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切入点,培养中职生语文课外阅读能力】 找准切入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找准切入点,培养中职生语文课外阅读能力】找准切入
点
课外阅读是学生读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无论对于学生的知识积累、智力培养还是思维发展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说过:“阅读是智力和思维发展的源泉。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也特别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认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课外阅读,这是提高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手段之一。
那么,作为一名中职语文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呢?
一、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受招生条件的制约,中职学生学习的兴趣普遍不高,更别提课外阅读的兴趣了。
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老师首先必须要运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妙法,使他们产生渴求阅读的心理,增强课外阅读的兴趣。
(一)听讲故事,诱发阅读兴趣
故事是学生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
有的学生虽然不愿读书,但喜欢听故事,能从讲者绘声绘色的表述中了解情节,认识人物的个性,知道事物的善恶,对所听的故事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未讲的故事或未讲完的故事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会有再听的欲望。
笔者就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活动课时间讲故事给他们听。
有时笔者会在讲到最扣人心弦的地方戛然而止,故意留下悬念,让学生通过自己去读书找到问题的答案,然后在下节课让学生来继续笔者没讲完的部分。
慢慢地,他们学会了自己自由地畅游于书海。
后来活动课时间就变成了学生轮流讲故事。
他们读书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这样,从听故事、读故事,到讲故事,逐渐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电视辅助,激发阅读兴趣
有的学生不喜欢读书,但对看电视却很感兴趣。
老师如能抓住机会,因势利导,趁机向学生介绍相应的读物,学生阅读的兴趣会大大增强。
例如中央电视台播出《水浒传》后,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较大,对孩子们也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他们常常在课间讨论剧情的发展。
针对这种现象,笔者及时告诉学生,这部电视
剧在原著的基础上经过了改编,虽然情节很精彩,但有些和原著不符,请同学们仔细的读读原著,看看大家能找出他们的区别吗?这话一出,同学们来了兴趣,他们找来原著边读边议,讨论的热火朝天,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三)展示成果,保持阅读兴趣
为了让学生的阅读兴趣长期保持下去,教师应有计划地组织一些语文活动来加以促进。
笔者首先在班级成立课外阅读小组,定期召开读书汇报会和读书经验交流会。
让课外阅读小组的成员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自己近期的读物介绍给同学,谈谈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见解。
并评选出读书标兵,让获奖者介绍经验与同学们共同分享、提高。
当受到别人肯定和赞许时,学生阅读的成就感不言而喻。
其次,举行阅读、朗读、演讲等比赛活动。
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为学生搭建了展示才华的平台,让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愉悦,更促进了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保持。
一次次丰富多彩的活动转化成了学生爱读书、多读书的动力,他们在愉快的活动中提高了阅读兴趣,增强了阅读能力。
二、指导选择课外阅读的材料
在学生有了读书的兴趣之后,就要为兴趣的生长提供土壤——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阅读材料。
在当前浩如烟海“良莠”并存的课外读物中,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往往无从下手,盲目的阅读,其效果会大打折扣。
因此,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阅读材料十分重要。
首先,教师可以借助语文教材的延伸来指导学生选择课外阅读材料。
(一)通过教材节选的课文,鼓励学生读整本书
中职语文教材中很多内容都是节选自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课堂上老师可以简单地介绍整部作品的情节,学完节选的课文后鼓励学生阅读整本书。
如中篇小说《边城》、《老人与海》、《阿Q正传》,话剧《雷雨》、《茶馆》,古典小说《林黛玉进贾府》等等。
(二)由读教材中的作品,扩展到读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
如在学习了教材中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之后,重点介绍“欧?亨利式结尾”,引起学生的兴趣后,介绍学生阅读同样具有“欧?亨利式结尾”的他的其它代表作,如《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叶子》等,甚至可以由欧?亨利扩展到介绍与他同称为“世界三大著名短篇小说家”的莫泊桑和契诃夫的代表作品,
如《项链》、《羊脂球》、《小公务员之死》、《第六病室》等等。
又如学习了李清照的《声声慢》后,可以推荐学生阅读《李清照集校注》、《漱玉词》辑本。
学习了鲁迅的《祝福》,可以推荐学生阅读《鲁迅全集》等等。
这样的阅读材料数不胜数,是指导学生选择课外阅读材料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需要向学生推荐一些思想内容健康、能鼓励学生上进、语言文字规范、能为学生提供楷模的读物。
例如,可以鼓励学生多读一些具有时代精神,反映时代风貌的杂志,如《读者》、《少年文艺》、《青年文摘》等。
还可以推荐学生读一些英雄人物、革命领袖、名人的传记,以此增长他们的智慧,激发他们的志气,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总之,通过教师的指导,要使学生认识到除了教科书以外,还有一个丰富多彩的书世界,使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自觉到图书馆借阅各种书籍,从而提高他们的课外阅读能力。
三、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方法得当,事半功倍。
因此,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是提高阅读能力,增进阅读效果的关键。
古今中外的名人有很多实用的读书方法,教师在向学生介绍阅读方法的时候可以直接拿来借鉴。
(一)叶圣陶的“由浅入深”读书法
读书分三步:第一步,只要求读懂原文,扫清阅读障碍(如不认识的生字词,不理解的段落等);第二步再“复读一遍,明了一篇或全章全节的大意。
”这里要求要吃透本篇或本章节的内容,并能概括出大意;第三步更深一层,“最后细读一遍,把应当记忆的记起来,应当体会的体会出来,应当研究的研究出来。
”这种“由浅入深”的读书法,不仅书的内容消化吸收了,而且培养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胡适的“两个要素”读书法
胡适在《读书》一文中提出了“两个要素”读书法。
读书有两个要素:第一要精,第二要博。
胡适认为,读书要精就要做到“四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眼到就是要个个字认得,不可随便放过。
”“口到就是要句句念出,好的作品要背出。
”“心到就是要弄清每章每句每字意义如何,何以如是。
”他特别强调“手到”,所谓“手到”就是强调多动手,这里包括做批注、写摘抄笔记、
写读后感等多种方式。
他认为读书“必须还得自己动动手,才有所得”。
(三)爱因斯坦的“一总、二分、三合”读书法
“一总”就是先浏览书的前言、后记等总述性部分,然后认真地读目录,以便概括地了解全书的结构、内容、要点和体系等,这样便可对全书有个总体印象。
“二分”是指在读了目录后,先略读正文,这不需要逐字读,要着重对那些大小标题、画线、加点、黑体字或有特殊标记的句段进行阅读,这些往往是每节的关键所在。
“三合”就是在翻阅略读全书的基础上,对这本书已有个具体印象,这样再回过头来细读一遍目录和全书内容,并加以思考、综合,使其条理化、系统化,以弄清其内在联系,达到深化、提高的目的,进一步深入领会初读时所不能领会的许多东西。
此外还有罗宾森的“SQRRR”读书法;毛姆的“跳跃”读书法;我国现代文史学家、学者杨公骥的“跟踪”读书法;茅盾的“三遍”读书法等等。
相信学生一定能从这些名人的读书方法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总之,教师要重视课外阅读,加强对中职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语文的乐趣,在书的陪伴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孙洪燕江苏省大港中等专业学校222047)。