文意判定.例如: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被……缠绕洎牧以谗诛.(无标志.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四)倒装句(主要有四种情况)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①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例:A.莫我肯顾 B.古之人不余欺也②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要前置)(2)介宾结构(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要前置).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例:A、豫州今欲何至?(动宾) B、沛公安在?(动宾)C、国胡以相恤?(介宾:代+介)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E、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介宾:宾+介)F、一言以蔽之.(介宾:宾+介)G、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介宾:方位名词+介词)H、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固定结构)③用“之”“是”作提宾的标志前置例: A.何功之有哉? B.唯马首是瞻.④不规则类(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把宾语前置了)例:A、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C、四十三年,望中犹记.再看下面几个句子(也是属于不规则的):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不合否定句中的情况)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不属于疑问句中的情况)C.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不属于否定句中的情况)2.定语后置(定中倒装句)(定语是用来修饰中心词的)在一般情况下,定语应该放在中心词前面,如“彼童子之师”,“师”是中心词,定语“彼童子”处在中心词前面.但是,定语也可以处在中心词后面,形成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句式,这就是定中倒装句.有四种情况:①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如: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高高的庙堂)(偏远的江湖)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例如:A、赋税之繁重者.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③中心词+后置定语+者例如: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B、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④中心词+数量词例如:A、尝贻余核舟一. B、沛公兵十万军霸上.3.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句的特点是,应该在动词前面的介词短语,却放在了动词后面.“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促织》)”介词短语“以猪鬣”放在动词“撩拨”的前面,这是正常的次序.如果介词短语放在动词的前面,说成“试撩拨虫须以猪鬣”,就成了介词短语倒装句.例如: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王尝语暴以好乐.4.谓语前置(主谓倒装)这种句式常见于古汉语的感叹句和疑问句中例如:A、甚矣,汝之不惠!B、悲哉,世也!(这个社会多可悲啊!)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固定句式总结●何……之有:表反问,其中“之”字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有”是动词,“何……”是它的宾语。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1:固定句式总结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1:固定句式总结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1:固定句式总结所谓固定句式,是文言文表达中的一种习惯用法。

了解常见的固定句式,有助于理解句子的含义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下面我们列出文言文中较为常见的固定句式。

●何……之有:表反问,是“有何”的倒装。

其中“之”字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即“之”字前面是宾语。

可译为“有什么……呢”。

特别注意,“何”并不是宾语,而是宾语的定语。

如: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宋国有什么罪过呢?譬如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列传》)——这好比是把肉投给饥饿的老虎一样,有什么功效呢?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姜氏有什么满足呢?”以上蓝色加粗字为宾语●不亦……乎:表反问语气,相当于“不也……吗”。

句式中的“亦”字是副词,可译为“也”;“乎”字是疑问语气词,可译作“吗”。

“乎”字与前面的“不亦”呼应,构成反问句式“不亦…乎”。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学到了知识,再按时温习不也愉快吗●得无……乎:表猜度语气,译为“能不…吗”或“能没有…吗”。

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不有所不同吗?●但……耳或惟……耳:译为只不过……罢了。

如:无他,但手熟尔。

(《卖油翁》)——没有什么别的奥秘,只不过是手熟罢了●宁……乎,或顾……乎,或顾……邪,或顾……哉,或独……乎,或独……邪,或独……哉:表反问,译为“难道……吗”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王侯将相,难道生来就有的吗●何以……为或奚以……为:反问语气,相当于“为什么要……呢”“哪里用得着……呢”。

如: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论语·季氏》)——这是国家的附属国,为什么要讨伐他呢?●何所……:是“所……(者),(为)何”的主谓倒装,相当于“所……的,是什么”。

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如……何,若……何,奈……何:都是表示疑问的句式,可译为“把……怎么样”“拿……怎么样”“对……怎么样”如: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丘都不能削平,又能拿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其……其……:表选择,相当于“是……还是……”。

初高中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

初高中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

初高中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初高中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归结在文言文中,我们常见到一些结构、形式都比较固定的句式,掌握这些常见句式,有助于我们理解句意。

现将常见的固定句式辑录如下:一、表陈述语气1.“有以”“无以”,分别译为“有用来……的办法”“没有用来……的办法”。

如: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

(《书博鸡者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荀子《劝学》)2.“有所”“无所”,分别译为“有……的人(事、物)”“没有……的人(事、物)”。

如: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司马迁《鸿门宴》)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司马迁《鸿门宴》)3.“何以”,表示询问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译为“凭什么”“依据什么”。

如:君何以知燕王。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4.“比及”译为“等到……的时候”。

如: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5.“以为”、“以……为”,译为“认为”、“把……当作……”、“用……做……”。

如: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苏轼《石钟山记》)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苏洵《六国论》)6.“……之谓也”“其……之谓也”,译为“说的就是……啊”。

如: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其李将军之谓也。

(司马迁《史记·李广列传》)7.“不亦……乎”,译为“不是……吗”。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论语》)8.“非……不得”,表强调,译为“非……不可”。

如:则谓非草木不得。

(《芙蕖》)二、表疑问语气1.“如何”“若何”“奈何”,分别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如: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如……何”“奈……何”“若……何”,表示对事情不知道如何处置、对付,译为“对……怎么样”“对……该怎么办呢”。

如: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西门豹顾曰:“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则较死为苦也,将若之何?(林觉民《与妻书》)3.“何……为”“何(奚)以……为”,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

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

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

文言文罕有句式归结之五兆芳芳创作文言文句式总共可以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一、固定句式文言文固定句式,是学好文言文的宝贝之一.固定句式在解题的良多时候,可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下面是文言文固定句式的汇总.(一)表疑问的固定句式1.安所,疑问代词“安”只能和“所”组合,表处所.可译作“什么地方”.例如:若徐州不定,将军当安所归乎?(《三国志·荀彧传》)2.何所,即“所何”,疑问代词前置.是“所…… 者作甚”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作“…… 的(人、物、事)干什么用”.例如:卖炭得钱何所营? (《卖炭翁》)3.何故,即“以何”的倒装.暗示疑问.可译作“用什么方法”“有什么”“为什么”“凭借什么”.例如:何故言之?(《赤壁之战》)4.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例如:(1)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 (《失街亭》)(2)奈何取之尽锚株,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5.如…… 何,译为“对…… 怎么办”.例如:如太行、王屋何?(《愚会移山》)6.奈…… 何,译成“把…… 怎么办”.例如:巫姻、三老不来还,奈之何了(《西门豹治邺》)7.何如,经常使用来问行动方法或事物状况,可译为“怎么样”.“何如”还经经常使用于对人或事物进行比较,相当于“孰与”的用法,译为“比…… 怎么样”.例如:(1)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2)王孝伯问谢公:“林公何如右军?' ’谢曰:“右军胜林公.”(《世说新语》)8.何遵,暗示问原因,译为“怎么”.例如:此何速不为福乎?(《塞翁失马》)(二)表反问的固定句式1.不亦…… 乎,译为“不是…… 吧”.例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2.何…… 为,译为“还要…… 干什么”.例如:如今人方为刀姐,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3.何故…… 为,由疑问代词“何”、介词“以”和动词“为”组成.“何故”即“以何”的倒置.“何故…… 为”等于介词结构加动宾词组“为何”.可译作“用(要)…… 做什么”.例如:敌未灭,何故家为?(《宋史·击飞列传》))4.何…… 之有,疑问代词“何”同它所修饰的中心词配合作“有”的宾语.为了强调宾语,把“何”提前.“何有”之间嵌人结构助词“之”作“何”提前的标记,暗示反洁.可译作“有什么…… 呢”.例如:宋何罪之有?(《公输》)5.何有于……,表反话,可译作“对于…… 来说,又有什么呢”.有时可理解为“何…… 之有”,但它中间的词语被省略,译时应补出.例如:默而识之,学而不厌,海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6.庸…… 乎,译为“难道…… 吗”.例如: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7.其…… 乎,暗示洁问或揣度,译为“难道…… 吗”或“大概…… 吧”.例如: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少年中国说》)8.如之何,奈何,译为“怎么…… 呢”.例如: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诗经·君子于役》)(三)表推测、揣度或商榷的固定句式1.得无…… 乎,得无…… 耶,译为“恐怕……吧”或“莫非…… 吧”.例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2.无乃……乎,译为“恐怕…… 吧”.例如: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成乎? (《般之战》)3.…… 之谓也,其…… 之谓也,其…… 之谓乎,译为“说的就是…… 啊”“大概说的就是……吧”.例如:诗曰:“孝子不匾,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郑伯克段于部》)(四)表感慨的固定句式1.何其,它一般有两种用法:一种是暗示原因和程度,译为“为什么”“多么”;一种是暗示感慨语气,译为“多么”.例如:(1)南郭惠子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 (《荀子》)(2)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沽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2.一何,有的写作“壹何”,经经常使用在动词、形容词前,增强感慨语气,可译为“多么”.例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必! (《石壕吏》)(五)表比较的固定句式1.孰与,与…… 孰,译为“跟…… 比较,哪一个……”.例如: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2.孰若,译为“哪里比得上”.例如: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六)表选择或并列的固定句式1.非…… 则,暗示选择.可译作“不是…… 就是……”.例如: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2.其…… 其…… ,暗示选择.可译作“是…… 仍是…… 气有时候前一个“其”字可省略.例如:诚爱赵乎?其实僧齐乎? (《史记·赵世家》)二、特殊句式(一)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罕有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者”等形式.如:(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陈胜者,阳城人也.(3)项脊轩,旧南阁子也.(4)南阳刘子骥,崇高士也.(5)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6)七略四库,天子之书.(7)宫中府中,俱为一体.(8))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9)此三者,吾遗恨也.(10)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11)斯用兵之效也.2.采取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暗示判断.如:(1)此乃臣效命之秋也.”(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3)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4)即今之傫然在墓者.(5)梁父即楚将项燕.(6)此则岳阳楼之大不雅也.(7)非死,则徙尔.(8)此皆良实,志虑忠纯.(9)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10)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11)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3.采取否认副词“非”暗示否认.如:(1)六国破灭,非兵倒霉,战不善,弊在赂秦.”(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4)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4.语义上主谓直接判断.例如:(1)刘备天下枭雄.(2)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二)主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主动句.其罕有类型有:1.“见”“……见……于”“于”表主动.如:(1)臣诚恐见欺于王.(2)秦城恐不成得,徒见欺.(3)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4)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5)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6)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2.“为”“为……所”表主动.如:(1)怙恃宗族,皆为戮没.(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为予群从所得.(4)恐为操所先.(5)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6)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3.“受”“受……于”表主动.如:受制于人.(三)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2)否认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故至此?”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良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鬼域,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例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容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鬼域,用心一也.(《劝学》)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四海之大,有几人欤?(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例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3.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宾短语.标记词:于、以.如:俄有武夫出于波间覆之以掌,虚若无物.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暗示强烈的感慨.如:(1)甚矣,汝之不惠.(2)美哉,我少年中国.”(3)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4)王无异于苍生之以王为爱也.(5)德何如,则可以王矣?(6)何由知吾可也?(7)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8)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9)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10)常人不克不及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四)省略句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掌控,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2)承后省(也作蒙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如:可烧而走(之)也.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5.省略介词“于”如:(1)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波不克不及鸣焉.(2)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3)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4)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5)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6)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7)渔工水师虽知而不克不及言.(8)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9)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10)士志于道而耻粗衣劣食者,未足与议也.。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

初中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一、固定句式文言文固定句式,是学好文言文的法宝之一。

固定句式在解题的很多时候,可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下面是文言文固定句式的汇总。

(一)表疑问的固定句式1.安所,疑问代词“安”只能和“所”组合,表处所。

可译作“什么地方”。

例如:若徐州不定,将军当安所归乎?(《三国志·荀彧传》)2.何所,即“所何”,疑问代词前置。

是“所……者何为”的移位和压缩。

可译作“……的(人、物、事)干什么用”。

例如:卖炭得钱何所营? (《卖炭翁》)3.何以,即“以何”的倒装。

表示疑问。

可译作“用什么办法”“有什么”“为什么”“凭借什么”。

例如:何以言之?(《赤壁之战》)4.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例如:(1)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 (《失街亭》)(2)奈何取之尽锚株,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5.如……何,译为“对……怎么办”。

例如:如太行、王屋何?(《愚会移山》)6.奈……何,译成“把……怎么办”。

例如:巫姻、三老不来还,奈之何了(《西门豹治邺》)7.何如,常用来问行为方式或事物状况,可译为“怎么样”。

“何如”还经常用于对人或事物进行比较,相当于“孰与”的用法,译为“比……怎么样”。

例如:(1)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2)王孝伯问谢公:“林公何如右军?' ’谢曰:“右军胜林公。

”(《世说新语》)8.何遵,表示问原因,译为“怎么”。

例如:此何速不为福乎?(《塞翁失马》)(二)表反问的固定句式1.不亦……乎,译为“不是……吧”。

例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2.何……为,译为“还要……干什么”。

例如:如今人方为刀姐,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3.何以……为,由疑问代词“何”、介词“以”和动词“为”组成。

“何以”即“以何”的倒置。

“何以……为”等于介词结构加动宾词组“为何”。

可译作“用(要)……做什么”。

初中文言文固定句式总结(精选5篇)

初中文言文固定句式总结(精选5篇)

初中文言文固定句式总结(精选5篇)第一篇:初中文言文固定句式总结一、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所得出的一种句型,指用名词做谓语的句子.往往不用判断动词“是”,但翻译时要加上,如“……,是……”.(一)“是”在古汉语中是一个指示代词,常用做判断句的主语.1.是知也.(《(论语)十则》)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做主语.知:通:智”,聪明智慧.名词活用为动词,做谓语.2.是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做主语.3.是可谓善学者矣.(《送东阳马生序》)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马生”,做主语.“谓”做主语.(二)“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三)“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吾闻二世少于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四)“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五)“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1.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六)“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1.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3.正是江南好风景.(《江南逢李龟年》)4.日暮乡关何处是?(《黄鹤楼》)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6.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7.最是一年春好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8.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9.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10.落红不是无情物.(《己亥杂诗》)(七)“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1.非人哉!(《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2.非天质之卑.(《送东阳马生序》)(八)“……,……也”.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4.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允之任也.(《出师表》)5.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6.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7.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九)“……,……者也”.1.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十)“……者,……也”.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醉翁亭记》)2.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醉翁亭记》3.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亭记》)4.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醉翁亭记》)5.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醉翁亭记》)6.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7.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8.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9.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10.妾之美我者,畏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11.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十一)“……者,……”.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石.(《马说》)(十二)“……,……”.1.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邹忌讽齐王纳谏》)(十三)“……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二、被动句(一)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感其诚”即“被……所感动”,这里指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二)有标志词语.1.“为”表被动.2.“为……所……”.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满井游记》)“为晴雪所洗”即“被晴雪洗”,这里指山峦被晴天的雪所洗浴.“为”即“被”.3.“于”表被动.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于……”即“在……被举荐”.三、省略句(一)省略主语.1.承前省.主语在前面已经出现过,为避免重复省略主语,译时要补上.⑴(《两小儿辩日》)木兰无长兄,(木兰)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⑵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⑶(桃花源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⑷(余)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记承天寺夜游》)⑸(余)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⑹(溪水)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⑺(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核舟记》)“乃”前面省略了主语“起义军”,译时要补上.⑴(一个人的想法)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征”前面省略了主语“一个人的想法”,译时要补上.⑵过中(友)不至,太丘舍去,去后(友)乃至.(《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不至”和“乃至”前面省略了主语“友”;译时要补上.⑶(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下视”前面省略了主语,译时要补上.(鲁师)遂逐齐师.((曹刿论战》)“遂逐”前面省略了主语,译时要补上.⑷期年之后,(群臣吏民)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虽欲言”前面省略了主语“群臣吏民”,译时要补上.2.蒙后省.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豳风·七月》)“在野”“在宇”“在户”前都蒙后省略了主语“蟋蟀”,译时要补上.3.对话省.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曹刿论战》)“对曰”前省略了主语“曹刿”;“忠之属”前省略了指代“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主语“此”或“是”.(二)省略谓语.再而衰.再(鼓)而(气)衰.省略的“鼓”就是谓语.(三)省略宾语.省略介词宾语,承上省略宾语“之”,带前面已经提到的“人、事、物”.(1)以.温故而知新,可以(之)为师矣.(《{论语)十则》)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之)分人.(《曹刿论战》)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之)信.(《曹刿论战》)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之)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2)为.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记》)(3)与.念无与(之)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旦日,客从外来,与(之)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省略动词宾语.(1)省略代词“之”,指代前面已经出现的人、事、物.人不知(之)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问(之)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四)省略量词(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1.林尽水源,便得一(座)山.(《桃花源记》)“一”后面省略了量词“座”,译时要补上.2.太行、王屋二(座)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愚公移山》)“二”后面省略了量词“座”,译时要补上.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个)子负二(座)山,一(座)厝朔东,一(座)厝雍南.(《愚公移山》)“子”前面省略了量词“个”“山”“厝”前面省略了量词“座”,译时要补上.(五)省略介词.1.省略“于”.(1)在.林尽(于)水源,便得一山.(《桃花源记》)坐(于)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小石潭记》)日光下澈,影布(于)石上,怡然不动.(《小石潭记》)余立侍(于)左右,援疑质理.(《送东阳马生序》)行(于)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于)酒也(《醉翁亭记》).(2)从.山水之乐,得之(于)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3)给.不可,吾既已言之(于)王矣.(《公输》)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于)人.(《曹刿论战》)(4)到.能谤议于市朝,闻(于)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5)表被动.帝感(于)其诚.(《愚公移山》)(6)对于.(7)向.然足下卜之(于)鬼乎!(《陈涉世家》)(8)比,引出比较的对象.急湍甚(于)箭,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2.省略“自”,可译为“从”.(自)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四、谓语前置谓语前置也叫主谓倒装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1.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游山西村》)“足鸡豚”是“鸡豚足”的倒装,谓语前置,可译为“鸡、猪丰足”.2.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位于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的不聪明太过分了”,即“你太不聪明了”.3.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记》)“如鸣佩环”是“如佩环鸣”的倒装,谓语前置,可译为“像玉佩、玉环相碰时发出的清脆声音”.4.近岸,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卷石底”是“石底卷”的倒装,谓语前置,可译为“石底翻卷过来”.五、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1.介宾倒装.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介词的宾语,要放在介词的前面.可译为“为什么”.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疑问句中,代词做介词宾语要提前.“谁”为疑问代词,“与”是介词.何以战?(《曹刿论战》)“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凭借什么”.疑问句中,代词做介词宾语要提前.“何”为疑问代词,“以”是介词.长夜沾湿何由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何由彻”是“由何彻”的倒装,可译为“凭借什么挨到天亮呢”.“何”,疑问代词,“由”,介词.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前置.2.谓宾倒装.何有于我哉?(《{论语)十则》“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要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一样”.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2.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弗之怠”即“弗怠之”的倒装,可译为“不放松抄写”.“之”,代词,代抄写,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倒装.3.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为之知”即“未知之”的倒装,可译为“不知道它”.“之”,代词,代春意.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倒装.5.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不自信”即“不信自”的倒装,可译为“不相信自己”.“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倒装.(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说》)“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四)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1.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2.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全石以为底”是“以全石为底”的倒装,可译为“用整块石头作为潭底”.(五)其他,表强调.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关山度”是“度关山”的倒装.可译为“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道道山”.2.衡阳雁去无留意.(《渔家傲·秋思》)“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可译为“大雁离开衡阳”.六、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一)“中心词+后置定语+者”.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鸢飞戾天者”是“飞戾天鸢”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冲天飞的鸢鸟”.3.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亭记》)“亭翼然临于泉上”是“翼然临于泉上亭”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一座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上的亭子”.(二)“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马之千里者”是“千里之马”的倒装,可译为“能跑潜力的马”,即“千里马”.(三)数量词做定语后置.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伤仲永》)“诗四句”是“四句诗”的倒装,定语后置.七、介宾结构后置.(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做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1.何有于我哉?(《(论语)十则》)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泽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 2.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3.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醉翁亭记》)“泄出于两峰之间”是“于两峰之间泻出”,介宾结构“于两峰之间”后置,可译为“从两峰之间奔泻而出”.4.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出师表》)“试用于昔日”是“于昔日试用”的倒装,介宾结构“于昔日”后置,可译为“在往日任用”.5.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6.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假借于藏书之家”是“于藏书之家假借”的倒装,介宾结构“于藏书之家”后置,可译为“从藏书的人家借书”.7.今诸生学于太学.(《送东阳马生序》)“学于太学”是“于太学学”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太学”后置,可译为“在太学学习”.(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1.屠惧,投以骨.(《狼》)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寄臣以大事”是“以大事寄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大事”后置,可译为“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三)其他.1.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伤仲永》)“还自扬州”是“自扬州还”的倒装,介宾结构“自扬州”后置.译为“从扬州回来”.八、固定句式(一)“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二)“如……何”相当子“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2.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么样呢?”(三)“以……为……”相当于“把……(当作)……”.(四)“何……为”相当子“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五)何以…….何以战?(《曹刿论战》)(六)“何……之……”相当于“怎么……这么……”.(七)……孰与…….原本的格式是“……与……孰……”相当于“……与……相比,……”.1.“……孰与……”.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孰与城北徐公美”即“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与……孰……”.问之曰:“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吾与徐公孰美”即“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第二篇: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固定句式总结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固定句式总结所谓固定句式,是文言文表达中的一种习惯用法。

文言文固定句式类型总结

文言文固定句式类型总结

文言文固定句式类型总结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表达形式,具有特定的句式结构。

在文言文中,有许多固定的句式类型,下面将对其中一些常见的句式进行总结。

1. 主谓句:主谓句是最基本的句式类型,由主语和谓语构成,主语一般在前,谓语在后。

例如:“天空明净,万物生长。

”这个句子中,“天空明净”是主谓句的例子。

2. 主谓宾句:主谓宾句在主谓句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宾语。

宾语可以是名词、代词、动词不定式等。

例如:“学生们认真听讲。

”这个句子中,“学生们”是主语,“认真听讲”是谓语,“听讲”是宾语。

3. 主谓宾补句:主谓宾补句是在主谓宾句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宾语补足语。

宾语补足语用来补充说明宾语的特点或状态。

例如:“他把花儿摘红了。

”这个句子中,“摘红了”是宾语补足语,用来说明“花儿”的状态。

4. 并列句:并列句由两个或更多个具有相同地位的简单句或复合句通过并列连词连接而成。

并列连词可以是“和”、“与”、“或”、“而”等。

例如:“马跑得快,鸟飞得高。

”这个句子中,“马跑得快”和“鸟飞得高”是并列句。

5. 复合句:复合句由一个主句和一个或多个从句构成。

从句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

例如:“他说他要去旅游。

”这个句子中,“他说”是主句,“他要去旅游”是从句。

总体来说,文言文的句式类型丰富多样,但在表达方式上相对固定。

掌握这些句式类型能够帮助读者理解和运用文言文。

初中文言文固定句式总结

初中文言文固定句式总结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十二)“,”•
1.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邹忌讽齐王纳谏》)
(十三)“……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被动句
(一)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愚公移山》)“感其诚”即“被……所感动”,这里指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
2.蒙后省.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豳风•七月》)
“在野” “在宇”“在户”前都蒙后省略了主语“蟋蟀”,译时要补上•
3.对话省.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曹刿论战》)
“对曰”前省略了主语“曹刿”;“忠之属”前省略了指代“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十)“……者,……也”•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醉翁亭记》)
2•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醉翁亭记》
3•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亭记》)
4.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醉翁亭记》)
5.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醉翁亭记》)
6•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
(二)有标志词语•
1.“为”表被动•
2.“为……所……”•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满井游记》)
“为晴雪所洗”即“被晴雪洗”,这里指山峦被晴天的雪所洗浴•“为”即“被”•
3.“于”表被动•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举于……”即“在……被举荐”•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文言文固定句式整理

文言文固定句式整理

文言文固定句式整理文言文固定句式1【而已】:罢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2【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3【而况】何况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石钟山记》4【既而】不久,一会儿。

5【何如】怎么样、什么样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②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6【若何】【何若】【若……何】【奈何】【奈之何】怎么、怎么样、对……怎么样、把……怎么样.①取吾璧,不予我城, 奈何?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②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7【何以】即“以何”:拿什么、凭什么①何以言之?《赤壁之战》②何以战?<<曹刿论战>> 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8【无何】不久、没多久9【何乃】怎能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10【无乃】表猜测“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11【乃尔】这样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12【何其】多么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13【何所】即“所何”,可译作“……干什么用”卖炭得钱何所营?《卖炭翁》14【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

例: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15【且如】就像。

①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16【至若】【若夫】用在一段话开头,表另起话题,引起论述。

近似“要说那”、“像那”“如果说到”的意思。

有时不译。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岳阳楼记》②至若春和景明。

《岳阳楼记》③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17【之属、之伦、之徒】:之类、这一类的…18【若何】怎么样。

以闲敝邑,若何?《肴之战》19【所以】(1).表凭借: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初中常用文言固定句式

初中常用文言固定句式

初中常用文言固定句式1、何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是“所……者为何”的移位和压缩。

可译为“……的(人、事、物)是什么”。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木兰诗》)译文:问姑娘想的是什么,问姑娘思念的是什么。

②卖炭得来钱何所营?(白居易《卖炭翁》)译文:卖炭得来得钱谋求的是什么?2、然则:连词性固定结构。

“然”承接上文,“则”表示推断。

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记》)译文:入朝为官要担忧,退处江湖也要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3、是以(以是):表示结果的固定结构。

可译为“因此”。

同义结构还有“以此”、“是用”、“用是”、“用此”、“是故”、“以故”。

此皆良实,智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诸葛亮《出师表》)译文:这些都是善良诚实、意志忠贞纯正的人,因此先帝选拔出来留给陛下。

4、……孰与(若)……:表示比较和选择取舍的固定结构。

只表示比较时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样)……”。

表示比较之后进行选择取舍时可译为“哪比得上”;这种情况,还可以与选择连词“与其”配合使用,译为“与其……不如……”。

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漂亮?②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柳宗元《童区寄传》)译文:做两个人的童仆,哪里比得上做一个人得童仆?5、……之谓也:表示总结性判断得固定结构。

其中“之”时标志宾语前置的结构助词;“谓”是动词,“说”的意思;“也”是表判断的语气助词。

可译为“说的就是……”。

如果“之谓”位于句中,宾语在“谓”的后边,这是另一种固定结构。

可译为“……叫作……”、“……称作……”。

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鱼我所欲也》)译文:这叫作失去了他的羞耻之心。

6、如……何,其如……何、若……何、奈……何:都是表示怎样对待或处置某人或某事的固定结构。

其中“如”、“若”、“奈”是动词,含有“对付”、“处置”、“办理”一类意思;“何”是补语,作“怎么”、“怎样”讲;中间插入的成分作“如”、“若”、“奈”的宾语。

初中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汇总!家长为孩子收藏!

初中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汇总!家长为孩子收藏!

初中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汇总!家长为孩子收藏!
文言文也是一种语言,作为古人流传下来的文章语言值得后辈的研究与学习。

研究古代语言的句式然我不得不感叹前人的文化素养。

白话文的出现减少了文言文的使用,同时也减少了谈话间的文化气息。

所以在中考场上满分作文运用文言文的写作的占据的大部分。

文言文除了一些少量的词汇之外最重要的便是固定句式的搭配。

为了能在语文考场上多拿分,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相关的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在考试上多拿高分。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
一:表示疑问
二:表示反问
三:表示感叹
四:表示揣度五:表示选择六:表设问七:表陈述语气八:被动句九:宾语前置十:假设
十一:转折
文言文的巧妙运用在于自身平时的积累,需要多总结相关的易错知识点。

点击“阅读原文”快速加入新初四家长Q群!。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汇总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汇总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汇总1、得以:(可译为“能够”。

)①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五人墓碑记》(所以,蓼洲周公的忠义显露在朝廷,被赠予美好光明的谥号,荣耀于身死之后,而这五个人也能够修建一做座坟墓,把他们的姓名排列于大堤之上,四方人士经过此地没有不下拜而哭泣的,这实在是百世一遇的遭遇呀!)2、俄而:(可译为“不久,一会儿”。

)①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口技》3、而况:(可译为“何况,况且”。

)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谏太宗十思疏》(水源不深却希望水流得长远,根不牢固却要求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使国家安定,我虽然十分愚笨,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明智的人呢?)②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石钟山记》(现在拿钟或磬放在水中,即使是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响声,何况是石头呢?)4、而已:(可译为“罢了”。

)①太宰嚭谏曰:“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

”《勾践灭吴》(于是太宰嚭向吴王进谏说:“我听说古时攻打别国的,对方屈服了就算了;现在越国已向我们屈服了,还有什么要求呢?”)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高明。

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业务各有钻研与擅长,不过这样罢了。

)③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祭十二郎文》(我应当在伊水和颍水之畔置几顷田地,来度过我的晚年,教育我的儿子和你的儿子,期望他们长大成人;抚养我的女儿和你的女儿,等到他们出嫁,我的心愿不过如此罢了!)5、何乃:(可译为“何况是,岂只是;为什么竟”。

)①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阿母对府吏说:“你的见识为什么这么短小!”)6、既而:(可译为“随后,不久”。

24个文言固定句式

24个文言固定句式

24个文言固定句式24个文言固定句式是一种汉语中常用的固定句型,有利于提高表达能力。

其中包含“正反义、递进、倒装、对照、比喻、数字比喻、并列、原因、结果、条件、让步、目的、异体、复句、插入、连词、重叠、抑扬、引申、排比、拟人、夸张、双关”等24种。

1、正反义:正反义是指一句话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词,意思是相反的,如:“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2、递进:递进是指一句话中由一个简单句出发,然后用其他的句子去补充说明,使句子的意思变得更加丰富,如:“爱情是一座桥梁,它不仅连接着男女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能架起一座友谊的桥梁,使心灵友好地交流”。

3、倒装:倒装是指句子的词序颠倒,使句子的意思有更大的变化,如:“炎夏将至,又是一片无尽的暑气”。

4、对照:对照是指用对立的词、句子来表达事物的不同方面,如:“人生有多种形式,有酸有甜,有悲有喜”。

5、比喻:比喻是指用比喻的方式来表达一种看法或思想,如:“人生就像一幅画,有喜有悲”。

6、数字比喻:数字比喻是指用数字来表达一种概念或某种现象,如:“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7、并列:并列是指用并列的方式来表达一种观点或思想,如:“勤奋、智慧,成就一切”。

8、原因:原因是指用原因的方式来表明一件事发生的根源,如:“太阳升起,太阳落下,原因是地球运行”。

9、结果:结果是指用结果的方式来表明一件事发生的结果,如:“太阳升起,天空明亮,结果是万物苏醒”。

10、条件:条件是指用条件的方式来表明一件事发生的条件,如:“太阳升起,阳光照耀,条件是晴空”。

11、让步:让步是指用让步的方式来表明一件事的结果,如:“太阳升起,夜空星空,虽然有了一片漆黑,但仍然有繁星点点”。

12、目的:目的是指用目的的方式来表明一件事发生的目的,如:“太阳升起,花朵开放,目的是让生命欢畅”。

13、异体:异体是指用异体的方式来表明一件事情,如:“太阳升起,万物生机,曙光初现,把世界染上绚丽的色彩”。

14、复句:复句是指用复句的方式来表明一件事情,如:“太阳升起,带来温暖,照亮了世界,把世界染上金黄的光芒”。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1.奈何(可译为“怎么办、怎么、为什么”等)①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刘邦说:“现在虽已出来了,但未向项王辞别,这可怎么办”)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为什么搜刮人民(de)财物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象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2.何如(可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等)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②“求,尔何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3.何以……(可译为“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等)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有朝一日太后百年了,长安君在赵国凭什么使自己安身立足呢)②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为什么要讨伐它呢)4.何所……(可译为“所……(de)是什么”等)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5.奈……何、若……何、如……何(可译为“对……怎么办”“拿……怎么样等)①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②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③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6.孰与……,与……孰.(可译为“跟……比较,哪一个……”)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7.何故(可译为“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①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失街亭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de)高洁品德,而使自己被放逐呢)1.何……哉(也)(可译为“怎么能……呢”)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②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怎么能说得完呢)2.何……为(可译为“为什么要……呢“还要……干什么呢”)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现在人家正像屠宰用(de)刀砧,我们就像砧上待人宰割(de)鱼肉,还要告辞什么呢)3.何……之有(兼表宾语前置,可译为“有什么……呢”“怎么能……呢”)①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勾践回答说:“能听到大夫您(de)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4.如之何……(可译为“怎么能……呢”)①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季氏将伐颛臾5岂(其)……哉(乎,耶,邪)(可译为“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①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啊盛衰变化(de)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de)吗)②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如果不是沛公先攻破关中,您怎么能轻易进关呢)6.安……哉(乎)(可译为“哪里……呢”“怎么……呢”)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②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可是刘备刚刚打了败仗,又怎么能抵挡这个危难呢)7.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8. ……非……欤(可译为“……不是……吗”)①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9.宁……耶(可译为“哪里……呢”)①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当时你即使做梦、幻想,也怎会知道这里竟是你(de)埋骨所在呢)10.顾……哉(可译为“难道……吗”)①顾不如蜀彼之僧哉为学11.独……耶(乎、哉)(可译为“难道……吗”)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吗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难道仅是溺爱伶人才会造成祸患吗)1.何其(可译为“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怎么那么……啊”)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又是多么(de)衰败啊)2.直……耳(可译为“只不过……罢了”)①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②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庄暴见孟子3.惟……耳(可译为只是……罢了)①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谭嗣同(我已无事可做,只等待死期罢了)4. 一何(可译为何等、多么、为什么……那么……)①吏呼一何怒石壕吏5.亦……哉(可译为也……啊)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五人墓碑记(而且在其墓门前竖立石碑,来表扬他们(de)所作所为.唉,这也真是隆重啊6.……何如哉(可译为该是怎样(de)呢)①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报任安书②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指南录〉后序1.无乃……乎(可译为“恐怕……吧、只怕……吧”等)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孔子说:“冉求,这恐怕是你(de)过错吧)②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现在大王您退守到会稽山之后,才来寻求有谋略(de)大臣,恐怕太晚了吧”)2.得无......耶,得无……乎,(可译为“大概......吧、恐怕......吧、该不是……吧能......吗(兼表反问)”等)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他们观赏景物而触发(de)感情,能没有不同吗)②曰:“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每天(de)饮食该不会减少吧)3.其……欤(兼表反问)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巫医、音乐师和各种手工业者,是所谓上层人士所不与为伍(de),现在他们(de)聪明智慧反而不如这些人,岂不是值得奇怪么)4.……庶几……欤(可译为……或许……吧)①吾王庶几无疾病欤(我们(de)国君大概没有生病吧)1.与其……孰若……(可译为与其……,不如……)①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送李愿归盘谷序(与其当面受到赞誉,不如背后不受;与其肉体享受安乐,不如心中没有忧虑.)2.……欤(耶),……欤(耶)(可译为是……还是……呢)①先生在民间,审知故扬州阁部果死耶,抑未死耶梅花岭记3.其……其……也(可译为是……还是……呢)①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1.何者、何则(可译为“为什么呢”)①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百仞高(de)山,载重(de)车能登上,为什么呢是因为山势逐渐倾斜.)1、无以、无从.(可译为“没有用来……(de)东西、办法,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不能”)①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鸿门宴(祝酒毕,说道:“大王与沛公饮酒,军中没什么用来助兴(de),请允许臣作剑舞)”2、有以.(可译为“有用来……(de)办法,有条件,有办法,有机会,能够.”.)①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书博鸡者事(袁州(de)百姓非常气愤,可是没有什么对付(de)方法.)3、有所.(可译为“有……(de)”(人、物、事),有什么……;有……(de)地方,有……(de)原因,有……(de)办法.)①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如今臣是一个亡国(de)卑贱俘虏,极其卑微鄙陋,蒙受过分(de)提拔,恩宠优厚,哪敢徘徊观望,有什么非分之想.)②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人生各有些自己(de)兴趣,我独爱美习以为常.)4、无所.(可译为“没有……(de)”(人、物、事)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地方……,没有什么办法,没有条件…….)①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鸿门宴(现在进了关,财物没有什么取用,妇女没有谁受宠幸,这说明他(de)志气不小啊)②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勾践灭吴(吴国同越国,是世代互相仇视,互相攻伐(de)国家,三江环绕着两国(de)国土,两国(de)人民都没有迁移到别(de)地方去(de).)5.比及(可译为“等到......(de)时候”)①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路赶忙回答:“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de)国家,夹在大国中间,常常受到别(de)国家侵犯,加上国内又闹饥荒,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们勇敢善战,而且懂得礼仪.”)②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冉求答道:“国土有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de)国家,让我去治理,三年以后,就可以使百姓饱暖.”1、见……于……:(可译为“被”.)①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现在这条溪水却被愚字玷辱,那是什么原因呢)2、为……所……:(可译为“被”.)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如果不这样,你们这些人将都被刘邦俘虏)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有这样(de)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de)威势所胁迫,土地天天消减,月月割让,而走向灭亡.治理国家(de)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de)威势所胁迫啊)③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孔雀东南飞1“唯……是……,(“是”无意,起宾语前置作用;“唯”表示对象(de)唯一性,可译为“只”.)①唯命是从.2……何……之有①宋何罪之有公输②夫晋何厌之有左传(晋国怎么会满足呢)③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勾践回答说:“能听到大夫您(de)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1.诚……则……:(可译为“如果……那么(就)……”.)①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否则:(可译为“如果不……就…….不然(de)话……就…….”)①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不然(de)话,不能继承先烈(de)遗志并且使它发扬光大,仅仅对这些遗事空发感慨(不付诸行动),这实在是活着(de)人(de)莫大羞辱啊)3、然则:(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①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既然这样,那么诸侯(de)土地有限,强暴(de)秦国(de)欲望没有满足,诸侯送给泰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就越急迫.)4.向使:(可译为“假如,如果”.)①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如果当初韩、魏、赵三国各自爱惜他们(de)国土,齐人不亲附秦国,燕国(de)刺客不动身赴秦,赵国(de)良将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de)命运,如果能够与秦国相较量,或许不能轻易判定.)5.自非:(可译为“如果不是,除非是”.)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假如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1.然而:(可译为“这样却;但是;(既然)这样,那么”.)①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七十岁(de)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de),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是不曾有过(de)事.)②然而成败易变,功业相反也.过秦论2.虽然:(可译为“虽然如此,(但),即使如此”.)①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祭十二郎文(虽然这样,我从今年以来,花白(de)头发将要变得全白,松动(de)牙齿将要脱落.)1、得以:(可译为“能够”.)①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五人墓碑记(所以,蓼洲周公(de)忠义显露在朝廷,被赠予美好光明(de)谥号,荣耀于身死之后,而这五个人也能够修建一做座坟墓,把他们(de)姓名排列于大堤之上,四方人士经过此地没有不下拜而哭泣(de),这实在是百世一遇(de)遭遇呀)2、俄而:(可译为“不久,一会儿”.)①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口技3、而况:(可译为“何况,况且”.)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水源不深却希望水流得长远,根不牢固却要求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使国家安定,我虽然十分愚笨,也知道那是不可能(de),更何况明智(de)人呢)②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现在拿钟或磬放在水中,即使是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响声,何况是石头呢)4、而已:(可译为“罢了”.)①太宰嚭谏曰:“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勾践灭吴(于是太宰嚭向吴王进谏说:“我听说古时攻打别国(de),对方屈服了就算了;现在越国已向我们屈服了,还有什么要求呢”)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高明.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业务各有钻研与擅长,不过这样罢了.)③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祭十二郎文(我应当在伊水和颍水之畔置几顷田地,来度过我(de)晚年,教育我(de)儿子和你(de)儿子,期望他们长大成人;抚养我(de)女儿和你(de)女儿,等到他们出嫁,我(de)心愿不过如此罢了)5、何乃:(可译为“何况是,岂只是;为什么竟”.)①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阿母对府吏说:“你(de)见识为什么这么短小”)6、既而:(可译为“随后,不久”.)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五人墓碑记(其后就以吴地人民暴乱报告朝廷,追究、处死五人: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也就是现在一起埋在墓中(de)人.)7、既……且……:(可译为“又……又……”.)①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离骚(贬黜我既因为用香蕙做佩带啊,又重给我加上采集芳芷(de)罪名.)8.可得:(可译为“可以,可能.”)①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庄暴见孟子9.可以:(可译为“可以用来,足以用来;可以,能够.”)①“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五亩大(de)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de)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②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劝学(君子说:学习决不可以停止.)③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百亩大(de)田地,不要耽误它(de)生产季节,几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de)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de)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10.乃尔:居然如此,(可译为“竟然如此,这样”.)①何其相似乃尔.11.且夫:(可译为“再说,而且”.)①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秋水(而且,我还曾经听说过有人贬低仲尼(de)学识,轻视伯夷(de)节义,开始我不相信.)②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12.是故:(可译为“所以,因此.”)①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没,又郊败之.勾践灭吴(所以首战就使吴国在囿地吃了败仗,接着又使他们在没地受挫,在吴国国都(de)郊野又把吴军打得大败.)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因此,不论地位高贵还是低贱,不论年龄长大还是少小,道理在那里,老师也就在那里.)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蠢.)13.是以:(可译为“所以,因此,因而.”)①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我所以记下了以上(de)经过,是因为叹惜郦道元(de)解释过于简略,也嘲笑李渤(de)解释太浅陋了.)②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也.陈情表(臣没有祖母抚养,不能活到今天,祖母没有臣供养,不能安度晚年,我们祖孙二人,相依为命,因此,有此拳拳奉养之心,不愿放弃奉养(de)责任,远出做官.)14.所谓:(可译为“所说(de),所认为.”)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这就是所说(de)在朝廷之上战胜敌国.)②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那些儿童们(de)老师,是教给儿童们读书和学习书中怎样加句号和逗号(de),不是我所说(de)那种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de).)③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登泰山记(中间山谷中(de)水绕过泰安城下,这就是郦道元所说(de)“环水”.)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祭十二郎文(所说(de)天公啊,实在让人难以推测;神明啊,实在让人难以明白这真是天理不可推究,寿命不可预卜啊)15.往往:(可译为“处处,到处;常常.”)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于是,我颇有感慨.古代(de)人在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de)时候,常常有心得,这是因为他们思考问题很深刻,而且没有什么事物不加以考察(de).)②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项脊轩志(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以后,庭院内外开了许多小门,隔墙垒得到处都是.)③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祭十二郎文(你去年来信说:“近来得了脚气病,时常发作(de)很厉害.” )16.未尝:(可译为“从来没有,不曾”)①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兰亭集序(我每次看到前人兴怀感慨(de)原因,与我所感叹(de)总象符契一样相合,没有一次不对着这些文章而叹息悲伤,心里却不知道这是为什么.)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齐国不曾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③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祭十二郎文(哥哥中年时,去世在南方.当时我和你年纪还都小,跟随嫂嫂送哥哥(de)灵柩回河阳安葬.随后又和你到江南谋生.孤苦伶仃,我俩没有一天离开过.)④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江水总是象这样不断地流去,但始终没有消失.月亮有时圆有时缺,但最终没有消损和增长.)17.谓……曰……:(可译为“对……说,告诉……说;把……叫做…….”)①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项伯答应了,对刘邦说:“明天一早,您千万不可不尽早来向项王当面赔罪”)②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鸿门宴(于是范增起身离席,到帐外召来项羽(de)堂弟项庄,对他说:“君王为人下不了狠心.”)③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石钟山记(我就笑着对苏迈说:“你记得吗”)④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老婆婆常对我说:“那里,就是你母亲曾经站立过(de)地方.”)18.谓之:(可译为“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做.”)①游褒禅山记王安石褒禅山亦谓之华山.游褒禅山记(褒禅山也被称为华山.)②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沿山向上走五六里,有一个山洞很幽深,走进去感到很寒凉.询问这个洞(de)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山玩水(de)人也没有走到尽头,人们称它为“后洞”,)③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登泰山记(东边(de)那道山谷,古时候把它叫作天门溪水,我们没有到达.)④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也皆谓之天门云.登泰山记(这次经过中岭到山顶,也有象门户一样(de)山崖横立在路上,一般人都管它们叫天门.)19.无何:(可译为“没有多久,不久,一会儿.”)①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méng),始悟为山市.山市蒲松龄(不一会儿,看见数十所宫殿,绿瓦上高翘(de)屋檐,好象要腾飞起来(de)样子,才醒悟出这是山中蜃景.)20.毋宁,无宁:(可译为“宁肯,宁愿;莫不是,不是.”)①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与妻书(四五年前(de)一个晚上,我曾经告诉(你)说:"与其让我先死,宁愿你比我先死.")21.无庸:(可译为“不用,无须.”)①请姑无庸战.勾践灭吴(请大家还是暂且不要同吴国作战吧)22.无由:(可译为“不可能,无法,无从.”)①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答司马谏议书(没有机会见面,心里不胜思念仰慕.)(不任:客套语)23.相与:(可译为“互相,相互,彼此;同你;一起,共同;相处,相交.”)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诸侯们很害怕,共同结盟来设法削弱秦国:他们不吝惜珍奇(de)器具、贵重(de)宝物、肥沃(de)土地,用以招纳普天下(de)才士,“合纵”结成同盟,相互联成一体.)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兰亭集序(人们互相交往,转瞬间度过一生.)③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我和客人们互相靠着在船中睡着了,不知不觉东方已经发白.)24.一切:(可译为“一律,一概;权宜,暂且.”)①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山市(大风停下来后,天又一片清朗,原先(de)一切没有了,只剩下孤危(de)城楼一座,直插云霄.)25所以:(可译为“……(de)原因,之所以……,为什么……;用来……(de)方法,用来……(de)东西,是用来……(de),用来……(de)地方,用来……(de)人(事),靠它来……(de).“)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②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兰亭集序(抬头仰望宇宙空间之广大,低首俯察万物种类之繁多,靠它来放眼纵览,舒展胸怀,也足以尽情享受所见所闻(de)乐趣,确实是很快活(de)啊.)③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兰亭集序(即使时代会不同,世事会变化,但人们抒发情怀(de)原因,其基本点是一致(de).)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所谓老师,就是用来传授道理、授与专业知识、解答疑难问题(de)人.)26.以故:(可译为“所以.”)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褒禅山记(唐代高僧慧褒开始在这座山下建房居住,而死后就葬在这里.由于这个缘故,以后就把这座山称作褒禅山.)②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荆轲刺秦王(当时秦王正处在危急之中,来不及召唤阶下(de)侍卫,所以荆轲追逐秦王,秦王仓卒惊惶失措,不知怎样来杀荆轲,仅仅用空手同荆轲对打.)27.以……故:(可译为“因为……(de)缘故.”)①皆山水之奇者,以余故,咸以愚辱焉.愚溪诗序(这些都是山水中(de)奇景,因为我(de)缘故,都用愚字玷辱了它们.)②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曰:“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信陵君窃符救赵28.以是:(可译为“因此.”)①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五蠹(由此说来古代让掉天子(de)职位,其实是丢掉了看门人(de)给养,还摆脱了奴隶般(de)劳役,所以把天下传给别人并不值得称赞.现在(de)县令,一旦自己死了,他(de)子孙接连几代都享受出门乘车(de)特殊待遇,所以人们都很看重这个官职.)②故偃王仁义而徐亡,子贡辩智而鲁削,以是言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五蠹(所以说徐偃王推行仁义之道而徐国被消灭了,子贡富有口才和智谋而鲁国还是丢掉了大片土地.由此看来,推行仁义之道、运用口才智谋,都不是用来保全国家办法.)29.以……为……:(可译为“认为……是……,把……当作……;让……作……,任用……为……;用……做……,把……作(为)…….”)①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齐国说:“必须用长安君作为人质,才出兵.”)②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然而,当初秦国凭借小小(de)国土和千辆兵车(de)国力,却迫令八州诸侯称臣,使原先位处同列(de)诸侯入秦朝拜,达一百多年之久.然后把天地四方当作家,把殽山和函谷关当作宫墙.谁料陈涉一人起来发难,秦朝(de)社稷就毁灭了,国君死在别人(de)手里,被天下人嘲笑,这是为什么呢)③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辞(既然让自己(de)心志受形体来驱使,那又为什么还要伤感而独自悲哀呢)④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

固定句式总结

固定句式总结
译文:虞姬啊虞姬啊,我该把你怎么办?
• 例2: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译文:沛公说:“现在虽然已经出来了,但没有向 项王辞别,这可怎么办”
• 翻译: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 例: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译文:凭自己跑了五十步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 怎么样呢?
• 翻译:对……怎么办? • 例:以君之力,尚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有所希冀
译文: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十分卑微浅陋, 受到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而有非分的 乞求呢?
• 翻译:没有……的/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地方…… • 例: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译文:现在入了关,财物没有被掠取的,妇女没有被 宠幸的,说明他的志向不在小处啊!
• 例1:其信然邪?其梦邪?《祭十二郎文》
译文:是真的呢?还是梦呢?
• 例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译文: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呢?还是 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谢谢观赏
汇报人:ws
• 1.无从、无以 • 翻译: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不能 • 例: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舞剑。”
祝酒完了,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 用来娱乐,请让我舞剑助兴吧。”
• 翻译:有……的/有什么……/有……的地方、原因、办法 • 例: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
译文:公子如果开口请求如姬,如姬一定答应,那么 就会得到虎符,得到晋鄙的军队
• 例: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译文: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是有限的, 而暴秦的欲望却是无止境的。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点初中文言文固定句式总结归纳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一、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所得出的一种句型,指用名词做谓语的句子.往往不用判断动词“是”,但翻译时要加上,如“……,是……”.(一)“是”在古汉语中是一个指示代词,常用做判断句的主语.1.是知也.(《(论语)十则》)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做主语.知:通:智”,聪明智慧.名词活用为动词,做谓语. 2.是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做主语.3.是可谓善学者矣.(《送东阳马生序》)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马生”,做主语.“谓”做主语.(二)“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三)“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吾闻二世少于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四)“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五)“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1.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六)“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1.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3.正是江南好风景.(《江南逢李龟年》)4.日暮乡关何处是?(《黄鹤楼》)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6.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7.最是一年春好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8.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9.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10.落红不是无情物.(《己亥杂诗》)(七)“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1.非人哉!(《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2.非天质之卑.(《送东阳马生序》)(八)“……,……也”.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4.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允之任也.(《出师表》) 5.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6.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7.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九)“……,……者也”.1.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十)“……者,……也”.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醉翁亭记》)2.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醉翁亭记》3.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亭记》)4.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醉翁亭记》)5.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醉翁亭记》)6.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7.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8.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9.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10.妾之美我者,畏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11.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十一)“……者,……”.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石.(《马说》)(十二)“……,……”.1.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邹忌讽齐王纳谏》)(十三)“……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二、被动句(一)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感其诚”即“被……所感动”,这里指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二)有标志词语.1.“为”表被动.2.“为……所……”.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满井游记》)“为晴雪所洗”即“被晴雪洗”,这里指山峦被晴天的雪所洗浴.“为”即“被”. 3.“于”表被动.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于……”即“在……被举荐”.三、省略句(一)省略主语.1.承前省.主语在前面已经出现过,为避免重复省略主语,译时要补上.⑴(《两小儿辩日》)木兰无长兄,(木兰)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⑵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⑶(桃花源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⑷(余)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记承天寺夜游》)⑸(余)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⑹(溪水)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⑺(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核舟记》)“乃”前面省略了主语“起义军”,译时要补上.⑴(一个人的想法)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征”前面省略了主语“一个人的想法”,译时要补上.⑵过中(友)不至,太丘舍去,去后(友)乃至.(《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不至”和“乃至”前面省略了主语“友”;译时要补上.⑶(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下视”前面省略了主语,译时要补上.(鲁师)遂逐齐师.((曹刿论战》)“遂逐”前面省略了主语,译时要补上.⑷期年之后,(群臣吏民)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虽欲言”前面省略了主语“群臣吏民”,译时要补上.2.蒙后省.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豳风·七月》)“在野”“在宇”“在户”前都蒙后省略了主语“蟋蟀”,译时要补上.3.对话省.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曹刿论战》)“对曰”前省略了主语“曹刿”;“忠之属”前省略了指代“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主语“此”或“是”.(二)省略谓语.再而衰.再(鼓)而(气)衰.省略的“鼓”就是谓语.(三)省略宾语.省略介词宾语,承上省略宾语“之”,带前面已经提到的“人、事、物”.(1)以.温故而知新,可以(之)为师矣.(《{论语)十则》)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之)分人.(《曹刿论战》)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之)信.(《曹刿论战》)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之)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2)为.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记》)(3)与.念无与(之)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旦日,客从外来,与(之)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省略动词宾语.(1)省略代词“之”,指代前面已经出现的人、事、物.人不知(之)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问(之)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四)省略量词(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1.林尽水源,便得一(座)山.(《桃花源记》)“一”后面省略了量词“座”,译时要补上.2.太行、王屋二(座)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愚公移山》)“二”后面省略了量词“座”,译时要补上.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个)子负二(座)山,一(座)厝朔东,一(座)厝雍南.(《愚公移山》)“子”前面省略了量词“个”“山”“厝”前面省略了量词“座”,译时要补上.(五)省略介词.1.省略“于”.(1)在.林尽(于)水源,便得一山.(《桃花源记》)坐(于)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小石潭记》)日光下澈,影布(于)石上,怡然不动.(《小石潭记》)余立侍(于)左右,援疑质理.(《送东阳马生序》)行(于)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于)酒也(《醉翁亭记》).(2)从.山水之乐,得之(于)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3)给.不可,吾既已言之(于)王矣.(《公输》)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于)人.(《曹刿论战》)(4)到.能谤议于市朝,闻(于)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5)表被动.帝感(于)其诚.(《愚公移山》)(6)对于.(7)向.然足下卜之(于)鬼乎!(《陈涉世家》)(8)比,引出比较的对象.急湍甚(于)箭,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2.省略“自”,可译为“从”.(自)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四、谓语前置谓语前置也叫主谓倒装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1.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游山西村》)“足鸡豚”是“鸡豚足”的倒装,谓语前置,可译为“鸡、猪丰足”.2.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位于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的不聪明太过分了”,即“你太不聪明了”.3.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记》)“如鸣佩环”是“如佩环鸣”的倒装,谓语前置,可译为“像玉佩、玉环相碰时发出的清脆声音”.4.近岸,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卷石底”是“石底卷”的倒装,谓语前置,可译为“石底翻卷过来”.五、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1.介宾倒装.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介词的宾语,要放在介词的前面.可译为“为什么”.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疑问句中,代词做介词宾语要提前.“谁”为疑问代词,“与”是介词.何以战?(《曹刿论战》)“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凭借什么”.疑问句中,代词做介词宾语要提前.“何”为疑问代词,“以”是介词.长夜沾湿何由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何由彻”是“由何彻”的倒装,可译为“凭借什么挨到天亮呢”.“何”,疑问代词,“由”,介词.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前置.2.谓宾倒装.何有于我哉?(《{论语)十则》“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要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一样”.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2.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弗之怠”即“弗怠之”的倒装,可译为“不放松抄写”.“之”,代词,代抄写,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倒装.3.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为之知”即“未知之”的倒装,可译为“不知道它”.“之”,代词,代春意.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倒装.5.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不自信”即“不信自”的倒装,可译为“不相信自己”.“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倒装.(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说》)“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四)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1.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2.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全石以为底”是“以全石为底”的倒装,可译为“用整块石头作为潭底”.(五)其他,表强调.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关山度”是“度关山”的倒装.可译为“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道道山”.2.衡阳雁去无留意.(《渔家傲·秋思》)“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可译为“大雁离开衡阳”.六、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一)“中心词+后置定语+者”.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鸢飞戾天者”是“飞戾天鸢”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冲天飞的鸢鸟”.3.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亭记》)“亭翼然临于泉上”是“翼然临于泉上亭”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一座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上的亭子”.(二)“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马之千里者”是“千里之马”的倒装,可译为“能跑潜力的马”,即“千里马”.(三)数量词做定语后置.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伤仲永》)“诗四句”是“四句诗”的倒装,定语后置.七、介宾结构后置.(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做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1.何有于我哉?(《(论语)十则》)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泽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2.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3.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醉翁亭记》)“泄出于两峰之间”是“于两峰之间泻出”,介宾结构“于两峰之间”后置,可译为“从两峰之间奔泻而出”.4.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出师表》)“试用于昔日”是“于昔日试用”的倒装,介宾结构“于昔日”后置,可译为“在往日任用”.5.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6.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假借于藏书之家”是“于藏书之家假借”的倒装,介宾结构“于藏书之家”后置,可译为“从藏书的人家借书”.7.今诸生学于太学.(《送东阳马生序》)“学于太学”是“于太学学”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太学”后置,可译为“在太学学习”.(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1.屠惧,投以骨.(《狼》)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寄臣以大事”是“以大事寄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大事”后置,可译为“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三)其他.1.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伤仲永》)“还自扬州”是“自扬州还”的倒装,介宾结构“自扬州”后置.译为“从扬州回来”.八、固定句式(一)“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二)“如……何”相当子“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2.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么样呢?”(三)“以……为……”相当于“把……(当作)……”.(四)“何……为”相当子“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五)何以…….何以战?(《曹刿论战》)(六)“何……之……”相当于“怎么……这么……”.(七)……孰与…….原本的格式是“……与……孰……”相当于“……与……相比,……”.1.“……孰与……”.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孰与城北徐公美”即“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与……孰……”.问之曰:“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吾与徐公孰美”即“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